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

2024-08-29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共12篇)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 篇1

何谓阅读中的创新, 本人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通过自读文本, 分析、收集和处理文本相关的信息, 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 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情感, 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行为。那如何使阅读教学中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 最能激发兴趣的是那些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 为此, 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去挖掘文本中的教学点, 引领学生一起去探究, 以诱发创新意识。

1.抓住预习中的疑点

小学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 非常适合孩子阅读的。然而由于小孩子天性好动, 静不下心来阅读。我要求孩子预习时不光要读通课文, 还要想想你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了吗?读不懂的地方打上“?”。这样预习, 有了问题, 那么盼着上课时解决的心理特急切, 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高昂了。

2.抓住文中的空白处

把长长的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乃至一个词, 是思维的浓缩;同样把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符号读成一个画面, 更是思维的拓展、创新的摇篮!我们要善于抓住与文本中心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 让学生品味这样的字词, 以悟到文字的内涵。如此让学生亲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哪会不感兴趣?

3.抓住互动的交流点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为此, 课堂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对话, 和文本对话, 和教师对话, 学生互话, 多方互动, 此间,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互动中感兴趣的交流点, 让他们尽情地交流想法、沟通情感、品味思索, 以此激发学生的发现欲、创新欲。

二、注重问题, 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到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 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怎样的问题是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 觉得所提的问题既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更是能够抓住学生的心思, 并给学生思考的方向, 答案绝不仅仅是旧知的再现, 而要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 是学生创新阅读的前提。

1.精心设计问题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短短的四十分钟哪容学生静心思考?没有思考, 创新何来!所以作为教师, 拿到一篇文章, 首要做的是静下心来阅读, 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既要高瞻远瞩, 设计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性地回答;又兼顾学情,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积极思考来回答。只有这样, 你才能看到学生那鲜活的创新阅读。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 我就文章中出现的两次抱母亲, 引出了本堂课的中心问题———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 文章为什么写了两次抱母亲?接着, 让学生读第一次抱母亲的句子, 自然派生出一个中心问题的子问题———母亲到底是重还是轻?让学生在文中找依据。当学生认为母亲“重”的同学找了关于母亲挑重物翻山越岭那一段话时, 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 想象:这是怎样的山, 怎样的岭?此时此刻, 母亲手里拉的是?肩上挑的是?背上背的是?在一个个想象的场景中, 母亲肩负的重担化作了一个个似曾熟悉的画面, 犹如一张张照片在学生的眼前定格了, 真切地感悟到了最重时只有89斤的母亲肩负的的重担。那些对语言感悟比较敏锐的学生悟到了———母亲“轻”的是“体重”, 内心“看轻”自己; 母亲因为“看轻”自己, 所以在她心里孩子、家庭最“重”!

你看, 这样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文本表面的语意, 更把握了文本的本质语意、社会语意!如此富有见地的阅读难道不是“创新阅读”吗?

2.自我解决疑难

创新阅读, 千万不可满足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就了事, 课堂上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善于捕捉学生讨论时产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 往往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在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初读后, 第一反映就是萧伯纳太骄傲了。这就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解。我让学生静下心来, 细细阅读。结果细心的一帆同学, 找到了话末的“句号”, 他说:“如果萧伯纳很骄傲的话, 末尾会用‘!’”悟到了萧伯纳的“谦虚”。由此及彼, 有学生找到了“临别时”这个词, 说:“如果他很骄傲的话, 会一开始就告诉小女孩的。”此时, 又有学生提出:“这与第四自然段中的‘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这句话不是矛盾吗?”到底是“谦虚”还是“自夸”呢?随着问题探讨的深入, 学生的的思维也随之活跃了起来。让学生站在了萧伯纳的角度上反省刚才的言行, 悟性高的孩子一下子读到了萧伯纳不同于常人的“自律”!

