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平衡

2024-06-18

生态与平衡(共12篇)

生态与平衡 篇1

纵观人类历史,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相应的媒介变革。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 一路走来, 科学技术功不可没。目前, 传统视听媒体衰落, 就意味着必定会有新的媒体取而代之, 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手机终端等新技术的新媒体已经迈向平民化时代。一个国家媒介技术设备的先进与否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见证。迅速的信息发布渠道要与迅速的反馈机制相联系, 媒介遵循着“分秒必争”的原则, 在这种要求下, 只有引进先进科技手段, 加快媒介更新速度, 才能打赢一场无硝烟的数字信息战。

另外, 融合了先进传播技术的新媒体的使用人群的普遍年轻化也着实说明其比较符合新一代人的传播观念:快捷、直接、方便、沟通性强,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 新媒体以其崭新的科技魅力重塑并创造着我们的时代精神。在高速运转的信息环境中, 单一的传统媒体技术不能同时应对多项挑战, 这就必然要求媒介之间强强联合, 打造强势力的新传播理念。总之, 种种变化都是因为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导致传播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传播技术的繁荣, 传播技术的繁荣使得传播生态发生变化, 其所带来的传播生态平衡问题也不容小觑。所以, 从媒介传播的层面分析科技发展与媒介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我们更好把握科技, 掌握传播生态规律从而造福人类。

1 现代传播中的媒介生态位———偏向新媒介的亚健康传播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的概念是由Joseph Grinnell于1917年首次提出的。国外媒介生态学的兴起直接源于多伦多学派、纽约学派和麦克鲁汉的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 北美开始研究媒介生态学。作者想借用生物学中“生态位”的概念来阐释传播学中的相关问题。

传播活动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运行的。科技的发展导致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打破的相对平衡的传播生态环境, 使得“内容为主”的传播偏向了“技术为主的”传播。目前的媒介环境已经偏向单一的传播环境, 对新媒体传播的过分重视已经超过了其本事带来的利端。当人么怀着别样的心情浏览网站时会发现千篇一律的口径, 这让原本期望的心情一下子坠入谷底。网络事业的徐速发展壮大与网站内容的更新严重失衡, 网站对传统媒介的资源免费占有已经让传统媒体醒悟, 于是, 更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网络电子版的行列之中, 把纸质媒介的内容放置于网络当中, 试问, 这样的重复建设有什么意义吗?

我们姑且把这种有失偏颇的传播称为“亚健康传播”。从生物学看来, 物种越接近, 竞争越激烈, 就可能使某种物种灭绝。虽然在媒介的更新演化中不存在“优胜略汰”, 但是“优胜略弱”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当媒介一股脑热衷于新媒介技术的使用, 这势必会使得有限的资源枯竭化, 从而产生媒介垄断, 这样就不利于媒介公正;从生物学的层面来说, 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媒介的更新演进。

科技的发展让原本处于平稳状态的传播环境掀起了涟漪, 新技术的过渡衍生密闭了传播的人文理性, 传播手段的极端技术化路线使得原来多样的传播方式变得单调, 这种既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进化的单一生态位就是一种“亚健康”的传播状态。另外,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 一味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快捷让他们变得“不耐烦”与不愿思考, 长此以往, 人的意识必定受制于媒介技术环境, 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2 利用科技发展构建传播生态保护

众所周知,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在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失控或失衡, 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我们在看到新媒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不得不警惕其负面效应:现代人依赖媒介和媒介技术的传播, 缺少独立的思考意识, 混淆了“拟态环境”和现实世界;谣言传播扩散的速度比以前更加快了, 手机短信、网络消息等等,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为谣言的传播速度提供了好的温床, 不实的、片面的、虚假的谣言在关键时刻闹得人心惶惶。所以作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科技发展与传播生态的构建:

1) 适度控制“注意力经济”, 创建“绿色传播生态革命”

1997年, M.Goldhaber发表的《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注意力经济”就是在信息量剧增的环境下, 围绕争夺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而进行的经济[7]。但是这个概念在被中国引进后, 面目全非。如今在中国媒介的理解中, 注意力经济等同于“眼球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星、新、性”被过度放大, 用低俗、劣质的口味迎合部分受众的阴暗的心理。就那2008年伊始的“艳照门”事件来说, 明星本来的私人事件被无限制地扩大化, 一时间所有媒体纷纷对千余张“艳照”大肆渲染, 成为轰动2008的头等媒体事件。更令人惊讶的是, 作者在网上看到, 不少青少年竞相模仿“艳照门”!看看我们的媒体, 在传播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大力倡导绿色环境的今天, 我们的传播环境为什么还是一片污浊?

