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

2024-09-03

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共12篇)

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 篇1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传统的凯洛夫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学生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改进教学模式和变革教学方法刻不容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主体来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结构灵活多样化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是: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初步巩固—课后作业。这是一种线型、封闭性的教学结构,它的高耗和低效是人所共知的。而“变序型”课堂教学结构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反常规地处理课堂教学节奏,重新编制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处理,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不是一大堆教学要点、教学环节或步骤的散漫的无序的罗列和堆叠,而是经过“艺术”地加工的“作品”。各个教学环节的铺垫、过渡、衔接、呼应都是经过教师的匠心独运的构思的。这种教学结构,缩短了学生阅读中自己认识、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再发现、再提高。这种结构促使教师把大量工作转移到编制、传递知识信息和学生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和认识事物的统一规律。应当强调的是,“变序型”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非线型、开放型的教学结构,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僵死的模式。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造者的个人特征,无视学生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无视施教者性格、气质、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有意猎奇,削足适履地照搬某种模式肯定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无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与其无所适从,不如独辟蹊径。

二、教学信息处理细致化

这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信息的筛选

优化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往往百事不成。要善于对信息进行细致的过滤、大胆合理的取舍,以保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对信息的加工

教师要力争把繁复的变为简单的,将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将理论的变为形象的,以分散信息的难度,亦即对信息进行“膨化”,便于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提高接受信息的效率。

(三)对信息的编排

讲求信息的序列,对“膨化”过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便有系统、有控制地输出信息。

三、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师上课开始讲述的一席话,必须精要、简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势能和张力,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从而开动思想机器。它能为整堂课定好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起“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作用。常见的有悬念式导语、趣味式导语、直转式导语、情境式导语等。

四、课堂提问艺术化

数学问题包含数学习题,但数学问题绝不等于数学习题。问题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一位智者说:“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存环境。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各种教改都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五、教学信息传递需优化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信息量

教学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信息量,必须做到:1.语音、词汇、语法合乎规范。教师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2.尽可能减少无用(无效)信息、多余信息,如啰嗦重复、口头禅、“嗯嗯”、“啊啊”、“这个这个”等,以免加重学生的听觉负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信息的多种传递媒体相互配合

教学信息的传递媒体及其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言语方式传递,也可以以非言语方式传递。以言语方式传递,可以作用于听觉的有声语言,也可以作用于视觉的文字符号。以非言语方式传递,可以由教师本身的仪表服饰、动作体态、面部表情及眼神等生动直观的传媒来传达信息,也可以用教学双方的人际距离来传达有关信息,还可以用分别有不同用途的教具,如实物模型、挂图、幻灯、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来传达教学信息。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不同的传递媒体,相互协调,有机配合,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全部感官,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这比单纯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来传达信息更全方位、立体化,还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传递效率。

总之,现代系统论强调事物的结构原理,重视系统和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置于系统之中的,没有系统,所谓的要素是孤立的、凌乱的和游离的,它们互相制约,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互为转化。要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诸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自己的气质和修养,对教学内容系统和教学方法系统的诸要素进行全面优化,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创造出有个人特色的实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 篇2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手段和保障。课堂管理主要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为目标的过程。然而,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有其特殊,与其它的课程不同,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信息技术教学拥有高端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这对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规范制度,科学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上课的时间、地点往往和其它学科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娱乐课,学习态度比较自由,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其逐渐养成规范。

1、制定制度,科学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意味着以预防为主,纠控为辅,其核心就是制订并有效执行课堂规则。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学科,独立的教学环境,针对全体学生,切实制定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规范,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管理规范要明确而具体,一经形成,要将规则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理解与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醒、解释和探讨规则,并要注重规则实施的检查和反省。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程的区别后能严格遵守,要做到奖罚分明。

2、规范档案,科学安排。

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地分组搭配,做到优差结合,确保学生学习互帮互助,其次,合理安排小组长,设置流动“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各小组的实践操作和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最后,做好每节课的课堂记录,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

二、完善设计,保障教学

1、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中的任务驱动显得尤为重要。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真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对学生就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掌握所学知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就问同学们:假如有外地的客人要到松滋游玩,你会带着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桃花岛、新神洞,那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客人介绍游玩的景点呢?这个时候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任务,powerpoint的制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展示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小组合作、相互促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女生的在文字输入的速度上要强于男生,而部分男生在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上要强于女生。因此,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注重女生的搭配。,让小组内的男女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完善评价、激励学生

(1)学生自评,彰显个性

多种评价方式中,我认为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体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的收获成功。在学生自评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领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评价的标准。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反问,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你是怎么操作的?这真的是你尝试操作后发现的吗?等等。追问不仅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的良好途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需要教师精心有效的引领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利用评价表可以引领学生评价逐渐走向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就会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设计的评价表用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服务器中,方便学生查看对照,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

(2)生生互评,体验成功

生生互评,即“同桌”的评价,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学生互评,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解决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对诸多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评价的问题。但是,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习惯挑对方的毛病、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学会欣赏。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互相评价,由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本身的特征来决定。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及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成功与否,答案正确与否,学生容易判断。其次信息技术课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学生操作的结果不但清楚明了的显示出来,易于周围的同学进行判断与监督,教师也能监控到所有学生的屏幕信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这些特征为实施学生相互评价,创造了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条件。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评价的机会有限。因此,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的运用。让他们在参与互动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多元评价格局。为了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可以及时让学生将作品上传到服务器,让更多的同学浏览到同伴的作品,于是生生互评的“同桌”便成了面向全体的所有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同评价引导,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信“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找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发动学生在网上用文字记录对同学的作品作点评,以发表不同的意见。

