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骶管

2024-10-16

小儿骶管(共8篇)

小儿骶管 篇1

骶管麻醉是实施进行于骶骨尾部处的技术操作, 其不仅可以用于手术中麻醉, 也可在术后进行镇痛, 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1,2]。此麻醉用于幼儿时因其方便、容易上手、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等临床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3], 在小儿腹部以下的手术中也有良好的麻醉与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自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86例腹部以下手术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3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4例;年龄最小为5个月, 最大4岁, 平均年龄为 (30.3±7.8) 个月。试验组男27例, 女16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 最大5岁, 平均年龄为 (31.6±6.3) 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术前禁食6~8 h, 禁饮3 h, 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 予戊乙奎醚注射液0.1 mg/kg。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 主要麻醉方法为:术前静脉注射1.5~2 mg/kg的氯胺酮 (安徽万和制药有限公司) 及0.1 mg/kg的咪达唑仑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术中根据手术时间分次增加注射1mg/kg氯胺酮 (安徽万和制药有限公司) 。试验组患儿的主要麻醉方法为:选择药物为1.2~1.5mg/kg的氯胺酮 (安徽万和制药有限公司) 静脉注射及0.1mg/kg的咪达唑仑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静脉注射, 患儿入睡后行骶管穿刺, 穿刺方法为:使患儿取左侧屈膝卧位, 于骶裂孔凹陷处的中点, 行常规消毒后, 用7号针头与皮肤斜45°向头侧进针, 当穿过骶尾韧带处有突破减压感, 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后, 先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1%利多卡因0.1 m L/kg, 观察3~5min, 然后缓慢注入所需药量0.15%~0.25%盐酸罗哌卡因1 m L/kg。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的血压、心跳次数、血氧饱和度、呼吸次数、术后清醒时间、术后镇痛作用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排尿困难、感觉反应迟钝、贫血、情绪不稳定及胃肠功能紊乱、局麻药毒性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的各项生理指标

两组患儿血压、心跳次数、血氧饱和度、呼吸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试验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的术后清醒时间短, 术后镇痛作用时间长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术前术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儿出现尿潴留、喉痉挛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试验组患儿出现术中体动、呕吐及躁动的例数较对照组少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骶管阻滞主要用于小儿腹部以下手术, 包括: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睾丸下降固定术、鞘膜翻转术、会阴手术、包皮环切术等。相关资料显示[4], 由于骶骨处的缝隙在幼儿时期较大, 肉眼观察时容易看出, 骶管解剖标记清楚, 操作简单, 故在实施骶管麻醉时容易成功, 仅需向骶管内注入少量局部麻醉药, 便可沿硬膜外腔向胸部扩散, 其阻滞平面可达T6水平[5,6], 且骶管阻滞由于镇痛完善, 肌松效果好, 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 术后苏醒快, 术后镇痛时间延长, 大大减少了苏醒期患儿精神症状, 可用于长时间的手术。但在行小儿骶管麻醉时, 应注意静脉丛在小儿骶管处分布广泛, 穿刺时需十分谨慎小心, 若刺破静脉会使麻醉药物外漏, 进入血液系统, 导致患儿发生麻药反应, 甚至中毒, 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7]。小儿行骶管麻醉时术中容易产生一系列伴随病症, 其中有感染、排尿困难、感觉反应迟钝、贫血、情绪不稳定、躁动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严重时可发生麻醉药毒性反应, 导致患儿出现截瘫, 甚至死亡[8,9]。虽然本研究中未发现, 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中, 骶管麻醉可一定程度缩短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 延长术后的镇痛作用, 减少了氯胺酮的用量。值得注意的是, 氯胺酮用量应严格控制, 其用量达到较高水平时术后的不良反应更增加了呼吸道管理的难度。与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相比, 行骶管麻醉可减少患儿术中出现体动、躁动及呕吐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较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好, 患儿呼吸平稳, 术后麻醉持续时间短, 清醒较快, 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麻醉的一种较好选择,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石双平, 王薇.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3) :4294-4296.

[2]姚传玉, 李海宽, 李艳玲.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C) :119.

[3]辛卫朝.骶管阻滞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62-63.

[4]楼海霞.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8) :1231-1232.

[5]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46.

[6]Thomas MC, Jennett-Reznek AM, Patanwala AE.Combination of ketamine and propofol versus either agent alone for procedural seda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 J Health Syst Pha rm, 2011, 68 (23) :2248-2256.

