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平衡(精选6篇)
物质平衡 篇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著名论点, 这样便举重若轻的抛出四个相关的重大问题让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一) “什么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二) “为什么会出现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三)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怎么表现的”; (四)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不是一种规律”。我将重点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为框架, 与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形成呼应。以便略谈以上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 内容如下: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 简单理解就是,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 不是成正比关系, 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学艺术发展的水平。例如,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希腊, 却出现了艺术繁荣的局面。这种情况, 按照其不发达的物质生产水平和艺术繁荣的局面相比, 其发展显然是不成比例的。但我个人认为,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讲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定的文学艺术, 它同处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相适合, 换句话说, 它只能在这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 并且在这个物质基础上有过繁荣的时期;然而, 它决不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而愈加繁荣, 相反, 它必然是日趋衰落以至枯萎了。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认为西方文学的叙述结构, 从总体上来看, 都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环周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春、夏、秋、冬。与此相应, 文学叙述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喜剧、浪漫故事、悲剧、反讽和讽刺。神话体现了文学总的结构原则, 它包括了这四种叙事结构的全部雏形;西方文学的发展, 是从神话发端的, 然后相继转化为喜剧、浪漫故事、悲剧, 最后演变为反讽和讽刺。到这最后阶段, 则又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
我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考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规律。第一, 我们应该用主客观分析的方法, 像列维.斯特劳斯一样来进行一番人类学的思考, 朱光潜先生说:“一切正确的批评理论都必须以深刻了解创造的心灵与鉴赏的心灵为基础” (1) 。所以, 我们要深入当时人的内心, 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简言之就是分析社会形态。第二, 我们应该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社会历史考察。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 一个艺术家, 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 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简言之就是分析生产力。我重点从第一方面进行讨论, 对当时人类的心灵和社会形态加以关照。
我们遵从弗莱的意见, 围绕“神话原型”进行思考, 因为神话也是人类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文学形式, 甚至可以说是一切文学形式的“元形式”。就像马斯洛提出的人的最低需要层次一样, 人类在原始状态时期, 所面对的世界是变幻不定的, 这就使当时的人类产生了一种难以安身立命的不安感、恐惧感, 基于这种不安, 原始人类就滋生了一种强烈的寻求安定的内在需求, 因此, 他们在文学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 并不在于将自身潜伏到外物之中;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的“恐怖”事物从其神秘的虚假的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 并用这种非常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这就是“神话”。杜夫海纳说:“人类在制造概念或机器之前, 在制造第一批工具的同时, 就创造了。”原始人类便是创造并利用这种文学形式, 在自然的残酷打压下, 获得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渐增强, 恐惧感也渐渐减弱。人类进入了一个喜剧和浪漫故事的崭新时代, 就像立普斯所说的那样, 人类对于自然的投射的目光是一种释然的移情作用。到后来, 理性的发展, 人的力量大于自然的力量, 人类彻底从对自然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 他们竭力用透视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一切, 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正符合了马克思提出的“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神话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出现, 当它衰落时, 喜剧流行了, 当喜剧衰落时, 浪漫故事又兴起, 当浪漫故事衰落时, 悲剧又成了最高的文学形式, 当悲剧成为人们的回忆, 反讽和讽刺的文学又大行其道, 也许弗莱的文学理论阐明了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 但他提出的这五个文学模式互换互变的原因恰巧说明了一定的文学艺术, 它同处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相适合。
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一切理解者, 都是特定时代的理解者, 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正因为任何理解都不可能摆脱偏见, 正因为任何理解唯有在偏见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因此, 偏见就成为理解和解释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始人类面对神秘的自然界时, 拥有他们自己的恐惧性的抽象性的“偏见”。以此类推, 在其它时代的人们同样积累了他们自己独特的“偏见”, 当然这些“偏见”受具体的社会形态制约。这至少是“不平衡”关系的原因之一。
