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欲望

2024-10-28

激发学习欲望(共12篇)

激发学习欲望 篇1

人的听觉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增强审美观念, 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音乐的魅力触动学生心弦,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运用音乐, 让他们感受音乐学习乐趣, 参与音乐活动的喜悦。

求生;学习情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知设平等导学生参、与音和谐、乐学习活动愉悦的教学, 提高情境, 他引欲他们得到审美的体验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 享受成功欣赏水平, 的让望文喜愉。/一、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 丰富

单学生的情感体验

催吉平一是了解学生情感爱好。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多数在15至19岁生成熟之间, , 心理逐步走向正处于青春期, 独立生理, 已初步形发育日趋音过程中成自己的, 教师要价值观。在他们身心发展了解掌握学生的心乐学习音理动态, 乐丰, 欣赏音乐富他们的情, 感生活为他们提, 供情通过学中外优秀的音感体验的良机, 乐作品让他们, 使他们对音鉴赏和教唱习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内涵深刻理情解形成, 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增强他们鉴赏水平、念评, 美好健价能力, 感好的全的思二音想是乐品激作格发品。学蕴生含学着习美兴好趣的。寓一意首,

抒发出温馨的情感, 展现了灼热的

情怀, 在学唱或欣赏时可引发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会让人回味无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的兴趣爱好, 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让他们愉快地接受音乐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引导学生在“学、听、看、练、思”中, 主动地发现、探究, 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让他们得到锻炼, 得到提高。

三是创设愉悦教学情境。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 音乐学生思想释放的有效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教, 学生要乐学。音乐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双方的情感状态影响着教学效果。“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特长爱好、认知能力, 音乐基础, 发掘学生个性中的亮点, 创设愉悦教学情境, 指导、督促学习音乐, 在学习活动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创新方法, 灵活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是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音乐教师要摒弃单调、枯燥教学模式,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情投身音乐学习, 潜移默化接受熏陶。教师要通过设置激情引趣的导语, 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活跃课堂氛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精心设计背景式、简介式、创疑式、叙事式、音像式导语, 采取灵活授课方法, 激发学生控求新知欲望, 启发、引导学生细心领会, 以高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探究、勤于思考, 使学生的灵感得到发挥,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笔者在教学中, 在教懂知识、教会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想象音乐,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培树学生的音乐自信心。在教唱《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时, 我结合抗日战争和教科书事件对作品进行介绍, 然后再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被作品的气势震撼, 被作品的旋律感染, 激情满怀地投身音乐学习, 使学生不但领略到作品的内在美, 而且增添了他们的爱国情。

三是注重开展因材施教。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增强音乐的凝聚力。调动学生的听、视、触等各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因势利导、按需指导、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认知水平、表现能力把学生分成优秀、中等、一般三个不同的层次, 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 在接受熏陶的同时, 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激励评价, 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形式来触摸学生情感, 敲打学生心灵,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他们学会探究。在教学乐器时, 我让学生在课后, 自选乐器进行简单演奏, 通过听、感、想等方式进行审美体验, 让学生用感官直觉、心理感知学习音乐, 引导他们逐步喜爱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如在教学歌曲《阳关三叠》时, 我先是让学生们聆听依依惜别的旋律, 再回想自己经历过的惜别场景, 然后指导他们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音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 而且能和谐身心健康, 升华情感境界,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音乐素质教育中, 要对学生进行艺术背景知识、作品内在情感、创作意境进行讲解, 诱发学生进入音乐艺术的境界, 让他们在感性上得到满足, 把理性知识与行为习惯融为一体, 积淀审美体验, 文化素养, 增强行为力量, 净化美好心灵, 升华思想境界。

三是注重开展激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时, 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得体到位赞扬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注重用信任的语言, 赞许的目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创新、创作、实践, 放飞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闪光点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摘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听觉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增强审美观念, 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音乐的魅力触动学生心弦,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运用音乐, 让他们感受音乐学习乐趣, 参与音乐活动的喜悦。

关键词:激发,求知欲望,催生,学习情感

激发学习欲望 篇2

可是我有点迷惑,于是问:“何为欲望?”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聚得美妻生下子,恨屋田地少根基,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路人答曰。

我不甚满意,于是漫游于薄雾萦绕的山中,偶遇一素服禅师,于是上前讨教:“何为欲望?”难道仅仅是《解人颐》中的南柯一梦?”

