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表达(通用11篇)
真实的表达 篇1
每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情后, 总会产生一种情感, 要么快乐, 要么悲伤, 要么沮丧……这是我们感情的自然流露。对于这份感受, 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忽视。
表达感受时一定要真实, 切不可人云亦云, 或是一味地拔高。
我曾经组织学生们观察生米和熟米, 他们在比较中发现了生米粒和熟米粒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然后, 我请他们具体地写下自己的发现, 并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察体验。
当我看了他们的习作时, 我欣慰地笑了。因为同学们能不拘一格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而后又真实而具体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请看—
·我以前从未留意过这小小的米粒, 今天的观察让我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这次观察与探索中, 我发现我还有五个好帮手——手、嘴、鼻子、眼睛和大脑。它们给我的帮助太大了!
·我非常喜欢观察, 今天的语文课, 让我感受到学习中也是有快乐的。
·不起眼的小东西也会有这么多的秘密呀!
·我感到只有认真地观察, 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
尽管参加的是同样的活动, 观察的是同样的对象, 可同学们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这是必然的, 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对事物的喜好也不一样。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文章才会打动人, 才有可能达到“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真实的表达 篇2
一堂作文课的设计与实践体会 黄冈宝塔中学 凌泽炎
作文创意
这次作文设计灵感来自观看一张婚庆影碟。当时,碟中一位朋友无意说的两个字“没有”声音清脆悦耳,情感表达准确,幽默感和喜庆味很浓,极合现场情境与气氛,别有一番情致。就在此时,这种声音触发了我的想象,引起了我對作文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 “没有”这个词还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語氣、情绪来表达?比如:无奈、生气、幸好没有、失望、拒绝等。如果,我用“没有”做载体,让学生自我情绪表现,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去借鉴《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四课)和《安塞腰鼓》《觀舞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七、十九课)文中的写人、写声音的方法作文,那一定很精彩!带着这样的创意,我开始了下面的作文課堂教學設計與实践。
实践活动
时间:2013年5月3日上午第四节课。
地点: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宝塔中学七
(九)班 活动:先用10分钟的时间由班上同学民主推选四名学生,到讲台上用“没有” 分别表演“生气”、“幸好没有”、“失望”、“拒绝”的语气和表情。要求表演者尽最大努力,突出地表现出规定的语气和表情来;允许学生自行设定合理故事情境来表现“生气”、“幸好没有”、“失望”、“拒绝”的语气和表情;没有表演的同学注意仔细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为作文做准备。作文:待表演结束后,全体同学现场作文,要求(1)借助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和《安塞腰鼓》、《觀舞記》中描写声音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出四位同学各自声音的特点;(2)题目自拟;(3)要写出自己在这项活动中悟出的道理;(4)情感真实,字数300字以上行;(5)允许虚构,但情节想象要合理;(6)当堂完成。
成果展示
一、学生自拟的精彩标题
(1)
千变万化的声音
(2)
你是独一无二的(3)
有表情的声音
(4)
情绪与声音
(5)
“没有”的几种特殊表达
(6)
最真实的自己
(7)
言为心声
(8)
表达不止一种
(9)
声音和心情紧密相连
二、现场作文
千变万化的声音
七
(九)班 袁婧文
说到声音,可能世界上无人不知。但是,很少人会注意到声音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细细体会,你也会发现,人的情绪是可以通过声音来表现出来的。这么说,你既感觉不到也听不到,如果我们来一个关于声音与情绪的实验,你就知道了。以下是四位同学用不同情绪说“没有”的表现。
第一种,庆幸
这位同学上场时,可能还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情绪的要求竟是庆幸,要用这种语气说“没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这位同学稍稍犹豫了一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试探性的说了几声“没有”,——观察全班表情没反应,看来不行。接着他又摆出一副高兴的样子,然后把手摆得似个拉面团的,边做还边大声说“没有……没有……没有……,”瞧着他的神态,就好像是一只困在笼中的小鸟重获自由的样子,看了很叫人发笑。这不正是庆幸吗?表演结束后,全班轰动。
第二种,生气
第二位同学借鉴第一位同学的经验,一上场就摆出一副生气的模样,然后大吼一声:“没有!”这声音铿锵有力,仿佛虎啸龙吟,这一顿喝,全班立刻鸦雀无声……此时,可能连细小的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这回,我可感觉出来了,这声音里暗暗隐藏着愤怒!
第三种,失望
第三位同学一上场就表现出一付闷闷不乐的样子,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她说“没有”时发出的声音显得很低落,有气无力。从她的声音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失望的心情,伴随着她的声音,整个教室的气氛都由活跃转为低落。
第四种,拒绝
最后一位同学隆重上场了,他要演示的是用拒绝的语气来说“没有”。可是他在上面站了半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眼看他的脸涨红得就要变成红苹果,突然他就像爆炸的气球,来了,他那狮子似的大张口:“没有,没有!我说了没有就是没有!不信……”说完了,他就好像是漏了气的气球,一溜烟跑回了座位……表演告终,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结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人在庆幸的时候,他的情绪是很高兴的,发出的声音也包含着侥幸的语气;人在生气的时候,他发出的声音里暗藏着愤怒;人在失望的时候,他的声音也随之显得低落;至于拒绝,我们可以知道,人在表达不愿意的时候,他的情绪也是抵触的,他的声音也会变得粗暴。
现在你知道了吧?人的情绪真的可以通过不同声音来表现出来的。人的多种情绪也使得声音变得变化莫测。
情绪与声音
七
(九)班 程孟巧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的,与这个人说话时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高兴时,说话的声音是欢快、喜悦的;伤心时,说话的声音是颤抖、难过的;愤怒时,说话的声音是粗暴、无情的……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和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几个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的情绪说:“没有,没有,没有。”
钟基泰先上去用“幸亏”的语气说。他手舞足蹈,像一个舞蹈演员似的说:“没有。”我们听了便哄堂大笑。随后是刘刚,他要用“生气”的语气说没有。他拍打着讲台,脸红得像一只苹果,暴跳如雷地说:“没有!”然后表演“失望”的情绪的是孙佳敏。她稍稍酝酿了一会儿,低下头,说:“没有……”她看起来像一个无家可归的落难者。最后用“拒绝”的语气表演的是张超。他很决绝地甩出一句:“没有就是没有!”
