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受众

2024-10-03

体育受众(通用10篇)

体育受众 篇1

摘要:真实性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生命。体育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而体育新闻报道的偏向性是显现或隐藏在体育新闻工作者或新闻机构的观点和态度, 所以, 一旦出现偏向性则会直接影响报道的公信力。该文从新闻报道的受众以及小山智丽和郎平截然不同的态度, 来分析新闻报道的偏向性及其影响, 并对产生这种偏向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山智丽,郎平,新闻,偏向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这是全世界新闻界一致公认的行业准则。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所以, 一旦出现偏向性则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体育自产生以来, 以强身健体及娱乐为主要功能。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由此可见, 体育应该以公平、公正为准则, 享受其过程中的美, 而不应该受到政治环境、历史情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体育报道, 更应遵循新闻报道以及体育运动的双重准则, 专业地对比赛进行描写, 做到真实地还原比赛, 让受众感受到比赛的精彩。与此同时, 如若体育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相关人士的个人历史, 则应从多方面来报道, 从而尽量还原个人形象。该文试从新闻报道的受众——社会群众, 对小山智丽和郎平截然不同的态度, 来分析体育新闻报道的偏向性及其影响, 并对产生这种偏向性的原因进行探究。

1 媒体对小山智丽事件的负面性报道

小山智丽, 原名何智丽, 1964年生于中国上海, 是一个中国培养出来, 原应让所有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优秀运动员, 实际却遭到中国人怨恨甚至咒骂了20余年至今仍未停止。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对这个女人如此的痛恨呢?以下总结了小山智丽的三大“罪行”。

第一条, 不服从“组织”安排。小山智丽是中国前女子乒乓球单打主力。曾代表中国队获得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人冠军。可就在1987年第39届印度新德里世乒赛上出现了所谓的“让球事件”。这意味着何智丽必须要输掉与队友管建华的比赛。可是何智丽却没有服从这次“让球”的安排, 在未知会任何教练员与队友的前提下赢得了该场比赛的胜利, 进入了决赛, 并且最终战胜了韩国老将梁英子, 获得了该届世乒赛的冠军, 同时成为了乒乓球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 打了教练组狠狠一记“耳光”。赛后, “让球事件”迅速地被各大媒体曝光, 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还沉浸在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的风气里, 这时竟出现了一个不服从安排的另类人物, 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引发了极大争议, 同时也震惊了国家体委。之后, 何智丽无缘88年汉城奥运会。

第二条, 也是最主要的一条, “叛国”!这里讲的“叛国”并不是指何智丽被判了“叛国罪”, 而是指何智丽, 更确切的说是小山智丽在社会群众的心目中已与叛国无异。东嫁日本人小山英之, 并改姓小山。在1994年第12届亚运会上, 小山智丽大放光彩, 连胜邓亚萍、陈静、乔红三大顶尖高手, 获女单金牌。国内外一片哗然。日本天皇认为小山智丽是中国为日本培养的亚运会冠军。国内群众则认为小山智丽背叛了祖国, 帮助日本窃取了本属于我国的金牌。不仅如此, 小山智丽在场上那一声声“哟西”更加刺痛了国人的感情及尊严, 一时间骂声骤起。

第三条, 乐不思蜀。小山智丽于结婚12年后, 因丈夫有婚外情而坚持离婚, 但离婚后没有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 没有改回自己的姓氏, 而是选择保留“小山智丽”的身份继续留在日本继续过有滋有味的生活, 并且没有这是国人不能接受的。在被小山智丽严重伤害了感情和尊严之后, 看到小山智丽与小山英之离婚的消息时, 国人感到了一丝欣慰, 觉得从某些方面来讲也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而国人的这种感觉恐怕和国内媒体报道的那种方式, 那种幸灾乐祸以及痛打落水狗式的态度不无关系。综合以上三条“罪行”, 小山智丽给中国人民群众心目中留下的巨大创伤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而这涌动的恨意显然跟新闻报道的偏向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郎平事件

在中国, 郎平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郎平被作为英雄式的人物永远写进了中国排球史。尽管她早已拿到美国绿卡, 并曾在多国执教, 甚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在自家门口上演的“和平大战”中, 带领美国队战胜了中国女排。可是这一切并不影响郎平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伟岸形象。

郎平, 被国人称为“铁榔头”的郎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带领中国女排走到了世界巅峰, 国内媒体大加赞赏, 关于中国女排和郎平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一时间中国女排和郎平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女排精神”也成为了无数国人的精神资源。

1991—1994年郎平执教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女子排球队, 应邀出任美国排球协会全美训练中心总教练。在此期间女儿在美国出生, 作为监护人的郎平顺利拿到了美国绿卡, 可是她却拒绝加入美国国籍。郎平的这个举动通过新闻报道使许多中国人心头一暖, 感动非常。

直至2005年郎平才第一次受到了些许争议, 因为她出任了美国女排主教练。可是“为什么郎平要到美国去当教练”的疑问很快被新闻报道正面积极的引导而盖了过去。在2008年奥运会女子排球预赛中, 郎平带领的美国队以3∶2战胜陈忠和带领的中国队, 在家门口打赢了这场“和平大战”, 其后于半决赛打败古巴队, 进入决赛, 但最终以1∶3不敌巴西队, 获得银牌。在这场“和平大战”之前, 就有各种揣测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可是本以为会出现的“骂潮”并没有出现, 国内各大媒体、各种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全是清一色赞扬, 是各种形式的圆场[1]。“这是一场没有失败的‘和平大战’”“郎平享有主场礼遇”[2], “她是属于世界排球的郎平!无论她胸口贴着哪个国家的国旗, 胸腔里永远跳动着中国人的心脏。”[3]“无论郎平为哪∶个国家取得胜利, 都是中国排球输出的胜利。”[4]等等。而一些例如聂棋圣对郎平“帮外国人打中国人”的责问声也很快被批评所淹没了。

至此, 让我们进行一下对比, 小山智丽在帮日本打球, 大家就骂她“卖国”, 郎平帮美国打球, 大家却说“一个人为谁工作跟他‘是否爱国’没多大关系”。显而易见, 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而新闻报道的偏向性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媒体对小山智丽和郎平事件的报道差异

受众本身对于小山和郎平没有任何了解。不知道她们在国外的生活, 国内的经历等等, 一切所知的都是来自于媒体, 因此, 受众的反应完全是媒体的报道所造成。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偏向性。

体育报道产生偏向性的直接原因在于体育报道本身就是由新闻工作者撰写, 而新闻工作者是人, 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中的人, 情感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为人处事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某种情感, 这是天性使然。因此, 要求人做到绝对客观地看待某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体育报道者, 在报道事件时, 尤其是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时, 不可能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 即使再客观, 字里行间也会隐约含蓄地流露出某种情感和倾向性。这在生理学上的依据是刺激-反映理论。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新闻工作者与受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阴暗心理”。所谓“阴暗心理”是一种心理常态, 不是心理疾病, 往往隐藏得很深。心理学家现在普遍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 即阴暗心理内在于人的遗传基因中, 主要来源于遗传。客观地说, 人性都是有缺陷的, 真正一丝半点阴暗心理都没有的人根本不存在。而多数人能洞悉别人的阴暗心理, 对自己的阴暗心理却从不关注。在对待小山智丽和郎平的态度上, 体育新闻工作者有意无意地迎合了受众的这种阴暗心理, 这是新闻媒体所不应该做的, 媒体应该把受众往正面的方面引导, 而不是往错误的方向去迎合, 更不应该在报道比赛中妄加自己的评判, 注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受众。

