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翻译

2024-08-20

日汉翻译(精选9篇)

日汉翻译 篇1

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翻译学者提出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分析方法之后, 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指导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之中。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文本和翻译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完成翻译, 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本文就其中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日汉翻译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创始的。赖斯把文本功能作为评价译文的一个标准, 认为应该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一种新的模式, 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之后, 诺德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指出原文和译文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理论体系, 以目的语文本及其所在的目的语文化为导向, 强调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

二、文本类型理论的应用

赖斯根据语言功能理论, 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类、表情类、操作类。原文的主要功能是否得到传递, 是评判译文的决定性要素。要求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举例说明如下。

例文1:この風やこの雨には一種特別の底深い力が含まれていて、寺の樹木や、河岸の葦の葉や、場末につづく貧しい家の板屋根に、春や夏には決して聞かれない音響を伝える。

译文1:这种风雨里有种功力深厚的力量, 可以传递寺院树木, 河岸的芦苇叶, 还有城边农家木板屋顶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春天或夏天是绝对听不到的。

译文2:与春夏时节的风雨不同, 这时的风雨带着一股特别的深沉力量经过寺院树木、河岸芦苇和近郊连排寒舍的木板屋顶, 声响一片, 阵阵入耳。

根据赖斯的理论, 在翻译前, 我们首先要判断原文的文本类型, 例文是从文学作品中摘出的, 它属于表情类的文本类型, 具有审美性, 关注形式, 译文应该传递审美形式, 采取的翻译方法应为“同一”策略, 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译文1和译文2比较, 译文2更能传递审美形式。

例文2:炭素繊維は、重さが鉄の半分ほどで衝撃にも強いことから航空機などにも使われている素材で、BMWは、車体の大部分に使用した車は量産車では世界で初めてだとしています。標準的なモデルは1回の充電で走行できる距離はおよそ130キロから160キロですが、発電用の小型のガソリンエンジンを装備して走行距離が300キロまで延びるモデルも用意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す。

译文:碳纤维材料因其虽然大约只有铁重量的一半但却拥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等方面。宝马公司此次在车体中大幅使用碳纤维材料生产量产车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标准型号经一次充电大约可行驶130公里至160公里, 同时也有配备发电用小型汽油发动机的型号, 可以行驶300公里。

例文2是新闻文体, 是信息类文本类型。要求语言具有逻辑性, 重点关注内容, 译文应该传递指示内容, 翻译时按照需求使语言明晰化。例文的文本功能主要是传递BMW推出首款碳纤维电动汽车的信息。译文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 语言确切、简洁、通俗、清楚。

例文3:野ざらしを心に风のしむ身かな

译文:心悲壮, 曝尸荒郊有何妨, 秋风透心凉。

例句是一首俳句, 文本功能主要是表情, 表达作者的感悟。形式上, 这首俳句沿用“5 7 5”的格式。诗歌俳句之类是典型的表情类文本, 翻译时要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审美, 应力图塑造相似的文体效果。译文译作三行, 努力向原文靠近, 基本达到了与原文在形式、内容、语用等方面的对等。

由此, 为了使日汉翻译能够顺畅得进行, 我们必须注意原文的文本类型。

三、目的论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目的论可视作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因为目的论关注的是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 这一行为需要经过协商及实行, 并兼具目的和结果。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 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 因此, 在目的论中, 为什么要翻译原文, 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 是译者必须知道的。此外, 目的论中有六条基本规则, 重点是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

例文:宗匠はこの景色を見ると時候はちがうけれど酒なくて何の己おのれが桜かなと急に一杯傾けたくなったのである。

译文1:大师看到这个情景时, 虽不合时节, 但还是觉得没有酒就不能看樱花, 于是喝下一大杯酒。

译文2:看到此情此景, 顿生酒意, 虽不合季节, 大师还是想到了一句诗:无酒赏樱怎有兴。接着, 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无酒赏樱怎有兴”, 将它古诗化, 这样看来译文2更符合目的规则, 易于使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 符合连贯规则即符合中国人的处境和知识水平, 并且也符合忠实规则即译文信息与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但是, 如果转换一下目的, 比如, 日语教学中,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日语单词、语法时选用此例句时, 用直译的办法更符合翻译目的。

再比如出自永井荷风《隅田川》里的一句:この風やこの雨には一種特別の底深い力が含まれていて、寺の樹木や、河岸の葦の葉や、場末につづく貧しい家の板屋根に、春や夏には決して聞かれない音響を伝える。

译文1:在这风雨之中蕴含着一种特别深沉的力量, 向寺院的树木, 河边的芦苇和贫民家的木屋顶传去在春夏季节不曾有过的声响。

译文2:与春夏时节的风雨不同, 这时的风雨带着一股特别的深沉力量经过寺院树木、河岸芦苇和近郊连排寒舍的木板屋顶, 声响一片, 阵阵入耳。

文学散文翻译, 目的是在让读者理解主旨的同时给读者传达一种美的感受。译文1显然不能正确明晰得传达原文的意思。根据目的论, 译文2的语言更带美感且表达正确, 它变换了语序, 体现了不可逆规则。

最后, 再举一个俳句的例子:“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

译文:寂寂古池深, 蛙飞起碧浔。涟漪微泛起, 突发一清音。

这句俳句的意思为, 深寂时节, 草庵幽邃, 古塘亦静。忽的, 寂静不再, 青蛙跃入池中清响。俄尔, 又复宁静。与中国古诗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译文一将俳句译成了中国古诗词的格式, 这比较容易为广大中国人接收和理解。

四、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的外延扩大并根据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区分翻译和翻译行为, 区别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 注重译者的翻译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它避免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这种翻译属于自上而下的翻译, 而传统翻译则属于自下而上的翻译, 因此功能翻译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德凤, 译.翻译学导论——翻译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 2010.

[2]孔繁明.日汉翻译要义[M].中国出版集团, 2004.

[3]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9.

[4]舒敏.日语翻译教学中功能翻译论的指导作用[D].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刘德润.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日汉翻译 篇2

关键词:日汉翻译 语法解析

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对应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外语言功底,对日语和汉语都要非常精通。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译。笔者主要结合日语的一些特点从对词的误译、对句子结构的误译和对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1.对词的误译

许多人认为,日语中有汉字,似乎为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反而容易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误导,下面主要从同形词语的误译、多义词的误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同形词语的误译

日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字形相同的词,一般把这些词称为同形词,其中虽有如“教室、学校、社会、外国、銀行”等词形相同且意义也相同的词,但是还有许多如“高校、娘、丈夫、汽車、新聞”等词形虽然相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有的译者在翻译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和汉语意义一样,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この問題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误译:希望这个问题你们检讨一下。“检讨”在汉语中是“自我批评”之意,若如上所译,就变成了一种指责语气,会使对方不愉快。正译:希望贵方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2多义词理解失误

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关联的词,它们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义项比较多,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多义词,重要的是要时刻结合语境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因为会遇到来自辞典等各方面的干扰。如:

「人が認めないことをすれば、どんないい事をしても罪人さ、だから世の中に罪人ほどあてにならないものはない。」(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只要别人不同情,即使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是个罪人。

因此,人世上再也没有比‘罪人’更难以预防的了。”(于雷译)这里的“認める”是多义词。根据《现代日汉大辞典》的解释,“認める”有如下的意思:①看见、看到;②认识、赏识;③承认;④断定、认为;⑤准许、同意。译者翻译成“不同情”,有点不太符合原意,读过原作的读者应该理解其讲的是寒月晚上十点以后拉小提琴的事,拉小提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需要别人的认可,因此译成“不被认可”更符合原作的意思。

由多义词导致的误译例子还有很多,这类误译,只要不被词典上的意义所束缚,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就可以避免。

2.句子结构的误译

2.1日语中主语省略导致的误译日语和汉语中的主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主语往往可以省略,日语中主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汉语要更为显著。由于日语比汉语更广泛地省略主语,汉译者往往在翻译时将被省略的主语添加上,但如果对被省略的主语把握不当,则会造成误译。

如:我輩がこの家へ住み噫んだ当時は、主人以外のものには甚だ不人望であった。どこへいっても跳ねつけられて相手にしてくれ手がなかった。(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1:咱家在此刚刚落脚时,除了主人,都非常讨厌咱家。他们不论去哪儿,总是把咱家一脚踢开。(于雷译)译文2: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的当初,除了主人外,我不受任何人的欢迎。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对我推推搡搡。(刘振瀛译)在上例中,原文中划线部分的主语被省略了,译文1添加上的主语是“他们”(指主人家的人),但后面用的是“跳ねつけられて”这一被动形式。如果主语是“他们”,意思就成了“他们不论去哪都被踢开”,所以被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咱家”。译文2虽然没有添加主语,却在“对我推推搡搡”中表明了。日语中主语广泛地省略是造成日中翻译中出现误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是对语境的把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语错位造成的误译现象。

2.2主语混乱导致的误译

说到句子的结构分析,任何一门语言分析起来都是通用的,无论多么长的句子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独立词等构成的。句子的结构译错,译文必然就有误。分析日语句子结构时常见的错误就是搞错主语,尤其当同时存在几个主语的时候更容易搞错。

