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色彩(共4篇)
真实色彩 篇1
戏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演员创造舞台形象。戏剧演员必须亲自登场,身体力行,并且每一次都是要重新创造。这些行为可以被重新组织与建构,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表演方法上的主要区别点。一个是要建立“第四堵墙”,在舞台上创造生活幻觉;一个是要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和演员用理性的头脑去观看戏剧,破除生活幻觉。
一、生活化的表演
在现在的小剧场戏剧中,演员已经开始突破第四堵墙内的“孤独状态”,开始更多地采用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方式,以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屋里的猫头鹰》,观众就被要求戴上一副绘有猫头鹰图案的面具,穿上一件黑色披风在黑暗的剧场内看戏。剧终时,一部分观众还被邀请到台上和女主角沙沙一起舞蹈。观众既是观看者,又成了剧中的“演员”,成了剧中的“猫头鹰”的同类,经历着与舞台上的主人公同样的命运。导演将整个剧场都变成演出空间,戏在观众身边演,观众在戏中看,参与其中的演员都会有强烈和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孟京辉导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甲乙二说唱人及众演员就是从观众席登场,来到舞台的中间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台上台下、看的演的、虚的实的、真的假的这些艺人们的日常话头,并开始在黑板上画漫画。此时音乐响起,小丑乙走上舞台,向观众问好。简洁又直接的开场,观众的感觉是既惊喜又意外。演员从观众席中穿过登上舞台,这样的改革让观众印象深刻,也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紧接着演员开门见山似的介绍,也让人心中条理清晰。观看者既被戏剧的内容吸引,又能保持自身意识的清醒,明白眼前看到的都是艺术的展现,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破除了生活的幻觉。为了让观众时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导演孟京辉在舞台设置上也是简而又简,舞台上别无他物,只有房顶上吊下一根绳索拴着一个沙袋,像秋千一样左右摆动。这样的舞台设计与写实的话剧演出区别很大,观众进入剧场之后,没有看到美轮美奂、以假乱真的舞台设置,反而看到的是非常简洁的舞台布置,几乎能完全把观众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演员本身。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叹息都能够被观众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与此同时,导演还让演员直接用语言刺激观众的心理。从演出开始营造的氛围被局长和疯子的对话所打破。
在这里导演不仅保留了原本剧目的内容,还将这段情节设计成了戏中戏。局长指着舞台中央悬挂的绳索说那是现成的道具,就是在告诉观众,刚刚也是一直都在演戏,千万别信以为真了,因为这舞台上有个道具呢。导演还通过疯子的口,说出了一部分观众的内心潜台词,调侃了先锋派排演的实验戏剧。
二、互动型的表演
我们应该把表演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应该仅仅是“向生活学习”。将表演从舞台上请下来,请到生活当中来,使表演不再是肤浅的舞台假设,演员不是演绎或者再现生活,而是转变成了真实的生活本身。不分台上和台下,表演才得以回归到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具体来说,人的生存需要要求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在具体的互动之中才能够存在彼此之间的区分,也就是“你”“我”“他”。互动的前提是互动主体之间存在着实际差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角色定位,为了完成好各自角色的特点,每个人都在尽可能地表演出自己在他人印象中的形象。通过表演,形象才逐渐在他者的印象中形成,进而使他人了解到“我”是怎样的,为“我”打上符号标签。而“我”也在不断地强化这样的符号定位,进而维持这样的角色给自身带来的种种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得以持续地构成“我”。
人们往往从这些个人方面来看待表演的功能,掩盖表演与整个互动的功能差别,表演更多时候还出现在剧班中。剧班中个体必然存在互惠依赖契约,它把剧班各成员彼此联系起来。一个剧班的成员必须合作配合,在观众面前维持特定的情景定义,剧班不同于小集团,剧班成员是为树立情景定义依赖戏剧合作的人,如果个人越出正常约束范围,他仍是剧班组成部分,剧班更多地为行业或阶层免受危害。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一家的姐妹,尽管小妹妹莉迪亚的无知私奔引来其他姐妹的不满,但她仍是家庭剧班的一员,其他人并未放任自流而是尽力解决,以期维护共同的家庭印象。
