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2024-08-28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通用8篇)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1

2010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

一、重点课题

1、关于深化漳台交流合作的研究(市委政研室)

2、构建海峡西岸漳州物流中心,推进漳台物流企业对接研究(市委党校)

3、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海西建设,漳州先行”提供纪律保障的调查研究(市纪委)

4、漳州市“十二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方向研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经贸委)

6、关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问题的思考(市统计局)

7、漳州市打造“中国食品之都”的对策探讨(市农办)

8、对接漳台旅游资源,主动融入海峡旅游圈(民革漳州市委员会)

9、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开发处)

10、黄道周《榕坛问业》研究(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备注:本项课题题目由括号里的单位提出,其他单位也可申报。)

二、一般课题

(一)思想政治类:

1、科学发展观在漳州的实践研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与实践

3、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

5、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研究

6、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7、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研究

8、漳州市基层党的建设实践研究

9、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道德重建

10、漳台交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二)经济发展类:

1、漳州加快发展对台经济(金融、教育、媒体、农业、旅游)交流合作政策选择研究

2、加快漳州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研究

3、漳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与对策选择研究

4、加快漳州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5、漳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

6、漳州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与措施研究

7、加快漳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8、优化漳州投资环境对策研究

9、壮大漳州服务业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10、推进漳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研究

11、漳州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研究

12、漳州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三)社会文史类:

1、漳州市推进民生建设(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政策措施研究

2、漳州市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打造漳州文化品牌,提升漳州文化软实力研究

4、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研究

5、漳州发展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6、漳州海商研究

7、开漳圣王文化研究

8、漳台“五缘”文化研究

9、漳州月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10、漳台关系重要历史人物研究

11、漳台族谱研究

12、漳台民间信仰研究

13、闽南革命史研究

14、漳州地方戏曲研究

15、新时期妇女、儿童、老年问题研究

三、调研基地指定课题

1、探寻诏台书画渊源,促进两地书画艺术交流与繁荣(诏安县委宣传部、社科联)

2、打造海峡西岸著名旅游目的地----华安县旅游发展探析(华安县委宣传部、社科联)

3、发挥优势,做强做大白芽奇兰茶产业(平和县委宣传部、社科联)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2

拟立项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山西大学

山西省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及经验研究 谢忠强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 曲卫华 山西省“参股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综合经济效应评价 研究 郭 铖 山西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内生性扶贫措施研究 李恒灵 山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杨 波 山西经济转型背景下红色旅游与“三大板块”融合机制研究

张红艳 金融创新支持山西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张源媛

全国改革试点县泽州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验研究 张守夫 山西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胡治国 增强山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研究 王 涛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胡若雨 山西省民生政策(2008—2018年)演进历程研究 胡晓燕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路径 研究 李 娟 山西省太原城市社区适老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张惠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参与科技创新机制研究 王慧斌 党组织领导、参与国企法人治理法律路径研究 梁慧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山西”建设研究 段红艳 山西省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孙文娟 政商关系视野下的晋商研究 王 帅 红色文化基因在高校的艺术传承研究 赵林春 新形势下加强我省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赵宇霞

太原理工大学

“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创新要素及路径研究 张敏翠 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刘玎琳 山西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研究 李 玮 山西省及周边省份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性评价研究 李恩平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促进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研究 郭兆霞 山西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 樊 岚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刘振霞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体系研究 苏 民 山西城市社区“体医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尚 玢 山西城市化背景下民俗体育发展研究 史冬博 山西省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 宋 燕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吴玉程 遗产旅游视域下山西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 夏 楠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研究 吕艳华 山西省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研究 畅红琴 山西省英语纸质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研究 李言实 山西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研究 周慧芳 “微言”“微文”之语言时代化规范化研究 侯 涛 山西灵石资寿寺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李 瑞 晋系青铜器造型与图形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范 伟 山西古戏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张 晓 “互联网+”视域下山西政治生态优化研究 褚尔康 美丽山西视阈下根植于地域特色的生态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贾群英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产业结构变迁研究(1949-2019)戴 羽 融媒体时代山西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周 婧 深化山西国企改革的公司治理研究 王 奕 山西戏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研究 王潞伟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 胡志远 山西省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耦合效应研究 陕永杰 “主题拓展+空间整合”的太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李常宝 历代咏晋诗与山西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张海燕 明清山西宗族社会与地域文化研究 艾 炬 八路军党支部组织力研究 杨海亮 法治视域下地方体育治理体系研究 杨海龙 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研究 赵跃先 “两会”新闻话语变迁及多元结构形成机制研究 郝建国 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研究 吉志强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戏曲发展研究 张勇风 山西历代刻帖收集、整理与研究 曹亚彬 三晋儒学资源整理与研究 冯 俊 山西省博物馆拨赠北京图书馆《赵城金藏》档案整理与研究

杨学勇

基于全人教育的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孟 天 山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研究 杨 晓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张旭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山西省乡村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霍翠芳

