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

2024-08-20

不同麻醉(精选10篇)

不同麻醉 篇1

近年来小儿患者手术日渐增多, 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其体质及解剖生理因素相对于成人有较大差别, 对手术的安全要求度也越来越高, 在麻醉的应用方面应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现对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198例患儿在针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麻醉前的必要准备、以及麻醉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中, 男102例, 女96例, 其中56例年龄不足1岁, 79例年龄为1~3岁, 3~6岁35例, 6~12岁28例。椎管内麻醉组48例;臂丛麻醉组38例;全麻组112例 (其中15例患儿采取插管麻醉, 97例采取氯氨酮分离麻醉) , 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为保证麻醉效果, 采取统一的要求, 术前6 h所有患儿禁止饮食。将阿托品0.02 mg/kg, 安定0.2 mg/kg, 在实施麻醉前30 min对患儿进行肌注。全麻组中氯胺酮分离麻醉用药:先常规肌注氯胺酮4~6 mg/kg, 患儿入睡后进手术室, 开放静脉, 术中维持用量为氯胺酮肌注2~3 mg/kg或静脉注射1 mg/kg[1]。术中吸氧, 注意保障呼吸道通畅;通常情况下硬膜外麻醉用药为1.33%利多卡因10 mg/kg。进行穿刺时选择合适的手术部位, 镇静药的应用可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术中密切注意患者循环、呼吸情况;临床应用中臂丛麻醉采用肌间沟法, 用药为1.5%利多卡因10 mg/kg, 患儿出现异感效果更好。围术期监测患儿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2 结果

在所有麻醉方法中全麻组应用氯胺酮方法相对简便, 在临床应用中加强管理安全性有保证。椎管内麻醉术中肌松效果好, 术中加强对阻滞平面的控制非常重要。臂丛麻醉效果确切, 临床中适用于上肢手术范围。198例患儿除硬膜外麻醉有2例和臂丛麻醉有1例因镇痛不全于中途改用氯氨酮麻醉外, 其余病例均取得满良好的果。

3 讨论

3.1 麻醉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的访视和检查, 可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使患儿在进行麻醉时得到良好的配合, 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紧张不安的情绪[2]。术前根据不同的用药环境合理采用用药方案, 通常情况下对于0岁~1岁婴儿可只单独用阿托品即可, 对于1岁以上的加用镇静药, 规定病儿禁食水的时间至少为6 h。

3.2 问题及对策

本组97例氯胺酮分离麻醉中,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氯胺酮, 在实施麻醉中均无不良反应, 对患儿均采用肌注给药方式, 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好的儿童, 实施静脉给药时, 应保持合适的给药速度。对腹部手术常规加用咪唑安定0.03 mg/kg静注, 氯胺酮与咪唑安定联合用药, 相互间对抗了其不良反应, 从而减少了多次追加给药的麻烦,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应用中咪唑安定具有起效快以及半衰期短和刺激性小等诸多优点[3]。

小儿椎管麻醉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规情况下对5岁以上小儿下腹及下肢手术, 通常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方法。本组病例在实施麻醉过程中4例患者血压下降, 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恶心呕吐, 其麻醉平面均超过胸4, 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 患者采取头低平卧位或用麻黄素后, 不良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臂丛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本组38例臂丛阻滞, 其平均年龄都在6岁以上,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病儿无不良反应。

3.3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本组198例麻醉中, 其中采取氯胺酮分离麻醉的97例, 采取臂丛麻醉的患儿38例, 椎管内麻醉48例。在临床应用中氯胺酮分离麻醉起效快, 针对体表镇痛效果非常好, 同时对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交感兴奋作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氯胺酮药性可知, 氯胺酮对脑血管具有明显扩张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 对颅脑外伤患者、脑水肿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麻醉时, 应禁用氯胺酮[4]。

综上所述, 由于氯胺酮分离麻醉方法操作简便, 不良影响相对较小, 在用药过程中准确把握剂量, 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及合理的注药速度, 同时麻醉中加强管理,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麻醉中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应重视在麻醉方法的选择, 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钱福元.小儿麻醉21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08, (27) :106, 110.

[2]万惠芬.浅谈心理学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4) :16.

[3]王艳.不同剂量咪唑安定的镇静和遗忘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6) :48.

[4]王红伟, 任爱红.氯胺酮临床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7) :3.

