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

2024-06-07

活动化(精选12篇)

活动化 篇1

提供“自然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使语言形式、意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然而, 目前初中英语教育方向的迷离性、教学内容的封闭性以及方法、手段的陈旧感显得极为突出, 致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活力, 没有与教师产生共鸣而积极、自觉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因此, 改革单一、程式化、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新模式, 理应成为当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主旋律。

一、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特征

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是一种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 以完成英语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活动、口语交际为特征, 把英语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文字活化为话语,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 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自主构建知识, 主动发展自己对英语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 内容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 学生的生活色彩斑斓。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涉猎学生所喜爱的内容, 把它定格、内化为英语活动课程内容的资源, 尽情开发、利用,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贴近生活、自然、真实的英语交际情境中体会语言, 掌握语言的应用。

2. 目标的综合性

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的综合性特征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是英语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 实施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 就要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 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习得英语,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3. 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 自主地参与, 充分地体验, 自由地表达, 实现自悟—领悟英语语言学习的技巧与乐趣。

4. 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互动、开放、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情趣等都需要教师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做适时适度的调整, 让学生在动态参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激发言说的冲动, 习得语言, 从而增强语言知识和交际才能。

二、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化

(1) 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构建积极活动环境。情感对学生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的动力作用。因此, 教师应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积极构建和谐、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使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挖掘潜能、扩展知识, 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在复习颜色类单词时, 我设计了“魔术大转盘” (Magic Round) 活动。在大转盘上贴满表示各种颜色的单词, 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 邀请在座的另一名学生猜“What colour?”并让其回答:“It's red./...”这时小老师飞快地旋转大转盘, 其他学生整齐、高声地说:“It's red.It's red.It's red...”当大转盘的指针停下来并指向“red”时, 全班鼓掌庆贺。这样就避免了传统问答复习的枯燥和紧张气氛, 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而且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 以活动主题为线索, 选取合理活动内容。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以主题为线索来展开的。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文化氛围等现实情形, 合理选取丰富多彩、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活动内容, 引发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 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运用新的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时, 我出示本镇地图的课件, 让学生按照要求分别寻找一个地点进行实际交流。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纷纷参与进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本镇地名的感受, 自然会引发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 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把课堂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3)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优化活动过程设计。要让英语活动科学、有效, 教师要从英语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使学生能以接近母语的方式参与有意义的交际,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习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 在学习7B Unit 5 Brave Young Man时,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 以电视台主持人和故事主人公这两个角色编一段小对话, 然后以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故事主人公的形式上台表演, 最后评出最佳电视台主持人。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纷纷参与进来。两人的对话既可围绕提纲, 也可自由发挥;其他同学在看两人表演时, 既练习了英语听力, 又能从对话中受到启发, 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对话设计。

(4)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构筑开放活动方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既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设计出可行、多样、开放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自主、开放地去创造、去实践,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例如, 学习9A Unit 1 Star signs“Reading A What is your star signs”时, 建议学生利用化装晚会上的一些要求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星座角色, 以营造“I like the star signs because...”式的开放自由表达情境。同时, 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I know about the story about star signs和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star signs来进行自由表达交流, 以此来深化文本阅读的效果。

2. 英语课外活动课程化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播知识的第一渠道, 那么课堂教学以外的信息渠道就可以称为第二渠道。两个渠道并重, 才能构筑学生学习的广阔知识背景。”因此, 把英语课外活动列入英语课程, 有计划地开发、选用优秀教材, 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活动课进度表和活动主题, 准备分组活动方案, 让学生的课堂所学与课外活动实现无缝对接, 打造课内外有机交融的绿色通道, 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 使学生处于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加多样的英语学习背景之中,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他们在任务中感知文化、接触世界, 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化与转化, 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1) 活动课程交际化, 落实交际目标。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 英语活动课程应把“交际化”作为基本和首要目标。应将学科课程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目标及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 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活动, 不仅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习得主要的语法、词汇, 而且可以得到口语与交际能力的强化训练。

(2) 活动课程真实化, 激发主动学习。英语活动课程的真实性, 主要包括材料的真实性、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理解的真实性和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四个方面。只有把课程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3) 活动课程人性化, 促进和谐发展。英语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情感、思想交流的过程。因此, 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把英语活动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英语, 感受英语文化, 并从中学会思考和行动, 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促进学生全面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活动化 篇2

