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泻汤(共6篇)
自拟止泻汤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补液、纠酸、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病毒唑并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则服用自拟止泻汤葛根、地锦草、马齿苋等),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3%(P<0.05);治疗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自拟止泻汤,疗效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及腹泻,早期多伴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44万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死亡[1],并已成为全世界儿科最重要的防治疾病之一。笔者自2014年2月~2015年5月应用中药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13.45±2.55个月,病程1~6天,平均3.36±1.53天;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13.30±2.70个月,病程2~6天,平均3.64±1.96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酸、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病毒唑(10mg/kg·d),并口服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日1包,1~2岁每日2包,2岁以上每日2~3包;治疗组则给予服用自拟止泻汤,组方为煨葛根15g、地锦草9g、马齿苋9g、茯苓9g、炒薏米9g、焦神曲6g、炒麦芽6g、干姜3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服,文火煎煮2遍,取药汁约100mL,多次温服,每日1剂。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2]
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无好转甚至恶化,全身症状未改善。
1.3.2 恢复情况
记录两组患儿粪便形状、排便次数、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恢复情况
治疗组大便性状、排便次数、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人感染轮状病毒后首先出现病毒血症,随后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出现大量水样便等典型症状[3]。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湿热泻”范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导致泻下稀薄、发热、口渴引饮、小便短黄等;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之征。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扶正。
在自拟止泻汤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泻,地锦草、马齿苋清热利湿,解肠胃之热、燥肠胃之湿,共为君药;茯苓、薏米淡渗利湿、健脾和中,共为臣药;神曲、麦芽性偏温,既可健脾和胃助运,又与少量干姜合用,防止地锦草等寒性太过而损伤患儿脾胃之阳,用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运脾止泻之功。轮状病毒性肠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虽然病毒感染均有自限性,但在感染初期即给予正确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甚至阻止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症状[4];更重要的是,能减轻和避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锦草、马齿苋均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直接杀灭或阻止病毒复制,有利于机体将其清除;葛根具有抗感染、解毒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茯苓、薏米等具有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作用,通过减少肠道渗出、加强吸收而达到止泻作用。小儿为纯阳之体,感染轮状病毒后出现一系列湿热型腹泻表现,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清热利湿、健脾止泻治疗,方中应用了地锦草、马齿苋等清热利湿之品,但为了防止寒凉伤正,加入了干姜以抵消一部分寒性,同时可振奋脾阳,与焦神曲、炒麦芽合用,起到了祛邪不伤正的作用。如此,标本兼治,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Fischer TK,Bresee JS,Glass RI.Rotavirus vaccin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diarrhea in children[J].Vaccine;2004,22(Supple):49-54.
[2]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3]李泳.轮状病毒腹泻的免疫学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2,19(3):135.
[4]魏升云,张淑珍,方鹤松,等.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6):409-411.
自拟止泻汤 篇2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由消化道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具有病程长、反复不愈等特点, 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和慢性间歇性排便。2009-2011年笔者应用自拟五倍止泻汤治疗腹泻型IBS患者37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腹泻型IBS患者37例, 其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20~72岁;病程1.2~15年。均经体检、实验室及钡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排除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病变引起的慢性腹泻和肠道器质性疾病等全身疾病。
1.2 诊断标准
(1) 排便后症状改善, 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 (2) 伴随粪便形状的改变, 同时≥25%排便为松散 (糊状) 粪或水样粪, <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具有上述症状并持续≥3个月, 并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五倍止泻汤, 方药组成:五倍子10g, 补骨脂15g, 吴茱萸6g, 肉豆蔻12g, 炒山药60g, 金樱子15g, 延胡索10g, 茯苓30g, 白芍药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焦神曲30g, 甘草6g。每天1剂, 文火水煎, 取汁300ml, 早晚2次餐前口服。15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治疗前1周及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腹泻症状消失, 大便成形, 每天1~2次;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 近似成形, 或便溏每天1次;有效:大便次数和便质均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 或有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 37例腹泻型IBS患者治愈13例 (35.1%) , 显效10例 (27.0%) , 有效8例 (21.6%) , 无效6例 (16.2%) , 总有效率为83.8%。
2讨论
腹泻型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起病隐匿, 症状反复发作, 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因此正确、及时诊治显得非常重要。腹泻型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精神心理异常、肠道感染及炎性反应有关[2]。另人体微量元素改变和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IBS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 其病位在肠, 但与肝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为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生活在焦虑、紧张、多疑的环境中,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克脾、肝脾失调, 引起升降失调, 产生胸胁胀闷、食少嗳气、抑郁恼怒而致腹痛腹泻[3]。本结果显示, 自拟五倍止泻汤治疗腹泻型IBS患者37例, 总有效率高达83.8%,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湘,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 (7) :524.
