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式教学

2024-10-01

直观式教学(通用10篇)

直观式教学 篇1

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学理念比较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智力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增加这几个方面的课程,由于中学生的思想活动多变,而且具有可塑性,所以我们要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可塑性,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使他们的政治方向得以正确把握。要求课程中的学习方式采取研究室教学,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合作研究等方面加以鼓励,使他们的选择空间以及交流的机会得到足够实现,同时,对于学生中个体具有的特长要加以鼓励,要培养这种对于自然问题、社会事件以及人生问题上拥有自己独特和个性的见解的人,使他们成为有主见的个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得到培养,使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得到发展,从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信息素养最终得到形成。如何使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得到解决,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下文所需要探讨的。

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师都有体会,以往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有限,主动参与意识不够,这些问题一直令政治教师十分困惑,自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然而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碰到了新的问题。笔者认为,直观教学法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一、事实直观法

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时的初步认识,是根据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得的认识;然后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根据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的认识;最后会由理性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抽象认识是根据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的认识。目前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的培养中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是很欠缺,不成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对事物进行直观的感知,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出发,比如运用一些直观的、活泼的、新鲜的或者有趣的现实生活为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对事物的抽象认识,最后得出所学的知识的原理,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经济常识》中一个很基本的知识点就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后面的“价值规律”、“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劳动者的素质”等许多知识点都是跟其有关联的。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先把这个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讲了一下,然后给学生出了一道简答题:甲、乙、丙三人生产同样的一台电脑时,甲需要的劳动时间是30小时,乙需要的劳动时间是20小时,丙需要的劳动时间是10小时,谁生产的电脑价值量最大?

许多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得回答:甲生产的电脑价值量是最大的。笔者当时并没有指出错误,而是又不动声色得出了第二道问题:假设2000元的货币为当时工作10小时创造出的价值量,甲、乙、丙分别卖出电脑后各获利多少元?学生就会经简单计算后得出:甲获利6000元,乙获利4000元,丙获得2000元。

而在这个时候,一些有疑问的学生马上就会提出疑问:一般情况下,生产同样的产品时,生产者的工具、技术和其勤劳程度决定着所耗费的时间。而上边的回答表示获利最多的人却是技术落后、好吃懒做的人,而花费时间越少,越勤劳的人却获利最少吗?并且谁会花4000元去同样的一台电脑呢?此时,其余的同学也意识到了这个疑问,然后这个时候笔者再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刚才提出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就会马上理解。他们理解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一般同一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讲完之后再让学生重新解答上述两个问题,就会得出正确答案:(1)三台电脑的价值量都相当于耗费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是一样大的。(2)甲、乙、丙三者只是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有长有短,但是电脑出售后都获利了4000元,在同等的时间内丙获得最多。(注:须在这里向学生说明,问题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是理论上的、简化的。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实现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力也得到了加强。

二、电化直观法

目前电化教学在学校中越来越普及,所以利用包括电影、电视、录像、投影及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的理论。

比如:在《政治常识》这一部分中,充分抓住学生对国内、国际新闻的兴趣,采取典型新闻材料进行教学,就会很容易理解政治的涵义。笔者在教学时,选取新闻材料制成拷贝,在课堂上,先演示了第一组新闻材料:

1989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马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对伊实行全面禁运,接着投入大量兵力进行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再接着通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经济制裁。大部分学生认为美国打击伊拉克,虽然手段很残酷,但也削弱了伊拉克侵略他国的能力。

接着,银幕上出现了第二组新闻材料:

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海湾战争发生前后也不断发生冲突,比如:越南入侵柬埔寨,印尼入侵东帝汶,非洲国家更是外战不断等等,但是美国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装聋作哑、虚张声势罢了。大部分学生又感到困惑,为什么对同样事件,美国却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

这时,银幕上又出现了第三组新闻材料:

海湾地区盛产石油,其中科威特的石油有3/4销往美国,而柬埔寨、东帝汶等国要么贫穷落后,要么战略资源贫乏。看完这组材料,学生就自然得出结论:美国所有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它的经济利益,学生就深刻得理解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上述两种直观教学法都是先让学生对材料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分析,上升为抽象认识,也就是要把一般的理论结论从具体的材料中分析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彻底理解,也加深了他们的记忆力,对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直观教学不能只讲直观 篇2

结果很多的学生无从下手,感到比较困难。于是,我决定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方法与策略。

教学思路形成后,我马上用萝卜削了3个长方体,分别对这3个长方体削成圆柱体后的三种情况一一进行演示图示如下:

从操作可知:

图1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102*30

图2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5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x152x20

图3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x102*40

最后得出图2中所削成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

事隔一周,中途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我们对全班55人进行了类似题目的测试,题目是:有一个长方体木料,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0厘米,将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最大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测试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本以为通过直观操作演示,学生对该习题的解决方法、策略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初步估计学生再次解决该类题目的成功率会在90%左右,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成功率只有50%左右,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对教学的反思及学生错题的分析,我们认为整个教学存在以下缺失。

一、教具直观与函象直观(脑图)有效结合不够

回忆前面进行的教学,我们发现教师是通过三个教具的直观演示;获得每个圆柱体的计算条件。然后进行列式。这样的环节设计,学生确实已经理解了这道题目,但是不具备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没有对实物进行有效思考,“进入”大脑。我们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图1通过实物操作,图2、图3则先不出现实物: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摆,怎样削能使它成为圆柱体?思考后请你把自己的想法画个草图。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对比教具,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草图,修改芋图;通过“一想、二画、三对照、四修改”,促使学生将外在之物内化到头脑里,让学生把长方体放到头脑中进行“切割”形成“脑图。”

二、在整体感知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有序思考“线韵条件”促进学生建立“脑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生是否形成“脑图”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建立“脑图”则需要有序思考。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点、面对长方体摆放图的思考不具有直接的指示性,而从“线”人手,思考“谁是长方体的高?”,则能使我们的思考做到有序、有效。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我们从“谁是高”来思考就能清楚地知道有三种情况:

第一幅图的高是a,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b与c;

第二幅图的高是b。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c;

第三幅图的高是c,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b。

当“高”这个条件确定后,接着就可以从底面的长与宽这两个条件入手,以宽的长度的一半作为半径来列式计算。

三、开展错式与图的对比分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学生再次练习的错误列式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是“脑图”没有很好地建立;另外,由于没有对图的充分认识,也就没有认清切割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与高的对应关系,这也是解题出错的重要因素。以再测试的题目为例,我们将学生的错误列式与图对照分析如下:

以此,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圆柱体的“高”确定后,圆柱“底面半径”的确定就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底面半径”就是底面长与宽这两个数据中较小数据的一半。

通过一道几何计算河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直观操作必须要与学生头脑中的“脑图”建立相结合。思维展开时可以把“体”转化成“体”当中的“线”作为思考对象,这样将使我们的思考更有序,表达更清晰。解题结束后,还应该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解答与图作明确的对照分析,做好“两个对应”:即计算公式与数值条件的对应。数值选择与图的对应,切实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有效地学习数学。

直观式教学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分析比较法,反馈式

直观教学是中学生物课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高中生物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大都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入手探讨生物知识、生物工程等, 学生对这些看不见, 摸不着, 感到抽象、难学。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多媒体、光盘等)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工作的成败, 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先“启”, 学生后“发”, “启”是外因, “发”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依靠外因而发展。教师的“启”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发”才有实际教学意义。

分析比较法关系到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旨在培养学生重视对生物知识内在规律的学习, 重视推理过程, 通过分析、训练, 最后归纳总结, 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反馈式教学亦可称之为“见效教学”, 此种方法检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旨在促进老师改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获得最佳最快的教学效果。该方法常用的有课堂反馈、章节反馈、专题训练反馈、模考训练反馈等。

