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精选8篇)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 篇1
《新闻真实与社会真实
媒体责任与社会责任》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马江老师关于《新闻真实与社会真实 媒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课程,我觉得主要应该把握2个关键词:真实、责任。关于真实,主要是新闻要以真实客观的描述表达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杜绝虚假新闻。传统媒体有可能在信息源的提供上出现问题,需要网络媒体在转载使用稿件时及时、准确的做出甄别和判断。对于某些敏感信息、新闻,及时关注网民和读者对此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新闻源的转载范围,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要超范围转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的要求是新闻工作最本质、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真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教育引导全体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训、把关、奖惩、回读监督、技术手段、沟通渠道机制。
关于责任,则是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一种舆论导向。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然反映公众心声,代表公众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高度、深度、速度、广度。及时传递信息,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时反馈信息,传达社会民意。及时报道公益事件,形成和谐社会风尚。坚持真实报道,建设媒介公信力。控制色情暴力,创造纯净的信息空间。实现数字时代版权的合理合法。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共同彰显社会价值。
XXX
2011年6月25日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 篇2
1 网络新闻编辑思想
网络新闻编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在新闻原材料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加工与整理:一方面,要保障新闻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来增加受众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1 全历史编辑思想
全历史编辑思想即在网络新闻的编辑过程中坚持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新闻事件,编辑需根据新闻的素材内容将其回溯到历史脉络当中;同时,在庞大的新闻系统与新闻事件当中,将与该历史现象有关的内容加以整合并将其编辑为专题性报道或专栏项目。网络新闻编辑的职责不仅是编辑新闻内容,还应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负责。在互联网络平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新闻编辑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以历史的眼光进行新闻编辑。
1.2 全受众编辑思想
全受众的编辑思想就是在网络新闻编辑新闻内容的过程中,重点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并将受众的需求放在网络新闻编辑的第一位。在网络新闻传播平台当中,受众规模十分庞大,同时受众的层次多样,受众的成分也是最为复杂的,因此这对于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来说,必须全面的体现出全受众的编辑思想。
1.3 全社会编辑思想
全社会的编辑思想主要是指网络编辑在编辑新闻内容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站在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关注社会的变动状况及社会事件等。全社会编辑思想中,网络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对社会负责、对所处的时代负责,同时关注新闻的本质属性,树立新闻把关意识,避免将新闻内容编辑得过于商业化、媚俗化等。全社会编辑思想中,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具有为社会公众解释新闻现象、生活意义及社会的存在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尤其现在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每一位拿着手机的人,是受众的同时又是新闻的编辑与传播者,可以说处处有新闻、秒秒有更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更要求新闻编辑者在面对新闻来源时一定要认真核实,不能人云亦云,坚决避免给社会给群众造成不良舆论导向。
1.4 全天候编辑思想
全天候的编辑思想也就是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编辑过程是全天的,即24小时不间断,且新闻的播出状态是全天的。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发稿时间是比较固定的,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也是固定的,与之不同,网络新闻的新闻发稿时间与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属于随时的全天候的滚动播出,因此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处于24小时的待命状态,保持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2 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新闻编辑思想就是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编辑所运用的逻辑思想,而受众的需求是编辑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受众的新闻外在要求。网络新闻以其形式内容的多样吸引着受众的关注,而网络编辑也应该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上,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与内容的选择来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2.1 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注重新闻内容,辅助以合理的新闻形式
首先,网络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内容编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新闻内容为主,新闻形式为辅的编辑原则。在任何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作用都是报道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理,只有始终坚持以新闻内容为主才能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新闻受众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都是新闻的内容,虽然目前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出现了许多新闻中的“标题党”,通过拟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标题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长时间后,这种新闻标题拟定方式及新闻内容必定或受到读者的厌弃。在坚持以新闻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可选择恰当的新闻传播途径与形式,辅助新闻内容。
2.2 全方位满足受众群体阅读与互动的心理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被不断地应用于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当中,不仅拓宽了受众的新闻接收渠道,也对受众的感官形成了刺激。因此编辑应该利用网络传播平台选择受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并将其灵活的应用。在网络新闻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体现着编辑的新闻思想,同时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受众参与到网络新闻当中来,增强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可以适当增加读者的评论专栏等,增强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网络新闻传播手段
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当中,应该对新闻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渠道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渠道进行创新,满足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化新闻需求,达到最佳的网络新闻传播效果。
2.4 设置重大事件与议题专栏,提升网络新闻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在网络新闻中设置重大事件及重要议题的专栏能够起到传播网站的良好作用,能够帮助网站树立起独特的个性风格。例如,搜狐网曾经建立过“网上春运”的专栏议题,该专栏议题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有效提升了搜狐网的知名度,也在受众群体中树立了搜狐网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百姓风格。
3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是一项难度较大、复杂性较强,且要求十分高的工作。在网络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及其变化,还要在编辑工作当中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在新的传播平台中,要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及传播的渠道,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还要做到对新闻事件的及时与深入挖掘,确保网络新闻内容接地气并受到受众欢迎的。在网络新闻中,应该将新闻性、娱乐性、传播性与通俗性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新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数字阅读心理负效应下网络新闻编辑应对探析[J].编辑之友,2016,2(8).
