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通用12篇)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1
近年来, 虚假报道、失实报道屡屡可见,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这不仅误导了受众, 还严重损害了记者、媒体乃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动摇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 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新闻真实性含义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本书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认为, 新闻本源是物质的东西, 事实第一性, 新闻第二性, 即先有事实然后才有新闻报道。基于这一认识, 要求记者在报道时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要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符合,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是对记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同时也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果是主观想象或者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那么就成为不了新闻, 任何抛开和背离事实报道新闻的做法都有违新闻真实的本质。
近年来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焦点访谈》, 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也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个栏目。作为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 它的定位就是“用事实说话”, 正因为用事实展现真相, 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 赢得了权威, 深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1.新闻“五个W”要真实准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就决定了记者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 获取事实的真相, 确保新闻的的五个W:What (何事) 、Who (何人)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y (何故) 等必须准确无误。新闻的五个W是新闻产生的前提和构成的元件, 也是新闻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所引用的材料、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 做到全面、客观, 实事求是。不能捏造事实、夸大事实, 道听途说、虚构、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进行假新闻报道。
笔者曾经历过, 有人报料说一退伍军人白手起家, 经历过无数的艰辛和失败, 终于创业致富成功, 现种有300亩的柑桔及养了几十头母猪, 年纯收入近200多万, 其创业经历曲折事迹令人感动。但笔者到现场一看, 退伍军人只是种了几亩的柑桔和几头猪, 年收入不过是几万而已。所以, 新闻报道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 来源必须可靠真实, 要坚守新闻核实, 不能凭空捏造道听途说, 未经证实的消息、信息一律不得采用。同时, 要确保把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贯穿到采编工作的各环节, 制定严格的流程和监控, 确保新闻的“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 真实客观。
2.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新闻记者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但近年来, 有的记者愧于这称号, 为了贪图扬名立身、谋取私利或者道德缺失、责任缺失甚至因某种潜规则,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层出不穷。那什么是虚假新闻呢?虚假新闻就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 带有个人或他人的主观意愿,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 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而失实报道则一般情况是在一些失实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 凭借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和扩展, 或者无端地对事件结局给出似是而非的预测和推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依然层出不穷, 特别现在是“自媒体”时代, 谁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 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 便成了“新闻”。如果是事实还好, 但如果是不实事实那么就很容易成为生“假新闻”了。
如“千年木乃伊诞下活婴奇迹存活72小时”这条新闻, 图文并茂令不少网友惊诧不已, 有的一看就断定是假的, 但也有的信以为真的。但后经证实这是一条虚构新闻。前段时间有网友发上来的“烂棉花做大米”这条视频新闻, 更让广大网友表示很震惊, 一时间微博微信圈里大量转发, 恐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之后记者展开调查证实原来视频中的车间是塑料造粒工厂, 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 所谓的大米其实是塑料颗粒。类似还有网上热议的“东莞警方将拘留非法同居者”、“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等新闻, 这些都是网友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发布, 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果一旦出现失实, 那么作为媒体就要及时纠错, 公开更正并向受众、当事人及相关单位团体进行道歉。并检讨造成失误的原因, 并通过教育, 加强把关和完善机制等方式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如中国新闻网2013年刊发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 一时引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官网转发而成为网上热点新闻。后经深圳媒体证实, 这条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不符合事实真相。, 当事记者郑小红收到这一条社会来稿后, 没有核实事情的真相就发上中国新闻网, 并署名是记者采写、摄影。此外, 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缺失也导致了这条虚假新闻在社会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此, 中新社对当事记者郑小红和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作出处理, 并进一步加强审核机制等采编流程管理。郑小红也承认“未能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 没有尽到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底线, 一切新闻都必须真实, 这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这是媒体从业的原则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 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支柱。
由于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混淆视听, 会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严重的伤害, 对于新闻界自身来说也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尤其是法律类, 医学类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 会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既然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那么, 就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如果忽视真实性, 那么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 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会急剧下降。特别是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敏感事件和重大事件时, 如果公信力一旦下降, 势必会引发信任危机。
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闻的真实性, 关乎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新闻报道, 那么就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新闻报道是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 那么就是错误的舆论导向。媒体既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就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要加强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防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要加强专业精神的培养, 培养新闻从业者的独立判断意识、中立和平衡报道立场, 不带个人偏见、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要强调新闻自律约束, 特别现今的环境, 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职业道德意识有可能变得淡薄;要恪守职业道德, 完善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从业资格制度, 建立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机制, 坚持采编、经营分开等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 , 建立记者采编活动信用记录体系, 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 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 事实和数据要核实, 不做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五个W,公信力,正确舆论
参考文献
[1]柳斌杰.蒋建国:《新闻记者培训教材》;人民出版社;2013-8-1
[2]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0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第4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8-01
[5]童兵:《理论新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1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失实这一阴影却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个阶段,是一个极难根除的顽症。
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在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受市场利益驱使,把明明没有的,但却能吸引读者的“新闻”登上报纸。例如2002年1月,某刊物刊载了一篇名为《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的新闻,报道的是山西某地的一名记者因为写批评报道而遭报复,被人贩子拐卖到一个山沟里呆了61天,最后获救的经历。全国许多媒体都转用了这条新闻,该新闻后来证明是条假新闻,这一事件对媒体的信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最近最引人注意的事件是张柏芝,谢霆锋离婚案件,两人从未说过离婚,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宣称两人已离婚。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者和新闻单位会故意隐瞒事实给读者制造假象。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记者和新闻单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把别人做的事移植到典型身上。例如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的漂亮的文艺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喜迎丰收。
5.因果不符
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是炒新闻。何谓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那些广告公司、公共公司为包装明星、宣传企业形象、推销商品,伙同新闻从业人员炒作假新闻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元月,一些媒体炒的火热的“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就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就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目的是提高三亚的知名度。炒新闻,失实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形象,降低了媒体的威信,而且间接导致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的下降。
