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2024-08-28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共12篇)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篇1

多年来,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对小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 对小学生已有的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 对小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地把握,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脱离儿童情感实际, 远离现实生活, 机械依纲据本, 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问题。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知识经验, 如果我们教师注重研究他们的习作心理, 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 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 就可有效扭转小学习作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教育体系”。

小学生的习作活动与成人相同, 即包括了从感知到记忆、想象, 以表象的再现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以内部言语表象外化为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有了解小学生习作的心理过程和状态, 才有可能指导小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作,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一、从“关注习作教法”转向“关注学生生活”, 让生活进入习作课堂

习作教学必须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 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 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生活的主导活动, 从他们生活入手研究习作教法, 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 把习作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 努力实现从关注习作教法到关注学生的转变, 这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 敏锐地洞悉小学生的生活及情感变化

从关注习作教法向关注学生生活的转变是习作教学的方法问题, 更是习作教学理念的更新问题。习作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与“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让生活进入课堂, 习作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真正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流淌, 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学生的习作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习作又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 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的。语文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 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 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 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 能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训练题目, 习作点评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 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 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这是贯穿小学习作教学始终的主线。在整个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以丰富生活, 积累情感;多思考, 以获取灵感, 提高认识;多阅读, 以积累语言, 拓宽视野;多练笔, 以表达意愿, 巩固技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 “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习作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 要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像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做到了这一点, 小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 就能写出实在的事物, 写出丰富的想像, 就能说真话实话, 抒真情实感。

二、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 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写作是一种将生活认知和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的心智活动,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 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在过去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角度出发, 没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学生没有多少积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写, 效果当然不好。

所以, 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解决好“认知的表达”的问题。生活认知是一回事, 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认知又是一回事。小学习作教学不能把“生活”与“习作”割裂开来。只有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难题, 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提高。

1. 创设生活情境, 实现由物及意、由意而文的自然转化

在课堂习作训练中, 语文教师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体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 让学生见题生意, 自由为文, 使训练性习作与有感而作结合, 缩小课堂习作与学生平时写生活习作的距离, 消除学生厌倦习作的心理负担。

小学习作教学不是用成人的认知或机械的写法指导, 或用书中的优秀作品去限制学生习作的思维, 而是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已有的认识, 让学生创造性劳动。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大森林的主人》等课文后, 语文教师可组织一次登山活动, 并让学生以《山林……》或者《……山林》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这样的习作, 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以及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独立完成习作。

2. 重视生活信息的传递, 引导学生构想习作内容

习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收集、整理、认知和准确传递的过程, 是引导小学生构想习作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中, 学生生活信息传递的面越大, 速度越快, 构想习作内容的时间越短, 习作教学效率越高。因此, 小学习作教学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发掘学生已有的认知, 创设广泛阅读、自由交流的氛围, 努力让小学生回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境, 还原生活的细节, 找出事物的特征, 梳理习作的脉络, 综合习作的素材。教师的作用在于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经历领域和阅读过的文字领域去寻找习作的材料。只有这样贴近生活, 使他们想说、要说、敢说,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才会渐渐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 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习作氛围, 才会从课堂习作训练发展到生活习作训练, 才会热爱习作。

3. 实施课堂鼓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习作激情

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训练课让人觉得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他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 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 启动了心智, 敞开了心扉, 他们畅所欲言, 欲罢不能。那么, 我们如何实施鼓励性评价呢?

首先是朗诵优秀习作, 可以在习作训练中, 把优秀学生的佳作当作范文, 在全班面前朗诵, 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受到鼓励, 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模仿的机会, 觉得同学可以做到的, 我也应该可以做到。

其次是展览、发表习作, 想要提高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展他们的个性, 习作园地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小天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贴在习作园地中, 由全班同学进行星级评价。对一些体现出个性、题材新颖、合理想象、大胆创新的作文, 还可以板报的形式在校园内展览, 出专刊。对一些习作水平较好的同学, 还可鼓励他们去投稿, 去发表文章。这对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增强习作自信心是有极大帮助的。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事。

小学习作教学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 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加强发散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中, 敢于、乐于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 写出的将是一篇篇表现真性、闪现灵性的好文章。

