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2024-07-30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精选8篇)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1

自主决定及知情同意是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治疗基础原则。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精神卫生法规和精神科临床工作均按照此类国际惯例执行, 使得患者自愿住院和自愿治疗。但因为某些传统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非自愿医疗存在也较为广泛。非自愿医疗制度不管在理论或实践中均具有一定争议性, 有的将其解释为“不人道的拘禁行为”[1]。本文选取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入院患者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自愿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 并选取非自愿入院30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急性发作期需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SI) ≥4分;年龄18~60岁;法定监护人同意患者住院, 且允许其参加到本次研究中;排除由政府、单位、公、检、法等非法定监护人所送至院内患者。60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18~58 (37.2±2.2) 岁;受教育时间 (8.2±1.3) 年;病程 (26.2±3.3) 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 分析2组SI评分、PANSS总分、P分和G分及攻击性。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合理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在SI评分、PANSS总分、P分和G分、攻击性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内部动机作为人类所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及锻炼自身水平、勇于探索及学习先天性倾向, 存在较高自主性, 属于自我决定原则的原型。人的内部动机会对个体心理变化存在较为重要作用, 心理理论则是由个体而推断其他人心理状态相关基础性原则。精神分裂症存在较严重广泛性心理活动受损情况, 从而导致脑部发生退行性病变, 属于较为高级的一类认知功能受损症状, 此类患者心理理论存在一定缺陷性已得到较为广泛认知。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存在的动机缺陷临床阴性症状得到人们较为广泛认知, 此类动机缺陷会对患者社会功能快速恢复存在一定不利影响, 但目前还无法确认内部动机受损与心理理论缺陷间所具有的相关性。若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部动机障碍与心理理论缺陷具有一定相关性, 则此类相关性则会不同于精神症状。而患者出现精神分裂症时, 更容易否认疾病或拒绝诊治。对于此类急需住院接受治疗患者, 拒绝住院, 会导致治疗最佳时机错失, 而且还会使得病情衰退, 患者无法实现完全自我控制, 经现实检验表明, 自我控制率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 极易对自身造成危害, 有的还会导致他人及社会受到不良影响, 从而产生一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隐患。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经研究发现, 我国66.2%精神障碍患者是在直系亲属身边得到看护及管理。《民法通则》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对于精神病患者民事行为能力及监护人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日常生活工作中, 依靠医学诊断确定精神障碍, 患者无明显自我控制及判断能力, 需要行使决定权时, 监护人由此产生。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监护人, 在我国还无法实行。而且监护人和患者通常具有各种利益相关性, 法律规定不够严谨, 使得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合理监护, 常遭受强制送院, 即为非自愿入院治疗[2]。

在临床工作中, 大部分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均需监护人陪诊或代替患者决定是否要住院治疗, 此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自我决定权受到一定限制性, 极易产生非自愿住院现象。根据此类非自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需要注意保留其知情权及选择权, 按照患者疾病是否严重、疾病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监护人意愿等进行效果评定, 使得医疗更加有灵活性, 不会对其意愿进行忽视, 也不会对其过分强调, 而确保患者法定监护人具有确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会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3]。

本文结果示, 研究组SI评分、PANSS总分、P分、G分及攻击性方面明显减低, 因此在患者状态允许情况下, 得到其自愿性则显得尤为重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较强制性治疗, 效果更为明显。根据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入院相关问题, 在法律规定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 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参考文献

[1] 吴志国.精神障碍非自愿医疗的中国视角和探索[J].2011, 4 (9) :10-16.

[2] 李秀玲, 刘庆海, 卢世臣, 等.非自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分时分级应用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4) :268-270.

[3] 刘庆海.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非自愿住院的不可避免性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18 (11) :1049.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2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MECT) 传统ECT 精神病急性发展期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8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因其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而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肯定和患者的接纳[1]。现对MECT和传统电休克对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1月用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全部入组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2]:精神分裂症42例,心境障碍14例:其中躁狂症精神病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2例。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龄15~33岁,其中15~20岁18例,21~30岁40例,31~33岁2例,平均21.3±4.8岁;治疗400次。同期选择60例用ECT治疗的患者做比较,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上意义。

治疗方法:电休克治疗仪为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术前用麻醉剂丙泊酚2mg/kg,肌肉松弛剂琥泊酰胆碱1mg/kg,阿托品0.5~1.0mg/kg。ECT仪器是由上海生产,所有资料用(X±S)统计。

