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总结(共10篇)
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篇1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连州镇中心小学2010年秋
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为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力求研究实效,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计算教学,采取计算教学展示课、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信息传递等多种形式,相互取长补短,并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研讨,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从而及时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颇,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一、具体做法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我们科组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2、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3、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研究中我严格抓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列式画线要用尺子。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板书竖式,要用尺子。
二、课题研究实践的几点体会
1、进一步认识口算和估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口算与估算训练,经常给学生提供口算与估算的机会,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反馈信息可知:学生估算意识的激发一是有赖于教师的“提示”,二是有赖于反复的强调和训练。口算与估算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生口算与估算应用意识与应用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还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其他年级进行推广。
2、我们打算在下学期全面实行计算一月一测,真正使每一位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速度都有所提高。本次研究中我主要抓学生口算能力培养,忽视了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我要做的主要工作。抓好估算,提高学生自我检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当然,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在计算教学中要时刻记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浓厚的兴趣、不忘经常的练习,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的能力会一天天提高。
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篇2
一.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目标:
希望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风貌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以诵读诗歌为突破口, 寻求语文课改中的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底蕴。
二.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活动研究队伍:此次活动由校基础部康淑玲主任、李胜青副主任全面负责与其它部门协商等相关事宜, 并以语文教研室及2014级各班班主任为主体的活动组。
(二) 活动阶段:
本次活动分为3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主要任务:在学校课改的形势下, 转变教学思路, 以基础部为单位, 向14级新生发起此次活动倡议, 初步构建、草拟《诗歌的力量》的方案, 并制定诵读诗歌的方向。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主要任务: (1) 启动语文原有诗歌诵读模块内容, 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能力等因素灵活机动地为自己选定诗歌。 (2) 组织学生利用手机、电脑或到图书馆搜集诗歌素材、下载优秀诗歌朗诵视频、查找诗歌背景音乐等工作, 并对学生诵读进行指导。 (3) 筛选出最好的15支班级代表队伍参加校诗歌诵读成果验收。 (4) 由校领导、各科室主任及各班学生代表对此次诗歌诵读活动进行成果验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
主要工作: (1) 总结此次活动成果。 (2) 撰写活动经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
三.诗歌诵读的经验总结
(1) .朗诵前的准备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诵材料。要求朗诵者通过体验诗人的情感, 用自己的语音特点朗读出诗歌的艺术美感, 让听众受到感情上的感染和陶冶, 所以朗诵者不要着急确定朗读哪一首诗, 首先进行自身嗓音、气质定位, 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诗歌作品。比如:嗓音高亢有力的男生选择材料时, 可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为主题的诗歌, 如战争诗、爱国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 (咏史诗) 。其次选取的诗歌内容必须是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 我们的邓二为老师就紧跟时代潮流为学生创作诗歌, 如《我不满》:“我却认为不满之中有反思, 不满之中催盼着改革啊, 不满之中孕育着创新的力量, 一往无前!”“我们的习大大不满腐败一上台就打老虎, 撂倒了贪官污吏一大片”, 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在成果展示时赢得了阵阵掌声, 并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这些能反映我们思想、顺应时代改革的新的诗歌作品更容易获得听众的喜欢和青睐。再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在准确把握诗人写作背景、作品内在含义基础上, 揣摩作者心理, 将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赋予在这首诗上, 一首诗就不仅仅是字与字的罗列, 而是情感的叠加。如岳飞的《满江红》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体现, 所以确定了整首诗低沉但却雄壮的基调后, 再确定自己的性格、嗓音特点是否适合朗读此诗歌作品。
