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2024-10-19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通用11篇)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所以我们教育者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讲究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合乎本科情况的方法和诀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学语文学科来讲,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一时期应着重于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的课程,所以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几点粗浅看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是愚蠢的事。”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素教育论指出,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人的个性。教学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突破范作构思束缚,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引导他们自信的照自己的个性意愿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其个性也就得到张扬。学生们由于自己有了独特的个性,对待周围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荒岛余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先简述作者笛福的经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了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写鲁滨逊的思想斗争,其目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止是一个,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讲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做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通过语文课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讨的创新精神。

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包括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基础,是对现有的把握,离开智力,创造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创造力的本质是对现有的超越,超越远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困难得多,它需要创造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不怕失败的勇气,敢于挑战权威的气度。创造力的大小同创新精神的有无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力的价值目标和动力源泉,不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包括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团队精神等在内的这些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荒岛余生》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体验一下在荒岛生存的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彼此进行了探讨,因而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得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完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小组里发表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意无意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容易掌握知识的要点。所以开展小组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而更多地考虑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观念,突出地体会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也不能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了,而必须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的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开放性的作文发挥学生的写作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重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陶行知从培养“自新、常新、全新、自立、自动的共和公民”,到“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求学生取得现代知识,学会现代技能,感觉现代问题,现代方法发挥力量;再到“创造的儿童教育,能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利用开放性的作文,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语文的教学中,每当要求学生写作文时,有一部分的学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写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到底是以前那种传统的应试教育出了问题。由于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受到了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导向,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活动能成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他们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所以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写作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人,一般都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一般化的人,则缺乏创造性。培养个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创造性,而增强创造性,则能进一步促进个性特点发展。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是直接互动的关系。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开放性的作文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当今实施素质来讲,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做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认真贯彻新课标的实施,探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2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石,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 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目标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采取远景目标教学和近景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远景,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将成为全社会应用交流的工具。在21世纪,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竞赛激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对于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例如,针对练习汉字输入, 学生独自学起来总是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生人人上机,比赛输入速度的快慢。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输入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冒险的精神。

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就是不要雷同,要推陈出新, 是不断地 “求新” “求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关于学生创新的亮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制作幻灯片时,同学对“Power Point” 软件可能 不太了解, 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 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演示给大家,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 “求新” “求异” 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要想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老师应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和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愉快地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 《制作可爱的信封》 一课时,首先教师出示信封的模板,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制作信封。然后,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解答,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终教师检验学生的成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无形中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作的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化繁为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捷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将抽象、机械、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使学生一听即懂,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点。

如在讲解 《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开始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 “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 “3 + 3 = ?” 紧接着进行提问: “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 “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 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 接着给学生讲解: “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

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操作类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在 《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方案的构思和呈现的环节中,教师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然后投影展示小板凳的几种不同方案) ,而是采用了技术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思和动手制作小板凳。方案的构思和呈现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这个环节中用试验教学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方案的构思当中去,并且将其转化为各种实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发给学生废弃的答题卡,让学生用答题卡制作纸制小板凳。结果半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的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笔者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笔者作简要的点评。说实话,这节课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且动手能力很强,这也让笔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通过这些试验教学,学生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知识的欠缺,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创新精神则是当代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阶段,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适应当代世界竞争潮流,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刻不容缓,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它视作神圣的历史使命,为迎合21世纪迫切的人才需求而不断地探索!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将激发创新思维作为实施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重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兴趣,“求新”“求异”,营造氛围,“化繁为简”,技术试验等教学方法与技能,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能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和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学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

2.要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育学生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新知识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标志着创新。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以从第一层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秉承这一教学原则,一定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句话使我明白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一直的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导情激趣,让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我在新课导入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操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种子,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两步加减法时,我就用游戏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乘过车吗?(乘过)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我以主进台为车,先让两个同学上去,再让三个同学上去,其余同学在大脑中列出算式,想出结果(2+3=5),并用手指表示出来,最后再让四名同学上去,让学生想出式子,算出结果(5+4=9)并用手指表示出来。老师最后提问:能不能把同学们乘车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不能)那我们今天就学习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我就通过做游戏来设疑,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创新。

