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平衡

2024-05-26

运动平衡(共10篇)

运动平衡 篇1

一、歌唱状态的放松与紧张

在歌唱状态下紧张与放松是相对纯在的, 歌唱大师卡鲁索认为“自然的呼吸恰恰是紧张和放松的完美运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卡鲁索对呼吸中紧张与放松的理解。我们在唱歌时的呼吸状态要即遵循自然的呼吸规律, 同时还要区别与自然呼吸, 我把这种呼吸状态称之为“歌唱呼吸”。歌唱呼吸是决定歌唱成败的最为重要条件之一, 呼吸状态就是气息流通状态, 而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源泉, 是一种协调的肌肉运动, 如果歌唱时呼吸肌肉群疲软, 就无法保证歌唱需要的足够的气息支持力量, 因为歌唱时的气息压力与动力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歌唱呼吸即是自然呼吸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呼吸。歌唱呼吸是以获取歌唱动力来进行的呼吸运动状态, 在歌唱过程中要做到对气息的完全控制, 以保证对歌唱的有效控制状态。在歌唱中声音支点置的正确位应在横隔膜, 压力与反作用力也来源此。胸腔在歌唱中应当处于一种放松状态, 胸腔紧张会导致支点出现误差, 支点是动力来源, 是平衡歌唱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点的误差会导致胸腔共鸣受阻, 胸腔处于非正常的歌唱工作状态, 歌唱状态是需要高度协调统一的, 胸腔的错误状态会导致喉咙部压力上升, 从而形成喉部肌肉的不适和紧张, 除了喉咙、胸腔以外的不协调因素都会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歌唱无法正常进行的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应使胸腔处于自然的状态中, 不协调的歌唱状态会引起整体的歌唱混乱, 没有章法可言, 紧张与放松的协调一致也无从谈起。另外, 在歌唱中, 吸入吸气量的大小也是造成胸腔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气量过大会造成胸腔过于饱满, 从而导致胸腔压力过大失去对气息的主动控制;吸气量过小则会因气息不能满足对所要演唱的动力支撑, 影响整体的歌唱共鸣。歌唱状态就是要合理分布紧张与放松, 没有绝对的紧张, 同样也没有绝对的放松, 紧张与放松要高度协调一致, 歌唱呼吸与歌唱动力的运动平衡关系是歌唱的重中之重, 掌握好歌唱的动力平衡, 就会在歌唱中表现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歌唱喉咙状态的平衡

有绝大部分声乐教师会要求学生要像“打哈欠”一样打开喉咙是喉咙处于歌唱状态。但很少老师来就打开喉咙做细致讲解, 打开喉咙的目的在于, 使喉咙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下, 使歌唱的气流能较为流畅的通过喉咙进入鼻腔、头腔使之形成有效的协调共振的歌唱效果。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钟·萨瑟兰就打开喉咙的问题曾说过“我应该是喉咙里没有东西的感觉, 如果我感觉喉咙里有任何东西, 我就知道自己唱的很糟糕了, 打开喉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完全放松的感觉, 我感觉注意最多的是让下巴往下掉。”喉咙的状态通畅松弛是歌唱的必备有条件。歌唱中的各项条件都是因人而异的, 要找到最适合自己演唱的发声状态是需要专业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和长期练习才能做到的。喉咙的打开程度与喉咙位置的高低将决定着演唱者的音色, 这一点相当重要, 音色的好与坏在声乐演唱中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在打开喉咙的问题上是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喉位很高, 想打开喉咙与胸腔与气息形成联动就非常困难, 从而就会失掉一部分金属音色;当然, 那些喉位天生就适合歌唱需要的歌者, 在打开喉咙的问题上并不十分困难。歌唱的喉咙并不是打得越大越好, 要掌握适度的打开。如果喉咙开的过大就会出现撑或者引起口腔、软腭、舌根咽喉等部的过分僵硬状态, 这样就不利于发音与咬字, 而且会失去自身圆润的本色音质;打开过小则发挥不出原有的音色与歌唱共鸣, 所以打开喉咙一定要适度。把喉咙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也就是把歌唱着的黄金音色调整到位, 喉咙的协调与歌唱的音色高度统一是密不可分的。

三、气息与共鸣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正常的歌唱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 歌唱气息与歌唱共鸣的配合就会成为歌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歌唱气息是支持整个歌唱的动力, 既然是动力来源就必定有紧张成分, 这种紧张是积极参与歌唱工作的工作状态, 而歌唱共鸣需要的是强度适中的气流通过相对放松的共鸣腔体时产生的共振效果, 二者是相互协调工作的工作整体。如果说光有气息支持没有共鸣存在, 歌唱音色会大打折扣, 会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如果没有积极的气息支持就谈不到有效的歌唱共鸣。气息与共鸣之间的运动平衡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歌唱是一个多方面协调配合的协作运动, 是一种均衡的协作运动。从音色的控制到强弱的表现, 从高音区演唱技巧到中低音区的完美表达都是一个控制平衡的过程。歌唱是一个熟练使用身体机能的复杂运动, 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合理运用。在没有完全熟练掌握之前会出现各种问题, 例如说心里紧张, “表演时的紧张是一种心理性的紧张。它是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缺陷或由于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心里和机体的紧张。过于紧张常常使已经形成的技术不能正常发挥。”

这种极度紧张严重的破换了原有的歌唱平衡状态, 对演唱者舞台艺术效果的正常发挥起着重大的破坏性作用。虽然过度的紧张会破坏演出效果, 实际演唱中也不能过度松懈, 要有适度的亢奋情绪存在, 因为适度的紧张又能激发人的兴奋状态, 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歌唱表演的好与坏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来分析看待, 在演唱者舞台演出过程中, 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演唱者的舞台表演, 有助于推动表演情绪的快速升温。也就是说在实际演唱中既要保持适度的积极紧张情绪, 又不能因为过度紧张导致表演失控。总之, 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紧张与放松是相对的, 掌握控制的是否适度是关键所在, 如何把握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歌唱者演唱方法正确与否的决定因素, 也是演唱者能否将美妙的歌声完美展现的重要保证。

四、歌唱技能的均衡发展

歌唱技能训练包括呼吸用气、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力训练四个重要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一个有机歌唱的运动整体。在训练时, 不能孤立地去强调某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 要全面地、在确地去理解四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并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不同的训练时间、不同的薄弱环节来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 不能死扳教条。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调整训练重点。歌唱技能训练不仅是肌体运动能力训练。我们在训练中要头脑冷静, 善于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歌唱中的声与情也是要适度平衡的两个方面, 歌唱艺术中的声与情两者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歌唱是声音的艺术, 是歌唱者与观众心灵间的沟通与交流, 是通过以声传情, 以情带声, 用情感来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感情, 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人说, 歌唱是最动人的音乐形式, 其动人之处就在于以动人的声音表达真实情感。所以, 在歌唱中才能有血有肉,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歌唱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把所有参与歌唱的各个要素要统一协调调度, 在歌唱中要高度协调均衡, 真正做到力与声、声与情的平衡协作。

摘要:歌唱是人们主观意识控制下的协调平衡运动。而歌唱表演中如:内涵的理解、声音的运用、风格的掌握、韵味的体现、艺术的处理、忘我的演唱、技术与艺术、打开与集中、放松与紧张等各种相对的关系, 这些都是要靠大脑歌唱意识与肌体力量平衡相配合才能做到。要收获良好的歌唱效果, 就一定要找到歌唱呼吸与运动平衡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

关键词:放松,紧张,运动平衡

有氧+无氧 交替运动平衡健康 篇2

一个好的交替健身计划,应该包括无氧运动——柔韧度、重力及阻力训练,并穿插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如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爬楼梯等,及辅有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