[7]刘琴湘, 杨经文, 梁秀生, 等.不同低流量异氟烷麻醉在小儿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5) :7.

[8]邱陆芬.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8 (5) :78.

[9]尤杰, 张焰, 张邓新.氯胺酮全麻对患儿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 2008, 24 (11) :947-948.

小儿骶管 篇2

关键词 骶管麻醉 复合舒芬太尼 小儿麻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1

2010年1~12月对比观察小儿会阴部手术中静注/骶管舒芬太尼和等效剂量(1∶ 5~10)芬太尼对患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镇静与恶梦、情绪化的干预效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会阴部/腹股沟区域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3~6岁,平均5.16±1.14岁;体质量19.12±2.19kg,手术时间86.18±16.14分。所有患儿均无心肺等基础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30例,男26例,女4例;舒芬太尼组30例,男27例,女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麻醉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入室开放静脉基础麻醉(得普利麻2mg/kg,力月西0.1mg/k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再骶管阻滞麻醉,以0.5%罗哌卡因(1ml/kg)骶管阻滞。F组辅以芬太尼5μ/kg,静注,术中视麻醉深度在30~40分钟再追加;S组辅以舒芬太尼0.25μg/kg,静脉注射,混合骶管阻滞。维持以1%得普利麻静脉泵控注入强化,术毕入PACU治疗监护。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术后苏醒(自主/刺激)时间(T0)、出PACU时间(T1)、术后病室当日(T2)的Rss(镇静)评分、Rs(躁动)评分;恶梦、情绪化的干预效果。

RS评分:①0分:安静且合作;②1分:吸痰刺激时有肢体活动;③2分:无刺激时有挣扎无需按压;④3分:挣扎剧需按压;

RSS评分:①1分:不安静烦躁;②2分:安静合作;③3分:嗜睡能听从指令;④4分:睡眠状态可唤醒;⑤5分:呼唤反应迟钝;⑥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統计软件,所得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麻醉苏醒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Ramsay镇静评分及躁动评分:芬太尼组因哭闹严重致1例拔管时导尿管脱出,2例静脉留置针脱出,两组均无患儿发生呕吐、呼吸抑制,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及躁动评分比较,见表2。

恶梦惊醒、情绪化哭闹现象:见表3。

讨论

学龄前儿童麻醉苏醒出现躁动较多见,有报道为40%,男性较女性患儿发生率高[1]。与患儿的性格[2]、术前的焦虑紧密相关[1~4];与麻醉药氯胺酮有关,与疼痛及不良刺激有关。有报道应用安定、丙泊酚、七氟醚右旋美托咪啶等药物有一定作用[4],但实际价值有限。

舒芬太尼是新合成的强效拟吗啡类镇痛药,为阿片受体的高选择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轻微[3]。本研究发现,S组较F组苏醒后的镇静与躁动、哭闹有差异。舒芬太尼较芬太尼能提供更为长久(1~2倍)的镇痛、镇静效能也强于芬太尼[1],可能是其影响苏醒期躁动等因素。

术前与患儿的积极交流,争取与患儿建立友好关系,可能有一定的行为干预价值。静注咪唑安定复合舒芬太尼,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提高患者的痛域。但咪唑安定影响患儿术后行为的改变有不同的报道,本观察发现,年少的患儿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后常有自发笑,且无乱动现象。是否影响术后行为的改变,尚需进一步研究。综合上述,舒芬太尼复合骶管麻醉对患儿的术后行为改变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立琴,丁风兰,刘红.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5-167.

2 鲍杨,史东平,封卫征.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2):183-184.

3 Kain ZN,Caldwell-Andrews AA,Maranets I,et al.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emergence delirium and postoperative maladaptive be-haviors[J].Anesth Analg,2004,99:1648-1654.