总之, 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着力研究学生、生活、习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探讨小学生主体活动与习作训练的教学规律, 力求让生活进入习作, 让习作进入学生的生活, 并确立以生活习作教学推动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语言运用 (表达能力的培养) 与情感表达 (认识能力的培养) 有机结合的训练策略, 使课堂训练性习作与学生在生活中自由习作的距离逐渐拉近。从习作教学拓展到语文教育, 从习作技法训练拓展到对学生生活的关注。这样, 小学习作教学就克服了为习作而教习作的学科本位的弊端, 构建起了向生活开放、向教材以外的课外读物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系统开放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新鲜“出炉”的习作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习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和有力证明。如何使学生的习作不令人大失所望,瞠目结舌。我想应该紧紧抓住作文教学中的以下五个环节。

一、说

说为写的基础,说是在为写做充分的准备,说是为了去写,说是写的第一步。在每次教学生之前,我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说,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想怎么去写,有什么疑惑等第。比如,我在教习作“写一个值得你尊敬或佩服的人”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去说在生活中哪些人值得你尊敬或佩服?学生们七嘴巴舌,说老师、父母、同学、解放军战士等等。然后我让他们再说这些人为什么值得你尊敬或佩服?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又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有的说父母亲辛苦地养育了我们;老师辛勤地教育了我们;同学热忱地帮助了我,他有着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解放军叔叔日夜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到……接着,我再让他们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他们被人尊敬或佩服的原因。学生们信心十足,兴趣盎然,每个人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写

写是写作个体内心世界向外界的真实反映,是内心想法的书面表达,是个体个性的张扬和文采的显现,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写在习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习作内容和要求;其次,让学生练习列写作提纲,自己清楚怎样去写;最后还应强调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在教习作“写一个值得你尊敬或佩服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明确此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试着列写作提纲,写之前清楚要写几段,每一段分别写什么;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应用什么方法和列举哪些事例,最后强调尊敬和佩服这两个词的词义虽然相近,但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应该根据所选事例确定是尊敬还是佩服。

三、改

改是一种自查、互查行为,是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不断进取的表现;是同学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增进友谊,萌生情感的过程;是为了追求完美而做的不懈努力。我们知道,无论那一位作家,他的每一篇文章的完稿或一部大作的诞生都经过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精心的推敲与修改,何况是作为刚刚学习习作的小学生呢?他们更应该去认真学习与思考,并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谦虚、谨慎、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去细心发现并修改习作中的每一个地方,小到标点、字词、句子,大到写作方法、段落层次、文章中心等。因此,在每次学生初次写完作文后,我先让学生自查自己的作文一至三遍,基本上要消除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运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然后,我让他们同桌间互相修改,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最后集体评议个别学生的作文,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这样做,一方面修改了作文中的不足,使作文更加趋向完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影响自己,提高自己,达到共同进步。

四、评

评是虚心听取意见的过程,是听取别人意见后进行反思形成新思想、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是发现不足、提高自己的过程;是追求进步和完美的过程。在每次学生自改、互改完自己的作文后,我请几位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三名,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将他们的作文在班内宣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后畅所欲言,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指出不足。我最后做点评。通过师生评议,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给了其他同学一些启示,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定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篇3

一、在习作教学中挖掘所有活性元素

1.激活语言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命脉与根基,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个汉字组成了优美的文章,再现了世间一切美丽的景色、动听的声音、婀娜的姿态,传递着万物的喜怒哀乐。由此可见,汉字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东西,是人类智慧和生命延续的标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语言文字的“活”性。

语言文字的活性元素之一是汉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会写2500个,低年级学生就会读1800个汉字,这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奠定了基础。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或打开了一扇门,孩子们在优美的文字间走向社会,认识世界。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活的,她给了我们孕育生命的汉字,更给了我们活灵活现的语言及作品,这都将成为学生记录生活、再现生活的活性元素。语言文字的活性元素之三是习作。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共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各58次,小练笔好36次,综合性学习4个单元,与写作有关的小的综合性学习11次,在二年级还安排读读写写,引导学生练习写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说与写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充分把握这些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让语言文字流动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用活信息资源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与途径很多。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电视、广播、书报、网络等途径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在学生识字之时就引导学生去读书,这个“书”是指教材之外的书。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就引导学生阅读拼音读物,并请家长配合指导学生通过识记学生姓名、物品商标等途径识记新字,把生字学“活”。又如中高年级则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逐步提高阅读的要求,每天读书坚持在半小时以上,这样时间的保障就为阅读量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信息流动能够使知识更具影响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读书活动,如班级图书超市、图书故事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图书流动起来,使班级智慧得以传播,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摘记卡,与同学交流作品梗概、精彩片段、作者生平、主人公事迹等内容,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享受阅读与成功的喜悦。系列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的读书由量变引起质变,阅读积累成为学生的智慧财富。

