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课题研究

2024-07-14

家长学校课题研究(共8篇)

家长学校课题研究 篇1

家长学校课题研究

一、研究目标:

1、让家长认识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使家长了解、支持、配合学校工作。

二、研究方案: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培训学习,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

1)发挥学校师德监督员的作用,定期通过例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师德反馈,为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师德师风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给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身职责所在,组织家长委员会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发挥学校家长志愿者的作用,继续在学生上、下学时间维护学生的入校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

2、通过多渠道进行家校联系,为家长了解、支持学校工作提供平台,从而促进学校养成教育的实施。

1)通过座谈、下发调查问卷、家长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精心开展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育子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以及学校实施动态等内容。使家长时刻了解学校的发展,支持学校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家教水平。

①开学典礼,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希望以此为平台,加深家校联系,也为家长自己的教育提供一些启示,明确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②开展“我最感动的事”家长征文评选。号召家长写出老师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并请家长参与到评选中去,以此传播老师的日常工作,通过教师的事迹,辐射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③进行“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评奖择优刊登在学校校刊上,并分为学校、老师和学生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介绍到其他家长中去,相互分享,增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④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展示学校的特色活动,使家长能够了解学校工作的重点,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从而更加了解教师、理解教师,愿意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工作。⑤每年召开期末家长会。要求班主任老师有准备、有布置,家长最后有收获。要求教师从养成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出发,做到教育同步,有针对性。

3)做好家访工作。努力做到一学年家访达50%,每次家访要做好记录,每月还要抽取两位同学做《家访情况调查》。帮助家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掌握学生假期里是否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1.9.9

家长学校课题研究 篇2

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 许多家庭无法自行解决随家庭生活周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 需要更多家庭组织外的力量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服务与协助。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模式主要以家长为服务对象, 依托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群团组织、各种市场化家庭教育机构, 通过家访、讲座、书籍报刊等方式提供服务。但由于时空与资源上的限制, 面对日益变化、丰富、复杂的家庭教育需求, 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模式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 家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各方助学者以网上家长学校为依托实施家庭教育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家长学校由于其自身的教育性、虚拟性、社区性、自主性、开放性, 一方面, 具有打破时空局限, 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度, 针对不同家庭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另一方面, 也可实现各种传统家庭教育服务的功能互补, 将网络自主学习功能、家长学校的指导功能、社区互动功能、社会工作的整合功能通过网上家长学校这一平台进行优化, 以栏目与活动的形式, 多面结合, 推进家庭教育服务。网上家长学校对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 促进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现状, 有利于深入思考其办学方向。

二、网上家长学校概况

1. 指导思想。

网上家长学校旨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妇联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精神, 通过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 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权威性的、智能化的家庭教育网上指导及培训系统, 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为家长服务, 为学校服务, 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2. 组织结构。

目前, 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 该校是2006年由江苏省文明办、省妇联、省教育厅、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等单位合作创建的全国第一家省级网上家长学校, 由各主办单位领导组成的网校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网校的领导和指导工作;网校校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网站的技术开发和维护。随后, 这一合作模式也被各地推广应用。由各省市县级妇联牵头, 联合教育部门、文明办等党政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成立各级网上家长学校, 省级网校同时起到对地市网校的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借助政府部门的正确导向和政策支持, 以及其成熟的组织网络和强大的社会影响, 借助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技术支撑和优势的运营能力保障, 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如火如荼。

3. 网校定位。

网上家长学校在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民办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网站, 承担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家庭教育主流舆论导向、指导家庭教育服务的职责, 集宣传、倡导、服务功能于一体。

三、网上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

网上家长学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成人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家庭教育方面具体应用的结果。它以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为重点, 结合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方式, 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服务新模式。现阶段, 国内家庭教育服务主要是指以家长为服务对象, 以家庭教育指导为核心, 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家教方法为内容的教育服务, 它包括:以学校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如家长学校、家访等;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如群众团体组织 (妇联、关工委、专业学术团体等) 及事业性组织 (医院、图书馆、出版社等) 组织的关爱活动;以社区为主导的服务模式 (社区家庭儿童服务指导中心等) 。笔者认为, 家庭教育服务是各种家庭组织外的力量以家庭教育主体为服务对象, 以家庭教育学为理论支撑, 从理论、方法、内容、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服务, 它旨在通过系统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指导家庭教育方法, 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使其获得资源与情感上的支持, 以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网上家长学校的产品是家庭教育服务, 尤其是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基于此, 以对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的调查为例, 笔者认为, 网上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主要表现在:

1. 家庭教育学习支持服务。

相对于传统单一部门的家庭教育服务模式, 网上家长学校获得了更多的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重视, 形成了政府主导、媒体引导、专家指导、企业资助、家庭参与的社会化合作机制。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 家长对优质家庭教育学习资源的迫切需求, 则为网校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围绕服务对象需求提供学习资源、设计用户页面并开发初始服务是网校建立的基础要素。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多次以问卷等调查方式探索新时期学习者的特征与需求, 并适时改版贴近优质的家庭教育学习服务。该网校目前有家教热点、图片新闻等家庭教育动态类栏目, 旨在引导家长关注最新教育动态及家教理论进展;家庭教育专家在线咨询、互动论坛、在线视频点播等网络服务, 基本上能满足网民参与家庭教育话题的需要;同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开设了父母学堂 (孕期家教、幼儿家教、小学家教、中学家教) 、家教好书、亲子乐苑等免费服务项目, 为网民的自主学习、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了条件;再者, 网校还提供了手机家教杂志、素质学堂等商业化服务, 为企业的进入提供了空间;根据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开展奥运征文、世博征文等评比类活动, 调动受众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参与度。

2. 家庭教育情感支持服务。

情感支持服务是虚拟学习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更是为爱子心切的“家长”提供教育类服务的形成要素。成人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携带的情感, 是无法或很难在仅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 即使是利用实时视频的方式。情感支持服务主要是将“社区”特点考虑在内, 着重思考如何建立社区归属感和亲和力、增强共同体意识、组织学习者形成合作学习、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 从而形成庞大而稳定的学习交流群体。该服务主要体现在一些线上线下互动类活动, 包括线上“家教论坛”等交流类栏目;亲子乐苑、“七彩田园”网上农趣园、“红色之旅”网上夏令营等寓教于乐的游戏类活动;承办省妇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各类关爱活动, 关爱孩子, 携手家长, 共同营造温情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 网校积极打造可延伸的操作平台, 开展多种“落地”活动, 及时地建设三大基地, 打造学习共同体:与高校成立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基地, 致力于家庭教育服务的科学化;与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等共同搭建亲子活动实践基地 (力求与线上农趣园游戏类的种植与养殖同步耕种、收获, 组织家长与孩子去农场学习知识收获成果) ;配备可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的多媒体培训基地。多种途径打造一个稳定的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

