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共10篇)
小儿麻醉 篇1
婴幼儿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决定其麻醉要求较高。本研究以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比较, 发现喉罩麻醉具有对患儿刺激较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0例患儿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儿, 其中, 男27例, 女13例;年龄6个月~3周岁。平均 (21.2±1.1) 个月;ASA I~Ⅲ级;行唇裂修补术14例, 并指分离术11例, 马蹄内翻足矫治术2例, 腹股沟斜疝修补13例。对照组36例患儿为我院同期采用气管插管麻醉者。其中男19例, 女17例;年龄6个月~3周岁, 平均 (19.1±0.8) 个月;ASA l~Ⅲ级;手术与喉罩麻醉相似, 无明显差异。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手术、病情等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术前均给予苯巴比妥钠2 mg/kg、阿托品0.02 mg/kg肌注。观察组40例患儿进入手术后。均采用咪唑安定 (0.1 mg/kg) 、氯胺酮 (2 mg/kg) 进行麻醉诱导。然后经面罩给予4%~6%七氟醚。吸氧, 2~3 min后放置面罩, 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面罩的大小。同一麻醉师完成所有麻醉操作。麻醉中保持呼吸自主。对照组气管插管麻醉36例患儿。
1.3 监测项目
监测记录各麻醉监控点即人室后 (T1) 、麻醉插管后 (T2) 、术后10 min (T3) 、手术结束时 (T4) 、拔管后 (T5) 患儿HR、MAP情况。在麻醉恢复过程中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T2-T4较Tl时HP减慢、MAP明显下降, 差异明显 (P<0.05) ;对照组T4、T5较T2时HR增快明显, MAP明显增高,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标胶观察组与对照组, T4、T5MAP降低, HR减慢, 差异显著 (P<0.05) 。
观察组拔管时间为 (57.5±6.4) s, 清醒时间为 (129.7±11.3) s, t=2.0 1 6 7;对照组拔管时间为 (2 8 2.2±5 9.0) s, 清醒时间为 (361.2±97.1) s, t=2.0373, 观察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喉罩是一种介于面罩和气管插管之间的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通气工具新型的通气工具。与气管插管相比, 对患儿耐受性较好, 临床并发症如:起到损伤, 血流动力学影响等较小, 即使出现临床并发症也较轻微且易于控制和处理, 属于无创性操作技术。喉罩麻醉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深受患者及从业人员的好评。但是喉罩较气管插管比较, 其不能完全封闭喉口, 且存在误吸、反流等并发症可能性, 及其严重的潜在风险, 故使用应特别注意患儿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本实验研究显示喉罩置入、拔出时较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轻微, 观察组拔管前后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变化, 对照组拔管后较拔管前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从两组麻醉恢复情况数据分析, 观察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5) 。患儿由于生理发育条件的限制、年龄小, 体质量低等决定了其手术麻醉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若对患儿实行短小的静脉全麻, 因其自身应激能力较差, 其呼吸道必然难予管理, 同时易致呼吸抑制的产生, 然而喉罩置入保持呼吸通畅, 使其安全性得到保障。杨优存等对54例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喉罩麻醉。临床麻醉效果满意[1]。在麻醉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诱导, 更有利于喉罩的置入, 且不进入气管, 无需肌松药辅助, 对脉搏及血压、呼吸等影响轻微, 同时咽喉部刺激小, 明显可以减少患儿拔管的时间。
总之, 喉罩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血管反应刺激小、苏醒快且恢复良好气道损伤小等优点、值得在婴幼儿麻醉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左舒婷, 王丽萍, 王淑梅.喉罩麻醉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0, 31 (17) :2575-2576.
[2]杨优存, 范勇, 冯富强, 等.喉罩麻醉在手外科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手术外科, 2008, 22 (3) :174.
