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2024-09-17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共10篇)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因其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而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但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既往被列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对禁忌证[1]。随着腹腔镜手术的相继开展及临床手术经验的积累, LC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为126例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患者及早行LC术, 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中男43例, 女83例;年龄36岁~37岁, 平均年龄56岁。均为发作性右上腹部疼痛且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 伴恶心、呕吐, 上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大小约>8 cm×3 cm, 其中86例胆囊壁厚>0.5 cm, 胆囊内均有结石, 部分结石在壶腹部或胆囊颈部嵌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 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疼痛发作时间1 h~6 d。其中存在胆源性胰腺炎14例, 冠心病8例, 糖尿病4例。

1.2 治疗及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抗炎、解痉、止痛、对症等治疗同时争取及早行LC术, 有合并症时均积极治疗合并症, 病情好转时积极准备及早采取LC术。伴有梗阻性黄疸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先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治疗, 放置鼻胆管引流, 48 h后可再次行LC术;伴有轻型胰腺炎者, 在腹部胀痛缓解, 淀粉酶正常, 胰腺炎得到控制, 冠心病心功能正常, 无严重肺功能不全, 能耐受麻醉情况下可行LC术;糖尿病患者给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正常即可行LC术。术前检查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等, 患者12 h内完成检查, B超24 h复查1次, 防止结石进入胆管, 术前12 h禁食, 6 h禁饮。本组病例均应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三孔法进腹, 术中仔细分离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急性期粘连分离容易, 胆囊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若胆囊极度肿大张力高, 可于胆囊体部经穿刺针穿刺减压。胆囊三角组织水肿增厚时, 打开胆囊三角浆膜, 然后向胆囊管方向分离, 确认胆囊管及血管无误后可吸收生物夹处理夹闭胆囊管及血管, 当胆囊管分离困难或辨认不清时, 可先从壶腹部剥离胆囊直至看清楚胆囊管后, 确认胆囊管及血管后可吸收生物夹夹闭胆囊管及血管, 切除胆囊。对于胆囊三角粘连严重, 解剖不清, 恐伤及胆管时, 就要及时中转开腹, 确保手术安全, 脐下切口取出胆囊, 肝下放置引流管, 结束手术。

2 结果

本组126例行胆囊顺利切除, 其中2例行胆囊逆行切除, 1例行胆囊部分切除, 6例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50 min~180 min。中转开腹原因为胆囊三角解剖关系不清, 主要是胆囊管与胆总管粘连紧密, 腹腔镜下无法分离, 其中1例发现迷走胆管中转开腹, 术中造影证实予以结扎。无胆管损伤、胆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胆囊炎急性发作伴结石, 其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9例, 胆囊黏膜、黏膜及肌层坏死18例。住院4 d~14 d, 平均6 d, 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随访1年~4年, 无结石复发和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胆囊张力大, 胆囊壁常充血、水肿、胆囊壁增厚, 胆囊三角粘连, 水肿导致局部解剖不清楚;加上胆囊肿大, 不易夹持, 且术中易引起胆管损伤和出血, 行LC较困难, 有文献报道急性胆囊炎者不宜行LC术。

开展LC手术初期我们将急性胆囊炎列为LC禁忌证, 主要是因为基层医院腹腔镜设备有限, 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因为胆囊水肿, 张力高, 胆囊抓钳一般无法抓持胆囊;或因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胆囊管, 分离胆囊三角无法进行, 给胆囊切除带来很多困难。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熟练程度的增加以及手术经验的积累, LC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临床对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相继开展LC, 上腹部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等检查对急性胆囊炎能否行LC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的体会是结石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期无论胆结石病程长短, 在手术难度、术中出血等方面与非急性期胆囊结石行LC无明显差别。而病程超过72 h的化脓性胆囊炎或坏疽性胆囊炎, 由于胆囊水肿严重, 部分胆囊壁坏疽致胆囊壁质脆易破损, 夹持困难, 并且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粘连严重、术中分离困难, 行LC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此时手术难度增大、术中中转开腹概率较高, 所以选择LC要慎重。我们的做法是病程大于1周以上患者且上腹部B超提示胆囊大、胆囊壁厚或者提示胆囊管与胆管界限不清楚的患者, 中转开腹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术前应做充分准备, 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时机, 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行LC完全可行。

