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因关爱而精彩

2024-08-05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共11篇)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 篇1

随文识字,作为一种区别于集中识字的教学策略,是指将新教的生字放置在具体可感的文本语言环境下,引导学生在文本上下文的情境浸润、逻辑认知中进行字形识记和意义体悟的识字方法。这种识字方法的核心是为学生创设识字的感知平台,实现识字过程的自主化。

一、移植情境,在随文中链接生活

汉字不仅仅是单独割裂的僵硬符号,更是融合了音、形、义等诸多元素的表意文字。如果单纯的集中识字,就会使得原本有丰富意蕴的语言文字变成呆板的“客观存在”了。因此,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中营造出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韵中开展识字活动。

例如,《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喊”,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个生字的意蕴呢?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语言:“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呼喊什么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上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过程中的声音、神态都与“喊”字的状态契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口”字旁表示形,需要用口才能“喊”出来。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现场书写汉字,让学生经历情境感知、观察字形、实践练习等思维过程,夯实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此时,教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再度诵读含有“喊”字的语句,在情感浸润中关注生字的表达效果。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扫除了生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其的把握也更为深刻,不仅读得入情入境,“喊”得也是情绪高涨。

在情境中引出生字、体悟生字,将生字和相应的生活状态链接起来,加速了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品味,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感悟生字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大道无痕,在随文中润物无声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教育的过程,真正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将一大堆生字集中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生字大山,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识字教学的效益可想而知。教师应该结合文本情境,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中的“强”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师:灿烂的太阳会发怎样的光呢?

生:强烈的光。

师:你们被强烈的光线照过吗?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模仿孙悟空,做出单手遮挡阳光的动作后,齐读:强烈的光)

师:风儿在干什么?

生:风一直在拼命地吹,吹得很大。

师:那是怎样的风呢?

生:强烈的风。

生:能把船儿吹跑的风,就是强烈的风。

师:太阳和风儿都这么厉害,我们来看看谁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太阳和风儿两者之间的“强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强”字的含义创设了具体感知的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刻板痕迹,而是在与教师愉快的对话中完成了对生字的感悟。

三、多维展示,在随文中丰富积累

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运用文本中现有的情境,为教学的汉字创设可感的问题情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境认知,还要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在文本和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扎实有效的情境支撑。

还以《谁的本领大》一文为例,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动词:“推”和“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两个汉字呢?教师在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有一个提手旁。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提手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一般都是用手来做的。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我们猜测得对吗?

生:起风了!快挂帆吧!在我们生活中,“挂”是指用手把物体置于高处。

师:你能表演一下“挂”的动作吗?(学生表演平时挂衣服的动作)

生:只见风推着帆。我们平时“推”,也是要用手的。(该生说完,自己就做起了动作)

师:像这样有提手旁动作的词语,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跟大家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了汉字的“动作要领“。学生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对具有提手旁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后,教师则以提手旁为圆心,引导学生积累同一类型的汉字,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归纳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四、实践练习,在随文中强化运用

在很多文本中,生字的价值不只是学生掌握的对象,有很多生字都承载着表情达意、展现文本情境的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生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议论、练习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洞察与体悟。反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意境的浸润下提升识字效益。

例如,《梅兰芳》一文中在描写梅兰芳练习眼神时就运用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将梅兰芳刻苦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个关键词语就有两个生字。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语言情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要求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盯”的教学: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可能与什么有关?课文中的“紧盯”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情境,说出自己对“紧盯”的理解,并用自己的动作加以形象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了“注视”。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还积累了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表示“看”的词语中进行辨析选择,提升学生感知同义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夯实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巧妙地将生字的形态、意蕴等元素融合其中,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文本中已有的语言情境,充分发挥随文的价值,就可以将传统识字教学的僵硬枯燥转变为灵动而富有情韵的认知活动,达到轻负高效的教学境界。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潜心研究。然而,不少教师仍然怕教作文,学生依旧怕写作文。近日,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感动”作文指导与讲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深深体会到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教学生写规范的作文!

