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欲望和兴趣

2024-06-24

激发欲望和兴趣(共7篇)

激发欲望和兴趣 篇1

用爱开启幼儿的智慧

———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黄蒲幼儿园专题研究侧记

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黄蒲幼儿园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幼儿园, 创建于1985年, 位于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美誉的如皋城郊。“爱”———是幼儿教育的精髓, 近年来, 在园长陈兰老师带领下, 全体老师积极实施爱的教育, 特别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激发幼儿对农作物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一专题调研, 是他们最近申报的如皋市级课题, 现选登部分老师的优秀论文。

当前, 由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 许多家长一味模仿城里人, 不惜本钱给孩子买各种洋玩具, 使孩子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 而孩子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 虽然他们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 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 他们不认识稻谷, 分不清麦苗和小草, 不知红薯长在哪儿, 太可悲了。创设适宜的环境, 满足幼儿“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 让农家孩子识农村, 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激发幼儿对农作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探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 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 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 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

一、利用农村田野资源,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农田里有着各种农作物, 是我们农村幼儿园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田野, 观察每个季节不同的农作物, 把书本知识和田野实际相结合, 让孩子通过多通道了解各种农作物, 让幼儿在参观了解的基础上参与种植各种农作物, 让孩子一次次尝试, 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答案, 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激发幼儿对农作物的兴趣。在植物漫长的生长过程中知道农民伯伯的艰辛, 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而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秋季是农村丰收的季节,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秋天果实的丰富, 我们带孩子亲自搜集、采摘秋天的果实, 观察秋天的变化。很快, 花生、玉米、水稻……源源不断地被带到幼儿园。首先我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果实, 长在哪里, 有哪些作用;然后再让他们观察、交流, 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最后再对一些果实进行分享、品尝。在这一系列的活动里, 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 激发了幼儿对农作物探究的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精心设计与农作物有关的活动, 让孩子看看、摸摸、闻闻、听听、说说、尝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在教师、家长的启发下去感知、发现和思考,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所有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良好的师幼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同时也增进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 鼓励幼儿拿起笔, 表现他们眼中心中的农作物

美术活动是幼儿特别喜欢的, 而农村的农作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 又是美术创作的绝好语言素材。给他们更广的想象空间, 孩子们可以自己寻找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 动手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东西, 体验其中的乐趣,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 精心设计主题活动,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有趣的种子”主题活动中, 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种子, 有毛豆、黄豆、扁豆、蚕豆、青豆、红豆、荠菜子、玉米、花生、高粱等。当这么多的种子聚集在一起时, 孩子们可兴奋了,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 嘴里还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原来青菜子这么小, 豆类的种子这么多, 好漂亮!丝瓜子怎么扁扁的和西瓜子有点差不多, 赤豆是深红的, 可以补血的, 玉米种子藏在玉米棒上, 棉花种子藏在花朵里……”确实从孩子的交流、介绍中, 可以看出,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已被激发, 同时还产生了创作的欲望, 我鼓励他们在晨间活动、午间、游戏时间玩一玩、贴一贴,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种子贴画展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已深深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无穷魅力, 也渐渐认识了农村, 爱上了农村。

我还设计了谜语“快乐猜猜猜”, 通过猜有关农作物的谜语来培养好奇心, 提高分析、联想能力。再比如设计了“黄豆爷爷找朋友”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豆制品, 并了解其营养价值。“妈妈的菜篮子”, 通过比赛讲述蔬菜种类, 让幼儿感受到秋天是蔬菜丰收的季节。知道要多吃蔬菜, 营养价值高。

