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参与属性

2024-08-28

受众参与属性(共4篇)

受众参与属性 篇1

2010年下半年, 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几大商业巨头在网络上闹腾个不停, 众多网民从围观到被迫围观, 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霸权。有人将其归结为网络营销所采用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恶果;也有人认为这是我国企业伦理缺失和企业发展中价值观迷失的结果; (1) 更有人意识到这是我国互联网和软件业法规缺失、行业协会缺位的后果; (2) 笔者认为这些事件是由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的特殊属性决定的。这些特殊属性包括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时性以及参与的“零门槛”。它们导致了此次商业巨头们利用互联网作为战场, 也是网民从围观到被迫围观的根本所在。笔者通过对事件的分析, 提醒人们注意曾备受青睐的网络媒体的参与优势, 也可能成为消解受众参与自由度的罪魁祸首。同时, 提醒网络领域的主导者们, 应充分尊重网络媒体所赋予受众的参与属性, 因为它对网络领域的主导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 混淆了传统的传授两端, 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致使新“意见领袖”得以出现。由于新“意见领袖”身份的隐匿性, 受众无力辨别, 从而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是明确的, 参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当次的传播过程中, 其实质是作为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 传授两大群体在整个传播行为中是清晰的。而这些临时参与传播行为的受众往往是“意见领袖”的成员, 他们受到职业传播者的严格审查, 因此, 受众很容易将这群人的身份辨别出来, 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文本自然会有所辨识。

在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中, 最初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安勇事件”。“安勇事件”策划者的主阵地就是网络, 其所利用的“战士”便是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等所雇用的众多网络写手, 这群网络写手便是在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隐匿性的庇护下, 产生的新“意见领袖”。这一群体的产生, 摆脱了职业传播者的严格审查, 他们借用儿童家长、孕妇等普通受众的多种身份, 让受众以为是新闻事件的受害者。因此, 当这些网络写手在撰写攻击帖子, 炒作近百个论坛, 联系点击量较高的博客博主撰写文章, 并“推荐到门户网站首页”、“置顶”、“加精”等操作得热火朝天时, 受众依然没有意识到新“意见领袖”的出现。他们将其视为新闻事件当事人一方, 也自然将其看做权威信息文本的来源。甚至, 在此次事件中, 很多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传播者也无力识别这群新“意见领袖”的身份, 从而采用了他们的信息文本。职业传播者对这类信息文本的加工传播, 必然将事态的真相推至混沌状态。所以, 当整个新闻事件真相未曝光之前, 受众都将从新“意见领袖”那里获取的信息文本作为真实的文本而津津乐道, 网络世界顿时沸沸扬扬。一旦这群新“意见领袖”的身份被明确, 受众才唾之弃之, 转而将注意力投入权威的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文本上。在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中, 网络受众在无意识中成为他们操控的对象, 网络受众曾将注意力大部分固定在网络写手提供的信息文本上, 从而消解了多渠道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

当传统权威媒体介入、深度调查事件真相时, 受众才恍然大悟, 但为时已晚。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最终使自身成为受害者, 自以为是积极地参与, 却成了新“意见领袖”操控的对象。这些受伤的受众, 将会由此对网络中信息文本的可信性产生怀疑, 最终必将损害受众参与的积极性, 致使网络媒体带来的自由空间严重受损。因此, 对于网络领域的主导者来说, 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 尤其要掌握因身份隐匿而产生的新“意见领袖”的真实身份, 在必要的时候, 向网络受众公布新“意见领袖”的真实身份至关重要。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致使网络媒体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 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网络媒体已不再是单一大众传播载体, 当没有类似的传播载体能替代它时, 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参与方式是单一的, 主要反映在对信息文本的接受反馈行为上。传统媒体受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提供信息和娱乐一直是其受众最主要的需求。因此, 传统媒体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影响极其有限。同时, 传统媒体作为调味品的功能极易被另一传播载体所复制替代, 一旦替代后, 受众自然而然就会弃之而去。