新闻伦理下的新闻真实性 篇3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新闻伦理道德 整体真实
就像陈力丹说得那样,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商量的,它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从业准则。然而,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过程中,新闻界却出现了着这样一种现象:记者假借新闻真实肆意践踏新闻伦理道德。
如何在遵循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做到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浮光掠影”的工作特点使得记者很难做到两全,事实上,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不顾伦理道德,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新闻真实成为记者违背伦理道德的借口。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并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一方面,媒体将事实的真相客观的公布给民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使得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另一方面,新闻绝大部分又是关于“人”的报道,必然要考虑新闻当事人的情感接受,因此,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新闻从业者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完全尊重事实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本文就是结合一部分新闻报道来论述这一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平衡点。
新闻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世界各国媒体从业人员,都以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作为新闻道德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新闻真实性层面中贯彻新闻伦理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消息源的真实。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取决于消息提供人提供的消息是否真实,假如消息源不真实,则会造成虚假消息。
采访手段的真实。《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正当合法地获取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新闻工作者之间公平竞争的采访行为准则。
消息内容的真实。我们所见到的新闻消息是经过记者编辑选择的。它只是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极其有限的事件,只是选中的事件中的部分事实,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后面要探讨的新闻真实的相对性。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伦理要求,也是新闻伦理的根基。但是否可以就此把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等同于最高新闻伦理准则呢?记者是否就可以在新闻真实性的大旗下为所欲为呢?显然仅仅这样来理解真实性原则又是不够的,严格地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一般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求真原则”,它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必须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
事实表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它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新闻传播活动中伦理不仅仅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第一层面就是事实层面,本质上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也就是事实的真与假的问题,它是一切新闻伦理的事实基础;第二个层面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是某种新闻行为在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某种新闻行为是否符合基本社会伦理准则的问题,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
如何走出新闻真实性的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有赖于新闻从业人员对静态新闻伦理价值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赖于新闻传媒人在动态新闻实践过程中不发生与基本伦理价值偏离的现象,而后者处于实践层面上尤其重要。因此,唯一的方法是我们要确保新闻传媒伦理价值在其运行环节中得以充分渗透,以促使新闻真实性与伦理价值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一种意识形态,新闻在遵循自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体现一种人性关怀。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闻伦理实践。新闻工作虽然建立了某些原则,但是在新闻行为中却不可避免有其矛盾和冲突之处。李普曼曾言:“想要以现存的文献资料作基础,来建构道德规范,就好像把不断变化的事物看成静止不动,然后再来尝试理解在做的事情。”他们试图以一组固定的概念,来掌握变化万端的社会状况中的本质,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从业者不变的信条,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的前提。
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伦理监督。公众的伦理监督,是指受众对新闻传媒传播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依据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作出道德评价和判断。这是新闻传媒的基础伦理价值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公众用社会文化和道德对传媒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社会舆论,迫使传媒遵守其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没有公众对传媒行为的监督,则传媒的价值、传媒的功能都难以实现,传媒的伦理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公众对媒体的伦理监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媒传播环境。
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谈谈发生新闻失实的几个环节[J].新闻三昧,1999(9).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甘险峰.中国报纸版面[J].编辑之友. 2009(1):66-69.
[4]赵永枝.强势艺术与报纸版面的吸引力[J].采写编,1997(6):45-46.
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 篇4
关键词:新闻采写,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相关理论、自身的经验以及当前新闻媒体的关注的热点展开论述,对保证新闻真实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1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思想。
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做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我党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相关理论。从观念上予以重视,用心去维护新闻的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新闻采写中应该树立的观念主要包括: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新闻采写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作不公正的报道。群众是新闻报道最权威的检验者,应坚持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
2 深入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两点:采访中坚持真实性,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在采访中记者要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对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数据等细节信息写清楚,从细微处维护其真实。
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出现了一种“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看到一些表面的迹象,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盲目的采写,造成新闻失实。同时微博时代到来,新闻采写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尤为重要。微博成为人们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记者获得新闻现实的重要来源。但其信息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种谣言和假消息。
记者怎样在丰富的网络中线索中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呢?首先,记者需要深入调查。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词和错下结论。其次,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但要客观公正全面,不偏听偏信,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找到新闻事件的主流。对于经过调查后的事实,记者要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甄别,这样透过表面的事实,得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使新闻更有深度。
3 主动采写新闻,巧妙维护真实性
3.1 保持新闻完整性
新闻采写要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新闻的影响力。对新闻涉及到的当事人和事件进行调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责任人进行详细的取证,同时在将新闻事件加以报道后根据受众的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跟踪,因为有时候一些典型事例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报道才能发觉其舆论影响力。如果新闻采写只报道事件一部分信息,会造成报道真实性的缺失,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3.2 采写中遇威胁和阻挠,巧妙采访
《南方周末》曾调查记者因为进行新闻采访监督而遭受到人身威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记者怎样有效地进行新闻采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此时,隐性采访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记者称其为“曝光稿”的新闻采写中,记者往往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因为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帮助记者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采访的路线、寻找的人物、内容等,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对策,以防在情况出现变动时影响到采访质量或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
此外,新闻采写中曝光稿涉及到单位的利益,官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新闻采访,此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成为一大难题,也成为考验记者能力的重要时刻。记者怎样才能维护新闻真实呢?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记者的采访可以畅通无阻。其次,新闻记者要争取时间,以巧取胜。记者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采访,以雷厉风行和高效的业务能力,新闻单位拍板即发,这样就可以冲破阻力。第三,记者突出特色扩大知名度。采访时,以自身的知名度得到百姓的信任,以获取更多的真实有效的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4 结语
报实情讲真话是新闻采写的基本点。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如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同时将其贯彻到实际的采写中,巧妙地运用技能找出真相,切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莹.新闻采写的技巧[J].新闻窗,201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5