而产生这种“阴暗心理”的原因, 往往是妒忌心, 妒忌的对象通常是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人, 但也有一种广泛性妒忌, 即妒忌与自身并不相关的, 甚至丝毫不沾边的人群或个人。受众作为社会人, 存在与中国现在的历史条件下, 本身有一种阴暗心理。这种阴暗心理是立国前受日本侵略, 立国后世界地位与经济和生活水平又远不如日本。小山智丽嫁了日本人, 冠上了日本姓氏, 而中国人民自日本侵华战争以来就留下了深刻的民族伤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甚至直至今日, 中国人对日本人乃至日本这个民族都没有太大的好感。与此相对的, 对美国, 国人没有这样强烈民族情感在。

另外, 时代的脚印也明显的刻在了二者的身上。小山智丽代表日本队在亚运会连胜中国三大顶尖高手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属于改革开放初期, 民众包括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开放程度, 与奥运会郎平率美国队战胜中国队的2008年, 显然存在巨大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国人还沉浸在明明是中国人却帮着日本打败中国人拿冠军的思维禁锢里。而在经济、信息等方面高度全球化的2008年, 大家已经能接受她既是中国的郎平, 也是美国的郎平, 更是美国的郎平。时代的进步使两者之间的思想观念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与时代原因相比, 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在政治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但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 在政治上却不能享有和乒乓球一样的地位。这一理由刚好能解释, 为什么中国人可以接受排球领军人物支援国外, 而不能接受乒乓球主力队员替国外效力。

4 结语

从新闻报道的受众, 对小山智丽和郎平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可以看出体育报道中存在着偏向性, 而这种偏向性无论对于事件还是运动员个人, 乃至公众情绪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因为新闻报道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所以, 体育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 在事实的选择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偏见, 公平、公正地展现事实, 不对事实发表评论。公正地报道事实, 为事件的每一方提供一个平等的媒介平台。坚持平衡的报道原则, 不偏不倚。做一个观看者而不是审判员, 要做的只是把所有的事实告诉受众。如此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 才能保留体育运动原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8) .

[2]丁柏栓.论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6 (3) :32-36.

[3]李跃.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之我见——关于“新闻真实性”之争及真实性的实现途径[J].青年记者, 2006 (24) :42.

体育受众 篇2

人们有“喜突出而厌平凡”的心理。因此,受众往往对名人、要人、权威人士的言论与行动均感兴趣,这就是所谓显著性新闻的.作用。诸如著名演员的艺术生涯,著名学者的演说,重要领导人的行踪等等均属此类。如:宋庆龄的病情公告之所以举世关注,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是闻名中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里根被刺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世界,这是因为里根是美国的总统,是当时世界上的风云人物。毛泽东逝世,邓小平逝世等新闻,全世界人民都十分关注。这类新闻是很多的。

所谓接近性,有心理上的接近与地域上的接近。新闻与受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愈密切就愈能使受众发生兴趣,如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市场物价的重大变动,四周空间的巨大变化等等,都为人们所关注,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心理上接近的原因。此外,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和受众所处的地点之间的距离愈近,影响就愈大。这就是所谓地域接近的原因。比如:有的新闻单位开设了“为您服务”、“征婚”、“缺货登记”等内容,一般是为一定的范围的受众服务的,这就引起这一范围的受众的极大注意和兴趣。又如:“羊城花会”年年搞,但南宁人民对它的兴趣却不甚浓,人们交流这方面的信息也不多。但南宁市搞“花会”,却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南宁群众,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观赏,这就是新闻的“地域接近性”在起作用。

体育受众 篇3

关键词: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网络传播;信息受众

中图分类号:G8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4-0001-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sports information spreading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the main body of the netizens is composed of people aged from 10 to 29. More and more women become netizens while the main body of the netizens was men before. The professions of the netizens a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before. The main body of the netizens is people with high income but more and more people with relatively low income are becoming netizens.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s of the netizens are more diversified with the people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high schools as the main bod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audien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audienc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der and logic of the sports information, put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formation, need more convenient ways of receiving and spreading sports information and want more diversified sports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dienc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audiences are playing more public roles and are developing into different levels with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choices. The audiences have distinct personalities and their ways of receiving and spreading information affect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of the portals.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s is more featured with communication and harmony.

Key words:large portal; sports information; internet spreading; information audience

互联网以其灵活的沟通方式和时空无障碍的交流真正改变了传播的生态环境,其独特的传播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受众,3G网络正式开通更是推动了中国网民整体规模的快速增长。体育信息传播受众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对于体育新闻的阅读、健身健康资讯的获得以及体育明星和其他不同体育社会领域的关注,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增长需求。网络体育信息受众个体在性别、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受众个体对信息的选择产生明显的差异性。在当前的人群中,如何结合网络受众的特点进行体育信息传播就成为一个关键的话题。通过对体育信息以及体育资源和体育人群的统计分析,可以为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针对于门户网站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人口学分析而言,可以根据体育信息传播人群特征,从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婚姻、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开展分析。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分析, 目前的体育信息网站仍然由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四大门户网站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 体育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也主要以这些网站为主要参考和研究对象[1]。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 王相飞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受众分析No.4 20141我国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人口学分析

1.1受众的年龄分析

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年龄的分阶段分析已经开始渗透到所有的门户网站中。由于不同的体育项目和赛事信息对于特定年龄段的参与吸引和互动交流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因此,门户网站尤其注重年龄对信息发布以及网站流量等运营数据的影响,各自利用开发的网络监控软件实时监测,为运营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除了门户网站自身的软件监测之外,具有公益性质的互联网监测机构也注重对于各项信息的披露。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分析,与2008、2009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逐步趋于稳定,结构也更加合理,在实现逐步优化的同时,网民的年龄结构趋于均衡。其中,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总体比例有所攀升,已经占到所有网民的三成多,成为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体[2]。这部分人群一方面是最早的网民,伴随着互联网的成熟而逐渐成长起来,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养成。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和文化界的主力,在包括文化、体育以及经济方面的信息需求力更强,这也影响着低龄网民的网络选择和使用习惯。

10岁到29岁的网民总体数量仍然占据绝大多数,这也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多数人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参与互动、焦点交流的重要途径。年龄逐渐趋向于低龄化是当前体育信息传播的一大趋势,体育文化的年轻化特质决定了年龄对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影响,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年龄和需求高度相关的状况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1.2受众逐渐由原先的男性多数向均衡发展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我国目前所有的网民中,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其中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比较而言,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甚至小幅上扬[2]。同样的,在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统计中发现,体育信息需求中男性同样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之所以出现男性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关键的一点就是,当前的体育频道设置中主要是以男性体育项目或者适合男性网民的体育赛事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相对来说,男性网民更关注体育、经济、政治等信息。新浪网对受访用户IP地址的追踪也发现,对于赛事关注的访客群体中,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网民。但这种情况在最近的半年有所改观,门户网站在开展信息需求的调查后,也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女性用户关注体育项目的版块,比如女足、网球、斯诺克等,这点在门户社区也有所体现。尽管论坛的主要关注与参与者仍然以男性为主,但互动内容以及故事性信息的设置,对于推动女性体育迷的社区活跃度也有较大提高。未来门户网站也将会加强和女性频道的互动和链接跳转,实现体育、娱乐和女性频道版块的内容互联互动,这也使得女性用户的增长值得期待。

1.3受众的职业结构呈现出日渐分散的趋势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在当前的互联网网民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9.9%。除此之外的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公司职员,分别占到了总比例的14.6%、10.9%[2]。这三部分群体在体育信息消费群体中有着非常高的比例。在学生群体中,八成以上学生都是体育信息的消费者,对赛事、休闲以及健身的资讯始终处于较高的关注状态。除此之外,其他群体对体育赛事信息以及健康信息的关注也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根据搜狐网、新浪网2009和2010年的网络健身状况调查,分别有近七成和八成的网络用户关注体育健身资讯,这部分人群对赛事、明星以及新闻等体育信息也有较高的访问偏好。