下面我就以自己在课堂教学上是如何运用这四种教学法, 而取得的一些效果为例进行详解, 以略飨读者。

例证一, 在讲授“细胞膜的结构”这个课题时, 我自制了一个教具代表细胞的结构:用许多红色的细铜丝系着橡胶球, 摆成上、下两层, 橡胶球紧密排列, 这代表磷脂双分子层。用白、蓝、黄三色的比橡胶球大的塑料球代表蛋白质分子, 并以三种方式 (镶嵌、嵌插、贯穿) 摆列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把绿色的硬纸片剪成许多正六边形, 然后用细铁丝系成几串, 支搭在磷脂分子层中 (以表示糖被) 。当我拿着自制的教具走进教室上课 (下午第一节课) 时, 一部分眯着眼睡意浓浓的学生突然提神了。我当时觉得这“常规武器”挺有用的。马上向学生发出信息 (提问) :

1.请同学们盖着书 (目的是让生物课本封面上的电镜下观察的细胞膜的结构图引起学生的思考) : (1) 讲台上的模具与封面上的图很相似; (2) 这东西是什么呢? (是什么结构呢?) 以直观的教具和封面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启发性的思考。

2.我又提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提问的目的:反馈知识点——生物体除病毒外有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

很多学生一致回答:细胞。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指着讲台上模具中的磷脂分子。我马上反问学生:这是细胞吗?学生即刻陷入沉思。一个小小的模具, 两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由直观的感知导入理性的思考。此时, 教师应该发挥“启”的作用, 于是, 我发问:细胞的结构怎样?同学们“发”了:一般地, 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中有许多细胞器、细胞核、染色质等。我又继续发问:细胞膜中有什么呢?一些同学索性答道:有那个 (同时指着讲台上的模具) 。一些答道:有这个 (同时指着封面上的插图) 。一些作了预习练习的同学答道:有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我点头并露出了一丝微笑, 同学们也会意地安静下来。接着, 我板书:细胞膜的结构。直观、反馈、启发三“角色”为这堂课上演了精彩的“开场白”。

例证二, 在讲授“渗透吸水”这个课题前, 我准备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白萝卜条, 两个烧杯 (贴好标签甲、乙) , 甲烧杯盛有清水, 乙烧杯盛有蔗糖溶液, 做演示实验。把两个萝卜条同时分别放入甲、乙烧杯中, 20分钟后, 取出萝卜条。我叫一个学生轻压这两个萝卜条。该同学有趣地回答:一个软, 一个硬, 怪事!我又叫了几个学生上来实验, 都回答说:一软一硬。其中有一个学生向我提问:“老师怎么清水中的萝卜条会变硬, 而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变软呢?难道萝卜喜欢喝水又爱吃糖吗?”我答道:“是呀!”这一拟人手法的问、答, 使教室响起有趣而欢乐的笑声, 同学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渗透吸水”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被学生直观地感知, 启发式接受了 (萝卜喜欢喝水又爱吃糖) , 当我板书: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就吸水。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就失水, 外界溶质分子就进入细胞内。

之后, 同学们异口同声:原来如此。我知道同学们到此时己完全领悟了“萝卜喜欢喝水又爱吃糖”的原理和刚才的实验现象:一个萝卜条硬, 一条萝卜条软。反馈式教学让学生茅塞顿开, 能用生物知识明白实验现象。直观感知——启发式思考 (提问) ——反馈获知。

例证三,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 如何区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 可以根据“分析、比较、训练、归纳”来判断, 具体分三步:

一、方法 (看奇数——找同源——断行为)

1.看奇数。先根据图像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个数, 若为奇数, 肯定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后的图像 (若含有染色单体, 为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 若无染色单体, 则是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性细胞期) , 若为偶数, 再找同源染色体。

2.找同源。若无同源染色体, 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后的图像, 若有同源染色体, 再观察染色体的行为。

3.断行为。观察染色体的行为有无联会,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有无两极相对排列或分离现象。若属于这四种现象中的任何一种, 则为减数分裂的初级性母细胞, 否则, 为细胞的有丝分裂。