大师微笑道:“你看那树枝上的蛹,他在茧中就有对外面的渴望,只是它在静静等待,总有一天它会破茧成蝶,留下美丽的身影。这个过程中的等待对蛹来说就是欲望。”

“难道有了欲望梦想就能成真?”

“蛹可能出不来,但它仍在努力,若连这欲望也放弃了,那蛹就真的出不来了。是也,成功不常有,但若至心向往之,不亦乐乎!”

夕阳西下,禅师远去。

我明白了。虽然我生来平凡,毫不出众。经历的人生也越来越苦楚,坎坷。但面对这些挫折和不幸,我不再说失望,不再说放弃。因为憧憬就在我们的心中,静下你浮躁的心,举起你的手掌对准太阳,学和阳光混合的嫣红在心中沸腾,在双眸中涌动,那种感觉就是欲望。

云山有它的欲望~~~~在风吹雨打中成长为参天大树,永远站立在天地间。

鹰有它的欲望~~~~展翅翱翔在天空中,永远无畏的俯瞰大地。

麻雀也有它的欲望~~~~穿梭于静谧的森林间,永远快乐的歌唱美好。

不会在一次失败后就放起,因为憧憬在我们心中,欲望就握在手中,有了欲望就有了成功的路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篇3

关键词:动手学习;数学欲望;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99-01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起学生动手学习数学的欲望。就此,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设悬念,激发动手兴趣

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设疑加鼓励是很好的手段之一。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学生积极动手。

二、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引起学生动手的欲望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他们的生活区域较窄。因此,我们落实时尽可能从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在他们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中找寻学习的激发点,联系生活实际。如在农村初中可以从农家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产量的计算、土地的测量都是很好的素材。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先让学生用手拉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使他们亲身感受、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再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等问题。

三、给学生成功的满足,动手起来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机械重复。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有时,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四、在活动中适当开展竞争,让学生动起手来

适当开展数竞赛是激发学生多动手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教学中,可安排一些活动,如图案设计比赛,看看哪一位同学设计的图案最新颖、最漂亮,评出“心灵手巧之星”。用轴对称性质来设计一些墙报,校运会会徽等,比比看哪个班级设计得最有特色,最有意义,评出“心灵手巧之班”。

激发学习欲望 篇4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 是实践的主体, 又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不同,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字符和毫无头绪的逻辑推理, 很多学生都会感到索然无味, 这时如果不顾学生情况按部就班地教学, 那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 甚至被迫的, 往往事倍功半。 与此相反, 如果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提问的习惯, 甚至鼓励他们提出与教师观点不同的解题方案, 必然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和攻克难题时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也就是说, 只有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的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与生的双边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学生具有向师性, 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越喜欢、越尊重, 那么他们就越喜欢其所教的那门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研究学情, 研究教法, 以渊博的知识、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有趣的教法、大方的行为举止、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敬重感, 从而营造一种民主生动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的情感能产生共鸣, 学生就会对教师亲切的话语、适当的动作手势作出积极的反应, 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例题的分析等产生强烈的兴趣。 在这种状态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 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二、让学生感知数学美之所在是唤醒学生数学学习欲望的必备条件

人可以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体验而获得一种喜悦和愉快的精神享受。 数学的真谛就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 进而获得精神享受。 教师是达到这种精神享受的一个方面, 更主要的是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 也是完美的艺术。 数学之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几何图形的匀称、协调之美;数学语言的精炼、简洁之美;解题方法的独特、多样之美;数与形结合的和谐统一之美;数学思维、规律的酣畅淋漓之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如影随形之美……教师花费精力在对教材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上, 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趣味性, 把单调的课堂内容转化为切合学生需要的课题, 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之所在, 让学生从死气沉沉的数学中走出来, 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 从数学中体验到无尽之美, 让学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进行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数学课堂质量的必要过程

如果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 在学习上完全依赖教师, 课堂就无法体现学生这一主体, 课堂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只有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那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 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就会得到较大提升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问、去说。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 学生的学习只有自己还是不够的, 还离不开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共同学习, 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相互表达与倾听, 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新的灵感, 他们的思维方法与创造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所学知识太高深而个别学生跳起来仍然够不着的情况发生, 并且在独立思维的基础上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合作交流中, 教师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要积极为交流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让思维在共振中引发, 让智慧载着情感构建丰富性的课堂, 凡是学生能探究出的绝不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学生数学学习欲望, 提高数学课堂质量。

