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2024-07-31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共12篇)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1

一、引言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 也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 (Goodman, K.S. 1967) 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 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任何英语考试中阅读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然而对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阅读理解部分恰恰是最为薄弱、得分率很低的一项。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提高英语过级考试的关键。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材料选择不当

学生当前使用的阅读材料, 很多缺乏时代气息, 语言图示复杂, 很难激活学生的兴趣, 无法给学生带来读后的思索;另外, 阅读材料题材不丰富、太难或太简单, 不能兼顾文学性与实用性等。

2.学生阅读模式单一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更多教授学生采用至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多从语言图式的结构去理解篇章, 而忽视了至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即从学生的内容图式或形式图式去解读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学生只能看懂单词或句子, 却不一定理解文章大意。

3.学生阅读习惯不良

(1) 阅读时出声的习惯

很多学生不是无声的阅读而是出声读, 他们逐字逐句的理解, 而不是逐行理解或停顿在每个意群, 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回视

有些学生阅读时总是看一行文字的后半部分时, 又返回前半部分。重读某个词或某个短语。Nuttal指出, “频繁的眼睛回视方式是造成阅读缓慢的关键。”这样读了下句忘了上句, 造成阅读速度缓慢, 理解效率低。

(3) 过于依赖于词典

有些学生遇到生词不是利用上下文或构词法来推测字义, 而是查字典。Nuttall认为, 依赖词典则实际上使自己成为低效率的阅读者。

(4) 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了解并熟悉那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而影响了他们对阅读材料所含意义的正确理解。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阅读前 (Pre-reading)

阅读前活动, 指的是学生在仔细阅读前应该完成的任务。Harmer称这个阶段为导入, 它包括提出问题、引出主题, 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尽快进入文章角色。阅读前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预习词汇 (Vocabulary Preview)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加快阅读速度, 在阅读前可先教学一部分课文中所出现的生词, 尤其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 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 这样可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 (杨桂娣) 。指导学生查字典和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2) 预测标题 (Title Prediction)

好的标题常常包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胡春洞) 。如“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Weather”这篇课文, 学生看到标题就会联想到气候条件对人与自然界带来的影响。不论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 但最终都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急于阅读的欲望, 去印证他们猜测的后果。

(3)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对与文章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作一些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王立非)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让学生了解讲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如何观察事物, 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和习惯,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十分必要的 (吕中舌) 。

2.阅读中 (While-reading )

阅读中的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里强调的是阅读过程分析, 而不是传统的阅读的结果。阅读中的活动主要有下面几种:

(1) 快速阅读 (Fast Reading)

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第一遍阅读应是“扫描式”的。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词义。快速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计时是一种控制快速阅读的手段。

(2) 理解检查 (Check Answers)

待学生快速阅读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后, 教师对问题进行提问, 如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不理解课文时, 有必要放慢速度, 让学生再读一遍以加深理解。

(3) 语言要点 (Language Points)

语言要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等。教师在讲授新的语言知识时可适当复习学过的有关内容。精讲多练是语言形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3.阅读后 (Post-reading)

在此阶段的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除了传统的提问、翻译等方法外, 应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活动, 让他们流畅地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具体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1) 角色扮演 (Role-play)

它是英语学习中出常用的一种活动。学生根据课文情景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为了有效地实施该活动, 教师应充分组织, 以免陷入混乱, 结果不尽人意。

(2) 完型填空 (Gap-filling)

教师写出课文概要, 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填, 鼓励学生尽量使用不同的词和短语。

(3) 复述 (Retelling)

复述课文, 教师提供关键词和短语, 让学生据此用来训练独白, 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 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

(4) 写作 (Writing)

教师要求学生就所读材料来写作。如写课文概要, 根据课文对产品的描述, 写一个广告, 用自己的观点重写一个故事等。这些练习都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 否则会适得其反, 构成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 英语阅读整体教学的新观念包含着一个广泛的整体性教学原则, 它既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也强调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有机统一。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恰倒好处地运用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有密切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中舌.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

[2]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国外外语教学, 2002, (3) :24-29.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树立的新观念 篇3

一、树立新型教育观

新型教育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结合起来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我们始终突出传授知识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培养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提高觉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归宿或落脚点这一特点,只有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树立新型学生观

新型的学生,应具有积极求学的动力,有一定的思维和动手操做能力,有高尚的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这种新型学生观。使学生积极自觉的、主动的求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乐趣和驱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按此说来,思维正常的所有学生都具有可塑性,既可以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我相信,学生在教师爱心的浇灌下,在积极求学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树立正确的求知观、理想观、品德观、前途观等的新型学生观。

三、树立新型教师观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就要围绕对象的需要而施教。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观念上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朋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善于给学生排忧解难,施以爱心,优化性格、健全人格,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只有树立起这种新型教师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忽视教学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奴隶,铲除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也谈新观念下的数学教学 篇4