(3)教师点评,激励成长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体验、行为,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即时评价,是重要的课堂调控手段,具有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后继学习动力,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最有权威的,当学生的作品获得老师的认可时,学生会感到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要想让信息技术课堂的管理不断规范,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外,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么一定会改善课堂纪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

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效率提高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综合运用以下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3.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

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多媒体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笔者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笔者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3.2引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想象去探究

想象孕育着创造,而悬疑是想象的先驱。例如,提出“有些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落叶?”“把盆花放在窗台上为什么会向光生长?”“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又如何解释?”等问题可把学生引入想象的情景,逐步探究问题的答案。

3.3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呼吸作用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4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注意启动学生思维,不断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例如,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在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反应条件中,应写‘叶绿体’而不应写‘叶绿素’?”等一系列问题,既可以使学生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可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试题评析时,不但要解决在试题中所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复习的方法和提高自学水平。在试题评析中,笔者指导学生突出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找出易出错、多出错的问题;二是找出出错的原因; 三是找出解决每个问题的关键。

4.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辅导教学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5.适时对学生进行检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不少于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证。

通过以上的措施,再加上有效地作业批改,实时的例题、习题讲评和适度的课下练习,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大大提高。总之,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

教学效率下的美术教学 篇4

1. 效率意识当先,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毋庸置疑,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增强效率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目的明确、组织有力、方法得当。如若教师的效率意识差, 那课堂就会出现随意性, 不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课内不足课外补”, 无端地消耗学生的课外时间, 或把学生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如此恶性循环, 必然导致“苦教苦读”。结果, 教师学生整天身心疲惫, 忙于应付, 何以能提高教学质量呢?反之, 教师若讲求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效率的提高, 就是要课堂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多且好。课堂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教师不仅要有设置真实情境诱导学生身、心、智全面进入课堂的才能, 而且要有驾驭、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自我探究的本领。因而,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潜心钻研, 并在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 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 教师每教一堂课, 应做到:一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二要讲授得法, 因人施教, 寓教于乐;三要难易适度, 少讲精练。如课文《莫高窟》 (苏教版第九册) , 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既要体现人文素养, 又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课文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 三个自然段并列存在, 结构非常清晰, 就应抓住彩塑、壁画作重点解读。以首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主线贯穿其中, 并结合网络, 每讲完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或小组探究, 可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憧憬神往之情, 大大震撼学生的心灵:对莫高窟由不了解到熟悉、到敬仰。

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注意细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富有激励作用, 教师通过优美的言语描述, 点亮文中的言语, 引领学生感受词语的温度。如学习彩塑一段时, “你们的读给了我听觉上的享受, 让我们从视觉上享受一下”,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彩塑形象充满视觉期待, 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探究的热情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加深对彩塑的了解;“把你笔下的飞天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此时飞天已布满我们的教室”, 可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也可让学生感觉自己笔下的飞天真的很美, 这比教师直接说“写得真好”更有激励作用, 既能培养学生的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和网络阅读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2、3自然段时, 先文本后媒体,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再去欣赏彩塑与壁画, 让学生由文本到图片进行了双重感悟, 更加深学生对莫高窟艺术宝库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卧佛的大、长, 先让学生了解教室的长度, 对比后更能突出“16米”这个数字;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 跟教室面积对比后突出“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 体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抓住描写彩塑神态的词让学生想象其他彩塑的神态, 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充实彩塑形象, 又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 寓积累与想象于一体, 一举两得。朗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别读、齐读、默读、自由读。教师应强调“曾”字的解读, 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莫高窟艺术宝库的珍贵。课中再结合过渡句的讲解、排比句的学习练写, 让学生在学习享受中掌握知识技能。当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后, 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写一写其他飞天的形象, 进行小练笔;在认识了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凝结成了莫高窟这一伟大结晶时, 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莫高窟、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的话写下来。这个环节能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有感而发, 真情流露。这样, 熔听说读写为一炉, 既能完成阅读教学, 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 教学效果好, 教学效率高。

2. 善于反思, 勤于反思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要靠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是在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而善于总结和勤于反思反过来又对自己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 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的反思。从应付工作的角度来说, 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应付工作, 甚至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 而是不断探求更合理的教学设计, 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经验与教训, 下一堂课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学反思是一个辛苦甚至痛苦的过程, 来自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责任感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原动力。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正是教师思考、学习、提升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教师既要埋头教学, 又要回头反思, 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反复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专业思想, 真正成为“知”与“智”并重型的导师。

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活动其实可以随时随处进行, 它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频繁动作”。一位“知”“智”型的小学语文教师会把生活、工作、学习中接触的各种信息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 这种反思就是积极的、常态的反思。我们反对把教学反思搞成教案后几乎雷同的或人云亦云的没有自己思想内容的形式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灵活性、特意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只有善于反思、勤于反思, 教师的每一节新课才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科学。这样日积月累, 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其次, 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对象作深入的反思。这里之所以提出教师要由“教学生语文知识”转向“教学生会方法”, 因为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吃透”教材, 用于“研透”学生的投入太少。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 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

