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课题

2024-06-08

规划课题(共10篇)

规划课题 篇1

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传来喜讯, 我市今年有9项课题被列为教育部规划课题。

其中5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分别是北仑区淮河小学的《儿童可能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宁波中学的《基于教师全程发展、个性发展的校本研修特色研究》、镇海中学的《以“品质教育”为核心价值的镇海中学》、慈溪中学的《人生平台上的高中中英文作文创新教育》、鄞江中学的《让美成为所有学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践研究》。

另4项为教育部规划课题, 分别是宁波市教育局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名家培养的实践研究》、江北区教育局的《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区域性战略研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慈溪市教育局的《基于“经济大市, 职教强市”目标下的职业教育环境系统优化模式研究》、宁波中学的《中学教师全程发展一体两翼校本研修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年中有这么多课题在教育部立项, 在宁波尚属首次。

规划课题 篇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会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人生,学会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

教学过程:

国外很重视人生规划,国外企业家很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这其实也是一种超前意识,微软公司及比尔.盖茨的成功都离不开这种超前意识。而事实上现在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开始重视自己的人生规划。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多半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识地管理他们的人生,做为初中生的我们也需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当然,偶然因素即所谓的运气,永远是存在的,但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从大的概率来讲,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来讲,从人们自己可以掌握控制的成功因素来讲,运气只是额外因素,不能够对之孜孜以求,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学习不上进的借口,更不能以之为成功主要因素和以其为成功基础,当然,歹徒和冒险家除外,这些人正是以此为乐以此为生为死。因此,显然不能倚之为我们走向成功的可靠因素。可靠的因素主要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将我们导向成功目标的综合性的现实努力。只有这些努力是我们可以确切把握,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必然有助于我们一步步接近成功目标。而如果我们所有这些努力都是有意识在做出的,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在管理着我们的人生。

综合许多伟大人物的经验,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不是一件容易或轻松的事。托尔斯泰说:人生是一桩沉重的工作,我很早就有体会了。当然,“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也是对的,人生也是一桩难得并且不可重复的乐事。正因为如此,人生的成功不能以苦乐来评价划分。人生可以是苦的但却是成功的,人生也可以是乐但却是失败的,相信我们身边不缺乏这样有趣的生动例子。

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幸福更多地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以客观为基础,但是对客观的有效修正或提升。因此,成功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也只有幸福的人生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成功的人生,你表面或在现实生活中再成功,但是你根本感觉不幸福,那么,这就未必是成功的人生,也就是说 “有钱的人生未必幸福的人生”、“轻松的人生也未必是幸福的人生”。幸福和成功的人生是你实现了你自己想要的目标的人生,过着自己内心想要过的那种生活或人生。很多企业家,他们宁愿每天疯狂工作,而且冒着随时破产的危险,而不愿意拿着自己的赚来的钱,来过舒适而富足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追求并且慢慢接近着自己的理想,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有理想,我们除了自己的奋斗几乎一无所有。奋斗而成功的人生,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因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而不是飘浮、随波逐流。

那么作为凡人的我们怎么样才能算是成功人生呢?道理是一样的,实现自己的能量,过上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那就需要规划我们的人生,如何规划我们的人生呢:

第一,确认自我, 确认自我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成本。确认自我根本的工作在于做出以下几点基本分析。

1、个人志趣分析

自我认识首先必须了解真正的思想和情绪方面的自己。要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厌恶之物是什么,要分析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愿望,明明白白地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对自己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2、社会需求分析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上,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的成功、幸福、发展,必须以社会的某些客观条件为前提,成功幸福的人生往往是领先超前或同步于、融合于当代社会发展大潮。个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放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显示出其真谛。

3、家庭需求分析

对于正常人来讲,成功人生还必须考虑一下家庭对自己人生的需求。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对人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事实上我们存在着对于家庭需求的多种处理方法。你可以选择独身,也可以选择特定的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意义的婚姻。但绝不能因为家庭的需求,牺牲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向。

4、要有人生定位

人生定位是确认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即确认你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形会有不同的定位。人生定位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找到你的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的榜样人物,即为自己树立一个代表追求目标的典型。

第二,要明白你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 人生规划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A,12-20岁:人生学习期

B,20-30岁:人生进修期

C,30-40岁:人生巩固期

D,40-70岁:智慧奉献期 E,70-80岁:人生总结期

明白自己各阶段的目标,为以后阶段的规划作准备。,我们还必须制定详细的奋斗计划。总体来说,在不同的时期,需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措施也不同。我个人的建议是应该尽量将不同性质和类别的目标清晰化,分成技能学习目标、文化修养目标、职业目标、经济目标、生活目标、情感目标、政治目标等等,目标越清晰越好,对目标的界定越明确越好。如一年之内读哪些读多少书,一年之内在某一行业做到什么职位等等。长期和短期人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生大的目标能够不沦为空想,而是一点点在一天天的推进中逐步落实。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有了规划,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人生吗?也不一定。成功人生管理三步曲还缺少不了最后一步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地实施人生规划,方能真正创造出如你所愿的美好人生。

