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泻颗粒(共6篇)
小儿止泻颗粒 篇1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儿科消化道疾病。中医理论认为, 小儿腹泻病属泄泻的范畴, 发病原因一般认为属于感受外邪, 导致形成饮食内伤, 并至脾虚, 脾胃运化失常, 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 发生泄泻症状[1]。治疗以健脾胃, 驱寒热虚为主。因此, 本次选择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80例为对象, 旨在分析运脾止泻颗粒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80例, 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均符合西医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和脾虚泄泻中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年龄0~3岁, 无其他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治疗过程中使用其他药物, 或不能按时用药的患儿。180例患儿中年龄3个月~3岁、平均年龄1.2岁, 病程1~3 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47例, 年龄3月~3岁, 身高52~103 cm、平均身高78.5 cm, 体质量4.1~16.4 kg、平均体质量9.4 kg。观察组中男46例、女44例, 年龄3月~3岁, 身高51~106 cm、平均身高77.4 cm, 体质量4.2~16.3 kg、平均体质量9.1 kg。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诱因、病程、主要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运脾止泻颗粒治疗, 主要成分包括肉豆蔻、黄连、获菩、丁香、伏龙肝、赤石脂以及寒水石等 (酒仙桥医院中药制剂室研制, 6 g/袋) 。服用方法:年龄<1岁患儿6 g/d, 分3次服用;≥1岁且<2岁患儿3 g/次, 3次/d;≥2岁患儿6 g/次, 3次/d。对照组患儿口服思密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90;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 3 g/袋]主要成分为蒙脱石, 服用方法:年龄<1岁患儿1袋/d, ≥1岁且<2岁患儿1~2袋/d, ≥2岁患儿酌情增加至2~3袋/d, 分3次服用。两组均治疗5 d。治疗期间均给予其他对症治疗, 如发热患儿给予常规物理降温或口服泰诺以降温, 伴轻度脱水症状患儿给予口服补液盐, 脱水程度≥中度患儿通过静脉补液, 伴有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及时给予治疗。
1.3 疗效判定
以我国卫生部于1997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小儿腹泻治疗的判断标准为参考[2], 痊愈:患儿大便次数以及性状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经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 异常的理化指标均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评分总和<2分。显效:患儿的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且大便性状明显好转, 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 异常理化指标显著改善, 且经临床症状评分总和<4分, 或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2/3。有效:患儿每日的大便次数降至治疗前的一半, 大便性状有所好转, 且异常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改善, 经临床症状评分后, 结果显示总分≤6分, 或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1/2。无效:治疗结果不符合以上标准或无任何改善或加重。
患儿临床症状 (1) 以大便性状计分, 正常便记0分、欠消化便记2分、稀水便记4分、粘液便记6分; (2) 以大便次数计分, 次数正常记0分, <5/d次记2分, 5~10次/d记4分, >10次/d记6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热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之间比较, 呕吐和腹痛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为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严重时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进而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甚至导致死亡, 在我国仍然属于临床重点防治的疾病。中医理论认为, 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 主因感受外邪, 以及饮食内伤导致, 造成机体脾胃虚弱, 湿热蕴郁所致, 认为脾主运化, 湿邪易伤脾, 治疗腹泻, 可通过健脾祛湿、养胃散热为主导。
运脾止泻颗粒组方中, 肉豆蔻性辛, 温中行气止痛, 涩肠止泻, 归脾、胃以及大肠经, 主治中焦虚寒, 脾虚等症;赤石脂性温, 味甘酸涩, 有涩肠止血, 生肌敛疮之功效;伏龙肝温中燥湿, 止呕止血;丁香温中降逆, 麻醉止痛;黄连清热燥湿, 消渴, 痈肿疔疮, 泻火解毒;寒水石入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之功效[3]。方中温清并用, 且消补兼施, 从而有效帮助恢复脾胃功能, 止痛消渴, 止泻。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提示运脾止泻颗粒取得了更优的治疗效果。此外, 观察组发热的缓解比率高于对照组, 证实运脾止泻颗粒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发热的症状, 对机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呕吐和腹痛的症状缓解率两组相近, 可见两种药物在止泻止吐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运脾止泻颗粒用于小儿腹泻, 取得了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并有效的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止泻颗粒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80例,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泻疗法, 口服思密达治疗, 观察组给予运脾止泻颗粒口服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发热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呕吐症状和腹痛的缓解率两组之间,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脾止泻颗粒对小儿腹泻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有效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运脾止泻颗粒,思密达
参考文献
[1]陆文峰.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8) :47-48.
