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2024-07-31

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精选11篇)

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1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才有了众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电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又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就能得出“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考虑,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和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老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基础,而创造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能力,首先要学会联想。讲到C2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CH4、H2、CO等学过的气体燃烧的焰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应该怎样处理……

要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在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试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能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简捷、有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分为三类:(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还有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和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玮.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化学:32-52.

[2]欧阳芬, 黄小华.教材的使用与创新处理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22-26.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2

关键词:意识 精神 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这要求当今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新性人才。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教育等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在化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而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教育学生,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遏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搞好创新教育,师生间要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关系。

二、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都是通过他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富有创新意识和精神。我发现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都存在着一种通病"轻重倒置",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一般在教学中表现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轻过程,重结果",教师在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时,往往注意的是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合理,却常常忽视考查学生在做出答案或结论之前的思维过程。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种问题"轻实践,重理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些化学中的现象、结论、定律等都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出的。

第三、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历史和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部分化学教师仍然把化学作为单一的学科进行思维训练,没有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产技术、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等交叉结合进行思维训练。

要想通过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摆正思维训练的重心,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科学思路,尽力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空间和创新的条件。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思"源于"疑",巧妙的设疑是培养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设疑的作用,使教学内容与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学习中学生们总是带着问题经过自己的动脑、动手,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2、教学活动中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老师的知识比学生多,所以教师在整堂课上把自己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老师教,学生学"这虽然是知识传递的最快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果甚微。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

3、比较、概括、综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求同存异训练、异中求同的训练,知识间的概括、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系列加工以后,可使知识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吃透教材、大纲,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现代人的典型素质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李政道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有侧重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迁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四、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像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

创造性想像的支持。门捷列夫运用演绎外推预言铅、镓、锗等新元素,说明要重视训练以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凯库勒由梦境得灵感提出苯分子结构式,门捷列夫从玩牌中得灵感排出元素周期表,说明也要重视训练为非逻辑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如直觉、灵感、联想、想像等。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大脑暴风骤雨方案",通过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可能性解答和变化。在知识教学中,注意讲清理论创立、发现、完善的过程及方法可让学生模仿。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设计性实验训练,不要忽略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在习题训练中强化数据、材料、图像分析题以及信息题教学和练习。

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探究活动对学生产生很大感染力, 学生在经历亲身探究后, 对自己的成果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时, 进行小组实验。有的小组使用红磷、有的小组使用木炭、有的使用硫。探究前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猜想。使用木炭、硫的一部分小组在集气瓶中放水, 一部分放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实验后写出现象和结论。同学们提出问题, 进行对比, 讨论, 交流。为什么同种装置同种药品有不同现象, 同种装置不同种药品有相同现象等。表扬与鼓励学生敢想、勇往直前的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

2.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动教学法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其步骤为: (1) 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2) 引导学生探索, 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3) 教师答疑点拨, 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4) 展开变式探讨, 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四个阶段。例如: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 (杂质不反应) , 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 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 采用元素守恒法, 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 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 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3. 解释科技、生活情景等问题, 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 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 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 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如:思奇同学在妈妈买回来的某食品包装袋内发新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 上写“生石灰干燥剂, 请勿食用”, 思奇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 过一段时间后, 发现纸袋内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他与同学们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写出他的猜想一、二, 并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在教师激励扶持下, 学生就可以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不同方案。生活、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科技发展及应用的情景素材教学, 和恰到好处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篇4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胡华玲

【摘 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培养成的。在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在此基础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

2.严谨求实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产生的,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1826年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在研究海藻时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因为他在几年前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只是没有深入钻研下去。当时,他只凭空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ICl)——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从而失之交臂。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发现溴元素,但一时疏忽没能抓到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时,必须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能妄下结论。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例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又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特点,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又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又如,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案。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鉴别物质的方法,能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汇总,可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细心、认真地观察和实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观察锌板和铜板上的现象;②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再将锌板和铜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和铜板上又有什么现象?③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②中的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弗莱明认真观察实验的意外收获。弗莱明本来在实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进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多次进行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因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还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感受创新成功的果实。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设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使其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一、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学科整合的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可以和生物教师合作,把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化学课堂,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此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好多学生还一分为二地阐述了二氧化碳带给人类的利与弊,深刻讨论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应用。