一、语言规范

【片段―】

(上课伊始,贾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句名言:文章不厌百回改。接着又写下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师:“文章不厌百回改”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文章写好后要不断修改。

师:是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黑板上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有毛病,找找看。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这句话中的“搬”字应改为“端”。

师:对,“搬”是指将重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老鸭汤不重,体积也不大,所以只要用“端”。

生:应该是“妈妈扯下鸭子的两条腿”。

师:再简单点。

生: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师:对了,不然的话,多恐怖呀!第一句话还漏了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对了,不然的话,别人会以为你喜欢老鸭汤的浓度、老鸭汤的颜色、老鸭汤的香味。一般来说,我们喜欢老鸭汤的滋味,所以加上“喝”字意思就明白了。

师:这段话中还有两个不太明显的错误,“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按中国的传统,应该是尊老爱幼,先尊老,后爱幼。怎么改好?

生:要把“奶奶”和“我”对换一下。(教师画上修改符号)

师:一句话中,一连用了两个“放”字,说明他词汇贫乏,我把第一个“放”字换一换,就可以体现出晚辈尊敬长辈,长辈更体贴晚辈。(教师边说边用手比画“把菜按进碗里”的动作)“妈妈你吃!”“不,小孩吃!”“不不,你一定要吃!”

生:“按”字。

师:对,“按”在奶奶的碗里,就是“你一定要吃!”这个“按”字能体现出家庭的和谐气氛。

接着,贾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修改前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师接:他不用扛才算好呢!)

生:妈妈扯下两条腿。(师接:多恐怖呀!)

生: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师接:多没规矩呀!先照顾小的,不关心老的。)

师:下面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修改后的句子。(生读修改好的句子)

师:这样一改,句子意思就表达清楚了。

【赏析】在不足四十个字的句子里,贾老师指导学生先后修改了五处不当用词。将“放”字改成“按”字的教学,贾老师充分运用不同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引导学生推敲词语的规范用法,不仅表达得准确,还悄悄地进行“学作文即学做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使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作文指导。

二、行文规范

【片段二】

(仍然是针对上面那段话的教学)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有谁发现了?

生:“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后面应该是句号。

师:对了,前面讲的是“我”,后面讲的是别的意思,所以要用句号,这一句话变成两句话了。

【赏析】贾老师不仅向我们展示作文教学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展示了一丝不苟的精神。大到文章的格式,小到标点符号的用法,贾老师一点不疏忽。诸如“文章的标题该怎么写”,语文教师都会留意写在作文本首行居中。而贾老师则细致地指导“行”与“格”:即标题占三行,第一行空行,第二行写标题,第三行空行;一个字的标题居中,两个字的标题中间要空一格,三个字以上的标题看情况写在格子中间。贾老师为教师做有关作文教学的专题报告,他问在场的教师:“标点符号怎么写?”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一般情况下标点符号占一格。”贾老师则将一个方格分成四个小格,然后给我们讲解:“逗号、句号、冒号占左下格,引号在右上格……”贾老师严谨治学,严谨施教,以身垂范,让我们每位听课教师寻味,让我们感悟到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三、评价规范

【片段三】

(贾老师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感动》)

生:……在本子中发现了这张钱。

师:有叫“这张钱”的吗?应该是这张“一百元大钞”!

生:……虽然她的衣装朴素。

师:没有“衣装朴素”,只有“衣着朴素”。

生:虽然她的衣着朴素,但她的灵魂是干净的。

师:好!“她的灵魂是干净的”。这句话写得好,为他鼓掌!