[2]张亚平, 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2) :264-265.
[3]王景景.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泄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5-17.
小儿止泻颗粒 篇2
【主要成份】广藿香、苍术、茯苓、泽泻、厚朴(姜制)、车前草、陈皮、六神曲(炒)。
【性状】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国奥)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澄清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祛湿止泻,和中运脾。用于湿困脾土所致的小儿泄泻症。见泄泻、大便稀溏或水样、腹胀、腹痛、纳差、呕吐、或见发热、舌淡苔白腻、以及轮状病毒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腹泻见上述证候者。
【规格型号】10ml*6支
【用法用量】口服,3~6个月,一次5ml,一日3次;7个月至1岁,一次5ml,一日4次;2~3岁,一次10ml,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脱水患儿注意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2.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国奥)可抑制小鼠胃排空和小鼠小肠推进性运动,对抗大黄所致小鼠腹泻和轮状病毒所致树鼩腹泻,促进“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抗绵阳红细胞抗体形成。
【贮藏】密封,避光。
【包装】10ml*6支/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329
【生产企业】长春远大国奥制药有限公司
小儿止泻颗粒 篇3
【关键词】小儿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小儿止泻贴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7-02
幼儿多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并受感染、天气骤冷、饮食不合理、食物过敏或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好发于秋冬季节,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我国幼儿重点预防的“四病”之一。发病年龄段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偶伴体温升高、恶心、呕吐、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多发疾病之一。根据文献记载[1],轮状病毒是诱发小儿腹泻疾病起源的首因,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人Bishop经电镜发现的一种肠道病毒,当患儿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侵入患儿肠道,导致患儿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恶性循环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加重。中医学在小儿腹泻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属中医“泄泻”范畴,是由于脏腑娇嫩,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乳食不知自节,脾胃虚弱,遇寒温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最终导致腹泻。单独使用西医广谱抗菌素类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疗患儿所有临床症状,因此,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作用的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共同给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20例,均符合《儿科学》中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7个月至3岁,平均(2±1)岁;病程1~4d,平均(2.5±1)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26例,脾胃虚弱型34例。对照组中男28岁,女32岁;年龄8个月至3岁,平均(2.5±0.5)岁;病程1~3.5d,平均(2.5±0.5)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32例,脾胃虚弱型2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具有明显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排除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阿米巴痢疾、食物过敏、霍乱、霉菌感染等引起的腹泻;同时,排除慢性腹泻急性发作期,腹泻时间<7d;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排除合并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肺炎等急症;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均征求患儿家属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大便病原学检查,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补液,纠正水、钠电解质失衡,改善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对于脱水明显的患儿,可静脉或口服补液。观察组给予小儿止泻贴外用,药物组成:胡椒、黄芩、地黄、肉桂、马钱子、大黄、羌活等;联合双歧杆菌联活菌胶囊口服,1次1粒,每日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冲剂口服,l岁以下,每日1袋;l~2岁,每日1.5袋;2岁以上,每日2.5袋。两组小儿在给药方面,均为3d,即1个疗程。经过系统治疗,对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
1.4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儿科学》诊断标准,将小儿腹泻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2]:①显效:1个疗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恢复正常,腹泻次数≤2次/d,粪便性状正常;②有效:1个疗程后,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好转,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粪便性状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定比重水分;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伴随症状未见好转,粪便次数、性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冲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有效。
