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精选12篇)
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 篇1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 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 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 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的一门学科呢?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采用操作尝试教学法, 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 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 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 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课前,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分类活动, 教师安排了能够供幼儿分类操作的环境.主题活动“秋天的果子”中, 我将幼儿涂好色的水果拿到角色区玩“水果超市”的游戏, 要求幼儿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摆放在“水果超市”里, 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 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变换分类方法, 看看谁的方法多, 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 在平等的关系中, 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放松, 加上环境上的宽松和谐, 幼儿能够充分地“做”和“玩”, 显得跃跃欲试, 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优化游戏结构, 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研究得出:大脑指挥双手, 双手又促进大脑, 让幼儿多动手, 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 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因此, 教师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 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景, 让幼儿进行思考, 并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 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例如:娃娃游中国“几个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玩, 看看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近?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远?”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 有的用回形针, 有的用相同长的纸条, 有的用绳子, 有的用吸管……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 进一步引导测量同样地方的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手指有长短, 大个儿的小朋友手指长, 小个儿的小朋友的手指短”, “我的吸管比他的绳子短”等, 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三、注重游戏操作, 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因此将操作活动游戏化, 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 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 再由幼儿模仿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 我将红、绿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 游戏时, 每人得到6个双色圆片, 幼儿把6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 看一看, 6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 几个绿色圆片, 从而自然得到6可以分成几和几, 再将其结果一一记载下来.如此经过反复几次的游戏, 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 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 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数的概念.
四, 适时诱导, 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
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时机, 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和操作的热情, 指明操作的方向, 时刻鼓励, 直至尝试的成功.例如:“飞行棋”是一种发展幼儿手的技巧、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游戏, 在活动中总用单一的玩法难免会失去兴趣.利用棋子中间有不同的图形和颜色可让幼儿进行排序, 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四种颜色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蓝棋子、一个黄棋子、一个绿棋子……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选择图案跟颜色一起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图案, 一个蓝棋子、一个图案等, 按各种不同变化的规律进行排序,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式的方法学习, 是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学数学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游戏自行动手操作, 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不仅扩大了知识面,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学到了最佳的方法, 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 乐意与同伴合作.我们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学在其中, 玩在其中, 乐在其中!
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 篇2
盐城市北龙港小学薛永清
【摘要】倾听是一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会倾听有效
【正文】现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张扬学生的个性,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课程的理念。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更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多发言,采用了鼓励、表扬等多种方法,但过分的追求也导致了一些反面现象:
现象一: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关于除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我!我!老师,我!”,大部分学生抢着想说自己的看法。
请了其中的一位发言时,有的转移阵地,和四周同学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干脆自言自语,声音甚至盖过发言的学生;有的因为没被叫到而大声叹息、没了神气或趴在桌上;有的则事不关已,一心一意地与铅笔、橡皮“对话”„„ 这样的课,看似热闹,实质学生根本无所得。发言完毕,教师又问:“刚才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的有,和前面学生看法基本一致的有,讲了半天也听不懂他到底讲了什么的有,一脸无辜、不知所云的也有„„
现象二:教学《认识人民币》
教师:“四人小组桌上都有一些人民币,找一找,哪些是你认识的,跟组员说一说,哪些是你不认识的,请教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话还没说完,大家已经噼里啪啦地开始了。顷刻间,袋中的人民币变成了4份,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些,每个人都自顾自地开始讲,不时还发出这样的声音——“老师,他都拿走了,我只有一张!”“老师,这个我知道的是,是100元,我有很多压岁钱”„„
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低年级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跳跃性大,自我约束能力差,且对课的内容、形式以及同学回答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很难做到长时间的集中倾听。而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皆是以我为中心。他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所以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是必然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这是现在孩子的通病。这些学生,表现欲强,只注意自己的表现,而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发言,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去倾听他人,尊重他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着学生课堂表达的能力、读的能力和做题的能力,几乎忽视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等。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倾听的表率。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