山西财经大学

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山西省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李玲娥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比较考察及对山西启示研究 潘 凤 山西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冀福俊 山西省资源型区域低碳经济转型激励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曲国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王永华 提升山西旅游发展效率研究 牛莉芹 标志性体育赛事对我省城市旅游空间发展影响研究 王 雁 山西省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 婵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农业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农业发展分析 李向阳 山西塑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形象研究 李红丽 资源型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郭志栋 山西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案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 牛富荣 新常态下山西政府债务动态管理研究 王 妍 创新驱动视角下山西省财政预算公开管理研究 高 跃 基于银行信贷的山西省房地产价格变动研究 李静萍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劳动力流动与城乡空间新格局研究 李 莉 房价上涨对企业创新及经济绩效影响研究——投融资约束角度

王剑杰

山西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聂 雷 山西省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集约化创新研究 王宏伟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研究 葛 蓉 公共财政视角下城中村“非正规住房”规制问题研究 王瑞雪 “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山西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研究

王丽荣

山西黄河旅游升级开发推动经济转型及乡村振兴研究 胡炜霞 山西省特色小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朱林芳

新常态下山西省物流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和发展路径研究

张枢盛

提升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山西工业转型动力和路径研究 王 兴 山西建设内陆型对外开放新高地路径及模式研究 李 丽 刘慈欣科幻小说英译状况及中国科幻文学“走出去”研究

梁高燕

山西省科技创新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融合路径研究 赵佳丽 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评价考核体系研究 王志强 山西省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刘东霞 公共资源交易法律规制优化研究 郗伟明 国有企业混改中员工持股法律问题研究 吴春香 山西省互联网金融深化发展法律保障研究 汪丽丽 山西省监察制度司法衔接问题实证研究 杨剑炜 居民需求导向下山西省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研究 高 进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抗战文艺资源活化传承研究 段 俊 美丽山西绿色发展策略研究 张建辉

太原师范学院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城镇化发展研究 郭文炯 山西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李 梅 山西省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吕梁市为例

李 强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宋 洁 农地抵押贷款实践视角下农地金融创新路径研究 孙月蓉 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量测算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炜歆 山西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 徐鹏飞 城镇化背景下农户生产生活及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侃侃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郝巍东 突出服务导向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孟 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理念实现路径研究 甄华杰 高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穆世琇 校园欺凌现象预防与文明校园建设研究 张海燕 汾河流域乡土社会习惯法研究 袁 钰 山西民族歌剧创立研究 刘 畅 晋语并州片语音演变与语言时代化发展研究 崔 容 改革开放40周年影视艺术视域下山西形象变迁研究 张 捷 舞蹈编导专业渗透国学的案例教学研究 赵 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文化传承研究 孟万忠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王 萍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建设转型综改示范区创新驱动实务研究 朱少英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秦俊丽 晋北长城堡寨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石凤珍 电视媒体推动山西旅游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 乔秀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研究

白 琳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晋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建构研究 刘 晶 山西改革开放40周年对外文化交流实务研究 武恩义 山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赵 岷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 李 佳 北魏平城时期文学胡汉交融特质及当代启示研究 孙小梅 山西传统廉吏家风家训文化当代价值研究 贾秀梅 山西十大文化符号与多语传播研究 吕红周 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冈石窟修缮保护研究 王志芳 山西古代石狮文化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研究 张 敏 文化育人协同模式研究 李月玲 小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实务研究 田国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研究 张利钧

运城学院

山西省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发展研究 赵 芸 山西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路径研究 古 晓 山西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李秀玲 山西“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农民主体参与研究 薛俊丽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对策研究

王丽芳

“三大板块”战略下山西省旅游业优质发展研究 王冠孝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音乐产业形成演化研究 赵 婷 关公武术文化研究 王建洲 1949年以来蒲剧发展口述史研究 杨高鸽 晋南寺观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叶 磊 先唐河东作家著述研究 高胜利 景梅九论著整理研究 周国祥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何小宛 山西书院碑刻整理研究 李 文

中北大学

能源改革背景下普氏焦煤价格指数和山西焦煤价格指数波动研究 武跃丽 山西红色旅游营销模式与策略研究 苏贵影 山西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赵公民 山西省开发区创新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 张克勇 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张爱琴 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申丹虹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生态旅游中的语言产业研究 郭建芳 山西省语言经济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李二涛 山西省重点流域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周 璇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音乐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 田 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山西实践研究 张胜旺

太原科技大学

融资租赁服务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研究 郭志芳 山西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制度研究 乔中国 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系统建设研究 张继宏 进一步优化山西党内政治生态研究 赵丽华 党的全面领导下农村“三治”融合研究 李 敏 转型综改背景下山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刘国帅 国际文化交际中增强中国文化话语权研究 胡 艳 山西寺观壁画中的植物图像研究 刘国芳 山西元代壁画山水文化研究 赵建中 山西民间美术时代化创新发展研究 董毅芳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模式研究 聂 戈

