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共8篇)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1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刊布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
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美国另外一位教育学家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总之,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国内、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我们的视野所及,目前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缺少必要的探讨,更没有初级学校生态的要研究的领域。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发开发研究,形成我们关于绿色教育经验和基础,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的研究有特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绿色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生态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形成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校本理解,可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结合学校绿色教育经验,将绿色教育融入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借助学校生态研究这一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升。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理念是指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思想,绿色教育原意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实践中将绿色作为隐喻,引申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指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重视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教育,因此,绿色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取向,促进人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学校生态:
1、“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研究重点主要指栖息地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发展。
2、在上个世纪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一所学校就是复杂的生态教育系统。
3、所谓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学生制度环境及其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调控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4、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关系是学校关系的核心,但也包括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和谐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自身所构成的生态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关系。
5、学校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整体优化学校生态。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
“学校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意指以绿色教育理念的价值引领下,从学校生态整体入手,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能为目标,通过学校内部各个要素的优化来实现学校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谐与结构优化,是学校校本探索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1、在绿色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学校生态建设的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考,提高对素质教育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总结我校绿色教育的经验,在学校生态整体优化新的研究视角下,深化绿色教育实践,进一步彰显学校绿色教育特色。
3、从学校生态的各要素的研究入手,明确自然成长的绿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资源节约的思想,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
4、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理互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有效的开放体系,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生态和谐。
5、在学校生态的整体优化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然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内容
1、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
对我校绿色教育与教育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学生问卷和教育生态案例分析等方法,调查教师的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行为、学校教育生态(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等。
2、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
主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3、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等方面,研制评价量表,设计分析框架。
4、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成长的功能以及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研制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成长目标;四是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平台的构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需要。
5、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校本出发,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类活动内容进行整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棋类校本课程和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6、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状态。“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内容,也是一个常新的教育话题。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在清凉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每个孩子的六年学习生活与成长目标,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从学生生活领域入手研制“七彩少年”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拓展学生生命质量的长度和宽度,促进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
7、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制度生态是影响学校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学校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学校发展。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8、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对目前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关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
9、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研究任何拉近网络虚拟环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二是研究任何拉近虚拟的教学环境与文本环境之间的距离;三是研究任何拉近学生校园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距离。
五、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
下设子课题组组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三)实验步骤:
