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创新

2024-08-18

数学教学创新(共12篇)

数学教学创新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方法、模式以及数学创新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 激发数学兴趣,培养创新动力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知难而退。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天是星期几,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求知欲的激发必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 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 (数学活动) 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三) 倚重数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 (再造性) 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

二、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意十足的教学活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 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有了这些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作为保障,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二) 极具创意的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自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

(三)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三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三、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数学教育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让各科知识融汇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整合,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数学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学和其他活动所反映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创新 篇2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摘 要:创新的作文教学,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匠心独运的立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应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放飞思想、点燃激情,呵护并鼓励学生新奇的技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呵护 个性化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为作文立意的桎梏,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即使是不很正确,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而要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思考我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贫富悬殊加剧、精神家园丧失、党风整顿、民风变化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让它们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课堂,反应在学生的笔下。

但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也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著名作家陈燕丹在为《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作的评论中说:“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净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见,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的“离经叛道”,要允许学生的文章“豁点边”,要尊重学生,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朋友”,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乃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并快乐,而不应大发其火借机泻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教师还要紧跟时代,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早已不是过去封闭在四堵高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深造、探究,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三、作文教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学生的创作个性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课之前,可布置一次专题摘抄,如笔者在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我爱我家”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爱”的名言,阅读有关爱的名篇,这样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抄佳词丽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现写作的题材范围狭窄,思想感情苍白等问题。因此,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绘自然景致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对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就自由了,有创意了。

五、作文教学要呵护学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技法运用巧妙娴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因为作文的目的并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的过程中,在作者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中,为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因为,当作者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与其血脉相连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观察客观对象时的主观差异性的烙印。这也正是“文有法而无定法”的根本原因。既然技法的个性化是作文与生俱来的特性,作文教学就要遵循这一法则,破除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结构套路及写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标准上对新颖的结构或独特技法的文章应敢于肯定,及时勉励,特别是对于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宽容,不可随意否定。

此外,要鼓励学生运用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数学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创新意识

教育改革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慢慢地向素质教育转变,不再是以前只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了。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创新,勇于实践。

一、备课创新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则是这个阵地的保护者,而学生则是这个阵地的主人。因为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教师才能够真正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师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优秀的教学手段与新教学理念,创造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否则容易出现不符合小学生认知思维的内容。同时,在备课中的例子尽量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如:“小学数学中乘法表”的学习,以往这些口诀只需要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了。然而,小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经常会混淆口诀。就像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很红的一个小孩背乘法口诀的视频,就是死活记不下4×5=20。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的备课就需要多多地考虑学生,针对小学生的情况进行创新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二、课堂结构创新

调查发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环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学习很重要,另外,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数学教师能够以和蔼的态度和有趣的語言进行授课,那么小学生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他们更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小学生常常会出现上课不专心、课后不喜欢做作业等问题,这也可能跟数学教师的课堂结构有关。如果每次上课的结构都一样,学生还没有上课就知道教师上课的节奏,就不太愿意上数学课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种种问题来适当调整课堂结构,创新我们的数学课堂结构,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说:现代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经慢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中,同时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好奇和兴趣。这时候我们的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新课堂结构,使学生掌握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手段创新

现在的教育界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比如说:现在被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接受的“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从而出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言论。也就是说,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为了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同时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理论公式讲解,而是有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比如说,在讲“加减法”这部分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铅笔,用铅笔来表示数量,比如说学生在回答“3+7=?”这个问题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先拿出三支铅笔然后再拿出七支,这时学生就能够很快得出答案,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学生不再是埋头苦做题,而是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创新学习方式来掌握和练习知识点。这样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奖励小组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集体感,从而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的效果。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每一个小学生在小组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学生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

数学的学习不需要像语文一样读一篇长长的文章,然后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寻找问题的关键。数学就需要学生在吃透教材公式概念的基础上,从简短的题干中找到切入点,从而运用这些公式将各个条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思维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学了,还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做题创新自己的练习方法。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也涉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数学教学创新的方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数学解题,提高其参与程度,不断进行有规律的探索与运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数学教学创新 篇4

关键词:PLC技术,创新教学,生活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PLC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 这也使得PLC应用这一高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瞩目。如何提升PLC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PLC专业人才的需求呢?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以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就高职PLC创新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较为薄弱, 而且对照抄照搬教材进行“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很抵触, 因此, 高职教师在教学PLC应用技术具体知识点时, 可以立足于高职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经验, 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寻找与所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素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大有裨益。