[2]郭璐,薄立伟.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对受众阅读心理的影响[J].新闻界,2011,6(7).
[3]贺晓曼.以受众多元需求为基准探讨网络新闻编辑规律[J].新闻传播,2015,7(23).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 篇3
一受众定位:从大众到分众
情感类电视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电视节目所表现的内容以及侧重的视角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是指以谈话、记录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包括体现情感的事件和人物)的节目。…电视情感节目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普通民众是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体,普通民众也是电视情感节目的最大收视群体,对于情感类电视节目来说,受众定位是节目的关键因素。
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开端,在受众定位上广泛而分散,在这种定位前提下,节目内容也比较宽泛——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感情故事、婚姻家庭。以1998年7月开播的《真情》节目为例,节目的主旨是修补感情裂痕,捡拾遗失的真情,讲述平凡老百姓的故事,事无巨细。收视率调查显示,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主要收看人群是中低收入者,其中又以已婚女性为主。
2004年开始,国内电视情感类节目飞速成长,情感类节目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宽泛”的受众定位使电视情感类节目想要满足所有人的胃口,结果却是谁的胃口也难以满足,与节目数量的急剧增长相对比的是节目收视率的下降与质疑声的加强。笔者认为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由于这一时期,受众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明显,需求倾向多样化;受众需求由过去的相对同一转为逐步分化,出现了群体分化。因此作为节目必须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力求与众不同,否则众口难调,节目将越来越难以达到两大目的:代表经济效益的收视率以及代表社会效益的社会意义。
新一轮的情感类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趋向,首先是受众定位的变化——大众化向小众化的分化。大众化的定位依据是媒体消费的平民化,追求目标是信息广度;小众化的定位依据是受众需求的层理化,追求目标是信息深度。大众化的“大”与小众化的“小”,并非简单地指受众数量的多与少,而是指对受众需求的划分。正如韩泽先生所言,电视分众不是传播的对象化,电视要分的不是观众的人数,而是某一观众多样化接受的某一面,因此,电视分众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因此,向受众传达差异性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开始成为新一轮情感节目竞争者的共识。
《人间》栏目是江苏卫视于2007年3月开辟的一档全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该节目以女性为主要目标受众“呈现正在发生的事件”。江苏广电与央视索福瑞联手推出首部《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显示出其明晰的观众结构:以女性、中年、中等教育程度和中等职业层级的群体为主。
如果说《人间》栏目分众化的主要内涵是女性化,那么《8090》《幸福魔方》分众化的主要内涵则是年轻化、都市化,与女性化的粗线条满足受众期待相比,年轻化、都市化则更强调对受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需求的满足。2009年11月,作为湖南卫视《真情》升级版的《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的分众定位,受众定位在“80后”、“90后”的青年人群,讲述这一特定群体的人生情感故事。从首播的“毕业能不能不分手”到接下来的“三个人的冬日恋歌”“婆婆来了”“当超女变成剩女”等,每一期节目的主人公都来自“80后”、“90后”年轻群体,“80后”“90后”可以从中找到类似自己人生情感的影子,引起内心共鸣,由此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方向;社会大众也可以从中更多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从2010年1月4日开播到现在,据今年2月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收视一直保持高增长的姿态。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幸福魔方》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以城市青年白领阶层为主要目标受众,就如它现在的开场白一样:“疏导心理问题共建和谐城市。”在受众定位上一是抓住了一线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年轻白领阶层,因为他们具有引领作用。二是抓住了“80后”这个概念,这个群体当前是生活矛盾的聚焦点,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围绕这个定位,《幸福魔方》深度挖掘一线城市的题材,尤其是与上海的大都市生活紧密关联,树立了年轻、时尚和都市的正面形象,最大程度地引领了观众。制片人陈哗表示,“一线城市的‘8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收看节目”。
从女性化一年轻化一都市化看,当前分众化的三个方面都更加强调对受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而且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新一轮的电视情感节目通过目标受众分众化定位策略,专注特定受众的情感故事,较好地满足了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收视需求。