3. 家庭教育指导支持服务。

网上家长学校是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及其服务的专业性网站, 其专业性、权威性、指导性是网校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网校的主办方是省妇联等单位, 对政策的利用能力强, 可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审查和指导网校的建设, 在网校的决策上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其次, 网校开办政策导读等专栏, 引导家长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再次, 网校拥有高素质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 并不断完善网校专家库的建设。在网校运行中, 全方位调动家庭教育专家, 如2010年, 江苏省家长网校积极响应省妇联活动, 推出主题为“科学家教进万家”的全省范围内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 讲座可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同步观看, 并开通专家热线、专家在线答疑等服务。他们争取在家庭教育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建立高质量、专业化的网络资源库, 在同类服务中突显品牌和专业优势, 使家庭教育专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需求及时向家长提供不同的科学育子知识, 并可以随时接受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咨询, 实现专家与家庭的点对点交流。

4. 家庭教育技术支持服务。

技术是实现学习支持服务的基本保障。网上家长学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 其手段或形式应满足社区成员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同步或异步、真实或虚拟的对话交流。基于多媒体网络开展成人虚拟学习, 学习者会遇到各类技术故障或难题, 网上家长学校一方面和专业的网站合作建设公司, 为学习者构建性能稳定的网络学习支撑系统, 给学习者提供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 力求网站技术架构安全、稳定, 网站风格统一, 网页布局主次分明;将技术和网站功能结构密切结合起来, 以功能为导向, 选择和配置技术。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更有赖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同时, 还提供个性化的导学助学服务, 使学习者能尽快地步入学习的正轨。截至2010年7月, 网校运行四年来, PV (访问量) 已达2300万人次, UV (独立访问者数量) 、RV (重复访问者数量) 、PVPU (单个访问者的页面浏览数) 等数据经分析也都呈逐年逐月上升趋势。

5. 家庭教育管理支持服务。

网上家长学校的管理是融家庭教育工作和网络家教平台建设于一身的新型管理, 其建设不单单是建设网站框架, 而是一个长期的内容建设过程, 以及一个长期的信息更新过程。科学的管理是网上家长学校建设的保证, 也是提升网校服务质量的前提。网校已具备组织管理制度, 成立采编部、项目部、彩信部等部门, 专人负责网校各栏目维护, 制定考核方法;不定期召开网校理事会、全省网校校长会议、每周工作例会等会议, 共同探讨网校工作进展和发展方向;制定管理体制, 从领导体系到具体执行体系, 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做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建设网站本身制定了一系列条规, 如《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编辑岗位自律认责书》等, 从稿件来源、编辑审稿、稿件上传的每个环节都订立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 签订责任书。

四、网上家长学校办学方向的五点思考

1. 完善网校层级体系, 实施品牌战略。

2010年4月, 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指定江苏作为全国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基地, 以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为核心载体, 共建“全国网上家长学校总校”, 共同推广各地市网上家长学校建设, 全面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网上家长学校应有的发展趋势。首先, 应把握契机, 加强建设互联互通的网上家庭教育平台, 实现全国网上家长学校总校与区域性网上家长学校及相关网站的链接,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 形成网上家长学校联盟并加强各类家庭教育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合理有序地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其次, 要实施品牌战略, 这是针对网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而言的。所推出的家庭教育服务及其产品必须走精品之路;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 塑造网校品牌形象才能扩大并巩固市场份额。这是网校的艰巨任务, 也是吸引网民并令其产生信任感与归属感的唯一有效途径。

2. 用户需求导向策略, 创新家庭教育服务。

首先, 网校应继续做好两个方面的宣传以培养市场需求, 挖掘潜在用户。既要宣传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价值, 使家长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下应争取主动学习;又要宣传网校的服务理念、服务实力、服务内容, 多种渠道引发用户对网校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其次, 对用户群进行分析, 围绕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 把握家庭教育服务趋势, 应强调主动跟踪服务、个性化服务, 推进核心服务和资源“一站式”服务。再次, 网站整体架构的科学性, 应遵循家庭教育系统性原则。此外, 网校还要关注家庭教育服务创新 (现代家庭教育服务的模式、方法和观念创新) 、经营模式创新, 建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经营模式, 以及管理创新 (思想上突出现代民主意识、模式上突出管理组织网络化、机制上突出创新激励体系) 。

3. 家庭教育虚拟社区市场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上家长学校均具备构成虚拟社区三大要素:技术要素、学习要素和社会互动要素, 即均有功能相类似的助学和管理平台, 均有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 均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和助学者活动于其中, 已初具虚拟社区的雏形。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 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出台,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加上完善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网校虚拟社区市场也是网校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从虚拟社区向虚拟社区市场的转换也是十分艰巨的过程,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形成网民、商家和网校的利益共同体, 制订利益分享计划, 保证物质企业和网民之间各取所需;以感情融合或经济杠杆产生和维护有吸引力的内容, 培养网民忠实度;技术可靠, 能保障网民信息的隐私权和安全度等。力求将网校建设成一个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虚拟社区市场,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加强与其他部门合作, 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服务, 不是建了网上家长学校就能完全实现得了的, 需要与其他的部门、资源相配合, 达到功能上的互补。其他网站社区等也含有大量的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家庭教育信息, 应触发他们加强家庭教育服务的决心,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 使之成为网络家庭教育的“同盟军”。同时, 应注意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开展工作, 实现资源最优化组合。注重专家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实践资源的整合。这既有利于网校的自身建设, 又能够扩大网校的社会影响。

5. 积极开展网上家长学校建设评估。

网校建设评估是增强网站服务质量, 更好地管理维护网站的重要环节。建设者应积极地组织相关专家以及网民定期参与网校建设的评估, 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网校工作队伍的评估, 考察出勤情况和基本能力素质等方面;二是对网站本身的评估, 从经费投入、网站整体性能、网民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经费投入可以保障网站正常的运行、维护, 也反映了网校建设的重视程度。网站的整体性能涉及网站的硬件设施、软件配置、网站整体设计规划 (页面整体布局、栏目设置以及内容更新速度) 等方面。重点考察网民对网校的评价, 将他们反馈的信息作为网校建设优化和改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31-337.

[2]李伟.基于成人个性化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12.

浅析对家长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 篇3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家长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重视分数而轻视习惯养成的现状,以科研试验的方式在全县中学范围内开展家庭美德教育,以各中学进行的家长学校为载体,从家长做起,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课程设置入手,把家长学校当成一所真正的学校来办,提高家长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 家长学校 课程设置 美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科技信息时代对初中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共中央早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一度出现了误区和盲区,因此,德育工作者也应针对这一时代课题,将传统美德教育创新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道德教育的深化从家庭美德教育开始的必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级的社会群体,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起点。孩提时代,孩子们会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但是,进入十三四岁以后就开始和父母有分歧,与父母争辩,甚至驳斥父母。他们会觉得父母“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听话,有的还管父母叫“老头子”、“老太太”。而做父母的面对这种状况时,只会唉声叹气。我县课题组在全县20所中学范围内按照城川山的构成,抽调200名初中生针对与父母相处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抽样调查的200名初中生与父母相处的关系是基本是:他们有了心里话不向父母讲,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从未给父母送过礼物,还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顶撞,埋怨父母等等。可见,有些中学生不关心父母,只知道从父母处索取,不知奉献,他们与父母相处的关系中出现了偏颇,当然这种结果也有父母的责任,也和当前的家庭教育有关,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2)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3)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4)重说教轻示范的体验方式;

(5)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

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的成长,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问题,学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大力倡导家庭美德教育,提醒家长在家庭中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用家长的行动来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我们首先从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家长做好家教工作导好航、领好路。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假说:

1、实验对象:全县抽样调研200名初中学生。

2、实验假说:我县在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化研究中,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德育活动为依托,以写孝心日记为手段,结合“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明素养”主题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始终坚持:“家长学校大家办,办好学校为大家”的原则,广泛发动社区人员参与家长学校建设,壮大育人队伍,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更加紧密联系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实验过程:

(一)把家长学校当成一所学校来办,认真研究课程设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不少学校也存在着重成绩轻道德品质养成的倾向,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只停留在开家长会、打电话或请家长来校的方式,联系的内容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怎样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真正在家长学校中学到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我县的常规管理中,直接将家长学校建设列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设计符合本地区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让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倡导家庭美德,先从家长抓起: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清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任务承担起来,于是大教育观应运而生。教育改革使学校突破了封闭式的学校“小天地”办学模式,建立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相互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学校开学初,我们对200名家长做了调查,发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而且存在着普遍共性,因为我县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学生70%是农户,这就说明他们的家长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家长只重视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有的甚至将溺爱当作是爱孩子的体现,至于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积极、乐观、和别人相处的关系如何,在集体中充当什么角色,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至于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如何就更是不得而知了!所以,要倡导家庭美德就必须先从家长做起。

因此家长学校的第一课,我们就先选出家长委员会,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自编符合学生家长实际的教材,为家长所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解析、导航。并时刻提醒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表率。这样,家长们开始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准备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建立朋友关系,实现有效沟通,消除“代沟”的隔阂,并以自身的美德唤醒孩子对家庭美德的向往和呼唤,从而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层动互动体系。

(三)倡导家庭美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孝道教育:

“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的行事准则,于今看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么,别人又怎能从他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呢?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愿孝敬,那么又怎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尽一点儿责任心,那么又怎能指望他对我们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呢?所以,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教育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帮助他们矫正人格上的缺陷。为此,我们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读本为依据,以孝道的讨论为契机,开展了:“爸爸妈妈,我爱您”的大讨论活动。

附:孝心活动讨论题:

(1)平时家里的家务活谁做?你做了多少?

(2)你了解父母的艰辛吗?

(3)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4)你认为现代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中)应具备怎样的美德?等等

在活动中我们要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观察父母的一日行为并做好记录,了解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同时认真分析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通过家长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形式,深入分析自己与父母相处关系的现状,理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辛苦劳动,懂得父母付出的艰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将这种品质发扬光大,我校在实验过程中以德育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了“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同父母的亲子之情一样,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共同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学校德育处号召学生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到来的时候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他们有的制作了贺卡,有的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母亲买了一双袜子,有的给母亲织了一副手套,有的给父母作了一顿饭……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召开,他们真的有所收益,有所收获。

(四)以写孝心日记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亲情及家庭劳动技能的教育:

什么是孝心日记呢?即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从日常小事出发,记录自己每天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体会。这一活动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位同学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一天早晨,妈妈起来给我做早点,眼前一花,一头栽倒在地,头都磕破了。我心里想,妈妈多不容易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抱答您的恩情”。这篇日记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家长中引起极大震动。可见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多么的低,而孩子的点滴关心就能打动家长的心。小小的活动就让家长与孩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说明平时家长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空缺。号召学校各班以“我为父母做点啥?”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他们从当一日父母开始,从给父母做一顿饭做起,从给父母过生日为契机,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对子女含辛茹苦的养育是多么的不容易!

(五)将学生是否具有家庭美德纳入到评选三好生、优秀班团干部的条件中:

为了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我县将学生是否具有家庭美德纳入到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十佳中学生的条件中。并将其中的家庭考评部分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通过家长学校解读这个方案,让家长明白并体会出学校纳入考评条件的初衷和意义。每月采取问卷、联系卡的形式,监控、督促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信息反馈显示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打分能够客观实际的反映孩子表现,打100分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在70——90之间,有家长给孩子打了60多分,体现家长对孩子的认真负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在评选三好生、十佳中学生时,调查他在家中的表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否在家中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要调查该生住所附近的邻居,了解他在社区内的表现;要在同学之间开展调查,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表现都很一致,经多方的综合考察后,再由德育处、团委、教导处、总务处和校行政会全体讨论通过后,才能确定三好生、十佳中学生的人选,评选过程公开,让人心悦诚服。

四、实验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使家长们提高了对孩子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认识,并且真正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各校评选出若干名校级好家长,推动学校的家庭美德教育的进程。

2、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家庭美德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各校举行的“十佳中学生”的评选中,有100名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品学兼优,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

3、学生家庭品德评价方案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促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约束孩子,孩子孝敬父母有章可循,具体真实,我们课题组为落实此方案撰写了《延庆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五、经验与体会:

1、构建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体系,形成了互动的德育合力。通过实验,家长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教观念,形成以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为指导,班主任负责策划,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了互动的德育合力。

2、使学生的亲情意识、家庭意识、家庭劳动技能、家庭责任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过程的逐步进行,学生对家庭的了解程度逐步增强,对出现家庭矛盾时的处理方式更加委婉和艺术化。

3、坚持活动育人的原则,使参与实验的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更激发了学生的各项潜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看出,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光靠学校毕竟势单力孤。我们还要广泛挖掘社区、家庭资源,构建立体的德育网络。另外,还要抓住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与熏陶。

附:参考文献:

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读本;

2、《家庭教育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彭立荣著;

3、《与人交往A 、B、 C》 韩作黎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4、《面对渴望的眼睛》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时期中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篇4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二中学

我校课题——《新时期中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是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属于德育类。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容忽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共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其中的家庭教育更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长教育十分普遍,违反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原则。据调查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与不当造成的需帮助的学生占到62.8%。正确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为人父母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庭往往只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简单化,削弱了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其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存在着一定扭曲等等。这些已制约着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1

不少孩子因为家庭问题离家出走、打架、泡网吧等。家庭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家庭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势在必行,而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我校结合教育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初中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课题方案,2012年1月申报立项课题,2012年3月获得“立项”批准。

(三)核心概念界定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以学生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中心,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合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业余学校。

家长学校管理:是指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和活动管理。

办学实践:主要指家长学校围绕研究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家校联合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另设有课堂教学开放日、家访接待日增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搞好家访工作,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一套家长与学校联合办学,多个层面、多种形式提高家长教育素质,适合初中发展、能实际运作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2、形成有效的操作策略: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要研究出一套适合农村家长学校办学的操作策略。

3、通过家长学校模式的探索,成功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校合作,成功培育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首先是创立并实施初中家长学校新模式,其次是研究与修订家长学校新模式,然后进行资料整合,找出经验和不足,为其他家长学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的方法

依据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以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综合研究。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初中家庭教育,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家长的家教观念变革等等。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我们选用了行动研究法。即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状态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以事实证明、以行动佐证的方法,将研究工作步步推进。

2、调查访问法:为摸清学生心理状况,我们对学生以及学生家庭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3、文献资料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工作。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近两年中,《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心理学报》,还有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独生子女的幸福未来》《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初中生心理学》等文献都成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参考资料。

4、比较法。对家长学校的学员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问卷测试,并将家长到学校学习前后的家教能力水平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正确把握研究方向,随时调整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我们要求教师把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反思,经过提炼和整合,形成典型案例和论文,并以此形成和完善了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思路