山西省委党校

农业现代化与吕梁山区稳定脱贫研究 沈 莹 以产业联动激发山西转型发展新动能研究 尹诚民 山西落实20字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刘兆征 高质量转型发展视域下山西绿色创新激励政策研究 赵建英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郝玉宾 弘扬革命精神实现“两个持久”实务研究 王海燕 党内先进政治文化认同视域下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研究 张翠莉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与话语掌控实践研究 张志芳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及山西实践研究 刘素仙 我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运行现状及完善机制研究—以运城市为例 冯锦彩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经验及对策思考

王云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西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张文霞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 李国祥 融通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研究 常 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小微权力”监督体系构建研究

庞丽峰

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产业结构演进及未来五年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雷 豪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兴毅 能源革命背景下竞争性煤层气市场研究 王 璟 山西省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体制机制研究 李 刚 山西省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 刘 琪

山西传媒学院

弘扬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研究 荆文英 山西影视文化输出与传播生态研究 王玉坤 高素质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秀萍 山西省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肖 俏 山西晋商古建筑装饰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高宇宏 山西贫困地区阅读状况与改善提升路径研究 赵娅军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省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制度建设研究 王志中 山西省农村老年人康养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持晨 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声读物开发与运用研究 任晓丽 健康人文视域下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金瑞华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贫困地区妇女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葛延峰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赵鹏宇 山西省生态旅游景点翻译规范化研究 周丽敏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文化“走出去”实践途径研究 余 斌 侯外庐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及当代启示研究 程鹏宇

晋中学院

山西省深度贫困区技能扶贫研究 渠鲲飞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途径及方式研究 郭秋菊 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战略背景下山西知识产权创新应用法律问题研究 赵云海 山西地方戏曲音乐创新发展研究 张 娜 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王丽波

长治学院

山西农村“内置金融”实验研究 张伟兵 山西省外贸人才培养及外贸项目服务承包创新研究 关 慧 晋南金墓砖雕乐舞图像艺术价值研究 赵 娟 大学生网络欺凌心理预防机制研究 贾兰芳

吕梁学院

《晋绥日报》文艺副刊及当代启示研究 高丽华 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测评与培养研究 薛爱峰 德育教育有效衔接及同向同行研究 樊学艺 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 冀建峰 红色生态视域下晋绥边区革命文学及时代价值研究 宫东红

山西警察学院

绿色发展理念下山西省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薛英俊 山西省社区矫正工作实务研究 张 静 公安决策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基于社会心理稳定的纬度分析

武瑞清

审判中心背景下山西公安执法创新研究 管晓静

太原学院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 傅 斌 IP背景下山西题材电视剧创作研究 苗 壮 本世纪以来山西文学批评研究 刘媛媛 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张彤华 山西省实施人才战略研究 魏 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省创新创业政策效用研究 秦晓芳 山西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风险分析与创新研究 白志红 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研究 史利娟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演变趋势与对策研究 苗玉宁 山西传统美术技艺创新发展研究 石 飞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艳萍习近平关于文艺育人重要论述及实践研究 庞桂甲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张 莉 改革开放以来道德转型历程研究 魏 涛 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晓玲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省扶贫农产品“许诺”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张 哲 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靳金贵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山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联系路径及策略研究

郝美彦

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郑红梅

长治医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李 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 杨敏霞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新媒体环境下优秀文化传播服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苏 炜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群众观研究 王妙健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研究 高春莲

山西能源学院

员工与客户持股双驱动下山西省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戴国宝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民间艺术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牛晓晔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省人力资源建设研究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三晋传统戏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省体育行业协会实体化运营监管机制创新研究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省煤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治研究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红色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信息研究所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研究 山西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扶持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太原市委党校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路径研究 阳泉市委党校

山西打赢蓝天保卫战实践途径研究 运城市委党校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

王玉杰

李红梅

郑志强

胡文娟

荆立群

刘 洁

杨满旺

张清雅

刘亚平

郝向耕

长治市委讲师团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3

(试行)

依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专家指导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为确保课题跟踪指导制度的落实,特制订本细则。

一、指导专家对以下立项课题进行指导: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教师的立项课题;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的立项课题。

二、每位指导专家按《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指导专家课题指导分配方案》要求,负责3至5项课题作跟踪指导,直至课题结题。

三、指导专家须依托“海南教研”网络博客平台()定期浏览所负责的课题博客(博客账号由省规划办提供),按相应课题确定的研究路线的不同阶段,依照时间节点对课题研究的各环节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实名留言的方式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1.检查是否按要求上传相关课题资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课题立项通知书及开题报告等)。

2.审阅《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指导课题主持人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订课题研究内容和计划,完善课题设计论证。3.审阅课题“开题报告”,指导课题主持人做好 “开题论证”;指导课题组召开开题会,对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

4.过程检查:检查课题研究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是否正确;指导课题组对中期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写好课题中期报告;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5.指导建档:检查并指导课题组建立并及时将资料整理归档。资料一般分为基础性、过程性和总结性三类。