二情感导向:从感性宣泄到理性疏导
21世纪初,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更渴望理解,渴望倾诉。社会各阶层的情感变迁亟待释放和疏导,这成为情感节目出现的客观需求。
“感性宣泄”是情感类电视节目初期阶段的主要情感导向方式,节目以谈话作为情感交流的载体与依托,透过主人公与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倾诉,节目成为人们需要感情宣泄的平台。
但是这种情感导向方式在处理人际纠葛、情感冲突时显得有些乏力。这类节目的形式一般是主持人引导和掌控现场,情感当事人现场讲述以及VCR共同构成情感故事,当述及故事的关键点或者是矛盾点时,主持人开始进行调解,与当事人沟通,节目现场基本上主持人、情感当事人二元互动的节目形式。由于“感性宣泄”的情感导向导致节目有一个十分明现的现象,就是越是伦理上有缺陷、冲突很激烈的题材,收视率越是不错。比如说像第三者插足、多角恋、畸形恋这类题材的节目,观众很关注,收视率较高。这类题材在伦理道德上的颠覆性破坏了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引导、教化功能,对它的质疑和批评由之产生。湖南卫视《真情》节目录制现场几度出现险情,有嘉宾当场割腕自杀,还有一位女嘉宾因女儿的离去而昏厥,令现场观众一片哗然,节目中一些谩骂的语言、“过激”的行为也毫无保留地通过卫星传向全国各地。笔者认为,情感类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一味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节目中适度的宣泄可以缓减冲突、失落等情绪,但过度的宣泄则会适得其反,会增加甚至诱发更多的个人以及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由此作为电视情感节目,应超越一般社会情绪释放器的层面,通过理性疏导与人文关怀,实现对法律、道德等主流信息的有效传达以及对大众价值的纠偏,在社会中培育理性、培育平衡。
与以往的情感类节目相比较,新一轮的电视情感节目更多通过“诉诸理性”的传播技巧对受众进行抚慰、排遣、调解,依靠专家、学者或他人的循循善诱,进行理性疏导。
湖南卫视《8090》在设置情感心理专家的基础上还特别组织了一个12人现场情感观察团,成员职业涵盖社会各阶层,有主持人、学生、职员、专家等等。情感观察团为矛盾双方增加多元视点与选择方案,在节目现场为情感当事人疏导他的情感困惑和矛盾心理,给予当事人一些可能性的建议与选择。《8090》情感观察团的成员大多也都是相同年纪的“80后”、“90后”,他们往往能用对等的心境和视角去为情感当事人疏通和开解,专家则给予情感当事人多元的选择。这样展现出了社会各层面多元的声音和更理性的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正确、合理的受众定位与情感导向,电视情感类节目才像社会道德的守望者一样,以更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受众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晖“后选秀”时期的情感类电视节目[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04)。
[2]李幸,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J],新闻大学,2003年(夏):55-57。
[3]新浪娱乐,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6日14:08。
新闻真实性原则 篇4
所有体制之下的新闻工作,都要求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基本底线,但却是在实践中最容易出问题的。
1、新闻要真实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前面讨论过新闻选择、把关是由人、传者来做的,他的特点:社会的人组织的人,都有不同的认识理解价值取向,但都会强调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复杂性体现在:一是新闻真实要看所报道的事件与其它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从事实的全部去选择报道内容,而不是主题先行,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符合自己需要的例子。这是我们现在一些记者、媒体最习惯做的事情。找符合自己观点的事例,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同时找到完全相左的事实。房地产发展,住房条件改善与否。单独地孤立地看人看事的话,带着主题去选 择事实,找***一心为民的例子,肯定能找到,同样,找严重违纪的例子也不会少。必须把一件事放在其发生的具体环境中,了解这件事与相关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即使一时无法完全掌握,也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否则极可能失真、失实。
这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之别。每篇新闻真实,连续不断的报道共同反映出的某一事件某一时期社会的真实状态。大家能看得出,宏观真实或整体真实不容易:不能瞒报漏报,正面负面要平衡等,有难度。
真实性原则体现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再一个还有真实与真相。与上面刚讲的相关,真相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可是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报道真实的新闻要素经得起核实的新闻不容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有许多事件需要经过艰苦漫长的调查才能揭示真相,水门事件两位记者历时三年揭示出来。有许多事 件最终真相成谜。“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正因为如此,记者更要努力再努力。真相是更高级别的真实,就如客观性一样,是一个目标,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向其无限靠近。
柴静问易中天:于丹所讲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吗?