東京は勤勉な人がたくさんいて、一生懸命働いているのだが、町も汚いし、道も汚い。“東京は”是总的主语,整个句子说的都是东京的情况。前半句讲的是东京的人,后半句讲的是东京的道路。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东京有很多勤劳的人,虽然都在拼命工作,可是东京的街巷是脏的,马路也不干净。

3.语法错误导致的误译

日语语法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语气的判断、句型等,从小的方面看主要有助词、助动词的意义及用法,对其中任何一方面把握有误都将导致翻译失败。

3.1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混乱

众所周知,日本人说话比较婉转,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常有模糊之处,如果不在意,有时甚至搞不清是肯定还是否定。

この家のものは、男が早死にするから、お前も気をつけて„„どうしたことか、この家は二代に渡って、戸主が早死にをしてしまった。それでも、この家の家相が悪いというんじゃないだろうのに、と母は言った。

译文:母亲说:这个家的男人老是早死,你也要小心点才是„„不知为什么,咱家两代户主都是早早死去。尽管这样,恐怕也不能说咱们家的风水不好吧。对于这段,不少学生把最后一句译成“就是因为这房子的风水不好”,从而意思译反了。这是由于不考虑语法,只从情节上主观推测。“„„のではない、”有时可译为“不应该”“不应当”,所以“いうんじゃないだろう”应译为“不该说”、“不能说”。

3.2句型的误译

日语中有很多句型,被列入日语能力考级的句型就有500多个,这些句型中有的结构很相似,有的一句多义,甚至还有一些句型意思很接近,因此,如果在翻译时不仔细推敲的话,就会误译。

十年を一昔というならば、この物語の発端は今からふた昔半も前のことになる。

误译:如果十年为一代,这个故事就变成两代以前的事了。正译:如果十年算作一代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该是发生在两代以前(二十五年前)的事了。“ことになる”在不同场合,可译为“决定”、“规定”、“变成”、“也就是”、“等于”,等等,必须一一记住,仔细分析。

3.3助词、助动词的把握有误导致的误译日语属于粘着语,其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助词、助动词的粘着实现语法功能,因此,助动词很多,也很容易出错,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分析,避免混淆,灵活运用。

(1)代表に選ばれた田中さん。

误译:被代表选中的田中。

正译:被选为代表的田中。

(2)そんな不愉快なことは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ましょう。误译:认为没有不愉快的事情。正译: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就当没发生过吧。“た”表示过去、完成。遇到助动词“た”,一般都要设法译出“过去”的语气。但有时并没有“过去”的意思,这点应当注意。

日汉翻译 篇3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现代农科术语日汉翻译对等模式再探讨

李 红 卢冬丽 王 薇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较之英汉而言,对等翻译是日汉科技术语交流更为适用的原则和标准。农科日语术语利用对等模式汉译更有利于在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交际效果实现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从而体现出特殊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典型性,为译者在科技双语的交际过程中既能宏观把握全局又能微观剖析细节提供了实质性帮助和参考。

农科术语,日汉翻译,对等模式

现代汉语中的农科术语与日语用语关系密切,难分彼此。如“农学”“农业化学”“土壤物理学” “作物生理学”“作物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农机具”“农业设施”“农业经济”“园艺技术”“黑穂病”“赤枯病”等的通译通用,表明同为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语境条件下,通过对等译介实现了农科术语相互间的流通与共享。这些词汇的相互引进、受容与传播,无论对农学界的学科建设、学术规范的建立还是对彼此现代语言体系的促进与完善,影响都是空前的。

一 对等模式

对等模式是翻译执行过程中许多翻译学者通过大量实践逐渐认同的标准形式。近些年来,国内翻译学界多关注于西方对等理论的解释与评说,却忽略了实际操作应用模式上的深入探讨与思考。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里乌(Rieu)、雅各布森(Jakobson)、卡特福德(Catford)等西方翻译理论学家都曾对这一模式进行过直接或间接的描述。其中论述最为全面、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奈达(Nida)。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翻译的标准在于准确传达信息、准确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并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映类似等四个方面。而检验翻译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原文与译文语言形式的对比,更在于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反应是否趋于一致[1]。

从这点来看,衡量翻译的标准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注重文本的形式转变为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它表明所谓的对等形式不仅包含形式对等还要包含功能对等,既要注重译文的形式更要注重读者的需求。这种对等模式凸显了“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2],这意味着翻译所传达的信息既涉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信息也包含深层的语义信息和交际效果的语用信息,所以它不仅包含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对等,还包括文体和风格的对等。从而揭示出该模式的使用不仅围绕文本展开,还要将语用语境和交际因素等一并考虑在内,显示出动态的翻译过程。“这一虽不新但至今( 我国翻译界) 还没有人如此高度概括过的观念输入以后,立刻给中国译界的研究,特别是翻译标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局面”[3],它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以文本为中心的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过,语言间的差异和语用功能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不同语言间对等模式的使用价值和意义。在英汉与日汉翻译中,由于日汉语言同属汉字文化圈、近现代科技发展国情相似等原因,对等模式的启用尤显突出和实用。本文拟以科技日语术语的汉译为范例尝试探讨对等模式的典型意义。

二 农科日语术语汉译的对等模式典型表现

从翻译的对等模式来看,“译文应尽其所能制造或投射一种对等的感觉,应能够全面地代表原文,可靠地替代原文”[4],在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讲究“对翻译的各个环节,即‘文字—字句—文体—义理—意旨’,达到了‘心悟神解’的境地,译成之后才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5]。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读者逐步贴近原文的优化过程。日本农科术语的汉译无疑是按此路线不断演进的,主要表现在:

1.大量对接日语语素,形成农科术语专门意义上的语素群

笔者通过查阅日文原文资料《日本农业发达史》(10册)《日本北海道农业发达史》(上下分册)以及中文资料《农学报》《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研究》等农科文献并进行中日文比对,获得了为数众多的日汉对应语素材料。如:

接头单语素:压~、异~、所~、制~、性~、移~、内~、优~等8个。

接头复合语素:精密~、异质~、压力~、安全~、免疫~、消费~、异种~、异常~、遗传~、完全~、性的~、内生~、配偶~、普通~、密度~、率速~、率速的~、放射性~、维管束~等19个。

接尾单语素:~状、~形、~体、~病、~剂、~期、~类、~用、~费、~度、~量、~值、~比、~机、~器、~学、~说、~化、~式、~率、~性、~力、~的、~法、~型、~腺等26个。

接尾复合语素:~效果、~能力、~作业、~栽培、~处理、~形式、~状态、~系数、~体系、~装置、~操作、~分解、~程度、~设施、~指标、~成分、~材料、~单位、~物质、~现象、~遗传、~组织、~作用、~作物、~分析、~反应、~法则、~指数、~试验、~管理、~条件、~效率、~因子、~要因、~性质等35个。

2.以共有语义内容为核心,采取临摹式翻译法,形成了术语词汇层,它甚至涉及整个农业科技层面,非常具有典型性

笔者不完全统计如下:

农田水利技术:河川工事技术、暗渠排水、节水灌漑、冬季灌水、水利土壌环境、灌漑回帰水、局部灌漑、灌漑管理、地下水灌漑、给水量、弾性给水度、含水层等12个。

肥料技术:肥料要素、化学肥料、自动给料技术、自动给料机、等値酸度等5个。

选种育种与栽培技术:塩水选种、寒水浸、育种、栄养系统选抜育种法、倍数性育种、秋植、扬播、密植、圧条、圧条苗、穴植、正条植、集约栽培、稲作改良法、温床等15个。

耕耘技术:区划整理事业、干田化、干田马耕、多肥栽培、土地改良等5个。

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浴法、内巻法、沈殿法、远心法、干燥法、黄化処理法、核置換法、青霉病、青枯病、赤霉病、稲赤枯病、炭疽病、黒穂病、糸黒穂病、条斑细菌病(细菌条斑病)、暗色雪腐病、萎缩病、遗伝病、白叶枯病、稲褐色菌核病、稲白绢病、稲苗立枯病、稲纹枯病、枝枯病等24个。

栽桑与养蚕技术:芽接ぎ、突然変異、発生遗伝、蚕饲育标准、安楽育、温暖育、折衷育、条桑育、放任育、全芽育、天日育等11个。

园艺技术:青菜、青叶、油柿、果树园芸、运送园芸、近郊园芸、蔬菜栽培、半促成栽培、菜种栽培、生理性落果、花芽形成、感光性、感温性、移植摘芯等14个。

畜牧养殖技术:悪臭防止法、悪性贫血、染色体、血液型遗伝、性の遗伝等5个。

现代农学:农学、気候生态学、卫生学、农作物病理学、园芸学、家畜育种学、家畜饲养学、家畜気候学、家畜気象学、実験遗伝学、蛋白、亜変种、颗粒遗伝、强力遗伝(优先遗传)、形质遗伝(性状遗传)、倾父遗伝(近父遗传)、暗伐、暗発芽、異位元素、異遗伝子、农业経済等22个。

3.借用日语文体形式,形成固化结构的词汇群

如:

剤:除草剤—除草剂、界面活性剤—界面活性剂、活化剤—活化剂、缓冲剤—缓冲剂、缓和剤—缓和剂;

性:易耕性—易耕性、異时性—异时性、異质性—异质性、異数性—异数性、一元性—一元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性、结実性—结实性、遗伝性—遗传性、移动性—移动性、易変性—易变性、粳性—粳性、越夏性—越夏性、获得抵抗性—获得抵抗性、活酸性—活酸性

