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2024-08-12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共9篇)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1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年)

20--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年)

20--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2

一、对方案教学的解读

方案教学,又称为“项目活动”(Project Approach), 是指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 项目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词为: 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

方案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幼儿的探究开展活动,以任务驱动幼儿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进行的方向、方式、时间长短,来自于师幼共同协商;积极鼓励幼儿通过口语、肢体、艺术创作等方式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能力、反应,并深入理解幼儿的想法和经验,协助幼儿拟定、执行、评估、修正学习计划;幼儿通过实际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的过程建构新的概念以获得经验。

因此,根据方案教学的精神,我们在组织“小农场” 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的需求、 幼儿的自主探究以及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

二、“小农场”活动的特点

在方案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小农场” 活动顺利展开了。 与其他幼儿园的自然角或种植园地的活动相比较,我园的“小农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真实而广阔的空间

相对于许多城市的幼儿园, 我园自身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户外场地。 我们充分发掘资源,设立了种植区、饲养区、池塘区,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活动空间中充分活动,获得各种经验。 这样就改变了一些幼儿园只能是在瓶瓶罐罐(狭小空间)里种植,在狭小笼子、 鱼缸里养殖的状况, 让幼儿能够与广阔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二)丰富而有规划的内容

有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根据季节、气候和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规划。 在种植区,我们有: 豆类(豌豆、蚕豆、红豆、绿豆、毛豆)、瓜类(丝瓜、南瓜、西瓜、黄瓜)、茄果类(茄子、西红柿、辣椒)、根菜类 (红 、白 、 绿三种萝卜 , 大蒜 )、 薯芋类 ( 土豆 , 芋头 )、 粮食类(玉米、水稻、麦子)、绿叶蔬菜类(青菜、菠菜、油菜、空心菜),还有棉花、菊花脑、葫芦、向日葵等植物。 在饲养区,有小鸡、小鸭、兔子和八哥等动物。 在池塘区,我们养了乌龟、鲤鱼、泥鳅、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

如此丰富的种类, 保证幼儿在园的每个时候都有多个种养活动可以进行,而且丰富的种类,也增加了幼儿的经验。

(三)与主题紧密相关

“小农场 ”活动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主题紧密相关的。 在实践中,我们的“小农场”活动由两个方向展开。

一种是“小农场”活动为主题服务。 如中班“葫芦兄弟”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产生了葫芦是从哪里来的困惑,于是教师就与幼儿一起在“农场”里播撒葫芦籽,搭建葫芦爬藤的架子,观察葫芦的生长。

另一种是由“小农场”所展开的主题。 如中班“我的动物乐园”主题,就是由小农场池塘的开挖引发幼儿的兴趣,生成的在池塘里饲养水生动物的活动。 又如,大班“水稻”主题,就是围绕水稻的插秧、管理、收获等一系列有关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探究的项目活动。

三、组织“小农场”活动的策略

(一)兴趣引发项目:在幼儿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充 分运用好“小农场”里的资源

“小农场 ”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要关注幼儿在其中的发现和兴趣点。 比如,“我的动物乐园”这个项目活动,就是由幼儿的兴趣而引发的。 一天,一群工人拿着铲子和铁锹,在农场里的一块地里辛苦地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幼儿发现了,好奇地问:“老师,这里在挖什么呀? ”“这里在挖小池塘。 ”“小池塘? 小池塘是用来干吗的? 小池塘可以养什么? 养海豚行吗? ”这个坑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 当教师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池塘的时候,池塘可以做什么、养什么动物成了幼儿口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于是,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观察小池塘的落成,猜测、调查池塘里可以有什么,收集资料、 讨论池塘里可以养什么,然后进行投放。 随后,饲养、 观察池塘里的动物,就成了幼儿的主要任务。 由于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十分投入,有助于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鼓励自发学习:提供最大的机会(时间、空间 、 已有经验积累等)供幼儿进行学习

“小农场 ” 的空间资源充分地满足了幼儿走进自然、 亲近自然的愿望,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动植物接触。 “小农场”活动是充分自由的。 在主题场馆开放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进入“小农场”进行与方案相关的小组活动, 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也可以自由出入 “小农场”。 在这样宽松、自然、开放的背景下,幼儿可以带上记录单、测量工具等,充分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 )支持情感参与 :关注幼儿在学习中所伴随的 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农场” 活动不仅关注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增长 , 还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葫芦兄弟”活动中,幼儿自己播种、浇水、搭架子,看到小苗一天天地长出来,开始爬藤,收获自己栽种的葫芦,他们满怀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葫芦娃”。 可以看出,整个种植、收获葫芦的过程,不仅挑战幼儿认知的潜力,还能看到幼儿在情感上的参与,充满着劳动、观察、发现、收获的兴奋和快乐体验。