初夏时节,芳草依依,气候宜人,正是健身锻炼的大好时光。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健身,成为运动爱好者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在健身过程中,将提高心率型的有氧运动与增加力量型的无氧运动交替进行,有利于保持荷尔蒙平衡并提高荷尔蒙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增强骨质,并给软骨、韧带、肌腱组织以支持。

两种健身类型

◆有氧健身

指能够提高并维持心跳在每分钟90次以上的运动,如慢跑、踢足球、打排球、打乒乓球等。有氧健身是增强代谢功能的基础,也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应用氧的能力,并增加肌肉中有氧酶的含量,从而使脂肪消耗增加。

◆无氧健身

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进行的高速剧烈运动,包括健身房里的重力训练,如利用哑铃或训练器材进行的力量练习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纯无氧运动的标准是:必须保持心跳数在每分钟90次以下;不然则为有氧健身与无氧健身的结合。训练结果是将肌肉的利用度达到极限,有助于肌肉增长,从而塑造匀称体形。

多样化交替健身

把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融为一体的交替健身,是实现整体健康这一健身目标的合理方式。健身计划中的有氧运动是为了降低胰岛素的含量,而无氧运动则能促进体内雄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故此,交替健身不但有助于健美体形,避免运动受伤,还能帮助机体达到荷尔蒙的平衡状态。

一个好的交替健身计划,应该包括无氧运动——柔韧度、重力及阻力训练,并穿插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如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爬楼梯等,及辅有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

合理制定健身目标

为了制定一个日常的健身计划,美国抗衰老医学协会推荐通过以下测试来了解个体健身前的健康水平(见附表1),并说明制定健身目标。

测试的具体做法是:

◆ 设立一个20厘米高的台阶;

◆ 练习直到可以顺利地用左右脚登上和退下,速度为5秒钟两组上下;

◆ 一共测试3分钟,测试停止30秒后,测脉搏30秒。

运动平衡 篇3

一、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兴趣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空间、各类平衡设施、平衡器材等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各种探索活动。

首先, 营造愉悦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爱玩。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活动环境;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特别是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更是有效开展平衡活动的前提, 老师平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师生间的融洽、平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夸奖的手势都能给孩子勇气, 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心理, 主动、自信的参与平衡活动。

其次, 提供丰富的相关物质环境, 让环境来说话。 平衡活动主要发展的是孩子的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可同步让幼儿接触平衡台、半月摇、高跷、滑板等器械的活动来提高幼儿平衡动作和协调性, 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又如:教师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 在家中配备溜冰用具, 划板, 滑板车等, 使幼儿能多方面接触平衡, 体验站在会滑动摇动的物体上的感觉, 从而激发孩子对平衡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二、选择适合的平衡板活动, 有效指导, 提高幼儿运动能力与品质

(一) 开展形式多样, 发展合作能力

平衡板游戏在以往的教学中, 往往容易出现幼儿枯燥的进行基本动作练习的现象, 这样既不利于教师教, 更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更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因此在平衡教学中渗透游戏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活动中尽量将平衡板摆放与游戏情节和动作练习结合, 使幼儿感觉平衡板置放就如拼搭玩具一样好玩, 乐意去做。我们运用个别的, 结伴的, 集体的等多种的组织形式, 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体验的教育价值, 以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 在分散活动中鼓励幼儿“强弱搭配找朋友”, 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是学习提高, 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是巩固。另外开展体育区域活动, 采用“大带小”的游戏模式, 让幼儿根据意愿能力选择同伴, 在“走平衡板长桥”、“踩梅花桩”等场景中掌握有关平衡班动作的技能, 使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能积极参与, 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二) 加强个别练习, 培养意志品质

在学期初,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平衡板活动计划。 在动作技能上, 从有双脚并拢跳上平衡板的技能;有在平衡板上金鸡独立的技能;还有借助沙包、皮球等体育玩具开展的平衡板游戏等。在游戏形式上, 有单人玩平衡板的技能;两两合作玩板的技能;还有一组甚至全班组合玩板的方式……在平衡板活动开展的初期, 部分幼儿有害怕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鼓励幼儿勇敢大胆, 对个别特别胆小的幼儿就在一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鼓励他们克服畏惧, 增强自信。在全体幼儿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我们增加了难度, 从动作技能与游戏形式等方面着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慢到快、由简到繁, 利用平衡板不断深入开展各种平衡能力的锻炼, 加强了幼儿机体协调性的培养, 充分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想, 同时也渐渐的学会与他们合作、分享。

(三) 融入民间游戏, 优化游戏内容

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 科学、系统的运用和创新, 使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效融合, 可以使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举两得。在选择上,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动作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选择。初学平衡板动作时我们选择丢沙包、跳山羊、木头人等游戏, 这类游戏中幼儿要么站在平衡板上是相对静止的动作, 要么平衡板成为了游戏所需的材料。而当幼儿平衡板上的动作技能越来越难时, 我们将“炒黄豆”、“跳房子”、 “搭城门”等民间游戏融入其中, 这些游戏中幼儿在平衡板上的动作是灵动的, 他们不仅要不受他人干扰稳稳地站在平衡板上, 而且还要与同伴合作将这些民间游戏玩起来。其次, 我们还根据男孩女孩性别的差异为游戏设置不同的难度。比如在游戏“炒黄豆”中, 我们根据男孩好动、力气大、动作协调性较差等特点, 要求他们能与同伴在站稳平衡板的前提下翻转就算成功;而相比而言, 女孩则要求翻转时能从规定的方向, 并且以能连续翻转为佳。这样不同难易程度的设置, 使大多幼儿都能成功, 增加了自信心。再次, 我们还根据季节的特征选择运动量适合的游戏开展。夏天选择运动量小一些、娱乐性多些的游戏, 如“木头人”、“丢手绢”等;冬天则会选择“跑过小桥”、“扔沙包“踢毽子”等一些运动量相对大些、竞赛性更强的游戏。民间儿童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将它有效的融合到平衡板特色活动中, 丰富了游戏内容, 开拓了教师思维, 发展了幼儿能力, 值得探索学习。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积极、活跃、心情愉快, 通过游戏, 幼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各类平衡能力。在我们的游戏中, 我们充分利用器械的独特性, 赋予器材以生命、以灵性、让幼儿在有趣的过程中学习、锻炼。在每次活动中, 我们都应该设计情节丰富的游戏, 调动幼儿玩平衡板的积极性, 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为培养幼儿进一步去探索奠定基础。

(一) 开展互动式早操, 创新思路, 激发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的体育特色建设中, 我们尝试了互动式早操的编排。各班教师在熟练掌握各年龄段编操要领的基础上, 针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 与本班幼儿共同确定班级早操的内容、器械。从音乐的选取、器械的制作运用、动作的编排、游戏形式和规则的设定等进行互动, 形成主题互动式早操。整个早操孩子们在一段节奏明快、生动、形象的音乐中完成。从一开始的在平衡板上站稳的动作到在平衡板上金鸡独立, 再到后来的动作的组合、器械的组合, 同伴间的合作……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在互动式早操中, 孩子们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平衡板上的技能动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能力;而且要与同伴合作、互动, 团结、合作、 勇敢等意志品质也在整个早操中不断提高。

(二) 开展体育特色活动,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我们每个班都有固定的体育特色活动的时间, 我们应充分利用特色活动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提供一些辅助的器械, 如“高跷”、“间隔物”、“平衡木”等, 让幼儿不仅可以按照老师教的动作技能进行练习, 并且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能自由选择, 自由结伴, 自由练习, 为幼儿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让幼儿在综合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平衡能力。

(三) 开展“阳光父教”, 家园配合, 有效互动

除了幼儿园开展的教学活动外, 我们还将班级特色平衡活动向外延伸, 社区、家庭都是延伸的对象。我们采取社区运动会、亲子活动、阳光父教等去体验别样的平衡活动, 积极参与健身等形式, 鼓励社区和家长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其中, “阳光父教”是一个创新, 在我们的体育特色建设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在学期初宣传“阳光父教”体育活动的意义, 鼓励爸爸们能发挥他们的优势, 从娃娃抓起, 增强孩子的阳刚之气。在与家长共同商讨的基础上确定具体实施的方案。班内的爸爸们大力支持, 踊跃的报名, 我们也制定好班级平衡板特色活动的计划, 给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阳光父教”活动, 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爸爸们有办法、有内容, 创编一个又一个平衡游戏, 推动班级平衡特色游戏的进一步拓展。孩子们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平衡板上的多种技能, 也在爸爸们的感染下, 提升了他们独立、阳光、勇敢、豁达、健康、开朗的品质。

在我们的平衡板活动中, 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尝试操作不同体育平衡板器械中学习、让幼儿在思考、模仿中学习, 从而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 培养健康、阳光、自信的幼儿!