接着,贾老师对这位学生的习作进行综合评判。

师:文章写好了,老师要给他个评判。一般老师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上”“中”“下”三等。这篇文章,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感动的事就是阿姨不平凡的举动。文章的主次也比较分明,前半段“丢钱”的事交待得清楚,而文章的主要部分写得比较具体。我看了一下他的文章,主要部分占了文章的五个自然段,用的词语还很丰富,比如说歇后语“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用上这样的语言很生动,语句也比较流畅。但是,这篇文章只能得“中”。他整个文章交待得不够细致,主体部分写得不够形象、生动。因此,尽管前面有“这个阿姨让我懂得诚实是最珍贵的”,但是文章的后面没有交待清楚,“真感”不够,所以这篇文章能得个“中上”。

【赏析】这堂课,贾老师始终是一位“语言医生”,准确地诊断学生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的习作,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诚恳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欣然接受。我们除了叹服贾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捷的思维,更敬佩贾老师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因为在这客观公正的评价中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意和责任!(作者单位:吉安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3

一、游戏化——易于幼儿接受

新《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会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会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4的形成”的教学活动,以“动物联欢”引出课题,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上面有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跳、小鱼在游、小狗在笑。这些小动物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而让幼儿模仿小动物表演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游戏化——体验积极情绪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在理解数的意义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将数与物一一对应点数。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摆放,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三、游戏化——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幼儿没有对于这门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好奇心,那么数学学习将是一项艰苦而缓慢的工作。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带着与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奥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

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乐意吸取不同的思路、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游戏和不同思路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提供了大量的事例。例如,孩子在玩积木时,可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组合方法来观察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面时,摆多少块可以不倒下来。她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她还可以用从游戏中所获得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在游戏时所用的不同思路就是在为某种任务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说游戏是研究的最高形式。

四、游戏化——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0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评判谁说得对,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重叠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物品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并画一画(如花瓣、小鱼、气球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结果,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五、游戏化——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品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

六、游戏化——积累数学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

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在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来的是多少;今天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有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共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思考蛋糕应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样才能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教学因分层而精彩 篇4

一、目标分层, 把握学情

不同的学生, 其个体能力存在差异, 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时, 教师首先要有分层的理念。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 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单元课的基础生字、生词, 以及相关修辞的使用方法;针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中等生, 可以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究、挖掘和归纳等活动, 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习能力强, 且已经掌握自学技巧的优秀生, 可以要求他们自主探究课外阅读材料, 挖掘内涵、知识点, 完成知识的迁移等。

如教学 《坐井观天》一课时, 针对学困生, 我主要要求他们掌握本课生字, 会用本课出现的词语进行造句;针对中等生, 我要求他们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段, 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针对优秀生, 我要求他们在学好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训练。

二、教法分层, 遵从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个体, 教学方法理应有所侧重。

同样以《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 针对后进生, 我采用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确保他们可以听懂教学内容。例如,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抬头”“相信”“边沿”等生词, 我举出一些例句让学生思考, 让他们懂得如何围绕这些生词进行简单的造句。针对中等生, 我采用问题点拨的方式, 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脉络。如文章中有一句青蛙说的话:“朋友, 别说大话了!”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为何要用感叹号?这表达了它怎样的心理情绪?”由此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慢慢理解课文。针对学习能力强的优秀生, 我这样教学:首先, 通读全文, 对文章进行分段;然后梳理文章脉络, 找出中心句, 总结中心思想;最后,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并分析人物语言的内在含义。在这一过程中, 优秀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的, 而我则相机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

三、练习分层, 关照学情

课堂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 我利用《亡羊补牢》设置了延伸练习。在主要的练习项目上, 我要求学困生掌握生字和生词的意思, 分析这篇文章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针对能力适中的中等生, 我要求他们找出关键句, 围绕文章的写作框架、行文顺序,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如此行文的作用等;针对优秀生, 我提出了这样的练习项目:在完成对文章的探究之后撰写读后感, 指出《坐井观天》和《亡羊补牢》两篇文章的共同点, 并尝试查找风格、形式类似的文章, 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同时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成语和故事。

语文教学因幽默而精彩 篇5

一、幽默——学生求知欲的动力器

从生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的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欣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受压力增加,心跳加强以吸入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完全赞成这样的结论:“笑与幽默由于有益于身体而应受到欢迎。它们能恢复平衡、稳定血压、为血液充氧、按摩维护生命的器官、刺激循环、促进消化、放松肌体,产生良好的感受。”试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味布道式地分析讲解,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时间一长,学生便会慢慢沉睡。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学生的状态一定会像从冬眠中醒来,春暖花开。