【关键词】小儿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小儿止泻贴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7-02
幼儿多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并受感染、天气骤冷、饮食不合理、食物过敏或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好发于秋冬季节,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我国幼儿重点预防的“四病”之一。发病年龄段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偶伴体温升高、恶心、呕吐、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多发疾病之一。根据文献记载[1],轮状病毒是诱发小儿腹泻疾病起源的首因,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人Bishop经电镜发现的一种肠道病毒,当患儿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侵入患儿肠道,导致患儿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恶性循环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加重。中医学在小儿腹泻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属中医“泄泻”范畴,是由于脏腑娇嫩,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乳食不知自节,脾胃虚弱,遇寒温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最终导致腹泻。单独使用西医广谱抗菌素类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疗患儿所有临床症状,因此,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作用的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共同给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20例,均符合《儿科学》中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7个月至3岁,平均(2±1)岁;病程1~4d,平均(2.5±1)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26例,脾胃虚弱型34例。对照组中男28岁,女32岁;年龄8个月至3岁,平均(2.5±0.5)岁;病程1~3.5d,平均(2.5±0.5)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32例,脾胃虚弱型2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具有明显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排除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阿米巴痢疾、食物过敏、霍乱、霉菌感染等引起的腹泻;同时,排除慢性腹泻急性发作期,腹泻时间<7d;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排除合并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肺炎等急症;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均征求患儿家属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大便病原学检查,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补液,纠正水、钠电解质失衡,改善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对于脱水明显的患儿,可静脉或口服补液。观察组给予小儿止泻贴外用,药物组成:胡椒、黄芩、地黄、肉桂、马钱子、大黄、羌活等;联合双歧杆菌联活菌胶囊口服,1次1粒,每日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冲剂口服,l岁以下,每日1袋;l~2岁,每日1.5袋;2岁以上,每日2.5袋。两组小儿在给药方面,均为3d,即1个疗程。经过系统治疗,对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
1.4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儿科学》诊断标准,将小儿腹泻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2]:①显效:1个疗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恢复正常,腹泻次数≤2次/d,粪便性状正常;②有效:1个疗程后,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好转,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粪便性状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定比重水分;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伴随症状未见好转,粪便次数、性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冲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有效。
【关键词】小儿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小儿止泻贴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7-02
幼儿多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并受感染、天气骤冷、饮食不合理、食物过敏或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好发于秋冬季节,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我国幼儿重点预防的“四病”之一。发病年龄段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偶伴体温升高、恶心、呕吐、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多发疾病之一。根据文献记载[1],轮状病毒是诱发小儿腹泻疾病起源的首因,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人Bishop经电镜发现的一种肠道病毒,当患儿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侵入患儿肠道,导致患儿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恶性循环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加重。