此外, 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找同源染色体要沿着平行于细胞分裂面的方向找, 不能垂直于分裂面找, 否则易误将染色体当作同源染色体。若有同源染色体, 则为有丝分裂后期;若无同源染色体, 则为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后期。二是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而不含染色单体时 (第一步中出现的情况除外) , 可能是有丝分裂的间期或末期, 也可能是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期。我在教学中用多媒体给出各种细胞分裂图象, 让学生按此方法逐一进行练习, 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板演训练

下面提供几幅细胞分裂图像, 请根据上文所述回答:

(1) 各图像应分别属于哪一类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 ; (2) 各分裂图像属于哪一分裂时期 (前、中、后、末期) ; (3) 判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完成之后, 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比较、归纳。得出以下精析内容。

三、精析

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初级精母细胞的四分体时期。判别依据:染色体数为偶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联会) 。B.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的性细胞期。判别依据:染色体虽为偶数, 但无同源染色体, 也无染色单体。C.有丝分裂中期。判别依据:细胞内染色体数为偶数, 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但没有联会和四分体出现, 也没有同源染色体分离或两极相对排列等行为出现。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次级性母细胞期。判别依据:染色体虽为偶数, 但没有同源染色体出现, 有染色单体存在。E.减数第一次分裂早后期的初级性母细胞。判别依据:染色体数为偶数, 同源染色体刚刚分离并趋向两极, 有染色单体存在。F.有丝分裂后期。判别依据:染色体为偶数, 且在分向两极的每一极染色体中可找到同源染色体 (横找) 。G.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的次级性母细胞。判别依据:染色体数为偶数, 分向两级。H.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性母细胞。判别依据:染色体奇数, 纺锤丝与着丝粒相连, 排在赤道板上;无同源染色单体, 有染色体存在。I.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性母细胞。判别依据:染色体为偶数, 有同源染色体且联会 (注:没有将四分体表示出来) 。J.减数分裂开始之前的性原细胞期 (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判别依据:染色体为偶数, 有同源染色体, 无染色单体。尚未出现联会。K.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的性细胞期 (精细胞或卵细胞) 。判别依据:染色体为奇数, 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L.减数第一次分裂晚后期的初级性母细胞。判别依据:染色体数为偶数, 有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己趋近两极。

英语直观教学法 篇4

一、言语直观和表情动作

教师可以在学生配合下用自身生动传神的表情、形象的语言和动作描述事物和某种过程,可以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做这样的猜动作游戏:

T:What am I doing?(做放风筝的动作)

S:You are fiying a kite.

然后让学生做动作,互相回答:

S1:What is XXXdoing?(指着一位正在做跑步动作的学生)

S2:He is running.

类似的,学生们会积极参与这种游戏,这样,同学们会记起许多学过的动词或词组,边做动作边互相问问题,既巩固了现在正进行的词,又复习了许多词和词组。

二、图片、卡片、表格等

教师可以用教学挂图,自制图表、卡片等来教单词、音标、句型,还可以教语法、对话等,有时还可用一些连续的图画来教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教师可利用图画,让学生看图说话,或编一段简短的对话或问答等。如:

T:Look at this picture,it is very beautiful,isn't?

S:Yes,itis.

T:Now think for a moment,then talk about it.

S:It's spring now.The trees all turn green Flowers come out,yellow,white,red,blue,oh,they look so beautiful,and birds are singing.Children are playing.They all have a good time in spring.

然后鼓励学生更多的开口谈画,可短可长,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自由说话方式,达到较好的说英语效果。

三、实物和各种玩具及复制品

在课堂中,我们尽可以带些轻巧的实物、玩具等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堂里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认清各种交通工具,教师可以带各交通工具的模型、玩具来与学生做这样的游戏:

T:Can you find aieep here?

s1:It's here.(找对了,让学生鼓掌)

Where's the bus?

S2:It's here,Can you find a car?

