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课题

2024-06-24

活动化课题(通用12篇)

活动化课题 篇1

2012年5月17日, 我有幸参加吉林省地理年会及东北师大附中活动化课题推广会, 在会上听了刘晓洁老师的《挺进南极》、杨志老师的《全球变暖》两节课和王瑶老师做的关于《地理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听后我也有许多想法, 如今十多天过去了, 心情依然不能平静, 姑且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备以后听课、学习、教研中参考!

一、强大且高效的地理团队

踏进校园感受到师大附中文化的厚重, 走进会场感受到强大的地理气息。其实通过网络的提及早就知道了附中王4) 的大名, 但没想到的是附中王4) 老师还带领着一个强大的地理教研团队, 而且这个团队中每个老师都是地理教学的精英, 所以我在想, 如果我们县的地理老师都这样的话, 还要我们教研员干什么呢?到那时真的无事可做了!会议回来后我在反思我们县中心教研组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呢?说道高效, 这个团队从2009年到2011年仅仅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四本地理活动化手册的编写, 手册内容鲜活, 贴近学生, 关注生活常态、异彩纷呈, 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学习价值。反观我们的课题研究, 真是枯燥无味、内容寥寥, 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证!相比之下真是汗颜!

二、精读课标创新教材

通过两节课的观摩和观看手册, 了解了附中地理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教材的挖掘和知识的整合梳理。如, 刘晓洁老师在讲《极地地区》时设计了两课时 (我们的做法是一节课就拿下) 其中一节设计为《挺进南极》, 仅一个“挺”字, 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赋予课堂以生命力, 有无限的教学设计空间, 教者采取了“了解南极到认识南极再到挺进南极”的次序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可以说用一个“挺”字, 贯彻了整个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规律, 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易于学生接受新知。杨志老师的《全球变暖》是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的, 听后我想学生和与会者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低碳生活”。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视觉的冲击;震撼的音乐吸引学生的听觉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民主和谐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完美的体验。而且杨志老师比较风趣幽默, 比如恰当地加入了“我爸是李刚”“100年后, 我走了, 你们还在”等等。总之, 两节课都达到了“活动化”高效课堂的目的, 可以说在教学中教师有空而不失控, 学生热闹而不胡闹, 使课堂真的“活”起来。完美地把握了课标的理念教学, 通过附中的努力把简单枯燥的教材变得丰满且富有活力。

三、幸福的学生

活动化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最终定格为关注的是“人”, 这样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每个”。传统的课堂, 往往忽视课堂中的死角学生即习惯上的“差生”, 而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地关心到了每个学生, 使人人都有事做, 人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参与才有理解, 才有情感的升华和知识的生成, 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所以我说附中的学生是幸福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学生毕竟是学生, 对一个事物第一次接触有新鲜感, 而且积极性也高, 但是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情绪。所以我个人认为, 到初二年级就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原有的“活动化”教学的基础上, 加上“知识性、文学性”增加教学的深度, 给学生一些理性思考的时间、空间和问题, 也可以适当走一走“开心辞典”“幸运52”的答题模式融入课堂教学。

摘要:参加吉林省地理年会及东北师大附中活动化课题推广会, 学习了关于《地理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感受着师大校园浓厚的地理教研团队, 吸取着富有生命的地理课堂教学。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习的成果让我的学生受益。

关键词:活动化课题,高效,创新,学生

活动化课题 篇2

阶段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在宜昌市科规办《“德育及生活”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华实践研究》课题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按照学校课题方案规划既定的本阶段研究重点,通过建立领导及研究队伍、学习宣传课题方案、初步探讨德育活动课程化结构规划、进一步细化工作分工等,为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工作开好头。

二、目标任务

1、理清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诸多关系,建立相关组织(附后),明确课题领导小组、管理部门(教科室)及课题组各自职责与分工。

2、全面组织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了解课题研究相关内容。

3、确定“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框架。

4、根据课程框架梳理已有德育实践活动。

5、探讨开发新的实践活动内容并进行课程化编写。

6、对阶段研究工作进行小结整理。

三、研究措施

1、本课题纳入学校整体科研规划,由学校统筹布署、教科室统一管理,课题组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坚持教科室主任负责的课题研究日常管理机制,对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及变更情况进行监管和督导,课题组长及核心组员组织本课题研究团队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课题领导小组及教科室针对本课题研究召开专题会议,一是组织学习课题实验方案,由方案制定人对学校研究环境、课题选题目的、研究规划及预期成果作具体说明;二是商讨课题研究工作基本思路,对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的总体框架进行研究和规划,并形成比较成熟明确的意见,以有效指导课题组启动续研究工作。

3、课题组召开实验教师研讨会。一是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对方案进行详细解说,传达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实验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课题实验开题报告,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1)学习德育课程标准(主要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题标准》),解读如何理解和把握“儿童的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并用以指导我们本课题的研究。

(2)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及落实方法初探”理论研讨,并以此作为课题开题报告。

4、拟定“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对课程定位、性质、目标、内容结构框架、编写意见、评价建议等作规划和说明,并提交课题组、课题领导小组讨论审议,经修改完善后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执行。

5、在“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导下,梳理学校现有的德育实践活动,整理编写活动实施方案或者活动案例。

(1)少先队系列的主题队会主要由大队辅导员负责整理;

(2)主题班会由政教处统一规划设计,政教主任联系协调,任务分解到12位班主任,每人完成1份;

6、坚持实践活动——文字方案——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让研究成果来源于实践活动,同时让活动方案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和完善,及时将研究成果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推介。

7、适时组织中期研讨碰头会,充分发挥全体实验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研究工作,及时交流研究进展及问题,并将情况书面记录或上报课题领导小组解决。

8、踏实开展过程研究,作好过程资料整理保存,除文字资料外,注意收集和保存图片、影像资料。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过程迅速转化为成果,即将活动方案在活动

