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习作

2024-07-10

真实习作(共7篇)

真实习作 篇1

近年来, 部分教师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联系生活”的含义理解为生活来源于课本, 或是教师认定好“范文”中的生活。从而约束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感知, 使得学生们认为最熟悉的生活和经历并不是习作的素材, 更不用说去面对或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具备生活经验。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还原习作的本来意图。

一、摒弃选材“千篇一律”, 应联系生活, 感悟生活

在一次习作考试中, 一篇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命题作文, 其中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了基本相同的两件事:一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困难, 父母亲为了送自己读书, 不辞辛苦日夜工作, 省吃俭用, 最后病倒在床。自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心理暗暗发誓, 一定要努力学习, 考取大学, 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一耳聋老人在小区内不怕辛苦吹哨收垃圾的事情。当语文教师看到这样雷同的作文, 心又何堪, 教师好的初衷, 却成就了学生“千篇一律”的作文。

语文教师在设计习作教学时, 应依据新课标要求, 站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 利用好单元教学所提供的思考空间,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要为了考试高分, 刻意强调范文的可取性和必须性。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 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过程, 所以学生的作文应联系生活, 去感悟生活, 再用笔去还原生活, 才能写出真正的作文。

二、摒弃“人云亦云”, 营造开放、自由的习作空间

由于语文教材安排了写作内容, 不管你是否感兴趣, 是否有东西可写, 都必须完成。所以学生的作文出现胡编乱造, 人云亦云。有些学生不能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因此, 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产生厌倦心理, 写作在学生的心里成了一副副沉重的枷锁。应该让学生眼中的花不仅只是红的颜色, 绿叶不仅仅是点缀, 而是生命、是音符, 是翅膀……

人是用语言来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 他们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 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在学生对外部进行真切的感受的同时, 须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精神探索, 使他们说自己的话, 大胆地展示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 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自由的放飞天性, 放飞心灵。

三、摒弃单一的表达方式,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 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依然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 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写下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因此, 不难看出, 在语文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读书, 又要教学生作文。在实际教学中, 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 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 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 要依照大纲的要求,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 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 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 准确地调用词句, 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 指导学生多读多背, 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 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 直到能背诵下来, 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词句, 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 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指导读读写写, 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结束后, 可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 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 最好能默写下来。

2.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的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选择读和写的结合点, 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 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可憩之木, 活水之源, 而不是孤立的, 效果才会显著。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 读写分离, 两败俱伤。”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说, 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 学生有例可仿, 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 逐渐克服畏难心理, 就能大胆地进行说写练习。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训练因素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 当然前提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 切忌揠苗助长。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 练习说、写新的内容。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 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 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在练笔中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 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 实现读写结合。

四、摒弃“越俎代庖”, 开展赏识的讲评习作

在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 作文的批改也由教师下放部分权力给家长和学生, 但是一篇作文的好坏, 最终还是教师评定, 并给出优、良、中、差的定论。教师的原则或是善意的点评, 多少会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此, 习作不应越俎代庖, 大删大改, 而是通过开放和赏识的讲评形式, 做到由教师“批”, 学生“改”。

赏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对于学生的情绪就像雨露浸润草木, 能够激发人的心理需求, 使人产生主动、欢乐的情绪。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赏识下才能更好踏上成功之路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在讲评中重视对学生的赏识, 那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无法估量, 我国著名作家丁玲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写道, 自从小学老师在作文中表扬其文章中几句带有真情实感的句子, 并说老师很欣赏。从此她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写作的劲头越来越高。可见, 作文讲评中的赏识也是一种满足学生成功感的有效途径, 它给予学生“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的真切体验, 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好”, 从而有了“好上加好”的愿望和行为。

提高习作能力 追求真实个性 篇2

一、生活积累

崔峦老师说过,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不宜大讲写法。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真实的话,真实的内容就是生活,生活的积累,是习作的巨木之本,活水之源。

如何指导学生生活的积累呢?