S3:…

四、简笔画

使用简笔画进行英语教学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随时在黑板上绘制简笔画。它对促进学生理解内容,会达到较好效果。

五、电教手段

听录音、看录像、投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可以模仿它们准确的发音。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看后可以模仿着表演、会话。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六、彩色粉笔

小小的彩色粉笔在课堂上也发挥着不少的作用,可以用它来画画,还可以用它来突出重点、难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讲解和操练。

七、实践活动

根据教材内容还可以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比如:在“植树节”,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植树来复习一些相关的词、词组与句型。例如:

1、The ground must be neither too dry nor too wet.(理解既不干又不湿)

2、Dig a hole large enough for a tree.not too deep.

3、Knock a stick into the hole.

4、….

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 篇5

几何直观是为更好的数学理解而服务的。我们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 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在低年级的一些基础课中, 如“数的顺序”一课中, 对前后的理解大可发挥画一画、动动手等形式, 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性, 使学生更具体生动地理解其含义, 从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对于数学理解是很有效的。

策略二:注重几何直观的两重作用, 发挥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其一, 几何直观能让学生借助于直观, 跳出复杂的推导, 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针对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的现实困境, 让学生灵活运用几何直观, 不断自觉地进行合理、有效地成功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如果只是偶尔呈现相关材料, 只有短时效应。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常性地运用, 这样才能让几何直观这种方法稳定下来, 为学生所喜爱。

其二, 可以训练学生从几何直观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借助于类比、联想,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策略三:注重数形结合, 发展逻辑思维

数学的形象思维, 是运用直观形象信息来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先是直觉地思维, 然后是分析地思维, 这是思维的一般顺序。如果我们把画图等动手行为看成学生的直觉思维, 起点较低。如果学生能较自觉的动手, 那么通过数形结合来思考问题就是一个逻辑思维,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起点相对较高。

几何直观的优势, 就是在于从多角度多侧面运用图形与数学模型的形象来研究数学问题。但对于低段学生, 如果直观形象特征较复杂, 对直观形象的认识较模糊时, 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数学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 通过实践, 学生对用计算的方法算出的答案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喜悦。

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篇6

一、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实验, 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

1.实验过程中, 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主动实验, 仔细观察, 积极思维,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必然得到很好地发展。

2、实验现象直观有趣, 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方便。 实验观察过程中, 学生用眼观察, 用手操作, 用脑思考, 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 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属性, 掌握其本质特征, 既强化学习效果, 又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 细胞有丝分裂是教材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但内容抽象难懂, 让学生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然后启发学生从观察到具体现象总结出结论。

3.高中生物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 例如,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 学生切下来的薄片很厚, 实验效果不佳。 改做涂片, 学生只需要用刀片在花生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粉末, 做成涂片, 经过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很容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中, 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声、图、文并茂功能, 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它的图形演示功能可以为教师提供形象表达的工具, 使许多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 例如,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 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电子传递、水的光解、氧气的释放。

三、运用图像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图像教学是生物学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各种挂图和插图, 分析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及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教材中有些插图较复杂, 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简化原图, 设计出形象、直观、简单的简图, 对所要表现的生物学事实切中要点。 同时, 教师画生物简图时, 要引导学生看图、读图、绘图,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插图内容,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 对于精子 (卵) 形成的过程图, 要求学生结合图解重点掌握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识别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

3.高中生物教学中, 还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 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比较中, 运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图, 教学生如何识别这四个坐标图的不同, 从而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DNA数目的区别。

四、利用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能力

购买和自制教学实物、模型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不但使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易于理解和掌握, 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 在DNA分子结构教学中, 教师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并边拆开模型边讲解, 说明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使DNA分子具有稳定性;碱基排列在内侧, 且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从而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使学生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五、利用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 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 语言直观能使形象思维飞跃到抽象思维。 学生过去的实践及实物直观和生活经验等直接刺激物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 由于语言的生动形象, 又会重新唤起, 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括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比喻, 有说服力的数据, 形象生动的语言, 以及适当的身体姿势等形式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观察力。 例如, 生物多样性教学中, 教师可以人为例讲述, 每个人体细胞都有23对、46条染色体,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可以形成2种配子, 又由于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 受精卵的种类达到246种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 所以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挖掘教材插图强化直观教学 篇7