这样, 按照“不平衡”的规律, 在弗莱所绘的文学模式链条上, 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是一个反讽的时代。它预示我们将要向“神话时代”复归。这时文学发展的规律, 同样也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方面的思考首先借助于丹纳的理论, 虽然丹纳所揭露的时代与环境, 只限于思想感情, 道德宗教, 政治法律, 风俗人情, 总之是一切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有人会说他没有接触到社会的基础;他考察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却忽略了或是不够强调最基本的一面:经济生活, 但不论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一词的含义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既然马克思同时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 丹纳所说的上层建筑就应该符合一定时代, 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丹纳说:“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 同时消灭的。” (2) ——例如希腊悲剧 (具体例子都和马克思不谋而合)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庀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 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 小小的共和城邦从事于壮烈的时代, 以极大的努力争得独立, 在文明世界中取得领袖地位的时代, 等到民气的消沉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 民族的独立
德彪西钢琴小品风格特征
朴美兰1于广壮2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0)
【摘要】本文宗旨是对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钢琴小品风格的分析和阐述。主体部分从分析钢琴小品风格特征, 同时以《前奏曲》为例对其曲式、表情记号、和声色彩、全音阶运用、踏板运用、华彩乐段进行分析以及与同时期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风格上比较等内容入手, 了解德彪西钢琴小品的风格特征, 更好的理解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内涵。结论从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是音乐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 是连接浪漫派钢琴音乐和现代派钢琴音乐的纽带, 成为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小品;内涵诠释;风格特征
在创作的思维方式和结构处理上, 德彪西认为, 音乐的最终目的在于音响与音色给以听觉上的享受, 为了达到音色和音响的色彩和气氛, 使他在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节拍上对传统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形成他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功能体系。
一、和声运用
和声是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 他的和声在继承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的基础上, 独辟蹊径, 突破了传统大、小调的和声体系。在此从平行进行、不协和和弦的写法及和声织体写法四个方面对德彪西音乐的和声手法进行简单分析。
1平行进行
德彪西和声中的平行进行手法, 少至和音平行, 多到属九、十一、十三等高置和弦平行及各种结构类型的和弦平行进行。此外对相同结构和弦的使用, 除传统和声中出现的平行六和弦、减七和弦外, 还经常用平行大、小七和弦, 小三, 大三, 增三, 大九及平行四、五度结构和弦等等。
2不协和“和弦”写法
对传统和声来说, 使用不协和和弦要给以“解决”, 而不独立使用在作品里。而在德彪西的作品中, 不协和和弦则是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法加以使用, 而不予以“解决”。在他的和声手法中, 对不协和和弦的写法主要有:a把不协和音程放在较高音区, 使不协和音程间有较大距离;b不协和音交错开;C不协和和弦由前后延续进 (出) ;d对增三和弦单独使用时多用平行进行。
3和声织体写法
德彪西在和声织体写法上广泛使用各种和声进行, 对和弦、调性、曲式等方面进行扩充, 高置和弦、附加音和弦、和声的对置等, 使用多种结构形式及创作手法来扩充和声织体, 用新的织体形式“加厚”音响层次, 从而更加突出了色彩和声的作用。
二、踏板运用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具有独特的和声色彩及音响效果, 在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时对踏板的运用也要有相应的调理。根据不同的音响色彩与音乐层次要求使用踏板。有时延音踏板可能只踩下一半或更少, 有时可能需要抬起时不完全换干净, 要保留一些必要
与元气一齐丧失的时候, 悲剧也就跟着消灭……同样, 法国悲剧的出现, 恰好是正规的君主政体在路易十四治下确定了规矩礼法, 提倡宫廷生活, 讲究优美的仪表和文雅的起居习惯的时候。而法国悲剧的消灭, 又正好是贵族社会和宫廷风气被大革命一扫而空的时候。”丹纳的这段话说明一定的文学艺术与处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相适合。
总之,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我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理解马克思思想所做的一点点尝试, 不敢说另辟溪经, 但我想至少是抛砖引玉, 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水平有限, 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不吝赐教。
的音响, 有时需要快速地轻点踏板为求清晰和明快, 有时也许会在不协和的和声延续中使用同一个踏板, 有时可能为了追求特殊效果在一些休止符和断奏中使踏板贯穿。同时,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弱音踏板以及中踏板, 使音响色彩变化更加广泛。
三、全音阶运用
德彪西在寻求新的调式材料的音乐创作中, 全音音阶的运用具有印象主义特征。全音音阶——全部由全音音程组成的音阶, 可以从任何一音开始, 不含有主音, 音列各音问亦无任何其他关系。由于记谱法的局限性, 其中有一个音程必须记作减三度, 但在键盘乐器上它和全音是等同的。例:全音音阶
由于相邻各个音之间都是大二度关系, 所以一个八度之内只有六个音级, 而且, 这样音阶中就缺少纯五度 (纯四度) 、小二度 (大七度) 音程。因此, 从听觉上, 就不会由于调性音阶中不稳定、稳定关系而产生的倾向与解决。同时, 也就摆脱了传统大、小调性功能的束缚, 造成飘忽不定、朦胧神秘的意境, 使音乐可以自由驰聘在想象的空间中, 完全是一种以色彩效果著称的作曲技法。这一技法在十九世纪的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就有使用, 但都不太显著。只有到了二十世纪, 尤其在德彪西的作品中, 这种音阶的应用才日臻完善。
四、《前奏曲》风格解析
《为钢琴而作》作于1896年, 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 是他印象创作的转折点。从这部作品中, 可以看到很多古典方法的保留。它由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曲三首组成。在此对其中的第一首《前奏曲》作以风格解析, 并对其演奏提一些想法。
曲式与结构
《前奏曲》是五部三部曲式, 采取17、18世纪的舞蹈组曲形式, 有很多平行和弦, 大、小三和弦, 增三和弦和全音阶。整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学与艺术讲演录》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4].《哲学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编辑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5].《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
