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方案

2024-10-03

学校课题方案(通用8篇)

学校课题方案 篇1

根据上一级领导机关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校实施教学小课题研究,为了保证教学小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就是“真、小、实、低、易、近”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

二、实施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

三、实施原则

全员参与、以小见大、方案简洁、集体自由、成果多元、实施流程。学校首先要做好全员培训,解决好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认知问题。本着可操作性强同时又相对规范的原则,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2个环节。

1、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沙龙,交流“课程与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困惑;

2、教师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进行自主选题;

3、教师申报课题(个人-学科组-科研室);

4、科研室审定;

5、学科组或年级备课组组织集中开题;

6、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等);

7、学科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

8、科研室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中期报告);

9、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10、教师撰写结题报告;

11、学校开展结题答辩与鉴定;

12、组织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评价,印发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集。

四、小课题研究评价

1、评价原则。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

2、奖励办法。经学校领导小组评审,评为一等的比例以小课题总数的50%为宜,其余的为二等。如果你的课题材料差,本次不予结题。

3、附加价值。教师小课题研究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参考项目、教师绩效评价的加分项目、职称及各项荣誉评定的必要条件。

五、组织机构

学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暨课题答辩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

组长:朱桂华

副组长:王庆红、陈太喜

组员:殷刚、于祝军、李波

学校课题方案 篇2

(一) 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开放世界的八面来风, 使人类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 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 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中国文化, 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 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 借助他, 历史才得以延续, 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成语, 作为汉语和汉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析原” (莫彭龄) 。默默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程,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吃穿住行, 都可以从成语中找到时代的烙印、先哲的智慧, 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 以成语为窗口认识传统文化, 切入点小, 学生有抓手, 容易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头”, 进而“顺藤摸瓜”, 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再者, 成语作为词语的一种高级形式, 与初中生学习、生活距离近, 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生活中使用也较为普遍, 入门“门槛”低, 容易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进而慢慢培养兴趣, 达到化难为易、“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因此, 注重成语、将成语融入初中学校教育, 对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二) 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达到初级中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从1957年毛泽东提出“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直都贯穿着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 》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总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 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 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为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关键期, 只有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准绳, 建立起正确的基础教育价值观, 才能改变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唯一目标的局面, 提高全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研究现状、研究价值

(一)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常州图书馆《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的研究显示, 1950-2010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语与成语文化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共计800篇, 其中期刊论文684篇。各家对成语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在“相沿习用、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多为四字格”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关于成语文化的定义,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较少, 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为专家学者普遍认同的明确定义。成语文化不仅全面展示了汉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 还集中反映了四书五经的儒家思想, 蕴含着佛教、道教等丰富的宗教智慧和人生哲理, 以及留给后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等。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 (以下简称“省成研会”) 在研究成语文化、成语与教学的结合方面的不断尝试与实践, 给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会长莫彭龄提出了成语“资源论”、成语“文化论”等观点, 在出版的专著《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中提出了“成语联想教学法”, 对成语与识字教学、成语与作文教学、成语与汉语教学、成语与素质教育、成语与汉文化教学、成语与创新教学、教材教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述, 是富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全新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常州中天实验学校进行的成语作文教学研究给传统初中作文教学以十分有益的启示。

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能力所限, 在查阅的资料中, 未查阅到国外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其他语言自身的成语研究, 如英语成语、俄国成语等大致都从本体论研究向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转向。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历史不长, 用该理论研究成语的论著仍然不多。

(二) 研究价值。

1. 现实意义: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于五四青年节到访北京大学, 在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传统文化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 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中。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 都应当努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语, 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成语为窗口认识传统文化, 切入点小, 生活中使用较为普遍, 学生有抓手, 容易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头”, 进而“顺藤摸瓜”, 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 理论价值:为成语与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在查阅的文献中, 关于成语与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研究甚少, 如成语对课改的作用、初中生成语研究性学习等,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可以丰富成语文化功能论,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 实践价值:提高学校师生综合素养, 为同类学校提供实践经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三、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主要观点。