小儿骶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 年龄8月~5岁, 体重6.5~20kg, NSAⅠ或Ⅱ级手术。手术种类:隐睾6例, 精索鞘膜积液10例, 腹股沟斜疝44例。随机均分A组和B组, A组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B组单纯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方法:患儿取侧卧位, 确定骶裂孔部位, 皮肤消毒后用21G肌肉注视针作穿刺, 经中线与髂面呈65°~70°角穿刺, 通过骶尾韧带感到阻力消失然后将针与皮肤呈水平位继续进针0.5~1cm。当抽吸无血液和脑脊液, 注入空气1~2ml亦无阻力, 也不出现皮下捻发音, 即可注入试验剂量。常用局麻药0.25%罗比卡因1ml/kg。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前30min均肌注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2mg/kg, 然后肌注氯胺酮5mg/kg, 待入睡后入手术室。颈下垫高后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开放静脉通路、面罩吸氧、监测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A组在手术前行骶丛阻滞。手术开始前在静注氯胺酮2mg/kg。B组手术开始前再静注氯胺酮2mg/kg。两组术中根据需要间断静注丙泊酚1~2mg/kg, 必要时静注氯胺酮1.5mg/kg, 术毕观察到患儿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 如体动或哭闹及脱氧呼吸空气, 5min后脉搏氧饱和度 (SPO2) >95%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手术室时手术切皮时及手术结束后各时点患儿的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心率 (HR) 。记录氯胺酮、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组内采用方差q检验, 不良反应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氯胺酮总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 (P<0.05) 。丙泊酚总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A组亦较B组明显减少 (P<0.01) 。见表1。

注:A与B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小儿围手术期常有恐惧、焦虑, 解释谈话一般不起作用, 即使父母在场常常无济于事, 故不得不采用全麻[1]。若单纯全身麻醉, 氯胺酮、丙泊酚用量较大, 存在呼吸抑制的顾虑, 不利于术中呼吸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麻醉, 能使患儿安静入睡, 解决了患儿不易合作的。小儿皮肤薄, 皮下组织少, 体表标记清楚, 骶管穿刺比成人容易成功, 而且骶管麻醉具有止痛完善、肌松满意的优点[2]。故小儿骶丛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呼吸循环也较稳定, 术后清醒快, 清醒质量好, 围术期安全性高, 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5-141.

小儿骶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择期手术的患儿7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 例, 女29 例, 年龄1.5~6 岁, 平均 (4.1±0.4) 岁, 体质量11~22 kg, 平均 (16.3±2.4) kg。ASA分级Ⅰ级。将全部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 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8% 的七氟醚吸入麻醉, 氧流量为2 L/min, 麻醉机压力设置为15 cm H2O, 手法辅助患儿呼吸, 在患儿睫毛反射消失之后对静脉进行开放。试验组在对照组麻醉的基础上, 给予咪达唑仑 (0.05 mg/kg) 、芬太尼 (3 μg/kg) 静脉滴注, 患者选择左侧卧位给予骶管穿刺, 在回抽无血之后给予0.8%~1.2% 利多卡因注入。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对七氟醚给药浓度进行调整, 手术完成前5~10 min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入室时 (t0) 、诱导后 (t1) 、骶管阻滞 (t2) 、手术结束 (t3) 各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进行观察统计, 同时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MAP、HR比较 试验组各个时点的MAP、HR值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试验组比较, P<0.05

2.2 两组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 血气分配系数不大, 透明无色, 芳香没有刺激, 诱导比较平稳和迅速, 苏醒快速, 调节比较容易[2]。患儿的恐惧心理不重, 对于面罩吸入气体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 在4% 浓度下面罩吸入诱导2 min, 患儿意识消失, 不会对心率造成严重影响, 气道刺激性不大, 呼吸道分泌物不多, 是现阶段小儿麻醉的一种主要麻醉方式[3]。单一吸入麻醉需要较高的麻醉药物浓度, 术中发生躁动的几率较大, 苏醒时间比较长, 术后躁动哭泣、不能安慰等因素也让该麻醉方式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4]。骶管阻滞麻醉是患儿术后镇痛和麻醉常见的方法, 在小儿会阴区、下腹部和下肢等相关手术麻醉中应用最广。骶管麻醉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掌握比较容易, 同时肌松、止痛效果比较理想, 临床局部给药剂量不大, 对患儿的生理干扰比较轻微, 患儿家长接受更加容易[5]。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七氟醚麻醉, 而试验组患儿则给予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试验组患儿各个时点的MAP、HR值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能对患儿的动脉血压和心率进行有效改善,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七氟醚的起效和消除快, 能对麻醉深度进行有效调控, 而且患儿呼吸循环比较平稳, 另外骶管麻醉的镇痛完全, 麻醉药物的给药剂量不大, 患者苏醒和术后恢复快[6]。另外试验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的麻醉时间较短, 患儿恢复时间短。骶管麻醉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掌握更加容易, 同时止痛和肌松效果比较显著, 局部麻醉药物的给药剂量不大, 对患儿的生理干扰不大, 方便用于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为了让患儿能更好配合治疗, 方便骶管麻醉的实施和静脉开放, 正常情况下选择滴鼻、肌内注射和口服等方式给予相应药物, 肌内注射常选择氯胺酮, 但是该方式会让腺体分泌增加, 诱导时常伴有喉痉挛和呃逆, 从而对骶管麻醉的实施造成影响, 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短, 起效快、恢复快, 患儿接受更加容易。