浅析小儿麻醉技术相关问题 篇2
关键词小儿麻醉,术前访视,麻醉方法,小儿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27-01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使患者暂时失去知觉或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麻醉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工作、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及疼痛治疗。小儿麻醉随着麻醉的诞生而产生,并已日趋完善成熟,逐渐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理论和技术性很高的麻醉学分支。小儿麻醉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术中患儿无痛、无恐惧,对伤害性刺激遗忘,抑制恶性反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患儿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各脏器功能正常。小儿范围划分是指年龄范围自出生至12岁,小儿在生理、解剖、病理、药理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年龄越小,差别越大。笔者认为一个完整而且正确的小儿麻醉流程主要包括了麻醉医生对小儿的手术前访视、正确的麻醉方法及小儿的术后镇痛三个部分。为了成功完成小儿麻醉工作,最大程度保证麻醉的成功,麻醉医生对小儿的手术前访视和小儿术后镇痛环节就十分重要。
麻醉医生对小儿的手术前访视是为了清楚了解孩子既往病史、身体状况,这样麻醉医生再结合体格检查等才能做出麻醉安全性评估,并计划好合理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患儿家长也要倾听麻醉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如患儿术前4-6小时应绝对停食禁水,同时告诉麻醉医生患儿的真实情况。只有让麻醉医师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特点,通过术前探访患儿,了解并掌握患儿的临床资料,才能设计出符合患儿实际的麻醉方案,为麻醉正确进行奠定基础。常用的小儿麻醉方法有以下四种:①基础麻醉,指术前先用镇静药,然后用局麻或神经丛阻滞麻醉。②部位麻醉,包括腰麻、神经丛阻滞麻醉。这两种麻醉只阻碍神经纤维或神经干的传导,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麻醉过程中神志是清楚的。③全身麻醉,所谓全麻是吸入了麻醉药或静脉内注入麻醉药后,抑制大脑皮质,使小儿暂时失去知觉,在无痛觉安睡的情况下保证各种手术的完成。全身麻醉过程中,病儿的呼吸由机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证,一切生命指标如血压、心跳均在正常范围,不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不会引起脑缺氧。④低温麻醉,一般用于小儿心血管手术。此麻醉需阻断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并使体温下降,小儿的呼吸、循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使代谢保持最低水平。
在患儿需要麻醉治疗时,患儿家长普遍会担心麻醉会对患儿智商产生影响,但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机构以及资料表明,在正规麻醉操作下,孩子的智力与麻醉有直接关系。我们曾对小儿手术前、后做智能测试对比,发现动手术前后小儿的智商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家长则完全不必担心影响孩子的智力而拒绝麻醉。但小儿麻醉的风险确实要比成人麻醉的风险性要高,因为小儿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谢功能较成人差一些,所以更容易发生麻醉意外。孩子最有可能遇到的麻醉意外有以下几种。①呼吸抑止,会导致缺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危害概率极低。②对孩子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如肝、肾功能,但麻醉对肝、肾的副作用并不比其他药物大。③孩子可能出现呕吐现象。这与成年人的风险是一样的,这是源于个体差异,不会因为病人年龄小而加大发生机率。
小儿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患儿100例, 均需接受手术治疗,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32∶18, 年龄6~12个月, 平均 (9.21±0.63) 个月;体质量5~13 kg, 平均 (8.62±2.36) kg;身高42~72 cm, 平均 (56.21±3.26) cm;对照组:男女比例33∶17, 年龄6~12个月, 平均 (9.25±0.67) 个月;体质量5~13 kg, 平均 (8.74±2.47) kg;身高42~72 cm, 平均 (56.57±3.45) cm。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存在可比性 (P>0.05) 。
1.2方法:术前, 为两组患儿肌内注射2 mg/kg苯巴比妥钠、0.02 mg/kg阿托品, 并应用2 mg/kg氯胺酮、0.1 mg/kg咪唑地西泮进行麻醉诱导。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气管插管麻醉, 插管前, 为患儿应用0.2 mg/kg顺阿曲库铵, 气管插管后, 为患儿进行机械通气, 并应用七氟醚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给药。
1.2.2实验组:给予实验组患儿喉罩麻醉, 为患儿准备1.5号喉罩, 患儿入睡后, 给予面罩吸入6%七氟醚, 设置氧流量为3 L/min, 1 min后改为3%七氟醚吸入, 再1 min后放置喉罩, 将喉管插入咽部 (咽底部出现阻力感时停止插入) , 冲入气体, 保证喉罩气囊充盈, 若出现均匀对称的呼吸音, 则提示喉管放置成功, 喉罩放置成功后将氧流量更改为2 L/min, 并吸入0.8%~3%七氟醚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给药。
1.3疗效评定:统计两组T1 (入室后) 、T2 (插管后) 、T3 (手术10 min后) 、T4 (手术结束时) 、T5 (拔管后) 时段MAP、HR值, 记录两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 并进行临床比较。
1.4数据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录入、处理各项资料, 计量数据, t检验, 以 (±s) 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 1 两组患儿各时段MAP 、HR比较:比较两组T1、T2、T3时段的MAP、HR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实验组T4时段MAP为 (78.21±5.23) mm Hg, HR为 (147.21±9.54) 次/分, T5时段MAP为 (81.21±6.21) mm Hg, HR为 (146.21±9.12) 次/分, 与对照组相比,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 2 两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比较:实验组拔管时间为 ( 6 2 . 3 2 ±5.21) s, 清醒时间为 (116.21±9.56) s, 与对照组的 (321.21±30.21) s、 (452.23±53.21) s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21, P<0.05) 。
3 讨论
婴幼儿年龄小, 有其特殊生理特点, 应激能力较差, 对麻醉的要求较高, 近年来, 我国医学技术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婴儿麻醉方法的研究中。
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可促进手术顺利实施, 与气管插管相比, 喉罩麻醉具有苏醒快、安全性高的优点。有学者[2]比较了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显示, 与气管插管组相比, 喉罩组患儿各时段动脉压及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患儿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提示喉罩置入和拔出时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较轻, 具备临床推广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T4、T5时段MAP和HR值优于对照组 (P<0.05) ;此外, 实验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近似于相关文献[3], 进一步提示喉罩麻醉损伤小, 苏醒快, 值得在手术患儿中应用、推广。
儿科麻醉方式较多, 静脉麻醉可增加患儿出现呼吸抑制的风险, 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目前, 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师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喉罩是一种新型的通气工具, 喉罩需将一个桃形扁平罩连接在普通气管导管的尖端, 并将充气囊镶于该罩周围[4]。
喉罩麻醉近年来颇受儿科医师青睐, 与传统的通气工具相比, 喉罩操作简便, 对患儿气道影响轻微, 可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 喉罩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可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提高患儿麻醉的安全性, 还有利于患儿麻醉后复苏。
喉罩的应用既能隔开声门和周围组织, 又能通过气管导管与外界相通, 需注意的是, 喉罩不能完全封闭喉口, 应用喉罩麻醉可使患儿出现误吸、反流、气道阻塞、喉痛等不良反应, 手术医师应细心、规范进行各项操作, 并为小儿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 喉罩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会丽.对比分析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 (22) :169-170.