3.2 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行腹腔镜手术操作体会。

仔细分离粘连, 急性期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大多数是比较疏松, 分离较容易, 且暴露胆囊管、血管, 胆囊三角关系清晰。急性期部分病例胆囊常因充血、积液肿大, 胆囊的张力较大, 夹持胆囊困难, 使胆囊三角、胆囊颈管暴露困难, 为减轻操作困难, 充分暴露胆囊三角部位, 此时用穿刺针经剑突下穿刺孔, 于胆囊体部或者是壶腹部穿刺抽吸大部分胆汁, 减小胆囊的张力便于夹持胆囊。但如果胃肠与胆囊粘连严重时, 可切开胆囊浆膜, 从浆膜下分离, 必须仔细进行分离粘连以防止损伤胃肠道。手术方法与操作要点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成功的关键[2],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早期行LC成功率高, 我们认为48 h~72 h内手术困难小, 超过72 h, 手术困难较大, 因纤维素渗出物多, 胶原的激化, 纤维粘连加重, 特别是发热、病程超过72 h的患者。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胆囊三角内组织疏松, 容易分离暴露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当胆囊三角粘连严重且较致密时可从胆囊颈部切开浆膜, 紧贴胆囊壁向胆囊管方向分离, 仔细分离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确认清楚, 防止损伤胆总管或肝总管等副损伤, 确认胆囊管后可吸收生物夹夹闭并切断胆囊管, 再处理胆囊血管。如胆囊管判断困难, 可选择逆行切除较安全。当胆囊三角严重充血、水肿, 局部严重粘连恐伤及胆管及时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就比较安全。急性期伴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时, 首先分离暴露胆囊管, 然后再用血管钳自胆囊管近端向远端夹挤, 必须将结石挤入胆囊内, 防止结石进入胆总管, 最后切断胆囊管应用可吸收生物夹夹闭残端。急性期胆囊三角充血、水肿, 在分离时渗血较多, 及时用纱布条压迫止血, 术中考虑到胆囊动脉的可能时要靠近胆囊置可吸收生物夹夹闭后再切断。对活动性出血用吸引器吸出积血, 看清出血部位后应用可吸收生物夹夹闭。近胆总管处坚决不能用电凝止血, 杜绝并防止烧伤胆总管引起胆管狭窄等手术后并发症。动脉出血可用可吸收生物夹或缝扎, 以免结痂脱落再出血, 胆囊床渗血首先是用电凝或压迫止血。

3.3 放置腹腔引流管

由于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是否放置腹腔引流, 主要视手术情况而决定, 若胆囊壁不厚, 胆囊炎症轻, 胆囊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的患者术中可不用放置引流;但是如果胆囊壁厚严重, 胆囊充血、水肿、坏疽、胆囊炎症重、胆囊周围组织及网膜炎性水肿严重渗出多, 以及术中、术后渗血、渗液较多, 为预防胆床积液和感染, 也便于观察病情和及时处理, 同时为避免胆汁污染腹腔, 常于小网膜孔放置引流管。本组16例放置引流管, 术后观察24 h~72 h后拔除, 并随访1个月无胆床积液与腹腔感染发生。

我们的体会是: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只要患者的全身情况允许, 及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是最好的手术时期, 择期手术仍切实可行, 正确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是LC手术的关键。当胆囊三角粘连紧密解剖关系不清时、应及时中转开腹, 以保证手术的安全为前提。提高腹腔镜技术、及时中转手术, 是避免发生胆管损伤、降低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关键, 是手术安全的保障。所以正确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精心、耐心以及细致操作, 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开展, 是安全的,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89-90.

[2]陆孝道, 于进玲, 顾建萍,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即刻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10) :858-859.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4-0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是眼科急诊之一。致盲率极高,如治疗不及时,严重者数天内失明,处理不当也受影响,应积极救治,在最短的时间内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尽可能避免永久性周边虹膜前粘连产生,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急性发作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46例,其中女98例98眼,男48例48眼,年龄45-84岁,急性发作眼均为单眼。入院时患者视力为手动-0.5,眼压47-68mmHg。

2 护 理

2.1 全身降眼压及护理 给予200g/L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要求甘露醇要放在1组液体的第1瓶静脉滴注,用9号针头或套管针穿刺粗血管,250mL甘露醇的滴速调至128滴/min以上,保证30min内滴完。滴完后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但不能马上喝水,并且接瓶的液体要减慢输液速度至50滴/min左右,以免达不到降眼压的作用。200g/L甘露醇注射液是一种高渗性组织脱水利尿剂,既能降低眼压,又可因迅速利尿、脱水而导致低血钠、低血钾,表现为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低血压、意识障碍、肠麻痹、肌无力等,因此注意监测血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同时应密切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治疗中同时要注意避免甘露醇漏出血管外,小量漏出局部组织会发生肿胀,热敷后可消退,但若漏出较多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口服减少房水生成药物,醋甲唑胺50mg/次,2次/d,服用时注意询问与观察有无四肢麻木、恶心、食欲不振、血尿或皮疹,一旦发生立即停用。

2.2 镇静护理 急性发作期青光眼患者常有剧烈眼痛、头痛、视力明显下降症状,所以患者常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故要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讲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诱发因素,与情绪激动,精神压抑有密切联系,鼓励患者放松心情,多与医护人员及病友进行沟通;同时可以给予鲁米那口服或肌肉注射,使患者情绪安静。