1、课题准备与申报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研究任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研究内容:对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有关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文献研究,从理论上为课题组研究建立资料库。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成果: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完成论文《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理性思考》。
2、课题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研究任务:研制“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且进行方案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研究成果:形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与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2年8月)研究任务: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
①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②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③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④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⑤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⑥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⑦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⑧、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研究成果:形成调查报告《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制定校内文件《学校教育生态建设实施纲要》;完成学校制度、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方案等资料汇编和课堂教学生态研究案例集。
4、课题总结与成果鉴定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鉴定。研究内容:撰写子课题和课题总结。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完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汇编《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和《绿色教育理念下课程教学案例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员及其硬件设施的保障
①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师资及校园文化方面的软件设施较为优化。学校领导、教师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平等,青年教师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首位,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校长主持省“十五”立项课题“构建适合于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的研究”,于2009年3月已圆满结题,其成果继续在校推广。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②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都是学科教学骨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当着课题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亲近绿色:特色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形成了“相拥清凉绿色,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办学理念,我小决定从学校基础出发进行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这样能够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一轮课题研究的讨论,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工作,在“学校生态”的研究方面,学校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还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收集相关的资料,确立研究的主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组织保障:建立研究小组,形成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的水平。②理论支撑:学习《教育生态学》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按照课题的进展需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③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做到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④经费保障: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每学期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活动经费。⑤奖励保障:根据我校《课题管理制度》,把课题研究工作与教师工作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的老师和课题研究组长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把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晋级、评优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2
一、学生的原生态习作素材无处不在
我们班有个学生,调皮,爱捣蛋,特别爱拿同学的笔,这让同学们很不喜欢他,尤其是女同学,不爱搭理他。发生了很多次类似的事情,我气势汹汹地把他找来谈话都没有什么收获。他总是口口声声地说:“我没有拿。”我真是拿他没办法了。这一次改变方法,我心平气和地把他请来,先用餐巾纸帮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然后和颜悦色地对他说:“陈严,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你了,全班只有你扫的教室是最让我满意的。刚才有同学说你拿了她的笔,我不相信,一定是你想和她开玩笑吧?”没想到我的这番话让这个小调皮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时我顺势递了一支笔和一张纸,让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老师,其实我妈妈为我准备了很多的笔。你说的没错,我不是小偷,我不想要他们的笔,我只是想和他们开一个玩笑。同学们都不理我,不爱跟我玩,只有我拿了他们的笔,他们才会跟我说话,说‘陈严,你又偷我的东西了,把笔还我,要不我告诉老师了’。我说不还,他们还会追着我跑,我觉得很开心,老师……”一打开这个话题,他道出了心中的委屈。平时我总是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我也有点像学生那样认定他是个坏孩子。是原生态习作这个课题的给了我启示,它的理念让我有了让学生表达心声的强烈意识,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吗?课题理念让我感悟到了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轨迹,把学生的真实表达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多么重要。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应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流。这就是原生态习作所倡导的。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生活,贴近自然等,让学生把习作作为释放自我、真实感悟的一个平台,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情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习作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轨迹,展现出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二、学生是原生态习作的主人
