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5-27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选15篇)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的某些教学内容庞杂,远离现代,想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变抽象为具体,使“遥远”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直观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能使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求知的兴趣。

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先制作好各个“条约简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等一组课件,然后教师担任“导演”,学生担任“主角”,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在条约简表、地图上填注有关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结果学生不仅记住了基础知识,而且增长了比较、分析、识图的能力。再如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借助“纽约儿童拾煤渣充燃料”、“成箱牛奶倒进河中”、“农作物被焚毁”等图片进行描述,无疑加深了学生对危机带来的影响的理解和记忆。

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可以将教材变抽象为形象,突出重点,使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具体的历史感受。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从而使课堂演示准确无误;还要看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根据本班实际精心设计教案, 目的是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才能以学为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中学生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 他们对一种新知识的学习往往会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和转移, 意志力也很薄弱, 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起他们对学习化学的注意, 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那么, 有哪些教学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呢?

一、渲染化学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把学生的心抓住, 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把学生带到教师的思路上来, 而且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 引发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导课上下功夫, 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师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学生的心, 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整堂化学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人在上初中化学序言课时就常用“变魔术”的方法, 把学生带进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变魔术”就是指化学演示实验。选择原则: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现象明显、简单易做的演示实验。例如, 镁带的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把二氧化碳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 (清水变“牛奶”, 再滴入几滴稀盐酸, “牛奶”又变回清水) ;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剂中再滴入盐酸 (清水变红水, 红水变清水) 等实验。实验完毕, 问个“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从看魔术转入思考状态, 笔者再引导学生转入有关概念的讲解, 从而建立崭新的概念:化学变化。

二、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在各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功能增加趣味性

一节课上得如何,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即备课) 。学生开始学习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 要求解惑的心情急切。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 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等各方面的刺激。教师同时提出多个关于实验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加以解决。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能起到定向学生思维的作用, 也能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思维,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笔者在上化学课中, 常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改善课堂环境, 提高授课效率, 增加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处理、板书显示、教学内容的重新播放, 又可以利用Flash技术, 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观察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增强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点和概念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到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 利用Flash动画很容易就能把问题解析清楚, 又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归纳, 降低学生学习、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难度

笔者在讲到初中化学第十章第二课题时, 利用自编的和一些化学资料总结出的规律, 让学生尽快地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 H值的关系,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在写化学式时感到有规律、有把握。例如:1.在记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时:酸碱指示剂只能检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用pH值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即表示溶液的酸碱度。2.在记忆p H值与溶液酸碱性关系时:pH值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 H值=7时, 溶液呈中性;pH值<7时, 溶液呈酸性, pH值越小, 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7时, 溶液呈碱性, pH值越大, 溶液的碱性越强。又如:在记忆盐的性质时, 先写出化学式然后归纳规律:1.盐跟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的盐。如: (1) Zn+CuSO4=ZnSO4+Cu; (2) Cu+Hg (NO3) 2=Cu (NO3) 2+Hg,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2.盐跟酸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如:BaCl2+H2SO4=BaSO4↓+2HCl。3.盐跟碱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如: (1) MgSO4+2NaOH=Mg (OH) 2↓+Na2SO4; (2) MgSO4+Ba (OH) 2=BaSO4↓+Mg (OH) 2↓。

四、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腐、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教学, 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 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视。在讲到初中化学第六章第三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星期天早上, 天气很冷, 有一学生躺在床上看书, 一会睡着了。这时房间里有烧得正旺的煤炉子, 而且没有开抽气扇和门窗。中午家里人回到家, 见他还没起床, 而且闻到一股煤气味。进房间一看, 家人见他只有微弱的呼吸但不说话了, 马上送医院抢救, 幸好发现得早, 才捡回性命。这是什么酿成的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煤燃烧消耗了房间内大部分氧气, 关了门窗没有通风, 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有的学生问:“CO2和CO是剧毒吗?”这涉及学生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

