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提高(共12篇)
习作提高 篇1
摘要: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通常可分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作文的课堂教学, 一般只有指导课和讲评课两类。指导课上, 教师是命题以后进行作文前的指导, 实际上包括命题和指导两个环节。讲评课放在作文批改以后, 既是对上一次作文的总结, 又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
关键词:习作指导,命题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
一、命题指导
命题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关键。一个好的作文命题, 能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它能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开拓学生的视野, 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 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知识连成串、扩成篇, 化知识为能力。因此, 教师命题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出发, 力求命题的科学、适度。具体来讲, 教师命题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为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升华;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作文题目要明确、新鲜、简洁。
二、命题作文指导
写一篇作文, 大体需要经过酝酿、写作、修改三个阶段。作文教学的指导应该贯穿作文的全过程, 在这三个阶段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1. 指导观察。
即写作之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教师应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 教学生通过范文来学习他人观察和反映事物的方法, 并教他们注意观察的顺序, 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由外到里, 保持观察点的同一性。同时要教学生把观察常态化,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在观察中勤于思考, 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
2. 指导审题。
审题关系着命题作文的成败, 在审题上的一字之差, 往往会造成万里之别, 因而必须认真对待。审题常用的方法是分析法和比较法。第一, 对题目作必要的语法分析, 准确地把握题意;第二, 通过分析, 掌握文章的重点、范围和确定观察点;第三,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
3. 指导选材。
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命题要求来广泛地选取题材。一要学生随时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记下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具有意义的写作材料;二要学生在写作前根据题目要求, 像回忆电影那样回忆生活, 可以在班里交流, 然后分析比较学生提供的素材,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路。
4. 指导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指导作文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提炼主题, 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且生活中学生深有感触的具体实例, 要求学生在做到主题正确、集中的基础上写出新意。
5. 指导谋篇。
在审题、选材、立意之后,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妥善地安排材料, 构思充分、准确体现主题的结构框架, 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编写提纲,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材料, 理清思路。
6. 指导修改。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去修改, 大多写成后一交了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自写自改的积极性;二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改什么, 即从错别字、病句到调整段落的修改;三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三、作文批改
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 是作文讲评的基础。通过批改, 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致辅导, 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批改作文, 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 热爱学生, 改文育人。
教师要带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崇高感情去批改作文, 通过批改, 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 就人论文, 既严格要求, 又不过分挑剔。
批改时, 要从学生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出发, 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法。要就学生的特点来批改, 切忌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
3. 要重点突出, 讲究实效。
教师批改作文要根据每次作文命题的特定要求, 以及学生写作中的主要倾向或易犯的毛病来确定批改的重点, 以讲求实效。面面俱到反而影响批改作用的发挥。
教师批改作文要遵循科学的步骤, 采用合理的方法。作文批改的方法, 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要将普遍批改与重点批改相结合、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相结合、全班集体批改与学生自己批改相结合。
四、作文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总结和提高阶段。讲评的内容应根据作文教学的计划、写作的具体要求, 以及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讲评时要总结分析学生在每次写作实践中的共同问题, 使学生纠正错误, 得到提高。教师要上好讲评课,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始终要爱护、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讲评时要实事求是地表扬一些好作文, 特别是平时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如果其有进步, 更要着重表扬。对其作文中的缺点和问题, 应该结合正面表扬予以引导。
2. 要以集中学生的智慧为主。
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集中起来上升到理论, 再去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相近, 以及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大致相仿, 集中他们作文的优点进行讲评, 可让他们深感亲切。
3. 正误对比, 具体指导。
不要抽象地讲应该如何写, 而要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具体地说明应该怎么写, 不应该怎么写。
4. 交流心得, 注意启发。
讲评课上要使学生勤于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教师的讲评外, 可以安排作文有较大进步的学生现身说法, 也可以讨论几篇有争议的作文,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最后总结。此外, 还可以布置各种练习, 如让学生阅读批改后的作文, 写作文后记。
习作提高 篇2
我们习作教学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回归生活 ,寻找活水源头,积累丰富素材。
关键字:习作 教学 生活化 创设契机 关注情感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就是点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而我认为,这关键是学生对生活认识不足,发现不多,感受不深。
要想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而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一、利用优势,激发情感
