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2024-10-09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共11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篇1

数学论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卧龙区谢庄乡中心学校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改进教学模式

健全评价机制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正文】

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研究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哪?

一、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热情。新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提倡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在知识传授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应有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他们才能乐学勤学,今儿激发创新热情。课堂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的问题,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与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作为数学教师也应及时抓住机会对该生积极勇敢回答问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式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在分析其他问题时,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激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教师可在学生解题方法灵活、步骤简捷时给与鼓励给与创新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创新思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而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日久天长,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倡导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具体说来,一是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有转变,以前只备课本、备知识,现在则要多备学生,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上。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的接受程度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同事,还要处处注意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既要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去参与,又要以对话者、研究者旳身份融于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引导,及时鼓励。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思维,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所谓开阔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自己的思维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发散开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让学生放飞思维,克服呆板、机械地套公式的做题方法。同时还应从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上进行扩散,具体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解题才会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反比例的相关内容,这样把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此类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想一步。例如,在圆的教学中,谈到同圆或等圆中的圆心角时,大家也应想到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也相等。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指思维方式的新颖性、独创性和想象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始终以教材为主旨。

2、课堂上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3、对学生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培养。

四、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批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模仿数学”,“无价值数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提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折,建立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新方法”。教学本身源于生活,所以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如在进行“统计”部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实践,引出课题,把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懂得知识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教育也必须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投影、录像、电脑与网络,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情景性强,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是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自主交流,平等学习,进而形成多方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流,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健全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用考试、测试、抽查等标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这就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充分利用评价机制。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下课程功能的改变,评价功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重心应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因此教师不要只看重一次两次大型考试中学生的分数高低,而应该从平时的提问、小抽测、检查抓起,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和衡量。在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调动学生自我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端正态度、渗透德育

信息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信息科技课程中德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必须的教育部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的课,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呢?德育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这与“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同一个道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与爱交融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我的方法之一就是精选课例,潜移默化中渗透。我在flash动画制作的课程中,增加了一张节日贺卡的制作,让学生来制作一张感谢父母和老师的新年贺卡,在保证有基本的技术要求的同时,要求学生书写一段感谢养育和教育之恩的给父母和老师的话。再如,我见每年的毕业班都风行写毕业留言册,因此我建议并指导学生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电子留念册。通过我们所学过的幻灯片的制作、声音、影像、图像软件的处理等,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照片、声音、影像及祝福的话语等各种素材制作成电子留念册,永久保留。通过留念册制作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建好网络健康教育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上网,对网络既感到陌生,又倍觉新奇,加之他们有对事物有先入为主和上网就是玩游戏的心理倾向,我便告诉他们这是一些值得信赖的网站,容量大,更新快,甚至还有一些益智小游戏,鼓励他们在这些网站内上网。让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一个绿色的境地,并且借助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美好。这些绿色网站就会为学生形成高雅的网络情趣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温床。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另外,我们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上的班级论坛、学校留言簿、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德育专栏等阵地,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使之构筑起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和谐如一的完善人格。

三、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分享团队合作的喜悦,健全学生的人格。

融创新教育于语文教学 篇3

尊重个性 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目标要突出个性 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如果只重视教材的重难点是远不够的。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真详细地制订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目标。比如,《三打白骨精》(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二册)一课需要复述,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制订出不一样的复述目标:一种是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把过程说清楚;另一种是用自己的话与文中的语言相结合,把过程说清楚,内容讲具体;还有一种是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要求不仅把经过说具体,还要注意精彩、生动、有细节。这样分层次的目标一制订出,学生们便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地选择相应的目标进行复述,变“要他(她)学”为“他(她)要学”,兴致很高,复述时也很认真,很投入,目标的达成度明显提高了。

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前提。上课时,教师切记不要板着一副脸,对学生应该和蔼可亲,要多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对学生不成熟、不完整的回答,不能讽刺、挖苦,要用期待欣赏的目光、心平气和的态度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再次动脑,给予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说:“我的方法、答案和他的不一样。”如在教学《黄山奇松》(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一课时,笔者侧歪着头,故作迷糊状说:“孩子们,这篇课文的脉络怎么理呀,有谁能说给我听?”学生被笔者这么一问,兴致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充分地展示自我,纷纷发表不同意见。说的方法,都是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求异的氛围浓厚,创新之火花不经意间迸射出来。