9、作好第一阶段研究工作小结,向课题领导小级及全体老师们介绍课题研究情况,对下一阶段研究作布署。

四、成果预期

1、编写“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纲要”。

2、梳理已有活动,整理编写《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案例集》。

活动化课题 篇3

不少教师因自身的研究素养较为薄弱,且上岗后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自我提升,研究意识淡薄,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撑,致使其难以走出“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的“怪圈”。没有了研究的实效性,教师就体验不到研究的快乐,也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的研究热情,必然导致教学与研究渐行渐远,形成了有教无研或有教假研的局面。

而有的教师迫于晋升职称和学校业务考核的压力,又不得不开展研究,为了能够“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如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等),被逼之下只得另辟蹊径,绕过教学实践从“小道上”取来研究成果。显然,这种不接地气的“成果”与真正的教学实践是脱节的。

因此,立足校本,让研究走向教学,为日常教学服务,为常态教学注入活力,同时让教学实践为研究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进而实现教和研的融通,应是校本教研的终极追求。

“课题式”教研,指参照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活动的开展首先基于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借助相关联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梳理问题,并选择其中有价值或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成果,让教和研走向有效融通,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一、 培训学习,管理引领谋求“融通”

学习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对于几乎没有课题研究经历、害怕课题研究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加强对课题研究相关常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课题培训,感悟基本原理

学校强有力地组织专题培训活动是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快速吸收“有机营养”的重要手段。可从三个方面落实课题式学习计划:一是全面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专著,采用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二是以省市级已经结题的课题作为研究范例,模拟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然后请专家或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老师指导修改;三是强化制度管理,保障措施有力,确保教研经费较充足,保证学习有实效。

2.举办教师讲坛,分享学习心得

古人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互动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从“课题研究”的几个环节中选择一个环节作为话题,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尤其要说出这个环节在课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如选题应遵循什么原则,怎样做好文献综述,研究成果如何呈现等。主讲教师要做到论点明确,思路清晰。其他教师可以展开讨论、补充或纠正,要是能有个辩论则更好。教师讲坛活动可以定期举行,每次做好考勤记录,给发言人考核加分,以增强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和教学研究意识。

二、 同伴互助,教师自主演绎“融通”

1.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思考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存在研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少谈及教师的问题意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正是问题意识的缺失使很多教师成了“没有问题的落伍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教师揭示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具有重要意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1)在教学反思中培养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缺少反思的习惯,喜欢走老路,致使其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学心得、经验,并对此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要具有问题意识就要具有反思的习惯。

(2)在理论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在学习中要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经验和教学进行理论观照,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途径。比如,关于写字教学,有的专家把语文课标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的要求解读为“语文课堂中有10分钟左右的随堂练笔即可”,把“随堂练笔”视同于“随堂练字”,是否曲解了课标的本意呢,值得思考和实践检验。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可以与他人交流经验,互通有无。一方面,教师可以就自己的疑问和设想向他人请教,从中获得教益;另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问题中得到启发,丰富自己,拓展视野,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共同研究和分析也可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

2.从问题走向研究——课堂观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第一土壤”,是多种教学信息交织的汇聚点。教师的心里是否“有学生”、“有课标”、“有文本”、“有方法”、“有自己”,都可以从课堂活动中读出来。可以说,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数都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

(1)观察名师课堂。观察名师课堂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笔者曾多次观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或光盘或现场),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一个“读”字,一节课的时间里于老师能引导学生读课文数十遍甚至二十多遍,学生不但不累,反而越读越兴奋,越读越有情趣;学生有疑问了,说不出来怎么办?于老师很少去讲,而是采用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来感悟,于老师称这种方法为“熏锅屋法”。笔者把此法引进课堂,竟也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2)观察展示课堂。每学期学校都要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型展示活动,如同题异构课、汇报展示课、专家引领课、教坛新秀课等。这些课堂大都是经过专家指导、多次打磨、几乎没有瑕疵的好课,但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形式”多于“实质”、活动缺乏实效、讨论流于表面的表演课。如何看清这些课堂的实质,就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用辩证的视角一分为二地来进行分析,学其所长,舍其所短,为己所用。

(3)观察自己课堂。有的教师经常观察别人的课堂,却忽略了自己的课堂。一个教师的生命力在研究,成长点在课堂,如果对自己的课堂都缺乏了解,就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怎样观察自己的课堂呢?方法有多种,如课堂摄像,或请同伴帮助做课堂实录,或自我记录,然后加以研究。只要想做,一定会在观察自己的课堂中发现问题。如,教师的有效提问有多少个,与哪些学生进行了对话互动等,关注这些细节问题,将为研究自己的课堂提供第一手资料。

3.从实践走向文本——尝试写作

有位哲人说过:“为什么竹子长得高而挺拔,因为它经常总结。人要想进步得快,也必须学会及时反思和总结。”

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会获取许多体验和感悟。有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地写作和修改,在具体和抽象、内隐和外显、分离与重构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认识会逐渐清晰和明确,有利于实现对具体经验的超越和提升。

从实践走向文本,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写作。

(1)提倡多样化表达。目前,教育类成果文本形式主要有课题、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教育博客等,每一种文本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合的文本形式来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教育论文怎样求新求实,以理服人;教育叙事怎样让人身临其境;研究报告怎样规范撰写;教育博客这类非常规写作有什么特点等,这些都要有所了解,有所涉猎。

(2)撰写有价值文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手里总会拥有一些文本资料,如备课笔记、听课笔记、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这些文本资料是教师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形成的,是教师教研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内容甚至是经过多次思考多次“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结晶。应及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合提炼,形成完整的主题文本,为交流、评比、发表等做准备。

(3)多渠道推介成果。“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倡导人斯腾豪斯认为,“私下地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类研究成果交流载体,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如论文竞赛评比活动、给教育刊物投稿、各级课题申报、优质课评比、经验交流会、发表博客等,借以及时推介研究成果。

4.用研究反哺教学——优化提升

教师开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如果一位教师“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果实”被他本人“束之高阁”,懒得去理会,那么这个“果实”将会“腐烂”或枯瘪,最终失去功用。因此,教师的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来,也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用成功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来检验所取得的经验,以利于对实践和研究的再度审视和思考。

如,有的学校在每天中午设置了一节20分钟的硬笔写字小课。20分钟的时间是否科学呢?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每次练字10分钟较为适宜,因此有必要予以调整。这一调整就是认识提高、实践优化的过程。