不同麻醉 篇2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宫颈麻醉;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手术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13-02

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0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的56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分别施以不同麻醉术,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全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麻醉组)、宫颈麻醉术(对照组)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患者平均年龄(25.1±1.5)岁;流产次数:第1次者22例,第2次者15例,3次以上者19例;婚姻状况:已婚者29例,未婚者27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筛选

纳入标准:(1)年龄18~40岁;(2)50 d≤孕周≤70 d;(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麻醉药物过敏者;(2)严重躯体疾患、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3)术前当日两次体温>37.5℃;(4)妊娠剧吐酸中毒未纠正患者;(5)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及行为。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评分、疼痛程度、并发症等。

1.4 疗效评价

麻醉评分:参照《麻醉学》中关于麻醉评分进行评定[1],分为优、良、差。优与良病例數之和为有效例数。

疼痛程度: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的疼痛4级分度法进行[2],分为0、Ⅰ、Ⅱ、Ⅲ级。0级与Ⅰ级病例数之和为有效例数。

人工流产手术满意度:优:指手术期间无肢体活动;良:手术期间有不影响操作的肢体活动;差:手术期间体动,使手术无法进行,统计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在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麻醉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n=28)

组别麻醉评分疼痛程度

优良差有效率(%)0级Ⅰ级Ⅱ级Ⅲ级有效率(%)

麻醉组2530100.00▲24220 92.86▲

对照组223389.292123282.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满意度比较

麻醉组患者对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满意且表示若不慎再次妊娠还会采取该种方法终止早孕者为26例(92.86%),高于对照组的18例(64.29%)(P<0.01)。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作为妇科门诊简单手术之一,一般手术时间较短,因此,对于麻醉方法多以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恢复迅速以及并发症少等为其特点[3]。一般人工流产术,多是以宫颈麻醉为主,而宫颈是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性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丰富。支配子宫及子宫体的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宫颈口的神经分布最丰富。因此,术中疼痛让做过人工流产的孕妇心有余悸,让未做过而将要做的孕妇深感恐惧。同时,人工流产综合征则是因牵拉、扩张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麻醉状态下,孕妇对宫颈的牵拉、胃肠的刺激反应不敏感,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大大降低,术者不受孕妇痛苦或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干扰,使得手术顺利进行,且不增加人工流产术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给予适当的麻醉治疗不仅是医学进步的需要,也是作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措施之一,是完全必要和有意义的[4]。现今,无痛麻醉术较多,但各种术式究竟对患者影响如何,相关报道不多。因此,在比较两组常用无痛麻醉术的基础上,探寻最适宜术式是目前妇科工作的关键。

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使孕妇在无知觉的状态下手术,解除了人工流产手术的痛苦,消除了孕妇的紧张、恐惧情绪,减轻了孕妇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丙泊酚(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其单纯用于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报道鲜见。本研究发现,静脉丙泊酚麻醉组的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均优于宫颈对照组,同时静脉丙泊酚麻醉组患者对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满意且表示若不慎再次妊娠还会采取该种方法终止早孕者为26例(92.86%),高于对照组的18例(6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无论从麻醉、疼痛程度,还是从患者接受度来讲,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法更适宜于门诊人工流产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9.

[2] 高恩付,黄月红.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058-1059.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401.

[4] 曹雪黎,汪燕.人工流产术中运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34-135.

(收稿日期:2011-01-19)

不同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0年9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108例, 纳入标准为: (1) 年龄≥60岁; (2) ASA分级Ⅰ~Ⅱ级; (3) 手术类型主要选择骨科、腹部、眼科、泌尿外科手术, 严格排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外科等复杂手术; (4) 严格排除精神障碍、严重听力或视觉疾病及不能配合全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30 min均肌注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进行镇静, 术中严密监测基本生命体征。 (1) 全麻组:进行静息复合全麻, 静注0.1 mg芬太尼、0.1 mg/kg咪唑安定和万可松进行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期内吸入2%左右的异氟烷, 术中根据患者体动情况适当追加麻醉剂量。 (2) 硬麻组:本组进行硬膜外麻醉, 选择适当的椎管间隙, 穿刺后注入地卡因 (0.33%) 和利多卡因 (2%) 混合液, 根据术中操作控制好麻醉平面。 (3) 局麻组: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注射麻醉, 用药总量<400 mg。