另外,回答问题时,对学生少些限制,可以补充,也可以就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回答问题后,不论对与错,自动坐下等。教师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因为教材、教师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不能完全迷信。当老师说错话、写错字的时候,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措施,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从而不由自主地把学生的创造之门悄悄地打开了。

注重发展 提供创新机会

教师要及时并适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所带来的特有的兴奋与满足。

设计开放性的探索问题 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好胜心,激发浓厚的兴趣,然后,通过积极思考,不断去探索新知,充分体验做学习主人的幸福,以及创造、发现的快乐。

组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己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妙地适时地多安排一些自主性探索活动,多给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机会。一是利用设想进行探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无论拿到哪一篇课文的题目时,都要先问问自己:假如这篇课文让我写,我会写些什么?从哪几方面去写?这样,学生再学起课文来,就会更加认真、投入。二是利用延伸进行探索。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扩展,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新事物。

培养创造性的探索思维 创造性探索思维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追求同一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因为语言是要靠自己去理解的,理解得越深越能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所以,要积极提倡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探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与探索,就能让他们不但深入地理解句子意思,而且他们的回答常常会使你意想不到,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在理解课文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更好地进行探索思维,比如,学习一篇课文可思考这些问题:文章的标题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标题?文章的某个词语是否恰当,能否换个词使它更贴切……

激励评价 增强创新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得注意防止因为简单的批评而掐灭了学生的创造火花。即使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微笑着与学生一起探讨错在什么地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从错误中获得创造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得多用激励语言,如“你真棒”“你真行”“老师喜欢你”等,或以赞许的点头、赞美的手势给予表扬,表示对他们的关注,给他们学习的快乐,让他们愉快地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总之,笔者觉得教师对待任何学生,都要慷慨地给予赞赏,让学生在激励的评价中感觉学习是轻松的、幸福的,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欲望,增强创新动力。这样,教学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融经典诵读于音乐教学中 篇4

平果县第一小学 唐凤兰

【内容摘要】“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应用到音乐课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还可以让学生逐渐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乐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课上,恰当介入经典就能形象地表现音乐,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身心健康 兴趣 感受能力 难度 情感

【正文】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倡导诵读传统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而音乐则是人类共有的语言,真正走进心灵的是音乐,这是无可否认的。我们通常认为:音乐代表的是文化,但是也不尽然,音乐更多地代表着精神和情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动。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儿童的文化积累,提高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效果,研究音乐与经典诵读如何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典融入音乐教学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吟诵歌唱唐诗宋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经典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而且更能从中体会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教学实践证明,把唐诗宋词谱以优美的旋律,让儿童歌唱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和延长对古诗词的记忆,让儿童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喜爱读诗和唱诗,令学习效率大增,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语言文字记忆在左脑,音乐记忆在右脑。我们每天左脑接受的新的语言文字信息量太大,这些干扰促成了语言文字记忆信息的迅速遗忘;而我们每天接受的新的音乐信息却很少,所以,右脑中的音乐记忆不易遗忘。

2、独特的右脑潜能开发功能,使孩子们的记忆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经典融入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的右脑潜能开发功能。现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体制,使孩子们得到训练、开发更多的是左脑,他们很少获得训练、开发右脑的机会。但是,右脑的记忆能力与运转速度要远远超过左脑:左脑记忆是通过语言词汇一个一个地处理信息,速度相当慢。而右脑记忆则是通过将看到、听到的事物图形化处理后全方位地记忆,速度快得多。

3、孩子们将变得更加聪明、睿智,并且更富有创造力 :这些短小精悍的百首唐诗,虽每首只有几十个字,但人文容量却是巨大的。这些内容被广泛储存在大脑的各个神经元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孩子们在唐诗演唱过程中,不仅联系左、右脑的胼胝体中的连合纤维得到了锻炼与活化,而且联系大脑皮层中各个神经元间的大量突触也得到了锻炼与活化。