当把视线放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上时, 我们才会发现对他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国际教学研究的历史中, 对教育对象———儿童的解读和认识一直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仍在不断地深入。对儿童的再认识应该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反思、勤于反思的重要对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教育教学著作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 还应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增加认识儿童的深度。

学有所得, 唯有因材施教。通过教学与反思, 如何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 如何发挥他们的主观确能动性, 如何掌握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教师自己便能心中有数。其实, 小学生既不像一张白纸那么简单, 又不像计算机程序那么复杂。对儿童的认识不能流于形式, 以偏概全, 自以为是。这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必须牢记的, 因为, 只有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取得一流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效率意识当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善于反思、勤于反思”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减负但教学质量不减”的问题。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篇5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做指导。有思路才有效率,有思路才有出路。教学思路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教的步骤与学生学的步骤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教学流程。笔者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从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单薄。

教学模式落入“导入课文——了解大意——深入探究——总结全文”这样一个俗套。由于在“深入探究”这个环节中讲解分析过多,容易形成一个时间漫长内容繁杂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过程生动起来,效果艺术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一、设计清晰。这是语文教学思路设计的首要目标。教学思路,顾名思义,是一种思路性的东西,本身就应该明朗、清晰,思路不清晰杂乱无章,教学就事倍功半。在教学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做了这样的提问设计:

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教学让学生看到了山坡田野间茂盛的草木和波光粼粼的稻田,听到了杜鹃的声声啼叫,闻到了乡村特有的泥土味,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的赞美。这个教学案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四个提问上,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递进关系。由于这四个提问的出现,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二、把握文章本身思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借用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可以让学生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 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水罐变成银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水罐变成金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罐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而在于爱心;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部分可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这篇课文本身的思路就是我和学生的教学思路,抓住这个思路,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把握主要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突出文章重难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认识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语文教学也一样,要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真正把握文章感情。比如,《匆匆》一文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又难以理解,作者朱自清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教学起来重难点不好把握,但是,如果教学思路设计的巧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步骤:谈话导入——整体感悟——探究课文——总结升华——布置作业。其中,“探究课文”这一环节这样安排,在理解课题“匆匆”以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讲什么东西匆匆?” “这篇课文是怎样描述时间匆匆的呢?”“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匆匆,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作者珍惜时间,你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你打算怎样对待时间?”这一连串的问题,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让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运用教学空白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巧用课始时的空白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言”,或者说是一堂课的序幕。我们可以用它来设置空白悬念,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教师可在开头播放抒情、优美的钢琴曲,然后配乐朗诵有关妈妈的诗: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与优美的音乐浑然一体,使得学生都凝神入境,随之黯然神伤。诵读完毕后,教师不迅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留下一段空白,让师生久久地洋溢在母爱的情感氛围里回味咀嚼。这一短暂的空白,大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应有的美感享受,也为引入下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活用课堂教学中的空白

1.运用“空白”来控制课堂节奏

课堂教学应有它的流畅性,但是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往往令学生厌烦分心,教学效果不佳。适当的出现“空白”,是张弛有度的一种体现,是疏密相间的一种调节。譬如,当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还有的做小动作。这时,教师既不宜继续讲下去,也不宜直接训斥他们,让讲课戛然而止;而应配以目光暗示,使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教师的身上,思维重新回到课堂上。这样,经过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又井然有序了。

2.运用“空白”来激发学生提问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仍然没有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教给他们一些联系生活萌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换位发问。在《养花》一文中,当读到老舍先生拖着病体两次搬运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时,教师可让学生换位想一想:如果我是老舍先生,会不会觉得“这多有意思”呢?二是对位发问。在《落花生》一文中,当读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句时,可让学生对位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呢?三是错位发问。在《丰碑》一文中,军需处长是管棉衣发放的,可文中却写他穿着“单薄破旧”的外衣,冻死在风雪中,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要通过“授之以渔”,逐渐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之处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会问的目的。

3.运用课堂教学“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素质教育的本质性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让学生有所“创造”,前提必须让学生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除了要以自己的语文素养去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外,还必须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去引燃学生灵感的火花,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4.运用课堂“空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前‘以训练之’。”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实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之目的。

5.运用课堂“空白”,启迪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加强补充情节、续写结尾、填补“空白”的想象练习。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处“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时,我不是草草地随着课文内容的结束而结束讲课,而是提出问题:“狼扑过去,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此异常兴奋。他们想出种种办法,构思出不同的结局。通过这样运用课堂空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妙用课堂结束时的空白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结束之时,设置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回顾,以引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从而达到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

教完《花瓣飘香》一文后,一位教师又配乐吟诵了一首诗——《花瓣飘香》:“花朵在晨风中摇曳,露珠在花瓣上闪烁……”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你会给你的妈妈送上一片花瓣吗?你会在课后怎么做呢?”通过在课堂上留下这一空白,相信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一堂好的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课外。