型:表现型—表现型、液封型—液封型、伞型育雏器—伞形育雏器、还元型—还原型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表达现代词汇信息的固定文体。“~机、~器、~具、~装置”的通用就是这种典型事例的表现,如:

足踏式収茧机—脚踏式采茧机、脱谷机—脱谷机、圧缩机—压缩机、炒叶机—炒叶机、粉砕机—粉碎机、液肥散布机—液肥散布机、滤过机—过滤机、円筒干燥机—圆筒干燥机、中耕除草机—中耕除草剂、远心调速器—离心调速器、远心分离器—离心分离器、远心力浄乳器—离心力净乳器、育雏器—育雏器、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花粉采取器—花粉收集器、収获用器具—收获用器具、搅拌装置—搅拌装置、換気装置—换气装置、机械装置—机械装置、逆転防止装置—逆转防止装置、空気清浄装置—空气清新装置、串形护叶装置—串形护叶装置、茎叶処理装置—茎叶处理装置、潅水施设—灌水装置等。

三 农科日语术语汉译的对等模式成立要因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翻译实践的中心任务就是寻找等值的译语”[6],它的实现需涉及语言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交际效果三个方面。表层结构上的对等关系“语句因形式相同而获得”,可称为“结构等值”;深层结构上的对等是“把两种不同语言的表层形式和一个共同的深层结构相联系,而这一深层结构所代表的正是这两种表层结构所共有的语义内容”,可称为“语义等值”;交际效果上的对等是“译者在忠实于原文语言形式和语意义的同时,应该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和自然、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习惯”,可叫作“语用等值”[7]。简而言之,语言对等模式的实现,主要包括表层结构上的形式对等、深层结构上的语义对等、交际效果的语用对等三大因素。落实到农科日汉术语翻译上,具体表现为:

1.大量日语农科术语借用汉语语素构词,在外表上与汉语形成共同的语法特征,为实现表层结构的形式等值提供了条件

语素是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语素的大量对译表明日汉农科语言的基本形式是可以互通的。上文提到的接头单语素、接头复合语素、结尾单语素、结尾复合语素等是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构成了中日语言语义成分的共同部分,为明确术语意义、正确传递、固化语义信息创造了前提条件。为了保证与日语农科术语在语义上的一致性,汉译时直接采用了日语的语素固化形式,如引进日语“~法、~类、~学、~说、~体、~病、~现象、~作用”等新式术语语素,分别喻指“妥当的行为规则”“共同特征事物”“研究领域”“意见、主张、学说”“作物组织器官”“造成作物体征异常现象的概念命名”“作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对作物产生的影响、效果”等核心意义,在学科特征上以对其理性意义进行阐释和限制。同时,引介“~形、~型、~化、~性、~中、~用”等日式构词法,对性质、形状、状态、用途等进行限定修饰;借鉴日语的主宾动语序结构作为词汇的新构成方式,将“葉面吸収、卵管切除、酪農経営”等直接对译成“叶面吸收、卵管切除、乳牛业经营”等。

2.大量日语农科术语使用了与汉语相同的表意文字系统,采取汉字同形词的形式出现,也为实现深层结构的语义等值提供了条件

所谓“同形词”是指用相同书写形式记录的词,包括同义同形词和异义同形词两种。农科日汉语绝大多数是同义同形词,在意义和使用上基本一致。同形词的大量使用便于中国读者更加准确地领会源语信息,利于译词语义原汁原味地传递到目的语。表现在农科汉译上,明显出现了摒弃借音形式偏重借形形式的态势。这与音译词只表音不表意,往往艰涩难懂,令读者一头雾水也不无关系,所以“阿美利加式短桲打榖具、阿美利加礧具、哑而脱马唔打榖全具”等借音词逐渐被淘汰。

同时,译者一般本着“翻译要传达的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照顾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的原则[8],逐步调整、修改部分日语词汇。首先根据中国读者的理解习惯,将“牛酪器、酪農、間欠性、液剤”调成为“牛乳器、奶农、间亏性、液体剂”等,将“交雑、运搬器、農業施設”调整为“杂交、搬运器、农业设施”等;其次修整词汇成分,主要做到:日语词尾假名的脱落,“枝分れ度—分枝度”“芽接ぎ—芽接”“合わせ接ぎ—合接”;修饰性词尾的脱落,“環境的条件—环境条件”“気候的変種—气候变种”;格助词的脱落,“希釈の率—稀释率”“性の転換—性转换”等。

3.社会语境相似度高以及大量日语农科术语新造词被中国读者直接接受,为实现交际上的语用等值提供了条件

首先,农科日汉术语与其他科技领域词汇不同,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以农业为根本,推进近、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历史使命及语言所担负的交际任务决定了译者与读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势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似性,在语用语境上为对等模式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其次,“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汉字构造自新词意译了大量西方语言的词语。以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汉字对译印欧语言中的某个词缀,形成一系列拥有共同语素的词群,其中有不少进入了汉语”[9]。农科术语的形成是这一新式做法的典型表现。仅以上文“机、器、具”等农机具为例,这类语素群“显示出近现代农机具在动力来源及使用上有别于传统农具,既在文字上表达了近现代农机具的符号,又载入了非传统因素的现代化信息,在新词构造上显示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10]。它们很快传入中国,并被引用、传播和定型,为弥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文化、社会及感受上的损失,为更便捷地传达认知语境信息创造了条件。

四 结 语

农科日汉术语的互译、受容与共享是现代日汉语言系统本身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典型交际表现。面对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中日两国语言的交流与互用恰恰说明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优势是对等模式得以实施的优先条件。它既有利于实现双方术语互译时的结构对等和语义对等,又有利于照顾译作读者和原作读者的反应,实现语用对等。尽管真实的读者往往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但是农科文本偏于忠实科技信息传递的特殊要求使文本的可理解性成为读者接受的首要条件。这种条件的设定促进了译作读者和原作读者的接近。同时,对等模式的有效应用也说明了,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重视语义与文体、语用与交际对等的动态翻译过程是实现等值效应的最佳途径。

另外,农科术语的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对等模式体现的不是形式与价值的绝对统一,由于源语与目的语在形式、特点、内涵上的差异,译文必须结合语境因素考虑结构对等与语义对等的问题。其中语义对等是核心,结构对等是手段,语境对等是条件。译者在优先考虑原文信息忠实度的基础上,关注语言语境和文体特色,以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含义的对等为参照标准,将有利于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既宏观把握全局又微观剖析细节,为出色完成翻译任务提供有效帮助。

[1] 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116-118.

[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2.

[3] 韩子满.翻译等值论探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68-70.

[4] Hermans Theo.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o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 Croom Helm,1985:103.

[5] 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378.

[6] 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5):40-43.

[7] 张亚非.试论双语翻译的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J].现代外语,1987(1):23-28.

[8]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4.

[9] 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山东: 山东大学,2006:117.

[10] 李红. 农机具日源外来术语零度翻译之阐释——基于汉译适应化嬗变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145-150.

动态

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2014年7月18日,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国院士,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等近40位专家参加会议。

孟素荷理事长在致辞中提到,食品科技名词的审定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公益性工作,也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这次召集的委员都是有公益心的重量级科学家,希望大家把它当作一个快乐的事情来做。孙宝国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他提出,这是一项全新的、公益性的工作,需要凝聚业界专家的集体智慧,需要一支热心、专业、静心、有精力的相对稳定的队伍,还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邬江主任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讲解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原则与方法,并与孙院士一起向委员颁发了聘书。 会上,郭勇副秘书长及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等分支小组负责人金征宇教授、朱蓓薇院士和陶文沂教授、王硕教授、李铎教授等,就其所做的前期工作做了汇报,并在讨论后初步确定了收词框架、分工安排和审定工作计划。

(王小辉)

Analysis on the Modern Japanese-Chinese Equivalent Translating Model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

LI Hong LU Dongli WANG Wei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s a vital principle and standard for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terminology. Aiming to help translators adapt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s macroscopically and achiev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microscopic details, this paper identifies how equivalent model helps translators achieve structur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 equivalence via the surface structure, in depth structure, and socializing effects.

terminolog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ese-Chinese translating, equivalent model

2014-05-1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业科技日源词汇汉译受容实证研究”(12YYB005);2014年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日中における現代農民職業教育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国際科学文化の交流の視角か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课题资助项目“日语借词的汉译演变及本土化研究”(KT2014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农科日源用语外来词内生化现象分析(SK2013017)、南京农业大学“高级日语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2013sy37)

李红(1971—),女,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应用翻译,中日科技文化。通信方式:lihong688@126.com。

N04;H083;H059

A

日汉翻译 篇4

高职高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强化训练, 在词汇和句型等语言知识上有了较多积累。进入高年级后, 日汉翻译课程成为了教学重点, 该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复习巩固语法知识, 又能运用中文的写作能力, 为之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是, 对于教师而言, 日汉翻译课程是一个难点。首先, 学生的日语水平在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和语言能力的灵活运用方面还十分欠缺, 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受招生层次限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另外, 相比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的日汉翻译课程总课时数要少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是授课教师关心和探索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院校日汉翻译课程的特征和现状