我们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对本校家长教育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分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先是理论学习、调查分析、确立目标;然后实践运行,适时修订,研讨分析,构建模式;最后深入研究,优化模式。

研究程序和方法

(1)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调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存在误区。(2)分析家庭教育的情况,确定课题及课题小组。

(3)搜集家长学校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学习并研究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理论根据。

(4)根据现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5)举行开题仪式,具体布置工作。(6)研讨实验,分析记录。

(7)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和论文编辑成册。

(8)结题,请专家验收。

五、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2011年为了申报课题,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对申报课题主题的认识。2011年5月,在课题申报阶段,我校召开了政教处、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会议,共同探讨新时期我校面临的教育困惑。大家觉得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平台,让家长和老师们联合起来,共同把孩子们培养成心理健康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呢?大家畅所欲言,学生健康成长的背景因素、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词汇被不断提出,据此,经过归纳、总结,又结合我校的特色,确定了《关于构建初中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课题雏形诞生。

2、组织课题组。2011年9月,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确定了研究人员。杨建兵副校长常年担任政教工作,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的研究,被推选为课题组组长。李丽主任主管学校政教工作,经常和家长打交道,业务和管理能力很强,负责组织实施。王婷和张稀奇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王冰洁和李虹是学校的模范班主任,闫文丽是县级 5

骨干教师,李志刚、毛俊周年轻精通电脑和网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潘秀英、米婷都曾在授课比赛中获奖。他们是一群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均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水平有目共睹。

3、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组成立后,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家长学校的任务、职责、目的、意义等相关资料,并讨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老师们提高了对家长学校的理论认识,但对家长和学生们的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很清楚。于是,我们决定对当前我们学校家庭教育的情况做一次调研。

4、问卷调查分析。2011年10月,由张稀奇老师执笔,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设计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初二年级中三个班级115 名学生的家长。结果显示:本校家长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导致家庭文化氛围不够;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前程没有远大目标,导致孩子上进心不强,各方面能力发展一般化;家长对子女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关注过多,而对品德及其他方面比较忽视;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指导要求很迫切,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感到很无奈。

5、家长会听辩论证。期中考试过后,我们学校像以前一样召开了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初二5个班的家长会进行了旁听和口头调研,因为我们课题组有6个人是初二的课任老师,和家长交流比较方便。我们了解到:普通的家长会已不能满足家长的需 6

要,学习一般和上游的家长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老师多费心。”而成绩不好的家长沉默不语,生怕老师们说出孩子淘气或不学习一类的话,面子上挂不住。我们也和部分家长具体的谈了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怎么才能让他们都健康成长,让家长不再伤心呢?怎么才能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家长会后,我们把各班家长会记录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觉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很需要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家长们普遍反映初中的孩子不常和家长交流了,有什么事宁愿和同学说也不和他们说,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初步确定了我们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法结合,才能适合复杂的家庭状况,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6、研讨和撰写课题实施方案。2011年11月,由杨建兵和李丽执笔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全体组员进行了审议、修改。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落实了人员的具体分工。

7、举行观摩课,制定出勤制度。

11月16日,米婷老师为初二的部分家长上了一节观摩课,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增强初二学生的自信心。观摩课后,家长反映老师讲的都是家长想听的心里话,很具体、很实用,但是有很多家长没时间来,有的听了回去就忘了,要是讲的内容有资料就好了。有的说,什么时候再讲,提前告诉一声。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上课时间表、出勤制度,印发了相关的学习资料。

8、开题报告会。2011年12月26日,在我校三楼会议室,由杨 7

建兵副校长主持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县教育局关工委弋全珠主任亲临指导,邹文强校长出席了会议,全体组员都准时参加了会议。弋主任对课题实施计划讨论稿提出了具体论证意见。这不仅使课题组成员在理论上搞清楚了家长学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而且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懂得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最终形成了融集体智慧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计划书。

第二阶段:家长学校新模式的创立与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6月)

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2012年3月10日上午9点,在3楼多媒体教室,王婷老师针对初二年级家长举办了专题家庭教育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误区》,王老师以谈话的方式向家长们提供了育子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家长们的教育意识,增强了家长的教育技能。讲座之后,我们走访了几家到会的家庭,征求了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多数家长认为:一个是时间宝贵,二是听不听也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别出事就行了。我们觉得,要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真的不容易,家长怎么可能没时间呢?也可能是老师和家长还没有真正的沟通吧?于是,我们调整思路,为家长们安排了一次课堂教学开放日和一次亲子活动。

2、课堂教学开放日。课堂教学开放日就是让家长在规定的某一天随便听课,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我们把2012年3月25日设为开放日。“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个教师都要 8

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都想在家长面前汇报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起了努力学习的情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

3、召开专题家长会。4月9日,在多媒体教室,我们针对本学段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家长进行专题辅导。家长会由李丽主任和王冰洁老师组织,杨建兵副校长讲了初二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各科老师介绍了不同科目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

4、家长学校信息反馈。针对开展的活动,我们利用星期天,做了一次书面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父母普遍与孩子的交流和相处的时间与机会变少了,从而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大部分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参加娱乐等活动上。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我们根据家长学校的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创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新模式,撰写了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0月)家长学校新模式的研究与修订阶段

2012年9月,新学期开始,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计划和目标。9月20日,我们总结了上一阶段研究成就和不足,制订了本阶段的计划和目标。

2、家长学校新、旧模式对比研究。9月30日,我们把查阅到的周边家长学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我校家长学校新模式进行了研讨论证,在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保留了教学活动开放日活动,增加了家访接待日,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印发了家校联系卡。决定今后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可采取电话家访、网上家访或专题家访。决定邀请上学期优秀家长学员授课,真正体现了家校联合教学的优势。

3、邀请优秀家长学员授课。10月20日,家长学校邀请上学期优秀家长学员王红琴和杨秉公授课,给家长们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他们以实际的事例,真情的话语让在做的40多位家长如身临其境,感触良多。个体户张萍说:“真没想到人家教孩子还真有法,我要是以前也这么做就好了。”

4、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11月11日,我们再次进行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有60多名家长进了课堂,听了10名老师的课,收取听课意见50多份,家长反应良好。

5、举办专题家长会。11月22日,我们再次召开了专题家长会,针对近阶段初三学生心理问题和寒假辅导问题进行商议。

6、评选优秀家长学员。根据本学期家长学员学习情况,老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评选了优秀家长学员,增强了家长的成功意识和参与意识。

7、根据课题调研情况,对家长学校新模式进行修订。在这一阶段,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使每一个家长都明确:家长要努力营造上进、开明的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灵港湾,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阶段:课题资料汇总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进一步完善“家校多元化联合办学模式”,鉴定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这是课题的结题阶段,2013年11月1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要求各课题组成员抓紧时间收集、汇总研究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充分准备。2、11月7日,进行家长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有80多名家长进了课堂,听了12名老师的课,收取听课意见75多份,家长们反映:能看到自己孩子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能听到老师那么专业而认真的授课,心里踏实。3、11月15日,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家长委员会委员会议,就家校新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共同磋商,寻找出适合于各层次家庭的教育方法。