1、亲近自然,寻找活水源头,积累丰富素材。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丛中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孩童生活的乐趣。春天里,我经常带领孩子们去田野里踏青。那成片成片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灿烂、夺目。花间,无数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碌着。绿油油的麦田涌起层层波浪,红花草开出紫红的典雅的花朵。看着美景,嗅着花香,我们都陶醉了,性情也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受到了陶冶。我让大家选一块草地,在上面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有的高兴地打滚,有的仰望着蓝天,悠闲地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有的三五成群,捉各种各样的小昆虫,还有的兴高采烈地采摘五彩缤纷的小野花。当学生们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后,就有了写作的内容。四月份,我还组织了一项活动,就是采茶叶,或采金银花,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学生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有的同学仔细观察了金银花的外行,把不同形态的金银花写得极为细腻:我们兴致勃勃地骑上自行车向烟山驶去。山路边,那一片片、一丛丛的白色小花,就是金银花。金银花的枝条纵横交错,有的攀附在小树上,有的缠绕在高高的枝条上,那花就星星点点地散落其中。我们找到一颗可以够得着的。采什么样的呢?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它来。它的花是一簇簇的,每簇上大约有几十朵呢,挨挨挤挤的,且亭亭玉立于枝头,显得十分精神。一株枝条上,有的还是花骨朵,绿中透白,像一根根小豆芽,两两对生,像一对可爱的双胞胎;有的含苞欲放,银光闪闪,像一群紧抿着嘴的小姑娘;有的完全绽放,像一只只小喇叭挂在枝头。又细又长的花蕊丝丝缕缕,缀满了金黄色的花粉。一株金银花仿佛就是一个大家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多美丽的花呀!有的同学还发现了金银花的颜色很特别,这样写到:我发现一株金银花上有两种颜色的花,一种是纯白,不夹一丝杂色,如白雪,似纯银,花朵欣长而高贵,如玉琢冰雕般玲珑剔透。白花丛中还有几朵金黄色的,灿烂、夺目,给人以富贵、祥和的感觉,听有的同学介绍,原来金银花初开时是银白色的,盛开几天后,就变成了金黄色的。一株金银花上,有“金”有“银”,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多么奇特的花呀!由此可见,只要有真实的体验,学生是能够写好作文的。
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可以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我们地处烟山边,很多同学都参加过采茶劳动,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茶园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农村的人与事也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事,新鲜的事等等,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所以我们习作教学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放飞心灵,倡导自由表达。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事与物,在我们不经意之时,从我们的眼前滑过。学生更因年龄小,对周围的一切更会显得不在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其实,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具有一双慧眼。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求新奇,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写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支点,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写自己拿手的文体,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自主创意地表达,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得以张扬。这样,学生不但觉得有话可写,而且还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上学期,我发现学校连廊瓷砖上的彩釉剥落,形成了一块块的斑纹,特别难看!但仔细瞧瞧,这些斑纹形状各异,相似各类动物,植物。我灵机一动,就带着学生来到连廊,让他们仔细看这些瓷砖,说说自己的感受。开始时,每个同学都说难看死了,要建议校长换掉。我没说什么,只是请班长拿来一支绿粉笔,在一块剥落处涂起来。涂完后,学生惊奇地叫起来:“水藻!”我笑着说:“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此时,他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班驳的痕迹,已经不在是丑陋的,而是一副副美丽的图案。看到大家说得如此热烈,我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它们涂上色彩。同学们争着拿起粉笔,开始涂抹起来。不一会,墙上已是色彩斑斓。等大家画完,我再次引导他们来观察。此时的连廊,已经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同学们兴奋极了,一个个抢着发言。回到教室,一篇篇精彩的作文不一会就顺利诞生了。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有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远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1、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 一律”,而学生的创造性在这“千篇 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创造性。
2、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习作提高 篇3
关键词:评改;自批;互批;多元化;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师,最难教的莫过于教作文;对于学生,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最难"与"最怕"的问题呢?这也许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在积极探索、实践的问题吧。在作文教学中,我摸索着、实践着、总结着,觉得作文的评改是十分必要的,它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下面,我就个人近一年多来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如何对待学生作文评改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师转变评改观念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二、激发学生评改欲望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重要。有了兴趣,他就能乐在其中。它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我经常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让学生想一想"绿"还可以换哪些词,在这些词中,哪个词最恰当。
三、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作文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了,但怎样批改呢?我从易到难,列出了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两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两条要求。这样七八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9个方面写出批语了。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为了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我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个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选材是否真实、典型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来选材。②选材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选材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7看文章结构
就结构而言,要写清四点批语:①详略是否得当②段落是否清晰。③过渡是否自然。④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8.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微波炉》,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的湖滨公园》,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9.看语言是否简练、有无精彩的描写或一定的修辞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四、灵活多样的评改方式
文章评改应是多种形式的:既可以评改他人的文章,也可以评改自己的文章;可以是单篇,也可以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相互对照的鉴赏;可以是大范围的"会诊",也可以是同学之间,同座之间的互评及自评。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做出评改示范。但示范的时机要恰当,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运用小组合作评改。让学生在小组中一起讨论评改。在合作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是共同修改。修改作文时,师生、小组之间共同对一篇文章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批改中学会修改方法,熟悉批改作文的各个环节。
二是交换修改。教师粗略通阅学生作文后,找出有代表性的实例示范,统一评讲。然后按照老师的示范,将其他作文由学生交换批改:有同桌修改、前后位互改、合作小组间交叉改。
总之,我从作文评改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改的常规,采取多元化评改机制,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各个都去征服这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实在令人欣喜!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习作提高 篇4
在一年级上学期, 长期的拼音、识字教学, 会使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陷于停顿状态。为了不错过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我发给每人一本适合他们看的课外读物, 让他们尝试着进行课外阅读。要求两周读完一本书, 自己让爸爸妈妈帮着计划一天该读多少内容, 主要以篇章为单位分。由于初次使用汉语拼音进行阅读, 所以我就先请家长帮助, 让他们和孩子一起阅读, 并把好的词、句记在心里。最后, 让学生慢慢脱离家长自己进行阅读。