二、利用音乐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情感,以情激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美动听的音乐总是能激起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情绪。在诵读经典诗文时,如果能选择符合作品主题的恰当的音乐,让学生在悠悠的乐曲声中投入地诵读,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增加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更加深切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经典音乐作品是情感传播的途径,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黄河大合唱》中那悲壮浓郁又鼓舞人心的爱国情,《白毛女》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女情,《静夜思》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还有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命运》;宁静柔和的音乐作品《贝多芬》;欢娱优美的音乐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委婉细腻的音乐作品《鳟鱼》等。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品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每天不同内容的诵读,都有不同的音乐与之相配,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更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这样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三、经典音乐配乐诵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绝对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给予学生音乐的启蒙教育的,那么,音乐家由谁来培育?学生音乐学习的归宿在哪?我们是满足于学生的唱唱跳跳,调节学习气氛,还是立足于让学生生成艺术的品位,成就艺术的深厚积淀?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音乐理应带给学生古典的气质与艺术的情怀,给予学生最真实的天真和自由,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积淀。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经典作品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经典作品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四、音乐可以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诵读效果。

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相关工作部署,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开展中华经典语文诵读活动”,此举标志着全国各地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迈出新的步伐,掀起新的高潮,推向新的高度。音乐可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理论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例如,在传统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多次分声部指导演唱,学生在演唱中则往往只顾及单个声部而忽略整体和声感,各声部喊唱,或低声部跟唱高声部旋律。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二声部合唱的效果来突破这一难点。根据音色不同,也可以模仿经典作品选取不同动物来表现不同的演唱效果,高声部选用清脆的小鸟叫声,低声部则用低沉的老牛叫声,让学生通过对小鸟的歌声和老牛的叫声来理解高、低声部所代表的不同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形象地感知高、低声部的特点,并对合唱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对于欣赏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由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歌曲的特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情绪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渲染,学生将逐渐感受经典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鉴赏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例如,诵读《百家姓》,是比较难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的,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把诵读内容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能大大提高诵读的效果。还可以把《百家姓》里的一些内容改编成一个故事、一个小品、一段相声、一段快板等等,如此开放的诵读形式,如此有趣的诵读活动,如此丰富的诵读内容,当然会增加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增强诵读活动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果。

五、倾听经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心倾听,没有比倾听更好的方式了,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比如在欣赏《鳟鱼》时,我说:“我们都渴望自由,望着天空飞翔的鸟儿,看着水中游动的鱼儿,我们好羡慕啊!那么鱼儿真的无忧无虑吗?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当我以悲痛、低沉、哀婉、缓慢的语调和着音乐引导着学生倾听时,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鳟鱼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思想性很强,有强烈的爱国情《示儿》、《满江红》,有深厚的友情《赠汪伦》、《送元三史安西》,有浓浓的亲情《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充满哲理的《登鹳鹊楼》、《小池》,有深刻道理的《长歌行》、《锄禾》等等,在诵读这些经典诗文时,教师如能播放相关的曲子,让音乐引领学生进入优美的境界中,学生就能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就会深切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还能启迪人的心智,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用音乐陶冶学生性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与文本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圣贤对话,以达到培养学生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的目的。

总之,经典音乐作品以潺潺细流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进而达到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目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积极投入到“诵读经典诗文

融英语写作于精读课教学探析 篇5

融英语写作于精读课教学探析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忽视写作训练是导致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本文针目前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结合精读课教学,抓好基本功,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 者:冀玲惠 肖斌斌 JI Ling-hui XIAO Bin-bin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1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H319.3关键词:精读教学 写作教学 写作能力 输入 输出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篇6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计划,将1990―1999年作为“环境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十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远的“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近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大范围的“外国、外盛外地区”,小范围的`“本盛本区、本乡甚至本校”。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融生活教育于语文教学 篇7

关于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专题集中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固然有它一事一议的优势, 但也容易流于说教等形式, 引起学生反感, 影响教育效果。笔者以为,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的启发、引导, 效果将会更好。尤其是语文学科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要生搬硬套, 一切还是以自然生成为妙。

这种方法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理论支撑。在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下面就笔者在平日教学中的具体课例简要叙述如下:

一.感恩教育

笔者曾于2011年出版过《教育与文学》一书。一位家长边读着那本书, 边给我们发短信谈体会。最近的一次短信说, 书中有几篇谈感恩的文章, 读后很有同感, 认为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实, 感恩教育正是笔者坚持不懈的一个教育内容。