【摘要】社会舆论借助其独有的控制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国家生活包括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众伦理观念的形成,负有一份特殊而不可取代的道义责任。但是,虚假新闻往往会误导受众,形成相反的结果。虚假新闻的出现,往往跟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有关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诱惑很多,压力也很多,政治,经济,人情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沦陷的原因。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行驶大众传媒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道德缺失新闻真实性成因危害影响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对于新闻界来说,不管是从积极方面来说,或者从消极方面来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给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机遇。在年初的雪灾中,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准确反映灾情民意,热情讴歌抗灾救灾动人事迹,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5月,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新闻工作者为客观公正迅速报道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的消息进行了艰苦有效的工作,让全世界人民及时地了解了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巨大灾难以及他们在灾难面前抗争的勇气、决心和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良知;8月,北京奥运会上,广大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镜头捕捉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笔记录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声音传递了一个个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与此同时,他们还把开放的北京、和平发展的中国的形象展现给了全世界。与此同时,“馒头颁布国家标准,方馒头寿终正寝“,“奥运期间《花花公子》等允许在华销售”,“华为万人辞职事件被认定无效”,“中石油三年将裁员8万”等等虚假新闻的出现,成为了始终缠绕在新闻工作者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 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1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反应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又作用与新闻工作当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新闻职业道德, 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 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2
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大量出现的虚假新闻正在冲击着现有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无
缘无故的产生,虚假新闻也是一样,它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必然或偶然的原因。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也难免在工作当中出现失误。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3
虚假新闻的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候一个假新闻的产生,形成到公开发布是由许多外界的合力共同促成,而非某一个简单的从业者进行独家制造。4从外界客观的看来,促成假新闻的出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外界诱惑现在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追求时效追求效益地今天,媒体工作者的压力是空前,每个从业者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作出新闻,一篇新闻匆匆而成,自然而然。同时,新闻从业者也是凡人,有时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金钱之类的利益,自然便会做出违背新闻客观性的的假新闻。前不久刚发生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真假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事件就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例子了。
2.单纯追求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抢新闻是业内的“真理”。从业者自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尽快做出新闻,总有些从业者往往会采取闭门造车,直接导致假新闻的产生。有些记者进行采访,往往是匆匆的采访,匆匆的写稿,因而获得的只是表面现象,通常表面的信息经常会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这也就间接地造成了虚假新闻的出现。
3.进行推断和合理想象有时,新闻从业者为了做出独家新闻,并且取得轰炸性的效果,经常会通过一些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和推断,这样靠着想象般的推断,往往是造成假新闻产生的致命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世界所有国家制定的新闻职业道德,都把确保新闻真实性作为第一准则。5
4.政治压力在一些事关政治的事件中,迫于压力,往往会采取片面报道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新闻的客观真实的特点。并且剥夺了公众获取完整信息的权利。特别是以前,对于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采取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这自然会妨害到新闻的真实性。
5.网络转贴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同时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病毒性传播的特点,注定网路成了一个假消息产生的“重灾区”。一些不负责任的编辑往往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不加选择,不加调查就轻易转载,从而一传十,十传百,假新闻也往往会在一瞬间变成公众眼中事实上的“真新闻”。
这些原因间接或者直接造成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地缺失,给新闻工作造成的恶劣
影响,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大大折扣,从而降低了在群众心目中地形象,不但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声誉, 还会影响新闻事业的整体形象, 甚至影响到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新闻工作者对职业道德缺失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的文化劣根,许多地方政府以“掩盖本地负面新闻”为习惯,许多行业以遮掩行业丑陋的潜规则为习惯,我们这样许多庸常的人都有着讳疾忌医、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也许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这么做,但记者永远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承担着向公众报道真相之责任的职业。6
但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对新闻真实性以及舆论导向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基石,是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虚假的新闻报道,或凭空想像,或文题不符,或夸大其辞,或悖逆常识,几乎掏空了新闻的内核。不顾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蓄意造假、公然炒作,无疑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肆意践踏!
2、误导舆论,危害社会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虚假新闻不仅会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引发社会**。73、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马克思认为:“人民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8事实证明,虚假新闻会直接导致公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由此产生的深层损害和长远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如果新闻虚假之风愈演愈烈,我们的受众就会陷入无所适从、惊恐不安乃至一片混乱的状态之中,到那个时候,整个新闻事业的公信力将会遭到严重削弱,甚至荡然无存。
4、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广大群众对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认知,已经与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赖紧紧联系在一起。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9但是,虚假新闻的出现,使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5、形成侵权伤害,造成经济损失新闻报道总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负面报道、虚假传闻往往会触及到某些行业的利益,甚至会对一个行业造成致命一击。虚假
新闻往往是不真实的,往往会形成侵权,会带来不必要的新闻官司。而新闻工作者因为‘‘生产’’虚假新闻,轻则会在道德层面上的审判,重则可能要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
但凡虚假新闻的出现,就会造成这样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夸大、捏造某些政府官员个人功绩的正面报道,不以事实为依据,黑白颠倒,“个人形象”与事实真相在群众心中造成的巨大落差,势必会给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带来的损伤。另一方面是为制造轰动效应而主观策划出来的负面报道,无事生非,扰乱视听,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产生质疑。
三、如何解决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
虚假新闻让人深恶痛绝,它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是新闻工作当中的一颗毒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决的遵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不仅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找问题,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着手,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减少、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要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要做到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关键在于要有一种政治勇气,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行动决心,要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舍弃个人的一切。102、加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也很常见,其危害也很大,也是最应该避免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掌握好一种尺度,尽量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现象。同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它恶劣影响的,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113、加强制度管理,接受群众监督新闻媒介内部自身以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制度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虚假新闻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及时揭露虚假新闻的骗局,及时揭穿虚假新闻记者的嘴脸,形成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合力,营造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12另一方面,我国新闻传媒缺少外部监督力量,尤其缺少来自民间的监督力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3因此,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并认真地纠正自身的错误,与群众形成一种互动互利的良好的氛围,积极地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
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 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 远离社会!
