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

2024-09-28

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精选10篇)

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 篇1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维持性、被动性的教学。为了完成作文训练任务, 根据作文要求, 习惯于教师命题, 学生的写作内容受限制, 写作的方向总是跟着教师走。每到作文训练, 小学生的脑子空空的, 没有内容可写。长期下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使学生喜欢作文, 教师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实施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做了多方面尝试。

一、作文命题创新, 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的第一步,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首先, 作文命题要新颖。作文命题平淡、单一、刻板, 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作文命题要有新意。所谓“新意”, 就是把平常的作文命题换个新鲜的字眼或换个说法, 新鲜事物总是吸引人的,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能干的爸爸》《聪明的妈妈》《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 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家乡》更有新意。

其次, 作文命题要生动有趣。要做到生动有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 体会、感悟小学生的所见、所闻, 熟知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再次, 让学生自由命题,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自由命题就是学生自己拟题,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拓宽思维空间的能力, 学生不受指定命题的束缚, 自由发挥创造性。

二、创新作文的内容, 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或参加的活动。但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往往被随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 没有认真观察身边事物的新奇之处。写起文章来, 总是那几件事, 那几样活动, 老调重弹, 没有新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启发学生可以写一些新鲜的事物。如写一些常见的动物, 我便引导学生写蜗牛、蛇、蝴蝶等;写植物时, 我带领学生野外考察, 让学生认真观察, 开启思维。

三、利用现代电化教育设备, 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够宽广, 所见所闻不多, 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少, 写作素材缺乏。电化教育设备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 提供丰富、新鲜、生动有趣的作文素材。世界各地、大江南北, 见过的、未见过的, 五颜六色的图画, 新鲜、活跃的画面, 都可以通过录像机、幻灯机展现出来。各种不同的声响可以通过录音机播出。这些手段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为此兴奋起来, 增强了写作兴趣, 产生了写作的极大欲望。

四、指导想象作文, 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

喜欢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想象的事物或景象, 总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和久谈不衰的话题, 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 我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其大胆设想, 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如:利用带有悬念的文章结尾, 要求学生续篇, 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利用听录音 (各种大自然的声响) ,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写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拟人化写想象作文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 就意味着作文成功了一半。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就能激发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爱写作文的习惯, 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能在小学生的笔端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

关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 篇2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览报刊、杂志,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平时不阅读,不积累素材是不行的。因此,我经常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向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他们做读书笔记,同时还提倡他们多收看电视新闻,关心时事。2007年冬天里的一场雪灾,电视上不断报道感人的事迹,学生们感触也很深,我就布置了这方面内容的作文。学生们再也不说无话可写了,写出的文章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二、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也就是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亮点,只有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发现美,感悟生活,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文章来源于生活。一些大家的名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坚持记日记,随时记下身边感触较深的人和事,为写作积累素材。不少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写文章时不再是内容贫乏、无话可说了。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初一学生重点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并结合每一单元的习作训练,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初一下册第一单元都是有关成长方面的文章,我就让学生以《成长的烦恼》为题,进行作文训练,第三单元是关于名人传记的,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名人》为题写文章,学生们都觉得写起来比较容易。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些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五、提倡阅读名家名篇,学以致用

课文中所选的文章是名家典范之作,有许多学生可以吸取的地方。我常鼓励学生们活学活用,吸取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优美的语言。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搂拜家的星期天》之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写《我最崇拜的人》,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六、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批改方面,除了教師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作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尝试 篇3

