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

2024-06-18

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通用4篇)

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 篇1

新闻媒介是通过新闻报道、新闻宣传影响受众的心理、意志、观念, 是通过集体从众行为来完成传播效果的, 把握受众的情绪状态, 掌握受众的接受心理, 调整自己的传播意识, 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效应, 是主持人创作艺术心理的深层次内容。

接受理论是西方学者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在我们播音主持艺术实践中, 由于早期在计划经济思想的指导下, 多以灌输宣传教育的方式, 接受方一直处于被动强制状态中。改革开放中, 特别是主持人节目大量兴起后, 开始注意研究受众理论了。

播音主持的创作是离不开受众理论的, 过去我们对受众理论了解得少, 理解得窄, 从政治上考虑得多, 从实际生活、受众层面上考虑得少。这样对播音主持的创作标准和视野也自然产生了许多局限, 创作的风格色彩自然会单调, 宣传的效果也是不尽理想。受众的期待和接受是我们创作的基础, 有了受众的期待才能激起我们主持人创作的欲望, 有了受众的接受才会对主持人的创作给予一定的肯定, 这样肯定对主持人来说是最好的创作动力。

1 受众层次需求与创作激情

我们的观众想看什么?我们的听众想听什么?是需要广电传媒随时掌握和了解的。随着社会巨大的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与受众的“期待视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对电视和广播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已经不足在于满足表面的、简单的内容和形式了, 需求有更多的价值信息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思想上的需要。

从受众的局部和整体的欣赏指数看, 主持人在创作艺术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受众群体, 要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收听收看情趣、习惯, 收听收看的期待、要求。比如调查结果显示:谈话类节目文职人员喜爱的多, 高学历的人喜爱的多, 40岁以上年龄的人喜爱的多。这就需要谈话类的节目主持人, 从选题到语言面貌、表情动作一定要在这个圈属之内。

在做受众调查中, 人们发现从节目质量认知、服务质量认知和价值认知三个认知的程度上, 特别能看出受众满意的效果来。节目质量的好坏是个总体的指数, 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 节目质量的提高是爱人满意的基础。既然商品市场那般看重售后服务, 传媒市场又何曾不是呢?受众对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价值的认知绝不是虚无性的, 他们的感受是以实际作为标准的, 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才会相信并开始接受节目和节目主持人。

受众的层次, 受众的结构, 受众的分类决定着每档节目的宗旨和目标, 主持人的情绪分配也是按其宗旨和目标进行的。但在专门情绪指向的时候, 也可以顾及其辐射的方面, 但不可丢了主要目标, 也就是要有亮点。

2 受众反馈与创作注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老师在反馈下完成。人的情绪是有行为定势的。当双方兴致勃勃时, 互相反馈的状态是积极的, 一方想让另一方理解接受, 另一方的反应正是想接受, 互相的行为定势促使双方情趣盎然、谈锋鼎盛。

从行为定势的概念说, 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一个人起作用时, 这个人个性的状态从某一种感知到某一种行为的准备, 都在为其随后的心理活动给以一定的方向, 在这个方向作用下的行为定势将影响与其相联系的现象。“定势能为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按照人的需要创造环境建立心理基础。”比如, 老师在课堂授课时, 学生的接受程度, 老师要有心理感受, 学生的接受反应决定老师讲授的状态。

广播节目中的注意力分配没有电视节目多, 非现场直播和现场直播的注意力分配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 主持人能够将注意分配运用得好, 节目就会活泼, 受众率也高。

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由于没有镜头感, 注意力比较“集中”, 但“集中”时不能忘却了话筒后面的听众。“对象感”、“受众感”的目的是要让主持人唤起受众的意识。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比如我们同时做着两件事情, 一心管二时, 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熟悉的会形成习惯注意。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流意念跑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 把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去, 又由于这两件或多件事有定相互的关系, 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个反应系统, 于是注意又出现了统一。

娱乐游戏类的节目主持人在注意力的分配上似乎没有什么很别扭的地方, 会觉得该顾及的地方很容易做到。这种感受来自于主持人的“投入”, 这个“投入”就是注意分配后的统一。