成语不仅是一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造句材料, 而且是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语言文化资源, 涵盖人文与科学各方面的文化。找到成语与德育、成语与教学、成语与人文、成语与科学、成语与物质的结合点, 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二) 可能的创新之处。

1. 突破成语属于语文学科范畴的禁锢, 从传统国学文化的视角, 构建语文化浸润式的学校文化, 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浸润, 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2. 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 以校园电视台为辅助媒介, 自然生动地引领学生精神品质的发展。

3. 使成语向以政史地等人文学科为测重点的全科延展渗透, 利用成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的语言形式, 提高师生表达能力, 突破课改瓶颈;以“教材”和“教法”的意义渗透教学, 提高学科能力,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4. 将成语与研究性学习结合, 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研究成果可以从学生视角促进成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依托“省成研会”等资源搭建校内外平台, 以成语考级为目标推动, 切实提高师生成语素养。

四、概念界定

(一) 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本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成语以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辞典》 (2013年版) 收录的26000余条成语为标准。

(二) 浸润。

浸润, 原指一种物理现象。本课题中的“浸润”指“浸染熏陶、逐渐渗透”的意思。

(三)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 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 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 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 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 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五、理论支撑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这种片面发展一方面指人因分工关系、阶级关系等, 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往的局限, 造成人的片面、局部发展。另一方面, 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的分工条件下, 人类创造的整个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条件与人的现实状态脱节, 表现为人与物的对立。人们为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事劳动和各种活动, 而结果这种异化了的劳动和活动反过来限制和否定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人的发展。因此,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体力、智力、能力、精神等多方面既相统一又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 杜威“儿童中心”说。

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 认为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需要, 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他主张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极强生命力和活跃思维能力的个体看待, 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实施。本课题中成语文化的构建, 不管是成语文化在德育还是教学中的渗透, 都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生命个性、重视学生在成语浸润中的熏陶感染。

六、研究目标

(一) 形成初中学校成语文化氛围, 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包括精神文化、知识体系、能力方法等。

(二) 形成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对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理性认识。

(三) 形成成语浸润式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可操作的经验。

(四) 形成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构建的经验。

(五) 形成搭建培养师生成语素养平台的成功经验。

七、研究内容

(一) 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强, 同时具有很强的叛逆性, 抽象空洞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德育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艺术性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 引导道德实践, 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内容上,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初中阶段德育内容基本可以在成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合适表达;形式上, 成语以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道理, 以古人的经验教训规劝、现身说法, 更加有理有据有节,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自然而轻松。

本课题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 即指将成语渗透于德育的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校园环境育人三大系统, 构建协调一致、生动活泼、“润物细无声”的成语德育体系。

将成语渗透德育活动育人系统, 构建成语主题式德育。通过主题活动月、活动周的形式, 开展或以成语为内容、或以成语为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集体生活和劳动,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

将成语渗透“学校—班级”的管理育人系统。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用成语诠释,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成语文化, 可以制作班级成语名片、成语主题班会课等, 提高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同时, 以学校成熟的校园电视台为载体, 开设成语专题栏目, 扩大成语文化的辐射作用。如开播“成语有约”栏目, 宣传学校成语文化建设, 强化学生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开播“成语讲坛”栏目, 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设成语专题讲座, 传播成语文化;分主题录制成语故事“微”短片, 形成系列, 在公共平台播出, 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点击观看, 在趣味中学习成语、启迪心灵, 并积累而成长期长效的教育资源。