一、导入诱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如果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整堂课的效果。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 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是一堂课开始时, 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 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孜孜探求, 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对联、谜语、故事、影视、赏物、音乐歌曲、对比、创设情境、设制悬念等, 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 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如教学童话《巨人的花园》时, 我先让学生看图片,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 这是来自哪篇童话?然后再揭示课题。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 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的喜爱, 也正是因为学生对童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的开始以猜童话故事为导入, 学生上课的热情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引导想象,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课要上得有趣,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一般情况下, 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了形态, 染上色彩, 使画面动起来, 让画面更鲜活、更逼真。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 状物的, 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润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 红润的脸膛, 中年润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 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 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语言趣味性,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语言的趣味性是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展示, 折射出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与人格魅力。趣味性语言好比做菜放盐。枯燥生硬的语言如同一道忘却放盐的菜, 不管其价值多昂贵, 营养多丰富, 却是淡而无味, 味同嚼蜡。一节课40分钟, 对于生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 是难耐的。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只有运用生动有趣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和枯燥, 让学生在无聊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挖掘能力, 只有生动形象、简洁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 才能吸引学生, 引起他们的兴趣。知识讲述成功与否, 并不在于你讲的有多么高深, 有多么华美, 而是看你如何将复杂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正如格拉西安的至理名言:“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只有在知识通俗易懂的前提下, 才能进一步让课堂具有趣味性。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 尤其是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对一个故事,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就会津津有味地读书,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答案, 不管是流利还是结巴地读下来, 教师都要给学生肯定和赞赏, 学生也得到极大的自豪感, 告诉学生下面一遍会比第一遍更棒, 学生得到奖励和肯定会高高兴兴地读下去, 慢慢对书本就有兴趣了。

当然, 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凭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 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经常地、具体地、自然地进行渗透和强化,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在动力, 培养稳定的兴趣, 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四、开展朗读, 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的美妙, 语言运用的精妙, 思想表达的深邃, 见解阐述的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像朗读比赛, 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 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 引导学生对蜘蛛的动作和琥珀的形成进行反复诵读, 感悟自然界的奇妙。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阅读感悟,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开展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 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 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 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 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 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例如, 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创办班级板报、举行辩论大赛等。

“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有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 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才能主动认真地去参与, 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乐知者”。

摘要: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 是激发情感的调和剂, 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教学实践表明, 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个科目产生较高兴趣时, 其学习主动性就会强, 学习效果就会好, 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情感意向。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需要教师培养和激发,事实证明,一个学生,乃至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浓郁氛围,良好的数学素质成绩,都是和数学教师善于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主动进行自主探讨,合作交流,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近年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在数学课引导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比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来获得知识更感兴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主要特征是注意力分散,好奇心强。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要新鲜,所以要以新鲜的事物、活泼的、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来组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来“玩”;从“玩”中获得新知识.如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1、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剪出三种不同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剪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拼成几种图形来,哪些图形是我们学过,然后汇报、演示、交流。A、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B、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C、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所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高等于所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经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道理,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合作、团结友善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要学习新知识,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然后,经过自己思考问题,有主动合作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只有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友善待人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再者,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小组间个别指导。创设一个团结、友善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求知欲望更强。如在教《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我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那求梯形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经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他们都知道像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一样经过平移、旋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应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来求梯形面积,通过比较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可见,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意识,团结友善的学习活动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主要途径。

三、民主、平等、尊重、赞赏

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整个活动是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得到教师、同学们的尊重和赞赏,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活动,以三位同学为一小组,让他们自个儿分工,确定自己汇报员、演示员、记录员。这样就确保在整个活动中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联手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感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是民主的、平等的。

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尝试 篇5

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 为历史学科服务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知识内容纵横古今, 无所不包, 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又往往感到历史知识非常空泛, 摸不着边际。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历史教师在讲解知识时, 缺少其他学科内容的支撑, 平铺直叙地展开叙述, 就历史而历史, 把历史知识变成了单纯的概念集合体。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 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有哪几位,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代表有哪些, 然后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如何评价, 等等, 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对百家争鸣的立体认识。因为这样的讲解缺少地理知识的支撑, 学生没有地理空间感, 不知道哪些思想家生活在什么地域, 激烈的思想碰撞发生在何处。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历史, 注定是空泛的。

二、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很多学生原来对历史学习是感兴趣的, 后来逐渐消失掉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僵化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授, 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实际。就历史教材的编写而言, 按照时间顺序的编写无疑是有道理的, 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一定也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例如, 《梨园春秋》一课, 教材是按照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顺序即“傩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叙述的。但学生最熟悉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京剧, 最陌生的是古老原始的傩戏。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 先讲最古老的傩戏, 可是学生对傩戏一无所知, 完全凭老师的讲解, 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与新知识产生共鸣, 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中不拘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实际, 大胆调整, 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电视娱乐节目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呢?我在教学中主要利用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例如为了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我采用电视上益智类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 将历史基础知识做成问题题库,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抽号选出一名队员, 与其他队员PK, 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出问题者淘汰出局, 最后按照积分产生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学生对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感兴趣, 学习历史的热情高涨, 就连平时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也纷纷投入到这项活动中。