1.4受众中高收入群体占据主流,并逐步向低收入群体扩展

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网民的收入分布结构继续向两端扩展。由于网民的收入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是当前体育门户网站开始关注网民分层的重要原因。网民关注的项目以及赛事情况与其从事或者热爱的运动项目高度相关,对于一般收入者而言,更多关注大众性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中等收入者关注斯诺克以及网球就相对多些,其他高尔夫、会所健身等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和健身资讯则是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关注对象。

相对来说,体育比赛以及健身资讯首先就是有闲阶层的需求之一,一部分是占据多数的学生群体,由于没有参加工作,也没有相应的收入,但整体对网络体育信息的总访问量和访问频度都较高,整体上也使得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趋向低收入的情况。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与2010年底相比,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网民占比也从33.3%上升至37.1%[2]。网络的使用使得体育信息的获取成本变低,一部分低收入群体也逐渐增加了对健身及休闲方面的信息需求,这也带动了体育信息需求的整体提升。

1.5受众文化程度逐渐趋向于多种结构并存,初高中学历占据主流

学历的高低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网络从发展之始,首先在高学历中逐步普及。但随着互联网的日益生活化,低学历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更加得心应手,主要是学生群体以及低龄群体。由于该群体多数处于求学过程中或者受到其他人影响力较大的原因,对于网络的参与意识普遍较高。不同学历结构以及文化程度的参与也加速了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分化。低学历的体育信息需求群体中,由于学生占据了较为显著的比例,随着他们升学和学历的逐渐提升,对整个网站学历结构也将带来变化。其他真正的低学历群体有望在未来的信息需求中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总体而言,当前的门户网站中,体育信息的总需求量是逐渐增加的,随着信息资源的日渐丰富和多样化,信息需求的层次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交叉趋势,包括学历、年龄以及性别等分层和融合的情况也将逐渐模糊,互联网中信息需求的多样化、细分化会成为体育信息需求人口特征的最主要的特点。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数量迅速增长,而在互联网传播时代,随着需求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专业化,受众逐步按照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开始分化有利于互联网服务的精细和专业。各种不同体育信息的聚合性和资源量快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受众的传播分化。受众按社会阶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的人口学标准主动聚合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和信息消费圈,并实现心理满足和使用体验后的情感塑造等多种用户特征,这也为门户网站加强体育用户的研究分析并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群体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2我国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信息需求分析

互联网作为互通互联的新媒体形式,在信息资源的整体化方面相比较传统媒体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信息资源的可相互调用,理论上可以说资源是无限增加的,主要表现为资源库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搜索引擎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对于体育信息传播而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序同样十分重要。网民在信息需求的层次性和快捷性方面都有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网民信息需求特征和现状,便于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提高门户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2.1受众更加关注体育信息的秩序和逻辑

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用户的差异性需求,往往对信息的检索和浏览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对于互联网门户网站来说,体育项目以及赛事等包含了新闻、图片、视频、帖子以及评论文章等等,由于资源的数量很多,如何分类并细化这些体育信息资源成为直接影响网站访问体验的重要因素。现在四大门户网站在体育资源的整合上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整合交叉形式,对于同一种资源采用多种的分类方法。主要通过关键词进行有效区分,针对不同的资源入库时采取设置多个相关关键词。同时,结合网页的标签方法进行有利于用户访问的优化设置。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检索发现新的更多的体育信息,这种信息所表现出的秩序和逻辑性同样迎合了当前网民的信息需求,这同原有的离散式信息资源整合形式大不相同。同样,用户的需求在页面浏览时也体现出较多的关联性,当存在信息关联时,用户更容易继续进行阅读和信息获取。

2.2受众对体育信息的聚合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部分网站所进行的互联网用户访问路径跟踪发现,单位时间内信息阅读用户对于同一类信息呈现出较高的关注度。这一点对于门户网站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也同当前互联网用户在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上更加关注信息的相关性有关。在新浪、腾讯以及网易等门户网站上,首先对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划分,同时结合周期内的体育赛事等资讯进行专题报道、热点讨论等,结合新闻、微博、社区、圈子等多种信息手段进行整合,用户更容易获取此类信息。在获取这些信息以后,信息的受众也同步转变为传播者,通过帖子、微博、社区互动以及资讯分享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围绕一个热点关注问题,强化并实现话题的高关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用户传受模式也是当前互联网媒介传播的重要特点,体现在门户网站的体育信息传播中就是大量的专题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3受众对于体育信息传受技术的要求趋向便利化

随着各种新传播手段的不断演变,互联网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整合特征。对于体育信息的传受者而言,利用现有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信息获取和发布是非常重要的,也逐渐成为主流意识。手机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用户选择了手机这样的信息渠道形式[3-4]。当前我国各类终端的发展都十分迅猛,针对这种情况,现在的所有门户网站都实现了手机版网站的开发和运营,现在通过手机就可以方便地访问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信息,而且未来的增长潜力巨大。资讯类视频以及手机下载等多种服务的广泛应用为移动终端传播渠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利用这种技术的便利性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就变得相对容易。因此,结合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进行门户网站体育频道的改革和优化变得异常重要。

2.4受众对于体育信息多样性的需求趋高

作为当下互联网的受众,对于体育信息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受众的求全心理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体育信息内容。但是在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体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同质化以及信息泛滥,与受众这种对于体育信息的多样性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文字加图片的原始信息呈现方式,希望信息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特别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从而使各个感官得到刺激。三是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受众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仅进行信息的接受,还希望能够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互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手段与应用也变得更加多样。信息传播的形式诸如新闻、视频、社区以及网游等等,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媒介物的角色。对于体育信息的受众而言,获取信息的多渠道以及多种形式的存在,无疑增强了信息获取的多样化和趣味性,这也是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网络受众特点。

3我国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受众发展分析

体育信息受众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针对当前新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受众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三网逐渐融合的大趋势下,体育受众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上的走向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受众将逐渐转变为更广范围的公众角色

通过对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化受众,明显地表现出更为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的媒介传播姿态。作为体育信息的受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在网络媒体的议题设置等议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受众的自媒体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一部分是由于互联网门户网站自身内容资源的局限性,不可能整合所有的体育信息传播资源,对于一些事件的挖掘以及热点的关注度往往受到人力以及资源的限制。受众的参与互动在丰富了内容来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对于体育信息资源的参与和关注,实现了信息增值,并通过媒介的传播作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让发布信息变得全天候和实时,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角色,逐步转变为传受者高度融合的公众媒介模式。

3.2受众将逐步开始分层次发展、选择性参与体育信息传受

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就是改变了媒体的存在形式,衍生出更多的多样化传播手段[5]。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可用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整个社会氛围和传受方式上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社会价值的多元、受众心理的变化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并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氛围,形成受众分层现象,这种分化趋势是难以避免的。体育信息的传受者借助于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形式,针对不同的信息资料、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等形成不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社区或者圈子,从网络传播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受众”的含义。即受众不再是一个或者一种性格的整体或者单个个体,而是由多个个体相互累加的复数。因此,针对由此形成的体育明星圈、粉丝交流社区以及运动项目网友圈子等,将按照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氛围、信息需求特点开始分层次发展和聚合。

3.3受众逐步差异分化并具有明显的个性化

体育信息传播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步地影响了信息的差异化供给。在门户网站中,体育频道的发展变化逐渐地转变为可定制、自主选择的信息供应方式,一方面表现为内容选择的个性化,在各家频道中类似于信息定制的方式已经开始初步得到运用。除此之外,通过对用户访问路径和偏好的跟踪,可以结合网站用户浏览体育信息的习惯建立推荐路径,结合体育信息的关键词搜索和标签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包。另一方面,针对信息的接受和发布形式,在技术多样化的今天已经变得非常人性化,每个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具偏好选择不同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互动和交流。

