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泻散

2024-08-14

小儿止泻散(通用8篇)

小儿止泻散 篇1

小儿腹泻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小儿常见消化道综合征, 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患儿免疫力下降、呼吸道感染, 甚至引发严重脱水、休克等症状[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50例进行研究,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50例,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观察组男39例, 女36例, 年龄3~28个月, 其中伴有发热患者6例, 咳嗽患者16例, 呕吐患者5例;对照组男40例, 女35例, 年龄4~27个月, 其中伴有发热患者7例, 咳嗽患者15例, 呕吐患者6例。所有患儿都在发生腹泻3天内入院接受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饮食调整, 口服双歧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症处理:对于脱水患者给予补液治疗, 纠正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2];若患者出现发烧症状, 则给予必要的退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苍苓止泻口服液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将蒙脱石散掺入温水、牛奶或流质食物中, 搅拌均匀, 给患儿服用。1~6个月患儿每日0.5袋, 6~12个月患儿每日0.5~1袋, 1~2岁患儿每日1~2袋, 2岁以上患儿每日2~3袋, 3次/天。服用苍苓止泻口服液, 1~6个月患儿每日4~6mL, 6~12个月患儿每日6~8mL, 1~3岁患儿每日8~10mL, 3次/天。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3]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服药1~2天后, 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且各项常规检查指标正常,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服药2~3天后, 患儿大便次数有所减少, 各项常规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临床症状有明显消失;无效:服药3天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7天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n (%) ]

2.2 两组患儿止泻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腹泻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s, h)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 其致病原因有很多。相关研究证明, 小儿之所以更易引发腹泻是因为其消化系统发育并不完全, 但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其进食较为频繁, 而且食物大多以流质形式进入, 小儿胃肠道内的分泌性和血清型免疫球蛋白较低, 并不能适应大量食物的进入, 也就容易引发小儿腹泻[4]。小儿腹泻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5]。目前, 我国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6]是:在预防脱水的同时给予食物, 同时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苍苓止泻口服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

蒙脱石散又称思密达, 其对于消化道特别是肠胃中的病毒、病菌具有极强的治疗作用, 同时还能通过对胃肠道黏膜的覆盖, 来降低攻击因子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大量研究证明, 其能够有效对抗腹泻, 对于治疗小儿腹泻有良好效果, 且副作用较小。

而苍苓止泻口服液采用我国传统中药研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有苍术、茯苓、柴胡、黄芩、葛根、马鞭草、甘草、金樱子、青木香等。其中苍术醒脾助运, 茯苓健脾补中, 两种药物配合能有效利湿健脾。青木香和金樱子理气化瘀, 甘草调和诸药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 将这些药物进行有效融合, 能起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作用, 从而达到止泻目的。且中药较为温和, 对患儿肠胃影响较小。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蒙脱石散结合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腹泻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儿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穆艳顺, 刘花玲, 刘萍.苍苓止泻口服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96-98.

[2]张君平, 乔波涛.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27 (4) :300-301.

[3]冯新民.蒙脱石散治疗39例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0) :2606-2607.

[4]余林芳.蒙脱石散治疗婴儿腹泻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9 (18) :115.

[5]张桂玲, 卢青军, 李永申.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1 (7) :612-613.

[6]郭政立.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7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9) :26-27.

小儿止泻散 篇2

关键词:小儿止泻保健药;婴幼儿腹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41-02

药兜疗法主要是指将一定的药物研磨之后放置在布袋当中,然后缚在腹部,从而抑制婴幼儿的腹泻症状,这种方式具有无创?安全?无过敏等众多优势,对于婴幼儿群体来说更为适宜?本次研究对腹泻患儿采取止泻保健药兜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80例腹泻患儿均在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6d-4岁,其中1岁以下幼儿21例,1-3岁幼儿14例,4岁以上5例;对照组男女各为20例,年龄28d-5岁,1岁以下20例,1-3岁15例,4岁以上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症状,排泄物呈稀黄状或者黄绿状,同时残留有未消化食物,每天腹泻次数在7-20次左右,病程6d-5月不等,表现在舌质淡红?舌苔泛白及白腻等?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式

小儿止泻保健药兜肚的配方包括2-5g砂仁,1.5-5g白芷,3-7g艾叶,2-8g藿香,3-7g菖蒲,1.5-5g荜拔,1-5g山奈,0.5-3g丁香以及1-3克益智仁?以上药物取适量进行研磨,后放置在兜肚中佩戴在幼儿患处,布袋约为20g,同时以三点固定法佩戴,根据患儿的实际年龄选取大?中?小三种型号的兜肚佩戴,经过温熨处理之后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1.2.2 对照组治疗方式

西药治疗包括庆大霉素?吡哌酸或者乳酶生等药物,依照说明服药?