(一)引导──观察生活中现有的素材

在学生的习作中,对生活的真实的观察和细腻的体验不时出现,有片断,有句子,教师善于及时捕捉这些鲜活的有个性的文字,积极评价,典型激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二)预设──生活中特定的素材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开展活动,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景,使本来没有的或者比较弱化的生活材料更加鲜明。

(三)再现──生活中曾有的素材

就是教师创设情境,通过实物、语言、声像等形式,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再现,或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逼真片断,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二、语言积累

只有生活的积累是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有生活经历,也有真情实感,可就是无法表达,正如“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之妙令人叫绝,花沾露珠鸟啼鸣本是大自然中常见到的现象,而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我国古代文人曾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并这样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如果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有了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课堂阅读教学──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立足课堂,重视课本的阅读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从读中悟得习作的技巧。课本必须教好学好,这是勿庸置疑的。

(二)课外阅读延伸──语言积累的“百宝箱”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三、习作表达

从阅读积累中,学生增强了自信。有学生曾郑重面对笔者:“老师,我向您提个意见。您在教我们学习课文时,总是让我们学习文章的优点,却从来不让我们找文章的缺点。”笔者惊讶之余更是激动和欣慰!其实,再回头反思我们课本的选文,即便出自名家大家,又焉能说没有瑕疵和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呢?

还有学生也在他的《读书论》中写道:

读书不是件痛苦的事。

若要是论读懂一本书,莫过于能找出书中的一些纰漏了。字词标点只适于积少成多,个把不成气候,若能洋洋洒洒找出它意思的一些小疵,那可就算是“出师”了。

大诗人杜甫写李白:“天子叫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倘若改“臣”为“爷”。那神气劲儿、那醉意,全写出来了──为何他不写作“爷”呢?总觉得他不及李白浪漫、神气,对皇帝有一种臣服感,故而他的诗有较高的政治倾向──也许正因为这,他才排在李白后头?真是断送了半世英名!……

正是由于广博而深入的阅读,才有如此自信的习作表达。

由积累到表达,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思维的内在转变的过程,消极的语言已转化为积极的语言,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内在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习作表达中窥视这一内化的过程。

在五年级习作中《二十年后回故乡》中,有学生写出“我的思乡之情如促织恋家”一语,问其创作原因,她在同学们面前侃侃而谈:“促织”是自己从古文中学到的词,它就是蛐蛐,也就是蟋蟀,而我们在课文《蟋蟀的住宅》已经深深感受到它对自己住宅的呵护和依恋,这样写不是正好表达久居外地的我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六年级上学期,笔者班级里开始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的热潮。到现在已经完稿和“待续”的有近三十篇,有校园小说、童话小说、科幻小说、军事小说甚至恐怖小说,这些小说,大多是以连载的形式创作的,多部作品接近或超过一万字,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虽然尚显稚嫩,但各有特色。除了小说,在学生的周记和随笔中,散文、诗歌、杂文甚至文言文创作也层出不穷。

转换命题——真实习作的开始 篇3

一、从真实习作到读者意识

一些学生认为习作就是在完成老师的作业, 内容是否真实不需要管。如此, 习作造假成为必然, 习作热情也必然减退。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习作成果除了教师批阅外不会有人再去读, 自然不用关心其价值;其次, 学生不明白自己习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按写作的逻辑顺序, 应该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而当前的习作教学却明显少了“为什么写”这一程序, 把重心放在了“写什么”“怎么写”上。“为什么写”的问题, 实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写给谁看, 二是写了做什么用, 想解决什么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交际价值是写作的本质, 因此习作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真实, 更重要的是习作行为即整个习作过程的真实。然而, 现在多是命题作文, 学生是被命令习作的。如何让命题作文成为学生“真实作文”的“表达需要”呢?转换命题是解决办法的第一步。

一个人之所以写作, 目的无非两种:一是为自我倾诉而作, 一是因与他人交流而写。但不论是哪一种, 都需要阅读对象的存在。正如梁启超所说:“为什么要做文章?为的是做给人看, 若不能感动人, 其价值也就减少了。”严格地讲, 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读者”, 或明示或隐含, 或直接或间接。“读者”存在, 写作才能“真实”发生, 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所以转换命题的依据就是寻求习作真实读者和价值的开始。