结语
有学者著文指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 它的新闻产品不应只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担当起社会得了望者、守望者的责任, 这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价值道德, 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14
但是,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失去了新闻真实性,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将失去发展的基础。
媒体最根本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分析,并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达民意的意识平台。15在人们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发展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媒体的积极功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在具体的传播和经营活动中, 仍然有一些假新闻和低级趣味的报道出现, 某些媒体的失范行为禁而不止。16所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17
总之, 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 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 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 远离社会!18
参考资料
1、郑保卫《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新闻界》 2001年 第2期
2、刘娜娜《虚假新闻折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之我见》《攀登》(双月刊)2008年 第27卷(总第161期)203页
3、孙 慧 周启超《铲除虚假新闻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新闻前哨》第11期2005年11月2日
4、向隅传媒江湖--颠覆传媒
5、康来成《从“2006 年十大假新闻”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中华新闻报》 2007 年9 月5 日
6、曹林《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 《中国青年报》2008年1
1月07日
7、孙云合《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团结报》2006年6月27日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一卷第233页
9、常聪《虚假新闻报道的成因与危害》 《新闻传播》 2007年第10期
10、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军事记者》2001年第7期 总第486期
11、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一——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军事记者》2001年第7期 总第486期
12、孙云合《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团结报》2006年6月27日
13、蔡骏《对虚假新闻泛滥的几点反思》 《新闻传播》2006年 第三期
14、方延明《解读新闻文化的价值观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15、冷松刘国明《媒体社会责任特质浅析》《青年记者》 2008年9月
16、徐文策 郭义富《“纸馅包子”缘何出笼?——兼对媒介失范的反思》《声屏世界》2007年8月
17、贺伟志《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娄底日报》2008年8月6日
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性表达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表达;虚假失实
一、影响电视新闻不那么真实的几种现象
1.不在现场
到现场去,是获得电视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有效方法。电视新闻需要采访,需要镜头,没有现场的电视新闻,难以让人如“身临其境”,会觉得记者“偷工减料”,真实性大打折扣。现有衍生于纸媒的电视新闻存在:记者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从相关网页或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件事实经过,运用资料库中的图片、空镜头,就拼凑、组接成一个电视新闻,虽然也向观众交代清楚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但看见这样的电视新闻,和在茶馆里听故事相差不大。
2.现场在,镜头不在
俗的说来就是镜头不到位。镜头中体现出交通事故现场发生在哪了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的损失程度吗?镜头中体现出事故现场得到哪些救援帮助吗?镜头中的细节是否有感染力呢?如果这些都没有,或缺少了几项,那采访就不是一次真实性的完整展现,留给了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
3.现场在,镜头在,声音不在
在文字记者向交警、医生、目击者了解情况的同时,正是摄像记者最忙碌的时刻。镜头开机,取景,调焦,录制。大景、中景、特写……背景环境、疏导交通的交警、救援伤者的消防队员、忙着抢救的医护人员、围观的人群、撞掉的汽车轮胎……摄像记者满满录了一盘带,带着汗水和微笑,采访结束,打道回台。可就在稿成编片之际,编辑发现了问题:这些摄录回来的素材都是默片!原来摄像记者忘记了开本机麦克,原本噪杂喧闹的现场,现在正安静的躺在编辑的时间线上,鸣叫的警笛、救护车也都熄了火。本该把观众带到现场的镜头,却把我们的耳朵落在了家里。视觉到场,听觉失位,真实性的完整再打折扣。
4.现场在,镜头在,声音在,有关人员说的话却不在
前面几项的采访过程都很顺利,到了现场、了解到情况、录好镜头——带音轨的,写完稿子,编辑片子,收工!可在领导审片的时候,提出了疑问:稿子里说“据有关人员介绍,伤者伤势无大碍”,这个有关人员他说的话——注意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在稿子里的文字——哪去了?是啊,在文字记者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的时候,摄像记者正忙着摄录“撞掉的汽车轮胎”呢,没有了有关人员的现身说法,观众会觉得这是不是记者自己给伤者诊断的病情呢?领导说:至少我觉得你更像一个医生了。
5.所有的元素都在,还觉得差了点什么
审完片子,还觉得差了点什么,一名路过的资深记者看了一眼,指点迷津:“镜头的逻辑出错啦”。在预审片中镜头是这样剪辑的:①夜色下的现场——②损坏的汽车——③被救援出汽车的伤者——④现场围观的人群——⑤忙碌的医护人员——⑥被撞掉的汽车轮胎——⑦采访交警和医生的同期声——⑧呼啸而去的救护车——⑨救护车警示灯特写。资深记者说:“我会把第⑥个镜头放到第②个镜头后面,把第⑨个镜头删掉”。——删掉电影般美感的镜头,因为它破坏了这条新闻的整体。
二、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的几种表达方式
在上面的采访中,我们的菜鸟采访组听取了资深记者的建议,修改了镜头剪辑,片子终于完成了。但事实上,如果是资深记者来做这条新闻,还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1.现场出镜
现场报道可以说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也正在成为各级电视机构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既然说现场报道,一定离不开记者的现场出镜。现场出镜就好比一个出色记者所掌握的大招,大招一放,强烈的带入感一下就会把观众带到现场,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真实性的表现淋漓尽致,毋庸置疑。
2.更多层次的被采访者的声音
真实性是事实内容的真实,也是逻辑上的完整。在一场交通事故的现场采访中,我们既有交警、医生的声音,也该有目击者、双方驾驶员的声音。我们把更多的声音放进来,不是为了更“好看”,而是为了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只有挖掘更多的声音,我们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实,才会让新闻的真实更完整、立体的呈献给观众。
3.展现更多的细节
如果只是一个动态短消息,菜鸟采访组的片子可以说还是能让观众满意的,可是很多时候记者要做好深度报道的准备,如果把这次的交通事故做成深度报道,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细节。虽然我们不能带着主观臆想去采访,但也许你在采访中挖掘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条社会短消息“上头条”。
4.镜头的现场情绪
对于一名资深的摄像记者来说,摄录已不单是要拍的稳、准、美,镜头更应该带有一种复合现场情境的情绪。举个例子,我们常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队整齐着装的执法人员进行检查,现在很多电视台领导都会要求摄像记者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我对此持不同意见,有时拍得稳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在这样的检查行动中,一队执法人员急冲冲的走进市场,而带着三脚架的摄像记者此时却早就选择好了一个绝佳位置,调好了一个很棒的构图、景别,等在那,执法队伍入画、跟进、出画,一气呵成,又稳又好看,然而正是这稳和好看,却造成了错误的镜头情绪。
5.更丰富的现场声音元素
我们曾做过一条“港口吞吐量破亿”的获奖新闻,开头就放入了货轮鸣笛、锣鼓喧天、然后是记者的现场出镜,强烈的带入感,突出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再配合后面的完整的采访介绍,内容之完整、逻辑之连贯、表达之真实形象,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6.空镜头的深远含义
短消息中一般不会用到这样的空镜头,更多是运用在专题类节目或深度报道中。比如在最后的评论中,文字这样写“酒后开车误事,肇事,很多人明白这事,却时常犯事”,编辑上的画面是:远处略显模糊的肇事现场,镜头清晰的前景原来是一个“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宣传牌,这样的画面很多时候也是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但在现场的采访中,记者应该有去寻找它的意识。它源自真实,更升华了真实。
三、结语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7
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做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相关理论。从观念上予以重视,用心去维护新闻的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新闻采写中应该树立的观念主要包括: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新闻采写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作不公正的报道。群众是新闻报道最权威的检验者,坚持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报道群众关心的话题。
2 做到深入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分为两点:采访中坚持真实性,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在采访中记者要深入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要对新闻事件中的时间、地点、数据等细节信息写清楚,从细微处维护其真实。