(二) 成语浸润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1. 依托成语提高师生语言表达能力, 突破课堂改革瓶颈。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提出了教学活动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生本理念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语言表达能力是制约学生表达、展示的瓶颈, 学生往往具备理解力, 却无法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清楚。同时, “生本”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精讲, 同样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成语以其简明固定的形式、约定俗成的意义, 可以清晰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 本课题将成语作为突破表达瓶颈的突破口, 将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抓住教材相关成语, 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活动,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领会成语内涵的同时积累成语, 并将成语恰当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提高表达能力, 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 成语以“教材”和“教法”的意义渗透教学, 提高学科能力,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成语不仅是语言, 而且是文化, 不仅保存了大量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 而且很多科学信息同样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诠释。如“海市蜃楼”可以解释物理折射的知识;“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可以解释生物学食物链现象;“真金不怕火炼”解释古代的化学冶炼, 等等。因此, 将成语作为资源, 以“教材”和“教法”层面的意义渗透各科教学, 充分利用成语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学生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亲切感, 帮助学生理解久远的历史、陌生的地理、抽象的思想政治、深奥的科学知识, 缩短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 降低难度,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业水平。甚至可以一个成语带一类的思路, 用成语打通有关联性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学习零散的知识更有抓手, 抓住“线头”重组教材。历史学科, 可以利用典故型成语勾连相关内容;地理学科, 可以利用成语文化中的地域元素组建相关内容内部体系。以恰当的成语适时“点染”理科教学, 可以达到文理兼修的效果, 发挥汉语的作用, 提高文化素养。

(三) 成语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传统文化使命感的实践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成语以其包罗万象的内涵、数以万计的数量, 从成语本体、成语文化、成语资源、成语功能各个不同的层面给学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将成语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实现研究性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的灵魂的同时, 更能够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传承的使命感, 甚至可以从学生的视角, 为成语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材料和依据, 尽学生的绵薄之力。

剪纸是我校的传统特色课程, 将成语与剪纸研究性学习相融合, 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成语”、“剪成语”的层面, 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找到两种古老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同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 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搭建师生成语素养培养平台的实践研究。

1. 依托学会、高校等专业平台。

本校是“省成研会”理事单位, 依托“省成研会”、苏州大学、常州理工大学的专业平台, 借鉴学会成员的已有研究和经验, 以邀请专家讲座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 提高师生对成语的认识。

2. 搭建校本培训平台。

教师层面, 搭建成语论文评比、成语主题论文交流论坛、成语演讲比赛、成语课堂运用等展示平台, 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学生层面, 搭建成语讲坛、成语短剧、成语读书节等平台, 让师生学习成语、运用成语、展现成语。

3. 设置成语校本课程, 开展成语考级。

配合“省成研会”成语考级项目, 以考级为目标推动、研发成语教材, 开设成语校本课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级制度, 对学生掌握的成语词汇量、成语使用能力等方面以科学、生动的形式展开逐层考级, 切实提高学生成语素养。

(五) 对成语开展文献研究、现状研究、调研评估。

对成语本体、成语文化、成语与教学、成语与德育、成语与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等方面开展文献研究、现状研究等。并就本课题研究过程展开定期专项调研、综合调研、评估, 使本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方法

(一) 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 分别以有针对性的题目, 制定科学的分析量表, 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 了解情况, 分析数据, 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

(二) 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校内教师刊物, 积极查阅资料, 收集研讨有关文献材料和研究现状, 寻求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撑。

(三) 行动研究法。

1. 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 开设课题研讨课, 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课堂呈现形式, 深入实践研究。

2. 通过课题组的沙龙、座谈、专题会议等形式, 深化认识、总结反思, 不断修正与完善。

(四) 案例研究法。

选取研究中有典型性的事件, 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 提出问题, 研讨论证, 寻求规律, 进一步指导实践。

九、研究步骤

(一) 准备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2月) 。

学习理论, 问卷分析, 查阅文献, 起草课题方案, 组建课题组, 构建研究网络。

(二) 起始阶段 (2015年3月-2015年6月) 。

课题核心组围绕课题核心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围绕文化构建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 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 在此基础上分工负责, 对学校文化构建中的系统划分、研究原则与方法等进行梳理, 并在各大要素下划分出子要素, 切实构建起学校成语文化体系的框架, 并邀请专家对此进行论证。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学习。