3 术前护理

3.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地接待患者,用亲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使患者消除陌生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病区环境,使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恢复及保健的全过程。室内过暗、过于拥挤可能造成青光眼患者紧迫感、压抑诱发眼胀、不适甚至眼压升高,所以患者要安排居住在环境明亮、简洁、安静的病室,有利于患者情绪稳定、平和,对保持眼压的相对平稳有一定好处。

3.2 术前准备 术前1d剪除眼睫毛,冲洗泪道和结膜囊,向患者交代术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手术的方法,如学会眼球向上下左右转动、固视,术中避免咳嗽、打喷嚏的方法等。术前嘱咐患者做好洗头、洗澡等清洁卫生工作。术前晚可服用镇静药,保证充足睡眠。术前30min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200g/L甘露醇250mL,以减少手术并发症,肌肉注射鲁米那100mg镇静。

4 结 果

经过手术治疗和护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4-0.8,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65d,眼压控制在8-18mmHg,达到预期眼压目标,手术后全部病例头痛、眼痛症状消失,术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5 术后护理

5.1 预防感染与抗炎 青光眼术后由于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术眼抗感染能力下降,要叮嘱患者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用手揉眼。局部给予复方妥布霉素眼药水滴眼,每2h1次,滴眼药水时护士应该注意眼分泌物和结膜充血情况,及时将异常情况告诉医生。全身给予青霉素3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以抗炎,在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证。

5.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角膜水肿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通常1wk之内会自行消退。术后患眼如有出血现象,即给予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使血液沉积于前房下方,并及时报告医生,进一步止血治疗,一般保守治疗1wk内积血可逐渐吸收。异物感多因眼内缝线刺激所致,不需处理。患眼因可能发生反应性虹膜睫状体炎,需常规滴用散瞳药,以防发生虹膜后粘连,非手术眼也需继续滴用缩瞳药,治疗或防止诱发青光眼。

6 出院指导

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思想放松,生活有规律。避免过于用力,少看电视和电影,亦不宜在暗室内久留,以免瞳孔散大,眼压升高。饮食易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饮食,禁止吸烟、饮酒、喝咖啡和浓茶、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服缓泄剂。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1次饮水量注意不超过300mL,因饮水过多,血液稀释,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眼内房水增多,眼压升高。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青光眼患者通常禁忌使用散瞳剂,以及内服或注射阿托品、654-2颠茄类药物。青光眼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眼压,阻止病情发展,保存和改善视功能,对于视神经的保护性治疗应该成为术后最重要的治疗,故特别要强调术后复诊的重要性,复诊时间:虹膜切除术每2wk复查1次,1mo后改为每2mo1次,若眼压不升高者6mo复查1次,滤过性手术术后早期复查1次/wk,1mo后改为每2wk1次,眼压控制良好后1次/mo,6mo后每3-6mo复查1次。如患者术后出現眼部疼痛、分泌物多、视物模糊、虹视现象、视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石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哈尔滨医学,2005,25(6):1075.

[2] 余敏斌,周鄂生,邓大明,等.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水平及持续时间对视力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9):530-532.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7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6例, 女34例;年龄31~60岁, 平均 (46±6) 岁;病程9~81 h, 平均 (42±3) h。临床表现为突发右上腹疼痛、胆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手术治疗前30 min行硬膜麻醉, 采取仰卧体位, 在右上经腹直肌处进行切口, 直视观察肝脏后, 游离胆囊管后进行结扎处理, 顺行将胆囊切除, 最后结扎血管, 止血, 在患者体内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 关腹。

1.2.2 观察组

患者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给予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腹内压需保证在14 mm Hg (1 mm Hg=0.133k Pa) , 进行常规四孔法操作, 采用1 cm的Trocar实行腹部穿刺后将腹腔镜置入, 在腹腔镜的协助下开始进行手术。手术中保证患者头比脚低 (在11°~15°) , 身体侧倾斜10°左右。使用电剪及电凝钩分离粘连, 使患者胆囊显露出来, 由于胆囊三角容易被四周组织遮挡住, 可采用抓钳按压四周组织, 近壶腹部向上推压胆囊体部, 使胆囊三角显露, 若“三管-壶腹”能清晰显示出来, 则使用钛夹钳闭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后切下胆囊。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其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40±21) min,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67±29)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395, P=0.0000)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41±15) ml, 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61±24) 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942, P=0.0001)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 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7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81, P=0.0252) 。观察组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常常出现右上腹绞痛现象, 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传统式开腹手术创口大, 患者手术中失血现象较严重, 承受的痛苦也较大, 术后还容易出现伤口感染, 不利于身体康复, 胆囊位置异常的患者, 其风险更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改进,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安全性好、手术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以及患者承受的痛苦少等特点, 逐渐被临床和患者所接受, 成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据有关研究显示[2], 腹腔镜下手术方式能加快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其对临床进行手术医生的要求比较高, 施术者必须掌握娴熟的手术技巧, 沉着冷静地应对术中出血, 适当引流, 最为关键要正确处理胆囊三角区[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需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 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病较急, 因为其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粘连明显、质地脆, 分离容易发生出血, 导致施术者视野模糊, 加大了手术难度, 也增大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发病3 d内, 患者的粘连非致密粘连, 此时行手术治疗, 粘连容易分离开, 同时还减少了术中出血, 对患者的损伤较小。若3 d内未进行手术, 患者病情加剧, 胆囊严重穿孔以及坏疽, 手术难度将更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治疗属于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其效果明显优于开腹式胆囊切除术, 同时还存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目前认为是临床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7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实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患者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其操作简便、复发率低, 是临床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石一峰, 万德炎, 邱俊然,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 2012, 18 (19) :77-78.