(二) 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的表达来判断语音节奏、轻重和语速, 并加入丰富的换位想象使诗歌诵读完美化。
1.节奏:需要朗诵者先要将诗句内涵理解清楚, 再将整首诗划分节奏, 从字、句、段中把握整首诗, 如食指《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许多同学都会把“手指”、“手掌”划分到一起, 可是却总是读得不顺口, 可是在细细品读和分析之后, 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 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 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2.轻重音:能够利用轻重音的变化来体现诗歌的情感变化。如“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 但也要注意轻重音, 或许有学生会问这么短的诗, 只有这几个字重读, 那读出来会好听吗?其实只需要我们在朗读时把语速放慢, 声音拉长, 语音稍重即可, 否则朗读效果会适得其反。
3.语速:在一首诗歌中, 语速的快慢会根据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有所变化, 听众也才能听出你的情感变化。如:裴多菲《我的歌》、《民族之歌》诗歌内容较为欢快、激昂, 语速要快;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内容较为悲伤、低缓的, 速度要适当放慢一些。
4.换位想象:朗读者要揣摩作者的情感, 换位想象, 尝试将自己和作者融合在一起, 我就是作者, 我要大声地将作者心中的快乐、忧愁、苦闷、希望等情绪诵读出来。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就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狱中的戴望舒, 正在饱受敌人的摧残和折磨, 心中满怀对敌人的愤恨, 对解放区的向往, 所以朗读者的态度要坚定, 语气要恳切。只要朗读者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诗人的处境和心理, 加上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使己动情, 就能让听众感动。
(三) 朗诵时使用恰当的体态语
朗诵要求朗读者除运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听众外, 还可以借助眼神、手势等辅助性的体态语来深化对作品的感情, 引起听众共鸣。在整体的体态语中, 以眼神最为重要。眼能传神, 眼神中的情感已经在朗诵者上台的那一刻起就透露给观众, 所以眼神要集中, 不要东张西望。有的朗诵者可以为营造朗诵诗歌气氛, 轻闭双眼, 但由于紧张、害怕等心理不敢睁开眼睛, 不愿和听众有眼神的交流就会让诗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朗诵时的体态语要自然, 随着诗中情境来触发朗诵者的内在情绪, 必须适合作品的题材和内容, 否则让观众看来就会感觉矫揉造作, 也会扭曲作品内容和主题。如装饰14-1班的诗朗诵《献给祖国的歌》时, 朗诵者上台后通过敬礼给观众鞠躬表达敬意, 在朗诵的结尾处“祖国, ??我们定将令您?, 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 朗诵者又将左手一致挥向国旗, 这些动作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让观众也是感觉耳目一新。
(四) 勇于创新
诗歌朗诵形式需要不断更新、创造和改变。在这次诗歌诵读比赛中, 也有一些有创意的作品, 如《献给祖国的歌》的朗诵者在上台后先是唱了一节《五星红旗》渲染气氛;还有《满江红》诗朗诵结束后朗诵者以庄严宣誓进行结尾;《致橡树》的朗诵中, 加入了缠绵悱恻的爱情舞蹈表演, 这些都很有新意, 所以在诗歌诵读中我们不必只是拘泥于呆板的朗诵形式, 也需要融进更新的思想, 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喜爱诵读诗歌。这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 去创作出更新、更好的诗歌朗诵样式。
通过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我们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更有朝气, 更加积极向上;我们这些教师也收获了喜悦, 看到了希望,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把诗歌诵读这样的活动搞下去, 虽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但我们相信在中华诗歌力量的感召之下, 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都会为它的博大精深、文化精髓所折服, 相信我们的中国经典诗歌诵读活动将会越办越好, 越来越深受大家的喜爱。
摘要:诗歌诵读课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何利用诗歌特色让学生更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如何通过经典诗歌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和发展全新的诗歌形式, 去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断去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文学素养,活动阶段,节奏,换位想象,创新
参考文献
[1].姚为洲.中华经典诗歌鉴赏与诵读[M].上海: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彩绘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研究 篇3
(一)为什么要进行总结性评价
1.促进幼儿发展。首先按照《指南》中确定的各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有序教学,关注粗浅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的达成,同时注意幼儿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幼儿进行探究,髙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体现“以学论教”的要求。
2.促进教师成长。根据新课程评价目的的要求,评价体系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新课改下的幼儿园教学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要求。
(二)总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主观性评价: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想法对幼儿彩绘作品进行判断,造成幼儿的被动接受,形成依赖。
2.形式化评价:比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忽略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忽略活动的生成因素,造成教育契机的流失。