四、重用拓展性学习空间的空白

我们知道,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完了课文,不等于说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内阅读是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更是一种检测。教师应提供拓展性阅读材料,留有适当的“空白”去引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驰骋。让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课文走向社会,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方面。教学《蒲公英》一文后,教师可提问:“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你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只有通过这样的问题创设,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并且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协作活动,学到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得到了人文熏陶。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运用空白艺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使他们积极向上,提高素质,获得真正的成长。因此,教师的空白设计只有与教学环节形成很好的衔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谱写出和谐的乐曲。

教学细节与教学效率 篇7

话说上海科技学校蒋勇刚老师准备的《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三年级《珍惜我们的眼睛·让眼睛更明亮》公开教学。教学伊始, 有一个交流环节。上一课时《用眼习惯小调查》的尾声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收集“让眼睛更明亮的好方法”, 本课时让学生交流。试教的时候, 学生七嘴八舌、发言踊跃, 大体涉及“食疗”“卫生习惯”“医疗保健”几个方面。让我感觉“不爽”的是关于“食疗”内容的交流, 凡说到一种食物, 免不了基本重复着“含有维生素C”之类的大体相同的话语, 耗费很多时间, 信息量非常有限。于是我建议改进交流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效率。兹将蒋勇刚老师正式公开教学时的这一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教师:上一节课, 蒋老师布置了课后收集“让眼睛更明亮的好方法”, 都带来了吗?好,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多吃苹果和橘子会使眼睛更明亮, 因为苹果、橘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所以……

教师:吃有营养的食物能够让眼睛更明亮, 这是一种好方法, 我们可以归纳为食疗的方法。老师知道, 有很多食物都可以让眼睛更明亮, 收集食疗方法的小朋友, 请站起来!

十来位学生站起来。

教师: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收集的食物名称。

学生: (一个接着一个) 苹果。/菠萝。/蔬菜。/菊花茶。/香蕉。/黑豆。/核桃。/土豆。/胡萝卜。/瘦肉。/枸杞。/绿茶。/柠檬。/鱼肝油……

教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食疗方面的资料。 (PPT课件出示)

在这里, 使用“开火车”的方式交流, 不仅同样让学生知晓“食疗”的道理, 而且还凸现了食物的名称。更重要的是, 避免了雷同内容的简单重复, 节省了交流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要说“开火车”的教学交流方式, 也是司空见惯, 关键是要知道问题何在, 才会想到采取合适的方法。

再来说一个交流组织效率的例子。半年以后, 上海宝山路小学第荣珠老师执教《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四年级《我们共同的世博会》主题中的“活动二”《我心中的未来中国馆》公开教学, 教学的尾声阶段, 各个学生小组完成未来中国馆的设计, 小组组长要向大家介绍小组设计的作品。兹将第老师组织交流的教学情景概要描述如下——

第老师的提示语:请说说你们小组的未来中国馆是怎么体现中国元素的?

五位组长分别介绍自己小组作品体现中国元素的鲜明特征。

第老师的提示语:再请说说你们小组的设计是怎么体现粮食主题的?

五位组长又分别介绍自己小组作品体现粮食主题的几个方面。

两个交流内容, 如果五位组长自己逐一交流, 可能面面俱到, 可能颠来倒去, 还未必突出重点, 还可能拖拖沓沓, 听的效果难免打折扣。第老师稍作组织, 五位组长交流起来井然有序, 不仅使教学时间紧凑, 还含有交流方法的指导啊!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效率, 涉及很多方面, 当然不是这样一篇短文所能言尽的。下面的一个例子, 也关乎课堂教学指导的时间效率, 取自上海中山北路小学张艳老师执教的《关注身边的一次性用品》公开教学——

教师:看来, 大家知道的一次性用品还有很多, 那么就让我们来比一比, 哪一组在3分钟内找到的一次性用品最多?

张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表格式的“一次性用品大点兵”学习单, 观摩教学的教师都注意到, 学习单的“编号”列里已经印好了顺序数字, “名称”列中都预先打印了“一次性”三个字。

课后研讨的时候, 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张老师这张学习单细心的细节处理。“印着序号”可以一目了然地说出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填写了多少个一次性用品, 避免点数错误。“印着一次性”呢?可以免除学生书写若干个“一次性”的费时费力。这些, 都关乎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率。我知道, 张老师试教时的学习单上, 是没有“一次性”三个字的, 任你怎么对学生强调“只需填写用品的名称, 不必写‘一次性’”, 学生还是会写上“一次性”的。后来我们恍然大悟, 很多用品, 既有“一次性”, 又有“多次性”, 你让学生不必写“一次性”, 学生有别别扭扭的感受混淆起来了嘛!于是我们决定印上“一次性”,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少写十几遍“一次性”, 可以多写下几个“用品”。

还可以写出若干个各有特点的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例子。

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8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令学生入迷入痴的情境,营造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氛围,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或如泣如慕或如怨如诉情绪的感情流动,“于不疑处激疑”所激起的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和竞争意识。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钻研、去探索,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呢?