一、观念的挑战

观念的变革是数学课程改革得以推行的首要条件, 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教学观念不更新, 课程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课程成为动态的、生长性的, 那么教学的观念也必然随之而改变。新观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师生互动, 互动中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互动中的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的看客。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新理念, 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但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数学教师需花很大努力、较多时间去探索新东西, 要放弃自己已非常熟悉的教学方式去另辟途径, 且不知效果如何, 这的确是一个很多教师都感到茫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需要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 这是教育改革中的头等大事,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一大挑战。

二、教师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冲击也非常大, 数学教师从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要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1. 教师做学生, 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 教师只是高水平的学生, 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领者和点拨者。当课堂进行不够通顺时, 教师要及时伸出援手, 帮着提出问题, 深入到互相提问中去;当课堂游离了主要内容时, 教师要适时收回;当课堂进入精彩时刻, 教师应像学生一样适时发问、追问, 引领学生点燃课堂之火。课堂上, 学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 而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应把课堂让位给学生, 做一个“懒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问题疑难, 让学生提出、讨论;答案结论, 让学生回答、归纳。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思维、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人人都是学生, 人人又都是教师, 嘴在动, 脑在动, 效率自然就高。

2. 面向全体, 努力研究学生。

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怎样让优秀生吃好, 怎样让中等生吃饱, 怎样让后进生会吃呢?为此, 教师必须大胆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激活课堂的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热情, 帮助那些被遗忘、被冷落的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使他们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来,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3. 激励、赏识并吸引学生。

师生之间必然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平等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差异,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闪光点, 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亲近学生, 最终实现“亲其师, 信其道”。

4. 用“发展卷”评价学生。

在新课改理念下, 怎样更好地测评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所学内容呢?我认为, 教师可以设计、运用“发展卷”。发展卷在每种体型中都包含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 把自己熟悉和已掌握的题目做正确, 并且尽可能地去完成发展性的题目, 挖掘自身的潜能。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水平, 明确了不足, 挖掘了潜力, 又淡化了排名, 同时还能让学生看到发展的方向, 做到对自己充满自信, 对学习充满信心, 充分体现了“发展”两字的蕴意, 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的挑战

1. 主动学习, 打开思维。

数学学习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更不能由教师迁移给学生, 学生的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操作、交流、反省而获得。课堂上, 学生要敢字当头, 敢想、敢问、敢说、敢演、敢答, 张扬自己的个性, 解放自己的潜能, 主宰自己的课堂, 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联系自己的具体生活, 使学习数学的思维彻底打开。

2. 合作交流, 提升能力。

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尽相同,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参差不齐, 学生合作交流时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 从而促进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新观念下的数学教学,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内外的学习中来, 需要学生在群体中有效合作与交流, 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的各种挑战中, 教师应该勇于去尝试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大胆探索, 努力实践, 从学生和自身等方面, 认真研究, 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 给一线数学教师自主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给数学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

关键词:观念,教师,学生,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士锜, 李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

[2]王长沛.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 篇5

支架式教学的确切概念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支架”,并借助于“支架”进一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英文名称为ScaffoldingInstruction,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发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特别注意建设一种合作、沟通、讨论、竞争的教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师拥有绝对的教学主导权,“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弊端”。而支架式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衍生和发展,它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核心价值。

(一)支架式数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转换和处理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数学课本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素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善于利用课本。教师也要仔细钻研课本,通过对课本教材的研究可以有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学生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的载体”较为深刻地理解,再通过对理解内容的归纳总结、消化积淀,就可以将其彻底内化吸收,最终使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建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为重要参考点

实践证明,传统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违背人类认知新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教师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因为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新知识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故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通过知识构建的方式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主体性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过程,在观察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臵支架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弥补学生的空白。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了影响建构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3]。经验的收获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实践的付出,实践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而在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要积极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良好的沟通中阐述各自己对知识板块的理解、在良好的沟通中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良好的沟通中交换各自的意见。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同他人沟通、善于同他人沟通。

(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其真实度

教学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人文环境,故一个优秀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要使其优秀还要使其逼真,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我们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字显示、楼层建筑等都是必须精确计量的等。因为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应该认真考虑教学情景的逼真程度。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是由创建教学情景、搭建教学支架、独立探索研究、合作互助学习、评估学习效果等相关步骤组成。具体程序如下表所示。

(一)创建教学情景

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先要设臵一个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中要包含有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全部主要问题。

(二)搭建教学支架

教师要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主要发展区,以提出相关问题和理解一些数学课本中重要的知识概念为基本点搭建数学教学支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研究和互助学习讨论奠定基础。