3 受众逆反心理与创作心态

在责令世界, 各种政治条件下的新闻报道、新闻信息, 以及各类的传播手段无不带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宣传策略。因为新闻媒介是想通过这些手段来影响受众的心理、意志、观念, 以集体从众行为来达到传播的效果。

3.1 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

一旦分共舆论形成一种强大的态势时, 其影响力、震撼力、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作为舆论的传播者问题要试图影响受众的情绪, 使受众对某种事态的观点、看法、评价能够倾向于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 能引起共鸣。

由于传播者与接受者往往不是站在同一角度、同一基础上的, 对事物和思想理念易产生强烈的反差, 因此, 受众产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它同样也会以渐进的方式抵触、破坏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产生零接受值或负值。舆论导向能否科学正确, 宣传策略的思路是否对头, 宏观的传播形态中具体的执行者的态度、形象、影响最为重要。尤其是广播电视手段, 它完全是以视听形式出现的, 最具有穿透力和引导力。

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媒体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编辑者和发布者, 社会和人们对其种期待, 如果受众的期待和传播者的意图发生较大失衡后, 人们的反感情绪将上升, 再经实际验证, 传播者的信息又是不真实的, 反感情绪将导致逆反心理。

受众有一种心理倾向,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和对传播者的评价是保持着平衡的, 也就是说播音音员、主持人在他们心中的价值也相当于新闻内容的价值。例如, 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大姐现已称为鞠萍阿姨了, 有多少孩子是听她的话长大的呀, 当父母的有些事说不了自己的孩子, 就用鞠萍在电视时讲的故事、讲的话去引导孩子, 孩子相信, 也肯去做。所以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认可程度决定着接受和不接受的心理情绪。

3.2 真诚是最能感动人的, 也最能为人接受

主持人在创作时, 要特别注意积极热情的原则、原由和进程。传播本身是种信号刺激, 心理学和生理学认为, 对受众进行信号刺激到一定程度, 超过兴奋所达到的一定极限时, 就会使刺激者处于自我抑制状态。如果传播信号的强度超过受众心理的承受能力, 就会表现为对信号的抵制, 产生对信息的逆反和抗拒。

主持人要想赢得受众的心理, 和受众引起强烈的共鸣, 一定要有情绪相融点。另外主持人的用语不能对受众构成伤害。

俗话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 语言交流出现阻碍时, 传播也就失败了。

受众是需要得到尊重的, 他们认为主持人是和他共同在一个语言状态时, 受众才会感到主持人的亲切和自然。以往播音古板的调式为什么人家觉得不中听, 是因为太生硬太书面语, 那种距离感使受众无法接近, 无法交流, 加之一味的说教, 怎么能叫人不反感呢?主持人节目形式不再是这样了, 但主持人个别的随意性、粗俗性也让受众难以接受。

目前, 广播、电视的主持人节目指向性都是很强的。像交通广播重点的受众群体是司机, 出租车司机整日在车上单调的工作方式使他愿意听些轻松的节目。主持人在轻松中一旦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时, 语言就太随意, 太不讲究, 没有美感, 甚至比普通人都不如, 司机们同样反感。

主持人的语言是主持人的艺术创作, 不能以展示个性为名, 将自己的位置摆放不正, 或好为人师, 装腔作势或矫揉造作, 卖弄风骚。

受众还反感主持人对受众的埋怨指责, 在了解我们的受众, 深知受众需求的同时, 一定要分析和警觉受众的逆反心理, 主持人把自己装扮得漂亮些本想取悦观众, 可换来的却是白眼, 想说得俏丽些, 可换来的是指责。

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时代进入小众时代, 面对的受众也逐渐在细化。每家每户的电视机收音机可以收看收听很多的节目。节目多了, 雷同克隆的现象也多了。节目形式的克隆很容易导致主持人的克隆, 对于剽来的一招一式, 尤其又是学些皮毛, 弄得似像非像, 受众最为恼火。

许多节目, 许多主持人视受众为上帝, 一心想让人家喜欢节目及其主持人, 一心想出色完成宣传任务, 又包装又炒作, 结果有成功的, 有失败的。成功的大都认为除了节目有质量有品位外, 包装炒作是最大的成功。然而失败也许就败在这包装炒作上了。

受众的接受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存在着层次、文化、地域、习惯、习俗、年龄、职业、性别、经济等多种差异, 是难以整齐划一的, 再好的节目, 再优秀的主持人也会遇到不认同的人。我们寻求的是更多的受众, 更好的传播效应。

综上所述,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持人在创作时要时常警醒自己, 要充分掌握和运用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规律, 使自己的节目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使自己真正成为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8) .

