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通用3篇)
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 篇1
一、引言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 关于“真实”的讨论由来已久, 《现代艺术哲学》一书中对“真实”是这样描绘的:“一个故事, 不管是真实的, 虚构的, 还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其可信性都取决于它是否像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由此可见, “真实”是由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部分组成的, 二者缺一不可。生活真实指凡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假定性的情境中, 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 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 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 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如果读者阅读一部作品后发现其内容虚假, 不合常规, 表现方式也不合情理, 那么这部作品必定脱离了生活真实, 其艺术真实也就无从谈起。之所以这样理解, 是因为艺术真实一般都是相对于生活真实而言的, 生活真实是基础, 艺术真实是升华,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艺术真实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 是它的本质。”可见, 反映生活真实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而最贴近生活、也最体现生活本质的, 就是艺术真实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
20世纪80年代, “新写实”小说在中国文坛上悄然兴起, 它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文学, 是一种新的文学形象。有的批评家曾指出, 传统的现实主义就包含了“新写实”小说的诸多特征, 但是“新写实”小说所强调的“情感零度”却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所无法企及的。“新写实”小说以还原生活本相为主要特征, 试图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忠实地记录下来。所以说, 能被称为艺术真实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这一关系的典型代表, 非“新写实”小说莫属。
除“新写实”小说之外, 沈从文的《边城》也是一部写实型作品, 他在其《沈从文论》一书中, 对《边城》所描写的人物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有些方面极其伟大, 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 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 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为了使其更有人性, 更近人情, 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边城》里的“人性”“人情”是“老老实实”写下来的当时当地人民的人性与人情, 并非是凭空的杜撰和想象。
谈到这里, 还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强调“艺术真实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 不能理解成“艺术真实等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不可能等于生活真实的, 这是因为, 生活本身不一定都反映了本质, 现实生活纷繁琐碎, 善与恶、美与丑全都纠结在一起, 有些生活只是表面现象而并没有反映本质, 所以, 艺术就要对这些纠结在一起的生活进行分析鉴别和典型化加工, 而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 只有反映了生活本质的那部分生活才是真实的。
三、艺术真实对生活真实加以扭曲、变形、升华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作家通过主观的感悟和创造表现对社会内蕴特别是对规律性及本质性事物的认识。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会对生活真实进行想象、虚构, 予以变形和重塑, 以假定性的情境来体现艺术真实的内蕴。
对荒诞小说的探索, 我国的现代派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其借鉴了美国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手法, 塑造了某音乐学院一群老师和学生们荒诞的人物形象:学生李鸣有才气, 却成天睡觉;马力喜欢买书理书, 弄得像个图书馆;孟野功课好, 参赛作品美妙绝伦却被淘汰;森森只顾弹琴, 不洗澡……作者抓住了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进行集中性的放大夸张, 使他们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非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从某个角度说, 这也是对正常人的一种扭曲、变形, 并且体现出现代派反传统、非理性的创作风格。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社会现实, 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处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一种浮躁的心态。同时, 小说中也表现出青年人的执着追求和创新意识与陈规旧习之间的碰撞。
莫泊桑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然地进行, 有的事情急转直下, 有的则是老停滞不前。艺术则不同, 它要事物进行得有预防, 有准备, 要善于运用聪明而不露痕迹的转换手法把主要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 而不是把层出不穷的混杂的事实拘泥地照写下来。”可以说,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作家, 追求艺术的目标都是相同的。艺术真实即使以一种扭曲、变形的面目出现, 同样是体现生活真实的。对生活真实的虚构想象, 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是经过艺术实践对生活真实的一种感悟。虽然这种虚构与想象并不是现实所有, 但是却反映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谁都离不开谁, 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就好比“水中月”“镜中花”, 但盲目地追求生活真实也会使文学创作迷失方向, 只有正常地建立在生活真实上的艺术真实才更真实, 更完美。
四、结语
以上就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两种关系, 即艺术真实如实地反映生活, 并对生活真实加以扭曲、变形、升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关系, 其作品反映生活的本质是不变的。生活真实是基础, 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和升华, 并且体现着对社会本质及规律的真实把握。艺术的真实性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风格, 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 (事物) 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因此, 真实性原则是进行文学创作所必须遵循的, 而要把握这种真实性原则, 就必须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M].孟昌, 等,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259.
[2]鲁迅.怎么写·鲁迅全集 (第4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10, 29.
[3]王秋荣.巴尔扎克:故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巴尔扎克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143.
