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2024-09-26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精选9篇)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1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现实意义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50年来真正设计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这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同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校自身的追求:

我校是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也是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现有学生3000多名,其中外来生2000多名。莘莘学子不远而来,就是因为学校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严格的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润物无声,凌云有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我校百年的精神传承。

因此,我们在发现了实施课改的几年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参与活动的欲望还不够积极;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尽人意;不善与人合作交流等的问题时,我校本着着力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品牌学校的信念。于是,在 2003年七月,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福建省分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

课题研究内容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定位。(包括课时设置,任课教师的配置)

二、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定位。

三、不同领域活动主题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领先,在行动研究中比较、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与实践模式。改革实验研究实行滚动推进,先从实验班开始,逐步形成系列,向全校铺开。

课题研究步骤

一、尝试阶段(2003.4-2003.8)

1、组织相关教师研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文件,资料,收集优秀案例。

2、选择一、二个课题开展活动,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3、召开一次案例研讨,观摩课,为2003年9月进行研究作好准备。

4、制定并修改课题方案。

5、拟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二、实验阶段(2003.9-2004.6)

1、由专门教师在2-5年段组织具体年段研究工作。

2、在2—5年段专门开设综合实践课程,每周两节。

3、每周到1个年段了解活动组织的动向,收集相关资料。

4、每月听取4节学生活动汇报课,开展1次汇总会,总结本月4堂实践活动课的优缺点,记录相关经验。

三、总结阶段(2004.7-2004.8)

四、推广阶段(2004.9-今后)

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我校大胆实践创新,废寝忘食地付出艰辛的劳动,忘我无私的奉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获得丰硕的成果。

1、多位老师在全国总课题组、省分课题组、泉州市、晋江市各级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多次在全国、省、市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研讨课、示范课,深受与会者的肯定。2004年4月在全市举行 “晋江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我们推出了不同课型的研讨课并展示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果;2004年5月,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提供《玩具总动员》和《闽南民艺杂坛》两节研讨课,获得了北京专家组的肯定;2004年10月,在“泉州市综合实践研讨活动”中提供《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研讨课,受到各级领导、专家、老师的好评;2005年4月《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参加晋江市、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录像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5年10月,在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展示《人际交往活动》生成策划课,荣获一等奖。研究实验活动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对本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152个小课题,共完成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105份,“采访卡”756份,“调查表”572份,“评价表”近960份,“问题卡”225份,撰写“体验日记”2120篇,“活动感言”2057篇,“自创作品”392份,“手抄报”6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五本书,其中收录优秀案例,课堂实录,精选论文、学生用书、学生活动剪影以及创作的作品。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行政、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一)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1、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确定学校总课题——《走进安海》。再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二年级以“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主线、三年级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四年级以“家乡的支柱产业”为主线,五年级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主线来开发课程资源。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如二年级,在学生品尝了安海的各色风味小吃后,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桔红糕”,就产生了《品说桔红糕》这一主题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在获知安平桥(五里桥)被列入泉州十八景,他们想进一步探索安平桥的过去和现在,就产生了《漫话安平桥》这个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2、活动课题主线由单一地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构成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实施一学期的“走进安海”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我们探究的范围太狭隘了。于是,在第二个学期实验时,我们重新确定学校活动课题总主线——《童眼看世界》,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生成各年段的活动课题的子主线。如:二年级以“小小的我”为主线,包含:我的出生、认识我自己、我的身体、我爱我自己等;三年级以“我的家庭”为主线,包含:我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节日、尊老爱幼等;四年级以“我的学校生活”为主线,包含: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学习用品、我的校园、我为学校出谋献策,校园植物户口簿等;五年级以“我们成长的地方”为主线,包含: 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名胜古迹等;六年级则以“我们与社会对话”为主线,包含:环保、青少年成长话题,社会问题等。这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方面、环保等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利的保证。

3、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邹开煌教授说的“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2003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因此我们思索,是不是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例如,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学会进行调查、进行访谈、进行实验;学会处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讨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学生汇报时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们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生成课题,怎样探讨活动方案,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以及他们采用了哪些形式进行汇报等一些形象生动的资料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解说,让学生先模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五个活动阶段?是不是所有的汇报都要逐个地介绍?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摸索。我们把原来的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综合实践的调查,采访相结合,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如《品说桔红糕》和《玩具总动员》这两个活动都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社会简单的调查。第二个阶段把调查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汇报,并当场在课堂上进行设计和制作。而在《漫话安平桥》的汇报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到其他小组去参阅收集到的资料,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堂。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课中,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在《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里,教师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在《网络“利”与“弊”知多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的结题报告。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驾驭,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顺利、有序、深入地开展。