网络的普及化无疑给低级趣味提供了蔓延的渠道,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对低俗的、不健康的传播内容予以坚决抵制。新媒体的瞬时化与快捷化, 就决定了它们不得不以“眼球效应”来吸引受众, 倘若建立完善网络实时监控, 把不健康的传播内容控制在最低, 这样才能保障传播的健康发展。另外, 要从“人本位”出发, 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真正发挥“把关人”效应。只有技术和人文的双管齐下, 才能确保传播生态健康运行。

2) 多元化发展保障生态相对平衡

多元化发展是生态的平衡的基础保障, 传播生态亦是如此。眼下的传播, 对于新媒介的开发蜂拥而上, 作者不否认新媒介所带来的便利, 但是过多沉溺在新媒介领域, 难保整个传播系统的正常化、秩序化。

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介都是相对于以前的就媒介而言的, 这不是绝对化的。Jakob Nielsen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者》里说“未来的五到十年间, 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都寿终正寝。”对于这样一种大胆的、武断的预言, 作者真的不敢苟同。纵观人类传播史,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使旧媒介灭亡, 而是旧媒介借助于新的技术重新整合发展。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符合生态规律。目前的传统媒介, 比如报纸杂志, 并不会因为网络的兴起就趋于灭亡, 相反, 报纸、杂志有着一般网络媒体所没有的优势资源, 在对于重大事件的分析报道中, 人们往往偏重于对传统媒体的选择, 因为传统媒体长久以来的品牌保证是媒介公信力的最佳见证。

新、老媒介谁主沉浮, 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有人支持新媒介, 说新媒介代表未来的媒介之路;有人力挺老媒介, 认为老媒介的信誉度和可信度高, 稍加整合, 更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作者认为, 无论新媒介还是老媒介, 都是相对而言的, 它们之间谁也代替不了谁, 它们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互存互利”的关系——“竟合”。竞争是合作的竞争, 并非对抗性竞争;合作是竞争的手段, 竞争性的合作。现代传媒, 在兼顾新媒介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要保持传统媒介跟上时代脚步, 只有这样, 均衡发展, 才能确保整个传播生态的稳定。

3 结论

科学技术仍然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着, 新的科学发展、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 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愈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科学技术推动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推动传播生态发生转变, 未来还会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传播领域我们不得而知。只要我们在新技术引进中把握“新尺度”的概念, 就能在日益刷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来平衡技术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沃纳·J·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5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

[2]单波, 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7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甘布尔夫妇.有效传播.7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希光.畸变的媒体 (修订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6]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7]达文波特, 贝克.注意力经济.2版.中信出版社, 2004.

生态与平衡 篇2

三、生物与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2、小结。

生态与平衡 篇3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性经济保障之一是营林生产。目前,在营林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对林业生态问题考虑欠佳,进而使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发展建设的方向截然相反,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林业生态的发展还严重阻碍了我国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大体情况,并就我国东北地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提出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4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这为我国林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就我国现阶段整体而言,如果林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实现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能美化自然环境有利生态平衡。因此,各相关部门需重视营林生产工作,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林业管理水平与质量。

1可持续发展概述

1.1经济可持续发展

即在发展经济时包括的所有内容必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条件。例如资源的储蓄量、资本是否可代替、效益能否持续增长、效益是否持续增长、收入是否持续增长、信息是否被采纳、本钱、资源以及能量等。

1.2 生态可持续发展

即在建设经济时,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承载的最大限度,必须了解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调节最大限度和最基本的还原能力。

1.3 社会可持续发展

即经济建设时,社会有最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中的所有可利用资源有可长期加以使用的能力。例如社会是否稳定、社会体制的基本建设、公民的道德素养、基本生活方式、人口基本素质和人口总数等。

2东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状

2.1 林业的不断发展将带来两种社会经济效益

一是林业的生产与制造;二是森林的资源开发与开采。林业资源是实现林业正常生产与经营的基本保障。森林生产所得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综上所述,最终的目标是让林业生产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上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林场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需按开采方面的基本原则工作,不得违反规定。如今,我国北方的林业工作生产当中,早已从最初的传统的经典模式过渡到了精细化的先进模式。现在有了这样崭新的发展方向,林场的工作人员们的工作思想也有了全面的改变,由最初盲目的造林转化为现在高科技的管理科学资源,不但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反而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要把极为重要的第一步放在轉变产业结构上。经济条件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定要夯实经济基础,这是成功最基本的保障。但我国北方的经济比较差,从而导致了林业发展严重落后,最终可能致使林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无缘,但随着GDP值的攀升,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为该地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应该趁此机会,加快改变产业结构的步伐,进而实现东北各个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改变产业结构有三点必须遵守的规则:一是选择种植苗木品种时,相关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员必须对市场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结合种植土地的情况选择适宜树苗的生长条件进行种植,这种方法会明显提高树苗成活率;二是林业专业人员必须灵活准确掌握科学的培植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改良能力,进而使种植品种更加的丰富多样,同时也要确保其可以在适宜的土质上种植,并能实现健康茁壮的生长。相关的林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上述工作时,仍需对被种植苗木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做进一步的考量;三是相关林业人员应该具有不断探索,学习新鲜事物的精神,不断研发新型品种也使得林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回报。

2.2 融入高科技成果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高科技产品完美的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所以,林产部门应该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当中,在生产时,相关部门要发挥技术优势,专业人员要定期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林业人员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可提高林业的整体质量,并为林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增加了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森林资源,切忌乱砍乱伐毁坏森林资源。

3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有能力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个方面考虑的面面俱到,在保证林业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破坏环境,这样才能使林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实现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爱国,韩丽晶.刍议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2] 李国红,国木春.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11).