二、从读者意识到命题转换

在读者意识中, “读者”有三种类型:潜在的读者、假想的读者、真实的读者。命题转换环节应该努力做到:帮助学生找到潜在的读者;指导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鼓励学生面对真实的读者。比如:指导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 一般来说, 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 往往觉得无从下笔, 硬着头皮泛泛而谈, 自然难以写好。但是, 如能围绕题意, 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 学生写起来就不会畏难。应该说, 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另外, 真实习作的指导课应从转换命题开始, 而命题的转换原则应是从还原真实情景开始。没有真实的情景, 习作仍然是“老师的作业”, 学生仍然没有读者意识。真实情景不仅需要发现, 更需要开发和创造。

(一) 明确目的是第一要义

自我介绍类的作文学生写过不少, 但为什么要写?写过之后给谁看?北京市2012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测试五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中的习作这样命题:班里要设立一些为同学服务的岗位, 如体育委员、劳动委员、语文课代表、图书管理员……老师鼓励大家自我推荐。请结合自身特点, 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岗位, 写一篇自我推荐信, 争取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这样的命题是一些老师没有想到的, 传统的自我介绍稍微“一变脸”, 它就能传达给我们很多的信息,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读者意识和应用价值追求。朱自清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中说过:“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 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 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读者。”这种自我推荐稿类似于个人简介、求职信, 这样的练习将来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真正的经历, 一定会有真正的读者。现在的孩子多么需要这样的命题习作呀!

(二) 创设应用情境是不二法则

创设应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生发、拓展联想和想象, 易于确立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调动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北京课改版教材第六册第6单元的习作要求:把自己看见或听别人说的见闻写出来, 能把意思写清楚。看到这样的习作要求, 读者意识强的教师一定会问:孩子们为什么写见闻?写完之后给谁看?这样的见闻如何写得深入人心, 吸引读者?一位教师在指导课前设置悬念:同学们, 前两天老师在办公桌上看见了张主任写给咱们三 (六) 班同学的便条,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内容吗?请你读一读便条, 说说张主任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三 (六) 班的同学们:

学校每周一期的诵读广播, 下周二由你们班主办。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生活, 请把你们最感兴趣的见闻记录下来, 写成文字, 广播给同学们, 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

你们的大朋友:张主任

2013年9月23日

通过创设“张主任让孩子广播最感兴趣的见闻”的任务情境,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写见闻是有作用的, 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还明确了这次见闻的要求, 同时知道了见闻的读者———广大同学。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张主任对我们的要求是写见闻, 把意思表达清楚。那怎么表达, 意思才能清楚呢?这就是这节课重点要弄明白的问题。又比如写景文章可以转换成写旅游广告, 明确读者对象是潜在的旅游者, 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把旅游胜地或当地特色产品等直接而快速地传递给读者, 使之产生社会效应。

(三) 立足生活是思考起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面对大量的命题习作,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创造活动, 展现情境, 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 触发写作灵感, 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孩子们经常被命令写《我们的学校》, 每次都有畏难情绪。因每学期都会有新学生转到班级里, 于是, 我就把这样的命题作文稍微转换了一下:李玲同学即将从湖南长沙转到我们班, 请你为她介绍一下我们西辛小学, 让她能尽快地融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

北京课改版教材第八册有这样一次习作:以《我是一个___的孩子》为题, 写一篇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再通过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某一个优点或特点。认识自我是最难的。针对以往学生作文出现的无话可说、千人一面的现象, 指导前我苦思冥想:如何转换这典型的半命题习作, 帮助学生确立真正的读者呢?于是, 我设计了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采访活动:

1. 同学们, 你想了解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吗?请你采访你身边的两个人或更多, 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采访对象:阴爸爸和妈妈阴爷爷和奶奶阴姥姥和姥爷阴叔叔和阿姨

采访提纲:可以围绕以下问题采访, 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和方式。千万不要忘记做好采访记录呦! (1) 您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可以是优点或是特点) (2) 请用两个以上事例说明特点或优点。 (温馨提示:如果你认为他们说的事例不够具体, 就请他们再说, 以便我们课堂交流时有话可说。)

2. 你的第三个采访对象:自己。

采访提纲: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也用两件以上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说法。

3. 写一写采访后的感受。温馨提示: (1) 他们心目中的“你”的形象与你自己心目中的“你”一致吗?如果一致, 你认为他们的事例足够证明你的特点吗?如果不一致, 你能找出相反的例子说服他们吗?写下来。 (2) 这可能是你的第一次采访活动, 你有什么感受?