3.4受众的信息传受形态影响了门户网站的商业化运作

对于互联网媒介而言,受众在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受众既是互联网媒介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介高度关注的核心。受众的行为方式决定了门户网站的信息经营策略和商业化运作手段,反过来媒体的经营状态也直接决定着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体验。当前的互联网受众对于体育信息的接受形态表现出的是一种多样化的需要状态,不仅需要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需要信息的传输方式同样多样,还需要网站能够提供多种可以自由表达自我的信息输出通道[6]。受众这种多样化的信息传受形态需求,对门户网站的商业化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用户需求为第一要素的体验化程序设计让这种形式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3.5受众信息获取心理逐渐趋向于互通与和谐

相对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日益生活化的传播媒介,其显著的特点就是虚拟性。以往的传统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拟态环境”营造的问题,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等,这些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多数情况下也都是虚拟的,但受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却容易感受到有形有象的真实个体。因此,这些营造的“拟态环境”更多的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网络传播中的虚拟性使得传播者和受众都处在一种相对虚拟的、匿名的空间当中,由此也带来了受众信息的微妙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互联网用户同样也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互联网访问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获取所需信息的这种心理满足的实现,主要包括求知心理、满足体验以及利用网络工具和其他的网民进行交流。比如即时通讯QQ、MSN,交互论坛BBS,社区、微博、博客等扩大了受众交流范围,也使得更多的受众做出反馈和回应[7]。这种主客体的角色转换也使得客体身份与主体身份交融起来,使他们在互联网相对虚拟的环境中重塑自我。

总之,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推动了受众传受形式的变革,由此也促进了受众逐步向个性化以及差异化发展。互联网受众的新型特点对于门户网站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内容整合的优化以及商业化操作方面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王相飞.我国门户网站体育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9-5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2011-08-25.

[3]凌关胜.探讨奥运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前景与策略[J].商业营销,2008(6):63-64.

[4]朱勇.南非世界杯手机电视的传播实践及其对我国体育传播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8-42.

[5]蔡晓楠.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47-49.

[6]崔俊铭.广州亚运会背景下门户网站新媒体经营策略[J].新闻知识, 2010(2):58-60.

体育受众 篇4

一、受众心理研究

对观众的研究是我们电视理论研究中的盲点, 中国目前也没有形成“电视节目———收视率———观众”的研究体系, 收视率调查公司的数据不能即时地影响节目的改进, 节目制作与观众的欣赏口味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是以现有的数据为对象, 研究中国电视观众的大体特征, 它的总体状貌仍然决定着中国电视业的基本走向, 也据此对综艺性节目做一个判断。目前, 我国电视观众的构成显示出我国目前的观众特点如下:

1. 结构呈现多层次

(1) 受众整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以初中文化程度为界, 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 看电视的比例越小。文化水平低的收视群占总人口的大多数, 他们是中国目前的收视主体, 家庭的休闲活动还很依赖电视。

(2) 综艺性节目的受众群:以中国目前的电视消费情况而言, 可以把大部分观众具有普遍性的收视行为特征归纳为以下主要几种:

(1) 个人化收看:收看需要依次为影视剧、娱乐综艺、音乐录像、娱乐资讯节目、对象化栏目。

(2) 家庭化收看:收看需要依次为娱乐综艺、影视剧、新闻纪实节目。

(3) 对象化收看:收视兴趣一般集中在一些新闻、资讯节目、服务性栏目、教育类节目。

(4) 习惯化收看:这种收看选择完全以视听感受为标准, 音乐电视类、综艺节目、文艺栏目、音乐节目、电视电影往往具有吸引力。

从以上主要的几种收视行为中, 不难看出综艺类节目仍然在大部分人的主要收视需要中。

2. 综艺性节目所体现的当代人的娱乐心理

电视娱乐节目潮流中的文本除了具备综艺节目所具备的场面性, 满足人们的看热闹的心理之外, 还体现出人们新的娱乐倾向:戏谑的模仿、体验刺激、碰撞机遇、恶俗的快感、揭私与滥情等。

二、满足受众审美需求

综艺性电视节目是按照电视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编导的, 它的作用在于满足电视观众领略艺术美感的情趣和意味。显然, 欣赏价值是衡量这类节目的标尺。

综艺性电视节目的编导, 是传播给电视观众艺术节目上的把关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 让电视观众欣赏到什么, 往往要由他们来决定。这样, 作为晚会导演有没有深层的审美观念,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们知道, 电视节目是通过媒介作用于人的双项感官的, 即是说, 电视的媒介包括电子视讯和声讯, 分别作用于人的耳朵和眼睛。通过耳听眼看, 使人对电视节目的感受具体、直观, 最终获得感情范围的享受。从美学角度来看, 电视欣赏又是知觉的美学感受和心理的美学体味的结合。它使人的大脑开拓条条纵的和横的通道, 使之得以保留曾在短瞬间活跃于电视观众心中的审美意象。正因为电视综艺节目具有这样的长处, 才使得电视节目的声色之美,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大超过舞台艺术。相对于舞台的表演和银幕的再现而论, 它可以使观众看到他们的想要看到的, 平时难以看到的表演者的感官和动作。电视文艺中的视觉为主的表演类节目, 可以间接地向电视观众提供感情信息;而以听觉为主的歌唱类节目, 可以直接地向电视观众提供感情信息。综艺性电视节目的编导, 培养和增强了欣赏观念, 便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手法, 把提供给电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转化和增大, 强化电视文艺节目的欣赏性。

比如说, 电视以视觉感官为主, 就要有清晰生动的图像。这里的核心是动, 因为动更接近电视观众的生活, 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 靠着节目表演者的动作表情和摄像机的运动, 提供给电视观众美的画面, 不但构图要美, 而且内涵要丰富。这就要求导演从欣赏的观念出发去界定和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规范表演者的表演。如果没有欣赏观念, 对要传播给电视观众的文艺节目没有欣赏情趣, 那么节目就可能杂乱无章, 甚至可能破坏了艺术美。正因为如此, 电视节目的编导在设计、组织和导演节目时, 需要特别注意画面表现, 让人看到、看清、看全, 这样才能在观众那里产生欣赏的心理美感。

我们这里强调视觉, 并非忽视声音的创造和再现作用, 因为听在电视节目中的功用, 基础在于说明, 作用在于深化。笔者在编导节目时, 有意识地追求了节目的欣赏性。调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 把一个个最美的画面传播给观众, 这样的节目的可视性和感受力都较为强烈,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便是编导注重和增强欣赏观念的结果。从编导的欣赏观念到观众的艺术享受, 中间过程并不漫长, 也不复杂, 但是解决得不好, 却有可能使编导事倍功半。■

受众及效果理论总结 篇5

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霍夫兰(1946年)首次提出,后经德弗勒(1970年)加以修改成型。

他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不仅有不同的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智力、经历、价值观等,而且由此形成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千差万别。

德弗勒个人差异概括为五项

1.个人的心理结构不同

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

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

4.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不同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

评价:评价:注意到了受传者的个人差异性和客观性,比”大众社会理论”和”魔弹论”更切合实际.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引导传播者在对待受传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缺陷:它从”魔弹论强调媒介的绝对作用又走向了强调受众的绝对作用的另一个极端

2.社会分类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首推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

他们认为,尽管每一个受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又不乏共性。据此,看似分散的受众实际上形成了各种“团块”,即所谓的社会类型或者说范畴。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们,在某些问题上持有大体一致的需求和态度

评价:相对于个人差异论而言是正确的,它既看到了受众的差异性,也看到了受众的一致性.社会类型论对传播者而论具有可操作性;3.社会关系论

这一理论由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提出。

主要观点:每一个受传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或者隶属于某一个团体,他们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他所生活的生活圈子的约束和压力,大众媒介传播的 任何信息,在这种生活圈子面前都要遭到审查、过滤或抵制。很难通行无阻,全部过关

