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新

2024-08-20

作文的新(共12篇)

作文的新 篇1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文贵在新。”“新”的内涵究竟包括什么?不讲清楚, 学生往往会一味标新立异, 写出大量“怪异”的所谓的“新”文章。概括地讲, 作文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主题新

主题新的作文可以让人乍看就眼前一亮。记得我读初三的时候, 一次作文课, 老师让围绕一篇寓言展开议论。我当时写的是《滥竽充数首先应该批评谁》, 这篇文章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得了全班最高分。这篇文章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的主题新。提起《滥竽充数》, 一般人都是把矛头指向“南郭先生”, 而我则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南郭先生的同行。南郭先生固然应该批评, 但乐队的其他成员也应该批评啊!他们对南郭先生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可是没有一个站出来检举揭发他, 以至于让南郭先生侥幸混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演出。这样的立意不仅符合逻辑, 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南郭先生是混在我们社会里的不学无术者, 这种人没有贡献却拿俸禄, 对社会的危害很大。只有大家互相监督, 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把这些人剔除出去,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快地进步。我的那篇文章写得并不长, 可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那些洋洋洒洒大肆批驳南郭先生的写手。

二. 材料新

如果你的作文做不到主题新, 那就应该好好在材料上下一番功夫了, 以免众多考生冲向同样的材料, 造成严重的“选材撞车事故”。至于如何有效的避免选材撞车, 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说:“最简易的办法, 就是当你拿起笔来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那个‘玩艺儿’, 千万不能写。比如, 同样是“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爱国征文, 大部分同学写成了历史。但也有同学能在选材上胜人一筹, 闪烁出新意来。

“星期天, 妈妈要带我去革命纪念馆, 我伸了伸懒腰, 丝毫没有去影院的兴奋。”

“一张张反映峥嵘岁月的图片刺激着我的眼睛, 我的心像潮水,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你呀, 难以想象, 那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是怎样地使我热泪盈眶!又是怎样地使我浑身充满力量!中国是我的, 我的中国!我们荣辱与共;我们休戚相关。突然之间有了这样的感觉, 来到了纪念馆, 我是多么地庆幸啊!”

“我沉重地走出纪念馆, 迎接我的是一缕灿烂的阳光。眼前的一切多么温馨, 多么和谐。让你很难想象那纪念馆所记录的正是这个民族的历史。多难兴邦!这个民族有过屈辱, 而现在她更加可爱!我抖了抖精神, 潇洒地融入那热闹的人群。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必须向前走, 永不停留!”

比起那些一提爱国就是说说历史的同学, 上面这位同学的选材“新”的多。新材料孕育着新主题:爱国不只是回头看, 更重要的是向前走, 永不停留!

三. 结构新

当主题和材料难以出新的时候, 你还可以在谋篇布局上下点儿工夫。记得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难忘的一次军训”。学生们纷纷抱怨说题目“老土”, 写不出新意。可我知道, 能写好老题目才更显创“新”本领。打开作文才发现果然如此, 大部分学生写成了“起床洗脸排队上操场”的“流水账”, 只有了了几位同学能够在结构上大胆一新。比如, 一位同学打破了这类文章惯用的以时间为序的记叙手法, 而采用了一种场景片段呈现的布局方式, 并且给每个场景片段拟了一个简洁新颖的标题, 如“单调的永恒”“离别的刹那”等。这些标题既概括了段落内容又饱含浓郁的感情, 真可谓是“画龙点睛”。此外, 这位同学的“新”还体现在开头和结尾上:

“本来, 短短五天的军训是很容易被扔进记忆的仓库的, 岁月的灰尘会把它一层层覆盖。可偏偏窗外的一声尖利的哨声, 又扬起了那未落定的尘埃, 顿时, 那奔流着汗水之河的脸庞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又是一声尖利的哨声, 封了我的记忆之门。哦, 原来一个班级在上体育课。讲台上, 数学老师投来责备的眼神, 我的脸‘刷’的红了, 又走神了。咳!难忘的军训!”

看, 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不但相互呼应, 而且把现实与回忆巧妙地融为一炉, 更加烘托出军训的难忘。

同学们, 写作文前不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 找好突破口, “新”它一下, 说不定这个“新”就是你的“独家发现”。也只有这样的“独家发现”才会在瞬间照亮阅卷老师本来就疲惫不堪的眼睛;也只有这样的“独家发现”, 你的文章才不会与那些中规中矩的文章一起背着一个很普通的分数, 悻悻而归。

作文的新 篇2

这时候,门铃响了,快递员说:“快递!”我赶忙接过快递打开一看,一个小小的宠物盒子静静地躺在箱子里,里面还有两只灰乎乎的小东西和一些臭臭的`水草。

两只小东西眼睛一眨一眨的,傻呆呆地望着我。等等,它们背上还有个墨绿色滚滚圆的壳,是……两只小乌龟。

小乌龟们似乎对我家还有些陌生,一开始喂它们吃虾干、龟粮,它们都不吃,只顾在水里游来游去,也不敢看我一眼,样子憨憨地,可爱极了。

小乌龟一大一小两只,我给它们起了名字,一只叫Mike,一只叫Miss White。它们的身体小小的,还没有我的手掌大。我给两只小乌龟买了一个新的乌龟缸,放上彩色的石头,然后把小乌龟捧在我的手掌心,想把它们放进新家,这时,小乌龟们用四只咪咪小的爪子拼命地挠着我手掌,大概已经急不可耐地要跳进新家,好好参观一下了吧。

小乌龟的胆子很小,一靠进乌龟缸,本来还在惬意晒着太阳的小乌龟马上把头和四只爪子缩进的贵客,半天都不敢出来。

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3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教师不应人为地拔高要求,难为孩子。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关键词]写作;热情;积极;主动;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40-03

[作者简介]李飞(1982—),男,江苏泰州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东拼西凑,文句不通,没有真情实感。于是教师怕教作文,这依然是当前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其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标准》要求,做到低要求,早起步

《标准》对习作的目标的定位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最高要求也不过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师不应人为地拔高要求,难为孩子。