[6].《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7].《阐释学与文学》戴维-霍伊春风文艺出版社
[8].《批评的剖析》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9].《美学与哲学》米盖尔.杜夫海纳/著孙非/译陈荣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王宁、吴持哲/主编
物质平衡 篇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平衡;不平衡;艺术繁荣;物质生产
[论文摘要]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一个经典的命题,也是一个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解释的命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那段手稿中极其简约的、带有思路性并表现为提纲式的话语进行了不同解读,并得出不同意义的结果。例如,早期关于“不平衡关系”是“现象”还是“规律”,的争论和马克思的立旨是在“平衡”还是在“不平衡”的争论等。当然,这些争论的目的都是力图恢复、还原或逼近这个话题的原始意义,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确非易事。笔者认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第一,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要对马克思关于“不平衡”理论表述中所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比如“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历史形式”等)的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梳理。否则,概念理解上的稍稍差异,便会导致话语意义理解上的谬以千里;第三,要结合文本语境与时代语境来理解马克思的表达思路。本文力求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的命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是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不平衡”的。
要解释好这样一个悖论性的话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解释“艺术繁荣”的含义。“艺术繁荣”(又译作“艺术繁盛”)的含义有两个义项。第一层的意思是指物质“硬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要得到“实现”,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比如规模印刷、优良的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快捷等。这样的“艺术繁荣”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而独立的有闲阶级(包括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出现,也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艺术作为特别个性化、主观化和精神创造性特别强的“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又可分为两点。第一,以不可再生性的特有思维方式为标志;第二,以一个、凡个或一批作家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诞生,主要依赖于艺术家非常个性的卓越的思想力和艺术表现为等。
就“艺术繁荣”的第一层含义来说,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就“艺术繁荣”第二层含义来说,马克思又认为物质生产的进步与艺术繁荣是不平衡的,不成正比例的。这样,马克思就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否定并批驳了庸俗的自然唯物论和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不平衡的“艺术繁荣”是作为一种比喻的案例镶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表述中,的。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没有明确地说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同步的、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但是这样一个结论,笔者认为,应是包含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之中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个的精神文化形态的“硬件”繁荣,都可纳入这一机理之中。
马克思的“平衡”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说明。第一,可以称之为肯定性平衡。所谓肯定性平衡,就是物质生产(实指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与之相道应的物质条件的进步)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艺术发展的“硬件”也随之进步与繁荣。前面所举的规模印刷、优良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等,即此。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的有闲阶级(艺术家是其中之一)的诞生,也是物质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第二,可以称之为否定性平衡。所谓否定性平衡,指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替代了历史上曾经一度盛行和繁荣的艺术存在的“硬件”方式。马克思说,史诗《伊利亚特》,作为艺术存在“硬件”方式(指口耳相传的存在方式),随着“活字盘甚至印刷机”的诞生,便会随之消失。马克思说:“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史诗的必要条件”,就是指史诗的前后代口耳相传的“硬件”的艺术存在方式。否定性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繁荣替代了另一繁荣:一种进步的新的硬件的物质样式替代了一种落后的旧的硬件的物质样式。
物质平衡 篇3
1. 原子结构
2. 元素、核素与同位素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如 11H、 21H、 31H就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
(3)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1H、 21H、 31H三种核素均是氢的同位素。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原子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原子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可表示为: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
②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④ 核外电子总是最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4. 元素周期表
(1)周期