3. 创设丰富的区角活动, 展示幼儿的创作艺术

在班级活动区角的创设上, 也紧随孩子发展的兴趣, 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体现内容的挑战性, 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尽情地表现表达, 大胆地想象创造。蔬菜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的农作物, 有紫色的茄子、红色与青色的辣椒、红色的番茄、青色的蚕豆与毛豆、玫红的番薯、白色的萝卜、弯弯的黄瓜等, 都是孩子区角活动的好材料。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想象, 在他们眼中, 这些五颜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动活泼的物体。如孩子想象出青椒像青蛙、白萝卜像小老鼠、小猪, 毛豆夹、扁豆夹像小船等, 同时在孩子想象的基础上, 我又为孩子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 让他们与材料互动。橡皮泥、火柴、牙签、珠光片、各式蜡光纸等, 幼儿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与辅助材料将蔬菜制成各种有趣的造型。蚕豆, 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辅助材料便成了蚕豆刺猬、蚕豆长颈鹿、蚕豆孔雀、蚕豆小鸡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蚕豆制品。白萝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装上胡须、粘上眼睛、插上一个小尾巴,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鼠便展现在眼前。同时孩子们还做了小胖猪、小白兔、小山羊、小蜗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丰富的农作物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 他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 表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 大大增强了孩子对区角活动的兴趣, 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三、通过亲身体验,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农作物知识是农村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之一, 为了让孩子们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我们搜集了辣椒、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施肥、除草、开花、结果的图片, 配上拟人化的文字说明, 丰富了幼儿的认知, 激发了幼儿对农作物生长的兴趣。并随着孩子们的兴趣需要, 我们开辟了种植园地, 我们尽量种一些具有季节特点的农作物, 像青菜、玉米、花生、小麦、蚕豆等农作物, 不仅使幼儿认识了节令, 同时通过翻土———播种———施肥———除草———捉虫———浇水———收获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着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开阔了视野, 也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在参与对农作物的培植活动中, 丰富了经验, 锻炼了身体, 培养了对农村的感情, 农村生活会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片沃地, 会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养分。

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为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培养科学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农作物这一资源, 创设了具有教育性、探索性、操作性和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 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中,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使农家孩子认识了农村。

(如皋市袁桥镇黄蒲幼儿园)

激发欲望和兴趣 篇2

一、创设语言情境, 诱发说的欲望

许多教育者研究证明, 孩子的语言充满纯真和稚气, 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找不到半点虚假, 也没有一丝的怯意。在语言交流中, 他们是人类最勇敢的群体, 只要他们想说, 就没有不敢说的话。由此看来, 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寻找如何使学生“想说”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儿童这一思维特点选择他们的生活情景从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比如, 小朋友好动、好玩, 尤其他们每人手中那些玩具, 往往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只要老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洋娃娃、金刚人、机器人、汽车、飞机、坦克等玩具, 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我们如果能及时引导请小朋友用礼貌的语言先介绍一下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 再向大家说说这个玩具是怎样玩的, 最有趣的是什么。把玩具介绍完后, 再向同学们说句感谢或请同学评价和提出建议。这样孩子们就能乐滋滋地富有童真地展开交流。

孩子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认真琢磨孩子的好奇特点, 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上, 精心“包装”情景, 能有效地激活儿童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因为那些“道具”增添场面氛围, 使孩子的兴趣保持一定的持续性, 牢记自己在交际中的角色地位, 通过那些“道具”发生作用, 把交际的场面包装成形象化, 使课堂有真实感。

例如, 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制作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头饰, 让他们戴上头饰投入角色进行自我介绍, 其效果特别好。又如, 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 在讲台分别摆上一个保温瓶、一个茶壶和几个茶杯, 营造出一点“家”的场面。孩子们在“接待客人”的交际中, 就会显得淋漓尽致。又比如, 在《学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一顶导游帽, 一个小喇叭, 一面小彩旗, 就能把一个小导游包装出来, 使其充分保持角色, 发挥潜力, 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发展, 生成能力。

二、激发兴趣, 建立信心, 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 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使学生乐说、爱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其差异也大。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要不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如:“你说得真好!把老师都感动了。”“你的声音真响亮, 但有一个地方说的不够清楚, 好好想想, 你一定能行。”等。因为小学生的判断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 他们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那些充满鼓励的话语, 总会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兴趣, 建立表达的自信。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 要有诚意。除此之外, 教师的微微颔首,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微笑, 都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

三、丰富训练形式, 提供说的机会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进行说的训练。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 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 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 说:“朋友, 你是弄错了。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 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 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 让学生想一想, 说一说, 小鸟飞走以后, 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 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学生畅所欲言, 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 真令人欣喜。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 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 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四、规范教学语言, 拉近师生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用实验证明了模仿是后天习得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 但他们的模仿性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教学中我避免使用两种语言———成人化语言和生活化语言, 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完整性、示范性, 说话时语法规范、用词恰当, 言简意明。