(三)独立探索研究

独立探索研究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探究的项目主要有:确定数学概念的涵义、分析数学概念的属性、剖析数学知识的重点、迷宫、明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在研究探索问题前,应该先了解知识和问题产生的背景,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支架拓展相关概念的深层次涵义,使自己沿着数学知识支架的脉络循序渐进地探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当一个学习顾问的角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咨询和求助。

(四)合作互助学习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风格类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互助学习的方式钻研相关的课本内容。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言,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该学习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同理解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得到统一,使学生对调研问题纷繁复杂的态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渐渐清晰明朗。最终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学习可以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使知识的深层次涵义逐步浮出水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角度入手考虑。

(五)评估学习效果

评估学习效果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评估,二是对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加以评估。在评估的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加以准确评估。在评估时,教师应该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设计的数学知识的框架的合理及优秀程度加以评估。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数学知识框架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紧密程度加以评估。第三,教师要对各小组独立探究的进程和效用程度加以评估。第四,在完善和矫正数学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的最终效果和综合表现加以评估。第五,对各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各位同学的整体表现加以评估。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师生要准确地理解支架的含义

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支架的含义,不能肤浅更不能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支架的含义。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支架的选取自然也不一样。学生选取的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且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思路和解题思维。所以教师在选取数学支架时一定要合理、慎重,支架好似攀岩运动员在攀岩的过程中感到无路选择、迷茫徘徊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使其顺利前进中的那个“帮助”。但是选取支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它可以是一份设计方案也可以是一种说明或一个简单的提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的水准过渡到深层次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将之选取为一个较好的支架。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真实能力合理设臵教学支架

支架的作用就是较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困难、加深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之成为创新品质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教师设臵支架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臵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臵良好的学习支架。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6

关键词:教学趣味性;语文教学;新观念

一、注重教学趣味性,学科知识相融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而要通过不同途径,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逐渐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学科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学好其他学科做好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具有的特殊性,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而这也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即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化。换句话说,教师要围绕课文内容,借助历史小故事等,不断丰富语文知识色彩,进一步增加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已有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导出新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融入新课题学习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文章脉络,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在学习课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成为自己学习的好榜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

二、强化合作学习观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他们的小组竞争意识,强化他们的集体观念,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此外,在合作学习作用下,教师能够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确保班级中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促使他们都能有所进步,提高班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以“她是我的朋友”为例,这是在抗战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诠释文章作者讲述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故事主人公为救朋友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以此,促使学生在学习该篇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教育,深刻感受到朋友之间那份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袖手旁观。

三、转变师生角色,注重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位置思考问题,重视学生思考结果,并接受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角色,教师扮演“学生”角色,让学生站在教师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好地学习新知识点,掌握新技能,让教师准确领会学生意图,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优化教学方法,达到“双赢”的效果。此外,还要和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适宜的素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出新课题,并借助那些熟悉的素材,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和时间赛跑”为例,“时间”是学生特别熟悉的,在展示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讲述自己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在学习该篇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让班级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去和时间赛跑。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时间是无尽的,感受到时间犹如手中的流沙不停滑落,却抓不住它的尾巴,学会珍惜每分每秒,认真学习,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全新的观念,必须准确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新观念,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显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此,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7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调动他们进行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逐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语文学习,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使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持久度不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给予他们指点,使他们能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尝试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中,为学生构建了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他们能够产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让他们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采用毫无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不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使他们不能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需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设计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座位方式,让他们分成小组围成圈进行合作学习,在积极的讨论中掌握重难点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让他们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领会课文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主动进行课文预习、探究、练习、复习等环节,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广泛运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会让他们主动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内容直观、丰富、形象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生字、生词、理解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在形象生动的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拉萨天空的优美图片,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在多媒体情境下,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会更容易进入到课文描写的场景中,用心体会,和作者共同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积极思考能促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大胆探究,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阅读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他们积累更多的优美词汇,为他们进行写作打下基础。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时间,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美的意境、情感,获得美的体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分角色读、比赛读、有感情的读等方式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把读和思相结合,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在课外阅读时间,教师要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展积极的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建议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亲子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不断读好书,养成善于阅读的习惯,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高效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要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用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对语文内容充满兴趣,主动投入到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在探究中使语文能力获得通过。教学完成后,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法,使课堂教学能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质的场所,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挥探究积极性,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多媒体,质疑,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姜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2]宋桂霞.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6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8

然而, 许多年来人们对中老年舞蹈教学的关注显然不足。大量的舞蹈文献无一不把焦点集中在少年儿童群体上, 少数“成人舞蹈教材”则是将年龄设定在18至30岁的成年人。对老年人我们常常听得到这样的声音:“老年人能够摆脱打麻将、哄孙子、玩鸟闲逛的无聊状态就行。年纪大啦!肌肉机能老化、记忆力减退、大脑及协调能力都不行啦, 学舞蹈就是‘临老寻乐’, 能以兴趣为主就好, 不用自找苦吃练基本功, 喜欢跳什么就跳什么, 喜欢怎样舞就怎样舞。登台演出和汇报比赛?别搞, 那是自我折磨”。