一年级下学期, 我除了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外, 还要求他们摘抄好的词句, 让很多新知慢慢地输入到了孩子们空白的大脑里。这些知识的获取为孩子词汇的积累、语意的准确表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我的这群孩子已进入二年级了, 我依然坚持抓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二年级我主要从读写方法、阅读积累、读写习惯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首先是学生自己阅读, 指导写读书笔记。和去年一样, 每人依然拿一本书, 并给出具体规定。坚持每天都要读, 两周读完一本书 (自己计划好一天读多少内容才能保证两周将这本书读完) , 每天写读书笔记。这里除了上学期常用的摘抄优美词句外, 还可以写段、写感想体会 (就是学生在读书中把自己深切感受到的写下来) , 要真实, 有多写多, 有少写少。这样, 能慢慢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总结能力、思考能力等。
其次就是集体阅读, 指导写阅读感想和体会。集体读的形式我主要放在阅读课上。教师先领着学生去试着欣赏中长篇故事性读物。然后教师读、生听, 听的过程中要从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中去理解文字的意思, 感悟文字背后所含的情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读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还学会了怎样去阅读较长的文章、怎样理解较长文章中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读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听后的收获, 写写自己听后的感想和体会等。
三是让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写读书笔记, 培养他们的读写习惯。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意识地阅读路标名、店铺名、宣传栏上的文字信息,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汉字, 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对阅读内容而言, 不作硬性规定, 除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阅读内容外, 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在强调课堂读写习惯培养的同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读写的习惯。
总之,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与习作要紧扣“起步”, 着眼“发展”, 在认真抓好“说话、写话”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课内外阅读、课内外练笔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得到增强, 能力得到提高, 由要我写到我要写, 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样, 学生的习作能力会稳步上升, 怕作文、厌作文的情绪也会得到改观。
巧用文本练笔提高习作能力 篇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前人读写结合的经验之说.读写结合,一直以来被小学语文界公认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良方。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呢?那就应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因为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各种体裁、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我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的把写作知识渗透在里面,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小练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习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小练笔设计浅谈几点做法:
一、把握文本经典,模仿练笔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谋篇布局、潜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达到提高作文的能力。如如《山中访友》文中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排比、拟人化的写法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以此为练笔契机,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再让学生模拟课文的情境,联系生活见闻,学习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我班学生陈凌菲这样写道:你好,凉爽的风儿!你悄悄地送来了阵阵鱼腥味儿!你好,飞舞的浪花!你奔腾在大海里,弹奏出一曲动听的旋律,多么悦耳啊!你好,蒙蒙的薄雾,你如一面轻,把海岛变成了一座迷宫,你是要我去探索吧!„„
二、挖掘文本,放飞灵性
三、在品读内心处丰满形象
四、填补文本,激发潜能
1、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2、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一、捕捉文本典型处,写自己的文章。
二、情感喷涌处,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于思辨争议点个性表达
一、以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二、以教材中可以触发学生想像的内容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课堂中情感喷涌处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教材中特别的描述手段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教材中典型的段式结构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以教材中特别的谋篇布局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一、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表达欲望,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二、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三、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进行想象揣摩,寻找续写点。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小抓起,使其早日养成读书──习作的习惯。虽然低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优美课文,谈谈体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课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点,多种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注重文章的首尾照应。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首尾照应的句子,充分地读,认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然后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教师以《一件傻事》写下一个开头:“岁月流逝,童年一去不复返,但是童年的桩桩趣事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干的那一件傻事,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想„„”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续一个结尾。有了范文的指引,学生特别感兴趣,并很快就续出了挺不错的结尾。有的学生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想起我干的那件傻事,就不由得脸红色了。”
接着教师又以《一张珍贵的照片》写了一个结尾:“每当遇到烦恼或困难时,我都会想起这张照片,想到照片中的老师和老师那鼓励我的话语。”让学生根据结尾续一个开头,有了前次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挺轻松地续好了开头。有学生这样写道:“在我的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你想知道
照片中的人是谁吗?让我告诉你吧,他就是我的老师。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老师那亲切的话语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教师把难度再加大一点,让学生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个开头、结尾。学生不但不畏难,反而情绪极为高涨。“唰——”“唰——”“唰——”很快就把开头、结尾写完了,且写得相当不错,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痛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大段。你看,写得多好哇!开头是这样的:“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唯有童年时代发生的那件事特别有趣,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结尾这样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一想起这件事来就直想笑,因为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不,学生已经学会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要写中间部分就容易多了.小学语文那么多名家名篇,每篇范文各有独到之处。可以挖掘文章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习作。如: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练习写读书笔记;学完古诗,可以把它改写成声情并茂的记叙文;学到文章省略或内容的中断处,可引导学生想象,并写下来;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进行想象,续写结尾。像《凡卡》一文中的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到底收到没有?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是怎样的结局