3.做活生活经历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等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因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是他们写作的源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

现代社会,孩子在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多了,而除在校时间之外与外界、外人接触的机会少了。他们谈起动漫、游戏来津津有味,而面对《我的快乐童年》之类的习作题目却手足无措,在家里是上帝,与同学相处时却处处碰壁。因此,在孩子入学后,教师就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做事,体味做事的趣味与艰难,享受成功的喜悦与甘苦,做出自己的兴奋,做出自己的体验,做活自己的生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出这份喜悦,一名一年级小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我爸爸来参加了,并且参加了亲子活动,这是我一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正因为她有了这种幸福的感受,才把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看作是自己一生最快乐的事情。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做,才能够具体的写。

二、重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1.课内习作指导,唤醒写作灵感

人教版的课内习作是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设计的,具有科学性、指导性,教师必须用好它。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的课内习作有8次,每篇习作的内容要求紧扣着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写作技巧的要求则在中、高阶段循环进行,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每一次习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在低年级的说话、中年级的习作指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尤为重要。教師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空间。

2.每天写一点,记录幸福童年

进入高年级之后,日记成为学生记录童年精彩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对文笔的要求不要过高,以鼓励学生记录生活为主,一个明媚的阳光,一次探险的经历,一种快乐的体验等都可以成为日记的素材。日记会成为学生幸福童年的珍藏版,快乐也在每天写一点的过程中拉长。

3.开展主题习作竞赛,点燃创作激情

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克服学生不敢下笔的畏惧心理,笔者尝试开展“主题”习作交流活动。如:二年级小同学以“一个半圆、一条线断、一个长方形”为基础进行想象,创作一幅画,然后想象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孩子们展现开想象的翅膀,仅仅40分钟时间,丰富多彩的画面及天真烂漫的写话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的画回老家乘坐的火车,写出了坐在车上的愉悦,有的画白雪公主居住的城堡,描绘了发生在城堡里的美丽的故事,有的画美丽的公园,表达了玩耍时的兴奋……在五年级则鼓励同学们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几个同学一组进行团队创作,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选材,共同完成一篇习作。在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学生思绪活跃,表达的欲望强烈,优美的语言在学生的笔下如溪水般涓涓流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也随之应运而生。在他们的习作中,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生动具体,语言幽默风趣,文笔自然流畅,段落勾局自然清晰。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篇4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如何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写作文,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作文教学煞费苦心。先揭示习作内容及要求,再指导写法,学生写作,最后教师批改并评讲,这是一直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僵化学生思维,学生要么思路打不开无从下笔,要么所写大同小异,毫无创造性。同时这也花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作文难、难作文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习作教学的传统模式

每次习作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首先提前布置学生提前完成本次训练的初稿,不做任何指导,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收上初稿,评好等第,虽不为学生写评语,老师要做好详细记载:谁用词造句好,谁选材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突出表扬哪些学生……把初稿分类放齐,以便评议时抽拿。在作文指导课上,由于心中有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加上学生的实例,做到指导不空洞,再适时对学生闪光点大加赞赏,使学生思路打开了,学习

热情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指导过后学生针对指导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再次完成复稿。初稿质量好的,只需稍作修改。教师批改好誊写的作文后,根据需要二次交流,重点突出存在问题和复稿中有进步的学生,一般花时不多。导前初写——导时评议——导后再作,这种流程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的初稿,尽管优劣参差,但自由发挥,老师看到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稿,惊喜地阅读着这些风格迥异的文稿:活泼风趣型、干净利落型、自然清新型、沉稳朴实型…… 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写作。

二、习作训练的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禁锢,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

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引导习作的积累与拓展

写作是一个积累且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积存作文素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结合每次的作文训练内容,将一些拓展活动列入到教学中。如描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练习,就可事先让学生观察春景,收集阅读描写春景的作文,摘录自己喜欢 的,关于春天景物的词句,有了这些体验、积累,学生进行运用,就会将秋景描绘得更准确、具体。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自己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作者:郭丽苗 发表时间:2010-7-19 7:12:27 来源:南靖靖城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2425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写作兴趣