但在近十余年的基层群文舞蹈教学过程中, 我目睹以上这种情况在逐渐地变化。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用新视角, 新思维来关注老年舞蹈教学。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中老年舞蹈班近10年的发展经验为例:

2002年时只有1个班, 几个人, 而今2012年己发展到每学期7个班210余名学员, 经过培训的学员累计已达3000余人次;舞蹈教学由原来的混等班, 改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行分类教学;舞蹈教师也由1名非专业人员增至到5名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的人才担任。并从各舞蹈班中选出优秀人才, 分别成立了老年女子群星舞蹈队和老男人舞蹈团, 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区级舞蹈比赛和演出, 获得若干等级奖。

教学环境在这12年中也有了飞速发展:原来只有一间简陋的老年舞蹈练习室, 现在却有了七间能够同时容纳三十人的高标准舞蹈排练厅, 同时增设有高级音响、无线麦克风和中央空调设备及钢琴伴奏等, 原来学员只学一期就离去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 许多学员要求长期学习下去。舞蹈教学过程的广度及深度都得到了发展。

从中老年舞蹈爱好群体们锲而不舍的角度看, 他们对舞蹈的喜爱不仅仅是兴趣, 还有新的追求, 即:“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来展示自己”。对于中老年这种新的兴趣和追求, 中老年舞蹈教学不仅仅只提升舞蹈教学硬件, 舞蹈教师还需分析并观注学员们个体需要, 制定出不同的舞蹈教学方案及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启蒙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针对学舞者的心态, 舞蹈老师把她们分为普及型和提高型两类。这两类虽然心态、诉求不同,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即对舞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心态和诉求又有区别。

普及型——热爱舞蹈, 注重生活质量。希望能够认识舞蹈的种类、跳一些耳熟的音乐舞蹈, 达到即能感受舞蹈动律又能缎练身体的目地, 并且愿意接触舞蹈知识、了解舞蹈背后的奇闻轶事。但不喜欢练基本功和掌握舞蹈技巧, 自娱自乐的同时不希望有压力。不愿汇报表演及登台演出。其结果是表演技巧及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到了一定阶段即会现出“瓶颈现象”, 只能跳一些很简单的舞蹈 (如通常所说的“拉拉舞”) , 稍有难度便会抱怨、甚至停滞不前。不过这并不影响她们热爱舞蹈、欣赏舞蹈。有些老同志因年龄或身体等因素, 也不必太强求达到某种程度, 能够愉悦身心享受过程就好。

提高型——这些学员通过几年的普及型学习不但不满足, 反倒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有许多中老年舞蹈学员边学习边参加了各种民间舞蹈团队及重庆市沙区文化馆群星女子舞蹈队和老男人舞蹈团等, 希望通过汇报表演和各种舞蹈比赛检验自己的学习程度和舞蹈水平, 他们明确意识到基本功和舞蹈技巧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舞蹈能力尽可能接近专业水平, 在软开度、毯功、身韵、技巧、民间舞、古典舞及国标舞等方面不断追求、努力提高。并且希望多参加汇报演出、观摩交流和选择上专业教师的舞蹈课。正因为这样的激情让他们的视野更广阔、表演的舞种更多样。但需注意学舞程度的判断, 避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选择高于自己程度的舞种和基本功。否则如果成绩不理想, 反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造成肢体受伤。

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得当, 充分抓住以上普级型和提高型两大类学员的特点, 因材施教就能培养出大批中老年业余舞蹈爱好者。

另外, 每学期开展老年舞蹈的“汇报”和“表演”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 为中老年舞蹈的兴盛起到关健作用。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 学员的学舞效果怎样, 通过专家、领导、同行、舞蹈爱好者的观看审评后, 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重庆市沙坪坝区中老年人学舞热潮喜人, 中老年的舞蹈班、广场舞, 舞蹈艺术团队层出不穷, 这正是沙区文化馆在舞蹈教学中抓住了老年舞蹈教学的新趋式和新观念, 通过用新视角, 新思维不断完善中老年舞蹈教学质量。以新的艺术型式吸引退休的中老年人走出家门, 关注并参与舞蹈, 以点带面而产生的效应。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各乡镇社区里都建有中老年舞蹈表演团队, 这些团队的舞蹈骨干许多都是沙区文化馆中老年舞蹈班的学员。她们在专业舞蹈老师的培养下, 通过每学期的汇报表演、舞蹈展示, 舞蹈技能程度和表演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部分学员成为区文化馆女子群星舞蹈团和老男人舞蹈团团员, 成为各广场舞的领舞、各社团队的主要舞蹈演员。这些老同志深深体会到:通过舞蹈的基本功、身韵等训练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理机能, 使其腰背挺拔, 动态优美, 肢体灵活, 气质高雅, 同时还能增加舞蹈方面的新知识, 了解各舞种的规范技能, 结识更多爱好舞蹈的新朋友, 在中老年舞蹈的传帮带活动中更能得心应手, 带动老人们动起来、舞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汇报表演、到广场领舞等, 不仅使他们领悟到自身老来俏的价值, 而且个人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升华, 增强了“人老心不老、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信心。有一位76岁的老同志在通过舞蹈汇报表演后愉悦轻松地说:“感谢重庆市沙区文化馆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我的目标是活到老跳到老。”真是信心十足、乐此不疲啊!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9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感悟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譬如,我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就在课堂里面设计了一个24点的竞赛游戏,把全班学生一共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获胜者再代表本组成员参加下一轮的淘汰赛,一直到选出优胜者为止。许多学生本来就好胜心强,一听说竞赛,个个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还增强了他们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快速运算反应能力。竞赛结束后,我在课堂总结时再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赞扬,让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加增强了自信,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听课更认真,再上数学课时效果也就更好了。