1.3 效果判定

术前及术后第1, 3, 5天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从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等6个方面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POCD) 程度。以术后测试值-术前测试值≥1分为术后出现POCD。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后MMSE得分3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较术前下降明显 (P<0.05) , 见表2。3组共发生术后POCD 10例, 占 (9.3%) , 其中局麻组发生POCD 1例 (2.8%) , 硬麻组发生3例 (8.3%) , 全麻组6例 (16.7%) , 硬麻组与全麻组和局麻组差异均不大, 但全麻组明显高于局麻组 (χ2=3.96, P<0.05) 。

注: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与术前比较检验值分别为:t=2.45 (P<0.05) 、t=4.12 (P<0.01) 。

3 讨论

认知功能包括思维、感觉、学习、定向、注意力等, 是大脑皮质的一种高级活动。受手术创伤、手术耐受力等因素影响, 手术患者常出现以健忘、记忆损害、人格改变等为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 术后1年内POCD发生率为19.2%, 老年患者群体则为25.8%[2]。因此加强老年患者围术期的科学治疗和护理工作, 减少和避免POCD诱因是当前临床必须重视的问题。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当前临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3组患者术后MMSE得分均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全麻组表现尤为明显, 这可能与全身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机制相关。此外,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退变使之对中枢抑制药物更加敏感,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意识恍惚、记忆障碍等现象。此外, 王丽等学者的研究认为, 使用异氟烷等麻醉药物进行全麻后, 30%以上的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POCD[3]。本文中, 全麻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最高 (16.7%) , 与其报道有一致之处。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广泛被认可的适用于老年患者群体的麻醉方法, 两者麻醉剂量所需不大, 不易在患者体内蓄积, 易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因此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POCD发生率较低, 且症状较轻,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麻醉只是手术的辅助性操作, 因此必须要根据具体术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而不能脱离手术单纯地选择麻醉方法。本文全麻组患者POCD发生率较高, 除全麻本身的缺点之外, 主要是因为本组多为下肢骨折和腹部手术患者, 结合术式大多必须选择全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MMSE影响并不大, 但全麻组术后POSD发生率较高, 局麻和硬麻相对更为安全。科学的麻醉方法必须以具体术式为依据, 不可盲目选择。此外, 由于本文样本较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难免有不全面之处, 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良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9) :89-90.

[2]陈锋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0 (21) :123-125.

不同麻醉 篇4

[关键词] 异丙酚; 芬太尼; 利多卡因; 麻醉; 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78-02

Analgesic Effects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on Induced Abortion

MA Kailei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Guilin Municip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two kinds of analgesia in induced abortion. MethodsWe divided 100 cases of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 randomly into: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group(Group A,50 cases) and 2% lidocaine 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group(Group B,50 patients),Operation lasting time,anesthesia score,analgesic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of Group A(50 cases,100%)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43 cases,86.0%)(χ2=3.99,P<0.05); The bleeding amount of Group A [15-30ml:5 cases(10.0%),>30mL:1 case(2.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12 cases(24.0%),6cases(12.0%)](χ2=3.97,χ2=3.89,P<0.05); There were 48 cases with obvious efficiency of cervical relaxation degree(96.0%)in Group A and 42 cases with the obvious efficiency(84.0%)in Group B ,with the efficiency of Group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χ2=3.94,P<0.05). One case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A(2.0%) and 6 cases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B(12.0%)showed fewer cases of syndrome in the former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χ2=4.25,P<0.05). Conclusion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should be chosen for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Propofol; Fentanyl; Idocaine; Anesthesia; Analgesia

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世人广泛接受。早期妊娠人流术在无麻醉镇痛情况下进行,孕妇不仅紧张、痛苦,还要面临着迷走神经反射性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威胁。由此可见,采取有效镇痛措施减免孕妇人流痛苦及防止人流综合征已显得极为必要,我院对100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分别施以无痛人流术,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自2005年8月~2007年2月对100例妇科门诊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实施无痛人流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50例);B组: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50例)。年龄19~45岁,平均25.80岁,孕周5~10周,平均5.75周。术中出血量4.0~25.0mL,平均术中出血量6.89mL,体质量:47~80kg,平均体质量55.2kg。其中瘢痕子宫8例,死胎2例,带环妊娠(环低)10例,药流术服后刮宫8例。