“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克服作文“恐惧症”。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动幽默的导言或猜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又热又渴。可是行李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呢?唐僧提议谁把苹果的特点说得详细具体,这苹果就归谁。(出示一个苹果)问:“同学们你们想吃这个苹果吗?”这样,学生就会置自己于这个特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得到激发。其次在作文命题上,除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启发性外,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规律。如写同一假日等街景,可分别出《欢乐的人们》、《美丽的街灯》等小题目,让学生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

2、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讲评课力求生动、新奇、多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一是生动。坚持让学生从范例中体会写作规律。对学生习作中那些夸大其词的描写、啼笑皆非的想象、张冠李戴的用词等比较普遍典型的错误,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二是新奇。注意选择那些充满情趣、富有特色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文章或习作,力求激发学生的悟性,从中得到启迪。我曾给学生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登载的《我的妈妈》,这篇短文一改只写妈妈“好”的老套子,写了妈妈生活中的一些“缺点”。文章出自孩子的眼光,写得十分诙谐有趣。这篇范文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材一定要新颖,要写得生动,有特点。三是多样。讲评形式多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单调重复产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综合讲评、重点讲评、个别讲评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评,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弱点和兴奋点。

3、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要建立良好的师声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习写作又拉近师生距离。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

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论。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鼓励、指导和修正的作用。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四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讲评并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展现的机会,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作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创新作文教学 提高习作能力 篇6

一、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奠基工程

学生的作文是否体现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应从多看、多动手操作开始。

1.多看

多看,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们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出来的作文就难免空泛。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学生通过多看,便可发现生活的奇光异彩,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

2.多动手操作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可现在小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动手能力差,与现代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距甚远。针对这一现状,可开展一些操作性活动。近几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指导学生假期做小制作,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学生制作个人小档案,出手抄报等等。为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每月进行手抄报评比,学期末开展优秀手抄报、优秀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事实证明,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地观察事物,既开阔思路,又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要学生以“草”为话题作文,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立题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可有的学生从另一角度贬草,提出“风吹两边倒”的现象,教师应对两种立意都给予肯定,并表扬同学的独立见解,富有创造性。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作者文章的创新意识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如果给积累和感悟插上想象的翅膀,其生命力会更加强大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提高学生习作乐趣教学策略初探 篇7

提提供情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高为生活主体参的生活背景中, 与的强烈欲望以激发学生作, 学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进而将教学的目的要。因此求转化, 教为生师要努力创设与○的情境或氛围, 吸引学生广泛作文训练相关习福建参与省与学, 生互动起来真正使学生, 以引出与老师、学生学生作春达的欲望, 永的情感体验, 触发学生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兴、味表乐县桂盎然地完成作文训练任洋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那务, 么从, 趣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中如何创设有效互动的?情境, 拨教学小一、活动展现情境, 丰富学学徐生写作素材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策志伟他们的感官去的来创造活动、含英咀华展现情境, , 捕捉调动略写作素材活动, 这是, 学生的天性和触发写作灵感。共性喜欢, 初容活, 加动之中学蕴生含是着活动的参与者丰富的作文内, 探章自然会将“活动”“言之有物与写作结合, 言之起来, 有文

情”。因此, 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 贴

近社会, 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 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 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 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 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 更多地增强感性, 丰富写作素材。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 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 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 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 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 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 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让学生据词造句, 据句构段, 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 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 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 体察细微, 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 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运用画面再现情境, 激发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多媒体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情境, 更具有表现力。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当然, 在运用画面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 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 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进入情境。比如, 指导学生写《我爱家乡的橘子》这篇作文时, 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橘子来上课。上课时, 首先播放欢快的轻音乐, 用大屏幕展示橘子园的景色。声画同步, 把学生引入迷人的境界, 让学生领略橘子园的美景。在乐曲声中学生观形:出示图片———橘子的成长过程:幼果 (黄豆大小) ———成果 (拳头大小) ;察色: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橘子, 四人一组观察、品味:教师引导, 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品尝着、议论着。最后谈橘子的作用, 抒发赞美之情。和着音乐, 同学们进行口述作文。下面是一位孩子的习作片段:”……我扒开橘皮, 看到橘瓣像一群小伙伴低着头围坐在一起。它们是橘红色的, 一牙儿一牙儿的, 排得很紧密。我用手一捏, 发现它们软软的, 还有汁水跑来跑去的。我掰开一瓣儿仔细一瞧, 它像个小月牙儿, 放到嘴里一尝, 呀, 又酸又甜, 味道好极了。听着音乐, 尝着美味, 好惬意啊!音画同步,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美的情感, 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观察的兴趣, 培养了孩子们多思、善思的观察习惯, 学会了全面细致地看待问题, 捕捉事物的特点, 发现事物的本质, 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三、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创设互动情境, 引导学生感悟、作文