3.偏袒式评价:总是夸奖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忽略其他幼儿作品中的想法及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
4.否定式评价:习惯对幼儿的作品或想法挑毛病,用否定的语言较多。如,不能、不好等。
5.盲目性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价值,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造成评价的随意性。
6.成果性评价:重视有形的成果,关注作品像不像的问题,画面美不美观,忽视幼儿彩绘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二、课题的界定
(一)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幼儿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有3个基本特点:
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幼儿在某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习成果评定。
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幼儿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幼儿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以便更清楚幼儿的技能水平的发展。
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总结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且每个陈述对象都有各自的体验,不同的个体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更大的提高。
(二)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主体是大班幼儿。
三、研究的目标
(一)预设评价目标来源
1.学期预设评价目标
学期目标根据《指南》中的指导思路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并以园课题计划以及年级承担的小课题为依据,展开自己的研究,意在通过总结性评价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2.阶段预设评价目标
针对幼儿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来预设相应的评价目标。
学期初激发幼儿兴趣,以及幼儿常规和行为习惯需加强培养。学期中,评价目标放在各种技能及其创造力的体现。
3. 近期预设评价目标
近期预设评价目标主要围绕课程内容及班内幼儿的活动兴趣需要来预设。
(二)动态评价目标来源
1.根据上一次彩绘情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根据当日幼儿的彩绘状况选择评价内容,这也是总结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活动结束时教师需要进行评价,教师需思考、评价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过程评价是否已经达到目的?用何种评价能收到效果?评价时如何提问题?教师通过不断地发问、探究、讨论,引导幼儿逐步在感悟中提升对问题的思索,获得经验。
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做到:
(1)善于发现、筛选有价值的、典型的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寻找问题的关键,上升为共性问题,引发新一轮探索。
(2)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攀登的脚手架
(3)利用同伴经验,引导幼儿做有效的探索。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从不同角度入手开展总结性评价
1.围绕课程重点内容展开评价, 可开门见山地将幼儿引入到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中。
2.结合作品展开评价,抓住作品中一些有教育价值或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评价。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1.提问法。
此方法以教师为主。教师可针对游戏中的情况提问,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回答。
2.分享法。
分享法是将个体或集体的彩绘体验,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帮助幼儿提升为经验,充分利用同伴资源进行集体共享。
3.展示法。
通过再现幼儿的彩绘情景,展示彩绘成果,来反映幼儿彩绘状态及变化发展过程。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制定计划
调查了解幼儿的彩绘实际水平,以及对彩绘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开展活动、针对评价
1.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通过多次彩绘及幼儿评价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基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并备好每一课,在彩绘教学中落实好技能及情感的训练。
2.密切观察幼儿的表现,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提高,并不断激发幼儿对彩绘活动的兴趣。
(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阶段小结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研讨活动总结 篇4
5月16日上午,xx市xx小学的报告厅灯光熠熠,省级立项课题的二十六位成员齐聚一堂,进行课题中期汇报课展示暨“学讲”课堂观察活动。
此项活动中,课题主持人朱以及课题组成员孟xx、彭x三位老师就苏教版第十二册《如梦令》一课进行同课异构。三位老师在“学讲理念”的指引下,以学生学习过程为着眼点,以教师行为改善为手段,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课堂的前测与后测,更加生动立体的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朱卫红老师的课堂,以学情推进教学,始终把学生立于课堂的中心,学生情绪高涨,参与度高。教师在适当处巧妙的点拨,细致的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处,为小学的诗词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更为我们的“学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以课堂观察员的身份认真观摩了三节课,从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学到了什么,学习效果四个维度对课堂进行了复盘式评价。大家畅所欲言,其间不乏有思维的碰撞,讨论、交流声不绝于耳。虽然时值寒冬,但是大家真诚的话语,深刻的反思,专业的视角,研究的态度无不令人感动,心生暖意。大家收获颇丰,更加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坚定了研究的信心,无不期待着下一次课题研讨活动的到来!