中医学在小儿腹泻的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属中医“泄泻”范畴,是由于脏腑娇嫩,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乳食不知自节,脾胃虚弱,遇寒温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最终导致腹泻。单独使用西医广谱抗菌素类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疗患儿所有临床症状,因此,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泻作用的小儿止泻贴,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共同给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120例,均符合《儿科学》中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7个月至3岁,平均(2±1)岁;病程1~4d,平均(2.5±1)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26例,脾胃虚弱型34例。对照组中男28岁,女32岁;年龄8个月至3岁,平均(2.5±0.5)岁;病程1~3.5d,平均(2.5±0.5)d;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32例,脾胃虚弱型2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具有明显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排除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阿米巴痢疾、食物过敏、霍乱、霉菌感染等引起的腹泻;同时,排除慢性腹泻急性发作期,腹泻时间<7d;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排除合并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肺炎等急症;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均征求患儿家属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大便病原学检查,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补液,纠正水、钠电解质失衡,改善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对于脱水明显的患儿,可静脉或口服补液。观察组给予小儿止泻贴外用,药物组成:胡椒、黄芩、地黄、肉桂、马钱子、大黄、羌活等;联合双歧杆菌联活菌胶囊口服,1次1粒,每日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冲剂口服,l岁以下,每日1袋;l~2岁,每日1.5袋;2岁以上,每日2.5袋。两组小儿在给药方面,均为3d,即1个疗程。经过系统治疗,对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
1.4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儿科学》诊断标准,将小儿腹泻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2]:①显效:1个疗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恢复正常,腹泻次数≤2次/d,粪便性状正常;②有效:1个疗程后,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好转,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粪便性状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定比重水分;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伴随症状未见好转,粪便次数、性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儿止泻颗粒 篇4
本品为中药颗粒剂, 含有浸膏和糖粉, 极易吸潮软化[2], 而且提取清膏中含有鞣质等易引湿性成分, 故贮臧期间极易吸湿变软、结块, 或发生霉变, 从而使药品在有效期内即失去药用效能。随着薄膜包衣技术在药物制剂中应用越来越成熟, 也为中药颗粒剂克服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本文采用该方法对提高绿梅止泻颗粒防吸湿性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BG-10型高效包衣机 (南京天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胶体磨 (立体式胶体磨JM-LB (50-180) 温州市七星乳品设备厂) ;WD-A药物稳定性检查仪 (天津市富兰斯电子科贸有限公司) ;SH10A型水分快速测定仪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DHG-78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FA1104N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高防潮胃溶型薄膜包衣预混剂 (北京英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20516) ;羟丙甲纤维素 (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 120429154) ;丙烯酸树脂Ⅳ (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 20120409) ;聚乙二醇6000 (辽阳华兴药用辅料厂, 20110610002) ;二氧化钛 (上海凌升精制钛白粉有限公司201104130) ;滑石粉 (海城艾海药粉有限公司, 生产日期20110725) ;绿梅止泻颗粒 (SH药业有限公司按部颁标准生产提供, 批号110429) 。
2 方法和结果
2.1 绿梅止泻颗粒的制备
2.1.1 将按上述制法生产的绿梅止泻湿颗粒, 加入高效包衣机内, 开启设备和热风, 滚动吹干, 使其成为大小均匀一致的、24~50目的圆整小颗粒。
2.1.2 颗粒质量考察
对上述颗粒按其质量标准进行质量考察结果如下: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等技术指标。结果为:性状:本品为浅棕色的颗粒;味甜、微酸。粒度:参照中国药典方法, 但改成用二号筛和三号筛检查, 不能通过二号筛和能通过三号的总和为5.6%。水分:1.8%。溶化性:取本品10g, 加75℃200m L纯化水, 置磁力搅拌桨下慢速搅拌5min, 立即观察, 全部溶化。
2.2 包衣
2.2.1 包衣液处方
包衣液1:高防潮胃溶型薄膜包衣预混剂 (英依美TM) 、50%乙醇溶液 (W/W) ;包衣液2:羟丙甲纤维素、聚乙二醇6000、二氧化钛、滑石粉、50%乙醇溶液 (W/W) 等;包衣液3:丙烯酸树脂Ⅳ、聚乙二醇6000、二氧化钛、滑石粉、50%乙醇溶液 (W/W) 等。
2.2.2 包衣液的配制
包衣液1:用50%乙醇溶液作溶剂。按每锅投入颗粒量10kg、理论增重3%、固含量11%、乙醇浓度为95%计算, 需高防潮胃溶型薄膜包衣预混剂 (英依美TM) 干粉为0.3kg, 95%乙醇1.277kg, 纯化水1.15kg。称取计算量的95%乙醇和纯化水, 置于带搅拌桨的不锈钢配料罐内, 开启搅拌桨, 将上述称量好的薄膜包衣预混剂干粉缓缓加至搅起旋转的溶剂旋涡上, 并且在3~5min内加完, 搅拌45~60min后, 调整搅拌速度至包衣液在整体旋转即可, 搅拌维持到包衣喷雾结束。