“我”并不是意识的全部,而是处于意识的中心地位、充满活力并十分缜密的一部分。剧班中的自我在与其他自我发生联系时,更能感觉到群体自我,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共同维护特定的情景投射,然而自我互动并不必然导致剧班投射一致。在表演前,剧班若干成员必须在他们采取的立场中统一口径,并且掩盖这些立场实际并非由各自独立取得这一事实。剧班允许表演方式与程度上各不相同,指导和控制戏剧行为进程的权力仍存在。剧班中的自我相对自由,互动中交换有限的符号形象,为维护形象稳定性而隐匿真相,剧班表演的自我都共同经历行为诡秘的同谋生涯。
摘要:戏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演员创造舞台形象,表演行为可以被重新组织与建构,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剧场戏剧中表演的真实色彩。
关键词:小剧场,真实色彩,表演
真实色彩 篇2
一个彩色的3D立体拼图,该作品由19块手工树脂零件组成,使设计训练鞋的配色显得轻松活泼,挑逗着人们关于色彩、尺寸和物质的看法。
“作品的主题不是关于我们对于看到的东西都知道些什么,仅仅是关于我们真正看到了什么。”通过对这双经典球鞋进行解剖,用五颜六色的色块把它重新构建起来,拼图由19块人工树脂零件组成
解构和重构经典的轮廓,这个主题一直贯穿于alter的作品中
鞋子轻松活泼的配色挑逗着人们关于色彩、尺寸和物质的看法
精确把握真实色彩 篇3
每次看到摄影杂志中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我们都会被这些作品所吸引,而“色彩”正是考量一幅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目前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在多灯复杂光源下,通常都不能准确的还原现场色彩,如何在前期直接拍摄出色彩还原准确、生动细腻的照片,能够减少在后期的调整,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最直接面对的问题。
希必爱全色彩平衡镜就是针对在拍摄中遇到的偏色问题应运而生的一款产品,其表面特殊的多棱设计可以做到充分吸收现场所有光源,并对其充分混合,最后把混合后的光谱反射到相机中。此时我们再使用相机的手动白平衡功能进行设置,这样就能通过希必爱全色平衡镜更好的还原现场复杂光源的色彩。有很多摄影爱好者认为使用RAW格式拍摄的照片,无需前期进行设置,能在后期中对色温进行任意调节。但如果使用希必爱全色彩平衡镜前期进行色彩校正,就可以为照片保留更多的现场原始色彩信息,大大提高了我们在后期处理照片上的效率。
用文学的色彩,描绘真实的人物 篇4
这本《因缘际会》,是西蒙-舒斯特图书公司总编辑迈克尔·科达所写的回忆录,记载了他入行数十年间的所闻所见。作者在这本书中,或详或略地描叙了数十个真实人物,有的是畅销小说的红作家,有的是书稿的经纪人,有的是老板......作者有一支巴尔扎克式的生花妙笔,把所有这些人物的独特性格、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怪癖,还有关于他们的奇闻逸事,都逐一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之令人忘倦,有趣极了。
然而,这部回忆录毕竟不是一部小说。着力地描写人物,并非要求得情感的极大升华,而是要以之反映出作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在发生之前,往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真的发生之后,我们只好去适应它、去理解它。每一位热爱文学的编辑,都要努力地适应粗俗邪恶得永远没有底线的畅销小说。
作者提到他观察到的图书市场的一个现象,只有能够挖掘出更多畅销小说的,才是最优秀的编辑。但是,最赚钱的图书,往往是最容易编辑的生活类和实用类的图书,而非畅销小说。可是,如果一家图书公司只是出版平庸而赚钱的生活实用类图书,最终不免衰落(就像双日出版社那样)。
作者也提到,一个编辑,与学者不同,必须要在文学与商业之间保持平衡。而图书市场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的行业,数十年间,动荡不已。所以,像双日出版社那样的保守公司,其平庸的环境不利于优秀编辑的发展,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最终不免衰落。
【真实色彩】推荐阅读:
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01-07
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06-23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07-04
真实效果01-20
真实活动05-09
真实纪录05-09
真实叙事05-22
真实现状05-25
回归真实05-26
真实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