红山中学小课题研究展示活动总结 篇5
于咏梅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高效课堂建设年的整体推进工作,提升教研组教研活动质量,彰显教研组团队特色,学校将于10月13日到23日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小课题研究展示活动。本次展示活动,是根据市教育局要求,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年由点向面铺开的对教师个体、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一次检阅活动。小课题作为研究对象,能切实对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本着务实的原则,体现本组的学科特点和成员特点。我们着重看研究是否有针对性,能否切实解决我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否符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且目标达成意识强。这次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由一名老师出课,一名老师做研究汇报,汇报要结合上课教师的展示,突出教研组研究的重点。
这次小课题的汇报展示,各教研组都做了充分发准备,从选题、选课、试讲、准备材料、写作,修改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下了很大气力。俗话说“锯响就有沫”,付出总有回报,这次汇报展示,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集体探究的火花,群策群力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又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团队不断地涌现出来,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理念与实践的交融,思维与智慧的碰撞,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景象。这次小课题展示,是各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教研组团队精神的一次检验。具体来讲,本次活动有如下特点:
一、目的明确。根据我校学期初教师发展处的工作计划安排,结合教育局要求,如期组织实施了此次大型教学展示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探究符合我们学校学情的教学模式,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为每个教师学习和成长提供平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实施周密严谨。
1、教师发展处制定并公布了此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的活动方案,由各教研组采取推选的方式,自主选择课题、课型和汇报成果。我们共有11支队伍参加展示活动,加上上学期语文和地理教研组代表红山区参加的展示活动,可以说全员参与。
2、各教研组认真准备,精心策划课堂教学,有的备课组对展示课做了多次试讲,反复修改,力争在本次展示上体现本学科的最高水准。
3、认真组织了赛后的评课活动,深入细致地评议每一堂课。
三、各部门通力合作,整个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
本次活动规模大,涉及部门和人员多,但由于有大家的互相协调和合作,使得持续半月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为了保证活动能及时、顺利地开展,各评委、参赛队伍都能自己积极调课。在此对积极全程参加活动的评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其他部门的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积极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所有参赛各教研组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获奖教研组表示衷心祝贺!
四、成果
这次小课题展示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年意义的理解,教材处理科学,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注重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觉得这次展示活动课堂教学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教师角色转变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中,老师的话语少了,见到多的是学生在读、在议、在说,老师创设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尽情地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2、善于巧妙导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每堂课的导入方式百花齐放,风格各异,每科有每科的特色,每课有每课的精彩。如王博慧老师用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到成长的烦恼;于佳丽老师用中国地图填充色彩,引出课题《彩色的中国》这些为顺利开展新课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高潮不断迭起。课前的学习研讨、积累沉淀,提高了教师把握课堂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在预设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成了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如崔海蛟老师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时对燃烧的条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方法及原理;于佳丽老师则从歌词、节奏、旋律三个方面感知音乐的美。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充分贯彻,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效应成果显著。
4、注重资源有效开发,拓宽教学的”场”。各教研组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活用、巧用,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王赫老师、纪会仿老师电子白板的使用,于佳卉老师、孙凤娇老师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掀起学生探究的高潮,开启学生发散思维,充分体现“生活即教学”的课程理念;显而易见,课堂演译的不仅仅是课内的精彩,而且也折射出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课程理念。
5、有几个教研组的汇报材料写得很有分量。比如英语组、历史组。
当然,通过这次展示活动也暴露了我校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校办学理念认识不够,对生态课堂缺乏深入的理解。部分教师讲得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穿新鞋走老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重要的不是我们累着了自己,重要的是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法指导缺乏系统性。绝大部分教师基本注意了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但是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质疑总结能力等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面还值得探究。
3、个别教师的语言缺乏艺术性,不重视与学生的细节交流,对学生评价不及时,不恰当。例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十分精彩,思维开阔,但教师没有及时予以评价,或评价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以鼓励和自信。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
4、问题学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往往是那些“尖子生”,少数教师害怕问题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自己无法驾驭课堂,在教学中往往忽略问题学生的存在,一味追求完美的课堂。
5、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深入,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体验,自己代劳。