人生策略也是人生规划很重要的一步。人生策略规划指的是人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取得成功。空谈很难说清。举个例子,拿诸葛亮来说事。诸葛亮先是长期躬耕垄亩,然后是结交至友,借助师友和自我宣传推广自己,以便声播天下,择良主而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集中概括了诸葛亮的成功人生策略。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明白自己该阶段的主任目标,不要偏离自己的航线。

首都人口调控入十三五规划课题 篇3

其中,区域协调部分共有4项课题,“北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跨域治理机制研究”为重点课题之一,其余三项课题为“北京市扩大对外开放的思路和措施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新城建设发展研究”以及“北京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思路和措施研究”。

北京铁路规划2020版:形成三层交通圈囊括天津等地

近日,北京市、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开展北京市郊铁路规划研究工作,并与河北省、天津市进行交通特征及数据的对接,利用铁路资源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综合交通体系中。

按照此前北京市规划委与原铁道部计划司的研究,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将按轨道交通线网服务水平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是北京市中心城范围和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门头沟7个近距离新城;第二圈层指怀柔、平谷、密云、延庆4个远距离新城以及燕郊、廊坊、涿州等东部和南部周边城市;第三圈层指天津、保定、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

北京7月CPI年内第三次回到1时代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这已经是CPI同比涨幅年内第三次回到“1时代”。其中在居住价格中,住房租金上涨1.1%,较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马文峰表示,由于市场交易持续萎缩,作为推动北京CPI上涨主力军的居住价格,对CPI涨幅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预计未来居住类价格涨幅仍将在2%左右波动。

普宅标准调整将出最终版方案

根据媒体报道,针对有购房者反映首次置业家庭,购买位置偏远或小户型商品房,却不能享受普通住宅优惠政策一事。市住建委回应称,在调控大背景下,提高普通住房标准,扩大优惠政策覆盖面由于一定程度上会加速需求释放,从其他城市经验看往往会被解读和理解为放松调控,综合多方考虑,北京市近两年暂未调整该标准。

规划课题 篇4

南京市在推动规划课题量的扩张的过程中, 也一再强调要注重课题的质量, 但在整个课题申报和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申报立项方向不明。有不少学校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并没有立足于校本、师本和生本, 并没有立足于学校重要问题的解决, 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评估而申报, 为了能有立项课题而申报, 功利意识太强, 因而迷失了课题申报立项的正确方向。二是开题论证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虽然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开题论证, 但论证结束后依然我行我素, 不去认真思考专家的建议;有的学校只是把课题组成员找来随便聊聊, 也算进行了开题论证;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题论证。三是过程研究实施不力。由于规划课题研究时间跨度比较长, 课题主持人又经常性变更, 课题研究者多承担着教学任务, 需要面对各种教学检查和考核, 所以, 课题研究常常陷入“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四是结题鉴定材料不实。过程实施不力的连锁反应就是结题鉴定材料的匮乏和失真。为了应付结题鉴定, 不少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也是东拼西凑, 硬是把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各种常规工作材料拿来充当过程资料, 蒙混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 南京市率先提出规划课题“落地工程”, 旨在让规划课题“落”在基层, “落”在学校, “落”在教育教学的土壤里, 使规划课题生根、开花、结果。为此, 南京市意图通过“三关四制”引领规划课题研究进入新境界, 推动规划课题管理重心的转移, 即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 切实在扩张规划课题数量的基础上, 提升规划课题的质量。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起, 南京市的每一项课题都要经历“三关”的考验, 都需接受“四制”的制约。

一、把好“三关”:关关设卡难通, 课题必须过关斩将

“三关”是规划课题研究的三个关键节点, 抓好这三个关键节点, 有助于学校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申报课题, 站在质量提升的角度诊断课题, 站在成果达标的角度总结课题。

1. 严把“评审立项关”, 提升课题审批质量

“十一五”期间, 本着鼓励学校申报课题、学会做课题的原则, 南京市课题申报的原则是适当宽松, 凡是申报过省级课题没有被批准的, 经过修改, 一律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初次申报市级规划课题的, 立项率约为75%左右。实施规划课题“落地工程”, 提升规划课题质量, 第一关就是要严把“评审立项关”。因此,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规划课题评审过程中, 南京连出新招, 让学校深感立项不易。一是取消“省转市”待遇。申报省级规划课题没有被立项又转报市级规划课题的, 评审费可以免交, 但不再享有修改后直接转为市级规划课题的特殊待遇, 一律按要求参加评审。二是实行匿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 匿名评审可以避免评审专家受舆论宣传和自己成见的影响, 按标准说话, 去人为因素, 从而消除他们对某些区县、某些学校课题的偏见或厚爱, 让他们站在公正的立场, 更加公平地为每一项课题打分。三是提高评审标准。除了提出课题一定要符合问题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操作性等“四性”要求外, 还进一步从课题标题表述、内涵界定、研究思路、文献研究、子课题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细致的打分要求。四是新添注册课题。注册课题就是经过评审没有达到立项标准, 但仍有研究价值需要努力完善的课题。对这部分课题, 发注册课题通知书, 待研究一至两年后经审核合格的, 方可转化为立项课题。没有达到审核要求的就自行消亡。五是降低立项率。2011年度规划课题评审, 南京申报了900余项课题, 审批了立项课题359项, 立项率为39.9%;注册课题237项, 注册率为26.3%。即使把立项课题和注册课题累计起来, 也只占申报课题的66.2%, 与“十一五”75%的课题立项率相比, 还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