结 果

治疗次数:MECT治疗次数:1~5次14例,6~10次42例,11~12次4例,平均7.2±2.5次、ECT治疗次数4~10次,平均7.5±3.1次。两者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两种治疗使用药物及日剂量情况:MECT治疗组:氯丙嗪100~400mg,氯氮平50~350mg,舒必利100~700mg,奋乃静6~10mg,利培酮2~4mg,阿普唑仑0.4~1.2mg。丙戍酸钠0.2~1.2g,氯硝安定2~6mg,碳酸锂0.5~1g。ECT治疗组:氯丙嗪200~400mg,氯氮平150~300mg,舒必利200~700mg,奋乃静6~14mg,利培酮2~6mg,劳拉西泮0.5~1.5mg,阿普唑仑0.4~1.2mg。

疗效比较:MECT组:显进50例(83.3%),好转8例(13.3%),无效2例(3.4%)。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ECT组:显进48例(80.0%),好转10例(16.7%),无效2例(3.3%)。

起效时间:MECT组:治疗1次起效8例,2~3次起效6例,6次起效46例。ECT组:2~3次起效8例,6次起效52例。

疾病起效先后:M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ECT组: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抑郁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分裂症样情感障碍(躁狂症)分裂症样精神病。

并发躯体疾病情况:MECT组:4例,高血压病4例,曾经癫痫发作1例,糖尿病Ⅱ型2例,心电图显示ST段和T波改变各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ECT组:慢性胃炎1例,胆结石胆囊炎1例。

不良反应:MECT组:术后第1天出现头晕68.0%,术后短期逆行性遗忘34.1%,下颌关节无力14.4%,但整个疗程结束后能够全部恢复,无明显后遗症。ECT组:头痛10例,四肢酸痛28例,记忆力减退42例。但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3]。钱卫娟等通过对P300的研究[4],认为P300电位属于内源性脑电活动。是一项判断认知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客观性、灵敏性。其中N1和P2为外源性成分,是评价受试者合作程度的可靠指标,N2和P3为内源性成分,与个体的记忆和注意等认知性成分有关[5],其潜伏期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客观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和判断功能等高级思维活动。无抽搐电休克能使P3潜伏期缩短,P2波幅显著升高,潜伏期缩短表示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加快,而波幅的升高则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有效资源的动员程度高,所以结合本病例治疗可以推测MEC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加快了大脑在识别刺激中对事件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提高了患者注意思维判断及言语整合能力,与Nurminen等研究报道是一致的[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患者的注意,使得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变慢。MECT通过改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抑郁心境,增快思维速度,从而改善大脑处理事物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MECT有直接损害记忆的成分,但是通过改善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和抑郁症状,总体上还是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所以对各类精神障碍有肯定的疗效。

本研究中治疗患者60例,共进行400次MECT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有效率95.2%,躁狂症有效率98.2%,抑郁症有效率97.6%。与文献报道MECT总有效率85.6%,显效率30.9%基本相似。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疾病及亚型中起效时间不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起效时间较快,本次6例中,就诊时不说话、不进食、不活动的亚木僵患者,经1次治疗后很快改善;6例青春型患者治疗前用大剂量氯丙嗪和氯氮平系统治疗,兼亚冬眠治疗,疗效甚差,后配合MECT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其他抑郁症及分裂症双相障碍(目前抑郁发作)、分裂症样精神病、躁狂

症、双相障碍(目前躁狂发作)样情感障碍(躁狂症)类型均有较好疗效。本研究中还发现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及躁狂症起效时间比ECT较晚,往往在6次以上,但都能够显效。60例中有2例疗效不显著,发现主要原因治疗次数低于6次、药物剂量没有同步增长有关。

本研究中发现术后第1天头晕68.0%,术后短期记忆力下降34.1%,下颌关节咀嚼无力14.4%,但都是短暂的,治疗结束后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与范氏报道相同[7],基本在2~3周恢复。另外,MECT治疗范围和对象都较ECT广,术前用药要求较宽,治疗中可以伴用丙戍酸钠、氯硝安定和碳酸锂等抑制脑电波发作的药物和合并多种躯体疾病,但术前要求必须严格,术中既要异丙酚麻醉,又要琥珀酸胆碱肌松,尤其对有缺氧明显的肺部疾病、病窦综合征、有明显的心绞痛及冠心病史的患者不应使用。此外在400次治疗中有5例在治疗进行时发生排尿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术前小便必须排空。总的说来,MECT不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安全系数也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整个MECT治疗中,除了必须严格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外,为了确保其疗效,还要及时适当地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对兴奋躁动或者行为紊乱患者,在MECT治疗术前可适时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或者采取亚冬眠治疗,以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次数最好>10次,不得低于6次。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总结认为,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要有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前3次治疗要1次/日,此后隔日1次,治疗6次后,可根据病情每周1~2次,疗程10~12次,以巩固疗效。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次数及疗程可适当延长。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癫痫样放电如丙戍酸钠和氯硝安定的药物应尽量少用,至少在行MECT治疗前1天晚上要停用上述药品。