1.2 治疗方法

A组:术前禁食水4~6h。术中首先开通静脉通道,多功能循环监护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中流量吸氧。常规消毒,将外阴术区皮肤铺巾后,即开始静脉推注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大多数年龄<55岁的年轻患者1次性缓慢(1~2min)推注(2.0~2.5)mg/kg,总量为100~150mg,给药速度为4mL/10s,超过该年龄需要量将减少。待孕妇意识消失后(睫毛反射消失)即行人流术,术中以(4~12)mg/(kg·h)的速度范围缓慢静脉推注。其中45例(90.0%)一次性用药人流即结束,麻醉效果满意。5例术中因疼痛刺激患者肌体扭动,暂停操作,并以0.5mg/kg药剂追加约2~4mL(20~40mg),待患者安静后继续人流术,可达到满意效果。B组:常规消毒外阴后,于宫颈3°、6°、9°、12°处用5号针刺入深约1.0cm,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2.0~2.5mL,2~3min后即可开始手术。

1.3 效果判定[1,2]

(1)疼痛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4级。0级:无痛,始终保持安静、合作;Ⅰ级:轻微疼痛,略显痛苦表情,能合作;Ⅱ级:中度疼痛,痛苦表情,难忍受,欠合作;Ⅲ级:重度疼痛,明显痛苦表情,不合作。(2)宫颈松弛程度的确定:以子宫颈扩张器进入宫颈口无阻力为标准。显效:直接用≥6.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有效:直接用5.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无效:仍需≤5号子宫颈扩张器依次扩张宫颈。(3)人流综合征:根据术中或术毕时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昏厥、抽搐等症状,大多数停止手术后逐渐恢复。(4)麻醉效果评分:优,病人安静,无痛苦,肌松好,不需静脉辅助药;良,病人无痛,肌松尚好,但有牵拉反应,需静脉辅助药;差(失败),麻醉无效,需改为其他麻醉。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情况:根据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脉搏变慢、血压下降为标准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评分及并发症等比较

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χ2=3.99,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15~30mL:5例(10.0%)]低于B组[12例(24.0%)](χ2=3.97,P<0.05);A组术中出血量[>30mL: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3.89,P<0.05)。见表2。

2.3 宫颈松弛程度的比较

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有效2例(4.0%);A组有效2例(4.0%)低于B组8例(16.0%)(χ2=4.01,P<0.05)。

2.4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若在无麻醉下进行,患者非常痛苦,手术质量难以保证。采用局部麻醉因宫颈局部刺激很易引起人流综合征的发生。静脉麻醉作用迅速、镇痛效果好、术中无感觉,且无疼痛记忆、宫颈松弛佳、扩宫顺利、缩短手术时间[3]。子宫是一内有空腔的肌性器官。子宫的神经来自盆丛发出的子宫阴道丛,属自主神经。盆丛位于髋韧带底部的子宫颈旁。由于该神经丛为自主神经,因此子宫内膜、子宫肌层的疾病如流产、黏膜下肌瘤脱出时及子宫内膜的炎性反应会引起子宫收缩产生痉挛性疼痛。而人工流产时疼痛是由牵拉及扩张宫颈管引起。异丙酚是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静脉推注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s内可产生睡眠状态,具有起效快、效果准确、恢复速度、平稳等优点,还可以抑制迷走神经反射[5],避免了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对宫颈有松弛作用,对阴道流血无影响[4]。异丙酚镇痛作用较差,故我院在静脉麻醉中加入芬太尼与其协同麻醉,可达到满意的阵痛效果。但异丙酚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暂停,需专职麻醉科医师监护,在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测等措施,备有氧气及控制呼吸装备的条件下是比较安全和理想的方法。利多卡因为酰胺类药物,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因此用其局部浸润麻醉,术中出血较少。利多卡因能有效松弛宫颈,减少受术者的机械刺激和疼痛[6]。本文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A组出血量[15~30mL:5(10.0%)、>30mL:1例(2.0%)]低于B组[12例(24.0%)、6例(12.0%)];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本文结果表明,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较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镇痛效果确切、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低、操作简单、见效快,对人工流产患者的镇痛有较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明萃.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行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1):119-120.

[2] 陈桂瑜.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2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637-638.

[3] 麻敏芳,金梅生,唐金芝,等. 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109-110.

[4] 罗红. 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3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4):245-246.

[5] 洪伟,周丽. 不同麻醉下人工流产术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7, 2(32):48-49.

[6] 高恩付,黄月红.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058-1059.