[2]祁梵.播音主持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3]胡正荣.传播学引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金话筒月报, 2002 (11) .

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 篇2

一、主持人印象管理的概念

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来说印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主持人来说印象管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虽然类似于人际交往状态, 但是却几乎没有即时互动。所以良好的印象管理可以让主持人更获得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障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可以作为衡量主持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主持人的印象管理是根据主持人的特殊身份来界定的,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可以说是个体但又不是个体, 做好印象管理工作是主持传播的必然要求, 也是受众心理期待的必然结果。

二、从受众心理做好主持人印象管理

想要了解受众的心理期待, 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主持传播同世间万物一样, 是顺应大众以及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产物。主持人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职业, 实际上是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既是公众人物同时也是承担着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 所以受众对于主持人也具有角色期待。职业角色是指主持人作为一个职业需要完成自己所担任的工作;社会角色是说主持人在自身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身的社会角色, 这些角色与职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比如朋友、同学、老师等, 主持人特殊的职业性质导致了他的社会角色通常也比较复杂;公众人物是说那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 经常可以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被人熟知的人物, 主持人经常出现在电视上, 自然知道的人较多, 所以也属于公众人物, 所以公众性也是主持人的显著特点。主持人将这三种角色集于一身, 在进行印象管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同角色的要求以及标准。

同时需要注意的还有受众表现出的对主持人的个性期待, 这里的个性不仅是独特性, 还有这个职业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不同的职业的形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 如果某个职业的人违背了人们对这个行业所具有的认知, 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是这个行业中的另类, 不具备从事这个工作的能力或者是不适合从事这个工作。主持人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的, 从职业出现到现在为止, 公众对于主持人的印象也已经定型并且固定了下来, 所以主持人在进行印象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大众对主持人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 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大众对于主持人的心理期待, 做好个人形象管理工作。

从大众的角度来讲, 对主持人形成的刻板印象, 也就是比较固定的形象综合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较好的外形条件

主持人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他们的外貌, 所以对于受众来说, 也更喜欢看到漂亮的主持人, 同时拥有良好外形条件的主持人来说也更具有个人魅力, 这是主持人更好的完成自身工作以及形象管理的有利条件, 应该加以重视。所以主持人在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节目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 在妆容和服饰上进行外在修饰。但是同时要注意的是做主持人主持电视节目等并不是越漂亮越好, 一方面是过于花枝招展会分散观众对节目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是主持人的形象要健康向上, 端庄大方, 不可太过艳丽。

生活中我们想穿什么衣服、剪什么发型、佩戴什么首饰装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但是主持人在这方面并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喜好来修饰自己,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 主持人的服装款式和颜色等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信息, 反映着他们的某种思维倾向等, 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 比如说在过年或者其他全国喜气洋洋的节日的时候, 主持人的衣着也会选择较为喜庆的颜色。现阶段我国民众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等还是保持着较为统一且中庸的观念, 如果主持人在形象修饰上力求标新立异的话恐怕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所以考虑到主持人的公众形象, 必须要考虑职业的代表性来进行形象管理。

2. 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突出其魅力, 因为主持人主要是通过说话来控制整个现场, 让观众了解这个节目,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也会对主持人形成一个语言印象。每个人在表达上都具有自身的特色, 在符合节目自身的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 独具个性的口语表达会给受众带来一种特定的感受, 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比如崔永元主持时表现的机智而幽默, 这种具有个人特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形成了他自身的主持风格, 保障了栏目的收视率。

3. 良好的道德品质

主持人的印象管理要基于以下几点要求来进行:热情而真诚, 并且富有同情心。虽然主持人在电视上表现出的性格或许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性格, 但是真诚和热情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情感上来带动观众、打动观众。而富有同情心主要是基于主持人的公众身份, 在大众的眼中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也有能力去做公益事业。主持人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 个人对于传播内容的反应也会影响到信息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