综上所述,MECT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表现为起效较快,安全性较好,对此类精神障碍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但一定要掌握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排除躯体疾病,以免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 朱良军,肖冬梅.电抽搐治疗的发展现状[J].九江医学,2001,16(2):123-12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 曹志慎,傅深省.脉冲波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华新医药,2003,2(5):33-34.

4 钱卫娟,范俭雄,等.无抽搐电休克对P300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6):330-332.

5 张明岛,陈兴时,等.脑诱发电位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258-261.

6 Nurminen M,Valkonen-Korhonen M.Enhanced attention-dependent auditory processing by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sychotic depression[J].J ECT,2005,21:19-24.

7 范儉雄,高小宁,徐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总结[J].中华民政医学杂志,2000,12(6):329-330.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成急性期手术组33例, 非急性期手术组29例。急性期手术组男15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4.8±3.7) 岁, 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9例, Ⅱ级7例, Ⅲ级8例, Ⅳ级9例, V级0例;非急性期手术组男15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6.3±4.2) 岁, 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8例, Ⅱ级6例, Ⅲ级6例, Ⅳ级9例, V级0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性期手术组患者在发病0~3 d内进行手术, 非急性期手术组在发病3 d后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超过两次的患者, 如果两次的时间间隔在2周内, 则以前一次破裂出血的时间计算分组, 若两次出血时间间隔超过2周, 则按照后一次的出血时间计算分组。均给予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采取病变一侧的翼点或者纵裂开路, 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颅内压, 将大脑前动脉、中动脉、颈内动脉以及载瘤动脉充分暴露, 最后夹闭动脉瘤颈, 术后给予尼莫地平以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再出血情况以及完全夹闭率和两组患者的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再出血率以及完全夹闭率的比较

急性期手术组和非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分别为3.03%和24.14%, 完全夹闭率分别为87.88%和65.52%, 两组术前再出血率和完全夹闭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非急性期手术组预后情况相近,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位置在颅内动脉壁的内弹力层, 该处结构受到损害, 导致其发生瘤样的异常隆起, 临床研究表明, 由于动脉瘤破裂导致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左右,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其中多数的患者有死亡的危险, 而仅有少部分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可继续生存[3]。在脑血管意外疾病中,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排在第3位, 发生率仅仅低于高血压脑出血以及脑血栓脑出血, 该病一旦发生, 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对患者的生活治疗以及健康状况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是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3.6%~6.0%[4]。临床上根据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与非急性期, 在外科方面正在不断的发展, 有传统手术方法治疗, 也有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5]。临床上在对于该病的治疗, 分为急性期治疗和非急性期治疗, 而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异, 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急性期手术组和非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分别为3.03%和24.14%, 完全夹闭率分别为87.88%和65.52%, 两组术前再出血率和完全夹闭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手术组患者与非急性期手术组预后情况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开颅夹闭术时可能有动脉瘤在术中会发生破裂出血, 破裂的位置主要在瘤顶位置, 由于瘤顶比瘤颈壁更薄, 所以分离在操作过程中夹闭动脉瘤颈时, 易发生出血。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 则立刻给予1~2个大号的吸引器将血液吸干净, 使用阻断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或者颈内动脉处理, 一般时间不大于15 min, 然后在使用合适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颈妥善夹闭。若有较大的出血量, 则可立即使用双通道输血治疗, 如有必要则进行加压输血处理[6], 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治疗, 为了避免再出血的发生, 对伴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应进行急性期手术治疗, 有效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因此只要患者家属同意, 我们建议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能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由于临床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该研究的观点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综上所述, 选择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对降低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有积极作用, 增加完全夹闭率, 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适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道奎, 曲秉坤, 王寿先, 等.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8) :826-828.

[2]李占龙, 张磊, 马选鹏,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3) :255-256.