一、插图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据统计, 仅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插图就有456幅, 其中上册为222幅, 下册为234幅;具有分布广、图文联系密切、图中蕴藏丰富知识等特征。教师只要积极加以利用, 挖掘教材中插图与相应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图发挥,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图像虽然形象直观, 但要真正看看懂它, 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学生大多13~15岁, 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较快;在神经系统方面, “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机能显著发展”, 已经能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习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在心理发展上, 其视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在看图时,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属性, 而且能够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原因,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他们很乐意探索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

二、插图丰富了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在紧张的课时下完成教学任务, 向学生介绍大量且系统的信息, 教师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讲授法虽然省时, 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少, 反馈不多, 不易产生师生互动, 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生动的插图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提问和对话, 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活学生的潜能, 具有较好的启发性, 达到教育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协调, 以求得最大、最佳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我在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先引导学生看萨拉热窝图, 然后从易到难向学生提出问题:持枪男子和被打死男子分别是哪国人?图中青年男子为什么要射击他?此事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在具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听讲变为主动去探究, 积极性高, 反馈多,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不足之处, 并对反馈知识进行评析、补充, 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主动学,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插图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 而且在教学评价中也可大显身手。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插图用来考查学生, 不仅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完“中国封建社会”后, 就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图像剪下来, 并在每张图片后附加“称呼?”“名字?”“朝代?”“定都?”“推行何种政策或进行哪些重大改革?”然后说明游戏规则, 让同学们作准备。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小组代表上台排列图像顺序, 主要考查学生对朝代更替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 玩“抽签”游戏,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各朝代具体情况的了解。例如, 抽到秦始皇图像, 该生就得回答:秦始皇的姓名, 定都地点与时间以及为加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谈谈你对他的评价。在课堂上, 讲者认真, 听者专心, 因为他们都是评委, 得及时纠正对方讲错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三、插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插图教学既经济实惠,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但教师如果选择和应用不当, 会大大减小教学效果。因此在插图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因而选择插图时应看其与所教学内容联系是否密切,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盲目乱用;②教师要挖掘图中内涵, 激发主体积极性, 尽量让多些同学参与, 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做好师生、生生的多边关系;③分析插图时要有详略之分, 抓住要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 善于想象、合理推断;④注意古今地名对照。许多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 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例如, 今天的南京, 三国吴于此建都称建业, 东晋、南朝四代、南宋称建康, 元称集庆, 明定都时称应天, 迁都后改称南京, 太平天国时称天京, 1927年起复称南京。

直观式教学 篇8

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所以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教学内容独特的特点, 此外地理知识的空间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的特点, 更是加大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高中地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的认识, 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概括水平明显地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 但是抽象逻辑思维还都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作支持。

二、地理直观教学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方法作为感官传递物, 即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地理直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地理教具和地理实验的演示, 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地理事物, 引导学生通过切实体会, 形成形象生动的地理感性知识, 为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它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高中地理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掩盖了与具体事物的联系, 所以在概念教学中需要具体直观的形象把它更好地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更好地记忆和运用地理概念。

三、应用直观教学加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案例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现代直观教学手段, 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1. 优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教学环境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具体化, 静止的概念动态化, 枯燥的概念趣味化。许多地理概念都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易观察, 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 学生很难一时充分理解并吸收抽象的地理概念,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视频图像、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 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视频中, 把抽象复杂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时, 学生就对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地域差异的概念容易混淆, 再加上这些概念空间跨度范围比较广,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 很难理解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所以在讲解概念前借助多媒体先欣赏一段不同地域的景观图像, 并在欣赏时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在植被、地貌等有什么差异, 这样更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地域差异的概念。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集于一体, 创设真实情景, 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全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所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和记忆效果。