参考文献

[1]缪婷.转变观念家园合力——我园支持外来民工子女建立稳定、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2]木全晃子, 霍力岩.中日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比较——以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分析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01) .

运动平衡 篇4

【关键词】骨盆运动训练;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指数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5-01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大大增加,但致残率也显著上升,其中因平衡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跌倒的发生率较高,容易给患者造成新的外伤[1]。骨盆在身体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人体的平衡功能有著重要作用,加强骨盆运动训练可使偏瘫患者的平衡及运动能力有明显改善。李德权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骨盆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2]。我院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观察骨盆运动训练的效果,特对30例偏瘫患者增做骨盆运动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脑卒中住院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有偏瘫,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②患者病情平稳无进展至少72h且病程<1个月;③GCS评分>8分,认知能力正常,神志清楚,查体合作;④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承诺配合各项检查评定。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系统性硬化及肌肉萎缩等疾病者;②平衡功能障碍由小脑-前庭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引起;③未按要求完成全程治疗,或有痴呆、精神病史不能配合医师完成量表评定的。患者年龄范围(45~78)岁,平均(63.5±7.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运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50分钟,每周训练5天,连续训练8周后评价康复效果。具体方法如下:(1)骨盆相对躯干的运动训练:①骨盆前屈、后伸训练:患者侧卧在治疗床上,在治疗师辅助指导下患者反复做双下肢并列最大限度的屈髋屈膝或伸髋伸膝动作,同时骨盆前屈或后伸作为协同运动相应完成;②骨盆左右倾斜训练: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双足并列固定在床面上,治疗师一只手固定患足,一手固定同侧髂嵴,协助患者做骨盆左右扭摆;③骨盆左右旋转训练:患者侧卧位,双下肢并列并屈髋屈膝90°,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借助臀部软组织曲面向对侧旋转骨盆。以上每个动作训练10分钟。(2)骨盆相对双下肢的运动训练:①骨盆左、右移训练:患者双足并列站立于防跌倒架内,治疗师一只手放在患者肩部,一手放在对侧髂嵴,引导患者躯干、骨盆一起做左、右移动的动作,移动范围3~4cm;②骨盆前、后倾训练:治疗师双手固定在患者双下肢中上1/3处,嘱患者躯干、骨盆一起反复做后伸和前屈动作,每次10分钟。治疗前后由我院康复科同一名治疗师评定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患者治疗效果以平衡、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定结果进行判定。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进行功能评定,此量表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分别取0、1、2、3、4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平衡功能越好;患者运动功能以简式Fugl-Meyer评分法评定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为观察指标,每项取0、1、2分,上肢评定总分66分,下肢34分,总共100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价,包括10个日常生活必须动作,总分100分,均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比较

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骨盆运动涉及多个关节,人体通过骨盆相应的运动形式调节重力平衡、维持身体稳定,对人体的运动具有重要功能。脑卒中患者偏瘫后,一侧肌张力及肌力下降,导致人体失衡,行走不稳。常规康复训练只注重肌力的训练和恢复,很少顾及到平衡的训练[3]。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强化骨盆运动训练,通过对骨盆各个方向的运动训练,重新帮助患者找到重心和恢复平衡能力,从而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做骨盆运动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其BB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充分表明骨盆运动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效果较好。这与华东等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BI低于华东等报道的观察组患者8周时的平均值,这可能与其选择的患者年龄偏小(其患者平均年龄51.5±8.4岁)有关[4]。

综上所述,骨盆运动训练可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康复训练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春华,徐乐义,黄杰,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25-728.

[2]李德权,杨传东,张秀萍,等.骨盆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3):185-187.

[3]李岩,顾旭东,姚云海,等.早期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1):1046-1047.

运动平衡 篇5

高速精密压力机是一种自动、精密、高效的锻压设备,是电机、电器、电子、仪表、五金等行业进行精密复杂零件大批量生产的理想装备。通常情况下高速精密压力机的工作效率是普通压力机的十倍以上,所加工的制件质量稳定,一致性好,还能显著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十分有利。近年来,国内外高速精密压力机的技术性能和结构,诸如工作速度、冲裁力、刚性、导向机构、惯性力平衡、柔性化、噪声和振动的抑制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通常情况下,当滑块行程次数达到200spm以上时,如果回转部件和往复运动部件动态平衡不良,曲柄滑块机构在运动时产生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均会使机身摇晃、振动和噪声加剧、滑块下死点动态精度变差等,导致机床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工件质量、模具和机床的使用寿命。所以,高速精密压力机在结构上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其平稳运行。本文以浙江锻压机床厂研制的J75-200型闭式双点高速精密压力机为例,研究动平衡块重量变化与压力机不平衡惯性力周期性变化量的关系、滑块行程次数变化与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的关系以及平衡气缸的作用,提出了动平衡系统的设计方法。

2 建立数字化功能样机

J75-200型闭式双点高速精密压力机机身采用分体式框架结构,由上梁、左右立柱、底座组成。机器分体连接方式采用了四根拉紧螺杆液压预紧技术,采用了四点支撑式偏心轴结构,曲柄滑块机构为结点正置形式,滑块通过两根导柱与连杆相连接,滑块四周导向采用直线滚珠导柱和合金铜衬套复合结构,配置了平衡滑块式动平衡机构,还配有一套平衡缸系统。机器外形照片如图1所示。主要技术指标:公称力2000kN;行程次数200~400spm;滑块行程30mm;最大装模高度420mm;装模高度调节量50mm;机器重量40t。

在进行数字化虚拟样机的三维建模和装配时,需要充分考虑该数字化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工程原型机的行为特征,使得该数字化模型能够在进行机械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性能分析的同时,其仿真结果还可以用于模态分析、疲劳分析、典型零件的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对圆角、孔、密封槽等部位的压缩或简化,除非它们在零件网格的过程中失败导致无法进一步开展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应该赋予零件正确的材料属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仿真条件设定时应注意重力方向。

3 动平衡块重量变化与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的关系

设定数字化样机的工作条件:在滑块底面固定重量为1000kg的上模,配制的平衡滑块初始重量为1305kg,排尽平衡缸内的压缩空气,使得平衡缸拉力为零,机床在空运转的条件下以行程次数400min-1,滑块从上死点开始运动,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运行Simulation软件后,求得滑块在竖直方向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如图2、图3、图4所示。

上述仿真结果表明,滑块在竖直方向(y方向)的位移值为30mm,也就是滑块行程长度。滑块竖直方向最大运动速度627.26mm/s,按时间点计算分别发生于曲轴转角为90°和270°位置,滑块竖直方向最大运动加速度27053mm/s2,分别发生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位置。

滑块、平衡滑块、连杆、偏心轴等运动机构的不平衡惯性力(即等效惯性力)通过曲轴作用于上梁轴承座,等效惯性力的大小可以认为由固定值与变化量组成。不平衡惯性力的固定值在高速精密压力机启动、停止或速度突变时会引起机身的振动,在滑块工作速度稳定后,等效惯性力的固定值部分对压力机的振动几乎没有影响。引起压力机上下振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大小与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等效惯性力的竖直方向分量的变化量,该变化量作用于机身后引起压力机、支承压力机的减振垫和地面产生振动。