易中天反问柴静:新闻要讲真实,你说什么是真实?
柴静回答:真实是无底洞那个底。王辉:《瞬间与无限:新闻的两种理解方式》(《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3期。)他认为,“在新闻采写中,记者经由主观努力,能够获取许多瞬间局部状态的确凿事实,但对那种包括全部无阻可能性的总体确凿情形,尽管它的确存在着却永远无法得到。因此,既可以从新闻生产角度,理解瞬间的确凿真实,也可以从文化反思角度,看到符号呈现方式外的多种信息,追寻无限的真实。建议保持开明的真实观,认识到在通往真实的路上,必然有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因素、现实政治因素的渗入,不必一律从理想境界 来横加指责。因为同一确凿事实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广开言路才能达到真实。”
2、新闻失实的表现是什么。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先进典型报道中,总觉得不像,天使化,艺术照。)。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对某工厂报道,利润如何,安置下岗工人多少,但重要的事实,这家工厂对当造成严重污染,对农田,对当地居民健康。没有任何反映。)因果不符(成就报道经常因此失实:是走转改的功劳,是三个代表的功劳,是三项学习的功劳,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
原因:新闻失实有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之别:纸陷包子。有偿新闻。业务能力不过关,采访不细,获得的原始材料是不真实的。选择时注意新闻源(三种途径)。编辑把关不严,没认真核对等等。
“毛阿敏八成不来”请同学讨论。如何避免。
三八博客门事件 讨论事实选择的框架、偏向、有色眼镜。
2008年?三月八日那天,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上述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两位男性博客作者用这种另类方式“庆祝”一下这一节日。不曾想,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本来极富幽默色彩的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位记者获悉此事后,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报道: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这次西方媒体摆了一个大乌龙。
技术手段上来讲,摄像图片越来越容易 造假。同样在伊拉克战争中,服务于《洛杉矶时报》,一位有着二十几年从业经验的摄像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图片造假被开除。他为了“使照片更为生动”,将一张英国士兵的照片和一张伊拉克巴士拉市外平民人群的照片合并后作了处理,伪造出一张英国士兵用步枪指向平民的照片,这样不仅使他自己被报社解职,名誉扫地,也使报社名声受损。
有同学认为无关紧要,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2011年1月21日至22日,“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2011年5月,见证《新闻记者》编辑部开展新闻打假十年心路历程的《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一书问世。此书汇集了《新闻记者》从2001年至2010年“十大假新闻”原文,以及每年评选之后的各种反应;并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童兵领衔的学者对《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的十年评选做出分析报告,从理论 上学术上做出梳理概括;还从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对虚假新闻的“前世今生”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在理论上对新闻真实性原则做了全面阐述。海量的假新闻。“示众”“标杆” 效应。
还有一种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被原谅的造假。
需要警惕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真实来报道。用想象来写作是文学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否则新闻就完全可以凭主观想象来写了,哪还有真实性可言?