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 在教学“点动与长动控制电路”时涉及“按钮”这一知识点, 我就以学生所熟悉的电脑这一实物出发, 进行了生活化的教学。首先, 以电脑主机上的按钮为例, 让学生熟悉了按钮的外形结构;随后让学生进行按动按钮的亲身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抽化出了按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最后, 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物与按钮的工作原理图进行一一对应。由于这一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高涨, 并都踊跃且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这表明, 贴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创新高职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追求新鲜、个性, 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鉴于高职学生的这一主观学习需求, 教师在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时, 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阐述。这样既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较长的时间, 同时, 学生又能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不知不觉地对所学的知识点产成足够深刻的印象, 而这显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对此, 我感受颇为深刻。如, 在讲解PLC编程这一内容时, 以智能群控电梯工作过程的编程为例, 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了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教学步骤为:首先, 师生一起分析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然后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 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教辅手段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程。多媒体教学设备带给了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官冲击, 在维持其学习注意力的同时, 使得他们对PLC编程这一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大大优化了课堂学习效果。这表明,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高职PLC应用技术的教学能取得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设置任务辅助开展教学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其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衡、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 更应当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稳步发展,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职业生涯。

也正因为如此, 我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与他们实际水平相符合的学习任务。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同样以编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 我在讲解了相关的知识点之后, 便向学生设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对舞台升降表演的过程进行编程。这一任务难度较大, 因此, 我便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该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就连平时很少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格外主动, 他们凭借集体智慧与能力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虽然任务难度较大, 但学生完成的结果较为理想。如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之中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运用技能的发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创新高职PLC应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及策略并不仅局限于我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只要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平衡发展的教学方法都能称得上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 多多探索、大胆突破、积极实践。这样才能在创新PLC应用技术教学形式的同时, 保证获取效益与质量兼具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5) .

幼儿创新教学教学反思 篇5

培养幼儿大胆创新

学前教育作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更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尤为重要。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就成为我们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我们与幼儿的不断接触中,会经常发现幼儿的“创新”。他们可以把苹果画成三角形,方形;他们会把草画成黄色、红色;他们把红太阳打扮的五颜六色;他们会给汽车加上翅膀;他们会把楼房画得高过白云„„这都是出自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其实不然,现在方苹果就已经问世了。这些异想天开正是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的表现。这些异想天开更需要得到保护、得到鼓励。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对幼儿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保护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旺盛的创造欲望。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做、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平等、民主的交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幼

儿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告知他人,然而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常常会出现使用“错误”和“创造”。此时,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错误”和“创造”,采用讽刺、嘲笑等不正确的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压抑。培养幼儿的创新思想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正确对待幼儿,给他们支持、鼓励及补充和修正的机会,相信他们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效地自我调整。教师积极的交往态度和巧妙的应变能力,不仅会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还会起到支持鼓励幼儿创新,体验到创新的乐趣的作用。

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空间——组织各种活动,应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空间。如在讲故事的时候,可根据故事情节,适时停止讲述,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象。让幼儿的想象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自豪感和快乐。

数学教学创新 篇6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传统的中学数学知识传授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强、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学生对其兴趣不高等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进一步加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对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可行性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其有兴趣。学生有兴趣,就能够事半功倍,教学才能继续进行;学生没有兴趣,对其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即便学生能将小部分的知识消化掉,但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养成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孩子一般处于12-18岁,他们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在接触到新知识时,并不觉得烦躁,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不能对其兴趣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影响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是教师应当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不能够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完成角色转换,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应当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不能够过于紧张严肃。教师为人师表,当然要保持一种长者风范和魅力,但是不能因此就高高在上,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对立面;应适当地创新一些较为活跃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提问,参与学生交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产生成就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掌握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本就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再加上中学这个年龄段发展趋势又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固然能够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学生自己不知道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劣,不知道其中的缺陷,或许对其长远发展不利。所以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寻找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掌握较为科学的方法,为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有创新思维发散的空间。教师需要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开展一些数学活动,例如举办一些发散性思维的竞赛,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真正地开拓创新思维。最后,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方法可以参照上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又要比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一个层次,对学生能够主动举一反三或者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些想法进行表扬和奖励。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无论怎样创新,都离不开学习这个过程,脱离了学习的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无根之源,就是空洞的,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是不纯粹的,仅仅是空想而已。那么针对这方面的要求,教师应当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具体来说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考虑,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较为科学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固然重要,学习规律同样重要,好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入门,而好的学习规律则能让学习的知识更加稳固,更利于掌握。具体到学习过程中就是应当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后进行回顾,标记出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较为模糊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有的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而有的知识仍然模糊,是因为跟不上教学节奏,还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规律科学化,不断养成思考的方法,有利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应当根据上述的学习规律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注意劳逸结合,重视课堂效率,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08(5).