一、运用画面,优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可以画出鲜艳的图画创设情境,用以展示古诗的内容。老师一边绘画,一边描述两只黄鹂鸟在柳树上唱歌,水田中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排成一行飞往天边。远望,千年积雪的西岭就像含在窗口里;近瞧,门前码头边上停着去东吴的万里航船……老师作画,并生动描述,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图景,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二、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是老师本身的任务。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异体,是火种,老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以情动人。情境教学情真意切,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课堂。

三、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

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能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现在咱们一起坐上小船,摇荡在漓江上,大家都眯着眼睛,同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唱,同学们仿佛真的到了漓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想象,学生一定会产生身临其境而流连忘返的感觉,对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起到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方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预习应抓好三个环节:教给方法;提出要求;检查效果。如《范进中举》一课,主要是以人物分析为重点,而这一课的背景———“封建科举制度”支配着人物的命运,这是学生不熟悉的一段历史。所以在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字词预习外,还要提出以下要求:

(1) 请查阅资料,说说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2) 请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弄清他们的身份。

(3) 请精读课文,思考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如何?请划出关键语句。

如此预习既提供了预习方法,又做到了要求明确具体。学生预习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以读为本,讲练结合。课文必须以读为主,在读好的基础上把讲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来朗读,而且朗读前对学生提出要求或讲明目的。初读前,常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我会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则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讲读要紧密结合。讲解须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通常可把分析文章结构作为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讲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具体说来,要让学生懂得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段内容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3) 讲和练要相结合。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技能是会不会的问题。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实行讲练结合。在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如辨析字音、字义、选词填空等形式),加强字词句练习。在课上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说的能力。随之,写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重视解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9

解题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技能、技巧, 理解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然后用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新问题, 并能解决这些新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 “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我国数学教育专家罗增儒教授说“数学解题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1 数学解题的步骤

1.1 审题

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 是解题者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细致品味、斟酌的一个思维过程, 它要求解题者能充分地获取题目的信息, 必要时要能用简短、有序的文字将条件、所求或所证记录下来, 有时还需画出图形, 让视觉化思维参与解题;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判明题型, 预见解题的策略.简言之, 审题就是“认清已知、明确所求、抓关键词、挖隐含条件”.波利亚指出“在解题中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

1.2 解题

审题后应制定解题策略, 确定解题方向, 利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写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

1.3 反思

波利亚说:“没有任何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 总剩下些工作要做, 经过充分的探讨总结, 总会有点滴发现, 总能改进这个解答, 而且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这里所说的剩下些工作, 就是解题后的反思.

解题后反思, 能让经验升华和理论化, 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反思可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使之成为解决新问题的有力工具;反思能让学生尝试改变原题的结论或条件, 得出变式题,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反思能找到更简捷优美的解法,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反思能检验解法或结论是否正确,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罗增儒教授把解题后不反思形象而又恰当地称为“入宝山而空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让解题后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2 解题教学的措施

2.1 选择恰当的例题, 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波利亚说过:“一个恰当的例题胜过一打理论.”这表明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时, 若能给出一个既能揭示数学概念本质, 又通俗易懂的例题, 则胜过教师对概念的反复多次的直接解释;教师使用恰当的例题, 能够降低其概念的抽象程度, 突出概念的实质,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2.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主动探究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进行解题教学时,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自己探究解法, 哪怕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值得鼓励的.教师应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答疑解惑者, 而不是灌输者.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练, 学生主动探究,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教学效率.

2.3 根据学情分层教学, 每位同学各有所得

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异, 在解题教学中, 对于题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既要提供舞台让优生表演, 充分挖掘其智力潜能, 让他们能“吃得饱”, 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能“吃得了”,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和收获.

2.4 发挥变式题的教学功能,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

解题教学中, 变换例题的条件或结论,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做一题, 解一类”, 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基础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开阔性.

但要注意, 一道变式题目出来之后,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并且最好让学生先说出解题思路.

案例1 设实数x, y满足

{0x1, 0y2, x-y+10

目标函数z=y-x, 求z的最大值.

变式1:变目标函数为z=x-y (纵截距型) , 求z的最大值.

变式2:变目标函数为z=yx+2 (斜率型) , 求z的最大值.

变式3:变目标函数为z=x2+y2 (点点距离型) , 求z的最大值.

变式4:变目标函数为z=|x-2y-2| (点线距离型:z=|x-2y-2|=5|x-2y-2|5表示可行域内的点到直线x-2y-2=0的距离的5倍) , 求z的最大值.

变式5:已知实数x, y满足条件

{x0, yx, 2x+y+k0 (k)

z=x+3y的最大值为8, 则k=____.

变式6: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2+ax+2b=0有两个根, 一个根在区间 (0, 1) 内, 另一个根在区间 (1, 2) 内, 求:

(Ⅰ) 点 (a, b) 对应的区域的面积;

() b-2a-1的取值范围;

(Ⅲ) (a-1) 2+ (b-2) 2的值域.

这样将一题变为多题, 难度由小逐渐变大,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5 一道题目多种解法, 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教师备课时, 要想学生所想, 对各种解法 (包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解法) 了如指掌, 心中有数.这是因为, 一个数学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审视的角度或认知水平不同, 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 若教师能将来自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 (包括错误解法) 先知先觉, 并能及时洞察其优劣或错误原因,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轻松驾驭课堂, 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

案例2 已知椭圆x2a2+y2b2=1 (a>b>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F2, 若椭圆上存在一点P满足ΡF1ΡF2=0, 求椭圆离心率e的范围.

学生1: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因为椭圆上存在一点P使PF1⊥PF2, 所以以c为半径的圆与椭圆有交点 (去掉与长轴的两端点相交的情况) .所以bc<a, 即b2≤c2, 所以e212, 得22e<1.