2. 严控“开题论证关”, 提升课题方案质量

开题论证, 就是课题组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题实施方案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 给予进一步科学分析、讨论和审定的过程。进行开题论证的最根本目的是请专家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会诊, 帮助课题组进一步凝炼课题标题, 理解核心概念, 精选研究内容, 明晰研究目标, 找准创新点, 预设研究成果等, 以进一步提升课题方案的质量, 弥补课题申报时各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专家论证有助于课题组站在更高的高度, 更好地丰富、完善、修正课题研究的构想和思路, 使课题研究更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

“十一五”期间, 南京市虽然对开题论证提出了要求, 但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十分困难, 导致部分学校草率进行开题论证或不开题论证, 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实施。因此, 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更加需要严把“开题论证关”, 切实提升课题“实施方案”的质量, 为课题研究取得好的成效打牢基础。一是所有课题必须进行开题论证。课题主持人必须在收到立项通知书后三个月内组织开题。课题主持人可根据学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开题形式, 或举行单独的会议开题论证, 或参加区县组织的集体会议开题论证, 或采取通讯的方式开题论证, 等等。但是, 每项课题至少要有3位专家参与论证。二是开题前必须撰写“实施方案”。“实施方案”, 也称开题报告, 是研究者在课题立项以后, 为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 在“研究方案” (或《申报·评审书》) 的基础上, 对整个课题研究做出的全面规划与合理安排。“实施方案”与《申报·评审书》的主体框架大致相同, 但“实施方案”不是《申报·评审书》的简单重复, 而是需要在《申报·评审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进一步深入思考关键词的内涵、全面分析相关文献, 特别需要在细化研究步骤、明确成员分工、制定研究制度、预设研究成果上下功夫。三是开题后必须填写论证意见表。为了更好地督促、检查课题的开题论证情况, 要求课题在开题后必须填写《“十二五”规划课题会议开题论证意见表》, 通讯开题的课题还必须提供《“十二五”规划课题通讯开题论证意见表》。开题论证意见表是结题鉴定必备材料之一。四是实施前必须完善“实施方案”。开题论证后, 课题组必须认真思考、消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认真修改, 以进一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具有操作性。

3. 严守“结题鉴定关”, 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结题鉴定即课题经过专家组鉴定, 已经完成研究任务, 成果符合预定标准, 结束课题研究。“结题鉴定”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关, 守好这一关对提升课题研究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 南京市对课题结题鉴定虽提出了一些要求, 比如提前两周申请、预审研究报告等, 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经常碍于情面, 执行起来流于形式, 以致一部分课题结题鉴定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过程资料积累不够丰满, 研究报告斟酌不够细致。“十二五”期间, 南京市需要多管齐下, 守好“结题鉴定关”, 不达标准不结题, 扎实做好课题研究的收尾工作, 切实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一是结题鉴定必须提前申请。课题研究到了结题时间, 且经自查达到结题要求, 课题组必须提前一个月向南京市规划课题管理中心申请, 同时将申请表上传网上公示, 获批准以后方能进行结题鉴定。申请时, 需要提供一份《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申请表》, 一份课题工作报告, 一份课题研究报告。二是过程资料必须积累丰厚。接到结题鉴定申请表以后, 规划课题管理中心会在两周以内进入该课题的网上账户, 查阅该课题的相关过程资料;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丰厚程度, 是决定该课题能否获得结题鉴定批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匮乏的, 结题鉴定申请将不予批准。三是研究报告必须成果突出。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达到相关要求, 规划课题管理中心会审查课题组提交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并重点审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结构完整、文字流畅、成果突出的方能被批准进行结题鉴定。研究报告不合格的, 不予批准结题鉴定。四是鉴定材料必须完备齐全。结题鉴定批准以后, 课题组可以根据结题鉴定的具体要求, 准备、完善结题鉴定的相关材料, 包括申报立项材料、过程研究材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成果附件、成果鉴定书等。结题鉴定材料准备妥当以后, 课题组可以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选择通讯结题鉴定的, 需提供《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函审意见表》, 并将每一位专家的函审意见表附在课题成果鉴定书的后面。

二、实行“四制”:制制赏罚分明, 主持当会争先创优

一直以来, 课题的过程研究都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监管起来比较困难, 这也是许多课题主持人“重两头, 轻过程”的重要原因。“四制”就是针对课题过程研究监管不力而实行的重要管理措施。