有许多文章生动感人、富有哲理, 阅读它们可以让心灵受到洗礼, 触发写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提供这些文章的书面材料,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想象、感悟, 而后交流讨论, 进而当场作文。如:母爱、父爱、亲情类的作文是老生常谈了, 学生经常写, 就是写不出新意, 不能从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会其可贵。因此, 课堂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 如《爱与身体一起生长》、《母爱给了我力量》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感受、联想, 敲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再进行交流、作文。有些文章能激发想象, 可以进行再创造。提供给学生, 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思考、揣摩, 而后进行想象, 大胆地重编。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 通过由读到感、由读到仿、由读到创, 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增加了间接的生活积累, 提高了作文能力。

有效引领,快速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习作教学,有效引领,教学资源

案例1:引领的失当——笼而统之的设计

在一次作文研讨活动上, 二年级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未来的交通工具》。在揭示课题后, 老师便问:“谁能说说自己设计的未来的交通工具?可以从名字、外形、功能三方面来说。”接着, 老师便指名几个学生说, 站起来说的同学有的说名字, 有的说外形, 有的说功能。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将先前环节中介绍的这样三个部分连起来说一说, 即按照名字—外形—功能这样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说话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这时整个课堂忽然显得很安静, 学生们静静地坐在位子上, 似乎在思考着老师的问题。后来老师指名同学说, 结果学生总是说一两句话之后, 就想不起下面该说些什么了。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得较完整, 但也显得有些吃力, 干巴巴的。

思考一:兴趣——习作教学的引领必须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定为:“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 可以说是低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在案例1中, 老师在引导学生一一想象自己设计的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名字、外形和功能后, 就让他们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这一做法, 看起来引导得很具体, 殊不知, 统一的表达模式, 对学生的表达是一种束缚。再者, 训练说话犹如引导孩子爬楼梯, 对于一个二年级孩子, 如果一下子跨过一两个台阶已经很不错了, 你若让他一下子就跨过三四个阶梯, 甚至更多, 显然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案例1中的老师还把这么多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说, 也会使学生产生“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的感觉, 这怎能不消减他们说话、写话的兴趣?

思考二:实际——习作教学的引领必须遵循

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 缺乏对学生“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只从内容和教师设计的方案出发, 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发展各不相同, 同一年龄段发展也是千差万别, 不同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老师在作习作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形成的知识 (现实起点) , 寻找一个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确定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形式, 选择教学的方法。只要从这些角度出发, 因材而宜, 因生而教, 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 就是成功。案例1的教学可作如下调整。

1.小朋友, 你们设计了哪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随意介绍, 主要是激发兴趣)

2.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刚才我们一起设计出了未来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 (结合学生回答, 及时评价、总结、引导介绍的方法。)

3.你能把自己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连起来说一说吗? (多给学生互相练说、学习的机会)

4.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是怎么介绍的? (老师示范)

我设计的交通工具叫“神奇一号”, 它的车身是椭圆形的, 它可以在天上飞, 可以在水里游, 还可以在地上跑。更神奇的是, 晚上, 它的椅子会自动变成小床, 如果你在夜里做了美梦, 早上起来吃好早饭, 打开车子上的显示器就能免费看到晚上你做的梦了。怎么样, 喜欢我的这辆车吗?

5.你愿意像老师这样来介绍吗?