给声音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声调,还有情绪。坏的情绪会让声音变差,而好的情绪则会让声音更动听。
顾 客
七
(九)班 刘刚
在宝塔街边新开了一家餐厅,同时也招来了3个员工。他们个个工作都干劲十足,不过就是性格差距太大了,下面就是关于一个他们性格的一个小故事。
这一天,这个店子里来了一位又抠又小气的顾客。正好肚子饿了想吃点东西。于是就把菜单上的每一份菜都点了一份,老板高兴极了,于是就叫3个员工快点做饭给这位顾客吃。
不一会,这位顾客就吃饱了,在那摸摸牛似的大肚子,悠闲的喝着茶。不过这时有位员工走了过来。顾客一看就知道是来结账的,可自己的兜儿里连一个子儿都没有。“完啦,没钱在这吃霸王餐。不会被警察抓走吧?”想到这,顾客灵机一动,说“嗨嗨,就是那个女的。你过来。”孙佳敏(员工)兴高采烈地走了过来,像个淑女彬彬有礼的说“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事啊?”可是说出去的温柔一下子被顾客的无情打了回来。“这.....这.....这什么汤?这是,我刚喝一口就有苍蝇。啊!怎么做菜的?真是!”孙佳敏看了看说“先生,没有啊。”“怎么没有,我说有就有,顾客就是上帝!知道吗?啊——上帝!”这位顾客恼羞成怒地说。其实他都是装的。“真的没有。”孙佳敏像蚊子一样,“憋”出这4个字。“怎么没有啊!真是的,不能为了点钱就这样欺骗顾客!知道吗?”孙佳敏还是忍不住。哭着跑回员工室。
顾客心底暗喜:太好啦,这顿又是天上掉的免费馅饼。于是说“喂,那个穿蓝衣服的,过来。这是什么汤啊?这是——”“哦。先森(吊儿郎当的谐音)有神马事啊?”张超一走一甩的跑到这位顾客身边。“你们的汤里有虫子,这是什么汤啊?这是——?!”顾客装出一脸生气的表情。“没有啦,不可能有的啦...”张超摆出一副老板的样子。“怎么可能,我刚喝一口就有虫子。你们这环境太差了!真是的!”顾客敲了敲桌子。“你这人真是的,说了没有就没有怎么那么烦呢?”张超还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把你们老板叫来。这什么员工啊?”“叫就叫。谁怕你诶,本来就没有的,说不定你自己抓的一个呢。”“你....你。”还没说完,张超就扬长而去。
“谁叫我啊?”这的CEO(老板)终于现身了。“先生你好啊,最近过得怎么样啊?”“别跟我谈这些乱七八糟的。你们汤里有虫子!”“什么!”这声音,好似狮子发出的吼叫,一下子把客人吓得没了魂。“我.....我....我说汤里有虫子!”客人先还很怕,后来一想:不对啊,是我找他理论,我为什么要怕呢?于是又装了一副威武的样子。“不可能,没有!”刘刚挥挥手说到。“怎么没有,我刚喝一口就发现有只苍蝇在里面!”“没有,不可能,我们这卫生这么干净,怎么会有虫子。就是连一只蚂蚁,也别想进来!”刘刚敲了一下桌子。“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不可能有虫子的!”“我说有就有啊!”“你是谁啊?我怎么不知道你说有就有的啊?”这下子把顾客说得接不上来了。“顾客就是上帝啊!我是上帝啊。怎么不能说啦?”刘刚横了他一眼。说“那,就算你是天王老子。我也不听。说了没有就是没有!”最后一下子如富士山的火山喷发了一样,直接让顾客没了话说。只好把保命的钱那了出来,然后落荒而逃。
“还是老板帅啊,一下子就把那个赖皮狗赶跑了。”张超说。“看看。以后学着点。这样的顾客不要也罢”刘刚摆出一副大哲学家的样子。
下班后。当三个员工聚在一起时候。钟基泰高兴得好像中了500万似的,说道:“就我没出去,没有我啦!你们都被顾客叼难了,就是没有我啦。哈哈”“哼。下回再像这样的事先把你拉出去!”孙佳敏生气地说。
从拒绝顾客的“没有”里,我们认识了新来的3个性格不同的可爱的员工:一个温柔,一个吊儿郎当,还有一个则总是心存侥幸。
实践体会
通过这节课作文教学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我体会到作文教学第一: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写作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体验,通过体验来砥砺、感悟、发现、创新,进而又在发现中提炼、概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学生写作成功的最关键的一步。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实的生活感悟,一定会带来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和不可限量的创造力,一定会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第二:只有到实践中体验,到生活中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才能视角独特,才能标新立异;第三:实践是最好的体验,实践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也是提炼概括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第四:真实的生活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创意表达,布局谋篇科学有序,详略合理得当,作文自然生成满分,语言清新靓丽脱俗;第五是: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运筹构思,把文章写作当做是一场完美故事的设计。以上是我在这节作文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中的体会。
(作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黄冈市“王正本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主编了《黄冈作文》、《新教材解读》、《左讲右练》等多部著作,教案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大奖,享受政府津贴。现任教湖北省黄冈市宝塔中学,备课组长)
一个隐密世界的真实表达 篇3
沈其斌:1、你是如何评价中国当下所谓的“当代绘画”?你认为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保持警惕的?
郭燕:中国当下的当代绘画,让我感觉到太多的符号化和潮流化。个人创新少,很多作品与艺术家个体内心无关,似乎一切都显得太快太随意!
艺术本身应该是自由地创造和探索,表现它独特的精神世界。以个性化的东西来打动别人,其价值使人摆脱固有观念和既定的审美,而现在很多人在艺术江湖里行走,但骨子里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所以表现出来的是空洞,与精神和灵魂无关,没有自我!艺术应该让人的内心更自由、更真实。我希望自己不会盲目的随波逐流,不被现实所束缚,我相信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的坚守自我。艺术也是思想的武器,艺术家也必须拥有超越存在的雄心。
沈其斌:2、你认为你的绘画有些什么个人特色?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样式?
郭燕:回顾以前大师们的作品,从单纯的绘画语言来讲,已是应有尽有不可能会有太大的突破,但以表现思想和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个层面来讲,绘画却会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创造,架上绘画还是有无可替代的魅力,我的作品画的表现而写意,色彩主观,作品表现对现实无奈的内心影射。城里的钢铁丛林、睡梦中的人们回游和飘浮在现实和理想之中,黑暗孤岛上燃烧的大树,总是蕴含着我内心巨大的情绪和张力!这是一个隐密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只是通过绘画来表达。
沈其斌:3、你在你的绘画中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替代性吗?
郭燕:我的绘画作品表达我每个阶段关心的主题,绘画是思想工具的呈现,每件作品都是我思考的成果。我的作品太多都是围绕着乌托邦世界的一个描述,不同之处《浮》和《飘》系列,我主要表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那种既疏离又相互依附的矛盾关系,既现实又无奈!我个人是反城市化的,城市的高度集中让人压抑,让人容易迷失自我!而《菩提》系列中我没有刻意描绘我们的现实生存环境,而刻画的是一个更理想,更虚无的精神世界,更乌托邦!菩提也成了我个人修为的一种隐喻。近期我在创作的架上绘画,自然而然的有些变化,色彩上进入了我个人的绿色时期。同时在做一些装置作品《悬浮的物质》《他们的外套》等,材料是透明的水晶树脂,钥匙和过期作废的身份碎片,过期的银行卡等,总之,我的作品都是我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影射。
相比之下架上绘画我觉得对我而言,还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手段,相对容易控制,也是我最熟悉的一种媒介,我任为没有替代性。
沈其斌:4、你的绘画是否充分表达了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郭燕:我想这个问题观者回答更有说服力。虽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打动别人,能充分的表达我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但是我对自己的作品很难满意,这么多年,画了太多的画,我觉得废品也很多,满意的很少,我经常毁掉以前的不满意的作品。但又停不下创作的冲动,就象是患上了强迫症一样,绘画有时对我而言就象是一支镇静剂,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让我仿佛进入另一个虚拟的世界,我喜欢这种感觉和创作过程,它带给我的满足是无法替代的,这种快乐有时是一种高级的痛苦熬出来的,所以我也有时对朋友讲:“艺术是一种病,当你喜欢它的时候,你已无法治愈了!”