数字化样机运动仿真后获得的作用于轴承座的反作用力,能够反映运动机构的等效惯性力在各个运转周期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整机的惯性力平衡效果。一个运动周期内竖直方向反作用力分量的大小及周期性变化量反映了高速精密压力机不平衡惯性力的变化情况,将轴承座竖直方向反作用力分量的运动仿真结果导出到EXCEL中并制成曲线,可直观反映不平衡惯性力的周期性变化量。图5反映了一个周期内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的变化规律。不平衡惯性力最大值发生在下死点时刻,数值为68519N,最小值发生在上死点时刻,数值为39452N。在一个运转周期的0.150s时间内,惯性力变化量达到29057N,说明曲柄滑块机构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平衡滑块重量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不平衡惯性力的变化量,为了寻找到能使得竖直方向不平衡力变化量最小时的动平衡滑块的重量,让动平衡滑块的重量以30kg为变量递增,分别通过运动仿真获得一个运动周期内不同平衡滑块重量所对应的轴承座y方向反作用力变化值,也就是滑块运动时机床存在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绘制成图表(图6)。

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曲线呈V字型,即在滑块和上模重量一定时,变化的动平衡滑块重量对应着一个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的极小值,能使得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数值最小,平衡效果最佳,所对应的动平衡滑块重量就是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最优值。图6中,当动平衡滑块的重量为1635kg时,带有1000kg上模的压力机所对应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仅为595N,与动平衡块的重量为1305kg时对应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29067N相比较,下降了98%。595N的不平衡惯性力周期性变化量,对于自重约40t的压力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压力机取得了良好的动平衡效果。优化动平衡滑块重量后经运动仿真得到的压力机一个周期内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

高速精密压力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配备的模具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上模重量需要能使得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最小的对应的动平衡块重量。通过运动仿真,可以获取该数字化样机最佳匹配条件下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上模重量变化与动平衡滑块重量的变化关系数据,如图8、图9所示。

根据图9所示的运动仿真结果,可以导出如下方程式:

式中:m1———动平衡滑块重量;

m2———上模重量;

m3———动平衡滑块未配置上模时的最佳初始重量;

k———斜率。

采用了平衡滑块式动平衡结构的压力机,k值随压力机滑块系统、动平衡滑块系统等结构形状和参数的不同而变化。动平衡偏心轴在主连杆部位的偏心量与副连杆部位偏心量的比值,是影响斜率的主要因素,斜率也与滑块系统和动平衡滑块系统的质心位置有一定的关联。

该数字化模型中,m3为1035kg,k值为0.6。当模具(上模)重量为500kg时,求得动平衡滑块重量m1为:

根据式(1)计算,当压力机安装了上模重量为500kg的模具时,如果将可调节的动平衡滑块的重量调整到1335kg,平衡滑块式动平衡装置将取得最佳的平衡效果。

对于副滑块重量可调整的高速压力机,制造厂宜将不同机型的k值提供给顾客,指导实际使用过程中动平衡滑块的快速调整,以保证压力机平稳运行。

4 滑块运动速度变化与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的关系

设计要求高速精密压力机能够在许用行程次数范围内能平稳地工作。已经取得了高速压力机工作于最高行程次数时的最佳平衡效果,在降低行程次数时该动平衡系统是否依然有效?开展高速压力机数字化模型在不同行程次数条件下的运动仿真以观察动平衡情况。设定该数字化虚拟样机装有1000kg的上模,动平衡滑块重量调整为1635kg,将行程次数从200min-1开始,每增加25min-1开展一次仿真分析,对应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如图10所示。

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滑块行程次数从最小值200min-1变化到最大许用值400min-1,压力机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从149N变到595N,变化量呈现递增趋势,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认为:不平衡惯性力的变化值与转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一旦确定了某行程次数情况下的动平衡滑块的最佳匹配重量,就能够满足压力机整个许用调速范围内的动平衡要求。

5 平衡气缸的作用

假设滑块受40000N的平衡缸拉力并运行于400min-1,配重仍然取优化值1635kg。运动仿真结果显示,不平衡惯性力周期性变化量数值为595N,与不带平衡缸时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完全相等。也就是说,通过调整平衡缸的气压变化改变平衡缸拉力并没有影响压力机动平衡系统的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由此看来,如果压力机配置了不同重量的上模,宜通过相应调整动平衡滑块的重量去获得最佳平衡点而不是单纯依靠调整平衡缸的气压取得平衡效果。

虽然平衡缸拉力不能显著影响不平衡惯性力的周期性变化量,但是,能够对不平衡惯性力的绝对值产生影响。有无平衡缸拉力两种不同情况的运动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带有40000N的平衡缸拉力后,在整个仿真周期内,压力机的竖直方向不平衡惯性力均减少了40000N。例如在上死点位置,由不带平衡缸拉力时的56620N下降到16620N。如果压力机允许安装直径更大、数量更多的平衡缸,使得平衡缸拉力大于动平衡滑块、滑块、曲轴等运动系统对压力机的不平衡惯性力以及自重,让平衡缸拉力处于过补偿状态,将有利于保持滑块系统的间隙单向性,可以提高下死点的精度,否则,不仿让平衡缸拉力为零。另外,本文所述的压力机,滑块体积比较大,行程次数不是太高,平衡缸活塞的最大移动速度计算值为627.26mm/s,在气动密封圈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应该配置平衡缸系统。适当的平衡缸或平衡气囊还能够改善装模高度调节电机的工作条件,也便于模具的调试。

6水平方向的惯性力

高速精密压力机在运动中存在垂直惯性力和水平惯性力,当滑块行程次数增大时,水平惯性力显著增大。通常情况下水平惯性力的作用点离开减振阻尼座的距离比较大,该力矩的周期性变化容易导致压力机前后摇晃。副滑块平衡机构对于减少垂直方向的惯性力变化有显著效果,但是未能完全解决水平方向的惯性力平衡问题。优化该数字模型中的偏心轴结构,将偏心轴配置上合适的反向平衡块后进行运动仿真,以获得水平方向惯性力的数值和变化规律,前后对比结果如图12所示。仿真结果表明,偏心轴自身的动平衡对水平惯性力有显著的影响,若希望减少水平惯性力,应该重点研究偏心轴自身的动平衡效果。

7 结论

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高速精密压力机的数字化虚拟样机;运用Simulation插件开展曲柄滑块机构和平衡滑块式动平衡装置的运动仿真,能够在设计阶段预知惯性力平衡情况,优化副滑块平衡机构,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能够在实物样机的调试和实际生产应用中指导动平衡滑块的调整方向。

运动仿真结果表明,当冲压模具一定时,副滑块平衡机构存在一个能使得压力机不平衡惯性力变化值最小的副平衡滑块重量。副平衡滑块重量的适应性调整使得高速精密压力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适应多种冲压模具的变化,实现不平衡惯性力变化量最小,从而提高压力机工作时的平稳性和下死点的动态精度,提高冲压件质量,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减少高速精密压力机的故障发生率。

设置平衡缸有利于保持滑块系统的间隙单向性,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调整平衡力的方法改善高速精密压力机的振动现象。

对于采用了偏心轴或曲轴的高速精密压力机,优化旋转轴自身的不平衡惯性力,是减小压力机水平摆动的主要手段。

影响高速精密压力机振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分析空运转条件下滑块系统的等效惯性力的变化情况,探讨高速精密压力机动平衡系统的设计方法,尚未讨论公称力作用下高速精密压力机的运动仿真情况。利用数字化虚拟样机,可以进一步开展在公称力作用情况下的动力学分析、静力学分析,开展压力机的模态分析、疲劳分析,指导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以获得最佳综合设计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速精密压力机技术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升吨,张学来,高长宇,柳伟,张永.高速压力机惯性力平衡装置及其特性研究(一).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40(4):27-30.