评价:社会关系论为我们描述和揭示了大众媒介信息如何到达受众那里,以及他们怎样作出反应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注意到了群体压力对接受信息时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启示传播者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1.磨弹论:主要观点:大众传播发出的讯息就象是子弹,受众是一面靶子,受众只要被大众传播的信息所击中,就象是子弹射中靶子一样,靶子会应声而倒。因此,大众媒介的威力是无穷的,受众面对媒介是毫无抵御能力的,媒介可以任意役使受众,媒介向受众灌输什么,受众就只能接受什么,控制了大众媒介,也就控制了受众。这种强调大众传播威力的理论有时也称作“皮下注射论”即大众传播的信息就象医生使用注射器给患者身体注射药剂一样。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产生背景:A 两次世界大战军事宣传的成功和威力

B大众传媒业经历了一个黄色新闻泛滥期

C记者的炒作和夸大

评价:第一:片面性,磨弹论过分夸大了媒介的作用,而忽视了受众对媒介的应变和选择能力

第二:笼统性,磨弹论只是一种粗浅的媒介观、效果观,还称不上是理论,因为它对整个大众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这些影响效果的的要素和环节都缺乏必要的分析。2.两级传播理论

主要观点: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有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大众

式: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 对两级别传播理论的理解

第一:两级传播中,第一级传播是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传播是属于人际传播.他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

第二:两级传播不是等量齐观,不分主次的,事实上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

舆论领袖:也叫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舆论领袖的界定

A 影响普遍的人

B 能力突出的人

C 社会关系丰富的人

对两级传播理论的批评与修正

第一:有时信息只有一级传播,大量的信息都是直接从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只有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才靠人际传播扩散。

第二:将受众分为意见领袖与非意见领袖,即领导与追随者两类人,显然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第三:大众传播不应该只是两级传播,而应该是多级传播。两级传播理论的优点

两级传播理论打破了魔弹论的神话,它告诉我们受众并非都是清一色的,其中总有些人的反应是积极的,同时受众的感应也是有先有后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 A.受众是主动的

B.受众对大众媒介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用的,而不是盲目的 C.大众传播可以广泛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 2.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早期研究

A.赫尔佐格对“肥皂剧”听众的调查

B.贝雷尔森对“没有报纸对人们意味着什么”的调查 C.麦奎尔对“竞选中人们使用媒介情况”的调查 3.卡茨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总结(1959年)

主要观点:人们的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了人们对大众媒介和其它信息源的期望,这些期望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其它的活动,结果是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或产生其它的后果.

4.人们对媒介的需求

A.认知的需要B.情感的需要C.个人整合的需要.D.社会整合的需要E.舒解压力的需要

5.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

这一理论是从受传者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而别的理论则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他向人们揭示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射向受传者的,而是放置在那里,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取用的.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就是议事日程,指我们议论或判断事情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 1.议程设置理论观点

1972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一理论认为:某些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所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也就是说,公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对应的关系。2.议程设置理论的模式

3.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第一:议程设置功能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它说明了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第二:它说明了媒介的功能并非象镜子那样,被动的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的将现实”再建构”之后积极的提供给受众的.4.对程设置效果的评价

优点:A.议程设置的提出使传播学家重新发现了大众传媒所蕴藏的能量,否认了此前所谓的有限效果论;B.使传播效果的研究转向了认知及其效应.而此前的理论都集中在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上.;C.这是传播学者自己发现的理论,不象其它的理论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

缺点:究竟是媒介的议程决定了公众的议程还是公众的议论决定了媒介的议程,尚未论述清楚

创新-扩散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他们的创新与扩散理论 一.关于创新

1.创新的定义: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2.创新的五个步骤:A.相对优越性B.相容性C.复杂性D.可实验性E.可观察性

3.创新的采用者(受众的分类)A.创新者B.早期采用者C.早期追随者D.后期追随者E.滞后者 二.关于扩散

1.扩散的五个步骤:第一:获知知阶段;第二:说服或评价阶段;第三:决定阶段;第四:实施或实验阶段;第五:确认阶段 2.扩散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获知阶段:大众传播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在劝服阶段,人际传播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第二:全国性的信息源在获知阶段最重要.地方性的信息在劝服阶段最重要 3.对创新-扩散理论的评价

创新与扩散是一个实用性很高的理论.他告诉人们,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 利用此项创新的最有效途径.知识沟理论

1.主要观点: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2.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比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差距的.第二:在现存数量或先前获得的知识背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第三: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相关的社会联系 第四:受众的选择性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第五: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3.评价

优点:知识沟理论提出了一个与一般意见不同的命题,即信息的无限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信息享有权的均衡,相反的却会产生负效果,就是知识差距的扩大.他告诉传播者要注意缩小受众间的信息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传播者一定要注意对受众文化程度的了解

缺点:A.只注意到了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而没有注意到有时它会缩小知识沟.尤其忽视的关键点是”兴趣或动机”;B.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涉及态度和行为.; C.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于社会经济状况好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兴趣、年龄、性别等都同样存在着差距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德国女传播学家纽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出来的。

1.主要观点: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气候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经过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方式扩展过程之中.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产生了

2.模式

3.特点

第一: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舆论观.即舆论是公开表明的意见

第二:从传播效果而言,它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效果观.包括了从认知到态度改变再到行为反映三个阶段.4.评价

贡献:第一:把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提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所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压力

缺点:第一:缺乏普遍性.;第二:它似乎在教唆政治家利用媒体操纵民意

什么是宣传

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的宣传,是指运用语言、符号等种种表意工具以控制和影响多数人的思想和感觉,从而达到一种目的的企图 宣传的七种手法

美化法:把某种东西与一个“美好的词”连接起来,使人未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物。丑化法:给一种观点贴上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持反感并加以谴责。

印证法: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者遭遇,以印证某种观点、产品或人物,假借法: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具有象征性的标记或供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为人接受。

企求认同法(平民百姓法):说话人企图让他的听众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

洗牌作弊法:是指选择并运用事实或谬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或正好相反的论据,合乎逻辑的或违背逻辑的论断,以使某个观点、方案、人物或产品处于最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下。乐队花车法:宣传者企图让受传者相信他所属的哪个群体都已接受了宣传者的方案,因此不如随大流,加入到群体之中 霍夫兰的劝服策略

1.传播者的信誉度对劝服效果有何影响?

结论:传播者的信誉度越高,越容易使受传者态度发生改变 2.在表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使两面都说,还是只说一面?

结论:只说一面信息对原先就赞同此观点的人非常奏效;两面都说对原先就赞同此观点的人非常奏效;只说一面信息对教育水平低者非常奏效;两面都说对受教育水平高者非常奏效。

3.在进行劝说时,诉诸什么程度的恐惧感最有说服力?

结论:轻度的惧怕诉求最为有效,强度的恐惧诉求效果最差。

4.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

研究表明:对于劝服性传播来说,明示优于暗示

5.在表达程序上.重点是防在前面更有说服力,还是放在后面更有说服力? 第一:首先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引起受传者的注意;第二: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被受传者记住;第三:如果信息内容是受传者赞同或者可能接受,那么首先提出来比较有利.第四:如果正反两种观点都有一个人提出,那么先提出的观点容易导致”先入为主”的印象.第五:如果所传播的问题是受传者不熟悉的,那么就应当先提出问题的要点.第六:如果信息内容是为了唤起和满足受传者的需求,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唤起需求,然后提出问题

体育受众 篇6

在传统的媒介研究中, “受众”是一个对信息接受者并非完全有效, 甚至屡遭学者非议却又有相当阐释力的一个概念。“互动”则是对受众与媒介关系的最经典的一种线性概括。简单的说就是媒介是有受众的, 受众是需要与媒介“互动”的。现在看来, 对互动的强调, 很大程度是在传统媒体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 弱势受众应对强势媒体的无奈之举, 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媒体对信息接受者的一种“恩赐”。那么, 在这些被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称之为“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的微型媒体异军突起, 声势不断壮大的时代, “受众”还存在吗?“互动”还被需要吗?