学贵有疑, 特别是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这可是获得新知的契机。如此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关注, 展开讨论, 共同探究, 能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3.诱发发散思维

教材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还是学生习得各种能力的依据, 是发展学生智慧的工具。为此, 我们教师要发挥教材的潜在势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此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给学生提供创新阅读的途径。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思路。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 眼前浮现了“路上苍苔”“园门柴扉”“春色满园”“红杏出墙”这四个画面, 其中“春色满园”是春意最浓的画面。我就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株出墙的红杏, 你是以怎样的心情出墙的? 周围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争奇斗艳、表现自我的? 随着老师的提示, 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 孩子们置身于浓浓春意中, 你是红艳艳的杏花, 我是那依依的杨柳、鸣叫的鸟儿、绿茸茸的春草……园中之物“动”起来了。此时, 孩子们一起跟随诗人拜访老友,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新性地写下来, 可谓水到渠成。

三、正确评价, 勇于创新表述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是阅读中“创新”行为的一种重要体现。课堂上, 我们往往在为学生那创新性的见解而叫好的同时, 却忽略了对学生表述的指导, 长此以往, 学生的表述能力有退步的危险, 这, 得不偿失!因此, 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及时纠正表述中的问题, 使学生既体验到创新阅读的自豪感, 也品尝到正确表述的成功感。

如在教学《祁黄羊》时, 有学生对晋悼公赞叹祁黄羊“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这句话有异议, 他认为外举解狐、内举祁午是祁黄羊的故意行为, 表述理由时出现了以下几种错误的方式:1.作为一起工作的祁黄羊难道不知道解狐有病吗?他故意先选解狐。2.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选自己的儿子当中军尉, 让解狐主动提出自己不当, 那么自然就轮到祁午了。3.所以说祁黄羊是一个有私心的人。此言一出, 全教室哗然, 这样的悖于原文的观点确实创新, 但是, 阅读教学不能因为追求超文本的阅读体验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与把握。更何况, 这样的表述还有语言上的问题。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1. 中军尉这个职位关系着国家的安慰, 用“选”字不当, 该用“举荐”;2.上述的三个问题是站在解狐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应站在第三者的公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讨论后, 再表述时, 语言就准确了。如:1.祁黄羊为什么先举荐解狐, 而后举荐祁午?2.祁黄羊凭什么举荐解狐?3.祁黄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此可见, 当我们用心呵护学生那创新之举时, 教师的正确评价是多么重要。在教师正确评价后, 学生不仅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而且表述得清楚、完整、准确, 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阅读中学生“创新”之举的培养内涵丰厚, 我仅触及了冰山一角。但是, 我却欣赏到了学生阅读中因为“创新”而精彩的一面!

数学教学因创新而精彩 篇2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成家川联校东邑小学 赵丽丽

【摘要】 多媒体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教学更加灵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它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呆板的、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跃、精彩而高效。

【关键词】激发兴趣 灵动精彩 突破难点 培养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敏感,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物体,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课文插图,制作的投影片已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多媒体为看图学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使常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常规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能多角度的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灵活,使课堂更加精彩,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一直是我的追求和探索。我坚信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对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一、创设情景、再现文本、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通过创设情景,再现课程文本,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9课《九寨沟》一文时,课文写得很美,这与作者丰富的语言是分不开的,然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其体味语言文字的能力还不够,因此,我请多媒体来助一臂之力,引起学生在边读边看图中品尝美的语言,品尝语句中蕴含的色彩美、形体美、音韵美,意境美。我在教学时,将描写每个景物的句子制作在印有该景物的图片或动画上,让学生边欣赏九寨沟的美景边读句子,体味景物的特点,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词语和句子写出景物特点的。例如:我在教学“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一句,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说瀑布有什么特点?然后出示“飞流直下”的动画,最后定格画面打上这一句话,再让学生说说从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会体味到“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所体现的瀑布激流直下,或宽或窄,或高或低,哗啦啦、轰隆隆,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晶莹多姿、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景象也了然于心了。多媒体使我的教学灵活多变,讲课时得心应手。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和难点上会花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感触不深,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止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它犹如一座桥搭起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了我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精讲,突出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是整个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4课《雾凇》时,通过多媒体出示美丽的、千姿百态的雾凇图片,让我的学生对雾凇的美景印象深刻,特别是对雾凇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历,不容易理解,我运用多媒体教

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上40分钟的利用率。我们不仅要欣赏美、感悟美,还应在此基础上再创美。将课堂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上,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