儿童化语言是低年级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作为低年级教师的我, 首先要求自己做到语言饱含慈爱之情, 亲切悦耳;还要焕发童心, 进入角色, 使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富于音乐美感。其次是语言充满生活气息, 浅显易懂, 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优雅风趣。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 孩子自然也愿意参与表达, 积极交流。

总之, 口语交际的培养与训练, 是一个人一生都进行的, 口语交际的能力也是一个人一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训练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帮助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基础, 让他们在兴趣中乐于表达, 逐渐成为会说话、会做事的人、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谈谈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篇3

1 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2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设计的练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cm、宽是3cm,面积是18cm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cm、高是3cm面积也是18cm2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4 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数学中逐渐进行“数学美”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5 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论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 篇4

学生惧怕作文, 老师头痛作文, 作文难, 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比如, 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思想修养、情感体验、思维特点、社会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作文的成败;难在文无定法, 人人能写, 但高低巧妙不同。

其实, 写作过程关键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 作文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要从写作内容着手, 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生活、体验亲情、聆听自然、体察社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从而产生感动、幸福、崇高、自豪, 甚至困惑、忏悔、自责、彷徨等情感体验。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 把自己澎湃的感情之水通过恰当的文字和方式表达出来, 最终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写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愉快的、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精神享受的创造活动。

一.基于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正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学生鲜活而灵动的文章, 一定要基于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的每一天都不同, 每一天对于每个学生也不同。所以, 我们要抛弃那种给一个命题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编造”的作文方式, 要倡导生活作文。我们要在生活中选择切入点, 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交流,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 在初三运动会结束不久,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让学生先回想运动会的场景。学生经历过的生活, 都能说出当天的给他们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在学生纷纷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 老师积极引导, 选择几个切入点让他们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一篇篇文章都表达了学生经历的生活和真实的体验。所以,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 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同时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有一些事情, 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振, 但这些感受稍纵即逝。在课堂上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入课室、春天里静静绽开的白玉兰弥漫在空中的香气、夏天知了的声声鸣叫……这些都是激发写作灵感、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时机, 如果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自我的写作欲望, 因势利导, 即兴作文, 好文章也就水道渠成。鲜活的生活事例, 可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这样才挖掘到学生的创作源泉。

二.在日常教学中去挖掘可以与文本对话的契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文本本身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学生在体验文本的同时, 有许多感受和思考, 但很难有条理的、有方向性的表达出来, 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同时, 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教师创造作文的契机, 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很多课上我们希望学生侃侃而谈, 但在谈的同时我认为更应该创造一些写作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懂得思考。这不但是学生的练笔, 更是在平时激发学生思维。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一家回来时发现真正的于勒是一个富翁来找到他们, 那这一家人相见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充分的想象下又没有脱离原文的主题。这让我们体会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作文意识, 养成即兴作文的习惯。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 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经历的困难来描写, 写出自己经历困难后的感受和思考。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 可以为自己创作一篇传记。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意识, 重在老师的巧妙挖掘和引导, 让学生养成即兴作文的意识。

三.让写作融入学生生活, 让表达成为需要。

在日常的练笔中, 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写周记, 我也认为很必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 有很多学生不会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或者由于不善于观察生活觉得没什么可记就胡乱的写一些东西交上。而老师每到周一要收上一百多个本子, 认真读、写评语要批改到周四、周五才发下去。学生早就忘记自己上周写了什么。我比较喜欢采用小组日记的方式, 五个人一组, 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写作愿望, 用一个本子记录五个人一周的生活, 每个人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又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记录、生活感悟, 给别人留言、鼓励。本子的内容吸引人的话, 每天已经不局限于本组的传阅, 很多同学都会去看别人的创作, 大家形成一种交流。让写作的欲望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让表达成为一种自我需要。

例如有一个小组把自己的这组的日记起名为《青青草园》, 在开学初本子的扉页上这样记录这样的文字“大家好, 这期的《青青草原》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浏览哦!希望各位园丁一定要栽种我们的“小草”, 别再偷懒哦!成长似乎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目前似乎有很多严峻的困难, 但是我们是成长的小主人, 更懂得善与恶、美与丑, 也会体会到成长充满孤寂却不乏歌声, 许多许多, 成长的路就是因为这样而被踏出来。回望这一路的足迹, 有辛酸、有苦辣、有甜美、有深刻, 我们的脚步有起有伏、有跌荡, 但我们决不认输和放弃!”鼓舞人心的文字比老师的教诲更生动、更自然。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们记录、交流自己的生活。