(三) 实施阶段 (2015年7月-2017年7月) 。

实践探究, 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 组织相关教师开设课题课、研究课、主题展示活动等, 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总结提炼, 修正方案, 同时撰写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等, 力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推广。

(四) 总结阶段 (2017年8月-2017年11月) 。

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 撰写结题报告, 汇编论文集, 出版校本教材, 争取向同类学校推广。

十、保障措施

(一) 课题组核心成员研究能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来自学校科研、教学和德育条线的骨干力量。主持或参与过省市级“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思想意识新, 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 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 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 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 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二) 研究基础。

1. 搜集文献材料。

围绕本课题, 搜集了大量文献材料, 如:研究成语本体的西南民族大学石林《汉语成语研究述评》、江西省社科院李小平《论汉语方言成语的性质》等;研究成语文化的常州工学院莫彭龄《成语“文化论”》《成语全息论》等;研究成语功能的江西财经大学欧阳凤翠《成语文化外语教学》、常州工学院莫彭龄《成语“资源论”》等。

2. 举办专题研讨会。

围绕本课题, 多次在全校范围举办关于成语渗透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会;多次邀请江苏省成语研究会、常州工学院的专家莅临指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到常州奔牛中学、常州中天实验学校交流学习。

(三) 完成任务的保障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积累, 已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课题管理与评价激励机制, 对课题均采用网络管理的方式。在十一五期间, 学校承担的两个苏州市级课题均采用网络结题形式且均被评为良好。网络平台的搭建能有效地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目前, 学校校园网已经建立电子阅览室并订阅大量的电子期刊, 学校图书馆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藏量丰富, 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校外, 太仓市图书馆可免费提供相关资料查询, 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较好的条件。

十一、预期成果

(一) 阶段性成果。

1.“成语浸润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型展示课活动

2. 课题论文集

3. 课题阶段性案例及分析

4. 文献研究、专项调研报告

5.“成语浸润式校园文化”大型论坛

(二) 最终成果。

近年来, 学校坚持开展成语“润物”注音体系的建构, 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学习, 增加成语素养课活动, 成语浸润式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如, 《〈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集》《成语考级校本教材》, 等等, 丰富了成语文化建设的内容, 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依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杜威“儿童中心说”等理论, 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 开展学校成语“润物”德育体系的建构、成语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成语研究性学习、提高成语素养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研究, 以期达到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 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成语,学校文化,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伟, 梁伟国.学校文化, 彰显个性的旗帜.人民教育, 2004 (11) .

学校“首席课题”如何产生 篇3

学校“首席课题”如何产生?选题有哪些重要的策略?这里以我校“十二五”首席课题产生的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继承性——继承学校的已有研究成果

我校一直以生命教育为特色,从“十五”期间的校本课题《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到“十一五”北京市重点课题《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和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教育家校协作方式的研究》,已经坚持研究了1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继承生命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继续发展和提升学校生命教育研究特色成为我校“首席课题”主题内容的一个必选方向。

前瞻性——肩负学校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时期,我校的共同愿景是“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为学生的未来而来”,而创新是实现共同愿景的根本保证。以创新理念为基础的管理创新、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学校未来重点研究和落实的方向。作为学校的“首席课题”必然要顺应学校未来发展的潮流,要承担和引领学校未来研究的方向,所以“创新理念”也应该成为我校“首席课题”内涵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向。

问题性——直面学校的主要整体问题

“首席课题”的使命就是要研究学校的主要整体问题,从学校主要整体问题出发,以最大的力量推动学校主要整体问题的改善和改观。我校教学改革落后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改革,它是学校当前的主要整体问题,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科研和“首席课题”最基础、最根本、最有价值的使命。所以,课程或课堂改革成为我校“首席课题”不可回避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整合性——整合课题的核心元素资源

承接前面的逻辑基础,我校“十二五”首席课题应该包含生命教育、创新理念、课程或课堂改革等核心元素。

为了使“首席课题”的轮廓更加清楚,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还要做显性的生命教育吗?我们到底是要做创新教育,还是要吸收创新理念?我们的课程或课堂改革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