[3]邓其峻, 廖旭兴, 钟伟健, 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J].广东医学, 2011, 32 (1) :90-92.

[4]李国彬, 杨海英, 孟庆海,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7) :62-63.

[5]张华, 马江红, 陈谦学, 等.模拟翼点入路3D-DS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 (9) :876-879.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4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RT可能存在异常, 但结论不一[5,6,7,8,9,10,11,12,13]。然而, 这些研究大多数为基因多态性研究, 很少涉及转录水平, 在有限的涉及SERT m RNA研究中, 大部分数据来自于尸脑或动物, 仅小部分数据来源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 由于这些研究所选的受试者多是正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 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药物治疗对基因表达可能产生影响, 故本文探讨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粒细胞SERT m 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性, 进一步探求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由2013年5-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 共44例, 其中男34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33.86±11.27) 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北京市社区的正常人群, 共42例, 男2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31.61±8.10)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25.55±9.02) 岁, 平均病程为 (99.82±88.14) 个月。患病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诊断标准第四版 (DSM-Ⅳ)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年龄在18~60岁, 汉族, 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组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70分, 除外其他精神疾病或物质滥用史, 除外就诊前2个月内正在接受系统精神科药物治疗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MECT) 的患者, 除外重大躯体疾病及无法配合取血者。正常对照组:目前无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 年龄在18~60岁, 汉族, 签署知情同意书, 无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家族史。

1.2 方法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受试者年龄、性别、起病年龄、初治时间、停药时间等, 目前诊断, 家族史等, 由研究者询问受试者并参考既往病历记录后据实填写。

1.2.2 样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于入组当天用EDTA管取肘静脉血1次2 m L, 血液标本在采集后3 h内进行总RNA的提取。

1.2.3 实验室技术及检测指标

1.2.3. 1 总RNA提取

用Qiagen公司提取小量RNA, 用试剂盒 (QIAamp RNA Blood Mini Kit) 提取新鲜全血中的总RNA, 以紫外分光光度计 (Biochrom公司) 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 要求紫外吸光值A260/A280≥1.8, 计算出样本的RNA含量, -80℃冻存。

1.2.3. 2 c DNA合成及反应体系的建立

从样本中提取2μg总RNA, 以Sigma公司的Enhanced Avian HS反转录试剂盒对其进行反转录, 得到c DNA模板。反应体系:c DNA模板100 ng, SERT基因特异性PCR上下游引物各100 n M, Power SYBR Green I染料 (美国ABI公司) 12.5μL, 制成25μL的终体积。

1.2.3. 3 引物设计合成

人类SERT引物参考h SERT编码序列 (Gen Bank登记号NM_001045) 进行设计合成, 引物方向为5’端至3’端:上游是:GTGGTGAACTGCATGACGAG, 下游是:GGCCACCTCAGACACATCTT。管家基因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 (HPRT) 引物同样参考其编码序列 (Gen Bank登记号X62085) 进行设计合成。

1.2.3. 4 RT-PCR

使用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2 X SYBR Green Master Mix试剂盒, 应用ABI Prism 7000型实时检测扩增仪, 通过两步法PCR反应程序实现对m RNA的定量表达。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0 min, 60℃复性和延伸45 s, 95℃变性15 s, 共做45个循环, 并做溶解曲线以判定PCR产物的状态。基因扩增后, 由仪器自动读取荧光信号数据, 以域值 (Ct) 大小量化m RNA的表达水平。为了降低样本之间RNA含量的内在差异性, 进一步提高反转录的效能, 测定同一样本中管家基因HPRT的表达水平, 以此对SERT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标准化调整。用以下公式:倍数变化=2-ΔΔCt, △△Ct=待测基因Ct-管家基因 (HPRT) Ct。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样本的SERT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数值进行正态性检验, 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进行秩转换后采用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ERT m RNA表达水平比较

通过ANOVA检验, 患者组平均秩 (0.294±0.950) , 对照组平均秩 (-0.315±0.940) , 两组SERT m 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805, P=0.004) 。患者组SERT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图1。分别对两组中男女间SERT m RNA表达水平进行ANOVA检验, 两组不同性别间SERT m 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患者发病年龄、病程与SERT m RNA表达水平的关系