五、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不但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而且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合作学习还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 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 在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复习”这一课时, 学生在小组找规律时有的说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 有的说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有关, 有的说最外层电子数与族数相同……他们找到了许多笔者都没想到的规律, 使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听公开课时不难看到, 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而且看似很热闹, 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 而有的学生刚投入, 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就挥手叫停, 这种假小组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此外, 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种“表演式”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六、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

浓厚兴趣的激发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讲到第三章第四课题“爱护水资源”时结合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学校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还是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第七章“燃烧和灭火”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的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 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 家庭中的自备药物, 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

七、结语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3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一、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以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关注学生又尊重学生的情感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毋庸置疑,创设情景对学生学习数学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如在教学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站于教室前后通道口,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的通道口,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火车汽笛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二、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或者是电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敏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实际操作,积极思考,获取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及电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从左边开始摆,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一个对应着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形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两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而圆形少,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具的操作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环境,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去学习。

三、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常常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情感对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知识的传授要以情感为动力。几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没有情感的教学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常常被情绪支配,当他喜欢老师时,也会喜欢学习他教的学科;碰到他讨厌的教师,他会把他教的学科当成负担。所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影响学生,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一点,尽量不批评学生,当他们无法完成作业时要耐心帮助、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要让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作业批改时给他们鼓励,如贴小红花,写上“优”或“有进步”等一类的评语,他们看后会感到老师的鼓励。这样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进情感的交流,使他们愿学、乐学。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快乐学习》

第四阶段总结

魏县第一完小

通过本学期的研究不断深入,又能及时地将阶段成果进行推广,与兄弟学校的教师交流探索,更好地指导阶段的研究工作。

一、坚持教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班在讲课时,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主动学习,通过实践验证总结如下: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乐学、愿学、主动学。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学习课文就很有兴趣,老师不用口若悬河的讲,学生也能很好理解,借助多媒体学生学习会更直观、更生动。

3、运用多媒让学生范得信息,开阔视野

网上可提供详实的资料,将某一阅读对像还原到具体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帮助学生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阅读对象。

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能过学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高香港的图片及直实资料,让学生真的领悟香港的特点,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描述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的知识。

二、收获与深思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5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笔者主要从创设导入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四方面论述运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它已走进了学校课堂,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技术能展示图、文、像、声、动、视频等于一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恰当运用多媒体,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增添活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1、借助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得到教育者的一致认可。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当我们教师感觉单凭语言叙述很难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那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导入情境,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认识图形”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画面:国旗、魔方、三角板、碟片、喇叭闪亮登场。每种图形的出示都配有不同的音乐。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纷纷指着图片说起来,在同学们的投入中,我从上述实物的图片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比让学生观察书上的那几幅图效果好得多。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呼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有利于把学生的心理心绪引发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学习“数的分成”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的课件: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一天,他早上给猴子吃4个桃子,晚上他给猴子吃3个桃子,这时猴子很不高兴。第二天,他早上把3个桃子给猴子吃,晚上他给猴子吃4个桃子,这时猴子很高兴。问:猴子每天吃了几个桃子?这只猴子聪明吗?

此教学情境,如果要教师用语言描述的话,学生的兴趣可能不大,但用课件播放,那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背景,组成一个个连续的镜头,像放动画片一样,使课堂教学成为魅力,成为激情,立刻诱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观看这个课件,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巧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分一分”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店画面的课件,让学生观看画面后交流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接着在“想想做做”的环节中,又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一些小动物,请学生把能在水里活动的动物找出来,然后又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分别请学生找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这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学会了可以根据用途、种类等不同标准给事物分类,而且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单纯枯燥的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4、妙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结合教学内容,妙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三角形分类”一节时,事先做了一组课件。先出示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让学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出示整个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带着探究和疑问之情,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总之,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尽可能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6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首先, 充分发挥多媒体设施的作用, 创设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习最怕的就是缺乏应有的氛围。那样即使教师拿出看家本领, 学生也没有参与的热情, 学生的情感不能被调动起来, 就只能被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情并茂的特征, 来展示学习内容。针对小学生喜欢热闹和动画的心理,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适当加入动画成分,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模仿课件里的语音、语调进行表演, 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其次,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恰当的课堂活动内容,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经常会学习很多日常用语, 教师可以设置根据句子做动作的课堂。教师读句子:“st and up, please”, “close t he door”, “swi m i n t he r i ver”等等, 学生根据听到的相应句子做动作。也可以采取分组做动作的方式学习, 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听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力争给每个学生表演每个角色的机会,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