真实习作 篇4

案例一:上课铃响之前, 语文老师把班长叫到办公室, 神秘地对他说:“老师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同学们, 你快回教室请大家坐好, 等我来宣布!”班长回到教室一传达,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猜测, 有的说下午看电影, 有的说明天春游, 还有的说这一周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折腾了一番后, 老师姗姗来迟, 带点揶揄和神秘继续撩拨这群充满期待的急切的学生。等卖足了关子, 在学生的百般恳求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今天习作题目———好消息。”学生顿时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老师颇为得意, 进一步交了底:今天的小闹剧, 为的是要大家写习作, 题目就叫《好消息》。

案例二:为帮助学生完成习作《感谢》, 一老师请学生先观察小区附近任意一位书报亭售货员, 看他 (她) 在卖出报纸后有没有说谢谢。如果说了, 请学生做一张感谢卡, 写明感谢他 (她) 对顾客的友好态度;如果没有说, 请学生做一张提示卡, 语气要委婉, 并将卡片亲手递给售货员, 注意礼貌用语, 同时仔细观察他 (她) 的反应, 然后回来写一篇习作。

【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 集中反映了习作教学中创设情境化的体验活动出现的种种偏差。在习作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化的体验活动, 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借助外部刺激形成的反应, 激发学生的言语表现欲, 但以上二种情境的创设是值得商榷的。

一、忽视学生真实的生活

以上二则案例, 教师都别出心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 意图很明显,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案例二”中, 报亭售货员如果卖完报纸之后说声谢谢, 那还好办,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就我们平时观察而言, 报亭售货员卖完报纸后一般不会说谢谢, 此时,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提示卡, 并将卡片亲手递给售货员, 同时仔细观察他 (她) 的反应。这明显难为了涉世未深的孩子, 他们完成此项作业的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学生折腾了半天, 只为“一段经历”。这样创设情境, 置学生真实的生活于一旁, 学生在扮演老师安排好的角色, 在老师的一步步诱导之下去体验生活, 其行为和感受的本身早已脱离了本真的状态。写作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 任何的急功近利都有可能戕害写作的成长。

二、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

以上二则案例, 教师太过看重学生习作的成品, 为了“文”的产出而颇费心机, 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则全然不顾, 致使学生故弄玄虚、故作矫情来迎合老师的蓄意安排。习作中, 听不到孩子自己的声音, 感受不到孩子真情的流露。

当学生知道整个过程不过是个“圈套”, 如“案例一”, 谜底揭开后, 对于普遍不喜欢习作的学生来说, 所谓的“好消息”其实是个“坏消息”, 失望、沮丧溢于言表, 还有多少写作的欲望和激情呢?尽管这一段经历一波三折, 完整地记述下来也能拼凑成一篇几百字的文章, 而“真情”缺席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 也是不值得期待的。

总之, 以上案例均把写作当成一种外在的要求、一种外加的任务, 重“文”的产出, 轻“人”的发展, 忽视学生真实的生活, 忽略学生真实的感受。写作应当是一种心灵的释放, 而绝不是外来压力下的一种任务、负担。当为习作而创设的活动情境如此“沉重”的时候, 效果适得其反。

【矫正策略】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是个体情意表达与抒发的一种物化载体。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一、让习作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真实

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个性心理上启迪学生主体萌生关注生活的自我需要。真实的写作不是生活的模拟, 而是真实的生活。

学生习作“无米下锅”, 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缺乏阅历、没有生活, 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改变这一局面, 第一要紧的是要大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运用, 做到情动于中, 文发于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应寻找那些来自他们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帮助他们摄取生活素材。

一位学生家长与教师交谈, 希望教师做做她女儿的思想工作。她女儿留着一根长辫子, 洗头、梳头颇费时间, 可怎么也不愿意剪去长头发。说者有意, 听者更有心。教师找来该学生一边与其交谈, 一边建议她把所做所想写下来, 并共同商定了一个题目———《长辫子的诱惑》。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星期天, 我常常会去我家附近的商场买彩色的牛皮筋和各式各样的小夹子。回到家后, 第一件事就是到镜子前试一试, 看看刚买的发饰哪一样更适合我。”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小作者从买头发饰品写起, 让人们看到了长辫子对于一个爱漂亮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有诱惑力。