案例黄继光的通讯1953年,其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新闻界大讨论,无法采访到,最后共识。
为救家里一头猪,夫妻命丧沼气池 时报贵阳消息:据《贵州都市报》报道,一对夫妇为了救掉落在沼气池中的猪,结果双双被淹死在沼气池中。这是6月7日上午发生在贵州天柱县凤城镇八甲村的惨剧。
据介绍,7日9时许,天柱县八甲村杨某家的一头猪掉入了沼气池中,杨某见状搬来梯子欲下池救援,不料,梯子被折断,杨某掉入深达2米左右的沼气池中。情急中,杨某紧急呼救,妻子闻讯赶来,伸手奋力拉住杨某,但此举不但救不了杨某,反而把她也搭了进去了。夫妻俩一边奋力自救,一边朝池外呼救,但是无济于事。
9日10时许,有村民到杨某家办事,发现他们家的门开着,关在圈里的猪饿得嗷嗷直叫,该村民觉得奇怪,四处寻找,最后发现杨某夫妇被淹死在了沼气池中。
陈力丹在课堂上举过一个例子:
郑板桥十岁时,有一天和私塾先生出去玩,在一河边看到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漩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然后叹道可怜可怜。郑说不对,您怎么知道正好十六呢?又怎么知道是风 吹落下去的呢?您又是在哪里看到她的三魂七魄的呢?应该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关于西方媒体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自由、真实性原则、新闻侵权等关涉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我国民众习惯性赞美,国内媒体习惯性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
西方新闻传播业界遭受的信任危机,早有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潮,后有不同阶段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如美伊战争期间《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拯救女兵林奇系列报道”造假,近有2011年《世界新闻报》窃听门、201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因性丑闻、失实报道再陷危机。
我们习惯把揭露出来的这些传媒界的坏事当作西方新闻自由虚伪的证据,(人民网2011年8月3日《从“窃听门”看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确实,自由公平正义会让位于政治诉求、市场规律,但同样 大家能够看到的是一次次陷入危机,却总是能够通过稳妥地处理危机事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闻道德自律体系。美国新闻界在批评黄色新闻潮中,确立“客观报道原则”“社会责任论”,实践中设有新闻公平人制度(媒体聘请道德监察员)、也有类似欧洲的新闻评议会。这些坏事往往是同行或行业自律组织、媒体自身揭发出来的,(窃听门由《卫报》首先揭发)勇于正视错误,自我修复能力较强: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在当日头版发表长达7000多字的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离职的“名记”布莱尔在过去7个月里,数十次领先并抄袭新闻。随后报纸执行主编雷恩斯和编辑主任博伊德辞职,半年后,该报聘请了首位新闻公平人。
而且有坚定的信念:制度不存在根本问题,具体行为、方式需要规范。还有一个与真实性原则有关的现象需要注意:
媒体策划的活动、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的客观功能。理论最早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特定区域内,不同传媒、不同记者、编辑会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会有一些是大家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报道的时候被安排在报纸的首要位置或广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那么结果就是在一段具体的时间内,通过统计可以列出若干传媒共同认可的排名前几位的新闻即议程。这一结果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对于个体传媒人、媒体,在选择、报道新闻时不可避免会有主观因素,但就某特定区域、某特定时间段内众多传媒报道带来的传媒议程的排序而言,则是每家媒体或每个传媒人都很难直接控制的客观传播效果。
媒体主动设置议程?
真实的谎言情感美文 篇5
你走了,我哭了。
你的话那么决裂,我的心那么碎裂。
请不要告诉我你爱着我,请不要告诉我你无法再爱我,因为,我一片迷茫,这是不是爱的谎言;
请不要告诉我你爱着我,请不要告诉我你无法再爱我,因为,我一片困惑,这是不是爱的证言;
曾经以为的爱情,曾经以为的浪漫,一如我幼时追逐的那一粒粒美丽的泡泡,透明而一无所有;
此刻真切的痛苦,此刻真切的心伤,一如我梦中拥有的那一粒粒晶莹的泪水,冰冷而满是幽怨;
你走了,我哭了。
1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篇6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二、新闻为什么必须讲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整个新闻学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必须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拓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到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九米拼搏》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真实是多层次的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信息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2、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排斥预测。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新闻真实性的层次是对应的。
真实性程度越高,文体的结构形式越复杂,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一条简讯或消息,只能报道第一层次的真实。
若写成通讯,做深度报道,就需要交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就要求处理好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新闻失实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特点,它如影随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
总结中外新闻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技术性失实
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并无故意,而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外国记者有一条重要经验: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在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堆满书架的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外的要经常查阅这些书。
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正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
5、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6、要注意核对数字
7、描写要有分寸感,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 非常 最 绝 很 等等之类的副词是对新闻语言的污染
西方新闻教科书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少用形容词。
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
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形容词是会戏弄人的。
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会在报道中堆砌形容词。
8、要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要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程度来判断新闻信息的可信度。
9、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一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另一个重要的审稿者是传媒内部以编辑为主的审稿系统。
“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
——出自苏联著名记者波列沃依采访之后的笔下
184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大海战,对中国封建官僚体制下开展的以
“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做出了无情的历史检验。曾、左、李苦心经营30多年的工业和北洋舰队,在烟浪翻流的黄海上灰飞烟灭。
1997年,北京某大报刊登了《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报道一个叫陈玉荣的女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当小保姆时写出了一部18万字的经济学专著。采访时,小保姆向报道者(主任记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求学简历、高考成绩和考研成绩,此外,主要就是小保姆的自述。在自述中,小保姆说她高中一年级时即报考了大学,并收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篇报道见报后,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天连续播出,中央电视台某著名节目组和北京电视台都派人摄像采访,《中国妇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追踪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一个电话……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为什么?