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篇4

关键词:林业,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平衡

1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状

1.1 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迅速, 以陕西省为例, 截至2014年陕西省林业经济产值达73.57亿元, 占当年陕西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4.7%, 同比增长1%。从全国来看, 2014年全国林业总产值4256.0亿元, 占当年全国GDP的1%, 同比增长0.4%。林业经济效益主要来源是林业开发, 即森林木材砍伐, 经济效益来源比较单一[1]。

对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开发, 国家坚持将发展林业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根据相关规定, 国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 允许林业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参与植树造林工作, 并允许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股份制承包开发林地, 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 目前我国林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1.2 林业生态保护的现状

从森林覆盖率角度来看, 2014年陕西省森林覆盖率39%, 而2013年同期数据是41.4%, 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从全国来看, 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为21.6%,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 且差距在不断拉大。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低, 但林业的木材产量却占据世界的11%, 且逐年递增。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4年粮农组织报告》, 我国林业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 正在以过度消耗森林资源作为代价维持现阶段农产品的共赢, 尤其是木浆造纸工业、人造板用材等产业对森林木材资源的消耗大, 技术落后导致利用率低, 因而, 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巨大[2]。

同时, 我国林业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 首先, 我国林业保护是以林业开发为基础, 即用开发来保护的原则, 容易导致木材资源的过度消耗, 加重了经济发展对林业生态保护的压力。同时, 林地也面临着“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 水土流失带来土壤贫瘠, 再反过来影响林地保护的恶性循环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根据数据统计, 我国林地消失速度为40万hm2/年, 全国有1.7亿人口的生活因林地生态破坏而遭受潜在的自然灾害, 每年潜在的经济损失在百万亿元以上。林业保护在当前林业经济开发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情况, 亟待扭转并解决。

2 我国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失衡的原因

2.1 传统利益协调形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即开发和保护是由2个不同的主体进行, 经济开发由林业企业负责, 生态保护由政府负责。这种分工安排是基于企业和政府的不同职能来划分的, 企业在林业经济开发中有更多优势, 可以参与林业砍伐、交易, 而政府侧重监管和制定开发规划[3]。这套制度的建立看起来很完美, 但由于近年来在唯GDP的思想观念影响下, 部分地区林业保护工作让位于经济开发, 很多保护规定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这种传统利益协调模式的基础关系是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效益之间相互替代的关系, 二者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传统利益协调形式表面上是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并重, 但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受重经济效益错误思维的影响, 由此导致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失衡。

2.2 林权制度改革设计的不足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 产权明晰是市场达到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进行的。当前我国林权制度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类似, 采取“远封近分”和“统分结合”2个方式明晰林地产权, 即分户经营, 企业收取承包费。这种林权制度的设计在设立初期, 确实达到了明晰林地产权, 促进了林地的有序开发,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林地开发效率, 节约开发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该制度导致林权分散, 每个承包者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对林地的使用, 而政府在监管方面因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不足与财政经费有限, 无法全面落实, 因此, 保护工作显得十分薄弱。以陕西省为例, 部分林地被分散承包给农户之后, 部分农户只一味地从林地中索取木材, 而对植树造林并不热衷, 因此, 出现一片片的荒山, 这种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也是林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

2.3 政府工作开展不到位

根据我国林业制度设计, 林地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但这种规定只是原则性的, 缺少可执行的细节性规定,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保护林地生态的职能往往得不到有效发挥。首先, 政府林业部门的职能与企业开发林业有重叠, 林业部门也需要适当开发森林为自己的职能运作补充经费。而且林业部门的内部架构与现实监管职能不协调, 现有的内部架构主要是造林、保护、采伐利用3个职能, 能够对国有林业企业发挥较强的影响力。但现阶段开发林业的已经不仅仅是林业企业, 大量的承包商也参与进来, 而对承包商, 林业部门缺乏对应的监管职能, 因此, 有时出现职能缺位的问题。此外, 经费不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经费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林业部门开展和强化林地生态保护工作。政府在实际执行林地生态保护的工作中也会受到唯GDP论的影响, 对违反生态保护的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 这也是政府生态保护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的原因之一。

3 促进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措施

3.1 理顺林地开发和保护机制

林地保护, 制度先行, 建立一套内容完整、行之有效的林地开发和保护机制是当前加强林地生态保护, 促进林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制度决策部门应当坚持林地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基本原则, 明确林地开发使用权与保护权的归属, 同时细化林地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改变现有制度中使得政府处于弱势地位的条文规定, 让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得到落实和具体安排。同时政府要与林地承包者签订生态保护协议书, 按照“林有其主, 开发保护并行, 撂荒罚款”的原则编制, 督促承包商加强对林地保护的重视, 不能一直向林地索取而从不保护, 坚决遏制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理念。同时, 加强林地保护立法工作。当前的林业法对林地保护条文规定的较为空泛, 多是原则性的规定且数量不多, 因此, 政府部门在开展林地保护工作时往往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而未来林地保护法应当贯彻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坚持走环境友好的开发保护之路, 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环林地生态平衡, 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促进依法护林、依法治国。