再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中,编排了“学和做”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笔者初教这块内容时总感到不顺手,经过半个学期的优化实践发现,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会使语文与综合实践两门课程都上得“生龙活虎,别开生面”,且能感受到“学生的心智在书斋与田野之间徜徉”的曼妙。

三、 模拟论证,教研组助推催化“融通”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能有机会接触课题研究专家组成员的论证会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偶尔有那么几次,也大多是作为旁听者参加的。由于老师们缺乏课题研究的基础,加上对专家组所论证的选题和开题报告等内容有可能比较陌生或离自己的教学实践较远,旁听时不一定能“听得明白”。因此开展模拟课题论证,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课题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内化。

1.选题论证模拟

教研组活动时,教师们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按照自己所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每个成员须选择三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陈述,大家讨论后就各自关心的三个问题再次予以筛选,最终保留最有价值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个人的研究课题予以确认,然后按照省市级课题研究的规范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同时撰写一份“开题报告”。

2.开题论证模拟

每位成员按照事前确定的发言顺序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其他成员作为“临时专家”从课题的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然后“课题主持人”根据“临时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再认识,对“开题报告”进行必要修改。活动时可以约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研员、教科员亲临现场点评指导。

课题式教研在农村小学教研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践价值有以下几点。

“低”起点。回顾一下课题式教研的策略和流程,不难看出,学校、教师、教研组三个层面的操作都是从“基础”和“入门”的地方抓起。比如,教师在梳理问题筛选课题的时候,并没有像申报省市级课题那样有多种刚性条件的限制,这对于没有申报过或虽有申报但未被立项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显然降低了难度,同时又为再次申报各级课题奠定了基础,搭建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桥接平台。

“多”路径。课题式教研有多条路径供教师选择,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教师既可以依据流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也可以交错进行,有所侧重。写作能力较弱的,可在写作方面加强实战演练;理论水平需要提升的,则可以加强理论方面的专题学习。扬长补短是一种选择,扬长避短也是一种选择。从哪个点切入,在哪个方面加强,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框框。

“真”研究。课题式教研活动采用的是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流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教研组,都能做到活动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流程,有具体路径,有实施手段,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督促者,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在真研究和研究真问题的实践中,教师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教师的研究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从而将教学与研究紧紧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和研的有效融通。

参考文献

[1] 王天蓉,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向阳.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金洲.走向校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肇丰.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活动化课题 篇4

一、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活动现状

许多的化学教研优质课赛课、大型展示课、研究课等现场, 通常都会以探究性极强的课堂实验活动来展示, 经过教研组精心打造的课堂难有不成功的。这是我们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亮点, 被倡导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被业内人士和专家们所积极推崇。虽经现场的热烈大讨论, 教师们激情雀跃, 皆愿复制, 但是沉寂下来后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仍波澜不兴, 难以常态化进行。现实的条件是许多的化学实验难以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 许多学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开出率较低, 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制约, 每个学校、每位化学教师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二、影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

从多年的调研来看,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1、缺乏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

社会对学校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 而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放弃课堂中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教学成为以“讲”代“做”、以“练”代“画”, 上级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位。一方面,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 化学实验是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的一项工作, 学校领导对实验的教学也就多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愿有太多的投入, 这使得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药品等靠吃“老本”而勉强支撑。另一方面, 由于各校是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员的工作, 而化学教师本身任课的工作量普遍繁重, 再让教师本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化学实验, 没有明确的报酬, 没有成绩的肯定, 没有激励的机制, 加之在实验过程中会接触到有毒、有害、有险的物质对身体造成伤害, 许多的化学教师就因此而放弃做实验, 宁愿以讲代做。缺乏或缺失激励机制,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每况愈下。所以许多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一片混乱, 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2、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重不足。

化学实验本身的危害性、腐蚀性、污染性等特殊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设备、与教材实验配套的仪器和药品等, 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学校没有规范的专门实验室, 没有象样的设施和设备, 没有配套的仪器和药品;没有专职人员管理, 药品浪费严重;没有专门的人员维修, 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不足, 远跟不上新教材的实验改革步伐, 难以胜任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所以许多学校化学教师长期以来只能在行课的教室里以讲实验、画实验为主, 也就不足为怪。

3、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

除高完中往往配有专职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外, 一般的单设初中都是任课的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对实验的课前充分准备, 化学教师自己为了教学准备的实验总是匆忙、粗疏、随便, 使得药品的消耗多、回收率低、浪费大, 实验成功率低, 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不到位、损坏率高, 身体伤害大, 等等。当然, 事实上各校配备专职实验员的现实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即使配备了实验教师却又不是专职的话, 也难以为化学教学服务。

4、化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少, 实验教学的意识不浓厚, 实验教学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 实验科研课题的研究难以触及, 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化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失严重。一些学校只能靠自己培养, 常用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化学教学, 边啃边教, 实验教学上难有落实。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 这一方面除了受经济、交通的影响外, 另一方面是学科给予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少, 凡外出观摩学习与交流往往名额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外出“洗脑”的机会, 只靠着常年的“苦修行”磨练内功。所以许多农村教师教学年限越长, 教法往往却显得越呆板陈旧、老套定势, 离实验教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远。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5、大班额教学的制约。

近几年来, 许多城区中学生源拥挤, 大班额教学突出, 且不说实验场地的限制, 工作量、劳动量太大, 单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组织工作就难以掌控,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些现实的因素让许多教师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望而却步。

6、没有实验技能的培训。

多年来, 教学主管部门没有开展过实验学科任课教师及实验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在化学年轻教师一茬一茬地取代了原来的老教师后, 年轻教师的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培训, 实验能力差, 实验失败多。加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年轻教师在浮躁心理的支配下, 个人钻研业务的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缺失, 怕麻烦、怕繁杂, 化学实验就这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折扣,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成了粉饰的表演, 难以常态化开展。

以上诸因素虽然制约着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但难道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就真的不能常态化开展了吗?