2. 尽可能的利用地理示意图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示意图是表示地理事象的特征 (如轮廓、形态、结构、成因、过程等方面) 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地理示意图表现形式简练、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 是将形象化与抽象化的表现手法凝为一体的教学用具。比如对高中教材中“太阳高度角”的学习, 如果仅仅简单的描述为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简称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 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太阳高度及其变化有直观感受, 但并没有形成相关概念, 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地理示意图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现象, 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掌握理性概念。通过下面示意图来说明如何用示意图使学生形成太阳高度的“概念图像”。

地理示意图在学习地理概念时能够实现图文转化, 不仅增加概念教学的趣味性, 也体现地理教学特色。文字转化成地理示意图是把语言的应用和图形演示结合起来, 这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和视觉记忆的直观教学手段, 更有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如果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文图转化,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示意图的兴趣, 就会强化学生文图转化的意识, 提高文图转化能力, 实现了思维、语言和形象的三者结合, 提高了理解概念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善于进行空间想象和发散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积极运用地理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实验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要的操作者, 实验一定的教学设备和材料, 在学生眼前通过模拟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认识地理事物的概念和规律, 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地理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和过程展示出来,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 教师若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出乎意料的实验, 就能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地理实验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热力环流的概念时, 给学生做了个探究实验。先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 在缸的两端各放一小盆冰块和一小盆热水, 然后用胶合板将玻璃缸顶部盖严, 在胶合板的一侧 (装冰块的盆上方) 开一个小洞, 最后将一束点燃的香放进小洞内, 让学生观察缸内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香的烟雾先下沉, 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 然后从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 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从而得出结论, 热力环流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教师通过演示这个平时难以见到的现象,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热力环流的概念。

四、采用直观教学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直观教学, 有助于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地理表象,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为地理理性知识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地图教学和地理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 对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拓宽地理思路和强化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小结

目前, 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向现代教学理念转变。直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改变了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概念教学模式, 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重点突出的地理示意图, 还是控制性强的地理实验,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有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对不同的地理概念, 采取不同的直观手段, 教师要与学生互动, 借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达到双赢的效果, 教好, 学好。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69-71.

[3]陈澄, 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1.

善用直观手段 教学小学数学 篇9

关键词:直观性;借助图画;启发思维;加深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6~12周岁之间,他们处于人生的幼儿、少年期。受成长阶段所限,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形象思维,他们认识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是:在感知具体形象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表象,经由表象概括、归纳得出概念。据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对诸多抽象性的概念、公式或者定理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善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善用直观手段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借助图画,化抽象为直观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直观的图画更是他们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色彩斑斓的图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观察中,对相关的教学概念形成认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简笔画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例如,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首要面对的是“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对我们成人而言是极其简单的,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因为他们没有“数”的概念,自然也就难以理解数的表达。于是,我通过先让学生看图然后画简笔画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学会书写10以内的数。比方认识“4”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了一幅许多三角形的彩旗迎风飘动画面,然后,出示了三角形旗子的放大图,接着我就引导学生画一个三角形旗子简笔画。接着我说:“这个旗子是不是和‘4‘长得一样呀?小朋友们,记住4像小旗迎风飘,你们就可以认准‘4了。”通过图画,为学生理解抽的数字搭建了沟通之桥,学生凭借形象直观的图画展示,牢牢记住了抽象的数字。

二、开展活动,化枯燥为游戏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喜欢“争第一”。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化抽象教学内容为具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更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表象,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时,仅凭语言直观,我想,即便教师磨破嘴皮子,也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很难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的。这一情况下,可以开展“气球悬挂”游戏:校园艺术节就要开幕了,课前请学生分红黄蓝三组各准备20个气球,上课后,让学生将气球分配为等量的四份悬挂于教室的四个角,哪个组最先悬挂完,便获胜。为了取胜,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课堂气氛高涨。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气球均分开了,其实,这一分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和得出,这就是除法。除法,让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事物均分成特定的份数……”在动手游戏中,学生理解了除法均分的特性,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地被突破了。