在低要求的基础上,要做到起步早。作文教学并非从三年级才开始,一、二年级就要抓起来。一至二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字、词、句、篇的综合练习,应着眼于打好学生的基础。只有起步早,到三年级真正学起作文来时,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甚至被教师推着、赶着写作文。

二、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可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又能增加作文训练的动力,提高作文训练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树立“我要写”的自觉训练意识。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呢?关键是使作文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感到作文是“生活之所必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文中流露的感情才较少矫揉造作的成分,学生才能驰荡神思、寻寻觅觅、洞幽发隐、有话可说。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根本,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苏教版小语教材作文命题就有这样的特点:来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或看图写话,或写参观记,或介绍家乡一种产品,或写篇采访……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引起写作的冲动,做到“言之有物”?研究一下苏教版小语教材,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启发:

第一,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走进田间,去呼吸清新的空气,领略乡村的田园风光。

第二,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农村、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访问各界人士,让他们接近社会,接近工农群众,熟悉改革开放后的火热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增长才干。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师可组织学生野炊、放风筝、进行体育比赛、垂钓、观看电影、祭扫等。

第四,把作文与应用结合起来。书信、通知、表扬稿、请假条、留言条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学生感到对他们有用,定会兴趣盎然。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会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学生亲自做过,亲身体验过,这时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学生就乐于接受,有话可说,可以写出真情实感。

四、积累是关键,包括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

要积累素材,不但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变为文章的桥梁。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事景物,并且要及时地记录下来。

语言的贫乏也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究其原因是缺乏积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就要让他们掌握大量的词汇,丰富和充实他们的词汇仓库。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应多背些古诗、成语、格言、警句及其他优秀文章。对此,《标准》根据不同年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笔者以为:1.对于背诵,允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可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内容必须有所选择,必须是典范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3.要做好读书笔记,如优美文章、片段、词句的集锦,读后感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五、作文的评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关于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作十篇,不如改一篇”。要使学生懂得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要养成他们锤字炼句、精益求精,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1.把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修改中“自得其乐”。可师生共同批改,可学生互改,可学生自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老师的批改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意见。改笔太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教师应提倡宽度批改,弱化甄别选拔功能。教师工整的改笔对学生有很好的榜样作用。

3.关于评析。教师的评析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指导性。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应诚恳地指出,但须委婉。主要是发现闪光点,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对于优秀作文,教师可以范读,可以展览,也可以鼓励大胆投稿。

六、教师“下水”示范,现身说法

教师坚持写下水文,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长进,而且可以起一个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而且,教师只有“下水”,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水之“冷暖”,体会学生作文中的实际困难,作文指导时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只要我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握好《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广泛积累,去跋涉课堂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大千世界的万紫千红,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循序渐进,扎实训练,练好“内功”,六年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星.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反映生活[J].吉林教育,2010(32).

[2]徐昭君.创新写作呼唤“阳光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06(5).

作文炼识的新课型 篇4

我认为, 邓晓静的这节课, 是作文炼识教学中的一个带有创新色彩的充满活力的成功的课例。这节课, 教学目的明确, 主题鲜明, 内容集中, 形式活泼, 学生兴趣浓郁, 情绪亢奋, 讨论热烈, 不同观点激烈碰撞, 思想火花迸射, 亮点纷呈, 高潮迭起, 收到了良好的炼识效果, 而且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风采与魅力。众多听课者亦感到兴奋与愉悦, 认为这样的课颇为少见, 作文炼识为中学写作教学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湖北省荆州中学孙光舜老师听课后的评语是:“叹为观止, 大有可为。”我自己听完课后也很激动, 为邓晓静感到高兴, 并感谢她为作文炼识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在倡导作文炼识的过程中, 这节课创造了“三个第一”,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 第一次跻身全国性教学研讨会, 把蒲公英式的种子撒向神州大地。1989年, 我们提出了“作文要炼识”的主张, 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来, 我们有理论的思考, 有实践的探索, 有经验的总结, 有地市级以及省级的大型公开课, 一路走来, 热热闹闹, 风光旖旎。但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作专题展示, 这还是第一次。尽管听课的代表并不算很多, 但其中有中语会的头面人物, 如苏立康教授、陈钟樑先生, 也有广东省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因此, 我认为, 这节作文炼识课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有影响, 说明作文炼识是有价值的;影响越大, 就越有利于它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 第一次明确提出“识是作文的核心能力”, 给“识”做了新的定位。邓晓静上课时对“识”是这样表述的:“‘识’是带有原创色彩的见解, 是个人修养和生活实践的产物, 是作文的核心能力。”我觉得“识是作文的核心能力”这个提法比之以往更简洁, 更明确, 更响亮。在《建立以炼识为核心的高中作文训练体系》一文中, 我把识归纳为作文的四种基本能力:一是透视能力,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二是抽象能力, 即把生活化为意念, 把意念变为文字的能力;三是优选能力, 即比较鉴别、择优汰劣的能力;四是迁移能力, 即思维逻辑中的由此及彼的能力。四个方面的归纳, 不一定涵盖了识的全部, 但把识这个抽象的观念说得比较清楚了。但问题是剖分太细, 不利于突出识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 说“识”是“作文的核心能力”, 这个定位就弥补了先前诠释中的不足, 不仅更切近于古人的说法 (文以识为主, 才学识三长, 识为尤重) , 而且与我们关于识的一系列的认识 (无识不成文, 有识方有文;识高一尺, 文高一丈) 更加吻合。

第三, 第一次把时事评论这种形式纳入作文炼识的课堂, 突破了以往用文本炼识的模式, 突出了炼识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开辟了炼识的新途径。