[2]王金龙.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3) :2662-2663.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4

结核性脓胸是小儿胸外科较为常见疾病,处理方法比较复杂,临床上大部分采取抗感染、清除病灶、胸腔闭式引流以及持续胸腔冲洗等方法治疗[1]。但常常因为选用抗生素不恰当、脓液黏稠不易引流、小儿不合作等导致脓液潴留,形成慢性脓胸,对小儿健康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我科对43例结核性脓胸急性发作患儿采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做好围手术期全面、有效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结核性脓胸急性发作患儿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个月~ 7岁,平均(3.92±1.07) 岁。病程7~28d,平均(18.03±2.14) d。患儿均有诊断明确的结核病,均为抗结核初治者,其中肺脓肿15例,支气管胸膜瘘20例,胸壁结核瘘管8例。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者6例,胸腔积液培养阳性者10例。

1.2 治疗方法术前按常规服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抗结核、抗感染治疗4周,对症支持疗法,如化痰、吸氧、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麻醉条件下,在患侧腋中线第5或6肋间外侧切3~5cm开口,进行钝性分离肌层,有效清理脓液,于锁骨上缘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接水封瓶,缝线固定引流管,减轻脓液中毒症状; 术后继续接受抗结核治疗1年。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一次手术成功,全部治愈,平均住院(25.84±6.21)d。经随访5~12个月,无1例复发,患儿胸廓发育正常,复查胸片均正常,未发现明显胸膜肥厚。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年龄较小患儿由于周围环境改变、身体不适出现哭闹,年龄较大患儿由于身体不适容易产生恐惧、不安情绪,大部分患儿家属伴有焦虑、紧张和不安感[2]。针对以上情况,护理人员要热情真诚接待患者,增强患儿及家属信任感,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努力营造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同时介绍相同手术成功病例,帮助家属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緒,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1.2 术前准备做好禁食、交叉配血、吸氧装置以及抢救物品、设备等准备,备皮,指导年长患儿进行有效肺功能锻炼,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有利于排痰、肺泡扩张,防止出现呼吸道阻塞或肺不张,以适应术后早期康复。对于年龄较小患儿无法按照成人肺功能锻炼方式练习,可以寓教于乐,增加训练趣味性。每天早晚2次协助患儿刷牙、饭后漱口,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护理,防止下呼吸道感染。

3.2 术后护理

3.2.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同时观察周围末梢循环情况及尿量情况。本研究有1 例患儿通过心电监测发现频发室早,经实验室检查电解质,发现血钾3.1mmol /L,经过及时补钾,心电图恢复正常。如果发现患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胸腔闭式引流量>200ml /h,颜色鲜红,说明存在广泛性血液渗出[3],应给予止血药,快速输血,必要时再次行开胸止血。本组2例患儿术后出血,经过应用止血药等一系列保守治疗,最后停止出血,痊愈出院。

3.2.2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咳嗽排痰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举措,每1~2h 改变体位1次,便于痰液引流,必要时用手或自动扣击器在胸廓肺区处进行叩击,使痰液松动,利于咳出[4]。还可以常规雾化吸入,湿润吸入的空气,使痰液湿化,便于排出。术后第1d 即指导患儿行吹气球练习,直至拔除管道,有利于肺膨胀,消除残腔。

3.2.3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挤压引流管,发现阻塞应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排除积气、脓液和渗液,保持胸腔负压。如通过胸腔冲洗引流管通畅但未见引流液时,应经过严格消毒,转动引流管方向,或者稍微将引流管送入脓腔内。发现引流液漏出,应严格消毒使用油纱填塞引流管与周围皮肤之间的缝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天更换胸腔引流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以及液体出入量是否平衡,避免引起胸腔积液。

3.2.4 疼痛护理手术创面大、情绪紧张及胸腔引流等多重因素的存在均容易导致患儿疼痛加剧,影响患儿休息、睡眠、呼吸及疾病康复。手术后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帮助患儿缓解疼痛,如遵医嘱给予曲马多肌内注射或镇痛泵,还可以进行音乐疗法、放松训练、局部轻轻按摩、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5],促进排痰,有助于患儿休息及体力恢复。另外,可使用胸带减轻切口张力,协助患儿翻身或上下床活动减轻疼痛。