在教学目标上, 曾昭涛指出, 高职高专院校的翻译教学区别于本科院校:作为一种初级翻译, 以传达行业信息为主要目的, 重在达意;争取以规范的语言完成双语交流。高职翻译课程在本质上就是提高这种翻译能力, 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及翻译能力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曾昭涛, 2009:49-52) 。在教材使用上, 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日语教材还很匮乏。一些名为高职教材, 但实际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和简化版, 其素材偏重小说等文学题材, 而经济、社会类内容较少, 导致翻译课的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针对这一不足, 近年来新出版的一些高职类翻译教材, 把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种翻译场景引入教材, 在实用性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实用日语翻译》一书, 其中涉及会议商务类、法律科技类及企业内部文书翻译等,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较为鲜活的语言。然而, 已有学者指出, 此类教材过于注重实用性, 忽略了对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 有点像“授人以鱼”, 如果学生遇到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场景, 便无从下手 (张博, 2012:116) 。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要点。笔者从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出发, 不避浅陋就日汉翻译教学谈几点看法。

三、翻译理论的讲授:提炼精华, 贯穿实践

为了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教师首先要抓好学生的实践, 否则翻译理论的讲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而要有效地提高翻译实践的水平, 却需要讲授一定的翻译理论, 并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职高专类翻译课程注重实际翻译技能的训练, 教师在授课中对翻译理论的讲解采取的是点到为止、敬而远之的策略, 一般在学期初期用简短的几个课时统一讲授理论部分。但是, 其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 学生往往只是知晓了个别概念, 在翻译意识层面上并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现象, 笔者认为, 教师对翻译理论部分的讲解, 在学期初期确实可以采取点到为止的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 必要的理论基础, 是培养学生翻译意识的重中之重, 即“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提炼出理论中的一两点精华部分, 之后将其穿插在学生的翻译实践训练中加以强化。结合翻译理论, 让学生一边练习一边领悟, 使学生对翻译的认识由不自觉的感性捕捉上升到理性把握。与其说翻译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如何翻译, 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翻译。教师帮助学生领会翻译, 树立翻译意识, 打下基本的翻译理念, 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依据。笔者在日汉翻译课程中, 向学生灌输的翻译理论是严复的“信”和“达 (1) ”。之所以选择严复的翻译观, 是因为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 众说纷纭, 始终存在着争议, 但总的来说,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 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 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 而且从总体上来说, 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 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类教学中首先应该重在灌输“信”———内容忠实于原文;更进一步, 可以适当灌输“达”———语句通顺规范。这样的翻译理论也正符合高职高专类翻译课程的教学理念, 即重在达意, 争取以规范的语言完成双语交流。

四、针对常见误译, 培养学生“信 (2) ”的翻译意识

高职类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岗位, 如跟单员、外销员等, 工作中在信函处理、业务谈判、外事接待等方面经常会碰到数字翻译。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数字翻译的准确性应该在课堂上专门讲解,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学生的翻译训练中, 笔者发现, 往往是看似比较容易的数字翻译, 学生的错误率较高;甚至是成绩优秀的同学, 在单词和句型方面都没有出错, 倒是在数字的翻译上栽了跟头。究其原因, 是对数字不敏感, 对数字翻译的准确性认识不足。针对这些普遍性错误, 教师在课堂授课和作业批改中应该使学生重视翻译准确性。日语里有不少与汉语同形的汉字词, 对中国学生而言, 它有一定的便利之处, 但是, 其弊远远超过其利, 成为日语学习的一大误区。在初级日语学习阶段, 教师就已经强调过在同形汉字词中, 诸如“手纸”“娘”“爱人”等词, 语义方面相去甚远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在高年级日汉翻译课程的实践训练中, 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不考虑文意、简单地借用同形汉字词的现象。比如当发现很多学生会将「中学」「高校」「大学」这三个词按字面意思直接译出, 笔者并不急于直接指出他们的误译, 反问道:“高校和大学是什么关系?这两个词在日语里是什么意思?”在教师的提问下, 学生终于反应过来, 这三个同形汉字词不能望文生义, 应该对应的是汉语的“初中”“高中”“大学”。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不知道「中学」「高校」「大学」这三个初级日语单词的意思, 而是当实践训练时, 容易受外形迷惑, 在文章段落中反应不过来这些词语的真正意思。译事不谨慎, 这就反映出学生翻译理念的薄弱之处。针对这点, 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头脑中对翻译准确性的意识, 使学生领悟———翻译无小事。

五、结合文体翻译, 提升学生“达 (3) ”的翻译意识

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文体, 如公文、法律、会议、广告类翻译, 而这些不同种类的翻译在教材中也有所涉及。但是受各方面条件影响 (4) , 该部分专业性强, 教学难度大, 学生往往望而却步。笔者认为, 在这些种类的翻译中, 教师可以首先重点讲授广告翻译。因为, 广告翻译的语言较贴近生活, 晦涩难懂的行业术语不多;其次, 广告翻译注重生动性, 用词灵活, 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积极性。从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广告翻译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能把日文原文译成像广告宣传语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就反映出了学生对严复提出的“达”———这一翻译意识的淡薄。严复所提出的“达”, 意指语句通顺规范, 在翻译中不可忽视。翻译中若忽略了“达”, 会使译文显得不得体。译文就好比是人的衣装, 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 广告翻译中的“达”指的就是译文得像个广告的样子,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重在吸引眼球。教师在进行广告翻译的授课时, 笔者建议先拿出一段日文让学生试译。接下来组织学生相互比较译文, 讨论究竟应该如何翻译, 才能把日文原文译得更加出彩, 使得译文更像一句广告宣传语。最后, 教师高屋建瓴、恰到时机地对学生灌输和强化“达”的翻译理论。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实际的操练, 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广告翻译的语言特点, 同时在翻译意识上也有了更大的提升。

六、结语

本文梳理了高职高专院校日汉翻译课程的特征和现状, 以提升学生的翻译意识为切入点, 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日汉翻译课程的教学策略。具体结论总结如下: (1) 在翻译理论的讲授方面, 教师应该做到提炼精华, 贯穿实践:在训练技能的同时领悟翻译理论; (2) 在翻译实践训练中, 教师注重对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总之, 注重实践性但不撇弃理论, 择要而授,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意识, 做到“授人以鱼, 也授人以渔”, 是日汉翻译课程任课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已成为重要课题。其中, 高年级开设的日汉翻译课程是教学重难点。本文梳理了高职高专院校日汉翻译课程的特征和现状, 以提升学生的翻译意识为切入点, 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日汉翻译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日汉翻译,翻译意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昭涛.论高职应用翻译理论[J].上海翻译, 2009, (1) :49-52.

[2]薛朝晖.实用日语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博.高职日语翻译教学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116-117.

[4]郑玉和, 水谷信子.新世纪大学日语 (2)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从句型结构看日汉翻译的增删方法 篇5

一、中国人注重时间结构,而日本人注重空间结构

在这里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思维倾向都是在语言上的表现,并不是生活中每个地方都有这种倾向。在语言中,汉语句子的成分更注重时间结构,各成分按照一定的时间逻辑排列在一起,形成句子。而日语则更注重空间结构,整个句子以谓语成分为中心,其他成分都串在这个中心上。

二、思维产生原因

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中国和日本是邻邦,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字的同时,也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哲学。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受儒学的影响,人们以直觉思维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中国的隋唐时期),日语在语言上也吸收了汉语的句法结构。因此,过去,日语的语句也是和汉语一样,缺乏明显的逻辑性。但现代日语的句法结构和汉语的并不相同,这是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向学习西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西方的句式。

从西方的语言句式可以发现,西方更注重空间结构。主语和主要动词为两个主干,然后运用各种关联词把有关的材料向两个主干挂钩,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日语中,日本人的这种空间结构思维是从西方学习得来的。但与西方不同的是,日语以谓语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通过大量的格助词、助动词、接续词、副词等把句子各个成分分层构架而成,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而在中国,人们的时间结构思维受圜道的影响。《易经》的圜道观对中国的传统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圜道观被经常被一些学者批评,认为循环论一无是处,完全是人类思维的消极产物,而且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偶然的观点。但这就有欠妥当。事实上,圜道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人的一种牢固的思维习惯,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

圜道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动态结构。每一种循环圈,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定保持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否则循环圈就不能建立。同时,在时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循环,必然有一定的物质承担者在空间里展开,所以循环运动既表现为一定的时间结构,亦表现为一定的空间结构,而本质上,是一种以时间为主的动态结构。

汉语文化深受其影响。汉语句的脉络具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来形成,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开。

三、语言上的表现

日汉这种注重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思维方式,最主要表现在形合和意合这个问题上。但并不是说,某种语言只有“意合”或“形合”,而是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意合”或“形合”。

西方人注重空间结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语也吸收了这种重空间结构的语法形式。虽然日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是重形合的语言。例如:

◎家族と一緒に映画を見ました。我和家人一起看了电影。

日语里,每个成分后面都有一个格助词,以表示前面那个实词的语法意义。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汉语的重意合是中国人时间结构思维的一种表现,汉语句子以逻辑组合和心理流动为结构方式,很少使用关联词语,只是通过时间的心理流程或事理的发生发展呈现出流水句式,按时间的先后或事理的推移一件一件地陈述。汉语结构与汉民族心理结构具有一致性,即汉语的结构直接反映了现实的时间结构和汉民族认知事物的心理结构。所以,汉语具有对时空事理进行临摹的特点。