6、上完课后,老师们反思一堂课的成败,不够深入,说的比较浅显,或者是泛泛而谈,对于细节的失误,某个环节的作用,说的不到位。关于小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有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课题题目过大,研究问题模糊 〔问题实例〕 : “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这两个题目中,研究的对象(学生)虽然涉及到了,但表达的不精确。没有说明学生所处的年段。这样表达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课题的题目过大。比如“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等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从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方面、一个专题、一种 现象等入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2、表述不当,使用疑问句等非陈述句表述,非课题题目 〔问题实例〕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如何转变学困 的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提问” 这样的表述,犯了研究题目确定之大忌— —使用疑问句式。课题名称表述要注意2点:
⑴名称要讲清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三要素。如:初中生(对象)学习方法现状(内容)的调查研究(方法)
⑵课题的大小要适当,通过下面一组相关课题题 目的确定,我们能看到,尽管研究的内容都是学习兴趣,但研究对象的范围是有明显的差别的。调动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调动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调动初一学习困难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初一学习困难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
(3)课题研究的撰写应该是: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3.汇报课与课题研究内容不符,分歧比较大。讲课的与汇报的是平行线,没有交叉点。这就凸显了我们某些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缺失。
4.没有形成成果。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有生成的东西,对于这次展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并且按照学校的整体构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几点希望: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在“以人为本”思想感召下,教育行业对“爱”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但“爱心”仅仅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光有“爱”不等于就掌握了教育。怎样防止“爱心”的泛化,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心,并由此变为无穷的动力,需要讲究方法,讲究科学和艺术。
“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今天,我们怎样对待学生;明天,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他人。我们的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的心中就有多少阳光。
其实,爱学生意味着造福于自己,使我们挣脱身心的束缚,每一天都很快乐和自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生命在于学习。这次小课题展示活动意义深远:它传播的不仅是课堂驾驭艺术,也传播着学习的魅力;它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展示着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它承载的不仅是青年教师的梦想,也放飞着我们红山中学的希望,我们将成这里起步,走向市里,自治区乃至全国。
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 篇6
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18厘米=(/)米=()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
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篇7
图书馆联盟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模式, 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在国家的扶持下, 以国家项目的形式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JALIS) 之后, 各地区、各层次的图书馆联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 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已涉及北京、浙江、上海、江苏、辽宁、山西、陕西、甘肃等多个省、市和地区, 图书馆联盟实践研究也由单纯而集中的CALIS研究扩展为各地区、各系统具体图书馆联盟的实践研究。
从建成和正在筹建的联盟来看, 我国图书馆联盟主要存在三种类型: (1) 全国性图书馆联盟。 (2) 地方性联盟。 (3) 区域性联盟。即由地理位置相邻的图书馆组成的联盟, 如北京市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
从发展现状看, 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地区性和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发展较快。从建成或正在筹建的联盟看, 这两种类型的联盟占了较大比例。 (2) 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较为成功, 运作质量高, 发挥的作用也较大。公共图书馆联盟整体发展落后, 影响力弱,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远远低于高教图书馆系统。 (3) 在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的联盟体中, 混合型联盟占据较大比例。除了少数几个集中型 (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天津市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分散型 (如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 联盟外, 大部分地区或区域性联盟均属于混合型联盟。 (4) 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联盟发展较为迅速, 联盟研究内容已上升为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完善阶段;而西部地区如四川、广西、甘肃、陕西等地的联盟发展相对滞后, 其探讨的内容仍停留在构建意义、必要性、设想与构思等宏观层面。
二、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图书馆联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功, 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其起步较晚, 是在边建设边总结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 加强联盟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 探讨联盟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联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联盟成功的基础。
图书馆联盟是以文献资源保障为基础的协作式组织, 它既不是盈利性组织, 又不具有行政职能, 可以有具体的组织实体, 也可以没有实际的组织机构。但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一个成功的联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较为成功的图书馆联盟一般都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采用严密的运作模式。对紧密型联盟而言, 机构的设置一般呈金字塔型层级结构, 以联盟体最高决策层为权威, 分别以地区或专业门类为层次展开, 以协作成员馆为最基层, 各层次机构具有相应的管理职能与专业技能, 共同担负着维持联盟体正常运作的职责。成功联盟的组织机构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 都有一个核心单位 (中心馆) , 履行对联盟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策划和协调以及联络其他联盟的职能, 保证图书馆联盟的正常运转。在联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成员馆的能力、优势和对联盟的贡献不同, 往往更多地需要依靠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核心馆的力量。这些核心单位在权威性、公正性、主动性和管理能力方面一般都优于其他成员馆, 它们在联盟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北京大学的CALIS、浙江大学的浙江数字图书馆联盟、华南师范大学的广东网络图书馆、天津工业大学的天津高校数字图书馆、燕山大学的河北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联盟等等。 (2) 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在联盟发起、组织、协调和维持联盟开展的项目中发挥巨大作用。通常, 联盟的最高决策层由中心机构领导担任, 专家组成员由学术权威兼任, 各层次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联盟体内各方面的事务。