沈其斌:5、你和你的绘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为什么用绘画来创作?你有可能放弃绘画吗?为什么?
郭燕:绘画不是我生命的全部,但却像我体内的血液一样无处不在,它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从小的梦想。虽然艺术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但我个人更偏爱架上绘画,它比起装置影像等相对更容易驾驭,喜欢绘画,没有原因!我不想放弃绘画,但如果现实所迫,到无路可走的绝境,我想生存才是第一位,能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艺术在现实中显得太奢侈,曾经大学毕业时我都觉得做艺术是遥不可及而伤感的梦,现在我才稳稳地抓住了它,觉得和自己曾经从小一起画画的伙伴们相比,我还是很幸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已是很满足,所以我要珍惜,要感恩!
沈其斌:6、绘画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占什么样的比重?有什么样的关系?
郭燕:绘画在我现在的创作中,完全占主导地位,大学时我的专业也是油画,两年前我才尝试装置作品,两者看似没关系,但终究是我观注的一些主题,只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表现出来。
沈其斌:7、你认为未来的绘画会怎样发展?你理想中的中国新绘画会是什么?
郭燕:我想未来绘画,无疑会多元化,反潮流化发展!
我理想的中国新绘画,应该是表现人类独特精神世界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会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沈其斌:8、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绘画?你的绘画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郭燕: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固定的审美情趣,很唯美。文人气息很浓,表达方式是隐密的。我的绘画作品和传统绘画是有联系的,这是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囚徒,没有孤立存在的可能。
沈其斌:9、你的绘画在美术史上下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觉得哪一些你有所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郭燕:我想人是时代环境的产物,虽然我从小就看有关美术史的书籍,更是喜欢研究我崇拜的大师,但从来没认真想过自己的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关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走到今天,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推动整个艺术史的作用,研究个人作品除了研究艺术家本人,也要将他放进正在发生的大的文化历史系统,而不仅仅在美术史中。我想历史自有客观定论吧!
我觉得自己是在艺术世界里修行的人,艺术是心灵的救赎。所以前两年作品命名为《菩提》,菩提是佛教里的圣树,佛家以为内心须悟才是人生终极的自由,绘画是我内心修炼的途径,表现的是我的精神图像,像我信仰的宗教一样,我会专注于我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上,保持创作的自由和独立性,必竟时间是宝贵的。
沈其斌:10、你怎样看待今天的绘画市场?你对艺术金融化的趋势有怎样的反应?你有什么样的准备?
郭燕:我觉得今天的绘画市场感觉生机勃勃又鱼目混杂,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背景!艺术品金融化是大的趋势,这似乎已势不可挡,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分不开,我还没有什么准备,我想我会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好每一件作品,保持创作的独立性,这样我的作品才可能会有价值。
沈其斌:11、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你所认为重要性你是如何把握的?
郭燕:最重要的是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保持灵魂与意志的独立性,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本来就应当是一种信仰,否则无法继续。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矛盾煎熬的成果,激性的创作和理性的分析,总是很难把握,有时想的太多激情被消耗和质疑,就会停止不前,总之,我会尊重自己的内心,真实的表达自我!
沈其斌:12、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郭燕:没有批判就没有思考和进步,但过度的阐释又会对艺术造成伤害,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我在画画时间之余,喜欢看些画册、读画,也会看些艺术批评的文章,我想这也是反思的过程,也会和一些志同道和的朋友谈艺术,参加一些艺术作品研讨会,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力量!
真实的表达是作文的灵魂 篇4
一、真事
许多学生都认为生活单调,没有事情可写,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稍加修饰,以此来应付作文,作文成了造假的工具。其实,学生只要盘点一下生活所赐予自己的素材,可写入作文的何其多,只是他们没有勇气去写那些真实的事。他们写《真情》时总喜欢写爸爸、妈妈如何地关爱“我”,却不敢表露爸爸、妈妈的关系其实很坏、很僵,甚至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的事实,不会表达此刻的“我”的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依恋、希望之情。如果这里的假设是事实,只要学生把它表达出来,字里行间传递的就是至真至诚的感情。正是这些在内心不断品尝,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滋味的东西,恰恰浓缩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浸透着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恰恰是作文中最需要的东西,而且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我们做讲的真事正是那些健康的、隐藏于内心不愿意示人的却又是需要勇气才能表达出来的事情,所以应让学生大胆地突破人为设置的心理防线,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袒露心迹,表达自我的真实。它不仅使作文教学的方向得以纠正,更使作文真正地走向学生的心底,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写这样的真实,其实是在恢复作文的本真状态,是作文呈现出生命底色。
二、真心
童心如蓝色的天空,明亮纯净。作文理应绽露这抹蓝色,这蓝色理应闪现在作文的每个细节里,尤其是内心感受里。但有些学生在叙事写人、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总会拿崇高而虚假的话装点文面,以示其道德之高,比如写到困难挫折时,总会战胜之,其心理活动大多为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行为和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如何鼓励自己激起勇气走出困境之类,而其言并非他们所想、所感。这类文句充斥着大量学生的文面,作文雷同、虚假、造作,难现一颗纯真的童心。因此,学生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事实,无疑作文也就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心灵的颤动总是美丽而感人的,每个人的心底都隐藏着这样的“美丽”和“感人”,只是学生在作文时不敢拿出真心,总担心这种心灵的真是消极的,会削弱文章的主题,所以宁可写得虚假,也要显示主题的积极向上,正是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才造成了作文的空洞、干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从中寻找写的冲动,勇敢地再现其真实的内心活动,这样作文才能负载真情实感。只要是健康的“真”,又何愁它不会感动他人,引起他人的共鸣?