接下来, 这位教师以她的故事和习作去“诱惑”更多的同学:“你也遭遇了怎样的诱惑?请把它写下来吧。”于是, 《巧克力的诱惑》《手机的诱惑》……一篇篇饱含学生心声的习作由是而生。教师只要蹲下身子, 与学生经常聊一聊, 交交心, 就能分享他们的许多秘密, 再抓住这些契机, 习作与做人的引导即可顺势而为。一教师建议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游戏, 他们相视而笑, 为自己的生活被关注而得意。一位学生在《咱班的“弹橡皮”潮》中款款道来:

只要一下课, 你走到我们班, 准能发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窝在一起, 干什么呢?弹橡皮呗!

只要我一上阵, 肯定把别人杀得“片甲不留”, 这可得功归于我的“大将”———橡皮。说它是大将, 一点也不假, 它是个扁平的长方形, 块头大大的。我只要用力一弹, 它准能把别人的橡皮给压住。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吧, 我的这块橡皮还是新的, 上面有一层塑料保护膜, 滑溜溜的, 即使别人的橡皮弹到了我的橡皮上, 也会像在溜冰场上滑冰一样, 一下子就滑下去了。……

习作教学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促使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 关注身边的一切, 向生活汲取力量, 才会朝气蓬勃。

二、让习作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心灵真实

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达出来, 在自己的故事里歌唱, 这种心灵的真实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培养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有着极大的作用。真实的写作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和交流, 而不仅仅是一种写作训练。

“为什么习作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习作开始‘第一次撒谎’。” (教育家陶西平语) 每个学生, 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有独立的个性, 都有独特的经历, 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习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 不如说是想出来的, 动笔之前给学生多一些时间, 想想自己的心———我真的感受到了吗?大起天下事, 小启身边情, 我们都要重视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去理解和判断客观世界,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春雨贵如油”, 我们多数人形成的认识是春雨喜人。而对于连续20多天的连绵春雨, 习作《春雨人》, 引导学生关注寻常生活, 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有的写《春雨喜人》, 有的写《春雨迷人》, 有的写《春雨醉人》, 还有的写《春雨烦人》《春雨愁人》《春雨念人》等。

一位学生在《春雨恼人》中写道:

我要崩溃了!雨从二月初一直飘到二月末。

都说“春雨贵如油”, 看来今年的油价要大跌了。虽然我非常喜欢雨, 但也给这场雨烦死了!地上的水使得我的脚在水泥地上摩擦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这种噪音虽然不是很大, 但却尖利得让你非常难受,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能从脚底一直钻到头顶上。每次我都让自己努力地钻进冰冷的雨披里, 就这样, 我的袖口、裤腿和胸口还是湿嗒嗒的, 一股股潮湿的寒气只往身体里钻。

雨忽急忽慢地牵动着大家的神经, 老天爷好像在故意逗我们玩, 有时候雨刚停了一会儿, 大家的欢呼还没从嗓子缝里溜出来, 老天爷便又带着他的“雨士兵”不急不忙地掠过我们头顶的上空, 于是“雨士兵们”便接二连三地空降下来, 将人们的欢呼硬生生地堵了回去。

连续下了几天几夜, 小雨细细密密地织着一条银色的围巾, 人们差不多忘记了被阳光拥抱是一种什么感觉了。在这种没有阳光的日子里, 我觉得自己都要发霉了, 这时候的我感到有阳光就是一种幸福。

小作者一反对春雨的赞叹, 用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春雨带给他的烦恼, 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的感受, 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最生动的描写往往来源于最真实的感受。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 始终被生活浸泡着,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在“模拟的生活”中去寻找生活, 而是和心灵碰撞后产生了独特体验并成为心灵中的现象和事件。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不同的成长经历, 有不同的智力结构, 有不同的热衷方向。即使面对同一事物, 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甚至大相径庭。习作可以虚构, 但不可虚假。习作就是用我的自由之笔, 抒我的自然之情。我们倡导学生写诚实的自己, 未必“言人所不能言”, 至少“言唯己所欲言”。