1 受众

按照荷兰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论述, 在依托信息技术诞生的媒介风起云涌, 方兴未艾的时代谈论“受众”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媒介源的关注是如此的多样化, 注意力是如此分散, 以至于继续从‘媒介’是拥有单一受众或是大众受众这样的角度来谈论或思考问题, 或是将全部人口视为潜在的媒介使用者, 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若以旧的受众概念来衡量的话, 这些新媒介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 受众并没有衰落, 更没有消失, 它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而已。在以博客, 尤其是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微型媒体那里, 受众已然与媒介同一, 经常难分彼此。而且两者处于不断地翻转之中, 时而此, 时而彼, 变动不居, 可谓“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在我们个人的媒介经验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写QQ空间, 写博客, 刷微博时, 有时是原创的内容, 有时则是转载别人的内容。当我们发布原创的内容时我们是发布者, 是媒介;当我们浏览、转载他人的内容时, 我们则变成接受者, 受众。在很多时候, 这两种行为是同时进行的, 两种身份是同一的。作为媒介使用者的我们在两种身份之间进行自如的切换, 几乎成了习焉不察的事情。

保罗·莱文森对这一点有着相似的概括。他认为“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是“新新媒介”的首要特征。“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凡是读博客的人几乎都可以立即写自己的博客。……相比之下, 如果读者所写的博客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那就是新新媒介了;作者能掌握自己之所写, 那就是新新媒介的标志之一。此时, 读者成了作者, 观看者成了生产者。”

在传统媒体那里, 受众始终是被动的, 被支配的, 信息的生产者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一定程度的“互动”也不过是强势媒体对这种主动权的轻微让渡而已。局面在网络微型媒体这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受众几乎不再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受众和媒介的同一使前者参与信息生产的渴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 一些传统媒体 (典型的就是电视、广播) 也加强了与观众、听众的互动, 其速度与频率看起来与微型媒体并无二致。我们可以随时拨打电视新闻栏目 (如陕西二套的《都市快报》) 的热线爆料和发表意见, 这看起来与在网络上发帖、转帖一样, 受众都是“主动”参与了信息的构建。其实, 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是过去写信, 还是现在打热线, 发布与否的主动权都始终控制在信息生产者 (电视台、广播台) 手中。所不同的只是受众的意见到达编辑那里的速度快慢而已。而在网络微型媒体上不管是发布还是转载, 除了一些技术手段外, 空间提供者要对媒介使用者进行事前限制 (诸如实行一整套的严格审查) 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 在信息的完整构建上媒介使用者就达致了“主动”。

这样的结果就是信息生产的过程和信息产品的品貌,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消费者的品味靠拢。也就是说, 无论媒介使用者是受众还是媒体, 心中念兹在兹的大都是能否产生影响, 获得尽可能多的点击率。 (至于网络推手和水军之类, 那简直就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所以, 微型媒体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 表面就先天性的涂抹着鲜亮的消费主义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 受众是消失了, 消失在信息生产的过程当中。

2 受众和媒介的同一

正是由于受众和媒介的同一,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体, 微型媒体便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们借助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迅猛进展, 实时、自由、迅捷的传递着海量的信息。之所以称它们为“媒体”, 是因为每一个博客、微博都是一个功能基本完备的信息发布平台, “互动”变得异常活跃和深入, 远为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 甚至是“新媒介”网站所不及。在这里, 监管 (不管是事前限制还是事后追惩) 变得相当困难。这一点, 正日益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社会和我们的生活。

“大众受众”在微型媒体时代展现的新特性, 极大的促进了言论自由和舆论民主。大量媒介和受众同一的微型媒体, 是以散兵游勇的方式出现在网络空间中的。和传统媒体迥异的是, 微型媒体的“把关者”就是创建者自身。这使得对其中内容的事前筛选和限制很大程度上要靠其自律来完成。在这一方面, 网络空间的提供者 (如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 似乎并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的机制化管制的有效手段。博客、微博的实名认证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却因屡屡被用户身份造假 (如郭美美虚假注册为“中国商业红十字会总经理”) 所突破而显得尴尬。对出格言论的事后追惩, 大体则是诸如查封账号, 取消注册等略显粗暴、武断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规模运用的后果就是引来舆论的沸腾, 最终不了了之。所以, 在微型媒体上, 人们的言说自由比之传统媒体有了极大的扩展, 表达方式也变得多样和生动。在这里, 信息的分享超越了地域和国界, 自由的质疑和辩论成为可能 (虽然还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这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判断力、洞察力在信息的交汇和碰撞中得到了提高。

随之而来就是政府和专业人员的权威受到了消解和削弱。在言论自由和舆论民主得到扩展的同时, 监管的困难和乏力也造成了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泛滥。一些在前现代社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谣言, 一旦借助网络微型媒体的力量, 其对社会的伤害之深是前者远不能及的。转型期的当代中国, 矛盾重重, 弊端多多。一些针对某个公众人物, 亦或是普通公民的充满戾气的网络暴力, 一些过分渲染社会不公, 揭露所谓社会黑暗真相的网络谣言正不断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 刻意挑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 制造着不同阶层和政府、公民之间的对立。

怎么样在继续促进言论自由、舆论民主和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监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这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面临的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 比之完全匿名的网络论坛 (如天涯社区、猫扑, 这些地方的网络暴力和谣言的泛滥更加严重) , 博客、微博等微型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已经有了本质性的提升, 这将使它们在和传统媒体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3D版《泰坦尼克号》于2012年4月10日在我国上映, 仅三天就获得了1.5亿的票房, 到15日已取得了4.25亿元的票房。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后的总票房为3.6亿元, 这部3D转制影片在中国再次获得成功。成功的商业策划是是其成功的关键。其中, 大众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1997年原版《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引发的轰动效应曾被丁俊杰、胡智锋等学者称为“当代传播的奇迹”, 并从大众传播、音乐学、社会学等众多方面进行阐述与剖析。笔者拟从传播学理论中传者、受者、内容、途径、效果五个方面分析3D版《泰坦尼克号》的传播过程。

1传者:多级传播者,

意图差别明显

影片在宣传及放映阶段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众多, 大致可以分为两级。第一级为有意传播者, 即承担影片宣传工作的制造商, 出品人, 院线等;第二级为无意传播者, 即第一级传播者的受众, 他们通过网络、电视、宣传海报、影院等途径接收到影片信息, 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 无意中成为影片的传播者。这二级传播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传播意图也不同, 但结合起来构成了影片讯息的强大信源。

有意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单一, 即令传播效果最大化, 使影片得到有效的宣传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商业意图是其考虑的唯一因素。他们需要使用尽可能多的传播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二级传播者帮助进行进一步传播, 扩大受众面积。有意传播者是影片传播活动的源头。

《泰坦尼克号》3D版成功路径之传播学要素分析

文丨齐特

摘要:《泰坦尼克号》3D版再次热播, 其成功路径不仅在于影片本身的魅力, 传播策略的作用不容小觑。文章从传播基本要素入手, 对其成功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效果

摘要:在21世纪初期纷杂多元、众声喧哗的媒介场中, 最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就是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微型媒体的迅速崛起, 并在短时期内蔚为大观。这些以“散兵游勇”的形式存在的微型媒体, 其合力之强大令那些看似强势的传统媒体也不得不追捧和跟进。最近, 因央视主持人赵普的微博爆料而被曝光的“毒胶囊”丑闻, 其整个事件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路径, 就是对这些微型媒体之力量、作用的典型阐释。

关键词:崛起,微型媒体,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3.