在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 广大网民会被迫围观, 就是因为这两大网络主导者都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特性。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购物、对话、游戏等。腾讯是迫使网民围观的始作俑者, 2010年11月3日晚, 腾讯发布公告, 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此举一发, 广大网民的电脑桌面便成为腾讯与360互掐的战场, 两大网络主导者不断利用其自身的技术支撑, 让有利于自身的信息窗口在网民的桌面上弹来弹去。尽管众多的网民对此举表示不满, 但仍只能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之中而无能为力。对于已经习惯了利用腾讯QQ聊天和360杀毒软件的网民来说, 要立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都是不易的。最终在广大网民的舆论压力下, 国家工信部出面进行调停, 迫使两者兼容成为结局。

此次事件中, 虽然网络媒体的受众最终成为赢家, 但是经历的这个过程是万般无奈的。因为网络媒体已不再是单一的大众传播载体, 腾讯和360这两大网络主导者都不止在某一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 当没有类似的传播载体能替代它们时, 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便随之消解了。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实时性, 造就了众多网民对网络的依赖, 对信息的接受也不再考虑多渠道获取, 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将自身固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 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受众参与行为是延时性的, 这由传统媒体技术的时空局限性所致。时间上, 一方面传统把关人的存在, 信息文本的编码需要一定的时间, 即便是采用传递速度较快的声音符号来编码的广播文本, 也难以实现受众参与的实时性。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编码技术的延时性也是关键因素。电视和报纸的编码技术较广播复杂, 无论是画面采编还是文字编辑都要以时间来保障文本的准确性。在空间上, 一方面传统媒体的编码设备都是相当庞大的物体, 对空间的稳定性依赖很强, 因此文本编码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得以实现;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的接受终端空间局限性突出, 观众和读者都必须坐在电视机前或拿到报纸才能获取信息文本, 而能提供电视机和报纸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传统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的延时性在所难免。这种属性最终规避了受众对它们的单纯依赖, 我们很少发现一个庞大的群体会在某一个传统媒体面前欲罢不能。受众每天都会穿梭交织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 传统媒体对他们辨别事实真相和信息文本真相的能力的影响终究是微小的。

网络媒体却打破了这种局面。网络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的实时性是它的先天优势, 正因为如此, 它才得以风靡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 传播者随时随地都可编码, 受众随时随地可解码并反馈。这种绝对的传播优势必将挤占网民获取传统媒体的时间, 网民对网络的忠诚度随之增高, 网络终将成为他们接受媒体信息文本的唯一渠道。因此, 他们所接受的事实真相等同于网络上的信息文本真相。在这些事态中, 他们都及时参与反馈, 其中不乏网民在混沌中采用多种手段推进事态进程, 只有少部分既是网民又是观众或读者的围观者, 能理性地看待事态进程, 会主动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文本与网络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认清事实真相, 他们最终参与反馈的时间也较前者滞后, 一旦参与其中便是主动围观, 而不是被迫围观, 其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较强。由此可见, 网民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参与实时性, 它已经成为束缚受众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能力的绊脚石。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 致使每个人都随时可以在网络媒体中扮演传播者角色, 再加上网络媒体中把关人的严重缺失, 信息真假难辨, 当受众身陷信息谜团中难以把握真实权威的传播源头时, 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便随之消解了。传统媒体受众参与的门槛是较高的, 它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主导传播符号比较单一决定的。例如, 广播的主导传播符号是声音, 所以参与广播节目的受众, 在声音上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 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就会较高, 否则就难以适应节目的要求;电视的主导传播符号是声画, 于是参加电视节目的受众, 不仅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形象;而报纸的参与者, 却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再加上, 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行为受到把关人的严格审查, 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因此, 传统媒体中受众参与对信息源的可信度影响不大。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是由其主导传播符号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受众参与到网络文本中是轻而易举的事, 他们无须把关人的严格审查, 只要能说话、会打字或者露个脸都可能成为网络文本的传播主体或对象。无论在蒙牛与伊利还是在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 大部分受众都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灌水高手, 每天都会在各大论坛上发表自己所了解的最新信息和意见, 大量的真假信息在他们之间捣腾, 网民被这些信息谜团弄得无所适从。大多数参与了蒙牛与伊利互掐事件或腾讯与360互掐事件的网民, 在事发的初期都还是乐意关注和评论的, 但他们一旦发现网络上的信息源真假难辨后, 便随之冷静下来。因为信息文本真假无法辨别, 将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自主解读能力, 人们便不愿在此环节上浪费时间。其最终的结果, 只有等待传统权威媒体发布最可靠的信息文本。由此可见, 网络媒体中受众参与的“零门槛”最终将制约其对信息文本解读的自主度。