四川省资中县龙江中学罗春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会话和交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灌输式英语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由此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活动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的最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它能提供一种互动的活动方式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大胆地自由地说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然而我发现小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我提出了这一课题与同仁共勉。

二、“小组活动任务化”的理解

“小组活动任务化”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活动为形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思考,合作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的小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活动成员间运用英语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语言交流,自由地表达自我观点,讨论有关话题。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将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和内容,达到运用英语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小组活动任务”的组成要素

小组活动的任务有三个要素:任务的目标、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和设计的活动。

1.任务的目标是指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任务而达到的目标。任务目标可以是教学目标,情感目标。

如我在教学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定语从句的构成,(2)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定语从句,(3)熟记本单元的单词和重点短语。

2.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是指教材中的对话,课文和现实生活中收集的真实语言交际材料如我在教学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这一课时就从报刊杂志上剪取了成龙、周杰伦、花儿乐队的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使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和定语从句等语言结构。又如在教Whenitwasinvented ?这一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电脑,电话,电视机的有关报道,让学生阅读并围绕“When ”? “Where ”? “What ”?“W hy”?等问题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

3.设计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问答游戏

 要求学生使用课文材料在小组内进行问和答,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一问多答,可以是交叉问答也可以是轮流问答。通过问答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短语和句型。如我在教Whenitwasinvented时为了让学生熟练句型就采用了问答游戏这样方法,效果停不错的。T: Whoinventedthelightbulb ?S:ItwasinventedbyThomasEdsion.T: When wasitinvented? S:Itwasinvented

in┈.T:Whatisitusedfor? S:Itwas

usedforhelpingus.(2).话题讨论

学生围绕某一话题或者是为找到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的讨论。如“学生是否该上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语言要求是尽可能使用从句。下面是我的学生经过整理的意见:

(1)Ithinkstudentscanplaycomputerbecaueitisgooodforourstudy.Ifwemeetsomeprobleswecanaskhelpforcomputer.(2)Ialsothinkstudentscanplaycomputerjustbecausewecanopenoureyeswiththehelpofcomputer.(3)Idonotthinkthatstudentscanplaycomputer.wecannotstudyhardifweplaycomputer..拼读活动

主要用于课文教学中,教师把文章分解成若干并编号,然后将有编号的材料发给各小组,让他们各自阅读自己的那一部分,然后各小组选一名学生向其它组提问,以获得有关信息,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对信息进行整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哪一组最先完成并且正确就获胜。.角色扮演

首先教师给出话题如Athiefandapoice,各小组成员确定好角色,然后运用教师提供的语言组成小剧最后在全班进行表演,要求要有表情和动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并颁发奖品,点评时主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开展实际的调查,然后收集材料信息,最后呈现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四、实施小组活动任务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分组的问题

教师在分组时应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英语水平,交际能力,以达到小组成员的最佳搭配,使其在活动时能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小组活动能顺利开展。.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果活动任务太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性会减弱,小组活动将会出现冷场或者是无法开展的局面,所以在设计活动

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进行编排

五、结束语

活动化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73-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年的一线教学使我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相交与垂直”,要求学生理解“相交”“垂直”“平行”这些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将主题图画面放大,让学生观察,观察的重点是画面中的垂直平行现象,如吊杠、双杠、跑道线、栏杆等。观察前我提出“画面上有些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反映出一些什么现象?”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作为对学生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的引导。对图中生活画面的认识,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感知生活画面内容,然后交流各自在画面中看到的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学生的观察和交流中不必要求他们用垂直和平行等概念表述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如观察吊杆时,学生能够发现竖着的吊杆和上面横着的杆子相交构成了一些直角。这样挖掘学生的潜力,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数学随着学习走进了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真正使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在教学“垂直”的内容时,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用木条摆一摆的操作活动,从两根木条相交构成四个角到两根木条相交构成四个直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两条直线相交(斜交)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图形。抽象出相交、垂直图形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了解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和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等客观事实,然后着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图片当中的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进行比较,观察其异同。学生通过动手摆木条,又通过教师引导观察、思考,最终有所领悟和发现:当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也一定是直角,这时候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说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等学生对垂直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安排他们讨论交流现实生活中的垂线,引导学生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并对所举例子进行判断和解释。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可能性”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三个小朋友握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6次,有的说3次。究竟握几次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好吗?活动的规则是: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其中三个人分别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头饰,另外一个同学仔细观察,看他们每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分组活动起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我也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与发现知识与规律。