4、资料汇总。11月20日,课题组第一次资料汇总,课题组成员把各自负责的专题材料和相关的反思和论文进行汇总、讨论,对课题进行修订。5、11月23日,评选第三期优秀家长学员,并颁发获奖证书。6、11月25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12月,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7、本阶段获奖论文有:杨建兵副校长的《浅谈农村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张稀奇老师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李丽主任的《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米婷老师的《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

六、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家长学校这校中之校为载体作了大胆尝试,看到了一些较好的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课题研究构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教育模式

1、通过家庭知识讲座和面询方式,培训家长,使家长形成新型的教育理念

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每学期两期,以分析学生心理、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及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角度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培训,加强了家长对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的了解和理解,详细、具体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促进亲子沟通及合作,拉近亲子间感情,使家长能够为孩子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家庭教育讲座受 12

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2.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3、通过专题家长会,实现“家校联合”

学校近年来的每一次家长会都确立一个主题,或就学生某个阶段或某个共性问题请老师做专题报告;或请或优秀家长现身说法,实现了家长和学校的真正联合,也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积极沟通。家长会同时将学生学业情况分学科向家长做详细汇报,加强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和有针对地指导。如我校设计了《学生情况阶段汇报表》,弥补以往老师全班性汇报的局限性。家长会前任课老师只需要很短时间用打“∨”方式对全班学生作一次评价。家长会上家长收到这份表格,每位家长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回去后与孩子的交流就比较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优异和偏差的原因,便于孩子矫正不良习惯,避免了以往挨了老师批评回家盲目打骂孩子的情况。专题家长会架起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家校合作,家长与老师的互助配合。

4、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选举一些热心教育事业,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人选作为家委会委员。主要职责是: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并参与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5、搞好家访工作。这是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就针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或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

6、评选优秀家长学员,鼓励家长参与各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及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鼓励家长把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介绍给大家,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的事、学校的事,同等重要的还有家长。只有家长、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才会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以来,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仅以2012来看,学生在各学 14

科竞赛中再次创佳绩,物理、数学、英语竞赛中,我校学生不仅夺得了全县最高分,而且一等奖获奖人数也位居临猗县第一;而在艺术、体育也不断创佳绩:何晓珊辅导的学生美术作品作品《历史不会忘记》在24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获二等奖;杨华老师组织的合唱艺术节中获一等奖,初三中考体育成绩全县第一名。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加课题实践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共24篇,其中杨建兵同志的《浅谈中学家校教育合力的建设》获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级二等奖;李丽同志撰写的《中小学家长会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发表在《中国教师学刊》上;王冰洁同志《谈家长会的多元化创新》发表在《现代教师》上;米婷同志撰写的《如何提高家教课堂的实效性》获省级一等奖;王婷同志撰写的论文《让学校与家庭的零距离接触》在运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李虹同志撰写的《初中家长学校情况调查》获得县论文一等奖,张稀奇老师撰写的《让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获县一等奖等等。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在2010年开始就已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心理教育覆盖到了家庭教育方面,为学校教育增添了无穷的后劲。同时通过家长这一群体,使社会认同“心理教育”,并在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我校成绩再上了一个新台阶,被群众誉为最满意的学校。

五、研究的结论和反思

(一)结论

1、研究表明:举办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2、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家长的素养、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社会地位、家庭幸福观等等,而且还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它更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社会的合力才能完成。

3、研究表明:家校多元化联合办学模式是适应本地初中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家校联合,对提高和完善家庭教育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反思

1、家庭教育不是几次家长会、几个家长培训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它需要扎扎实实来做,而且还要做好。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抱着一种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才可以真正做到。

2、改变长期以来的家教观念和以往家长担当的角色。传统的家教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彻底改变家庭的教育理念,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全社会动员,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氛围。

3、呼吁家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生搬硬套,总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好的,最后结果却成了邯郸学步。我们呼吁家长应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参考他人意见,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孩子的家教方式。

4、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想法、做法都不够成 16

熟。我们家长学校的效果还不能优化所有家庭,总有些学生和家长我们照顾不到。

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还将继续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我们将把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研究,争取拓展一片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作者 张晶www.xmsonger.net

小课题研究培训(学校) 篇5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给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难题,区域有提出了三新工程(新师德、新德育、新学校改造),作为教师的教师如何站在新时期的前沿思考这些新问题、新困难,如何更好地迎接新挑战,有效地发挥我们自身的专业引领职能,这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的现实。

西方谚语:

幸福一天——与家人野炊

幸福一月——自己结婚

幸福一年——继承遗产

幸福一生——爱自己的职业

爱教育:亲近、研究、改进、创新

感悟教育、体会教育、创造教育价值

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小课题”是“自己动手为自己服务”的“自助式”课题,是降低研究的重心的实践性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际情境中对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

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和行为跟进

关注的是个人问题的解决和经验提升

特征:

针对性(选题)

自主性(研究)

灵活性(方法)

快速性(时间)

实践性(行动)

实用性(结果)

为什么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小课题作为当工作的抓手

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改变自己的成长方式——自主发展

在脚踏实地的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品味

形成寓研于教的工作境界

丰润教师的精神生活

甚至,成为一种诗意的追求

成为每位教师自觉的职业行走方式

为教师队伍带来整体的提升和群体气质的逐步变化

改变思维方式

跳出学科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

大教育观

拓宽教育的视野

加深教育的理解

怎么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

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导向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简单易行、利于问题解决

做好研究的关键在于预设

缺少预设的研究是流于形式的研究

预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体对课题系统、深刻、全面的思考

让变化置于计划的框架下

根据研究问题,设计“贴身式”解决预案,使研究计划与行动计划高度统一,在行动中融入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清清楚楚

“我在那”“我要去哪里”“我要怎么去”应该明明白白

关于“小课题项目书”的解读

一、课题名称的表述:

1、课题名称的要素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题目表述的语言是陈述性的、突出核心问题而不是表明结论的,不是结论句(如论文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的„„),也不能是问句(如“如何培养学生的„„”)。

二、研究意义价值及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纬度去阐述:

(写为什么?研究的意义、价值、必要性等)

1、时代背景(课程、课标、教材等的要求„„)

2、现实背景(对当前工作的意义)

3、自己的实际问题(困惑、障碍„„)

我们目前做“小课题研究”就是突出一个“小”字,从“自己的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处着手研究,所以研究意义及必要性这部分重点分析上述的第三条“自己的实际问题(困惑、障碍„„)”,比如自己学科特点的需要、个人教学困惑解决的需求、自己的教育对象的需求,在“自己”的“最近需求上”下功夫分析,说明白自己的研究是有针对性的。

研究背景的分析要注意范围大小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和分析(针对课题说明是什么)

即界定,包括对课题名称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课题名称的整体的界定,界定要简要、准确、具有概括性;根据对课题的内涵的界定,分解与之相对应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写想做到什么程度;包括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

理论目标:(体现研究元素)

检验时能呈现的结果(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标准、操作流程、方法方式等等可借鉴的规律性成果——培养教师的理论思维、理性思维、概括提炼能力,形成教师个性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

表述方式:

通过做“”的研究探索(总结、形成、提炼)„„的策略(模式、标准等)

实践目标:(有数据表述的目标更好,包括工作目标、学生目标、教师目标)表述方式:

工作目标:(改变教学现状)