再次, 充分利用学生的游戏天性,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22-02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所以,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常常以单一的语言描述为主要方式,教具主要是粉笔、黑板,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况且,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力求授课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听录音、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录音是最普遍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录音,能创设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在静听中模仿语言、领悟节奏、感觉语意、感受义辞之美。从而为乐学创设了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有录音带,如《三峡之秋》、《绿》等,著名播音乐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很好地再现出课文的意境与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此外,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欧阳修曾说过“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可见,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直观的感染作用。由配乐诗朗诵受到启发,给一些课文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为强烈的情感氛围。如《荷塘月色》配之以《月光奏鸣曲》,在乐曲所营造的恬静柔美的氛围中,品味朦胧静谧的荷香月色,进而体会朱自清的矛盾心情。《故乡的榕树》配之以小提琴曲《思乡曲》,在缠绵悠长的乐曲中,体会黄河浪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时,配之以钢琴曲《命运》,在凝重深沉的乐曲声中,体味鲁迅的悲愤之情。相关的音乐背景的设置,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很快地带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使学生陶醉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之中,获得了美的艺术享受。

二、利用多媒体看视频、图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运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是引入情景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展现为直观的形象,使课堂生动、直观。

课本中的许多名篇佳作都有视频图像,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收看教学视频,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置学生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感知、去体味教材内容,而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效果较好。

同样的学习内容,有图像、画面,学生的精神就会马上为之一振。利用直观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如《威尼斯》、《故宫博物馆》、《浦松龄故居参观记》等,这样,即使是最无心学习的学生也想看看课件的图像上描绘的是什么,图画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教师结合课件的图像画面进行讲解就会收到解文释义、画龙点睛的积极效应,而且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学生一目了然。

有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人物,尤其是课文中一些形象特别突出的人物。如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中的葛朗台、《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画像,要求抓住特点,突出人物性格,学生兴趣特别浓厚,而且创作得栩栩如生。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因为,由“文”生“图”,以“圖”释“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同学们在深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这样的尝试,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而且记忆更牢固、更持久。此外,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看到图便会想用文字来表达,看到文字便会想用画面来表示。

三、利用多媒体演评书、课本剧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同参与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形式。

对那些场景不太集中,情节较强的文章,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师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评书,可以加入想象,渲染气氛。学生非常感兴趣,改编的情绪特别高,都争先恐后地演播。这种尝试,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说和写的能力。还有许多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叙述性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如《雷雨》、《茶馆》、《变色龙》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系统了解故事情节,仔细揣摩人物形象,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排演,同学们演的活灵活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过把演员瘾,所以兴致高,情趣浓,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话剧舞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到教学中,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因为传统教学手段中,仍有利用价值所在,比如实物。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借用实物“荔枝”边观察边讲解,学生兴趣自然浓厚,而且很直观地了解了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很容易地掌握了文章的说明顺序。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声音或画面,在声画开茂,视听结合的直观可感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不仅能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进行角色创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在以学为乐的气氛中,得到知识上的满足,艺术上的熏陶和能力上的培养。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本文试从“情”“物”“景”三个方面探讨课堂激趣的方法.