总之, 在小儿麻醉中采用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 麻醉过程比较平稳, 患者苏醒时间短, 安全性较高。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麻醉采用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对照组给予七氟醚麻醉, 试验组给予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 对两组患儿各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 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各个时点的MAP、HR值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小儿麻醉中采用骶管麻醉复合七氟醚麻醉具有比较显著的麻醉效果, 麻醉过程比较平稳, 患儿苏醒时间短,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儿麻醉,骶管麻醉,七氟醚,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强, 吕之勇, 李传定, 等.七氟醚联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5) :546-547.

[2]杨正华.七氟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11) :2079-2080.

[3]林钗, 黄庆清, 翁迪贵, 等.骶管麻醉与喉罩静吸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的应用对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3) :1745-1746.

[4]石红林, 崔连花.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后恢复期骶管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兴奋表现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169-170.

[5]周纳武.父母陪护下喉罩吸入七氟醚联合骶麻在小儿尿道下裂成形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6) :810-812.

小儿骶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74例 (男46例, 女28例) , ASA (I~II级) , 年龄 (10个月~10岁) , 手术均为烧伤整形腹部以下手术, 手术时间 (1/2h~5h) 。随机分为两组, 连续导管组 (A组) 和单次注射组 (B组) , 每组均为37例。

1.2 麻醉方法

患儿常规禁食禁饮, 术前30min予鲁米那钠2mg/kg, 阿托品0.0 2 m g/k g肌内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后吸氧, 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3mg/kg, 氯胺酮1mg/kg, 使患儿保持睡眠状态。取侧卧体位, 患肢朝下, 在骶2平面以下先摸清骶裂孔, 常规消毒铺巾, 在骶裂孔上缘稍下方凹陷处定位。A组以注射器抽吸0.002L生理盐水, 连接12号针头, 自中线垂直进针, 针尖抵及骶尾骨后, 针体上提1~2mm, 稍向尾部倾斜使之与皮肤成15°~30°夹角, 继续进针少许穿透骶尾韧带时出现典型的“落空感”。此时回抽无血或液体, 并注射0.001L生理盐水无明显阻力即穿刺成功, 置入硬膜外导管先注射0.002L局麻药试验量, 观察5min无异常再逐步追加药物。药量 (L) 按照节段数×0.06×体质量×0.001 (节段数指从S5到所需要止痛的平面) , 然后每隔1h加入0.002L药量维持效果。B组使用6号针头进行穿刺, 方法同A组。穿刺成功后按1.0~1.5m L/kg一次注入药量。局麻药均按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20万肾上腺素配制。术中按需添加氯胺酮,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加药, 使患儿出手术室时处于“呼之欲醒”的状态。

1.3 麻醉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小儿口唇颜色、呼吸次数、节律、幅度来判断有无缺氧呼吸抑制。使用针刺法确定阻滞范围。镇痛效果评估如下:I级患儿无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次/分钟, 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mmHg, 且呼吸平稳, 无流泪, 并对手术操作无反应。Ⅱ级有轻度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小于15~30次/分钟, 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30mmHg, 呼吸轻微增快或有轻微皱眉、少量泪液及轻微体动等, 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Ⅲ级有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30次/分钟, 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30mmHg, 呼吸增快或皱眉、流泪等, 且体动明显影响手术操作。本文麻醉效果Ⅰ、Ⅱ级为成功, Ⅲ级为失败。

1.4 监测及数据处理

入室后监测血压 (B P) 、心率 (H R)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心电图 (ECG) 。记录起效时间 (从骶管注药开始到下肢松弛变软, 针刺无反应) , 镇痛时间 (对手术刺激无体动等反应到下肢恢复对针刺等刺激的反应) , 并记录所用氯胺酮的总量。记录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手术类型及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所有病例都阻滞成功麻醉效果满意。