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细心的倾听者。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到他们思维的亮点,生成动态的数学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这种认真倾听的态度,必定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倾听习惯。因此,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先学会倾听。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无论学生的回答精彩与否,是对还是错,是一气呵成还是断断续续,老师都应该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注视发言的学生,非常关注地听完每一句话。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弱孩子”,更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如果因为不准确或不精彩就打断学生的回答,无疑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倾听的影响。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榜样。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当孩子们也同样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用爱心营造充满民主、温馨的数学课堂。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在真实、具体、有趣的情境里,学生会更乐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就要求我们上课有节奏、有弹性,同时不断地运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新奇、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地开发教学资源,如把游戏、比赛、故事情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影像、音乐等引入课堂,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
如教学《找规律》时,出示一些男女同学的图象,“六一”节要表演节目,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按一定的规律来思考解决问题。学习《认识人民币》之后,创设了“同桌两位同学每人10元钱到肯德基消费,可以怎么买?”的设计购物单活动。同时提出反馈的要求:介绍同桌的方法;先评价别人的方法,再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只有认真听别人意见的同学,才能获得发言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能与发言者产生共鸣。如教学一年级《左右》时,让学生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的倾听也是特别专注。
三、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会抓住机会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
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更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
另外,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倾听时不能只当“录音机”,而要成为“翻译机”,能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生活实际,理解概括别人的发言,并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钟面的知识?”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我就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倾听要求:①认真听,用自己的话把别人说的意思再重复一遍;②仔细听,听完后,说出与他不一样的。只要我们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舍的花时间。
四、欣赏鼓励,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评价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资奖励等。比如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夸张的表情,能把大人惊住,说明自己很了不起。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儿童化的语言:“你把别人小朋友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带了一双神耳朵。”“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进行及时鼓励。当然,我们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肯定能养成良好的倾听的习惯。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老师评价,还要有同学间评价和自我评价。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
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呈现神情并茂的语言,精彩的提问,巧妙的设计,充满智慧、激情的评价,那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倾听的契机,逐步形成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弥补学生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学会倾听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善于交往的人。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着他的一生,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数学:因真实而精彩 篇3
巧妙引入,让课堂更真实
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素材很多,用到课堂上却并不一定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或者说可能只是一部分学生把它们当做数学问题来研究,因此,注意材料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显得特别重要。虽然青蛙早已被学生所熟悉,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但作为学习材料放到数学课堂上来研究,对于同学们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为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将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编成儿歌,而且还从音乐课堂中引入了快板,边打快板边唱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一边在黑板上板书“青蛙、嘴、眼睛、腿”,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加量词,继续按顺序唱下去。唱了一段时间后,教师故作惊讶地叫道:“停!停!停!怎么还没唱完呀?”从而激发学生的争论,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如果这样唱下去的话,永远也唱不完呀。这时,老师适时地提出疑问:如果要求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唱完,你们有什么办法呀?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青蛙的只数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这样,根据青蛙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固定的关系,就很自然地得到了“a张嘴,2a只眼睛以及4a条腿”,课堂教学也就很自然地研究起了用字母表示数。
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引入电话号码代替枯燥的练习作业,变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游戏,努力贯彻寓教于乐的宗旨,实践“阳光心态、快乐学习”教学法。下课前的五六分钟,历来都被大部分数学老师用作学生的作业时间,一定量的作业对于巩固新知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数学课堂的固有模式。在经历了三十多分钟的尝试摸索后,学生的脑神经已极度疲劳,因此,改革数学课堂的结尾方式,对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显得尤其重要。既要具备知识性,又要突出趣味性。
《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因为学生课堂上的上佳表现,所以我安排了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老师也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数学问题,只是课上时间真的太短了,这样吧,老师把家里的联系电话告诉大家,如果课外想跟老师研究数学问题的,可直接打这电话跟我联系。然后板书:ACABAED,这时,学生惊讶了,都说“这电话怎么打呀?!”我说:“因为我比较喜欢敢于挑战的同学嘛,我们不是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吗,这些字母就代表了某些数呀,好好用用你们的本领,猜猜看嘛!”有同学就猜了“是1213145吗?好像是挺有规律的。”(哈哈,找规律都用上了。)马上有人反对“不可能的,我们的电话号码第一位都是‘8’,所以‘A’肯定是‘8’。”(多有经验呀,这电话本来就每天都在用嘛!)我马上接应:“对呀,既然是电话号码嘛,‘A’当然应该是‘8’了,看这位同学多有经验呀,我这里呀,还有一些条件,可能对于你们猜出这些字母分别代表了哪些数,顺利的打电话到我家会有些帮助。”(板书:A>B>C>D>E>0)从这些条件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呀?这时,都讨论开了:
电话号码中没有“0”;
“C”应该是3或者4,因为这里的电话号码只有“83……”或者“84……”;
如果是“83……”的话,那么“E”应该是1,“D”应该是2,“B”就可能是4或者5了;
如果是“84……”的话,那么“ED”可能是1、2,也可能是1、3或者是2、3,“B”就只能是5了。(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的电话号码第四位现在只有5最大。)
通过一番推理,确定了我的联系电话是“8385812”,最后下课时,好多同学都在准备着回家给我打电话了。这样的设计,材料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推理研究是热情投入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师生的情感。
善于捕捉疑点亮点,让课堂更精彩
敢于面对学生提出的事先未料及的问题并展开研究,让数学课堂与生活接轨,体验“一万”中出现“万一”的惊与险,展示课堂的生动与精彩。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倍感兴趣时,会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在规律的探索中,学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问,即便是当很多学生已达成共识时,也会有个别学生仍存在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是学习的引领者,更要做好问题的挖掘者,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只要学生还存在疑问,都要尽可能地为他们铺设解决问题的平台,提供足够的时间供他们探索、研究。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精彩与否,更重要的往往取决于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当决定用字母“a”表示青蛙只数时,师生一起研究字母“a”可以代表哪些数?当绝大部分学生都同意“a”在这里可以代表所有自然数的时候,有一位学生举手了,我问他有什么疑问,他说:“我觉得不大对,数太大了好像就不对了,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青蛙呀。”的确,青蛙是有益的,我们都要保护它,学生和老师们,谁也没有见过太多的青蛙,更何况它是有限的。那么“a”到底可以代表无限大的数吗?一番争论后,让学生明白了: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的话,字母“a”是可以代表无限大的自然数的。通过这样的“节外生枝”,既解决了学生的疑点,也更明确了字母在题中的取值范围,使知识的获取更加的生动了。
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篇4
一、创设情境, 引导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为此, 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讲授“同类项”一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17xy2+23x+7x-35xy2-30x+18y2x, 让学生说出一组x, y的值, 老师能马上算出代数式的值, 学生情不自禁问速算的秘诀在哪里?然后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思考, 最后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比如在讲圆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下面图片, 问:自行车轮和皮带传送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 可以吗?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车轮做成圆形, 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 (圆心) 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 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 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因此, 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 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也深刻的领会到圆是轴对称图形, 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二、传授方法, 鼓励提问
学生提问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学习的反映, 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但这需要老师加强方法的指导。在预习阶段, 教师须遵循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基本性,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和学习指导, 记录预习教材内容时产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弄清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预习目的不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中则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把在预习或课堂学习中产生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疑难问题提出, 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观点,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 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后学习中则根据复习思考题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课堂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新课中所获得的同一类知识和规律性的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
提问的顺序。美国学者一凡.汉乃尔提出了建构批判性思维机能的七步高效提问法:a.贴标签 (1abe1) , b比较 (compare) , c.列清单 (1ist) , d.编码 (encode) , e.解码 (decode) , f.预测 (pre~dict) , g.再总结 (resummarize) 。这七步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特别的智力活动, 可省略步骤但不可返回之前步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三、把握时机, 以问解问
古人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 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弄清要讲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先讲,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怎样结尾。这样在“层次”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然后去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 以问解问,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否则, 效果就会大的折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3×3×3×3, 让学生观察特征, 直接问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学生没有方向感, 无从下手, 不知道回答什么内容, 教师在课前备概念的引入时没把握好时机, 致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教师应该分两部分进行有效提问, (1) 各因数有什么特征? (2) 是什么运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理数乘方的定义。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好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诱发学生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把握时机以问解问, 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巧妙、科学地设计提问, 让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凤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2) .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反思 篇5
政治组关学方
在讲授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后,我认真、深入地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得比较成功的方面。
1、适合学生特点,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改的理念。
2、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学科特点较突出。
3、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4、教学方法比较恰当,注意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5、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课程资源的利用、拓展较突出。
二、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设想。
1、课件内容较繁杂,第一个视频较长,应进行精减,应重点突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2、留给学生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应该引导学生谈得更深入一些。