活动化 篇4

关键词:文学社,社团活动,课程意识

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提到文学社团活动,如: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课程目标)

●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诗歌与散文)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五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小说与戏剧)

然而,在现实中,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师资、场地、经费、课程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文学社团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校提出“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的理念,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通过申请成为校园文学活动市级课程基地。我校的文学社团主要有诗社、话剧社、写作社、主持社、论辩社、小记者团、书法社等,以下是我们开展社团活动的相关实践。

一、创办文学刊物

文学刊物是文学社团活动的平台。我校花季文学社创办于1991年,同时办有文学刊物《花季》,主要设有“刊首寄语”“校园小作家”“碎花漫道”“小说家言”“风华诗台”“读书频道”“文学大家谈”“议论天地”“考场作文”“花季留言板”等栏目。“校园小作家”每期推出一名学生,旨在培养文学新秀,给同龄人以引导;“碎花漫道”刊发学生优秀的散文随笔;“小说家言”“风华诗台”分别刊发学生的小说、诗歌;“读书频道”刊发学生的阅读鉴赏文章,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大家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座谈记录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议论天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会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考场作文”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写好考场作文;“花季留言板”下设“青春偶语”“鸿信往来”“情感空间”三个子栏目,“青春偶语”刊发学生关于青春的睿智语言,“鸿信往来”刊发学生的生日祝福、道歉等,“情感空间”刊发学生遇到的困惑并由校心理咨询师予以解答。此外,文学社老师每期必须写一篇作品,以引导学生写作。在办好刊物的同时,文学社还与公开发行的学生期刊建立联系,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一)举办诗歌朗诵会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举办诗歌朗诵会,有助于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体会诗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如我们举办的“我的中国梦”诗歌朗诵比赛,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从策划到评委打分都由学生完成。学生2~3人一组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诵篇目。学生选择的篇目集中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相信未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青春万岁》《满江红写怀》等,这些诗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体现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表现,示范朗诵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朗诵中引导学生关注停顿、轻重、语气、语调、节奏等。

(二)开展校园剧表演活动

我们开展校园剧剧本的征集活动,并拍摄微电影。剧本要求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可以是课本剧也可以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校园剧。学生在编制课本剧剧本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会更深刻。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剧本的文本形式,设计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课本剧如《鸿门宴》《雷雨》《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学生按照剧本的形式,对相应人物进行了自己的演绎,或增加现代元素,改变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表演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语言,加深对戏剧的认识。优秀的剧本选送到校外参与评比,同时参加文艺演出,并拍摄成微电影,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比赛。

(三)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我们开展读书交流会,欣赏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并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阅读经典名著的要求,分年级分学期进行名著导读。要求学生阅读之后写出文学短评,优秀的刊发在《花季》上。在文学社团活动中,我们开设专门的阅读鉴赏课,还引导学生尝试阅读研究性学习:教师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确定阅读方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阅读方向,筛选、整合相近内容确定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开展调查,写出研究报告;最后,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研究成果。

此外,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家国情怀,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开拓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提高文化自信的态度。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还关注书法。文学与书法密不可分,我们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练习毛笔字和硬笔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四)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想正确地运用语言,必须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没有专门的思维训练内容,所以在社团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就很有必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则、方法及运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思维训练,学生看问题时就不会片面,在认识事物时就会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会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或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看问题。

三、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开发文学社团活动课程资源

网格化管理活动及成效 篇5

航空港区翟庄村人口多,面积大,交通便利,流动人员较多,因此乡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本村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今年我校根据区里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及村里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为便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开展,村两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村书记及校长任组长,村调解主任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通过健全组织明确了职责,确定专人负责,同时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各个自然村,各条线的干部共同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划分责任网格,组建服务团队。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一行政村一网格”的基本块划分方法。各组要提供“定期+按需”的长期服务,根据村民的需要积极为民办事,通过下村走访联系民情,掌握动态,根据责任分工落实办理人员,并对办理结果进行记录。同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由副组长记录群众的各项诉求,组长定期汇总后报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组团服务长效。