6.协调联系:指导专家可视需要或应课题单位(主持人)的请求,对所指导的课题进行现场指导;可以直接与市县(单位)或省规划办取得联系,及时通报情况。7.指导课题单位(主持人)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自我鉴定并形成鉴定意见。

8.指导课题单位(主持人)撰写好研究报告;按要求归类整理装订结题鉴定材料。

五、省规划办定期召开指导专家工作会议,听取指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六、省规划办每年对指导专家工作进行一次评估,奖励一批优秀指导专家。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4

各二级学院及有关单位:

接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甬社规办〔2012〕1号文件《关于做好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现就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立足宁波,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和推进“六个加快”战略,深入研究宁波“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题类别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分为:指南课题、自选课题、共建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等四类。申请人须在申请表中的课题类别选项中做出明确选择。

1.指南课题是根据本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研究选题。申报者须依据“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提供的选题,进行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申报。

2.自选课题是在“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以外的领域,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长期的学术积累自由选择申报的课题。自选课题可以与共建课题、自筹经费课题兼报。

3.申请共建课题的,所在单位必须做出同意并按时支付课题经费的承诺,并在表格相应部分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共建课题立项后,所在单位须在课题立项通知发布后30天内,将经费划拨至发布单位指定账户。

4.申请自筹经费课题项目的,可在申请表中填写资金来源,并由提供资金方做出承诺。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立项向有前期研究基础的项目倾斜。课题组成员构成倡导跨学科组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联合。鼓励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2.不同类型课题需有相应的成果形式。指南课题的成果形式必须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其他类型课题的成果形式申报者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论文或是著作,也可以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

3.不同成果形式的结题方式和经费资助具有差异性。成果形式为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的,决策建议稿一般控制在5000-6000字。经《宁波社科内参》录用即可结题,并增拨2000元研究经费,如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再增拨3000元经费;需经其他专家修改整理后为《宁波社科内参》刊发,或宁波市相关部门采纳签署意见的也可结题,但不再另拨经费。

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即可结题;论文发表时的第一作者必须为课题组长,论文内容须与课题设计相一致。

著作类的成果必须出版后方可结题。

4.“选题指南”中标明完成期限的课题按规定期限执行,其他课题完成期限由发布方视情况与申请人在研究协议书中确定,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结题。

5.《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必须严格按照申请表中的提示填写,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得出现申请人的姓名和所在单位等背景材料,填写的内容和字数不超出表中提示范围。

6.申请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相同内容已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相关研究课题的、承担本市社科规划课题未按期完成者,原则上不得申报本课题。

四、申报方式

(1)申请人须在学校科研管理系统中申请,申请表和活页须作为附件上传,且必须与提交的纸质材料相一致。

(2)《课题申请表》原件一式三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十一份,一律使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单位汇总表》电子文档。

(3)申报截止时间:3月23日止,逾期不予办理。

联系电话:87616063,87616061,联系人:陈燕平,任丽娟。

附件: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科技处

二0一二年三月九日

附件: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1.宁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研究

2.宁波国内投资情况调查

3.宁波低坡山地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4.推进宁波创业投资研究

5.宁波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加快发展宁波现代传媒产业研究

7.公共服务项目的长效运营机制研究

8.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超前储备问题研究

9.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10.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11.宁波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合推进研究

12.促进宁波企业跨国经营的境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13.宁波国际化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14.宁波企业职工文化需求及建设研究

15.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16.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宁波道德建设研究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5

贺政办发〔2010〕209号 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贺州市建设用地 容积率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平桂管理区管委,市政府各副处级以上单位:

《贺州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规定(试行)》已经贺州市第二届人民政府第六十二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四日

贺州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出让、转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 容积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建筑面积的计算统一执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规划条件中容积率指标的核定,应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为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对符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符合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的地下建筑物,如地下室、半地下室、配电室、各类泵(站)房、防灾减灾通道、地下通道等配套设施用房,其面积不计入计算容积率的范围;对地下空间作为商场等经营性用房的,其面积计入计算容积率的范围。

架空层用作公共通道、绿化、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其面积不计入计算容积率的范围。

第四条 容积率是规划设计条件中重要的开发强度指标,必须经法定程序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并在规划实施管理中严格遵守。

第五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应当严格依据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确定的地块容积率指标不应突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

第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开发强度、建筑后退红线等规划条件和建筑体量方案(含建筑长、宽、高指标),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及建筑体量方案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七条 为将贺州市建设有贺州特色的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华南生态旅游名城,规划条件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1.绿地率不得低于:新区建设项目33%,旧城改造项目28%,工业区项目25%;

2.停车位不得低于:商业建设项目按照规范执行,新区建设项目按住宅户数1:1配备,旧城改造项目按住宅户数1:0.7配备;

3.建筑红线后退:按规定的建筑后退为基础,每加高一层,建筑后退增加0.5米;

4.在规划区范围有石山的,在山体起伏点起50米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0米,在山体起伏点起100米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