以文本炼识, 最切近作文的实际, 是常用的炼识方式, 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更不能成为唯一的模式。我自己就很想求变但又缺少新的尝试。看了晓静的课, 使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作文炼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无识, 要使他有识;学生少识, 要使他多识;学生之识肤浅, 则要使之深刻;学生之识带有瑕疵, 则要打磨之, 完善之。这里面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炼识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时事评论这样一种群众性参与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大面积受益。从几次听课的情况看, 学生对时事评论的兴趣非常高, 观点的碰撞, 情感的投入, 大大出乎教师的预料, 不少时候场面异常活跃, 甚至失控, 教师是针插不进, 水泼不入。这种情况只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出现, 也只有在识与识的交流中, 才有可能出现。我常想, 一位教师, 如果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课来, 再苦再累心也甜。同时我也在想,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 是不是花拳绣腿, 哗众取宠而难以起到炼识的作用呢?直觉和经验告诉我,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全员参与, 全情投入, 临场发挥, 妙语连珠, 精彩纷呈, 不能不使你信服。晓静班学生在讨论武汉大学“樱花和服事件”时, 关于“美是全人类”的精妙评说, 至今仍使我激动。在特殊场合下的灵感的闪现, 识的升华, 往往使人欣慰, 使人震撼。

这一次公开课讨论圆明园兽首拍卖, 虽然没有出现令人拍案叫绝的东西, 但有些观点彰显了学生不俗的识力。比如说:“蔡铭超参与竞拍, 实际上是一种姿态, 一种策略, 一种特殊的抗议手段。”“他作为一个中国人, 实际上阻止了拍卖, 是有胆有识的行为。”“法律难道是强盗的保护伞吗?请问, 我们的兽首是不是以符合法律的程序到国外的呢?他们这种窃取之后拿来拍卖的行为难道还是美德不成?他们不去反思历史, 如今还反咬我们一口, 他们有什么理由指责我们?”请问, 以上言论, 没有严正的立场, 没有民族的情感, 没有良好的识力, 难道能够说得出来吗?

在以时事评论炼识的尝试中, 有一个环节是特别值得肯定的。这就是在评论的结束阶段, 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来归纳自己的观点, 这是邓晓静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的设计借鉴了香港凤凰卫视“杨锦鳞读报”方式, 现在把它移植到时事评论的活动中来, 训练学生的抽象能力, 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尝试。这个环节用时并不多, 但炼识的作用则不小。我觉得, 用文字表述观点比口头表述观点要求更高。任何观点, 任何思想, 只有形诸文字才更凝练, 更精确。形诸文字本身, 就是一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从平常到超常的过程, 作文炼识, 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当然, 用一个字概述观点, 难度很大, 在开始训练的时候, 可以把要求定低一点, 如用一个短语或者是一个词就容易一些。用字太少, 有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 用字少更能出彩。这个环节用时8分钟, 先后有21个学生用一个字概述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比较好的有10个。字眼与观点统一, 特别出彩的有4个:一个是“虚”, 一个是“争”, 一个是“错”, 一个是“悲”。

下面, 我们做一个简短的赏析:

先说“虚”。这个同学认为:“蔡的这种做法虚有其表, 没有内涵, 虚晃一枪, 没有意义, 是一个虚假的爱国行为。”

这是弹方观点, 以一个“虚”字, 从形式到本质, 彻底否定了蔡铭超的做法, 其批判的力度很不小。

再说“争”。这个同学认为:“只要是一个中国人, 文物流失海外, 我们要用最好的方式将它争取回来。无论是花上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时间, 只要有可能, 我们就要用全部能量把文物争取回来。”

这可能也是弹方观点, 因为他说“要用最好的方式”, 这就表明他不认可蔡铭超“拍而不买”的方式。他的态度很积极也很坚决, 话语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第三说“错”。这个同学说:“纵观整个事件, 当年英法联军抢了文物对吗?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讲道义吗?也许它合法, 但是不讲道理。蔡铭超的行为是错的, 参加拍卖是错, 违约也是一个错。中国保利公司用买的方式追回兽首, 而不是法律手段, 这更是一个错误。整个事件就是一连串的错误。”

这也是弹方观点, 但他否定的不只是蔡铭超一个人的行为, 他观点鲜明, 视野开阔, 语言简短, 信息量大。

最后说“悲”。这个同学说:“以前, 中国因为不够强大, 被外国人掠夺, 这已经够悲的了。到现在, 终于有一个有爱国心的人站出来, 可是却有这么多人反对, 我也觉得挺悲的。”

这是赞方观点, 他的发言博得了一阵掌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举而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 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可悲吗?可见他的心情很郁闷。那阵掌声可能是对他的支持, 也可能是对他的同情与安慰。

当然, 也有的同学所用字眼不甚恰当, 比如说“私”, 认为“为了民族利益就要自私一点”, 这个观点不能成立。为了民族利益, 不能说是自私;自私就与民族利益相去十万八千里。再者, 蔡铭超宁可损毁自身的信誉也要使兽首流拍, 这不能说是自私。

再如“追”, 追债的“追”。认为“当年我们不强大, 给别人侵略了;现在我们强大了, 就要把财富追回来。”“追”的态度, 应该说是正当的, 但他的表述里有不甚妥当的地方。“现在我们强大了……”这个说法不好。既虚张声势, 又带有一点霸气, 如果一个欧洲人听了这个说法, 要么嗤之以鼻, 要么十分反感。我们即使强大, 但仍然是礼义之邦。横不讲理, 为所欲为不是我们的风格。这一点, 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

关于作文炼识公开课的创新就说到这里。下面, 说一说这节课的美中不足。

我觉得, 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我们会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从一个极端而走到另一个极端,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在试验这种课型的时候, 有一个基本的想法, 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要让不同的观点形成对立甚至交锋, 既要有炼的热度, 又要有炼的强度, 平平静静, 零敲碎打, 则难以展示炼识的风采。

在试讲阶段, 学生讨论樱花树下着和服摄影的话题, 大家倾情投入, 观点猛烈碰撞, 其热烈程度绝不在公开课之下, 这样的效果令人激动, 令人陶醉。当时, 我们的想法是:公开课能形成这样的局面该有多好啊。我们担心的是学生动不起来, 而很少考虑学生动起来以后, 老师如何进行指导。试验之后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使我们自满自足, 以致疏于总结, 疏于研究, 没能发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现在想来, 当时的确有一点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感觉。因此, 公开课完全照搬试验模式而未做任何改进, 这就给这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我们曾说, 识是带有原创色彩的个人见解, 是有待琢磨, 有待切磋的璞玉。在炼识的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点拨尤为重要。尽管学生的识力不可低估, 但欹者尚须直之, 浅者尚须深之, 粗者尚须精之, 狭者尚须广之, 钝者尚须锐之, 繁者尚须简之, 乱者尚须理之。教师岂可在激烈的辩论中, 作壁上观, 不置可否!我们应该时时牢记, 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有时, 教师的只言片语, 可以指点迷津, 可以拨云见日, 可以点石成金。教师在炼识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反复阅读《作文炼识训练课堂实录》, 觉得有两个问题学生尚没有说透, 应该给学生作出提示和点拨:

首先, 是关于佳士得公司拍卖兽首的性质。这一点, 对蔡铭超拍而不买的赞方或弹方都十分重要。有一个同学说:“兽首拍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事件, 它的一个前提是所有中国人都明白, 当年兽首不是法国人买走的, 他们是盗取过去的, 在圆明园兽首原罪还没有搞清之前, 中国人这么做不算过分。”这个同学的观点非常好。好在哪?好在看到了商业行为背后的非商业性质的东西。作为一个中学生, 有这样的识力, 还是十分可观的。但是, 还有一些东西, 他没有看到, 或者说他没有感觉到。我认为, 兽首拍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商业事件, 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 是在当时法国反华逆流中掀起的一股恶浪!这样定性, 我们的理由是充足的:1.在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前三个月, 即2008年12月6日, 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和民众的强烈愤慨, 在波兰北部城市格但斯克会见了窜访波兰的达赖。萨科齐称, 在见达赖的问题上, 他“从来就没有犹豫过”。在此之前, 巴黎市议会曾通过授予达赖喇嘛巴黎“荣誉市民”称号的决定。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声称, 将在达赖2009年6月访问法国时接见他。去年5月11日, 德拉诺埃说, 在此问题上, “并无意改变观点”。萨科奇和德拉诺埃是严重的挑衅行为, 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佳士得公司在拍卖兽首时, 曾有法国人扬言:如果中国政府让西藏独立, 佳士得公司就将圆明园兽首无偿地奉还中国。佳士得公司挑选这样一个时候拍卖圆明园兽首, 其险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吗?2.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前, 中国政府曾与之进行了严正交涉, 但该公司置若罔闻, 一意孤行, 拍卖照常举行。3.佳士得公司拍卖的两尊兽首, 原价相当低。但这一次却开出了2800万欧元的天价, 令人震惊。我认为其险恶用心无外乎两点:其一, 根本无意成交。拍卖是假, 羞辱中国人是真。我抢来的东西就是不还给你, 还开出天价来拍卖, 气死你。由此可见, 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 是对中国的侮辱与挑衅, 是在向中国人示威。其二, 如果有那么一个傻瓜愿意出天价购买, 那也可以达到以文化产品对中国再次进行掠夺的目的。一石二鸟, 阴险歹毒。

认清了佳士得公司拍卖兽首的性质, 这对提升这一节课的品位, 作用是很大的。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现实, 你在赞成蔡铭超的做法时, 不是多了一份思考和理解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也是作文炼识不可或缺的法宝。

第二点, 应该郑重申明:圆明园兽首是非法流入海外的, 任何个人收藏这类文物都是非法的。佳士得公司公开拍卖圆明园兽首, 更是蓄意寻衅, 令人不能容忍, 我们应该坚决制止, 并强烈要求将这类文物尽快地无偿地归还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对非法流入海外的文物的所有权是不可辩驳的,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我的新床作文 篇5

有一天,我睡小床不舒服的事让奶奶知道了,奶奶就琢磨着说要给我换一张床。终于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奶奶神秘地对我说:“陈晨,今天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我疑惑地说:“是什么惊喜呀?”奶奶笑着说:“现在不告诉你,等你晚上回来睡觉时你就知道了。”

到了晚上,我迫不急待地跑进房间里看,哇!我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只见在我原来放小床的地方换成了一张崭新的新床。我一下子蹦到床上,这张床好舒服呀,比原来的小床长了很多,也高了一点,床上铺着软软的被子,被子上还有好看图案。我往床上一躺,呵!我的脚再也不用委屈得打弯了,我高兴地在床上蹦啊跳啊。奶奶在旁边也乐呵呵地笑。我抱着奶奶高呼:“奶奶,我要感谢你。”

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视角 篇6

关键词:作文语言;生活语言;语言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81-02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渴求无不依托语言得以展示和传递。学生在作文中的叙事、抒情、说理,也无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为大家所感知、所理解。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这个比喻十分精当地说明了语言同作文之间的关系。

然而,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对作文语言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普遍重内容而轻语言,指导乏力。在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学生作文遣词造句等具体的语句修饰有指导,但是对学生整体的作文语言的发展走向缺乏研究与导引。这种现象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普遍感到语言是学生自然形成的,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无法教,以致于忽视了作文语言教学,成了教学上的盲点。其实学生的作文语言完全可以教,而且我们只有重新拾取被我们失落的作文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涌现出一篇篇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来。

一、开掘生活语言,展现其本色

所谓“生活语言”,就是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习得的语言,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语言。由于它来源于生活,因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生活的多彩画面,表现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当前的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许并不是太深,但对生活的接触面却不能说不广,对社会生活中一些流行语的积累颇为丰富,如广告语、影视语、流行歌词、大众俚语,甚至还有些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游戏语等等。这些语言虽然有些并不是十分健康、规范,但大部分却是很有表现力。这些语言尽管已经深入学生的语言结构,甚至与其个体生命融为了一体,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命题的原因、书面语表达的限制,或者教师评价标准的问题等等因素,并未被开掘而为学生所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因而,开掘学生的生活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语言为我所用,这对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作文语言大有益处。

首先,顺畅生活语言的运用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从名家名篇中积累的好词好句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运用从生活中所习得的语言,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在命题方面,尽量命宽题、命生活题,使这些语言有用武之地。