如通过做“”的研究改变了(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或者是改进了„„学生目标:(作用于学生发生的改变)

如……学生……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改进了„„,学会了„„,提高了„„)

教师目标:(自身的变化和提高)

如使自己„„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研究素养明显提高,等等

四、研究过程(怎么做?分步骤,具体,有研究含量的设计)设计密切联系日常实际教学工作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过程;(也可以在已有的他人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改进、完善变成自己的研究)

1、研究方法(不宜太多,可驾驭,能操作,体现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般包括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

2、研究措施与推进步骤:设计课题研究起止时间,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也就是如何操作?采用哪种科研方法。

一般包括五个环节:

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提炼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学习——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实践——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提炼

五、保障措施(写给自己保障研究能顺利完成的)

如:要坚持看书、网络、展示平台、名师、专家的引领、同伴互助等

六、研究成果

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进行成果表述。成果表述材料字数不限,重点要交待清楚这个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怎样解决的,让别人看了之后能从中学到你的做法,给他人以启示就可以。总结出概括性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概括就没有迁移。

表述形式: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汇报材料 篇6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汇报材料

xx中学是农村初中校,教育科研工作基础薄弱,教师教育科研经验不足、能力不强。为了扭转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后局面,从2010年秋季开始,学校行政达成共识:课题研究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培养造就名师的舞台。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教师重要的日常工作。

一、建章立制,扎实推动课题研究工作

1、从教研到科研的转变

2010年9月,学校设立教科室,并制订了《xx中学教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工作由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虽然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马虎应付,不流于形式,力图通过规范管理,强化跟踪指导,务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构建教科室---课题组---教师三位一体、协作互动的教科研网络。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课改,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教科研氛围。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为了使课题研究管理更加规范、有效,严格按照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来规范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教科研室从课题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加强过程管理。

2、重课题与课堂的结合

要求各课题组立足校本,结合学校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务实展开研究,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推进课题研究实用化,组织指导各课题组推出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课,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认真务实研讨。几年来,各课题组先后推出一系列研究课,通过观课议课、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交流研讨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各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强化了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二、强化培训,努力增强课题研究能力

1、外出学习、培训、取经

为了尽快提高本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学校努力为教师参加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培训提供方便。2013年10月吕跃钢老师参加泉州市“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2013年12月庄文革、吕跃钢、李细真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3位老师参加晋江市“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2014年3月---12月庄文革、吕跃钢2位老师参加“晋江市2014年教育科研小课题专项培训班”学习,2014年10月16日,我校承担培训班第3小组经验交流活动,2015年10月陈文武、陈延延2位老师参加“晋江市2015年教育科研小课题专项培训班”学习。

2、校本研修、交流、推广

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求他们将外出培训学到的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与本人的体会感悟介绍给其他老师。学校将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提升纳入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先后有庄文革老师作《课题研究经验介绍》、吕跃钢老师作《关于小课题研究的点滴思考》等专题报告,为全校教师介绍课题研究经验。同时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总结会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努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发展。

三、宽进严出,积极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1、降低门槛,鼓励教师主动参与

第一次开展课题研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我校采用宽进严出的做法。“立项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容易,结题严格”,防止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学校经过一番筹备和宣传发动,2010年10月,学校发出《关于启动xx中学教育科学第一批课题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得到各教研组的积极配合响应,老师们开始踊跃申报研究课题。2010年11月,学校从各教研组选送的课题中确定15项为我校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参与研究的教师达到73人,超过一线教师的95%,大大激发了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为课题研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严格把关,防止研究流于形式

2012年10月,学校对第一批立项的15个课题进行认真清理检查,吴晓绵老师负责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内容运用的研究》课题转为晋江市级立项课题,对其中6个条件较为成熟的课题给予申请结题,同意1个课题申请延期结题,其余7个课题因研究不规范、不深入给予终止。2012年11月,学校评审小组严格按照《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结题验收评定等级要求及鉴别标准》,依据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过程性材料,对申请结题验收的6个课题进行认真审核,其中庄文革老师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陈良约老师负责的《适时提问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重要性的研究》和徐天飞老师负责的《新课改中美术综合素质成绩评定研究》3个比较成熟的课题结题验收通过,另外3个不成熟的课题结题验收没有通过。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3年4月,我校召开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批课题立项评审会,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门槛,只有5项课题通过立项审核。2014年5月,学校评审小组对我校第二批立项的5个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其中庄文革老师负责的、陈文武老师负责的和李细真老师负责的3个课题组务实推进研究,材料符合要求,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另外2个课题组因课题研究不规范、不深入,给予终止。2015年6月结题验收,只有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创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和陈文武老师负责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2项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另外一项课题没有通过结题验收。

小课题研究是我国近年兴起,经许多教育科研先进地区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源于实践、服务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研究,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014年1月,我校开始探索小课题研究,进行第一批小课题申报,根据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和小课题的立项标准,只有4项小课题通过学校立项审核。后来,庄文革老师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2个小课题转为晋江市级立项小课题,另外2项小课题为校级立项小课题。2015年1月,学校评审组根据送审的《结题申报表》、《结题报告》和《小课题研究档案袋》等基础性和过程性结题材料进行认真审定,2项校级小课题因不符合结题条件,没有通过结题验收,不予结题。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5年6月,我校开始第二批小课题申报(以便跟晋江市小课题申报同步),得到各教研组的积极响应。经过学校评审组的认真审定后,确定蔡丽彩等16位老师负责的16项小课题为我校教育科学规划(2015)立项小课题,计划在2016年6月份结题验收。

四、积极探索,逐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效

1、夯实基础,迈进新征程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5月,庄文革老师负责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12年晋江市校级优秀课题三等奖。

2011年4月,我校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和吴晓绵老师负责的2项课题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2013年6月,庄文革老师负责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优秀课题;吴晓绵老师负责的课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内容运用的研究》被确认为合格课题。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3年5月,我校谢华老师负责的课题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2015年5月,该课题《用美文佳作构建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顺利通过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结题验收,在113项立项课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5项优秀课题之一。

2013年12月,庄文革老师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2个小课题被确定为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立项小课题。2015年1月,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立项小课题结题验收及小课题成果评选结果公布,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八年级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初三英语学困生提高中考成绩复习策略研究》2个小课题从136项小课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市12项优秀中的2项,庄文革老师的《研究方案》被评为小课题成果三等奖。

2、目标引领,攀登新高峰

2015年8月5日,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初中数学活动中模型思想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2015年11月4日,在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管理处指导下,学校顺利召开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现在课题组各项研究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从校立项、市立项到省立项,不断取得突破。学校今后仍将从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继续给予课题研究工作大力支持,确保我校的省市校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偏远学校发展特色学校的质性研究 篇7

一、个案背景介绍与研究方法

1. 个案简介

A中学为重庆市某革命老区县的偏远中学, 有教学班5个, 学生总数100余人。响应“唱红歌, 颂经典”活动, 结合学校特色建设, 该校校长考虑到所在地区是革命老区, 且自身爱好音乐, 与校行政、教师协商后决定以“红歌合唱队”作为纽带发展学校特色。 (访王校长20110915) 。从两年前合唱队组建起至今仍坚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训练, 连续两届获得该县中学生文艺汇演集体项目二等奖。红歌合唱队已经成为该校学校文化的标志。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质性个案研究, 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作为搜集与分析研究资料的来源, 观察和访谈数据在誊写成逐字稿之后, 加以编码以利主题分析。 (数据的编码规则:观察数据的编码:如“观20110915”表示在2011年9月15日的观察札记;访谈数据的编码:如“访余老师20110917”表示在2011年9月17日访谈余老师。) 通过研究数据多元化、深度访谈翔实描述、资料三角检定和分析者三角检定四种形式进行信效度检核。