四、做好开头和结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历史教学,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让学生继续对历史课感兴趣需要一个好的结尾。因此, 做好开头和结尾,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每节课的开头, 我尽量用艺术化的语言导入新课,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历史课堂上。如在讲《梨园春秋》一课时, 我这样导入:首先将准备好的京剧《铡美案》视频播放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戏曲形式, 在学生回答完的基础上, 展示出京剧脸谱让大家认识, 哪副脸谱代表忠诚, 哪副脸谱代表奸诈, 哪副脸谱代表公正, 哪副脸谱代表勇猛。在学生回答完后, 提问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京剧有怎样的特点。进而提出, 这些特点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引发学生思考, 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带入历史学习的情景之中。对于每节课的收尾我也非常重视, 尽力使每节课的结尾做到承上启下, 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清晰的认识, 又让学生对下节历史课产生期待。

五、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激发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 只能满足或符合人们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 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反之, 若不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纯认知理论性的教学将会遭到学习者的拒绝。因此, 要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尊其师, 信其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通过细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并不是智力上有什么问题, 而是其自尊心在历史课堂上受过伤害, 出现逆反心理。因此, 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 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学生互动。

六、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点滴尝试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 便会变被动为主动, 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对数学这一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 则会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数学、钻研数学, 甚至无师自通.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数学由于其理性思维的特点,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 是“思维的体操”;而对于“学困生”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则枯燥无味、望而生畏.这就是很多数学课堂上和者甚寡、死气沉沉的主要原因.

因而,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 便是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寓理于趣

把当堂所学知识, 与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觉到有趣,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极好方法.

案例1 教学“两点间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

师: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个狗都知道的定理.

生:有的会心地笑【成绩好的学生】;有的惊呼“啊”【成绩中等的学生】;有的从与听课不沾边的活动中抬起头来【学困生】.

总之, 这时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老师, 期待“狗知道”什么定理.毕竟, 如果狗知道的定理自己反而不知道, 实在有些丢人.所以, 就连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也来了精神.

师:也许你亲眼见过.当你扔下一根骨头, 这时, 坐在不远处的两只饿狗会怎样过来抢骨头?

生 (齐声) :直奔骨头.

师:为什么直奔, 而不是拐着弯过去?

生 (齐声) :抄近路.

师:对.你看, 狗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全体会心地大笑.

师:你还见过哪里应用了这一定理?

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例:公路裁弯取直、跳远成绩测量、猫捉老鼠、穿山隧道, 等等.

由于教师从学生感觉有趣的话题入手, 并且将程式化的定理以浅显、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们兴致很高.整节课上, 全班学生都处于跃跃欲试的亢奋之中, 无一例外.从以后的多次检测来看, 学生对“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普遍掌握得很好.

2. 寓理于用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问题在于, 如何让学生“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7-9年级这一学段,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 数学难学, 学了也无用, 继而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 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谈话、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等途径, 始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好数学终身受用.这样,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2教学《勾股定理》

我针对学生的家长、亲戚中泥瓦匠较多, 很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是泥瓦匠的情况, 用一段真实的师徒对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 房屋相邻的两面墙通常是相互垂直的如何保证呢?工人师傅在建房过程中, 每砌上一层砖就得检测一下.

刚才老师在学校的建筑工地上, 见到一位师傅是这样检测的———

(老师同时借助教室的墙角演示)

由墙角的同一点出发, 在相邻的两面墙上, 分别量取3尺、4尺, 并标出这两个端点.再用细绳量出这两个端点间的距离.

我问他:你这样测量, 有什么作用?

师傅说:如果所取两点间相隔正好5尺, 就说明墙角是直角.

同学们, 谁能说出师傅这样做的道理?

由于意识到所学知识有用, 学生们都来了兴趣.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3. 化静为动

教师抽象的讲解, 往往使得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而直观、动态的演示, 则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实践证明,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动态的形式呈现, 既符合直观性原则,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的借助多媒体演绎、实物演示, 甚至师生表演, 将学生由听众变为观众.

案例3 教学“某铁路桥长1000 m, 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 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60 s, 整列火车在桥上的时间是40 s.试求车速和车长.”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 .

由于不理解“从火车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60 s”, 解题时, 学生普遍感到一筹莫展.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我在三个平行班级, 采用了三个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效果相去甚远.