其次,开展活动引导关注语言现象。譬如,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媒体广告也呈铺天盖地之势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入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广告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搜集、品评,明晰了广告语的档次,如“肠治久安”、“默默无蚊”等谐音广告语混淆视听、得不偿失,“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自相矛盾、不知所谓,“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明白如话,却又情真意切。在对大量的广告语语例的评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严密性与凝练性,锻炼了一双鉴别生活语言的慧眼。此外,我们还开展过“校园打油诗”、“校园魔鬼词典”、“皮筋儿歌”、“足球术语”(小足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等一系列语言现象的讨论。通过活动,使隐性的生活语言,成为显性的作文语言,增添了其作文的生动性与情趣性。

例如,李旭在《记“乐乐超市”》一文中,较多地采用了招徕市声,使文章增色不少;傅锦超酷爱足球,《精彩的足球赛》一文较多地运用球赛解说词也颇具特色。节选如下:

“小喇叭”蔡霁一边扯着嗓门吆喝着,一边忙着打理生意:“哎,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坐垫,给你带来舒适,给你带来温暖!喏,找你钱,走好……”隔壁的黄月东也不甘示弱,握着贺卡探着身子兜售起来:“小小贺卡寄深情,一元钞票买两张。价格不贵,意义不凡!买几张去,送朋友带去祝福,送老师带去敬意……”一会儿工夫,我们六(1)班的摊位上早已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了。一开赛,我队就气势汹汹地向五(2)班发起了猛攻,想捍卫老大哥的尊严。果然上半场开赛才3分钟,严春琪发出一记角球,在对方球门口制造混战,许攀攀一个挑射,皮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应声落网。这一进球无疑给五(2)班一个沉重的打击。进球后的我们并不满足,频频向他们的球门施加压力。这不,仅7分钟,陈江川大脚传中,我来一个头球摆渡,张凯迅速插上,一记推射破门。我们的配合如行云流水,给他们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

最后,善于记录生活中的妙语佳言。生活中多的是活的语言教材,比如,形容人胖,“像个柴油筒”;形容人瘦,“肋排骨可以弹钢琴”;形容一种小鲫鱼,叫“豆瓣鲫鱼”;形容一种小虾,叫“糯米饭虾”等等,人们用他们特有的视角和方式形象生动地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事物。就连农村里左邻右舍吵架,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也大有学问。择其精彩者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学生记录了生动的语言资料,更在于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的习惯。

二、引导语言定位,张扬其个性

不同的学生对作文语言的运用可谓千差万别。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人生阅历都是各不相同的。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语言虽然还谈不上“风格”,但已经显示出某种倾向性。具体地说,乐观开朗的学生,时有幽默语;文静内向的学生,多为细腻含蓄语;老实持重的学生,语言则平实而严谨……虽然不能一一坐实,但大体不差。从整体上看,女同学喜欢用内视角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自己情感的瞬息变化。如仅仅说了一句“黄蒙瑶,你的胳膊真细”,她便在日记中写下了如下文字:“细?是线细?还是头发细?我的胳膊不至于用细来形容吧?要知道,为了摆脱同学对我‘瘦猴’的笑话,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增肥了!”这是男同学所不擅长的。他们擅长以外视角观照外部世界,来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是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所忽视了的。我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一些平实的语言常常被我们指斥为不具体、不生动,一些文学性较浓的语言又常常被我们作为范本,号召学生学习,我们使用了太多的“一刀切”。这样,我们的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喜欢的语言,失去了自我个性,从而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因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语言的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写作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定位,首要一点就是要要让学生明白语言应该表现个性,在作文中习惯于使用哪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技巧,尽量地在这方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还要让学生明白,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委婉含蓄、朴实平常……都是好的语言。教师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第一,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纵向比较阅读自己的各类文章;第二,横向比较阅读其他同学或同龄人的作文,在审视自己与他人文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作文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语言特点的书籍、文章,在命题上采取多题选作、自主命题等策略,使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发展。

由于学生找到了自己语言表达的位置,充分发展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作文语言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在03届学生中,韩成扬以其山区生活经历为底蕴,叙写家乡人事,语言清新,令人神往;陈映迪心思纤细,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唐传剑的幽默风趣;陈旭丹的长于抒情;张凯的平易质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唐传剑和陈映迪写作的两个片段:

近了,近了,外婆家到了。“咦,那人是谁?是大舅妈?好像不是。是……”小文通眯起眼睛,竭力搜索着那个人的体貌特征。“小文通,快叫呀!”妈妈在一旁催促着,语气中似乎有点儿不满了。“大舅……不,小……”小文通的舌头竟打起结来。“你今天是怎么啦?”妈妈一面与小舅妈打招呼,一面用异样的目光瞥了小文通一眼。

说时迟,那时快,我操起一根大木棍,朝猪冲去。猪好像知道我赶不上它似的,只是往前冲,连看也不看我一眼。唉,被畜生鄙视,真是失败!都怪我这身肥肉!只跑了几步,我就像一辆破车,只是“呼哧、呼哧”出气,却提不上速度。我一边跑,一边咒骂着:“死……死猪,快……快给我站住!否……否则,老子叫你五……五马分尸,死……死无葬身……身之地……”猪还是往前跑,我太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气。猪对我“嗷、嗷”叫着,似乎在嘲笑我:“来呀,来追我呀!”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受此畜生之辱,顿时火冒三丈,抓起棍子朝它冲去。

小学快速作文的新探索 篇7

一、注重生活积累, 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入手, 进行快速习作训练

积累习作材料是进行快速习作训练特别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源头盛而文不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重要源泉。为了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习作材料, 达到快速习作的目的,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草木虫鱼、风雨雷电等, 还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习作材料,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艺、体育、科技方面的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提供和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如给学生布置《赶集》《今天我当家》等生活方面的习作,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成习作或日记, 坚持不懈。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习作中写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有米可炊”。又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演讲的内容自由选取, 讲故事、说见闻、议难题、谈感想、抒真情、谈天说地等等。如一位学生演讲的《当干部真难》真实地道出自己值日时的尴尬局面;另一位学生演讲的《爱心行动》号召力强, 激起充满爱心的同学们为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这样训练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使学生间接地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另外要注重阅读。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 分类收集、摘录、整理素材, 为习作储备材料, 并且通过开展读书活动, 如“经典文诵读比赛”“比比谁的摘抄棒”“大家都爱图书角”等, 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组织学生办手抄报, 收听新闻节目等, 吸取间接经验, 扩大知识面。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 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同时, 材料的积累要注意典型、准确、新颖, 并要不断丰富、更新, 不断翻阅记忆, 积累的材料越多, 习作的速度就越快。