[2]赵升吨,张学来,高长宇,柳伟,张永.高速压力机惯性力平衡装置及其特性研究(二).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6):14-19.

运动平衡 篇6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基本能力,是人体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是指机体对来自自身本体感受器、视觉等刺激后的协调能力,包括坐位、立位、和移动三个方面的平衡能力,与人的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关系密切,建立在各肌群协调张力的基础之上,涵盖了静态的稳定性、运动的协调性、运动与静止时的抗干扰[1]。因此,一名皮艇运动员除了应当具备的基本项目素质外,兼具强力的平衡能力,无疑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有力砝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东省皮划艇队队员18名,其中男队员10名,女队员8名;普通同年龄大学生100名,其中男学生60名,女学生4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观察法

对随机选中的皮艇运动员进行实地或录像观察,期望通过围绕本研究得出相应的论证。

2.2.3 实验法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生产的Best Poise V1.0平衡能力测试系统。对抽取的运动员样本进行规范实验测试,统计、记录、所得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整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皮艇运动员与普通同龄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比较

从60名男大学生、40名女大学生实验对象中随机抽取男生12名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其中2个高度异常数据,保留10名作为参照对象。女子抽取10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其中2个高度异常数据,保留8名作为参照对象。

3.1.1 皮艇男运动员与普通同龄男大学生常态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比较

对普通同年龄男大学生的静态平衡数据进行整理,与男队员数据比对,进行方差检验(以平均速度为参照数据)。如表1-表2所示。

(1)方差分析检验

1.经K-S检验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2.建立假设:假设山东省皮划艇男队员与普通大学生男生之间常态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重心左右(X轴)移动距离;重心前后(Y轴)移动距离;单位面积轨迹长;X轴最大、最小摇径;Y轴最大、最小摇径;由于各个指标意义不同,重心左右(X轴)移动距离、重心前后(Y轴)移动距)[2]

3.计算检验统计量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合并的统计量∑X、∑X2、N

∑X=43.44+46.14+80.39=169.97

∑X2=188.83+212.94+663.61=1065.38

N=10+10+10=30

4.计算F值

undefined

undefined

5.建立方差分析表(如表2)

6.确定临界值

α取0.01,查F值表,得F0.01(2,27)=5.49

7.判断

F>F0.01(2,27),P<0.01

(2)多重比较检验

1.确定Q值

∵ K=3,n=10,组内方差=0.65,组内自由度=27,

∴ 取 =0.05, 查Q值表得:Q=3.58

2.计算T值

undefined

(3)结果与分析

经检验P<0.01,说明山东省皮划艇男队员与大学生男生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3.1.2 皮划艇女运动员与普通同龄女大学生常态静态平衡能力比较

对普通同年龄女大学生的静态平衡数据进行整理,与山东省皮划艇女队员数据比对,进行方差检验(以平均速度为参照数据)。如表3-表4所示。

(1)方差分析检验

1.经K-S检验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2.建立假设:假设山东省皮划艇女队员与大学生女生之间常态下静态平衡没有显著性差异

3.计算检验统计量

4.计算F值

undefined

undefined

5.建立方差分析表:如表4

6.确定临界值

α取0.01,查F值表,得F0.01(2,21)=5.78

7.判断

F>F0.01(2,21,P<0.01

(2)多重比较检验

1.确定Q值

∵ K=3,组内方差=2.01,组内自由度=21,

∴ 取α=0.05, 查Q值表得:Q=3.16

2.计算T值

undefined

(3)结果与分析

经检验P<0.01,说明山东省皮划艇女队员与大学生女生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1.研究显示山东省皮划艇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整体静态平衡能力较强

通过平衡Best Poise V1.0平衡能力测试系统测得的数据,以及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行访谈所获得信息可以验证,山东省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整体静态平衡能力较强;通过观察法与数理分析,显示了山东省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整体平衡能力优良。

2.静态平衡能力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研究数据显示,不同的运动员之间,不同年龄的运动员之间,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之间,静态平衡能力存在较大不同。由于个体的不同,其在感知和补偿能力上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个体静态平衡数据表现不同的主要因素。

3.研究证明山东省皮划艇队员与同龄成人之间静态平衡能力呈现依次递减的态势

摘要:以山东省18名皮划艇运动员,100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验、实验等方法,考察我省皮划艇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显示山东省皮划艇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整体静态平衡能力较强;静态平衡能力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研究证明山东省皮划艇队员与同龄成人之间静态平衡能力呈现依次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静态平衡,平衡能力,系统,差异性

参考文献

[1]翟浩瀚.应用平衡测试训练系统测量平衡功能的效度和敏感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18(9):57-59.

[2]曹景伟.中国国家皮划艇队身体成分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2):73-75.

[3]李祥晨.人体重心平衡能力测量分析与虚拟训练系统BESTPOISE V1.0的开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22-24.

[4]余双平.试论高水平皮划艇选手的鉴别[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8(12):67-68.

[5]曹景伟.影响皮划艇运动员成绩的因素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7(12):46-47.

运动平衡 篇7

关键词:跳远,专项力量,发展,专项技术

1 前言

跳远运动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 是在田径运动中技术结构较复杂运动项目之一。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全面, 速度快、力量大、身体的协调能力强是跳远运动员的主要特征, 跳远运动的特征决定了对跳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要求较高。跳远力量训练包含上肢、核心区域、下肢三方面的训练。木桶理论认为, 如果企业某个方面发展水平较低, 他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这犹如一只由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 木桶的盛水量受最低矮的木板影响最大。运动训练,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 无疑也符合这种理论观点。所以, 全面平衡的发展各方面力量素质是提高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

跳远力量训练的理念是影响力量素质全面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多数训练队特别是基层业余训练队的跳远教练员重视下肢力量和腹肌力量训练忽视上肢力量和背肌力量训练、注重大肌肉群力量的训练忽视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本文从力量训练的角度结合跳远运动训练实际, 通过对力量的宏观平衡和微观平衡对跳远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影响的研究, 发现力量平衡发展对跳远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较大促进作用。根据木桶理论可以看出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与其力量最薄弱的环节息息相关, 通过上述的观点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找出导致运动员力量发展不平衡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使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在宏观和和微观两个方面达到平衡状态, 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直接、有效的训练途径。

1 力量平衡发展对提高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跳远运动是技术结构较复杂田径运动项目, 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要求较高, 助跑技术中运动员要具备的速度性力量, 起跳技术中运动员要具备爆发性力量, 腾空技术中运动员要具备较强核心力量, 落地技术中运动员要具备较强的腹背肌力量。每个技术环节对力量的性质要求不一样, 但是是完成整个技术动作所必须拥有的力量素质。从跳远运动的技术结构上分析, 跳远运动是在助跑过程中完成起跳落地的动作, 简单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地面上的技术动作另一个是空中的技术动作。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如运动员助跑速度加快, 起跳的难度也就加大, 随之空中技术动作的速率必须加快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跳远的技术动作。如果运动员在某个技术环节较差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必须来适应较差的技术环节否则就不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跳远的技术动作。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术环节, 也有自己薄弱的技术环节, 只有不断的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来建立与较强技术环节的平衡, 才是提高运动成绩关键。跳远运动员每个技术环节的力量素质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下绝对平衡, 但是通过训练可以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力量的平衡发展对跳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技术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跳远运动员四肢与核心区力量的宏观平衡对核心竞技能力的影响

所有田径运动项目力量的宏观平衡就是四肢与核心区力量的平衡, 也就是说是整个身体力量的平衡发展。但是每个项目有不同的运动特点, 所以在小的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跳远力量宏观平衡发展分为上下肢力量的平衡, 上下肢与核心区力量的平衡 (根据跳远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下肢核心区力量的平衡可以近似地看做是蹬伸和摆动力量的平衡) 。