1.3 判定标准

本次治疗采用自拟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痊愈:患儿佩戴药兜后在3d之内排便次数降低一半以上,5d内大便与正常大便无异,食欲?体重恢复正常,腹泻停止;显效:3d内大便次数减少在一半以上,并在2周内转为正常大便,食欲?体重基本恢复,同时腹泻停止;有效:3d内大便次数减少30%;不良症状有一定改善;无效:经过治疗3天以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治疗结果显示,使用止泻保健药兜治疗的观察组有效率达到了95%,明显高于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小儿止泻保健药兜的特点在于兜肚这一治疗形式,其主要受到北方民间文化的影响,同时结合了外敷药治疗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其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健脾止泻?调养胃肠等众多优势,比较适合因为胃肠功能差或者胃肠系统紊乱的患儿使用?特别适用于患者经过抗生素?针灸等多种治疗后依旧没有明显成效的情况,在湿热型腹泻情况下不宜使用此种治疗方式,在使用当中必须进行辩证,了解其适应症才可以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本药的治疗原理在于药兜内的中药物处于患儿的腹部,能够发挥出药物治疗和保温的双重功效,可以起到健脾止泻?胃肠调理?温中祛寒等多种功能,在《小儿病源方论》中,养子十法中强调了腹部保暖的重要性?腹部如果受冷就会导致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而肚脐是营养传输的关键通道,在患儿胚胎发育中是腹壁最后闭合处,因此表面较为薄弱?敏感,同时肚脐下的皮肤组织连于腹膜和筋膜,周边有较为丰富的血管网络,而肚脐部位又为神厥穴的位置,对人体有极大影响?因此肚脐部位对药物的吸收性较好,并且因为药兜本身具有一定的保暖功能,因此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次对40例腹泻患儿采取药兜疗法,达到了95%的高有效率,再一次证明了药兜无痛?无创?无副作用等众多优势,同时其外观能够作为婴幼儿的装饰物,所以具有极高的综合性价比,在相关临床治疗上应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苏林,许春娣,何婉儿等.小儿腹泻贴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13(7):674-678.

[2] 何广杰.小儿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2):132-133.

[3] 赵占景,王辉,陈银山等.止泻散联合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5):514-515.

小儿止泻散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点:

建瓯市莲花生态科技养殖有限公司。

1.1.2 试验母猪:

养殖场有预产期在产前7 d的长大母猪60头。随机分成2个组,即止泻散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常规抗菌药组(以下简称对照组)。

1.1.3 止泻散

(主要成分:黄连、木香、苍术等) :深圳中宝天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1.4 抗生素:

浦城正大公司生产的15%金霉素。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普乐健(5%的氟苯呢考)。

1.1.5 试验时间:

2010年10月5日至2010年11月10日结束。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组:

30头,预产期产前7 d到产后8 d在每100 kg基础日粮中添加止泻散200 g。

1.2.2 对照组:

30头,预产期产前7 d到产后8 d在每100 kg基础日粮中15%金霉素200 g和普乐健100 g。

1.3 饲养管理

试验期内,上述各组的饲养管理相同,均养在同一栋猪舍,由同一饲养员饲养,自由饮水,环境条件相同。

1.4 添加药费

试验组共用有添加止泻散的饲料1 600 kg,使用止泻散3 200 g,计208元(13元/200 g);对照组共用有添加抗生素的饲料1 600 kg,使用15%金霉素3 200 g (15元/1 000 g)和普乐健1 600 g (150元/1 000 g),计288元。对照组比试验组多开支80元。