不同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最小62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 (70.2±3.1) 岁;体质量最小为46 kg, 最大为88 kg, 平均为 (68.4±6.2) kg;普外科24例, 妇科11例, 骨科21例, 神经外科11例, 肛肠科13例;其中择期手术60例, 急诊手术20例;ASA分级:Ⅰ~Ⅱ级20例, Ⅲ级54例, Ⅳ级6例。

1.2 方法

术前患者均不行麻醉药物、镇痛药物治疗, 入手术室后, 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等检查, 并且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氧流量1~3 L/min。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合适的麻醉方式:神经外科患者行全身麻醉;妇产科、普外科及下肢骨折患者行腰麻、硬膜外麻醉;上肢骨折患者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肛肠科患者行局麻。麻醉期间对患者血压、输血量、输液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气分析、脉搏等进行监测, 同时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

1.3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不会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可正常进行;良:手术期间患者出现疼痛现象, 但可耐受, 且不会影响手术正常进行;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不可耐受, 对手术产生影响, 造成手术中止[1]。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6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3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2例患者为良, 3例患者为差。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口约占我国总人数的10.9%[2]。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上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人数。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同时多数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从而加大了手术的风险及困难。因此, 在给予老年患者手术治疗时必须要加强对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通过分析本文资料, 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几种麻醉方式而言全麻方式的麻醉效果最佳, 而颈丛、臂丛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次之, 而局麻相对于其他几种麻醉方式而言其麻醉效果最差。虽然全麻的麻醉效果较佳, 但该麻醉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给予老年患者全麻后, 往往会使得患者出现体温下降、血压升高、术后苏醒时间延长、低血氧等不良后果。此外, 受麻醉药物残留、患者术前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患者麻醉后极易出现呕吐、躁动、心脑血管意外、呼吸道阻塞等现象, 使得麻醉风险增加[3]。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观察及护理的重视, 从而尽可能地促进患者苏醒,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现阶段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膜外麻醉是较适宜老年患者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然而麻醉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其和手术治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从而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则必须要加强对患者评估的重视,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麻醉水平, 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患者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6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3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 2例患者为良, 3例患者为差。说明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其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及利用度也相对下降, 因此, 临床上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给予其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麻醉效果, 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期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 对其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术前病情评估及麻醉处理后, 无1例死亡, 11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麻醉效果均为优;46例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其中39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10例患者采用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6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13例患者采用局麻, 8例患者麻醉效果为优。结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逐渐下降, 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及利用度也相对下降, 因此临床上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给予其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麻醉效果,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方式,术后麻醉恢复期,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振贵, 郭向前.老年患者的麻醉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22) :1055-1056.

[2]孙明.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5) :113.

不同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61~83岁, 中位年龄72.1岁;其中颅脑外科手术12例, 肝胆外科28例, 妇科手术14例, 胃肠外科手术8例, 骨科手术19例, 肛肠外科手术17例;98例患者中择期手术70例, 急诊手术28例;患者病情分级:Ⅰ~Ⅱ级18例, Ⅲ组72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本组98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均行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治疗,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呼吸、脉搏、血氧、血压等常规监测, 并对患者行吸氧治疗。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 给予其全麻;对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给予其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对肛肠外科患者则给予其局部浸润麻醉;对肝胆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手术患者给予其硬膜外麻醉。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总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的观察, 同时还认真对患者的血气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要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治疗。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顺利完成;良:手术期间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现象, 患者可耐受, 且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患者不可耐受, 造成手术停止。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行颅脑外科手术12例, 术前行全麻, 且麻醉效果均为优;肝胆、妇科、下肢骨干骨折、胃肠手术患者58例, 给予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51例 (87.93%) , 良7例 (12.07%) ;骨科上肢骨折11例, 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优8例 (72.73%) , 良3例 (27.27%) ;行肛肠手术17例, 给予其局麻, 其中优8例 (47.06%) , 良8例 (47.06%) , 差1例 (5.88%) , 术后发生寒颤现象。本组9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 其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0.9%左右[1]。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器官功能也逐渐退化, 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次观察表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最为显著, 而给予老年患者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效果则相对较差, 同时还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现象。然而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虽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也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体温下降、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现象,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 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管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期, 避免麻醉过深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2) 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3) 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何加宁等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行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其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 且还具有术后镇痛完全、麻醉恢复期短等多种优点[2]。这就表明给予老年患者全麻联合其他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 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从而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6.