(一)口语训练: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了有关桑兰的资料,收集了一些残疾人勇敢和命运作斗争的生活片段,然后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句句包含赞美之情的话在学生的口中流露出来,我利用大屏幕,把学生们表达得自然流畅、充满激情的话语显示在大屏幕上,并引导学生读句、评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二)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苏教版第五册《东方之珠》一课后,要求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道上就热闹起来。”写话。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之前要求学生上街注意观察,自己也亲自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学生的写作兴致很高,就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几位同学也绽开思维的火花,写出了比较生动的语句。多媒体的有效运用,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它们逐渐变得爱写、会写了。(三)朗读训练:

在朗读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和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体验,并通过朗读表现内心的体验,从而读得声情并茂。我经常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入情入境,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因关爱而精彩 篇3

一、一个信念:永不言弃

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调皮的、冥顽不化的学生,这些学生反复性很强,让家长无奈,学生本人也会自暴自弃。但经验告诉我,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有特质的学生,合理引导,巧妙教育,是可以转化他们的。教师不放弃,他就不会放弃。而且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发挥他的长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优点会对抗不足,优点会带动缺点转化。由于我格外关注这些学生,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这让他们开始尝试转变。

比如我班曹月同学,原来在其他学校就读,因为父母离异,于是转学到我校就读。由于父亲没有时间管她,这个女学生渐渐变得行为随意,凡事满不在乎,耍小聪明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原来的好学生变成了班上的学困生,不仅作业不做,还撒谎骗家长骗教师,经常钻空子。父亲对学生无可奈何,学生更加有恃无恐,撒谎、不完成家庭作业成为常态,听说以前代课的教师对她一筹莫展。经过我的一番观察发现这学生天资很聪明,最为可贵的是爱看书,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她喜欢小动物,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有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于是课堂上我开始关注她。讲课讲到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相关情节时,我有意留下空白,并且对学生说,据我所知,曹月读过这本书,她肯定能讲给我们听。学生很吃惊,没想到教师会叫她,也没想到她竟然读过自己不熟悉的书籍,有点开始对她刮目相看。看她的表情也是对教师的突然“袭击”感到有些意外,尽管她说得不错,但是同学们显然不以为然,她自己偶尔受到教师的重视,尽管当时激动了一下,过后也就波澜不兴了。我继续关注她,我要彻底改变这个学生。课上经常用眼神提醒她专心听讲,鼓励她大胆发言。并时常告诉她爸爸我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重新点燃家长的信心。阅读课上指导她写字,要求她写好了才能看书。渐渐地,这个学生书写进步了,上课能够主动发言了,作文课上发挥她看书多的优势,写出了一篇篇生活气息浓厚、灵动的、有血有肉的习作。当我把她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大家时,大家再也不敢小觑她了。从同学们的眼神当中,从教师的期待当中,她感受到了力量,找回了感觉,树立了自信,行为习惯改变了许多,成绩也稳步提高,对学习越来越上心。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

二、一个做法: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如果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班的郑约翰同学,语文成绩特别差,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没办法。于是我从指导学生写字开始试图改变这个学生的现状。我手把手教他如何正确书写一个字,然后让他独立写。告诉他写字要领:心里记下这个字,眼睛盯住书写的位置,笔画摆开,不要重笔。学生憋足了劲,写得非常困难,但是他在努力,由此我看到了希望。课堂练习时我总是来到他身边,教他、鼓励他,表扬他的哪怕一点点进步;家庭作业我只给他布置生字。渐渐地,学生书写习惯、书写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信心。接下来针对他薄弱的各个方面,我开始逐步提高对他的要求,介入各种练习,以提高他的语文学习能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我们不可以忽略、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因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未来的一天他们一定都是优秀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全班学生都开始努力,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并做到尊重每一个同学。我知道这一班学生在积聚力量,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搏击蓝天的雄鹰。

三、一个中心:真情奉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心灵的年轮。”在教育的过程中,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差生的教育必须做到润物细无声。差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给予矫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简单粗暴地狠训一通,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教育时首先要做到“尊重”二字,真心实意选择好的角度和时机,耐心地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消除了他们的逆反情绪,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虽然小,但他知道谁对他真的好。如果教师对他真的好,他会信服教师,他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各类学生,应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对于缺乏意志力的学生,督促检查是必需的举措。我手头有一个名单,对这些学生,我是每天都要“接见”的。为了将这项工作做扎实,我将纸条贴在语文书上,以备随时提醒。思维是有惰性的,我在上课注意对这些学生的提问和启发,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两天,长时间这样做,就培养了这些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作业潦草的,我天天面批他的作业。作文困难大的,我跟他面对面指导写法,有时从写一个片段入手,有时从模仿一篇范文开始,有时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在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开始喜欢语文,开始会学语文,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向理想挺进。做一个能改变学生、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师我很幸福。