二、幽默——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学生们往往要接触到许多“问题”。它破坏了学生主体内部原有的暂时平衡状态,造成了紧张力的加剧。学生从一开始接触问题,就一直持续紧张,其脑力就像机器齿轮运转一样,由于缺乏润滑油,磨损加大,轻则短时中断运转,重则缩短机器寿命,而幽默则起着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钱梦龙老师讲《故乡》时有这么一段幽默插曲。教师:为了解决好问题,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读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教师:偷看一下?说得好啊!(师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马上找到自己所要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吗?不过,请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学生大笑)可见,幽默语言能通过它的谐趣、曲折、温和,使人际关系穿越严肃与冷漠到达亲切与温和。亲切的笑声,纵使是片刻即逝的笑声,也能填平人们的地位或看法之间的鸿沟。

三、幽默——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师生关系融洽,则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轻松、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轻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语文课的幽默教学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生物学家格瓦列夫在讲课,突然一个学生在下面学鸡叫,课堂顿时一片哄笑,若遇到我们一些老师势必大发雷霆,狂揪罪魁祸首后,一节课怕完了。然而格瓦列夫却镇定自若地看看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这样的幽默批评能给学生们警策作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用幽默确实比板起一副脸孔更能起到效果。

四、幽默——学生个性的优化剂

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了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的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教学幽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新的眼光去看生活”,增强学生的幽默感并进而优化其非智力因素。

品德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篇6

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 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知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 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 (感受—体验—共鸣) ,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 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媒体组合运用, 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情, 进入角色, 从而唤起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 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制作成形象、动感的画面。教学伊始, 我播放了《身边的危险》的录像片断, 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有何种危险隐患, 并结合自身, 讨论如何避免这些危险。为了加强感染力, 我又播放了真实的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 配上能震撼学生心灵的音乐、事故伤亡的照片, 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个班级都沉浸在危险造成的伤痛氛围中, 这时我便适时教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汇编信息资料的功能,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上《大好河山任我游》时, 由于学生身处乡村小镇, 相对来说知识面要狭隘些, 对我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得很少。因此, 我通过网络搜寻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片、简介等资源,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名胜古迹,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畅游, 自由选择, 吸收自己所需资源,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优化教学结构, 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品社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浏览向往的名胜古迹, 然后再讲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 不仅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秀丽, 自然景观壮丽多姿, 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 信息技术的介入, 将学生以往被动听讲、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话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皇上”, 学生是“臣民”, 两者之间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即教师教、学生听,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 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 在《战争何时了》一课中, 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并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查找了大量资料, 将战争中儿童受难的图片、死亡儿童的数据、战争时期的儿童所写的诗等有关资料, 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课件, 通过组织和引导, 让学生了解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 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转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宾语从句教学因互动而精彩 篇7

一、教学现状分析———指出病症所在, 利于对症下药

宾语从句的连接词、时态和语序问题, 尽管教师们使尽浑身解数, 归纳法、演绎法都尝试着使用, 或者二者结合使用, 都不奏效, 大量的练习也使宾语从句的教学效果黯然失色。知识点讲得淋漓尽致、笔记记得清清楚楚、练习巩固没松懈, 而一考就错的低效、无效教学引起我们的反思:灌输教学、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态势制约了教学效果, 归纳法、演绎法演绎了无数个春秋,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此, 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构建新课改理念的互动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之路。

二、探教改之路———构建互动课堂, 语法教学走向高效

1. 歌曲法导入新课, 营建乐学氛围

在英语课前, 反复播放Backstreet boys的英语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 可以营建愉悦的学习情境和浓厚学习氛围。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歌词中, 好多同学跟着节拍唱了起来:I don’t care who you are.Where you’re from.What you did.As long as you love me.Who you are.Where you’re from.Don’t care what you did.As long as you love me...