1. 网络管理制:增加课题过程研究的透明度

“十二五”期间, 南京市将率先对规划课题实行“网络管理制”, 为每一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规划课题建立电子档案, 把所有的课题晒在网上,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增加课题过程研究的透明度, 强化公众对课题过程研究的监督。南京市教育系统内所有学校、单位承担的各级规划课题, 在“南京教育科研网”上都设一个账户, 课题组需要登录、激活该账户, 并填写课题级别、课题立项号、课题名称、课题承担学校 (单位) 、课题主持人、课题组成员、课题具体负责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课题内容简介 (500字左右) 等基本信息。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课题组需要按照申报立项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和结题鉴定阶段分别上传相关资料。申报立项阶段需要上传的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立项通知书等, 过程实施阶段需要上传的资料包括课题实施方案 (开题报告) 、学习资料、课题活动、季度汇报、年度审查表、中期汇报、其他资料等, 结题鉴定阶段需要上传的资料包括课题结题鉴定申请表、课题成果鉴定书、课题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 可以是图片形式, 也可以是视频形式。这样, 所有课题的过程研究都处于可监管状态, 而且这种监管既快捷方便, 又透明高效。

2. 季报年审制:强化课题过程研究的计划性

如果说“网络管理制”意在让每项课题的过程研究不再“浑水摸鱼”, 那么“季报年审制”则意在让每项课题的研究过程更加明明白白。对于每项课题来说, 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 明确课题的研究步骤, 大致清楚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 开展什么研究, 取得什么成果。以避免为了完成刚性的教学任务, 而使课题研究备受冷落。“季报年审制”要求课题组每季度汇报课题研究情况, 并形成课题季度报告上传网上;要求课题组每年度思考课题研究成效, 并填写“年度审查表” (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 年度审查表设计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上报南京市规划课题管理中心, 并上传网上。规划课题管理中心根据审查情况对部分课题进行抽检。“季报年审制”就是要让课题组时时想到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想到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得如何, 绷紧课题研究的那根弦, 严禁课题“睡觉”。

3. 鉴定升级制:激发课题过程研究的竞争性

提升规划课题的质量, 实施规划课题“落地工程”, 一方面需要约束和监管, 另一方面也需要激励和提升。“网络管理制”和“季报年审制”更多的是侧重约束和监管, 而“鉴定升级制”则更多的侧重激励和提升。在全方位的约束和监管下, 课题组必须用心思考过程研究, 认真对待过程研究, 力争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因此, 本着让优者更优的原则, 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将设重点课题项目, 利用中期审查和结题鉴定的机会, 将聘请专家对部分规划课题进行鉴定评审。经鉴定评审, 注册课题研究扎实、成果丰满的, 可以升级为立项课题;立项课题研究扎实、成果丰硕的, 可以升级为重点课题;注册和立项规划课题研究有进展、有成效, 但进展缓慢、成效不高的, 将会被亮黄牌警告;注册和立项规划课题研究无进展或进展不大、没有成效的, 将会被亮红牌警告;直至被取消。“鉴定升级制”就是为了督促课题主持人不仅要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而且研究要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4. 免鉴结题制:引导课题过程研究的成效性

“免鉴结题制”是激励和提升规划课题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课题经历数年的研究, 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就可以申请结题鉴定。申请结题鉴定则需要过“结题鉴定关”, 需要进行会议或通讯结题鉴定。而“免鉴结题制”的实行, 可以为部分课题提供不需要鉴定就可以结题的机会, 进一步增加课题主持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意识, 更加追求课题研究的成效性。遵守课题管理相关规定, 研究过程扎实, 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课题主持人可申请免于结题鉴定:一是在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公开出版与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专著;二是重点课题在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2篇以上与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三是立项课题在研究期间在正式刊物公开发表2篇以上与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所有专著出版和论文发表均需冠以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名。申请免于结题鉴定的, 需要填写《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审批表》, 并提供已出版的专著和已发表的论文。

“三关四制”, 是南京市改变规划课题研究低效局面而推出的新举措, 是南京市提升规划课题研究质量打出的组合拳, 是南京实现规划课题“落地工程”亮出的新法宝。

摘要:走过“十一五”规划课题数量扩张历程以后, 南京市率先提出规划课题“落地工程”, 推动规划课题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 切实提升规划课题的质量。本文将重点阐述南京市通过“三关四制”的创举引领规划课题研究进入新境界, 做实规划课题“落地工程”。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起, 南京市的每一项课题都要经历“三关”的考验, 都需接受“四制”的制约。

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5

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6号),在其“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同年12月,教育部在上海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全国确立了80余个校本教研建设基地。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由此可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层面始终十分重视校本教研的作用。

然而,正如管理学大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所说,人们所信奉的理论与他们所使用的理论之间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论断对校本教研尤其适用:课改十年,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可谓问题丛生、阻抗重重。基于这一状况,本研究试图从组织变革的视角入手,运用“有机适应型组织”这一理论,结合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校本教研实验校建设工作,指导校本教研的实施,改进校本教研的实践,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力争以点带面,推进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有机适应型组织”是著名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W. Bennis)提出的概念。该组织是一种由各种专家组成的系统,与传统的科层制相比,它具有聚焦问题、灵活高效等特征。