包衣液2和3的配制:按处方量称取羟丙甲纤维素或胃溶型丙烯酸树脂Ⅳ, 置于带搅拌桨的不锈钢配料罐内, 加入50%乙醇溶液 (W/W) , 开启搅拌桨搅拌2h, 再加入其它辅料混合搅拌15min, 再用胶体磨研磨1次, 使成均匀细腻的混悬液, 备用。
2.2.3 包衣生产操作
将制好并经过检测的待包衣颗粒投入高效包衣机内, 调节喷枪角度使喷出的雾柱与颗粒床垂直, 枪床距离22~25cm, 锅转速5r/min, 开启排风、进风、加热, 待颗粒床温度预热达到46~50℃时, 将锅转速调至20r/min, 开启喷枪喷雾, 控制喷雾流量为95mL/min, 出风温度为55℃, 保持喷雾与干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避免粘粒、包衣液干燥成粉等现象出现, 使包衣液喷完。测得包衣增重为2.8%。
2.4 实验结果
2.4.1 包衣对本品溶化性的影响
分别称取未包衣和包衣的颗粒各3份, 每份10g, 分别放入烧杯中, 加入75℃200mL的纯化水, 置磁力搅拌桨下慢速搅拌, 当溶液中看不到未溶化的颗粒时即为全部溶化。记录每种颗粒的平均全部溶化时间。结果见表1。
2.4.2 包衣对本品防吸湿性能的影响
称取未包衣的本品颗粒3份, 每份20g, 加入无盖表面皿中摊匀, 放入药物稳定性检查仪中, 分别按0、5、10、15天取样, 用烘干法[3]测定颗粒水分, 计算平均含水量。同法分别测定、计算其余3种包衣颗粒的平均含水量。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 未包衣颗粒吸潮与包衣颗粒相比, 吸湿速度快, 吸湿量大, 而包衣颗粒具有显著防潮性, 3种包衣颗粒在同一时间内含水量无明显差异。
2.4.3 包衣对本品粒度的影响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C对本品包衣前后的粒度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 包衣前后颗粒的粒度无明显变化。
综合以上溶化性、防潮性和粒度影响结果, 我们选择包衣液1作为绿梅止泻颗粒的包衣材料。
3 讨论
3.1 本品颗粒的大小应保持均匀一致, 这样可以避免因颗粒大小相差悬殊造成的包衣不均匀现象。包衣前应控制颗粒水分在合理范围, 过于干燥的颗粒在包衣锅内快速转动时易破碎, 过于潮湿的颗粒在受热和接收雾粒时易结快, 一般含水量宜在1.2%~2.8%。
3.2 包衣过程中需控制好喷雾与干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包衣时以颗粒始终微粘而不粘结成团为宜, 包衣结束后应继续滚动颗粒并吹热风干燥, 使颗粒达到流动顺畅状态时即可。
3.3 粒度变化会影响颗粒的溶化性, 也反应包衣过程中有无产生粘连或破碎现象, 故试验中考察了包衣对粒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WS-11160 (ZD-1160) -2002) [S].2002.
[2]沈雪梅.中药制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272.
小儿止泻颗粒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经鉴定为药典品种;TMP(湖北民康制药厂);肉蛋白胨琼脂、无菌营养肉汤(生化试剂)。
1.2 体外实验供试液配制
1.2.1 小儿止泻灌肠液
按处方称取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常规煎煮浓缩成1∶1的药液,70%乙醇沉淀处理,过滤,收集虑液,挥干乙醇,加入无菌肉汤10mL,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灌肠液供试药液。
1.2.2 TMP
称取50mgTMP于试管中,加入无菌肉汤10mL,摇匀即得TMP供试药液。
1.2.3 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
在另一份小儿止泻灌肠液供试药液中,再加入TMP 50mg,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供试药液。
1.3 体内实验供试液配制
1.3.1 小儿止泻灌肠液
按处方称取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常规煎煮浓缩成1∶1的药液,70%乙醇沉淀处理,过滤,收集虑液,挥干乙醇,加入新鲜蒸馏水,微热使溶,调配成1∶1.5的药液,即得小儿止泻供试药液。
1.3.2 小儿止泻+TMP复方
在另一份小儿止泻供试药液中,加入TMP 50mg,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TMP复方供试药液。
1.4 动物
清洁级健康昆明种小鼠60只,体重(20±2)g ,购于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鄂)2003-0005。
1.5 菌种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大肠杆菌;③志贺氏痢疾杆菌;④伤寒杆菌;⑤水弧菌。以上菌种购自武汉大学微生物典藏中心。
1.6 方法
1.6.1 体外实验
采用试管内药液稀释法(二倍稀释法)试验[1],取无菌20mL敞口试管3排,每排12管编号排列,每排的第1管分别为上述3种供试药液管。除每排的第1、11管外,其余各管中均加入无菌肉汤5mL,然后从第1管供试药液中量取5mL加至第2管中,混匀,同法依次稀释至第10管,混匀后吸出5mL于第11管中。每排的第11管作无菌阴性对照管,第12管作无药阳性对照管。然后于各管中加5mL热无菌肉蛋白胨琼脂,摇匀,趁热依次倾入到同一型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放置使琼脂冷凝。
除第11号培养皿外,1~12号培养皿分别划分为5个近等的区域,并分别编号,然后在每个区域中分别用生化毛细管加入5种经16h培养的各含菌培养液(约5.5亿个细菌/mL)10μL,37℃培养20h左右,以细菌生长的状况作为判断指针,观察抗菌作用结果。具抗菌作用指接种区光滑无可见菌落;无抗菌作用指接种区可见大片细菌生长;抑菌作用指接种区可见极少量细菌点状生长。1~10管药物稀释倍数依次为原浓度的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0表示第1管(1/2倍原浓度)无抗菌作用。
1.6.2 体内小鼠保护作用
将复苏的志贺氏痢疾杆菌配成每mL含7亿个菌的悬液,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感染后1、6、12h分别灌肠给药一次,每次每只0.3mL/10g体重,其中空白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实验1组给小儿止泻灌肠液,实验2组给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液。自接种感染后连续观察7d,以死亡率为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体外实验抗菌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小儿止泻+TMP组较小儿止泻组,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抗菌作用增强8倍;对金葡菌作用增强16倍;对水弧菌作用增强2倍,实验结果见表1。
2.2 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死亡率为90%,小儿止泻组为65%,小儿止泻+TMP组为40%,说明小儿止泻组和小儿止泻+TMP组均有良好的抗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而小儿止泻+TMP组作用更佳,实验结果见表2。