在学生意犹未尽地唱着之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主谓宾的句式, 分析I don’t care who you are句子成分, 学习从主语是I, 谓语动词是care, care是及物动词, 毋庸置疑, 后面who you are是宾语;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宾语和以前学的宾语是否一样, 以前接触的宾语多是名词和代词, 而这个宾语是句子, 这个宾语也就是宾语从句, 主句是I don’t care, 从句是who you are因此, 这个句子是含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

这样, 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 开启宾语从句的大门, 为宾语从句的有效教学埋下了伏笔。

2. 由歌词拓展,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宾语从句的概念后, 继续引导学生I don’t care的宾语有几个, 再次欣赏歌曲而体会who you are, where you are from, what you did都是care的宾语, 并且这三个宾语都是句子, 都作为care的宾语从句。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 这三个宾语从句和主句之间的关系, 即连接词各是什么, 学生会不难找到who, where和what。

再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句子, 如果根据以前的经验, 这个句子正确吗?于是, 学生会感到愕然:“应该是疑问句呀, 怎么都不是疑问句了?”此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I don’t care who you are.这个句子总的来看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学生们根据汉语意思“我不在乎你是谁”, 显然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 所以, 从句虽然有疑问词, 可是, 仍然要改为陈述语序。

这样, 学生对宾语从句的语序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再考虑到语序问题, 学生们就会少出错。

3. 情境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法是学习语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情境法同样可以使宾语从句教学生动, 妙趣横生。例如, 展示年轻的妈妈给儿子汉堡包吃, 而一个女孩在一边怯怯地说:“I want to eat some.”男孩没听见, 问妈妈:“what?”妈妈告诉儿子:“She said (that) she wanted to eat some.”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并进一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 是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中的that的用法:在从句中不做任何成分, 此时, that可以省略。

4. 想一想, 正确使用连接词

连接词是宾语从句的重点之一。“学习时思之”“思源于疑”。教学中, 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而探究出连接词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对于if和whether的用法, 学生明确了if和whether都可以引导宾语从句且可以相互转化时, 不妨话锋一转:那么二者有没有区别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呈现问题, 让学生试着填入if或whether。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句子, 句中有or (not) 做介词的宾语和不定式连用, 以及用在句首做主语时, 一律不用if, 只能用whether。

另外, 从句是疑问句时, 也使学生们望而却步。那么, 给出问题:将句子Can she swim?What is wring with you?Which is the way to the station?等放在Can you tell me/I want to know等句子中, 注意哪些要改、哪些不要改, 为什么?这样, 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完成这三个练习时, 注意不是每一个问句都要改为陈述语序, 而后两个就不要改, 分析其原因。这样, 既让学生学习了新知识, 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辨一辨, 比一比, 促使学生动起来

对于宾语从句的时态问题, 更是焦点问题。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让学生比一比、辨一辨, 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 He told me 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earth.对于这个句子, 刚知道了时态一致性原则后, 学生会质疑:错了, 不能用is, 得用was。再呈现My parents told me no news is good news,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而问:“是不是这个也错了?”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从句的特殊性:都是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进而点拨:客观事实、客观真理时, 时态不改变!学生通过辨、比, 通过教师的点拨, 会经久不忘。

语法教学一直被师生们公认为枯燥、乏味的, 如何使语法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改理念, 由英语歌曲统领教学, 以丰富多样化的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等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而精心设计活动和任务, 那么, 语法课定会精彩无限, 妙趣无穷。

摘要:文章重点论述教学宾语从句时, 以新课改的活动课堂为基本理念, 让英语歌曲创建浓厚的乐学氛围, 采用赏一赏、看一看、想一想、辨一辨、说一说、练一练等互动形式, 促其动起来。

关键词:宾语从句,英语歌曲,歌诀,互动,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彩.初中英语中的“宾语从句”教学浅谈[J].读与写, 2012 (8) .

[2]曹群.基于知识激活的初中英语隐性语法复习模式初探[J].英语教师, 2012 (3) .