良好的道德品质远远不止这些, 主持人自身的言行举止具有一定的社会引导作用, 所以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管理。

4. 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文化修养

对于主持人来说心理素质一定要良好, 镇定、沉稳、临危不乱并且随机应变能力要强, 在面对突发情况以及数量众多的观众时, 优秀的主持人可以很快的镇定下来, 进入正常的主持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随着经验增加而慢慢培养出来的, 主持人必须有意识地克服紧张情绪, 培养自身的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时主持人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量储备, 除了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从受众心理来说观众希望看到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主持人, 同时丰富的知识魅力和文化修养也可以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大大加分。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使主持人更加自信和主动, 引导节目向受众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主持人的印象管理应该围绕着受众特点、受众心理期待和节目的性质来进行, 通过外形塑造、外在表现和内在要求等多个方面的印象管理来使自己的节目更加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 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琦珺.从受众心理期待谈主持人的印象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1:159-160.

[2]孙妍峰, 张芊.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J].现代视听, 2012.09:36-41.

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 篇3

对于电视节目的受众分析是一个比较科学庞大的工作,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一直认识到受众对于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所在的节目组也在不同程度的注重受众的心理,基于不大充分的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分析实践,及时动态调整主持样态以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心理进行分析。

现场主持时,主持人直接面对的是受众,对受众的心理分析变得直接起来,不需要像演播室播音主持时对受众的年龄层次、地域环境、个人状况、文化程度、心理需求和审美心理等进行揣测,并且在现场主持时,可能对受众的心理分析,能够最有效地去指导自己主持的心理预期并对主持的阶段性效果进行及时调整。

例如,笔者在今年曾经主持某报社在七夕前夕组织的单身男女派对,该派对邀请了部分读者报名参加。最初,报社的设想是这是一次激情的、狂欢的派对,相亲的功效是第二位的,娱乐大众、消磨年轻人在七夕落单的寂寞是第一位的,所以,所有的主持词都是调侃式的,比如,男女主持在台上谈论相亲可能遭遇的尴尬事情,相亲时如果男士要求吃饭AA制怎么办、相亲时一直打嗝怎么掩盖等等比较浅显的话题,希望大家能够笑起来。结果,开场之后,发现这些话题好像并没有点到受众的笑穴,大家对这些话题居然完全无动于衷,在主持间隙,我们在分析刚刚主持是否有问题,发现并非主持的失误。开场之后的几轮热场秀,富有感染力的舞蹈演员哪怕几次走入观众席也都完全没有让现场热起来。

笔者在台侧观察观众席,发现里面有好几位是妈妈级的人物,觉得奇怪,他们怎么可能出现在单身派对上,就悄悄问她们为何参与,他们的回答是替孩子找对象。笔者有所感悟,可能这些观众的心理需求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娱乐,而是找寻一份真挚的爱。但是单凭几位观众的情况还不能完全判断,于是利用现场的微博平台,建议大家写出自己的性格和自己希望的他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人,结果发现台下的观众基本都是积极参与了这样的微博互动。笔者才终于认识到,这些观众虽然他们的年龄层次、地域环境、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是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却是和我们最初的心理预期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已经不是为了在这个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中消磨空虚,而是希望能够邂逅真爱。

随后,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等,笔者建议少一些取乐、而是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让男女嘉宾能够在言语上进行互动,言语的互动内容也从“他们第一次在酒吧的相会的情景”变为“在你们相识一周年时送给对方的会是一件什么样的礼物”这样温暖的话题,这个话题温暖又不乏想象力,大家所有给出的答案和理由都是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的回答很有想象力,而且又非常言之有理。就这样,大家在放松的氛围中就大家比较现实的话题说出自己现实的想法,这样去反映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便于男女嘉宾的了解。而之前“他们第一次在酒吧的相会的情景”是一种类似于情景扮演的感觉,娱乐性大于现实意义,甚至会增加一些恶搞的因素,因为这个话题的原型就是模仿某些综艺节目中的一些娱乐内容。