A组2例患儿出现轻微局麻药毒性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B组3例患儿因阻滞平面过高 (>T6) 出现呼吸抑制, Sp O2从97%±2%降至90%, 经面罩吸氧后维持在98%±1%。两组患儿都未出现术中恶心、呕吐、喉痉挛等并发症。

2.2 A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 阻滞范围小于B组, 阻滞平面较低。

但A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B组, 手术时间>2h这种区别则更加明显。体现在手术时间越长B组加用氯胺酮概率越大, 总量越多。见表1~3。

注:n=37, 与B组相比, *P<0.05

注:n=37, 与B组相比, *P<0.05

注:n=37, 与B组相比*P<0.05

3 讨论

采用连续导管法, 注射试验量观察无异常后边测试平面边逐步追加药物。麻醉起效时间较长, 阻滞范围较窄, 平面稍低[2]。由于置入了导管, 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麻药维持效果, 因此镇痛时间长麻醉过程平稳, 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 (>2h) , 手术范围较局限, 对麻醉平面要求较低 (T12以下) 的手术, 例如下肢烧伤整形手术。但是该法采用较粗针头进行穿刺, 虽能获得明显“落空感”, 可是损伤血管和神经的概率增大, 注药后易引发毒性反应。且小儿随年龄增长, 骶管出现变异逐渐变窄变小, 定位难度加大, 采用粗针头对年长儿实施穿刺失败风险加大。因此该法宜根据手术特点、小儿年龄、具体骨骼发育程度综合考虑适用。

采用单次注射法, 麻醉起效快, 阻滞范围广, 平面往往较高, 易引发呼吸抑制。而且短时间一次注入全部药量, 有可能超过小儿耐量引发其他并发症。在注药过程中及注药后5~10min内需密切观察小儿反应,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小儿肝肾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旺盛, 药物代谢迅速, 因此该法镇痛时间短, 注药2h后加用氯胺酮概率极大。适用于时间短 (<2h) , 手术范围宽, 对麻醉平面要求较高 (T12以上) 的手术, 例如烧伤科大面积清创削痂手术。该法使用细针头穿刺, 损伤小可以多次使用, 符合烧伤整形手术往往要多次进行的特点。与连续导管法相比, 该法有穿刺成功率高, 受小儿年龄、骶管变异等影响较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霞林, 李家祥, 冀晓明.改良法骶管穿刺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6) :367.

小儿骶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行小儿手术患者154例, 均为男性, 年龄1~7 (4.3±1.3) 岁, 体质量7.8~25 (19.4±2.3) kg。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59例, 睾丸鞘膜翻转术38例, 包皮环切术24例, 尿道成形术、尿道口及阴茎头成形术19例, 睾丸下降固定术14例。全部患儿术前均行相关临床检查确诊, 排除发热、咳嗽、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异常患儿。15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各77例。2组患儿在性别、体质量、一般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术前8h均禁食、禁水, 术前30min给予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钠2mg/kg肌内注射, 至手术室后给予氯胺酮5mg/kg肌内注射, 睫毛反射消失与瞳孔固定不放大时建立外周静脉通路, 给予吸氧与心电监护。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开始时给予氯胺酮 (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2824) 1mg/kg+咪达唑仑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040)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如果患儿术中出现体动, 静脉追加氯胺酮每次1mg/kg;观察组患儿取侧卧位, 进行骶管穿刺, 完成后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1mg/kg (每次剂量≤20ml) , 再取平卧位, 手术开始时给予氯胺酮1mg/kg、芬太尼1μg/kg静脉追加, 若手术时间较长、麻醉效果不显著而发生体动, 视情况再次追加氯胺酮1mg/kg、芬太尼1μg/kg。手术过程中对患儿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测。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 进行面罩吸氧。

1.3 麻醉效果评定

(1) 优级:无疼痛, 术中安静, 未出现任何痛苦表情与体动; (2) 良级:出现轻度疼痛, 可耐受, 基本安静; (3) 差级:出现显著疼痛, 表情痛苦, 哭闹, 甚至出现出汗、恶心呕吐, 在加大剂量强化药物才可继续手术治疗。优良率= (优级+良极)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优良率为96.10%高于对照组的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氯胺酮给药量及苏醒时间对比