注:小儿止泻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小儿止泻+TMP组与小儿止泻组比较**P<0.01。
3 讨论
腹泻病是儿科较常见的肠道疾病,是因小儿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低下,对该病的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中药制剂虽然毒副作用小,有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但常因味苦涩,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呕吐,以至于影响临床疗效。本研究探讨应用小儿止泻灌肠液+TMP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以期能解决小儿用药顺应性,保证和增强药物的临床疗效。
TMP是一种非磺胺类磺胺增效剂,毒副作用低。前期研究[2]表明,TMP能增强黄连等中药的抗菌作用。本研究体内外抗菌作用结果也表明,TMP对小儿止泻灌肠液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一结果为我们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说明对中西医结合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可能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甲氧苄氨嘧啶对小儿止泻灌肠液抗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体内小鼠保护作用进行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小儿止泻灌肠液与甲氧苄氨嘧啶配伍,对实验所用5种细菌均有增效作用,对体内小鼠保护作用也明显增强。结论:甲氧苄氨嘧啶对小儿止泻灌肠液具增效作用。
关键词:甲氧苄氨嘧啶,小儿止泻灌肠液,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明向.黄连联用TMP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2):748.
小儿止泻颗粒 篇6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自拟止泻汤,疗效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及腹泻,早期多伴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44万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死亡[1],并已成为全世界儿科最重要的防治疾病之一。笔者自2014年2月~2015年5月应用中药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13.45±2.55个月,病程1~6天,平均3.36±1.53天;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13.30±2.70个月,病程2~6天,平均3.64±1.96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酸、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并口服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日1包,1~2岁每日2包,2岁以上每日2~3包;治疗组则给予服用自拟止泻汤,组方为煨葛根15g、地锦草9g、马齿苋9g、茯苓9g、炒薏米9g、焦神曲6g、炒麦芽6g、干姜3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服,文火煎煮2遍,取药汁约100mL,多次温服,每日1剂。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2]
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甚至恶化,全身症状未改善。
1.3.2 恢复情况
记录两组患儿粪便形状、排便次数、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恢复情况
治疗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人感染轮状病毒后首先出现病毒血症,随后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出现大量水样便等典型症状[3]。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湿热泻”范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导致泻下稀薄、发热、口渴引饮、小便短黄等;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之征。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扶正。
在自拟止泻汤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泻,地锦草、马齿苋清热利湿,解肠胃之热、燥肠胃之湿,共为君药;茯苓、薏米淡渗利湿、健脾和中,共为臣药;神曲、麦芽性偏温,既可健脾和胃助运,又与少量干姜合用,防止地锦草等寒性太过而损伤患儿脾胃之阳,用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运脾止泻之功。轮状病毒性肠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虽然病毒感染均有自限性,但在感染初期即给予正确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甚至阻止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症状[4];更重要的是,能减轻和避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锦草、马齿苋均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直接杀灭或阻止病毒复制,有利于机体将其清除;葛根具有抗感染、解毒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茯苓、薏米等具有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作用,通过减少肠道渗出、加强吸收而达到止泻作用。小儿为纯阳之体,感染轮状病毒后出现一系列湿热型腹泻表现,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清热利湿、健脾止泻治疗,方中应用了地锦草、马齿苋等清热利湿之品,但为了防止寒凉伤正,加入了干姜以抵消一部分寒性,同时可振奋脾阳,与焦神曲、炒麦芽合用,起到了祛邪不伤正的作用。如此,标本兼治,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Fischer TK,Bresee JS,Glass RI.Rotavirus vaccin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diarrhea in children[J].Vaccine;2004,22(Supple):49-54.
[2]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3]李泳.轮状病毒腹泻的免疫学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2,1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