又如,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学到物理中的声音传播这个知识点后, 在她当天的日记中她写出了《学会聆听》这篇文章。她说“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但声音产生了我们不一定会听到, 需要介质的参与才能完成。有些声音我们看不到, 却可以听得见, 所以我们应学会聆听。”由一个物理原理她联想到了人与人间的心灵的彼此聆听, 而她寻找到心灵间的介质是“信任和沟通”。最后, 她写到“学会聆听,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会聆听, 聆听人与人间话语的交流;学会聆听, 更要聆听心灵之间的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耳朵就是心灵的大门, 打开大门迎接心灵的来客。”学生在小组日记中, 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和感悟, 让表达成为了自我的需求。同学间的鼓励、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欲望。同时老师的批改评分到每一天, 能够更细致的给评语和指导。

四.运用激励机制、赏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

心理学家盖兹说的好:“没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要使学生更愿意表达,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奖励机制和赏识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后的成功感。如, 自己可以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同学传看后给予人气评价、老师鼓励性的面批等等。对于其中语言的问题一定要给予指出或纠正, 但不是完全的否定。对于表达不正确或不明确的句子, 划出来, 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 而不是老师来执笔。对于文中的观点和点睛之笔一定要及时赏识。从而能够在学生成功的满足感中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情动辞发, 言为心声,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以上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几点尝试,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长期的检验。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生活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 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 也引导他们唤醒自我, 发现本真。

参考文献

[1]王玉泉.如何让学生快乐地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6.

[2]窦建丽.关于自主作文教学的思考[J].写作教学.2008.11.

激发写作情感 提高表达欲望 篇5

一、走进生活, 突破时空

孩子天性好动, 可以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如, 课间十分钟, 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来说, 是他们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 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作文指导课上, 让学生先口述活动的情景, 再写下来, 学生会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所见所想, 作文时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在字里行间, 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兴奋心情, 写得非常具体, 做到了言之有物。调动学生写作的情感,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如, 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们可以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等话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学生的情感被点燃。

二、关注情感, 活化积累

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教学做到这一点才会“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比如, 在写《家乡的变化》作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 观察家乡新面貌, 通过看、听、想、问, 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 就能写得无拘无束, 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色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 有的写家乡特产, 有的学生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学生走进生活, 思想活跃了, 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习作有血有肉, 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 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若忽视了“情感”激发, 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永会沉睡不醒, 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已, 表达能力难以提高。

三、引导观察, 培养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观察作文占的比例非常大, 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 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 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使其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养成观察习惯。新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 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 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坚持下来,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作时才会有话可讲, 真实表达, 生动具体。

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学生潜力 篇6

一、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做到提倡、鼓励、引导。

2.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

对于学生具有能动性的个性,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 适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 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 努力让学生感悟。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应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兀R2, 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 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善于动脑, 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有的题目没有给出半径是多少, 而是给出圆的直径或周长, 要求圆的面积, 应怎样计算?这时可以启发学生, 寻找办法, 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发展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尊重宽容中, 保护学生的创新冲动

儿童天生好奇, 喜欢发问, 他们都具有对问题敏感的火花, 往往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 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或者根本不像个“问题”。这点点火花能否燃成创新的熊熊火焰, 老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如图上画着一群大熊猫, 图意是“大熊猫6只, 小熊猫14只”, 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纠正”我:右边那只不是“小熊猫”是另外一种熊猫, 是夜晚才出来活动的, 并说是从妈妈买回来的课外书查阅的, 与我“据理力争”。学生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一场大笑, 对此, 我没有给予否定。后来查阅资料, 确实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冲动, 鼓起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辩、敢为人先的勇气, 使创新的动力得以持续发展。

三、在自主探究中,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 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提示、再现, 继而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 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以很大的启示。他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勃发创新的欲望。