方式1.讲解.

教师就题论题, 说文解字式的阐释题意.

效果:

(1) 参与程度:约30%的学生 (成绩相对优秀) 自始至终听讲;20%左右学生中途退出听讲, 一半学生始终没有听讲.

(2) 教学效果:约20%的学生正确解答.

方式2.演示.

教师借助简笔画, 演示火车过桥的情境, 帮助理解题意.

效果:

(1) 参与程度:80%左右的学生自始至终听讲, 20%的学生无动于衷.

(2) 教学效果:40%左右的学生正确解答.

方式3.表演.

由几名学生表演“火车过桥”, 教师适时点拨.

效果:

(1) 参与程度:全体学生自始至终按老师要求, 观察、交流、思考.

(2) 教学效果:一半以上学生正确解答.

这一对比实验表明, 动起来的教学活动, 比之枯燥的讲解,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质疑、释疑, 则是学习过程的本质, 是学习的不竭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有疑才会有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学生只有一次次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 才会有领悟、才会真正有收获、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得以升华.教学中, 教师适时、适度的设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宽的境界, 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4 教学《圆周率》

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量出手中学具圆片的周长.

各小组汇报, 有的用棉线绕圆片一周, 再测量棉线的长度;有的测量圆片滚动一周的轨迹, 等等.总之, 虽方法不同, 但都顺利解决了问题.

就在同学们沾沾自喜的时候, 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红线的一端拴粉笔头———在空中划了一个圆.

紧接着, 老师提出问题:谁能量出老师刚才用粉笔头在空中划过的圆的周长?

学生纷纷陷入迷茫.很显然, 通过测量是不可能的.问题看似简单, 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却解决不了, 这就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们自然会全身心投入.

变式练习, 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当学生沉浸在问题解决的喜悦中时, 教师将题中的问题或条件轻轻一变,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呈现出来.由于仍处在兴奋之中, 学生对于解决这一新问题, 充满信心, 探究的兴致会更加高涨.

5. 联系生活情境

案例5 下面是我和一位7年级学生的对话:

师:=?

生: (一脸茫然)

师:早点5角一个, 卖3个早点该收多少钱?

(该生家长是早点摊主.)

生:1元5角. (对答如流, 充满自信)

师:你咋算得这样快?

生:三五十五. (乘法口诀脱口而出)

这虽是一个特例, 但足以说明,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 很多学生在应用方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 不知如何分析数量关系.这时,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生活情境, 问题便迎刃而解.如, 涉及单价、总价、数量的关系, 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购物情境;行程问题, 则联系自己上学路上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船在顺水、逆水中速度的问题, 则联系自己顺风、逆风骑车的感受.等等.

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所接触的基本的数量关系, 其实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但, 由于作为问题载体的情境, 学生往往感到陌生, 使得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因而, 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 既可调动固有的生活经验, 触类旁通, 也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几点尝试 篇7

一、引导动机迁移,产生学习需要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有部分学生可能不喜欢上历史课,但大多数学生却爱听历史故事,他们最希望老师能在每节课中穿插几个历史小故事,每次听故事的时候,学生的神情都是专注而投入的。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想:与其自己讲,不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讲。 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尝试: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后讲一个短小的历史小故事,时间为三至五分钟,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故事讲完后教师做简单评价。 一段时间尝试之后,确实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1.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本知识由于篇幅所限,内容十分精炼,许多史实并未涉及, 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为了讲好故事, 就促使学生自己去看书, 而且每个学生讲的故事都不一样,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这就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中国古代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杰出人才:他们有的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短,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而立志成才;有的心忧天下、一心为国为民;有的关心民间疾苦、敢于为民请命等等。于是,元代画家王冕自学成才的故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范仲淹庙中苦读的故事、包青天断案如神的故事、李时珍踏遍大江南北以身试毒的故事、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一一呈现在课堂中。

2.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段时间尝试之后,我发现每次上课,学生马上认真就座,眼神里充满了期待,静静地等待着轮到的同学开讲,如果讲得精彩大家还会自发的鼓掌,然后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去。这样,每次上课前,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期待:这次上台的同学会讲什么故事?他讲的怎样? 要是我上台讲会怎样? 讲故事的举措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增。