3.2 改变林业开发和保护思路

现阶段林业开发和保护思路实际上是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 先砍伐再种植、先破坏再保护。这种思路指导下的林业经济在短期内确实产值上升很快, 但其代价是过度砍伐森林, 造成诸如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亟需扭转。未来要树立林地保护和开发并重, 在良好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坚决遏制现阶段我国森林覆盖率连年下降的现实趋势,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让林业经济能够永续发展。同时加强用科技带动开发保护工作, 推广林业实用技术, 建立林地生态保护区和自然科技园, 改变原有仅靠砍伐木材获得原材料收益的发展方式, 而是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共同经营。

3.3 加强林地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林地保护最根本还是靠人, 一支业务精干、作风严谨的人才队伍是林地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林业部门要着力加强林业经济合作业务和生态保护2条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校中选拔优秀人才, 加大对人才资金的投入, 为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鼓励专业人才积极投身于一线工作, 将专业技术与林地保护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在工作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玉才, 张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J].绿色中国, 2014 (9)

生态与平衡 篇5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历来是公务员考试的热门主题,在此,中公教育总结十八大中相关的语句,供考生考前阅读,以提高作文水平。

1、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力推进。环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战线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2、5年来,通过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6.8%,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2.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

3、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不文明做法普遍存在,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树立。同时,自然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承认,从社会观念上讲,对财富的拥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评判幸福的主要标志。

4、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5、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6、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7、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8、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1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1、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2、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1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4、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15、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1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17、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把家园建设的更好,这就必须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竞争力的发展。

生态平衡的矛盾 篇6

据资料记载,上百年前,猫儿山水源充足,溪流随处可见。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旁有一条江叫做龙塘江,它是漓江的源头之一。江上有个地方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跳,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想去对岸。必须在江中的礁石上跳三次才能过去,形容其水量之大。几十年前,龙塘江的水量也还可观。解放后水道修通,生产队组织附近的村民砍伐毛竹,将其扎成竹排,在龙塘江的码头放排运到桂林。1976年我来这里工作时,虽然河道废弃,江里已经无法行船,但水量仍然很大,我们在夏天时还能在河里洗澡。而现在,只消跨一步就能过去,昔日的“江”变成了现在的“沟”。

源头水少了,下游就更遭殃。最近几年来,猫儿山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是漓江开始出现枯水甚至断流,河道里全是裸露的鹅卵石,有些地方在旱季时河床几乎干涸。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问题出现了,就要寻找原因。据我多年的观察。除了工业用水增加、人口增长导致生活取水量上升等刚性需求外,从生态的角度上看,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可能是导致漓江源水土保持力减弱,源头水量降低,从而间接导致漓江水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阔叶林保水,其机制是:雨季时,雨水穿过郁闭的林冠,一层层被叶片截留、最后的部分又被林下厚厚的地被物缓冲吸收,超出饱和的部分汇成泉水流出。旱季时,饱和的地被物逐渐散发水汽,保证植物供应。在晴天,阳光往往不能穿过层层林分直达地面,从而不会显著造成地面水分的蒸腾。猫儿山林区森林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以前其面积占到80%左右,汛期能抗洪,旱期能保水,可以说是漓江的心脏。反观毛竹,其生长迅速,所蔓延之处林下灌木稀少,不能形成像阔叶林一样的多层林分,而且地被物稀薄,对水分的截留效果明显弱于阔叶林。现在也已有多人对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保水性能进行过科学比较,显示毛竹林的保水性能确实低于阔叶林。我们也看到,在下雨的时候,竹林周围的地面明显要比阔叶林地区的干燥。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市场对竹制品(特别是筷子,烧烤签和竹席等)的需求旺盛。猫儿山凭借其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使得当地人很快脱贫致富。在当地华江乡,仅仅是毛竹种植业一项,每户的年收入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村民们不断扩大毛竹种植面积,以往草木丛生的坡地也被利用起来。竹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但是对于猫儿山水源的保护却是一个消极因素。如果既能够维持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保住阔叶林,适度发展毛竹种植未尝不是一个民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好办法。但是,毛竹的生物学特点是扩张速度快。这种“快”使得掌握发展的“度”显得尤为困难。大家都听说过雨后春笋这个词,可见其生长速度之惊人。毛竹靠竹鞭进行营养生殖。一条竹鞭上往往有很多芽,某些芽会长成竹笋。竹笋在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地长出新竹鞭。就这样,毛竹从中心开始向四周蔓延。几十年前,猫儿山地区的毛竹林基本上分布在山脚下,山上都是常绿阔叶林。几十年来。毛竹林林线逐渐上移,侵入半山腰。人为砍伐阔叶林是毛竹扩张最主要的原因。阔叶林在保护区内受到严格保护,但是在保护区外围则受到过比较严重的砍伐,并逐渐被毛竹林取代。这使得山上的水即使能够流下来,也会被保护区外围的毛竹林截留。