在教授刘鸿伏的散文《父亲》时, 先给大家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 并且启发他们说:“同学们, 刚才我们聆听了歌曲《父亲》, 画面中的老人就是歌唱演员刘和刚的父亲。你看他的衣着:头戴藏青色帽子, 身穿藏青色衣服。这就是上世纪农村五六十岁老人的标准打扮。他风餐露宿, 劳作后在田间地头, 吃着煎饼卷葱, 非常辛劳。 (随后幻灯片打出油画《父亲》) 再看国画家罗中立先生的《父亲》, 画面上古铜色的脸庞, 皱纹如纵横的沟壑, 这是岁月饱经沧桑的见证。他平端着半碗水, 像是给人喝, 又像是一脸虔诚地有所希冀、祈求, 盼望着有一个好年景。同学们, 这两位父亲也是我们各位同学父亲的象征。希望同学们多想想自己父母的艰辛、劳作, 长大后, 铭记父母的恩德, 孝敬父母。”

讲课的后半部分时间, 笔者又与同学们再次温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课后, 笔者让学生抄录了这首小诗: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并要求捕捉住瞬间的心灵感受, 写在读书笔记本上。然后回去可以进一步生发、阐释。教育他们回家后, 多与父母沟通, 说一点体贴话,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事后, 好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以前多么顽劣, 不服管教, 但是现在, 家长批评他们时, 他们不再顶嘴了。有的放假回家后还去打工, 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有些学生还写下了感激父母的话:“通过这段时间的语文学习, 我还得到了一个更大的感悟,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共同奋斗的还有我的家人, 他们在工厂里日日夜夜, 他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 不为别的, 为的只是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曾经那个年幼的我, 总觉得自己的父亲是实行专政的, 他不懂人情味, 对我更是严厉。现在, 人长大了,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与启发中, 我也逐渐明白, 我更体会到了父亲那一直不变的用意, 作为一个父亲, 首先教会孩子的应该是怎样做人, 这是人活在世上的最基本的准则。现在想想, 当初的我真是可笑, 以前的抱怨都延伸成了发自内心的敬仰。此刻, 我觉得, 我父亲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带着家长的期盼, 带着我的大学梦, 中途我不会停歇, 更不会懈怠。坚定、坚持、坚守, 纵然荆棘满路, 纵然遍体鳞伤, 我也一定会拥有着那一直不变的信念, 让人生不再留下遗憾。”

二.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也可以叫做励志教育。理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就像向导, 指引着每个人不至于迷失航向。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 则如逐浪的浮萍、断线的风筝、飘舞的蒲公英。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发现当今中学生的理想几乎无一例外是, 长大后当老板、企业家。没有人骄傲自豪地说, 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化学家等。这显然是受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也由此可见, 进行理想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远大的理想毕竟太过遥远, 毕竟有些抽象。一个人在遥望远大理想的过程中, 难免会丧失信心。因此, 在这高中三年中, 还要树立一个个具体的近期目标。只有在实现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基础上, 才能不断接近并最终实现远大的理想。也只有在实现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前提下, 才能收获成功的人生。

下面是笔者进行理想教育的一个课例:

今天, 讲《报任安书》, 提到了司马迁的生平, 于是我有感而发。我说:“司马迁出生于公元145年, 我讲这节课的时间是公元2011年。一位距今1800多年前的青年, 都有含垢忍辱、发愤著书、以求名垂史册的理想。不知在坐的各位, 可否有过这样伟大的思想。想名垂青史、光耀后世的同学举举手, 我看有几人。可惜没有, 由此可见, 光物质生活极大富裕, 而精神生活非常贫穷, 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因为人的大脑让物质给锈住了。我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 树立远大理想, 不要只想着去当大老板、大股东、大企业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大家不都像现在这么过吗?能过好眼前的日子就不错了, 谁还会想着以后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我们的父辈不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相守一生吗?我认为, 那是因为你们的父辈没有受过让他成为大人物的教育。今天, 跟你们讲了这样一番看似不着调、有点好大喜功的道理, 但还是希望有人能够从此立下成为伟人的誓言。也许就在这一刻, 将有一位名人、甚至伟人从此地诞生。”

不知是否因为笔者的这番话, 有大觉悟者, 大觉醒者。但看着同学们那若有所思的样子, 笔者知道理想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田里发芽。

三.情感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有感情。“丈夫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无度未必真君子, 无情未必真豪杰”。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就是情感教育。只要学生有感情了, 就具备了让他们转化成为优秀生的前提。当然这些教育讲究润物细无声。

10月中下旬, 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后面有一个鉴赏题“秋风无形, 何以用‘见’, 谈谈你的理解”。学生理解得很好。能够想到, 见到的不是秋风, 而是秋风所带来的秋景。