1. 尝试“新、奇”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大胆猜, 提供一些预感性想法, 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 大胆地尝试是推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的成功, 比教师先入为主传授知识而让学生获得的成功, 要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更有益的作用, 而且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 如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2. 尝试“巧、活”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研究中讲究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题的方法思路很多。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如教学“比较四分之三和五分之四”的大小, 除了用通分的方法外, 还要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创造性得出多种方法。方法一:形式转换法, 方法二:数行结合法, 方法三:逆向思考法。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练习, 不仅巩固了知识, 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发展了能力, 充分发展了自身的主体性, 培养了较好的创新素质。

四、在开放教学中, 给学生创新的自由

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 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 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1. 开放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 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后, 我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做完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问:“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发现了:十位上的数加1, 而个位上的数减1。这时, 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 我也能很快算出两位数加8或加7的得数。”“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8,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2;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7,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3。”我不马上给予评价, 讨论后,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2. 开放习题练习。

开放性的习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全方位进行创新提供条件;能更好地启迪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其它数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又如在四年级学完了数的整除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众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这时的答案比一年级多了, 数的概念也扩展了。这样能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 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

3. 开放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新的教育教学观衍生出新的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除课堂教学外, 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活”的数学。

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探求欲望 篇7

一、巧仿儿化心理, 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模仿, 并创设儿童化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融和课堂氛围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教师先出示几种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组成的小动物图形, 告诉他们:“这么多漂亮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中间, 要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高兴吗?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到来!我们仔细看一看, 这些小动物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 今天我把它们组成小动物, 它们的面积大家会不会求呢?”新颖别致的教具, 简洁明快的话语, 热情洋溢的掌声, 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学习气氛进入高潮, 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让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巧用好奇心理, 设置课堂悬念

有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心理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 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要求学生每人量好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上课时“考考”老师:随便说出两个角的度数, 老师准能说出他没说的那个角的度数。学生不相信, 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 我又适时地诱导他们:“老师的这种本领, 你们想不想学?”“想!“那好, 只要这堂课大家认真学习, 到了课后, 你们自然会知道的。”这时, 我有意识地创设心理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学习新的内容, 探求新的知识。

三、巧用好强心理, 鼓励课堂争辩

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的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开展课堂争辩,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又能改变“单独说教”的形式。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书本上没有提到。”我说:“书上虽然没有提到, 但我们能否动脑想一想呢?”有的学生说:“没有的!”又有学生争辩说:“有的, 因为任何自然数的最小公约数都是1。”有的学生又抢着说:“因为自然数没有最大的, 每一个数的倍数都没有最大的, 所以两个数也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时, 课堂气氛趋向高潮, 通过辩论, 大家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清晰了。辩论这种形式, 利用了学生的好强心理, 他们为了在辩论中获胜, 探求欲望会大大增强, 往往会自觉而积极地去学习新知识。

四、巧用好胜心理, 提倡课堂竞争

根据学生的好胜和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 围绕教材内容选择有竞争性的题目, 开展课堂竞赛, 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时, 我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进行竞赛。要求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从以下卡片中分别取走与1/2、2/3、3/4、4/5、5/6、6/7分别相等的除法算式, 看谁取得又对又快:1÷2、2÷3、3÷4、4÷5、5÷6、6÷7;0.3÷0.6、4÷6、0.09÷0.12、160÷200、30÷36、4.2÷4.9。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 取对一题就给他们加10分, 取错一题就给他们扣10分, 最后哪一组得分最高, 即为获胜者。通过这种比赛式的练习, 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堂气氛推向更高的一个浪潮!

五、巧用求异心理, 诱导多法解题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激起学生的求异心理, 让他们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激励他们积极动脑, 探求多法解题, 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 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已知甲车速度为49千米/小时, 4小时后两车相遇, 求乙车速度?一学生列出算式“ (380-49×4) ÷4”后, 我诱导说:“能否不用他这种方法, 可不可以先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 再求出乙车的速度?”学生列出了“380÷4-49”后, 我又激励他们说:“以上两种方法都很好,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后, 争抢着说:“我来!我来!还可以用方程解!”这样一来, 学生的探求欲望又激发出来了,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综上所述, 在教学工作中我多方面地运用了以上几类教学方法, 收获颇多。当然, 如何巧妙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这是一个长远的话题,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力。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倡导成功教育的今天,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成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 就如何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探求欲望, 谈谈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成功,心理,把握,探求,巧用

参考文献

[1]耿德英, 卢佳严, 正辉.教育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活动化课题下一篇:危机处理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