总之, 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需要教师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启发引导, 需要教师不断地创造条件,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 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重视文思培养,激发写作欲望 篇5

写作文是小学阶段令许多孩子望而生畏的“难关”。孩子们害怕写作,特别是刚学写作的孩子,常常一提笔就感到无从下手,满脑子空白,于是瞎编乱造,东拼西凑,甚至整篇抄袭成了家常便饭。如不及时纠正,便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和??作水平的提高,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消除学生初学作文时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从一二年级学词学句顺利地进入到三年级初学写作这一阶段,真正实现由照抄例文到自己写作,由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的转变?经过多年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探索、研究和实验,我认为,重视对学生文思的早期培养,拓展知识面,培养想象力,就能激发孩子们写作的欲望。

一、鼓励孩子开动脑筋,精心呵护孩子写作的幼苗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作文的能力,而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习简单的句子。许多老师认为写作是三年级的事,于是就在低年级布置大量作业,让孩子反复抄写生字词,甚至为了让学生考试拿到高分,让全班背同样的句子!殊不知这样做,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令他们渐渐养成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复读机”。这种教育方法,实质上给三年级作文教学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极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写作。我从学生入学识字时起,就让他们自己动脑,想出合理的识字方法,快速识字、记字,用学过的生字组词并口头造句,还常常鼓励全班学生多动脑筋,用一个字组几个不同的词,用一个词造几个意思不同的句子。当孩子出现语法错误时,我首先表扬他们的胆量和勇气,然后再帮助他们纠正;如果学生造了好句子,我就会表扬他们说:“老师很喜欢你,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造的句子太棒了,请把它记在你的笔记本上。”……经过两年的训练,孩子们觉得上课动脑筋想词语、造句是件很有趣的事,原来枯燥无味的识字课成了他们表现自己的大舞台。与此同时,孩子们还积累了不少自己的“劳动成果”――好词好句。

二、让孩子养成爱观察、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写作来源于生活,试想一个不爱观察、不爱思考的人,怎能提起笔来就有话可写呢?低年级虽然不要求学生写作文,但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十分重要。多角度的观察思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日后写好作文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生活中他们应该观察什么呢?大致讲来,可分以下几方面:(1)观察人物:父母、老师、亲友、同学……(2)观察动植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3)观察景物和物件:景石、景树、景区、生活和学习用具、体育、游戏等大型器具……(4)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云、雨、风,阴晴冷暖的变化……(5)观察人物的外表、言行,如:礼貌、习惯、学习、劳动、活动等等。

三、让孩子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1.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孩子们能多读、多看好书

孩子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他们在家中受到怎样的熏陶,看什么样的课外书,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能早日开启知识的大门,我常常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们介绍班上知识面广、早期文思好的孩子所写的句子,引起其他家长的关注,并及时向他们阐明让孩子多看优秀课外读物的好处。家长们听了个个都跃跃欲试,纷纷响应我的号召,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或订阅浅显的儿童拼音识字读物和优秀少儿期刊。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家长们都发现自己孩子的知识面确确实实拓宽了许多,求知欲也愈加强烈了。

2.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培养爱看书的好习惯

孩子们好玩、好动、好表现自己,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怎样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书呢?从孩子们读一年级开始,我每周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儿童拼音读物分给每个孩子,让他们仔细阅读,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举手问老师。每节课都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孩子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让大家评一评、议一议,看看说得怎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在养成爱看少儿读物这一良好习惯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两年坚持下来,孩子们的词汇储备和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三年级初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果说字、词、句是构成一篇好文章的骨架,那么想象力就是它血肉灵魂的缔造者,丰富的想象力能给予简单词句无限的生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等于为他们今后学好写作埋下了伏笔。人们常说艺术和想象力是相通的,音乐是有声的语言,而写作则是无声的语言。我担任语文教师时兼教音乐,因此,我充分利用上音乐课的有利时机,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上台表演的胆量,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培养学生想清楚后动笔写的习惯

从学生学习用字组词,到用词造句时起,我便让他们养成想清楚再说,想清楚再写的好习惯。当学生接触到《看图写话》时,我都会反复强调:要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想清楚该怎样写,哪些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整篇文章的思路条理和大致框架在大脑形成初步概念后,提起笔来便能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通过不断的反复强调,耐心引导,学生都逐渐养成了“想好再写”的习惯,为今后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激发学习欲望 篇6