这时, 笔者启发学生看看窗外的自然景色。说:“春天的树叶是新绿;夏天的树叶是浓绿;而现在的树叶是泛黄, 有的还打着旋儿, 从树上飘然坠落。这都是自然的作用, 具体一点就是秋风的作用。过不了多久, 树叶还会纷纷坠落, 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正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说, 这里看见的不是秋风, 而是秋风作用下的肃杀的秋色、秋景。”

在教学时, 能够巧妙联系现实生活, 这是笔者努力追求的一个境界。这节课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拥有观察、体验、热爱生活的习惯与胸襟。

课例二:

教读散文《我心归去》第五段的最后两句“人们无论走到哪里, 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 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 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 引人回望”。

笔者说:“这里实际牵扯到一个美学原理, 即‘距离产生美’。有几个兄弟姊妹的同学可以想到, 平常你们兄妹们在家常常闹得不可开交, 可是一旦离开又非常想念, 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每一个人, 在其成长过程中, 也许有过种种困境与不堪, 但是时过境迁之后, 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因为那份艰难与尴尬也成为自己奋进的动力了。”同学们在这个教学环节感受到了亲情与奋斗的美丽。

讲第6段时, 笔者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看到名胜与听到音乐, 也许是对风景与音乐有误读, 但为什么总能率先想到故乡?笔者说:“作者是想以此说明故乡与人在情感、审美上的关系。情感上的关系, 同学们都好理解, 即自己与故乡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那么故乡与人在审美上的关系如何理解呢?”对此, 笔者做了如下解读:

“俗话说, 美不美, 故乡水;甜不甜, 故乡人。狗不嫌家贫, 儿不嫌母丑。在谁眼里, 自己的母亲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同样, 故乡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遗憾, 也许没有繁华都市里的一切灯红酒绿的生活, 但是这都不影响故乡在任何一个游子心中的美丽形象。所以, 作者固执地认为, 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是献给故乡的, 所有的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中国所有的大作家, 他们的成名作都是献给故乡的, 并且故乡成为他们创作不竭的素材与力量源泉。像莫言, 他笔下永远在描画着山东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 韩少功永远在用笔倾诉着他对湖南山村的一往深情。贾平凹永远在写着诉不尽的商州民俗, 高建群永远在写着他的渭河平原。”

相信学生们在听了这番话之后, 都会对自己的家乡增添一份别样的解读, 从此后, 他们会更加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亲人。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 大学化学教学 提高综合素质

引言

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现代素质教育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将人文教育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拉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塑造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发展。

1 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道路上的风向标,能够指引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工作、生活上的琐事,积极向上地追求人生,树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承载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精神。大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未来在社会工作中迸发出强劲的动力与激情,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

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能够为大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的学习和运用立足于懂得、把握以及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1]。而人文教育亦是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才能顺应为人处世的基本规格和客观规律。理论教学为的是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可以兼顾灵性与人性。只有将人文教育融于大学化学教学当中,才能避免出现文理知识相分离的情况。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依靠非凡的灵性与高尚的 人性两个方面。

1.3有利于促进外界关系的和谐

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无法脱离自然、社会而单独存在,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构建大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人文与自然、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此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2.1将人文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中

想要制定带有人文因素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充分挖掘出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并且依此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研究的意义,燃起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认识并欣赏化学学科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及元素周期表》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发明中所特有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进一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沉淀、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实际需求,大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要教材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感受奇妙的化学反应与化学变化,提高科研兴趣;(2)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3)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4)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内在修养。

2.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人文精神

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辅助,实验是将理论转变为实际,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2]。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学中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学习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化学实验恰好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除了是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探究,还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研活动的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享受研究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学习态度,以及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的坚毅品格。

例如在进行“重结晶及过滤”实验时,同学们根据实验要求而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1)称取3g乙酰苯胺,放入250ml烧杯中,加入80ml水,加热;(2)稍冷后,加入适量活性炭于溶液中加热,趁热抽滤;(3)将滤液放入冰水中结晶,将所得结晶压平。再次抽滤,称量结晶质量。然而,在等待实验结果时,同学们发现所得结晶的回收率十分低。经过了讨论和分析之后,同学们发现,在步骤1、2当中,固定样品并没有完全溶解,因此看不出溶液的颜色,从而无法决定所添加活性炭的数量,加入的活性炭会吸附部分溶剂,从而导致固体样品溶解不完全,影响了纯产品的回收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经过了实验前的设计、实验中的思考以及实验后的喜悦,在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不惧挑战的优良品格。

2.3加强环保意识,关注和谐社会

化学教学在服务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危害。因此,我们在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以及使用化学物品的过程当中,要避免因化学物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3]。例如在学习《有机污染与环境》一文时,我们应当了解化学污染由于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它们大多是由人类活动或人工制造的产品。由于化学有机污染物的慢性长期摄入造成的潜在食源性危害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霉菌毒素、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致癌和致突变物以及工业污染物等。基于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自觉保护环境卫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融人文教育于大学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红缨. 加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34-235.