刍议受众资源开发与新闻报道创新 篇7
一、受众资源开发对新闻报道创新的重要影响
(一) 有利方面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新闻资源主要包括新闻信息资源、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和新闻受众资源, 受众资源是新闻“四大资源”之一。通过对受众资源的开发, 对新闻报道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使受众从“新闻消费者”变成“新闻生产者”, 媒体通过建立受众资源开发机制, 使受众生产的优质新闻变成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这就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和数量, 比如《武汉晚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将观看奥运会的武汉市民“转变”成了“业务记者”, 形成了“奥运百人采访团”, 共向报社发回300篇新闻稿, 独家报道高达95%;二是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活力, 这主要是由于受众角色的变化, 使受众资源开发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变革, 由于受众资源对新闻媒体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不仅能够为新闻媒体提供更新、更多的新闻线索, 而且也使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了改变, 使得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加重视公众的参与, 使互动式、分享式、深度式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创新模式。
(二) 不利方面
尽管受众资源给新闻报道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挑战和问题。由于社会公众参与新闻报道, 这就使得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对新闻质量的把关变得更加困难, 特别是目前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虚拟信息, 而且也存在着一些低俗的内容, 甚至还存在着大量的违法内容, 如果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对受众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审查和把关, 极易出现新闻报道失真的问题, 不仅会对新闻报道工作造成重要影响, 而且也会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比如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的报道中, 辐射单位“毫希”与“微希”相差1000倍, 但一些微博新闻记者在没有弄清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随意使用这一辐射单位,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二、新闻报道创新中受众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
(一) 引导受众理性参与新闻报道
新闻媒体在受众资源开发过程中, 要着眼于提高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引导受众理性参与新闻传播, 加强对受众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使新闻报道能够获取更真实、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各级各类媒体必须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紧密结合起来, 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作用, 鼓励和支持受众理性参与新闻报道工作, 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措施的办法, 对于为媒体提供有价值新闻线索以及新闻报道稿件、影音资料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而对于提供和传播假新闻的要会同公安机关进行惩处, 这样能够使受众更加理性的参与新闻报道。
(二) 打造受众参与新闻报道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受众已经由过去的“新闻接受者”向“新闻参与者”转变, 这是由于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比如新闻媒体官方网站、互动社区、微博、微信等都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平台, 使得受众不仅成为新闻的接受者, 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新闻发布、传播和互动。各级各类媒体要想更好的开发受众资源, 就必须建立面向受众的意见搜集、反馈、分析、处理平台, 使受众有更多的渠道来参与新闻报道, 这就需要媒体积极推动新闻报道平台创新, 通过受众的参与推动新闻报道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三) 创新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机制
新闻媒体要想更好的开展受众资源, 就必须在创新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机制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选题方面必须将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并且要找准报道角度, 同时还应该探索建立受众参与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编辑机制, 不仅有利于提升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而且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受众的参与, 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教育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提升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 篇8
关键词:微博加V;媒介把关;网络;新闻真实性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讲到,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并且,"把关"活动存在着很强的组织性。
媒介组织,即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是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具有稳定性,掌握着有限的公共传播资源,在大众传播的传受关系中居于强势地位。但媒介组织又是一个功利组织与规范组织的混合体,其行走的脚步就自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网络时代,媒介组织则戴着更为多样的镣铐,进行着艰难的把关。此种语境下的新闻真实也就必然会与媒介组织的把关之间存在广泛的合谋,远不是单纯的新闻价值选择,而是受到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制约。