原生态习作的教学,意在彰显与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习作)的主人”的理念,在习作教学中去关注、去唤醒、去利用孩子的“原生态”资源。我总是有意识地带着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落实“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想想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让自己驻足的、最想写的一个场景,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最后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下来。当有了这样的关注、唤醒,其中有一个学生想起自己喜欢跟妈妈上超市,有一次被超市中的杀鱼的摊点给吸引了。他在描述完超市那热闹的场面之后,就聚焦到了杀鱼的摊点:“那叔叔手脚真麻利,很快把鱼捞上来,再用棍把它一打就死了,接着拿刀飞快地把鳞刮掉,取出内脏”。从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在这个理念的唤醒下,他已经对今天的习作充满了自信,也为自己的留心观察有内容写而感到自豪。这时,其他学生也急了,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之中,不一会儿他们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有一个学生也想起了他在厦门动物园所看到的场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虎骑马,只见老虎的前爪搭在马背上,后爪一蹬,跳上了马背,马还在慢慢地走,渐渐地快了起来,速度跟风一样快,人们常说骑虎难下,今天虎是骑马难下,真是有损百兽之王的面子。”学生被他那声情并茂的描述吸引住了。又有一个学生讲到了他在街头看到的艺人。接下来还有第四个第五个同学讲了自己的生活见闻。“原生态”资源就这样在原生态习作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逐渐被唤醒,崭露头角,展现了出来,看来学生并非没有“原生态”的资源,而是缺少我们的关注、唤醒。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语言流畅,表达自然,真实感强,是真正的原生态。让这与生俱有的“原生态”资源成为注入“习作园地”的涓涓细流,学生的习作就能像一颗野草的种子,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孕育,彰显生命的本真与活力。
三、原生态习作之美
学生习作中的“原生态”之美,是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率真、烂漫、情趣,一种单纯的,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美。他们总是用自己明亮的双眸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过去,我经常能读到儿童幼稚、率真的文章,但有时却没有给予这些充满纯真情愫、闪动智慧灵光的习作以合适的评价,相反却以“语言不够美”“意义不够深刻”“写得太简单了,篇幅也不够长”等评价学生,使那些“原生态”的习作被改头换面,致使儿童习作的“原生态”之美荡然无存,更严重的是使儿童习作兴趣大大受到影响。“原生态”的习作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让我知道了要珍视儿童习作中情感的质朴美,要珍视儿童通过习作所传递的真、善、美。在生活中,当孩子用自己直白的语言传递着自己朴素的情感,我们要珍视这种质朴的美。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写作情感,使他们写出一篇篇洋溢童真、童趣充盈着“心之美”的习作。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过程充满兴趣。
四、引领学生走进原生态习作
“‘原生态’习作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理念认为:教师应去关注、去唤醒、去利用孩子的“原生态”资源,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原生态习作的主人。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在习作前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的记忆,激活孩子的兴奋点,打开孩子的思路,他们写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涌,走笔如飞。在教学实验课《校园难忘的事》过程中,我在课前先播放《课间十分钟》歌曲视频,在课堂内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气氛。然后,我组织了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听着这声音,透过这画面,猜这里发生了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唤醒,为写校园生活做铺垫。课中让学生伴着美妙的钢琴曲看课件播放的校园画面,以及一些简单的提示语,唤醒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回忆,让他们再现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然后进行了四人小组交流,利用同学之间的唤醒,使他们对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越来越清晰。为了让学生回忆得更完整、细致,我还运用了范文引路,来唤醒他们对校园生活难忘的情景的每一个细节的记忆,紧接着才让学生以“那天……”作为片断的开头,动笔边回忆边写。写好了之后,我又用鲁迅对自己的文章是如何修改的故事,来对学生的自改意识进行了唤醒,让他们先自改,再互评,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我用“激励、唤醒、引导”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了原生态。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3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领导在对全区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后,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度实施策略研究作为新一轮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将区域主导课题《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一项重点突破工作。
一、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生态课堂研究有效开展
1. 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制度保障研究实效。“生态课堂建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南关区重点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了“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名师引领,多方推动”的研究实施策略,形成了“子课题与研究项目并进”的研究模式,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系列研究制度、管理文件。《南关区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南关区生态课堂学科研究团队管理办法》《南关区生态课堂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工作说明》等,有效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在“实效”中前行。
2. 理念先行,分层推进,构建三级研究网络。
第一步是树立生态理念,以理念指导实践。为帮助教师树立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以生态思想与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我们编辑了《生态课堂读本》,进行了《生态课堂,我们该怎么做》的研究论坛,帮助教师厘清生态课堂的特征,明确了实现的手段;并针对生态课堂研究进行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使教师能够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步是确立实验校,组建研究团队。全区中小学作为生态课堂建设实验校参与课题研究,由南关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及教研员组成研究团队,向全区中小学招募团队研究成员,组成“生态课堂研究团队”。学校和研究团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及未来发展方向,确立子课题或研究项目,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有效研究。
第三步是部门联动,分层管理,点面结合。目前,“生态课堂建设”研究已确立79个子课题,13个研究项目。我们采取科研、教研、继教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研培一体”,使课题研究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面,形成点面结合的研究网,构成三级课题研究管理网络,有效发挥课题引领作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3. 课题引领,责任驱动,推进课题有效开展。
一是课题引领:首先是区域引领学校。以区域主导课题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通过多种方式的研究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开展。科研所组织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子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交流活动”,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继教部开展了“研究团队晒课”活动,每个团队的研究教师都将研究成果通过“晒课”的方式进行了展示;教研室组织了“生态课堂优化作业展”、“教学能手、新秀评比”等,都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是学校引领教师。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子课题分解成几个研究项目,学校成立项目研究工作室,由工作室牵头进行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一种是备课组根据年段学生、教学内容的不同,汇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经过细致的分析,确定备课组研究的主题,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方式,都遵从学生、教师的需要,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教学即科研”的研究理念。
二是责任驱动:首先是大学区优质带动。学区化管理是南关区教育改革发展特色,我们充分发挥大学区管理模式,发挥优质带动作用,整合学区内各校子课题内容,由优质校组织开展大学区研究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每校一课”、“学科研讨课”、“专题论坛”等形式,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建设系列研究活动,有效推进了生态课堂建设的研究进程。