6.大家也可以不像这样,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说说它的名字、外形和功能。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个性表达)

(出示:外形—功能—名字、功能—外形—名字……)

7.听了别的小朋友的介绍, 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相互点评, 从而完善自己的创作设计) 。

8.怎样让眼镜博士知道我们的设计呢?我们可以把它写到纸上。请小朋友拿起稿纸, 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题目《未来的交通工具》, 当然你也可以用你设计的交通工具的名字作题目。正文开头要空两格, 我们一直这样要求。写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写字姿势, 做到“三个一”, 写完后有时间还可以配上你的设计图。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顺序写下来。

思考三:评价——习作教学的引领必须加强

案例1中学生的写话效果之所以不理想, 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没发挥出来。学生有表达的障碍, 主要是语言积累少, 思维不开阔, 想象不丰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儿童习作的心理, 跳出常规、单调的训练模式, 以范文引路, 以多层次、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点拨、引领学生, 使学生在无任何思想束缚的情况下自由表达, 这样, 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 想象才能丰富, 情感才能真实。另外, 只靠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也是不够的, 所以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评改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动地位, 通过交流与自我内化提升, 对自己设想的交通工具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整合梳理, 才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这时, 一段段充满新意、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才会应运而生。

案例2:引领的缺失——一笑而过的敷衍

同样是在这次活动时, 另一位五年级老师执教《我的名字NO.1》。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老师极有创意地让每一位孩子为自己起一个最满意的名字。孩子们兴趣盎然, 气氛非常热烈。意想不到的是, 有一个孩子竟然为自己起名为“本·拉登”, 整个教室顿时哗然, 老师显然没想到孩子会如此“出格”, 只是用三两句话就将这个孩子敷衍过去, 进入下面的环节。课后, 听课老师对这一环节却没作出评价。

思考一:价值取向——习作教学的引领应正确把握

从案例2中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的想法独特新奇, 竟想出为自己取这样标新立异的名字。但细细思忖:这样的环节该不该就如此轻轻地放过去呢?作文教学中的“放”是不管不问吗?不能。语文学科岂能忽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针对案例2中个别学生为自己起另类的名字, 我认为老师不仅不能轻描淡写地放过去, 反而应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

姓名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味的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雅号, 能给人以暗示和引导, 给人自信, 助人成功。姓名跟随人一生, 影响人一生。然后问一问这位学生:了解“本·拉登”吗?为何给自己起这个名字?起这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

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如果孩子不明白这个名字的意义, 老师应该适时、恰当地补充相关的知识资料, 并及时引导点拨, 让孩子真正领会清楚;如果孩子对此有一知半解, 也许只是为了追求名字的新奇独特, 老师又该如何来处理;也许他会解释, 起这样的名字, 是为了给所有的人一个警示, 是为了让“本·拉登”及其残暴行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 让和平友爱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让爱充满人间。而如果轻易将此教学环节放过去, 造成的后果将不仅仅是课堂精彩瞬间的缺失, 更严重的是老师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引领功能的缺失。而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思考二:有效资源——习作教学的引领应充分利用

在有些老师眼中, 课堂里学生“一路凯歌”、尽善尽美, 则这一课可被视为优课。在有些学生眼里, “差错”意味着失败, 意味着耻辱。学生非常担心出错, 甚至有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殊不知, “错误”有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案例2教学中, 学生给自己起的名字, 在价值观的取向上有点“错误”, 但从另一方面说, 也是其积极参与学习的表现。教师应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这一资源, 变“废”为宝, 正确巧妙地引导, 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案例2中, 教师若抓住这一资源,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教学效果会更好, 同时, “错误”因此而美丽起来, 课堂也因此而更加精彩。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思考 篇9

综观当前的儿童作文,内容假、大、空,套作、抄袭的现象不在少数,学生的生命本真被扭曲,审美情趣被摧毁,其成长经历也被过早地烙上了“老于世故”的印痕。这样的作文,都不属于“儿童作文”,充其量只是成人作文的“微型版”而已。

儿童作文应当还其本来面目,教师应放手、放胆让学生自己去写作,而不该过多加以干涉,更不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对生活经历的感悟强加给学生。

一、让学生学会真情表达

1. 倡导生命本原观(说真话)

“生命本原”是指存活在儿童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在生活中,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和哀愁、憧憬、企盼、情感和心声。对于教师而言,不该妄自修复,将儿童的“生命本原”封杀,相反应该珍视这种“生命本原”,引导学生作生命原生态的展示,抒灵魂真实之情,即使这些情感有些偏颇。在这里,教师所做的应该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2. 倡导成长记实观(说实话)

儿童是要长大的,儿童的写作也应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切不可用成人的标准修复儿童的认知。

3. 倡导语言朴实观(语言不空不大)