通过思考和辨析,我们的回答是:我们要从显性的生命教育逐渐走向生命的课堂的研究;我们不想做单一的创新教育,而是借用创新理念,通过新资源、新方法、新思维、新手段,实现教学和课堂的实效和高效;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需从多元的、多向的、优势的课程资源整合入手并逐渐形成特色。

通过筛选和整合,我们最终确定了“十二五”学校“首席课题”的题目为“生命与创新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整合实践研究”。实践表明,这个题目的确体现了学校的意志和意愿。

适宜性——斟酌课题的匹配、适宜、融洽

最后,还要对这样的一个课题概念的科学性和匹配性、研究的价值性和适宜性、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做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经过充分地酝酿和斟酌、分析和论证,我们认为这个课题作为学校“首席课题”是可行的,而且该课题以“生命与创新”为理念,以“课程资源整合”为实践,通过理念来指导实践,必将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质的飞跃,带来宽广和深远的影响,这恰恰切合了学校“首席课题”的内涵和份量。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活动方案 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为宗旨,着力加强教研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创新求发展,向管理要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使我校教学科研工作再创辉煌,再上台阶。

二、思路与目标

严格规范教研管理,着力强化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方法与措施

(一)强化教师管理和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建立教师周集体学习制度。每周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校为教师们提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讨论,开阔教师的视野,指导他们的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加强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扎实落实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课堂教学优胜者培养规划,努力造就一支能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名优教师群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的学习培训为重点,举办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和检测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引导、督促、激励教师自主成长。12月份举行“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活动。三是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容量以及业务现状,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资源,加强研修,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培训,有计划创造条件选派更多教师走出去参加省内外各类培训学习、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推荐教师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评先选优活动。

(二)健全评价激励,增强教科研动力和意识。

1.教育科研的管理遵循“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原则,学校领导随时跟进教研组工作,定期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跟踪检查,促进教研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各教研组长要组织好每次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于每周教研活动的具体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做好每次教研记录,教研室加强对人员的点名,保证按时出勤。记录结果将作为评定“优秀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常规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2.教研活动的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指既要关注老师参与教研的基本过程,看教师自主学习、业务培训、课题申报及其实施、教研活动的参与等教研常规的完成情况,又要看教师的教研成效与论文获奖和发表情况,对老师的教研工作进行全程关注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将直接与学年度评优评先挂钩。

(三)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进一步明确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强化集体备课工作,各备课组要认真制定备课计划,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落实集体备课程序,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加强导学案的审核修改环节,设计切合实际、质量可靠的导学案,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行打好基础。

进一步规范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校班子成员分工跟进各教研组指导,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教研室在9月份举行集体备课活动研讨会。

(四)扎实实施学案导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期我校继续在七、八年级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经过上一学期的导学案使用,各学科编制和使用导学案均积累了一些经验。本学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⑴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⑵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⑶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⑷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⑸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教和学的“留白处”);⑹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熟悉以下基本操作流程: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为使学案导学模式扎实实施,分别举行导学案的编写质量、课堂落实情况检查(9月份)和全校“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示范观摩活动(11月上旬)及优秀导学案评比活动(12月份)。

(五)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各教研组要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实验、示范、达标等交流听课活动和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力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主动听课,主动诊断,主动请教,主动发展的良好学教氛围,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达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规范公开课常规要求,即公开课(含示范课、观摩课、评优)上课教师有教学设计、说课稿,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评议记录,及时听评,做到“人人会说课,课课有人评”。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和安排好组、校等各级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做好以教研组为单位全校一线教师全员参与的组内观摩活动;二是做好全校“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示范观摩活动;三是举办好10月份的首届微课大赛;四是开展经常性的听课学习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每周一节以上,除学校公开课和观摩课)。教研室对听课记录及时检查,使学校教研工作不断改进、深入开展。