1.5 观察指标

母猪活产仔数、平均初生重、平均断奶重、哺乳期发病数、死亡数和治疗药费等相关情况。并对试验所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生物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软件和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和卡方检验分析(见表2)。试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经t检验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活产仔数、断奶数、初生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平均每窝多花了12元,在考虑医药费情况下,试验组平均断奶重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这说明中药制剂对常规疾病的预防效果完全可以与西药相媲美。中药产品特有的提高机体免疫力,解除免疫抑制的功能明显优于化学药品。

经卡方检验表明:试验组发病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死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中药制剂替代化学药品用做疾病预防与治疗,能有效避免抗生素的连续使用所产生的耐药性而使仔猪伤亡

头、kg、元

小儿止泻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腹泻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1]中糖尿病肠病的诊断标准即: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有关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入选病例84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 男21例, 女21例, 年龄47~66岁, 平均年龄57.3岁;对照组44例, 男19例, 女23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58.2岁, 糖尿病病程7~15年, 平均10年。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血糖控制 (用饮食、运动、药物疗法) 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益气止泻散”。药物配方:吴茱萸、丁香、葛根、麻黄、肉桂、益智仁、五倍子、黄连、干姜以30∶30∶60∶60∶30∶30∶60∶60∶60比例共研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0g, 用白醋调成糊状, 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及双侧涌泉穴再放入调好的药糊, 用保鲜膜敷盖, 外包纱布固定, 2次/d, 每次30min, 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西药复方苯已哌定片5mg, 3次/d, 口服, 4周为1个疗程, 观察期间对腹泻次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观察, 数据每半个月测定记录1次, 疗效结束后, 对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

2 结果

“益气止泻散”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治疗组的显效率78.57%, 有效率16.67%, 总有效率95.23%;对照组显效率57.11%, 有效率20.04%, 总有效率80.95%, 其对空腹、餐后2h血糖也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经检验治疗组的t值;查t值表得出P值 (P<0.01) ,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是由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累及肠道时, 使得肠蠕动时间延长, 细菌过度生长, 促使胆盐分解, 肠壁分泌功能紊乱, 水和电解质吸收失调, 而引起腹泻, 其发生率为8%~12%[2]。也有医家认为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糖代谢的紊乱, 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顽固性腹泻。其症状特点, 大便泄泻如水样, 无臭无味, 日久难愈, 夜间或五更明显。糖尿病腹泻属祖国医学“消渴”、“泄泻”范畴是消渴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病理阶段, 在此阶段由于病程漫长, 日久则阴精耗伤, 阴损及阳, 脾病及肾, 肾关不固, 肾阳衰微, 命火不足, 不能湿运脾土, 脾失健运, 则出现腹泻, 甚则五更泻。脐为中医神阙穴, 该穴有健脾湿阳理气的效用, 涌泉穴为足少阳经的始穴具有理气除湿的功效, 故以温药敷脐及涌泉穴可奏湿脾止泻之功, 因此要使腹泻停止, 治疗必须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以湿补脾胃止泻祛湿为主, 中药大典所述:吴茱萸湿中、止痛、理气、祛湿、止泻等功效;丁香有湿中暖肾等作用;肉桂有温通经脉, 散寒止痛, 补火助阳, 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保护和刺激胰岛B细胞, 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增强血清胰岛素的含量,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等[3]。益智仁有温脾、暖肾、固气涩精之功效;黄连有清热燥湿,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具有抗菌、抗病毒、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回肠的收缩力等作用;五倍子有涩肠止泻, 具有收敛止泻、抗菌消炎、解毒作用;葛根有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止泻生津的功效。中药外敷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可以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 循经络传到脏腑, 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 扶正祛邪,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粉剂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中药“益气止泻散”在外敷治疗糖尿病性腹泻8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95.23%;对照组总有效率80.95%;其在治疗腹泻的同时对空腹、餐后2h血糖也有较明显的降糖作用, 经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值, 查t值表, 得出P值 (P<0.01) ,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益气止泻,糖尿病性腹泻,血糖

参考文献

[1]董砚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35-236.