习作在真实开放中成就精彩 篇5

一、用真实的习作情境成就学生作文的灵性

“真实的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及认知水平, 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 找出知识间的联系。“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 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 在这样的境界中, 儿童非常容易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 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 进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境界, 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 能促进学生不断有灵感产生, 成就学生习作的灵性。

(一) 观察情境, 让作文内容丰实, 有血有肉。

观察情境就是观察世界, 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如:春天到了, 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小花园寻找春天, 感受春风拂面, 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 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和行人的反应;秋游时, 让他们看看秋天的田野, 感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如养蚕, 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养兔子, 观察它的分娩及小兔进食的过程;种蒜头, 观察它的变化过程……有了观察的基础, 学生就有了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体验, 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了。

(二) 置身情境, 让作文情感真挚, 有声有色。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通过设定的活动有感而作, 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如, 我结合“六一”游园会让学生进行习作,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积极交流活动中精彩难忘的情节, 通过对自己的活动, 以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等的叙述, 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 而且内容具体, 语言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 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 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了真实的体验, 真实的情感, 作文自然显得有声有色。

(三) 实践情境, 让作文语言活泼, 有情有趣。

新课程改革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这也为习作教学提供了许多契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于孩子来说, 学习内容与方式都是开放的, 他们在自主选择, 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生活, 涉及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与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 进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如, 九月份节日比较集中, 有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 还连着国庆节, 这一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把其定为“感恩”系列。找相关的资料, 探究节日的由来, 交流神奇的传说, 吟诵美好的诗歌。去敬老院送温暖, 带去欢声笑语;制作各式贺卡, 把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了解月饼的来历, 去超市调查月饼的形状、口味、销售情况;了解伟大祖国的历史, 展望更加灿烂的明天……由于这些活动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触手可及,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每一次活动后, 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由于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景物, 他们都能信手拈来、下笔千言。记自己的亲身经历, 记自己想说的话, 语言平实无华, 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真情真趣。

二、用多元的习作思维造就学生作文的创性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 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作文的独创性。

(一) 逆向思维, 让作文匠心独运。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 指导学生写《爱》一文, 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 有爱才有温暖, 才有幸福的生活, 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 我多么希望得到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 还是老师的, 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 我得到了爱, 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 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老师过分的爱, 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 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希望父母不溺爱, 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 显得新颖、独特, 胜人一筹。

(二) 多向思维, 让作文别出心裁。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激发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对于考场作文,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的思路狭窄, 思维僵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 多加思考的习惯, 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 达到奇、新、美的境界。

三、用丰富的习作形式铸就学生作文的个性

在教学实践中, 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 则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不拘一格的作文形式, 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的“能不拘形式, 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 铸就了学生作文的个性。

(一) “作文信”。

以写信代替作文, 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 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如:写《一件难忘的事》, 这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题目, 既可以写富有意义的人或事, 又可以写令自己惭愧、得意、激动、兴奋的人或事, 但是学生觉得题目不新鲜, 提不起劲。换一种方法, 把作文要求稍作改变, 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 诉说令你难忘的一两件事。写给自己熟悉的人, 学生觉得比较亲切, 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 令人感动。

(二) “作文诗”。

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 学完了《快乐的足球赛》一课, 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物均可, 每行字数不限, 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 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此外, 还可以写“演讲稿”, 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 开展演讲活动;写“小剧本”, 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小学习作谈 篇6

关键词: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习作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多年, 学生的习作似乎一直在困扰着自己, 近年在促使小学生习作的内容具体和感情真实上做过相关的思考。自感给学生以多积累多实践且多成功的机会, 能够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一、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习作需学生多积累