2. 政府资助是联盟成功的保障。
资金是联盟存在的首要条件, 也是联盟体保持稳定与连续的重要保障。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于电子信息资源购置和维护以及联盟的日常工作, 其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政府专项划拨、各种行业机构的捐助、联盟成员馆自筹等等。目前,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建设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申报项目的方式从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获得。联盟资金投入的多少与联盟运作效果的好坏是对应的,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发展均得益于政府的资金支持, 如天津市教育局先后对天津市数字图书馆投资近1亿元;上海市教育局近3年已投资600万元建设上海市教育网络图书馆;广东省教育厅投资750万元启动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项目。可见, 政府资助是成功联盟的重要资金来源, 也最具稳定性和保证性, 因此要保证联盟的正常运转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
3. 地缘关系是联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缘关系和地理因素在联盟的形成和组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图书馆具有共同的管理机构、共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共同的需求以及共同的资金来源, 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上的便利, 在资源协调、联合目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面发挥优势。因此, 地缘关系相近的图书馆在联盟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联盟合作较易成功。我国典型的区域性联盟——天津市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 就是在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前提下组建的, 其成功实施与高效运作进一步证实了地缘关系在联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地缘关系是我国地区性和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也应成为今后联盟组织与建设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4.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联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运行机制是图书馆联盟为达到预期目的, 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规则和程序, 运行机制对于联盟的功能和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馆联盟的运行机制有别于传统图书馆, 要确保其有效运行, 必须遵循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设立严密的联盟章程, 规定联盟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成员馆所应享有的权力及应履行的义务, 使其严格按照联盟决议参与联盟各项活动。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渠道, 加强联盟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使各成员馆保持平等、信任的沟通与协调。 (3) 建立相互信任的联盟文化, 缓解联盟内部的不确定性, 使联盟成员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合作。 (4) 建立项目 (包括数字图书馆各种标准建设、各种数据库建设等) 评估体系, 以反馈、纠正和控制项目的实现。 (5) 重视对联盟效果的综合评价, 做好反馈和检讨工作, 以对联盟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朝着联盟总体目标方向发展。用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调节联盟成员的利益关系, 可以保证成员馆依据其投入与贡献获得相应利益, 从而激发规模大、基础条件好的图书情报机构对实现资源共享有积极性, 使联盟保持长久活力。
5. 多级化是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方向。
费城大学图书馆馆长Steven·J·Bell指出, “参与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有可能在联盟中迷失自己”, “如果有可能, 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多个联盟, 这对图书馆在策略、经济、社会、智力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多级化是未来图书馆联盟发展的主要特征。加入图书馆联盟不是目的, 而是作为满足不同需要的手段, 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多个规模不同的联盟, 可以共享不同的功能, 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得到互补和优惠。我国图书馆联盟在多级化方面已经有所尝试, 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既是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的中心馆, 又是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的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既是河北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 又是驻保高校文献资源共享联盟的成员。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分析, 揭示了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主要特征以及联盟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郑邦坤.四川图书馆联盟构建意义及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1) .
[2]王凤娥.甘肃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9) .
[3]张西亚.陕西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思路与任务[J].情报杂志, 2005 (1) .
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篇8
关键词:计划 实施 检查 处理
一、PDCA简介
PDCA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管理工作客观规律总结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和A—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可以把任何管理事项连系起来。PDCA管理既要求事前计划、预防出错,又强调事中检查、调整,更有不断总结提升的管理功效。
“你用电,我用心”电力知识进万家社区活动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开展的活动,具有持续性、改进性、拓展性的特点,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不仅对下一次活动,更重要是对今后的启明工作室的团队活动提供一份依据和经验。
每次活动的总结将对下一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和做准备,结合PDCA模式,从四个方面八个步骤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标准的流程和规定。
二、PDCA循环的八个步骤
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确认问题, 收集和组织数据,设定目标和测量方法
步骤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验证
步骤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比较并选择主要的、直接的影响因素
步骤4.针对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测试并选择 ,提出行动计划和相应的资源
步骤5.实施行动计划: 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 (协调和跟进)5.2 收集数据
步骤6.评估结果 (分析数据):结果同目标相符吗?每项措施的有效性如何?哪里还存在着距离?我们学到了什么?