患者的发病年龄与SERT m RNA表达水平间无相关性, 患者的病程与SERT m RNA表达水平间存在正相关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较正常人的SERT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间接说明患者组SERT的功能增强, 与Govitrapong等[11]研究相符合, 支持Joyce等[5]关于精神分裂症Brodmann9区的5HTT m RNA表达水平增高的研究结果。既往发现吲哚类物质, 如麦角酸二乙酰胺 (LSD) 、仙人掌毒碱能够引起精神病症状, 便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5-HT功能亢进。这一假说在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提出后一度被忽略, 随着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又重获关注[14,15]。此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5-HT受体密度降低, 多巴胺 (DA) 转运体和SERT的相互作用等, 都可能导致突触间隙内的5-HT递质水平增加, SERT对5-HT递质的再摄取也会相应增加, SERT功能活跃, 而SERT m RNA表达水平也会因此升高[16,17,18,19,20,21]。

众所周知, 不同性别也可能对基因表达水平产生影响, 男性和女性体内的5HT递质水平不同, 而男性的SERT被认为是对全血的5HT水平起到定量的作用[22]。然而本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男女间的SERTm 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这一结果与Jun-ichi等[23]研究不同性别重性抑郁症和正常对照5HTT m RNA的表达水平时类似, 也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有关。

本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越长, 其SERT m RNA表达水平越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起病初期症状尚未充分暴露, 有时不易被识别, 影响早期诊治。随着病程的延长, 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充分的表现出来, 患者才开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此, SERT m RNA表达水平增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严重度。

本研究只是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ERT m RNA表达水平的初步探讨, 在今后的研究中, 希望能够收集SERT多态性信息, 对药物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动态SERT m RNA表达水平检测, 同时检测同一样本的DNA水平、蛋白水平,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SERT在转录水平、翻译水平及表达水平的变化差异, 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SERT在精神分裂症中所起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与正常人群比较, 外周血粒细胞5-HT转运体 (Serotonin Transporter, SERT)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各组SERT mRNA表达水平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5月-11月于本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44例为患者组, 另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42例为对照组, 收集人口学资料, 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采用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的SERTmRNA表达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外周血粒细胞SERT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同性别的SERT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外周血粒细胞SERT mRNA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5

齐拉西酮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为D2, 5-HT2A、5-HT2C和5-HT1受体强有力的拮抗剂, 又是5-HT1A受体的激动剂, 同时还是5-HT和NE的再摄取抑制剂, 该药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等[3]利培酮是新型抗精神病用药, 对阴性及阳性症状均有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轻, 且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4]。本研究将齐拉西酮和利培酮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评价了两种药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入组标准: (1) 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2) PANSS总分≥60分; (3) PANSS兴奋因子 (P4兴奋性, P7敌对性, G8不合作, G14冲动控制缺乏) 条目评分中, 至少有2项在3~5分; (4) 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男性或女性患者; (5) 患者 (或其法定监护人) 书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重大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酒精、药物依赖; (4) 入组前2周内使用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 (5) 有冲动、自伤或伤人危险; (6) 有癫痫或惊厥发作病史 (儿童高热惊厥除外) ; (7) 血清钾或血清镁低于或超出正常范围; (8) 既往利培酮或者齐拉西酮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 (9) 随机分组前1周内接受过ECT治疗。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共56例, 随机分成两组:齐拉西酮组28例, 男17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31±9.1) 岁;利培酮组28例, 男15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29.9±8.9) 岁。以上各项两组间差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齐拉西酮组, 起始剂量20~40mg/d, 2周内渐增至40~100mg/d, 平均 (95.5±4.3) mg/d;利培酮组, 起始剂量0.5~1mg/d, 2周内渐增至4~6mg/d, 平均 (4.8±1.4) mg/d。疗程8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若出现不良反应, 可适量合并使用安坦、心得安、东莨菪碱等。如有睡眠障碍, 可晚间口服苯二氮类药物。

1.3 疗效评价

采用PANSS, PANSS-EC的变化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各评定一次。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减分率≥50%为显著进步;减分率≥25%为进步;减分率<25%为无变化;减分率为负值为恶化。

1.4 安全性评价

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 (SAS) 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疗效评定同步, 治疗前及结束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入组患者均完成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 齐拉西酮组痊愈4例, 显著进步148例、进步13例、无效3例, 显效率42.86%, 有效率46.43%;利培酮组痊愈3例, 显著进步8例、进步15例、无效2例, 显效率39.2%, 有效率53.5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量表评分

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均于治疗的第2周末起PANSS总分和PANSS-EC有明显下降, 到第4周末, 下降更明显 (P<0.05)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的2、4、8周末, PANSS总分及PANSS-EC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组内比较结果显示, 齐拉西酮组迅速控制急性期精神病的效果优于利培酮组。见表2、3。