在“我的动物乐园”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给每只小兔都取了名字,我们看上去长得差不多的兔宝宝们, 幼儿却能一一辨认清楚。 幼儿为小鸡、小鸭精心设计了 “快乐小鸡家 ”和 “幸福小鸭家 ”,亲手用稻草和棉花布置好。 每天傍晚时分,高兴地追赶着小鸡、小鸭,把它们送回“家”,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在小鸡、小鸭的成长过程中,幼儿真实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增强探索性认知 :启发幼儿在观察操作、辨别 判断、尝试实验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方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有持续性探究, 我们在实施“小农场”活动时,也十分关注这一点。 在中班“豆宝宝”活动过程中,蚕豆和豌豆是同时播种下去的,在播种以后,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 它们虽然都是豆科的农作物,但通过持续对比观察记录,幼儿发现了:小苗的时候,它们区别很小,越长大区别就越大。 蚕豆花和豌豆花很相似,都像是蝴蝶的形状,但是颜色有区别,蚕豆花上面有一些黑色,豌豆花颜色更淡一些,花瓣的张开角度也不一样。 它们的茎都是四方形的,但蚕豆的茎更粗,是直立的,豌豆的茎需要攀爬在架子上 (教师顺势告诉孩子什么叫攀缘茎), 而且比较细。它们的叶子都是对生的。通过这样不断观察、对比、探索,幼儿不仅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经验,更掌握了科学方法。

在小班“萝卜大不同”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对比了萝卜的外形、颜色、叶子后,教师提问:“萝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呢? ”幼儿随即对此问题进行了猜测,然后教师请幼儿切开萝卜验证自己的答案。 很多幼儿都是根据萝卜外皮猜测内瓤的颜色,通过实际操作,他们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验证假设,自主操作去寻找答案。

(五 )关注社会技能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 社会技能

在“小农场”活动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可以与他人一起工作,也就会有更多的幼幼、师幼互动,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沟通交往机会, 这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3

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溧阳处于江南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一壶春”、“沙河桂茗”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方案

主题: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溧阳茶叶的栽培、溧阳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

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艺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茶叶的对外贸易等。

名人与茶:了解诗人才子以茶会友、品茶赏茗的趣闻轶事。

溧阳茶叶调查小组:着重了解溧阳茶的栽培、溧阳的各类名茶(如沙河桂茗、苦丁等),有条件可利用假日到茶园看一看、问一问。

(三)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活动方案(以“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活动方案为例)。

活动主题:茶的历史与发展

活动目的:

1.了解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2.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活动过程: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合理的删减。

成果展示: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活动报告:以书面形式呈现。

(四)成果交流。

1.评选最佳手抄报。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版面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2.评选优秀调查报告。标准:调查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具体的调查记录,内容真实,表达流畅。

3.进行品茶活动。

(1)请茶艺小组的成员向大家介绍茶的礼仪,讲解泡茶的要点,并当场向大家表演。

(2)学生进行品茶活动,并谈谈当时的感觉。(从茶的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述)

《牛奶的研究》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主题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饮品已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在课间,经常能看见孩子们叼着奶袋,边喝边玩。有的孩子用一袋奶来代替早餐,有的孩子还用牛奶送服药物。这些现象表明同学们对如何科学饮用牛奶还缺乏认识。针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向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牛奶的研究”这一活动主题。

通过调查、讨论、查阅资料、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了解有关牛奶的知识。如:调查牛奶的营养价值含量;掌握科学饮用牛奶的方法;学会一些生活小常识等。让学生知道牛奶是人体健康的保健饮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饮用牛奶的良好饮食习惯。

二.活动的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牛奶的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及如何科学饮用。

2.能力目标:通过查询、讨论、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养成科学饮用牛奶的良好饮食习惯。

三.准备过程:

师:1.提供小组活动计划表。

2.准备实物展台。

生:1.认真讨论,并制定调查、采访计划。

2.调查3——5年级同学饮用牛奶的情况,并记录。

3.收集奶袋和牛奶饮品的相关资料。

四.活动采取主要方式:

学生在活动中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

五.活动的总体流程:

(一)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是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首先从问题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出示图片)出示几组学生错误饮用牛奶的镜头,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确定活动主题。再由学生们提出研究内容,经过师生共同筛选,最后确定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牛奶的营养。

2)牛奶的用途。

3)牛奶的品种。

4)如何饮用牛奶更有利于健康。

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的越紧密,学生就越熟悉,越需要,也就越容易进入,乐于实践。

2.制定研究方案。

(出示表格)教师提供小组活动计划表,各小组内协商填表。即选择研究内容,责任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3. 汇报方案,学生互评。

(出示营养小组的表格)画线的地方是他们后填上的。也就是在活动中新生成的东西。例如:他们组提出要研究牛奶、鸡蛋、鱼、肉、胡萝卜、洋葱、辣椒、西红柿的营养成分时,就有同学提出:“我喜欢喝豆浆,不喜欢喝牛奶,我想了解豆浆的营养成分,可以吗?”还有同学说:“你们这里少水果,苹果中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嘛!”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中完善各组的活动方案。

(二)分组探究,落实方案。(第二课时)

这是各小组内资料的汇报、交流与整理的过程,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在活动中,针对学生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有效指导。如:搜集资料的有效指导;调查活动前的有效指导;内化资料的有效指导等。培养学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能力。

还拿营养小组为例:在这一过程中,营养小组的同学发现张宇肖、李森两位同学上网找到的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有的是用数字表示的,有的是用文字说明的,不容易进行比较研究。他们问我怎么办?我建议他们将所需要的食品都统一用数字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看行不行。经过我的提示,他们在“吃好了”网站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出示营养成分表)并在查找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牛奶有很多用途,并将这些资料送给了用途小组。(出示牛奶的妙用)用途小组结合自己的资料,编排了“三句半”,王子烨同学为了证明牛奶能洗去墨迹,还特意将自己的手帕滴上墨水进行实验。小组成员还将牛奶的药用药方做成了宣传单,准备在成果汇报的时候发给大家。

在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三)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第三课时)

1.各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这一过程不是单纯的成果展示,而是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喜悦,体会参与的乐趣,对研究的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今的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而品种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实践,自己总结出经验。片段一:品种小组用录相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组在月亮连锁超市调查牛奶品种和采访售货员阿姨的情景,并用自己的方式现场推销牛奶。就有同学问:我每次采访时心理都很紧张,不知道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请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呢?答:当然,和陌生人说话肯定会有些紧张,但我们可以多锻炼自己。首先,我们要对人有礼貌,比如,我们调查采访时,会主动对别人说:“对不起,打扰您了!您可以配合我们做一次调查吗?”然后,我们应该自信大方地和别人交流,显示出我们的真诚。经过多次锻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大方地与陌生人交流了。问:谢谢你!下次你外出采访时带我一起去,好吗?我想跟你学习学习!答:当然可以。

白色污染调查研究活动方案 篇5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拟订适应学生发展定义的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杜绝白色污染实践活动是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白色污染的危害说起,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展开相关调查研究,并得出一些结论的实践过程。

一 活动背景

作为一门开放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立足于校园文明建设和校园环境等有利条件开展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在我们校园内,塑料方便袋的使用非常普遍,校园内随处可见随意丢弃的方便袋,既.造成了白色污染,又影响了校容校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鉴于此,我带领学生开展了这次“杜绝白色污染”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兴趣是先导,环保是目的,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主题——杜绝白色污染。

二 活动目标

本主题活动建构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环保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而对于知识的了解本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实践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同时,也为学生从多

方面去认知和了解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提供了一个契机。具体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自选主题展开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2 能互相帮助,在和谐气氛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和积极实践的态度。

能力方法方面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和信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方便袋的危害; 2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做才是对环境的保护;在社会实践一些采访和交往技巧。

三 实施过程与方法中的指导

A 指导设立实践研究点,确立活动项目、方案,指导合作学习。在确立了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后,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找到一个“切合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而这个研究的“点”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正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由于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需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我决定向学生们播放关于白色污染的录

象,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时机已经成熟,我便将这兴趣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已经产生了想去收集、了解关于塑料袋的欲望,我让他们把发现性课题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意愿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性活动的主题,自选组长,自定计划,分工合作,也要注意以下指导策略:兴趣相近,特长互补,规模适中,组织协调。