2.1 上肢与下肢力量的平衡发展对助跑速度能力的影响

跳远运动是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完成起跳的动作, 无论是在助跑过程中还是在起跳及起跳后腾空的过程中需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一系列的技术动作。人体站立不动时是平衡的, 当一步迈出时, 平衡就破坏了。这是因为向前迈腿时, 骨盆横轴围绕人体做转动, 产生动量矩, 在跳远的助跑过程中, 速度越快, 角速度越大, 动量矩就越大。人体是多关节结构, 如右臂随着左腿一起前摆同时肩带也向左转, 还伴有脊柱的扭转, 这就克服了由于左腿前摆和骨盆扭转而造成的不平衡现象。摆臂和摆腿是异侧同时进行, 当快速向前摆腿时, 摆臂的也要随之加大, 否则快速向前就受到影响。根据上述可以推出上肢和下肢在助跑过程中必须是协调配合, 如果下肢力量要强于上肢的力量在助跑中下肢产生的动量较大由于上肢力量的薄弱不能够通过摆臂产生与下肢相对平衡的动量, 身体就会处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只有通过减小下肢在助跑过程中的动量来配合上肢的摆臂, 在这种情况下助跑的速度就会变慢, 运动成绩也就会受到影响。

2.2 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力量的平衡发展对速度能力的影响

众所周知跳远的助跑和100m跑有明显的区别, 跳远的助跑有着其明显的特征步幅大、重心高、向前性是对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股四头肌主要作用是提高大腿在跑动过程中的高度以此来增大跑动步幅和抬高重心, 在训练实践中由于运动员的股四头肌的力量较大在助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跳着跑”的现象, 也就是运动员助跑的向前性不好, 没有足够向前的动量。在助跑大腿折叠前摆时主要的动力来自股四头肌的力量, 在脚着地后趴过程中股后肌群是最主要的工作肌, 脚落地后趴提供助跑向前的动力, 所以股后肌群是提供助跑向前的主要动力。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股四头肌的力量要比股后肌群的力量大, 这就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 使其能与股四头肌的力量处在平衡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及助跑能力。

2.3 蹬伸与摆动力量的平衡发展对起跳能力及空中技术的影响

众所周知, 起跳动作重要技术构成之一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对整个起跳阶段起着重要作用 (摆动力量约占整个起跳力量的60%-70%) , 虽然蹬伸力量一般情况下要比摆动的力量大,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 只有处在这种平衡下蹬伸和摆动才能够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完成起跳。从蹬伸和摆动的技术结构中分析可以得出在完成“蹬”和“摆”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 在蹬伸充分完成之后才进行摆腿的动作, 当运动员起跳脱离地面就决定了腾空的时间。如果摆动腿力量较差摆动的速度就会变慢, 摆动过程所占用腾空的时间会变长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方法 (1) 为了保障收腹落地的时间只能在蹬伸还未成分完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摆腿动作, 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运动员起跳的角度, 从而不利于成绩的发挥。 (2) 在蹬伸充分完成的情况下再进行摆腿动作, 摆动腿力量差摆动速度慢, 收腹落地的时间会变少, 导致收腹举腿不充分, 造成运动成绩损失。蹬伸的力量越大、蹬伸的速度越快对摆动的力量速度要求也就越高。

3 跳远运动员小肌肉群力量的微观平衡对核心竞技能力发展的影响

力量的宏观平衡是指力量整体的发展平衡, 多指大肌肉群和力量体系的平衡。力量的微观平衡则是指小肌肉群力量的平衡发展, 小肌肉群力量对跳远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影响较大, 跳远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 如在完成某一项动作技术时, 需要多块肌肉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 参与做功的肌肉数量越多对完成动作也就越有利动作也就越协调, 小肌肉群在伴随着大肌肉群用力的同时, 完成着更为合理而到位的运动动作。

3.1 小肌肉群力量的平衡发展对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

在跳远运动中小肌肉群训练有助于固定关节, 保证大肌肉群获得理想的用力方向。通过发展小肌肉力量, 改善大小肌肉的比例, 可有效改善身体的协调性, 使运动成绩显著提高。从运动实践中我们知道, 协调性差常造成运动技术的错误, 是造成运动员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常见创伤的主因。所以, 改善了运动员的协调性, 很大意义上就是预防了伤病的产生。跳远运动是爆发性力量较大的项目, 腿部承受了很大的负荷, 容易造成下肢关节受伤, 尤其是力量较弱而又稳定性差的踝关节常常受伤。小肌肉群训练可通过发展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 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预防跑跳中因关节支持不稳或支持不住而发生的创伤。小肌肉群力量还可以增大跳远运动技术的动作幅度, 使动作更舒展, 更协调。

3.2 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力量的平衡对跳远空中技术的影响

跳远运动中最能体现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技术是跳远的空中技术, 也是最能够看出运动员力量是否平衡发展。因为运动员在空中所完成的动作不借助任何外力全靠身体的协调配合来完成。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力量是在空中维持身体平衡的核心力量, 也是完成后续一系列动作的核心力量。上肢和下肢在空中所完成的一切动作都是由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的收缩和舒张的带动下完成的。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力量决定了跳远空中技术的好坏, 多数运动员的腹肌力量要比背肌力量强, 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收腹能力应该比较强, 落地时收腹举腿能力较强, 但从运动实践中看出腹肌力量强于背肌力量落地收腹举腿动作技术仍不能较好的完成。因为收腹举腿的动作技术是在腰腹肌肌群和背肌肌群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下完成的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力量的平衡发展对跳远空中技术动作的完成有积极的作用。

4 力量平衡发展在运动实际中的作用与意义

4.1 跳远传统力量训练及对应的竞技能力水平

传统的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大肌肉群力量的训练, 如下肢力量的训练主要的训练手段是深蹲、半蹲, 主要发展的是股四头肌的历练, 负重台阶瞪起练习主要发展的内收肌和股四头肌的力量。股后肌群的力量发展训练很少, 训练手段也很少。还有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多数以重器械的手段来完成, 但是跳远是以快速力量为主来完成技术动作, 所以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与跳远运动力量规律有些不相符。并且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力量发展不均衡。表一是传统力量训练下对应的运动员竞技水平。

4.2 力量平衡训练及对应的竞技能力水平

力量平衡训练是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 着重加强了对上肢力量、股后肌群力量、摆动腿力量的训练, 还有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如腹背肌力量的训练, 大腿内收肌力量的训练。力量训练中除静力性力量以外, 其它的力量训练都是以快速力量为主, 运动强度大运动量较小。在训练手段上多以小负荷快速力量为主, 减少了传统力量训练中以大型器械为主要训练手段的训练, 多以弹力带发展小肌肉群的快速力量。表二是力量平衡训练下对应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

5 小结

5.1跳远力量的宏观平衡是完成整个跳远技术动作的核心。上肢与下肢力量的平衡对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蹬伸和摆动力量的平衡对运动员起跳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及运动员力量的薄弱环节着重加强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有效方法。

5.2跳远力量的微观平衡是在宏观平衡的基础上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完成更加合理到位。小肌肉群力量的平衡发展能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更加协调、动作幅度更大, 腰腹肌肌群与背肌肌群力量的平衡可以提高跳远运动员完成空中技术动作的能力。着重加强小肌肉力量的训练对跳远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有积极作用, 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5.3通过结合运动实践说明力量的平衡发展对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力量能力、协调能力等核心竞技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小肌肉群和薄弱肌群的训练方法[J].2003 (4) .

[2]赵家贵.关于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腿部小肌肉群力量训练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3]杨杰东.股后肌群专门练习[J].田径, 2001 (9) .

[4]冯树勇.针对跳远起跳中肌肉用力特点安排力量训练的体会[J].田径指南, 1995 (8) .