三、演示实物,抽象公式“动”起来

相比图画和游戏直观,实物直观是我们更为常用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物或学具演示,可让学生凭借对实物变化的观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求梯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便通过演示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课前,我用硬纸板裁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上课后,我便问道:“用这两个梯形,谁可以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呢?谁要来试试?”我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出一名到讲台前来拼贴。很快,两个梯形被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立即启发:“同学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原来的梯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呢?梯形面积怎样求呢?大家认真观察思考,自己不会的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便一致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S=(上底+下底)×高。我便顺势问道:“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组成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面积要怎么求呢?”学生纷纷说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呀!”我继续跟进道:“怎么表示呢?”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梯形的面积S=(上底+下底)×高÷2。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将梯形面积公式理解得十分透彻,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四、积极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任何知识皆来源于生活,善用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理解抽象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安排一些户外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如,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容易孤立地理解这几个概念,无法建立起这几个概念间的联系。于是我便让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观察。火车的两条轨道无限向远方延伸,在你看不到终点和起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两条铁轨是直线。当你站在终点或者起点位置时,起点或者终点界碑便可以看成一个点,这时铁轨是射线;当我们把起点到终点间的站牌点看成一个点的时候,我们发现铁轨变成了无数条线段。通过实践观察,学生认识到线段、射线、直线是有一定关联的,射线与线段都可能是直线的一部分。通过实践观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全面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图画、活动、实物与实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当然,我们不能为了直观教学而直观,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希望我们能让直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式也能焕发出时代光彩,为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助力。

参考文献:

[1]邵前亮.直观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添彩[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2):34.

[2]田兴.由一则课堂引入想到的教学方法:例谈小学数学直观教学的失误与精彩[J].数学教学通讯,2015(07):21-22.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篇10

一、运用直观教学,启发学生联想

启发学生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由的想象,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联想。而联想的基础是生活,任何形象都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如在教学“垂线和平行线”的内容时,班上后进生方某一改平时上课老是走神的现象,对垂线、平行线的画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轻而易举,比几个优秀学生掌握得都快,画出的各种图形十分老练、标准。而且课堂中对我的提问也是特别用心,频频举手发言。通过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了解到:方某的父亲是一位木匠,方某小时候也酷爱玩玩工具。美术是他最喜欢的课,作品一直是美术教师讲评时的范本。因此,数学课中这些操作题,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

二、引用实例,丰富感性认识

根据初一学生能力特点,对点、线、面、体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感知抽象,则教学中要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等具体描述,先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感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如:通过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说明射线的意义;以行进中的火把、飞行中的萤火虫等实例,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等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人人皆知呆板枯燥的课堂气氛使人昏昏欲睡,师生情绪缺少融洽;而轻松的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记忆则更加深刻。当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反之,意识就狭窄,认识范围缩小,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教学时,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应组织丰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有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形象思维的直接来源。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地观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形象思维的功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今社会,美育的教育至关重要。它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科学;它能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过程中,使知识逐渐丰厚。一些科学的发明创造也运用形象思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能没有美育。进一步学习几何后,可以测量古塔的高度、准确画出国旗上的五角星、甚至能计算出隔河两地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几何的作用。这样,抽象的几何变得生动、有趣、学有所用,学生自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三、结合生活——体验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园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是由于人的感知、认识、思维、想象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效果。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多样化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发展自主探索能力,学会合作,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无意注意,巧设环节,引导学生参与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思维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易分散注意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提高注意力,达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整体融合。例: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中,利用各种颜色强化学生感官,再上课时教师可以把相对的面涂上同色,通过红、绿、黄三种颜色强化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注意力,直观反映了长方体对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又如教学容积时,教师把黄沙填满在纸盒里,把水倒入鱼缸里,然后要求学生把橡皮泥填满火柴盒内匣,再把橡皮泥倒出来。教师指出,这块橡皮泥的体积就是火柴盒内匣的容积,从而揭示容积的概念。学生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上一篇:利用需求下一篇: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