3.2.5 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结核性脓胸患儿大部分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合理补充营养,利于患儿尽快恢复体力。鼓励患儿麻醉清醒后6h 进食,以清淡、易消化、易吸收的高蛋白质、高热量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合理补充维生素,少食多餐,进食适量脂肪及铁、锌等微量元素。如患儿进食困难,可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根据患儿自身实际情况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素。

4 小结

小儿结核性脓胸急性发作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我们采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按常规抗结核、抗感染治疗,早期充分胸腔闭式引流改善中毒症状,及时纠正营养不良; 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通畅,做好疼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预防反常呼吸发生,指导患儿及家属功能锻炼,术后康复情况满意。

参考文献

[1]孙成茹,孙顺兴,阎忠芳. 胸膜内胸改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9,17(1):19-20.

[2]陈培珍,许琴芳,顾国英.小儿脓胸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0-61.

[3]林艳.1例脑膜瘤术后并发脓胸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 10) :919-920.

[4]刘仲秋,刘桂梅,杨秀珍,等.结核性脓胸128 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22):1-3.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5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急性胆囊炎的病死率为5%~10%,几乎均因并发化脓性感染和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1]。急性胆囊炎发作的主要原因有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2]。行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治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方式的疗效,借此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入选患者有发热、呕吐、疼痛症状;经放射性诊断表现为胆囊区结石,胆囊阴影扩大,胆囊壁钙化斑,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确诊为急性胆囊炎;排除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疾病。患者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间均<72 h。按照所行胆囊切除术的种类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禁忌证筛查,若有禁忌证,则不考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术前常规准备。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头高脚低左斜15~20°。常规消毒后穿刺入腹。入腹后先探查证实术前诊断,解剖分离胆囊三角,三角显露并上钛夹离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然后自肝床电切剥离胆囊。操作完毕后,肝下置引流管,取出器械,结束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右肋边缘为手术斜切口。完全剥离胆囊后,使用生理盐水清理患者腹腔,采用间断式缝合法缝合患者胆囊床。所有患者术后都行抗感染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6例并发症,均为切口感染。观察组整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优于对照组19.35%(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呕吐等。急性胆囊炎发病急,发展快,严重时可能致死。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可以分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是胆囊炎的根治方法。

开腹胆囊切除术能够达到确切的手术效果,彻底清除胆囊残留物,有效减少腹腔感染的几率。但是由于开腹手术造成了较大的手术创伤,术后愈合时间长,术后恢复期较为痛苦,且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需要接受抗感染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步骤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常规消毒后穿刺入腹,并形成气腹。通过腹腔镜观察胆囊周围组织环境,操作仪器分离并取出胆囊[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创口小,引起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疼痛感较低。恢复速度也较快。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腹腔镜切除术具有强大的优势,也存在着弊端。腹腔镜手术因其特殊性,治疗急性胆囊炎时具有局限性。腹腔镜切除术并发症主要有胆道残余结石、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严重的影响了术后患者的疗效以及预后[4]。解决并发症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掌握手术的适应证。目前多数观点认为,腹腔镜切除术适应证主要有:①急性胆囊炎发病≤72 h;②B超示胆囊呈“双边影”改变;③未合并黄疸和胆源性胰腺炎;④病程虽>72 h,但≤1周,经抗炎治疗后症状消失,腹部体征轻微;⑤无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在这些适应证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腹腔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既保留了微创的优势,也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本研究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对于开腹胆囊切除术来说,临床优势显著,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康复时间缩短。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可观,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对待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时,建议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朱瑞.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选择.大连医科大学,2012.

[2]李松兴,陈志伟,张远军.急腹症患者行急诊腹腔镜检查和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2):5064-5066.

[3]梅雪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22):118-119.

[4]邓仲鸣,赵云.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及预后.肝胆外科杂志,2015(6):418-420.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一2014年3月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53例,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为52.3±8.6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在3—45小时,平均时间为32.4±10.2小时。

1.2 方法

术中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患者取头高脚低左侧倾斜位,脐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2处)做4个小切口,于脐部切口处常规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置入腹腔镜及相关辅助器材。探查腹腔,清除积液,分离右侧上腹部粘连组织,解剖胆囊三角区,游离出胆囊动脉,使用钛夹夹闭后切断,对胆囊管进行分离,靠胆囊壶腹部将其夹闭后,切除胆囊组织,从脐部切口取出,送病理科检验。对出血部位采用电凝行止血,放置引流管,清洗腹腔,缝合创面。

1.3 评价指标

由本科护理对51例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手术成功51例,成功率为96.2%;中转开腹手术2例,发生率为3.8%。

2.2 手术时间: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5.4±21.6分钟。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出血2例;漏胆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发生率为9.8%。

2.4 住院治疗时间:

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4.5±1.7天。

3 讨论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在普外科临床上属急腹症之一,常需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传统开腹手术由于其对机体创伤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2]。近些年来,随着腹腔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逐渐被临床所试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优点[3]:第一,人工气腹建立,使术野更为清晰,术者能够在直视下行胆囊三角区解剖及切除胆囊组织,减少或避免了对胆囊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第二,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较短,由于其对腹腔干扰较少,加之术中患者出血量少,因此,更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效地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对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本组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其与相关资料报道的传统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左右相比,发生率较低,更利于促进机体快速康复。第四,腹腔镜下手术,切口常在1cm左右,术后瘢痕较小,更符合患者对审美的需求。但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腹腔镜行急性发作期胆囊切除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才可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手术适应症有[4]:结石性胆囊炎且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72小时者;保守治疗患者在48小时内,患者症状未缓解者。对于胆囊解剖不清、胆囊穿孔、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应选择开腹手术治疗。另外,术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对于管道不可随意切断,只有将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颈管判断准确后,才可剪断胆囊管,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其对机体内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微,术者在严格把握手术禁忌症及仔细手术操作下,即可收到较理想治疗效果,对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永平,罗云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时机选择[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64-3766.

[2]司先余,金文超,孙良传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04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3):198-199.

[3]余同辉,黄峻松,黄奕江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2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2):140-142.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29例, 年龄60~86岁, 平均年龄67.8岁。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者28例, 占60.9%。主要症状、体征和合并症见表1。

1.2 治疗方法

46例胆囊炎中有5例保守治疗, 41例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及术式:术中均见胆囊壁充血水肿, 胆囊壁坏疽3 例, 胆囊穿孔1 例, 单纯胆囊结石30 例, 伴有胆总管结石或扩张11例, 其中胆总管梗阻化脓2例。单纯行胆囊切除29例, 行胆囊造瘘1例, 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取石T 管引流术11例。

1.3 治疗结果

保守治疗5例好转, 手术治疗40例痊愈, 1例死亡, 死于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3例, 肺炎5例, 心力衰竭2例, 肾功能衰竭1例。

2 讨论

2.1 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特点

①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及右背部胀痛, 随年龄增大, 疼痛感觉渐迟钝。多数病例的症状、体征与实际病变不尽相符, 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被误诊为胃病、心绞痛等[1]。对老年人急性腹痛要注意询问病史, 详细体格检查, 尽早做超声波检查, 早期诊断。

②老年胆囊炎、胆囊结石伴发胆总管结石者多, 因此在急性发作期易伴发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③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老年胆囊炎、胆石症多数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发生, 胆囊壁多因反复发作而继发纤维化、萎缩伴周围脏器粘连, 胆囊功能减弱或消失, 抗菌及净化力降低, 为胆囊化脓、积脓、坏疽、穿孔提供了病理基础。

④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易伴发胆囊癌、胆管癌。

⑤老年人术前常并存各种疾病, 本组68.3%伴发内科疾病 (详见表1) 。这些伴发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病人的术后抗病和手术的耐受力。

2.2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鉴于老年人病变发展隐匿, 感染不易控制, 胆囊在发病后易发生坏疽、穿孔, 并发症多, 手术耐受性差等特点, 我们认为对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既要慎重, 又要持积极的态度。术前需做全面的检查, 以了解各脏器的功能状态, 对有严重心肌缺血、心律紊乱、电解质紊乱的要积极给予纠正。年龄不是确定是否手术的决定因素, 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术后加强监护, 对于胆囊切除这样的手术一般老年人是能够耐受的[2]。患者及其家属常常因为顾忌患者年龄大, 不愿承担手术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但所选择的保守治疗, 反而延误病情,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危险。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我们主张对于胆囊肿大型、超声检查提示胆囊颈部结石者、胆总管增粗伴有黄疸发热者及腹部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反跳痛者, 应在做好术前准备后立即手术。对于经抗感染、解痉治疗腹痛不能缓解, 体检腹部压痛加重, 出现肌紧张、反跳痛者, 体温升高、血白细胞不升反降者 (复查) , 超声检查胆囊肿大加重或胆囊壁水肿加重者, 也应及时手术。对无明显手术指征的仍主张保守治疗, 待以后再进行择期手术。对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者, 则应在发作间歇期进行手术治疗, 以免急性发作时迫不得已而行急诊手术, 增加手术风险。由于老年人对急诊手术耐受差, 手术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只要证实胆总管下端通畅, 一般仅行T管引流术。本组T管引流11例, 术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经T管造影证实胆总管有残余结石, 术后3个月时通过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出结石而治愈。对于胆囊切除有困难或病情危重可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黄志强等[3]认为, 对老年人行急诊胆囊切除术应做到术式简单有效, 切忌单纯追求完美, 而增加手术风险。