当然,在我们根据受众心理调整主持的过程中,音响师也把原来预定的一些音响效果由最初的搞怪和炫丽的预定,随着我们现场的情绪转变,及时调整为温暖的一些能够让大家情感放松的音乐,有效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主持结束了,很多人留了下来,继续感受着那种特别的温暖和坦诚。

这是一次比较难忘的主持经历,它生动了加深了笔者对于受众的分析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最初的预定受众定位——-到发现受众和预期的出入——到积极的调试——受众正面的反馈——进一步激发主持的方向和能动性进一步更好服务于受众——达到传播目的的最大化,它实现了创作主体不仅要主观预设,而且要客观分析;不是要消极适应,而是积极调整;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激荡。这些都是课本理论指导实践的践行过程,也是了解分析受众心理研究的小小体会。

在现场主持中,对于现场的把握和调控,笔者个人认为,一方面是有效根据导演意图进行节目流程的把控。另外一方面则是根据现场(重要的是嘉宾和受众)的情况进行主动动态的自我心理和思维调控,通过适当的即兴表现来实现现场的有效调控。在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的《主持艺术》一书中,曾经举例知名主持人叶慧贤老师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经典例子。

1994年上海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个会直播节目中,来自上海市各条战线,各个系统的歌队坐满了环形看台。拉歌进行过程中,主持人叶慧贤总觉得晚会提供的额串联词套话太多,气氛上不去。但晚会时现场直播,加之中央领导到场,串联词都是经过严格审定的,于是叶慧贤便向在场的市委副秘书长提出了要在两次群众拉歌后增加两段即兴的串词。在第二轮拉歌结束时,他和女搭档资深节目主持人李培红即兴表达如下:

李:老叶,第二轮拉歌结束了,你又有什么新的感觉?

叶:应该说,我又有了新的感受,我觉得他们之所以唱得这么好,他们不仅是用嘴在唱,而且是用心在唱。

李:你看到他们的心了吗?

叶:应该说看到了。首先唱的是海港工人,他们唱的是《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看到他们跟党走的决心。

李:第二唱的是机电工人。

叶:他们唱的是《机电工人之歌》,你可以看到他们对本职工作热爱的责任心,还有我们建材工人唱的是《党啊,亲爱的妈妈》,看到了他们对党的中心;我们还看到航天工人献给蓝天的红心,教育工作者献给下一代的爱心。(掌声响起)

李:那么听到房产工人的歌唱呢?

(全场忽然鸦雀无声,观众似乎在期盼着主持人带来一种更大的冲击力)

叶:我想,(非常激动地)听了房产工人的演唱,电视机前的观众,收音机前的听众,每个上海市民都会增强住进新房的信心!(整个现场的掌声、欢呼声、笑声汇成一片,主席台上有的领导甚至欠起身来表示祝贺。)[2]

这样一段即兴评述确实画龙点睛,尤其是最后一段,他把一个“解决住房紧张”的社会问题有机地与房产工人的演唱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当着市政府与全体上海市民的面,充满信心地提出来。[3]

究其之所以被奉为经典的原因,除了叶慧贤老师深厚的功底之外,这段话有机地把所有的受众的心理调动和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其中的受众包含合唱队伍、看台领导、电视机前的观众和收音机前的听众。一方面,每段评述的第一句话都是提到了合唱队伍的名称,最点对点地表示了一种语言和情感上的邀请,能够让每一支合唱队伍身在其中,而没有用“第一支队伍、第二支队”这样生硬的表达;第二,每句评述的末尾,都指出了歌曲所传递的“心”,比较明确地能够提出歌曲的目的,都是为工作社会和国家,而这些,最大限度让看台上的领导感受到这些合唱队伍带来的不止是歌唱,而是一种建设国家的干劲、态度和精神;第三,最后一段关于“住进新房的决心”的话语,更是把脉了当时上海市民的心理,点到了受众关乎切身利益的话题,实现了从眼前受众到荧屏前受众的过度、扩大和升华,也将传播的范围变得更广了,意义更加深刻了。