关键词:激发 突破 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离开了学生自身这样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生发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欲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全面性、形象性和多功能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生动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见得多、识得广,眼、耳、手、脑并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欲望,可以通过深刻的视听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供良好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和反馈知识,增加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现代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师利用各类教学软件引导学习新课,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听印象、美的享受和积极的情感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很多的小说和戏剧,通过《药》、《林黛玉进贾府》、《雷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精彩影片及片段的欣赏,学生们不仅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从感知上了解了文学艺术、表演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与写作互动结合起来,既用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热情自编自演,把课本中的故事搬上班级那小小的舞台,又把生活中的故事写入作文,从而活学活用了语文知识,一池语文的春水变得生机勃勃。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语文

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在自主学习中,常常会在某一点上“卡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疏通“卡壳点”,克服思维障碍。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的词类活用、句式等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要克服的一个自主学习的“卡壳点”,教师教学的难点。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用动画的方式将词类活用前后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将句式的省略、倒装等内容演示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理解。而疏通了这个“卡壳点”,就为学生进行文言文部分的自主学习扫清了障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良好条件

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网络,通过教学媒体接受知识信息,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老师也可通过平台及时监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既可以同时回答问题,也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小组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自卑感,答错了也没有笑话,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中语文中的自主学习有很多方式,小组互助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技术,自主搜索有用的信息,通过合作讨论,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研究性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与最大范围的信息接触,与最顶尖的权威交流,与最顶尖的科技接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又“会学”语文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得以发展,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是一个媒介,在利用录音、录象、投影、多媒体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朗读、说话、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会自主查找资料、自主讨论形成结论,还要学会自主写作,将形成的结论表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在为学习自主查找资料提供帮助、自主讨论形成结论提供依据、自主写作表述观点提供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学生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有了成效后,就会有原来对自主学习有“兴趣”上升到对自主学习有“理趣”,既学会了语文,又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从“学会”走向了“会学”。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巩固和反馈语文知识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

对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的复习,就可以用教学课件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带动未学的诗歌,从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鉴赏等方面温故知新,在复习巩固中自主总结,在以旧知新中自主学习课外的诗歌,为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自主学习新路。

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欲望的激发,从学生觉得自主学习“有趣”到产生“兴趣”到形成“理趣”,现代教育技术功不可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欲望,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论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 篇7

学生惧怕作文, 老师头痛作文, 作文难, 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比如, 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思想修养、情感体验、思维特点、社会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作文的成败;难在文无定法, 人人能写, 但高低巧妙不同。

其实, 写作过程关键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 作文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要从写作内容着手, 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生活、体验亲情、聆听自然、体察社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从而产生感动、幸福、崇高、自豪, 甚至困惑、忏悔、自责、彷徨等情感体验。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 把自己澎湃的感情之水通过恰当的文字和方式表达出来, 最终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写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愉快的、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精神享受的创造活动。

一.基于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正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学生鲜活而灵动的文章, 一定要基于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的每一天都不同, 每一天对于每个学生也不同。所以, 我们要抛弃那种给一个命题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编造”的作文方式, 要倡导生活作文。我们要在生活中选择切入点, 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交流,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 在初三运动会结束不久,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让学生先回想运动会的场景。学生经历过的生活, 都能说出当天的给他们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在学生纷纷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 老师积极引导, 选择几个切入点让他们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一篇篇文章都表达了学生经历的生活和真实的体验。所以,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 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同时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有一些事情, 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振, 但这些感受稍纵即逝。在课堂上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入课室、春天里静静绽开的白玉兰弥漫在空中的香气、夏天知了的声声鸣叫……这些都是激发写作灵感、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时机, 如果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自我的写作欲望, 因势利导, 即兴作文, 好文章也就水道渠成。鲜活的生活事例, 可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这样才挖掘到学生的创作源泉。

二.在日常教学中去挖掘可以与文本对话的契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文本本身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学生在体验文本的同时, 有许多感受和思考, 但很难有条理的、有方向性的表达出来, 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同时, 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教师创造作文的契机, 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很多课上我们希望学生侃侃而谈, 但在谈的同时我认为更应该创造一些写作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懂得思考。这不但是学生的练笔, 更是在平时激发学生思维。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一家回来时发现真正的于勒是一个富翁来找到他们, 那这一家人相见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充分的想象下又没有脱离原文的主题。这让我们体会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作文意识, 养成即兴作文的习惯。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 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经历的困难来描写, 写出自己经历困难后的感受和思考。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 可以为自己创作一篇传记。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意识, 重在老师的巧妙挖掘和引导, 让学生养成即兴作文的意识。