二、该校特色学校创建中组织结构面临问题分析

偏远学校地处偏僻, 有诸多不利办学因素, 但学校结构层面仍有各种经常例行性的活动, 并通过时间、空间、规则与资源等四种结构层面, 影响组织成员的行动策略。本研究将从这四个层面对A校发展学校特色文化时学校组织结构所受制约进行分析。

1. 时间制约:教育局制订时间表, 支配成果展现

时间编制是权力技术的展现, 也是科层体制行事的准则。教育主管机关对学校年度例行事项做出的时间要求, 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都会因为组织例行的时间安排, 形成上对下的权力关系。例行化的作息形塑组织生活的制度化雏型, 并成为组织成员行动的依据。例如, A校所在县教育局每年组织的全县中学生文艺汇演通常都在5月举行, 每年春季开学之初就会以正式公文形式发送各校以便有所依循。组织作息可归纳为宏观、微观及个人三种时间型态[1]。这种竞赛规程的制定, 属于组织结构宏观时间的制定, 对于学校层级的行政规划与教师层级的具体教学, 具有控制意识、形塑行为等多元功能。全县汇演通常都在5月举行, 但是训练从一开学就开始了, 不然会来不及。每年学校自己也要组织元旦庆祝会, 所以现在合唱队的训练计划都是全年的, 每个阶段都有要完成的目标 (访余老师20110917) 。在A校发展学校特色的具体实施中, 学校行政及教师根据教育局统一的时间规划, 将时间分成连续片段, 每个片段制定系列目标, 且要求完成时限, 最后并施以考核了解成效。

2. 空间制约:校舍严重不足, 没有专门音乐室可用

A校所处地区为国家特困县边远地区, 校园基础建设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 校内建筑空间仅能满足教学和办公的基本需要, 根本无法提供合唱队训练的专门音乐室。学校发展特色受空间制约, 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初是把留在学校上自习的同学统一调整到一间教室去, 腾出一间空教室进行训练, 但这样会影响自习。后来校长就组织大家把保管室整理出来, 虽然拥挤点但总比天天把风琴搬来搬去好 (访刘老师20110917) 。相对不少城市学校拥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 间间教室配钢琴而言, 类似A校的偏远学校在教育资源的获得上似乎难以满足。因此, 该校在发展特色时, 确实面临教学空间不足的制约。

3. 规则制约:全员参与, 但奖励名额有限难以顾全

规则即为可概括的程序, 是行动者理解结构的方法或技术, 分为诠释性与规范性规则两种[1]。以A校为例, 该县教育主管机关每年会对所辖各校依一定指标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规模、下年能申请到的经费等 (访王校长20110915) , 因此, 学校需要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竞赛, 并展现一定绩效, 这是学校对上级规范的诠释性理解, 也是学校老师对学校积极发展特色以维持学校的生存力、竞争力和希望持续获取上级资源补助的诠释性理解。因此, 为求绩效表现服膺上级的规则规范, 即使师资难寻, 发展学校特色时, A校教师几乎全体动员 (访刘老师20110917) 。奖惩具有组织制约作用, 一旦组织成员感受到游戏规则或工作条件的不合理, 将会影响工作士气[2]。A校以合唱队作为学校特色, 发展过程全体总动员, 但有优异表现时却因上级确定的受奖名额限制, 使部分教师因为奖惩不公产生抱怨。虽然参加汇演得奖后受奖励的就是那几个人, 但真正在幕后付出的还有好些人, 哪些人得奖励哪些人不得奖励确实很难处理, 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心理不平衡 (访余老师20110917) 。A校在发展学校特色时, 确实受到结构规则的制约, 虽然教师可以理解此规则制约并非学校层级所能主导或改变, 但是对于如同吉登斯所言的“行政人员-教师”间不对称权力形式仍会产生不满情绪。

4. 资源制约:物质保障不足, 师资水平有限

资源为行动者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 分为分配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两种。分配性资源不足是偏远学校发展学校特色面对的共同问题。A校经费不足是最大难题, 从毕业分配到A校工作5年已经忘了钢琴是什么样子的余老师每次训练时都使用的是有两个键根本不发音的一台破风琴, 课外训练的课时补助按每节4.5元的标准发放 (访余老师20110917) 。师资不足的矛盾也很突出, A校仅有余老师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 但她同时还要上生物课兼任校团委书记, 无法一个人承担合唱队的组织和教学, 现在合唱队的专业指导老师除了余老师还有王校长和郑老师两个爱好音乐的非专业人士 (访沈主任20110916) 。权威性资源是权力支配延伸的媒介, 例如奖状、奖品、奖金或头衔。A校经费不足, 即使全员参与学校特色建设取得好成绩, 也无法从物质上给师生提高奖励, 校长只能通过口头表扬、校内书面记功对教师进行鼓励。

三、消解组织结构现存问题的双元因应

1. 学校行政对结构制约的因应

结构制约使学校层级产生压力, 但仍采取遵照教育主管机关要求表现绩效责任的行为。

(1) 对时间制约的因应:服从与再规划

学校发展特色并依规定参加竞赛展现特色已形成学校的例行化作息, 这种例行化作息如同吉登斯所言, 不但形塑学校组织生活的制度化模型, 也规范师生的教学与行政体系的运作。每年的汇演具体时间不尽相同, 但都安排在5月, 学校的校历上都会标出5月汇演, 这是学校重要的文化活动 (访沈主任20110916) 。以前会觉得我们这种偏远小型学校参加这种活动也没有多大意义, 是不得不参加, 这几年搞出点名堂了, 大家也觉得有兴趣了, 学校对这项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布置, 每年元旦庆祝会的时候合唱队就会演唱下年参加汇演的歌曲, 再练习将近半年去参加比赛, 成绩肯定不错 (访张老师20110915) 。学校层级对合唱队的训练做出总体布置, 为服膺上级目标, 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 甚至提前进行检核和再改进。

(2) 对空间制约的因应:转化空间并监控

A校合唱队现利用全校唯一可以容纳较多学生的保管室, 挪开柜子权充音乐教室。该教室正对校长办公室, 校长平时在办公室就可以对师生的教学活动一览无余 (观20110915) 。平时校长只要站在窗口向教室望去, 学生就不会吵闹, 会更加认真练习 (访沈主任20110916) 。空间具有规训意图, 目的在进行科层体制的监控。A校合唱队教学空间虽因不得已只好用保管室转化替代之, 但其所在地理位置, 又在不经意当中服膺福柯的空间具有规训的观点。合唱队训练所在的空间规划确实方便行政科层对教学进行监控, 也对师生的练习进度和表现发挥控制效果。