[2]杨向东.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在小儿麻醉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12 (20) :3103-3104.
[3]许凯.婴儿麻醉中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的应用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4, 10 (26) :73-74.
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个体化用药 篇4
关键词 小儿眼科手术 麻醉 个体化用药
资料与方法
2000~2005年小儿眼科手术患者974例,ASA评级Ⅰ~Ⅱ,其中婴儿占27%,幼儿占31%,小儿占42%。主要诊断为早产先天性视网膜病、斜视、视网膜细胞瘤,术前不伴有先天性神经肌肉及其他器官疾病。按年龄段将小儿分成三组,A组为婴幼儿,B组为<6岁小儿,C组为≥6岁小儿。
术前准备:向患儿父母充分强调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因小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6~28℃。
麻醉方法:术前用药咪唑安定0.1mg/kg,阿托品0.02mg/kg。患儿入室后PHILPS MP70监测SPO2、ECG、NBP,诱导给药后接Ohmeda S/5 Aespire麻醉机,潮气量6~8ml/kg,不同年龄给药方法不同。
A组:尽可能减少脱离父母怀抱时间,缩短进手术室时间,减轻患儿恐惧心理。患儿入室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入室后加压面罩吸入纯氧。吸入2%~3%异氟醚直到患儿哭闹停止,睫毛反射消失。开通静脉入路,严格按千克体重输液(5%葡萄糖),降低吸入药浓度,术中根据手术刺激性调整吸入药浓度。
B组:体重<25kg,手术时间>1小时,手术中刺激强度大,需要全麻插管。小儿多不配合,挣扎体动很强烈,不能主动入室。因此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8mg/kg,待患儿睡后抱入术间,开通静脉,静注万可松 0.08~0.1mg/kg为诱导药,术中吸入药维持,不再追加其他药物。
C组:可以配合,入室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3mg/kg,万可松0.08~0.1mg/kg,芬太尼3~4μg/kg,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注万可松,持续吸入异氟醚直至术毕。
后期我科对部分需气管插管的患儿改用喉罩通气道,因其具有不需肌松药,对气管无刺激性、拔出喉罩时少有躁动和呛咳的优点,因而可避免血压、心率、眼压的骤变。
结 果
5年来我院麻醉科完成小儿眼科手术,无1例麻醉意外死亡及麻醉并发症。A组在加压面罩吸氧、异氟醚时,因有刺激性气味,患儿剧烈躁动,血压、心率波动比较大,注意密切观察。B组快速诱导插管顺利,术中因眼肌牵拉,压眼球时出现一过性心率降低者占本组病例25%,术毕苏醒及时。C组用异丙酚注射,血管刺激痛造成小儿轻微体动,术毕苏醒不及时占本组35%。小儿插管全身麻醉循环、呼吸参数变化,见表1。
讨 论
小儿对疾病、手术、麻醉耐受能力弱,不能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1]。而眼睛是人体重要器官,手术时需要完善的止痛,眼球固定不动,保证仅有轻微出血,消除紧张焦虑,预防眼心反射,防止眼压升高,熟悉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全身的影响[2]。小儿眼科手术因患儿性格的不稳定及手术部位的精密性,因此对麻醉要求严格,需保证患儿清醒快而无麻醉并发症,术中平顺无咳嗽躁动,尽快恢复体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该类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的术前准备:新生儿及婴幼儿对禁食及禁水耐受性差,机体糖及脂肪储备少,故婴幼儿在保证空腹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禁食时间;眼科手术区域被手术单铺盖,麻醉师离开患者头端呼吸道不好管理,对不需要插管的婴幼儿给予足量抑制腺体分泌药,保证呼吸道通畅。
麻醉期间的监测:小儿入室后充分地无创监测,包括ECG、SPO2、NIBP、PetCO2,有条件则监测体温。
精确的术中管理:小儿呼吸系统储备少,对缺氧耐受能力差,一但缺氧SPO2下降速度快,加强给氧后上升慢,因此术中给氧一定要充分。小儿的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成人[3],术者操作要轻柔适度,并密切观察心率变化,严防严重眼心反射的发生。一旦心率降到正常范围以下,需停止手术,减少因刺激引起的迷走反射,必要时静注阿托品[4]。小儿基础代谢率高,细胞外液比例大,水转换率比成人高,易脱水,术中按千克体重充分补液。小儿的效应器官反应迟缓,常需要较大剂量药物,但小儿的肌肉脂肪少,药物代谢时间长,导致苏醒时间也延长,所以术中用药要全面考虑。术毕苏醒不及时的患儿,不能给予催醒药,以防止患兒剧烈躁动、眼压骤升,影响手术效果;呼吸恢复不完全可以给予少量肌松药拮抗剂,在保证氧供下,尽快拔管,减少患儿不适,激烈体动会引起眼压升高及黏膜损伤。
眼科手术后需要戴眼罩,而患儿对突然黑暗不适应,加上眼部肿胀疼痛,患儿烦躁不配合,送患儿回病房的路上一定仔细观察,出现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7.