[2]羊善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2007(15).

数学教学创新 篇7

一、创设问题质疑空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有了疑问, 学生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好奇心理特别强, 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疑问, 总想一探究竟, 摸索出结论。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探究心理强的特征, 积极创设问题质疑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寻找真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 使学生的印象和记忆更深刻。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 考虑到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 笔者首先通过问题情境进行引入:元旦快到了, 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 先般来15盆花, 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 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你们愿意吗?然后请同学拿出学具, 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边摆边思考:有15盆花, 每5盆摆一组, 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引导学生尝试用列式算式进行表示:15÷5=3 (组) 。在此基础上, 笔者引出除法竖式的含义:

在上述过程中, 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的情境,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结合动手操作感知除法的意义, 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设计思维情境空间, 点燃学生探索之火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 它和其他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思维情境空间的创设, 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着力点, 大胆放手, 给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思维状态, 才能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 引出除法竖式的含义后, 笔者又出示了如下一组课件:小朋友们将校门口的23盆月季花都搬到了会场, 班长提议, 还是5盆摆一组, 请问最多可以摆几组?能不能全部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摆一组?引导学生继续用学具来代替盆花来摆一摆, 最后得出最多可以摆4组, 余下的3盆不够再摆一组的, 从而顺利引出“余数”的概念, 列出算式可表示为:23÷5=4 (组) ……3 (盆)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一下子牢牢记住了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这就叫有余数的除法, 再由教师列出竖式:

在上述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两个竖式进行对比, 让学生从两道题的计算中发现一个正好分完, 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三、开放题目变化空间, 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老师常规的出题模式是:有完备的条件, 有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条件苦思冥想问题的结果, 这种集中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老师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开放题目空间, 给学生一个题型方向, 让学生自己去完善补充题目条件, 提出多样性的问题, 然后自己探索解答, 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开放型练习题: (1) 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如果除数是8, 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 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2) , 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张, 还剩几张? (补充条件, 并解答出来) (3) 有一些糖, 比20块多, 比30块少, 平均分给8个孩子, 还余1块。想一想, 每个孩子可能分得多少块?一共有多少块糖?你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 为你的同桌编制一道练习题吗?一时间, 七嘴八舌, 同学们开始自编条件, 自设问题, 十分热闹。

通过设计开放型练习题, 同学们思维活跃, 兴趣高涨, 完善题目条件锻炼了他们思维的周密性, 在相同的条件下鼓励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有助于发散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的开放, 不仅使题目变得灵活多样, 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数学教学创新 篇8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需要的反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开学初的作文往往让学生写假期的所见所闻。或“开学断想”、“我想给老师说几句知心话”。抓住学期初这个关键时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不要说俗话、套话, 禁说假大空话。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学期中抓住学校或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写作。如“运动会”、“体操比赛”、“假如我是班长”、“国旗下演讲”, 这些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 学生有内容可写, 言之有物, 写出的文章各呈千秋, 且极有新意, 同时在作文的评改中及时交流并多褒扬好的, 指正不足, 提出努力方向。有成就感的学生, 兴趣愈浓, 此时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努力做学习型人才, 倡导勤观察, 看书看报和积累, 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

二、凸显新意, 彰显个性, 与时俱进

作文教学的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普通平凡的社会现实中。不能有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例如让学生写《给父母或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中“有的觉得无话可说, 或有的觉得有话可说, 无从谈起, 语气不连贯”。我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 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发掘真、善、美, 发掘人所未想, 人所未言。让学生写时以主持人的独特开场白形式或写短信集句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写。结果学生情感投入真挚, 新颖具有个性。在“庆祝国庆60年”习作中, 学生大多数文章写得语言表达鲜活, 体现了鲜者常新, 新者常鲜, 富有创意。

三、抓住“练”字, 求实创新, 鼓励创新

学生作文是练出来的, 好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提倡学生勤下笔。平时要多交际, 综合练习, 善于积累, 注重体现一个“练”字。参加活动, 观看电影 (视) 或书籍, 要善于“捕捉”写作信息, 善于提炼。如教学生写《和同学过生日》、《参加姑姑或表哥的婚礼》、《一个老村民的葬礼》。这些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事, 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之类的习作,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朋友共享, 以求第一个读者的反映。这样多次的练, 在求实中力求创新。在作文的讲评时, 发现有创新或标题拟定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的;设置悬念启发思考的;情节起伏, 不落俗套的;倒叙开头, 穿插补叙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结构布局, 引人入胜的, 我都给予较高的得分并予以鼓励, 刺激学生上进, 下次有更积极或新的表现。