运动平衡 篇8

1 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平衡木概述

在女子体操中,平衡木运动技术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全新阶段,具有比较大的难度,而且数量比较多,连接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编排比较新,高潮比较多。因此,女子少年运动员要想在平衡木运动中获得高分,就应该先将整套动作的起评分提高起来,以获得体操竞赛的起跑线上的优势。而在起评分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临场完成情况和结构编排等方面。而能够对起评分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则是整套动作的难度价值总量。因此,在新版规则下,女子少年运动员要想在体操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应该先对新规则进行熟悉。然后女子少年运动员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在扎实的基本难度基础上,对有价值的高难度动作进行大力发展,而且还应该将其编排进整套体操运动中。

2 平衡木基本难度动作分析

在体操运动中,基本难度动作是对高难度动作进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高难度连接的基础,必须对平衡木的基本难度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平衡木的基本难度动作比较庞杂,要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则应该先对平衡木基本难度动作进行清晰的了解,确保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3 训练方法分析

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必须做好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训练时必须扎实和精准。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平衡木的基本难度训练应该满足体操新版规则中必备动作类型的要求,内容应该比较丰富,避免单一性。而且不能偏废这一项基本难度训练,应该坚持加大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的发展力度。除此之外,平衡木基本难度可以为体操运动员本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因此,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应该做好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

3.1 保证技术正确

平衡木的器械的长宽高一般分别为5 m、10 cm和1.25 m,体操运动员要在这样的器械上完成各种有难度的动作,比如空翻、转体和跳步等等。动作要维持稳定性,为以后发展难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则必须保证技术的正确性,而且正确性要比较高。在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过程中,各种难度动作的完成并不能单靠体操运动员个人的能力。比如小翻和小翻接直体后空翻站木等一系列基本难度动作需要非常高的正确性。如果技术缺乏正确性,单靠体操运动员自己去完成向前卷和支撑时塌胸等方面的难度动作,会使其空翻高度以及落木的稳定性无法达到理想的程度,甚至导致空翻转体的发展空间变小。体操运动员年龄越大,体重会相应增加,能力就会降低,很多动作在完成时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体操运动员在进行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时,必须保证其技术动作正确。即使体操运动员在体操方面能力非常出色,依然需要在完成动作时保证其技术正确,从而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必须抓住重点

在进行平衡木基本难度动作连接时,经常会用踺子和小翻来对空翻进行连接。因此,挂串技术的重点环节就是平衡木的踺子和小翻,体操运动员应该对其进行熟练与掌握。由于平衡木长度的有限性,在进行下法练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长距离的助跑来获得水平速度。因此,在平衡木上完成体操基本难得有动作与自由体操相比,难度会大很多。但是体操运动员可以对踺子技术进行正确的掌握,从而可以保证空翻动作的顺利完成,也可以确保下法练习的顺利进行。另外,小翻技术在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保证空翻的角度、高度、翻转、落木等一系列动作的顺利完成。

3.3 类型要全面

在女子少年体操的基本难度动作中,有五种难度动作类型,包括向前和向侧的空翻、向后的空翻、跳步、转体以及D组下法。每一个类型缺一不可。女子少年体操运动员必须全面发展平衡木的基本难度动作,从而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3.4 避免急于求成

在发展平衡木基本难度训练时,不能忽略其规格质量与动作稳定性。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能急于求成。比如,体操运动员刚刚完成低木的动作,技术不够稳定,不应该急于在高木上做难度动作,否则会导致运动员思想紧张或者害怕,更加不可能正确地完成动作,而且还很容易让运动员受伤,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会在下一次做高木的难度动作时出现条件反射的紧张心理。因此,在进行基本难度训练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应该急于求成。

4 结语

运动平衡 篇9

摘要: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健身项目,其功用早已被世界所认可。普遍认为: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具有较好的功效性,但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欲利用与平衡能力相关的一些常用测试手段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力学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老年人;平衡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98-03

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其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减弱是影响老年人健康问题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中华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健身功能已经被广泛认同。在太极拳的传统教学中要求初学者在动态或静态的情况下,以正确的下肢动作、姿势,把重心自然的放在最适的位置,强调重心位置与下肢的稳定性,契合老年人提高平衡能力,达到防止下肢损伤的健身目的。提示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相关研究很少。本文运用与平衡能力相关的一些常用测试手段对常年的太极拳练习者与未练习者进行测试,力图寻找太极拳练习对练习者这些平衡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于造成这些影响的可能性因素做出分析与评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实验者年龄在55岁以上。要求无中枢神经问题,无膝关节疾患,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职业,文化程度相当,生活形式类似。实验组为常年练习太极拳者(至少5 a以上)。对照组为普通老年人,从事其它体育锻炼,未练习太极拳运动者。22名太极拳练习者(男12名,女10名),平均年龄(59.3±3.5)岁,全部来自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练习太极拳年限为(18.4±13.2)a。19名普通老年人(男9名,女10名),平均年龄(59.5+4.0)岁,全部来自高校教师居住区育新小区,没有练习太极拳的经历。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方法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常年练习太极拳为实验组,普通老年人为对照组。

1.2.2测试方法

1.2.2.1三维测力台平衡实验采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制造的三维测力系统,同步器,计算机测试受试者平衡能力。

实验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受试者双腿分开站立于三维测力台上,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眼目视前方。受试者站稳后示意研究人员,测力台开始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间30 s,共测试3次,每两次之间休息5 min。第二部分 实验要求与第一部分相同,受试人员在闭眼情况下受试。

1.2.2.2步态指标测试采用9500M常速摄像机,90 cm×45 cm三维测力台,计算机对受试者进行图象信息采集。用爱捷录象解析系练对其中受试者作录象解析,受试者以左脚跟着地点作为起始点,解析一个单步过程。定义髋、膝、踝的关节内角为各关节角。通过录象解析得到受试者双侧髋、膝、踝各关节行走时最大关节角,受试者步长,步速以及单、双支撑时间占步行周期的比例等指标。

1.2.3统计方法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三维测力台平衡实验结果

2.1.1三维测力台平衡睁眼实验结果和分析在睁眼实验中,实验组在My, Dx, Dy, Lng、LngX、LngY、AREA七项指标中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My代表受试者重心在Y方向上的最大位移,说明受试者重心最大的偏离程度,从实验结果看,实验中实验组的最大偏离位移为(196.3±11.22)mm,而对照组为(235.5±0.68)m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太极拳练习者的最大偏离位移在Y方向上要明显小于未练习者.Dx与Dy的含义反映重心在X,Y轴方向上的活动范围。从实验结果看,在睁眼实验中,在X, Y轴上太极拳练习者均明显小于未练习者,说明太极拳的练习对于练习者睁眼静止站立时,额状轴、矢状轴方向上的重心控制有所作用。Lng, LngX, LngY三种指标是常用的较为有效的反映人体静态平衡能力的指标。因为这三种指标反映了人体静态站立下的一种持续平衡效果。其中Lng反映了整个测试过程中,人体重心的运动路程,还具有平均速度的意义,所以能够体现静态站立下,人体控制重心的能力。在本实验中发现,在睁眼实验中太极拳练习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整个重心经过的总位移明显小于未练习者,而且在X轴与Y轴上均出现重心轨迹总长太极拳练习者小于未练习者的现象。说明太极拳练习对于提高人体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有明显影响。原因分析:人平时静止站立时两腿分立角度较小,额状面与矢状面轴的平衡角都较小,而太极拳练习时最基本的一个动作便是站桩,当练习者站桩时,两腿开立,重心下降,额状轴与矢状轴方向上平衡角均增大,而太极拳的动作基本上都是屈膝情况下完成的,这种姿势对于提高练习者对身体两轴方向上的控制能力很有好处,所以长期练习太极拳后练习者在重心控制能力上有明显提高。AREA是研究人员针对重心运动轨迹图所做的一种预期性的指标,因为从实验结果来看,重心运动的轨迹图多为一类似于椭圆的形状。研究人员根据大量轨迹图的类似形状,选取Dx, Dy作为长短轴,计算出一椭圆面积。试图将此指标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因为采集的重心坐标多集中在这一区域,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椭圆面积有显著性差异。但该指标是否能够成为衡量重心移动范围大小的有效指标还要进一步探讨。