1、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各服务团队本着“全面联系、重点服务” 的工作原则,对自己所负责的网格内村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认真收集村情民意、做好各类政策宣传服务工作,在各服务网格开展全面联户走访活动的基础上,各服务团队对全村孤寡老人、困难党员、特困家庭、贫困职工等送去慰问品,并进行重点走访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并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具体状况和致贫原因,为今后因地制宜落实帮扶措施,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奠定基础。

2、实行服务团队综治平安责任区工作制。坚持把推进网格组团工作同综治平安工作结合起来,把网格责任区的综治平安工作成效作为考察网格服务团队工作成绩的总体指标。下一步将制定考核办法,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对网格服务团队进行考核,把网格服务组走访入户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以及工作成效纳入考核内容,并根据实际工作给予奖励或处罚。

二、工作实效

通过一段时间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虽然还不是很深入,但是已取得一些成效:一是通过区块划分,有效解决群众的需求和矛盾。充分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作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如青东涧村的两户居民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矛盾纠纷,村干部暨网格副组长走访时发现后及时上报乡综治办进行调解。通过乡综治办联合村干部及时介入进行调解,稳定了矛盾双方的情绪,有效防止了该此 纠纷激化,妥善解决了这起纠纷,消除了不安定隐患。二是把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与网格区块划分相结合,各项工作一目了然。我们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金缴费工作进行分块收取同网格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块实施明确了任务,工作进展也是一目了然,可以说通过网格区块有力的推进了全村工作的开展。三是进一步联络了干群感情,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要求各网格服务团队多走访农户,既了解农户的诉求也联络了感情,便于工作的开展。通过走访,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向村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提供必要的帮助,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通过走访掌握了村民的动态,对一些矛盾隐患及时的进行了调解,真正做到了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契机,促进归正人员的管理工作进入新模式。在网格层面,每一网格落实包括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员等人员各司其职,主要负责群众日常法律服务。

接下来,村两委将进一步抓好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经验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深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一是利用好报到在职党员资源,组建长效化的自助、互助服务团队,切实完善走访服务群众的组团力量;二是总结完善走访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整合和完善民情信息收集、汇总、反馈体系,形成充足的人员、经费、信息和制度保障,保证组团式工作的长效化、制度化延续;三是围绕解决居民区疑难问题,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各线工作。

初中作文活动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活动化教学;人文修养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学措施相对死板,依然沿用许多年前的“命题—作文—讲评”的模式,有着极为严重的“八股”倾向,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抗拒感和恐惧感,“怕作文”“烦作文”的情况极为常见。活动化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语文作文课程的有效开展和效果的优化有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何教学活动,其根本对象就是学生,提高学生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亦是根本目的,没有学生,相应的教育活动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从本质而言,学生若想真正地掌握和应用相应的知识,必须从本质上产生对相应知识的兴趣,否则,教学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因此,具体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过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思想上对语文作文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相关的教育活动方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实践中,笔者常采取“简政放权”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以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不进行命题作文,而是在作文教学活动前一周至10天的时间内,即向学生讲述一定的文章技法和系统要求,并且要求学生在这一框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选择作文题目并且完成创作;其次,不干预学生进行作文的具体创作过程,放弃“指导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作文作品的创作;最后,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首先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学生,学生对自己本小组同学的作文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寻找其中出彩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而后再进行相应的点评。

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有效的巩固和体现,其进行作文创造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效果极为明显。

二、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交流

若想真正地实现活动化教学,并且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进行有效的转变,教师不应单单是“导演”,亦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和“观众”。

当指引学生主动地进行相关作文技巧和创作时,教师应当是一个“导演”,指导相应的方向;当学生在相关方向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作文创造时,教师又是一个“观众”和“演员”,既要及时地处理好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纠正学生方向性错误,又不能过于干涉学生的创作,使学生的创作能够真正得以实施。

如此综合性的措施,可以摆脱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将教师彻底地解放出来,可以非常客观地审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且和学生之间形成以有效的信息交流为表现的良好沟通。如此,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开拓思维的广度、促进思维的多样性,从本质上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亦可显著地提高其人文修养,最终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展开多样性教学

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和学生的实践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任何科目只要能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往往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社会现实条件,尽可能实现语文作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从而使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接地气”的目的,最终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

笔者经常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例如野游、参观博物馆、采访身边人和事等,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显著地开阔其写作视野,为语文作文的创作提供鲜活的素材,从而避免“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这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活动式教学具有诸多优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简介[J].语文教学通讯,2003(3).