不同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30例, 据腰麻阻滞使用不同的注药速度分为A、B、C三组, 各10例。三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患者使用B-D公司的G25whitacre针, 患者进入病室后, 进行常规监测ECG、血压 (BP) 、呼吸频率 (RR) 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 并建立起静脉通路, 在对患者麻醉前准备负荷晶体液 (格林氏液) 300~500 ml。对每组都进行针内针法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部位为L2-3, 采取侧卧方式, 确定硬膜外针处于硬膜外腔后, 插入腰麻针, 针孔向后端, 在有清亮脑脊液溢出时, 即对患者注入0.75%布比卡因1.5~1.8 ml, 注药速度分别为10 s、15 s和20 s。注药结束后向头端位置置入硬膜外导管2~3 cm, 改为平卧。注药到平卧过程需在3 min内完成。三组的穿刺注药为同一名医师操作完成。而针刺皮肤测试的麻醉效果使用另一名不知注药速度的医师。如果对患者的麻醉平面没有达到所做手术要求或者术中平面减退干扰手术时, 可以从硬膜外管追加适量麻醉药。A、B、C三组在手术前和围手术期时液体的质量用法相同。通常在首次注药之后 (腰麻阻滞) 15~20 min开始进行手术, 手术时间为60~15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情况, 手术中镇痛效果、手术期间血压、心率、呼吸变化和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的镇痛最高平面和血压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最低血压的出现时间点与T6镇痛平面出现时间和最低血压值出现的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和B组在镇痛平面出现的时间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手术麻醉应该完全满足对患者的镇痛效果的完全和持久性, 保持肌肉松弛良好, 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不出现异常, 手术中能维持良好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手术麻醉后不良反应少, 身体功能恢复快[2]。临床医学用布比卡因作为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在妇科手术中作为腰-硬联合麻醉用药使患者阻滞满意, 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但是医学对于运用布比卡因注药速度对患者麻醉效果产生的临床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3]。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最低血压值出现时间以及镇痛平面T6的出现时间和最高平面出现的时间上, A组和C组之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都在手术前、手术中充分、有效地扩充血容量, 手术期间患者的心血管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注药的速度保持在10~20 s能够在更久的时间内维持患者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 减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维持患者的心血管稳定状态, 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应当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注药速度, 提高麻醉效果, 避免因为注药速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少患者的痛苦。而通过三组研究对比, 最低血压的出现时间点与T6镇痛平面出现时间和最低血压值出现的时间比较, 在镇痛平面出现的时间上, B组和C组均优于A组 (P<0.05) 。因此0.75%布比卡因在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时, 腰部麻醉阻滞的注药速度控制在10~20 s安全有效, 注药15~20 s的平面可控制性优于注药10 s, 而且运动阻滞维持较长, 血流动力学变化小, 心血管状态相比也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田大岭.不同间隙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35 (10) :1521-1523.

[2]彭贤硬膜外主要对腰硬联合剖宫产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8 (4) :143-144.

开胸手术不同麻醉模式效果探讨 篇8

关键词:开胸手术,全麻,硬膜外阻滞

胸科手术具有创伤大、应激反应强烈、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 加之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干扰较大, 术中要求镇痛完全, 有足够的麻醉深度, 而术后要求尽早清醒, 早期行呼吸锻炼, 从而加大了麻醉难度。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因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缓解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术后苏醒快, 术后镇痛效果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特选取64例开胸手术患者, 以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64例, ASA分级为I~Ⅲ级, 均为择期手术, 术前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治疗组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51~70 (57.3±2.4) 岁;手术方式:肺叶切除9例、肺大泡切除5例、食道癌切除18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9例;年龄51~69 (56.8±2.2) 岁;手术方式:肺叶切除11例、肺大泡切除4例、食道癌切除1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哌替啶lmg/kg、异丙嗪0.5mg/kg, 入室后用迈瑞9000型监护仪连续监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对照组采用全麻, 具体方法如下:开放静脉后用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 (o.1mg/kg) 、芬太尼4μg/kg静脉注射诱导, 并用喉麻针注入2%利多卡固2ml行气管内表麻, 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麻醉维持:以0.5%~1.5%氨氟醚吸入, 静脉滴注芬太尼 (10~20pg/kg) ,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 (0.05mg/kg) 维持肌松。治疗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具体方法如下:全麻前选择T7~8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 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cm, 以1.5%利多卡因作试验量, 待确定硬脊膜外阻滞平面后同对照组方法进行全麻诱导插管。插管后采用麻醉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10ml/kg, 氧气流量1.5L/min以内, 频率16次/min。麻醉维持方法同对照组组但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导管间断给予1.5%利多卡因5ml。两组均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液体种类手术结束后待患者完全恢复拔除气管导管, 治疗组硬膜外腔给予单次0.25%布比卡因4ml镇痛后返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时、进胸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 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和Sp O2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气管插管时、进胸时、拔管时MAP和HR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 O2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