第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九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规划管理中,必须严格容积率指标。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严格审查容积率指标,并对各环节审批结果公示;对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的总和,应该与规划条件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容积率相符合。

第十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确需调整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建设用地所在区域因城市、镇规划调整需要增加建设强度的;

2.建设用地区域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并符合周围整体环境要求的;

3.建设用地原有建设限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4.住宅建设用地,在符合本条上述条件的同时,还须满足周边区域公共配套设施(如中小学、幼儿园等)所能承担的条件;

5.城市总体规划或专业规划修改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6.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城市公共利益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7.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8.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对符合条件,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的建设项目,应根据下列程序进行:

1.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要求变更容积率的书面申请,陈述调整理由和具体调整方案,并附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

2.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调整容积率的申请后,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并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意见;容积率调整不降低绿地率,提高容积率必须降低建筑密度;

3.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本地的主要媒体上将调整方案向社会公示,并收集、梳理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组织听证;

4.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专家的论证意见及征求到的利害关系人意见,依法提出容积率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等相关材料报城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

5.经城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根据变更后的容积率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土地出让收入补交等手续。涉及容积率调整的相关批准文件、调整理由、调整依据、规划方案以及专家论证意见、公示(听证)等材料,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城建档案馆移交备查。

第十二条 经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容积率的建设项目,经国土部门追缴土地出让金或重新挂牌出让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许可。

第十三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时,要严格审查建设用地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允许的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查时,发现实际容积率超出规划条件或者超出按规定程序批准调整的容积率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对违法建设进行处罚。

第十五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的行为,对擅自调整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要追究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监察机关依法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实施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追究行政责任,按有关规定处理。

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篇6

一、总则

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为实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下简称重大攻关项目)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立重大攻关项目的宗旨是,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第三条重大攻关项目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体现有限规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等条件,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第四条 重大攻关项目的组织体现“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铸造精品”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方式。

二、选题来源与确定

第五条重大攻关项目的选题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研究重大课题和学科前沿问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六条重大攻关项目的选题来源主要包括:

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社科委)各学科委员会的五年研究规划确定的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

2.经学校推荐申报的,已获得重要进展,经过进一步提炼与加大支持力度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包括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和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3.经专家推荐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急需研究的重大选题。

第七条教育部在认真分析不同来源选题的基础上,每年初向教育部社科委各学科委员会

提交本学科拟招标课题草案,由教育部社科委进行差额遴选。

三、课题招标与投标

第八条教育部社科委审议通过的招标课题指南经教育部批准后,发布当年重大攻关项目招标公告。

第九条招标文件主要包括: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⑵《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请评审书》;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招标文件向教育部委托的高校社科研究管理咨询服务中心索取。部分文件亦可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下载。

第十条投标条件

(一)重大攻关项目投标者必须是法人(高等学校)担保的高等学校教授,并符合下列条件:

1.由对招标课题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首席专家;

2.由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研究群体构成课题研究骨干;

3.拥有对招标课题开展研究必备的条件(如相关研究机构等);

4.首席专家和主要研究人员在项目研究周期内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二)重大攻关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项目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课题组成员的聘任、研究经费的分配使用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重大攻关项目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但必须由一所高校作为牵头投标单位;鼓励联合高校系统外的相关专家、国外专家,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参加课题组研究工作。

(四)一位首席专家,每次只能参加一个重大攻关项目的投标。正在承担重大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不能参加新项目的投标。

第十一条投标者应按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使之符合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不得自行改动投标课题名称。投标文件须由学校盖章密封,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部委托的社科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提交,超过截止日期将不予受理。

四、项目评审与批准

第十二条重大攻关项目的评审工作坚持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

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影响评标的过程和结果。

第十三条教育部负责组织专家评审组,对投标项目进行评审。专家评审组的组成原则如下:

1.专家评审组由5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高校或非高校系统科研机构。根据回避原则,不从投标者所在学校聘请评审专家。

2.专家评审组成员应是具有教授或相当于教授的高级职称,并对评审课题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

3.专家评审组成员应具有客观公正的职业声望。

第十四条专家评审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不得透露评审情况。

第十五条重大攻关项目的评审标准

1.从招标课题分解的问题属于科学前沿问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明确,研究目标具有先进性,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

2.研究思路清晰,积极吸收自然科学中先进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和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具有可行性;

3.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基础,首席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主要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的资料准备与合作精神;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4.学校在相关研究机构、研究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具有较高的科研组织管理水平,并可以为研究任务的完成提供优惠政策和保障条件;

5.经费预算合理。

第十六条重大攻关项目评审程序

1.评审会议由教育部组织,委托专家评审组组长主持,邀请所有投标者参加。开标顺序由投标者抽签决定。开标时,由投标人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开标后评审组专家阅读投标文件,投标者回避。

2.投标者根据抽签顺序,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宣读投标文件的主要内容,对投标课题进行论证,多媒体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投标文件相同。在某一投标者作课题论证时,其他投标者应当回避。