毛竹的无序发展是保护区面临的一个令人颇为头疼的问题,但是也并非无药可治。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要控制毛竹的扩张态势,可以从生态学和植物学上寻找办法。根据生物相生相克的道理,我们曾经试着往毛竹林里播种芝麻,结果在撒过芝麻的地方,毛竹很快就开花死掉了(一般情况下,毛竹要在生长许多年后才开花)。看来要抑制毛竹的蔓延,只要恰当地引入新的物种,或者人工栽培一些树木,就可能逐渐还原阔叶林景观。在猫儿山,具有竹子般生长能力的灌木也很多,它们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猫儿山丰富的杜鹃花(尤其是厚叶杜鹃、团叶杜鹃和猫儿山杜鹃)、野八角、水青冈等植物都是形成当地阔叶林的主要物种,其保水能力强于毛竹。只要能够人为地为其开辟新领地,它们就能够与毛竹相抗衡。比如在猫儿山的庵堂坪、三十六包和青竹坳,几百亩杜鹃花和野八角林成功地阻挡了毛竹的入侵。

生态与平衡 篇7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非生态的教学环境存在片面性, 将兴起的生态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改革中, 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独立学院所具备的特点——学生综合素质适中性, 师资力量年轻化和教学管理模式多元化, 逐步将生态化思想和教学模式融入到独立学院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教学评估体系中。在生态化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生态课堂的主体, 师生关系对于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 以揭示师生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失衡现象, 构建平衡的生态主体, 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2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概述

1932年, 美国教育家沃勒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 21世纪初, Tudor和Leather将教育生态学概念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教学界的密切关注, 其研究范围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教育生态学最早定义为“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 (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 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 (吴鼎福、诸文蔚, 1998) 近几年, “原生态”逐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课堂生态的三个生态因子 (即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而人的因素是生态课堂中最重要的生态因素, 使生态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生态的教学环境下, 定位教师和学生的生态角色, 建立主体间的生态平衡, 从而提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解构和超越传统教学。

3 大学英语课堂上生态主体失衡的体现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课堂人数日益递增, 使学生在课堂中得不到一定的重视, 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也甚少, 关系愈加疏远, 对于生态主体失衡的问题, 应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关系中寻求发展。

(1) 师生关系的失衡

在教学生态系统中, 教师的教学影响着师生生态关系及学生生态群体关系, 同时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 具有平等的人格和权利。第一,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不平等的关系。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许多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者为了完成规定且繁重的教学任务, 师生间缺乏民主平等式的交流和对话,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 这种“一言堂”或者“灌输式”的课堂模式及学生“服从式”的学习方式影响了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将学生视为与其平等的生态主体, 课堂上的生态主体才能成为平等的价值主体。师生关系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师生有着自由开放的心态, 但由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 目前课堂上师生心态存在封闭压抑的状况。师生关系的自由开放要求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走出传统式的课堂, 走向生态化课堂。因此, 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应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及课堂教学的生态原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开拓学生生态性的视野, 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二,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上是霸权与控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的薄弱, 教师不得不提出明确的、硬性的教学要求, 这种“花盆式”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失衡, 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以实现。“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刘森林, 2008) 教师在语言课堂中扮演着绝对权威的角色, 扼杀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角色错位, 从而破坏了生态教学平衡。教师应自觉消解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和认知霸权, 追求师生间思想意识的动态平衡。

(2) 生生关系的失衡

在生态教学环境中, 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态位, 生生间竞争是生态化课堂主体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一, 独立学院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别不大, 沟通比较容易, 但是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态度差别较大, 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差异, 可见, 学生生态位的不同会影响到生生之间的生态关系。另外, 独立学院继承了母体学院的优势学科的特点, 造成了男女比例不均现象相当突出, 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 不符合教学生态学的平衡规律。

第二,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在实践性强的语言课堂上, 学生之间会出现竞争和排斥现象, 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一致且有限时, 出现一种非理智的竞争, 例如有的学生课堂表现特别活跃,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其他学生则会拒绝与其合作。因此, 教师需意识到学生之间的竞争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的理性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达到教学目标。另外, 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未能阶段性地进行教学自省与交流, 教师自身的教与学也会出现失衡问题, 所以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进而形成教师生态群体。

4 大学英语课堂上构建生态主体平衡的对策

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宗旨,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弘扬学生个性, 实现价值主体共同发展。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生态因素, 尤其是教师和学生, 重构师生关系, 以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发展意识, 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和谐共生、互动合作、可持续发展。

(1) 同创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英语课堂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重视感, 从而产生移情效果, 使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上, 此外, 教师应经常表扬和肯定学生,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有信心。教师在成功“塑造”学生时, 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 师生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促进两者共同认可和进步, 谐振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展现出生态主体的心理状况, 教师是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 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和生生的和谐互利。

对独立学院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 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建立师生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使师生双方的生态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在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生态个体的专业成长, 师生双方都能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和应用, 营造了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文化氛围。