四、生活是源泉, 变中求新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又是学生兴趣的反映。指导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做法, 而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整理, 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在积累的同时, 把素材通过鉴别、选择、提炼、升华, 它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给人们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生活是写作积累素材的“窗口”, 通过“窗口”汲取大量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然后通过加工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这个写作平台在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中绝不能疏忽。

学生的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它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它的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我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中还特别注重教和写的结合, 写和读的结合。

它也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创新作文中, 我教会学生“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和“以练促新”, 练中学习, 练中提高。

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表达, 要让学生树立自信, 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写作来带动自己的自觉阅读。表达需要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充电器”, 是助力的手段。这就促使了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 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如手抄报、短句、集句、日记、周记等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每次作文都要有提高明确的要求, 不断地提升, 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学生作文一次一次内容表现的不同。在写作训练中去汲取营养, 扬长避短, 在以后的习作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因此, 我在指导作文时, 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评改。

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时, 我还要求一个“变”字, 体现一个“活”字, 凸现一个“新”字。

数学教学创新 篇9

(一) 张扬个性为创新创造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最基础, 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相信学生都是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 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 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有何差异, 都可以享受充分的人格尊重,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 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 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 学生身心愉悦, 兴味盎然, 思维开阔, 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 提倡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大师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教师的教学活动, 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等活动, 这比别人硬塞理解得透彻, 同时善于应用, 能保持较长久的记忆.教师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 目光更多聚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交流讨论, 思维发生碰撞, 产生创造的火花, 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就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更要使学生思考知识、拓展知识、创新知识, 从而能力得到发展, 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特别好问, 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高效的课堂不是老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 而是体现在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多少.通过学习, 学生吸收了多少, 又产生了多少问题, 学生自己能提出多少问题, 进而需要寻求怎样的解决方法.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而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 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 在学习分数中鼓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有同学提出:分数中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 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已提出, 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 思维活跃.通过合作探究, 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 好学善学乐学的尽头就更足了.

(四) 加大思维广度和深度寻找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有机统一.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思维的广度即发散思维是最重要的.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入手.实践证明: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展开丰富的联想.还可以采用一种题材多种变换的练习,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出各种扩缩、顺逆或叙述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情境中, 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和各种条件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是培养创造才能的广阔领域.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辅之以科学的训练, 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菊芬, 等.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数学教学创新 篇10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们, 自身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方程组和函数等知识时, 他们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好奇心, 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情境, 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投入学习, 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 完成兴趣的培养,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 教师要更新观念, 真正做到角色转换, 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 即便是在课堂上, 也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2.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 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提问, 积极解答, 并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 来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3. 塑造学生成功感

当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时, 主要的途径是自学和交流, 又以交流为主, 而和老师的交流更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干劲的关键因素.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从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主性.

二、提高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问题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即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两方面. 学习过程指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及练习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 每一名学生除了自己学习之外, 还要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训练, 与同学共同合作, 才能达到锻炼创新思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但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优缺点, 如果只是自我封闭式的学习, 没有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 学生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学习方式的缺陷在哪里. 因此就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 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 找出自己的不足, 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培养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

培养参与的热情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不仅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实现, 还能将学习的兴趣融入到参与学习的热情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进而达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 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践操作, 就是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并用,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 从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3. 创造参与创新的机会

事实上,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 学生们参与的机会并不多.为此, 我们需要特殊安排, 为学生们创造出参与的机会. 比如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 学生练得有兴趣, 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 体验到“现买现卖”的乐趣, 再加上适时地点拨, 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培养学生创新方法的基础. 所以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创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1.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老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让学生有针对地吸收. 或者我们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划分, 分别提供不同的时间安排模式, 不仅要强调课前的预习、认真听课, 更要强调后续复习的及时性.

2. 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初中数学, 学习要有规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笔记要在课后及时回顾, 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 还要复习那些自己仍感模糊的知识. 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 并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那么他们定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内容, 并且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保持更持久, 从而可以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对创新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优化学习方法

注重劳逸结合, 在学习的过程, 还应该学会用脑子去想.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 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寻求创新的方法, 从而为其进一步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方法保证.

四、锻炼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有关学生的协作精神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精神, 而这也正是与创新人格中的容纳型人格、灵活型人格以及主动型人格相对应的. 通过老师积极的引导,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提供机会, 并指导他们应该如何协作才比较有效率等, 使他们在协作的时候可以畅通无阻, 顺利地达到目标, 进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火花、创新的思想, 等等.