三、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策略

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真的难行吗?其实并不是想象的这么难, 只需要达到两个条件即可——课堂实验微型化和教师的敬业心, 再配以分组实验的教法, 即可常态化地开展实验活动。

1、课堂实验微型化。

所谓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即是经常性、日常性和随堂性开展化学课堂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多年的调研经验, 要使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地进行并非不可能, 走实验的微型化道路是最有效的方法。微型化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小, 不会占去太多的时间投入准备, 仪器轻而小, 便于随堂开展。以学生实验活动中的试管实验为例, 常规实验所需反应的溶液大约2ml左右 (学生实际取量比之要多) , 以每滴液体约0.05ml计算, 2ml约需40滴, 以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需该溶液2ml, 以现在普遍的大班额60名学生计, 需要15组, 即需30ml, 加上损耗量10mL, 至少得40ml, 以一位老师任教3个班为标准, 这一种药品就得准备120ml。倘若以微型实验来进行, 将试管换成塑料点滴板进行实验则所需溶液就只需2-3滴, 一个60名学生的班级实验活动教学只需约3ml, 3个班的实验活动教学约需10ml, 一块塑料点滴板同时可做多个实验。以这种微型化实验进行学生实验活动, 即便一节课内容中实验活动需要10种药品 (试剂瓶也微型化) , 也因其微型的量和仪器而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前实验药品准备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则这样的实验活动课开展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困难, 微型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用一两个实验盘就可以完全盛装下, 随时可以让学生端到上课班级的教室, 课前让班上的小组长将实验仪器药品分发到各小组去, 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这样一节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课即可开始了。万盛区的一个化学课题组就使这种学生实验活动课堂进行了常态化地开展。教材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实验活动一律在课堂上开展探究, 不能由教师演示代替。

将实验微型化, 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多, 微型化实验课堂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安全性好、节约药品、节省开支、环境污染少。经济落后、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学校, 都可以选择微型化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万盛区的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利用身边易得材料进行微型实验的探究》化学课题组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开发微型实验资源解决了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2、教师的敬业心。

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基础, 即便微型实验的准备不耽误多大的时间和精力, 但还是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有效地准备, 毕竟多出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 “讲实验”、“画实验”速战速决, 许多老师就这样将实验“减省”过去了, 简单实验做点演示, 麻烦的实验以讲代做或以画代做直接省掉。有这种教学心态的老师, 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诿, 学生的实验活动都难以开展。其实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什么条件和细节都达到了你才去进行,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开展学生实验活动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需要教师的敬业心来支撑, 教师没有了敬业心, 什么工作都会打折扣, 包括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教学细节。

即使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设施,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师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就不愁不能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

3、分解大班额分组实验。

既然“挤挤一堂”的教室里难以开展探究实验, 索性把探究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到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教室容纳的学生有限, 可以分成两小组分批先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因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员, 都是由任课较少的年轻教师兼职, 留在教室的这组学生就会没人管理。为了避免没人管理的局面产生, 利用同一年级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协同合作, 没有轮流到的学生在教室上预习实验或完成实验报告, 由教研组没有课的老师临时监管。轮到做实验的这一组学生就进实验室去做实验, 由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在所做的新教材所有演示实验中, 先集中预设实验内容, 简单的实验可归为学生实验, 实验多了再集中起来一次完成。虽然学生实验的进度可能与教学进度不一致, 但是在教师预设实验报告内容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简单实验没有难度,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并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通过亲自实验得到启示。这种教学方法虽可行, 但工作量大, 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可能存在冲突, 班级的众多也使学生实验的周期拖得很长。虽然如此, 但最终得以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常态化地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入学习, 认真领会新教材改革的精神实质, 深刻分析原有的做法的利与弊, 转变教学观念, 拓展思路, 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好常态的实验教学活动, 使教学少走弯路,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目的。每一位化学教师拿出自己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 相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一定能常态化地顺利开展。

摘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开展越来越难, 越来越少, 本文从影响实验教学常态化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实验教学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常态化地进行开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常态化,实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谷莹莹.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9) .

[2]胡守会.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1) .

活动化课题 篇5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外关于“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而传统的大班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额度,每个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促进了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行小班化,让学生更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小学陆续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而国外的研究则更早。“小班化”对班额要求将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随着生源的自然萎缩,结合我校师生比的现状,今年我校通过努力在班额设置上具备了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的条件。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互动、合作,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键词的界定

小班: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区别于一般在40甚至50人以上的传统教学班。

小班化教学:在小班配置条件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观支配直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班教学特征。

合作: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会合作,又能积极参与竞争的人才。小班化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做好合作小组成员组合的研究,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组员构成进行认真考虑,而不是随意的进行组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进行科学分组,寻求最佳的分组方案,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的合作效果,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研究小组内成员的科学合理分工,帮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合作学习小组可以达到学生之间资源相互利用,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身份相互依存,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助人,学会寻求帮助。

我们可采取两种分组方式:一种是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协作学习的内容;另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有两种分法:可分为同质组,即每个小组成员的层次相同,也可分为异质组,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同质组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小组学习中学生活动机会均等。异质组有利于开展“帮助差生”活动。

(2)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就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亦即我们平常所说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通过他自己的学习“习得的”。“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终身学习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着重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搜集资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保证课堂交流中听课的质量,培养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研究基本思路:

1、以校本培训为主线,加强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学习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小班化教学的理论知识

(2)观摩展示课,全面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3)案例反思,交流分享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2、以(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

3、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确保小班化教学的顺利推行

三、课题实施情况

这学年我们初一社政备课组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我校由于地域原因,学生人数较以往在不断较少,每班学生有三十多人,这为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上学期来我们组课题实施情况。

(一)理论学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研究的先行探索和理论总结。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思想意识,我们备课组先进行了理论学习。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

(二)实际操作

1、新授课

第一:课前“四人小组”的预习检查。现在学校推行任务单制度,要求每节课预习,有任务就要有检查,否则学生不会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和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每次上课前的2分钟,由四人小组组内进行学案的检查,然后反馈给老师。