三.让写作融入学生生活, 让表达成为需要。

在日常的练笔中, 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写周记, 我也认为很必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 有很多学生不会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或者由于不善于观察生活觉得没什么可记就胡乱的写一些东西交上。而老师每到周一要收上一百多个本子, 认真读、写评语要批改到周四、周五才发下去。学生早就忘记自己上周写了什么。我比较喜欢采用小组日记的方式, 五个人一组, 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写作愿望, 用一个本子记录五个人一周的生活, 每个人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又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记录、生活感悟, 给别人留言、鼓励。本子的内容吸引人的话, 每天已经不局限于本组的传阅, 很多同学都会去看别人的创作, 大家形成一种交流。让写作的欲望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让表达成为一种自我需要。

例如有一个小组把自己的这组的日记起名为《青青草园》, 在开学初本子的扉页上这样记录这样的文字“大家好, 这期的《青青草原》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浏览哦!希望各位园丁一定要栽种我们的“小草”, 别再偷懒哦!成长似乎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目前似乎有很多严峻的困难, 但是我们是成长的小主人, 更懂得善与恶、美与丑, 也会体会到成长充满孤寂却不乏歌声, 许多许多, 成长的路就是因为这样而被踏出来。回望这一路的足迹, 有辛酸、有苦辣、有甜美、有深刻, 我们的脚步有起有伏、有跌荡, 但我们决不认输和放弃!”鼓舞人心的文字比老师的教诲更生动、更自然。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们记录、交流自己的生活。

又如,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学到物理中的声音传播这个知识点后, 在她当天的日记中她写出了《学会聆听》这篇文章。她说“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但声音产生了我们不一定会听到, 需要介质的参与才能完成。有些声音我们看不到, 却可以听得见, 所以我们应学会聆听。”由一个物理原理她联想到了人与人间的心灵的彼此聆听, 而她寻找到心灵间的介质是“信任和沟通”。最后, 她写到“学会聆听,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会聆听, 聆听人与人间话语的交流;学会聆听, 更要聆听心灵之间的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耳朵就是心灵的大门, 打开大门迎接心灵的来客。”学生在小组日记中, 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和感悟, 让表达成为了自我的需求。同学间的鼓励、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欲望。同时老师的批改评分到每一天, 能够更细致的给评语和指导。

四.运用激励机制、赏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

心理学家盖兹说的好:“没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要使学生更愿意表达,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奖励机制和赏识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后的成功感。如, 自己可以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同学传看后给予人气评价、老师鼓励性的面批等等。对于其中语言的问题一定要给予指出或纠正, 但不是完全的否定。对于表达不正确或不明确的句子, 划出来, 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 而不是老师来执笔。对于文中的观点和点睛之笔一定要及时赏识。从而能够在学生成功的满足感中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情动辞发, 言为心声,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以上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几点尝试,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长期的检验。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生活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 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 也引导他们唤醒自我, 发现本真。

参考文献

[1]王玉泉.如何让学生快乐地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6.

[2]窦建丽.关于自主作文教学的思考[J].写作教学.2008.11.

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篇8

一、紧扣教学内容, 改进、完善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底指标”, 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丢了, 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所以, 语文教师首先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把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深厚, 除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 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方面基础。它大致包括了勇于质疑的胆识, 发现缺陷或不足的习惯, 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广阔而又灵活的思维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 在教师的带动和影响下, 逐渐积淀形成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探索、改革, 使其逐步完善, 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天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实行开放式教学, 结合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个体素质, 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 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被激活、为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提供外部的条件,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让他们永葆好奇心, 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手段, 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 相辅相成的。