活动化 篇7

11月2日, 国际档案日·第六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暨“城市新印象·档案见证”宣传月活动总结研讨会在上海市档案馆举行, 强调档案馆日活动是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传播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社会影响的重要平台, 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要共同努力, 积极推进这项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品牌化。市档案局 (馆) 长朱纪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局 (馆) 长程绣明主持会议。

朱纪华总结了今年全市档案馆日活动开展情况, 并对明年档案馆日筹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围绕大局, 使档案馆日活动选题更有意义;二要形成特色, 使档案馆日活动在众多节日中占有一席之地;三要结合实际, 使档案馆日活动成为推进日常工作的重要抓手;四要创造品牌, 提升档案馆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丁薛祥出席活动启动仪式, 市政协副主席吴幼英出席《档案里的金融春秋》首发式并向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等单位赠书。同时也是上海举办档案馆日活动6年来历时最长, 参与单位最多, 收效最大的一届馆日活动。在持续1个月的时间里, 全市设置了30个主、分会场, 举办了60多场形式多样、各具匠心的宣传活动, 形成了宣传月内“周周有活动, 场场都精彩”的良好氛围。

在活动化课堂中享受德育 篇8

现代德育建构理论认为:德行是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建构的, 活动化教学是促进其建构的主要方式。活动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由此看来, 小学的品德课上, 我们应该把“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与身边的社会、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以及相互的作用, 从而产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以积累丰富的经验, 最后获得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理解, 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其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品德与社会教学, 原来, 我该给学生一个活动化的课堂。

一、活动要实——掌握活动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的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其归宿, 就是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 我们往往只注重准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以前教学偏向知识内容的学习, 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观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来帮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并且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从而全面、整体地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在品德的教学中, 无论是活动的内容, 还是活动的形式, 都要明确针对教学的目标来进行, 并且要为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而服务。

例如:《我是教室美容师》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以下所用案例均是源自这册教材) , 本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每天学习生活的教室是自己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每个人都有权利, 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去改变甚至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打扮教室的能力及一定的审美观;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班级、喜欢自己的班级的情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依据这个教学目标, 设计了以下活动:

(1) 分组去调查各班的教室布置, 把他们最精彩的设计记录下来, 并拍摄成照片。说出你们认为其中最精彩的设计。

(2) 根据别班的教室布置, 设计本班的教室布置, 列一份计划书, 写一个方案, 课后再实施。

(3) 亲自动手实施教室的布置。

学生们兴趣盎然, 通过这一主题的活动, 教学上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学生们也逐渐改变了对教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也培养了学生们布置教室的动手能力。我想, 以后布置教室的任务, 我可以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去做了。因此, 想让学习有效, 就需要带着学生一起亲身经历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 让大家在活动中去感受, 去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具有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 在有效的活动中促进其良好道德的生成。

二、活动要真——走进儿童内心, 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 是生活决定了教育。从效力上来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 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 我们的教育, 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生活力”。由此看来, 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从此得到启发。

例如:《不给邻居添麻烦》, 我做了以下设计:

(1) 大搜索。课前组织同学们进行大搜索, “在生活中, 同学们为邻居添过麻烦吗?添过哪些麻烦呢?”

(2) 情景再现。同学们再现给邻居添麻烦的生活情景, 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麻烦会给邻居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办呢?应该如何处理呢?”

(3) 明星选举。找一找在我们身边, 哪些同学特别懂事?议一议你们与邻居相处、交往的心得。

因为课前已经进行过调查搜索, 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 这节课上, 我就想办法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积极地调动起来, 并且努力与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再尝试通过情景再现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发争议、思考, 引领学生们面对麻烦如何去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明星选举的活动, 找出身边的榜样, 因为这些榜样都是学生, 所以可信、可亲、可学。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懂得了在与人交往时, 要理解、善待别人, 给别人添了麻烦时, 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做到体谅别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道德。因此, 教师进行品德课的教学时,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才能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烙印。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坦诚地向大家表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亮出自己的困惑, 从而使品德课的真实活动走进他们幼小心灵。

真实的生活情境, 真诚的活动交流, 才能让学生们领悟到人间的真情。

三、活动要活——形式丰富多彩, 提高实效

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很强烈的, 专注时间却很短, 所以, 活动只有多样化才能吸引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力争做到不同板块都有不同的呈现。

例如:《可爱的家乡人》, 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

(1) 课外采访活动:学生组成采访小组课前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采访一些家乡名人和普通的工作者, 做好采访记录。

(2) 课堂展示活动:用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来展示课前所做的调查采访资料, 并在展示的过程中组织研究讨论:家乡的建设者们, 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呢?