本课题中的“校本教研”指的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课题中的“改进”借用了“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之意。按照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教育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学校改进研究小组的定义,学校改进是教育变革的一种重要策略,它强调以学校为中心、在关注课室变革的同时关注教师的专业投入和学校的组织变革。

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3.1 为什么要从组织变革的视角解决校本教研的问题

1. 校本教研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专业引领不够,研究内容同质化,在低水平上重复;第二,研究和教学分离,教师看不到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校内教师的合作和交流不够,不同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第四,教研部门重管理不重服务,重外引不重内发,形式主义、经验主义盛行。

2. 国内外著名学者对课改阻抗的归因分析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M. Fullan)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发现,世界各国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教育变革大多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影响教育变革的因素太多(共三类九种),众多的变量不但使教育变革问题丛生,而且使变革始终处于一种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状态中,而化繁为简、推进变革的主要策略就在于变革学校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导致课程改革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之间的专业壁垒和“学科内容主义”,教师习惯于孤军作战而很少合作攻关,重视“学科内容”的研究而忽略了教学法知识的作用。改变这一状况的主要策略就是加强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业务联系,构建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共同体。

尽管富兰和佐藤学对课程改革困境分析的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从组织变革的视角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而放眼其他领域也不难发现,组织文化是关乎各个领域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金卡梅隆(K. Cameron)和罗伯特奎因(R. Quinn)在《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一书所指出的:有关企业运作的大量实证报告表明,正是失败的组织文化变革导致了其他方面的挫折。

3.2 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解决校本教研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虽然组织变革理论对于推进课程变革非常重要,但除了富兰和佐藤学的研究之外,国内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深入。基于这一状况,本研究借鉴美国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W. Bennis)关于“有机适应型组织”的论述,从省级教研层面,提出了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1. 有机适应型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本尼斯认为,有机适应型组织是一种由各种专家组成的、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灵活多变的临时性系统。该系统在运转方式、组织结构、人际沟通和评价管理等方面都与科层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从运转方式(function)层面看,它是围绕着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开展工作的;从组织结构(organization)层面看,它主要由项目小组构成,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会根据情境和任务随时变化,因此其适应性极强,可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从人际关系(relationship)层面看,它强调组织成员的彼此信任;从管理评价(evaluation)层面看,它强调根据技能和专业训练进行横向的评价。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有机适应型组织的四要素模型,我们称之为“FORE模型”。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在英文中,“fore” 的意思是“前面”“船头”的意思,而在我们看来,有机适应型组织不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从组织形态看,有机适应型组织是一种由项目小组引领的、结构扁平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它把传统的科层制的金字塔模式转变为了“八爪鱼模式”。从思维模式看,它强调在系统思考、聚焦问题、专家引领、项目驱动的问题解决思路。

对照这一组织变革理论,目前我国省级教研部门所扮演的主要是政策传达与发布的角色,其作用仅是管理与驱动,而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决定由省基础教研室牵头,以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为抓手、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模型为指导,打破传统的省、市、县、校在专业指导上的线性结构,探索改进校本教研的新路径。

2. 具体的问题解决路径。

按照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思维模式,我们首先由必要对本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包含着这样的逻辑假设:借助有机适应型组织改善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一逻辑假设中,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是手段,校本教研的改进是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的。由此可见,本课题中涉及了有机适应型组织、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子系统。要想把基本的研究问题分解为具体的研究问题,还有必要对这三个子系统做进一步的分析。

如上所述,有机适应型组织这一系统中包含了四个要素:需要解决的问题、临时的项目小组、人际关系和评价管理四个要素。

校本教研系统从内容看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三个要素;从实践形式看包括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型研究、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型研究、以阅读为载体的学习型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包括外部的助推系统和内部的知识系统两个部分。而纵观整个教师教育研究的历史,它经历一个从外部的学校管理机制研究到内部的知识结构研究的演变。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其中,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的研究影响较大,他最初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类,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指的是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指是对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的知识;课程知识是对教材和教学计划的理解和掌握。

规划课题 篇6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开题会。

课题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提出了要求。他强调, 课题研究主要是为“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规划编制服务。要特别注意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产业结构变化,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装备工业做强做大的总体要求, 全面客观总结“十一五”以来的成绩和问题, 充分利用掌握的数据、重要案例、国内外装备发展的成果等, 围绕“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 深入、前瞻、开放、创新地做好“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制定我国装备工业“十二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课题 篇7

一、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活动现状

许多的化学教研优质课赛课、大型展示课、研究课等现场, 通常都会以探究性极强的课堂实验活动来展示, 经过教研组精心打造的课堂难有不成功的。这是我们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亮点, 被倡导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被业内人士和专家们所积极推崇。虽经现场的热烈大讨论, 教师们激情雀跃, 皆愿复制, 但是沉寂下来后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仍波澜不兴, 难以常态化进行。现实的条件是许多的化学实验难以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 许多学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开出率较低, 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制约, 每个学校、每位化学教师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二、影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

从多年的调研来看,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1、缺乏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