体育受众 篇7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 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 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 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 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 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 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 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 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 所谓新传媒, 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 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 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 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 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 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 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 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 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 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发布者, 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 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 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 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 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 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 由于生产力提升, 产品供应充足, 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 想要促成买方消费, 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 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 即与信息发布者更多地互动。

3 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 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 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 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 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 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 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 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 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 (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 , 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 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 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 即互动模式, 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 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 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 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 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 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 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 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 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 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 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 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 积极使用媒介, 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 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 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 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 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 采取随时更新信息, 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 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 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 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 让信息发布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 其次是个性化的, 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 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 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 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 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 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 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 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 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 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 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 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 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 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发布的信息, 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 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 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 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 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垄断地位, 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 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 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 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 离不开利润的支撑, 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 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 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 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 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 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 这种形式的确有效, 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 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 但随着其“朋友圈”发布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 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 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 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 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 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 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 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 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 做自己擅长的领域, 培养自己的受众 (也是顾客) , 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 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 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 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 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 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 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摘要: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 多种媒体应运而生, 组成了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 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 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 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 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 即与信息发布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 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 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3-5, 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孔炯.传媒盈利模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版社, 2009.

体育受众 篇8

“自媒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

随着微博、微信的用户日益增多,自媒体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自媒体起初是明星、媒体的舞台,后来自媒体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大众,一些草根大V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不仅是意见领袖,也在其擅长领域给予受众关怀和服务。情感解答类自媒体是以发布情感类内容或互动解答情感问题为主的自媒体。截止到2015年6月,情感类自媒体在微博上活跃度较高的自媒体人:陆琪粉丝2100万,ayawawa粉丝260万,冷爱粉丝30万。

ayawawa本名杨冰阳,曾是门萨会员,著有《完美关系的秘密》等畅销书。引用了“伴侣价值”和“亲子不确定性”理论来分析两性之间自我评价与相处法则,获得了大量粉丝尤其是女性粉丝的青睐与支持。ayawawa微博重在与粉丝进行互动,情感案例分析,解答网友情感难题。截止到2015年6月26日,ayawawa微信公众号“娃娃微问答”共发布557期,版面和内容也在不断完善。

自媒体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但是很多自媒体很难找到盈利方式,空有庞大的用户群,却无着力点。2015年新浪微博微博宣布升级签约自媒体扶持计划,,并继续通过打赏、付费阅读和商业分成等手段帮助签约自媒体提高收入。在这之前,ayawawa早已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淘宝店铺营销,形成新型的交互式产物,找准了契合的盈利方式。

2 ayawawa自媒体的特点

2.1 老牌“网络红人”拥有一定知名度和粉丝基础

ayawawa杨冰阳是最早一批在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崭露头角的网络红人,有“猫扑女神”之称。起初,一部分人会因猎奇心理来关注ayawawa,而她又是一个有才华的“段子手”,以其新奇的两性解读快速吸引了众多粉丝。又善于利用女性优势打好“温情牌”。与其他的情感解答类自媒体人不同,ayawawa没有利用情感解答来直接盈利,零门槛、不收费更是打开了一扇与受众无阻碍沟通交流的大门,越来越多的粉丝热衷于向ayawawa提问,ayawawa也拥有了更广的素材空间。

坐拥庞大的粉丝集团,ayawawa的文学作品大卖,一直稳坐两性情感类畅销书榜首。淘宝店铺“娃娃美颜课”更是迅速升为金冠店、星店,日销量上千笔,在自媒体盈利方式上无疑是成功的案例。

2.2 内容“接地气”,目标受众明确

进入了21世纪,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使她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也增加了她们对婚恋问题的独立思考。ayawawa以两性理论和情感思考为主线,对网友提问进行内容筛选,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有普遍传播价值的信息,对其加工整理、解答后,进行二次传播。由于有相应的筛选机制和低的准入门槛,有效地保证了消息来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这对其他自媒体的发展带来启示。ayawawa无论在微博还是微信上,内容口语化表达,言辞犀利,把握热点,利于达成与年轻女性的共鸣。“小三”“婆媳”“凤凰男”“家暴”等内容屡见不鲜。敢说敢写,内容“俗气”,目标受众明确,受众基数大。

2.3 突出主体,平台互相关联

在自媒体平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内容吸引读者与开展差异化营销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ayawawa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开发新的信息渠道,不单使用微博、微信,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博客的更新。ayawawa时常选用热点话题供读者讨论或进行调研,互动性强,读者的情绪高涨。如曾在微问答结束后开展“忏悔录”讨论,大量读者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读者对ayawawa的忠诚度。

3 受众内心深处的“声音”

自媒体强调的是自我对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征和优势。作为自媒体,ayawawa也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受众是出于哪种心理来使用情感解答类自媒体,他们内心有着什么样的“声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3.1 情感困惑——需引导和关注

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接触呈片面性,交往更多的是基于业缘关系的接触。这种基于业缘关系的人际交往带有的感情色彩相对较少,而恋爱、婚姻和家庭属于私人生活领域范畴,它是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所回避的领域。这也就意味着从情感上关心他们婚恋问题的人相对减少。所以受众需要类似ayawawa这样的自媒体平台为其情感问题答疑解惑。即便目前没有遇到感情问题的受众,也可以从他人的实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满足自我情感需求。

3.2 名人效应——寻求自我满足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身份都可以参与到微博群体中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众多的“粉丝”关注后成为“名人”。因为自媒体本身具有普泛化的特征,除了使用者自己成为“名人”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关注自己心中的“名人”,就好像自己身边的朋友,实现了自媒体受众的自我满足感。而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年轻美女杨冰阳,正是许多年轻女性理想中的“自我”。

3.3 找寻知音——释放情感孤独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相应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虽然很多人不再为衣食而忧,但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却与日俱增。微信平台的“娃娃微问答”视角独特,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曾针对过年“逼婚”的问题专门开设了“过年专场”,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思考,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得到表达,回答读者最关注的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不仅使内容独具一格,也成为一种渠道,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寻找知音,得到了孤独感的释放。

摘要:恋爱、婚姻和家庭是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基于业缘关系的交往所回避的领域。受众需要情感类自媒体平台来答疑解惑。即便目前没有遇到感情问题的受众,也可以从他人的实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满足自我情感需求。

关键词:自媒体,受众,情感解答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2.

[2]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芝,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0.

[3]王建珂.自媒体:多释放正能量[J].青年记者,2012,(30).

播音艺术与受众美感 篇9

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广播美感和受众心里活动。

美感是有同感, 纯美感, 快感三个层次构成, 而受众心理活动是讲被外界某一声音和景物视觉受到刺激而反应出的心理活动表现。作为广播这样一个为听众提供信息和享受听觉美感的平台, 要让大众对播音员的语言声音吸引人们的耳朵,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播音员, 主持人的播音风格和播音艺术。

播音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再加工。有听众曾这样说过;一个好的播音员, 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的往耳朵里流, 听比看印象深刻。而一个差劲的播音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往耳朵了蹦, 印象不深刻, 不如看报纸。 (用自葛兰老师的一段话) 所以说, 播音是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只有练好了基本功,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深度的学识水平, 精湛的表达技巧, 丰富的生活体验, 通过不断的学习, 实践, 再学习, 再实践, 才能形成播音员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今天我们要求播音员仅仅会说几句谱通话还不够, 还要有独特的风格, 有更高的水平。

一个人真要喜欢上了播音这个行业, 就要有一种责任感, 使命感, 要狠下功夫把他干好, 我国的文字源远流长, 语意深刻, 加上音律优美, 声调献明, 不管是字, 词, 句, 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 有目的有方向的去练声去发音。我们在学练发音时一定要注意分辩清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搞清楚气流在口腔中受阻的部位, 注意气流受阻和除阻的方式, 送气与不送气, 声带振动与否等等。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有特点有美感, 让每一字每一词在你的口中叼稳了, 建仪大家多练一些单音, 双音节的字, 词, 句, 特别是一些带响亮的词句, 有助于你的口腔打开, 同时也是一种练声发音的最好方法。