三、真理
“文以载道”是说作文应该承载思想。正确的思想总会闪烁金色的光芒,因为它是人生的收获。只有装载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悟,“载道”才能是生命活动,作文才赋有生命的质感。但是,时下许多学生在作文里所表现的思想是灰色的,因为这并不是自己思考和感悟的结晶,而是服从于社会对主题崇高的追求的迎合,是成人思想给他们的强加。真正的思想并不是几句空洞的教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几条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伦理规则,而是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明得的理、获得的悟、取得的思考,它是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标志。因此,作文要写出真“理”,就必须写真实的思考、真实的感悟;就必须在观察和感知生活的同时,做到善于深想,勤于思考,在所见所闻中发现所感,寻找引发思考活动的触发点。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用几条规范标准代替学生丰富的思想活动,学生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他有权利思考,有权利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表达这种思想;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权利,还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思考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入更深的境地。学生只有拥有自我的思考,“文”才能载真实的“道”,这个“道”,才是自己真实的健康的思想。
真实的表达 篇5
(2011-08-10 11:04:42)转载▼
标签:
分类: 育子热点问题 杂谈
一位读者给我留言:
维尼老师,您好!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孩子这次回老家的事。想请教一下哦:
在老家,孩子和他堂妹的表姐和表弟玩得融洽,相反,这三个孩子不喜欢和他堂妹玩。原因是,堂妹太骄气和强势。好像个小公主一样,不好“惹”。一般情况,我都会说,是自己的“妹妹”,是一家人,尽量大家一起玩。孩子一般会听的。但内心还是不愿意。有一天,孩子被堂妹打了两个耳光。事后,我平静地问他堂妹,为什么要打哥哥呀?回答是:“因为他和只和别人玩,不和我玩。”
因为被打,孩子认为她是妹妹,自己是哥,比较大,不能还手,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和委屈,孩子竟然自己狠狠的抽了自己两个耳光,几天过去了,脸上的红印还没有消失。看着,我都心疼。我开导孩子:遇到这样的事,要和堂妹讲理,1。凭什么要强迫我和你玩?2。自己解决不了,和大人说,最好和我说,我去开导她。3。别人打你,已经发生了,如果再自己打自己,对别人没有任何影响,对自己却是伤害。有意义吗?假如:一个人和别人吵架,就不去上班,你说是谁有影响?谁有损失啊?
我总觉得自己这样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帮助,不知以后他还会这样吗?
请具体帮我分析一下,说个办法,好吗? 维尼评论:
这个事情我主要想探讨一下,孩子受了类似的委屈之后可以如何做。
在这个事例中,孩子能够做到不还手是很不错的,因为毕竟妹妹还不懂事。但是被打了耳光,孩子自然很气愤,所以就累积了很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要么以正常方式释放掉,要么在自己或他人的安慰劝说下化解掉。
在此类情况下,我不赞成忍耐,因为这是忍不住的,结果是只能打自己两个耳光来宣泄一下。其实很多儿童的自残行为就是一种非正常的情绪宣泄方式——但是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以这种方式宣泄的习惯。
安慰劝说孩子,使之不良情绪得到化解,这自然是长久之道。可以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想,有一个合理的认知,逐渐形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会有助于他化解类似的压力、情绪,这也是我倡导的认知疗法。在这个事例中,妈妈对孩子的开导是比较智慧的,但是在短期之内,特别是情绪强烈的时候,我提倡首先进行情绪的宣泄。
在这个事例中,我建议: 告诉孩子在受委屈的时候可以立刻进行有节制地宣泄。
孩子虽然不可以打妹妹,但是也不要压抑自己,敢于表达真实的情感:表达他的愤怒,可以训斥他的妹妹,即使吓得妹妹哭了也没事。一则,宣泄了情绪;二则,这对于妹妹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她会懂得自己任性的后果。告诉孩子有些情况下需要忍耐,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马上发泄的。
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重视道德的培养,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同时也要让孩子理解好道德的“尺度”,不要被误解的道德所压抑。举个例子,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误认为自慰行为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出于性本能而自慰的时候,会背负很大的道德压力,很焦虑自责,但自慰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这个事例与之虽然完全不同,但道理是相似的。孩子可能觉得要让着妹妹,要忍耐,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把握不好这个尺度,连发火可能都觉得不好,所以虽然气得鼓鼓的,但是觉得应当做个宽宏大量的哥哥,如此就压抑了自己的怒火,最后只能通过特别的方式宣泄。
压抑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一大根源,本来应该宣泄的东西让它在心里积累,如果多次都是如此,积累得太多,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篇6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我们几个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在批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
“王老师,你看看,这个学生就写这么一点点,这可怎么批?”刘老师一脸苦笑地把一本作文本递到我手里。我读了起来。原文如下:
打球记
下午我放学回来,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打球。
于是,我放下书包,拿着篮球从楼上跑下来与小伙伴一起打球,我高兴地不得了,与小伙伴们商量一人投一个看看谁进的球多,我一共投了16个进了6个,小伙伴投了20个进了10个,我热的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真shuang啊!
“除了有些标点不恰当,写得不错呀!”我笑眯眯地看着刘老师。
“这么短,还行?”刘老师一脸惊讶,“至少应该写一页呀!”
“文章长了就好吗?再说,这是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呀!”看着刘老师似乎有些松动的脸,我乘胜追击“你看,题目是‘打球记’,不俗;打球这件事交代得清楚、明白;‘我高兴地不得了’‘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些语言多形象!”我越说越兴奋,仿佛看到了那个满头大汗在打球的小男孩。
在我的力荐下,刘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真不错!”看着刘老师把这篇文章划入了“良”的行列,我也松了一口气。
【反思】
习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除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外,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什么呢?周一贯先生说:“作文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由此可见,写作更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既如此,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表达清楚即可,何来字数论英雄?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师已经忘记了作文的初衷,习惯于拿着“立意要新颖,选材要积极,中心要突出”等一些“好作文”的框框去卡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觉得作文最少要写“三百字”。结果,学生越写越干,牙膏越挤越少,以致最后,每到作文课,学生哀声叹气、愁眉苦脸,毫无表达畅快之感。究其原因,都是那些“用心良苦”的要求惹的祸。那些要求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看上去金光闪闪,实则束缚了孩子的心灵。难道孩子的习作不必引导吗?非也。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对小孩子我是采取一个比较自由跟放任的态度,我觉得就好象种树一样。树刚开始长的时候,你就说要剪成一个样子,开始剪,剪好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树长不大。树要什么时候才能剪,一定要长大的时候才可以修剪。”我觉得这些话同样适用于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那么在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降低起点,激发兴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星星眨着眼睛,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写下对世界万物的感受,本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可是我们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么多的要求,一股脑地涌来,本来就很幼稚的心灵,不懵了才怪呢?所以,在学生刚开始习作时,我采取散养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不提出干巴巴的要求框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引导学生写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昨天晚上,我和小蟋蟀到月宫里玩了!”我神秘兮兮地对孩子们说。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你骗人吧?”
“老师,你做梦了!”
……
我笑而不答。胃口吊足了!好,大屏幕出示谜底:夜晚的花园里,小蟋蟀依偎在祖母的怀里静静地听故事,蟋蟀爸爸在优雅的弹琴,蟋蟀妈妈呢?噢,借着月光在欣赏今天刚买的裙子呢。忽然,一个亮闪闪的小家伙落在了玫瑰花瓣上,原来是小精灵叮叮咚来了!小蟋蟀一股脑儿从奶奶的怀里爬起来,和叮叮咚攀着树枝荡起了秋千。一荡,到了水星上,再一荡,来到了月宫里……
“噢,原来是老师写的童话呀!”