治疗组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任何麻醉手术操作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 导致应激激素释放, 如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皮质醇、醛固酮等, 从而引发炎性介质释放如细胞因子、脂质代谢产物等, 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1]。单凭全麻行胸腔手术, 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很明显, 多数患者表现为BP升高和HR增快, 尤其拔管吸痰等操作时更易引起心血管反应, 其主要与麻醉减浅、拔管前后吸痰等对较敏感的咽部及气管隆突的刺激有关[2]。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时, 由于硬膜外麻醉除可阻滞交感肾上腺髓质的传出冲动, 减少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同时还可抑制伤害性刺激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减少皮质醇分泌[3,4]。其次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时可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 减弱血中儿茶酚胺等浓度, 有助于血液动力学的平稳, 减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5]。再者, 硬全联合麻醉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利于改善术后肺功能, 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加快呼吸流速和改善氧合, 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开胸手术, 可缓解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术后苏醒快, 有助于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秉学, 许梅曦, 李伟, 等.胸科肿瘤麻醉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326.

[2]李新平, 常亮, 王萍, 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食道癌患者围术期循环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18-4720.

[3]吴利东, 邓福谋, 朱晓红, 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75-76.

[4]潘宁玲, 王汝敏, 刘家文, 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抑制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 16 (10) :493-494.

不同麻醉 篇9

【关键词】麻醉;吸入;脊椎;硬膜外;腹腔镜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所接收的100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病人,年龄跨度为40~60岁,体重为50~60kg,随后将所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与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

1.2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在进行手术治疗前8小时之内禁止饮食,手术之前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1℃~23℃。注射使用的药物有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丙泊酚、仙林或罗库溴铵、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到的肌松药还有阿曲库铵[1]。静吸复合全麻组的患者吸入七氟醚,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的患者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在进入手术室、气腹完成以后和气腹完成以后的10min。在手术中持续牵拉子宫、拔除喉罩和拔除喉罩后10min采集血样,测试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手术之后要记录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并观察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不良反应和病人的满意度评分[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静吸复合全麻组和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组两组之间进行对比,后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明显降低,并且病患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明显减少,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手术后躁动和增加镇痛剂量明显减少,见表1、2。

3 讨论

反映麻醉镇痛的有效性有两种方式SE和RE,它的特点是反应及时和回馈的数据准确以及抵抗干扰能力强。RE的数据是反应人体的大脑皮质功能,来源于原始的静电[3]。SE的数据是反应皮质和皮质以下的活动,来源于原始的静电和前额肌电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将病人的疼痛刺激程度反映出来。

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止和停滞人体的脊椎神经,使得伤害性的刺激的感知力减小。同时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方式在途经中枢神经系统时伤害性的刺激也被抑制,使得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4]。

患者采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方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浓度明显降低,并且病患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出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的时间明显减少,手术之后48小时内病人的手术后躁动和增加镇痛剂量明显减少

总的来说,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患者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全麻的效果远远好于静吸复合全麻,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Schoeffmann Gudrun, Vettorato Enzo Burke, John G, et al. The effects of age, isoflurane and sevoflurane on atracurium in lambs[J]. 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2,39(3):256-265.

[2]王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12:546-547.

[3]宋小星,陶闲荣,彭章龙,等.熵指数监测麻醉镇痛的有效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4):436-439.