四、增删翻译方法

1. 连接词的增删。

(1)日语形合句译成汉语意合句时,一般要省略连接词。例如,

◎踊子の髪が豊か過ぎるので、十七八に見えていたのだ。その上娘盛りのように装わせてあるので、私はとんでもない思い違いをしていたのだ。

译文:(因为)舞女的黑发非常浓密,(所以)我一直以为她已有十七八岁了呢。再加上(因为)她装扮成一副妙龄女子的样子,(所以)我完全猜错了。

在原文中,两个句子中都用了“ので”表示因果关系,但在翻译成汉语时,要把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这个连词给省略掉,通过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意思,就可以很清楚前后是因果关系,如果把连词加到句子里了,反而显得多余,句子就很死板。下面的例句也是如此。

◎二階の戸障子がすっかり明け放たれているので、なんで気なしに上って行くと、芸人達はまだ床の中にいるのだった。

译文:(因为)二楼的门窗完全敞开。(所以)我无意之间走了上去,(然后)只见艺人们还睡在铺席上。

(2)汉语意合句翻译成日语时,要增补连接词成分,例如:

◎(如果)富贵(则)他人聚,(如果)贫贱(则)亲戚离。

译文:富貴なれば他人も合い、貧賎なれば親戚も離る。

中文例句中把连接词都省略了,给人的感觉很简洁、干练,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志。如果把这些连接词都添上,则给人樊笼拖沓的感觉,本来很强烈的语气,这么多连接词的使用反而破坏了应有的语气。在翻译成日文时,“ば”省略掉的话,就不能表明前句与后句之间的关系,意思就表达不清楚。

◎(如果)人穷(就会)志短

译文:人貧しければ知短し

这个也是和上面例句一样,简单四个字就可以把意思翻译得清清楚楚,如果再加上那些连接词变成“如果人穷的话,就会志气短”,就没有那种效果了。

诸如此类,在汉语中,造句很少用形式连接手段,而是注意隐性的连贯,注重事理顺序,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装置,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以上例句中,汉语的这些意合句多为口语和俗语,贯通全句靠的是“意脉”。日语例句全为形合句。

反之,如果上面两个例句是由日语翻译成汉语时,则要省略掉关联词语,就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为这些假设和转折的意思已经隐含在句子当中,表示出来反而显得多余。

(3)形合句译成形合句

由于两个语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形式完全对应的翻译。因为这种时候,日语和汉语都需要使用或者省略一些关联词语,这就使两者互译成为相同表现形式的句式成为可能。例如,

◎用意するものはカバン、着換え、それから傘です。

译文:需要准备的有包、换的衣服,还有伞。

上面的例句中,原文和译文都是形合句。因为日语句子比较长,在翻译成汉语时,为了增加语言的凝聚力,使句子文理更通顺,要加上接续词。

(4)意合句译成意合句

◎花より団子

译文:舍华求实

◎生は寄なり死は帰なり

译文:生寄死归

日语的意合句多为谚语。而且,大部分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此,那些谚语和中文一样,使用了意合的句型。

2. 条件句的增删。

意合句和形合句中连接词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在意合句中,连接词前后的分句,主要靠词义来连接,通过两个分句的意思,就可以判断两个分句的关系。这时,连接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在形合句中,是通过连接词来表示前后分句互相间的关系。所以,连接词在形合句中的地位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不可以省略。那么,在如此重要的连接词的提示下,日文里连接词后面得句子有时可以省略。只需要通过连接词,就可以想象到后句的内容。例如:

◎歌う声が少し高くなる程に、おふくろが言った。「声を出しちゃいけないって言うのに。」

译文:歌声稍微昂扬,阿妈就说:“不是叫你不要扯开嗓门唱吗!可你……”

原文句中的“のに”是表示不满的,含有转折意义的连接词。很明显,原文中“のに”之后的后半句已经被省略,但通过推测,是可以知道后半句的内容的。

当这种句子翻译成汉语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和日语一样,增补出连接词,省略后半句,如译文1。二是可以根据原文的意思,把后半句补充完整,同时,可以省略连接词。译文如下∶

译文2:歌声稍微昂扬,阿妈就说:“不是叫你不要扯开嗓门唱吗!你怎么还是唱了!”

◎状況があれば、彼と連絡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そうしないと。

译文∶出了状况的话,一定要联系他。不这样做是不行的。

在例句中“そうしないと”的后面省略了“だめです”。在翻译成汉语时,要把“……是不行的”补充上去。

但是,汉语中也注重简洁,在上文已提及的内容,条件句中很明显就可以推测出来的,可以不必重复后半句的内容。

3. 长句、短句的增删。

汉语中意合,汉语的句子多为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单句,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子的先后来暗示出来。因此,汉语的句子一般不适应太长、结构太复杂的句子,会让人不太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而日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日语靠附属在自立语后面的助词、助动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作者为了使文字简练、高雅,就通过日语的语法结构,常常把几层意思写在同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日语里长句比较多。当日语的长句翻译成汉语的短句时,最基本的翻译方法是拆分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增补方法。相反,汉语的短句翻译成日语的长句时,有时也需要减词法。例如:

◎娘達は一時に私を見たが、至極なんでもないという顔で黙って、少し羞かしそうに私を眺めていた。

译文1:姑娘们都望了望我,带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沉默着,羞答答地看着我。

译文2:姑娘们都望了望我,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们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羞答答地望着我。

通过两个译文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如果要把原文的一个长句子译成中文的一个长句子,就如译文1那样,虽然句子意思可以理解,但感觉到句子的表达不够漂亮,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一个句子里,同一个主语带过多的动作,并且有些动作的宾语还是同一个词,整个句子就显得很杂乱。相比之下,译文2中用两个句子就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并且,这种表达方式很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简短,意思又清晰。那么,在长句分译成短句时,第二个句子的主语在中文里习惯把它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增补人称代词的主语了。

◎若桐のように足のよく伸びた白い裸身を眺めて、私は心に清水を感じ、ほうっと深い息を吐いてから、ことこと笑った。

译文: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噗·嗤·一声笑了。·

日语原文中的一个长句子,在翻译成汉语时,分成了三个小句子。第一小句是说“我”看到的内容。第二句描写了作者看到那幅景象后的感受,在翻译成中文时,在句中增加了“我看到这幅景象”,使第二个句子更加完整。第三句描写了作者之后的动作反应,翻译后在句中也增加了主语“我”。像这样一个长句翻译成短句,在中文里,可以使意思表达清晰,不会因为句子太长,修饰内容太多而使人读得很累。然而要分成几个短句,每个短句又要把意思表达清晰,就需要增加一些句子成分。

五、结语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翻译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原文和译文做到尽可能对等。本文根据中日句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差异,简单地分析了日译汉时连接词、条件句、长句等方面的增删翻译方法。增删已经是现代翻译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翻译方法了。特别是在日汉翻译中,这种方法不可少。

摘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要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 将会用到一定的翻译手法, 其中增补和删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根据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重视程度的不同, 来分析由此产生的不同句型结构的增删翻译方法。

关键词:句型结构,日汉翻译,增删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の踊子[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刘坤.论思维与翻译:意合与形合的翻译视角[J].语文学刊, 2006, (23) :99.

[4]牛雅玲.日语意合句和形合句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 (3) :24.

[5]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山西:书海出版社, 1998.

[6]黄南松.省略和语篇[J].语文研究, 1997, (1) :15.

日汉翻译 篇6

对助词「は」「が」的探讨, 一直是我国日语教学与研究者的热点, 发表了诸多有关用法辨析、误用分析等的论文。「は」「が」在句子中作为表现主体的格助词, 在句子里有不同的表现, 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翻译时如何才能准确把握, 尤其是要把握在不同语境下的准确翻译。本文旨在抒己之见, 探讨其汉日、日汉翻译时的“信、达”。

格助词连接体言或相当于体言的词与后续词, 表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表达不同意义。因此“格”又可分体言句型应用中的“格”和意义表述中的“格”。本文在此就意义表述中的格助词「は」「が」在日汉互译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 以期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与翻译。

二、「は」「が」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

「は」「が」在构成句子时有什么不同表现, 先通过以下表格和例句, 从主语、主题、提示、对比、客观叙述和特指意义六个方面, 看一看他们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意义。主语是指句子中判断、状态、动作、等的主体, 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干什么等;主题是发话者的话题, 位于句首, 是对其接下来叙述内容范围的限定, 叙述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提示是一句话的主题, 是对话题的强调;对比是对应比较, 可以是叙述主题两个方面的对应比较, 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主题的对应比较;客观叙述是指发话者站在中立的立场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叙述;特指是否定其他, 强调所言即是。

(1) 主语表现

「は」「が」都可以接在体言后表示主语, 「は」是主题主语, 后续文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主题主语进行的说明和解释 (例1) 。「が」表现的主语是从属句的主语 (例2) , 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 (例3) 。

例1.田中さんはその本を吉田さんに贈った。

例2.田中さんがその本を吉田さんに贈ったから、。

例3.山本議員が来月の知事選への立候補を表明した。

(2) 主题表现

主题是一句话或一段话的题目, 是在同一个范围内从一个或多个方面对这句话的中心事项做说明和解释 (例4) 。「は」有主题表现, 「が」没有, 这里需要辩明的是主题与主语有重叠的现象 (例5) 。