观察组氯胺酮给药量及患儿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 (1.30%) , 为轻度的烦躁;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 (12.99%) , 其中8例烦躁, 2例恶心呕吐。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氯胺酮是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抑制作用, 又有兴奋作用, 其具有用药方便、起效快、浅镇静、明显镇痛等优点, 是小儿手术的麻醉药物的首选[2]。但氯胺酮可诱发喉痉挛与支气管痉挛, 应用期间又造成血液动力学大幅度变化, 麻醉后往往发生不良精神表现, 再加上其镇痛效果不能彻底抑制切皮的剧烈刺激及内脏牵拉反应, 也不得不加大其用药量进行强化麻醉。相关研究显示, 大剂量给予氯胺酮或过速给药, 可导致呼吸抑制, 特别是当患儿苏醒后麻醉效果消失, 患儿易出现躁动、呼吸障碍等不良反应[3]。因此, 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给予小剂量氯胺酮的同时往往联合其他麻醉药物, 既加强了麻醉效果, 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小儿骶管容积小, 手术时注入小剂量的麻醉药物, 即可扩散至头端, 故骶管阻滞具有镇痛效果显著、生理干扰不明显、血压稳定优点, 尽可能降低氯胺酮的使用量。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骶管阻滞联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进行小儿手术麻醉,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倪锦[4]F组患儿苏醒快, 且均较安静, 效果优于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 与本组结果相同。本组观察组的优良率、氯胺酮给药量、患儿苏醒时间、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骶管阻滞与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 其疗效好、减少药量、不良反应小。

摘要: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与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和会阴部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54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7例。观察组采用骶管阻滞与氯胺酮—芬太尼麻醉,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进行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优良率为9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氯胺酮给药量及患儿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采用骶管阻滞与氯胺酮—芬太尼麻醉疗效好。

关键词:骶管阻滞,小儿,麻醉,氯胺酮—芬太尼

参考文献

[1] 孙明, 栾丰年, 李敬忠, 等.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复合局部麻醉下行小儿四肢手术[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5) :87-88.

[2] 辛卫朝.骶管阻滞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68-69.

[3] 张卫军, 魏兵华.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1) :49-50.

小儿骶管 篇7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骶管阻滞

对于小儿斜疝手术以往大多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及维持,但肌内注射氯胺酮增加了患儿的恐惧和疼痛,以及麻醉后苏醒较慢,且有分泌物多、喉痉挛、呕吐、产生幻觉等不良反应。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也有很多报道,但七氟醚麻醉苏醒快,术后早期常因伤口疼痛引起谵妄躁动,有报道学龄前儿童发生率为40%,学龄儿童为11.5%[1]。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寻求一种既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又苏醒快、术后无躁动的方法,我们自2009年10月开始研究应用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ASAⅠ-Ⅱ级,年龄2~8岁,男32例,女2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七氟醚吸入联合骶管阻滞,B 组氯胺酮肌内注射然后静脉维持。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禁食6~8 h,禁饮4h。A组通过面罩低流量高浓度半紧闭吸入七氟醚,先排空储气囊内气体后再打开七氟醚至刻度6%~8%,氧流量5 L/min,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四头带固定面罩调整七氟醚刻度为3%,氧流量为1 L/min。专人观察呼吸下,取侧卧位,行骶管穿刺,有明显落空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6~8 ml/kg。改平卧位,观察阻滞效果。B组入室前肌内注射氯胺酮6 mg/kg,待患儿入睡后抱入室,开放静脉,间断静脉追加氯胺酮1~2 mg/kg维持麻醉。

1.2.2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诱导时的依从性,喉痉挛、呕吐、术中体动、术中知晓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采用SPSS11.5进行处理,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

2结果

注:与B组比较:*P<0.05

注:与B组比较:*P<0.05

根据以上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A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B组诱导合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A组(P<0.05)(表2);两组患儿麻醉过程均平稳,均无喉痉挛、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