小儿止泻散 篇5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辩证论治,结肠止泻散,灌肠合剂,用药经验

慢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 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疾病。症状为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时便下粘液、便秘或泄泻交替发生, 时好时坏, 缠绵不断, 反复发作, 具有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特点。西医多以抗菌消炎止泻调节菌群为手段, 复发率高。西医称之为不治之症。祖国医学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确切[1]。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确定该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特对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 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临床数据, 评价我院特色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来源于该院治疗的200例典型患者, 经电子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

1.1.1 性别与年龄

其中男108例, 女92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者65岁, 20~30岁30例, 30~40岁84例, 40~70岁86例;病程:3个月~1年44例, 1~2年102例, 2年以上54例。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4例, 女46例平均年龄 (39.85±4.41) 岁;对照组男54例, 女46例平均年龄 (38.85±4.75) 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

1.1.2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排便次数在3~5次/d, 左下腹部或脐周部压痛, 多数有黏液血便及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疾病类型:其中脾胃虚弱型30例;湿热型35例;脾肾阳虚型36例;肝气郁滞型22例;中气下陷型15例;寒热虚实夹杂62例。

1.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 (新药)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相关诊断标准。治愈:用药3个疗程后, 症状、体征消失, 6个月内无复发, 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结肠镜复查肠黏膜病变显著减轻;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 结肠镜复查无改善或加重。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分型辩证的方法。以中药汤剂送服结肠止泻散, 配合中药灌肠[3]的方法, 汤散合用, 内服与灌肠同用。疗程为30 d。

结肠止泻散其组成:党参20 g, 白术15 g, 茯苓12 g, 车前子10 g, 乌梅30 g, 苍术10 g, 半夏10 g, 陈皮10 g, 防风10 g, 白芍12 g, 厚朴10 g, 木香10 g, 郁金10 g, 当归10 g, 山药30 g, 秦皮10 g, 五味子12 g, 苦参5 g黄柏5 g, 补骨脂10 g, 肉豆蔻12 g, 甘草10 g, 吴茱萸5 g肉桂5 g, 干姜5 g, 研为细末, 用药袋分装, 9 g/袋, 2次/d, 1次/袋, 10 d为一个疗程。

中药灌肠方:

肠炎合剂:黄连20 g马齿苋20 g白及20 g三七10 g海螵蛸30 g白头翁10 g苍术10 g苦参20 g乌梅20 g独活10, 防风20 g香附10 g白芍30 g煎取200~300 m L保留灌肠。1剂/d。10剂一疗程。

注:上述药材饮片均来自该院中药房, 从达标商业药材站进货的地道药材如山西党参, 浙江白术、白芍, 郁金;云南茯苓, 三七, 吉林五味子, 车前子, 四川乌梅, 黄连;河南怀山药, 富阳半夏, 临安吴茱萸, 内蒙甘草;宜宾干姜;甘肃当归, 庆元厚朴, 江苏薄荷, 苍术等。

1.2.1 脾胃虚弱型

腹泻伴有纳差、乏力、消瘦、舌淡、脉细弱者,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4]。

1.2.2 湿热下注型

腹泻伴有肛门灼热, 舌质红, 苔薄黄根腻, 脉滑者, 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1.2.3 脾肾阳虚型

腹泻伴有脘腹冷痛, 腹软喜按, 得暖则舒, 口淡无味, 舌淡胖, 苔滑润, 脉沉细弱。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5]加减。

1.2.4 肝旺脾虚型

腹泻伴有心烦易怒, 情绪不宁, 抑郁不舒, 多有嗳气频作, 舌质红, 脉稍弦。方用痛泻要方[6]加减。

1.2.5 中气下陷型

腹泻伴有脘腹坠胀, 倦怠乏力, 气短, 食后饱胀, 纳呆食少, 舌苔薄白脉沉细。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1.2.6 症状相兼错杂型

联合以上汤剂合而治之, 仍然处方后送服结肠止泻散, 配合灌肠治疗。

对照组:根据辩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汤剂单独治疗。疗程30 d。

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及有无不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96%, 明显高于对照组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治疗组*P<0.02, 对照组*P<0.02,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当前,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 特发于结肠部位的自身免疫机制低下、黏膜和黏膜下血管、神经变性、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炎症性功能性并存或交替出现的症候群[7], 治疗以激素及水杨酸制剂为主, 尚能控制病情, 但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高。