(2) 合营互动合作的生态氛围

生态学视角下师生间的关系应该以良性互动为基础, 所谓的互动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物, 通过物质的或信息的交流, 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作用, 引起事物的时空位移或人的意识的变化。 (范国睿, 2000) 在生态教学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 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是有用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拓展和反馈。独立学院青年教师, 应使学生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 师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塑造, 形成有机整体。青年教师营造合作互动的生态氛围,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问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进行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编组工作应做到合理, 让学生在互动中能有效互助互补, 共同进步。

英语生态课堂应当是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型生态活动。生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竞争实现最终的合作, 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可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分为几个小组, 开展合作式学习活动, 成员间可以相互帮助, 动态交流, 但强调独立思考, 进行组间良性竞争或互动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完成一些课堂活动, 彼此之间提供信息的输入与反馈, 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传递, 形成活跃的生态课堂氛围。构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的合作关系, 实现了个人与教师、小组与教师、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 师生互动互助的合作式学习。

(3) 共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目前独立学院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为了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应将英语教学延伸到外界开放的生态系统之中, 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可持续地生长发展, 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契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 青年教师和学生应注重各自的综合平衡发展, 共创良好的生态环境, 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应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自由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表达观点, 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此外, 教师也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英语学习, 开展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戏剧表演, 或建立英语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体系。

5 结语

构建独立学院的生态教学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需要英语教学不断革新, 还需要教学主体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参与度。而生态课堂是一种真正的生命活动, 学生与教师是参与活动的独立的生命主体, 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 建立平衡的生态主体, 从而营造一种自然良好的生态教学氛围,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 生态英语教学模式已逐步推广。其不仅能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而且将师生的主体性与所处的环境有机结合。本文以教育生态理论为依据, 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态主体失衡的问题, 提出构建平衡的生态主体的基本策略, 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体, 营造合作互动的生态课堂,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态英语教学,生态主体,失衡与平衡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5) :33-37.

[3]王微.关于创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生态英语教学课堂[J].英语教学, 2009 (10) :155-156.

生态与平衡 篇8

一、农田水利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1.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设存在不合理之处。

有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追求政绩, 就缺乏整体的结构设计, 没有相对合理的整体规划, 造成工程建设的盲目性, 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有些水利工程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流域以及区域内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急于动工, 蛮目施工, 造成河道阻塞、淤积、甚至断流等一些现象, 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进一步恶化环境。

2. 施工过程不环保。

在农田水利施工现场, 往往注重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 就会忽视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应用, 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施工, 没有规划和整体的调研, 造成蛮目的开采和施工, 尤其是施工过程中车辆、灰尘等, 造成对空气质量的严重破坏, 使工地附近的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劣化, 加之在建设过程中, 车辆的频繁使用会给沿线带来诸多的白色垃圾。在农田水利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和车辆排放尾气的污染, 造成粉尘污染等, 造成公路带状延伸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

3. 监管机制不全面。

在整体监督管理上, 对农田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细化监督管理的指数, 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 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 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采取包容的态度, 加之意识淡薄, 对一些认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径漠不关心, 造成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 生态平衡日益失调等环境问题。

二、探讨构建农田水利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1. 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向生态化转变。

要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围绕生态化建设做好文章, 围绕灌溉系统、排水系统、蓄水系统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规划, 制定合理科学的建设方案, 既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也要权衡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因此, 要仔细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 减低每一个系统对环境的破坏, 科学的设计排水系统的深度和建设材料, 利用现有的水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 减少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的消耗, 降低蓄水系统对水保生态系统的破坏, 将生态化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出发点。

2. 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气体污染程度。

从大气保护、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着手, 尤其是在空气质量的保护上严格注意, 在农田水利建设施工堆料场、拌和站点的设置上, 选择一些远离居民的地区, 正确运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或缓冲爆破技术、深孔微差挤压爆破技术等, 都能起到减尘作用, 在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对施工机械给予定时检查, 防治漏油、漏气等不良现象, 防止对基本农田的破坏, 影响老百姓的农作物收成, 造成环境、经济的更大破坏;从生态的角度出发, 包括植树造林等一些绿化措施, 更好的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将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要形成整体的宣传模式, 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渠道, 采取报纸、网络、微博等一些方式, 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 既不破坏生态平衡, 也不牺牲经济发展的指数, 形成宣传教育的各大主阵地。在全面思考为人民谋福利, 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 形成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补充作用, 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出现的政绩工程, 数字工程等, 尤其是违背生态平衡发展的建设行为, 采取严厉的出发, 搭建良好的舆论监督平台, 发挥监督的整体作用, 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总结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平衡初探 篇9

那么何谓“生态课堂”呢? 生态课堂就是在一定教学资源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知识的传递,达到一个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和谐状态,从而真正适应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

生态系统讲究平衡关系,而生态课堂也必然注重“平衡” 二字,生态课堂中各因素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生态课堂存在的前提. 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是维持“生态课堂”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师生关系的平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生态课堂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平衡的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建设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在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感往往依托于教师的情感,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缔造者. 因此,教师应热爱每一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原因,并寻找平衡的方法. 教师的热爱、公平、尊重、理解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帮助构建起师生之间真诚沟通的桥梁.