[2]蔡智慧. 中学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J]. 考试周刊,2011,61:172-173.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篇9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良好的思想,但常常是轻描淡写,或一语带过。至于所达到的效果,他们则认为这不是英语教师份内的事。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英语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进行思想教育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如: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等思想;而到了初三年级时,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要求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如:在教名人传记这一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在教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文学名著时,可指出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总体构想:把理想、信念、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室内日光灯却开着,必是清晨早读后未关掉。我就说:

I’m sure the classroom is bright. 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

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 几个词,并补充说:

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 I don ,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 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today.

短短的几句话,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三、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艺术性。

在英语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讲究艺术性;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则更需要讲究艺术性。

例如教《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篇短文时,我启发学生想像当时这位胖男人倒在地上的心理活动,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他当时一定想,他的朋友是一位虚伪的小人,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并非真正的朋友;有的说,他当时一定想到,真朋友见难就帮,假朋友见难就逃,像他这类朋友不交也罢;有的说,他当时一定想到,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护身者,是友爱和信赖的象征,我一定要交真正的朋友。这一系列有趣的想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正确的择友观。

四、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针对性。

现在的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思想教育。

前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放武打片《胜者为王》。一些学生因为晚上看电视,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作业未能及时完成,成绩也明显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Lesson 21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Work munt come first. (工作第一)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而获)

这两句话的涵义。并以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优秀生因贪玩放松学习转为差生的事例,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合创新 篇10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合创新

在媒体融合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指示,是摆在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特别是县级传统媒体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县级融媒体中心怎么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这些高大上的理念如何与县实际相结合,发挥实效?玉山县广播台视台做了有效的探索,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2018年,玉山广播电视台按照中央、江西省委和上饶市委关于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在玉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玉山县委宣传部的高位推动下,开始筹建玉山县融媒体中心。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媒体融合的榜样,学习他人经验。经充分考察论证,结合玉山县级媒体特点,我们提出了“新闻+政务+应用服务”的融媒体建设思路,整合现有的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打通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壁垒,形成资源共享、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传播矩阵。

第二,科学设制架构,实现“党委领导、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工作方向。玉山县融媒体中心下设总编室、采集部、编发部、技术部和管理保障部等五个职能部门,按照“策——采——编——发——评”的运行流程,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融媒体采编流程。围绕“贴紧中心、贴近民生、贴住用户”的工作理念,立足本土,精准推送,实现多渠道传播主流声音,多时空展现本地要闻,多形式报道时政要闻,多平台处置突发事件,多角度关注民生动态,多层次提升互动效果,多举措扩大社会影响”的目标,打造“玉山之窗”手机客户端,涵盖“新闻”“视频”“融媒体”“生活”等板块,每天实时进行内容更新。玉山县融媒体中心将传统广电媒体“单一、定向、固定”的传播方式和相对简单的节目形式,变为新兴媒体“多屏、移动、社交”的融合传播方式和多样态融合产品,实现区域内的最大范围传播,提升主流媒体在網络空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客户端完善“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等内容,既方便广大市民网上办事,又能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目前,玉山县融媒体中心手机客户端“玉山之窗”平台已搭建完成并开始运行。媒体资源实现充分整合利用,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第三,搭建融媒体“中央厨房”。玉山县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以“赣鄱云”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运用数据抓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整合内容资源、丰富表现形式,为各传播载体生产高效率、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媒体品牌优势,发挥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移动终端新媒体的开放性、时效性、海量性、易检性、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传播矩阵。玉山县与省、市在用户、技术、数据、传播平台实现共享。统一指挥调度,采编、技术人员共同策划、采集、制作、分发新闻产品,全时段覆盖、常态化运行,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第四,立足现实,制定运行流程和规章制度。为确保顺利运行,玉山县融媒体中心相继制定出台了融媒体中心运行方案、推广方案和考核方案,明确下载安装、稿件上送、职责分工、考核督查等具体目标,要求各乡镇、各单位指派宣传委员或宣传干事专门负责“玉山之窗”融媒体客户端下载安装和稿件上传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考核。实行全新的融媒体绩效考核制度,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评业绩,做到“同岗同责、同工同酬、优劳优酬”。