3、课堂气氛和师生情感的交流还可以做得更热烈、更完美些。
4、还可以设计“编织生命之网”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种生命角色,组成食物链,通过游戏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网就坍塌了„„。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5、在教学语言、电教手段的使用等方面都得进一步雕琢。
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篇6
关键词:错误;激发;突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老师不要因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而回避,而是要充分利用错误生成性的资源,从错误入手,从错误中找出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起来。所谓学习错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者失误,往往是由许多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错上加错。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忽视错误的存在,师生都要及时把发现的错误展现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也能让自身获取到真正有效的知识并得以巩固。新课程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而错误就是这些资源中最常见、最易捕捉的。下面就此问题浅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创造“错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节精彩的课堂都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智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巩固新知。要想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可以通过比赛游戏,我认为还可以通过创造错误,引发悬念,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如何让学生有兴趣了解余数这个概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展现余数,就成了我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在课堂中,我邀请几个小组的学生帮我分一分带来的铅笔。要求:给分到手的铅笔每5根装进一个袋子,老师都把你们需要的袋子放在你们的桌面上了。第一组分到21根,4个袋子,第二组分到33根,6个袋子,第三组分到17根,3个袋子,第四组分到44根,8个袋子。学生踊跃动手参与问题的解决,最后每一组都迫不及待地向我提出:老师你把袋子都分错了。个个都急于想把他们的发现告诉老师,积极性相当的高。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创造的这个“错误”已经引起学生的注意了,并且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我马上提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很自然地就让学生从我创造的“错误”当中认识到余数的意义,用形象具体化的行为来解释概念,为接下来的有余数除法的算理提供基础。
显然,一定程度上利用创造出来的“错误”非但不会让学生产生混乱,反而可以激发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错误”,探究真知
探究能力是数学课堂中的生命线,它是学生自身数学素质的体现,没有探究过程的数学课堂终将只是纯粹的知识灌输,是填鸭式课堂的展现。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错误之所以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探究,是因为它存在的矛盾点,通过这个矛盾点,让人想要去思考,想要去探究,由此获得新的启迪。
1.利用学生的“错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有个老师讲“大数的读法”时,一开始就点明了课题,这时有一学生没举手就说了:“大数的读法就是从最高位读起的。”课还没开始呢,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而且表示同意的人还非常多,少数学生仍在犹豫当中,表示不赞同,但也说不出其他新的想法。教师本来可以不顾争论遵循教案继续新课,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而是让错误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他说:“曾经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读数的方法都是从最高位读起的,现在读大数,一样都是读数,照道理应该也就是从最高位读起了。”这时教师让学生研究一下这名学生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有的学生尝试用他说的方法读大数,有的学生尝试从书上寻找帮助,有的学生思考有无不一样的读法,大家边探索边议论,最后发现读数时不能说是从最高位读起,而是要从最高级读起,才是正确的。这时教师让那位学生到前面说说,于是这位学生表示说:95871000如果按照以前的方法就读成了九千万五百万八十万七万一千了,肯定不对,而按照从最高级读起的方法就是九千五百八十七万一千,才是对的。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还发现了读大数的正确方法,理解了不同数读法上的不同。正是错误的结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是教师以学生课堂生成的错误契机,巧妙利用错误达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教师的“错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次,在上课的时候,出示例题:“正方形花坛的周长36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结果出示的时候,漏抄了“正方形”三个字,学生在试做时,发现了问题。问:老师,这道题不能做,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师:对,确实少了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说那该怎么办?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正方形这三个字,这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花坛的周长还是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不同形状的设计方案,有圆形、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错误,将错就错,设计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这一“巧妙的错误”,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它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老师的错误引发的是学生的思考,难怪有些老师上课时要故意犯错,故意装“傻”,让学生来帮助解决问题。看来,只要引导得当,老师和学生都是不用害怕错误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成长,真正地印证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错误,因势利导,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调控“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让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而适当调控学生学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比如,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计算48÷5要求学生进行验算。结果很多学生做的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得出的商是10,有的学生得出的余数是5。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老师就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余数5与除数5比,余数等于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验算:10×5+3≠48说明商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学习中的错误是很宝贵的财富,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都以出现错误为标准,为了错误而错误,只会变得刻意化,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师本身也脱离了错误这个资源真正使用的意义了。至于懂得合理利用错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主动性、能动性,有所提高的过程。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
陆丽萍.小学教学新课程教材教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作者简介:郑星,女,1983年10月出生,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函授本科),就职于福建省福州市高湖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数学课堂:因开放而精彩 篇7
一、课堂形式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性教学而言的.它的课堂形式, 可以让学生参与多向活动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巩固、深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过于统一, 教学内容也过于单调,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此引进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尤为必要.