2 Paul G.Barash Bruce F.Cullen Robert K.Stoelting Handbook of Clinical Anesthesia,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胡继伟,刘晓明,张世元,等.眼肌手术和心率变化.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491-492.
小儿臂丛麻醉100例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儿童, 最小年龄3岁, 最大年龄12岁, 平均年龄7.5岁。男患儿70例, 女患儿30例。阻滞方法:肌间沟法80例, 腋路法20例。手术种类:锁骨骨折、尺桡骨骨折、肱骨骨折、手部瘢痕切除、植皮、皮瓣成形、肱骨内外髁骨折、清创缝合等手术。
1.2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常用3%氯普卡因和0.894%罗哌卡因合剂。手术时间在1 h内的选3%的氯普卡因 (稀释至1.5%~2%浓度) , 手术时间在1 h以上的选3%氯普卡因和0.894%罗哌卡因合剂 (剂量按小儿公斤体重计算) 。
1.3 阻滞方法
1.3.1 体位:病儿仰卧, 头部偏向对侧, 暴露患侧颈部。
1.3.2 患儿抬头部摸到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 此肌腹后面是前斜肌的肌腹, 手指移向外侧缘可摸到一个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的肌间沟, 底宽约0.5 cm, 高约1 cm, 为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 此沟常与颈外静脉走向一致。
1.3.3 用手指沿颈外静脉上下触摸可以摸到潜在的斜角肌间沟, 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延长线。用7号针头, 紧贴颈外静脉外侧缘进针, 针头垂直刺入皮肤, 沿肌间沟向内后及下方刺入, 直到第六横突为止。对清醒合作的患儿可寻找异感, 异感的显著效果普遍均佳, 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入药液。
2 结果
2.1 效果判定判定标准:
手术开始即改麻醉为失败, 而对手术已进行30 min后, 由于止血带反应患儿不能合作的辅助其他药物 (氯胺酮、丙泊酚、咪达唑仑、度氟合剂) 均不算麻醉失败。本组100例中, 我们对于80例较合作的患儿单纯行臂丛麻醉占总例数的80%, 而对于不合作的患儿 (3岁~6岁的患儿) 均给予基础麻醉, 常规用量氯胺酮2 mg/kg肌注, 待患儿入睡后再进行臂丛操作, 应用基础麻醉20例, 占总例数的20%.在应用肌间沟80例中, 成功70例, 失败10例;应用腋路法阻滞20例中成功17例, 失败3例。
2.2 并发症
肌间沟法阻滞出现颈交感神经麻痹6例, 表现同侧瞳孔缩小, 眼睑下垂, 眼结膜充血, 眼球内陷, 鼻黏膜充血, 面部潮红, 少汗等, 无需处理自行消失。其他臂丛麻醉常见并发症如: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注入椎管内以及局麻药毒性反应均无发生。
3 讨论
3.1 小儿臂丛麻醉优点 (讨论肌间沟法) :我院80例肌间沟中麻醉成功率90%, 小儿肌间沟法是一种可取的小儿臂丛麻醉方法, 它操作方便易掌握, 小儿肌间沟都很清楚, 针头刺入肌间沟后碰到第六横突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药, 普遍效果满意, 无需寻找异感。实践证明:只要正确掌握穿刺方法及给药方法, 麻醉可靠性是很大的, 它对小儿生理干扰小, 尤其是手术时间长、体质差、饱胃小儿上肢手术应首选臂丛麻醉。
3.2 小儿臂丛麻醉是否均需基础麻醉, 从我院麻醉效果的观察来看, 本组成功总数为83例, 而未用基础麻醉及其他辅助药物者60例。所以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只要阻滞完全, 一般经说服解释后, 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不需常规给予基础麻醉或辅助其他药物即可完成手术。
3.3 小儿臂丛麻醉是否能坚持到手术无痛顺利结束, 关键在于止血带, 小儿对于止血带的耐受差, 稍有不适即不能很好配合手术的进行。从我院病例中用止血带反应, 不能耐受手术无法进行加用氯胺酮20例中, 我们观察到一般止血带反应均在手术进行30 min后, 清醒患儿便诉上肢困胀难受不可忍受, 随后便不合作, 出现烦躁不安、出汗乱动, 以致手术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一般辅助一些镇静镇痛药, 如:氯胺酮、丙泊酚、咪达唑仑、度氟合剂使其安静, 便于手术进行。
3.4 失败原因分析:本组失败病例一般多见于手部尺侧的手术, 失败原因系阻滞不全所致。文献报道:肌间沟麻醉常用臂丛下干或它的部分分支, 如:尺神经的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麻醉作用出现迟缓或麻醉不全、麻醉不完善, 患儿是不能合作的, 再追加阻滞或局部措施往往不能奏效, 此时只能改用其他麻醉。我们多采用氯胺酮3~4 mg/kg肌注, 预计手术时间长的给咪达唑仑和氯胺酮静点完成手术, 在实践中肩部及肩关节手术可采用高位肌间沟, 而对于手部尺侧手术针进入肌间沟后, 除朝内偏后方向推进外再稍向下 (向第一肋) 推进一点 (即针指向患者对侧足跟) , 注药时或注药后压迫肌间沟上端或针头刺入肌间沟碰第六横突后, 在此部位扇形阻滞均可使尺侧麻醉不完善的现象有所减少。
3.5 关于并发症问题。霍纳综合征是肌间沟法麻醉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100例中发生了6例, 出现霍纳综合征无需特殊处理, 一般30 min后逐渐消失, 肌间沟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注入椎管内出现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我们认为只要掌握穿刺方法, 一般可防止其发生。