平时的习作教学实践, 让我感到, 小学生写不出内容具体且感情真实的文章, 原因是他们平时的积累太少太少了。小学生除受到教材文本内的人物形象的熏陶感染, 还能够积累些什么?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是太封闭了。学生不能去亲近自然和社会, 积累的知识有限。难怪乎小学生作文时也就是无米之炊的巧媳妇了。对此, 在平时的习作中, 让学生去亲近课堂外的一切是我的首选策略, 尤其注意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和自己一起关注教室外的世界。学习景物描写, 让学生去看看天空中的景物, 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中的景物进行比较, 发现景物的异同处。学习了叙事性文本, 让学生感悟教材文本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围绕相关的主题去思考自己的亲人, 去思考着自己周围的人, 看看他们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点赞的。学习了动物王国里诸多动物所具有的人情味儿, 让孩子去欣赏自己所生活中的动物, 看看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表现, 尽可能地将它们的表现去进行相关人格意义上的思考。学习了植物生长的特殊经历, 让学生去欣赏许许多多的农作物, 看看它们的生长过程, 看看它们的生长给我们的学习乃至生活有些怎样的启示。

二、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习作需学生多实践

也许有人会这样以为, 平时的习作学生实践得还少吗?每两周一次性的大作, 每周一次性的小作文, 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日记, 可谓多矣。从这样的形式去看, 小学生的习作实践着实是相当的多。但笔者以为, 小学生这样的多实践, 有些实践是毫无意义的, 也是不可能去实现良好效果的, 只能让一个个孩子去空空洞洞地写出一些感情不够真实的东西出来。因此, 从为了学生的习作, 为了学生真正写出具体感情真实的文章来, 需要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实践。让学生进行习作实践, 必须抓住关键。小学生进行意义性习作实践的关键是态度和兴趣。首先应当端正学生意义习作的态度, 学生端正意义习作的态度, 不是我们去教出来的, 而完全应当是我们想方设法去诱导出来的。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不但就是那样的技艺精巧, 而且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姥姥为什么要那样不断地给我剪纸?在她身边她给我剪纸, 上学了、工作了她还给我剪纸, 还剪出那意蕴深刻的图案来。学生们学了课文, 深深地感到这是自己的祖辈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递着对自己孙子辈的关爱。学了课文, 让学生去思考自己与父母、与祖辈或者老师乃至其他所有对自己关爱过的人, 从这些人对自己的关爱中, 筛选出一种施爱的特殊方式。我们必须依照一定的方式培养学生多多实践的兴趣, 让强烈的兴趣引领学生多实践。

三、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习作需学生多成功

凡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小学生习作对于小学生而言也多盼望着自己的成功, 不少学生看到那些比较优秀的儿童作文选也奢望着自己的豆腐块也能够见于报端。小学生习作的成功有时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里, 我们在批阅学生习作时, 不要吝啬, 该给学生表扬的就给学生表扬, 学生们看到表扬则完全会沾沾自喜起来。如果我们在批阅习作时, 多给学生以明亮之语言的点赞, 孩子们会因之感到莫大的欣慰。给学生以习作的成功, 当然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产生诸多的成功感。在平时, 我们似乎在这些方面存有很大的缺失, 一个个学生的一篇篇习作就在学生的习作本上睡大觉, 作为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一篇篇习作拿出来晒一晒。平时, 笔者利用语文学习的QQ群, 给学生晒出自己习作的机会, 还有一些写得成功的习作, 尤其是一些进步比较明显的习作, 晒出来之后, 学生们给予了充分的点赞, 被点赞者是那样的充满着荣光。对于学生的成功, 我们只要去做有心人或者就是热心人, 让小学生的习作也走进杂志社。在平时, 杂志社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投诸于编辑部的学生习作也多是石沉大海, 但作为老师还必须去做细心人, 必须为学生去比较仔细地推敲其习作, 启发学生去做比较细致的修改, 尤其是语言文字上的斟酌、润色等。最好是能发的就发, 不能发的不要轻易地去发。当有学生习作见诸于报端时, 别忘了给予一定范围内的宣传, 那将可以获取群情振奋的效果。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小学习作, 需要我们持续研究的内容应当是相当丰富的, 解决了这方面的矛盾, 还完全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带着习作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予以比较正确的应对, 并思考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那小学生将完全可以写出诸多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之习作来。

参考文献

[1]丛立新.一篇值得下功夫的“文章”[J]中国教师.2006.10

真实习作 篇7

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以其表达的多样性、选材的广泛性、创作的快捷性、评改的及时性, 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稍有不慎, 便会误入歧途。