4、评价形式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向各种形式相结合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强调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还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是单向的评价。

第二个学期,我们开始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和教师评。小组评即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定;自评就是给机会给学生提出小组评自己评得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协调就是教师介入组织学生重新评,帮助学生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完成之后,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评价成果,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体现了评价是民主、平等的过程。

第二年,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在小组中团结合作,就能得到一个“合作星”;在成果汇报时表现突出就能得到“汇报星”;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筋,想出了新方法新点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就能得到“智慧星”;在活动中能搜集整理好资料,就能得到“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搜集在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星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表现,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上设计了一个“光荣榜”,让学生把所得的各种星贴在上面,同时学生每得5颗星就可以换一件小礼品(一张表扬卡、一个成长记录袋、一张活动照片、一本记录本等),在学生中形成了你争我夺的氛围。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口头语言评价、书面评价、星级评价、表格评价、成长袋评价、网上自助评价;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四)在课题组制度建设上

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但是依托校本开发的管理和机制。教研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1、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研讨。规定每双周二下午2-3节全部课题组教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专题教研。教研的内容主要有: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教师的专题讲座,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

2、采用在职培训。对综合实践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对大学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进行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

3、量化评估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期初每位实验老师必须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活动台历、活动设计,每学期最少要提供一堂校级公开观摩课,要有教案,课堂实录、反思。期末对整学期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有价值性的资料,课题组用《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成果考核表》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肯定有突出成效的教师,推选在课题组中作讲座。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真正地与新课改走到—起。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仍将风雨兼程,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弘扬科研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力争再创另一个新辉煌。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2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往往对此心存畏惧, 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学写”呢?我们不妨从“写”来展开思考。

一、关于“写”的思考

(一) “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是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 为了形成文字和深化感受, 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及收获的书面报告。从格式上看, 它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研究时间及分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收获和体会等部分。从特点上看, 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创造性。

(二) 怎么“写”?

成果报告是一篇带有研究性质、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 需要学生在“写”的时候不断地回顾、讨论和提升。标题要简单明了富有童趣,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目的着重提出问题, 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发现及课题的由来;研究过程是指课题探究的步骤、分项及具体措施;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是整篇报告中的重点。还可以用文字、数据、统计图、照片等表现对问题的思考及研究的实录,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

(三) 何时“写”?

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小课题成果报告必须在所有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再开始总结和撰写。其实, 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等特殊性, 我们可以把撰写工作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写”在研究前, 着重思考研究的目的, 确定研究时间和分工;“写”在研究中, 及时记录研究的过程, 分析采集的数据;“写”在研究后, 全面回顾整个活动开展情况, 反思得失, 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分段式的撰写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四) 由谁“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生活、注重学生亲身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 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更深的体验, 才能促使他们发展更多的能力。因此, 在成果报告的撰写上, 即使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 只能在报告结构确定上加以引导, 在修改、汇报中稍作点拨, 始终用陪伴者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

二、关于“学”的探讨

思考了“写”, 再来探讨“学”。从小课题研究的开题、实施、分析到最后的总结, 学生是整个过程绝对的主角。面对研究中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主观能动、自然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活动中去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 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学, 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认识也是如此, 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储备, 才能在动笔时有把握、有方向。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优秀的成果报告案例作为资源库提供给学生, 也可以教给他们搜索的方法, 协助有效信息的采集。

2. 发现。即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 由学生自主发现成果报告的组织结构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已有的成果报告时不能漫无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引导其关注报告的组成部分、表述方法和侧重点, 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

3.尝试。经过前期充分的积累,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记录下来, 初步形成小课题成果报告。在这个阶段,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 不用追求完美, 只要学生能按照报告基本的格式完成即可, 同时给予肯定与赞美,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 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 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 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撰写能力,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协助者。

1. 要会组织。对学生而言, 这是分享互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组织的学习, 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实施前, 要在学生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分组, 注重能力差异的搭配;实施中, 要指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探讨, 可以建议按照成果报告的结构逐步进行;实施后, 要及时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 引导他们正确的分享方法, 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分享的过程中。