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 篇2
总在痛苦中挣扎
总在无助中徘徊
总在葬爱中释怀
总在忧伤中舔舐
总在凄美中沉沦
总在思念中沦陷
总在回忆昨天
总在惆怅今天
总在幻想明天
撕一片痛苦,衲成鞋底,以阻隔地之潮气,暖涌泉之穴,畅周身血液,游走世间,时时铭记人生苦短,要知足常乐,刻刻提醒,警示,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少些欲望,少些贪婪,少些执着,多些满足,多些感恩,多些善念,便会多些快乐。。
掬一块思念,织成厚衣,暖我薄凉之体,以抵御寒流侵袭,慕享温暖之感。爱是生存的信念,是生活的希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动力,是一生追逐的梦想,在爱中长眠,在爱中永存,在爱中升华,思念全因爱而起,无论远与近,见或不见,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很知足了。
裁一块忧伤,织一件夏装,轻盈,飘逸,灵动,如一层青纱,着身而上,似微风轻轻拂过,淡淡的伤,淡淡的美,流存于骨子里,侵蚀身心,带来莫名的快感,欲丢不能,欲罢不休,沉醉,征服。过去的痛,过去的伤,已经过去,只因是自己的经历,便无论好坏,记与不记,都已经在脑海,在心里扎根,储存心房,时时觉醒,今日的快乐,便是来源于当初忧重的`伤,伤太重,重到头,就不再有受伤的感觉,不再有受伤的痛苦,当想开想透想明的时候,一切都不过是幻化而已,不必拿着已失的东西,感觉来无为的伤害今天的自己,生活的美好,看重你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是否快乐。
剪一袭凄美,织成幔帐,挂在睡床前,以灭蚊子的骚扰,保我安稳的睡眠,睡在“与世隔绝”的自我天地里,抬眼凝视,凄美的脸庞总萦绕着,虽凄,但,内心的美是异于常人的,睡在凄美的环绕中,心是安逸的,人是陶醉的,情是张扬的,缠绵,虽辗转反侧,快乐却紧随其后,虽翻来覆去,爱却跟着流淌,夜夜与凄美相拥,相伴,相偎,便不再觉得寒夜之寒,孤夜难眠,孤枕寂寞,终是两个人的天地,心与心的相携,爱与情的归宿。
扯一块葬爱,制成烟卷,拿一根火柴,划一下,“呲“,点燃它,痛快,似切脓包,轻松,心中的曾经慢慢随着烟的燃尽,化为灰烬,看着袅袅烟圈,随着空气在眼前飘散,弥漫,心绪的一抹记忆也随之美仑美央,隐隐约约,或有或无,暗淡无光,最终,消逝,只剩下一丝余温,一丝余味,打开窗户,让风吹动,带走所有的抹痕,所有的记忆,从此,清爽,干净,无尘的乐生于世。纠结过去,惩罚现在,何苦哀哉。开心的过好当下的生活,谁离开谁,谁也能生活,只要想开心的生活,就一定会很开心的生活,一定会比过去的生活还要开心百倍。善待不易的你们,善待不易的我们,善待不易的他(她)们。
揉一团无助,放在口袋,随身而带,这是每个人必有的心情,时时提醒,生活的诸多不易,诸多困境,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好的目标,好的前进的方向,不是自己不能,是没有确定好,一旦有所确定,有所希望,生活便不会再颓废,不会再困苦,不会再自怨自艾,不会再叹世不公,叹人不良。
昨天,无论成与败,得与失,不必再细细探索,全当成一个经验,一种过程,一种结果,一种教训。
今天,无论好与坏,都要用心的去耕耘,不求是否能俯视大众,但求无愧于心,开心,快乐。
明天,无论到与不到,只要把握好今天足矣,今天的快乐是明天更快乐的基石,今天的教训是明天的经验,今天的幸福是为了明天的更幸福。
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 篇3
关键词:描绘,山村生活,真实,艺术语言,个性
我与杨培江老师都执教于同一高校,平时听他谈创作,看他绘画作品,无不让我体会到乡村题材的无限魅力,感受到生命的狂野激情,更重要的是领悟到艺术的当代趣味性。
杨老师的绘画创作形式是当代艺术上一个特殊的个案,他坚持在边缘地带探索,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水彩和综合材料等创作,奔放自如,无拘无束,显示了他对大地深沉的爱,对人的高度热情。
杨老师家住广东汕头,他常到距离汕头70公里外的饶平惠村写生。他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热爱那里勤劳朴实的农民。他用鲜活而灵动的个性艺术语言,既画出了惠村的原始灵魂,又勾勒出当代东方文化精神的杨家村。拜伦有诗云:“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在杨老师眼里,惠村一点不比美丽的希腊群岛逊色。因而,杨老师执著地、充满热情地在那里寻找创作的景象,来表现惠村和惠村人的日常生活。
的确,杨老师的艺术创作与饶平恵村这个地方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如何真正理解杨老师的绘画作品,首先就得明白他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家与恵村的关系。对于杨老师来说,他自己与恵村的关系则是“在这片山村中我找到一种归宿感……令人产生一种接近生活本质的充实感”。这个解释从根本上说出惠村是一个使杨老师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找准方位的地方,从而也使他在艺术探索上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语言,创作出一批能真实反映山村题材的作品。当然,不同的艺术家对惠村有着不同的体验。我也去过惠村,早期的惠村确实保留着原有的淳朴与自足,有时还有点蒙昧。而现在的惠村,平心而论,原有的富有山村气息的景象已经慢慢消失,种种的淳朴已不完全是原生的。作为在惠村写生20多年的杨老师更清楚这一点,所以,杨老师近期创作的作品是基于都市文化的立场和需求来看惠村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是对惠村文化有选择的吸取。杨老师说这些有选择的吸取都是感性的,这种感性对于他来说却是十分的真实。