其次是视导责任制推动。如何做好“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整合”,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带有科研意识”就需要我们做好指导、管理。于是我们采取“视导责任制”,每个科研员负责一个大学区的课题研究工作的调研、指导、总结,形成了“科研员—大学区—学校”责任管理模式,将科研力量发挥到极致,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立足区域发展,研究过程追求“实际、实在”
1. 选题立题,立足实际。总课题组根据南关区教育发展现状,为了使学校准确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基本内容,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了《“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指南》,帮助、指导分析学校发展特色与发展需要。学校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着眼,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促进学生、教师发展为目标,从课程开发、环境建设、模式构建、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确立了79项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
2. 研究过程,追求实在。课题研究需要课堂教学支撑,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教研活动。实验校在总课题组的引导下,以“生态课堂建设”为核心,以为学生创建适合的学习方式为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从实践入手。课堂教学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促进了教师的“教”向“导”转变,学生的“学”向“做”转变。生态课堂是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
①以适合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目标设计成为首要改变的内容。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收获更多。
②“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等以“导学案”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多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了,质疑与争辩的机会也多了,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更加明确。
③“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生态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方便学生同伴互助,课堂中学生桌椅的摆放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成长共同体”、“合作小组”、“学习小组”等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团队。每个团队中学生能力均衡,优势互补。学习中组长统领组员进行互助学习,一般问题在组中解决,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共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④主题深度研训活动成为实现课堂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实验校纷纷组织了以“挖掘生态细节,构建生态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体现生态教学,构建有效课堂”、“追寻生态课堂,实现自主发展”、“回归生态课堂 畅享教育幸福”、“一案四课两反思”等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主题备课”、“每人一课”、“同课异构”、“生态磨砺课”等,探索出体现生态课堂理念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疑探合一”、“一三四”、“3+X”以及“五步教学环节”等,为教师提供了实现生态课堂的有效载体,初步展示了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特征。
(2)专题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生态课堂研究培训遵循“整体设计、点面结合、分散进行”的原则,分为“统一”和“自主”两种方式。
①区域统一组织。根据南关区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学校在进行高效课堂或灵动课堂研究时开展生态课堂建设会有许多困惑,因此我们进行了关于“生态课堂特征与研究过程”培训,并且组织了“南关区中小学教学校长‘生态课堂指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及教研员“生态课堂研究能力提高班”学习培训,老师们能够将专家的先进理念、前沿思想与实践考察学校的具体做法、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碰撞,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了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能力的提高。
②学校自主培训。学校自主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走出去”形式。各校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需要,以“访学”的形式进行专题培训,分别组织教师赴河南西峡、安徽铜陵、上海、辽宁、山东、深圳等课改优秀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回校后进行学习反馈。
“请进来”形式。课题实验校及大学区,根据学校研究实际及面临的研究困惑,进行了“订单式”培训活动。如东四大学区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系列培训”,市教研室逯成文主任的《基于儿童立场的“新学堂”建设》专题讲座,从“学堂”与“教堂”的不同,阐释了“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促进了“生态课堂”的建设。树勋小学请刘晓中教授、柳海民教授等做了关于有效教学、新思维教学方法等主题讲座,从不同角度给予生态课堂建设有价值的引导。
“名师讲堂”形式。发挥南关区名师作用,以“名师工作室”为研究载体,开展名师“生态大讲堂”。朱聪颖的《生态课堂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潘文久的《探寻课堂改革的第三条道路》等,为学校、为教师打开了研究思路,指明了研究路径。
“自主研修”形式。实验校为了能够深入扎实开展研究,积极挖掘学校资源,各学校分别开展了“寻找课堂中的生态细节”等主题研讨活动,《让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加力”》《“生态课堂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与“三疑三探”模式的融合探索》等教师讲座更接地气,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的实施。
(3)课题研究借力他山之石。南关区课堂教学改革有着较厚重的积淀,“十二五”初期即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在省市电教馆、东师理想的技术支持下,“翻转课堂”的探索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生态课堂建设”研究致力于以“高效课堂”研究为基础,以“智慧课堂”研究为助力,以“翻转课堂”研究为路径,生态课堂不是“孤军作战”。
3. 完善“高效”中的生态细节。
(1)班级课桌椅以小组形式排放。传统式桌椅排放,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动。“小组式”摆放,更利于学生互助式学习、合作式研讨、小组内交流。
(2)发挥“学生成长共同体”作用,由“组长”组织小组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生间的交流互助更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利于理解掌握新知。
(3)小组互动式评价,即小组内的评价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4)课堂观察,使观察点由“教师的活动”转变为“学生的活动”,关注点由“教得有效”转变为“学得有效”,评价点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作用的发挥。
4. 在“电子书包”中创设生态因子。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如何使“电子书包”生态化,我们就需要创设生态因子。
(1)多媒体元素使课堂更生态。我们发挥“电子书包”中教学软件功能,语文阅读课上的圈点和批注更快捷,条理更清晰;数学课上的抽象思维形成更直接。
(2)开放式、个性化学习空间使课堂更生态。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互问互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数字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教师的评价反馈更及时、更直观。
三、生态理念融于教学之中,生态研究初见成效
1.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初见雏形。“知情并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全体性、个体性、有效性、自然性、生成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通过“情景创设、对话交流、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互助合作、探究延展”六个活动,关注学生认知、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能力,从而实现双基的落实、情绪的愉悦、和谐的高效。
2. 初步形成了“生态南关”研究思路:生态课堂—生态教学—生态教育。通过对生态课堂建设研究,实现南关生态教育。即以生态理念为引导,以生态教材、生态课堂、生态活动的建构为主阵地,以生态评价为督导,以生态教研为助推,系统地构建生态教育,实现南关教育特色。