第二:在新授课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引导学生互助学习,采用1对1挑战、1+1共同体的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等。1+1共同体的形式,也就是兵教兵的形式。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解答,这样课堂的效率会很低,教师照顾的面也不够广,因此我们采取1+1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时候,由于一些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找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这些重要的水道时,总是很不明确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1+1共同体来完成,同桌之间或互助共同体在《世界地形图》上相互指认,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再一次熟悉地图,还让哪些找不到的同学得到了帮助,还学习到方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小组合作讨论,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经过讨论的问题,学生往往经久难忘,而且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经过预习自学环节,学生与教材已经有了基本“对话”,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推出导学案中“探讨与提高”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比如:在《信用是金》这一节课中,老师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一个是让四人小组课前收集关于诚信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设计问题,在课堂中展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一个是小组合作讨论美的紫砂煲事件,为了让学生小组讨论具有实效性,规定一个合作小组只讨论一道题,避免了课堂走过场,能让学生交流、讨论充分,易于参与到课堂当中。

2、复习课。

期末阶段的复习工作是紧张收获的季节。期末考试是学生一个学年的辛勤汗水将在此得以体现。那么怎样打好这一仗呢?过分的强压与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复习课在传统上都是由教师把所要复习的内容重新讲一遍,然后再做相应的练习。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对学生来说,复习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故复习效率低下,后进生基础知识仍然存在漏洞,优等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得到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没兴趣,连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合作学习就给复习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比如,期末复习的时候我们运用1对1挑战的形式,主要是学生考学生的方式,这种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积极性高。在这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在上课阶段以挑战的方式来进行比赛,比如在翻书、知识点问答等方面。因为以学生的关注点来考察学生,学生用自己易错的题来考察对方,不仅考察了另一个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自己再一次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在上学期的期末阶段,我们平行班在复习课中采用由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复习课堂知识点,复习内容由教师课前通知,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分别进行知识点介绍、题目作答、学生疑难点解答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极速班根据班级特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担当“小老师”的方式来进行复习。例如七上《历史与社教科书中,各式各样的图像层出不穷。这充分体现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一大特点“图文并茂”,图与文的密切互动。但教材中的图,不再是“附图”,而是具有意义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一部分教学任务,由此可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中读图是很重要的,为了复习这块内容,教师把教材中的重要的一些图分配给各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理,课堂内派本组的汇报员上台通过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落实这部分复习内容,上台汇报的同学真正体验当了一回教师,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后甚至有学生主动请缨争当课堂的小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复习形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用担心犯错误,复习兴趣更高,使得学生成绩不断提高,有利于缩短两极分化现象。可以说,小组合作为提高科学复习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3.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五、解决对策

1、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还有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教学随堂练”小课题活动探究 篇6

关键词:“教学随堂练”;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8

英语组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学随堂练”小课题活动要求教师限定授课时间(25-30分钟),在随堂的10-15分钟实施当堂教学重点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应用训练。其中心要求与终极目标是“创建高效课堂”。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上做到“减负增效”。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习、钻研、实践和领会好“教材精讲精练”这一教学主导原则的重要作用与实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创建高效课堂”是教研与教学的中心要求与终极目标。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做到“减负增效”。教师要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成绩,就需要在教学中学习、钻研、实践和领会好“教材精讲精练”这一教学主导原则的重要作用与实效。

2. 当前英语作业的练习与布置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与灵活性,教师的教与练,学生的学与练等教学环节时有偏差,随堂练习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量,把课堂的精讲与课后的精炼结合在一起,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检测教学实效。

3. 解决教师与学生针对练习题方面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教辅材料练习与单元授课知识的训练不统一,存在教与练的知识训练脱节的问题;很多教师注重练习数量与单一的语言讲解,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学习的困惑与困难,对课后练习了无兴趣。

4. 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激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研教改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服务于教学。

5. 教师通过出随堂练习卷,可以强化提升教师钻研教材、钻研教学的能力。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钻研能够强化把握其教材重难点和知识考点的能力,使出卷、整理教材知识更加可行方便。

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有针对性地做好单元课时随堂练习卷,侧重学生的双基能力训练与讲练的结合,同时要求练习卷要规范统一。

2. 有针对性地精心备课,进行随堂检测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3. 注重教法钻研与学法指导,同学科教师可随堂听课、监督、反馈、交流,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4. 创建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做到“减负增效”。

三、实施步骤(八年级)

1. 准备阶段:客观分析中学课堂教学与习题教学的得失,认真选题,制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成员、分配课题工作、成立课题组。

2. 研究阶段: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课题教学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

3. 总结提高阶段:整理资料,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

四、课题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英语随堂测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短、平、快的检测与验收,运用好随堂测试这一手段正是我们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教师要转变习题作业化的传统教学观念,确立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习题处理(家庭作业作业减负)为一体的合理整合教学。随堂练活动应确立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时间保障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仅传授语言知识的习惯,摆脱“满堂灌”的做法,把教材内容和教授对象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添新内容,通过“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随堂练习”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课堂学习者。

在实施随堂练教学课题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教材、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每堂课要及时地组织习题小练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检测教学效果的任务教给学生来完成。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英语组累计开展随堂练约36-40次,共计出随堂练习卷12份,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巩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随堂练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意识和认真的听课习惯。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坚持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堂教学应有侧重点,教师要考虑授课内容、学情调动、过程方法、时间分配、有效辨错纠错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和组内听评课三种方式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优化随堂练活动。

2. 有针对性地做常见考点的拓展和训练。教师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设计学生可当堂处理的基础知识问题,通过习题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鼓励他们解决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问题,如词汇、语法、文章风格、写作技巧等。并当堂要求学生逐一快速地讲解结果,针对出现的错误,同学或教师纠正补充讲解。

3. 针对随堂练检测之后学生还有不懂或不清楚的知识点,教师要在二次附备的个人备课中将这一部分内容设置在下一堂课的复习引课环节中,并在全班进行二次循环教学。在实施随堂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抓好基础,反复进行辨错、纠错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在随堂练册上用红笔认真做好订正笔记,每周不定期随组抽查监督。其次,在集备课中,教师们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讨论筛选,分单元、分阶段地排版打印随堂练纠错卷。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随堂练纠错卷中的知识点,让学生针对学过的、熟悉的、不扎实易错的知识内容反复讨论,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