有着民意广场之谓的微博,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发声的渠道,但同时也挑战着新闻真实性,而一场又一场加V大战的掀起更是将微博的认证把关问题提上了议程。对大众而言,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微博成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加V"也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不但可以满足虚荣心,还可以满足为自己牟利的需要。
以新浪微博为例,娱乐、时尚、生活、体育等13个领域的个人用户,以及政府部门、媒体、学校等7类机构用户可以申请加V认证。个人用户申请加V的要求是,"微博账号需有头像、绑定手机、粉丝数100、关注数50"。如果是机构用户,还需要填写相应的公函。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新浪微博还会要求用户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新浪微博在身份认证有关说明中就清楚地写着:"微博使用实名,且为最被公众熟知的姓名或称谓;确保提供准确详实的身份说明介绍;确保提供确切可验证的即时联系方式,如邮箱、单位和个人电话;提供身份及工作证明的扫描件,证明系本人申请。"此外,還需要用户提交所在单位的证明。证明上都有本人的姓名和相片,而且要加盖单位公章。这样的话,想要冒名顶替就很难。如果证实某个用户确实是假冒的,会根据具体的情节作进一步的处理,最严重的就是删掉这个账号。 被新浪微博加V,意味着新浪验证了"该账号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真实,是一般意义的真实,即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状况,必须是事实真相。而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则存在多种分析视角,包括明显的真实与潜在的真实、暂时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预期的真实与非预期的真实、微观的真实与宏观的真实、直接的真实间接的真实等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以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第一,大众媒介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微博加V的背后是对公众身份进行的一道价值选择,这也就在新闻源的地方对其真实性蒙上了一层薄纱。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介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无疑,新浪微博加V本身就是对公众阶层进行的有色选择,在此语境下,草根们要想逆袭精英也就要更费周张了。这就在话语主体上对新闻真实性提出的挑战。话语主体的不平衡肯定会影响新闻的整体平衡与真实。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这也就启示我们,有着更多公共资源的微博必须更应该加强自律,这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与否更与整个公共文化生态紧密相连。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变迁》里讲述了人们艰难争取公共领域的过程,进而构成了一种他所说的"公共性"原则。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可以通过公民的理性-批判争论而形成舆论,它对所有人开放,并独立于文化支配之外。但是,这种公共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因为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限制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特征。
从前一方面来看,曾经作为理性-批判争论场所的公共领域,逐渐蜕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即当控制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力的市场法则渗入公共领域时,理性-批判论证也就逐渐被消费所取代,公共交流网络也就消解为个人接受行为,不过这种接受方式却是整齐划一的。如此一来,公共领域原有的批判潜能便被消解了,它被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现存制度。而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消费,我们也不难窥见媒介生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市场法则的浸淫,从而在某种程度地在把关上丧失了理性批判的立场。
媒介组织更多地掌握着舆论管理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又往往会被被用来赋予公共权威以某种魅力和特权,重新被封建化了。公共性已经被转化为管理化的统一原则。结果是公众便成为一种被管理的资源,他们从被公众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排除去了,而一些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要求则同时又被合法化了。此时的媒介把关是有悖于其争取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初衷。
根据《舆论》,在新闻报道上,李普曼认为由于"固定的成见"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歪曲的报道和虚构的报道比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容易得多。"新闻和真实并不是一回事,必须清楚地加以区分。"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临时和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异常现象。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用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者制造业。
微博虚假"加V"实则是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在微博广场,还有真正的新闻真实性而言吗?微博"加V"在话语权贫瘠的时代却颇具有迷惑性,一旦造假者凭借虚假信息成功"加V",除了公众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外,微博这一公共平台的公信力也将损耗殆尽。就此而言,我们有必要及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加V"乱象,具体说,一方面需要运营商封堵认证漏洞,把关者以高度的责任心防堵身份信息造假,另一方面,要完善诚信机制,以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身份造假的行为,从而约束申请者、运营商和把关者。而要想维护网络新闻真实性,不仅需要相应的立法作保证,还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网络新闻的把关,更需要网络新闻业的自律和权威网络新闻网站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杨伟龙,林纪新.非实名制背景下微博对新闻事实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1,(7).
[2]徐磊.从新浪微博辟谣看自媒体时代虚拟社会管理[J].网络传播,2011,(5).
【受众情感与新闻真实性】推荐阅读:
受众认知与新闻摄影06-03
高校新闻受众10-19
体育新闻的受众研究08-29
情感真实性06-10
真实情感的表达06-21
【播音与主持】:新闻播音中怎么把握情感?有哪些技巧?05-18
微博客营销:关系维护与受众放大器网络营销11-11
受众心理10-21
服务受众07-16
受众角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