(3) 尽情讴歌活动:自己的家乡人如此可爱, 这样了不起, 请你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 可以绘画, 可以作诗, 可以做明信片, 等等, 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人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每一个活动形式不同, 学生们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 从中体会到自己的身边有如此了不起的家乡人, 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可爱的家乡人。

我们在设计不同的活动时, 要尽量避免为追求单纯的形式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因为活动最后的目的是要为课程内容服务。所以品德课的活动要有趣, 要遵循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要活。

四、活动要深——坚持不懈, 将“活动”进行到底

品德课不可能简单地在一节课上就彻底解决某一个问题, 因为品德是在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中对学生们的一种帮助和指引, 是要延伸的, 所以, 品德课堂虽然结束了, 但必须在课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快要结束时, 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家乡的发展变化, 启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看得出来, 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家乡, 我趁机抓住学生的情感点, 布置了延伸活动:请爸爸妈妈做“顾问”, 继续探究有关家乡的知识, 并且密切注意家乡变化, 写好观察日记, 并不定期检查和反馈。

学生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生活, 用心体验生活, 用喜欢的方式探究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享受到了品德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快乐。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篇9

1. 注重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生活经历, 有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 比较抽象, 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比如在讲解土地面积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去丈量土地.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亲自测量, 有了亲身体验, 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并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到教学中,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认识、情感、个性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 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 以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机制为先导,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活动化教学重在强调“活动”, 这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小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并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学习准备阶段.在该阶段,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并提出问题,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题”, 将其转化为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

其次是活动探索阶段.教师应结合教学任务, 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比如操作学习、演算学习、小组谈论学习等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再者是交流评价阶段.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 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是实践应用阶段.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这一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寓教学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渗透知识,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3.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同时也是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 设计适当的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整理, 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创新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比如, 在讲解“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单位名称相同的这样几个小数, 0.2, 0.20, 0.200, 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几个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的话, 找出证明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探讨, 接着, 让学生相互交流, 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一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几点反思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下就实施活动化教学提出几点反思:

其一, 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很可能出现课堂无章的现象.互动过程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带有一定的激情性和冲动性,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避免造成“课堂民主”的假现象.

其二, 教学活动应具有探索性, 还要具有思维价值.数学活动化教学, 意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去思考, 去探索, 去创造,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在能力、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三, 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 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突破,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5. 结语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 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应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意在抛砖引玉.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探索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行政驱动,制度推动,培训促动,课题带动,评价拉动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通过采取“五动”措施:即行政驱动、制度推动、培训促动、课题带动和评价拉动, 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之路。

一、行政驱动

有人曾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校长课程。领导真正重视, 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

领导真正重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领导带头参与, 而且走在教师的前头, 成为课程改革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引领者。当新课程实施之际, 学校领导以积极的态度启动和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创设活动条件。比如, 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必须亲自过问活动开展与实施情况, 亲自联系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学校专门为学生提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 为学生收集信息、编辑资料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重视管理组织构建。我校建立了从校长室到教研组三级管理层面, 明确相应职责, 以促进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二、制度推动

制订和完善一些制度, 以推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在制订、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规划与实施方案后, 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标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制度》等二十多个制度, 同时,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优选先之中, 从政策导向上体现学校的重视, 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与重视度。

三、培训促动

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重点。作为学校层面, 主要措施以“问题式校本培训”为主, 提高培训效果。我们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聘请课程专家到校讲座、一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等, 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设计等形式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观摩等研讨交流活动, 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 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讨机制, 每两周一次, 定时间、定主题就实施中的困惑进行交流、探讨。