一个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以学生本人要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发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

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想一想,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时,先让学生摆出10个苹果,各自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有10个0,9和1,8月2,7和3,6和4,5和5,这几种分法。然后由这些分法整理出有关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出来。

这样使10的所有加、减算式不遗漏、不重复,学生在欢乐的操作氛围中发现并掌握了新知识。

2、在学生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好方法。在学生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趣的质疑情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

3、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通过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生生互动、自评互评、比较选择等活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和探究,从而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每位同学课前都准备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品,即:药品盒子、茶盒、磨方、糖盒、火柴盒、墨水盒、杯子、化妆盒、乒乓球、足球、排球等,通过让每位学生都参加这次研究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发现:形状是长方体的有药品盒子、魔方、糖盒、火柴盒;形状是正方体的有墨水盒、魔方;形状是圆柱体的有茶盒、杯子、圆柱体的化妆盒;形状是球的有乒乓球、足球、排球。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练习中,让学生能创新。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题多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应用题: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引导生找出两种解法:

(1)160÷5÷8(2)160÷8÷5 设计一题多变的题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应用题时设计:

(1)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2)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3)男生有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几人? 除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应在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想象、分析、猜测、合性推理,学会有关的创造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5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6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

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7

一、创设开发性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与积极情绪, 特别是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学生喜很欢某位老师, 对这位老师的课程也会表现出更强的钻研精神。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诚、坦率地对待学生, 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还是要给以珍视和爱护。怎样培养、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死水。设置质疑, 唤起思维, 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 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 所以不敢、不愿学生质疑, 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 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再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 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注意学法传授, 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 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 展示学法, 在举一反三, 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 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 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 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与讨论中, 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 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 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2、扩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突破常规,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回答”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不断变换角度,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 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发挥个性创造能力。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充分开展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 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名家作品,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 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提供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等, 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儿童,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 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 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并告诉国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而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主导作用的是老师,所以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从教材的改革到课程标准,都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感情参与,特别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本人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历史学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不能仅靠课堂,课堂内外相结合,更有效。

那么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一、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对比,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中外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如讲“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但19世纪我们却落伍挨打了。西方却参考我国火药配方制成了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制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首创古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复杂,但也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有关。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从而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形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总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课程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学习宋元时期的文化,讲到唐诗宋词时,我们举办了一次朗诵会,选材范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具体步骤:

按作者分为三组,每组人数三人,每组朗诵完毕,选出一位最佳代表,这样,同学们积极准备。通过这次活动,既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又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化处理都能轻而易举的达到上述目标,只有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讲宋金南北对峙时抗金英雄岳飞,我让学生讨论岳飞能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有的学生说能,因为他曾镇压过杨幺起义,镇压江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有功,受到人民的尊敬;有的学生说不能,因为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我国内部的民族间的战争,不是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岳飞只能算是一位抗金英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的认识,肯定记忆深刻。

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即创造意境、制造悬念等。这种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问题。这样,它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

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例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获得成功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员,你将会怎么做?”问题一出,既使学生能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心态。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靠空洞的说教不行,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以及他们重视教育的结果。又如:过去的战争一打要几年,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今后的大战,不必用几年,也许只要几天、几小时,就可以把一个国家多年的积累搞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国力要靠科技,竞争要靠人才。这样使他们懂得,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教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这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想的王国里遨游。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9

【摘 要】: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科学是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好奇心的保护,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路》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导线把一节电池和小电珠、开关连接起来,观察小电珠的亮度怎样?结果实验效果各不同,有的学生小电珠很亮,原来他是用了二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小电珠发光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为此锲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小电珠发光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室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更强烈。正像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2、创新情景构建,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新新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了“马得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直到十个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还没拉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有更多的人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久能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

2、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实验:拿一支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瓶里了。你还有其它的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教师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意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水杯,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璃管,一个烧杯,一根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学生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试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是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10

在计算机实习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李俊钦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8期

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计算机实习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习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直接的途径。计算机实习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进行常规操作,取得规定的实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倍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实习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直接的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不因循守旧、默守陈规,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计算机实习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验证书本知识、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亲自动手把所学知识和独特构思付诸实践。但是,目前的实习课一般来讲,主要只是解决了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问题,并没有明显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实习课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加以培养。