这种“零门槛”的参与能力优势倒是被此次事件的主导者所充分利用了。但他们之后才发现这种做法完全是徒劳的, 虽然网民被迫浏览了他们制作的信息文本, 但当技术无法隐匿窗口制造者身份时, 这种自说自话的传播效果是极其有限的。所以, 对于任何网络主导者来说, 他们只有利用公共网络媒体来发布自身的信息才是明智的。网络受众对网络信息文本的接收依然需要把关人的审查, 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制度完善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的分析, 可以看到网络媒体中受众特殊的参与属性带给了自身选择自由的多方消解。因此, 我们不能总是将网络媒体受众参与的特殊性当做绝对的优势看待, 这种优势伴随着网络媒体发展的不健全, 正在成为制约网络媒体发展的一大潜在隐患。尤其对于网络媒体的主导者来说, 应当看到网络受众参与的特殊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媒体的主导者们应当充分地尊重网络受众的这种权利, 千万不要轻易地将其作为要挟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春苗:《从伊利蒙牛商战到腾讯360交恶》, 载于《人民论坛》, 2010年 (11) 下, 第48~49页。

[2]舒文琼:《透视腾讯与360冲突:监管尚属空白地带》, 载于《通信世界》, 2010 (42) , 第16页。

受众参与属性 篇2

一、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心理

(一) 受众求新的心理

微视频是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 依靠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流媒体进行传播,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 是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影视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 传送到网络上, 它是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而非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种便携“移动式”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这些移动设备以及无线网络的高度覆盖率满足了受众对新事物的追求, 人们不愿意做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人, 网络“碎片化”的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求新心理。

网络时代中的影视受众, 为了让自己不成为“局外人”, 跟上时代的脚步, 其迫切地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网络传播的速度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开创了一个这样前所未有的开放化的环境, 人们渴望第一时间得到新的内容, 新的信息, 希望自己能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 受众求快求全的心理

网络影视“碎片化”的方式与电影、电视连续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一般在几分钟的短时间内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有时甚至还能够反映社会问题, 给人以乐趣或者启迪。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精神上享受的追求也在随之提高, 然而高品质的追求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时间碎片化”作用的加强, 使受众在心理上也需要得到一种与之相符的“碎片化”的影视, 网络影视碎片化的出现担当着这个时代传播的重任, 它以短小精悍但表述完整的剧情情节取胜, 作为一种被“碎片化”了的视频, 它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所需的畅快体验, 这种形式的网络影视更易被“碎片化”的受众进行传播, 因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满足了受众求全和求快的心理。

(三) 受众的自主表达心理

网络传播的无限制性改变了受众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微视频首要播出平台多是自媒体, 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看法, 还可以转发分享至好友平台与朋友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受众还可以利用自媒体的便捷性, 将自己感兴趣的微视频或者自己拍摄的微视频传至个人客户端与他人分享, 对同一个微视频产生文化认同的群体还可以将微视频二次传播, 建立交流论坛表达自己对微视频的看法, 产生一种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将会成为微视频发展的推动力。