2.3 不良反应

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相关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是静坐不能、锥体外系症状、便秘、嗜睡、肌张力障碍、转氨酶升高。齐拉西酮组静坐不能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 (P<0.05) , 而锥体外反应和转氨酶升高在利培酮组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 (P<0.05) 。齐拉西酮组有7例出现恶心症状, 明显高于利培酮组 (P<0.05) 。利培酮组有12例出现有体质量增加, 齐拉西酮组有4例体质量增加,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利培酮组患者出现了26例血清泌乳素升高患者, 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 (P<0.05) 。其他不良反应如视觉模糊、出汗、血压改变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两组没有显著性变化 (P>0.05) 。见表4。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情的控制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迅速、有效、安全以及能否平稳地过度到疾病的巩固治疗阶段是精神分裂症干预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在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时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而且伴随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具有结合快分离快的特点, 即能快速跟D2受体结合后又很快从其上面脱离[5]。如果药物与D2受体结合结合时间太长, 则导致锥体外反应的发生[6]。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是两种新型非典型精神病药, 在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7,8,9]。

本研究通过对56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照研究发现, 两药有效性、显效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对PANSS各因子分的影响, 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显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疗效及特点相似。但是在迅速控制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性方面, 利培酮效果效果明显低于齐拉西酮, 这一结果与目前的报道结果一致。研究发现齐拉西酮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静坐不能、恶心等;利培酮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反应、体质量增加、闭经、溢乳、失眠等。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属轻微范围, 说明患者对两种药物耐受性良好。基于以上研究, 鉴于对一个药物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的综合考虑, 齐拉西酮具有改善治疗依从性, 有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潜在效能。

关键词:齐拉西酮,利培酮,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Hughes DH, Kleespies PM.Treating aggression in psychiatricemergency service[J].J Clin Psychiatry, 2003, 64 (Sup) :10-15.

[2]Blin O.A comparative review of new antipsychotics[J].Can JPsychiatry, 1999, 44 (3) :235-244.

[3]Schmidt AW, Lebel LA, Howard HR Jr, et al.Ziprasidone:a novelantipsychotic agent with a unique human receptor binding profile[J].Eur J Pharmacol, 2001, 425 (3) :197-201.

[4]Coley KC, Carter CS, DaPos SV, et al.Effectiveness of antipsychotictherapy in a naturalistic setting:a comparison between risperidone, perphenazine, and haloperidol[J].J Clin Psychiatry, 1999, 60 (12) :850-856.

[5]Stahl SM."Hit-and-Run"actions at dopamine receptors, part 2:Illustrating fast dissociation from dopamine receptors that typifies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Clin Psychiatry, 2001, 62 (10) :747-748.

[6]Kapur S, Seeman P.Does fast dissociation from the dopamine d (2) receptor explain the action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A newhypothesis[J].Am J Psychiatry, 2001, 158 (3) :360-369.

[7]Hirsch SR, Kissling W, B?uml J, et al.A 28-week comparison ofziprasidone and haloperidol in outpatients with stable schizophrenia[J].J Clin Psychiatry, 2002, 63 (6) :516-523.

[8]Feldman PD, Kaiser CJ, Kennedy JS, et al.Comparison ofrisperidone and olanzapine in the control of negative symptoms ofchronic schizophrenia and related psychotic disorders in patientsaged 50 to 65 years[J].J Clin Psychiatry, 2003, 64 (9) :998-1004.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部门审核批准, 所有患者指定监护人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三版 (CCMD-3) 》[1]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ICD-10) 》[2]中关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诊断, 同时排除[3]: (1) 药物禁忌证患者; (2) 合并严重身心疾病或药物滥用患者; (3) 已存在严重躯体疾病患者等。其中, A组中,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2~56岁, 平均年龄 (42.7±4.0) 岁,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 (10.5±4.2) 年, 首次发病27例, 复发3例;B组中,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7~51岁, 平均年龄 (42.2±3.7) 岁, 病程4~17年, 平均病程 (10.9±5.2) 年, 首次发病26例, 复发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与预警干预措施, 并以口服喹硫平 (思瑞康;厂家:阿斯利康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0039) 进行治疗, A组患者以100 mg/d作为起始剂量, 7 d内升至600 mg/d, B组则以200 mg/d作为起始剂量, 4 d内升至600 mg/d, 疗程均为4周, 并在治疗前后同一时点进行相关指标的评定。