二、设定训练目标, 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 进行快速习作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不仅是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更是培养开拓型、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六年级的习作明确要求“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的习作”。为了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习作“无时性”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尽快达到总目标, 教师还给学生规定了明确而具体的训练目标, 它包括习作的范围、分条陈述的具体要求、习作时间、字数、书面等。有了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训练目标, 在写作时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思想高度集中, 一见到习作题, 就能立即进入最佳状态快速成文。

三、抓住评改环节, 从培养学生评议能力和修改能力入手, 进行快速习作训练

快速习作课堂操作中最关键也最难处理的是“评议”这一环节。处理不当, 要么使“写”和“改”的环节得不到落实, 要么贪快而收效甚微。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把握时机进行“热处理”, 也就是在学生的习作实践刚刚结束时, 便展开评议。比如写一个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个人, 先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讨论激烈:“赞扬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赞扬同学的助人为乐”“讨厌虐待老人的妈妈”。针对学生第三种观点的习作让学生进行评议、“会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妈妈虐待老人是不对的, 但妈妈整天忙忙碌碌地上班、操持家务, 是多么辛苦啊, 你 (指小作者) 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赞扬优点, 指出不足, 不该用讨厌的态度对待妈妈。”这样的训练, 能减少学生在认识上的盲目性。二是选文时还要具有典型性, 评议文章以两篇为宜, 不超过三篇, 分优劣两类。选文的标准教师在学生行文时已做到心中有数。

在快速习作批改的过程中, 学生已掌握了各种有意义的修改符号。教师在学生的习作收齐后, 应把习作分为两类, 挑选一组进行精批细改。精批细改后的习作, 可张贴到教室后边“小作家作品展”栏目内, 供学生课外交流学习;优秀习作, 可推荐到报纸、刊物上发表。因为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快速习作的全过程, 特别是在评议和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所以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 小学快速习作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写作基础进行分阶段、抓环节快速习作训练。这个训练主要在三、四、五、六年级进行, 分初、中、高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抓住快速习作训练的四个环节——审题、构思、行文、修改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有重点地训练。

快速习作由于其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经过强化训练, 学生对习作具有浓厚的兴趣, 到小学毕业时, 学生均能达到“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目标, 并且大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做到有中心, 有条理,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

参考文献

[1]杨初春.小学快速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 篇8

一、作文命题创新, 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首先, 作文命题要新颖。作文命题平淡、单一、刻板, 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作文命题要有新意。所谓“新意”, 就是把平常的作文命题换个新鲜的字眼或换个说法, 新鲜事物总是吸引人的,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能干的爸爸》《聪明的妈妈》《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 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乡》更有新意。

其次, 作文命题要生动有趣。要做到生动有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 体会、感悟小学生的所见、所闻, 熟知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再次, 让学生自由命题,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自由命题就是学生自己拟题,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拓宽思维空间的能力, 学生不受指定命题的束缚, 自由发挥创造性。

二、创新作文的内容, 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或参加的活动。但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往往被随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 没有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新奇之处。写起文章来, 总是那几件事, 那几样活动, 老调重弹, 没有新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启发学生可以写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写一些常见的动物, 我便引导学生写蜗牛、蛇、蝴蝶等;写植物时, 我带领学生野外考察, 让学生认真观察, 开启思维。

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设备, 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够宽广, 所见所闻不多, 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少, 写作素材缺乏。电化教育设备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 提供丰富、新鲜、生动有趣的作文素材。世界各地、大江南北, 见过的、未见过的, 五颜六色的图画, 新鲜、活跃的画面, 都可以通过录像机、幻灯机展现出来。各种不同的声响可以通过录音机播出。这些手段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为此兴奋起来, 增强了写作兴趣, 产生了写作的极大欲望。

四、指导想象作文, 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

喜欢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想象的事物或景象, 总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和久谈不衰的话题, 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 我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其大胆设想, 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如:利用带有悬念的文章结尾, 要求学生续篇, 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利用听录音 (各种大自然的声响) ,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写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拟人化写想象作文等。

论高考作文的新趋向 篇9

有人说, 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 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 非但不是思辨, 反而是“反思辨”。那究竟什么是思辨能力呢?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一、思辨即一种思维活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 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写议论文就是学习思考, 学习辨析, 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运用逻辑的思维来想问题, 学习运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反向思维等冲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1. 思辨——议论文写作思维活动的第一步

孙振教授曾说:“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 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 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 只能人云亦云, 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透出问题, 就要反思, 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有了反思, 有了对立面, 分析才有切入口。”

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 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 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 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 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 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 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可见, 只要是说理, 都以思想性见长, 要进入高分区, 就要在论证问题时, 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如2009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熟悉”, 在立意时, 运用反向思维, 寻找它的反义词, 使之构成矛盾。“熟悉”反义词“陌生”, 构成“熟悉与陌生”这组矛盾;形成了矛盾, 议论文写作就有了明确的思辨对象, “熟悉与陌生”什么关系?二者在什么条件下转化?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应当强调哪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番思考, 从发散到聚敛, 从而树立自己的观点。因此, 对题意进行思考、分析, 是确定好一个立意的基础。

2.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眼下, 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 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 老是浅尝辄止, 造成思辨性差, 使文章缺乏深度, 如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 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 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 思辨性不强。又如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 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 这道作文题也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是诗意和思辨的融合, 也是体现高考能力区分度的一个关键。运用“由果朔因”, 抓住关键词分析:失去引力, 成为流星, 无依无附, 拒绝这种“自由”, 愿变成树根, 深深扎进地层, 写作时应当点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样写作就会有深度。如果只抓住一面, 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 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二、如何加强学生思辨能力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 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 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 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 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 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 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 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成为“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 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当然,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 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 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 课内训练

第一, 口头训练让学生自己找有时代性的热门话题, 组织辩论赛, 训练学生正、反面思维。如正方:ECFA的签订更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反方:ECFA的签订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等。

第二, 写作训练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在课堂上, 让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 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 失去主见, 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 有点难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 指广泛阅读, 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 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 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 学与用。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 又要认真思考, 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2. 课外阅读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 早该翻篇了。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 如哲理小品, 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 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 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 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 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 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 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三、如何提高作文的思辨性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 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不行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性呢?