(六)强化教师课题研究意识,深化学校办学内涵。

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将以课题为抓手,把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本学期学校将整合以往科研成果和现有研究课题,全方位推动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改中的中心作用,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抓好学校各级课题组的开展工作,要加强对已有课题的督查、评估和指导工作。另外各课题组在学期初须召开课题组会议,制订出本学期的活动计划,确定本学期课题实施的目标。平时还要做好活动的记载工作、完善台帐资料。在期中和期末要对各课题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按期完成中期评估、结题等工作。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进行探索。在实践中思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以此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方案,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特长,努力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校本课程门类,编写餐前诵读等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竞赛或展示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培养兴趣与特长。学校计划在学期末举行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八)做好各功能室和网络资源的管理使用工作。

1.做好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提高教育部教学资源库和学科教学平台的使用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并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完善学校网站,充实网站资源,积极参加优秀校本课件资源征集活动,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进一步做好科技馆、录播教室、高清演播室等功能室的建设。

3.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个人空间建设与阅读活动的整合,使信息技术学习与读书活动相互促进,提高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

(九)扎实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今年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年,我校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按照要求,“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活动须在10月底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本校实际,按照制定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实施,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结合“教育信息化示范校评估标准”,逐项进行建设,力争10月以前完成创建工作。

结合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的契机,加强全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教师个人空间,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开发。

(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教学竞赛活动。

组织教师积极开展20--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把教师注册率、“晒课”参与率、优课报名参与率作为我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考核的重要指标落到实处;组织参加好20--年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及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活动;指导师生参加实验技能测试、电脑制作、信息技术应用作品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优等教学评比活动等。

学校课题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从现代学校建设的角度,探讨学校管理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学校理念,如何创建有效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习为本,提高教师生命质量;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我校实际出发,形成新的学校理解,新的理解学校方式、反思学校,建构学校的意识、态度、习惯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不同学校“共同发展”;基本要求是:不同模式“共同目标”;基本原则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基点,可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追求,催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既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校将树立新的学校发展观念,从有效学校的认识观入手,不断调整学校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进行学校管理的改革创新,研究有效学校的管理模式,以质量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力求达成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使命,为国家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带有区域特点、可共相同地区或类似地区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推进策略、组织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等。

四、研究内容(研究任务)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的核心部分,同时,教师的学校生活质量也是考察一所学校办学品味和办学思想的重要指标。有效学校要创建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地位的“促进——支持”的有效学校组织文化,学校学习文化以及教师间的自然合作文化等,制定有效的学校及教师发展规划,培植促进教师自主、合作、和谐发展的教研生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教师精心设计自我发展的专业平台,打造智能型教师团队,以此拉动教师自我发展和团队发展的内需,以内驱力作为教师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课题研究的重点将落实在如何建立智能型教师团队,并给于她充足的滋养,使其与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生生相息,通过§组建教师团队,创建合作实体,如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内、学科间教师同伴互助式合作、青蓝工程以及共同体学校结对子等教师间学习团队的形式,发挥团队凝聚力,提升教师的团队进取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和合作,最终实现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增值”,学校组织的“增值”,学生的“增值”(有效学校的实质和使命)。研究任务:§、组建教师团队,创建合作实体;

§、确立团队愿景,构建共同目标;

§、组织团队学习,提升团队层次;

§、提炼团队精神,打造卓越团队;

§、形成团队规范,提升自我管理。

五、研究途径

1.创建学习型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一种理念、一种修炼、一种价值,是通过学习求得发展的价值。学习型学

校教师的终身学习与专业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型学校的成立,导致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的终身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意愿,更坚定学习型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我校课题组将切实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紧密结合起来,力求两者互动共生,相辅相成,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创建学习型学校;§组织团队学习,提升团队层次。

其一,我校将继续深入,并和共同体学校共同开展 “我读教材”之“研读教育专著”活动,在研读学习中促使教师逐步提升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养成读书习惯,努力让读书成为校本教研的一项制度,并内化为教师的自主学习的需求,指导、反观教学实践,同时在将研读中的困惑与发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的过程当中,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规范、更科学、更艺术。我校将把读书活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主线索,定期在教研组内开展研读教育专著交流会、邀请专家对教育专著进行解读,举行读书沙龙等系列读书活动,做到“好书伴我行,智慧伴我生”,既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又丰富教师的教育生涯。