社会对学校关注的是学生考试成绩, 而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放弃课堂中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教学成为以“讲”代“做”、以“练”代“画”, 上级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位。一方面, 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 化学实验是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的一项工作, 学校领导对实验的教学也就多半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愿有太多的投入, 这使得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药品等靠吃“老本”而勉强支撑。另一方面, 由于各校是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员的工作, 而化学教师本身任课的工作量普遍繁重, 再让教师本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化学实验, 没有明确的报酬, 没有成绩的肯定, 没有激励的机制, 加之在实验过程中会接触到有毒、有害、有险的物质对身体造成伤害, 许多的化学教师就因此而放弃做实验, 宁愿以讲代做。缺乏或缺失激励机制,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每况愈下。所以许多的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一片混乱, 实验的开展就成了黑板上作画, 纸上来讲练的做法, 实验教学成为无人监督、无人监控的局面。

2、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重不足。

化学实验本身的危害性、腐蚀性、污染性等特殊性, 使得化学实验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场地、专门的设备、与教材实验配套的仪器和药品等, 而现实状况是许多学校没有规范的专门实验室, 没有象样的设施和设备, 没有配套的仪器和药品;没有专职人员管理, 药品浪费严重;没有专门的人员维修, 仪器设备损坏严重。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不足, 远跟不上新教材的实验改革步伐, 难以胜任对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所以许多学校化学教师长期以来只能在行课的教室里以讲实验、画实验为主, 也就不足为怪。

3、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

除高完中往往配有专职实验教师 (或实验员) 外, 一般的单设初中都是任课的化学教师兼职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对实验的课前充分准备, 化学教师自己为了教学准备的实验总是匆忙、粗疏、随便, 使得药品的消耗多、回收率低、浪费大, 实验成功率低, 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不到位、损坏率高, 身体伤害大, 等等。当然, 事实上各校配备专职实验员的现实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即使配备了实验教师却又不是专职的话, 也难以为化学教学服务。

4、化学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少, 实验教学的意识不浓厚, 实验教学的校本教研无法开展, 实验科研课题的研究难以触及, 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化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失严重。一些学校只能靠自己培养, 常用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化学教学, 边啃边教, 实验教学上难有落实。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 这一方面除了受经济、交通的影响外, 另一方面是学科给予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少, 凡外出观摩学习与交流往往名额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外出“洗脑”的机会, 只靠着常年的“苦修行”磨练内功。所以许多农村教师教学年限越长, 教法往往却显得越呆板陈旧、老套定势, 离实验教学的创新要求越来越远。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产生着不利的影响。

5、大班额教学的制约。

近几年来, 许多城区中学生源拥挤, 大班额教学突出, 且不说实验场地的限制, 工作量、劳动量太大, 单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组织工作就难以掌控,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这些现实的因素让许多教师对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望而却步。

6、没有实验技能的培训。

多年来, 教学主管部门没有开展过实验学科任课教师及实验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在化学年轻教师一茬一茬地取代了原来的老教师后, 年轻教师的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培训, 实验能力差, 实验失败多。加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年轻教师在浮躁心理的支配下, 个人钻研业务的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缺失, 怕麻烦、怕繁杂, 化学实验就这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打折扣,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成了粉饰的表演, 难以常态化开展。

以上诸因素虽然制约着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但难道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就真的不能常态化开展了吗?

三、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策略

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真的难行吗?其实并不是想象的这么难, 只需要达到两个条件即可——课堂实验微型化和教师的敬业心, 再配以分组实验的教法, 即可常态化地开展实验活动。

1、课堂实验微型化。

所谓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即是经常性、日常性和随堂性开展化学课堂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多年的调研经验, 要使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地进行并非不可能, 走实验的微型化道路是最有效的方法。微型化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小, 不会占去太多的时间投入准备, 仪器轻而小, 便于随堂开展。以学生实验活动中的试管实验为例, 常规实验所需反应的溶液大约2ml左右 (学生实际取量比之要多) , 以每滴液体约0.05ml计算, 2ml约需40滴, 以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需该溶液2ml, 以现在普遍的大班额60名学生计, 需要15组, 即需30ml, 加上损耗量10mL, 至少得40ml, 以一位老师任教3个班为标准, 这一种药品就得准备120ml。倘若以微型实验来进行, 将试管换成塑料点滴板进行实验则所需溶液就只需2-3滴, 一个60名学生的班级实验活动教学只需约3ml, 3个班的实验活动教学约需10ml, 一块塑料点滴板同时可做多个实验。以这种微型化实验进行学生实验活动, 即便一节课内容中实验活动需要10种药品 (试剂瓶也微型化) , 也因其微型的量和仪器而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前实验药品准备的工作量和劳动量, 则这样的实验活动课开展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困难, 微型实验的仪器和药品用一两个实验盘就可以完全盛装下, 随时可以让学生端到上课班级的教室, 课前让班上的小组长将实验仪器药品分发到各小组去, 两三分钟即可完成, 这样一节课堂实验活动的教学课即可开始了。万盛区的一个化学课题组就使这种学生实验活动课堂进行了常态化地开展。教材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实验活动一律在课堂上开展探究, 不能由教师演示代替。