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 男24例, 女21例;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4.6岁;身高 (129.2±3.5) cm;体重 (25.8±3.1) kg;手术时间 (69.7±14.6) min。对照组45例, 男26例, 女19例;年龄4~11岁, 平均年龄4.8岁;身高 (132.2±1.5) cm;体重 (26.7±3.3) kg;手术时间 (70.9±13.2) min。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手术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6 h禁水,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01~0.02mg/kg阿托品, 常规开放外周静脉, 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 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术前肌肉注射5 mg/kg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 试验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麻醉方法:于L 2-3间隙穿刺, 向硬膜外腔注射3mL 1.0%的利多卡因, 观察5分钟, 无脊麻或不良反应后, 注射6~8 mL 1.0%利多卡因, 术中按照需药量, 继续追加1.0%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试验组麻醉方法:于L 3-4间隙穿刺, 腰硬联合麻醉使用25 G腰麻针和16 G硬膜外针, 腰麻采用1.5 mL 0.5%布比卡因, 回抽脑脊液, 稀释至3 mL 0.25%布比卡因, 根据手术进程注入2~2.5 mL布比卡因, 撤除腰麻针置硬膜外导管, 手术过程中按照需药量, 追加1.0%利多卡因维持麻醉。
两组患儿麻醉操作均在20 min内完成, 术中给予患儿咪唑安定维持睡眠状态, 根据麻醉效果辅加氯胺酮, 手术过程中给予患儿常规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
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两组患儿的SBP和HR, 如果血压下降30%以上, 给予麻黄素处理。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局部药用量、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麻醉效果分为三级:优:不需追加氯胺酮;量:需适量追加氯胺酮;差:依靠氯胺酮维持麻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30 min内SBP和HR变化
试验组麻醉5 min和10 min后, SBP水平相对于麻醉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P<0.05) , 麻醉30 minSBP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患儿麻醉5 min和10 min后HP加快, 与麻醉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局部药用量、麻醉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 且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用量较少,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恶心、头痛和脊神经损害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常将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中, 但腰麻麻醉药量不容易控制、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 同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头痛和呕吐等并发症, 因此,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手术治疗极为重要。本文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分别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麻醉过程显示, 单纯使用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用量较大, 药物吸收入血之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会升高, 此时增加了局麻药物中毒和全脊麻的可能, 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局部用药量较小, 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避免了局麻药物中毒和全脊麻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 多数患儿在手术麻醉中都不配合, 此时需要给予一定的麻醉辅助药物, 氯胺酮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 其具有镇痛、镇静和麻醉的特性, 但亦会引起神经兴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因此, 临床使用氯胺酮时要严格控制药物用量[1,2,3]。
本文对比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 其起效速度快, 麻醉时间可根据需要延长, 麻醉过程有极大的灵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局部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将腰硬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麻醉处理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下肢手术的不同麻醉处理方法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45例给予硬膜外麻醉, 对比两组患儿局部用药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局部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腰硬外联合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儿童,下肢手术,腰硬外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张维娥.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3 (3) :276.
[2]戴载深.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小儿下肢手术的体会[J].现代医院, 2009, 9 (2) :44-45.