4. 针对基础知识内容,我们坚持用课堂教过的、学过的、做过的、讨论过的、检测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训练。实施反复的温故知新和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

五、英语随堂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为体现英语高效学习的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重基础”、“小步走”、“分层次”、“及时练”的方式。

2. “化隐为显”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习惯作为明确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应以习题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显露出来。教师在实施教学随堂练中,可以强化要求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学习、习题纠错本(错题积累)、小组讲练、学生随堂阅卷讲题、学生出卷、快速答题等学习要求或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学生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语言教学是练习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英语的思考方法。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参与”原则,只有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会更好地获得学习效果。

4. 根据教学难度恰当控制练习水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地控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教师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另外,在随堂练习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严格要求,课堂随堂练的内容梯度也要由易到难,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

5. 随堂练教学中的评价方法。随堂练融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为了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需要学生、教师的共同关注,并参与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但不论用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定要恰当、合理、及时。本学期我们采用的评价方式有教师随机抽查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课堂互评、个人评价、班级星级小组评价等方式。

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的生产化 篇7

关键词:数控车工,实习课题,必要性,可行性

一、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的必要性

数控车床特别适宜加工内、外圆弧面和非圆曲面, 工厂产品中这类产品较多, 数控车工实习的最终目的, 一是学生完成规定的训练课题, 二是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产品的加工, 而实际生产的变化及其复杂性是很难预见的, 只有通过在实习教学的课题中模拟企业生产的全过程, 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当前多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的可行性

我校在《数控车工生产实习》教材实习课题的编排上, 课题的实用性占一定的比例, 使得实习课题比较贴近生产实际, 一般的练习图都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的零件或产品, 对数控实习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生产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工件, 才能熟练掌握所学课题, 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的实施步骤

1.数控车工生产产品的论证

实习课题生产化的生产产品, 要按照数控实习教学大纲和本学期的授课计划要求, 在确保计划完成的情况下, 有针对性地挑选与课题有关的生产产品, 如学生在实习到G02、G03数控指令时, 当学生对该指令已完全掌握的前提下, 可选择汽车变速箱里的双球操纵杆进行产品加工,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刀尖圆弧半径补偿指令G41、G42、G40, 并且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时候建立和撤消刀尖圆弧半径补偿,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课题刀补的正确认识, 最终为完成实习课题服务。学生在低年级时, 以课题练习为主, 练好基本功;到二年级时, 可选择与课题相关的简单产品加工, 如内、外圆柱配合, 内、外圆锥配合;到三年级时, 可选择一些轴类、套类组合零件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对于高级班的学生, 由于已学了参数编程 (宏程序) , 这时可以适当加工一些非圆曲线一类的产品, 如双曲线手柄等。

2.生产产品的组织实施

根据学期计划要求, 当实习课题与生产产品建立相互关系之后, 就要根据课题确定的产品, 到学校相应的实习基地 (或联营企业) 去寻找较合适的产品, 在寻找合适产品的同时, 更要注意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和现有加工设备相配套, 尽可能与联营单位的加工方式相近, 刚开始工件毛坯应少量投入, 待送检合格后, 方可实行批量生产。

3.教师示范

数控车工实习生产化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实习指导教师示范怎样, 只要对每一位参加生产实习的同学都进行示范指导, 所有同学都能领会加工工艺过程及相关加工技巧, 就能加工出合格零件,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确保实习课题的圆满完成。

4.学生操作

在指导老师的多次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合格的情况下, 便可让学生独立操作。刚开始加工时, 对学生严格要求, 按加工工艺进行操作, 对首件产品的尺寸, 要实行首检制度, 待检验合格后方能再进一步加工,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逐步提高速度, 减少辅助加工时间, 指导教师要不断地巡回抽检学生的加工产品质量, 对于加工过程中, 刀具磨损等其他因素, 造成所加工零件的尺寸变动, 要及时地进行刀具补偿, 确保产品的合格率。

5.质量检查

首先, 辅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产品的正确检测方法;其次, 对学生加工的产品要实行“三检测”制度, 即首检、抽检、终检。指导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加工的产品, 进行抽样检查, 防止学生在长时间内对加工过程中工艺的变更, 或只图数量, 不求质量, 或刀具损坏没有及时发现, 或产品尺寸的误测量导致加工产品合格率下降;通过终检使学生树立起“质量第一”,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意识, 虽然数控车床加工产品的精度高, 一致性好, 但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很多, 时刻教育学生按规定对所加工产品进行初检、抽检、防止废、次品的产生, 并找出废、次品产生的原因, 做到既完成实习课题, 又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6.安全文明生产

安全生产是完成产品加工和实习课题的重要保证, 如果没有安全生产的意识, 即使实习课题完成再好, 再快, 产品做得再多, 也产生不了经济效率, 更谈不上社会效率;因为学生安全、文明生产意识淡薄, 没有养成较完善的安全文明生产规范, 即有可能对设备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只有及时提醒每一位同学, 这样才能既完成实习课题又能保证安全生产。

7.信息反馈

学生把首批产品加工完成后, 通过学校产品的最终检测, 把合格产品送交联营企业, 进行产品综合测试,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 再微量调整加工过程, 使所加工的产品, 性能最好、质量最佳, 为进一步加大产品加工批量, 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其它实习课题的产教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三、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的效果

1.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的生产化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一的、机械的实习课题练习方式为课题内容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同一动作多次重复,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工速度, 缩短了加工时间, 使熟练程度明显增加,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以往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练习是机械重复的, 且同一课题较单一, 一般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要领之后, 就认为此课题全部内容都掌握了, 再加之实习材料按计划发放, 切削用量不能与真正的产品一样, 单纯课题实习学生精力易于松懈、感到疲劳、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通过数控车工实习课题生产化, 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实习空间, 当许多同学加工出一定数量合格产品后, 就能满足现代青年人的成就感、自豪感, 使他们有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个实习课题的练习, 也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技校健康稳步的发展

活动化课题 篇8

一、物理实验进行课题化改造的必要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在开放性、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力度不足, 限止了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至少存在着下面几方面的缺陷:

1.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现成”