例4.春は眠くなる。

例5.夕焼けはきれいだ。 (主题与主语)

「は」表现的是句子的主题也是句子的主语, 表现的是说话者对事物做出的一般性判断, 作为主题, 是对「夕焼け」进行说明和解释;作为主语「夕焼け」, 是说话者在说话时并不一定看到「夕焼け」, 是对「夕焼け」的认识与判断;但在这里再考察一下其作为主题意义时, 就会发现还可带有说话者的想象, 向往。

(3) 提示表现

在体言后加「は」或「が」放在句首为提示表现, 起强调作用。虽然同样是提示表现, 但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が」叙述的是特殊情况, 不一定是眼前的具体景象, 但一般是亲眼所见或有客观根据的 (例6) 。「は」是叙述一般情况, 是基于一般情况下的描述 (例7) 。

例6.桜川の土手が危ない (表示情况特殊, 比如说有大洪水, 堤坝挡不住了等特殊情况)

例7.桜川の土手は危ない (表示一般情况, 其本身平时就不安全的一般情况)

(4) 对比表现

「は」的对比表现是对人或事等进行比较、区别 (例7) , 有时只提示一个, 但却暗示其他 (例8) 。

例8.顔は大きいが、目は小さい

例9.私はみかんは好きです (暗示不喜欢别的)

在这种对比表现中, 往往是相反意义的对比, 如例7就是「大きい」与「小さい」。例8即使只提示一个事例「みかん」, 也暗示其另一相反意义的“不喜欢”。

(5) 客观叙述表现

在体言后加「が」放在句首, 对眼前所见具体景象进行中立的客观叙述。不带个人意见和感情色彩, 这是与前面的表现都不同的地方。

例10.雨が降っている

例11.A:私の留守の間に何かありましたか

B:山田さんが来ました

(6) 特指表现

在《标准日语语法》中有这样的描述:“「は」用于已知的事物, 「が」用于未知。当句子的着重点或疑问点在主体以外的部分时, 主体后用「は」, 当句子的着重点或疑问点在主体时, 主体后用「が」”换句话说, 就是特指已知或未知事物 (信息) 。

所谓已知, 就是说话者所言的主语是听话者已知或马上就能想到的 (例略) 。

三、如何准确翻译「は」「が」在句子里的不同表现

通过前面的例句和对例句的分析, 了解「は」「が」在构成句子时的不同表现, 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其不同表现所表达的不同语境和意义。

(1) 主语表现

翻译要考虑到「は」在主语表现时, 述语部分是对主语的说明与解释, 应适当增减词汇以准确翻译其语境意义。例1译为:田中, 他 (她) 已经把那本书寄给吉田了。例2是从属句, 译为:田中已经把那本书寄给吉田了, 所以……例3译为:山本议员宣布参加下个月的县知事竞选。在这个句子中, 「が」的主语表现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 翻译时要侧重叙述性。

(2) 主题表现

主题表现时, 其述语在一范围内对主语做解说, 主语“春天”是这句话的主题, 述语“眠くなる”是从一方面对主语做出的解说, 春天人容易犯困, 是“春天”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方面, 春天多雨, 春天万物复苏, 等等, 还可以有很多其他方面说明, 所以例4译为:春天人还 (容易) 犯困。用“还”来表现对其他方面的暗示。

例5的句子, 正如上一节所分析的, 这里「は」所表现的既是主题, 也是主语, 但其语境意义不同, 是主题表现时, 就要对进行说明和解释, 或者带有说话者的想象, 向往, 译为:夕阳真美啊。主语表现的是说话者的认识与判断, 译为:夕阳很美。

(3) 提示表现

提示表现的语境意义有两种, 表示情况特殊的例6可以译为:樱川堤坝现在很危险。用“现在”来表现眼下的特殊状况。例7表示一般情况, 是说话者对主语「桜川の土手」平时就有的认识, 译为:樱川堤坝是个危险的地方, 或樱川堤坝那地方挺危险的。

(4) 对比表现

对比表现, 在翻译时就要有对比意识, 选择相应的对比句, 例8的句子, 对比的是相对大脸而言, 眼睛就显小了, 可译为:脸 (那么) 大, 眼睛却 (那么) 小。例8有暗示意义, 暗示未提及的对比对象的存在, 或是在否定其他东西的前提下, 比如我不喜欢苹果, 不喜欢香蕉, 可爱吃橘子。译为:我就喜欢吃橘子。用“就”来暗示对其他的不喜欢。

(5) 客观叙述

对眼前所见具体景象进行中立的客观叙述, 不带个人意见和感情色彩。这是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的, 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词。例10译为:正在下雨。例11有一个对话场景, 答者的回答不带个人意见和感情色彩, 只是说其知道的事, 译为:山田来过。

(6) 特指表现

翻译应根据前后文, 明确特指对象, 表达出主语是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这一特点。

四、结语

「は」「が」在句子里不同的表现, 呈现其不同的语境意义。因此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这些特点。

例如“来客人了”与“客人来了”, 这两个句子的翻译就要首先判断它是特指表现和已知信息与未知的区别。“来客人了”的客人是事先不知道的, 因此, 用「が」, 译为「客が来た」;“客人来了”的客人是事前约好的或邀请的, 是已知信息, 就要用「は」来翻译, 「客は来た」。

「は」的主题表现是日语的独特之处, 「は」举出题目或者说是提出话题, 后接述语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题目进行说明和论述;「が」只做主语, 只与其后接的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述语关系, 这样的句子还可以做其他词的修饰语, 这就是在很多语法书中所解释的大句子与小句子的关系。因此, 日语的主题与主语表现是不同的。

「は」「が」都有提示表现, 但表述意义不同;「は」有对比表现而「が」就没有;「が」有客观叙述表现和特指表现;「は」没有。区别「は」「が」在句子里的表现异同和语境意义的不同, 选择妥帖恰当的词, 就可以在翻译中表现的更为“信与达”以进一步达到“雅”。

摘要:「は」「が」在句子里作为表现句子主体的助词时有不同的表现, 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翻译时需准确把握, 尤其是在不同语境下对语义的准确翻译。本文对其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 从六个方面分别分析研究异同, 探讨如何更为准确地翻译。

关键词:语境意义,异同,翻译

参考文献

[1]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赵福泉.日语语法疑难辨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张麟声.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誤用分析[M].東京:スリ一エ一ネットワ一ク, 2001.

[4]白川博之.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スリ一エ一ネットワ一ク, 2004.

[5]金田一春彦.日本語[M].東京:岩波店, 2004.

日汉翻译 篇7

1.《日汉汉日词典》及谚语的界定

1.1 关于《日汉汉日词典》

本文中使用的《日汉汉日词典》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三省堂于2003年4月第二次印刷出版的《外研社-三省堂日汉汉日词典》, 由杉本达夫、牧川英二等人编著, 此书受到国内外日语、汉语学习者的广泛好评, 因其读者的广泛性和权威性, 而选为本文的调查材料。

1.2 谚语的概念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1) 。日本的词典中指出谚语是「昔から世間に広く言い習わされてきたことばで、教訓や風刺などを含んだ短句」 (2) [谚语是自古被人们广为流传具有教训和讽刺意义的短句) 。两国词典对谚语的概念说法虽不尽相同, 但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 一是谚语语言通俗易懂;二是谚语都有一定寓意, 一般为传达社会经验或者说明一定道理。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1) 从词典编撰的角度讲, 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和日译研究可以提高词典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

(2) 从翻译的角度讲, 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 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翻译界同行的兴趣, 促进对有关翻译问题及翻译法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 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讲, 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 在增进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研究方法

使用统计分析法统计《日汉汉日词典》中的汉语谚语词条, 考察谚语词条在谚语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将汉语谚语的日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译, 即将汉语谚语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日语;二是意译, 将汉语谚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含翻译成日语;三是日本谚语翻译法, 日语中意思相同的谚语翻译汉语谚语, 探讨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

3. 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调查结果

经统计, 《日汉汉日词典》中共有正式汉语谚语词条92条, 其中27条谚语词性标注为“成”, 即成语, 其余词条词性标注为“俗”, 即俗语, 均没有明确标注出“谚语”;92条汉语谚语主要使用三种日译翻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日本谚语翻译法, 一个谚语可能会使用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翻译法, 例如:

(1) 【福无双降, 祸不单行】よい事は重ならないが、悪いことは重なるものだ。

《日汉汉日词典》P163

(2)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 天に唾する。

《日汉汉日词典》P12

(3) 【鸡蛋碰石头】 (卵で岩を打つ) はるかに強い相手に攻撃しかけて自滅する。蟷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1) 中只使用了意译翻译法, (2) 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法, 括号内“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为直译法, 括号外“天に唾する”为日本谚语翻译法, 而 (3) 中则使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卵で岩を打つ”为直译, “はるかに強い相手に攻撃しかけて自滅する”为意译, “蟷螂の斧”则为日语谚语翻译法。

那么究竟哪种翻译法在汉语谚语日译中使用更为广泛?经统计, 具体结果如下:

如表所示:《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翻译成日语时, 直译法使用最多, 有73条谚语, 也就是说, 将近80%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其次为意译法, 为56条谚语, 60% (3) 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意译法, 而只有31条谚语使用日本谚语翻译法。