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生活的信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所以,对于身心都处在发展初期的尚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有永不言放弃的信念,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同时以自己的真情去引导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女性,我以慈母之心去关注、教育每一个学生。当爱心的阳光照射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反射出更为绚烂的光彩。学生的成长之路被我们提速了,我们也会因学生的成长而演绎出精彩的教育人生。

语文课堂因创新而精彩 篇4

一.精心设疑,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读课文时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之中,最能反映学生水平的是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问答和分析篇章、概括段意、主题,明确答案;学生习惯于课上记好笔记,课后诵读笔记,考试时统一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上我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求答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穿插四人一组的讨论、小组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回答从不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其次,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在教授《最后的常青滕》一文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

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

2.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

3.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的可能?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用自己的品析欣赏了作者构思之巧妙,解读了贝尔曼人性中的不平凡。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指导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

语文教材选择了如《荷塘月色》《师说》等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在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后,应着重分析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这正是每个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最为可贵的创新能力,值得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思考。比如,讲完《荷塘月色》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创作的《荷塘清韵》,并让学生综合比较,同样是写荷塘的,两篇文章却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思想境界。朱自清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素淡朦胧的优美画面,他那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感伤情怀,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他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而季老先生笔下的荷塘却增添了前者所不具备的时代沧桑感,比较之后,学生不由耳目一新,才发现写文章贵在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会缺少鲜活的生命力。这样教学就为日后创作文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每个单元结束,我都向学生推荐部分作品,指导他们阅读,达到了使学生知识充实,视野宽阔的教育要求。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样做, 首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能丰富学生的再创造想象。比如,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第三部分时, 我就小说出场的人物分别让学生扮演, 而小说中“康大叔”这个人物形象是课本剧中的重头戏, 所以我挑选各个班级最富有表现力的同学进行扮演。这种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大家争相扮演剧中的角色, 在“康大叔”不可一世的话语中, 学生把握住了这个流氓刽子手的本质特点, 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党人严重脱离群众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角色扮演, 也丰富了学生的再创造想象, 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再创造想象的基础上, 才能表现出每个人富有个性的特点, 表演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再创造想象的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 学生日后作文时进行创造想象便成了有源之水。

四.拓展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

写作练习、辩论赛等都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形式。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见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创新教育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步入生动的现实生活,给学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爱说,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适机进行指导,而教师的鼓励,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提高。

数学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篇5

小学数学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呢?“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人们常说:“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良好方式之一。

一、提供自主时空,体验数学知识“再发现”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观察、想象、推理、猜测、验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不断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过程。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笔者是这样展示教学的。笔者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在形象具体、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感受“相同加数连加”这一数学现象,接着举例设疑:“老师报一个连加算式,如‘8+8+8+8……’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又对又快地把老师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每位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记住算式,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像这样的算式除了要注意“相同的加数是几”外,还要注意“相同加数有几个”。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自主感知并概括出结论应该是“10个8相加”,接着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含义。为了引入乘法,笔者设计如下情境:①出示4张桌子8台电脑,问:“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怎样列式?有几个几相加?”②出示8张桌子16台电脑,问:“现在又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怎样列式?有几个2相加?”③出示20张桌子40台电脑,问:“现在有多少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学生回答的声音开始时响亮又整齐,接着就慢慢小了,再接着就有人开始笑了,最后只剩下几位同学回答。笔者趁机问:“怎么不说了,你有什么感受?”生■:“太麻烦了,算式太长。”生■:“如果写出来,连本子都不够写呢!”这时,笔者趁热打铁:“能不能想出一个简便的办法来解决?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上情境,以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一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强烈的思维反差中自主发现“求几个几相加”用加法列式比较麻烦,从而自然产生用乘法计算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去自主“发现”与“创造”新知识。