所有操作环节都是根据书本知识和教师教学来完成的, 基本上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 是一项任务性的工作。而真正的实验价值在于遇到问题如何去设计实验, 需要什么器材, 如何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2. 常规的物理实验太注重规范性, 缺乏自主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如何操作在教材中非常明确, 即使不明确, 教师也会非常强调如何操作, 注意事项是什么, 结果数据如何处理等等。完全失去了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价值。学生实验完全相当于机械操作员, 无非是生产的零件好话的区别, 根本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又由于实验试题也出的是如此规范, 导致实验教学出现了一钟怪异的现象:许多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去做实验, 而是“讲实验”, 让学生记住实验要求的所谓“标准”, 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

3.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封闭, 缺乏开放性

常规的物理实验, 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以完成既定的任务为标准来衡量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不需要研究不属于实验内容, 但与实验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它相关问题。事实上在研究实际问题时, 方方面面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如果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分析, 这些知识和能力可能会比实验内容本身更具有意义, 但传统的物理实验显然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使得它的研究内容过于集中在既定的内容上, 使研究的内容缺乏开放性。

4. 常规的物理实验过于纯化简化

在探究物理问题时, 往往会牵涉到各类不可忽略的实际因素, 如各类阻力、气温、湿度等影响, 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性。而现有实验都忽略了次要因素, 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结论而进行的实验验证, 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而实际上在研究实际问题时, 一些次要因素往往会决定成败的关键。

综上所述,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 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 从课题化改造角度提升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物理实验进行课题化改造的策略

那么物理实验如何进行课题化改造, 才能真正体现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开放实验的设计是体现实验内在价值的前提

(1) 让学生了解隔离仪器的功能和理解各类仪器的工作原理, 这是开放实验能实施的关键

(2) 以问题形式为前提, 商讨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仪器, 这是开放实验实施的重点

(3) 根据方案确定步骤, 这是开放实验实施的难点

(4) 具体操作, 商讨一些次要因素的解决办法, 这是开放实验过程性完善的要点。

如“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 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商讨实验设计和操作。

(1) 决定电阻率的因素由哪些?

(2) 需要测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器

(3) 这些仪器如何有机的结合使用, 电路如何设计

(4) 有哪些因素会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如何解决

实际结果是少数同学对电路的设计是正确的, 大部分学生电路设计存在问题, 对一些数据的读数和处理也存在不小问题。

(5) 交流实验成果, 进行点评。

通过交流、点评, 很多同学意识到了该实验的一些注意环节。在近1年的各类测试关于电路设计实验试题统计中, 学生错误率明显比其他班好。

我认为, 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和考试目的角度来讲开放实验一定比现成的机械模仿要好得多。只有开放实验的设计, 突破教材中给定的实验方案, 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实验内在的价值。

2. 开放实验的研究范围

(1) 把实验的研究内容拓展延伸

对同类实验进行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同类实验中有更多的知识、能力的历练, 从而更具思维的广度性。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 我们可以延伸跟多的同类测量性的实验。如“测量电阻丝、半导体、光敏电阻等各类电子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2) 注重实验的研究方法的迁移用以解决新的问题

高中物理有许多物理实验的方法是相同的, 如在探究桌面产生弹力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万有引力常量均利用了微观放大的方法。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完成某个实验的同时能更多的让学生来探究同类研究方法的物理实验, 这不但能有效地丰富实验的研究内容, 更是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十分合适的研究课题。对培养学生实验的情感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完成“测量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后, 是否让学生再完成测量各类透明物质的折射率, 如三棱镜、半圆柱形玻砖、透明树脂片等。

3. 开放实验仪器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如果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加分析地排斥使用实验室以外的高新技术仪器, 一味地强调“土法上马”, “瓶瓶罐罐”做实验, 那么我们的学生以后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事实上, 一台新的仪器设备, 从对它不熟悉到能熟练使用的过程,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的能力, 正是我们的学生以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但却却是这一点, 正是我们的学生, 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都缺乏的。因此在鼓励学生应用简陋的设备进行物理实验的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来进行物理实验。

如“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轨迹记录能否用更具现代科技的摄像、摄影、传感器来记录。

如“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能否利用示波器、传感器来记录数据等等。

开放实验仪器的选择, 不仅在实验情感上进一步得到提升, 更让学生学到了跟多的现代科技手段,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4. 开放实验的组织形式

作为课题研究形式的物理实验, 原有的实验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开放后的实验教学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开放实验的组织形式, 具体的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 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实验的的时间

(2)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

(3) 以成立课后实验研究小组的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实验

5. 改演示实验为互动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讲, 从某种程度上更象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我们把演示实验给为互动实验, 整个实验的环节交给学生, 那么是否更多的学生就是演员, 他会有更多的体会和历练。

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 很多教师基于教材给学生演示各类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 最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只是被动的从看客的角度思考内在的本质, 如果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 让学生来演示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最终大家互相交流来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我相信学生的收获将是终生的。

6. 重视课后小实验,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物理实验更贴近生活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课后小实验, 教材的本意就是要更多的体现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 但大部分教师对这些课后小实验不够重视。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小实验是无数编者绞尽脑汁从学生的认知度出发, 又具备学生独立可操作性的角度思考设计到教材中的, 对于实验的原理、设计、材料和仪器的选用、实验的操作都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这些小实验无论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还是对学生学以致用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7. 开放实验的评价

实验内在的价值并不是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 更大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习得了什么。因此, 对实验的评价应是“重过程, 轻结果”, 至少应考虑以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1)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实验的兴趣和投入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提升。

(2) 实验的思想与创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创新或新的思考和问题, 能否提出新的问题或因素。

(3) 实验过程中相关能力训练的力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各种操作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区分、能否处理各种次要因素和抓住本质知识进行归纳等等。

语文课堂中的微型课题活动 篇9

一、微型课题的活动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也是“解决教师身边具体问题,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科研, 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 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被要求者, 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接受者和单纯的学习者。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它不是把某种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 而是蕴涵了将理论的一般性原则个性化, 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相融合的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 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背景, 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 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 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 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组织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对“微型课题”的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确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二、微型课题活动的原则