在学习《水的净化》时,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形成了资源共享。目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学生搜集、出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分析了水污染的成因、类别、危害,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这样几百字的教材内容变成了几千、几万字的资料,书本由薄变厚,知识由少变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是走近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的宝贵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学科整合”的理念,使知识间的连接紧密,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学生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2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文时,可以拟订“走进微观世界”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登陆网站、翻阅图书。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形象的结构模型会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花香从何而来”、“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不可分割的粒子”、“快乐的水分子”……这些生动的小课题有对分子性质的描述,有对分子、原子发现历史的探讨,有对原子结构的概说……学生们用现代的眼光、用自己的智慧注视着微观世界,比较着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的异同,不断地收集整理,不断地创造展示。通过《爱护水资源》和《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两个课题讨论了地球资源的供不应求;通过《水的组成》和《酸和碱》感悟化学世界的神奇……这些方法使学生鲜明地感觉到原来化学的世界这样精彩,原来化学世界离我们这么近。

二、拓展实践空间,尊重学生创新个性。激发学术创造激情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乃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多是基本操作,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

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然后适时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碳酸钠浓溶液、浓盐酸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充分展示了创造个性。

化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篇6

一、创造个性培养

创造个性又称创造人格、创造精神等等,它是指保证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品质,如强烈而持久的创造动机,坚忍不拔的创造意志,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格和健康的创造情感等。创造个性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机构,它在发动维持创造性活动方面起关键作用。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独到的见解而依赖性很强,没有毅力去摧毁障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人。化学教学中穿插化学史,通过科学家的成才史可塑造学生人格。如:讲卤素时穿插因研究氟而获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莫瓦桑,他明知氟的毒性很大,仍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终至受其毒害而英年早逝。讲酶时可讲澳大利亚化学家康福斯从小两耳失聪,语言受阻,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他以顽强的毅力获得了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并由于酶及立体化学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讲课时适时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大度,豁达,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的品格,激励学生追求科学家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探索,诱发创新动机,形成创新个性。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前人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思维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等。创造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思维敏捷迅速、触类旁通、能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1) 多思敢疑、疑而生变

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题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如高中教材中有一道习题: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其气体发生装置相同的是:A.HCl和O2;B.Cl2和HCl;C.O2和H2;D.O2和CO2(答案是B)。此题讲评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电解水同时制出H2和O2,它们的装置一样,答案C也应该对,我当时对学生不盲从教师、不迷信书本、尊重客观事实的质疑精神的思维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也给了我启发,在后来的总复习中,气体制备及装置的选择我是这样复习的:首先,展示如下图A、B、C三套装置图:

让学生就学过的气体制备选择相符的装置,之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化学方程式:

提问:上面三种方法都可以制氨气,请分析用什么装置,学生讨论后发现按反应 (1) 制氨气应该用装置A,按反应 (2) 制氨气应该用装置C,按反应 (3) 制氨气应该用装置B,这时学生兴奋不已。紧接着我又提问制O2只能用装置A吗?学生受NH3制备启示,得出制O2有如下反应:

讨论后得出A、C两套装置都可以。这样由一道习题引出同一气体可用不同装置制备,而不同装置可制备不同气体,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气体制备知识理论化,有利于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多个为什么就将思维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2)重视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