二、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方式

(一) 人际传播

自媒体的便携性和移动性,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观看, 并且被“碎片化”了的影视更能满足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自媒体的出现把受众也带入了一个自主化传播的时代, 影视“碎片化”正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产物。网络摆脱了空间的限制, 扩展了受众间个人信息的交流, 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了强化。

新媒体的“低门槛”使越来越多的网民拥有了自己的“个人门户”, 这个“个人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社会平台也就是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每个人获得信息都是从网络关系中, 也就是说自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也需要依赖于人际传播来实现。例如, 在浏览微博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短片, 只需按下转发或者评论按钮就能参与到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去, 或者还可以@自己微博上的好友与好友一起分享;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将自己观看到的视频发送给好友, 而对方或许正在看电视、做家务、看书等, 都可以在接收到你的信息后, 轻轻一点进入你所分享的网页观看, 当你分享的东西被对方认可以后, 他同样可以再次通过自己的“个人门户”分享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以个人为中心, 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 各种信息碎片在“个人门户”中实现人际传播。

(二) 自主传播

自媒体的易操作性让网络传播者信息的发布变得非常容易, 任何一个受众通过简单的手指操作就可以在操作的瞬间变成一个信息的传播者, 根据自己的想法, 传播者极具个人观点的内容。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更愿意参与其中并成为制作者的一员,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集合了个人的意愿和看法, 受众更乐于把带有个人参与制作的视频放到分享平台上进行传播, 这样更好的实现了受众的自主传播。

例如, 奇艺网曾推出过片段分享功能的通道, 为用户提供了自己动手对电影解剖的“工具套装”。通过这个简单的功能, 可以让热爱影视作品的用户, 根据自己的喜爱将所观看到的大片、热播网络剧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喜爱最具有分享价值的画面或者片段, 然后通过屏幕下方的分享链接按钮, 将自己截取的片段分享到微博、微信当中的好友圈里。通过这样的一个分享工具, 广大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 用户在欣赏片子时, 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经典造型截取进行加工制作, 然后上传到粉丝圈中;一部电影中有时会出现各种穿帮镜头, 一些影迷在观看时, 可以把这些穿帮镜头进行二次剪辑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恶搞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受众欣赏;这些被“碎片化”的内容都会被用户整合后在微博、微信、论坛等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加以传播, 用户与网络传播间的互动也由此开启。

用户不但可以对已有的视频节目进行加工传播, 同时还可以自拍视频, 上传语音照片也成为新的传播形式。新浪微博就增添了手机发视频的功能, 它不再局限于原本140个文字框内, 最大的亮点就是手机可以拍摄后即刻上传到微博上去, 让受众真正享受到“随手 (下转第44页) 拍”的乐趣。不再只是用静态的照片配以单纯的文字描述来展现自己的感受, 可以将所有开心的、不开心的, 还有想要与人分享的事都可以通过拍成小视频的模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分享到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微博开启了用户自主传播的新形式, 用户不再是守着电脑观看着永远也放不完的电视连续剧, 微博的一键分享以碎片化视频化的形式记录了更加真实的碎片化生活, 开启了视频传播碎片化的分享新时代。

(三) 等待传播

原来的影视受众通常都是聚集在一个公众的观影空间, 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观看同一部影片, 这种时间、地点性的限制使他们具备了群体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而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个人的私人空间, 网络影视受众多选择用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一些私有的电子设备观看影视作品, 它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观影行为在无限的虚拟空间中完成, 用户更乐于通过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释放自己的感情。用户可以在家打开电脑、手机、ipad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影视, 可以在个人化的空间中欣赏, 正好满足一些不愿将真实情感暴露在现实中的受众。

在一些公共场合的LED屏幕下经常会播放一些“碎片化”的影视片段, 可以供休息区的人观看, 一些时候路过的人群也会被这些片段吸引, 停下来驻足观看;他们在接受“碎片化”影视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着这种播出方式。自媒体的个人性就体现着用户的主要需求, 用户希望可以在家中、在汽车上、在等公交时还有在吃饭时,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是用户觉得需要就可以随时掏出移动设备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视频, 点开就可以观看,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 用户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碎片化影视进行观看。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碎片化环境越来越明显, 被“碎片化”了的受众将成为新媒体争夺的资源, 受众参与自媒体传播的时代会快速的走进我们。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统媒体的传播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受众的参与也为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 并且也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250.