该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 临床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98%, 明显高于对照组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与近期临床研究成果比较, 我们发现:该院研究中治疗组有效率98%高于单纯中药灌肠组朱乃宾等有效率95%;谷越涛用痛泻要方加减治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5%-;大于尹玲用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慢性结肠炎有效率97%;与崔世军参苓白术散合真人养脏汤治疗慢性结肠炎 (有效率98%治愈率80%好转率18%) , 比较有效率同为98%, 但我院治愈率88%, 好转率10%, 该院治愈率88%>崔等80%, 具有明显优势。充分证明了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明显优于西药, 和单一方式给药, 具有疗效高, 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慢性结肠炎久泄则累及肝肾, 病程缠绵, 虚证居多。多以虚实夹杂, 标本互见, 寒热并作为其特点。治疗慢性结肠炎[8]:善抓各期特点, 急性期清热燥湿为主, 不忘调理肝气, 善用风药, 内服结合灌肠;恢复期, 补脾益气, 行气活血, 注重温补肾阳, 及生活调摄, 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该院在用药方面既继承了祖国医学的经验, 也借鉴了现代文献成果, 其相同点, 即疏肝利湿止泻治标, 健脾温阳补肾固本;其不同之处, 即多剂型给药, 多方式给药, 多脏腑调节, 攻补结合, 标本兼顾, 善治疑难复杂症状, 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

分析近代研究成果表明:中药灌肠给药是有效可行的, 祖国医学经验为内服汤药和结肠止泻散的组方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充分证明我院以汤剂配服结肠止泻散结合灌肠合剂联合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 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诚然, 结肠止泻散和灌肠合剂应用也常有局限, 如菌群紊乱需结合益生菌效果会更好;溃疡糜烂型需结合云南白药或粘膜保护剂应用, 有的患者特殊体质, 如对药物过敏或存在心脑疾病不能使用药物或灌肠, 都影响治疗的疗效。中老年不明原因的腹泻应进行超声、CT、结肠镜等检查, 排除胰腺, 结肠肿瘤, 必要时进行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辩证施治, 注意饮食卫生调理, 保持情绪舒畅等全面考虑。才能较少复发, 提高治愈率。

该院采用中医辩证分型辩证的方法。特色治疗慢性结肠炎虚实夹杂, 标本互见, 寒热并作者,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纯艳, 徐进, 纪小亮, 等.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J].中医药学报2011 (4) :107-108.

[2]郑筱萸.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0-133.

[3]路欣.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671-1672.

[4]崔世军, 高世真.参苓白术散合真人养脏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22) :200.

[5]尹玲.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慢性结肠炎8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9) :71-72.

[6]谷越涛.治慢性结肠炎-痛泻要方加减[J].家庭医药, 2009 (12) :124-125.

[7]朱月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36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5) :3424-3425.

小儿止泻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腹泻患儿共36例, 其中男21例, 女15例, 最小者月龄为4个月, 最大者年龄为2岁, 平均 (1.67±0.21) 岁。病程2~14 d, 平均 (5.45±0.13) d。患儿临床表现包括:9例腹胀、6例腹痛、16例纳差、4例口干舌燥、21例消瘦, 并且, 所有患儿均有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次数4~12次。西医诊断结果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18例, 研究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腹泻次数以及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出现以下情形或患有以下病症的患儿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有脱水表现;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有严重感染;患有严重免疫系统疾病;心、肝、肾或造血系统具有原发病症;肠道先天畸形;胃肠道患有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使用蒙脱石散和酪酸菌散剂。酪酸梭菌散剂产自日本, 药名为米雅, 用法用量为:1岁以下患儿, 每日两次, 每次500 mg;1~2岁患儿, 每日两次, 每次1 g。蒙脱石散产自国内, 药名为必奇, 用法用量为:1岁以下患儿, 每日3次, 每次1 g;1~2岁患儿, 每日两次, 每次3 g。1周为1个疗程, 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儿选择健脾止泻汤进行内服, 并结合推拿进行外治。具体操作如下: (1) 健脾止泻汤:主方为:生薏苡仁与炒薏苡仁各30 g, 炒麦芽15 g, 黄芪、茯苓、山药、石榴皮、太子参、炒葛根、炒白术各6 g, 生甘草2 g。加减方为:①腹痛的患儿加用6 g延胡索;②腹胀的患儿加用6 g陈皮;③口干舌燥的患儿加用6 g乌梅;④少食纳呆的患儿加用10 g鸡内金。以上中药每日用水煎煮出1剂, 并分成3~4次服用。具体疗程参照对照组。 (2) 推拿:医生沿着患儿拇指桡侧边缘直推向其掌根, 可补脾经;沿着患儿食指指尖向虎口直推, 可补大肠;从阳池穴直推到曲池穴, 即为推三关;使患儿保持仰卧体位, 连线关元穴与上脘, 并以此为直径顺时针按摩腹部, 即为摩腹;使患儿保持仰卧体位, 从患儿尾骨开始施力按摩骶部, 即为揉龟尾;由下向上推拿七节骨, 即为推上七节骨;使患儿保持俯卧体位, 用力提拿皮肤并捏提两侧的膀胱经, 即为捏脊[2]。以上推拿手法均以连续100~500次为佳 (捏脊3~7次) , 具体次数按照患儿实际情况决定。最佳按摩顺序为:上肢→下肢→腹部→脊柱。具体疗程同上。