(3) 对规则制约的因应:沟通与精神激励

县级奖励名额有限, 主要还是由校长推荐, 尽管全体教师在学校特色发展中都参与了, 但贡献有大有小, 校长权衡后确立的受奖者也许符合他认定的标准, 但是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要求, 对于这些奖励下面也曾有一些抱怨 (访沈主任20110916) 。考虑到教师可能会有不满情绪, 校长通常会在教师会议上说明自己的想法或和部分教师单独沟通, 有时也会找机会在其他奖惩事件中补偿教师 (访王校长20110915) 。A校校长的因应蕴含的奖励作用就是吉登斯的规范性规则运用, 此举对于未能在实质与时效上立即获得上级奖励的教师具有心理的补偿与精神的鼓舞, 这也是学校科层惯用以形塑和规范教师行动的因应策略。

(4) 对资源制约的因应:校际合作与寻求支援

A校学校的财力无法为合唱队配置正规演出服, 在汇演时就会和其他学校协商, 临时借用他们的服装, 有时几校之间也会临时借用师资, 比如B小学音乐老师是声乐专业毕业, 学校就会在赛前请他来指导几次 (访余老师20110917) 。偏远地区学校是社区的文化中心, 是社区文化的标志, 学校也会主动争取社区的帮助, 获得部分资金的支持 (访王校长20110915) 。学校行政运用权力争取分配性资源, 有效转化教育主管机关和相关机构对偏远学校资源提供不足的制约, 间接促进学校组织利益。

2. 教师对结构制约的因应

(1) 对时间制约的因应:分散教学与随机教学

教师为化解时间的制约, 维护自身完成合唱队组织和教学任务的本体安全, 主要采取分散教学和随机教学的策略。合唱队学生来自三个年级不同班, 各班教学任务不一样, 即使是课后练习, 有时人员也难以到齐。演唱要分不同声部, 所以基本按年级或班级分成员的声部, 每次先分开教, 唱熟后再集中训练, 效果更好 (访余老师20110917) 。分散教学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教师借助随机教学获得本体安全体验。A校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各班都会集体唱红歌, 此举由个别班发起, 现已推广到全校 (观20110915) 。山区的孩子上台最大的弱点是怯场, 仅仅靠每周几小时的练唱是无法解决怯场问题的, 所以A校常会临时将周一朝会上国旗下的讲话换成国旗下的合唱, 由合唱队上台为全校师生演唱 (访王校长20110915) 。在A校, 教育主管机关、学校行政系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共构形成了吉登斯所谓的监控与合理化连续过程。

(2) 对空间制约的因应:有限空间再分配

偏远学校学生人数少,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 A校在选择合唱队学生时几乎没有选择余地, 对一支不专业的合唱队要训练出成效, 余老师认为必须要有效管理。学生的队列排列一方面和演唱的声部相关, 另一方面她考虑到初一学生更调皮且才参加训练, 基础薄弱, 所以站最前面和中间, 以利于就近管理 (访余老师20110917) 。训练中教师通过站队顺序进行空间再分配, 形塑互动的师生权力关系。

(3) 对规则制约的因应:顺从、沟通和理解

偏远学校教师人数少, 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较多的互动机会, 彼此间是无边界的同事情谊。面对规范制约的不平等待遇, 教师不会囿于科层体制的宰制而自我设限, 而是在自由发言的情境中表露心声, 试图协商寻求共识与平衡。校长会经常到教师办公室来聊天, 闲聊时开玩笑就把心里的不满表达了。对教师的抱怨, 校长也能关注到, 也有一些措施安抚民心 (访张老师20110915) 。偏远学校的教职员少, 科层体制和专业系统界限模糊, 利于科层和专业之间的对话与了解, 学校行政和教师间较少隔阂, 有着共同命运感, 教师能主动和校长民主对话, 双方在沟通中达成理解, 教师对规则的制约虽有抱怨但仍能坦然顺从。

(4) 对资源制约的因应:合作与增能

偏远学校发展学校特色且不能偏废教学, 而师资不足又是偏远学校的弱势。A校合唱队唯一的专业指导余老师身兼数职, 在集中训练阶段更是分身乏术, 因此, 全校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合唱队建设, 如为余老师代课, 在学生自我训练时轮班管理秩序等。其他教师经常耳濡目染也学会基本的指导了, 王校长和郑老师参与直接指导, 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访沈主任20110916) 。余老师既有年轻人的工作激情, 善于创新, 又能经常反思提高, 学校获奖大多是创意取胜 (访王校长20110915) 。A校教师对自我采取增能策略, 期许自我拓展教学知能, 教师彼此之间则采取合作策略, 整合其他教师人力, 克服学校发展特色教学面临的困境。

四、偏远学校构建特色学校的几点建议

1. 教育主管机构应发挥科学的能动作用

教育主管机关应权衡偏远学校的共通属性与个别差异, 在鼓励偏远学校发展特色时对师资与软硬件设备等教育资源进行补充;除了要求总结性的绩效责任表现, 亦要肯定其发展特色时的形成性成果, 适时给予精神奖励与实质支持, 发挥引导学校发展特色与后勤功能;发挥总体协调作用, 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特色发展, 将区域内各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2. 学校应关注目的与手段的调和, 兼顾教师工作满意与学生受教权益

推行教育政策时, 行政人员应时时反思, 发挥诠释政策与中间层级单位推行的角色和功能, 适时转化组织成员追求本体安全的消极因应策略, 通过倾听、沟通并鼓励彰权益能, 改善僵化不当的学校结构制约, 以此来缓解结构制约对教师造成的教学压力, 还能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 达到促进学校组织生态正向发展与活络组织文化的多重功效。

3. 鼓励教师发展, 促进自身专业增能

学校组织应协助教师, 体现知识分子的角色功能与个体能动性, 以提升教学质量、维护学生受教权益为目的, 通过反思实践, 发展正向因应策略。面对组织不当的制约, 能化阻力为助力, 化危机为转机, 如此不但有助于个人的专业成长与组织危机处理, 也能有效改善科层的僵化思维, 平衡绩效责任可能产生的功利思想。

参考文献

[1]Giddens, A.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 篇8

关键词:教研管理;小课题;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而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实践,由于受时间、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的影响,做大课题显然不现实。于是,小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

然而,小课题研究虽在许多学校提出,但由于学校教研管理者对于如何组织小课题研究?如何提高老师认识?如何促进教师研究积极性?等方面也缺乏策略,致使小课题研究“有名称,无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寻找到一些有效的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供学校教研管理者和教师借鉴。

策略一:明价值,让老师获得小课题研究动力。许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情,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最后还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其实,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它是以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它研究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策略二:低起点,让老师乐于小课题研究。一线老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出真感受,最后能真正出一些成果。

策略三:定原则,让老师亲近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遵循“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

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策略四:建机制,让小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学校要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研究实施流程作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如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规定: 选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每年9月为小课题申报月,课题由教师单独申报或1---2人组成课题组(不超过3人)申报,参加“小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或教师,开学后两周内向学校教科处提交《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处组织有关老师组成教学科研评审指导委员会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两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研究过程要与教学、听课、评课过程融合,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每年12月中旬,开展小课题中期研究进展汇报会,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查指导。次年6月申报结题,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结题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结题后,学校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申报的课题及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编辑成册,并在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上一篇:眼视光技术专业介绍下一篇:萃文社区2010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