二、提供活动机会,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分类与整理”一课,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记录才能看得简单、数得简单、记得也简单”呢?笔者先进行“教师报水果名称,学生做记录”的活动,没想到学生们记录的方法精彩纷呈:①报一种水果就画一个图形,画完之后再分别数。②先把水果分类,再用数1、2、3表示(有一个就用1,再有一个就在后面写2)。③先分类,再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也有的用“+、-、×、÷”等符号表示的。④先分类,再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有画“○”的,有画“√”的,有画竖线的,有画横线的。⑤先分类,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等。这时,笔者组织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画水果图形的方法不够好,每个水果图形都要画,太慢了。”有的说:“先分类,然后再用多种符号表示的方法较好,让人看得清楚,速度也快。”有的说:“先分类再用一种符号表示的方法最清楚,且速度又快,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的说:“画‘正’字的方法最好,因为它能很快数出有几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体验总结出来的统计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这种通过亲身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不仅切身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培养了他们的优化意识。由此可见,你为学生提供多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就会还给你多大的惊喜。

三、加强实践性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行教材的最大特点便是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活情境,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性练习。例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结果就有:“我爷爷今年86岁”“从学校门口到教室要走78步”等很有价值的数学语言。认识完“人民币”,来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买菜,并写一则数学日记;也可以让他们当回“小小调查员”,调查市场上水果、蔬菜、鱼、肉等食品的价格。认识完乘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一双手有几个手指头?”“一个汉堡5元,买5个汉堡一共要多少元?”等,并让他们制成学习卡片。这些活动,是有目的地让学生们寻找、体验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为教学的实践者,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外化数学的价值与影响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体验数学、欣赏数学,让课堂因体验而精彩,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人人都乐于品尝的“心灵鸡汤”。请相信,如果您的数学教学能给学生以切身的体验,那么,即使您只是一位小学教师,即使您身处偏僻的深山或边远地区,您却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您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数学教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6

一、游戏化——易于幼儿接受

新《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教师会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会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4的形成”的教学活动,以“动物联欢”引出课题,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上面有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跳、小鱼在游、小狗在笑。这些小动物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而让幼儿模仿小动物表演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游戏化——体验积极情绪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在理解数的意义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将数与物一一对应点数。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摆放,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三、游戏化——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幼儿没有对于这门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好奇心,那么数学学习将是一项艰苦而缓慢的工作。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带着与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奥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

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乐意吸取不同的思路、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游戏和不同思路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提供了大量的事例。例如,孩子在玩积木时,可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组合方法来观察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面时,摆多少块可以不倒下来。她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她还可以用从游戏中所获得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在游戏时所用的不同思路就是在为某种任务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说游戏是研究的最高形式。

四、游戏化——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0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评判谁说得对,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重叠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物品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并画一画(如花瓣、小鱼、气球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结果,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五、游戏化——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品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

六、游戏化——积累数学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

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在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来的是多少;今天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有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共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思考蛋糕应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样才能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数学因游戏而精彩 篇7

一、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 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 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课前,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分类活动, 教师安排了能够供幼儿分类操作的环境.主题活动“秋天的果子”中, 我将幼儿涂好色的水果拿到角色区玩“水果超市”的游戏, 要求幼儿给水果按一定的特征摆放在“水果超市”里, 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 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变换分类方法, 看看谁的方法多, 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 在平等的关系中, 幼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放松, 加上环境上的宽松和谐, 幼儿能够充分地“做”和“玩”, 显得跃跃欲试, 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 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优化游戏结构, 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研究得出:大脑指挥双手, 双手又促进大脑, 让幼儿多动手, 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 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因此, 教师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 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景, 让幼儿进行思考, 并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 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例如:娃娃游中国“几个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玩, 看看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近?哪个小朋友到北京最远?”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 有的用回形针, 有的用相同长的纸条, 有的用绳子, 有的用吸管……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 进一步引导测量同样地方的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手指有长短, 大个儿的小朋友手指长, 小个儿的小朋友的手指短”, “我的吸管比他的绳子短”等, 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三、注重游戏操作, 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因此将操作活动游戏化, 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 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 再由幼儿模仿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 我将红、绿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 游戏时, 每人得到6个双色圆片, 幼儿把6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 看一看, 6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 几个绿色圆片, 从而自然得到6可以分成几和几, 再将其结果一一记载下来.如此经过反复几次的游戏, 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 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 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数的概念.