3.评审组专家在认真审阅投标文件和听取投标者课题论证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投标者对

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说明,投标者应当对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4.专家评审组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审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最后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以一次性无记名投票、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的方式确定中标者。第十七条专家评审组通过的重大攻关项目报教育部批准后,下达立项通知书,并与中标者所在学校和首席专家签订项目合同。

五、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八条重大攻关项目采取教育部与项目承担学校共同管理的办法。项目承担学校须将批准的重大攻关项目列入学校重点科研计划,提供所需条件,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项目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和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担负主要责任。

第十九条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须根据立项通知书的要求,认真填写《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研究计划书》,经学校审核后一式二份报教育部,经教育部核准后将其中一份返回,作为项目经费拨付、中期检查和验收的依据。

第二十条重大攻关项目经费的资助应列入学校综合预算统一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财务部门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下列范围开支:

1.资料费;

2.调研费;

3.劳务费;

4.会议费;

5.仪器设备费;

6.文具费、通讯费、印制费等。

项目经费不得支付与课题研究无关的开支。各高校不得从项目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第二十一条教育部对重大攻关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由项目首席专家填写《中期检查报告书》,经学校进行审查后报教育部。中期检查根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研究计划书》提出的中期研究成果要求,由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根据项目发展趋势,对后期研究工作及经费使用提出建议。

第二十二条重大攻关项目批准立项后,原则上不得更换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专家。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报教育部审批:

1.因不可抗力变更项目首席专家;

2.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

3.改变成果形式;

4.推迟完成时间;

5.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第二十三条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每年须撰写进展报告,由学校进行审查,并由学校统一向教育部报告,经审核通过后作为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的必经程序。

第二十四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教育部视情况分别做出中止拨款或撤销项目处理:

1.检查或中期检查情况表明,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能力,或难以取得预期的重大研究成果;

2.首席专家或课题组主要成员长期出国或因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不能正常开展研究工作;

3.不能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或研究成果质量不符合本办法的要求。

六、成果鉴定与推广

第二十五条重大攻关项目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后,由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鉴定办法另发。

第二十六条除有特别要求外,重大攻关项目承担学校有义务通过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宣传重大攻关项目进展情况和相关成果。

第二十七条重大攻关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教育部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出版。重大攻关项目所有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等发表出版时,须在成果显著位置注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字样。

七、附则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完善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我省教育科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第三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第四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织

第五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审批山东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和研究计划,评审确定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审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的章程、规定。3.管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4.推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5.领导评选和组织工作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6.领导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第六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

3.制定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章程、规定,研究编制课题经费预算。4.监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5.组织立项课题的成果鉴定、验收和推广应用工作。6.负责组织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和奖励工作。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要求

第七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省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1—2年组织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第九条:山东省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经规划办公室报请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单独立项。第十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自筹经费课题,其选题、申报和评审与资助课题要求相同。第十一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

第四章 课题申报、立项与评审要求

第十二条:课题申报

1.凡山东省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和热心教育科研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按本办法申报课题。

2.申请人用规定文本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一式三份,由各市(规划办)、各高校(科研处)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并同时报汇总盘,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单位、申请人、职称职务、成果形式、联系电话等。迟于规定截止日期上报的申报评审书(邮寄者以邮戳为准),一律不予受理。申请人须按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交纳课题评审费。

3.由多人参加的课题必须注明第一负责人(即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否则,按申报评审书填报的课题组人员顺序,视第一名为第一负责人。

一个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以上(含两个)课题。

4.第一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或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须有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的书面推荐。

5.第一负责人所在单位须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其政治表现、业务能力、本单位对承担课题的态度及科研条件等签署意见,并承担信誉保证。

6.以往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未按计划结题者,不得继续申报新课题。第十三条:课题立项

1.课题研究应以规划课题指南为依据,对我国及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能起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鼓励开展有重要价值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2.课题立论根据充分,学术思想严谨,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计划切实可行。3.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主持人和领导者,切实承担从课题设计、组织、实施,到形成成果的实质性研究工作,不应是挂名者。

4.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应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申请人所在单位能为研究工作提供必需的时间和条件。

第十四条:课题评审

1.课题评审工作在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规划办公室统一组织。2.规划办公室统一受理课题的申报并进行资格审查。

3.课题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由学科专家组审阅课题申请书,并提出初审意见,然后进行专家组集体评议。

4.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对申请课题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与会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方可提名立项。

5.所有提名立项课题,由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终审。第十五条:评审要求 1.课题评审坚持公平竞争、保证重点、择优立项的原则。

2.课题评审中妥善掌握各类课题的适当比例,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瞻性课题研究。

3.对申报相同内容的课题,经过充分论证分析,择优确定一项。同等条件下,有充分前期准备和研究基础者,可优先立项。

4.参加评审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本人申报或与本人有关的项目时应该回避。

5.为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干扰,评审结果在未正式公布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漏评审情况。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在评审时不予立项:(1)一般性工作研究;