作 者:刘国伟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镇南林皋小学,辽宁,朝阳,122629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激趣 方式方法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作者]  牛清霞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调查     与别的学     对语文感      对语文不

科相比       兴趣的.       感兴趣的单位     人数   最喜欢    %   人数       %  人数     %

语文的东城区    438       79  18%    195     44%   243   56%朝阳区    504       59  12%    182     36%   322   64%平谷县    306       70  23%    169     55%   137   45%房山县    379      109  29%    241     64%   138   36%全市合计 1627      317  19%    787     48%   840   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媒体;数学教学

对于小学数学这门集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的确有些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确少一个“趣”字,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求知欲的形成“经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逐步得到提高。我在教学生“能被3整除数时”,一上课并不急于揭示出课题,而是先借助多媒体白板设置悬念。在白板上写出363、486、129、219、912,先让学生检查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检验之后,师设悬念,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说明这些数有奥秘,什么奥秘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这个奥秘,好吗?这一疑问形成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疑中生奇,疑中有趣,处于获取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新课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创设情境,强化学习兴趣

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低年级中,多数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些游戏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简单的和差,加减法应用题时,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和”什么是“差”,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利用多媒体器材进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一共”,“还剩”等术语。教学中PPT课件在白板中显示“一共有6只小鸭,跑掉2只,还剩几只?”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2=4,然后让学生回答:“6”表示一共的只数,“2”表示跑掉的只数,“4”表示剩下的只数,这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一共”,“还剩”的意思。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得活,理解得透彻,而且为学生以后解答应用题做了铺垫。

三、白板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赞可夫指出:“学习轻松愉快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白板教学中利用课件动态地表示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化静为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在數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电子白板为学生设计了形象的视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新的记忆痕迹,使其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自然所学知识不易遗忘,同时有助于精讲多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内容多、效果好、质量高,增加了课堂练习的密度,也培养了学生解答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河南省虞城县界沟中心小学)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2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 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 也就是说, 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情感激励后, 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 并在1~9年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 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这么说, 对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视与否, 决定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否达成。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 主要表现在成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 在数学课堂,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 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很难想象, 一个令学生讨厌的老师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一走进课堂, 学生就有了一种厌倦感, 即便他的课讲得再精彩, 学生又会有多少积极健康的情感参与其中呢?学生之所以参与, 是迫于教师的威压, 这样的教学除了强制就是枯燥。久而久之, 必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爱屋及乌”这一成语告诉人们, 情感具有迁移功能, “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能激发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教师的这种影响力在高年级学生中更加明显。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屋”以及“乌”呢?本人以为从以下方面入手可以达成目的:“欲先取之, 必先与之”, 要想学生爱自己, 自己必须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这种爱不仅表现在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还要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以体现。由于师生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 使学生对老师总有那么一点“仰视”的心里感觉, 特别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要我们教师自降身价, 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以他们的朋友、同学的角色, 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游戏。乐其所乐, 悲其所悲,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 特别是那些后进生, 更需要这类的夸赞。这种在课外对学生的褒奖, 更容易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这样, 学生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 灵活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比如在教学分数认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蛋糕”的场景———让两个学生分一个蛋糕的场景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个蛋糕怎么分?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数表示每个人分得的蛋糕吗?这样, 学生就有了对分数的心理需求, 从而迅速地引入了本课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 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 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通过儿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歌语句简短, 读来朗朗上口, 易学易记, 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学中, 借助儿歌等形式, 发挥语言直观作用, 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如教学数数时, 可以教儿歌, “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筋斗, 七八九, 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 十个手指头。”再如, 教学除号时, 可以教给儿歌:“一条横线画得平, 两个圆点平均分”。不仅形象描述了除号的形状、内含等分的意义及书写要求, 强化了学生的表象记忆。

3.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倒推》问题后, 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进行“抢三十”的游戏,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倒推”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此, 在数学中, 要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 教师的一次高分, 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 产生神奇的力量, 有些甚至影响终身。对于后进生, 更应注意给予鼓励, 奖其助学所长, 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5.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 而教学中, 适时地创设“悬念”, 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 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丰富想象力, 吸引注意力, 增强记忆力, 开拓思维。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 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对问题产生了“疑”, 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6.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 对动手操作倍感兴趣, 教师应当顺应 (下转第186页) (上接第185页) 这一要求, 努力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多让他们在动中学习和思考。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 从几种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并且使这种兴趣迁移到以后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去。教材中这类动手操作的内容很多, 教师操作的好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有效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点本人深有感受,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儿时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的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 难以穷举。这里列举了几个大家曾经见过且便于操作的成功案例。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 结合教师自己的特长灵活选择。如低年级学生适宜多用游戏、儿歌, 比赛、表演等手段, 高年级学生适宜竞赛、悬念等方法。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3