1.选题应新颖。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 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 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 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 把握新热点, 选准新角度, 此谓“锦上添花”。同时针对原有问题, 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 即“旧瓶装新酒”。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 就设计了这样两个微型话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 面对这样一个剧本, 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 你认为哪个角色最能打动你, 你想出演哪个角色, 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 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 又是源于文本, 更是贴近于生活, 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 深入挖掘, 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2.选题应小巧。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 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 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 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 研究得不深不透, 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 方向就会看得准确, 问题可以说得深刻, 结论可能下得透彻。如:教授《孔乙己》时可选“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对孔乙己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怎样看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与“酒”、孔乙己的神情描写与性格特点、说说没有出场的丁举人、“笑”在小说中的艺术力量、孔乙己的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的话语分析、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弱者、咸享酒店与孔乙己、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中的“我”……这样学生就容易下手, 有话可说。

3.选题宜务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 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比如教授《散步》时, 可设置以下“微型话题”讨论。 (1) 课文标题欣赏。 (2) 课文的开头之美。 (3) 记叙文中的风景画。 (4) 说说课文中的“波澜”。 (5) 课文美句赏析。 (6) 课文结尾段的意味。

一次有意义的课题活动 篇10

首先,当然要了解身份证的相关知识了. 滕利平和蒋建英老师把我们召集起来,分配了我们的工作:决定七(1)和七(2)的同学上网查找身份证的相关资料;七(3)和七(4)的同学去甘露派出所采访那里的户籍警. 然后我和王吉将网上查到的资料和同学采访到的材料整理成文,发给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如何编写学籍号.

第二天,大家干劲十足,早早来到学校七(1)和七(2)的同学去学校的电脑房查资料,滕利平老师则带着我们七(3)和七(4)的同学去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一位户籍警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她首先拿出一张身份证,给我们介绍了身份证的历史、防伪标识、身份证上的内容和办理身份证的相关手续等等. 我真没想到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包含了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最后,她还带我们来到拍身份证照片的工作室,参观了那里的器材,介绍了使用方法. 同学们边问边记,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回到学校,我们便把刚才记下的材料,整理成文. 下午,我和王吉把网上查到的资料和采访到的材料汇总起来,写了一篇身份证知识大全———《漫谈身份证》. 足足花了我们3个多小时,写了3 000多个字!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了,当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第二天,老师把打印好的《漫谈身份证》发给我们每人一份,让我们再进一步学习了身份证的相关知识. 然后,着重让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表示形式. 等我们都理解后,老师就要求我们根据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表示形式,来设计我们学校同学的学籍号. 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想法. 最后,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整理成文,活动就圆满结束了.

活动化课题 篇11

一、探究活动的实践

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在确定小课题主题及合作小组后,每个课题小组就要根据主题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可见小组活动计划表,然后再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具体实施。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供咨询、监控及研究指导,并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如某探究小组确定了“潜伏在家居装修中的隐形杀手”这一小课题以后,首先开展了实地调查,走访了珠海市世邦家居、永昇家居城,了解到许多家具的资料介绍中都有相关的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报刊杂志等了解家居装修材料中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等。为了真实感受甲醛的存在,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检测新装修家中的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为大家解密家居中的甲醛。最后,提出减少室内装修污染的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我们的小课题探究活动基本上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活动时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中午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双休日自行安排的时间。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组织跟踪反馈工作,多方联系,甚至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方法上是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毕竟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我们重视和关注的是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一定是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层次。而且每一次的活动,孩子获得的亲身体验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二、探究活动的交流

学生将探究的过程以照片、视频、文字、统计数据等形式记录下来后,我及时指导学生将课题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提炼,在大量案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并制作成PPT,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PPT展示探究成果时,至少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小课题的探究主题和探究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探究实践和探究方法等;三是探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他人改进、创新。我除了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小课题探究的成果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探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小报、微电影、朗诵、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小课题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交流会,逐一上台展示小组进行小课题探究的情况,并由学生评委根据展示的情况进行打分评定。评定学生小课题探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探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是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形成和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同时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辩的能力。在小课题评判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然后请学生代表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并对每个小组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表彰,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就感。通过探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小课题研究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此外,还可以进行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延伸,如开展一次阶段性的校级板报宣传,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课及活动剪影等进行全校性展览;也可以自行结合班级中各组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览。

实践证明,立足课堂的基础上,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拓展性的小课题探究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是体验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推进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策略谈 篇12

关键词: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研究策略

课程与老师的教学使离不开的, 对于课程能否充分实现其课程设置的价值和目的, 教师的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分别从课程研究过程、教师自身素质、学校课程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明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位置

在指导的过程中传授学生一定的研究方式、方法, 小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精选研究课题

在研究课题的选择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特点以及其知识结构, 贴近学生生活。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的内部源动力, 只有课题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发挥课程设置的目的。同时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要秉着从小处着眼、贴近生活、量力而行、关注焦点和新事物等立足点进行选择。

3.制定详实的活动指导方案

教师在对小课题研究的指导之初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制定详实的活动方案, 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在制定指导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指导的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 同时考虑学生对所进行的指导方法的适应性, 选择学生适应强的指导方法。同时, 对于活动进行中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等进行准备, 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条件。

4.对学生的研究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并进行问题指导

小组之间的能力基本相同、组内成员之间各有差异, 成立研究小组。并对学生在组内的职责进行明确, 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在各小组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研究进展, 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考。

5.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评价是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行研究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重点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在你评价中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丰富、完整的评价, 如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合作精神、信息收集、成果表达等多个方面, 自我肯定性。

二. 在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该课程的内涵、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以及该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 从而对该课程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2.优化教师自身能力及知识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在具备所需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课程的有效指导, 如:课题开发能力、师生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同时,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也在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指导的有效性。教师所具备的单学科知识也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对于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也有着极大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优化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 以便更好的进行有效性的指导。

三. 在学校课程管理方面如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统筹协调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个人以及各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促进课程活动的实施和落实, 改进教学情况和进展。同时, 加大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力度, 课题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地方特色、适应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合利用学校自身、周围环境等资源。另外,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如: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加大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不以单纯的活动结果为评价标准, 注重活动过程的老师的有效指导。

上一篇: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下一篇:激发欲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