(2)课题研究缺乏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研究设计缺乏合理性,目标不明确,研究方法不科学;(4)不具备课题研究条件,预期难以完成研究任务;(5)承担以往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未完成者;

(6)以往规划中已经立项并已研究过的课题,且无新的研究内容,或继续研究预计难以取得新的突破的;

(7)以往课题研究经费使用中有严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的。

第五章 课题管理

第十六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单位和管理单位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七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管理工作。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各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市级管理机构)和高校科研处负责所属范围内课题的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要按规定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给于保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课题执行情况和各单位课题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

第十九条: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一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相关管理机构。

第二十条:课题负责人应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按时提交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视课题进展情况,适时对各类课题进行过程监督和中期检查。

第二十一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有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高校科研处审核,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 7.因故中止和撤销课题。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二十二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撤销课题。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研究内容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二十三条:加强对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基地)的管理。1.课题设立的实验学校(实验基地),事前须经课题所在单位的同意(特殊情况须经所在市教育科研部门审核),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批准后方可设立。

2.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可。

3.课题组原则上不进行本课题的评奖活动,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评奖,要制定明确的评奖标准,科学的评奖办法,严格的评奖程序,连同课题评奖申请报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

第六章 经费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部分由省教育厅根据省财政核定的补助经费安排自助经费,采取分次下达,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另一部分立项后经费自筹。

第二十五条:课题经费开支范围限于: 1.国内调研差旅费;

2.文献资料的收集、复印、翻译费和必要的书刊购置费; 3.小型会议费; 4.成果印刷费; 5.成果鉴定费; 6.出版补助费;

7.其他与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有关的必要开支。

第二十六条:资助课题拨至课题第一负责人单位,由其财务部门代管并监督使用。

第二十七条: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第一负责人全面负责经费的使用。财务报销由课题负责人签字和课题负责人单位领导审核同意。

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工作的课题,将追回所拨款额。对于在经费开支中违反财务制度的课题,除撤销课题、追回经费外,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

第七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八条:立项课题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应及时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提出课题鉴定申请报告并填写《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成果鉴定应附以下材料:课题批准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 主体报告;全部研究成果及附件;课题档案材料;成果在决策部门采纳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如期完成者,由课题负责人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书面报告,申请延期完成。申请延期报告应反映以下内容:课题进展情况;不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所需延长时间(一般一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延期。

第二十九条:成果鉴定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单位列支。

鉴定主要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方式(通讯鉴定要将鉴定材料提前一个月提交鉴定专家)。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鉴定专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得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鉴定专家在认真审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的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通过鉴定课题的颁发《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第三十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 1.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的奖励;

2.收集的反映信息足以证明课题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成果提出的结论被省、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

申请免于鉴定,应在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时予以说明,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八章 成果的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一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采取各种形式对省级规划课题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作用。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和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二条: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未尽事项将另行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细则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法》(渝教办[2006]43号)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以强化规范、突出重点、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为宗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第三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的办法。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直接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职责明确,权益共享。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审批、立项和结题验收,对所有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监督和检查职责。

第四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和各类重点课题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管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各区县(自治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其相当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市教委直属单位、专项课题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本区域、本系统或本单位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监督。

委托管理分工如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由各区县(自治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其相当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管理;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研究专项课题由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设在重庆教育学院内)管理;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由重庆市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管理;其他专项课题由指定的相关部门管理;市教委直属单位和各高校(含高职、高专)承担的课题由本单位(本校、院)科研管理部门管理。

第二章 立、撤项管理

第五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课题和专项课题两类。课题每两年设置一次,专项课题根据需要设置。每类课题设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1—3年。

第六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立项课题设课题负责人1名、主研人员6名、参研人员6名、课题承担单位1个。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拥有课题所有权并承担相应管理职责。课题立项通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不得无故终止。课题申请严格按照课题申报通知规定程序进行,经专家评审后确立为拟立项课题。拟立项课题负责人或课题主研人员按规定参加立项培训、按要求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上报后予以正式立项。

第七条 撤项处理: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课题作撤销处理,在相关网站上予以通报。有资助经费的课题追回所拨付的课题资助经费。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从课题被撤项之日起四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两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1.无故终止课题研究工作

2.以课题名义营利

3.盗用公章或私刻课题公章

4.对课题进行虚假宣传

5.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6.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7.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9.擅自变更课题

8.获准延期,但延期时间超过两年仍未能结题者

10.两次结题评审未获通过

11.违反本细则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开题管理

第八条 所有立项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均须按时举行开题会。开题会须事先书面提出申请,填写开题申请表(附件1),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九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和各类重点课题开题须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开题会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

第十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的一般课题开题须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相关管理部门或专项课题的相关业务部门提出申请,开题会由各委托的相关管理部门或专项课题的相关业务部门主持。

第十一条 开题会主要议程有:

1.主持人介绍课题背景,宣布开题会开始,介绍到会的领导、专家和来宾

2.宣读课题立项批文

3.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4.专家点评、指导

5.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表态发言

6.到会领导讲话

第四章 中期管理

第十二条 中期报告会是检查和督促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均需按期举行中期报告会,提交书面《中期报告》,接受管理和监督,并根据意见予以整改、改进。中期报告会应在课题研究周期的中期举行。

第十三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各类重点课题中期报告会按课题类别、研究时限或区域集中组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一般课题的中期报告会分区域集中组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相关管理管理部门或专项课题的相关业务部门主持。

第十四条

中期报告会主要议程有:

1.主持人宣布中期报告会开始,介绍到会的领导、专家和来宾

2.课题负责人作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3.专家点评、指导

4.到会领导讲话

5.课题负责人表态发言

第五章 结题管理

第十五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均需按期结题。结题验收工作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是:

第十六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验收的必备条件

1.研究工作全面完成

2.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成果符合有关要求

3.完成相关报告文本撰写工作

4.课题资料齐备

5.符合管理规范

6.结题评审准备工作就绪

成果必须包括下述2项:

第十七条 从2010年立项课题起,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1.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要求公开出版2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同时在SSCI或CSSCI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各类课题的重点课题要求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一般课题要求公开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专著必须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并在可能情况下明确标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类别成果‛字样。

2.不少于6000字的研究报告、2000字以内的工作报告和1500字以内的课题成果公报。

第十八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验收程序:

1.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填写课题结题申请表(附件2),报相关管理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加盖公章。

2.课题组依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评审材料制作规范‛(附件3)制作课题结题评审材料,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式6份,同时传真或报送结题申请表,缴纳课题结题评审费用。

3.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管理联系人初审课题结题评审材料,提出结题时间、方式和结题评委建议,签署初审意见,报请领导审批。

4.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主持课题结题评审验收。聘请的课题结题评审专家一般为5人。采取会议结题评审方式的课题,由结题评审专家组在会议现场出具专家组集体结题评审意见(附件4);采用通信结题评审的课题,由结题评审专家分别出具个人结题评审意见(附件5)。

5.通过结题评审的课题,按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存档材料制作规范‛(附件6),制作课题结题存档材料一式2份,报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合格后,领取课题结题证书。

6.未通过结题评审的课题,重复上述程序,再次缴纳结题评审费。两次评审未获通过的课题,作撤项处理。

第十九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评审方式主要有会议结题评审和通信结题评审两种。重大招标课题、各类课题的重点课题一律采取会议结题评审方式,一般课题原则上采取通信结题评审方式进行。

第二十条 课题结题评审会议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主要议程有:

1.课题负责人作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主研人员作课题工作报告

3.课题组成员补充发言

4.质疑、答辩

5.结题评审专家组查阅课题研究相关资料,评审课题、形成结题评审意见;其他与会人员休会

6.结题评审专家组组长宣读结题评审意见

7.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表态发言

8.到会领导讲话

第六章 资料管理

第二十一条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需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一般可以按下列三类收集、整理:

1.立项资料,主要包括课题申请评审书、立项通知书

2.过程资料,主要包括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参考文献,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文章,研讨记录,会议简讯、综述,调查、测查、实验等资料,阶段性成果如论文、著述,课题变更申请审批表(附件7)等

果如论文、专著等

3.结题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最终成第二十二条 课题资料按相关要求收集、整理和制作。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报告文本(《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公报》)内容格式见附件8,格式规范如下:

1.题目字样: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类别+‚课题名称‛+报告类别(如开题报告)。2号或小2号(按文字多少选择)、宋体、加粗

2.承担单位名称以单位公章为准,居中并置于题目下方

3.正文:宋体、小四;段前、段后都为0;行距:固定值

20磅

4.一级标题:黑体、三号;序号用

一、表示,标题独立成行,其后不加标点符号

5.二级标题:黑体、小三;序号用

(一)表示,标题独立成行,其后不加标点符号

6.三级标题:黑体、四号;序号用1.表示,标题独立成行,其后不加标点符号

7.四级标题:宋体、小四,与正文一样;序号用(1)表示,标题独立成行,其后不加标点符号

8.五级标题:宋体、小四,与正文一样;序号用‚①‛表示,标题独立成行,其后不加标点符号。凡括弧后都不加标点符号。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课题研究经费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使用范围限于资料数据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出版费、管理费和结题评审费等。

第二十四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细则规定范围内,课题经费由课题负责人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承担课题经费管理职责。

第二十五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向经费资助单位和相关部门报送课题经费使用报表和经费决算表。

第二十六条 课题负责人因工作调动、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而中止的课题,停止资助经费拨付;被撤项的课题由课题承担单位退回资助的所有经费。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适用于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立项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和各类专项课题,高校课题管理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附件:

1.开题申请表

2.结题申请表

3.结题评审材料制作规范

4.结题评审意见表(专家组集体)

5.结题评审意见表(专家个人)

6.结题存档材料制作规范

7.课题重要变更申请审批表

上一篇:罗斯福国耻演讲内容下一篇:降本增效青年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