积累习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篇6
关键词:素材积累;提升写作;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09-0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荀子·劝学》篇则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些均让我们明白:积累习作素材不仅重要,而且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怎样让学生学会积累习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材料,寻找习作的“下锅之米”。要让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让他们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断及时记录下来。虽然这些材料比较琐碎,无法成文,但它们直接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坚持下来,积少成多,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用处。
1、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或亲身经历一些人和事,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些均可成为习作的良好素材。如学校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生动感人的主题报告会;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气氛热烈的歌咏、绘画比赛;技艺高超的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图文并茂的各类展览等。教师抓住这些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及时积累、练笔,就能丰富学生的“材料库”。
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留心其家庭生活,不失时机地撷取习作素材。特别是对家中的一些有趣、难忘的人和事更应认真挖掘,及时地把有用的材料积累下来。如过生日、中秋节、除夕夜的难忘情景;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体验与收获;学会电脑上网的快乐;家庭添置新东西或乔迁新居后全家人的喜悦等。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舞台,其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都乐意参与,它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如通过平时春游、秋游,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引发学生的奇思怪想;通过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激发学生对未来家乡建设的热情;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等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无形中充实了自己的习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殷殷教诲,勤于动手积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习作材料匮乏的问题。为此,我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积累材料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1、勤摘录。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做摘录既能积累词汇,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课内、课外读了不少的书,却少有摘录,以至于写时方觉材料少。于是,我要求他们设置摘录本,积极引导他们在阅读时摘录好词好句。如,摘录教材里描写精彩、感人的词句;摘录小说中描写人物外貌、人物言行的词句;摘录报刊、杂志中的格言、谚语、警句等。同时对所做的摘录进行整理:(一)分类别,如人物外貌描写类、写景类、名人名言类等。大类别之下,还可以分成小类,如“名人名言类”下可分为:名人谈理想、名人谈学习等。(二)注明作者和出处。平时要求他们常翻阅,常交流。对于好的摘录本,还挂在班上的学习园地,让大家参考、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积累的积极性。
2、勤评析。有人说,报纸是最新的百科全书,这话不无道理,报纸及时地向我们传递各种信息,且各种文体兼俱。养成认真读报、认真评析的习惯,不仅能提高习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习作材料。学校、班上均订了不少报纸。我就在班上坚持读报、做剪报评析,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大量习作资料,而且提高了他们鉴赏和习作的能力。评析时学生可就文体、作者或是其中的字、词、句、段、主题、习作特点等发表见解。评析时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评析。还可以写读后感,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勤写随笔。引导学生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能反映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植物王国”、“校园新事”“畅想未来”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以后碰到同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就不会出现面对习作的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习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习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加强生活实践,一方面宜推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学生轻点鼠标,习作素材应有尽有。查看“自然风光”以写景,点击“时事新闻”可叙事,搜索“动物世界”能状物,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练笔,真所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习作宝库”中;另一方面,让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习作宝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同学间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样,资源共享,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速度加快,积累习作素材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习作提高 篇7
学生是因为不会写, 没兴趣写, 才导致他厌写。因此, 要让学生有习作的自信心, 有习作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 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 其结果, 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至少也是消化不良, 健康不佳。反之, 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 把食物吃到胃里, 那它就会乐于接受, 并很好地消化它……”因此, 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 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写作要求, 让学生有信心习作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对写作有自信心, 他才会有兴趣去写。我们平常都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期望过高, 要求过多, 急于求成, 反而效果更差。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 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 多宽容学生, 允许他们出错, 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 错字多, 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 我曾教过一班学生, 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 刚开始第一篇作文, 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 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全班50人, 只有30人把作文交给我, 20人没交。天啊, 我从没见过一班学生这样交作业。我当时非常气愤, 很想批评他们, 是自己上课讲得不清楚, 还是他们偷懒不写?后来, 我才找出他们不交的原因——不会写。