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精彩 篇8

关键词:课堂学习评价,微笑评价,无痕评价,激励评价

课堂学生评价主要指课堂教学内部即时的评价策略, 它通常与教学的过程连在一起。其主要作用是给学生增强关于自主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课堂评价策略运用得当, 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微笑评价、无痕评价、激励评价、即时评价等等。它们各自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微笑评价: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 将微笑融入课堂

微笑能营造一种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更和谐;微笑能增强学生心理安全感, 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焦虑, 以最佳状态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微笑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应用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尤其是在和学生互动中, 使用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反馈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 体现了教师爱学生,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赏识每个学生。教师微笑着面对班内的每一个角落, 渗透在课堂的点点滴滴, 从语气态度到课堂行为, 教师都将微笑进行到底。

微笑评价使得学生心情放松, 从而更好地思考问题, 解答问题。微笑评价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 从而更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微笑评价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二、无痕评价:无评价地倾听, 析纳不同观点

教育应该不露痕迹。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 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允许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有时需要使用无评价倾听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最后的目标。课堂上,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非常流利地作出回答, 有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可能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正确答案, 这时就需要教师实施无评价倾听策略, 不要打断学生, 而是选择无声地延迟评价,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要借助眼神、微笑、点头以及其他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传达信息, 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引导着学生进行思考, 直到他说出他的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与老师的答案不尽相同, 也要悦纳, 从中分析出其积极的一面, 给予肯定。

这种无评价的倾听体现了教师充分照顾学生的差异, 尤其做到对弱势学生的关注, 让学生体会到了被尊重和被关注的感觉。析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有分析地肯定其中正确的一面,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这样, 学生以后才更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

无痕评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民主。

三、激励评价:经常激励, 调动积极性

教师应该让激励无处不在地围绕在学生身旁。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课上表现做出积极的、正向的评价。激励评价的使用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当一个学生非常出色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的时候, 教师说一句“你的回答真是太棒了”, 当一个从不好表现的学生板演时做对了一道习题时, 教师说一句“你做得很好, 进步很快”, 对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 教师都要适时奉上一句激励的话语, 这对学生将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激励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激励评价使课堂教学更富生气。

四、即时评价:捕捉闪光, 及时肯定

即时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表现, 及时作出回应性评价, 使学生在教师激励、肯定、鼓舞性评价话语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评价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 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热爱学习。基于这一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即时评价。

具体来讲, 教师首先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体态语言做好即时评价。眼神———目光要亲切自然, 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入, 给学生一个或是赞许、或是期待、或是点拨、或是信任的眼神;表情———或是平和中带有激情, 或是疑惑中夹有信任;肢体———温柔的手势, 夸张的动作。这些都会促使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提高学习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每一个切入点, 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时的即时评价, “你的回答逻辑性强, 你的思维很严谨”、“老师终于又看到主动回答问题的你了”、“你的解题思路很巧妙”等一些评价性语言,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教师毫不吝啬地送出鼓励性的话语, 这一个个小小的鼓励就可能激励学生去努力探究知识, 更加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

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篇9

一、创设情境, 引导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为此, 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讲授“同类项”一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17xy2+23x+7x-35xy2-30x+18y2x, 让学生说出一组x, y的值, 老师能马上算出代数式的值, 学生情不自禁问速算的秘诀在哪里?然后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思考, 最后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比如在讲圆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下面图片, 问:自行车轮和皮带传送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 可以吗?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车轮做成圆形, 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 (圆心) 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 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 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因此, 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 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也深刻的领会到圆是轴对称图形, 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二、传授方法, 鼓励提问

学生提问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学习的反映, 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但这需要老师加强方法的指导。在预习阶段, 教师须遵循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基本性,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和学习指导, 记录预习教材内容时产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弄清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预习目的不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中则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把在预习或课堂学习中产生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疑难问题提出, 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观点,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 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后学习中则根据复习思考题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课堂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新课中所获得的同一类知识和规律性的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

提问的顺序。美国学者一凡.汉乃尔提出了建构批判性思维机能的七步高效提问法:a.贴标签 (1abe1) , b比较 (compare) , c.列清单 (1ist) , d.编码 (encode) , e.解码 (decode) , f.预测 (pre~dict) , g.再总结 (resummarize) 。这七步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特别的智力活动, 可省略步骤但不可返回之前步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三、把握时机, 以问解问