小儿食管异物的麻醉处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年龄(5±2)岁,ASA1级+E。本组病例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平均手术时间(20±5)min。观察两组患儿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值变化,平均苏醒及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平均离室时间的变化。因本组病例均为急诊手术,所以需要根据患儿进食时间及食物种类不同,按照小儿禁食要求充分准备。以免发生误吸,以及为手术创造条件。
1.2 方法。
Ⅰ组:异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入室后常规监测BP、P、Sp O2。开放静脉通道,异泊酚1.5~2.0 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5 mg/kg,行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异泊酚5 mg/(kg·h),PCA泵注麻醉维持。根据BP,P变化调整适宜麻醉深度。一般成功置入食管镜找到异物后即可停止麻醉,吸引气道及口咽部分泌物,术毕患儿苏醒自主呼吸及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潮气量达到正常水平,脱离麻醉机吸空气,SpO2>95%即可拔除气管导管。Ⅱ组:七氟烷+异泊酚+瑞芬太尼,入室后监测BP、P、SpO2,开放静脉通道,氧流量6%,七氟烷8%+异泊酚1.0 mg/kg+瑞芬太尼1μg/kg,行静吸复合快速诱导下气管插管。术中氧流量2%,七氟烷2%+瑞芬太尼4μg/(kg·h)PCA泵注麻醉维持。根据BP,P变化调整适宜麻醉深度。一般成功置入食管镜找到异物后即可停止麻醉,以新鲜气流冲洗气道及麻醉机,以利患儿苏醒。因没有使用肌肉松驰剂,术毕不必等到患儿苏醒,吸引气道及口咽部分泌物。等患儿自主呼吸及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潮气量达到正常水平,脱离麻醉机吸空气,SpO2>95%即可拔除气管导管。面罩加压给氧,等待患儿完全清醒。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稳定,麻醉深度易于调节控制。两组患者均无术知晓,但平均苏醒拔管时间,谵妄躁动发生率,平均拔管后离室时间,两组有统计学上意义。见表1。
3 讨论
食管异物一般嵌顿在食管三个狭窄处,可导致患儿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食管穿孔及脓肿形成,必须将异物尽早取出。
Ⅰ组:异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下全麻气管插管食管镜异物取出术。由于手术时间短,使用肌肉松弛药物插管后。担心肌松药残留,导致患儿再次箭毒化,引起呼吸抑制,危及患儿安全。手术结束后,一般要等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完全清醒,呼之睁眼。脱离麻醉机5 min,Sp O2>95%,才能拔除气管导管。往往等待苏醒过程中患儿一般均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导致患儿躁动挣扎。轻则造成患儿痛苦,重则引起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导致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而危及生命。Ⅱ组:七氟烷+异泊酚+瑞芬太尼下全麻气管插管食管镜异物取出术。因为七七氟烷诱导及排出均迅速,非常适合短小及门诊手术的麻醉诱导插管与麻醉维持。七氟烷高浓度吸入麻醉诱导,有很好的肌肉松弛作用,即使不使用肌肉松驰剂,也能创造好的插管条件,完成插管操作。因为没有使用肌肉松驰剂,所以麻醉苏醒时,不必等患儿完全清醒。只要自主呼吸恢复及气道保护性反射存在,吸请气道及口腔分泌物,即可拔除气管导,面罩吸氧只到患者清醒。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安全。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排出均讯速的特点。瑞芬太尼是一种短效μ受体激动剂,其稳态分布溶积0.39/kg,清除率41.2 mL/(kg·min),终末半衰期9.8 min。其作用消失快主要是由于代谢清除快代而与分布无关,即使长时间输注也无蓄积作用,其t1/2c-s(药物即时半衰期)仍为3.7 min。瑞芬太尼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是被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清除率不受体质量,性别,年龄的影响,也不依赖肝肾功能。即使在严重的肝硬化患者,其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只是对通气抑制效应更敏感,所以瑞芬太尼特别适合短小手术麻醉诱导与维持。异泊酚是一种短效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起效与苏醒迅速,但是无镇痛作用。需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异泊酚在肝内代谢为水溶性化合物,经肾脏排除,故随着输注时间延长以及患者肝肾功能下降而在体内蓄积,而影响苏醒及拔管时间。
全麻下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一般手术时间很短。要求麻醉诱导与恢复迅速,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的复合。麻醉药物均为短效速效药物,苏醒拔管迅速。由于没有使用肌松药,在短小手术时,不必担心患儿再次箭毒化而导致呼吸抑制。苏醒及拔管时间更迅速,苏醒质量高,更安全。是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全身麻醉比较安全的方法。
参考文献
小儿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患儿8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患儿年龄2~8岁, 平均年龄 (4.5±1.5) 岁;入选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研究治疗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成研究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术前需要禁食4~6 h以及禁饮2 h。研究组患儿吸入6%七氟醚给予麻醉诱导, 对照组患儿静脉泵注2.0mg/ (kg·h) 的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此外, 在实施外科手术过程中, 对两组患儿均静脉泵注2.5 mg/ (kg·h) 的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后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的值, 同时记录麻醉诱导的时长t (给药到睫毛反射消失) ;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诱导前后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有所所下下降降, , 两两组组间间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麻醉诱导时间与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过程中研究组有1例患儿发生呼吸抑制、1例出现躁动, 对照组则有11例发生呼吸抑制、9例患儿发生躁动,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七氟醚属于临床新兴起来的一种麻醉吸入药, 具有无色、呈芳香味、对气道无刺激性等特点[2,3]。丙泊酚属于一种较常见的静脉麻醉药, 具有脂溶性大以及维持时间较短的特点, 在临床上常常用于短小的手术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不过, 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与肌松作用比较弱, 在许多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4]。
本研究显示,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所下降,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心率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大于研究组。研究提示, 七氟醚与丙泊酚两种麻醉药物对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与丙泊酚比较, 七氟醚对患儿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七氟醚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相对较稳定, 麻醉诱导也更平稳[5]。
本研究还表明,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运用七氟醚实施麻醉诱导的时间显著短于丙泊酚, 这可能跟七氟醚吸入给药方式有关;七氟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 麻醉效果更安全。
在使用七氟醚麻醉诱导实践中, 我们发现应该严格控制七氟醚的吸入量, 因为浓度比较低的吸入是很难加深患儿麻醉, 而浓度比较高的吸入对患儿的呼吸与心血管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所以要结合患儿的病情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吸入浓度[6,7]。
总之, 将七氟醚运用在患儿全身诱导麻醉中可以平稳、快速诱导, 麻醉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低, 容易被小儿病人群体接受, 值得推广与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患儿80例, 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 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 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 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所下降,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51.2±8.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 (78.4±9.7) min, 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手术过程中研究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则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七氟醚运用在患儿全身诱导麻醉中可以平稳、快速诱导, 麻醉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低,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全身麻醉,麻醉诱导
参考文献
[1]罗学宇.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81-83.