2. 要会交流。分享互学的优势便是互帮互助、互学促进,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 指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要吸取同伴的有效建议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分享可以先从小组内开始, 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 然后再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别好的样例在班级讨论时呈现, 请大家帮助出出主意或者学习借鉴。其中, 教师不但要关注交流过程中“说”的学生, 更要关注 “听”的那部分学生, 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喜欢说不喜欢听的现象, 而且从实际能力上说, 要通过“听”提出修改建议确实也比较难, 因此, 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此进行专门指导, 例如可以通过 “我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吗?” 之类的温馨提示, 暗示学生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三) 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 就是针对综合实践小课题成果报告撰写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专项的训练, 从而使学生克服障碍, 较为熟练地掌握撰写方法。实践表明, 学生对以下两部分困惑最大。

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本次活动, 即问题的提出, 是研究的意义和理由。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 清楚地表达出吸引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作为成果报告的第一部分, 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落笔, 教师在指导中要提醒学生两个标准, 一是清晰, 二是有趣。小学生的成果报告一般控制在一千字左右, 研究目的占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为宜, 虽然篇幅较短, 但也要条理清楚、表达清晰, 使人对活动的由来一目了然, 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 用特有的方式进行研究, 也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就用自己本真的语言进行描述, 不要学着大人说话的样子, 泯灭了其中的童趣。

2. 研究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小课题成果报告的主体部分, 是学生用文字、数据、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的全过程和收获。由于选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一刀切,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指导, 例如研究结果必须实事求是, 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有效, 成果报告要层次分明、表达准确, 数据的统计与呈现要正确清晰等, 但对于个性需求就要个别指导, 如研究分析, 教师则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 帮助他们从活动中提炼感受, 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 并梳理成文。

(四) 多元评“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 不但要关注活动的结果, 还要着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态度、活动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 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 我们一般设定为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调查对象评等。在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 多元评价是调动积极情绪、激发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1.注重激励。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 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及时捕捉每一个时机, 不但自己要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扬学生, 还要指导学生以激励为准则开展相互间的评价。特别在分享阶段, 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 这时教会他们正确评价同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示范, 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评价, 还可以谈谈得到同学肯定后的感受, 以此让全班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 明确评价的作用。

2. 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看成果报告的完成情况, 更要看整个撰写的过程, 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文过程, 例如怎么确定报告的结构、怎么选择数据呈现的方法、听取了建议后怎么修改等方面, 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更加清晰, 促使其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 注重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 因而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 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个体转向群体, 当整个小组表现优异时个体才能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间必须合作互助, 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 正是攻克“成果报告撰写”这个难题的巨大推动力。

三、结语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3

一、课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但是,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尤其是我校身处县城,又是一所中心小学,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探索。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加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

虽然我市的大庆路小学、赣榆县石桥中心小学等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也积累了很好的课程经验,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

(2)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4)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伊山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回归儿童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关注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源。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在与家长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从实践劳作中所得到的感悟体会等等,都是同龄人感兴趣和所需要的,而这些题材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一系列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也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延伸。

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是进行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组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我们主要是在各班普查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汇总建立动态的全校学生人力资源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有不少学校还没有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仅仅在个别班级实施个别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由摸索走向常态。还有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开发与探究,但针对回归儿童生活的资源开发涉猎较少,因此“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的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有效实施,摒除一些功利的思想,回到学生生活,在动态生成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得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理念走向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现出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强烈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开放性、内容的整合性、实施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管理的弹性,决定了它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4.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校本行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新课程伴你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与案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同时还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并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订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来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5.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2转变了学习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2)教师方面

1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一年多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3有一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省骨干老师,两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市骨干老师。

(3)我校成为灌云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基地

(4)获奖方面

主持人张正中有4篇相关论文发表,课题组中有12人次在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案例、论文评比中获奖。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回归儿童生活”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能力。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活动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活动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对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是对课程的管理还不够到位,三是对课程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四是对课程的实施还不够准确。

2.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关系问题。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各种活动的关系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回归儿童生活资源开发”的活动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开展活动。

3.教师和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4

《走进新年》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寒假生活,科学的运用好寒假这一特殊的时间,让学生在寒假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受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合作”的体验教育,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寒假,石臼中心小学特开展《走进新年》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4、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活动内容

1、做一件“生活用品小创造”。采取对“物品加法”的原则,即把我们身边现有的物品再根据其存在的不足,再添加上一个附属物品,使它在原来的基础上功能更全。

2、调查、收集、整理春节文化、年俗文化、生肖文化、虎文化等内容。

3、关注虎年春节花市,写出调查报告。每到春节,花市热闹非凡,家庭为突出虎年的喜庆氛围,往往要到花市买花。花市的花,有的是本地种植栽培,有的是从外地提前进货,放入温室进行打药、杀菌、施肥、适应本地气候等处理,经过这些处理之后,再出售,这样市民买回家中的花卉成活率会更高。走入花市调查花卉的产地;花盆的包装、注意盆器与花卉的搭配;观察花卉的栽植,巧妙的构思、合理的配置,搭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以及花卉的形态、色彩、质感等体会匠心独运;调查花卉的种类及价格;关注哪种花卉最受市民青睐等。