三、掌握了发声方法, 找准了字音部位, 接下来就是念稿阶段。

当你拿到一篇稿件时不要急于去念, 先要弄懂稿件的层次, 要明确主题, 突出重点, 然后再进行播音。注意, 在这一环节, 要从真, 亲, 美, 活来处理稿件层次。

真:就是要真心, 坦率, 认真, 自然。

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你的播音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好感。

美:一是你的播音形象要美, 要有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形象。二是每一句话, 每一个段落要从你的口中用优美标准的声调蕴含出一种亲近感和柔情美。

活:播音员在处理稿件时要耳聪目明, 心灵手巧, 眼勤, 嘴勤, 熟练各种技能, 要灵活应用。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而理解又需要一个过程, 那就是把理解了的东西用播音员的口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语言艺术再加工, 再创作。下面举两个例子;例一;“……这些石刻狮子, 有的母子拥抱,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引自《中国石供桥》, 前面用三个“有的……介绍了石头狮子的各种动作, 播音员理解了这种逻辑感受并有了体验后, 在播这段稿子的时候就可以用动情, 舒缓, 生动的感情表达出来。把静的石狮子播讲的像活的一样活拨生动。例二;“你从雪山走来, 群山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这里我们即“看到”了群山的风采, 也“听到了”大海的波涛声, 通过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 体验到了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 这样就很有把握的通过我们的播音来体现出长江的风采, 中华民族的气概。

感情变化和声音大小是有关系的。情随境转, 气随境变, 气动情转, 这就是一个人喜, 怒, 哀, 乐心里变化的表现。当你高兴时, 精神是振奋的, 这是你的气流是提起的, 如;“你看, 我买了一款新手机, 是诺基亚的”, 声音是高的, 响亮的。反之, 在你悲哀的时候, 气流是下沉的语调是底沉的, 如;“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目送灵车慢慢远去。”光有高昂的声音而没有感情的变化是表达不出稿件内容的。因此说, 以情带声是根本。

四、播音艺术的风格与受众美感是相互作用的

受众的广告素养研究 篇10

何为广告素养?这是我们首先要理解的研究对象,能否正确地把握其概念是我们研究广告素养的前提。而当我们提起广告素养时,脑子里最先联想到的词语莫过于媒介素养,因此,要理解广告素养,让我们从理解媒介素养开始。

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先后提出了许多说法,在此我们选取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信息是指通过媒介承载而发出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视频、新闻、广告等,很显然,广告素养就是针对广告这种及其重要的媒介信息而言的,因此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所谓广告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广告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广告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

第一,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辨别、批判能力。所谓正确解读,也就是受众对接触到的广告信息能否看得懂,能否正确领会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经常有人抱怨说有些广告看不懂,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而辨别、批判能力主要指的是受众的理性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应对虚假广告以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的能力。比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立邦漆广告就因为其在广告创意中运用了龙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而被国人指责为辱华广告,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日本立邦漆怎么可能先在广告中侮辱中国人,而后再想着把产品卖给中国人呢?这就是体现我国受众缺乏广告素养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二,受众使用广告信息为个人、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这方面主要就是指让广告信息为受众所用。比如,当受众有购物需求时,能够通过接触使用广告信息来了解商品的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能够作为受众购买决策的参考。而受众使用广告信息之于社会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其对公益广告的认识层面,比如在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下,就有很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广告在媒体上播出,如果广大受众能够很好地认知这些广告,并身体力行,无疑对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

受众广告素养的形成因素

既然受众的广告素养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大部分就应该是受众通过后天的学习、生活、经历慢慢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所谓内因,也即受众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受众的知识构成、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而外因,则是脱离受众以外的一些因素,比如媒介中传播的广告信息本身、媒体印象、媒体环境、广告环境、主流价值观、跨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因此我们在研究受众广告素养的形成因素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受众本体因素对广告素养形成的影响。受众的本体因素主要就是指受众本身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知识结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从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前期解码到后期运用来分析,受众本身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对广告信息的理解、辨别以及使用能力就越高,其广告素养的水平也就越高。比如在看同一则广告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与一个知识结构比较匮乏的人相比就能更容易理解广告内容、更容易辨别广告的真假以及更容易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合理信息,从而也就更能使广告信息为自己所用。

受众之外的因素对广告素养形成的影响。受众之外的因素泛指除受众主体因素以外的一切其他可能对广告素养形成有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广告信息本身的影响。信息社会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广告信息的严重泛滥。有调研公司曾经统计过,在今天,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能够接触200多条广告信息。由于受众长时间暴露在广告的熏陶下,广告正以强大的影响力左右着受众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消费需求、判断标准等,在这种情景下,受众的广告素养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其次,媒体属性与媒体环境的影响。广告信息都是通过媒体来传播的,因此媒体属性就直接影响了广告传播的效果,从而对受众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公信力、权威性大的媒体其播出的广告可信度较高,广告作品的质量也较高,受众更能相信广告的内容,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告就更能让受众相信。此外,媒体环境对受众广告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处在城市的群体,其接触到的广告信息多,其广告素养就较高;而处在农村的群体,其本身接触到的广告信息就少,更别谈广告素养的形成了。

再次,广告传播环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思想无不受到整个社会主流氛围的影响,而广告素养也是一样。如果整个社会的虚假广告、不良广告大大减少,广告传播环境健康,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都相信广告内容,那么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能力、欣赏水平就能大大提高,受众就更能通过使用广告信息来为自身需求服务。相反,如果广告一味地夸大产品功能,欺骗消费者,那么受众对广告就会持有排斥情绪,其对广告的理解都是负面的,则很不利于受众广告素养的形成。

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影响。随着全球市场体系的建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已经不是新鲜事,由商品的跨地区、跨国家销售所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大量国外广告在我国媒体上播放,随着受众接触到的国外广告数量的增加,受众对国外的消费者、商品、品牌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受众更加完善的广告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受众也会慢慢接受一些国外文化思潮,比如外国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意识形态等,需要我们警惕的是,近年来西方消费主义正通过广告在我国大肆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受众有着较高的广告素养,以抵御跨文化传播中的不良影响因素。

广告素养研究的意义

正因为广告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受众对待广告信息的态度,而由于广告本身对于我们受众个人、商业团体组织以及社会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广告素养研究的意义才显得非常重要,以下主要从受众、广告主、媒体、社会四个主要方面来揭示广告素养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于受众来说,广告素养研究有利于受众广告素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广告素养研究的深入,能够唤起受众对广告素养的认知意识,使受众对广告素养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从而能够提高受众的广告素养水平。随着受众广告素养水平的提高,受众自身能够增加一些广告方面的知识,对广告的整个运作流程也会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正确理解自身真实需求的同时,准确把握广告传播中的合理信息,抵制不良虚假广告信息,以真正实现通过使用广告信息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发展。

对于广告主来说,广告素养研究有利于广告主实现自我监督,从而制作出质量优质、真实可信的广告作品。随着受众广告素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解读、批判以及使用能力不断加强,受众能够分辨出广告信息的真假,因此虚假广告已无立身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只有进行自我监督,制作出质量优质、真实可信的广告作品,才能继续借助广告来进行产品宣传与品牌营销。同时,随着虚假广告的减少,广告的功能大大地得到释放,这也有利于整个宏观广告业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对于媒体来说,广告素养研究有利于其更好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我们知道,媒体对于信息来说,一直是以“把关人”的身份而存在的,媒体通过甄别、筛选所有信息中的一部分真实可靠的信息来对广大社会公众进行传播,从而履行其之于社会的责任。但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媒体开始不顾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大肆播出一些虚假、恶俗广告,以取悦其作为“衣食父母”的广告商,使得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严重受损。随着受众广告素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告主自我监督的实现,虚假广告大幅度减少,媒体播出环境日益净化,媒体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广告素养研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广告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对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品社会,广告作为经济的润滑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以及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动抵制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5)。

上一篇:自动装配线下一篇:体质弱势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