[2]痛泻宁颗粒研究协作组.痛泻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 (5) :327-330.
自拟止泻汤 篇3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以大便稀溏如水样或如蛋花汤样, 可有黏液, 气味臭秽, 或伴身热烦渴,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指纹紫[1]为主要表现;发病在3天以内, 就诊前未经抗菌药物治疗, 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2], 且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者, 中医辨证符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中湿热泻者。
1.2 一般资料
128例患儿均为本院儿科2011-01~2012-12的门诊患儿, 其中男73例, 女55例;年龄6个月~1周岁34例, 1~2周岁57例, 2周岁以上37例;病程1~3天, 就诊前未经治疗, 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28例患儿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分为治疗组63例, 对照组65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秋泻方 (煨葛根6g、炒黄芩6g、炒黄连2g、生甘草3g、生薏苡仁15g、藿香6g、车前子6g、焦神曲10g) 每日1剂, 日煎2次, 共取汁60~120ml, 分2~3次口服 (6个月~1周岁60~80ml/d, 1~2周岁80~100ml/d, 2岁以上100~120ml/d) , 同时联合使用自制止泻脐敷 (丁香、肉桂、吴茱萸、五倍子等份研粉混合均匀后, 每次2g以白醋勾兑敷贴于神阙穴, 每24小时更换1次) 治疗。对照组用利巴韦林颗粒 (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 按每公斤体重每天10mg, 分3次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上海医药 (集团) 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每次1粒, 每日2~3次;八面礞脱石散 (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 1岁以下每日1袋, 1~2岁每日1~2袋, 2岁以上每日2~3袋, 分3次服用) 。脱水、发热、呕吐明显者, 2组均可酌情予以补液、退热、止吐等对症治疗, 但均不使用抗菌素。2组疗程均为3天, 3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3]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 体会
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 以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最高, 症状较重, 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脱水及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受到过轮状病毒感染。目前西医认为轮状病毒腹泻为自限性疾病, 对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和预防药物, 主要是采用对症治疗, 缓解症状。
小儿秋季腹泻属中医“泄泻”之湿热泻。小儿“脾常不足”, 如感受湿热之邪, 则较成人更易脾失运化, 脾气不升, 胃气不降, 湿热夹食下注大肠, 传导失职, 而成腹泻、发热、呕吐诸症, 治宜清热化湿、运脾止泻。自拟秋泻方以葛根芩连汤为主加减而成, 其中葛根为君,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止泻, 有抗感染、解毒作用[4];黄芩、黄连荡涤肠胃之湿热, 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抗腹泻作用[5];加以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生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车前子清热渗湿, 在方中又含“利小便实大便”之意;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综观全方, 湿热得清、脾胃得运, 故泄泻可止。
脐敷疗法是中医学传统疗法, 药敷神阙穴, 通过经络协调和平衡各脏腑功能, 激发经络之气,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脐部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 其表皮角质层薄, 无皮下脂肪, 屏障功能较弱, 药物易于弥散。脐部两侧有腹壁下动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而且大部分都汇入上下腔静脉, 脐部给药可很好的发挥全身疗效[6]。止泻脐敷所用丁香等药芳香走窜, 外敷于脐部, 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 健脾温肾、通络止痛、化湿止泻, 使药物直达病所, 刺激肠蠕动, 起到了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止痛止泻的作用。脐敷还可适当缓解一部分患儿服药不配合的矛盾, 从而更好的提高疗效。自拟秋泻方联合止泻脐敷治疗秋季腹泻不仅简便有效, 而且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受传, 俞景茂.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0.
[2]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94.
[3]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 等.腹泻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4.