1.3 观察指标

疗效可依据《中药新药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治愈: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血常规恢复正常, 大便镜检无异常;显效:所有临床症状、大便镜检与血常规结果均有显著改善;有效:大便镜检与血常规结果有一定改善, 大便次数减少了50%左右;无效:未满足以上情形[3]。有效率、显效率及治愈率的总和即为临床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有11例治愈, 5例显效, 1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4.44% (17/18) , 对照组有5例治愈, 3例显效, 2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55.56% (10/18) ,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6, P=0.01) 。

2.2 治疗前后腹泻次数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的腹泻次数为 (6.61±1.03) 次/d, 治疗后, 腹泻次数减少到 (1.44±0.42) 次/d。治疗前后, 腹泻次数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72, P=0.00) 。对照组治疗前的腹泻次数为 (6.54±1.01) 次/d, 治疗后, 腹泻次数减少到 (3.84±0.78) 次/d。治疗前后, 腹泻次数出现了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8, P=0.00) 。两组最终腹泻次数, 研究组尚不足对照组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 P=0.00) 。

3 讨论

从中医学角度看小儿慢性腹泻, 可将其归属到“泄泻”范畴, 古中医典籍《素问》与《景岳全书》均有提到, 泄泻病因源于脾胃不调。而小儿脏腑非常稚嫩、娇弱, 阴阳之气尚未充足, 脾胃本身就比较虚弱, 外邪入侵加上饮食内伤将会使其脾胃功能受到明显的损伤, 体内清气浊气混合在一起, 将导致体内湿气阻滞, 精气因此而出现明显的消耗, 气血也越加不足, 长此以往, 将会导致泄泻不止[4]。因此, 小儿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关键在于健脾化湿。

本文选择健脾止泻汤与推拿进行内服外治治疗。其中, 内服汤剂中的山药可以振奋脾胃元气的作用, 黄芪能够益气健脾, 再加上太子参生津止泻、薏苡仁健脾、茯苓白术化湿、石榴皮收敛、葛根升阳、炒麦芽消食等诸多效用, 最后辅以生甘草进行药效调和, 可以起到补脾胃而不瘀滞、泄泻自行停止的效果。而外治所用的推拿手法, 上推七节骨以温肾、摩腹以涩肠、捏脊以固本。通过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理脾胃, 为患儿从整个机体的角度进行阴阳二气的调整, 脏腑经络中的气血也在推拿过程中被激发起来, 血运周身, 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最终实现治疗腹泻、巩固中药药效的目的[5]。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结合推拿进行外治, 不仅总有效率高达94.44%, 腹泻次数也从治疗前的 (6.61±1.03) 次/d减少到治疗后的 (1.44±0.42) 次/d, 就腹泻治疗效果而言, 要远远优于对照组, 可见健脾止泻汤加推拿这一治疗方案比蒙脱石散加酪酸菌散剂的治疗方案更具治疗效果。

相较于蒙脱石散加酪酸菌散剂, 健脾止泻汤加推拿对于小儿慢性腹泻更具治疗效果, 疗效确切的同时可以标本兼治, 故更适合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苗凌娜.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3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6) :3313-3314.