“对,老师在童话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有什么梦想,让我们也去实现它。当然,出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最想到什么地方去,最想变成什么,最想做什么事。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是什么。”
“在大森林里,一颗紫色的露珠乘着风环游世界……”
“野人岛上有一个红头发的小精灵,她到矮人国去玩……”
“很奇妙吧,这就是写童话。怎么样,快写写自己的梦想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下子,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被打开了,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自己的童话之旅。至于童话的幻想性、夸张性,学生能悟到多少是多少,我不加强调。
没有刻意的要求,学生乐写就足矣,哪怕写的是流水帐。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习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当然越来越愿意写了。至于写作技巧之类,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
二、蹲下身子,赏识童心
很多老师不愿批阅学生的作文,觉得那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的确,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反映他们的世界,无非是小伙伴闹别扭,过生日送礼物,养小狗、小兔……如果我们用成人冷静的目光和理性的思考去读学生的文章,难免觉得幼稚、寡淡无味,很难找到可以共鸣的地方。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因此,教师要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文,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这样,我们就会读到意蕴生动的语言,就会发觉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却举足轻重。
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早晨,露珠妹妹从梦中醒来了,她眨眨眼睛,伸伸小腰,从绿色的小滑梯上溜了下来……”会由衷地觉得:孩子,天生的诗人;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小乌龟笨笨,胆子似乎很小。水一有动静,它就沉到缸底,头缩进壳里,小小的尾巴紧紧地贴在壳的后面,一动也不动。等水里恢复平静,它才慢慢地把小脑袋探出来,用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四周,似乎在观察敌情,又过了一会儿,见还没动静,便又去玩耍了”会忍不住叹服孩子观察的细致,更感动于孩子的那份执着与认真。
三、利用讲评,放开表扬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孩子,我觉得讲评的目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指导,更重要的应该是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因此,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交来的每一篇作文,我都会戴上放大镜寻找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也都会得到肯定。然后我再利用讲评课把学生作文里闪光的语句、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都收集起来,哪怕是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也选择其可取之处,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大加表扬。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会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真实的表达 篇7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涌入和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然而, 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剪辑过程要求也非常严格, 不仅要求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还要求后期制作出来的新闻会受到人们的阅读和喜爱。这就需要剪辑者有一定的电视新闻剪辑水平和职业道德, 在剪辑过程中, 能充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因此, 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如何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 是非常值得电视新闻剪辑者深思与研究的。
1 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信息真实有效的重要作用
1.1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提高新闻的收视率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能够系统的、形象的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 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传播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等特点[1]。因此, 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 保持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对于一个新闻剪辑者的一个重大考验。在电视新闻的剪辑过程中, 剪辑者要充分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用事实来吸引观众的眼眸。现在的人, 尤其是一些经常关注社会公益的人, 都非常的关注电视新闻, 这就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非常高, 如果一条电视新闻在拍摄的过程中, 拍下了信息的所有内容, 但是在剪辑过程中, 剪辑者不注重信息真实性的表达, 那么, 这条新闻就从有价值的新闻变为一文不值。因为, 不真实的新闻是欺骗观众的, 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从而会导致新闻信息的收视率降低。因此说, 真实有效的电视新闻信息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1.2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报道时事
电视新闻主要是依靠镜头来传播信息, 记者通过前期的拍摄收录了大量的新闻信息和视频画面, 后期的新闻剪辑则需要编辑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掌控能力和制作技巧, 能够使新闻作品报道的事实效果与客观事实尽量吻合[2]。所以, 在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 剪辑者一定要熟悉剪辑技巧, 培养电视新闻剪辑真实有效性的意识, 掌握新闻剪辑的逻辑性以及新闻信息表达的真实性。在新闻剪辑过程中, 剪辑者根据时事的主观要求和客观条件, 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 真实的新闻信息, 可以让广大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3 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可以增加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之间以及与自然万物共同有序发展的客观实际, 体现为信息的真实性、事件的新鲜性、分析的公正性、表达的准确性, 它是决定一个新闻作品是否传播的主要标准[3]。然而, 一个新闻作品是否具有真正的价值, 是由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观众的喜爱决定的。如果一个新闻作品, 它报导的是时事, 但是在后期的剪辑中, 剪辑者没有掌握剪辑的技巧, 从而使新闻作品失去了真实性, 那么, 即使它报导的事件再真实, 观众也不会喜欢的。尤其是在现今信息化的不断涌入,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时代, 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是尤为的重要。因此说, 一个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增加新闻的价值。
2 在电视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如何表达信息的真实有效
2.1 以事实为依据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 事实摆在那里, 即使人有三寸不烂之舌, 也无法改变事实。电视新闻也是如此, 一条电视新闻作品, 如果它是实事报导, 那么即使有人想要质疑这条新闻, 那么也无济于事, 也改变不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信息被要求真实有效, 这对于新闻后期的剪辑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剪辑适当, 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剪辑一旦有所失误, 那么这条新闻作品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 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剪辑,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例如:2014年7月7日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件, 在2014年7月18日, 航空公司最后确认客机上遇难人数为298人。有3名婴儿不在之前的名单之中。乌克兰官方称机上无人生还。此外, 现场找到荷兰、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公民护照, 还发现了一个中国香港人。这是近年来发生的一起轰动全世界的航班失事事件, 事态非常的严峻, 但是, 即便飞机失事伤亡人数比较多, 航空公司和新闻媒体还是对事态的发展进行了最真实的报导以及最真实有效的剪辑。让全世界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关于航班失事的最新消息。像这样的真实报导, 能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的真实以及时事性, 更有利于人们接受。
2.2 以最具吸引力的开头进行新闻剪辑
电视新闻剪辑中, 选择好第一个镜头非常重要, 它是一条新闻的门面, 也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没有一个好的开头, 整条新闻的重点就无以显现。好的开头画面不但能在见面伊始就传播重要信息, 而且能激活带动其他画面, 从而提升整条新闻的吸引力。第一个镜头找得恰当、准确, 就能紧紧抓住观众;找“砸”了, 整条新闻也就没戏了。但往往第一个镜头也是最难选择的, 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 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4]。所以, 在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 剪辑这一定要选择一个最完美的开头进行剪辑。例如:在近些年非常火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的制作当中, 剪辑者就会运用一个好的开头来吸引观众的兴趣。大本营是一种以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做游戏以及访谈的一类节目, 在节目的开头, 导演会放映整个节目的流程, 而大本营的剪辑师可以说是技术高超, 每次开头的剪辑都非常的精彩, 把观众想要在整个节目中了解的内容都在开头来放映一小段, 这样就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从而使观众对节目更加的感兴趣。所以说, 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达到电视新闻的价值。
2.3 从小细节中对新闻信息进行剪辑
有句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注重细节, 做到谨慎更谨慎, 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在电视新闻信息剪辑过程中也是如此。那么, 如何在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有效的同时, 做到不忽略细节, 在细节中寻找新闻要点, 也是对一个新闻剪辑者的巨大挑战。
例如:访谈类节目《艺术人生》, 这是一个侧重人物内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的一类节目, 比如在《陈凯歌专辑》这期的录制当中,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 陈凯歌一直把手放在他的右腿上, 在节目访谈过程中, 显得他非常的拘束, 然而, 就是这一细节, 被节目的剪辑师发现, 并详细询问陈凯歌才知道, 原来他的裤子上有一个斑点, 他要注意。就是这一个很小的细节, 就能充分体现陈凯歌是一个追求完美并非常有内涵的一个人, 同时也真实的表现出了他自身的特点。在剪辑过程中, 剪辑师注重细节, 并做到用心的剪辑, 不仅能充分体现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而且更容易引起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兴趣。所以说,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 一定要要求剪辑师细心、耐心的进行剪辑, 这样才能从细节中发现新闻自身具有的价值。
3 结语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电视新闻媒体可谓到处可见, 然而有一些电视新闻媒体对时事的报导并不真实有效, 这令人们感动非常的反感, 从而失去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因此, 在电视新闻信息拍摄真实的基础上, 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必定有一个好的摄影师和一个技术高超的剪辑师, 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电视新闻的真实有效, 会使人们更好更准确的了解新闻时事, 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 在电视新闻信息的剪辑过程中, 剪辑师一定要注意信息真实有效性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胡婷, 赵剑唫.浅谈电视新闻中的剪辑技巧[J].中国报业, 2013 (01) .