2.1.2三维测力台平衡闭眼实验结果和分析在以往的一些实验中发现,在闭眼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睁眼实验中显著性往往比较明显,以往的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受试者训练年限较短。而在本次闭眼实验中,实验选取的八种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仅在Dy一种指标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认为在太极拳练习中,因为站桩的过程中,在矢状轴方向上平衡角的大小变化要明显大于平时站立,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对于矢状轴重心控制能力应该更加明显,所以在闭眼实验中,体现为矢状轴重心活动范围较未练习者较未练习者小,练习太极拳,由于动作的熟练化与模式化的发展,练习者的手眼配合能力,前庭机能都有显著性提高。实验中还发现太极拳练习者对自己的平衡能力明显有较强的自信,通常认为长期的练习使自己平衡能力明显提高,自信心的提高对于抗跌倒能力提高也有影响。

2.2步态指标实验结果和分析本实验针对较为有效的反映步态状况的指标步长步速作出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步长与步速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行走时摆动腿的髋、膝、踝角度活动范围做比较时,发现太极拳练习者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而膝和踝角度的活动范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以往的研究发现步行能力与平衡功能呈高度相关,步速的下降与年龄的增长与单侧肌力的下降有明显关系。而保持较高的步速能较好的反映身体机能。而本实验未发现太极拳练习者与未练习者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虽然对照组未参加太极拳练习,但仍然采用不同的锻炼形式进行锻炼,如登山、慢跑、跳舞等,这些运动对于保持步行能力亦具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太极拳练习在练习者保持步速与步长上较其它运动形式并没有显著性效果。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软组织弹性下降,关节运动幅度也会减少。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好,关节的运动幅度就大:反之则运动幅度小。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反映了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好坏。太极拳练习者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在准备活动和打拳的过程中,经常会作出“下蹲”、“压腿”、“担腰”的动作,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人仍然保持较好的关节活动幅度,这是公认的事实,所以在从步态中观察到太极拳练习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大符合预期的设想,而以往的实验己经发现在衰老过程中,步行时会发现伸髋动作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出现拖拉和求稳不求快等现象,而本实验结果明显发现太极拳练习者伸髋充分,步态指标优于对照组。

3结论

1) 静态站立睁眼实验中发现太极拳练习者在多项指标中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静态站立睁眼实验中太极拳练习者重心控制能力更强,长时间太极拳练习应该对练习者静态睁眼站立平衡能力有所提高。

2) 静态站立闭眼实验中,太极拳练习者仅在Y轴方向上最大距离一项指标中发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相符合,说明太极拳练习对静态站立闭眼平衡控制能力提高不明显。

3) 太极拳练习者步长步速与未练习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太极拳练习对练习者步长步速没有明显作用。太极拳练习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大,说明太极拳练习使练习者伸髋充分,摆动腿抬高幅度大,髋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与弹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Hong Y, Li JX.Biomechanics of Tai Chi: a review. Sports Biomech,2007,6(3):453-64.

[2] Voukelatos A, Cumming RG, Lord SR, Rissel C.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ai chi for the prevention of falls: the Central Sydney tai chi trial. J Am Geriatr Soc,2007,55(8):1185-91.

[3] 王宁华.正常人平衡定量评测及相关因素初探[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2005,10(1):17-19.

[4] Li Y, Devault CN, Van Oteghen S.Effects of extended Tai Chi intervention on balance and selected motor functions of the elderly.Am J Chin Med,2007,35(3):383-9.

[5] Murphy L, Riley D, Rodgers J, Plank S, Lehman S, Duryea B.Effects of tai chi on balance, mobility, and strength among older persons participating in a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Explore (NY),2005,1(3):192-3.No abstract available.

[6] (英)健康成年人步行速度正常值及影响因素Bohannon RW//Age and Ageing,2003,26:1519.

[7] 张福金,编译.临床步态分析《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3).

运动平衡 篇10

1、研究对象

选择聊城大学社体部在校生30名, 其中散打队员8名, 举重队员4名, 跆拳道8名, 中长跑6名, 皮划艇4名。且被抽取的学生无影响平衡能力的既往病史, 测试前天晚上无酗酒、睡眠良好、无主观不适的对象。平均年龄16.8岁, 平均身高173cm。

2、实验方法

心率检测法是最常用也最直观的一种检测疲劳的方法, 同样运动负荷后比上次运动后心率增高说明运动性疲劳产生, 并且心率随运动性疲劳的加深而增高。因此, 试验中采用心率的变化来反映运动型疲劳的变化。

(1) 运动方案:同一负荷台阶试验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

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为4min, 运动强度为60次 (60次表示每分钟上下踏台次数之和, 即1min内上下台阶各为30次即节拍器节律为120次/min) , 台阶高度为男子40cm女子35cm, 在此负荷运动完成后休息3min再进行同负荷的下2次台阶试验。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①心率的测量

采用芬兰制造的Polar心率遥测仪测量被测者安静时和每次运动中的心率变化计算出每分钟的平均心率, 用平均心率的变化表示疲劳的水平的变化。

②平衡值的测试

采用BestPoise v1.0人体平衡测试仪对安静时和3次规定运动负荷后即刻受试者的平衡功能30s, 测量指标由测试系统自动记录。

③疲劳程度的测量

自我感觉是判断疲劳的重要的标志, 瑞典生理学家冈奈乐·伯格 (Guenzel·Borg) 制订了判断疲劳的主观感觉等级表 (RP E) 。表中的等级乘以10即为受试者完成该负荷的心率, 如果机体出现疲劳, RPE等级也会相应的增加。为了测量疲劳程度结合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和主观感觉等级表制定一个问卷, 测试后对结果统计, 再结合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和主观感觉等级表可以得出三次负荷后受试者都已达到疲劳并且分别处于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非常疲劳三种状态。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提供的相关分析方法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讨论与分析

1、同一运动负荷致运动性疲劳前后人体平衡能力的变化的实验测试数据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 (4min的平均心率表示) 和人体动摇测试指标值 (30s的平均值) 如表2-1所示。

2、实验数据方差分析

运动性疲劳对人体平衡功能的影响实验数据方差分析如表2-2所示。从表2-2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心率水平对人体平衡功能的各项指标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说明以心率为评价指标的人体运动性疲劳可以通过人体平衡能力的变化表现出来。

三、结论

本研究采用人体平衡测试仪, 对安静时和运动性疲劳后人体的平衡数值进行采集和处理, 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得出以下结论:

在规定运动负荷致疲劳后, 所有实验对象的平衡性降低, 并与安静状态下的平衡值存在着显著差异。

人体动摇总轨迹长、左右动摇总轨迹长、前后动摇总轨迹长和动摇速度的值都随运动性疲劳的加深而增加, 并且, 左右动摇轨迹的增加明显大于前后动摇轨迹的增加。

此研究证明可以通过BestPoise v1.0人体平衡测试仪检测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程度。这对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把握运动员的疲劳程度, 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提供了依据, 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

摘要:本课题通过应用人体平衡能力检测仪测试受试者安静时和运动后30s人体平衡指数;采用心率遥测仪测量被测者的心率变化, 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中得出运动性疲劳与人体平衡性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人体平衡能力,人体平衡能力检测仪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46-354.

[2]殷劲, 等.运动性疲劳的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3:170- 175.

[3]张蕴琨, 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45-153.

上一篇: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下一篇:大学生诚信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