[2]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网络传播, 2012-05 (80)

[3]赵冬梅.2013.从池大雅作品看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的特征[J].安徽文学, 2013年第10期

[4]赵冬梅.2013.日本气象厅 (JMA) 百年沿革[J].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24期

受众参与属性 篇3

一、电视受众的三个特点

1.伴随性。很多时候, 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只是享受一下电视流动的感觉, 并不是真正要看电视, 更有一些家庭主妇们常常边做家务边看电视。

2.娱乐性。电视比其他媒介的受众更具娱乐精神。例如, 2009年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离世, 任何关于迈克尔的陈年旧事都被挖掘了出来, 无论是其身前的桃色事件还是与性侵相关的丑闻都能有避免, 全世界的各大媒体上面几乎全是杰克逊的各种报道, 在当时的关注度甚至取代了热门的伊朗和朝鲜问题。

3.低龄化。根据研究表明, 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就喜欢看色彩斑斓变化不停的电视节目。许多电视台也推出少儿观看的节目, 例如, 早年央视开播的《大风车》、《动画城》等。这也表明电视对于受众几乎是零门槛, 这与婴儿和成人并立而行, 在电视媒介面前没有年龄的门槛, 这就是电视与报纸等文字媒介最大的区别。

二、接受美学在电视中的运用

首先, 在塑造社会功能方面的重大作用。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观众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和关注读者的心理状态, 而是在观众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

其次, 在构建人与人关系方面的重大作用。接受美学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互动行为”, 不仅仅是作者写, 演员演, 更重要的是读者读和观众欣赏,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接受美学在构建人与人关系方面的重大作用。

最后, 电视节目可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视界。期待视界, 是文学接受活动中, 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在具体阅读中, 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三、欣赏的日常性与超越性

(一) 电视受众收视的日常性

电视受众收视的日常性的原因:观众对电视的需求越来越大。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电视受众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 (2) 电视节目的样式越来越多; (3) 新闻直播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日常化。

受众对电视舆论监督作用的评价:电视观众对“电视在报道党与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上”满意度最高。反之, 电视观众对电视“能反映人民呼声,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满意度较低。

(二) 电视受众的超越性

社会语境下的电视受众。媒介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与媒介不断接触, 如果多加留意, 你会发现自己的日常交谈与媒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集体行动。受众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来改变媒介文本。这种集体行动的方式包括抗议、游行、对某项媒介产品的联合抵制、公共集会、给广告商施加压力等。

四、受众的主观性与被动性

(一) 受众的主观性

积极的受众:积极的受众指的是人们所具备的智慧和自主权。这个词既是对媒介权力的嘲讽, 也是对于人们权利信念的表达。媒介制作者做出的复杂的媒介文本, 通常有比较明确的媒介内容, 但是这种内容并不是被动地输送到受众的思想中, 而是由受众来筛选, 并赋予其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涵义。

受众本位意识:受众本位就是以受众为中心, 来确定媒介定位以及传播原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受众便慢慢成为传播的主动者, 媒介是被动者, 受众并不只是消极地“接受”信息, 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二) 受众的被动性

受众观影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受到频道的制约; (2) 受到节目形式的制约; (3) 受到节目内容的制约; (4) 受到播出时间的制约。

受众收看广告的被动性。广告在众多传播形式中有着特殊的意图, 那边是劝服并因此产生特定的参与行为效果, 最主要的表现是受众的购买行为。在绝大多数时间, 受众收看广告是被动选择性地观看, 而面对广告最没有抵抗能力的便是儿童, 因为儿童年幼, 缺少基本的理性评估商业行为的能力, 所以面对广告的影响, 儿童是研究的主体。