4、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方式收集所在城市、社区、学校和家庭在2009年发生的10件大事。

5、给长辈、亲友拜年,合理使用压岁钱。新春佳节,通过电话、手机等方式,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朋友拜年。外出出门,见到熟悉的人要主动问好拜年。对于压岁钱,要交给家长保管,不要乱花,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6、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的小公民。尊老爱幼,在家中做好孩子,给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上做文明的小市民,文明乘车、游览,保护公共设施;拥有一个服务社区的岗位,做社区的小主人,保护环境,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7、在家中举办一个“回顾成长的足迹”个人成绩展览。把自己一年来获得的奖状、证书、作业、试卷和《学生素质评价报告书》上老师的评语作为展览材料,自己精心制作一张《家长寄语,设计未来》的卡片,请家长对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制订出新学期的奋斗目标和措施。

8、了解家乡的变化,采访家乡比较有成就的人。

三、成果展示

1、各班要围绕活动方案指导学生活动,制定出活动评价方法,开学后通过成果汇报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寒假活动,做好有关资料的积累。

2、每个学生至少要收获一项优秀的活动成果。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件小制作,也可是一段自拍的DV,也可以是一组图片,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

石臼中心小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卡

年级 姓名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篇5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蕴藏于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有句诗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就是动态变化的,它处于一个不断生成的状态,它是一种“活页资源”。本学期,我们班开设了每两月一次的主题活动,根据期初规定的十月份主题是“传统节日的研究”即开展了中秋节的研究的活动;十二月份的主题为“健康伴我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开展了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等系列活动。

二、课程实施求“鲜活”

这学期,我们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十月份适逢中秋一大传统节日,所以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性学习。在成果交流时,学生的汇报形式多样,不单纯是以往的以文稿形式为主的汇报,现在能用故事、介绍、朗诵、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汇报。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一些传统节日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二是在活动中培养社交能力。如:“快乐中秋”就组织了部分学生去调查中秋节美食——月饼的销售情况;“酸奶的制作”也设计了请半数学生去调查人们对酸奶的喜好情况;“运动与健康”更是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去采访体校生、体育老师,去调查人们的日常锻炼情况。虽然大部分同学是初次调查或采访,心里开始时都非常紧张,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活动总结时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胆量变大了,敢和陌生人说话了,说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活动中确实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学写调查小报告和采访小报告的过程中,他们初步养成了调查统计的正确态度,发展了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是在活动中增强心理素质。针对现在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现状,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了解自我、赏识自我”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增强了自信心和耐搓力,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另外,六年级还开展了“做自己的守护神”的自我保护活动,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在活动中提升创新意识。如:在制作月相盒、观察月亮时的“实验”、“探究”、“创作”、“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从而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三、评价方式求“多元”

综合实践活课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生命活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我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展开。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各个活动小组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评价方式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

四、组织管理求“有序”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课程,所以在活动中,我组的每位老师都非常重视主题活动设计、指导,每次活动都井然有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能丰富活动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采访、实验、设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并整理汇总。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考察报告 篇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考察报告邢台市南园小学杨丽敏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态的产生,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11月22日,我们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跟随石家庄活动基地的领导去参观考察河北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习他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考察中,通过看(看学校环境、学生活动情况)、听(听汇报课)我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感受很深。活动一开始,基地把我们学员分成两个大班,让我们做为学生亲自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体验课程的全过程。我参加的是《十字绣》,授课教师紧紧地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设计活动方案。课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操作、技术实践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与学生情感的共享。原来的我动手的能力相当差,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课,我学会了“十字绣”,又多了一样生活的本领。作为成人的我们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还会那么激动,小学生们呢?这次参观考察活动中,石家庄活动基地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四堂综合实践活动观摩课,四位执教老师上得相当成功。我听的一节课是《石英钟》,老师先让学生谈谈什么是石英钟,石英钟有什么用,它有几部分构成,怎样做一个石英钟。让学生说一说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接下来,老师展示了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构思石英钟的图案,这是让学生创造性体现的地方,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智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动手制作石英钟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成功。一天的参观考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石家庄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实验时间虽短,但措施得力,领导重视,教师工作扎实,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全省各地以及全国做出了示范。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石家庄活动基地不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是结合我省学生特点、实际和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课程门类的归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这次参观考察,对我收获很大,但也有些思考。