二、运用好多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四个优点:其一,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其二,减轻教师手工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其三,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四,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板演量大的内容——诸如立体几何中的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当然,教师最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譬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之间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紧密合作和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必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广阔的空间。譬如,我将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学生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坚持从细微处着眼,灵活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善于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基础上,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准确解答问题,最终找出有关规律或原理。譬如,我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展示了呈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卫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众所周知,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这六个条件呢?其全等条件能尽可能少一些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并进行了深入分类探究。针对部分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我就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我也予以适度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其一,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其二,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其三,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学生按照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和比较,最终得出总结性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摸索有效课堂新模式,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步前进,初中数学改革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好多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和善于启发引导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几何新观念教学 篇10

一、几何概念新教法

1. 重点词句、疑问法

我们知道, 对于每一个几何概念, 只要从内涵到外延去逐步深究, 就会发现它的严密性.例如, 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直线是平行线”, 对于这个概念, 我就对“在同一平面内”向学生发出疑问, 不说行吗?让学生通过自学、互相探究找出不说不行的原因, 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许多学生不但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而且还举出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概念, 而且还可以加以实例说明, 使学生感到每个几何概念是何等的完美无缺, 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美的熏陶.

2. 联想、类比、猜测法

如果说联想是创新的火花, 那么类比和猜测可以使联想的星星之火燎原.因此, 在平时的几何教学中只要努力让学生去联想, 打开他们联想的翅膀, 让他们大胆地去类比, 猜测, 就可以使他们兴趣昂然地投入到比较枯燥无味的几何概念学习中.如, 说完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后, 让学生联想三角形的概念定义法去大胆猜测四边形的概念.

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比较法

我们知道, 自然界到处存在着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关系.记得孙维刚教师曾说过: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看问题, 就会找到事物的本质.如, 一般三角形的构成元素有边、角, 那么特殊三角形一定在其边、角上有其特殊性.让大家根据边角的特殊性就可以把一般三角形进行分类, 而且能很快给出分类的标准及定义.

4. 归纳、总结巧记法

一块的砖头, 撒在地上、怎么也想象不出它会造出那么多美丽、高大、坚持不可摧的建筑物, 这就是由零乱化为系统的美.对于几何概念的学习, 也是这样.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把几何概念系统化, 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创新.如, 讲完圆这一章后, 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圆都讲了哪些概念呢?这些概念是怎样定义的呢?总结后, 学生会猛然发现, 这些要领的产生是那样合情合理, 那样顺理成章, 学生养成习惯后, 自己也会大胆去进行概念的引发与创新.

二、公理、定理教学法

如果说概念是禾苗的话, 那么公理、定理则是它的果实.那么对于公理、定理的教学, 我则以它的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去发散思维, 产生创新意识.如, 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 先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出发, 找出组成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元素, 有边、角、对角线、内角和、外角和, 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去大胆推导它的性质.学生果然不负众望, 把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都总结了出来, 还有学生提出“在平行四边形中, 只要给出一个角的度数, 就可以求出所有内角与外角的度数了”.学生的这个发现真令我吃惊, 我就针对大家的创新加以引导, “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是直角时, 其余各角又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计算, 回答:“都相等且是直角.”于是让学生画出这个特殊情况下的图形, 学生画出后, 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长方形”.即小学中学过的特殊四边形.这样引入新课和探讨新的性质定理, 则会使学生越学越有趣, 而且, 经过他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定理, 他们就自然地不会轻意忘掉了, 也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了.