将实验微型化, 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机会多, 微型化实验课堂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安全性好、节约药品、节省开支、环境污染少。经济落后、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学校, 都可以选择微型化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万盛区的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利用身边易得材料进行微型实验的探究》化学课题组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开发微型实验资源解决了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

2、教师的敬业心。

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基础, 即便微型实验的准备不耽误多大的时间和精力, 但还是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有效地准备, 毕竟多出一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 “讲实验”、“画实验”速战速决, 许多老师就这样将实验“减省”过去了, 简单实验做点演示, 麻烦的实验以讲代做或以画代做直接省掉。有这种教学心态的老师, 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诿, 学生的实验活动都难以开展。其实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什么条件和细节都达到了你才去进行,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开展学生实验活动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需要教师的敬业心来支撑, 教师没有了敬业心, 什么工作都会打折扣, 包括化学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这样的教学细节。

即使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设施,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只要我们的化学教师有必要的专业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就不愁不能常态化开展化学课堂实验活动。

3、分解大班额分组实验。

既然“挤挤一堂”的教室里难以开展探究实验, 索性把探究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到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教室容纳的学生有限, 可以分成两小组分批先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因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员, 都是由任课较少的年轻教师兼职, 留在教室的这组学生就会没人管理。为了避免没人管理的局面产生, 利用同一年级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协同合作, 没有轮流到的学生在教室上预习实验或完成实验报告, 由教研组没有课的老师临时监管。轮到做实验的这一组学生就进实验室去做实验, 由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在所做的新教材所有演示实验中, 先集中预设实验内容, 简单的实验可归为学生实验, 实验多了再集中起来一次完成。虽然学生实验的进度可能与教学进度不一致, 但是在教师预设实验报告内容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简单实验没有难度,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并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通过亲自实验得到启示。这种教学方法虽可行, 但工作量大, 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可能存在冲突, 班级的众多也使学生实验的周期拖得很长。虽然如此, 但最终得以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常态化地开展了实验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深入学习, 认真领会新教材改革的精神实质, 深刻分析原有的做法的利与弊, 转变教学观念, 拓展思路, 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好常态的实验教学活动, 使教学少走弯路, 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目的。每一位化学教师拿出自己的敬业心, 走实验的微型化之路, 相信化学课堂实验教学活动一定能常态化地顺利开展。

摘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开展越来越难, 越来越少, 本文从影响实验教学常态化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实验教学活动能克服各种困难因素而常态化地进行开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常态化,实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谷莹莹.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9) .

[2]胡守会.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1) .

规划课题 篇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2006~2010间江苏省教育科研发展所进行的管理与规划。自“九五”以来, 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总量呈大幅度增长, 与“九五”期间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00项和699项相比, “十五”期间, 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总量增加到了4200项和1388项, 各项增长幅度近100%。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计划“十一五”课题评审总量将控制在比“十五”课题评审总量增加10%左右, 再依照预定的评审通过率为课题申报总量的30%来计算, 那么“十一五”期间通过评审的课题将达到1600多项, 课题申报总量将超过5000项, 当然, 这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十一五”课题将实行五年整体规划, 分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三次申报与评审, 通过评审的课题比例为5∶3∶2。2006年共申报了课题2975项, 有941项通过了课题评审, 与“九五”和“十五”同期相比, “十一五”课题首次申报和评审分别增长了75%、65%和26%、19%。

以上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简单描述和分析了“十一五”课题规划的整体情况, 而要以2006年课题申报与评审为个案, 则需要对这一年的课题申报与评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2006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收到申报课题2975项, 除去高等教育的996项, 基础教育有1979项, 其中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和特殊教育以及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基础教育研究组织。经课题组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共评审出课题941项, 包括高等教育和省级科研院所323项, 基础教育618项。在基础教育申报课题的1979项和通过课题评审的618项中, 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 从行政区域看, 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分别申报课题344项、291项、183项、160项和82项, 共106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53%;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和泰州分别申报课题270项、149项和70项, 共489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5%;苏北地区的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和连云港分别申报课题99项、72项、109项、72项和78项, 共43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2%。在通过评审的618项课题中, 苏南地区共有课题347项, 评审通过率为33%,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其中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56项,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44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中地区通过评审的课题有157, 评审通过率为32%,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5%。其中有28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6%,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6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北地区有通过评审的课题114项, 评审通过率为27%,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9%。其中有24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7项和青年资助课题7项。

第二, 从课题申报的组织类型看, 中学共申报课题793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40%,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74项, 高级中学719项;小学申报课题71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36%;幼儿园申报课题216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11%;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共申报课题125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6%;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共申报课题12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7%。在通过评审的课题中, 中学有24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39%, 其中高中223项, 初中19项;除此之外, 小学217项、幼儿园66项、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27项、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66项, 分别占评审课题总量的35%、11%、4%和11%。

第三, 从课题关注的主题看 (主要分析的是通过评审的课题) , 关注课程的课题80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3%;关注课堂教学的课题164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7%;关注学生发展的课题128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关注教师发展的课题5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0%;关注学校文化的课题46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7%;关注学校管理的课题3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关注其他主题的课题共有10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7%。