在实际写作中,有些小学生往往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成年人,想成人所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脱离了儿童实际。不难发现,教师用成人化的作文标准来修复、评价小学生作文,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这一套标准成了悬在孩子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情实感,摒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久而久之,他们不能独立思考,不敢积极体验,不愿主动交流,不会大胆表达。最终结果,损害了孩子们的“文风”,少年儿童的个性被抹杀了。我们应该本着鼓励自由体验、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原则,着重从作文是否具有儿童化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做真事、动真情、说真话,引导学生用“童言”来写童真、表童情,培养健康的文风,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修改

俗话说:好文章,改出来。自改习作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为此,笔者提炼出了自改习作“四步法”。

1. 改文示范

每次作文评改,先挑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在展台上面批面改,边批改边分析,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先肯定优点,再找出不足之处。这个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学生看到批改的全过程,学到修改文章的方法,消除恐惧畏难的心理。以上改文过程的示范,重在教给方法。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逐步地把改文“三步四法”教给学生。“三步”指:第一步默读,改文章内容,如是否离题、内容是否具体、是否有条理等;第二步轻声读,改文章形式,如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等;第三步放声读,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检查:有无别扭、不通顺之感?“四法”指:增、删、调、改的修改符号用法。

2. 自己初改

通过改文示范训练多次后,学生逐步掌握了改文“三步四法”。学生根据老师标注的符号、批语自改,老师巡视指导。这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按“三步四法”的改文方法修改。这是一种“半独立”的改文训练,因为老师指引了修改的方向。当然,随着学生自改习作能力的逐步提高,老师的符号改文也就可以逐步淡化。

3. 小组评改

学生自己初改后,习作自然完美多了。但是有的学生依然改不出来,或改得不到位。因为从写作心理看,小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自己的文章很难挑出毛病,但易于找出别人文章中的缺点。

4. 旧文新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所以对“旧文”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更为重要。旧文”和“新作”比较评分,也让作者发现“新作”在立意、选材、语句锤炼等方面比“旧文”有更大的提高。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如果学生的习作能达到叶老曾提出的理想境界, 即“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发展, 是一种享受,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 那就是习作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1.精心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 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 捕捉写作素材, 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2.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 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 自然妙笔生花, 其乐无穷。3.搭建习作展示平台, 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 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 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和表现欲。总之, 只要采取多种途径, 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 习作成功就指日可待, 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二、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1. 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 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 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 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 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作好读书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 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2.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一是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 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 我们就应该经常开展,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 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 让孩子们亲身实践, 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 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作文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1. 循序教学法。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改掉“三年级作文起步”的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低年级作文的启蒙教学, 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 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 一个年级一道台阶, 各有训练的重点, 逐年达标, 环环紧扣, 持之以恒,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

2. 读写结合法。

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名篇, 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思路, 从而借鉴表达方法, 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落花生》一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以物喻人的方法, 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学生有章可循, 有路可走, 自然就能写会写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 习惯成自然, 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 就会积极模仿, 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 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任重而道远。只要广大的农村教师有落实小学习作教育的有效性的意识, 并坚持付诸行动, 农村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篇11

一、“主题式”评改课

每一次作文,都会有文体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习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评改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在让学生明白习作重点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后,确定此次习作评改的一个方面的重点。

如我的学生写的一篇习作《

的春天》,初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不具体。文章像这样的句子比较多,例如写柳树:“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幼芽,长出了细长的叶子,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拂动。”写小草“春天到了,小草钻出了地面,大地绿了。”写小河:“小河哗哗地流着,小鸭子在河中戏水。”针对此普遍问题,我就设计了一堂“主题式”的习作评改指导课,课题为“展开一句话,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经过我的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上面写“柳树”的一段话修改成了“柳树光秃秃的枝条上吐出了密密麻麻的鹅黄色的嫩芽,一个个就像雏鸡的小嘴。渐渐地,软软的枝条上长出了许多狭长的叶子,好似一条条碧绿的小船。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亮光,像一群顽皮的孩子闪动着明亮的眸子。微风中,翠柳拂动着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中,使河水也染上了绿色,好似一河翡翠向东奔流。雨雾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

通过评改和总结,学生明白了要把一句话展开来写具体,首先要有序;其次要调动感官,充分发挥想象,运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就能有条有理地把文章写具体了。

一 “欣赏式”评改课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欣赏学生的美文显得很有必要。我认为“欣赏式”评改课的结构可设计为:课题导人,感受完美——示范评点,分享完美——亮点展评,共铸完美。