三、解题方法教学法

1. 几何计算题的教学

根据初中几何教学的要求,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我在几何计算的教学中, 总结出了“化几何语言为代数式子, 利用方程或方程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等来进行计算”, 使学生摆脱了计算题难做的困境.如, 三角形的三边长是自然数, 其中一边是4, 但不是最短边, 这样的不同三角形共有多少个?初次看到这个题, 许多学生感到这个题象刺猬, 满身是否则, 无从下手, 我就鼓励学生用代数的方法, 抓住三边都是自然数, 且一边是4但不是最短边, 这个人入手点试试看.这样学生能很快地设出最短边是a, 则第三边b, 应满足不等式:4-a

2. 几何证明题的教学

证明题的依据是概念、公理、定理等.要使学生证明一个题, 首先必须记住这些概念和公理、定理等.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结合图形进行串记概念、公理、定理, 在讲新概念、公理、定理时, 让学生运用联想、类比等教学思维方法, 然后按逻辑规律进行猜想、总结、记忆, 使学生已形成了一套记忆技巧, 为几何证明题的核心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 只有一条平行线的前提条件,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它所有结论:

(1)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 两直线平行, 一组同位角或内错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一组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3) 如果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等则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4) 由平行线可以引出对四边形的分类;

(5)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7)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篇11

关键词:化学核心观念;观念建构教学;内容分析法;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20–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知识记忆为核心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1]。化学教学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原理或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对化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力,建构化学核心观念,即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2]。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关注化学核心观念的形成对落实新课标、推进教学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观念建构教学是在化学观念的引领下,使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反思、概括、提升,促进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3]。它已成为许多化学教育研究者的重要课题。那么,从化学观念教学提出至今,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值得关注?希望本文的探讨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化学观念与促进观念建构教学研究的进展。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化学观念”和“观念建构”为检索词,选择“全文”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考虑到文献数量庞大,为缩小范围同时提高文献的参考价值,只选取了《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三本化学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类期刊。对检索结果鉴别、筛选后共得文献105篇(见表1),将其作为研究样本。

由表1数据可知,国内化学观念与观念建构教学研究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更是急剧增长,说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化学观念教学很可能在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文献研究内容的分析,从研究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文献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又根据其具体属性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研究领域。其中,理论研究类文献可细分为“理论探析”和“课标与教材研究”,实践研究类文献可细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策略”、“调查研究”和“试题研究”(见表2)。部分文献会同时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教学设计会提及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等,则根据文章论述的重心所在标定其属性。本文将从这六个维度入手,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化学观念与促进观念建构教学研究的现状。

2 研究结果

2.1 理论探析

理论探析类文献有21篇,主要解决诸如“化学观念是什么”、“化学观念包括什么”之类的问题,阐述观念的内涵、特点、构成体系和教学价值,或者探讨具体的核心观念如微粒观、元素观的含义与实质。例如,关于化学观念的内涵,王磊认为化学核心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4]。毕华林认为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或知识的简单组合,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5]。可以看出,无论是“核心观念”还是“基本观念”,在本质上都体现为对化学问题的概括性认识,它源于具体知识又超越具体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持久、迁移的作用。

关于化学观念的构成体系,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是从三个维度划分化学观念[6]:第一维度体现为对物质的认识,即知识类核心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第二维度体现为技能方法,即方法类核心观念,如分类观、实验观;第三维度是情意价值类核心观念,如化学价值观(见图1)。通过三个维度促进观念建构契合了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实施化学观念教学明确了方向。

2.2 课标与教材研究

从课标到教材的研究是化学观念教学研究常见的思路,这一类文献重点研究化学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中的体现,及其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或建构思路。此外,还有作者横向比较多版本教材围绕同一核心观念在内容编排上的特点[7]。也有作者纵向研究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教学价值[8]。总体而言,化学核心观念在教材中的渗透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9]。教材注重从情境创设、活动设计、问题设置等角度渗透化学观念,精选典型“范例”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10]。所以,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内隐的化学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宏观把握不同专题的教学以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

2.3 教学设计研究

这部分文献占据了研究的主体,数量达到了40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案例的开发是其关注的焦点。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广大教师实施观念教学提供一个明确的框架,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例如,王磊从课程的静态分析和教学的动态设计两方面构建了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型(见图2)。首先是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静态分析,明确“教什么”,确立需要建构的化学观念,并分析与具体知识间的联系;其次是针对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反思策略的动态设计,明确“如何教”,采取什么方式[11]。这种教学设计模型以化学观念为统领,把知识、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机融合了起来。

毕华林提出的“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分为五步(见图3):(1)明确“基本观念”,形成思维导向;(2)将基本观念转化为以具体事实性知识表述的“基本理解”;(3)把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4)针对问题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5)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评价”促进观念建构[12]。这种“流程图式”的观念教学模式借鉴了Erickson“观念为本的教学”[13]设计程序和方法,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建构知识到形成观念。