[4]董昆山, 王秀芩, 董一凡.现代临床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47.
[5]侯家玉, 方泰惠.中药药理学.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41.
利湿止泻汤治疗马牛腹泻 篇4
1 临床资料
200例病畜来自湟中县汉东乡各村农民散养的马牛。病程最短的1天, 最长的35天, 马35例, 牛165例, 部分病例曾用诺氟沙星、磺胺脒等西药或民间验方对证治疗。
2 利湿止泻汤组成
党参、炒白术各60克, 茯苓、车前子 (包煎) 各45克, 猪苓、泽泻各40克, 炒白扁豆80克, 甘草25克。辩证加减:湿重加苍术、黄柏各45克, 干姜20克;肝旺加防风、陈皮各35克, 白芍45克, 肾阳偏虚加肉桂35克, 补骨脂、肉豆蔻各35克, 湿热盛加白头翁60克, 秦皮、黄连、黄柏各40克;兼内脾肾阳虚加炮姜、附子各25克, 食积者加神曲、莱菔子、山楂各60克, 热重加黄芩、栀子、银花各 (后下) 40克;久泻不止加黄芪60克, 乌梅、诃子各30克。用法:上药煎2次, 取浓缩汁2 000毫升, 分早晚2次灌服。
3 疗效观察
治愈 (粪便色、质、气味, 排便次数、食欲等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170例, 占85%;有效 (粪便色、质、气味, 排便次数、食欲等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25例, 占12.5%;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5例, 占2.5%;总有效率97.5%。
4 典型病例
自拟止泻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例, 女25例, 年龄19~74岁, 平均 (46.3±2.5) 岁;病程8天至3年, 平均 (1.2±0.3) 年;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消瘦、腹泻、贫血、营养不良、消瘦及乏力等表现, 且经肝肾功能检测及B超、X光检查确诊。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800mg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治疗, 3次/天, 于三餐前30min服用。观察组患者采用健脾止泻汤治疗, 基本方药为肉桂6g、苍术10g、桂枝10g、炒薏苡仁20g、黄连6g、炒山药10g、茯苓15g、甘草6g、诃子10g、补骨脂10g。脐周冷痛患者加用干姜6g及小茴香6g;腹胀腹痛患者加用延胡索12g与白芨15g;大便黏液患者加用秦皮与扁豆各15g;舌苔厚腻患者加用芡实15g与砂仁6g;大便有食糜患者加用炒麦芽与鸡内金各15g;舌质有瘀斑且暗淡患者加用丹参10g;脾胃虚弱患者加用炒白术15g与炙黄芪30g;口干、口苦、口臭患者加用黄芩6g与连翘12g。上述药物以水煎制2次后混合得300mL药液, 患者分别于早晚空腹服用150mL。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 停药后给予患者低脂、低蛋白、高热量饮食, 待停止腹泻后方可进食高蛋白饮食, 3个月后展开随访, 判定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恢复正常, 各临床指征检查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有明显减少, 各临床指征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有所加重, 大便次数仍不正常, 各临床指征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n (%) ]
3 讨论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与病机十分复杂,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将其分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与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两大类[3]。80%~95%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均有腹泻、大便次数及量增多等症状, 同时表现出乏力、机体消瘦与营养不良等症状。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属于中医理论中的“泄泻”范畴, 病因包括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染外邪、病后体虚等, 主要病机为脾胃受到损伤、肠道功能失职及湿困脾土。脾脏主人体运化, 恶湿喜燥, 大肠与小肠主管泌浊与传导;肝脏主管疏泄, 可对脾脏运化功能加以协调, 对脾胃气机加以疏泄, 协助胃腑完成水谷消化过程。肾脏主管命门之火, 可以助运化, 促使机体中水谷腐熟。四脏可协同完成饮食消化、成分吸收及传化过程。然而当患者遭受外邪、情致失调或处于病后体虚状态时, 肠道功能紊乱及其他因素影响, 脾脏运化失职, 则会导致小肠对清浊的泌别功能出现障碍, 同时导致大肠传化功能遭受一定限制, 水反而为湿, 肠道内食物残渣等会出现滞留, 从而引发腹泻;同时机体自实转虚, 形成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乏力等症状。因此, 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中, 应以运脾化湿、温阳止泻为主。健脾止泻汤由肉桂、苍术、桂枝、炒薏苡仁、黄连、炒山药、茯苓、甘草、诃子、补骨脂等药物组成, 方中桂枝、肉桂可温补沈阳而补虚逐寒, 温扶脾阳, 协助机体运水;黄连可燥湿清热;苍术可燥湿苦温, 祛除湿邪, 健脾和胃;炒薏苡仁与茯苓可止泻健脾渗湿;山药可滋阴养脾, 补脾益气;诃子、补骨脂可涩肠止泻, 温补脾胃;甘草有补脾功效, 同时可对诸药加以调和。全方经寒热互用和其阴阳, 健益脾胃, 温补中阳, 促使脾脏健运, 有效祛除湿邪。在治疗中, 根据患者症状在基本方上加用适当药物, 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健脾止泻汤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疗效, 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止泻汤治疗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58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8例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 观察组30例采用健脾止泻汤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止泻汤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显著疗效, 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健脾止泻汤,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参考文献
[1]陈峰云, 刘海霞.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7) :79-80.