B 过程性指导和研究活动的组织引导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时期,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索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我作为活动的一员,轮番参加或巡视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活动,从中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需要、困难、问题,从而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和帮助。活动开始之初,我就积极地与各小组同学展开讨论,针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修改,并提醒他们抓住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在“杜绝白色污染”的问题上,学生说了很多办法,比如。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局提出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校本研究”的经验,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平台,坚持文化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努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师生之间不和谐的因素,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人生的家园,成为学生美丽成长的沃土。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创新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体现教师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也能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引领和专家指导,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要教育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素质;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加强“感恩”教育,使学生养成尊敬父母、尊重老师、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学校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校园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学校精神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4)学校管理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5)师生行为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6)教师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7)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8)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2.思想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家长学校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教学活动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文化课的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4)学校艺术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培养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主题班会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特长生培养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4)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5)经济困难生帮扶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6)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7)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5.地方课程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法制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安全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特色文化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4)环境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5)人生指导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6.教师专业成长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1)理论学习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2)校本教研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3)教师论坛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4)名师培养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四、实施策略

1.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课题研究优势,推动办学特色的生成。

2.实施课题带动战略,要根据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研究总体方案和目标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对课题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研究所承担的子课题,通过“以点带面”的课题研究,推动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要借鉴校本研究的经验,继续采取“理论引领、专家引领”的措施。教育科研的突出特点是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形成真实可靠的事实和案例。有计划地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讲话精神,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用超前的意识选择研究课题,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研究过程。不断地组织、邀请教育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具体的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引领课题研究过程侧重实践,引领课题研究结果在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4.要加强课题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要不断组织开展工作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为研究课题成员提供信息交流、经验介绍、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目的。

5.要重视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宣传与推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要及时发现典型,总结和提升经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的作用,开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专栏”,宣传和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实施步骤

1.召开会议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

2.召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会议,具体安排课题研究活动的有关事宜。3.根据教育科研“区域推进”的工作思路,要求各成员认真完成安排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任务。

4.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局的具体要求,制定2015年课题研究方案。

5.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专题报告。

(二)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

1.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和进行研究指导。

2.经常性地深入各成员了解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加强对课题研究活动的管理。

3.有计划地召开课题调度会、研讨会,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课题研究活动健康发展。

4.在教育信息网栏目开辟课题研究专栏,对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

5.评选“优秀案例”,促进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分类汇总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

2.评选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六、实施要求

1.在全校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局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兴校、科研强校的具体内容,要高度重视教育局党组提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活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谐化,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要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认真查摆学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建立以史广秋副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教科室的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教科研氛围。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细化课题研究活动的阶段内容、活动形式、活动预期结果。建立家长学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共同享受研究成果。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所需的学习资料、活动时间、场地、资金。建立课题研究活动的激励政策,将课题研究活动的成果纳入对教师和学生的年终评定,作为晋级、评优的依据。

3.鼓励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课题研究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能力,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感悟教育的幸福人生。

4.广大的受教育者既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受益者。短暂的学生生涯不仅要收获知识和技能,还要收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促进交流,和谐促进发展,和谐促进共享。广大的受教育者要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主动与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要开展好主题班会活动,要学会感恩、学会尊敬、学会自重、学会自强,通过快乐学习,感悟成长的美丽。

七、保障机制

1.弓棚子镇第一中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殿凤 副组长:史广秋

2.弓棚子镇第一中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执行小组 组长:张殿凤

成员:业务副校长 教务主任 各年级教师教师

3.弓棚子镇第一中学中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专家组 聘请部分教育专家、扶余名师、优秀教师参加

弓棚子镇第一中学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7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含义的相关问题的过程;

2. 掌握分数定义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区分不同定义的特点;

3.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 正确理解“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能够从算术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数的定义。

二、活动时间

60分钟。教研组可以调整活动的时间, 要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 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全教研组教师规定思考、讨论、交流哪些问题, 也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 准备在小组与全数学组中交流。 (注:以下的问题中, *号表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先想一想你觉得人类为什么要有分数, 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出人类要有分数的几条理由。