2.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 有无并发症往往关系到外科治疗的成败。同时全面了解病人心、脑、肺、肝、肾功能情况及并发病的病变程度, 有否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蛋白血症, 尽可能在术前给以纠正, 保护好主要器官功能, 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老年人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丧失, 高血糖人数和糖尿病老年人明显增多, 对并发糖尿病的胆囊切除老年患者, 术前应根据测定的血糖值和尿糖结果, 短期正规胰岛素治疗, 在血糖不超过8.96 mmol/L、尿糖阴性方可行胆囊切除术[4], 手术当日和术后数日内, 需定时检查血糖和尿糖, 确定使用胰岛素的量及输入液体的调节。高血压病人血压应保持在 (140/90) mmHg以下时手术。冠心病病人以调整心肌供氧, 改善心肌功能和全身情况为主。肺气肿、支气管炎患者术前要给予雾化吸入或适量祛痰剂、有效抗生素治疗。控制输液总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术后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并给予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心电监护、常规面罩吸氧, 鼓励患者排痰, 必要时雾化吸入, 防止各类并发症发生。切口拆线应在8d以后酌情分次进行。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的诊治经验。方法:对余姚市低塘中心卫生院收治的46例60岁以上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45例治愈, 1例死亡。结论: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患者要尽早诊断、术前准备充分、积极手术,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诊治

参考文献

[1]顾悼云.老年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20.

[2]龚光伟, 胡汉华, 樊立, 等.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21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 5 (5) :266-267.

[3]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193-194.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8

1 临床资料

急诊胆囊炎患者37例, 男14例, 女20例。年龄14~85岁, 平均56岁。37例有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史, 术前仍有明显右上腹疼痛。体温37.5~38.8℃。发病时间3h~11d, 平均66h。37例右上腹明显疼痛, 其中25例扪及肿大、触痛之胆囊。2例巩膜轻度黄染, 1min及总胆红质也见增高。37例均经B超证实胆囊炎及胆囊结石, 其中32例提示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或嵌顿。经手术证实的胆囊病理类型:水肿型22例 (59.5%) , 化脓型10例 (27.0%) , 坏疽型5例 (13.5%) 。

2 结果

37例手术均在胆囊炎急性发作后第4~7d之间施行, 本组系剖腹手术, 不包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例。单纯胆囊切除33例, 合并施行胆总管探查引流2例, 胆囊大部切除2例。37例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或卷烟引流条, 1例发生术后手术切口延期愈合。全组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胆囊炎急性发作持续时间与手术时机关系

对于急性胆囊炎伴有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胆管梗阻、急性胰腺炎、肝脓肿等患者需要急诊手术已达成共识[2]。对于无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何时手术为宜仍有争论。一般认为, 如急性发作已超过72h, 由于局部组织水肿严重, 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 手术难度高, 术后并发症多, 故应尽可能保守治疗, 争取在炎症消退后6~12周再择期手术[3]。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千变万化, 以及医院条件、医师经验、患者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很难以一般原则来决定所有患者的手术时机。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 遵照此原则, 部分患者, 特别是B超提示胆囊颈部有结石或结石嵌顿者。虽经正规保守治疗, 但临床症状及体症仍不能缓解, 而此时, 患者及家属常由不同意手术转变成要求急诊手术治疗, 且意愿强烈。鉴于患者病程已超过72h, 又无胆囊坏疽、穿孔征象, 致使临床医师难以决断。针对此类情况, 我科采取急诊手术治疗37例。手术中发现, 胆囊管不是由于结石嵌顿造成梗阻, 就是因为炎症造成狭窄或闭塞。

由此可见发病时间作为决定手术时机, 不能机械、孤立地看待, 不能单纯以发病时间来判断胆囊病变的程度, 而是要结合体征变化, 以往治疗情况及患者年龄、伴随疾病情况综合考虑全面分析。

3.2 胆囊切除手术及风险防范

由于胆囊切除术是在胆囊急性炎症发作72h后, 且病状、体症又无缓解的情况下施行, 胆囊及周围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应的手术操作及风险防范也就有所差异[4]。作者据自己的手术经历总结如下:首先, 手术应做到操作仔细, 切忌粗暴。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时, 盲目分离, 不仅出血多, 更容易造成手术误伤胆管或血管。为此, 主张采取逆行切除, 确因胆囊壁炎性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或粘连致胆囊剥离困难时, 为避免损伤, 可考虑胆囊大部切除, 残留胆囊黏膜用石碳酸烧灼处理。其次, 术中扪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 胆囊管与胆总管关系不清时, 应想到是否有Mirizzi综合征可能, 因其分型不同, 可能胆囊管很短或已形成胆囊—胆管瘘。为了确认胆囊管走向及与胆总管关系, 必要时可用探条从已剖开的胆囊内寻找胆囊开口, 但应避免形成假道或将结石推入胆总管。最后, 术中胆道造影虽然早已用于临床, 但此类患者胆囊管由于结石嵌顿阻塞或因炎性狭窄不通或因胆囊腔开放致造影剂外漏, 故常难获得满意影象学资料, 作者认为实用价值不大。当术者认为胆囊管未能确切辨认、结扎不可靠时, 不能盲目缝扎, 特别是进针较深的缝扎。为防止术后胆漏, 除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外, 酌情选择胆总管探察引流, 不失一有效方法。

总之, 胆囊管急性炎症发作超过72h, 决非手术禁忌期。当患者症状、体症经治疗无缓解, 特别是胆囊肿大、B超显示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时, 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应注意局部解剖关系, 避免损伤, 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黄家驷, 吴阶平, 裘法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77.