受众的媒介暴力的影响。首先, 媒介暴力对受众的行为影响产生重要影响。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底线影响很大。其次,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儿童产生深远影响。最后, 媒介暴力直接导致犯罪。受众通过对电视画面中的暴力行为进行复制和模仿,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活。

五、从观看欣赏到参与体验

1.这是电视节目一种发展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潮流。例如:《非诚勿扰》、《超级女声》等等, 这些节目都有与观众的互动平台, 尤其是短信平台, 不仅为电视台带来了经济效益, 同时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

2.接受美学的参与性。屏幕内外情感交融分为两种形式:第一, 直接参与:嘉宾走进电视荧屏, 这类节目以访谈节目为主。第二, 间接参与:观众是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

3.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影响

(1) 改变创作者传统的思维观念, 让受众成为主体; (2) 增加收视率, 增加电视台有形资产; (3) 电视节目不再神秘, 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与节目。

参考文献

[1]约翰·菲斯克, 关于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李彬, 译, 注.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8。

[2]See McQuail D., Audience Analysis, London:Sage Publicantion, 1997:6.

[3]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29.

[4]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5146683.html?an=1&si=2&wtp=wk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74149.htm

[6]金惠敏.积极受众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4。

受众参与属性 篇4

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的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眼睛是最直接的信息接收者, 据心理学分析, 眼睛接受信息占到五官的百分之八十, 是五官里最重要、最直接的感官。但是这并不是说其余的感官不重要, 而是在抓住视觉的同时, 顾及其它感官!这里要谈的视觉设计不是一个特指具体的一个方面, 也不是只是说报纸、书刊、杂志等视觉传达领域的设计, 而是泛指所有服务于人民的设计, 改变人们生活,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设计。因为本文所要着重强调的是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视觉设计中受众的参与性。以前的说法是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容易,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条件的满足, 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 设计的目的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受众的内心, 满足受众的精神需要。

一、新媒体下的视觉设计

新媒体和视觉设计是相互促进的, 新媒体的产生促使视觉设计不断的发展变化, 改变已久的模式, 而视觉设计对新媒体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使视觉设计的未来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其中受众渴望的参与性是关键所在。

二、视觉设计中受众的参与性研究

注重受众的参与性, 更好的让其参与其中, 并不是指让用户来评价东西的好坏, 而是“参与”本身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受众所需要的, 所享受的, 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情感上的依托。举个典型的例子, 设计巨腕菲利浦·斯达克的经典之作柠檬榨汁器, 被称为“外星人”。这个榨汁机自出世出售了五十五万多件, 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但是之所以畅销并不是它非常好用, 也不是因为它的价格便宜, 反而价格比一般榨汁机昂贵许多且最基本的榨汁功能非常难以使用。“外星人”榨汁机的外形是这样的:整体有些像一只蜘蛛, 也像一只章鱼, 但是绝不是丑陋的, 反而非常的优雅。可爱的椭圆形头部下, 伸出三只细长的脚, 加之以整体银色的外观, 仿佛真的从外星到来一般。我们喜爱它或许是因为它榨汁时的笨拙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或许觉得它本身就是艺术品, 我们期待与它的接触。好的设计作品就是这样想让受众想要参与其中。