灵感往往是发明创造的雏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及时捕捉心灵深处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并及时记录,按科学规律发展完善它,只要坚持,就会有创造。如:高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制取氧化铜的实验, 新老教材上就有不同,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顺序的变化,问我以什么顺序为主, 我借此引导学生两种顺序都做, 比较哪种更好?学生按教材顺序 (1) CuSO4 (aq)+Na OH (aq)混合 (2) 加热(黑色沉淀) (3) 过滤。报告顺序: (1) CuSO4 (aq)+Na OH (aq)混合 (2) 过滤 (3) 加热(黑色沉淀)。学生实验质疑,为什么Cu (OH) 2在溶液中就变黑?我借此启发学生思考: (1) 水的沸点是多少? (2) Cu (OH) 2的分解温度是多少?学生恍然大悟:Cu (OH) 2分解温度不高于100℃, 事后查阅化学手册Cu (OH) 2分解温度低(80℃~90℃), 紧接着又启发对比哪种方法更好, 学生认真分析比较得出教材方案更佳,其原因: (1) Cu (OH) 2分解温度低,在水中即可分解; (2) 溶液中CuO+H2O便于分开; (3) 产品损耗小。由此可见,教学无小事,只要肯钻研,处处皆学问。

(3)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有些问题有意识的想、异想天开的想是非常必要的。如:高二有机化学讲加聚反应时,制聚乙烯想象成很多成对的人双手互相拉着,然后放开后所有人的手依次互拉成为巨大长链,引伸如果这每对人身上有附着物,放开后其物随人在物在,引导学生写制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方程式。这种引导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形成想象意识,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2. 运用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激活思维动机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方面有独到功能和作用。

(1)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索性”或“设计性”,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设计实验,激发好奇心、主动性和求知欲是产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将课堂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宏观现象和微观运动相联系,让学生动脑、动手、得出结论,从中得到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创新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它能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思想振奋、思维活跃,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如硫和铁混合反应的实验,我作如下改进,把等质量的硫粉与铁粉混合均匀后,放在一铁板上,并拨成细长条状,再用一根烧热玻璃棒插入右端,这时看到的是尤如红热的岩浆由右至左流动,学生看后,异口同声地说:“真壮观”,此实验不仅能直观地观察硫粉与铁粉反应的实验现象,而且还能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成功创新的演示不仅给学生示范,而且给学生感染、思索和激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设法解决问题,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诱发创新动机,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种子。

(3)挖掘化学实验方法和功能,重视实验创新设计

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教学中仅重复实验,对学生理解、巩固知识、提高熟练操作的过程是有帮助的,但不能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若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满足一条思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提倡“一器多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思路就会不断得到拓宽,思维就会越来越有深度,同时也培养了创造力。

小议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想创新

所谓创新意识的培养,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苛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勇敢、挑战等,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规律, 主动寻求问题答案, 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使学生敢于创新。例如:在复习物质鉴别与检验时, 可以与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看似平淡, 但却内涵丰富。学生会不以为然地回答:用Ag NO3溶液。这时老师再提出要求:如果没有Ag NO3溶液, 能至少找出五种鉴别方法吗?此时学生会很受震动, 他们以前可能压根没有考虑过第二种方法;物质的鉴别并不是个很“神圣”的科学问题, 它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挣脱羁绊, 大胆自由地想象。如焰色反应法;测导电性法;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放入洁净铁钉比较生锈快慢法等等。学生很愿意讨论这样的问题, 他们也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 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 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2. 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 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 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

(2) 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 要求学生亲自演示, 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 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使学生有地方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坚持“问题探索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即教学中要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 (或提供的素材) 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对于上述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尽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索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导引和矫正, 一般不应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笔者通过几年的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刻认识到, 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 创新精神是源头, 创新思维是关键, 观察、实践是途径,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 不断努力, 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 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56

[2]李安峰.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2004年第32期

[3]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12

创新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树立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新型化学教育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迅猛发展。化学已向生物学、药物学。航天医学、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进军, 它非常迫切地使我们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 即:l.“新学生”观, 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化学, 即以人为本。2.情感教学观, 树立教师新形象,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现和谐社会的精神, 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脑、嘴、眼、手、耳,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学习, 在今天, 化学高考分值比重不降, 并且拿入综合课考核后, 这点显得尤为突出。3.“培养创新型教师”观。创新型的教师是指能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做好一名高参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教师具备的不仅是“一桶水”的量, 而应具备的是“一眼泉”的量, 并且流出的是“高水质”。4.重视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探究性实验能力培养。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使师生交流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在这个环境中, 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有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三、在化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 它与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 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 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 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 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 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 应该怎么处理。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 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人类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在化学教学中, 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化学的成果是创新获得的成果, 化学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追求创新目标,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准备、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只有把创新作为教育的目标, 教师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 激发创新意识。