通过对92条谚语的进一步分析, 发现谚语在词条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等存在一些问题。

3.2《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存在的问题

3.2.1 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缺乏统一标准

词典的词条选择应该以常用、具有代表性为标准, 不应随意选择, 汉语谚语词条选择应该列出最常用的谚语, 但《日汉汉日词典》中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有随意性问题, 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没有列在词条中, 却出现了不少不是很常用的谚语, 例如:“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等这些广为流传的谚语并没有出现在词典中, 像“吃饱的猫不咬耗子”、“出家人不说在家话”、“高灯照远亮”等人们不是很熟悉的谚语却列在了词条中, 这也反映出目前在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在词条选择上没有统一标准, 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3.2.2 谚语词条词性标注不明确或者错误

《日汉汉日词典》中在谚语词条词性的标注上并没有将“谚语”明确标出, 而是将俗语、歇后语、谚语统一标注成“俗”, 这对于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小的障碍, 大多数日语、汉语学习者对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等概念比较模糊, 这样标注会使学习者进一步丧失区分4个词的机会, 使得原本就很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不清晰, 而对于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的研究者来说, 在做相关研究时, 词典中不明确标示词性, 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划分词性上。

另外, 92条谚语中有27条谚语错误地标注成“成语”, 例如:“百闻不如一见”、“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等谚语, 在《日汉汉日词典》中标注为“成”, 即成语, 作为工具书的词典如果在词性标注上模棱两可甚至标注错误的话, 将会失去准确性及权威性。

3.2.3 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

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 意思相同的两条谚语在翻译时却出现了两种翻译法。例如:

(1) 【吃一次亏, 长一次见识】損をすれば、その分利口になる。

(2) 【吃一堑, 长一智】 (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経験が豊かになる) 失敗すれば, 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

《日汉汉日词典》P68上面两条谚语是《日汉汉日词典》P68中上下相连的两条谚语, “吃一次亏, 长一次见识”和“吃一堑, 长一智”虽然说法略有不同, 然而意思几乎相同, 但在日语翻译上却有很明显的差异, 从翻译法来看, “吃一次亏, 长一次见识”的日语解释使用的是直译法, 而“吃一堑, 长一智”的日语解释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方法, “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経験が豊かになる”是直译法, “失敗すれば, 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为意译法, 意思相同的谚语却给出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让人匪夷所思。

另外, 对于翻译有对应日语谚语的汉语谚语时, 也缺乏统一标准, 例如:

(1) 【鸡蛋碰石头】 (卵で岩を打つ) はるかに強い相手に攻撃しかけて自滅する。蟷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2)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目には目を、歯に歯を

《日汉汉日词典》P695

“鸡蛋碰石头”和“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都属于有对应的日语谚语, 但“鸡蛋碰石头”在翻译时先直译, 再意译, 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只给出对应的日语谚语, 相比之下, “鸡蛋碰石头”使用三种翻译法来翻译, 使得日语翻译更加详尽、完整、容易理解。

正是因为汉语谚语日译时没有统一的标准, 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会给词典使用者带来困惑, 也会影响词典的准确性。

4. 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及翻译原则

4.1 谚语词条选择要有统一标准

作为一本词典, 人们学习语言的工具书, 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词条的选择至关重要, 这将关系到词典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一本好词典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好词条选择关, 之后才是不断充实词条的内容, 词条的选择要有统一的标准, 不能随意设立词条, 应该以词条常用、有代表性为标准, 谚语词条的选择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这样的字典才会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为更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答疑解惑。

4.2 谚语词条词性标注要清楚

作为一本权威的词典, 在词条词性标注上应该力求清晰、准确, 不能得过且过甚至出现词性标注错误问题, 谚语词条在词性标注上应该清晰地标明“谚”, 尽可能不用俗语等其他模糊词汇代替, 这样会提高词典的准确性, 给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带来方便。

4.3 汉语谚语的日译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

汉日词典的使用者一般有两类人群, 一是日语学习者, 他们在书写日语作文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等情况下, 遇到不会表达的日语时会查阅汉日词典, 因此汉日词典中应该有汉语词汇对应的地道的日语说法, 也就是说, 汉语词汇的日译要使用意译法或者给出日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二是学习汉语的日本人, 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汉语时, 会通过查阅汉日词典了解汉语词的意思, 如果汉语词的解释只有其对应的日语词, 那么学习者可能会了解这个词的意思, 但无法了解这个词的由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鸡蛋碰石头”这则谚语, 如果只翻译成“蟷螂の斧”, 那么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来说看过之后意思似乎明白了, 但是“鸡蛋碰石头”当中每个词都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什么?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恐怕都不得而知, 加上直译“卵で岩を打つ”和意译“はるかに強い相手に攻撃しかけて自滅する”的解释后, 这则谚语从字面意思到蕴含的深刻含义才算真正弄清楚, 这样的翻译才会让学习者真正理解这个词并印象深刻。因此, 作为一本权威的、实用性强的汉日词典, 为了适用日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两类人群的需要, 每一谚语词条的翻译应该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 按照先直译、再意译, 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这一顺序进行翻译, 如果没有对应的日语谚语, 则先直译、后意译即可,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5. 结语

本文对《日汉汉日词典》中92条谚语进行了考察, 在汉语谚语的日译法上, 应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进行翻译, 这样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本文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内容, 比如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除了翻译法的问题外, 在用词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日汉词典中日语谚语词条规范及翻译原则等, 这些课题留待今后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运丽.日谚语翻译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

[2]苏讯江.汉语谚语的日译[J].日语知识, 2002.

[3]杜海怀.日谚语在翻译时的差异[J].日语知识, 2003.

日汉翻译 篇8

我在节译《雪国》部分段落时,碰到了几处与叶谓渠先生理解不同的疑点,还有几处我认为容易引起误译、较难理解的难点,在此我希望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试着探讨相关问题的日汉翻译策略。

二、《雪国》汉译中的疑点

(1) 「~、ゆくすえ日本踊の師匠として身を立てさせてもらうつもりでいたところ、~。」

叶译:……本打算将来做个日本舞蹈师傅用以维持生计……

分析:根据『広辞苑』的解释,「身を立てる」意为「一人立ちする。立身出世する。」,叶译将其译为“维持生计”,我认为驹子在遇到这个师傅前后都是可以维持生计的,而且据后文可知的驹子的性格是虽为艺妓却不甘堕落,对生活有执著追求,此处译成“出人头地”是否更为贴切呢?当然,译成“维持生计”意思上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认为,译文应发扬译语优势,也就是他方法论中的“深化”法,深化只能化成“原文深层所有而表层所无的东西”,并且“严格说来,深化才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若选用“出人头地”的译法,则深化了词义,利用四字成语发挥了译语优势,从而使读者顺利接受并获得审美享受。

(2)「~、根が花柳界出の女らしいうちとけようを示して来た。」

叶译:……谈着谈着,露出了烟花巷出身的女人的坦率天性。

分析:「うちとけよう」为「うちとける」的连用形加表状态的「様」构成的。根据『広辞苑』的解释,「うちとける」意为「男女が隔てなくなれ親しむ。」,此处前文已说明驹子出身于烟花巷,在双方互相还不很了解的前提下,叶译的“坦率天性”似乎褒扬色彩过浓,我认为“轻佻”的译法更符合驹子的身份,而且放在具体语境中,此词未必一定是贬义。

此处叶译将原文中的一句话分译成了两句话,按照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分译也属于“深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

(3)「~、女に先ず友情のようなものを感じた。」

叶译:……首先对她流露出一种依恋之情。

分析:对于「先ず」的修饰对象,叶译认为修饰的是「女に」,所以译为“首先对她”,但是按照语法分析,这个副词修饰的应该是「感じる」这个动词,所以笔者译为“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依恋之情”更为妥当。为免出错,翻译时应认真分析句子成分,搞清楚修饰关系。

三、《雪国》汉译中的难点

(4)「着つけにどこか芸者風なところがあったが、無論裾はひきずっていないし、やわらかい単衣をむしろきちんと着ている方であった。」

叶译:她的衣着虽带几分艺妓的打扮,可是衣服下摆并没有拖在地上,而且只穿一件合身的柔软的单衣。

分析:我认为此句中对于接续词「が」的理解比较困难,一般来说它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转折,二是承上启下。此处如果对日本艺妓的着装没有任何了解,仅凭「無論」则有可能理解为后者。即使对日本相关文化没有了解,此处如果能够注意到「単衣をむしろきちんと着ている」的话,也可以分析出转折关系。翻译时应注意前后文的衔接,准确理解上下文关系。

另外,叶译将拟态词「きちんと」译作定语“合身的”。我认为此处有待商榷,「きちんと」作为副词修饰的应是「着る」,如果理解为“整整齐齐”则与前文的驹子留给岛村的干干净净的感觉是呼应的,所以我认为翻译成“而且还将柔软的单衣穿得整整齐齐”更妥当。

(5)「しかしその人に死別れてから今日本でのことが、恐らく彼女のほんとうの身の上かもしれないが、それは急にうちあけそうもなかった。」

叶译:也许自那人死后到今天的这段经历,才是她真正身世吧。她不想把这些马上坦白出来。

分析:此句接续词「が」前的句子,通过「かもしれない」可知是岛村的推测,而后句没有主语且使用了「~そうもない」意为“不太可能”这个句型,此句型是没有人称限制的。「打ち明ける」意为「隠さずに語る。」,如果不加考虑,有可能把前句的主语也用于后句,译成“但我也没急着说出来”。如果仔细分析,便可明白更合理的应该是指驹子有所隐瞒,没有马上坦白出来。所以,对于无主句的翻译,当有可能产生歧义时,应该把主语加上。加译也属于“深化”法。