身在主持现场,受众的每个眼神都可能让主持人诚惶诚恐,分析受众的心理更无从谈起。不能考虑受众的心理,自然实现不了传者和受众的有效沟通,于是就出现了“我在台上说,台下的观众根本不听,怎么办”这样的疑问。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每个现场,除了借助对之前同类主持现场同类受众的心理预期之外,依然可以冷静分析现场受众的不同,并用自己的主持去满足这样一份不同,实现一次完全对接的传播过程,同样的受众,可能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受众求同趋同的心理状态正在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个性化,更加自我。因此,多种层次、富于变化、独具风格的作品和表现形式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4]总之,只有心里有了受众,才会可能有效的传播;只有心里有了个性化的受众,才可能出现多样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鲁景超主编:《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92页

[2]、叶慧贤《荧屏瞬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3]、吴洪林著:《主持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1页

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 篇4

1 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节目主持人本身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 能够满足受众的各种心理需求[1]。如果主持人本身非常有魅力, 那么, 也会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增强传播效果。语言风格是受众辨别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因素, 也是主持人传播实践效果的判断依据。一旦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受到受众的喜爱, 受众便会持续关注这位主持人及其主持的节目, 并产生一种“惯性收视”。例如喜爱《实话实说》的受众, 大部分都是因为喜欢崔永元的语言风格, 他不仅能使受众感受到愉悦, 同时也能引发受众对某些事件或是现象进行深入思索。而喜欢《鲁豫有约》的受众, 大都是喜欢鲁豫的语言风格, 喜欢鲁豫能把一个个故事生动呈现给受众的讲述方式。因此, 节目主持人也应掌握好自身语言风格与受众心理的良好衔接方法, 保证受众心理得到高度满足, 进而提升对主持人和节目的忠诚度。

2 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与受众心理良好衔接的有效方法

2.1 围绕受众需求实现良好衔接

受众心理需求是节目开展的指向性目标, 节目主持人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并以其为中心, 塑造自身语言风格, 才能实现主持人语言风格与受众心理的良好衔接, 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受众观看节目时的心理需求, 主要包括求知心理、求乐心理、求同心理、求近心理、求新心理等[2]。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 受众希望能从节目中获取一定的知识, 以满足自身探究的欲望, 这就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富含文化气息。大多受众观看节目, 主要是为了获得快乐, 因而, 主持人语言必须要富有幽默感。情感需求也是现代受众重要的心理诉求, 主持人需要充分运用自身语言风格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提升受众的认同感。同时, 受众期望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 能与主持人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这就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能将自身人格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另外,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受众在接收了大量信息后, 需要更具创新性的事物来激发自己的兴趣, 满足自身好奇心, 这也需要节目主持人在塑造自身语言风格时, 能够实现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使受众获得新奇的感觉, 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2.2 结合自身条件实现良好衔接

节目主持人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首先, 节目主持人应充分利用自身外貌特点, 将主持人外貌与其语言风格充分结合, 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 感到整个节目是浑然一体的。例如《为您服务》节目的主持人张悦, 具有一双弯弯的笑眼, 笑容温柔, 其语言风格也与其外貌一样, 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因而其节目十分受欢迎。其次, 节目主持人也应结合自身性格, 培养自身语言风格。例如《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谢娜, 其自身性格十分活泼, 语言风格也幽默风趣, 能把握好受众的同乐心理, 因而备受受众喜爱。

2.3 结合节目主题实现良好衔接

主持人依托节目而存在[3]。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应保证语言风格与节目主题相适应, 根据节目的宗旨、定位及节目内容等, 适当调整自身语言风格, 以实现与受众心理的良好衔接。例如, 在新闻类节目中,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应能体现出权威性和真实性, 在娱乐节目中,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应带有幽默的色彩, 在历史政治题材类节目中,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应能够展现出成熟稳重的气质, 并蕴含丰富的文化气息。

3 结语

主持人是节目与受众之间沟通的纽带, 其语言风格对受众心理满足程度有一定影响。为增加节目的忠诚受众, 节目主持人应结合受众心理、自身条件以及节目主题, 科学调控自身语言风格, 以实现与受众心理的良好衔接, 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袁涤非, 梁芳芳, 主持人语言风格与受众心理衔接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1) .

[2]包丽娜.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才智, 2015 (22) .

上一篇:环境雕塑的空间结构下一篇:生态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