[2]彭加芬.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9) :162-163.
自拟止泻汤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入选患儿年龄6个月~3岁。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1.9±1.2岁,平均体重11.5kg,发热5例,脱水6例,电解质紊乱7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中位年龄2.0±1.3岁,平均体重11.8kg,发热5例,脱水5例,电解质紊乱7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并发症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2]
(1)病程在2周内;(2)排便次数增多:轻者3~7次/d,重者达10数次以上;(3)大便性状:呈糊状、水样便,伴或不伴黏液脓血,可有发热,哭闹等伴随症状,严重可有脱水表现。
1.3 排除标准
(1)年龄过小,无法服用药物;(2)病情危重,需要进行抢救;(3)有严重先天性疾病;(4)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5)仅依靠肠外营养治疗。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视病情予以退热,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下药物: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片/次,3次/d,连服3d。中药止泻汤方剂[3]:茯苓10g,白芍10g,黄芪//d,连服3d。
1.5 评价标准
1.5.1 疗效评价
根据《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纪要》拟定标准[4]。治愈:大便次数正常,大便形状正常,呈黄色软便,无伴脓血便,发热、哭闹等伴随症状消失;好转:腹泻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伴随症状好转或消失,体温较前下降;无效:腹泻症状加重或无好转,大便次数不减少,仍解水样或糊状便。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2 炎症指标检测
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第4d早晨空腹抽血检查,测定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数。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较两者治疗前后差别。
1.6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5.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WBC、CR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炎症指标WBC与CRP均较前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正常小儿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健康状态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5]。但是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弱,消化系统并未完全成熟,肾调节功能差,易出现体液紊乱[6]。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病毒,细菌及喂养不当等原因影响时,就会出现菌群失调[7]。
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四种细菌[8],其中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进入人体后,贴在消化道壁,形成生物菌膜,防止有害菌的侵入[9]。蜡样芽孢杆菌还可以刺激小儿体内抗体,激活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10]。药物口服后在肠道生长,能有效拮抗致病菌群,保护消化道黏膜屏障,对腹泻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有良好效果[11]。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急性腹泻属于“泻泄”范畴[3],脾胃虚损,水谷不化,共致泻泄[12]。止泻方中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渗湿[13];白芍、苍术燥湿健脾,驱风散寒;黄芪、太子参补气血,黄连清热解毒,槟榔利气。全方可达到健脾益气,止泻祛湿的功效。
本研究用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止泻汤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观察组有效率达94.9%,效果明显。可以观察到,患儿经治疗3d,原有恶心呕吐、高热不退、脘腹胀满多半消失。蛋花样或水样便减少,大便成形,呈黄软便。此治疗过程副作用较少,小儿家长易于接受。
人体受到病菌侵犯时,WBC会增高,以抵抗病菌入侵。同时,CRP也增高,CRP是肝脏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补体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4]。WBC和CRP共同反映体内炎症状况。观察组经过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止泻汤治疗后,WBC由原来的13.6±3.8×109/L下降为8.4±2.2×109/L,CRP由原来的21.4±8.1mg/L降为6.5±1.8mg/L。较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