四, 适时诱导, 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

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幼儿操作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时机, 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和操作的热情, 指明操作的方向, 时刻鼓励, 直至尝试的成功.例如:“飞行棋”是一种发展幼儿手的技巧、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游戏, 在活动中总用单一的玩法难免会失去兴趣.利用棋子中间有不同的图形和颜色可让幼儿进行排序, 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四种颜色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蓝棋子、一个黄棋子、一个绿棋子……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选择图案跟颜色一起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如:一个红棋子、一个图案, 一个蓝棋子、一个图案等, 按各种不同变化的规律进行排序,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篇8

一、创设情境, 引导提问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为此, 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讲授“同类项”一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17xy2+23x+7x-35xy2-30x+18y2x, 让学生说出一组x, y的值, 老师能马上算出代数式的值, 学生情不自禁问速算的秘诀在哪里?然后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思考, 最后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比如在讲圆的基本性质时, 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下面图片, 问:自行车轮和皮带传送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 可以吗?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把车轮做成圆形, 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 (圆心) 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 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 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因此, 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 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也深刻的领会到圆是轴对称图形, 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二、传授方法, 鼓励提问

学生提问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学习的反映, 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但这需要老师加强方法的指导。在预习阶段, 教师须遵循教学大纲和知识点的基本性,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和学习指导, 记录预习教材内容时产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弄清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预习目的不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中则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把在预习或课堂学习中产生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疑难问题提出, 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新的观点,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 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后学习中则根据复习思考题的评价要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课堂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借助新课中所获得的同一类知识和规律性的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

提问的顺序。美国学者一凡.汉乃尔提出了建构批判性思维机能的七步高效提问法:a.贴标签 (1abe1) , b比较 (compare) , c.列清单 (1ist) , d.编码 (encode) , e.解码 (decode) , f.预测 (pre~dict) , g.再总结 (resummarize) 。这七步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特别的智力活动, 可省略步骤但不可返回之前步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三、把握时机, 以问解问

古人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 想说却说不出来时, 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告诉我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弄清要讲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哪些应该先讲, 哪些应该后讲, 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 怎样结尾。这样在“层次”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然后去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 以问解问,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否则, 效果就会大的折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3×3×3×3, 让学生观察特征, 直接问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学生没有方向感, 无从下手, 不知道回答什么内容, 教师在课前备概念的引入时没把握好时机, 致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教师应该分两部分进行有效提问, (1) 各因数有什么特征? (2) 是什么运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理数乘方的定义。为本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好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到好处地诱发学生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把握时机以问解问, 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巧妙、科学地设计提问, 让数学教学因问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凤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2) .

数学课堂:因开放而精彩 篇9

一、课堂形式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性教学而言的.它的课堂形式, 可以让学生参与多向活动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巩固、深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过于统一, 教学内容也过于单调,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此引进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尤为必要.

(一) 小组活动式,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及相互之间的交流, 产生碰撞的火花, 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时常改变两人一桌, 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传统做法, 经常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多人围坐, 分成几大组, 围成圆形、弧形等形式, 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使每名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兴趣活动课, 迸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 其差异之一是某人在这几个方面的智慧占优势;差异之二是某些智慧已被某人所显示, 称为显能, 某些智慧还没有被人所显示, 称为“潜能”.也就是说学生的智慧是多方面的, 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好自由、五彩的大舞台, 尽可能地使每名学生的各种智慧都得以发展.“趣味活动课”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使每名学生在平等、民主而又充满智慧趣味的课堂上, 思维自由翱翔成为可能, 他们共同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充分开阔视野,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课外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数学起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数学.然而, 课本上的许多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枯燥而又乏味, 很难用语言交流清楚, 这也变相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有些课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去研究, 让学生从自己的动手实践、动脑探索中, 掌握新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米、千米”的认识时, 考虑到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完全表达清楚, 因此就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 通过自己的动手测量、探索, 估算出1千米有多远, 在学生的手、脑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情感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提供情绪、动机的依托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试于衷而行于外, 走上讲台时, 应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讲对了要肯定、赞扬, 讲错了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 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些错误的尝试, 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 使每一节课在每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应该做到:只要学生站起来发言, 回答正确与不正确一样看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 老师应带领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回答不正确时, 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参与, 再想想应该怎样做, 等会儿请你回答好吗?”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 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 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 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我们只有恰到好处地组织教学, 灵活多样地选择方法, 激发学生的情感, 借助情感的动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 想探索, 为诱发创新思维埋下伏笔.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为创新思维拓展多维、恒远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打破一些封闭而难懂的教学内容, 通过引进、探索开放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创造性思维开启畅通之门.