那时候, 我才静下心来反思, 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 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 不限字数, 容许有错误, 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 期中自查后, 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 渐渐地, 学生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创设自由空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 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 一直以来, 我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由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想象作文时, 由于此习作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学生只要想象合理就可以。因此, 写作前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 让他们畅所欲言, 大胆想象, 再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进行规范要求。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完全不受老师的限制。每当学生谈到20年后一些精彩的场景描写时, 涉及到本班同学的, 他们都听得特别入神, 有时甚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效果非常好。于是, 每次作文, 我都利用一切时机, 让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 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 让学生、家长、老师可以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 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写作道路作铺垫。
三、注重点滴进步, 对学生适时激励
在习作教学中, 班上都会存在一种情况, 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 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 而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 就有这样的学生, 他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 不会动笔写, 字数不够, 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 我就叫他写班上的事情, 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比如说, 今天的班干部做什么事, 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评价, 今天班上发生什么新鲜事……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 应该不难写。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多, 字数不够, 我都不会批评他。但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 我会对他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小小的鼓励, 对我们老师来说只是花了课堂几分钟时间, 但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令一位学困生从不喜欢写到喜欢写, 对他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施有效点评, 使学生互相促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我的作文评讲课中, 我常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 再由老师批改后再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 我不仅仅会对那些优秀习作进行点评, 几乎全班学生的作文我都会点评。比如,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后, 在用词、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写得好的, 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们。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点评, 他们都会觉得很高兴, 开始有写作的喜悦感、成功感, 从而就消除了他们对习作的畏惧。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 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栏上, 让全班同学将所有的作品全部看一次, 并向该同学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再把“成果”发回给学生, 通过互相交流, 达到互相促进。
五、拓展阅读视野, 以读促写
我们都知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老舍先生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很高, 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为目前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太少, 缺乏写作技巧, 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大量阅历,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真正把心放到文章里, 把自己当成作者,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习作提高 篇8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加强阅读积累促进习作提高 篇9
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 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千古名句, 深刻地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学习习作的重要方法,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运用。俗话说“阅读是写作的根和茎, 写作是阅读的花和果。从来没有不爱阅读的写作。”只有多读, 善读, 广泛地阅读吸收, 才有丰富的知识, 才能逐渐揣摩到写作的技巧, 从读中学写。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与书交朋友。在阅读中让他们学会积累和写作方法, 培养写作能力。
1、阅读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读”为主, 指导学生多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课文逐句逐段读熟读透, 感悟自得, 使他们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句, 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并把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日积月累, 自己的“语言材料库”就会充实起来。这样作文时, 心中有“榜样”, 笔下有词汇, 不愁没材料。
2、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大量的阅读,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词汇, 作文才能写得好, 写得棒。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 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 也就是说, 读书是吸收、是继承、是积累材料和学习写作的过程。因此, 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 而且要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二、强化背诵, 在背诵中提高写作技巧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再强化学生的背诵,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将会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精彩描写, 都是学生从背诵中得到的。
1、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
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 琅琅上口的, 课文讲完后, 我经常拿出两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背诵, 少则一句, 多则两三句, 做到课课有积累。
我的学生张旭在《谢谢你, 范中辉》中写道: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一, 下课铃响过之后, 同学们如潮水般涌出教室, 开始组织
玩各个 (种) 游戏, 跳皮筋、找沙包、跳格子……操场上到处都能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
……
游戏开始了, 我像一骄勇善战的勇士, 把他 (指范中辉) 打得落花流水, 一个小兵都不剩, 就剩一个大王 (游戏名称为“大王出世”) 。就在这时, 他却像吃了灵丹妙药, 开始反攻, 一下子把我弄得天翻地覆, 我只好长叹一声, 说道:“我输了”。
这篇习作的结构安排, 习作中的比喻和部分词语也是在阅读中汲取积累的。所以课内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课外强化学生背诵, 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 所以让学生课外背诵来弥补不足。
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内容, 利用上课前的一分钟, 展开背诵竞赛, 极大调动学生的背诵热情, 使背诵成为学生的乐趣并形成习惯, 每上语文课前, 学生都能按座位顺序展开背诵, 在背诵中学生不知不觉积累了语言, 学会了写作。
我的学生张旭在习作《黄山》中写道: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用这句话来形容黄山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虽然我没有去过黄山, 但黄山的美名早已一泻千里, 我也在不少书上看到过对黄山的描写。
黄山以奇松怪石, 云海温泉而闻名世界。
黄山奇, 说不尽的千姿百态, 怪石嶙峋。有的怪石像鲲鹏展翅!有的怪石像神龟冬眠!有两山像龙腾虎跃!有两山像熊抱金蟾!真是妙不可言!