3讨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深度易控制、苏醒迅速的特点。由于其血/气分配系数低(0.63~0.69),吸入麻醉时起效快,肺活量快诱导法40 s左右患者即可入睡,不随意运动少,减少气道痉挛,术中维持易调节;停药后苏醒迅速,8 min左右即可苏醒。但在清醒期常出现术后躁动。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静、哭闹及定向障碍的行为,并需要物理约束。目前认为躁动的发生主要与疼痛和年龄相关。七氟醚引起的躁动尤其是诱发患儿术后躁动已有很多研究报道,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临床上预防措施相对不一。Sarner[2] 等认为由于七氟醚吸收和清除迅速,造成麻醉意识的恢复非常快,患者发生疼痛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而发生躁动。骶管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常用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腹部以下手术,穿刺顺利者有确切完美的效果,而且能维持2~3 h。七氟醚吸入复合骶管阻滞可以增强药效,减少单一麻醉药的用量,同时术后苏醒期不会因为疼痛而引起躁动。由于小儿术前一般不能配合完成静脉穿刺和骶管穿刺。传统方法常用氯胺酮肌内注射作为基础麻醉,但由于氯胺酮有增强腺体分泌的作用,且诱导时出现呃吐与喉痉挛多见,增加麻醉风险;苏醒期的精神副作用也令人难以接受[3]。术中常有不自主的肢体活动,追加剂量常使用量达到较高水平,术后的不良反应更增加了呼吸道管理的难度,本文结果显示,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并保留自主呼吸,联合骶管阻滞取得了良好效果。①在麻醉诱导方面采用七氟醚吸入,既减少肌内注射氯胺酮的痛苦和恐慌,较为患儿所接受,又缩短诱导时间,明显优于B组;②术中体动明显少于B组,可能与氯胺酮麻醉后肌张力增加有关;③在苏醒期方面,A组苏醒快且平稳,由于骶管阻滞作用,术后无疼痛,躁动少。 B组肌内注射氯胺酮起效慢,消除慢,需要麻醉医师长时间监护[4],且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张维娥[5]报道的骶管阻滞联合1.5%~2%的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儿苏醒后无一例出现躁动哭闹,与本文结果一致。

综合上述,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易于被患儿接受,诱导迅速,起效快,恢复快,麻醉深度易调控,麻醉过程更平稳,为小儿斜疝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但必须强调,患儿自始至终都要有专人严密管理气道,监测呼吸,谨防缺氧和窒息,以保障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苑江,李学仁,张倩.七氟醚、氟烷分别用于小儿麻醉恢复期谵妄发生率的临床观察比较.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99-401.

[2]Sarner JB,Levine M,Davis P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oflurane in children.A comparison with halothane.Anesthesiology,1995,82:38-46.

[3]陈伯銮,曾因明,应诗达,等.静脉全身麻醉药.临床麻醉药理学,2000,18:302-305.

[4]孙杰,王忠云,丁正年.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468-470.

小儿骶管 篇8

小儿骶管麻醉因其操作简单、易掌握、止痛和肌松效果确切, 局麻药用量小, 对患儿的生理干扰少, 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骶管麻醉的同时, 还可进行术后镇痛是其又一个优势, 所以容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小儿骶管阻滞主要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区和下肢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之一。布托啡诺是一种主要激动k受体, 而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双重作用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 能产生良好镇痛作用, 具有呼吸抑制发生率低等优点, 其与局麻药具有协同作用, 增加其镇痛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行脐平面以下择期手术的患儿, 月龄12~72个月, 体重9~25 kg, ASAⅠ~Ⅱ级, 手术时间30~60 min。随机分为两组:A组 (0.8%利多卡因) 组与B组 (0.8%利多卡因+布托啡诺) 组, 每组各20例。两组患儿年龄、身高、体重以及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禁食4 h, 禁饮2 h。术前30min给予阿托品0.02 mg/kg肌内注射。入手术室后肌内注射氯胺酮4~8 mg/kg为基础麻醉。入睡后给予面罩吸氧 (4 L min) , 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无创袖带血压、心电图和氧饱和度。助手将患儿固定于左侧卧位, 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 扪清骶裂孔, 标记定点, 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麻, 取7号一次性注射器, 自骶管裂孔处穿刺垂直刺入达骨膜后, 退针数毫米, 针干渐向尾椎与皮肤呈20°~30°方向前进, 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减压感, 再推进几毫米。进针不宜过深, 一般以3~4 cm为宜, 新生儿、婴儿更浅些, 避免过深刺破蛛网膜下腔, 注气无阻力也无皮下气肿, 可确定针已进入骶管, 抽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缓慢注入局麻药。A组注入0.8%利多卡因 (生理盐水稀释) , B组注入0.8%利多卡因+布托啡诺25μg/kg, 两组患儿骶管内利多卡因的剂量与浓度相同, 注射总容积均为0.8 ml/kg。先注入试验剂量1~2 ml, 观察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情况, 5 min内无明显改变则继续推注局麻药, 2 min左右注入全量, 随即取仰卧位。