(一) 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激发创造的欲望

创新意识指一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 引发出创造动机的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需要, 二是冲动, 三是兴趣.因此, 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而增强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直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出示两个盒子, 让学生猜一猜、谈一谈、动一动, 编出简单的尝试题, 导入新课.

(二)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奠定创造的基石

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 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现在教材的大部分内容, 能注意问题过程的探索性, 题材的丰富性, 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有些章节太过于理论化, 因此, 我们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好教材, 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铺垫.

(三) 设计练习的开发性, 丰富创造的内涵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 那些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 烦琐地死记硬背, 基本上无思维价值.要克服这些弊端,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设计数学练习时就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会创新.如讲完“人民币”的认识后, 出示“3元可以买几支铅笔?”让学生自己补充, 收集信息, 通过相互讨论、思索, 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的思维充分碰撞,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识字教学因“随文”而精彩 篇10

一、移植情境,在随文中链接生活

汉字不仅仅是单独割裂的僵硬符号,更是融合了音、形、义等诸多元素的表意文字。如果单纯的集中识字,就会使得原本有丰富意蕴的语言文字变成呆板的“客观存在”了。因此,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中营造出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韵中开展识字活动。

例如,《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喊”,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个生字的意蕴呢?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语言:“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呼喊什么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上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过程中的声音、神态都与“喊”字的状态契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口”字旁表示形,需要用口才能“喊”出来。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现场书写汉字,让学生经历情境感知、观察字形、实践练习等思维过程,夯实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此时,教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再度诵读含有“喊”字的语句,在情感浸润中关注生字的表达效果。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扫除了生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其的把握也更为深刻,不仅读得入情入境,“喊”得也是情绪高涨。

在情境中引出生字、体悟生字,将生字和相应的生活状态链接起来,加速了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品味,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感悟生字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大道无痕,在随文中润物无声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教育的过程,真正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将一大堆生字集中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生字大山,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识字教学的效益可想而知。教师应该结合文本情境,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中的“强”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师:灿烂的太阳会发怎样的光呢?

生:强烈的光。

师:你们被强烈的光线照过吗?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模仿孙悟空,做出单手遮挡阳光的动作后,齐读:强烈的光)

师:风儿在干什么?

生:风一直在拼命地吹,吹得很大。

师:那是怎样的风呢?

生:强烈的风。

生:能把船儿吹跑的风,就是强烈的风。

师:太阳和风儿都这么厉害,我们来看看谁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太阳和风儿两者之间的“强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强”字的含义创设了具体感知的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刻板痕迹,而是在与教师愉快的对话中完成了对生字的感悟。

三、多维展示,在随文中丰富积累

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运用文本中现有的情境,为教学的汉字创设可感的问题情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境认知,还要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在文本和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扎实有效的情境支撑。

还以《谁的本领大》一文为例,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动词:“推”和“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两个汉字呢?教师在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有一个提手旁。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提手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一般都是用手来做的。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我们猜测得对吗?

生:起风了!快挂帆吧!在我们生活中,“挂”是指用手把物体置于高处。

师:你能表演一下“挂”的动作吗?(学生表演平时挂衣服的动作)

生:只见风推着帆。我们平时“推”,也是要用手的。(该生说完,自己就做起了动作)

师:像这样有提手旁动作的词语,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跟大家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了汉字的“动作要领“。学生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对具有提手旁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后,教师则以提手旁为圆心,引导学生积累同一类型的汉字,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归纳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四、实践练习,在随文中强化运用

在很多文本中,生字的价值不只是学生掌握的对象,有很多生字都承载着表情达意、展现文本情境的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生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议论、练习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洞察与体悟。反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意境的浸润下提升识字效益。

例如,《梅兰芳》一文中在描写梅兰芳练习眼神时就运用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将梅兰芳刻苦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个关键词语就有两个生字。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语言情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要求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盯”的教学: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可能与什么有关?课文中的“紧盯”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情境,说出自己对“紧盯”的理解,并用自己的动作加以形象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了“注视”。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还积累了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表示“看”的词语中进行辨析选择,提升学生感知同义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夯实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巧妙地将生字的形态、意蕴等元素融合其中,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数学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讨论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2-01