[2]张青枝, 冀相彬.单纯氯胺酮、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2) :69.
[3]孙捷豪, 韩宁, 吴秀英.七氟醚在儿科麻醉维持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11) :988-996.
[4]顾洪斌, 陈煜.全麻下儿童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463-4651.
[5]张福清, 陈国忠, 聂海贵, 等.七氟醚用于小儿吸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4) :334-335.
[6]贺建刚.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308.
小儿麻醉 篇9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手术;临床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nesthesia in the operation of pediatric appendicitis. Method: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appendicitis in November 2013 - 2014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patients of vein open surgery, of phenobarbital basal anesthesia or surgery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time of anesthesia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fter anesthesia. Results: 80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 vital signs were stable,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was satisfactory. In addition to the 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or healing, 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with good recovery. Conclusion children younger, unable to realize the treatment of the anesthesiologist with. Therefore, the anesthesiologist must maintain strict attitud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arnestly to children as the center. Through anesthesia with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are stable, and the recovery time is shortened.
Key words: appendicitis; surgery; clinical anesthesia
【中圖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80-02
小儿阑尾炎属医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的阑尾正处于发育阶段,其阑尾壁厚度较低,相关网膜尚未成熟,若未及时治疗,将可能出现坏疽穿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麻醉过程中,儿童在麻醉的过程中,与医护人员沟通较困难,且其好动程度较为严重,在麻醉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较差。儿童的各个脏器处于发育阶段,其相关功能并不完善,代谢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这无形中增加了手术麻醉以及手术过程的难度。本笔者对小儿阑尾炎患者麻醉配合治疗过程进行研究,观察麻醉配合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1 月 - 2014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儿 80 例,其中男孩 50 例,女孩 30 例,年龄在 4 ~ 12 岁,平均年龄8. 9 岁。经入院检查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中阑尾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急性阑尾炎患儿 49 例,阑尾炎合并周围组织炎症患儿 19 例,化脓性阑尾炎患儿 12 例。
1.2 麻醉方法 对患者进行静脉开放手术,进行苯巴比妥基础麻醉或手术全身麻醉。将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和心电监测仪连接到患者机体,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状况和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检测。保持患者上肢正常体位,使下肢屈膝贴近腹部,进行护理固定,防止头部过度前驱。进行硬模外麻醉或者骶管麻醉,实时检测仪器动态检测。穿刺时,患者体位脊柱向腹侧弯曲,医护人员要配合患者的对应体位,双手轻托患者双膝,顶住患者腹部进行固定。实时观察患者穿刺浓度,出现落空感及时停止用力。
2 结 果
80名患者手术过程全部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除1例患者手术后愈合欠佳外,其余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该患者经对症抗炎处理后症状减轻。
3 讨 论
资料显示,儿童阑尾炎患儿约占全部阑尾炎患儿的十分之一。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时期,其机体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出现身体发热的情况较为严重,白细胞数量将会呈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因此,在对阑尾炎患儿进行手术麻醉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并针对性的运用合理的麻醉方式,降低手术麻醉过程存在的风险,为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次治疗中,医护人员在手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和既往病史,观察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喘症状。若出现呼吸道感染,要进行术前抗感染治疗。对患者家属进行麻醉讲解,确保家属配合治疗工作,讲解术前禁食食物和药物,降低家属焦虑恐惧程度。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根据体重进行麻醉,确定麻醉药剂量。对患者进行苯巴比妥5~6mg/kg肌内注射,患者麻醉入睡后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粗直静脉进行穿刺,选取夹板和弹力绷带固定包扎,防止小儿躁动引起液体外渗或穿刺针脱出血管。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测,确保患者治疗状况正常,符合手术治疗要求。对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手术正常进行。
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和意识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临床躁动,加强床旁看护和制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固定好引流管,注意使用被褥对患者进行临床保暖。神志清醒后进行浅反射恢复,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麻醉师和治疗医师将患者送入看护病房。麻醉医师对患儿进行常规气管插管麻醉处理,通过静脉诱导应用静吸复合进行全身麻醉维持麻醉。当患儿出现腹膜炎、发热症状,医师要进行脐下正中切口进腹,应用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缓解血流动力失衡症状。麻醉医师通过肠套叠手术麻醉、嵌顿疝手术麻醉、肠梗阻手术麻醉等麻醉方法进行手术过程麻醉,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患者在术中出现躁动干扰手术效果。
我们一般对年龄比较大的患儿做硬膜外的全麻。注意患者输血量,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输入量。注意吸入全麻药的使用浓度,应用阿托品,确保术中液路通畅。在本次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通过麻醉镇痛药和麻醉镇痛剂实施手术麻醉。对患者麻醉手术中的症状进行检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实现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全面控制。本次治疗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麻醉效果整体较高,1例患者手术后愈合欠佳,但在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療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家属进行嘱咐,确保小儿阑尾炎患者家属能够充分了解麻醉配合手术的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患儿年纪较小,无法实现对麻醉医师的治疗配合。因此,麻醉医师要保持严谨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切实做到以患儿为中心。通过麻醉配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 方浩然,范学峰. 小儿阑尾炎行脊麻与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2:118.