其二,我校将开展“我这样读教材,我这样用教材”专题研讨活动。

近年来,我校开展的“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养成了研读教材的良好工作习惯,但是随着研读教材和教育专著活动的渐进与深入,教师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共识:研读教材和教育专著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校“我读教材”校本教研的重点将由“读”转而为“读用结合”,要求教师主要站在教者和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发掘教材中知识的重点、难点、生长点、联结点以及思维空白点、可拓展空间等,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探讨如何灵活、高效地使用好教材,让研读教材不流于形式,让研读的成果最终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来,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考:怎样让教材为其所用,闪烁着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教学内容系统而生动?怎样让学生对平淡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共鸣,让课堂唱响教师和学生和谐教学的交响乐?怎样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金钥匙,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开启智慧之门? “读之后善思,思之后乐行,行之后善察”,要求教师继续撰写研读教材的案例与心得,并围绕“我这样读教材,我这样用教材”举行专题研讨交流会。

其三,我校将在全校开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专题研究课,实行师徒结队捆绑式评价。我校将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需要,开展多层面的研课体验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锤炼教学基本功,以评促学;各教研组以课堂教学中存有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课活动(同课异构、拼课、微格片断评析),以研促悟;有经验的教师(师傅)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全程参与青年教师的备课、公开课和研讨活动,学校将对师徒活动进行捆绑式评价;与共同体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我这样用教材”研课活动等。同时,教研组将围绕“我用教材”开展课例研讨活动,探讨公开课教学中教材使用的得与失,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研究如何高效、个性、创新地使用教材,打造高效能的教师个体及团队间学习共同体,以此促进我校(共同体学校)教师扎扎实实地地练好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发展。

2、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在学校这个场所里,教育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日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这些都基于教师合作的教研制度建构。我校将在已有校本研修制度的基础上,将原先的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并且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规划,制定新的、有效的制度,§形成团队规范,提升自我管理。

3、采取“自修——反思”学习方式

“自修——反思”学习方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在校本研修机制下适合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方式。它淡化把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炼。这是一种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研修方式,我校校本教研将主要通过这种有效方式,探索有效的学校管理策略和模式。

4、团队评价促进取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组织,为了在校园中倡导和谐合作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学研究工作中的积极主导作用,调动教师教学教研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各教研组成员§共同确立团队愿景,构建并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增强教研组的团队凝聚力,全面推进有效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制定并将执行《永小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对各教研组进行捆绑式评价,评选、表彰优秀教研组(每学年一次),以此§提炼团队精神,打造卓越团队(合作型、研究型、进取型教研团队),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素养。

5、创建互动发展平台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创建课题研究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引领学校提高认识,把握机遇,积极实践,认真反思,大胆探索,享受“不同模式,共同目标;不同学校,共同成果;互动研究,共同发展”。

6、建立有效学校创建档案袋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

有效学校创建档案袋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将以其详实、生动和原生态的信息优势,记录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发展历程。我校课题组将继续重视此项工作,力求做得规范,有效。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三个特点。

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7、7——2007、10)

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的价值;

组建课题组,做好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完成课题开题,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实验阶段(2007、11—2008、10)

开展各项研究实践、反思活动;

注意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3、中期交流、总结阶段(2008、11—2008、12)

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结合实验的具体实践情况,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全面推广阶段(2009、1——2009、12)

加强实践和研究的交流和学习。

5、成果总结阶段(2010、1——2010、5)

从多元思维的角度,认真整理、分析实践和研究资料;

从灵活多样的角度,有效提炼、呈现实践和研究成果。

七、成果预期

结题报告、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有效学校创建档案、有效学校管理制度汇编、论文(案例)集,获奖情况统计等