新闻工作者中有时出现一种“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看到一些表面的迹象,不经过调查就信以为真地进行新闻报道,比如:报道饭店饭菜出现异物的现象,其实有些情况是由顾客蓄意制造的,而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盲目地采写,造成新闻失实。微博时代到来,使得新闻采写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微博成为人们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记者获得新闻现实的重要来源。但其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种谣言和假消息。
记者怎样在丰富的网络中线索中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呢?首先,记者需要深入调查。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与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词和错下结论。其次,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但要客观公正全面,不偏听偏信,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找到新闻事件的主流。在经过调查后的事实,记者要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甄别,这样透过表面的事实,得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提炼自己的观点,使新闻更有深度。
3 积极主动采写,巧妙维护新闻真实性
3.1 保持新闻完整性
新闻采写要进行跟踪报道,这样才能有始有终保持新闻的影响力。对新闻涉及的当事人和事件进行调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责任人进行详细的取证,同时在将新闻事件加以报道后根据受众的反应和需要,及时地进行跟踪,因为有时候一些典型事例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地报道才能发觉其舆论影响力。比如:前些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跟踪调查,使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并且还引发了媒体关于红十字会的相关新闻调查。如果新闻只报道事件一部分信息,会造成报道真实性的缺失,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丧失了公众的信任。
3.2 采访中遇威胁和阻挠,要巧妙灵活应对
前几年,南方周末曾调查过全国因为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监督而遭受人身威胁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记者被打、被抓,事件时有发生。2011年8月9日,央视记者采访化工企业遭数十人围殴。
面对这种情况,记者怎样有效地进行新闻采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此时,隐性采访就是有效地一种方式。在记者称其为“曝光稿”的新闻采写中,记者往往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因为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帮助记者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事实,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在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采访的路线、寻找的人物、内容等,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对策,以防在情况出现变动时影响到采访质量或者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
此外,新闻采写中曝光稿涉及政府部门的利益,官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新闻采访,此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成为一大难题,也成为考验记者能力的重要时刻。记者怎样才能维护新闻真实呢?首先,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记者的采访可以畅通无阻。其次,新闻记者要争取时间.以巧取胜。记者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采访,以雷厉风行和高效的业务能力,新闻单位拍板即发,这样就可以冲破阻力。最后,记者突出特色扩大知名度。采访时,以自身的知名度得到百姓的信任,来达到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4 结语
报实情讲真话是新闻采写的基本点。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更是如此,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同时将其贯彻到实际的采写中,巧妙地运用技能达到找出真相的目的,切实维护新闻真实性。
摘要: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闻采写中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相关理论、自身的经验以及当前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展开论述,对保持新闻真实性提出观点。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8
1 “摆拍”要尊重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因此本文所说的摆拍, 必须尊重真实。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中的“摆拍”是一种还原真实现状的重构, “摆拍”表现的内容必须是板上钉钉的客观存在, 而不是记者道听途说、未经论证的信息, 更不能是记者和摄像师凭空导演的内容。
“摆拍”不仅在电视新闻中, 甚至在纪录片中都被大量使用。纪录片,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记录真实就是纪录片诞生的初衷。纪录片通过画面重构或者“摆拍”再现真实世界是一种业界惯用的手法。“摆拍”在国内外的纪录片中都大量出现, 甚至可以说, 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段“摆拍”史, 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就是通过“摆拍”实现的。当时, 导演罗伯特拍摄该片时, 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猎枪打猎了。但导演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传统, 还是让爱斯基摩人通过传统捕猎工具来完成历史再现。
纪录片《迁徙的鸟》曾经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提名。这样一部大片最震撼的镜头便是一只鸟儿深陷在原油之中无法动弹, 然而, 很多观众们并不知道, 画面里的原油其实并非真实, 这只是导演通过一桶又一桶的巧克力酱“人造”的场景。
如果说, 记录片通过“摆拍”、画面重构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的方式都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话, 那么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只要是尊重客观真实的“摆拍”, 也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2 “摆拍”要尊重常识
本文所说的“摆拍”, 还必须要尊重常识, 不尊重常识的“摆拍”容易出现技术破绽, 带给人不真实感, 让人觉得报道太假大空, 真事儿也被拍假了。
真实感, 是人们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得来的。然而, 很多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即使是真人真事, 但是由于过去其拍摄手法简单粗糙, 没有尊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 拍摄的内容会让人感觉失真, 在“摆拍”过程中, 还会出现人物报道“神化”、“雷锋化”、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简单因果化等现象, 主要原因就是, 记者“摆拍”的内容不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之《温暖的痛》中, 曾经有这样一段视频让网友们质疑:在广州某小学勤工俭学的胡若男, 帮助同学们清洗衣服——通过手洗的方式, 估计编导认为手洗能够体现该同学勤工俭学之不易, 然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 我们却看到了平时工作人员用的洗衣机, 为什么有洗衣机不用, 却要手洗呢。根据人们的经验判断, 正常人都会选择洗衣机的, 如果有规定说同学不能使用洗衣机, 那也应该在节目中予以说明, 正是这样不尊重常识的细节, 让人觉得片子假。
电视新闻的真实感不仅要选择真人真事, 还要尊重常识和经验, 要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 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3 避免“摆拍”失真的注意事项
从客观上来说, 电视新闻的拍摄内容其实只能是无限接近客观真实本身的, 毕竟, 当摄像机对着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 他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发展都不可能和平时一样。其次, 记者在拍摄节目之前的策划安排、人物选择、镜头编辑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人为因素, 也就是说加入了个人喜好和个人价值观, 这就让电视新闻与客观真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所以, 在拍摄过程中, 避免“摆拍”失真就尤为重要。
用“摆拍”来重构客观现实, 并不是拿起摄像机就开拍, 在“摆拍”之前, 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需要记者深入了解, 提前沟通, 核实新闻事件, 用真感情投入到新闻事件中, 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开始拍摄的时候, 记者和摄像师要做到已经清楚要拍什么人, 什么事, 过程怎样, 结果大致会如何, 记者还需要在拍摄过程中预估会有哪些人出现, 预判事件的发展方向, 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了, “摆拍”才会出现好效果。
在前期工作中, 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 时间允许的话, 最好和采访对象交朋友, 让采访对象在朋友面前袒露心扉, 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 也是“摆拍”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时要避免拍摄的仪式感, 并不是说, 要等到被采访者开始回忆往昔, 追缅思怀, 总结发言的时候才开机, 而是要随时随地注意, 通过镜头保留细节, 当然, 这需要摄像记者够勤快, 轻易不要关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汶川地震中路上偶遇灾民, 在采访一位老农之后, 李小萌突然失声痛哭, 这一段痛哭刚巧被摄像机捕捉到了, 如果当时摄像师关机了, 《路遇》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那么央视也就错过了一个中国新闻奖。