1.3 观察指标

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测定两组患者精神症状程度[4], 共包含4个维度, 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采用精神分裂专业生活质量量表 (SQLS) 测定生活质量[5], 共包含30个条目, 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低;总体疗效参考PANSS评分减分率, 以≥80%为临床治愈, 50~79%为显效, 30~49%为有效, <30%为无效, 其中减分率=[ (治疗前-治疗后) 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总有效率=[ (总例数-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n/%表示, 精神症状与生活质量比较采用t检验, 总疗效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不良反应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与SQLS总分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与SQL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与SQLS总分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3) 。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精神分裂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已高达4.2‰~8.4‰, 并以每年0.22‰左右的速度递增, 占全部精神疾病的16%以上, 已成为经济与精神负担最重的精神疾病, 并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改变而日趋严重, 形势不容乐观[6]。临床上常选择以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案, 传统意义上的氯丙嗪与氯氮平等高效抗精神药物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但安全性存在一定问题, 多数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产生排斥行为, 有时往往起反作用, 故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喹硫平属于新一代二苯并氧氮卓类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 对5-HT、α受体、组胺与多巴胺D2均存在较为强烈的亲和力[8]。

本研究数据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与SQL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与SQL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A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性低于B组 (P<0.01) 。可以看出, 两组剂量快速加量服用治疗效果相似, 但A组的不良反应更低。

综上所述, 两组剂量快速加量喹硫平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但以100 mg/d作为起始剂量, 7 d内升至600 mg/d方案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更少, 安全性更好, 具有借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精神障碍分类) [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4 (3) :59-63.

[2]DILLING H, DITTMANN V.Psychiatric diagnosis following the 10th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J].Der Nervenarzt, 1990, 61 (5) :259-270.

[3]刘建君, 孙菊水, 沈鑫华, 等.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营养因子的影响[J].医药导报, 2014, 33 (9) :1185-1187.

[4]KAY S R, FISZBEIN A, OPLER LA.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for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 1987, 13 (2) :261-276.

[5]骆宏.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SQLS) 中文版:修订及临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2.

[6]周多斌, 刘丽娜.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2 (5) :329.

[7]陈强, 周芳珍, 农玉贤.喹硫平联合齐拉西酮或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 26 (1) :53.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7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护理,老年人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十分常见, 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硬膜外血肿按发生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肿, 因诊断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时间标准, 不像慢性硬膜下血肿那样明确, 故将亚急性及慢性硬膜外血肿统称非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上相对较少见, 自从CT应用以来发生率有所升高。本组自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非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30例, 约占同期硬膜外血肿10%, 因老年患者在治疗及护理相对于年轻患者有一定不同点,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性24例, 女性6例, 年龄均60岁以上老年人患者, 受伤方式:车祸致伤18例, 打击伤8例, 高处坠落伤4例。外伤至就诊或手术时间为4~50d, 平均21d, 血肿量30~150m L, 钻孔组25例平均血肿量约55m L, 常规开颅组5例血肿量约100m L。合并颅骨骨折20例, 脑挫裂伤2例。临床表现:以头痛, 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征为主要表现, 6例出现一侧肢体瘫痪, 其中2例出现脑疝。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 证实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下呈梭形病灶, 周界光滑, 均有手术指征。

1.2 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25例行钻孔冲洗外引流及5例常规骨瓣开颅, 平均住院时间12d, 手术后患者无死亡、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半年, 均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自理。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年龄较大, 心理耐受能力差, 对手

术的安全性及疼痛程度产生顾虑, 存在紧张、焦虑情绪, 针对病人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意识清醒患者, 向其介绍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手术必要性及治疗效果, 消除思想顾虑, 对手术治疗增强信心, 并动员家属及子女多陪护老人, 以减少其孤独感。对于意识不清患者, 同其家属也需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其信任与配合, 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及配合术后护理工作。

2.1.2 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 配血, 药敏试验, 相关化验检查, 同时留置尿管, 以便准确记录出入量。

2.1.3 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并且器官均发生退行性

改变, 而且许多人伤前即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 全身抵抗力下降, 易出现心、肺、肾功能衰竭, 所以各种辅助检查及预防各种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每30分钟