黄山险, 危峰倒挂, 断壁叠立, 仰望悬崖欲坠, 俯瞰深渊万丈。
……
这篇习作中的四字词语来自于课外诵读。这些词语的使用妙到好处, 突出了黄山的特点。
所以课内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引导学生参与小练笔, 在练笔中发展写作能力
读诵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写作。写作能力是在不断练笔实践中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或削弱了学生的练笔的实践活动, 那么发展写作能力就难以实现。只有多写才能生巧。
1、课堂上坚持小练笔, 发展写作能力。
课堂上以学生训练为主, 让学生主动参与练笔。如:根据课文的要求, 让学生读编故事, 根据课文的写法, 进行仿写, 使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在形式多样的潜移默化的练笔中得到强化。如: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 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 运用课文中的写法写《我的家乡》, 学生在练笔中出现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出了家乡的特点, 同时还运用了积累的词语。这样的练习, 越多越好, 时间长了, 方法和技巧自然会在头脑中沉积, 形成自己的东西。
2、通过课外练笔, 发展写作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 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日新月异的身边事物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观察, 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时间、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小练笔, 发展写作能力, 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办手抄报、写读后感等。
刘勰说得好:“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的阅读, 背诵, 扩大了学生的积累, 反过来, 丰富的积累又促进了习作的生成, 可谓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总之,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经常阅读、背诵和练笔, 广泛积累, 读中写法, 写中用法, 反复练笔, 习作中不仅知道了写什么和怎样写, 而且掌握了怎样写好的基本技巧,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个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10
求的主要精神, 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一、在校内活动中引导杨文
学校、班级中常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教师静也会让学生在活动之后写写日记。可是学生写出来
的日记却以“流水账”为多, 效果欠理想。难道说学生参加的活动是同样的, 写出的作文也必然是同样的吗?当然不是, 教师若能细心引导, 活动日记也可以写得千变万化、有声有色。因为, 就同一件事来说,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有一次, 学校组织学生搞大扫除。在活动过程中, 老师抓住契机, 在三三两两的学生之间巡回, 有意识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你觉得现在我们大扫除的情形像什么?”“你是班里唱歌最好
的, 现在唱支什么歌最合适?”“咦, 你刷的地面不如小芳多呀, 怎么办?”“这个活动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最开心?”再安排几个性格外向、敢说敢问的学生充当小记者, 而性格内向、平时写作也一般的学生充当记录员, 对平行班的同学进行了关于此活动的即兴采访。后来交上来的习作中, 作文个性便丰富了, 有的学生把搞大扫除比作一场攻坚战, 有的把自己比作“南泥湾开荒者”, 达观的学生在习作中更多地描写自己愉快的心情, 争强好胜的人则为了擦的窗户不如别人的干净而耿耿于怀。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因为经历了一次采访, 从他人处得到启发, 也写得比较灵活。
二、在班级交流中引导
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讨论。讨论是学生在团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时又听取他人的意见, 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感悟的活动。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两个平台, 即书面平台“班级日记”和口头平台“每日回顾”。
“班级日记”是一本硬面抄, 每天由值日班长记载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每天放学前, 老师根据“班级日记”中的记载提出一个主题, 供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讨论, 在学生手中相互传阅, 轮流发言。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鼓励图文并茂, 提倡关注别人的看法, 并在“空间”里体现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
“每日回顾”则是利用作业活动中的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自己身上或同学、老师身上发生过的事,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听众们如有不同意见也
可以讨论讨论。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小活动, 觉得如这样的小活动轻松有趣, 不容易厌倦。
何三、在师生谈话中引导这里的谈话, 主要是指师与生之间的谈话。教提对一的谈话师有丰富的, 能在朋友人生经历, 般的气氛中挖掘出学生内心学生有无拘无束的灵感, 一高时又防止了教师因沟通不到位而轻易否定学生刚刚深处最富个性的想法, 从而引导学生记录成文, 同学产生的想法与感受。
生有一次, 在春游途中看到了一头带着牛犊的老水牛, 班上一个女孩子兴奋地指给大家看。笔者觉的犊情深得这是一”这个词马上跳个很好的题材, 进了脑中因为一看。于是抓住这到这个场景, 个时“舔习机问:“你想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是, 她说:“我作刚想把“舔犊情深想起了电视上经常放”这个词的斗牛。语”告诉她笔者觉, 话到口边又得有点好笑, 能是两种不咽了下去, 同的牛改口问, :但是牛性格“为什么?”却不同女孩子, 其说:实是因为“因为这力它们有不同性格的主人。”笔者暗暗惊讶于学生的想
法, 连忙点头赞同, 继续顺着学生的想法问:“你以
前跟牛打过交道吗?你最喜欢哪一种牛?”过了几天, 这个女孩交上来一篇习作, 她先写斗牛:“那是一种威风凛凛、让人敬畏的牛——斗牛。它们和它们的主人——斗牛士一样, 一生都是在观众们的喝彩中度过的。它们性格暴烈, 眼神锐利。”又将旅途中看到的老水牛和牛犊写得活灵活现:“到了河边, 母牛低下头, 先用舌头微微触碰一下水面, 再用肚皮试一试水温, 然后才慢吞吞地趟进水里。急性子的小牛则不等母牛, 嘴里还嚼着草呢, 就趟进水里舒舒服服地享受开了。那头母牛用一种温和的眼神看着小牛犊, 又看着周围的景致。”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坐在牛背上的经历:“不知害怕的我总爱去逗逗大公牛, 扯扯牛尾巴, 抱抱牛后腿, 它也不恼。外公见我如此喜欢它, 就将我一把抱起放在牛背上。而那头被我骑在胯下的, 不知比我大多少倍的大公牛, 眼睛里仍是温顺的、和气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其实, 正确地说来, 牛的一生都掌握在人的手里, 水牛的平淡一生也好, 斗牛的威风一生也罢, 看的都是它们主人的心。”