二、运用语言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历史,才能很好地克服历史知识的既往性和和认识上的间接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的困难,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变动。 例如,在讲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讲授清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和表现形式后,产生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并未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然后在父母的呵护关怀下健康成长,直至成才、独立。 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像一个胎儿,当它在母亲的腹中生长了一段时间后, 由于种种原因,胎死腹中,过早地结束了生命。 因为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并未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总之,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历史课本身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文史不分家”,多采用借鉴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比喻、引用、对比、借代等等,使得课堂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不让学习有枯燥乏味之感。

三、结合社会热点,引发学习兴趣

历史和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的现实是明天的历史, 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另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其认知范围不断扩大,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所以,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穿插一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激发学生对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认识,并适当补充台湾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等焦点问题,教师组织在课堂上适当地展开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催化剂。又如,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一课时,补充“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成功交会对接这一社会热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科技的突飞猛进; 在了解中国面临的挑战———跟发达国家差距大这一知识内容时适时呈现“2013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通过数据对比,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在授课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利用社会热点,或是以背景材料出现,或以论据补充资料出现,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提高学习兴趣,已经形成共识。在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大环境下,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但不能过于流于形式,过于讲究“热闹”,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该重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让学生体验学习快感的同时,能够快速地把握知识,这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积极发挥师生共同的智慧,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怀着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把我们的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激发作文兴趣的新尝试 篇8

一、以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激发学生表达和求知的欲望

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的实际内容或者是语文教材中的主题活动来进行课外活动内容的安排, 进而将生活实践知识与语文教学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实践与探索。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身对于写作素材等会有逐步的积累, 进而为了对素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 学生会主动地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 并尝试写作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模式下学生求知和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进而语文读写兴趣也能被有效地培养。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进行读写尝试

在课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改变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以激励学生自主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将课程内容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并做好相关的规划与总结, 学生会自动地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积极地去查阅资料, 并进行汇总写作。在这种课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学生能够对读写技能的有效性进行把握, 进而使其提升读写技能的需求也得到提升。

三、借助课外活动本身, 开展读写教育, 优化读写教学的开展模式

教师在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时, 可以从课外活动本身着手, 以优化语文读写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语文读写技能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兴趣。因此在课外活动安排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尝试指导学生以读书交流或者写作竞赛等方式组织一次课外学习交流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之前的课外实践收获表达出来, 与班级同学进行分享, 进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教育的机械化状态。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完善会使学生课程学习的懈怠感逐渐消失, 对在活动中提升自己、表现自己的期望越来越强, 进而其在读写技巧学习课堂上的主动性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语文读写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效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作用, 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又有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对课外活动的利用方式做有效的探究, 以从学生素材的积累、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完善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优化, 进而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为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摘要: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是语文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 也是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标志。而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自律性和学习方法还有待完善, 读写技能的锻炼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自主化支持,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等语文课程内容拓展的方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对以课外活动激发读写兴趣的尝试进行探究, 以为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读写技能,学习兴趣,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尝试激发托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篇9

在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容易转移。如何使幼儿在音乐中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一、重视自然的音乐

在对托班幼儿音乐启蒙之前,我们试图寻找最贴近幼儿,最容易让幼儿接受的音乐。

在几次碰壁后,我们发现最好听、最奇妙的音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鸟鸣声、刮风声、爆竹声、开门声,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活灵活现的音乐。于是《大自然奏鸣曲》成为我们音乐主题的第一节课。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在教室内寻找声音。当老师说完活动内容和要求后,教室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乒乒乓乓声响不断。有的敲敲桌子、椅子;有的用纸当扇,听听风声;有的发现走路时皮鞋发出的声音;有的发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等等。一些平时胆子小、不好动的孩子,先是看着别人动自己偷着笑,而后来终于忍不住动起手。这时,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他听到了好听的小猫叫声。于是,我便带孩子到户外寻找声音。要求幼儿找到自己最喜欢、认为最好听的声音,能带到教室的带到教室,不能带到教室的要学会模仿。于是风吹树枝摇动的声音;脚踏落叶的沙沙声;水池里流水的哗哗声等等,都被孩子们找了出来。当活动要结束时,我放了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要孩子们用收集的材料(室内和室外收集的),找到的声音伴奏。那是我所听过“乐器”最多、最快乐的音乐。

二、认识声音

1声音从哪里来?