【教学程序和策略】

1.课题导入,感受完美。课前根据作文题材有意识地安排阅读相关的书籍,开展相关的好词好句欣赏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始,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相关美文片段(也可以教师展示片段),从而激起他们由衷的赞叹,进入学习的意境。

2.示范评点,分享完美。出示学生例文,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情境,引领学生学会欣赏——“读读,这个片段在描写、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想想,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表达出你对他的敬佩?”教会学生欣赏什么,怎么欣赏,掌握评改的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用“…”画出自己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在最后写上自己习作的亮点。

3.亮点展评,共铸完美。根据小组欣赏和个人欣赏的结果,自由反馈,推荐朗读同学习作中优美感人的词句,并送上自己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补充,让同学的习作锦上添花。在展评后,学生拿回自己的习作,一边欣赏同学的赞美,一边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之更上一层楼。

多措并举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儿童潜能无限。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相信生命的本能, 保护、发展儿童的学习天性, 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 尊重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教师是管理的本体, 学生是学习的本体, 管理者无为, 是让学生有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能交付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尽量交付给学生, 不能交付的要创造条件交付。唯此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表现。因此, 习作教学离不开“生本教育”。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并引领他们走向作文的胜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自主习作, 养成习作的习惯。这样学生能用手中的笔记录身边的人与事, 记录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触以及心灵深处某种情感激荡的感受, 这无疑是在“我手写我心”。所以当习作教学适合学生时, 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写作, 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 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 学生的潜能就会自然地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下笔如有神, 酣畅淋漓, 挥洒自如。

一、从说入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课往往是教师给学生详细分析本次作文的要求、题材、主题等, 又引导, 又启发, 但教师讲得不亦乐乎, 学生作文时却不知如何去写。我们都知道要想会写先要会说, 因此, 习作教学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习作教学内容可以不完全是教材中设定的内容, 教师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或是跟作文要求相符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的习作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我定期开设了生活见闻交流课。在作文课前一周, 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上课时我不再详细分析, 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上以简短的话语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见闻, 再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悟, 而后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心得, 进而引发全班讨论。学生有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思考, 就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意见, 不同的感悟, 就有话要说。此时,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让学生进一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此刻学生的思维已活跃, 情绪自然高涨, 下笔当然就有话可说了。

其实生活见闻课归根结底也是一堂开放性的生本作文课, 在这样的作文课中, 教师不要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堂不仅解放了教师,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意气风发而积极自信起来。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引导倾诉

学生有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情感涌动就是生成言语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开设了说心里话作文课, 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有很大的帮助, 如《我错怪了他, 怎么办?》《我和学生闹别扭了, 怎么办?》《妈妈偷看我的日记, 我真烦恼》《好朋友误会我了, 我真难过》《我想对你说》这类的作文题。比如, 课堂上, 我通过例举一些身边的不顺心的实例, 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会错怪别人、为什么会和同学闹别扭、以及自己或别人生气时的表现、烦恼时的表现都说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向全班学生倾诉, 再经过我的积极引导, 踊跃表达了各自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 我抓住时机, 让学生趁机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这样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用我眼看世界, 用我手写我心”, 让作文走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学生所写之作便能够言之有物, 真情流露, 展现出小学生那天真烂漫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长此以往, 学生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 循序渐进, 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三、读、听、改结合, 学会评价

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作文以后, 我并不急于批阅, 而是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 共同探讨、修改, 欣赏彼此的习作。要求学生将精彩之处共同欣赏, 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并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作文, 参加全班交流展示。我和学生把这一过程称为“小组合作作文”。在小组合作作文中, 学生兴致高昂, 因为儿童往往有评判他人的心理, 对别人的作文近乎挑剔, 细微错误也休想逃过他们的法眼, 诸如不生动、前后矛盾、不符合事实、病句、用词不当、错别字, 甚至标点符号错误等, 都被一一“揪”出来。小组合作作文避免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的马虎与漫不经心, 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了认真的好习惯, 激起了学生的赶超精神, 也提高了他们习作的质量, 也为教师的批阅扫清了不少“障碍”, 更重要的是此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于小组选出的最佳习作, 教师可以让作者上讲台朗读, 全班共同评议。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摆优点、评不足, 也可以有争议、有申辩。这样一个开放的、全员参与的过程, 不仅能让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而且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提高各自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作文交流课, 课上他们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交流互评, 提高了写作能力。

上一篇:凝聚爱国情共筑中国梦论文下一篇: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