1. 单一视觉到多维感受的发展

新媒体发展的今天, 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视觉需求, 动态的展现不断受到设计师的青睐。但是缤纷复杂的设计让人们烟花缭乱, 视觉疲劳。建立正确的阅读模式与视觉结构是增加受众参与性的一条途径。从单一的视觉模式到多维次的发展并不是意味着要把设计变的更加复杂, 而是更加简洁。这里说的简洁并不是说简单。爱因斯坦说过, “所有的事物要做到尽量简洁, 但又不要过分的简单。”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人的想法。我认为设计要中庸, 强调一下中庸并不是说平庸, 在设计里中庸指的是恰到好处, 而不是过犹不及。中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观念。中庸是一种境界, 不多不少, 即是中庸。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有时候会去参观一些或建筑、或平面、或景观大师的展览, 但是大部分是用照片的形式来展现的, 特别是建筑或景观, 因为这些作品无法搬到一个场馆里供大家欣赏。但是观察近些年出现的展馆, 设计师们更愿意关注小成本的设计, 建造有意义的建筑实体, 这样可以让人们真切的多维度的体会设计师的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感受, 增加受众的参与性。

2. 情感化的参与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今天, 我们往往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更加的迫切,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迷恋某种手机, 某个品牌。因为这些品牌所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品, 而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例如三星手机的受欢迎跟韩剧的热播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喜爱这个手机, 因为我们往往想到的是韩剧里的生活, 仿佛我们拥有这个手机就拥有了这样的生活。现在很多知名的品牌往往使用这样的感情牌。再说苹果公司, 抛去它的外形, 它只是一家和惠普、联想那样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不同, 因为我们认可它的理念, 接受它所传达的物品之外的情感附加值。当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高利加盟苹果时有这样一句话让人们记忆深刻, 他说, “你难道想一辈子都卖汽水, 不想有机会改变世界吗?”这就是苹果公司宣扬的自我成就感。我们相信这些品牌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提升我们的品味。现代视觉设计也不再是单纯的好看、有用就够了, 而是为人们的情感而设计, 设计者旨在满足人们的感情依托。大黄鸭的风靡全球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说的大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 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 先后制作有多款, 其中一只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橡皮鸭, 尺寸为26×20×32米。自2007年第一只“大黄鸭”诞生开始, 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 截止2013年6月, 先后造访了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等11个国家的14个城市, 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为什么一个大黄鸭可以受到人们如此强烈的追捧?据说设计师是想到自己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而创作出来的, 我想这也勾起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

3. 人文关怀与小众需求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草根文化, 主流媒体也不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人们更愿意发表自我的想法, 不再满足主流媒体带来的文化或思想。淘宝原创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淘宝店似有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也说明人们的思想与眼光是各有不同的。现在淘宝购物成了年轻人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随之而来的许多讨厌的垃圾短信、垃圾电话。一看到“打折”“优惠”之类的商家广告就自我屏蔽, 立马删除。但是有一家店让我不反感, 反而印象很深刻。一日, 正在玩电脑, 一条短信过来, “姑娘, 别在一直玩电脑了, 春色大好, 出去走走吧。步履不停。”这让正端坐电脑前的我傻眼了, 随即忘忘窗外, 一阵暖意流上心头, 所以就记住了这家店, 时时关注。这家原创点都是类似的短信, 即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而且不让人讨厌。关注小众的需求, 增加人文关怀也是提高受众参与性的一种手段。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不断创新的今天, 视觉设计更多的是要具有人本思想, 关注人们的内心, 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设计师们不仅要在设计方法上创新, 改变单一的视觉模式, 从视觉、触觉等五官感受方面抓住人们的眼球, 也要从情感化角度出发, 注重人文关怀与小众需求, 让受众主动参与其中。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保持应有的敏感度与先进性, 抓住新媒体的特点, 抓住人们的心里需求, 更好的为新媒体的传播与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而努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的今天, 视觉设计该走向何处?视觉设计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而是随着新媒体的产生而改革与创新。其中关键在于视觉设计的受众的参与性逐步增强, 人们不只满足于设计的旁观者, 而是要求参与其中。

【受众参与属性】推荐阅读:

服务受众07-16

受众角度07-19

受众文化05-18

修辞受众05-30

受众解读08-09

受众选择08-13

节目受众08-14

媒体受众08-30

受众细分09-10

受众心理特点07-18

上一篇: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下一篇:细辛脑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