[2] 李勇. 小儿阑尾炎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8-9.
[3] 高殿辉. 38例小儿阑尾炎手术麻醉配合[J]. 中国医药指南,2011,08:271-272.
[4] 张慧,谢呈菊. 小儿阑尾炎手术麻醉中的护理配合[J]. 中国保健营养,2012,06:471-472.
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方式探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00例, 男51例, 女49例, 年龄3~6岁, 体重12~25kg, ASAⅠ级, 手术种类包括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睾丸下降固定术、阑尾炎切除术等。两组患儿均排除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病态肥胖、食管反流疾病、异常口咽疾病史、扁桃体肿大、近两周呼吸道感染者, 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按骶麻组和喉罩组各5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严格禁食 (禁清液2h, 禁母乳4h, 禁配方奶6h, 禁固体食物8h) , 均开放静脉后入手术室, 面罩吸氧, 输液予乳酸林格氏液。骶麻组:先后静脉注射阿托品0.015 mg/kg、芬太尼1~2ug/kg、丙泊酚2.5mg/kg (后两者均稀释后缓慢给药, 以防呼吸抑制) 。患儿睡着后行骶管阻滞, 局麻药选用0.25%~0.375%罗哌卡因, 药量1 ml/kg。患儿术中体动时, 可取丙泊酚1mg/kg静脉推注, 维持小儿镇静评分2-4分 (镇静评分根据Wisconsin儿童医院镇静评分标准评价) [1];喉罩组:本组采用全身麻醉, 静脉给予阿托品0.015 mg/kg、芬太尼2-3μg/kg, 丙泊酚3mg/kg, 0.1mg/kg顺式阿曲库铵快速诱导, 达下颌松弛、眼睫毛反射消失时, 依据患儿体重、年龄选用合适型号的喉罩进行置管, 接麻醉机机械通气, 麻醉维持采用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6ug/kg.h和丙泊酚3mg/kg.h, 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h维持肌松, 视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检测指标调整药物的用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 (T0) 、基础麻醉或诱导时 (T1) 、骶管阻滞后或喉罩置入后5min (T2) 、手术开始后30min (T3) 、术毕清醒时 (T4) 的MAP及HR;记录两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记录呼吸抑制 (即SPO2<95%) 、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相关麻醉费用;比较两组麻醉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运力学比较
与T0时比较, T1、T 2、T3时三组M AP降低, HR有所减慢 (P<0.05) ;T0、T1、T2、T3时, 喉罩组与骶麻组MAP与HR无明显差别 (P>0.05) ;T4时骶麻组MAP及HR较喉罩组明显较低 (P<0.05) 。
2.2 不良反应及相关费用比较
相较喉罩组, 骶麻组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 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发生较少, 苏醒时间较早, 麻醉费用少, 但麻醉成功率喉罩组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喉罩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 小儿骶管阻滞下行下腹部手术被广大麻醉科医生认可采用。其有如下优点:
(1) 小儿骶管解剖清楚, 骶裂孔标志明显, 易于定位[1]。极少病例因骶管解剖变异, 导致麻醉失败或阻滞不完全。 (2) 小儿胸腰部硬膜外组织疏松, 脊柱生理弯曲度小, 麻醉药从骶管进入, 易扩散至胸腰部, 最高平面可达T4~6, 能提供理想的肌松和镇痛效果, 有效抑制内脏反射, 保障了小儿下腹部手术成功实施[2]。 (3) 骶管阻滞对患儿生理功能干扰小,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温和。本实验中仍有5例患儿在给药后, 出现SPO2一度下降至95%以下, 经面罩加压给氧辅助通气后均迅速上升至100%。在小儿临床麻醉工作中, 应时刻加强监测及呼吸道的管理, 备好吸痰装置及气管插管等机械通气设备。
应用喉罩能主动控制呼吸道, 与气管插管比较心血管应激反应小, 操作简单, 对患儿损伤小, 不良反应少[3], 近年来在小儿麻醉中得到推广。综上所述,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有各自优缺点, 麻醉医师应根据自身擅长、患儿特点、医院设施来对麻醉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注:与T0时比较, aP<0.05;与喉罩组比较, bP<0.05。
参考文献
[1]孟庆云, 柳顺锁.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71.
[2]程璐.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8)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