1.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可以通过分析化学发展史, 介绍化学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科学发现过程, 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从科学研究的历史看, 许多科学的发现都是基于问题的提出。如果没有范特霍夫不盲从权威的个性, 那么, 过去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在一个平面内的质疑就无法被打破。再如在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时, 要重点讲解导致门捷列夫成功的各种因素, 以及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的研究方法和他的不足, 后人对元素周期表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 对学生的创造欲望潜移默化地起着激励作用, 并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立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学生,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 看到努力方向, 增强自信心。

2. 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有许多科研成果对化学教学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创新意识。如在介绍物质存在状态时, 介绍等离子体是物质的一种奇特聚集态, 等离子体主要是作为一种新的能源、热源和光源被人们加以研究和应用, 有些书中把等离子体也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现在物质的聚集态有四种, 等离子体的发现可能打破原来我们一直学习的物质三种聚集态的知识;结合大气组成的内容和当代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介绍绿色化学的诞生及其意义和现阶段的发展;结合元素硅的内容, 介绍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结合碳族元素的内容, 介绍活性炭、石墨、金刚石、C60、硅藻土, 吸附剂等同素异形体的不同用途。介绍化学中的一些科研成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学习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1. 突出启发性, 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性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应从问题开始, 又深入到问题之中, 认知之路要让学生自己走, 不必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稀溶液的依数性一课,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淡水鱼是否可以在盐水中生活?仙人掌为什么能适应在沙漠中生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索, 创造性想象得以充分激发, 形成了积极思维的良好开端, 促进了积极性和敏捷性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不仅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还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习惯于沿着合乎逻辑方向正向顺推, 往往忽视了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具有双向性或可逆性。“把问题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式, 能起到突破性的效果。

如从含有Al Cl3、Na2SO4的溶液中提取Al Cl3, 应加入什么试剂?如何操作?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析:正向思维:选择的试剂与所提纯的物质不发生反应, 只跟杂质反应, 而且反应不能引进新的杂质, 若按此思维方式。选择Ba Cl2, 虽可除去SO42-, 但却无法除Na+。

逆向思维:先把提纯的Al Cl3转变为Al (OH) 3沉淀过滤烘干, 再将Al (OH) 3与适量盐酸反应到Al (OH) 3沉淀刚好消失, 这样便得到所需的Al Cl3溶液。

有关反应方程式:Al (OH) 3+3NH3·H2O==Al (OH) 3+3NH4Cl, Al (OH) 3+3HCl==Al Cl3+3H2O, 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维分析方式, 将起到举一反三, 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

2. 实现主体性, 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 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 是主体性的灵魂。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力,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够自己主动探索独立获得知识。如在盐类水解中设计的碳酸钠水溶液的p H为什么大于7, 这个问题既能突出教材中心内容, 又能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当教学能围绕该中心问题展开, 学生才能对各种盐类水解的原因和问题进行探究根本。这个悬念一提出, 立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不仅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还创造出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

再如, 化学实验室有条件地向学生开放, 把它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场地。此外, 有的教学内容, 可将准备实验材料这一教学环节交给学生去完成, 师生共同设计教学过程, 共同讨论问题, 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角色、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编制测验题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