古人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 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弄清要讲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先讲,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怎样结尾。这样在“层次”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然后去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 以问解问,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否则, 效果就会大的折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3×3×3×3, 让学生观察特征, 直接问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学生没有方向感, 无从下手, 不知道回答什么内容, 教师在课前备概念的引入时没把握好时机, 致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教师应该分两部分进行有效提问, (1) 各因数有什么特征? (2) 是什么运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理数乘方的定义。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好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诱发学生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把握时机以问解问, 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巧妙、科学地设计提问, 让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凤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2) .

数学教学因小组合作而精彩 篇10

一、小组合作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力量的一种肯定,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于这个人是否有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叹:这些学生真难教,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能够发表自己不大成熟的观点,与同伴一起体验成功或失败。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等课时,我发现好多学生感到问题有难度,缺乏学习上的信心,这时我就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那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小组进行讨论,方案成熟后再在全班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我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这样就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小组合作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尊重,积极倾听别人的意见,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时,我在学生刚进入高一时就开始培养他们注意倾听、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达成共识的良好习惯,例如,我常常这样引导学生:“你们已有这样的结论,其他小组还有更有创意的想法吗?”“这个问题有难度奥,哪个小组能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呢?”这样同学们在回答问题之前就必须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因为是代表小组的智慧和能力,所有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发言,他们讨论起来热情十足,兴趣满满。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等时,我就成功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良性竞争,在合作过程中把合作与竞争融为一体,缩小竞争的群体规模,淡化名次观念,把班级名次排名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名次排名,使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使一个第一名转变为多个第一名,让更多学生有取得好名次的机会。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欲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把疑难问题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同样的时间里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哪个小组就是优胜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他们为了取得好成绩,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在小组内合作,又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

總之,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但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自信心,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相信,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一定会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而更加精彩。

初中的政治教学因“趣”而精彩 篇11

一、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攫入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初一课文第9课“寻求真挚友情”时,可以从李白的诗《赠汪伦》导入新课,这首诗学生比较熟悉,全班集体背诵后,然后教师指出:这首诗被历代人们传诵,成为人们讴歌友情的千古绝唱。那么,什么是友情呢?为什么人们要寻求真挚友情?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问题,继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

二、讲故事

这项活动学生喜闻乐见。课文中引用的材料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熟悉后利用故事形式讲出来,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的共鸣,让他们在享受趣味之中接受知识,潜入记忆,并难以忘怀。如初一下册11课“爱国情操”,可讲述“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将军和吉鸿昌等爱国英雄故事。

三、歌曲欣赏

即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有关歌曲引入课堂教学,歌曲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运用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异常兴奋、活跃,学习主动活跃,并能引发深入思考。可让学生独唱、合唱、教唱,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播录音带或VCD碟片,如学习初一第7课“增强自尊”时,可教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或放录音、VCD碟片等。

四、自我表现

教师在授课时利用或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培养自尊自信”时,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朗诵自己的优秀作文,或演示自己的小发明,或弹奏乐器等,表现自己的长处,以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五、电化教学

利用这一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愉悦学生身心,并启迪学生的睿智。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校已有的幻灯、投影图片,也可以自己制作相应的图片,讲解课文,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也会教得得心应手。

六、演讲活动

举办这一活动,既可检查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识。一课内容教完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写,再安排时间演讲,也可和班级开展的主题班会结合起来进行,由几个学生担任评委,规定标准给参赛同学打分,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初一下册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上完后,可举办题为“我的自信心”或“我如何赢得自尊”的演讲会。

七、知识竟赛

上完一课后,教师将课文的重点内容制成必答题、抢答题的卡片,每组派3~4名代表参加竞赛,采取抽签、积分的方式进行。这项活动既可检查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八、名言、警句

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搜集本,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定期布置搜集内容,检查搜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讲到相关内容时,请有关同学朗诵,或教师自己朗诵。开展这一活动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上一篇:学生模块下一篇:μC/OS-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