学生2: (利用椭圆参数方程及向量) 设P (acos θ, bsin θ) , 由题意ΡF1ΡF2=0, 得

a2cos2θ-c2+ (a2-c2) sin2θ=0e2=c2a2=1sin2θ+112

22e<1.

学生3: (利用焦半径公式与勾股定理) 设点P (x0, y0) , 由题意得

PF12+PF22=F1F22,

(a+ex0) 2+ (a-ex0) 2=4c2,

x02=2c2-a2e2.

又0≤x02<a2, 得22e<1.

学生4: (利用基本不等式) 设PF1=x, PF2=y, 则有

x+y=2a, x2+y2=4c2,

xy=2 (a2-c2) x2+y22=2c2.

所以a2≤2c2, 即e212, 得22e<1.

学生5: (利用三角函数与正弦定理及比例性质) 设∠PF1F2=α, 则

ΡF2F1=π2-α (0<α<π2) F1F2=ΡF2sinα=ΡF1cosα=ΡF1+ΡF2sinα+cosα=2asinα+cosα,

e=1sinα+cosα=12sin (α+π4) [22, 1) .

2.6 发挥纠错题的教学功能, 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当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完全将其否定, “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解法, 挖掘其中可利用的部分, 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教学时, 可让学生先自行纠错, 找出错因, 必要时由老师引导.有时, 为了教学的需要, 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易错的题目, 让学生充分暴露其易错之处, 然后让学生们争辩、讨论、纠错, 老师适当点拨,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这样做, 可以让学生对错误原因认识更深刻,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 有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案例3 过点A (2, 6) 与双曲线4x2-y2=16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方程.

学生6: (错解) 设过点A (2, 6) 的直线方程为

y-6=k (x-2) , (1)

又双曲线方程为

4x2-y2=16. (2)

由 (1) , (2) 消去y

(4-k2) x2+4 (k2-3k) x-4 (k2-6k+13) =0, (3)

则 Δ=16 (k2-3k) 2+16 (4-k2) (k2-6k+13) =0,

解得k=136,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y-6=136 (x-2) , 即13x-6y+10=0.

点评 上述解法的错误主要在于套用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忽视了4-k2=0与k不存在的两种情况.产生这样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思维僵化, 只会套用,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首先, 过点A (2, 6) 与双曲线4x2-y2=16相切的直线应两条, 漏掉了斜率不存在的直线x=2;其次, 对 (3) 使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4-k2≠0, 所以上述解法把已知条件转化为“Δ=0”是非等价转化.

学生7: (正解) 当所求直线斜率不存在时, 其方程为x=2.

当所求直线斜率存在时, 可设其方程为

y-6=k (x-2) , (1)

又双曲线方程为

4x2-y2=16. (2)

由 (1) , (2) 消去y

(4-k2) x2+4 (k2-3k) x-4 (k2-6k+13) =0. (3)

当4-k2=0, 即k=±2时, 直线方程为y-6=±2 (x-2) , 这两条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 此时直线方程为2x-y-2=0或2x+y-10=0;

当4-k2≠0, 即k≠±2时, 由Δ=0解得k=136, 也符合题意.

综上知, 所求直线一共有4条:

x=2,

13x-6y+10=0,

2x-y-2=0,

2x+y-10=0.

2.7 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现象:在课堂上, 教师分析解题思路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让学生自己解题, 则不知如何下手.因此, 解题教学应让学生直接参与解题, 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能让学生“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 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没有经历过数学解题艰辛与快乐体验的人肯定不会有高超的数学解题能力.

案例4 已知函数y=k (x-2) +1与y=4-x2的图像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求k的取值范围.

学生8: (教学时, 为了迎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教师故意将此生的错误解题过程全部暴露在黑板上) 消去y, 得

k (x-2) +1=4-x2, (1)

平方整理得

(k2+1) x2+2k (1-2k) x+ (1-2k) 2-4=0, (2)

要使题目中的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则只需方程 (2) 的Δ>0, 即

所以k>-34.

师:上述解法是否合理?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后回答.

(留足够时间, 让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9:上述解法是错误的.方程 (2) 应有两解, 且这两解应满足4-x2>0, 故不能仅仅用Δ>0来确保, 还要考虑两根均在 (-2, 2) 内, 此法太麻烦!可利用图形法:

函数y=k (x-2) +1的图像是过定点 (2, 1) 的直线, 而函数y=4-x2的图像是以原点 (0, 0) 为圆心, 半径为2的圆的上半部分, 如图1.

易得答案为:-34<k14.

师:通过讨论, 由学生9给出的解法, 让其他学生明白了, 当一元二次方程中未知数受到限制时, 仅用判别式Δ>0来确保方程有两不同的解是错误的.由 (1) 变为 (2) , 是不等价的, 若在 (2) 的后面加上条件“4-x2>0”, 则是等价的.

2.8 充分挖掘隐含条件, 避免解题出现错误

学生解题时, 观察肤浅, 挖掘不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学生解题出错的常见原因.

案例5 方程 (x-1) 2+y2=|2x-y-2|对应的点P (x, y) 表示的轨迹可能为____.