二、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 大胆想象, 促进创造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四个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和实用性。这使得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汉字是具象的, 许多汉字, 形声俱备, 含义深邃, 形体美观。所以有人说, 汉字是具有灵性的, 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们应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 注重音、形、义结合, 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 在活动中认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由汉字排列组合而构成的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 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改写、续写。在教学《坐井观天》时, 学完课文内容后, 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青蛙能跳出井口, 它会怎样?请你说一说, 再写下来, 问题提出后, 学生踊跃回答, 答案各异, 在讨论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与写作能力, 一举两得。此外, 还可以通过画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生动形象,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五彩池》, 为了使学生了解五彩池形状的多、异, 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而且不同的作画, 正体现了学生的理解和创意。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学《司马光砸缸》时, 学生都懂得救人的关键是人与水相离, 按常规是把人捞起, 即人离开水, 但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司马光逆向思维, 砸开水缸, 用这样的方式让人水分离, 也是可取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 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例子呢?举一反三, 大胆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矛盾词:“焦急”而又“耐心”。这样的质疑, 学生在问中学, 学中问, 学会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在了实处。

在对一些问题的质疑中, 学生广开思路, 纷纷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里, 学生情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效果, 养成创新习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探索未知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后, 我问学生:“现在老师让你设计一架水上飞机, 你打算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同学们思维活跃, 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我设计的是水上环保机, 让它时刻清理城市里的垃圾。”有的说:“我要设计水底探测机, 让它探测海底的矿产资源。”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性思维, 形成创新习惯就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目标, 我们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注重创新习惯的发展与培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我在上《冀中的地道站》一课后, 刚出示“用你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心中的地道站”的综合训练题, 学生就动起了感情, 跃跃欲试:有人以诗人的角色进行赞美, 有人从画家的角度进行描绘, 有人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虽然形式各异, 但集中表现了一个主题:学生对课文心神领会了。此时学生的收获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了, 而且对习惯的养成, 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布置作业,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学生潜力 篇9

一、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做到提倡、鼓励、引导。

2.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

对于学生具有能动性的个性,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 适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 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 努力让学生感悟。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应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兀R2, 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 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善于动脑, 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有的题目没有给出半径是多少, 而是给出圆的直径或周长, 要求圆的面积, 应怎样计算?这时可以启发学生, 寻找办法, 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发展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尊重宽容中, 保护学生的创新冲动

儿童天生好奇, 喜欢发问, 他们都具有对问题敏感的火花, 往往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 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或者根本不像个“问题”。这点点火花能否燃成创新的熊熊火焰, 老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如图上画着一群大熊猫, 图意是“大熊猫6只, 小熊猫14只”, 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纠正”我:右边那只不是“小熊猫”是另外一种熊猫, 是夜晚才出来活动的, 并说是从妈妈买回来的课外书查阅的, 与我“据理力争”。学生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一场大笑, 对此, 我没有给予否定。后来查阅资料, 确实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冲动, 鼓起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辩、敢为人先的勇气, 使创新的动力得以持续发展。

三、在自主探究中,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 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提示、再现, 继而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 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以很大的启示。他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勃发创新的欲望。

1. 尝试“新、奇”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大胆猜, 提供一些预感性想法, 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 大胆地尝试是推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的成功, 比教师先入为主传授知识而让学生获得的成功, 要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更有益的作用, 而且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 如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2. 尝试“巧、活”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研究中讲究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题的方法思路很多。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如教学“比较四分之三和五分之四”的大小, 除了用通分的方法外, 还要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创造性得出多种方法。方法一:形式转换法, 方法二:数行结合法, 方法三:逆向思考法。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练习, 不仅巩固了知识, 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发展了能力, 充分发展了自身的主体性, 培养了较好的创新素质。

四、在开放教学中, 给学生创新的自由

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 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 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1. 开放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 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后, 我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做完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问:“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发现了:十位上的数加1, 而个位上的数减1。这时, 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 我也能很快算出两位数加8或加7的得数。”“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8,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2;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7,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3。”我不马上给予评价, 讨论后,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2. 开放习题练习。

开放性的习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全方位进行创新提供条件;能更好地启迪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其它数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又如在四年级学完了数的整除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众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这时的答案比一年级多了, 数的概念也扩展了。这样能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 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

3. 开放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新的教育教学观衍生出新的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除课堂教学外, 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活”的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篇10

一、设置故事情境, 激发求知欲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 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断, 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 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案例一: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上课伊始, 教师以一段美丽的故事引入:“一天, 小白兔和小灰兔给山羊伯伯收白菜, 山羊伯伯把6筐白菜按1比1分给它们, 那么两只白兔各分得几筐?生1:小白兔和小灰兔各得了3筐。生2: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样多。教师继续讲:第二天, 小白兔和小灰兔又给山羊伯伯收白菜, 小白兔总结昨天的经验, 迅速地帮山羊伯伯收白菜, 山羊伯伯非常高兴, 又把6筐白菜按2比1分给小白兔和小灰兔, 小白兔非常高兴地拿走自己的白菜, 你知道为什么小白兔非常高兴吗?两种兔各分得几筐白菜……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平均分是一种特殊的分法, 就很想知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学习的兴趣就很高涨。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求知欲