“校园里的菊花”属于纪实性的习作训练, 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植物、描写植物的方法, 关注观察的过程与收获 (包括菊花的特征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等) 。上述案例中, 教师能利用网络为学生习作服务, 固然能够丰富学生对菊花的体验, 但导之不慎, 便使本应写实的作文失去了真实的面孔。

一、失真, 习作成了复制的机械产品

真实的校园菊花哪儿去了?我们不妨找找原因。

原因之一:网络图片使学生的记忆混淆。专题网站是教师课前完成的, 网上所展示的也是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图片和文字。这些信息与学生亲自观察到的校园里的菊花都不一样。对于一般人而言, 漂亮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加上小学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偏爱, 因此, 本来脑海中那些直观的印象, 很快就被眼前这些精彩纷呈的图片所取代。

原因之二:机械地搬迁与复制网上文字片段。课后, 我询问了几名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写的是校园里的菊花吗?”他们笑说:有些是, 有些不是。一学生说:“老师说过, 读了一篇好的作文, 要善于吸收里面的好词好句, 并能在自己的作文里灵活运用。今天, 我运用了那些优秀作文里的好词好句, 把校园里的菊花写得更美了。”孩子显然很自豪。其实, 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吸收”、什么是“灵活运用”。如果长此下去, 作文变成机械的抄袭与拼凑,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本真, 习作是个体的精神产品

习作是极富个性的精神产品。习作教学必须追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 不拘形式地描述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的个性语言, 书写自己的情感思想。用儿童天真、稚朴、自然的语言, 写出童心、童趣, 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网络完全可以为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服务, 为学生叙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服务。

来自网络的优秀作文, 其实也是作者个体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 只不过这些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与中小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只能作为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式的范文, 不能当做生活的简单复制。同读一篇故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受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的影响, 眼中、心中呈现的菊花具有不同形象。如何用好这些本真的例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服务, 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归真, 还习作以生命的灵性

1. 再现真实的观察过程, 还学生以真实的体验

真实的观察带来真切体验和真情实感。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再现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加深印象。网络多媒体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也能为学生观察细节提供方便。如, 展示菊花的特写镜头或图片, 为学生观察花瓣的数量、每一片花瓣的形状以及花瓣细微的色泽变化提供了方便;播放菊花开放的慢镜头, 为学生观察花开这一瞬间完成的变化过程, 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觉感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能跟随着学生进行追踪拍摄工作, 记录学生观察的视野, 再在课堂上将其回放, 这样留给学生的才是符合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切身体验。

一次, 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串红。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 对一串红周围的蚂蚁产生了兴趣, 并就“蚂蚁为什么喜欢一串红”展开了研究。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 是学生兴趣所在。我用数码摄像机在追踪拍摄的过程中, 记录下学生观察研究的过程。回到教室输入计算机后, 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体资源。进行具体的习作方式指导时, 当有学生谈到这一问题, 我当即播放该视频:放大的慢镜头清晰真实地再现了蚂蚁进入一串红喇叭状花内, 停留在花蕊上吸食花蜜的情景, 以及学生在花前用眼观花、用嘴尝花时的观察行为。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还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点击播放视频, 一边观看一边写。在学生上交的作文里, 有许多学生写到了这一情景。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呀, 花瓣上爬动的黑色小东西是什么?蚂蚁!‘蚂蚁怎么会到这上面来?’‘我尝过, 一串红的花是甜的。’是吗?听同学这么一说,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做起小蜜蜂来了, 早把老师说的不能损坏校园里花草树木的话, 忘到了九霄云外。”虽然此片段篇幅不长, 但富有生活意趣, 足以体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 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的兴奋与自豪。这一切是我们单纯从网络上收集不到的。

2. 加强例文赏析, 使学生习得写作的方法, 抒写自我的灵性

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范文, 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为抒发自我的情感服务?

对于来自网络的他人作品, 教师要进行认真地筛选。只有具有典型意义的, 才能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 绝不能“拾到篮里都是菜”。赏析的过程, 不仅仅是对文字优劣的品析, 更重要的是写作方式的品评。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赏析时, 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多读几遍, 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赏析优美词句和片段。学生在横向阅读比较中会很容易了解范文的写作特色, 并在潜意识中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这一写作要领。

上一篇:QoS机制下一篇:LAMP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