在这样的评价中, 教师的身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而是放低姿态, 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学生的讨论。他们不再对句法和用词过度挑剔, 不再板起脸来对学生进行说教, 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而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采取包容的态度。
唤醒童真,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篇11
[关键词]习作教学 童真童趣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90
童真,即儿童内心、表情、态度的自然流露,它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语文作为一门滋润儿童心灵的基础学科,对于保护学生难能可贵的童真,发展学生天真烂漫的童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真情、童真乐趣、个性创造三个角度唤醒学生日渐磨平的童真棱角,保护学生的童真童趣,让学生的习作熠熠生辉。
一、接地气,习作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习作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不应拘泥于习作例文,而应该适时地接接地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中找到习作的切入口,把胡编乱造变成真挚朴实的生活自白。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我喜欢的一种美味”时,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无华的生活,让课堂接地气。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精彩片段。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以及最温情的视频讲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隐藏在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美味。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食物可以称之为美味?(从色、香、味、形及对食物的情感着手分析)你最喜欢的美味是什么?请介绍一下它的做法。在视频结束后,笔者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对视频及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探究。
二、品趣味,习作尽显童趣
童趣,即儿童天真无邪的嬉戏,及其行动过程中表露出来的可爱。学生活泼可爱,尚未褪去爱玩好动的天性,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放下身段,细细品味学生的趣味,站在学生的角度,品读、理解习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丰富习作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结合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如儿歌、游戏、竞赛等,让习作教学多一分童趣,为学生的童真加上一层“保鲜膜”。在备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习作时,考虑到该单元的习作内容主要围绕观察一种小动物展开,考查学生对动物特征、动作以及习性等的观察与发现,笔者除了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外,还有意识地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教会学生以动物的视角观察;模拟声音,体会它们的语言;模仿动物的动作,理解它们的行动。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中的精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特征,启发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尝试以拟人的手法,与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对话。这样,以对话的方式寻找、挖掘动物的特点,习作变得有趣味了。
三、显特色,习作彰显个性
小学生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求学生根据例文中规中矩地仿写,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导致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为了打破习作缺乏新意的教学瓶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尊重学生对习作主题的独特理解,十分关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体验,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这份童真表达出来,让自己的习作与众不同,彰显个性。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的自述”时,笔者考虑到对关于某样东西的自述这一类的话题,学生接触得不多,思维比较窄,因此重点是打开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感受自述文的贴切逼真、生动形象。基于这样的教学考虑,笔者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两篇习作例文《闹钟的自述》与《小溪流的自述》;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写作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总结出例文的写作技巧在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最后,引导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先对它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串联起来。
总之,唤醒童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口语表达逐步过渡到书面表达,提高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同时充实学生的习作内容,彰显学生的习作个性。
改进评价方式提高习作能力 篇12
一、搭建平台, 体验成功
我们在习作讲评时, 搭建了多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中, 都是优等生在唱主角, 中下等学生往往难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而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 都有被人赏识、肯定的愿望, 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 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们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让学生唱主角, 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实践中, 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某个时段安排一个“小小播报员汇报”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播报, 可以是自己的习作, 可以是自己的见闻, 也可以是平时积累的美文, 读或者说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点, 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展示自我, 树立自信。此外, 我们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 选择三个层面的学生代表上台作为“特约嘉宾”, 让他们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可以是全篇, 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 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 抑或是一个运用恰当的好词, 都可以拿来交流。然后再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 给全体学生作经验介绍, 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 去亲身体验感受, 揣摩品味, 欣赏辨析, 从而学会倾听, 学会沟通, 学会分享, 进而学会尊重他人, 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改进评语, 促进师生交流