《大自然奏鸣曲》为音乐活动开了好头,孩子们开始细心注意周围的声音。一天,雯雯拿着大鼓来问我“声音从那里来”。我好一阵惊喜,很显然孩子们已不仅仅对声音本身感兴趣。于是,“声音从那里来”成了我们的第二节课。我在鼓上洒了大米。拿来锯子和小木块,找来海螺。招呼幼儿一起来找声音的“家”。我将洒了生米的鼓敲了起来,在这咚咚声中。生米像一个个快乐的舞蹈家跳起舞来,于是我们发现了震动产生声音;我又用锯子锯木块,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木块慢慢断开,还掉了很多木屑,于是我们知道了摩擦产生声音……通过活动,他们了解了振动、摩擦、共鸣等听起来很枯燥的名词,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做实验来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有的拿两张纸对搓寻找摩擦的声音;有的敲打三角铁寻找共鸣产生的声音等等。这样的实验让幼儿很感兴趣,也再次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

2声音的特性

乐音其自身的特性,音高、长短、强弱等特性是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难点。我们利用幼儿喜爱的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会变的鼻子和小木偶走路有趣的动作来体现声音的特性。在音乐声中,我们开了一个有趣的木偶舞会,当音乐音长时,小木偶就将玩具鼻子拉长;音乐音短时就将鼻子摁平;音乐音高时,小木偶就踮着脚走;低时就猫着腰走;音乐音强时,就重步走,音弱时就轻步走等。通过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而且使音乐变得实实在在。

三、制造简单的音乐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新思路 篇10

1.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状况

素质教育的今天, 数学教学趋向生活化, 让数学问题“平民化”, 这样学生才能降低对数学单纯、枯燥的厌烦感.根据一项调查发现, 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解不够深入, 88%的农村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了解仅限于“了解一些”的层面.99%的教师表示使用过生活化教学, 但其中有时使用率占的比较高, 并且还有很少使用和从没使用的现象.

2.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面对现在的学生, 仅对某地区学校的调查显示, 有30%的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60%的学生厌烦数学, 10%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喜厌感觉, 仅仅把它当成一门高考需要的学科来学习, 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教师感到很有压力, 同时也值得教师反思, 学生是不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还是不喜欢教师的讲课方式.另外还有一种现象, 90%的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够求解, 对于稍微计算复杂或是需要思考后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够解答完整, 有的甚至放弃解答.

二、目前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及改变现状的理论基础

1. 现状产生的原因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1) 趣味数学教学素材太少和设备不齐全, 这说明学校给予的支持不够; (2) 部分教师对于趣味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不够; (3) 有的教师认为趣味数学教学耽误时间, 一节课下来, 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1)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的历程中都有家长在庇护, 缺少生活经验, 所以在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方面很差; (2) 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有厌烦感, 缺少对学习的明确目标和兴趣;

2. 改变现状的理论基础

(1) 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 首要的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2)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教师学识渊博, 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 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 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 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

(3) 齐抓共管, 从严治校,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 使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 认识到知识的力量, 对前途保持饱满的信心.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积极树立良好的榜样, 发挥“偶像”的引导力, 鼓励学生把自己崇拜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从而达到激励和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效果.

三、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对学生进行数学审美教育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一个符号, 一个公式, 一个概念, 一个图形, 一种思想, 一种方法, 无不蕴含着美.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东西, 在数学家的眼里却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领略到数学的美.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既不在物, 也不在心, 而在心与物之间.数学本身的美只是美的条件, 只有加上人的主观意识作用, 才有美的实现.在数学审美教育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的审美活动, 端正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成为有数学素养的人.所以说, 数学审美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通过教师来实现从学生的感性的、直观的性质向社会的、理性的性质提升的过程.

2. 数学教师的语言魅力

教师上每一节课课离不开语言表达, 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形象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振奋学生的精神, 使教材化难为易;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 精辟地指出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3. 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 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 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 学生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 由此可见, 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 不能灵活运用, 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让独生子女一代真正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教师要努力培养和引导孩子们了解数学的魅力, 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摘要:数学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新颖、灵活, 生动、直观的手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探索, 大胆猜想, 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 从而增长学生的心智, 真正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兴趣点,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张国棣.谈中学数学的审美教育.数学通报, 2010 (7) .

上一篇:网络学习法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