观察指标与监测:静脉麻醉药物的追加, 术中患儿体动时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需改用气管内全麻完成手术者视为骶管阻滞失败。麻醉维持时间, 麻醉起效至患儿躁动的时间;术中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术中常规面罩吸氧 (4 L/min) ;手术中6~10 ml (kg·h) 速度输液;手术结束患儿送麻醉恢复室观察至完全苏醒, 记录苏醒期烦躁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无阻滞失败病例, B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A组 (P<0.05) ;B组术中氯胺酮的追加剂量小于A组 (P<0.05) ;B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小儿骶管阻滞相对于静脉全麻、吸入全麻或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脐以下的手术, 具有安全、有效、简单及呼吸循环干扰小的优点, 是一种很好的适用于小儿的麻醉方法。但是, 由于骶管静脉丛较丰富, 局麻药易吸收, 穿刺针进针过深易损伤静脉丛。因此, 局麻药中毒成为骶管阻滞的主要麻醉风险。使用利多卡因, 可以使局麻药的毒性反应降至最低, 但还是存在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本研究显示单纯使用利多卡因, 可能发生阻滞不全的现象, 多需要辅助静脉麻醉药物, 且苏醒期烦躁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也高。因此, 提高骶管阻滞的麻醉效果, 减少麻醉风险, 同时加强安全的术后镇痛已成为小儿麻醉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临床上应用的辅助用药种类很多, 如杜氟合剂、氟芬合剂、异丙酚和氯胺酮等[2],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且呼吸抑制、嗜睡明显, 甚至会产生精神症状, 不利于术中管理。布托啡诺作为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对激动k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 其镇痛效应强, 镇痛时间久;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 呼吸抑制和成瘾性发生率低;对k阿片受体几乎无活性, 不产生烦躁焦虑感。这些特性使布托啡诺在临床使用中比较安全, 硬膜外给予阿片类药物可产生局麻样作用, 而且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 延长作用时间[3]。小儿围术期疼痛治疗最好从术中开始, 因为在术后疼痛发生之前, 即开始降低中枢神经的敏感性, 就能够消除或减轻急性疼痛引起的行为改变, 术后镇痛效果必然加强。本研究结果显示, 小儿骶管阻滞使用利多卡因联合布托啡诺能明显增强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 减少术中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 同时减少小儿苏醒期烦躁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布托啡诺能增强局麻药的镇痛效果, 减少术中牵拉反应, 同时因其延长了利多卡因的作用时间, 并且增强了镇静效果;布托啡诺临床应用几乎无呼吸抑制, 无瘙痒, 极低的胃肠道反应, 因而减少了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中度程度的疼痛治疗中, 优于传统的阿片类药吗啡, 而且其药物依赖性更低[4]。布托啡诺联合利多卡因复合使用能使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止痛完善, 肌松良好, 手术野显露清楚, 患者无痛苦, 小儿苏醒较快, 大大减少了其他静脉辅助药物的使用, 从而减少了其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还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 布托啡诺复合利多卡因应用于小儿骶管阻滞, 是一种安全、有效及可行的麻醉方法,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此外, 布托啡诺能否能减少小儿骶管利多卡因的使用剂量, 以及其对小儿下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hu CC, Chen JY, Chen CS, 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snasal butorphanol for postoperative pain control following lower laparoscopic surgery[J].Acta Anaesthesiol Taiwan, 2004, 42 (4) :203-207.

[2]Lee HM, Sanders GM.Caudal ropivacaine and ketamine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children[J].Anaesthesia, 2000, 55 (8) :806-810.

[3]谢致, 周守静, 沈雅芳.硬膜外和静脉注射布托啡诺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7, 34 (4) :592-594.

【小儿骶管】推荐阅读:

小儿呕吐07-17

小儿麻醉05-28

小儿气道06-05

小儿灌肠06-07

小儿哮喘06-09

小儿肿瘤08-09

小儿包皮08-11

小儿输液09-14

小儿泄泻09-19

小儿用药09-21

上一篇:防御应对下一篇:当前小麦高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