(一) 小组活动式,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及相互之间的交流, 产生碰撞的火花, 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时常改变两人一桌, 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传统做法, 经常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多人围坐, 分成几大组, 围成圆形、弧形等形式, 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使每名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兴趣活动课, 迸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 其差异之一是某人在这几个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差异之二是某些智慧已被某人所显示, 称为显能, 某些智慧还没有被人所显示, 称为“潜能”.也就是说学生的智慧是多方面的, 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好自由、五彩的大舞台, 尽可能地使每名学生的各种智慧都得以发展.“趣味活动课”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使每名学生在平等、民主而又充满智慧趣味的课堂上, 思维自由翱翔成为可能, 他们共同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充分开阔视野,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课外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数学起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数学.然而, 课本上的许多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而又乏味, 很难用语言交流清楚, 这也变相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有些课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去研究, 让学生从自己的动手实践、动脑探索中, 掌握新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米、千米”的认识时, 考虑到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完全表达清楚, 因此就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 通过自己的动手测量、探索, 估算出1千米有多远, 在学生的手、脑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情感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提供情绪、动机的依托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试于衷而行于外, 走上讲台时, 应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讲对了要肯定、赞扬, 讲错了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 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些错误的尝试, 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 使每一节课在每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应该做到:只要学生站起来发言, 回答正确与不正确一样看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 老师应带领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回答不正确时, 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参与, 再想想应该怎样做, 等会儿请你回答好吗?”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 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 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 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我们只有恰到好处地组织教学, 灵活多样地选择方法, 激发学生的情感, 借助情感的动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 想探索, 为诱发创新思维埋下伏笔.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拓展多维、恒远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打破一些封闭而难懂的教学内容, 通过引进、探索开放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创造性思维开启畅通之门.
(一) 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激发创造的欲望
创新意识指一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 引发出创造动机的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需要, 二是冲动, 三是兴趣.因此, 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而增强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直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出示两个盒子, 让学生猜一猜、谈一谈、动一动, 编出简单的尝试题, 导入新课.
(二)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奠定创造的基石
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 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现在教材的大部分内容, 能注意问题过程的探索性, 题材的丰富性, 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有些章节太过于理论化, 因此, 我们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好教材,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铺垫.
(三) 设计练习的开发性, 丰富创造的内涵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 那些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 烦琐地死记硬背, 基本上无思维价值.要克服这些弊端,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设计数学练习时就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会创新.如讲完“人民币”的认识后, 出示“3元可以买几支铅笔?”让学生自己补充, 收集信息, 通过相互讨论、思索, 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的思维充分碰撞,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识字教学因“随文”而精彩 篇8
一、移植情境,在随文中链接生活
汉字不仅仅是单独割裂的僵硬符号,更是融合了音、形、义等诸多元素的表意文字。如果单纯的集中识字,就会使得原本有丰富意蕴的语言文字变成呆板的“客观存在”了。因此,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中营造出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韵中开展识字活动。
例如,《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喊”,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个生字的意蕴呢?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语言:“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呼喊什么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上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过程中的声音、神态都与“喊”字的状态契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口”字旁表示形,需要用口才能“喊”出来。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现场书写汉字,让学生经历情境感知、观察字形、实践练习等思维过程,夯实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此时,教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再度诵读含有“喊”字的语句,在情感浸润中关注生字的表达效果。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扫除了生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其的把握也更为深刻,不仅读得入情入境,“喊”得也是情绪高涨。
在情境中引出生字、体悟生字,将生字和相应的生活状态链接起来,加速了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品味,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感悟生字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大道无痕,在随文中润物无声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教育的过程,真正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将一大堆生字集中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生字大山,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识字教学的效益可想而知。教师应该结合文本情境,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中的“强”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师:灿烂的太阳会发怎样的光呢?
生:强烈的光。
师:你们被强烈的光线照过吗?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模仿孙悟空,做出单手遮挡阳光的动作后,齐读:强烈的光)
师:风儿在干什么?
生:风一直在拼命地吹,吹得很大。
师:那是怎样的风呢?