[2]任玲.电视新闻剪辑过程中信息真实有效的表达途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 (18) .
[3]陈志毅.新闻价值异化现象浅议[J].新闻传播, 2013 (02) .
真实的表达 篇8
一、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的“真实”观
纪录片按照题材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技类的纪录片,而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属于社会人文纪录片的重要研究范畴。因为,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是通过历史资料的整合,对历史认知、反思,用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的叙事视角,给予观者。其实, 影像不等于“真实”,真实分为三个层次,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和哲理真实[1]10,其中哲理真实是真实的最高层次,具有普泛的社会意义、人性价值。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因为真实是相对的概念, 尤其是纪录片的创作中,不同纪录片创作者拍摄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纪录片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真实。
但是历史档案纪录片想要表达“真实”之观感,亦有很多难点,例如,如何把繁多的历史资料重新整合,如何利用新技术来表现过去。因此,历史档案类纪录片除了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空镜头”、“情景再现”等,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变得更加重要。北京卫视2009年开播的《档案》,属于运用档案展示的手法,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栏目,在摄影棚内运用3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将过去的真实历史、档案类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质,档案资料不易保存。但是这种档案数字化的保护方式,却让观者感受第一手档案资料,用真实的材料说话。历史是延伸的,能够运用新技术、新的叙事手法,把“真实”的历史无限追溯和延伸,已经成为当下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的大趋势。
二、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表现“真实”的叙事手法
最早提出历史和史学思想如何用影像表达的是在1988年,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书中提出 “影像史学”的概念,并且作者提出了书面的内涵转换为影像是否有损失的想法。因此,如何看待新生的历史纪录片叙事手法对历史的“真实”表达变得更具意义,以下的几点正是基于此,进行历史类纪录片表现“真实”的叙事手法的研究。
1.“口述历史”。以往的历史档案纪录片,善用官方人物的话语,但却常常忽视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愿望,尤其是真正了解“历史”的那些人物。“口述历史”就是用一个人的视角来看历史,讲述历史。讲述者的言词仅是作为一种见证而被引述,并非终极,只是一种被历史合力所构建的可能存有“偏见”的“声音”,但可使历史相对完整和客观,挖掘历史潜在的多种可能性[2]165。以贾樟柯2009年导演的《海上传奇》讲述的上海历史故事为例,为了突出人文主义和普通民众的声音,贾樟柯不仅把镜头植根于表现上海的城市环境,更采用了大量人物的口述,从陈丹青、杨小佛到杜美如,再到新生代上海人韩寒等十八位讲述者,这一系列人物的采访穿插历史事件发生的字幕,充分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迷恋。因为“口述历史”是最富理解性的,勾勒出大致的历史轮廓。历史的沧桑感与富有历史、时代感人物的采访口述相结合,更体现出历史的沧桑与人的命运。
2.“现代技术还原历史段落”。随着影视艺术制作技艺的进步, 技术的力量也在改变着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回顾纪录片的诞生时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纪录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中,它却以搬演的方式翔实地描述了因纽特人修建冰屋、用渔叉捕鱼等业已消失的传统,观众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搬演来的场景,认定它们就是现实本身,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展开的特殊地域背景。地域的偏僻给人带来一种时间上的疏离感[3]4。加之很多场景在导演拍摄时,难以捕捉到,只能进行人物扮演。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了解世界、 了解历史的视阈变宽,如果再在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大量进行搬演甚至人物扮演,那历史档案类纪录片中那些逝去的时间和空间, 便得不到受众的有效认可。然而技术提供了还原的可能。现代技术的进步,还原历史段落,这也并不代表是对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违背。虚拟现实所提供的,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物质现实的复原,是影像本体论的数字化延伸,这种还原是真实再现无法实现的,其对真实的还原程度,更是真实再现所无法企及的[4]184。以我国传统历史纪录片拍摄为例,大多是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堆砌,是一种平面的表现手法,而新技术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特技摄影、 3D、玛雅等技术的普及。《郑和下西洋》、《大国崛起》等都运用了数字技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生动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瞬间。《故宫》中更是将故宫建造、位置环境等整个变迁过程“立体”展现,一切历史人物,变得活跃,千万兵马摇旗呐喊等场景完全“复活”,数字的影像技术,赋予了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更翔实的表现手法,也用精美的视听效果抓住了受众。
3.“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真实再现”也叫搬演或者摆拍。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人物扮演和场景搬演的方式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这也就正如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曾所说的“重拾现场”。真实再现的几种方式:局部暗示、场景重现、戏剧段落再现、变形再现、模拟历史人物的主观视野。“历史”的本质属性就是“真实”,因此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必须遵循事实拍摄,因此对于纪录片中是否能够运用“真实再现”, 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因为演员如何把握住历史情境的还原程度,以及完全复原原来的历史面貌是不可能的。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大明宫》中,几乎为唐朝中每一个历史人物找到了扮演者, 片中画面构图精巧,但是人物没有一句台词,一切靠解说词来完成画面阐述。导演周兵在2005年拍摄的《敦煌》,更是“用一个人物亲身经历的事件切入。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呈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几乎完全是用剧情的推进片子,演员成为故事的主角,运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但如同《大明宫》也是靠解说词完成台词,这种“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必须以历史的准确性为基准,这样才能让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三、历史档案类纪录片“真实”叙事手法的再认识
真实都是相对的,绝对真实只是一种人类理想、精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永恒神话,纪录片不可能达到并获得这种神话,它是存在于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神话[5]42。致力于表现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是纪录片不变的定理“,真实”也总是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关于历史纪录片的“真实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纪录片从真实的再现,走向了虚拟的真实。如果用纪实和虚构的拍摄手法将纪录片分类,则将其分为纪实和虚构的创作手法。因此,要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来看待纪录片,因为技术层面的东西虽为虚构的拍摄手法,但是, 这却为历史类纪录片,尤其是年代久远、资料缺失等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观众开阔了视阈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综上,历史是文化的溯源,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正如贾樟柯说,“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人类不可能拥有绝对意义的“真实”,对历史类纪录片来说,“真实”不应是一个学术的藩篱,还停留在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是应该赋予“真实”更广阔的表现历史的叙事手法,接受多元化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叙事手法,挖掘历史类纪录片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历史档案类纪录片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极具历史感的片种,本真也在于对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乃至个人生活的真实表现。 历史档案类纪录片打破了国界,在感情日渐苍白、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让观众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维度。纪录片亦是人类文明的一盏明灯,带着诗意前行。正如著名纪录片学者何苏六所言,你的艰难与执着可能就是我明天需要面对的;我的温暖与幸福也许就是你昨天走过的。