师生关系的构建渗透于每一堂数学课中, 需时刻关注, 日积月累. 例如,在初步学习“平均分”概念之后,为加强操作体验,我设计了操作活动“分桃子”.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得到灵感,完成填空:8个桃,每只小猴分()个桃,可以分给()只小猴. 交流时发现,有的学生能轻易想 出多种分 法,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想出一种或两种分法,这是因为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思维活跃程度不尽相同.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与交流,适时帮助个别学生解疑释惑,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体验,交流过程中也需增加鼓励性评价,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生生关系的平衡———加强有效的生生互动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 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思维的开放性,因此,我们更需加强课堂上的生生互动, 在自由充分的操作感知中,在无隔膜的交流讨论中,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燃起知识的火花. 从近处看,学生在快乐的互动中将知识收入囊中;从远处想,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校在本学期曾组织过一次以“学本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其中由王燕老师执教的一堂数学课让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课题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主要通过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的不同组合方法来研究如何应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整节课, 学生是最耀眼的主角,而教师却是幕后导演,学生在专注的思考之后,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在学生自由互动的过程中, “ 说者 ”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 获得了思维 、 能力、勇气等多方面的锻炼,而“听者”梳理自己的思维并与同学的思维相比较, 获得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思维的整合. 这样一来一往,最终达到了“交换思维”和“双赢共效”的效果. 这一堂课,使我震惊于学生的思维多样性与无穷的创造力. 学生们需要这样的空间和互动,才能达到知识的更好的分解、吸收和再循环,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态系统更健康平衡地发展.

三、教学资源与师生的平衡———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

生态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所提供的一切可利用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等)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维护教学资源与师生的平衡关系. 有以下几点建议:1. 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深度,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活动, 并及时撷取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使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2.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巧用学生身边的环境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3. 教师应善用网络资源, 搜寻与教材中的知识相关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最富有个性 、 差异性 、 创造性的人本资源,利用学生与教师的个人知识、丰富经历以及创造性思维,也能帮助学生收获成长.

发掘和利用、开发和创造教学资源,使其与师生的现有水平达到平衡状态,对课堂生态平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语

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 篇10

1 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人、自然以及社会可以和谐共处, 实现良性地循环, 做到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最终的目标。自然生态系统只有做到良性的运行和可持续法发展, 才能够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2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1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环境。另外, 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比较突出, 不仅是一种能源库, 还是一种基因库, 在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林业资源本身生物多样性较强, 不仅可以有效的涵养水源, 还可以做到防风固沙、节能减排。另外, 在调节气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2 森林资源是规模较大的经济体,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保障作用。现如今, 我国的林业用地面积较广。而且森林中的木本植物种类较多, 无论是陆生还是野生动物数量都比较多。管理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2.3 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生态文化来说, 主要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以及绿色消费文化等等。在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从某种程度上看, 林业发展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大的物质支撑。

3 围绕生态文明目标探索现代林业建设的途径

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可以看出, 主要有三点要求:第一是要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对生态安全进行控制和维护。第二是要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基础, 对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进行控制, 对于经济和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进行明确。第三, 应该实现全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从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 从基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林业资源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物质载体, 还可以作为文化载体。其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都比较特殊。在现代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按照林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属性原则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3.1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林业体制改革是一种创新, 在林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林业的基本功能, 还能够提升林业的内在生产力。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过程中, 林业资源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 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同时建立扁平化的运作机制。在运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作为主导, 对相关的运作机制进行规范。

3.2 推进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建立科技立项、应用转化的商品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发挥科技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转换林业增长方式的带动作用, 发挥科技在良种选育、资源培育、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和资源管理的支撑作用, 依靠科技不断拓展林业功能, 开发林业新产品, 完善信息服务技术, 改善林业管理方式, 大力提升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 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林, 进一步提高林业法治化水平。加强林业立法工作;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 充实执法监督力量, 改善执法监督条件, 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

4 发展现代林业的几点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重点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再进一步加大采伐迹地、荒山造林力度, 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业经济效益。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目标, 积极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初步形成了森林经营、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利用、林下资源开发、苗木花卉、生物质能源和森林生态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 还要重点发展特色的名优林业产品、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产业规模。

4.2 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 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 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4.3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要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 推广珍贵树种, 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4.4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 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

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御灾能力, 预防次生、衍生灾害, 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 保护国土绿化和林业建设成果。

5 结论

总之, 在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林业生态系统本身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 涵养水土的作用。可见, 林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是提升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途径。

摘要:现如今, 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林业主要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为主, 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从森林系统上看,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三个方面。其中, 生态系统是核心部分。只有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本文中, 笔者主要对发展林业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旨在提升林业发展的高效性。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平衡,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檀杰华.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

[2]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20) .

[3]温忠礼, 贾刚.浅谈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几点意见[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8) .