一、在实习目的与要求中加入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在实习课中加入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中惟一要做的实习内容就是搞出创新成果。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组织,设定某种接近实际的框架,提出实习目标要求,给定某种条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寻求突破,独立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课尽量多安排能够体现学生个性与创意的内容或要求。例如,在Windows 98画图、Word文档的美化与排版、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等实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网上资源创作出体现学生个性的作品。在实践中,通过这种不断创新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逐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

二、实习课要使学生充满求知欲

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们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容易出现心理边际递减的情况。因此,在实习课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变换原本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充满新鲜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三、实习课教学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利用原有认知结构认识新知识时,不仅与他已掌握的知识结构有关,还与其以何种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认知活动有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过程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教材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毕竟有限,而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更为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超越给定信息的能力。为此,在实习课中,应允许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挥有较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查阅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标新立异。实习课的安排,一方面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实现自己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在利用数据库编程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时,可以先不必把具体程序和盘托出,而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只是向他们提出程序设计要求和指标,启发并鼓励学生多加思考,主动查阅有关资料,作为硬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逼”他们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对构思独特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被欣赏的快乐。

四、实习课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制

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主要由这样几方面因素构成,即: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实习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根据这些创新心理机制和特点来进行。在实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要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针对常规实验,这类实验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中都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说明,学生只要按部就班操作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而且是千篇一律,这类实验主要解决学生巩固课堂或书本知识的问题。另一类是非常规实验,它的实验条件有许多不确定性,需要创造条件才能加以解决,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果也不止一种。例如,在Excel图表的实习中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数据,并对其做必要的运算统计,同时用图形表示出数据间的关系、变化趋势,并做出适当的分析以及图表的变化。学生在完成该题目的过程中,必然要分析身边存在的一组组数据,从中选出相关的问题,可能涉及到数学、天文、地理、历史、气象、体育、日常生活等诸方面。在分析数据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时,会涉及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认识层次。整体而言,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查的一次过程。显然,非常规性实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五、要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因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必须是多角度的,不仅要评价思维学习的结果,而且应注意评价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及时鼓励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欣赏他们创造的成果。例如,可以采用学生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作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共同完成。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他们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不再将考试视为一种压力和负担,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创新。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不断地鼓励他们,在实习课中精心组织和安排加入创造性的内容,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日常的学科教学尤其是实习实验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相信,只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改变教育的现状,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浅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论文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而做为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处理教材要个性化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活生生的语文素质。“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教材,仅仅是教学的媒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成为教材的奴隶。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大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个体交往中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的心灵对话和智慧碰撞。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植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正视个体间的差异。差异,是对教学的挑战,更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有了差异,才会有智慧碰撞,才会有博采众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学习者常常对同一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求异性是创造思维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蕴育在差异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要面向的是所有有差异的个体。

3.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树立创新意识,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第一步: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中学课本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的反复修改而编写出版的,可以说是全国差错率最低的一类书,然而也有错误。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情况,让学生明白,“权威”的教材尚有错误,更不用说其他的书籍了。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广泛查找资料,对课本的注释和教师的讲解等提出质疑、考证、否定的这一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一己之见。

教师要在教学中,巧设情境,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质疑,各抒己见。这就是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扎实渊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厚积才能薄发。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创造思维过程的四阶段理论也认为:创造思维是从收集对创造活动的必需信息、掌握有关技术等准备开始的。既然创新是建立在拥有足够见解和见闻的基础上的。那么,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他的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故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养成向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主动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求知的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的本领。

同时,夯实基础不是单调的文化知识的吸收、记忆、理解和运用,它包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包括求知所支持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者应从不同途径不同方式旁征博引地纳入丰富多彩的形象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放眼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放小孩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还不如填鸭,填鸭用的还是滋养料,让鸭子长得肥胖的。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清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况且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那种埋首书桌不问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古迹名胜、城乡变迁、民间风情、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又何愁我们的学生创新思维没有源头活水呢?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包青团的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倒装句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