1. 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作文, 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 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 避免静止地看问题。首先, 这类的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里, 在材料内容中, 有一组或多组概念, 这些概念都处在一定的关系中, 我们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 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 确立论点。如有这么一则材料: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 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 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就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 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我只是一颗尘埃”说明自己的渺小, 要求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说明自己的自信与伟大, 我能够主宰世界。可立意为“自信与谦卑”重点论述一个人既要有自信, 又要具有谦卑的精神;还可立意为“渺小与伟大”重点论述在短暂而渺小的人生过程中,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还能立意为“心态与人生”重点论述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 消极的心态却往往造成自己失败的人生。其次、这类的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 如:你怎样看待“忍”呢, 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 将相和睦, 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 顾全的是大局, 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 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 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 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 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 忍一忍, 说声“没关系”, 这样, 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 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 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 或懦弱可欺, 当自己的人格, 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 岂能容忍?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 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 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 扭曲事实真相, 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 努力思考材料的思辨性, 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2. 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第一、由浅入深, 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 不是完全“无知”, 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 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 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 只知道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 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 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 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 特别是“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的上海, 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 日日夜夜忙于学习, 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 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 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 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 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 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 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第二、推陈出新, 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 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 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 转换思维角度, 另辟蹊径, 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大家熟知的“塑料花”, 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 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 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 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 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 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已然成为一种趋向, 这也是十分正确的方向。新材料作文往往其立意可以有许多种, 只是, 无论哪一种理解和立意, 都需要有缜密的思辨、优美的语言才能够胜出。从这一点而言, 高考如果说是一根指挥棒的话, 那么其作文题已经越来越指向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写作功底的夯实。2014的高考题, 让我们看到:中学语文, 正在努力从终身发展的思维构建中语教学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高考作文的一种新趋向, 即突出思辨, 回归理性。目前, 学生在考场作文有着立意限于生活的表面, 浮于肤浅的层次的困扰。那么, 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 努力思考材料的思辨性尤为重要。为此, 以高考作文为例, 围绕“思辨性”阐述:什么是思辨性, 它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活动;平时怎样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作文的思辨色彩。

学生作文指导的新尝试 篇10

一.丰富积累, 开阔学生的视野

针对学生写作文内容空洞, 材料不充实, 下笔动辄就是屈原司马迁苏轼几个古人颠来倒去的现象, 我有意识的在媒体库中, 披沙拣金, 与同学们一起痛下聚腋成裘的积累功夫。每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要评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一旦揭晓, 我马上从媒体上搜集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的文章, 印发学生, 要求学生多加揣摩, 既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更将他们的事迹作为鲜活的素材记在心上, 储存在大脑材料库中, 以备急时之需。几年下来, 学生们作文里忠贞爱国的不再只是屈大夫, 共产党的模范干部中有了郑培民、任长霞、沈浩这样的让人钦佩的名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领域, 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从政治到军事到文化, 方方面面的新信息都会出现在学生的文章里, 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关注现实,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的教材选文表现的多是距离遥远的现实生活, 难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世界, 课本又缺少生动而及时的反应。时文正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影响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老师可以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 借鉴时文作者的写法, 拿起自己的笔, 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 报纸上有很多富有震撼力的报道。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如何看待生死?我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先跑教师”缺的不是羞耻感》《请为在地震中逝去的老师立碑》等文章, 通过学习和讨论, 同学们不只是在辩难诘问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 他们还端正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生死观, 更重要的是, 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笔, 去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先后有同学对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马屁之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对舍身救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对范跑跑———范美忠老师的弃生先逃等, 表达了自己的不俗的见解。最为可喜的是, 平日视作文为最难之事的他们, 愿意拿起笔来去写自己的心灵所想。三年来, 有卢君言同学、阮桢同学、吴昊同学、张乐明同学、童芳同学等一批学生, 对校园血案、网瘾、环保大案、金融危机、应试教育等诸多现实问题发表看法, 卢君言、刘恬然等先后有多篇习作发表。同学们的表达欲望慢慢地点燃了。

三.启迪心智,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 除了文字的运用能力差外, 思想水平的低下, 见识的短浅是他们写作的致命伤。我在选择时文时, 注重选取能引领学生走向思维高地的文章。如, 对赵本山小沈阳一类的艺术形式走红大江南北的问题, 对中国渐渐走向大国的趋势, 对世界性的环保危机等问题, 我先后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只有媚俗艺术走红, 中国人就算不差钱也差灵魂了》《自信才能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中国在哥本哈根的华丽转身》等文章, 调整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时, 我印发了《五四不是历史的回声》,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五·四运动”的历史功勋;汶川地震一周年时, 印发《汶川地震周年祭》, 告诉同学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自然灾害;《2009年我们会思考什么》教会我们客观辩证的回首过往;《南京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正告我们勿忘国耻;《诺奖焦虑与武大丑闻》为中国学术水平滑坡把脉;《别动辄对青年的“幼稚”和“愤怒”指手画脚》呼吁保护青年人的热情与活力……持之以恒的努力, 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 使他们渐渐地成熟起来。

四.多见广识, 丰富表达的技法

积极探寻作文批改的新举措 篇11

怎样扭转这种令教师尴尬的局面,让作文批改轻松而又有实效呢?