“摆拍”过程中, 记者最好通过自己的问题, 把所需要的内容问出来, 而不是要求被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要说的内容, 否则会造成报道生硬呆板。
在“摆拍”过程时, 我们还要注意, 不能随意更改被采访者的生活环境, 这是对人的尊重, 同时, 被采访者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 才能真正的放松自然, 流露真情。
4 结束语
电视新闻“摆拍”并非洪水猛兽, 本文所说的“摆拍”只是一种画面重构, 是一种基于客观真实的采访策划, 一种让被采访者真情流露的事件安排。当“摆拍”的内容是真实的内容, “摆拍”方式是尊重常识和经验的, “摆拍”到的东西是人物的真情实感或事件的自然发展过程, 那么, “摆拍”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然而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真实性?这就需要对报道真实感的拍摄方式进行研究, 基于画面重构的“摆拍”到底是不是造假?国内外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中, “摆拍”是如何进行的?“摆拍”本身又有怎样的边界和注意事项?文章对摆拍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真实感,真实性,摆拍
参考文献
[1]安洋.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运用[J].新闻前哨, 2011 (3) :25-27.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篇9
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把握方向
维护新闻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党性总是寓于新闻真实性之中, 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来体现的。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是记者思想上错误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观主义的影响、客观主义的错误倾向、行而上学思维方法的谬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首先要把握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路线。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党性原则, 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各级党报要这样, 部门和专业性的报纸也要这样。虽然有许多新闻本身不带政治性质。但是, 从任何一个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的新闻宣传来说, 都不可能脱离政治”。我们做新闻工作必须把握这个政治方向, 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上,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我们的宣传, 要旗帜鲜明, 尖锐泼辣, 生动活泼, 坚定不移地执行无产阶级新闻路线, 任何时候也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只有把握好政治方向, 才能办好广播、电视和报纸, 成为党的忠实的舆论工具, 也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维护新闻真实性, 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只有方向正, 才能不偏离真实性, 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重大作用。
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讲求真实
搞新闻采访, 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宗旨, 就是始终不渝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实践是新闻宣传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新闻宣传的主体。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人民讲实事求是, 只能是空谈。新闻工作者不应是“无冕之王”、不应高高在上, 而应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要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体察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性, 锻炼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磨炼自己的政治品质, 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增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感情。事实总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活动中。新闻工作者用之不竭的新闻来源也蕴藏在实际生活中。新闻宣传工作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往往取决于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才能真实、准确、全面地报道客观事实, 把握事物的本质, 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挖掘出事物深刻的意义, 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这样, 我们的工作才能博得受众的欢迎.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新闻工作者, 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认真转变采访作风,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反复调查研究, 实事求事地反映客观事物, 要讲真话。报道要严格尊重事实, 如实反映情况, 不能违背事实, 不能浮夸造假。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宣传的真实性。
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力求准确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除了把握方向, 务求真实外, 还必须力求新闻的准确性。只有准确, 才能有的放矢, 百发百中, 有所震憾, 达到鲜明生动。记者作风飘浮———对于新闻素材, 不是寻根究底、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 而是草率成稿“抢新闻”;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跑新闻”, 而是泡会议、打电话采访, 甚至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 换个地名和时间就发稿。因此, 防止虚假新闻的根本性措施, 还是要抓队伍建设:理想教育常抓不懈, 职业素质纳入考评范畴;大力弘扬深入采访、艰苦采访的新闻传统, 提倡调查研究、多方求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做到准确, 首先要使文章合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 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要做到准确, 还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观点不含糊, 不模棱两可、转弯抹角, 而是反对什么、赞成什么,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用语明快。总之, 准确是新闻的准则。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 讲求时效。如何讲求时效?就是新闻宣传要有时间性, 要快, 要及时, 指导工作, 为人民服务, 对当前各项工作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我们讲及时有效果, 包含着一个报道时机的问题, 也包含着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但不能单纯的追求快。要坚决反对“抢新闻”的个人名利思想或者是扩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这种作风常常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更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对新闻报道决不能搞提前量, 把计划中的事情当作完成了的事情来报道, 或者把完成一部分的任务当作全部完成了的任务来报道, 把不成熟的东西当作已经成熟的东西加以报道。讲求时效, 关键在注重现实时间性、报道现实的效益性上。所以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必须讲求时效。
对新闻真实性的探讨 篇10
1. 新闻真实性理解
新闻所要履行的便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 他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如果新闻报道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人物和事件, 不能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 新闻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
在来源上, 先有事实, 再有新闻, 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依据,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真实的新闻能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 避免由于虚假新闻给人们心里造成的恐慌。同时真实的新闻能够消除恶劣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风气, 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新闻的真实性能够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取向。要想倡导良好的价值观, 必须培育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虚假新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错误的诱导。真实可靠的信息能够给人们带来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在网络盛行的今天, 虚假的消息将会给新闻报道中的受害人带来很多的压力, 误导人们的思想倾向。所以真实的新闻对于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失真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潮流蜂拥而至, 新闻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新闻报道失真现象也随之而来。