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小学

学校课题活动简报 篇6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组新老搭档活力四射,金老师永远是我们的重量级搭档,也是我们的开心果,爱华的才华总能给我们新的启发和灵感,老杨和邹的沉稳让全组人沉着赶好每一件事。一个学期来我们几个心相连受相牵,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一、明确职责打造和谐团队我想作为教研组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做好上传下达这个任务。及时的把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传达给组内的老师,然后将组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学校。教研组长必须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地安排好本组的各项工作,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初,联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本科组老师素质能力状况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期本科组的学习和研究活动计划,建立或完善各项活动制度,从单元、课文的备课和教、学、考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做好每一次活动的安排,组织好每次活动。团队精神的有无,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决定了团队的强弱。团队精神就是学校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舰,有智慧舰长的正确指挥,有勇敢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巨舰上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每一个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论是教师个人进行课题研究还是以教研组或科研所为单位组织的合作研究,都离不开团队精神,都能让我们都能从团队中受益。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

二、有责任意识让教研成为家常便饭从某个角度来说,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才能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并在学校发展中体味成功的快感:出色地完成学校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帮助学校创响自己的品牌。我们一线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有效教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组的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有课前的集体备课、也有课后的评课议课、也有针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主题研讨等等。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把每一课都分到了个人。平均一个人要主备两个单元。本学期的备课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很多改进,比如说将导学案扎实的落实到每一课当中,每个人除了要将所分担的任务完成还有将余下的以修订状态的模式修改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对每个人来说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升。课前的集体备课,我们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时间,我们同组的老师习惯于利用平日的一切可利用的琐碎时间来讨论每一课的重难点以及处理的方法,大家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很自由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遇到不同见解的时候大家就争论一下,这样随时随地的教研的好处就是民主自由而且限度的实行个人智慧的资源共享。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篇7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而图文结合的课题是将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倪粉华老师根据配图,与六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图片中矛与盾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不调和,可是卖此货者却夸下海口,令人啼笑皆非。倪老师在将古文大意疏通之后,便和学生按节奏吟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节奏感和生命活力,学生也由之感受到祖国文化的趣味无穷。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是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古诗教学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吟诵,巧妙配合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辐射

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使得教学与研究也不同,这都使教科研的调查更加便利,研究更加立体丰富。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可以尝试以下三点。第一,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第二,注重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各个场所广泛宣传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才能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有哪些、表扬与批评如何艺术地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第三,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科研并不以获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

四、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在忙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更好地教书育人。正因为教师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才有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摘要:教师“立足课堂做研究”是必然之路,又是捷径;“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有利于课题研究,也是对学生负责;而教科研成果要注重交流与推广,避免教科研的重复和低水平循环,注重效益扩大化,并向周边辐射。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科研,小学,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 篇8

关键词:教研管理;小课题;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而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实践,由于受时间、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的影响,做大课题显然不现实。于是,小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

然而,小课题研究虽在许多学校提出,但由于学校教研管理者对于如何组织小课题研究?如何提高老师认识?如何促进教师研究积极性?等方面也缺乏策略,致使小课题研究“有名称,无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寻找到一些有效的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供学校教研管理者和教师借鉴。

策略一:明价值,让老师获得小课题研究动力。许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情,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最后还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其实,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它是以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它研究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策略二:低起点,让老师乐于小课题研究。一线老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出真感受,最后能真正出一些成果。

策略三:定原则,让老师亲近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遵循“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

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策略四:建机制,让小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学校要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研究实施流程作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如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规定: 选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每年9月为小课题申报月,课题由教师单独申报或1---2人组成课题组(不超过3人)申报,参加“小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或教师,开学后两周内向学校教科处提交《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处组织有关老师组成教学科研评审指导委员会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两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研究过程要与教学、听课、评课过程融合,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每年12月中旬,开展小课题中期研究进展汇报会,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查指导。次年6月申报结题,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结题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结题后,学校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申报的课题及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编辑成册,并在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上一篇:齐云山道教文化的特色下一篇:女性洗手间提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