1. 重视协作

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引导协作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 为协作提供机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思想方面的传达和引导, 学生了解到了协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协作是需要我们老师来引导并提供机会的.

3. 指导协作

老师虽然不能参与到小组的内部, 但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予以指导. 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考察内容划分不同的小组,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让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实际教学中,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会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积极与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不断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并且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达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这也正是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不同的创新人格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因此可以说,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 2008, 5 (4) :84-85.

[2]冉晓渊.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07 (14) :135-136.

[3]羊善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 2007 (15) :31-32.

[4]胡学军.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5 (3) :131-132.

物理教学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 篇11

一、学生实验,引入课题

1.将半杯热水倒入半杯凉水后变成一杯温水.启发学生:热水和凉水在变成温水的过程中是否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与前面学过的机械能是否相同?

2.天冷时,双手互相摩擦可使手变暖和,对手呵气,也会使手变暖和.启发学生:手暖和时是否也有能量的变化?搓手与对手呵气这两种方式是否有区别?

以上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交流,得到物体内部存在某种形式的能量,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视频展示,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1.让学生观看与课本插图内容有关的一段视频.学生观看了形象、生动并且有趣的图像画面后,很容易通过类比而得到内能概念的定义.

此过程省略了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主动推论而得出结论.

2.对照视频内容启发学生注意:

(1)物体的内能是指所研究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而不是该物体内部的一部分分子所具有的.

(2)“总和”是指该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全部分子具有的势能之和.

(3)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每个分子的动能都不为零,分子动能之和不为零,因此,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探究实验,深入研究

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高锰酸钾或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学生观察现象后分析、总结得到: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火柴头着火现象的演示.

演示①:将火柴头接触酒精灯火焰,火柴迅速着火、燃着;

演示②:将火柴头靠近酒精灯火焰,但不接触明火,火柴头仍可着火;

演示③:火柴在火柴盒上擦划,可燃着;

演示④:将火柴头上的火药刮下放入“空气压缩引火仪”中,迅速将活塞下压,可看到其着火,燃烧.

上述现象教师边演示边启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到:①②两种情况利用了热传递的方式,使火柴头上的火药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③④两种情况分别是利用克服摩擦做功和压缩空气做功,使火柴及厚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最后总结得到结论:

a.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内能,实质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能的形式不变.

b.用做功的方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四、讨论、交流

教师出示钢锯条.问:如果只知道钢锯条温度升高,而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能否判断是通过做功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它的内能增加的?

学生在一系列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经教师点拨,很容易得到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因此无法判断钢锯条是通过什么方式使它内能增加的.

五、练习巩固,结束新课

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的前提下,教师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以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附]投影练习题:

1.内能和机械能有何本质区别?0℃的冰内能为零吗?

2.打气时,气筒壁为什么会发热?

3.分析下列现象:

①太阳能热水器中水温升高;

②食物放入冰箱,温度降低;

③钻木取火;

④水烧开时,壶盖被顶起.

其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_____;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_____.

上述整个教学过程的构思,从补充实验到激发兴趣;从现象观察到分析解释,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分层递进,相辅相成;教学内容既是教材内容的充实,又是教学重点的巩固;教学方法可体现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手段的运用多样化、灵活化,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宗旨.总之,实施物理教学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创新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世界上许多的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 往往从好奇开始。因此, 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是, 在课堂中, 往往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若是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要怎么比较呢?”这其实是通分的问题, 要到五年级才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及时准确体会到, 这是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 并能及时很好地做出回应。这时, 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在不耽误教学进程的情况下, 适当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简单研究一下分子、分母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这样处理, 既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 又满足、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能体会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掘学生的创新动力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能产生恒心和毅力, 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去顺应学生的兴趣, 恢复学生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 先介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再复习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 然后再出示一些分数 (如3/8, 8/25, 3/20, 1/14, 4/9) 。一般来讲, 学生都会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 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 老师不用计算, 就能很快地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信不信?”强烈的好奇心必定会让学生纷纷发问, 而教师则一一对答如流。此时学生求知欲极度旺盛, 教师及时把这些最简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了。最后,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 总结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 经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主动探究, 突破了难点,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初步学会了探索解疑的方法, 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民主宽松情境, 提供创新机会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 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 看看是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 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 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 最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对这些同学, 要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 给予其肯定。此时, 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 不一味相信别人,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 同学们想想, 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 同学们马上又动手操作起来, 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 积极讨论, 纷纷举手作答, 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 完成下列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 探索规律。教学中, 首先应该学会思考, 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 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 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 相互学习。同时, 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工业企业综合通信网下一篇:广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