针对元素化合物专题知识的复习课教学,彭豪提出了基于反应图的“三阶段、三层次”教学模式。首先审视知识结构,识别核心观念,然后在核心观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绘制以价态和类别为横纵坐标的物质反应图(见图4)[14]。该模式以核心观念为导向,把知识体系的建立寓于反应图的动态制作过程,有效解决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的问题。

对于教学案例中体现的化学观念,研究发现“微粒观”、“元素观”和“转化观(变化观)”出现的频率较高,体现了这三种核心观念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发现,“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平衡”相关专题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两块知识涉及多种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具有系统性和完备性的特点,微粒观、元素观和变化观等核心观念有助于统领教学,整合知识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功能化。

2.4 教学反思与策略研究

化学观念以具体知识为依托,教师在实施观念建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将客观存在的知识形态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化学观念[14]。由于文献中的教学策略大多建立在对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故本文将两者归为一类。该类文献共有23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促进化学观念建构既有总括性的教学策略,也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总体而言,实施观念建构教学可采取以下五点策略:(1)以化学基本观念为教学目标,统领具体知识教学;(2)合理利用教材和各种资源创设教学情境;(3)设置“问题组”驱动学生思维;(4)以实验、调查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知识的价值;(5)运用交流、评价促进观念内化[15]。

另外,针对具体化学核心观念的培养,文献中也提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策略。例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可以采用“类比法”[16],联系实际类比生活中的素材,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时类比洋葱解释电子层由近及远一层一层地排布;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可采用“概念图”策略[17],以元素为中心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对元素认识的概念图。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18]促进学生对化学变化观的认识,例如让几个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的学生配合音乐和动作表演水的电解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增进对化学变化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深层次的理解。近年来,钱扬义课题组研制的“520化学开胃菜”扑克牌[19],开创了一种以化学物质和元素类别为主题的化学游戏玩法,这对于学生分类识记化学物质,形成分类观与元素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创设、驱动性问题设置、实验探究、交流评价活动的设计,能够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感悟知识中蕴含的化学观念,促进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

2.5 教学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类的文献主要为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技术性研究手段,对学生化学观念的发展水平或观念建构教学的效果进行的实证研究。针对学生化学观念的评价,黄琼等采用问卷测试和个别访谈法调查了不同年级、学校学生的微粒观认识水平[20],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微观认识水平较低,微粒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微粒观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呈相关关系。黄都等采用“绘制猜想图”的手段让学生绘制棉花糖和钢铁的内部结构图,以诊断其微粒观模型构建的水平[21],研究发现学生脑海中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存在大量前概念,显微镜的使用、分子模型制作、生活化的对比处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微观认识水平。针对观念教学的实施效果,王晶等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学生在参加化学手持技术校本课程学习后变化观、实验观等化学观念的转变情况[22],发现基于手持技术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王鹏等对分类观促进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对比实验研究[23]。结果表明,基于分类观的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识记物质的性质。

调查研究既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化学观念发展的程度,也能够探究观念建构教学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从学生反馈得到的信息对教师改进观念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可惜这方面的文献只有7篇,研究相当匮乏,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命题研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为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试题中渗透化学观念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思考方式,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24]。那么,高考试题中是否渗透了化学核心观念?如何编制基于化学核心观念的试题?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努力的研究方向。

3 研究启示

总体而言,国内化学观念的教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化学观念到丰富观念体系,再到观念建构教学的发展过程。理论研究的深化为观念建构教学实践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教学实践的经验反过来又促进了观念理论体系的完善。针对国内化学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3.1 对化学观念本体的界定要清晰

教学设计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化学观念教学的前提是要对所培养核心观念的内涵有清晰的界定。而通过对教学设计类文献的分析发现,部分研究对化学观念的界定很模糊,浅尝辄止、流于形式。例如,作者会提到教学中渗透了某种化学观,那么该观念的实质是什么?与具体化学知识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构建怎样的认识架构?掌握什么思想方法?这些都没有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个别研究中对化学观念的界定实质上还是知识的简单组合,殊不知化学概念与化学观念是不同的,例如微粒相关知识与微粒观,学生掌握了微粒的知识并不能代表就形成了微粒观。

体现化学观念的教学绝不等同于基于观念建构的教学,对化学观念本体即内涵与外延清晰的界定是实施观念建构教学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化学核心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外延却因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微粒观的内涵无论在哪一学段都是“从微粒的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等化学基本问题的概括性认识”。在初中阶段,微粒观外延是对“微粒本身”、“微粒与物质构成”、“微粒与化学变化”三个方面的认识;而在高中有机化学专题,微粒观的外延是对“微粒组成与结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微粒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三个层次的认识。对观念的界定要符合知识的阶段性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3.2 观念建构教学的思路要明确