有些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排行率而忽视新闻的事实, 采取各种手段, 添枝加叶, 大肆渲染, 以新闻为市场产品, 大肆买卖, 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也以利益的收取大小为出发点, 使得社会上很多的投机取巧之人有机可乘, 导致了新闻业的腐败和新闻内容的失真现象不断发生。有的报道对新闻事实本身就不清楚, 为了工作目标, 不得不用毫无依据的的主观评价来掩盖事实;还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缺乏业务能力, 对于发生的新事件缺乏见解力、洞察力, 只是用笼统的叙述代替新闻报道, 不会对新闻进行评论, 使得新闻报道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 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如何保障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业存在的根本依据, 新闻的失真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不仅影响新闻的公信力, 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不利于受众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要按照客观事实如实地报道, 才能充分保证人们获取真实新闻的需要。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在于新闻从业人员, 因为新闻从业人员是接触新闻事件的主体, 是新闻报道的整理者, 是新闻真实性的承载者。加强新闻真实性不仅具有法律道德意义, 更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
制度是防止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 因此要建立健全的制度, 形成一套与新闻相联系的全面管理体制, 加强内部管理, 用制度来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与素质, 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对于严重违法并构成侵权行为的, 要予以严厉地惩罚, 同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 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3.2 对新闻工作者加强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要坚持法制与德治相结合, 双管齐下的原则。法制教育就是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增强法制意识, 严格按照制度和规章办事, 不能违背法律。法制教育能够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去判断事实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违背法律而报道虚假新闻的从业人员, 必须进行惩罚以形成示范效应。加强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改正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不良行为, 规范其行为, 使其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本位意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增强他们对于新闻事业的使命感, 以认认真真的态度去开展新闻工作, 更好地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 直面读者。还有就是提高其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 对于事件的深刻理解程度和对于事件的判断能力, 使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客观地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经得起受众的检验, 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促进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重视。
新闻媒体属于第三产业, 其对于社会的功效远不及工业、农业来得直接, 其目的在于宣传理论体系, 倡导社会和谐, 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 塑造和推动一个社会的成长。但是如果缺乏重视, 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就会混乱, 价值观无所适从, 道德难以贯彻下去, 缺乏信仰的支撑, 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要加大对新闻媒体的重视。首先是要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文化产业中的人事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立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其次是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扶持, 完善制度安排, 尤其是纸媒面临着互联网的压迫, 要想获得一席之地, 充分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就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财政的扶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事实, 而新闻事实的真实与否关系着新闻报道的质量,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一定要牢记真实性的原则,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树立自己的职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要把真实的事件放到真实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报道, 坚持学习与教育相结合,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新闻事件的报道,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新闻传播学》大连出版社2008[1]刘建平《新闻传播学》大连出版社2008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细节 篇11
【关键词】新闻摄影 真实性 细节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方面,新闻摄影有价值大的,有价值小的,也有没价值的,但都是新闻。新闻摄影有多次出现的,有的仅仅获得一次普利策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现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做好新闻摄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运行规律。其中注意真实性与细节对新闻摄影至关重要。
一、传统新闻摄影真实性细节的评价标准
一般人认为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构图是确定并组织元素以产生和谐照片的过程。其中摄影记者只有通过结构明确、光线协调、色调和谐、情节生动的构图,拍摄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新闻照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取得激动人心的效果。新闻照片上再现的是新闻事实的视觉形象。强有力的感人形象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主要手段。就一张内容重要的新闻照片来说,如果没有生动有力的形象表现,就会给人以平淡之感。所以在传统新闻摄影中真实性与细节要求,只是通过色彩、光线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二、新时期决定新闻摄影真实性与细节的关键因素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传媒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使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读图时代”的报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图片无疑占据了重要一席。今天数字技术早已渗透到了书籍、杂志、报纸、广播電视这些传统新闻媒体之中,伴随着信息生产、复制、传播、接收、反馈的全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摄影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技术已不再是限制摄影记者的主要因素。比如说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降低。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新时期决定新闻摄影真实性与细节的关键因素有:
(一)政治素质
作为我国特定国情舆论工具之一的新闻摄影记者,不管你是党报记者还是晚报记者或是其他报纸的记者,首先要为政治服务,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及时地报道党和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和各方面的新闻事件。
(二)扎实基本功
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轻松自如,迅速准确地完成拍摄任务。有时要能凭手的感觉和自身积累的经验调节照相机的每一挡快门与光圈组合,不取景构图拍摄、慢门手持拍摄基本保证画面清晰,熟悉各种光线并能进行准确曝光的技术;精通各种照相机附件的使用技巧,熟悉暗房的全部操作程序,能独立完成照片后期制作。数码摄影的普及使用,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了解数码成像原理,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还要熟悉电脑操作及相应的图像编辑软件,实现数码图像网上传递,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时效性。
(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就是为了忠诚于职业而做的种种努力。新闻摄影的现场形象纪实性,意味着摄影记者与被摄事件是处于同一时空当中,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新闻摄影记者都担负着记录人类历史的重托,深入到战争的发生地区,穿行于自然灾害现场,周旋于政治暴力中心。记者的职业正成为当今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职业精神的新闻摄影记者会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去拍摄。
(四)主体意识
新闻摄影是以图像来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没有艺术性的图像,不论新闻价值多么高,都不能打动读者心灵,引起读者共鸣。没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图片,发挥不出传播新闻信息的作用。一幅好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摄影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审美知识和观点,认真对待每一幅新闻图片,要在每次按快门前,仔细地衡量用光、构图和拍摄角度等,力求使每幅作品达到完美,以一种艺术创作的精神,对待每一次的拍摄。
(五)职业道德意识
新闻记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职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一个人的名利、地位、金钱甚至是家庭都可以失去,这些都可以重新获得,唯有人格不能失去,道德不能失去。道德文章不分家,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心中有“浩然正气”,才能实现人格层次的自我超越,才能拍摄出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许林. 新闻摄影细节真实性浅谈[J]. 新闻实践, 2009(10) .