步骤7.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采取措施以保证长期的有效性;将新规则文件化:设定程序和衡量方法; 分享成果; 重复解决方法 (交流好的经验)
步骤8.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
三、按照PCDA循环管理八步骤进行活动总结
本学期进行两次“电力知识进万家活动”,活动地点均在泰安市彩虹新苑小区,这两次活动联系紧密,内容相似,活动形式风格完全不一样,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下表对两次活动进行总结:
“你用电,我用心”,电力知识进万家活动1:
活动准备时间:2014年5月4日-5月14日
活动时间: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15:00-18:00
活动地点:泰安市彩虹新苑小区
活动内容:宣传节电,安全用电知识
活动形式:
1、在居民小区发电力知识宣传单,讲解与居民贴近生活的用电常识;
2、采访居民用电情况,做简单问卷调查。
活动人员及分工:队长:康琛
职责:负责活动的前期准备,负责对队员进行培训,参与现场活动并维持现场秩序。
讲解员:徐新宇,张博济,胡丹,余淼,韩哲,林雅,吴翠柳,谢春妍
职责:采访居民,给居民讲解电力知识,对居民问题进行解答,完成问卷 调查。
照相员:张远志
活动总结:
1、分析现状:在启明刚刚成立之际,启明急需扩大自己影响力,由于第一次开展这项校外活动,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宣传内容的确定,学习相关电力营销知识,了解当地的电力政策,准备有特色有意义的小礼品,学习与居民沟通技巧;这次活动的目标是在小范围内宣传启明工作室,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对各项准备内容进行一次检验。
2、存在问题原因:初次组织活动,各项准备工作不熟练,经验不丰富,队员之间磨合程度不够高;自身对电力知识的认识不足;与物业联系活动事情;
3、存在问题主要原因:一切工作从头开始,经验不足。
4、解决问题的措施:多人收集节电,安全用电方面小贴士,并组织人员对内容进行修改;电力营销和当地电力政策知识向当地供电公司寻求帮助;与启明编辑部沟通,制作有启明工作室特征的宣传单和纪念品;招两名电力营销班同学,学习与人沟通技巧,并对沟通过程进行模拟;
5、实施计划:活动前一天在小区单元楼前的公告栏贴居民用电小贴士宣传单;活动前确定交通路线,准备好活动相关资料;到现场挂横幅,组织队员开展工作,与居民多聊聊天,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宣传缴费方式,用电小技巧;做问卷调查。
6、评估结果:活动的结果达到了目标预期,居民也很热情,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用电经历,我们也为居民解答一些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团队配合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开展活动,热情高;启明团队集体荣誉感增强;暴露出许多不足。
7、进一步推广:通过这次活动,只要用心做事,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再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确实可以帮助居民解决一些问题,居民也很热情,在物业的配合下活动进行很顺利,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可以把活动推广下去。从活动准备到开展到结束,活动流程形成,总结了大量经验。
8、活动存在问题: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在现场的指挥力度不够,虽然每个队员积极做事,也但组织有些混乱;对居民采访的全过程没有形成统一思想,统一形式。
宣传内容:问卷调查中有些问题具有重复性;
活动形式:由于活动时间选在周三下午,上班的中青年不在小区,所以采访的居民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以采访的形式虽然能与居民更好的交流,但居民受益量少,大概只采访了40人;在活动举办前,张贴大量的宣传单,结束后,宣传单没用,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也造成了浪费。
教学研究活动个人总结 (推荐) 篇9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工作总结《教学研究活动个人总结》。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4、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5、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总结报告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总结报告2007-02-06 09:54:3
3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
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02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
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
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
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
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二)启动阶段:2003年3月—2003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
会资源。2003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004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04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
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
产概况调查等。
3.反思本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课题研究活动10-04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08-12
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方案06-11
音乐课题研究活动记录07-31
识谱课题研究活动记录05-19
教师研究课题总结05-18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09-26
小学课题研究工作总结07-22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总结刘伟11-02
碾小课题研究4月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