生:强烈的风。
生:能把船儿吹跑的风,就是强烈的风。
师:太阳和风儿都这么厉害,我们来看看谁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太阳和风儿两者之间的“强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强”字的含义创设了具体感知的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刻板痕迹,而是在与教师愉快的对话中完成了对生字的感悟。
三、多维展示,在随文中丰富积累
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运用文本中现有的情境,为教学的汉字创设可感的问题情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境认知,还要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在文本和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扎实有效的情境支撑。
还以《谁的本领大》一文为例,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动词:“推”和“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两个汉字呢?教师在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有一个提手旁。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提手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一般都是用手来做的。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我们猜测得对吗?
生:起风了!快挂帆吧!在我们生活中,“挂”是指用手把物体置于高处。
师:你能表演一下“挂”的动作吗?(学生表演平时挂衣服的动作)
生:只见风推着帆。我们平时“推”,也是要用手的。(该生说完,自己就做起了动作)
师:像这样有提手旁动作的词语,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跟大家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了汉字的“动作要领“。学生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对具有提手旁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后,教师则以提手旁为圆心,引导学生积累同一类型的汉字,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归纳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四、实践练习,在随文中强化运用
在很多文本中,生字的价值不只是学生掌握的对象,有很多生字都承载着表情达意、展现文本情境的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生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议论、练习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洞察与体悟。反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意境的浸润下提升识字效益。
例如,《梅兰芳》一文中在描写梅兰芳练习眼神时就运用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将梅兰芳刻苦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个关键词语就有两个生字。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语言情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要求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盯”的教学: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可能与什么有关?课文中的“紧盯”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情境,说出自己对“紧盯”的理解,并用自己的动作加以形象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了“注视”。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还积累了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表示“看”的词语中进行辨析选择,提升学生感知同义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夯实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巧妙地将生字的形态、意蕴等元素融合其中,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让数学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篇9
一、课前有效备课
充分、精心地备课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读懂教材.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教材单方面地对话, 还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 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 并且找到这几种角色的差异, 最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其次: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还应了解学生个体情况,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知识面前所表现出的接受、理解、运用的能力千差万别.因此, 需要进行分层备课:即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 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 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二、课上有效实施
要知道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备课, 也不一定等于课堂有效.一堂课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而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如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使用不当, 即便是教师教得再辛苦, 学生也没有收获, 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甚至觉得枯燥无味.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我认为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引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主导动力.我曾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 学生中“喜欢数学”的仅占26%.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 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等.我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生动情境, 让学生由生活到数学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情境的创设, 应围绕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情境, 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设计情境的真正意图.所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体会数学的作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给出了“海上日出”的片段, 形象地展示了天水一线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二)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
1.教学方式要有效
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所有学生, 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要在同一时空中按整齐划一的目标发展, 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 如果能将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这里, “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递进”则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向前推进, 使每名学生都有成就感, 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激发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练习要有效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是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反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形式多样、有的放矢的练习可以使即将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3.课堂反思小结要有效
学生自我小结, “自我完善”非常重要, 老师在课上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 这是个消化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觉得应该又是一个安静的时刻了, 教师不要急于“叭叭叭”地提醒这个、总结那个, 代替学生反思.要给学生安静地独立地纠错、补充和反思的时间.比如让学生订正自己的错误, 并针对错误问问自己:做错的步骤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思维的障碍在哪里?并写出注意点.当然, 我们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 在学生自我完善的基础上, 必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要点网络, 总结解题方法规律,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堂之上就形成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记忆, 不能在虚假繁荣之下掩盖对知识掌握得不到位, 不落实事实.
(三) 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一节课中, 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 教师与学生共同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同学的回答, 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 从他的视角去思考, 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在对同学们的发言肯定后, 学生情趣得到了调动, 知识也得到了掌握.