(6)「山の話などはじめたのをしおに、女中が立って行ったけれども、女はこの村から眺められる山々の名もろくに知らず、島村は酒を飲む気にもなれないでいると、女はやはり生まれはこの雪国、東京でお酌をしているうちに受け出され、ゆくすえ日本踊の師匠として身を立てさせてもらうつもりでいたところ、一年半ばかりで旦那が死んだと、思いの外素直に話した。」

叶译:女佣趁他们俩谈起山里的事,站起来就走了。然而就连从这个村子也可以望见的几座山的名字,那女子也说不齐全。岛村提不起酒兴,女子却意外坦率地谈起自己也是生长在这个雪国,在东京的酒馆当女侍时被人赎身出来,本打算将来做个日本舞蹈师傅用以维持生计,可是刚刚过了一年半,她的恩主就与世长辞了。

分析:此句很长,其间用了多个连接词,如「~をしおに」、「けれども」、「と」、「うちに」、「ところ」等。我认为,在翻译长句时,应先理清主干,找出对应的主谓关系,然后组织语句。譬如本句,要理清女佣、岛村、女子各自对应的行为。

另外,对于「やはり」的翻译,根据『大辞林』,其意为「前もってした予想や判断と同様であるさま。」。叶译译为“也”,我认为译成“正如所料”更准确。

(7)「十九だと言った。嘘でないなら、この十九が二十一二に見えることに島村ははじめてくつろぎを見つけ出し

叶译:她说是十九岁,实际上看起来倒像有二十一二岁。岛村这才得到一点宽慰,开始谈起歌舞伎之类的事来。她比他更了解演员的艺术风格和逸事。

分析:此句如果不加译“她说”,如果不用“实际上”将两句合为一句,便不好理解“岛村这才得到一点宽慰”的缘由。所谓合译,就是将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合为一句。根据许渊冲翻译理论,合译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其目的一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二是使行文更加流畅。

另外,根据『大辞泉』,「くつろぎ」意为「気持ちが落ち着いて、ゆったりとしていること。」,“宽慰”意为“宽解安慰或宽畅欣慰”,我认为此处译成“稍感轻松”更准确些,我将这句话试译为“岛村至此才稍感轻松”。

四、结语

以上分析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批评指正。对于文中所涉及的翻译过程中的疑点与难点,我们既可以利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又可以借鉴其他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解决翻译难题。

摘要:《雪国》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叶谓渠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影响最大。本文拟从具体事例出发, 探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疑点与难点, 同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雪国》,叶谓渠,疑点,难点,日汉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M].中央公论社, 昭和13年.

[2]叶谓渠.雪国[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日汉同形词汇的辨析 篇9

首先从字形的角度来考察, 虽然原本中国的汉字传到日本时, 日语和汉语的汉字字形相同, 但是经历了很久的年代, 中国的汉字与日本的汉字都在发展变化, 目前日语和汉语的同形词在字形方面并非一致。有的部分变化, 有的完全不同例如:「発表」和发表、 評判?和评判、「価格」和价格;売買和买卖、伝統和传统、実践和实践、「試験」和试验等。中国学习者在在书写此类同形词时误用的比较多。比如细微差别的“強”与汉语的“强”, “践”与“践”等。

其次, 从词义角度考察来看, 分三种:

1.同形同义。

即指的是意义和用法几乎相同的同形词。这种同形词在日汉中存在很多。特别是专业词汇和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词汇居多。例如:

血液/血液 法律/法律

研究/研究 家/家

科学/科学 会議/会议

教師/教师 技術/技术

2.同形类义。

即指的是日语和汉语中彼此意义在某方面上是类似的同形词。有相同义项的同形词, 其中有些词的差别极其细微。这类同形词在日语学习中是最易被混淆的。其中日语中同形类义又存在意义扩大和缩小两种。例如:

意义的扩大:即日语中的意义比汉语广

無理:①无理、没有道理 ずいぶん無理な、ひどいことを言う人だ。

②过分 このお天気に、子供が家にいるというのは無理だ。

料理:①把食物的原材料切好配齐, 加进调料烹饪成食品。烹调。

日本料理が大好きです。

②圆满地处理事物。国政を料理する。

汉语的“料理”释义只有“办理”“处理”。由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日本料理”在中国人眼里还是能够理解的。

性格:①性格, 妹の性格は明るいです。妹妹的性格很开朗。

②性质, 問題の性格が十分つかめていないので、解決の方法はまだ見つかっていない。 由于尚未把握问题的性质, 所以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

人事:①「じんじ」人事 (工作) 。人事を担当している。担任人事工作。

②「ひとごと」别人的事情。人事ではない不是别人的事情。

差別:①区别、差别, 大小の差別

②歧视, 男女差別, 障害者を差別することは許されないことだ。

在常用词中这一类的词还有一些。如「失敗」在口语中也用作“失误”;「大事」平常用作“重要”的意思;「立場」还有“处境”的用法;発表有“发言”的用法等。这些用法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得出, 学习时需要深入理解。

意义的缩小:

緊張:紧张, 汉语还有“忙碌;东西不够很难到手”

最近:现在;最近 (距现在不久的过去) 汉语还有“将来, 近日”

苍 白: (脸色) 苍白, 汉语还有“ (形容表达等不生动) 苍白无力”。

翻訳 :笔译, 汉语还有“ (包括口译) 翻译”。

境界:/ (土地) 界限, 汉语还有“ (事物所到达的思想) 境界”

这一类同形类义词此外还有“対象”“培養”“精神”“解決”等。

3.同形异义。

汉日中完全意义不同的同形词。

愛人/情妇 注文/订购、定做、希望、要求

勉強/学习、用功 処決/处理、处置、下决心

裁判/审判 覚悟/心理准备

家族/家庭 結局/结果、到底

迷惑/麻烦、烦扰;为难、困窘 生地/本来面目、本色;不料;胚子

湯/开水、洗澡水 野菜/蔬菜

人参/胡萝卜 留守/出门、外出不在家;看门 (的人) ;忽略, 思想溜号

对于初学日语的人特别要注意这一部分的词汇。从词义角度分析结果来看, 我们在日汉互译过程中, 应该对词义进行辨析, 区分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的差异, 不能望文生义。而且特别是在口译中不能生硬地将汉语词语应用到日语译文中。

最后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分5种:

1.汉语中作动词, 日语中作名词。

我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 私はもう上海の生活に習慣した。 (慣れた)

关心残疾人事业。 体の不自由の人のための事業に関心する。 (関心を寄せる)

那种做法将损害国家的利益。 そのようなやり方は国の利益を損害するのではないか。

日语表达中的划线部分初看似乎是正确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却存在着词性上的使用错误。而括号中的用法才是正确的用法。这一类的同形词, 比如“感覚、需要、予備”等在日语中都只能做名词用。

2.汉语中只作名词, 而日语作名词兼做动词。

災害に対する用意を怠らない。 (名詞)

明日は労働だからシャベルまたはつるはしを用意してください。 (動詞)

你说这话是什么用意? (名詞) こんな話を持ち出したのはどういう意味?

3.日汉中都作名词用, 同时日语中还作动词用, 而在汉语中作形容词用。

以“矛盾”为例:

この詩は、鋭い皮肉と風刺で、現実の矛盾を突いている。

現実と理想とは矛盾する。矛盾した考えだ。

他的发言语无伦次, 矛盾百出。 (名詞) /彼の発言は前後が狂って矛盾だらけ。

他的话自相矛盾。 (形容詞) /彼のいったことは矛盾している。

这一类的同形词还有“疲労、混乱、混雑、謹慎”等。

4.汉语中作为形容词或副词用, 而日语作名词用

这一类同形词在汉语中用时可以直接用或者加上“的”构成谓语或者修饰语。但是在日语中用时, 因为仅仅是名词, 所以作为谓语或者修饰语用时应加“的”变成形容词用。

他工作很积极。彼は仕事ぶりがたいへん積極的だ。

我们应该按照科学态度办事。我々は科学的な態度で物事を扱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她是个很乐观的人。 彼女は楽観的な人だ。

机械地操作着。機械的に操業している。

5.汉语中作形容词或副词, 日语中作动词。

我国经济尚不发达。我が国の経済はまだ発達していない。

运动员们在重要比赛前非常紧张。選手たちは大事な試合を前に緊張していた。

充实的生活。充実した生活。

我们一贯坚持这个方针。我々は一貫してこの方針を堅持してきた。

以上就是日汉中同形词在字形、词义、词性方面的各种不同点。确实, 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很多的同形词,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词在日语和汉语用法上的区别, 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很好地记忆日语词汇, 而且恰如其分地应用好这些词汇, 会使我们的日语表达能力得到大的提高, 在翻译时避免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新明解过于辞典[K].三省堂出版社, 1999.

[2]周明.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3]李娜.不同义的汉日同形词[J].日语知识, 2001, (5) .

上一篇:不同麻醉下一篇:作文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