摘 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又赖以对学习兴趣的养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参与情境;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

四、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陌生感的再造。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激发 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摸索与实践: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参与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现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一条道路。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也就是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发现分角色朗读、自排自演课堂剧、讨论是创设参与情境行之有效的手段。

《范进中举》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趣味盎然的小说故事。在课前我让语文科代表建立剧组,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新颖的形式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代表的组织下,编剧把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导演和演员认真看剧本,并自排自演起来。在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在上课时出色地表演了这出剧。演完后,学生谈观后感。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可见,参与情境的创设可以起到创新思维的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不难想象,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比较阅读方式、绘画解说方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作比较、多归纳。”叶圣陶先生这一段话把比较提到了最紧要的位置。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对比阅读,弄清异同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篇现代托物言志的美文《荷花辞》。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所托之物为所言之志服务,所言之志决定对所托之物的描写的侧重点。《荷花辞》中赞美了荷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写到了荷花的“于人但求有益,于地不求丰瘠”和荷花的“忘我自献精神”;而《爱莲说》在描写莲时抓住了莲的高洁、傲岸、正直的特征来突出莲的君子精神。可见,比较阅读教学法是语文结合思维训练的方法。用好比较阅读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开阔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无好处的。

因此,不论那种方法,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根据教学目

标,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将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教学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设疑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

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首先设疑引入:结合孔乙己的追求和经历讨论:是什么原因促使孔乙己一步步沦落到这种地步?让学生分组探究,尽情讨论,达成共识:孔乙己热衷功名,一心想向上爬,他一生都生活在封建科举制度的阴影中,然而屡试不中,一次次的考场失意使他堕落,使他迷惑,使他沉沦,使他彷徨。在现实的打击下,他终于放弃生命的尊严,成为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紧接着设疑引导适时追问:孔乙己的故事是一个很悲很悲的故事,然而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孔乙己的悲剧里却处处充满了笑声,请你找一找笑孔乙己的都有哪些人呢?指导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从文中可以找到:小伙计笑孔乙己,掌柜笑孔乙己,孩子们笑孔乙己,长衫客笑孔乙己,就连短衣帮也在笑孔乙己。继续提问: 笑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笑?要求学生组织一段通顺的语言,谈谈你对笑的理解。在学生的讨论中,可得出设疑的结论: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笑”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反复写笑造成了一种快活的空气,一种喜剧的氛围,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氛围里展开,增强了悲剧的深刻性。再深入设疑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和他的性格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孔乙己热衷功名,并为此耗尽了大好年华,但他始终不肯脱掉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即使沦落到乞讨的境地,他仍然执迷不悟。性格上的迂腐麻木,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这些弱点正是他悲剧的又一原因。

所以巧妙的课堂设疑,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四、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陌生感的再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阅读陌生感就是在作品阅读中读出新的内容,新的理解,新的感悟来。对一篇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从整体阅读开始的,而整体阅读常常遵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循着这样的阅读思路进行文本研读的话,就会与学生的先期阅读不谋而合,使学生感觉到教学不过是在重复着昔日的故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迅速退潮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来个另辟蹊径,让学生感到本已读懂的作品突然间变得“陌生”,不那么“懂”了,他们阅读的情绪就会回复到初始接触阶段,重又进入亢奋状态。