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 为了数出事物的个数就产生了自然数。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自然数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从度量的角度看, 如果用一个作为标准的量B (度量单位) 去度量另一个量A, 如果量了若干次后刚好量尽, 在这种情况下, 量的结果可以用自然数表示。例如, 当用B作为度量单位去量A时, 量了3次正好量尽, 这样A就有3个度量单位B, 整数3就可以表示量得的结果。如果量了若干次后不能恰好量尽, 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度量单位B平均分成n份, 把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A。如果量了m次恰好量尽, 那么A就含有B分成n等份后把一份作为度量单位度量时的m份。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用一个自然数来表示用B度量A的结果, 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数。而度量的结果显然与n和m有关, 这样就需要引入用n和m两个自然数来表示的一种新的数。人们把这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用这样的形式表示。第二种情况是无论把度量单位B分成几等份, 用其中的一等份去度量A, 都不能恰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 也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用B度量A所得的结果, 因而也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在这里我们对这种新的数不作进一步讨论。从数学内部的发展来看, 由于两个自然数相除不一定能够得到一个是自然数的商。比如, 3个大饼, 4个人平均分, 每人分得多少?依据除法的意义, 这个算式是3÷4。但自然数系里, 这种除法运算是不能进行的, 即找不到这样的自然数, 来表示3÷4的商。为了使得像3÷4这样的除法总是可以实施, 也需要引入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商。人们就把3÷4的商规定为四分之三。实际上, 如果是分饼, 每人也的确是可以得到饼, 得到块饼。这样两个自然数之间的除法运算就总可以进行了。因此, 除法的计算结果也就是商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即一般地, A÷B的商是, 读作B分之A。当B=1时, 分数就是自然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分数的产生使得两个自然数相除总可以得到商。

2.先想一想, 写一写,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怎样表达什么叫分数?

在算术理论中, 分数是怎样定义的?再阅读下面的四个定义并回答问题 (要求写出答案) 。

定义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

定义2:两个自然数m, n (n不等于0) 相除的商, 叫分数。

定义3:两个自然数m, n (n不等于0) 之比, 叫分数。

定义4:形如 (n为大于1的自然数, m为自然数) 的数叫分数。

问题:

(1) *你觉得上面四个定义有什么异同?

(2) 根据上面的定义1, 你认为是分数吗?根据其他的几个定义呢?你认为有必要让小学生明确是分数吗?为什么?教材要求学生明确是分数吗?

(3) 有些教师在上分数意义这节课时, 会把分数的定义表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比如对于这个分数来说, 它的含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 表示4份的数。你觉得这样的表达好吗?依据这样的表达, 请说一说的含义。

(4) 有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自然数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分数。”你认为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 甲、乙两人在说分数的含义时, 作了以下的解释, 你认为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吗?

甲:分数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n份, 表示m个这样的一份的数。分母n表示把单位“1”等分的份数, 分子m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乙:分数可以理解为:把m个单位分成n等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也就是说, 表示m除以n的结果。

请你结合一个具体的分数, 如, 说一说、写一写上面的两种含义。你还能画图直观地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的两种含义吗?试一试。

4.一个教师在上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 先向学生说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两个半个) , 一份 (一个半个) 可以用数表示,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里的“1”“2”和“”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写一写你的答案。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发言:

生:这里的“1”表示一个半个苹果;“2”表示两个半个苹果;“”表示半个苹果。

生:这里的“1”表示原来分开前的一个苹果;“2”表示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半个苹果。

你觉得这两个学生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5.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分数的定义是: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有人说:“在这个定义中的单位‘1’与自然数中的1有不一样的地方, 最主要的区别是: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 而自然数中的1只表示一个物体。”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1时, 需要让学生知道“一袋糖”“一串香蕉”“一筐苹果”“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幢房子”“一个地球”都可以用1来表示吗?为什么?

6.“平均分”是分数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中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先请你写一写什么叫平均分, 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如果这个定义中的单位“1”是一个图形, 比如是一个正方形, 那么,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是要求分得的这4份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吗?

(2) 图1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形状不一, 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图2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

(3) 如果把图3作为单位“1”, 请你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它的和。

你觉得图4与图5分别表示这个图形的和是正确的吗?为什么?7

(4) 如果把图6的长方形作为单位“1”, 那么, 阴影部分S1和阴影部分S2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

(5) 在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时, 常常有教师会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个图形不等分时, 就不能用分数表示。你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请你观察并思考:图7、图8、图9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分别用分数表示?能不能分别用表示?为什么?

(6) *“如果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是全班人数的。”面对这句话, 甲、乙两人在讨论它的正确性时, 有以下的对话:

甲:这句话说错了。

乙:这句话是对的, 这是很显然的事。

甲:你说它是对的, 理由呢?

乙:如果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想想也是全班人数的。这是很显然的事, 还要说理由吗?!