3. 生态理念引领着南关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生态理念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生态课堂就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挚爱和真情、唤醒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教师们以此为指导,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用自己的关爱、智慧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焕发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二是生态课程成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载体。现代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封闭式的学科课程,而是由多学科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学意义的课程。因此,我们将生态课堂建设延伸到课程建设领域,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通过将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延展,创设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和谐发展的空间,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4. 生态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舞台。
(1)课题研究使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再是一句空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质疑与碰撞不断生成出新的问题;研究探讨时的激烈争论、发表见解时的侃侃而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2)在生态理论指导下,在经过了“用眼看、用心听、用脑想、切身做”后,教师能够借鉴成功的课改经验,在“理念变、行动变”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课题研究方案 篇4
靖边县梁镇小学王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写作的初步阶段,也是孩子对写作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时候是否喜欢读书、写作,将会影响孩子在进入三年级后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质量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的看图写话,为孩子喜欢写作、顺利学会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日常的看图作文教学现状中,小学生写话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如“流水账”式的表述、杂乱无章式的幻想、缺乏主题和重点等,这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课堂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的指导等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看图
写话的能力,避免学生在看图写话时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等现象,并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训练方法研究;
3、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指导方法研究;
4、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话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加强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
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3、重视学生语言积累,为写好看图写话打下基础。
4、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途径多方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5、授之以渔,注重教给学生看图写话的方法。
6、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形成爱写的良性循环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选题 接到通知,通过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商定,确定题目《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
第二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设计研究思路,选择教学情景。
在这个阶段,同本组其他成员设计并确定研究思路,进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查找资料,制定看图写话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开展实际教学研究
在本阶段,根据前期选择的素材进行实际教学,调研组其他成员观摩,提出宝贵意见,并对看图写话的指导方式和策略有效的进行试验。
第四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整理前期活动照片、论文、随笔,撰写课题报告。
将前期筹备、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素材(照片、论文、随笔)整理,并根据前期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预期成果
(一)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1、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找出阻碍学生写话的原因,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初步构建一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3、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提高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质量;
4、通过行之有效的写话激励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在班级内形成较好的写话氛围。
(二)本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教学方法经验。
课题研究方案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技能”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容忽视。为还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策略,探索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区域活动(area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area)、学习区(leaming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有效性: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等。
区域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有效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有效区域活动材料,并给予幼儿有效的启发式指导,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交往、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
(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
(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有很大启发。
(三)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新《纲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六、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区域墙饰创设及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三)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对象: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中、大班。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4月--**年5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明确个人分工。
(3)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6月--**年6月)
(1)对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召开教师会议让全体教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专题讲座,以理论引领实践。
(4)骨干教师区域活动观摩研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撰写阶段性总结及论文,完成各课题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年7月--**年9月)
(1)区域现场展示活动。
(2)论文的撰写及汇编。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科研人员能力保障:
(1)课题组主持人欧燕钦和蔡榕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水平,欧燕钦是市骨干教师,蔡榕芳是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并在20xx年参加“福建省第六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她们撰写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是本中心幼儿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她们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曾有多人次获得县级一、二等奖,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2、组织保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
组长:欧燕钦蔡榕芳
组员:陈惠钦吴晋梅林丽香陈静静陈美燕郑贞
3、时间保障: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阶段经验;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和推广研究成果;幼儿每周区域活动时间充足,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
4、经费保障:
学校核拨专用款项用于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2、区域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论文汇编。
3、各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6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相应的,开发利用课外的有效时间与空间,探究不同的途径,使小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获得语言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2.英语课外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生英语作业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的方法、手段日趋单一,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笔者曾对小学生的英语作业做过统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背单词或课文。这是不少学生最头疼的一项作业,占据了他们不少的时间。第二类是抄单词或抄课文。这是相对最简单的作业,学生们普遍感到较为轻松。第三类则是中译英、改变句型、阅读理解等形式的练习题。这项作业被不少教师当作“试金石”,用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每次了解或批改学生的英语作业当中可以发现,个别学生或者是在应付作业或干脆不做作业,有时甚至得在教师的监督下才会去完成作业。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作业布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英语课外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
4.对学生来说,通过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从而纠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布置课堂与家庭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5.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同时,教师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领悟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弱点或遗漏,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弥补。如果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创新地进行英语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就能让学生在课外同样可以有效地英语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开放的、有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是学生喜欢又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多种智能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开始给学生减负,尤其是对小学生,不允许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但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以前,旧教材着重“写”,布置大量的重复、繁重的抄写单词、句子的作业,学生苦不堪言;天天被淹没在单词、句子的大海之中。而新教材特点是以 “听,说为主, 书写为辅”。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外作业量与质的统筹兼顾。
2.课外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一)学习阶段
广泛搜集资料,了解小学各科课外作业的形式。
(二)分析阶段
结合本校实际,从众多课外作业的形式中选择认为有效、可行的几种,展开实验。
(三)实验阶段
1、定实验班,展开课题实验。
2、以问卷形式调查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作业形式。
3、总结得失,调整方案。
(四)检验阶段
检验实验结果。
(五)总结阶段
1、完成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教学中的课外作业设计以及相关总结。
2、整理研究资料,检测课外作业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做定性、定量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3、计划完成各类评价工具设计和心得,论文交流。
4、将实验成果向全校推广。
四)研究阶段:
1、申报阶段(2010.10):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调查阶段(2010.11-2010.12:设计问卷,结合观察与访谈,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实施阶段(2011.2-2010.4):教会学生画“学习地图”的方法和技巧,在预习时、上课时、复习时,大胆实践,探索“学习地图”与“数学自学”的整合课例研究。
4、总结阶段(2011.4-2011.7):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完成结题。
五、研究条件分析和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平时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7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革新,很好地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面貌,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构建“自学----讨论----归纳---迁移”型教学模式,研究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时机和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独立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实现从“教”到“学”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和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通过该课题研究,使我校老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新课改一起成长,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不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使课题研究步步深入。
三、研究的过程
(一)完善组织管理,扩大课题影响。
1. 化整为零,组织实施研究。
我校以“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为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分别由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思品、历史6个学科组进行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调查学生学法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发言,课后主动复习,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也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建立了课题组长负责制。6个子课题分别确定了课题组长,每学期课题组长制订研究计划,期末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平时召集并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听课、研讨等活动。学校教科室通过课题组长完成对课题研究状况的指导、督促、分析、总结。
2. 定期活动,形式多样,扩大影响。
课题组从建立起,就一直坚持两周一次的学习讨论会,活动时间定于双周三下午教研组活动之后,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力图使研究工作变为教师个人自觉的行为。或者组织老师对近阶段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成功经验,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开学初,进行一次子课题研究计划的交流,使教师不仅清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而且了解其他课题研究内容,以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学期末,各子课题组进行一次子课题研究现状、成果的汇报交流。