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实例与教学相关。教师在教学时, 把这些信息引入到课堂中, 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让课堂的道理通俗化,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亲切感, 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起到触类旁通, 引人入胜的效果。案例二:教学“认识钟面”。上课伊始, 教师出示一组画面。画面1:六一儿童节的校园。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学校有亲子联欢活动, 邀请家长7点钟到校, 先看看学生平时的作业与美术、劳技等作品, 然后联欢。画面2:小红家的客厅, 墙上的钟面显示6时57分。师:小红看了看钟, 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 时间快到了。生2:妈妈, 都快7点了。生3:妈妈, 快7点了, 老师要说我们迟到了……画面3:到了学校门口, 小红看了看钟面, 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红又会对妈妈怎么说呢?生1:妈妈, 我们已经迟到了。生2:妈妈, 已经过了7点了。生3:还好, 刚过7点。教师这时把三个钟面 (6时57分、7时、7时零3分) 同时出示, 让学生观察, 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区别?……这一片断, 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理解“大约7时”这个知识。

三、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

在新授课时, 教师将学生迷惑不解、好奇关切的事, 设置成一个学习情景,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欲望, 从而主动学习。案例三: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昨天下午, 四 (2) 班刘佳同学在学校草坪拾到一些钱, 大家想一想, 她会怎么做?生1:交给老师。生2:写一个招领启事, 让这位遗失的同学来认领。师:对!为了尽快找到失主, 她以四 (2) 班的名义出示一份招领启事。出示招领启事:我班刘佳同学昨天在学校的草坪上拾到一个红色的皮夹, 里有人民币若干元, 请遗失的同学尽快认领。师:仔细观察这则招领启事的哪些地方比较特别?生:若干元。师:这若干元表示多少钱?大家猜猜看。生1:5元。 (教师没有表态。板书5元) 生2:1元五角。 (板书1元五角) 。生3:11元。 (板书11元) 。生4:0元。 (板书0元, 全班大笑) 。生5:不可能是0元!如果是0元, 就表示这则招领启事骗人。……师:这个若干元表示多少钱, 能不能概括地表示出来呢?生1:若干元可以是任何钱数, 不管拾到多少元都可以用若干元表示。生2:0元除外。 (教师微笑, 学生笑而点头) 生3:若干元也可用x表示, 这样就包括我们所猜的数。生4:也可以用a表示。生5:也可以用b表示。其他学生又争着说出一些字母。师:看来, 我们可以用x、a或b等许多字母中的任一个表示5元、1元5角、11元等具体的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这样巧妙地创设情境的导入, 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教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设计游戏环境, 激发求知欲

把新知寓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 在玩中获取知识, 掌握知识, 理解知识, 巩固知识。案例四: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上课刚开始, 吴老师手拿一个排球。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生:乒乓球、篮球、足球……师:同学们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今天受场地限制, 我们就做个拍球的游戏。全班分成两队, 每队选一个代表, 为自己队起个队名, 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成二队, 第一队写下:飞虎队, 第二队写下:雏鹰队。) 师:怎样拍球?大家出个主意。拍完后怎么办?生:每人都拍。师:每人都拍, 拍完比什么?生:每组选2到3个人, 比一比哪一组拍得多?师:选代表拍, 万一拍少了你们甘心吗?生:在规定时间, 看哪一队拍的数量多就得胜。师:每队来三个代表, 每位选手拍10秒钟, 选两名裁判员数数, 教师记时, 记录下他们数的数字。学生拍球: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师: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板书:飞虎队:22+21+25=66, 雏鹰队:16+18+18=52。师: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加入雏鹰队 (师拍球, 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合起来是68, 重新看两队成绩谁胜。生:老师, 这不公平。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 两个班人数不一样, 比某一项成绩怎样比才公平?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师:与68怎么比。生:68÷4=17。师:17是什么东西?生:17是每人拍的数。师:1号选手拍16个, 怎么说是每人拍17个?生:17是平均数。……吴老师设置的一个游戏, 学生学习劲头足, 学习气氛浓, 不知不觉中掌握“平均数”这个概念。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 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