甲:如果我说:“一个班级是40个学生, 那么任意1个学生想想也是全班人数的。”我需要理由吗?大家要以理服人。

乙:那你先说说这句话是错的理由。

甲:我说这句话错了, 理由是:分数是要把一个整体、一个单位“1”平均分的, 这里全班40个学生是不可能等分的, 比如说高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质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任意1个学生不可能是全班人数的, 可见这句话是错的。如果只说全班学生的体重, 假设40个学生的质量和正好是1200千克, 那么只有体重是30千克的学生是这个班级人数的, 其余的学生都不是。说任意1个学生是全班人数的, 当然就是错误的。

乙:我说不过你, 但你肯定是错的。

甲:哈哈, 你这是无理取闹!

你认为甲、乙两人中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你认为乙的观点是正确的, 请你为乙陈述理由。

7.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分数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这实质上表明了分数的本质属性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

在小学里, 应该怎么安排分数意义的教学呢?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你赞同文章中的观点吗?写一写你阅读后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 首先, 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图形入手, 把一个具体的实物或图形平均分后, 要表示它的部分就引入分数, 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能够结合一个具体的分数, 如, 正确说出它的含义。但不出形式化的定义, 也不要求学生能够从一般意义上表达分数的概念。 (2) 学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这个显示分数形成过程的定义。要求学生能够从一般意义上表达分数的概念。 (3) 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实质上是学习分数商的定义, 这是一个显示分数结果的定义。这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分数本质属性的定义。 (4) 在学习了比的概念后, 用比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分数是整数之比。比的定义和商的定义相近。从“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分数”这个定义看, 表示的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从比的角度看, 可以看成是部分与整体之比。例如:把一个圆四等分, 一块涂上阴影, 三块空白:这时学生容易想到的分数是或者是。用分数揭示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但学习了比的概念后, 看到这个图形还可以想到 (或) 这个分数, 因为它可以表示为阴影部分的1份与空白部分的3份之比, 即1∶3, 比值就是。在这里比的定义是将分数原来的含义进行了扩展, 也就是分数可以表示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与总结提升的过程。交流与讨论上面课前准备中的7个大题。

1. 分小组交流:

每个人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记录人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写下来。小组成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综述。

2. 大组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大组汇报, 根据人数多少, 对每组的发言人限定时间。发言人之间在内容上尽可能不要重复。记录人要记录每一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3. 回顾与提高:

通过活动能够明确人类要有分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数有哪些不同的定义方式, 小学教材给出的分数定义中的“单位1”与“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五、活动设计说明

分数概念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进行分数概念 (意义) 的教学,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十分清楚什么叫分数。本活动方案主要侧重于教师自身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侧重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本活动主要应该清楚人类为什么要有分数, 小学教材与算术理论中是怎样给分数下定义的;弄清什么叫“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再认识的教学研究内容将在本刊2011年第10期“‘分数的认识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 ”中继续阐述, 敬请关注!)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8

一、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原则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幼儿园课题教学活动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探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方法,真实体现我园在课题方面的研究初晓。我园决定开展 “走进乡土,展示风采”课题教学活动观摩,特制定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将以“乡土气息”为主要教研形态,坚持从解决目前在我园市级课题教学主要问题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发挥出不同教师的独特个性,形成各有千秋的教学特色和异彩纷呈的教学风格;进一步促进我园教师专业的发展,促使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说课—评课”的活动过程中,体悟出市级课题真正的实效,反复审视自己专业水平,自觉寻找教学差距,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积极调整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活动形式

“走进乡土,展示风采”课题教学活动观摩课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恒济镇中心幼儿园中青年教师及部分骨干教师

四、活动时间:2018年4月中旬

五、研究形式:

本次年级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究教学活动结合我园市级课题的相关内容主要采取分组进行,各备课组教师统一按抽签顺序执教。

组长主持说课、评课活动。在此过程中严格评议过程,深入探求异教中“同”、同课中的“异”,做到不离题。

六、活动程序:

1.设计并确定活动预案。

授课教师根据抽签提供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于规定时间将活动设计上交到教研组长身边。(注:活动设计含教材简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活动流程的主要环节说明设计意图)。

2、活动研讨。

进行课堂活动研讨,首先作课教师先简要说与反思、然后听课教师对两节同题异构课作出评价并对本内容提出个人教学见解,三是提出未解的疑惑,以便以后进一步的研讨。

3、确定最佳活动预案

通过评课老师和授课老师的共同研讨,最后由上课老师确定认为最适合自已的活动预案。

上一篇:哈佛大学经典的励志名言下一篇:争做四有教师师德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