1、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作用、意义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扩展到有关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身上。

2、如何制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以指导我校的实施工作。

3、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有效评价。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的培训、工作量的确定、资金的筹集等都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校要面临和解决的。提出一点建议: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7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其理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 教师一时不适应, 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学校层面的指导, 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2) 学校课时安排不合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校发展不均衡, 在个别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重视。

(3) 经过培训, 仍有很多老师觉得自主开发与设计有困难, 老师自身没有转变观念, 没有形成新的学习观, 即使掌握了其内涵, 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收获不大, 课程实施效率不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树立正确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切不可用同样的观念去束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可归结为普遍实施, 实施规范, 注重效率, 要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对其的建设。

2. 教研指导要到位

(1) 正确把握课程理念, 进而帮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

(2) 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问题,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实施提供保障;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加强宣传, 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 从以前旧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 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 开拓思维;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奠定基石。

(3) 建立新的教研指导机制。良好制度的建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必要因素。在常态化实施中, 良好的教研指导机制能够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该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 积极引导, 跟进研究, 认真培训。

3. 激发教师热情, 高效培训教师

(1)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研究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比如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课时津贴, 或者建立开发成果认定奖项机制, 等等。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对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给予认可和肯定, 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 导致老师对这项工作没有热情。

(2) 使教师认识到此课程实施对他们自身也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 丰富他们的新课程意识,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简单说就是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师生共同受益。

(3) 培训不仅仅是请专家来给老师上上课, 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及时整理和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 做到对这部分经验的唤醒和重建, 而不是坐在那儿认真“聆听”专家的理论。教师要结合自己实际, 自己去动手, 自己去研究, 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掌握一定的研究手段, 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4)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能够交流经验, 积极配合, 相互学习, 一起进步。

4. 学校要提高课程经营的能力

(1) 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拟订适合自己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

(2) 鼓励各学科老师积极支持和参加培训, 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学校不仅要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让其建立全新的知识观和师生观, 还要加强他们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够自主研发、自主发展。

(3) 制订评价系统。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进入常态, 还需要根据课纲制订评价指标, 保证课程进入常态, 有效地进行, 让学生真正受益。

(4)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向他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使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5) 学校要加强对课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 关注他们的发展, 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总结

作为一门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模板, 对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挑战。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才能实现。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程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成为课程进一步建设的难点以及重点。学校合理开设此课程, 成为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教师正确引导学生, 是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策略[J].才智, 2011, (8) .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特色 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9-02

随着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兴起,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各小学开始重视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种不同种类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在增多,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增多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也成为小学生们钟爱的课程活动,在不同的小学坏境下,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应用也产生了细微差别,根据学校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种类

依据小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阶段,现今我国常见的实践活动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对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主要以对对象的参观、考查及课堂教学为主,通过主题设定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参观或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做一个基础知识的基本认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采访、实验等方式的实践过程为主,通过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活动对课题对象进行具体细致的了解;在这两个阶段之后就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方式便是通过交流沟通、汇报演出、展览、校报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形式活动种类的举办实践,使学生自主的在兴趣引导下得到获取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增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状问题,这些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综合实践活动很受小学生喜欢,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行为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能够直接决定其学习能力及水平的效果。其次,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课对他们个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水平和习惯对他们实践课后的学习效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有些中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询问与书本进行资料搜集,而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能够通过实践调查与统计获取知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下,许多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资料,这些不同获取方式能够对小学生共同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最后,许多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方式还需要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虽然受到许多学生喜爱与学校重视,但总体来说,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受到学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实践课也都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们渴望得到去校外实践的机会,在家长、学校、教师的综合因素下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便成了问题,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的管理也成了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够从学生兴趣出发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能够对学校特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校实力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课程能够改变学生以往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模式,使小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小学生们普遍都认为,他们在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兴趣自主自发的进行实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小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学校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2.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特色深度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特色发展并不指形象上的外部体现,而是学校内部综合教学力量的体现,通过学校特色实践活动的创立,能够提高学习学生在体育、音乐等全方位素质能力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实践活动项目的内容与主题,使实践活动在已经具有的广度上得到拓展,通过过程的关注达到结果,使每一种特色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从而对学生一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在本文上述的简单探讨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大影响,面对这种现状,依据学校特点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行,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特点对学校整体发展起到帮助,各小学应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彰显学校个性、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总结报告 篇9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XX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

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二)启动阶段:XX年3月—XX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实施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 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XX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上一篇:贫困户学生关爱制度下一篇:维修质检员考试理论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