四、课题带动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 还有就是我们走了一条课题带动之路, 正是通过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使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不断深化, 一步步走向常态。到目前为止, 我校的省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已经结题, 省级课题“综合实践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县级课题“初中综合实践实施模式研究”正在研究之中。2009年, 我校参与并主持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课题研究, 成为该课题组理事单位。其间, 我校教师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引领, 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活动效果。我们的研究课题均突出对综合实践实施实践的指导, 强调我校科研主题和方向, 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研工作落在实处。

五、评价拉动

实践中, 我们充分运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拉动综合实践的常态有效实施。运用多元性、过程性、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等原则, 对学生、教师和课程实施本身实施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 既有学习成果的评价, 也有情感态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学校制定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 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同时我校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情况纳入学期综合考核中, 与评优评先、外出培训等有效挂钩, 以激发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组成。结合课程实施情况, 讨论、总结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影响, 以及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她有着新的教育理念及新的课程实施要求, 为了学生的科学、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我们将作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Z].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刍议 篇11

【关键词】中职英语 活动化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00-01

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镇级办学层次的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无门槛招生。大部分学生入学英语平均成绩只有三、四十分,水准只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笔者学校新生入学一份调查问卷结果看到:初中阶段“应试教育”中那无休止的单、多选英语练习导致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他们非常渴求在中职的英语课堂能给予他们参与体验、得到快乐的感受。

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就是旨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目的语言的环境,用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中学习语言交际,培养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场景应变能力,促使他们在相互影响中自主学习,学而有用。

一、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的定位

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其根本目的是跳出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融会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去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步入英语学习的殿堂。

二、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的活动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交互性活动

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利用实物、图片、影音材料、身体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多媒体软件等手段,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饮食、旅游、商务”等主题活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依托当地经济特点,开发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翻译服务公司、进出口公司等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广交会、农博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星级酒店做涉外服务生,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当地的旅游景点及文化饮食,推荐学生做英语培训机构教师的小助教活动等。这样就可以学“生活中的英语”,在生活中用英语。

(二)发散学生思维,创设创造性活动

知识经济的来临,迫切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能力。为此,在开展英语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一个单元内容或是内容同类的几个单元为设计主题,设置各种生活或工作职业场景的教学活动,开展职场英语摸拟情景活动教学:如影视主题、运动主题、饮食主题、购物主题、社交主题、旅游主题、就业面试主题、商务主题、产品介绍主题、商业广告等。此外还包括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主题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例如:在学习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这个“社交主题”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中外社交礼仪趣味PPT和“中外文化”英文小报,培养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如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此外,通过小组采访、拍摄,相互协作,再利用QQ空间、微博或专题博客等形式延伸“中外礼仪使者”活动。学生在类似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还促进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的锻炼。

(三)结合校内外活动,拓展延续性活动

根据艾宾浩思遗忘规律显示,如果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的遗忘速度就很快。因此,单靠课堂教学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开展多种英语活动来营造学习英语氛围。同时通过这些集兴趣特长、学习应用、实践提高于一体的专项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处处皆英语学习的平台。此外,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创建自己的英语学习博客或英语学习论坛,与老师、同学在课后实时拓展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把语言视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三、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中职英语教学新大纲倡导能力本位理念,加强学习策略指引,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也促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传统上的“一考定江山”的模式,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维度的考评激励办法。

(一)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考核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为此,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在考试的过程中,也一改传统的单纯语言知识的考核,而是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或未来职业场景,赋予学生具体的角色或工作岗位任务的试题,同时改变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降低“以认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应试式”评价的标准,提高“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测试为主体”的“应知式”评价的比例,例如考核方式有“英文听打、职场表演、产品介绍、图片描述、即兴演讲”等技能操作活动与兴趣特长相结合的分层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二)侧重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集中来自各初级中学的“尾巴”,呈现出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现状。针对此现状,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更侧重分层评价、活动成果展示评价、加分评价、预支分数评价、累积积分晋升评价等多维度评价形式。例如学生主动到需要运用英语的岗位兼职、实习;积极考取相关英语专业技能证书等等行为,只要得到家长、企业、社会的验证和证明,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和物质奖励。这些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特长发挥,重新树立特别是薄弱生的信心,形成了动机与成功间的良性循环,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中职英语活动化教学还原了学生的需求,呈现出“课堂前奏活动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英语活动化教学引起了中职师生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教师不再是“满堂灌”的主导者,而是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探索新知的“学习同盟”;中职生则从英语活动教学中获得了学习的尊严,发现了自身的潜力,找到了自我学习的目标,品尝到英语水平逐渐提高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杨莉娟.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6-40

[3]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报,2010,9.