摘要: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 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

创设说话氛围,激发交际欲望 篇11

关键词 口语交际 精选话题 创设情境 点拨指导 案例学习 大胆放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实施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教学呢?这要求教师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特点与规律,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精选话题,激发“说”的兴趣

在教学中怎样广泛深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兴趣呢?这就需要关注学生所熟悉、喜欢的话题。俗话说:“无话则短,有话则长。”小学生虽然尚未完全涉足社会,但他们都喜欢谈论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中,只要学生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在口语教学“小小新闻发布会”时,我以当时大张旗鼓地宣传的“神州五号”升空这一事件进行新闻发布,并让他们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平时耳濡目染,因此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日积月累,同学们变得善于观察,口语的内容丰富了,交际的能力提高了。

二、创设情境,形成“说”的氛围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的需要。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冲动,无拘无束地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口语教学“学会安慰”时,用表演的形式,再现了语文测试后,某一同学拿到试卷后的表现,然后让他们置换角色:如果是自己,此时此刻内心会有些什么想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想要安慰他的愿望,交流起来亲切有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的口语得到了锻炼。

除利用游戏、角色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融视、听、说于一体,营造语言交际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手、脚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得到视听享受。

三、点拨指导,调动“说”的欲望

学生的讲述内容要做到言之有序。教学中,教师有指导地说和学生自由地说应交替进行。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中心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点拨纠正,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以此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说的欲望,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在“学会赞美”的专题训练中,当学生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后,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来进行口语交际,但是其中一名学生眼盯着地面表扬另一名学生。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便一脸疑惑,紧皱眉头说:“怎么我没听出来是在表扬谁啊?你们听出来了吗?”“没有。”“那原因在哪?”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他在表扬时眼看地面。通过这样的点睛之笔,学生即刻明白了:真诚的表扬要看着对方,进行目光与目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四、案例学习,锻炼“说”的能力

除创设交际情境,“案例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案例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在进行“学会安慰”的专题训练时,我就采用了案例学习。

期中考试过后,解小惠发现自己有一道应用题做错了,难过得哭了。下面的做法怎么样?请学生评一评。A:“小惠,你也太粗心了,多可惜啊!不然你可以得90分。”B:“小惠,我刚及格也没哭,你哭什么呀?”C:“小惠,别哭了,谁没有做错过题目呢?这是难免的。这种应用题,对你来说是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做出来的,这次你只是一时的疏忽。我相信,下次考试,你一定能考好。”通过具体案例比较,让学生懂得口语交际中要有同情心,要委婉动情,多说鼓励的话,而且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合适。

五、大胆放手,创设“说”的舞台

口语交际能力的诸项因素,每一项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口语交际训练必须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众多的言语实践中,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巧,形成基本技能。上完专题的口语交际课后,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有计划地布置一些口语交际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篇12

一、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从学生熟知的事例, 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 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 我采用“小小玩具店”开业这一引子, 创设了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当出示六种可爱的玩具时, 学生的眼睛就亮起来了,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人民币总数和所购买玩具的价格, 试着提出问题。“想买什么, 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就会很自然地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动机。

二、提供探究空间, 开发创新潜能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适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体验创新成功后的愉悦情感。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中,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同时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 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 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 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 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同时, 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用哪种方法思考, 都及时给予肯定, 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 真正实现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同发展。例如:在新授教学中, 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发创新潜能。

三、重视实践操作, 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物化出来, 达到形象思维, 再通过思维探究、语言表达把物化出来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而形成概念。理解、运用、巩固、提取, 既有利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培养, 又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剪、拼、移、补、量、画和认知的过程中, 明确认识只是生长点。教具的演示, 学具的操作, 投影的动静结合, 多媒体的声、色、像综合应用,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过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规律和结论, 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画圆的方法, 我不急于照本宣讲,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图钉、线、铅笔,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空白纸上试着画圆, 学生完全沉浸在主动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崇尚创造的氛围中。接着, 教师分别从学生画出来的圆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投影显示, 并引导学生阐述、辨别, 说明你是怎样画圆的。这样不仅为圆规画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较容易地让学生认识了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可见, 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提供学习条件, 让学生实践探究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上一篇:语文学生阅读思维下一篇:民族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