鲁迅的《故乡》是被咀嚼了无数遍的传统课文,我们自己都已熟悉到产生阅读疲惫感了。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切入点:当二十年后闰土重新和“我”见面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写水生:“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作者用一个“拖”字,一个“黄瘦”的描写将水生第一次介绍给我们,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作者这样的描写草率吗?写闰土时那样的华彩,写水生时这样的吝啬,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沉痛之感呢?我们不从闰土说起,而改换一个角度,从配角水生说起,目的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理解切入点的移位,来增强作品学习的陌生感,来燃烧起学生“重新”阅读的激情。选择水生说起不是没有意义的单纯求“新”,而是可以通过对水生的分析带起与闰土的对比,带起对二十年后故乡愈益贫困化的思考,这又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一致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陌生感,使学生阅读兴趣的重新出现,正是教学成功的预约期待,而且还强化文本常读常新的秘诀就在于切换不同的阅读视角这样一种阅读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并且保持下去,他们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如饥似渴的去读书,要是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的话,那么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大学学出版社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4

钦州市小董中学广西钦州535022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生正确的动机,是物理课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

【关键词】兴趣 多媒体 演示实验 竞争机制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5

一通过情境游戏表演, 感受古诗文的乐趣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 爱模仿、爱表演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特质及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所在。因此, 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时候, 采用情境表演的方法, 尝试在教学古诗时配上一些肢体动作, 既利于幼儿理解记忆, 又保证了其持久的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古诗《悯农》的过程中, 让幼儿模仿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种的动作, 手拿锄头、头顶草帽、挥汗如雨等, 使幼儿对古诗的感受更真切, 学得更轻松。其次, 古诗教学在很多人眼中是枯燥乏味的, 很难想象还能进行游戏活动, 而实践证明, 古诗教学中的游戏不仅可以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 易于孩子接受,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古诗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除了集体教学模式外, 还可以将古诗文诵读延伸到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中去。例如, 在表演区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古诗大舞台”,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如头饰、服装、音乐等道具, 供幼儿自主选择, 装扮后进行古诗文表演。通过相互间的交流, 真正使幼儿感受到古诗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了幼儿在集体面前朗诵、表演古诗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 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推广, 图片和动画资料的使用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及有效性。因为这些东西有形有色, 一向为幼儿所喜爱。在进行古诗教学时, 借助于动画调动幼儿视、听等多种感官, 使幼儿投入到学习中。可根据古诗文内容, 将其制作成优美、生动的课件。学前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一下图片和动画资料, 让他们先说一说在看到这幅图片或动画时发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等等。而在这样不断地欣赏和叙述中, 幼儿地感受古诗意境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幼儿的文化修养也将在这点滴之中逐渐优化。例如大家熟悉的古诗《咏鹅》,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绘成这样一幅动画:白鹅漂浮在碧绿的湖面上, 橘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 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多美啊!幼儿看到这幅动画, 诗句会自然而然地映在脑海里:“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轻波”。

三通过绘画、唱吟等活动, 再现古诗文的情境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有了简单的理解后, 开始尝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古诗文。通过绘画、唱吟等方式再现古诗文的情境, 巩固幼儿学习成果。

绘画一直是幼儿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途径之一。对于古诗的学习也是如此, 到了中、大班后, 随着孩子能力的逐步增强, 就可以尝试临摹活动了。可以让孩子尝试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卡片, 然后观察画面、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完成自己的绘画。在激发幼儿创作古诗画时, 适宜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喜欢的古诗, 并且是容易表现和创作的。例如《静夜思》, 让幼儿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用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展现古诗的意境。如有的幼儿画了一间温馨的房子, 里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朋友, 用大大的眼睛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其次, 由于古诗文本身富有音韵美, 在诵读时, 还可采取唱的方式进行教学。选择一首幼儿熟悉的音乐进行古诗文配唱, 往往更能打动幼儿,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于旋律熟悉, 幼儿掌握起来得心应手。在家里也乐于哼唱。总之, 应力求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

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 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 也是家庭社会的职责。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阔, 要努力取得家长配合, 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 达成教育的共识, 构建家庭学习共同体系, 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

摘要:古诗文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的文体, 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必须从孩子兴趣出发, 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提高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教孩子学古诗, 不能靠死记硬背, 这会导致孩子把学习古诗视为苦事, 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只有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 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感受古诗文的乐趣, 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招商引资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如下下一篇:心目中的阳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