摘要:纪录片是视觉艺术中的精神之巅,本文基于哲思性最强的历史档案形态的纪录片进行研究。基于近年来热播多部纪录片和节目,国内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明宫》、北京卫视的《档案》等,探讨其“口述历史”、“现代技术还原历史段落”、“演员再现历史情境”等具代表性的叙事手法如何再现“真实”。
真实的表达 篇9
一、分类,让情感流露不会断断续续
练习课,不像阅读课的故事情节紧凑连贯,总是呈现一段一段的形式,有些练习题在上下题之间根本没有联系,学生学起来常常有跳跃感,情感的迁移容易受阻,导致练习的效果下降。
新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见,教师在备课之初,可以对练习课通盘考虑,情感相近或相似的可以归类,需要借助前期课文旧知的也可以单独与复习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练习通过归类就形成了不同的小组合,教师教学时也不必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可根据学生的情感线索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 避免学生在学习时对固定模式产生疲惫感。这样,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减小了学生练习课学习的坡度,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在教师引导学生入境后,学生的情感表达不至于断断续续,从而提高了学生练习课的学习效率。
二、共情,让情感表达实时而真切
低年级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课堂需要情境引起他们的共鸣。以往我们的情境创设总是侧重于篇章的教学, 而对于屈指可数的练习课教学,大多数时候只是匆匆创造模糊的情境,不管学生是否全部“入境”,又匆匆进入到下一项的练习中去了。练习课上完后,学生真正能学懂、学透、学有所悟的,少之甚少。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可见,扎实有效的练习课,不能忽视情感的实时真切性。那么, 练习课教学如何摆脱墨守成规的现状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共情”。共情,“是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及体验”,属于心理学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同感心”。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教师需要与学生“共情”,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自我探索,促进自我表达,促成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练习题的实质。教师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 结果弄丢了练习课的真实目的———练习。特级教师陈萍的练习课教学就颇有意味,她在讲《咏鹅》时,寥寥几个表情、动作,就已经让学生跃跃欲试了! 这样恰到好处地抓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省时高效,学生的情感表达适时又真切。教师的共情,在此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让情感表达更加真实有效
在常态的语文练习课中, 我们误认为教学环节的情感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运用,能呈现在纸面上的是一道道正确的答题,至于情感,那是看不见、摸不着、考不到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在批阅答题时就越来越难看到灵动的文字。
练习课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字的运用技巧, 也不能忽视情感表达的真实有效。这种有效是通过一道道答题来体现的。如成语积累“读读背背”,背诵对于记忆力旺盛的孩子来说并不难, 难就难在真正的运用上。怎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呢? 特级教师陈萍在练习课上教学与至爱亲情有关的成语时,就善于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展开丰富想象。她在教学“骨肉情深”“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时,先让学生看妈妈和孩子的图片,感知动物母子间的深情,接着观察婴儿吃奶的温馨图片,使学生情感得到共鸣,最后出示妈妈照顾生病孩子的图片。学生的情感不是跳跃性的,而是一点点靠近生活靠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成语的深刻含义并运用。这样的运用性学习, 才是达到练习目的的有效利器。
真实的表达 篇10
2016年1月30日,青年小提琴家王之炅应邀参加2016中国·福州第三届国际音乐大师班活动,为榕城的爱乐者们献上了一场国际水准的听觉盛宴。笔者聆听了当晚的独奏音乐会,深深折服于演奏家卓越精湛的琴艺和冷静沉稳的演奏台风,以及小提琴与钢琴伴奏之间近乎完美的协作融合。
音乐会演奏了8首中外名曲,既有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大利组曲》、贝多芬的《第五“春天”奏鸣曲》、福雷的《摇篮曲》等古典大师的经典作品,又有我国著名作曲家陈钢的《苗岭的早晨》、沙汉昆的《牧歌》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曲目。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各国音乐不同风格的演绎,将小提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精致迷人的音乐特质生动地展现出来,让现场的每位听众都沉浸在每段旋律、每个音符的轻盈灵动之中。细腻绵长、活泼跳跃的琴声,陪伴我们度过一个深情而难忘的古典音乐之夜。
当晚音乐会演奏的每首作品都值得可圈可点,特别是《意大利组曲》、《苗岭的早晨》、《牧歌》、《卡门幻想曲》这四首乐曲,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音乐印象。现场时时响起的热烈掌声,也证实了听众对演奏家的欣赏与喜爱。
开场的《意大利组曲》是一部“古组曲”风格的作品,内中包含六个风格各异的乐章。相比斯特拉文斯基以往“怎么难听就怎么写”的创作风格,这部作品倒显得出奇的优美动听。尽管各乐章写得都很有音乐性,但却不容易表现得好。演奏家虽追求细节上的完美,但她更注重乐句的整体结构和旋律线条,这种演绎方式让人感受到一股文雅的抒情性和一气呵成的歌唱感。她的演奏,融热情与理智于一体,充满了迷人的音乐魅力与个性,在听似直接、明了且有一丝俏皮的音乐风格下,常常掩饰着一份深刻的情感表达。
上半场音乐会在贝多芬《第五“春天”奏鸣曲》温暖柔和的音色中结束。尽管只演奏了两部作品,但演奏家那既富有穿透力,又不失甜美、温润的漂亮音色,激发起听众对她音乐素养的兴趣。她的音乐修养,不仅表现在精致利落的发音、戏剧性对比的音乐张力、娴熟而完整的技术技巧等方面,还表现在她落落大方、成熟稳重的台风,以及她与钢琴伴奏之间完美融合的音乐对话上。聆听这美妙动人的琴声,感受着音乐带给我们的各种美好与感动,这种和谐的共鸣尤为珍贵。
经过上半场的热身,下半场的音乐气氛更为高涨。中外曲目的演绎无不建立在对乐曲情感的深度把握和对技术技巧的全面掌握上。两首中国作品《苗岭的早晨》和《牧歌》的演奏,让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
作曲家陈钢的《苗岭的早晨》改编自同名口笛曲。该曲音乐风格轻巧灵动,清丽婉转,欢快自在的旋律和错落紧密的节奏将乐曲活泼的音乐性格精致地刻画出来。演奏家综合应用左右手配合技术,成功表现了高把位的滑音、泛音、颤音、同音换指等高难度技巧,在钢琴伴奏的协作下,生动模拟了林中鸟叫的各种声响,描绘出一片百鸟晨鸣的热闹场景,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朝阳初升的清新怀抱中。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不禁令人赞叹、佩服。
如果说《苗岭的早晨》展现的是大自然充满活力的晨起景致,那么作曲家沙汉昆的《牧歌》描述的则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状态——和谐、安宁、沉静。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让该曲呈现出令人流连忘返的音响效果。温和圆润的发音,细腻柔美的揉弦,粘连流畅的运弓,再加上绵延不绝、气息悠长的乐句划分,将大草原辽阔无际的角色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让听众沉醉在柔软舒展、沁人心脾的音响中想象着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演奏家对乐曲情感内涵和民族风格的理解,远超出了我的音乐预判。她在弓段、弓速、弓量、揉弦等方面的合理运用与分配,让人体验到的不仅是宽广舒缓的饱满音色,更多的是浓浓的长调民歌风味和对壮美草原的热爱。