[2]王冬, 汪建民.推拿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3) :241-242, 276.

[3]邵先笋.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11) :67.

[4]丁丽凤.健脾止泻汤结合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 47 (10) :45-46.

小儿止泻散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经鉴定为药典品种;TMP(湖北民康制药厂);肉蛋白胨琼脂、无菌营养肉汤(生化试剂)。

1.2 体外实验供试液配制

1.2.1 小儿止泻灌肠液

按处方称取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常规煎煮浓缩成1∶1的药液,70%乙醇沉淀处理,过滤,收集虑液,挥干乙醇,加入无菌肉汤10mL,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灌肠液供试药液。

1.2.2 TMP

称取50mgTMP于试管中,加入无菌肉汤10mL,摇匀即得TMP供试药液。

1.2.3 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

在另一份小儿止泻灌肠液供试药液中,再加入TMP 50mg,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供试药液。

1.3 体内实验供试液配制

1.3.1 小儿止泻灌肠液

按处方称取胡黄连、马齿苋等五味中药,常规煎煮浓缩成1∶1的药液,70%乙醇沉淀处理,过滤,收集虑液,挥干乙醇,加入新鲜蒸馏水,微热使溶,调配成1∶1.5的药液,即得小儿止泻供试药液。

1.3.2 小儿止泻+TMP复方

在另一份小儿止泻供试药液中,加入TMP 50mg,微热使溶,即得小儿止泻+TMP复方供试药液。

1.4 动物

清洁级健康昆明种小鼠60只,体重(20±2)g ,购于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鄂)2003-0005。

1.5 菌种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大肠杆菌;③志贺氏痢疾杆菌;④伤寒杆菌;⑤水弧菌。以上菌种购自武汉大学微生物典藏中心。

1.6 方法

1.6.1 体外实验

采用试管内药液稀释法(二倍稀释法)试验[1],取无菌20mL敞口试管3排,每排12管编号排列,每排的第1管分别为上述3种供试药液管。除每排的第1、11管外,其余各管中均加入无菌肉汤5mL,然后从第1管供试药液中量取5mL加至第2管中,混匀,同法依次稀释至第10管,混匀后吸出5mL于第11管中。每排的第11管作无菌阴性对照管,第12管作无药阳性对照管。然后于各管中加5mL热无菌肉蛋白胨琼脂,摇匀,趁热依次倾入到同一型号的无菌培养皿中,放置使琼脂冷凝。

除第11号培养皿外,1~12号培养皿分别划分为5个近等的区域,并分别编号,然后在每个区域中分别用生化毛细管加入5种经16h培养的各含菌培养液(约5.5亿个细菌/mL)10μL,37℃培养20h左右,以细菌生长的状况作为判断指针,观察抗菌作用结果。具抗菌作用指接种区光滑无可见菌落;无抗菌作用指接种区可见大片细菌生长;抑菌作用指接种区可见极少量细菌点状生长。1~10管药物稀释倍数依次为原浓度的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0表示第1管(1/2倍原浓度)无抗菌作用。

1.6.2 体内小鼠保护作用

将复苏的志贺氏痢疾杆菌配成每mL含7亿个菌的悬液,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感染后1、6、12h分别灌肠给药一次,每次每只0.3mL/10g体重,其中空白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实验1组给小儿止泻灌肠液,实验2组给小儿止泻灌肠液+TMP复方液。自接种感染后连续观察7d,以死亡率为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体外实验抗菌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小儿止泻+TMP组较小儿止泻组,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抗菌作用增强8倍;对金葡菌作用增强16倍;对水弧菌作用增强2倍,实验结果见表1。

2.2 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死亡率为90%,小儿止泻组为65%,小儿止泻+TMP组为40%,说明小儿止泻组和小儿止泻+TMP组均有良好的抗志贺氏痢疾杆菌的作用,而小儿止泻+TMP组作用更佳,实验结果见表2。

注:小儿止泻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小儿止泻+TMP组与小儿止泻组比较**P<0.01。