不同麻醉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年龄在65~81岁之间, 男36例, 女24例, 均为ASAⅡ或Ⅲ级患者, 排除对麻醉药物过敏以及对手术耐受差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 (硬膜外阻滞组) 、B组 (全麻组) 和C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各20例。

1.2 麻醉方法

对A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进入手术室后行T11-12 (胆道手术T8-9) 穿刺并于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4 cm, 注入3 mL 2%利多卡因, 5 min测试麻醉平面, 在确定硬膜外阻滞成功后, 于硬膜外追加4 mL的2%利多卡因10 mL+0.5%左旋布匹卡因10 mL混合液, 根据麻醉平面调节首次剂量, 之后硬膜外追加3~4 mL/h局麻药, 手术开始即静脉注射氟芬合剂1/3~1/2, 地佐辛3~5 mg静脉注射, 同时开放面罩给氧。B组患者静吸全麻, 用芬太尼 (2~4 ug/kg) 、咪唑安定 (0.5 mg/kg) 、丙泊酚 (1.0~1.5mg/kg) 和维库溴铵 (0.8~1.0 mg/kg) 进行全麻诱导, 在手术过程中泵入丙泊酚3~4 mg/ (kg·h) 维持麻醉, 间断吸异氟醚0.5~1.0 MAC, 酌情追加维库溴铵2.0 mg/次。C组患者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 在入手术室内行与A组相同的硬膜外阻滞, 在测定硬膜外阻滞效果后用咪唑安定 (0.25 mg/kg) 、芬太尼 (1~2 ug/kg) 、丙泊酚 (0.8~1.0 mg/kg) 和维库溴铵 (0.6~0.8 mg/kg) 行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后硬膜外注射与A组硬膜外追加的相同成分和剂量的利多卡因与左旋布匹卡因的混合液, 之后硬膜外追加3~4 mL/h, 丙泊酚2~3 mg/ (kg·h) 泵入, 并按需追加维库溴铵。手术过程中需检测并记录MAP和HR。手术结束前30 min和15 min B组患者分别停止肌松药和全麻药的使用, C组手术结束前60 min停止使用肌松药而硬膜外追加局麻药4 mL, 待患者呼吸频率、深度等正常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测定并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腹腔探查时、手术结束时MAP和HR的变化及术中肌松效果、躁动及术后24 h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以及B、C组手术后苏醒时间。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组间行单因素分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B组麻醉后腹腔探查时, 手术结束时MAP高于HR明显快于A组和C组 (P<0.05) (表1) ;A组术中肌松欠佳及躁动发生率明显多于B、C组 (P<0.05) , B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多于C组, 苏醒明显慢于C组, B组术后24 h内恶心, 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多于A、C组 (P<0.05) (表2) 。

注:与B组比较aP<0.05;与C组比较b P<0.05。

注:与B组比较aP<0.05;与C组比较b P<0.05。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面普及, 老年患者的手术越来越多, 如何保证老年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规避麻醉风险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合理恰当的麻醉方法可在确保老年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后, 尽可能的减少麻醉与手术的并发症, 为老年人术后较快康复提供良好条件。

硬膜外麻醉, 它本身是一种不完善的麻醉, 可辅以小剂量镇痛镇静药, 既能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又不抑制呼吸, 但腹部开放手术时间长, 肌松要求高, 单纯的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循环代偿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增加麻醉风险和管理难度[1]。由于老年人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相对减少, 血液流变欠稳定, 循环代谢能力降低[2], 因而对其进行单纯全麻, 存在用药量大, 代谢慢, 苏醒延迟等缺陷, 容易导致拔管后出现低氧血症, 恶心呕吐, 术后需较长恢复时间的问题。该研究通过观察比较3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麻醉的患者在麻醉不同阶段的MAP及HR情况发现, 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患者较单用硬膜外阻滞组、全麻组患者, 术中各项指标变化明显要小, 各项体征平稳, 采用两种麻醉方式结合的方法, 既能实现在麻醉过程中的镇痛和肌松作用, 也能达到良好控制刺激性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效果。此外, 它还能使患者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有效减少[3]。目前, 联合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多,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 有其一定的自身优势。老年人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及复合浅全麻肌松良好, 镇痛满意便于术后镇痛, 有利于术后康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使镇痛药、肌松药及局麻药用量分别较单纯全麻和硬膜外阻滞大为减少, 且术后用拮抗药纳洛酮和新期的明的情况也明显减少, 从而患者苏醒快而平稳, 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提早。术毕因伤口无痛, 更有利于呼吸恢复, 血压波动也很小, 这无疑是老年人手术麻醉方法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韦龙华, 黄锦益, 吴日阡, 等.罗派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8) :735-736.

[2]杭燕南, 庄心良, 蒋豪, 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8.

[3]陈延同, 王斌.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11) :1099-1100.

上一篇:附加条款下一篇:日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