3. 重视实践性, 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科学离不开实践活动, 许多的化学知识都是前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 经过观察思考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 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交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实践任务, 从实践入手进行创新教育, 使创新更实际、更生动、更深刻。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 利用课余时间去做,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 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做出重大发明创造, 而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 多渠道开展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动手操作能力, 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如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把按照教材实验改为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得到知识,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而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 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1. 民主教育,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创新潜力, 这种创新潜力是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 以鼓励为主。教师的信任、鼓励和爱护, 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给学生勇于创新和表现的机会。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师生情感交融, 畅所欲言, 能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合作。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投身创新实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特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首先,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但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所蕴涵的创造潜能又可能是不同的。所以,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特长的机会。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等展览会、小论文演讲会、科技活动文艺作品演出会等活动。由于创新活动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 能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以追求创新的人格面对人生的挑战。

总之, 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才能实现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娟.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 (12)

[2]王海花.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7)

化学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发散思维;创新教育;创造水平;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25-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但事实上不少的教师忽视实验教学,常常出现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背实验”,在黑板上“做实验”或一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看实验”等现象。而化学实验的真正内涵一动手、动脑、观察、探索等却被弃之一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下面就化学实验在进行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化学实验给学生展示的是直接的、真实的化学现象和过程,学生被千变万化的现象所吸引,被有理论有实验、符合科学原理的设计所感染,同时对造型独特、科学合理的实验仪器感兴趣,从而产生对化学实验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及时方便地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进一步的实验探索,验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发现、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关键是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可指导学生大胆地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过程,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去发现新的问题、探索物质的新的相关性。另外,还可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化。例如;我在讲授有机化学时,有机物反应机理复杂,教材实验少,学生听起来枯燥深奥,这时教师可在上课时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白蜡、丙酮、凡士林、煤油等物质制造护砖地板蜡;用牛油、椰子油、氢氧化钠、波美氏 38 度溶液、香料等制造香皂;用硫酸铁、甘油、苯甲醉、玫瑰香水等制造棕黑色染发水等,这些实验既有趣又实用,可及时验证实验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性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相对于发散思维,还有一种用于平常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全新的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人在创造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两种思维方式,创造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人的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使学生及时动手进行验证性实验,以期得到的实验现象或结论与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标准相符,以达求同,这个过程中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集中思维。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现象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而且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会呈现多种多样的变化。对某一化学现象或间题的揭示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和途径,这就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去设计探索多种实验方案,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案。例如:在中学化学中,要制取氯气,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别实验:高锰酸钾跟浓盐酸反应,氯酸钾跟浓盐酸反应,食盐、硫酸和二氧化硫反应,漂白液跟浓盐酸反应等几种不同的制取氯气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定条件下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得到培养和训练。

三、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化学定律、化学新物质的发现、新物质的合成等无不是通过实验进行的,新理论的提出也只有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能被确定下来,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针对一定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到结论,这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创造活动,而这一活动主要是靠化学实验来实现。因此,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手段。

四、化学实验可推动教师创造力水平

知识经济需要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型教师。所谓“创造型”教师,即热爱创造活动、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地讲课。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创造性、灵活性,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创造型的化学教师,既要懂得如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要自学应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和创造活动。化学实验特点如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反应机理复杂,有些反应不彻底副反应多、产物不唯一等,促使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产生对化学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实验方法等进行创造性改进的灵感,同时针对化学实验的复杂性,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造活动。教师必须先思维、先实验、先探索,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感也使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之培养观察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强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创新设计思维培养[OL].互联网-其它管理文献-道客巴巴.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OL].互联网-豆丁网.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 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 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 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并运用于教学中, 有独到的见解, 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 获取知识与信息, 能举一反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究与活动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评价反思, 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此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 走向资料室, 通过努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 提出问题, 由老师解答, 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 给出最佳答案, 并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 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 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 并加以分析, 作出合理解释, 获得正确的结论, 这样可以排除荒谬, 纠正错误, 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 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 能顺利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 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推理、计算, 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 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 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 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意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各项入手,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对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方法.2008 (08) :1076

[2]江玉.在开放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高技能人才.改革探索.2008 (08) :42-44

[3]赵晓莉.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05) :24-25

[4]马恒.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05) :94

上一篇:美术教学的新观念下一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