[2]黄强, 单忠正.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与方式选择的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 (6) :113.

[3]徐达元.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探讨及操作技巧[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69.

[4]俞成叙, 万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时机的选择[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2) :87.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9

【关键词】氧驱动雾化吸入 沐舒坦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

我院为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沐舒坦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提高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84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排除因其他因素引起的气喘、咳嗽等症状的患儿;其中男49例,女35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28个月,平均年龄17.8个月;体重最小为6kg,最大18kg,平均12.9kg;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茶碱类药物抗菌、抗炎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氧驱动雾化吸入沐舒坦治疗,即将2mL沐舒坦溶于2mL生理盐水中,然后将其制作成雾化液,并存储于储药瓶内,然后分别和输氧管及雾化器进气口进行连接,将氧气流速设置为4~6L/min,给予患儿面罩吸入治疗,一天两次,一次10 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超声雾化吸入a -糜蛋白酶治疗,即将5mga -糜蛋白酶治疗溶于2mL生理盐水中,然后给予患者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一天两次,连续治疗五天。

1.3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五天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干鸣音等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五天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干鸣音有所减轻;无效:治疗五天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肺部干鸣音仍存在甚至加重[1]。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格: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42例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42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刺激性呛咳现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呼吸困难、喘鸣。该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患者多数始发于4~5岁前。由于小儿气道内黏性分泌物较多,其往往会对患儿的正常喘息造成阻塞,导致患儿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给及时给予患儿行之有效的治疗,严重时甚至会因呼吸不畅导致患儿死亡[2]。

临床上通常将超声雾化吸入方式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然而该治疗方式治疗期间极易吸入大量水蒸汽,从而使得患者呼吸道阻力增加,同时还会对药液进行稀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雾化吸入方式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雾化吸入主要是指通过氧气加压促使气流进入雾化器,同时携带溶液上升和气流进行相应的融化,进而雾化为微小颗粒,同时借助面罩吸入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3]。由于小儿哮喘患者的年龄较小,其往往不能主动吸入,因而雾化后的被动吸入方式对小儿有着更好的适应性;而且由于氧雾化吸入治疗较为柔和,因而不会对患儿造成明显刺激,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而可有效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此外,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方便、费用低等多种优点,因而逐渐得到患儿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小儿哮喘的常用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就说明给予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氧驱动雾化吸入沐舒坦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边瑞军;杨晓莹.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91-392.

[2]苏锦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26):160-161.

[3]杨青松.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研究[J].北方药学,2013,10(9):14-15.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0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患者共84例, 其中男54例, 女30例, 年龄在21~68岁, 平均年龄为 (43.6±1.8) 岁,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结合临床症状采用西医进行抗菌消炎和解痉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为加味大柴胡汤, 根据患者病情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黄芩、枳实、半夏、栀子各12 g, 赤、白芍各12 g, 茵陈30 g, 甘草10 g, 金钱草20 g, 鸡内金20 g, 石韦50 g, 威灵仙5 g, 海金沙10 g用水煎服, 2次/d, 分早晚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观察2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其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出现并发症9例, 其中心律失常6例, 肺炎3例。观察组中出现并发症4例, 其中心律失常3例, 肺炎1例, 两组间结果比较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效果好于西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病变, 患者发病后胆囊遭受刺激而导致压力的增大, 同时易导致血液循环的障碍, 进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2]。胆囊结石作为慢性胆囊炎中的一种并发症, 需要根据其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宜尽早的采取手术方式进行切除, 以免造成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

对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患者来说, 采取中西医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 为手术治疗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医研究认为慢性胆囊炎病变部位在肝胆, 发病过程中与脾胃有着密切关系。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 (尤其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易导致对脾胃的损伤, 从而使得肝胆调节失衡, 气机郁滞[3]。治疗过程中, 采用中西医治疗可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增强其整体疗效, 一方面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对其机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从病根处进行预防和控制。通过中医的作用来促使石性胆汁的逆转, 胆酸浓度升高, 降低胆汁中的胆红素浓度, 以此来防止胆石的形成并积极促进胆结石的溶解和排除。从本次研究来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治疗有效率为95.2%, 远高对单纯西医治疗组的76.2%, 对比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此类病患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照组治疗痊愈9例, 显效11例, 有效12, 无效10例, 治疗有效率为76.2%;观察组治疗痊愈11例, 显效17例, 有效12, 无效2例, 治疗有效率为95.2%。两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危北海, 张万岱, 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2.

[2]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26.

上一篇:电子商务争议下一篇:传统互联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