3 讨论

腹泻病是儿科较常见的肠道疾病,是因小儿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低下,对该病的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中药制剂虽然毒副作用小,有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但常因味苦涩,患儿往往拒服或服后呕吐,以至于影响临床疗效。本研究探讨应用小儿止泻灌肠液+TMP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以期能解决小儿用药顺应性,保证和增强药物的临床疗效。

TMP是一种非磺胺类磺胺增效剂,毒副作用低。前期研究[2]表明,TMP能增强黄连等中药的抗菌作用。本研究体内外抗菌作用结果也表明,TMP对小儿止泻灌肠液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一结果为我们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说明对中西医结合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可能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甲氧苄氨嘧啶对小儿止泻灌肠液抗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体内小鼠保护作用进行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小儿止泻灌肠液与甲氧苄氨嘧啶配伍,对实验所用5种细菌均有增效作用,对体内小鼠保护作用也明显增强。结论:甲氧苄氨嘧啶对小儿止泻灌肠液具增效作用。

关键词:甲氧苄氨嘧啶,小儿止泻灌肠液,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明向.黄连联用TMP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2):748.

小儿止泻散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入选患儿年龄6个月~3岁。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1.9±1.2岁,平均体重11.5kg,发热5例,脱水6例,电解质紊乱7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中位年龄2.0±1.3岁,平均体重11.8kg,发热5例,脱水5例,电解质紊乱7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并发症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2]

(1)病程在2周内;(2)排便次数增多:轻者3~7次/d,重者达10数次以上;(3)大便性状:呈糊状、水样便,伴或不伴黏液脓血,可有发热,哭闹等伴随症状,严重可有脱水表现。

1.3 排除标准

(1)年龄过小,无法服用药物;(2)病情危重,需要进行抢救;(3)有严重先天性疾病;(4)对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5)仅依靠肠外营养治疗。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视病情予以退热,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下药物: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片/次,3次/d,连服3d。中药止泻汤方剂[3]:茯苓10g,白芍10g,黄芪//d,连服3d。

1.5 评价标准

1.5.1 疗效评价

根据《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纪要》拟定标准[4]。治愈:大便次数正常,大便形状正常,呈黄色软便,无伴脓血便,发热、哭闹等伴随症状消失;好转:腹泻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伴随症状好转或消失,体温较前下降;无效:腹泻症状加重或无好转,大便次数不减少,仍解水样或糊状便。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2 炎症指标检测

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第4d早晨空腹抽血检查,测定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数。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较两者治疗前后差别。

1.6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5.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WBC、CR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炎症指标WBC与CRP均较前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正常小儿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健康状态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5]。但是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弱,消化系统并未完全成熟,肾调节功能差,易出现体液紊乱[6]。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病毒,细菌及喂养不当等原因影响时,就会出现菌群失调[7]。

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婴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四种细菌[8],其中粪肠球菌、嗜酸乳杆菌进入人体后,贴在消化道壁,形成生物菌膜,防止有害菌的侵入[9]。蜡样芽孢杆菌还可以刺激小儿体内抗体,激活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10]。药物口服后在肠道生长,能有效拮抗致病菌群,保护消化道黏膜屏障,对腹泻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有良好效果[11]。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急性腹泻属于“泻泄”范畴[3],脾胃虚损,水谷不化,共致泻泄[12]。止泻方中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渗湿[13];白芍、苍术燥湿健脾,驱风散寒;黄芪、太子参补气血,黄连清热解毒,槟榔利气。全方可达到健脾益气,止泻祛湿的功效。

本研究用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止泻汤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观察组有效率达94.9%,效果明显。可以观察到,患儿经治疗3d,原有恶心呕吐、高热不退、脘腹胀满多半消失。蛋花样或水样便减少,大便成形,呈黄软便。此治疗过程副作用较少,小儿家长易于接受。

人体受到病菌侵犯时,WBC会增高,以抵抗病菌入侵。同时,CRP也增高,CRP是肝脏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补体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4]。WBC和CRP共同反映体内炎症状况。观察组经过双岐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止泻汤治疗后,WBC由原来的13.6±3.8×109/L下降为8.4±2.2×109/L,CRP由原来的21.4±8.1mg/L降为6.5±1.8mg/L。较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上一篇:初中班集体下一篇:英语教学之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