[4]刘伟清,江爱云.《扬活动风帆,启科研之航》[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7.

作者简介:

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浅探 篇12

一、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幼儿注意

一个活动要有序开展,首先要吸引孩子的注意。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特点,幼儿园指导纲要说: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根据幼儿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老师身上,活动自然就有序了。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我创设了黑猫警长抓坏蛋这个游戏情境,对孩子们来说,黑猫警长是他们熟悉的动画片,他们喜欢扮演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和白猫战士、喜欢故事中紧张有趣的情节。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 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创设了游戏情境,使活动在游戏情境的帮助下有序开展,幼儿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二、利用情境角色,内化活动规则

规则是幼儿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是幼儿安全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活动中,老师要让孩子明确并遵守规则,如果一味强调,对于胆大孩子来说,则会觉得厌烦,久而久之就充耳不闻了。而对于一些胆小的孩子来说,因为时时要留心老师强调的规则,会显得紧张而小心翼翼,失去活动乐趣。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内化活动规则,将外在规则升华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安全组织活动,孩子们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变换情境内容,发展幼儿技能

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孩子们年龄小,对动作练习的本质不感兴趣,对动作练习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如果进行单一机械性练习,孩子会觉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学。孩子爱玩、好奇,往往只追求运动过程中的新异刺激、浓烈的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境。根据幼儿这种心理需求,变换游戏情境,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动作技能, 在乐趣中得到发展。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老师要发展幼儿的技能就是听信号跑:听信号原地跑、变换方向跑和追逐跑,整个就是练习跑的过程,如果没有设置游戏情境,那么孩子们的意识就是老师一直让我们跑, 枯燥无趣, 跑的动力势必会降低。通过抓住幼儿好玩好奇的心理,设置不断变化的情境,如白猫战士练本领:听指挥、练快跑,白猫战士抓坏蛋等,幼儿完全忽略跑这个行为,取而代之的则是幼儿逐渐升华情感动机:我要练好本领,我要抓住坏蛋。跑这项动作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发展。

四、提供情境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传统幼儿园体育教学基本以老师教、孩子学,以发展幼儿动作技能,增强幼儿体质为主。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未来社会中能获得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幼儿在3~6岁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主动性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方面,现代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主体性有很多方法, 提供必备游戏情境材料是提高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好办法。如在“黑猫警长”活动中,老师引用报纸这一孩子们都熟悉的物质材料,让幼儿猜一猜“(出示指挥棒)这是什么? ”玩一玩“有什么好办法不让报纸掉下来”;拿取收放,如自己拿老鼠膏药,和老师一起收拾体育用具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五、提炼情境语言,增强幼儿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提高自身保护能力,是幼儿园体育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安全第一,安全工作重中之重。体育教学中,怎样说孩子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铭记呢? 提炼好游戏情境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黑猫警长这个活动中,老师提醒孩子奔跑时注意什么, 孩子们凭以往经验说着: 不要推、不能撞,眼睛看好,赶快让开,转弯等。但这些只是孩子们机械的复述,不能非常强烈地成为自身内在的动力。这时老师以情景语言说:白猫战士如果受伤了,就不能和我抓坏蛋了。如果活动中有孩子摔了跌了, 那么老师完全可以用情景语言给予教育,如这只小猫受伤了,我们让他先休息一会儿。你们可要保护好自己了,再受伤的话,就不能去……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一下子就增强保护自己的欲望,他们知道如果受伤了,就不能玩了,活动安全性自然提高了。

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利用游戏情境开展体育教学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 孩子们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和经验,增强运动技能,培养勇气、耐力、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活动中,体育活动是老师较难把握和控制的,一方面充满太多不定因素,孩子们爱玩、好动,来到广阔空间更自由随意。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事故。如果老师为了活动顺利和安全,一味强调规则甚至强行压制,试想孩子们在束缚中怎能得到快乐和发展?游戏是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幼儿的工作,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

上一篇:肉质影响下一篇:亲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