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不会自动生成化学观念,需要通过观念教学来引导、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通过对化学观念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许多教学案例并没有明确的、体现观念建构教学特点的思路,设计比较随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上文综述的几种观念建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多少人合理地运用。因此,建议应以上文提到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指导来完善观念建构的教学思路:以化学核心观念为统领确立教学目标,将化学观念细化为清晰、具体的认识层次,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层级关系,提炼学习的思维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设置层次递进的驱动性问题,开展实验探究、交流和反思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

3.3 应强化诊断与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水平

虽然当前化学观念教学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总体而言,经验性、思辨性研究较多,如阐述观念理论,设计教学案例和提出教学策略;调查、实证研究较少,且研究手段单一,研究方法科学性值得考究。学生是否建立了化学核心观念不能单纯地凭经验来断定,需要科学地衡量其观念发展的水平。调查数据的匮乏也难以有力地佐证观念建构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此外,调查研究中所用的问卷、测试卷内容效度如何?研究工具和数据统计是否科学、可靠、有效?如何编制专门的量表,有针对性地诊断学生某种核心观念发展的水平、化学思维中存在的障碍?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跟进。因此,注重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化学观念教学实证研究中尤须关注的地方。建议采用“二段式测验”、“口语报告法”、“活动表现评价法”等多样化的研究手段强化诊断与评价学生的化学观念水平,使研究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

参考文献:

[1][13] H. Lynn Erickon著.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宋心琦,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2001,(9):13.

[3]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4]王磊,范晓琼,宋万琚等.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新世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J].化学教育,2005,(1):17~20.

[5]毕华林,杜明成.基于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教科书设计[J].化学教育,2007,(10):11.

[6]莘赞梅.应用系统思考整体把握“微粒观”的建构和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7):21~24.

[7]魏樟庆.从教材到教学的研究——以“原电池”为例[J].化学教育,2012,(4):23~25.

[8]秦蕾.浅析“电解水实验”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0,(9):33~34.

[9]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胡巢生.教材微粒观建构方式的分析与启示——以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为例[J].化学教学,2013,(8):26~29.

[11]王磊,张毅强,乔敏.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6):7~12.

[12]毕华林,崔素芳.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3~6.

[14]彭豪.运用“反应图”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与核心观念建构的探索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5):17~20.

[15]毕华林,辛本春.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7):3~5.

[16]李翠华.例谈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的策略[J].化学教学,2012,(12):38~40.

[17]梁永平.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07,(11):10~15.

[18]陈友楼,张旭东.促进初中学生构建物质化学变化观的策略[J].化学教育,2013,(12):50~52.

[19]任竞昕,林建芬,钱扬义等. 520“化学开胃菜”扑克教育游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41~43.

[20]黄琼,毕华林.中学生物质变化微观认识水平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09,(10):46~49.

[21]黄都,佛丽.猜想图在诊断学生微观模型构建水平方面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5):36~40.

[22]王晶,郑长龙,徐洁等.手持技术促进学生化学变化和化学实验观念转变的实证研究[J].化学教育,2011,(3):16~18.

[23]王鹏,杨承印,谭小春.基于分类观的物质知识教学实证研究[J].化学教育,2013,(1):32~34.

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树立新观念 篇12

关键词:新观念,树立,语文,技能,观念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能大量应用到现实中去理解和进一步深化,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整体素质, 从中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而语文教学过去仅局限于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等方面, 这样并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能提高应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新观念。

一学习各科目之间相互的训练方法, 达到彼此的融合学习

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从而可知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因此在加大学习语文知识力度的同时, 还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沟通和联系, 把语文教学放在整个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探讨、实施, 因为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必定需要运用到语文这个教学知识, 所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学习其他学科的训练方法,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应重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从而达到彼此的融合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学语文主就是要学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的观念。首先要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本功 (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工业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服务) 。其次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如何查字、查词, 如何用情感去读书、掌握基本知识和技巧等,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对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方法有:读、思、义、练相结合法;多读、多练、多背法;口、手、脑、耳、心综合运用法等, 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美之心, 因为语文教材的艺术性极强、文质兼美, 并且语言形象, 文字浅显, 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写的美妙情境中去, 全身心地感受、体验、陶冶语文情趣, 感悟奇妙之处,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育人功能,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 凭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教学底蕴,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迈出校园, 走向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知识的技能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处于主体地位, 不可动摇, 但是语文教学仅局限于学校课堂, 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更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和大自然,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学融合在一起, 共同承担语文教学的任务, 应挣脱语文课本的束缚, 走向广阔的天地, 自由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就社会而言,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应提供规范的、健康的、优美的文学材料和语言素材以及音像材料, 让学生时时有着“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就家庭而言, 要营造一个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包括读书、阅报、观影, 甚至家人的言行举止, 都要与所营造的语文学习氛围相适应。就学校和老师而言, 要引导学生走向学习语文的社会和大自然, 带领学生进工厂、下农田以及干农活, 从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在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掌握文化知识的技能。

四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下一篇: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