①两条直线; ②抛物线;

③椭圆; ④双曲线

学生10:由已知, 得

(x-1) 2+y2|2x-y-2|5=5>1,

它表示动点P (x, y) 到定点 (1, 0) 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2x-y-2=0的距离的比为常数5, 由双曲线定义, 应填④.

师:事实上, 若仔细观察, 题目中有隐含条件“点 (1, 0) 在直线2x-y-2=0上”, 故正确答案应为①.

3 解题教学的误区

3.1 启发过度或急于启发

有的老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 经常是一边读题一边启发:“看到这个条件, 能想到什么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 需要什么条件?”等等.这种做法, 不利于学生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读题, 探索解题思路, 而不是将解法“迫不急待”地告诉学生, 让学生“消化不良”, 难以吸收, 难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2 容量过大或讲解过多

有些教师题目讲得过多、过全, 造成的结果是, 多数学生这一题还没有想清楚, 下一题又来了, “贪多嚼不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 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发掘出题目的各个方面, 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

3.3 机械模仿或套用题型

一些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 总是要求学生记住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而不是教给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致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 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 模仿做过的哪个题型, 对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出现“课内例题听得懂, 课外练习不会做”现象发生.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不应教学生套题型、机械模仿, 而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不用老师的搀扶也能独立行走”.

3.4 就题论题或草率收场

对于所讲题目, 有些教师, 特别是教龄较短的老师, 往往只是就题论题地讲解, 不善于变式;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解法, 往往不知所措, 就直接给出正确解法, 而不是引导学生探究错误原因, 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都是不利的.

重视解题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通过解题教学, 教会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然后用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新问题, 并能解决这些新问题.日本著名学者、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发人深省地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 发现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 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很快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惟有深深铭刻于脑中的数学精神, 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 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沈威, 涂荣豹.探析数学例题教学的规律[J].教学与管理, 2009, (7) .

[2]马小敏.浅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新思维[J].教育教学, 2010, (1) .

[3]陈凤美.走出解题教学的误区,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4, (6) .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体现学习价值, 绽放个性之花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能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求知的欲望, 促使他们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学习。如, 教学“认识方程”时, 教师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首先在黑板上集中呈现8个式子的卡片:

接着让学生带着你能“把这8道算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这一问题, 同桌说说想法, 进行分类 (提供装有8道算式的信封) 。

其次, 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是按照是不是等式来进行分类的。

生2:我是按照算式中有没有未知数来分类的。

生3:我把这8道算式分成4类。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 把这些式子分成了4类, 看看每组式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一描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类式子 (指的是等式且含未知数) , 和其他式子相比, 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它们又有未知数, 又是等式。

师:在数学上,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 。谁来说说, 什么是方程?为什么其他三类都不叫方程呢? (略)

在教师“你能把这些式子分分类吗”, “你根据什么来分类”的引导下, 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判断, 不仅较好地理解了方程区别于其他式子的特点,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知“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重要特征, 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即方程都是等式, 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学生能与老师平等交流, 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经历思维的碰撞, 认识了方程的特征,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二、丰富学习内容, 加深知识理解

特级教师蔡宏圣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了“编故事”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并详述从丢番图的研究到韦达研究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历程。这样, 数学历史不再仅仅是一种事实性的告诉, 而是充盈着人类智慧发展的历程, 为学生构建数学理解提供了支撑。

师:我给大家提供的数是a×4 (屏幕:a×4) 。怎么编一句话呢, 我示范一下。我用a来表示这本练习本的重量, 那a×4就是4本同样练习本的重量。就这么简单。

生:用a表示一本本子的价格, 那么a×4就是4本同样练习本的价格。

生:用a表示铅笔盒里铅笔的支数, 那么a×4就是4个同样铅笔盒的铅笔数。

师:有突破了, 都有想法, 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用a表示体育场的面积, 那么a×4就是4个同样体育场的面积。

生:用a表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 那么a×4就是4小时行的千米数。

……

师:世界上只要两个量之间有4倍关系的就都在a×4的范围里, 下面我讲一个历史故事。人类最早表示数量关系用文字方式, 但这种表达比较麻烦。所以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首先想到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 按照他的意思, 比如说这里的每个单价×4, 就写成d×4。以此类推, 每个的重量×4就是z×4。每人种树的棵数×4就是k×4。每班的人数×4就是r×4。丢番图用这样的方式简单是简单了, 但是每一个字母表示的意思都是特定的, 相互之间不能混合使用, 应用时仍觉不方便。到了17世纪, 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这些字母表示的那个特定的意思都去掉的话, 就是一个数×4, 韦达就把它们统一表示成了a×4。很显然, 这里的a不是缩写, 它就是一个符号。 (板书:缩写———符号) 数学家韦达的发明给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历史上称韦达是代数之父。从丢番图用缩写的方法到韦达用符号的方法来表示数, 中间你估计用了多少年?