1次,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伴有高血压患者, 术后应有效控制血压, 一般维持收缩压力128~158mm H g, 舒张压75~90mmHg, 清醒患者给予含服心痛定和口服卡托普利, 如未能控制可根据医嘱静脉滴注降压药, 对神志未清, 患者血压高者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补充容量, 一条静脉滴注降压药, 注意静脉推注其他药物时切勿从静脉滴注降压药的输液管道静推, 以免引起血压骤降[1]。本组患者经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稳定, 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例患者在术后第2天神志转清, 其余患者术后回室神志转清。

2.2.2 引流管护理

注意无菌操作, 引流管固定牢固, 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不畅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拔管前行CT检查, 本组有5例患者因血凝块阻塞出现引流不畅, 每天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加无菌生理盐水2~4m L夹闭1h后开放, 至血凝块液化, 引流液减少至拔管。搬动患者时头部引流管要夹闭, 避免引流液回液。

2.2.3 预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因肺泡弹性及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减弱, 膈肌萎缩, 故呼吸道排出痰液能力下降, 再加上其体质虚弱, 咳嗽无力, 可使痰液积聚在肺内, 导致肺部感染, 定时给翻身拍背, 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对痰液粘稠无法咳痰者, 给予雾化吸入, 每日2次, 经对症治疗后, 本组无一例出现肺部感染。

2.2.4 监测血糖

因麻醉或手术时应激性激素分泌增多, 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失, 再加上禁食、饥饿及脱水等情况, 导致伴有糖尿病老年患者严重的代谢紊乱, 对胰岛素需求也增多, 低血糖进行手术有危险, 而高血糖时又可能抑制白细胞功能, 并影响切口愈合, 所以要定时监测血糖值, 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心、肝、肾、肺功能, 如血糖值升高>10mmol/L, 予微量泵静脉泵注胰岛素50U加入无菌生理盐水50m L, 按血糖值调整速度, 或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常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控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保持<7mmol/L, 保证血糖能波动在正常范围内, 从而有利于伤口愈合。

2.2.5 饮食护理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 术后第2天给流质饮食, 指导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荤素合理搭配, 以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 减少食盐及糖的摄入, 对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讲解饮食对疾病恢复的重要作用, 并督促患者按照营养师制定的食谱进食。

2.2.6 老年人肠蠕动减慢, 术后进食及活动量少, 容易发生便

秘而排便困难, 引起颅内压增高, 发生再出血危险, 因此更要加强饮食宣教, 给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多饮水, 指导其对腹部顺时针按摩,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保持大便通畅。

2.2.7 指导肢体功能锻炼

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偏瘫, 给被动功能锻炼, 每日3~5次按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做屈伸, 收展及旋转运动, 并按摩肌肉及配合针灸治疗, 预防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随着患者肌力恢复, 锻炼患者离床活动, 下床锻炼时, 嘱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平衡及正确姿势, 陪护者应站在患侧, 注意安全, 防止跌倒。并训练患者自行洗脸, 进食, 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 本组4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能自理。

老年患者是特殊人群, 护士除了须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要重视关怀照护理念, 要有高度责任心, 同情心, 以理解体贴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以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120例中致精神障碍者进行临床分析。男58例, 女62例, 年龄40~85岁, 病程均在15 d内起病者。

1.2 方法:

精神障碍诊断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5,6,7]各类精神障碍同时出现, 以其中一种为主者计入精神障碍类型。

2 结果

2.1 脑梗死部位:

本组120例脑梗死经头颅CT诊断78例, 经头颅MRI诊断42例, 其中大脑皮层梗死20例, 单侧基底节梗死42例, 多发性脑梗死44例, 丘脑梗死6例, 小脑梗死6例, 桥脑梗死2例。

2.2 脑梗死急性期致精神障碍类型, 见表1。

表1结果:脑梗死急性期120例中出现精神障碍62例 (51.67%) , 其中意识障碍14例 (22.58%) , 智能减退16例 (25.81%) , 神经症样综合征12例 (19.36%) , 精神病样状态14例 (22.58%) , 人格改变6例 (9.67%) 。

2.3 脑梗死部位与精神障碍类型关系, 见表2。

表2数据显示患者以多发性脑梗死出现精神障碍为多。

2.4 脑梗死部位与精神障碍发生率, 见表3。

表3结果显示:大脑皮层梗死20例, 出现精神障碍16例 (80%) ;多发性脑梗死44例, 出现精神障碍32例 (72.72%) 。可见大脑皮层梗死及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高。

3 讨论

上一篇:实时控制系统接口设计下一篇:高中英语新课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