终曲以德国作曲家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为当晚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该曲根据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音乐改编而成,融入了钢琴的火热炽烈和小提琴的温柔缠绵,充满吉普赛风格和炫丽色彩,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只有演奏家才能很好地掌握它。
钢琴伴奏一开始就以强烈的节奏和斗牛士主题音乐渲染了该曲热闹欢腾的凯旋气氛。钢琴声一停下,小提琴就爆发出一个气势恢宏、快速上下行音阶式走句的长大引子。这个气势宏大的开场白,运用了小提琴高把位快速换弦换把和高把位滑音等华丽技巧,最后在平静的单音中结束了该序奏。
当钢琴以左手奏出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小提琴则立即演绎出那首著名的唱段“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洒脱有力的三连音节奏和持续下行的半音音调极具诱惑力,将女主人公卡门奔放不羁、华丽飘逸又活泼轻佻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紧接着,小提琴以柔弱的力度奏出一段缓慢而厚实的旋律,温柔的内心开始深沉地歌唱。随后钢琴先奏出著名的塞吉迪亚舞曲旋律,小提琴重复该曲调,并展开了热烈的双音、拨奏、和声、泛音、颤音等各种复杂的演奏技巧。最后小提琴先用泛音轻柔地奏出著名的吉普赛舞曲主题,钢琴随后重复了该旋律。演奏家将这段华彩曲调的音乐情绪处理得爽朗、大气。直率粗犷的拨弦、泼辣野气的滑奏、热情洋溢的震音,女主人公卡门欢快狂放的音乐形象由此获得升华。尾声阶段,尖锐的戏剧冲突和艰深的演奏技巧都达到了极致,辉煌的颤音和洒脱的滑音过后,是沉静有力的拨奏声,终止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全曲。
音乐会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回想起这次独奏音乐会,笔者心里始终充满了向往和感动。正如演奏家所说,她首先是一位倾听者,倾听着借由自己的双手传递出来的音乐,然后才是一位表演者或创作者,体会着自己参与其中的音乐思考、想象、创造与快乐。演奏家虔诚而真实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她与钢琴伴奏之间浑然天成的协作配合,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美妙的音响感受和音乐的欣赏价值,还有一种心灵的触动。这种在音乐中感悟到的自然纯真、和谐安宁、宽广包容、激动狂热等各种生命状态的心灵体验,才是最美好而宝贵的。
参考文献
[1]胡越菲.王之炅:爱音乐,也爱阅读[J].音乐爱好者,2012,04:14-16.
[2]李严欢.“炅”然不同的琴韵[J].音乐爱好者,2005,11:34-35.
[3]孟建军.小提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J].乐器,2007,03:56-57.
[4]王之炅.邂逅哈农库特[J].音乐爱好者,2012,01:39.
[5]王之炅.斯拉特金:我能适应不同的音乐风格[J].音乐爱好者,2013,12:24-25.
源于生活感悟真实乐于表达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现实生活
每到作文课,学生就倍感烦躁,提起笔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如何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在学生的天地里,作文应该是自己的,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教师应以多方面因素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上,开拓思维,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一、走进生活与体验生活相统一
1.细致观察,记生活随笔
陶行知先生在“六个解放”理论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使他能干、能想、能说,而完成这一最佳理论的环境是大自然,大社会。这段话明显提出,写作文就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体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树木……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上学生的细心观察与感悟,这样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了。所以每次作文之前不着急给学生命题,而是让学生按量记生活随笔,放手让学生记认为自己想记的、值得自己去记下来的东西,不要做过多要求,重在抓住美的瞬间。比如三年级习作调查家乡的变化,课前先布置学生对自己每天所经过的周围环境进行细致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经过几天的时间,学生详细地记录下了以前自己没留意到的现象:路边随手丢垃圾的,小摊前买小食品随手丢包装纸袋等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并从中明白了环境保护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讲卫生,人人爱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丽。这次作文是比较成功的,是学生学会观察的结果。
2.走出教室与家门,去体验生活
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束缚了学生,让他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没有激情、没有乐趣,写作文更是“无米下锅”。所以教师可结合作文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去体验生活,在外面更广阔的空间里身心得到放松。比如学习《风筝》一课时,学生显得特兴奋与激动。可是在拓展时让谈们说一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他们却各个语塞说不上来。正赶上春季,我布置课外作业去放风筝,要求把放风筝的过程及心情写下来。从作文中看得出放风筝不仅带给学生快乐,还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呼吸新鲜空气之后的舒畅与轻松,真实亲切自然。
3.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
学生的语言积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几篇课文,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在于课外阅读的积累。生活是个大课堂,电视广告语、路边宣传语、标语、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等都是积累大量文字、词汇、句子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课余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比如低年级提倡亲子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等。更重要的是,给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以及分享读书乐趣的机会。亲子阅读满足了学生听故事的需求,诱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使他们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这种感受是来自于真实情感的体验,作文也就不会出现空话、假话、套话。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兴趣,让学生喜爱书本。亲子阅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校我们可以采取赛读、自由读等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书读多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就会达到。
二、生活与习作相统一
1.先说后写,说写结合
人教版教材编排单元习作之前先是口语交际,每写作文之前,教师不必着急让学生下笔去写,而是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搜集口语交际表达的素材,然后拿到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个人说,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所感悟的,教师不要做过多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等讨论结束后,再征求意见,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回忆一下写下来,放手让学生去写,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2.开展实践活动,动写结合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关心社会,从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渴望想了解课堂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拓展视野,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热心参加校园活动、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记录自己亲自动手后的感受,积极进行看说写、动说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笔,能够主动去说去写,这便是我们要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