[2]于培新. 追寻新闻摄影的本质[J]. 中国记者, 2001(03) .
[3]王文利. 新闻摄影的瞬间[J]. 新闻爱好者, 2001(01).
浅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篇12
一、处理好新闻真实和新闻合理的关系
众所周知,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围绕这一原则, 记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人真事, 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我们采制的电视新闻节目, 在确保事实真实的基础上, 必须注意新闻的合理性。
某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曾推出一期关注高考的重头报道——跟踪高考作弊公司。某地一高考作弊公司在高考之前生意兴隆, 许多考生及其家长不惜重金向其购买考试答案。电视台记者接到举报后立即赶往当地, 他们充分运用了偷拍、跟踪等手段, 与考试公司的人接触, 试图发现违法的行为。在与该公司的人正面交锋未果的情况下, 记者耐心等待, 终于偷拍到了一妇女与该人洽谈, 并到电信局购买手机等的镜头。随后, 记者在通告了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的情况下, 为了弄清楚该考生是否真的利用手机作弊, 一直等到考完第一冂功课之后, 才与该考生正面接触。该考生对利用手机作弊的事情供认不讳。当然, 该考生的考试资格随即被取消。
事情发展到此,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由于电枧台记者的参与, 一个利用手机进行作弊、扰乱考试秩序的事件被揭穿, 一个参与此事的考生被抓获, 前途就此毁于一旦。而作弊公司的人在收取了应考者大量定金之后, 逃之夭夭。
无独有偶, 囯际新闻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某座世界著名的大桥因为桥面与水面的距离甚高, 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纷纷了结生命, 此地便成为自杀的天堂。某摄影师专门到此地等候自杀者。工夫不负有心人, 自杀者桥体飞身跳下的全过程终于进了他的镜头, 但照片一发表, 便在国际新闻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是真实记录事件过程重要还是拯救生命更重要?
争论的结果, 当然是挽救生命高于一切。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他的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同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 他要具备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要有正义和良知。如果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择手段, 在得到新闻的同时失去的更多!
二、处理好新闻真实和画面真实的关系
电视特有的声像结合方式使它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一条精彩的电视新闻、一期精彩的电视新闻节目, 必然是主题鲜明、声画和谐。但如果片面强调电视画面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往往会适得其反。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条披露道路交通事故的新闻。作者在事发时恰巧在现场附近。为了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突出事故的严重性, 作者用大量特写镜头将现场衣衫褴缕的死者和血肉模糊、无奈呻吟的伤者在车祸后的凄惨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节目播出后, 很多人都说:家里的孩子连续好长时间经常在半夜里被恶梦惊醒, 说是梦见了电视上那血淋淋的场面。
在日常的新闻节目中, 我们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凶杀死亡等恐怖暴力镜头, 还应该在拍摄一些人物类新闻时, 注意斟酌画面的取舍。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某企业领导关心弱势群体, 春节前向五位特困职工家庭每家发放了1000元补助款。单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 这种做法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但在这条新闻的画面中, 一方面是企业领导开着豪华的宝马车, 穿着时尚的名牌西装, 拿着高档的手机到职工家里问寒问暖;另一方面是特困职工家里狭窄阴暗, 食不裹腹。反思这样的节目, 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电视新闻强调真实。借助适当的画面语言, 可以使节目血肉丰满,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编辑对画面必须进行筛选取舍, 究竟什么样的画面才对节目主题有益, 对舆论导向有益, 而不能凡摄必播。
三、处理好新闻真实和以偏概全的关系
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 应该做到事实真实, 总体真实, 并努力揭示所报道事实的真相与本质。许多重大电视新闻是根据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信息而发掘采制出来的。但是, 从另一方面, 新闻线索提供者出于各种心态, 有时提供的线索往往会与事实本质有偏差。电视记者在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稍有欠缺, 就会导致节目以偏概全甚至完全失实。受电视节目特有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影响, 这样的节目往往影响特别恶劣, 破坏力极大。
其地一种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产品在国际国内都有极高的声誉。某栏目记者为了反映该食品的质量有问题, 忽视该食品在原产地的骨干企业都是设备先进、质量过硬这一基本事实, 专程釆访了个别生产环境差、掺杂使假的作坊工厂。该栏目记者后来就以某某食品挂羊头卖狗肉为题, 用大量地下作坊工厂的生产场面, 以偏概全, 声称该市生产出的这种食品存在严重的搀杂使假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问题。节目播出后, 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使得这种知名食品品牌的生产经营环境急剧恶化, 给该市的食品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类似的新闻采访虽然只是个别现象, 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成为新闻界的耻辱。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推荐阅读:
坚持新闻真实性12-05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7-13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1-24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07-03
新闻中的真实性09-04
美国新闻自由的真实性09-05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09-01
新闻客观真实性08-09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