课题组坚持每学期的研究课制度。每个子课题每学期至少搞两节研究课,研究课内容要与课题研究内容一致。其余课题组成员只要没课,都要听课;课后专门进行研讨、评议。研究课不仅展示了教师课题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业务的提高。
3.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积极参加专业研讨,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二)具体操作。
1. 调查学法现状,提高研究效率。
为了合理选择课题研究切入点,增强实验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初期,采用问卷法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72%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处于盲从、模仿的状态,92%的学生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行为,71%的学生对基本的学习方法缺乏了解,9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针对学生学习现状,我校决定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作为研究主要方向,力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有意义,变苦学为乐学。
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分数仍然是命根子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在乎学生的理想了,而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在哪个重点学校读书,这是不科学的。应引导学生树雄心立壮志,感受时代的呼唤,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愿望、追求、目标,充满向上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驱力。这是一个人能成才的关键。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不知疲倦地学,越学越爱学,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注意培养并爱护它。最后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矛盾;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都有成功的机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3. 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步。学习基本方式是预习、听课、巩固、作业、检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这些教给学生应用,并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相关学习方法、复习方法,如观察法、记忆法、抽象概括法、逻辑推理法、总结提高法。特别让学生尽力记忆材料,有些材料是必须记住的,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主动复述、重复、抄写或记忆关键词汇,做笔记、运用想象或其他有意记忆的方法。如有些材料不需要记住,只要记住材料的要义以便以后应用,就要教他们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和概括材料,将它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让学生尝试运用,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出高效学习法,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做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积极的注意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善于集中注意力,在心理上是学习积极的表现,不善于集中注意力,是心理上消极的表现。老师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兴趣盎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注意。此外,教育学生带着想要的情感学习,全身心投入,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毅力、受益终生。因此,教师施教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元认知是个人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始终记得学习目标,始终意识到他们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当方法没有效果时,他们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新方法,以及付出的努力。老师还要教给他们处理混淆或错误的方法:返回前面的步骤并重新阅读,仔细查看原文;澄清令人混淆或错误的部分;查找漏掉或被误解的信息;追踪每个步骤,以检查方法是否妥当;产生更好的方法。学生通过元认知,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
四、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一年来,我校老师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顺利推进。学生重视培养自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可以说,一年的课题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喜欢学习。
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是紧张的,但情绪是放松的,心理上是安全的,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学习自信心。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与以往相比,让他们自己说话和思考的机会更多了,小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唱歌、舞蹈、小品、课本剧等展示形式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再加上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随心所欲地向老师提问,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1.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能主地学习,有主见地学习。
在完成老师统一的学习任务后,学生能根据自身具体条件,扬长避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制订一些计划,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按既定的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寻找到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等,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具有一定的质疑水平,质疑的问题直击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探索学习方法,主动尝试各种学法,及时做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改进、学习状态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中。
2. 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课堂上经常出现由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作答的现象,并能各抒己见,进行辩论。课堂上没有处理完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合作讨论。这种讨论式、争辩式、问题探究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 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在愉悦、民主的氛围下,我校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综合素养大大提高,讲文明、懂礼貌、会学习、会巩固、作业佳,教学质量明显上升。由此,我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星期天在家也能认真学习。
(三)初步建构起运用新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先学———小组讨论———共同归纳———迁移提高。
1. 自主先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自信,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自觉管理、调控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创新高效学习法,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做学习的主人。
2. 小组讨论。
让学生按原先组织的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在小组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一起交流自学情况,一起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以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 共同归纳。
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由老师主持。活动内容主要有: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或讨论还没懂的、没有把握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一个可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加深对一些基本观点的理解。