三、课后有效反思
课堂教学因分层而精彩 篇10
一、目标分层, 把握学情
不同的学生, 其个体能力存在差异, 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时, 教师首先要有分层的理念。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 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单元课的基础生字、生词, 以及相关修辞的使用方法;针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中等生, 可以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挖掘和归纳等活动, 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习能力强, 且已经掌握自学技巧的优秀生, 可以要求他们自主探究课外阅读材料, 挖掘内涵、知识点, 完成知识的迁移等。
如教学 《坐井观天》一课时, 针对学困生, 我主要要求他们掌握本课生字, 会用本课出现的词语进行造句;针对中等生, 我要求他们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段, 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针对优秀生, 我要求他们在学好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训练。
二、教法分层, 遵从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个体, 教学方法理应有所侧重。
同样以《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 针对后进生, 我采用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确保他们可以听懂教学内容。例如,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抬头”“相信”“边沿”等生词, 我举出一些例句让学生思考, 让他们懂得如何围绕这些生词进行简单的造句。针对中等生, 我采用问题点拨的方式, 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脉络。如文章中有一句青蛙说的话:“朋友, 别说大话了!”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为何要用感叹号?这表达了它怎样的心理情绪?”由此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慢慢理解课文。针对学习能力强的优秀生, 我这样教学:首先, 通读全文, 对文章进行分段;然后梳理文章脉络, 找出中心句, 总结中心思想;最后,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并分析人物语言的内在含义。在这一过程中, 优秀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的, 而我则相机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
三、练习分层, 关照学情
课堂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 我利用《亡羊补牢》设置了延伸练习。在主要的练习项目上, 我要求学困生掌握生字和生词的意思, 分析这篇文章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针对能力适中的中等生, 我要求他们找出关键句, 围绕文章的写作框架、行文顺序,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如此行文的作用等;针对优秀生, 我提出了这样的练习项目:在完成对文章的探究之后撰写读后感, 指出《坐井观天》和《亡羊补牢》两篇文章的共同点, 并尝试查找风格、形式类似的文章, 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同时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成语和故事。
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资源;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3315(2013)06-061-001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程中,我适当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等,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想看吗?”这时我打开电脑画面显示的是《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片段。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了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子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我又说:“你们能告诉我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数学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重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二、提供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境,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以后,可以用远程媒体资源演示各种数据、图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充分认识到统计的广泛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板书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规范,而多媒体教育通常采用的是“课件+讲稿”的方法,形象直观,有动态演示等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分析:“一列长240米的火车以每分8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3分钟的时间,这座桥多少米?”这道题时,学生往往把火车行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模拟火车通过大桥:一列火车在隆隆声中到达桥头,从火车头到大桥上开始,在桥的下面跟随火车同步出示火车的路线,直到火车尾离开大桥为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大桥长度=火车3分钟行的路程-火车的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了。这样,在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采用动态演示与讲座,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数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吗?车轴应装在哪里?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但说不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明白了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又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的对比画面:红色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的又快又稳,车里的小动物神情自然;蓝色汽车的车轴不装圆心,汽车在平坦的马路上颠簸不停,车里的小动物忐忑不安。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电教多媒体具体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搭配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应充分利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兴趣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露.中华教育论文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2005.P49-50
[3]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教育委员会
品德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篇12
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 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知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 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 (感受—体验—共鸣) ,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 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媒体组合运用, 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情, 进入角色, 从而唤起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 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制作成形象、动感的画面。教学伊始, 我播放了《身边的危险》的录像片断, 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有何种危险隐患, 并结合自身, 讨论如何避免这些危险。为了加强感染力, 我又播放了真实的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 配上能震撼学生心灵的音乐、事故伤亡的照片, 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个班级都沉浸在危险造成的伤痛氛围中, 这时我便适时教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汇编信息资料的功能,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上《大好河山任我游》时, 由于学生身处乡村小镇, 相对来说知识面要狭隘些, 对我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得很少。因此, 我通过网络搜寻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片、简介等资源,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名胜古迹,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畅游, 自由选择, 吸收自己所需资源,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优化教学结构, 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品社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浏览向往的名胜古迹, 然后再讲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 不仅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秀丽, 自然景观壮丽多姿, 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 信息技术的介入, 将学生以往被动听讲、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话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皇上”, 学生是“臣民”, 两者之间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即教师教、学生听,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 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 在《战争何时了》一课中, 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并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查找了大量资料, 将战争中儿童受难的图片、死亡儿童的数据、战争时期的儿童所写的诗等有关资料, 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课件, 通过组织和引导, 让学生了解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 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转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数学教学因直观而精彩】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08-29
数学因你而精彩10-21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08-05
教学因网络教研而精彩09-08
语文教学因反思而精彩08-26
数学因变化而灵动10-02
语文教学因个性而美丽06-02
课堂因反思而出彩的教学反思设计11-15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直观教学08-10
拼音教学因故事更精彩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