一、做好准备工作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批阅作文,有的人会认为教师在甩包袱、撂挑子,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这样做收效甚微。所以,有必要在作文批改之前做一些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一手包揽作文批改的弊端,认识到自己参与批阅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动员,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会空前高涨。

为了确保作文修改有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在动员之后,要让学生们自行组合成小组,然后教师稍作调整。这样既可以使得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保证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能互帮互助。

二、作文批改教学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进入批改阶段,这一环节的工作更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1.统一尺度

批阅的人多了,就须统一批阅尺度。按照考试原则确定标准,比如“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选材是否得体,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规范,字数是否够多”等。另外,对文章的闪光点应特别加分,比如,立意方面能够打破常规、材料选取与运用上别出心裁、文章中有许多精美语段等。教师作宏观调控,学生作微观把握。

2.批改作品批阅时作交叉批阅,让学生们先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疏通语句,写好眉批、旁批,然后给出意见。另外强调学生们在给出评语时要多肯定优点,多鼓励同学,委婉地进行批评指正。因为成就感与挫折感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迥然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被同学、被教师认同、赏识,他会体验到成功的欢愉;那么这种欢愉的心情、兴奋的状态会延伸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带来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始终经受失败与挫折,受到别人的否定,那么他在心理上一直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乃至阻碍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应委婉地指出。接下来,组长进行审核。最后,把有争议的、吃不准的习作交给教师,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给出适中的意见。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还减轻了教师批作文的负担。

3.交流体会

作文批改结束后,分三步让学生交流对话。首先,由批阅方对习作进行分析评价,把在批阅过程中发现的生动的写作材料,捕捉到的独特意趣,体会到的真挚情感以及习作中展现的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等总结出来与其他各组分享,再总结出不合情合理的情况让大家引以为戒。同时要谈谈在批阅中的想法和疑惑,谈谈心得体会。其次,将作文本交由作者本人,由习作者对此次评阅进行深入思考,谈谈自己在某方面的收获和启示。最后,由教师提纲挈领地对本次作文的批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们的表现作出平等公正的评判。

交流体会是互动批改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交流会增加学生之间的隔阂;交流,不仅加强评改者和习作者之间的理解、团结,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双方对习作中不足的认识,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评改者之间形成比较高涨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推出佳作

交流体会后,推出范文。小组内成员交流后,推出大家一致认为质量高的文章,打印成文,在全班交流、学习。另外还要把习作中出现的精彩词语、句子进行汇总,附上作者,打印出来,让学生们把玩共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个体,都很需要面子,打印文章,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众人面前有了颜面,挺起了腰板,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增强了自信力,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同时对全班学生的写作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种“让学生动起来”的作文评改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文批改交给学生,避免了教师越俎代庖,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角色转变,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教师由传统的全权包揽者转变为一个拿着指挥棒的指导者,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作文批改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他人作品中懂得什么是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效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师生共评作文的方法,密切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批互阅,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韦雄)

积极探寻作文批改的新举措 篇12

怎样扭转这种令教师尴尬的局面, 让作文批改轻松而又有实效呢?

一、做好准备工作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批阅作文, 有的人会认为教师在甩包袱、撂挑子, 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这样做收效甚微。所以, 有必要在作文批改之前做一些动员工作, 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一手包揽作文批改的弊端, 认识到自己参与批阅的积极意义, 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动员, 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会空前高涨。

为了确保作文修改有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 在动员之后, 要让学生们自行组合成小组, 然后教师稍作调整。这样既可以使得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保证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能互帮互助。

二、作文批改教学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 进入批改阶段, 这一环节的工作更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1.统一尺度

批阅的人多了, 就须统一批阅尺度。按照考试原则确定标准, 比如“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 选材是否得体, 结构是否合理, 语言是否规范, 字数是否够多”等。另外, 对文章的闪光点应特别加分, 比如, 立意方面能够打破常规、材料选取与运用上别出心裁、文章中有许多精美语段等。教师作宏观调控, 学生作微观把握。

2.批改作品

批阅时作交叉批阅, 让学生们先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 疏通语句, 写好眉批、旁批, 然后给出意见。另外强调学生们在给出评语时要多肯定优点, 多鼓励同学, 委婉地进行批评指正。因为成就感与挫折感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迥然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被同学、被教师认同、赏识, 他会体验到成功的欢愉;那么这种欢愉的心情、兴奋的状态会延伸到学习的各个方面, 带来更大的进步。反之, 如果一个学生始终经受失败与挫折, 受到别人的否定, 那么他在心理上一直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乃至阻碍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 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 应委婉地指出。接下来, 组长进行审核。最后, 把有争议的、吃不准的习作交给教师, 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给出适中的意见。这样做, 既尊重了学生, 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另外还减轻了教师批作文的负担。

3.交流体会

作文批改结束后, 分三步让学生交流对话。首先, 由批阅方对习作进行分析评价, 把在批阅过程中发现的生动的写作材料, 捕捉到的独特意趣, 体会到的真挚情感以及习作中展现的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等总结出来与其他各组分享, 再总结出不合情合理的情况让大家引以为戒。同时要谈谈在批阅中的想法和疑惑, 谈谈心得体会。其次, 将作文本交由作者本人, 由习作者对此次评阅进行深入思考, 谈谈自己在某方面的收获和启示。最后, 由教师提纲挈领地对本次作文的批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对学生们的表现作出平等公正的评判。

交流体会是互动批改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交流会增加学生之间的隔阂;交流, 不仅加强评改者和习作者之间的理解、团结, 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双方对习作中不足的认识, 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 还可以在评改者之间形成比较高涨的学习气氛,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推出佳作

交流体会后, 推出范文。小组内成员交流后, 推出大家一致认为质量高的文章, 打印成文, 在全班交流、学习。另外还要把习作中出现的精彩词语、句子进行汇总, 附上作者, 打印出来, 让学生们把玩共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个体, 都很需要面子, 打印文章,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众人面前有了颜面, 挺起了腰板,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增强了自信力, 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 同时对全班学生的写作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种“让学生动起来”的作文评改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文批改交给学生, 避免了教师越俎代庖, 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主体地位向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角色转变, 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 教师由传统的全权包揽者转变为一个拿着指挥棒的指导者, 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作文批改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他人作品中懂得什么是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效的写作技巧,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师生共评作文的方法, 密切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上一篇:日汉翻译下一篇:自然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