二、问题与对策

不难看出, 基础教育科研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而且体现在校际之间、关注内容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上。

第一, 地区科研发展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课题申报数量和通过课题评审的科研水平上。从苏南、苏中和苏北课题申报的总量上看, 苏南地区申报课题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53%, 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申报的总和, 苏中、苏北地区申报课题分别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25%和22%。从某一地区市申报课题的情况来看, 申报课题最多的南京申报了课题344项, 是申报课题最少为70项的泰州的近5倍, 即使是与苏南地区的镇江相比, 也是镇江课题申报总量的4倍以上。另外, 地区课题通过率和通过评审的课题占评审课题总量的百分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通过评审的比率分别是33%、32%和27%, 各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25%和19%。

最能体现课题科研水平的就是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 因此,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获得资金资助课题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26%和22%这一比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区科研水平的差异。总的来说, 不论是从课题申报数量, 还是从课题通过评审所体现的科研水平来看,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无一不呈递减分布状况。

第二, 校际科研发展的差异, 主要体现为初中学校教育科研十分薄弱。仅就此次初中学校课题申报与通过评审的两个数据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 一是全省初中学校共申报课题74项;二是初中学校通过评审的课题19项, 分别占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4%和3%。

且不说把其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申报和评审的情况作绝对值的比较, 就是与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6%和4%, 市县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7%和11%进行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再者, 即使是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进行相对值的比较, 也是存在差距的。其中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分别为31%、30%、31%, 而初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只有26%。课题的申报数量和课题评审通过率都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初中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和科研水平薄弱的程度。

第三, 课题关注主题的片面性, 主要反映为课题过多的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 而忽视了对校长和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关注。基础教育科研应从多角度, 多方面、多层次去挖掘主题, 旨在促进学生、老师和管理者的发展, 关涉到的不仅是课堂和教学, 凡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都值得和需要大家进行研究。而此次通过评审的课题只关注学生、教师、及教学等主要内容, 而缺乏对学校校长、行政管理者进行专门研讨, 如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培训和校长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主题关注的片面性体现着基础教育科研内容的非均衡发展。

为发展江苏教育, 特别是发展江苏教育科研,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针对基础教育科研地区、校际和关注主题等方面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已经或正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 自2000年以来, 每年举办全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科研协进会”是通过协作性的科研活动来推动全省各地区教育科研的发展, 主要包括“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 逐年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开展。

“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是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组织的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每次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颁奖活动, 主要由“师陶杯”论文获奖者颁奖仪式、专家为部分一等奖获奖论文点评、课堂教学展示与对话交流、参与式专题研讨以及专家主题学术报告等五大部分组成。从某种意义上看, 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注定了, 其是推进各地区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最佳策略和方式。

第二, 每学期分别在高中和小学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举办科研协作活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协作活动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各基地学校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 每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联盟课堂、教师论坛、名师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校长圆桌会议及专家专题讲座等部分。基地学校协作活动通过学校优势互补、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提高了各基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 从而推动学校强势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并对其他学校科研发展起到了很大示范性作用。针对初中教育科研水平薄弱这一现实,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正在一些初中学校展开了调研, 并准备设立初中教育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活动以帮助初中学校教育科研获得发展。

第三, 经常组织专家去学校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 并帮助他们在如何利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校本教研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策划和指导。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中小学教育科研切忌赶时髦、形式主义、急功近利, 而应该贴近学校实际, 走进学校课堂, 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基础教育科研应关注本学校或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关注学生、教师、校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等问题, 服务于教育。

三、反思与建议

基础教育科研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及关注主题等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只是笔者从某一个案得出的结论, 基础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尚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挖掘。促进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关键应该从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机制, 特别是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示范来保证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校长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能力, 带头进行教育科研, 并应该在学校独立设置教育科研规划和管理组织, 制定科研工作制度, 鼓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 倡导科研合作, 营造一种开放、互助、共进的教育科研环境。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建立一种开放的合作机制, 不仅要加强专业科研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更应该加强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在开放、互助和共进的良好科研气氛中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发展。

第三, 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 为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的学校还很多, 如, 尹晓军等对宁波市中小学调查结果发现, 近40%的学校没有科研经费, 其中比例为42.11%初中占比例最高。!"

第四, 完善基础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确保科研内容的实效性及导向性。基础教育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切忌“形式主义”, 流于肤浅的表面陈述, 因此, 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第五, 加强统筹管理, 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目前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 本文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申报与评审为对象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规划课题 篇9

一、课题介绍

批准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老师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出具结题鉴定书,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五、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500150068

总课题组官网:www.cxjspy.com

电子邮箱:cxjspy@163.com

办公地址:北京市方庄芳城三区13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科管办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邮编:100084

规划课题 篇10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1) 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 (2) 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 (3) 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1) 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 (2) 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特别说明: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请登陆“名师教学研究网”下载。

总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88909559 18611137972传真:010-88909677

电子邮箱:cmedu@163.com网址:www.msyjchina.com (名师教学研究网) 邮寄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全国创新型教师培养》总课题组

上一篇:监理服务下一篇:产品形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