盲目放生破坏生态平衡 篇11

放生是一种美德,也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但是放生不能盲目,否则就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6月1日,十多名北京放生客来到京冀交界处不远的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将数千条蛇放归野外。据了解,这些蛇是他们相约一起出钱从街头小贩手中购买的。可是横行的长蛇一度在当地引起恐慌,很多村民撇下农活,开始了打蛇行动。最后放生客向村民支付4万余元,用以弥补村民打蛇带来的误工损失,总算才将这一事件了结。

这十多名北京客放生当初大概没有想到,这件事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麻烦。实际上,这些年,类似的事件在国内屡有发生。例如2011年有媒体报道,北京的一个放生团体在河北野三坡“放生”此前从四处购买的1000斤蛇,但群蛇的出现引起了当地村民的恐慌。

放生是一种带有佛教提倡的行为,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一种特有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生就可以随意。

首先,盲目放生对生态平衡会造成破坏。目前国内的放生客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放生行为都是盲目的。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盲目放生对自然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本身都蕴含了许多风险。一方面放生的动物有可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而外来入侵物种一旦迅速繁殖,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甚至给一些物种造成灭顶之灾。在另一个方面,一些入侵动物身上携带的病菌、疾病也很容易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因为这些病菌、疾病通过与其他野生动物的接触就很容易被传播,从而给当地的一些动物乃至居民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其次,盲目放生也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按照我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从国外或者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野生动物需要将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单位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科研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后,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擅自将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于野外或者因管理不当使其逃至野外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而近些年在一些规模性放生事件中,放生客的放生行为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允许,他们私自将大量的蛇群等动物放生野外,是很不恰当的,也是不合法的。

目前在西方很多国家,放生只是野生动物复健的最后一个环节。所谓野生动物复健,是指为那些受伤、遭遗弃或者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这种活动伴随着环保主义一起兴起。截止到目前,虽然只有短短40年的时间,但是动物复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严谨、科学、有序的高度专业化社会行为。在一些国家,要想成为一个野生动物放生或者是野生动物复健人员,还需要获得上岗证。

因此,笔者认为放生的同时不要忽视他人的利益,不要突破法律的底线,更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按照科学的原则来进行。否则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刍议 篇12

一、师生关系要平衡

师生关系平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然而, 现实的语文教学大多仍然沿袭过去的传统, 老师凌驾于课堂之上, 结果必然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保持师生关系平等, 一要热爱学生, 老师要教育学生, 爱是前提, 假若没有爱, 老师的教育就会成为生硬的说教。二是尊重学生,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和鼓励。三要宽容学生,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 也许会有各种不成熟甚至错误的看法, 老师应允许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否定, 不打击, 除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做有益的引导。只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自己放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就能营造出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与学要平衡

“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 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爱学、会学、自学、乐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课堂认知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是主导。评定一节课的好坏, 除了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外,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正地动起来。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重教轻学, 不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知识。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培养学习兴趣, 做到“授人以渔”,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每学期布置1-2个与教学或学生生活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动手查资料钻研, 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探索科学奥秘引导学生热爱知识, 只有喜爱知识, 才会激发人的兴趣, 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三、教书与育人要平衡

众所周知, 老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而在应试教育和社会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的影响下, “分数”成了评价师生的重要标准, 许多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能评上“三好学生”, 使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被大大削弱了, 教书和育人失去了平衡。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就要利用语文教学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在挫折中把握生命, 并养成宽容、负责的良好品质。现实中有的学生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 常常受考试成绩不好、朋友失和、父母责骂、得不到别人重视等等事情的困扰。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上《谈生命》一文时, 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 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等语句, 重新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教育四肢健全的学生更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健康的喜悦, 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课内”与“课外”要平衡

语文教学的生态与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 课内的语文学习是主体, 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是补充, 但是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满堂灌”使学生被动消极,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同时教师又把未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压向课外, 让学生加班加点, 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成了难以克服的顽症。语文教学的“内”与“外”平衡, 一方面要增强训练的意识, 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 建立电子图书室等等, 让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 还要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观察自然、应用语文的机会, 使课外活动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教学与实践要平衡

一是开展摘抄活动。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课外, 凡发现好的名言警句、抒情或充满哲理性、论述精辟的文段都抄到笔记本上, 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二是开展语文调查活动。布置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语文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如, 调查宣传标语的运用、农村对联写法和广告语等等。有些同学通过调查, 看到了作为常见的宣传标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一些标语大多用命令式口吻。比如:“严禁采摘花草, 违者罚款”、“严禁在此倒垃圾”等。而现在的标语大多是劝告提醒式的。如“要想富先修路”“进入林区, 小心失火”等等。三是指导学生写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六、“课内”与“课外”要平衡

语文教学中, 课内语文学习是主体, 而课外语文学习是补充。语文教学的“内”与“外”平衡, 一方面要增强训练的意识, 做到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理解、当堂巩固;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等, 让学生广泛涉猎语文知识。同时, 还要增加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观察自然、应用语文的机会, 使课外活动自然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上一篇:主持人艺术的受众心理下一篇:实时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