评语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它的重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提高习作的兴趣。在实践中, 我们尝试改进评语, 体现“三性”。
1. 针对、启发性。
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特点及优缺点, 具体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 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修改, 是评语的基本特点。它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自主修改。有位教师在眉批中写道:“读读看, 这个词换一下, 是不是表达得更清楚?”“句子太长了容易出错, 试着改成短句子, 好吗?”“展开你的想象, 这句话会更精彩!”这种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评语让学生茅塞顿开,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记叙了参观世博会的过程, 但内容单薄。如果评语只写:“内容不具体。”学生会感到茫然。有位教师这样下的评语:“这个馆很不错, 老师也很好奇, 也很想去看看。你能说说这个馆的特点吗?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知道从何处下手修改了。有一个回族学生记叙了汉族过春节的风俗和回族过年的习俗, 角度很新, 但内容空洞。教师这样写评语:“你分别介绍了回汉两族过年的习俗, 让老师在比较中了解了民族风情。但介绍得有点简单了。能不能抓住特点来写?比如回族要炸馓子, 而汉族则炸油果子;汉族要给小孩压岁钱, 而回族……这样写就明白了。”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引导下, 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 通过自己修改, 不断积累“改”的经验, 懂得“文成于改”的真理, 久而久之, 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的指导也就落到了实处。
2. 激励、鼓舞性。
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做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具激励性的评语以高度的赞扬, 赏识的眼光给幼年的茅盾无穷的动力。在实践中, 我们充分体现评语的激励性和鼓舞性,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树立信心, 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旅游的乐趣无穷无尽, 跟随着你的笔迹, 漂流于青山绿水之间, 耳闻着动人有趣的故事, 乐趣溢于言表, 恰当及时的心理感受突出此景之美, 此情之真!”“你是唯一一个用诗来写这篇文章的, 你得心应手的驾驭, 把周总理高尚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美感, 感情真切, 富有深意, 打动人心。老师期待你的佳作!”“这篇文章描写了游鸣沙山的过程, 既有美丽的风景又有丰富有趣的娱乐活动。整篇文章结构清晰, 言辞优美, 仿佛带读者一起游览了这一名胜。作者寓情理于游玩之中, 情景交融, 抒发了对甘肃鸣沙山的喜爱。”
这些充满激励和鼓舞的的评语, 流淌着教师炽热的情怀, 和真诚的期待。在平等的对话中, 好似师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评价中, 被注入了新的动力,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 示范、导向性。
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 那种文字精美, 风趣诙谐充满激情的评语, 那种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的评语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种文学的熏陶, 一种审美的享受。我们在改进评语的过程中, 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不仅在习作的方法上给予指导, 还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性作用。比如, 一个学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故乡的小路, 教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故乡的小路在你的眼中, 在你的笔下, 是那么富有韵味儿, 一幅幅甜美而质朴的画面中流淌着对小路深深的爱, 对故乡对童年沉沉的怀念之情。哦, 这条令人魂牵梦绕的小路!再接再厉, 充满期待!”如在读了学生写桑科草原的习作, 教师有感而发:“是你让我徜徉在绿色草原的怀抱, 是你让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是你让我看到了澄明的天空。谢谢你!”再如, 读了一个学生描写牛肉面的习作, 教师这样评语:“读了你的习作, 我才知道, 兰州居然有这么多不知名但风味独特的牛肉面!帮我画一张网络图好吗?让更多的朋友都来尝!”
三、动态评价,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在实践中,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进步中成长, 习作评定的等级不是一锤定音, 而是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进行。使每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 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激励下“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学生不满意自己习作等级后, 可以自己修改, 还可以再要求教师评定, 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比如, 在A的基础上重新评定A+, 在B的基础上重新评定B﹢。这样一来, 对后进生的鼓舞更大。树立了写好习作的信心,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习作提高】推荐阅读:
提高习作教学效率08-28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07-26
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05-26
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08-22
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学反思07-30
课外阅读与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08-08
从乡土生活体验中,提高农村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06-02
习作能力10-14
习作方式06-06
自由习作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