经过精心筹备,2018年11月20日,玉山县融媒体中心暨“玉山之窗”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玉山县迈出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合唱的新步伐。下一步,玉山县融媒体中心将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切媒体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较量。有了人才,才会生产出优质内容、搭建起强大网络、打造出强势终端、研发出先进技术、聚集起用户受众。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采编播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现由单一型向全媒体型、专家型转变,具备采、编、播、设计、整合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技巧和能力,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员工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用鲜活的镜头、乡音,积极主动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二是加强内容建设,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有内容,才有看头;

有内容,才有生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前哨和一线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拥有广播电视新闻发布平台、地方特色的专题节目制作能力,还有新媒体矩阵,既面向全域广大干部群众,还能在互联网上、移动多媒体终端、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发力,承担着宣传和服务的双重任务。必须扎实抓好全域信息发布资源的连通汇聚,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从理念、形式上创新,增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务必帮助街坊邻居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让党的理论更接地气,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引导群众方面,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善于观察,在众多基层先进模范中发现好素材,找到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通过广泛宣传形成全民参与、接力,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向上向善。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发挥区域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充分挖掘出受众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共鸣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达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目的。

三是加强运营管理能力。现在整合的报台网多个媒体、多单位并在一起,不仅要加强内部管理,还要加强运营能力,通过成立运营公司来达到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媒体融合带来的业务形态变化,给现有运行体制机制带来了挑战。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必须勇于突破体制机制固化的藩篱,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胆进行采编发流程、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发展机制等多方面的重塑与再造,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工作绩效为统一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推动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县级台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谋定而动、改革逐梦;

融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篇11

关键词:环保教育;生物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愈显严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受损、沙尘暴加剧……种种事实表明:遭受破坏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威胁日显突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天然林遭到破坏使森林面积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江河水污染日趋严重等,这主要是人们缺乏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造成的。因此,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地球人刻不容缓的责任,而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却是教师,尤其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在教学中如何使环保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遵守生态道德的责任感和光荣感,于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田,是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课题。

一、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把环保教育自然地融入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尚能让人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02、消耗C0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为创建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补充教材,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当讲到“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中的水的重要性时,联系实际给学生补充了一位记者的见闻:那是发生在他到甘肃定西农村采访的第二天早上的事,当热情的房东大娘端出一杯不到100ml且还浮着黑渣的水给他洗脸时,他以为给他水喝而大惑不解,这位大娘才道出了真情:“俺们这山疙瘩里太缺水!这不,平日里这盅水要管俺家六个娃儿洗脸呢!”大娘见记者不信,立即唤来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年龄从9岁至14岁。等他们围着大娘站定,大娘端起杯子,一滴不剩地把这一杯混浊的水倒进了嘴里,接着“噗”的一声把口中的凉水猛然喷射出来。猛然间,她的头非常娴熟地转动半周,只见漫天的水雾在寒风中张扬开来,落在了六张葵花般的小脸上。故事讲到这里,教室里悄然无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也给这些从不知缺水是何滋味的学生上了一节值得深思的生动的人生课。事件告诫他们。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的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而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等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

一份权威资料显示: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句句诤言,向全体学生敲响了警钟: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三、通过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教师是环保意识的主要传播者,往往被学生看做是具备环保意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例如,在学校里,看到地上有垃圾,作为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放进垃圾分类桶里;看到水龙头没有关,应走过去把它关好;看到学生随地扔垃圾,应即时叫住学生,当着他们的面,随手捡起垃圾,并把它放进对应的垃圾分类桶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言传身教之后,学校的保洁工作就不用花什么时间和精力了。由此可见,通过教师严守生态道德的言行所起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气候异常多变,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如去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的严重旱灾,导致大面积的农作物歉收、村民用水极度困难和成潮频袭沿海城市等社会现象,给学生举办“水与人类”专题讲座。在讲到水资源危机时,抛给学生一份权威资料:200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而人类用水却增加了5倍。目前,世界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已非常严峻,12亿人生活用水缺乏,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危及48个国家,约35亿人。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上一篇:与古筝为友作文下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