一、讨论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实讲为主,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会在课下进行大量重复练习,这种枯燥式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性。然而,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讨论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加上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的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讨论式教学,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增强了,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讨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学生面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当面对问题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课堂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风采,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授数学课的时候,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激烈的交流,对于比较难的问题,通过团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难题,不会仅仅依赖老师,而会主动去向其他同学求助,相互讨论,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

五、讨论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所谓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将讨论嵌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有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教师将讨论式教学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其应用。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而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老师直接枯燥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所以,在将讨论式教学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精心安排,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浅显,最好能够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讨论内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讨论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分组讨论生活中所遇到的对称物品,然后让每组同学列举,看哪组同学列举的最多,并指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样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讨论,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满怀好奇心,并充满兴趣地去听这节课,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点时有点吃力,对所学内容有争议,或者是遇到了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点,并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小组讨论后如果仍有问题,那么老师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问题的本质。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能让时间过长或过短,提高课堂的效率。时间过长会影响整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时间过短,学生之间未充分交流,一知半解,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和目的,白白浪费时间,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抛物线 y=ax2 +bx+c的图形时,教师讲完时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之间讨论并根据a、b、c的取值不同,分别画出y=ax2 +bx+c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讨论时机,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地去解决课堂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教师要掌握好讨论形式,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式教学并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时间,进行有效的讨论。老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从而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要使学生全员动起来、全员参与。然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提前设定,使学生能够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预先思考。另外,教师要仔细记录好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授课时进行一一解答。一次成功的讨论,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认真思考,确定好的讨论主题,并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讨论形式。而且,教师要把握好讨论方向,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对于一个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然后让各小组成员进行抛硬币试验,每组抛30次,并分别记录正反面的次数,求出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最后,将各小组的结果进行累计,求出总的正反面发生的概率并对结果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通过同学之间的重复试验,加上对问题的讨论,我们就可以得出概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后概率的趋于稳定性。通过讨论式的学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为了更好地发挥讨论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目的设置讨论话题,并把握好讨论时机与时间,对讨论方向进行控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才能使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 董彩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普陀教育,2007(9).

让数学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篇12

一、课前有效备课

充分、精心地备课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读懂教材.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教材单方面地对话, 还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 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 并且找到这几种角色的差异, 最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其次: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还应了解学生个体情况,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知识面前所表现出的接受、理解、运用的能力千差万别.因此, 需要进行分层备课:即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 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 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二、课上有效实施

要知道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备课, 也不一定等于课堂有效.一堂课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而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如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使用不当, 即便是教师教得再辛苦, 学生也没有收获, 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 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甚至觉得枯燥无味.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我认为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引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主导动力.我曾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 学生中“喜欢数学”的仅占26%.可见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 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等.我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设生动情境, 让学生由生活到数学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情境的创设, 应围绕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情境, 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设计情境的真正意图.所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体会数学的作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给出了“海上日出”的片段, 形象地展示了天水一线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二)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

1.教学方式要有效

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所有学生, 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要在同一时空中按整齐划一的目标发展, 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 如果能将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这里, “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递进”则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向前推进, 使每名学生都有成就感, 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激发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练习要有效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是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反而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形式多样、有的放矢的练习可以使即将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3.课堂反思小结要有效

学生自我小结, “自我完善”非常重要, 老师在课上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 这是个消化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觉得应该又是一个安静的时刻了, 教师不要急于“叭叭叭”地提醒这个、总结那个, 代替学生反思.要给学生安静地独立地纠错、补充和反思的时间.比如让学生订正自己的错误, 并针对错误问问自己:做错的步骤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思维的障碍在哪里?并写出注意点.当然, 我们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 在学生自我完善的基础上, 必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要点网络, 总结解题方法规律,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堂之上就形成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记忆, 不能在虚假繁荣之下掩盖对知识掌握得不到位, 不落实事实.

(三) 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一节课中, 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 教师与学生共同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同学的回答, 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 从他的视角去思考, 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在对同学们的发言肯定后, 学生情趣得到了调动, 知识也得到了掌握.

三、课后有效反思

上一篇:典型伊斯兰园林下一篇:公路企业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