4. 迁移提高。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或者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过锻炼,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对教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位,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下的学习必须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转变;真正领会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内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能科学、合理、适时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1)一般性的问题,应采用“自主”性学习。(2)重点问题,应采用“合作”性学习。(3)难点问题,应采用“探究”性学习。
摘要:通过“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有了变化,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学习方式,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的方案 篇8
[关键词] 科学小课题;自主探究;方案
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做”,亲身经历“动手做”的活动,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指导,从不同类型的小课题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主探究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通过对全年级学生的小课题研究调查发现,80%的学生很乐意去挑战自我,动手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学生自我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课题方案设计
科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按照现行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进行方案的设计指导。流程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课题。科学小课题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动手探究的;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具有独立研究的可能。
根据调查分析将从以下三种类型指导六年级学生科学小课题方案的设计:
1.科学实验类
科学实验类是科学小课题研究的主流方向,可直接按照科学探究的七步法进行课题研究。从问题出发,先对问题提出疑惑或假设可能的结果,根据假设制订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以学生小课题“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发现的“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是否有变化”这个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方案。可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每天利用身高贴量出身高,用画脚步轮廓图找出脚趾和脚后跟的直线长度,持续研究至少半个月以上,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2.科学幻想类
如果说科学实验是科学小课题的主流方向,那么科学幻想绝对属于偏门,但是不可否认,很多以前的科学幻想在现在都变成现实,比如说电话诞生之后,从有线到无线,从体型硕大到小巧玲珑,从功能单一到智能手机;再比如说电脑,从刚诞生的埃尼阿克占据几间房,到微机,到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时候都是思想在先,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实现的可能性。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科学幻想画类也许就是想从孩子们的想象力中发掘未来可能变成现实的想法。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创造发明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画出一幅蓝图”——幻想达到的效果,这个可以用画笔绘出,也可以用语言描述,最好是图文并茂;其次,进行“结构设计”——如果是实物幻想发明,则需要说明内部结构特点;如果是未来展望,则需要全面介绍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实现幻想的效果。
3.资料整理类
这种类型的小课题,主要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与宇宙范畴,现阶段很难有条件去进行实验观察。经调查发现,六年级近50%的学生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用资料搜集整理的形式进行类似文献综述类型的课题研究。
例如,《阿波罗登月真伪》从网络中发现对阿波罗登月的怀疑出发,搜集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分析,去寻找证据来认证阿波罗登月的真假。可利用网络搜索关于阿波罗登月的争议话题,登陆谷歌月球,寻找登月第一手资料,从双方辨识的焦点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二、课题实践研究,数据记录
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对于时间较长的实验研究来说,坚持不懈、认真实验是比较难的,可以称为长周期实验的课题研究。此时教师需要不时通过各种方法督促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鼓励学生的研究过程,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持续研究。例如,“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要求至少研究半个月以上才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这个课题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完成长周期任务的能力。
科学幻想类的课题,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不怕学生天马行空,只要能圆满解释,那么就是成功。学生最怕的就是别人笑话他异想天开,这种情绪有时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科学课课标里明确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资料搜集类课题,就是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分析总结,撰写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课题以科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研究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在分析自身的观察结果、实验数据、搜集的资料等基础上表达课题研究的成果。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原始数据的重要性:哪怕是错误的数据,也不可以更改。有时错误的数据也能引发重大发现。
以“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小课题为例,出示研究的科学小论文。
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
我针对身边的小疑问: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是否有变化?从自身感到困惑的地方出发来设计实验:每天在早上8点、中午12点、晚上20点先通过身高墙贴测量身高;再通过画脚部轮廓图,测量脚长。最后通过比较早中晚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经过17天连续不断地测量,分析数据发现:一天中晚上的身高比早上要矮将近1.5厘米,脚长却是晚上要比早上长1厘米左右。
通过资料搜索,人一天中身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和职业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些肩担、背扛的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一日之内的身高变化更为明显,早晨起床时要比晚上睡觉前高出2~3厘米。
而一日之内的身高变化又是评定生理负荷大小和疲劳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个体而言,早晨起床时最高,晚上睡觉前最矮。脊柱这一生理增减,仅是一日之内的变化,经过一夜睡眠,肌肉得到充分休息,疲劳消除后,身高也随之恢复。
通过观察和资料搜索发现:一天中脚长的变化原因是人活动了一天之后,脚的血液循环慢,发生了肿胀,脚部就会增大;而当晚上睡觉时,脚和心脏的位置在同一水平线,血液循环加快,所以早上脚部就会小。
根据不同课题类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整理数据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蔡艳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新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2).
[2]任英丽.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推荐阅读:
小课题方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小课题研究09-01
学校课题方案10-03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08-12
义乌课题研究方案09-05
2016课题研究方案12-09
课题实施方案11-05
英语课题实验方案08-08
课题申报培训方案09-22
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07-02
1小课题研究方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