生:10年。

师:没有那么快, 整整1200多年。我要恭喜大家我们只用了30多分钟就把这1200多年给跨越了。

数学教育无疑能从数学史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数学史也完全能够促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加厚重和深刻。一段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就这样生动形象, 孩子学习的热情被点燃, 思维被激活。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学生也在较短的时间内, 有效地积累了知识, 这都足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美好、亲切的情感。

三、沟通学习体验, 学会学习反思

教学案例:特级老师华应龙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审题”一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 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 全课的展开就围绕着一张综合测试题: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 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脱式计算:1.25×32×0.25

3.解方程:6.8+3.2x=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小明带着小狗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行55米, 小兵每分钟行65米, 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小明这边跑, 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 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小红的房间长4米, 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 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 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6道题目, 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 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上完课后老师和孩子进行了一番交流:

师:上完这节课, 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1:审题时看清楚题目, 不能盲目下笔。

生2:看题目的时候, 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师: (板书:审题) 那怎么审题呢?

生3:仔细读条件, 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是不是相干, 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4:做应用题时, 看问题最后求什么, 再联系已知条件分析。

……

师: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认真读题, 不能想当然, 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盲目判断, 经验有时候也会“害”了我们。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备课;示范;练习;评价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它是技术生产中的通用语言,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被看作是理论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学生学完这门课后须掌握识图技能和绘图技能。所以要上好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师就必须进行充分准备、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机械制图工程语言的一流技术工人。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觉性也不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够专心。因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教好该课的关键。

机械制图作为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技术课,在学生上第一次课时,首先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他们都是一样的起点,在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好与差对于制图的学习没有影响。不是以前学得好的学生就能学好制图,而学习差的学生就一定学得差。然后,要告诉他们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才能具备技能人才的首要条件。最后,再告诉学生机械制图的学习主要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只要多想,然后多画,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

二、精心准备,优化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教师备课时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并能熟练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好一堂课。

笔者通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配合教参研究教材,对教材的每部分内容进行仔细研究,从各个角度理解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对学生提问,同时也要逐个检查这些问题,解答这些问题,直到确定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并且没有知识点的遗漏,这样备课工作才算圆满完成。比如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一节,笔者这样备课:第一,三视图是怎样形成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第二,画三视图前要做什么?回顾复习,巩固记忆;第三,三视图是如何配置的?分析问题,引导解决;第四,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什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这样逐步将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再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能大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三、教师示范,传授方法

教师的示范是机械制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首先通过语言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通过画图示范,使学生获得关于解题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采用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只有选择与这节课有关的模型、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借助橡皮泥,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出模型。这样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督促练习,做好评价

要学好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笔者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难度题两种,一般题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难度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在学生完成习题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对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见性,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强调,但不能指望学生仅仅靠听讲解、看示范就能掌握绘图技能。在练习中肯定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学生不规范的画图方法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错误,还要在全班范围内重新讲解、纠正。当学生完成习题后,必须进行批改。批改时,教师要给学生全面的分析和评定,写几句简单的评语,这样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简单的一个“钩”和“叉”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练习、评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心前置 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那么什么是教学重心前置?前置什么?如何前置?前置的效果如何评价?下面谈一下笔者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什么是教学重心前置

教学重心前置就是变先教后做为先学后教, 变关注教材与教学任务完成为把握教学要求与教材和学情后完成教学, 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与突破, 能真正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使学生的问题和疑难, 得以提前暴露和展现, 教师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心前置究竟“前置”什么

第一, 基础知识前移。

一般来说学生能够看书掌握的内容就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完成导学案上相关基础知识, 做到“基础知识前移”;课堂上学生先交流自学心得, 通过交流、讨论, 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突出。然后针对这些内容,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或看法,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 交给其他同学讨论。

第二, 问题前移。

课堂上, 有些问题交流中学生可能还没有发现, 作为教师, 不能着急, 学习的乐趣在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由老师告知, 就没有乐趣可言了, 久而久之, 学习的动力就会减退, 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减弱。那么如何让这些问题暴露呢?在备课前, 就要设置好相关题目, 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 进行深入探讨, 从而使知识点得到深化。这样,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 课后作业前移。

通过学生的当堂练习, 反馈学生课堂效果, 将课后作业前置, 及时交流,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充电。

三、如何进行重心前置

教学重心前置应分三步走。第一步, 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及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 巧设悬念, 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导学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入社会。第二步, 课堂上教师补充学生“看不到”的, 提升学生“没够着”的, 辨析学生“想不透”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选择性地解决知识问题, 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引领学生深入讨论重点难点, 并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恰当的拓展和思维发散引导, 同时要设计必要的消化、巩固、拓展训练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使之在“思路”中训练“思维”。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实施需要注意:1.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原则, 即“把课堂还给学生”, 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 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 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答。3.教师要在课堂讨论中做学习过程的主持人, 积极参与、认真组织。第三步, 课后复习整理工作的前置, 即指导学生做好复习整理以反思体悟, 找出问题以弥补纠错, 适量训练以巩固拓展。

四、如何进行教学重心前置效果的评价

课堂效率评价体系是诊断性的, 形成性的, 它不仅要对学习的课堂价值作出判断, 而且要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因此, 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学生状态。任何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

观察课堂学生状态主要注意四个维度, 即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生的渴望状态。笔者在进行教学重心前置教学过程中, 注意到在学生完成导学案以后,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并且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 发表独创性的见解, 学生的创新形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课堂中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性和愉悦感, 能自我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感, 他们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 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满足, 课后作业的正确率高了, 对下一次课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渴望。

当然, 最终还是要实施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学习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改进, 教师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强化和矫正,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目的的实现、质量的提高得到控制和保证。

上一篇:鼻-鼻窦炎下一篇:采购清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