在杨老师较早的作品中,以全景的视野描绘惠村的某一景象或村民居住的院落居多。作品中的恵村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中,鲜艳的色彩,跳动的笔触,响亮的画面,犹如一首欢快的抒情曲,让人移情其中,流连忘返。在作品的构图上,我喜欢他这种对景象任意选择的轻松感。学院派画家炫耀的构图法则,拘于完整与和谐,往往人为性太重,强加于自然,让人感觉厌倦。正是这些任意选择而形成景物饱满的画面使杨老师的作品充满生气,鲜活而灵动。用色上,杨老师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大面积的黄色和蓝色使画面强烈、鲜明、浓郁。不论是山峦下的河流,树丛里的村居,还是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小孩,都给人一种浓缩之感。其线条、笔触、色块并置一处,显得十分紧凑。他的画面喜欢大片涂抹,常常是以块状,点状的色彩互相配合,形成丰富有序的空间层次。画面不时出现的留白,既是画面通透的需要,又准确表现了在阳光照耀下的景物色彩。另外,对于光线的表达,杨老师有过人之处。他并不特别注重景象明暗的渐变,而是以蓝色的倾斜的长笔触直接扫过白色墙面和树丛空隙,使光线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这又和明亮的黄色形成对比,明快而又响亮。树木、村居和人物在阳光下融为一体,生意盎然,时时引起都市人对大自然的思念,对山村的向往。如此的画面效果都是杨老师对日照、气候、植物生长、人物活动的长期观察而深入其内心,最后变成这自然清新的山村景色的画面来。
在杨老师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并不处在某一开阔的地带,而是有意置身于某一树林或遮挡物之后,然后透过这一景象中的空隙,描绘惠村的某一地方或村民的活动。杨老师在创作这类作品中,都充分考虑了所看景象如何向艺术形象和绘画语言的转换。如他透过茂密的树林这一特定的视角,采用了繁杂,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把不同的远景与近景,众多的树木与房舍、分散的暗处与亮处、活动中的人与环境混杂而又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在用色上,杨老师采取用大量的蓝黑色与四处分散的亮色进行强烈的对比,形成斑驳闪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既幽静和亲切,又神秘和怪异的复杂心理感受。正是他笔下那些充满野性的生存空间,杂草丛生的荒野,茂密长刺的树林,乌云密布、变幻莫测的神秘天空,以及日常生活中村民无所顾忌的行为,村童的嬉戏与成人的恋爱。那些笨拙、粗野、放肆而又本真朴实的人物造型,惊异的脸部表情,夸张的人体结构和动作,有趣而又出格的生活情节,都为他表达惠村人真实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分量。杨老师为了极力去表现视觉不能抵达的当今惠村人生活的变化,他还运用不同绘画材料和媒介多方位来表现一个处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惠村的人和物,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对惠村有个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杨老师较早的作品中,他创作的出发点是从外往里对惠村的描绘,即是对惠村原始的生态系统,尚未不被当代文化所侵蚀的山村景象的真实再现。那么,在后来的作品中,杨老师则是既以都市人的生存经验为背景,又以惠村人身份自居,在描绘惠村人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着重表达了惠村人思想的变化。正是杨老师这种既介入又旁观的双重立场,把惠村作为都市的对立面来认识和感受,是过去与现在的视觉交融,我认为这些作品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当今惠村人在山村生活的情景。
纵观杨老师的绘画作品,乡村题材作品的数量在其绘画创作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正是乡村那种生活状态让他找到了创作的激情。惠村是杨老师热爱的一个山村,他把个人的艺术创作和这个山村紧紧地绑在一起,这个山村已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精神载体。他用情绪张扬的笔触和热烈激荡的色彩真实地描绘了惠村的兴衰迭变,每一幅作品中的故事都还原了惠村一段时间的历史。杨老师把艺术和个人生存真实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身影也出现在描绘惠村生活的细节之中,这都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呼唤……
参考文献
[1]、王明贤.杨培江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个案.[EB/OL].http:// www.sina.com.cn.2011-12-29/2012-7-10
【生活真实巧化艺术真实】推荐阅读:
儿童真实生活06-23
生活真实是最好的诗歌05-30
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论文08-19
以真实的生活为作文600字10-06
留心生活,感受真实的教学设计10-28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书笔记09-12
艺术真实性07-25
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07-04
真实活动05-09
真实纪录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