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其中第一、二、三周期称为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为一个不完全周期,即“三短三长一不全”。各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数依次为:2,8,8,18,18,32,28。
(2)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零族,即“七主七副零Ⅷ族”。
主族:共7列,由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用“罗马数字+A”表示。
副族:共7列,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在周期表中,副族元素的族序数用“罗马数字+B”表示。
第Ⅷ族:包括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这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
某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如第ⅠA族又称为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称为卤族元素,而0族又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 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等。
(4) 元素周期表中反映的主要规律
6. 化学键
(1) 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2)离子键和共价键
7.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①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②表达式:υ=△c/△t。
③单位:mol/(L·s)或mol/(L·min)。
(2)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形成原电池、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气体压强、潮湿的空气等外界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升高温度,加入正催化剂,均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3)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都能同时进行的反应。
(4)化学平衡
①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② 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虽然υ(正)=υ(逆),反应速率不为零,反应仍在不停地进行,是一种动态平衡。
“等”:υ(正)=υ(逆),某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 定”: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不再改变。
“变”:外界条件发生改变,使 υ(正)≠υ(逆),各组分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进而建立新的平衡。
命题预测
1.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是文理基础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一般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来考查。
2. 至于元素、核素和同位素,估计文理基础高考可能会以重大科技成果知识为背景,寓教于考,或者考查一些典型且常见物质中化学键的种类。
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问题在文理基础高考中一般不会单独考查,可能会结合其它化学基本概念来考查,主要围绕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平衡的主要特征来组织一些判断题。
例题精析
[例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第ⅠA族元素都是典型的金属元素
B. 氟、氯、氧、氮四种元素都是第ⅦA族的元素
C. 原子的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元素都在第ⅡA族
D. 第三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核外都共有三个电子层
[解析]从周期表的有关结构以及原子序数、周期数以及电子层数的关系可以推知:B、C都不正确,但D正确。因为一些副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也可能只有2个电子,第ⅦA族包括氟、氯、溴、碘等卤族元素。第ⅠA族元素包括氢、锂、钠、钾等元素,而氢元素不是金属元素。
[答案]D
[点评]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记住第一、二、三周期元素与碱金属族、卤族、氧族、零族元素的种类及其位置关系。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化物的稳定性:HF B. 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I2>Br2 C. 单质置换能力:Cl2>Br2 D. 非金属性强弱:F [解析]卤素元素(F,Cl,Br,I)从上而下,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加,但原子吸收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非金属性减弱。具体表现为与单质与氢气化合时难度逐渐加大,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单质的置换能力逐渐降低。 [答案] C [点评]理解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大,原子结构相似的各主族元素的性质呈现出的相似性以及递变性。 [例3] 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原子相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 A. 一定是共价键 B. 一定是离子键 C. 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其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也可能是过渡元素,还可能是非金属元素,因此它们跟卤素相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 [答案]C [点评]了解化学键的类型,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条件,贮存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典型代表物质。 模拟操练 1. 在人体所需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正价氧化物化学式为RO3,则R元素的名称为() A. 硫 B. 砷C. 硒D. 硅 2. 下列有关146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8 D. 质量数为14 3. 下列微粒的半径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F->Cl->K+>Ca2+ B. Na+>Mg2+>F->Cl- C. Li+>Na+>Mg2+>Al3+ D. I>Br>Cl>F 4.下列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A. FB. Na C. KD. Mg 5. 元素X的原子获得3个电子或元素Y的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X、Y两种元素的单质在高温下得到的化合物的正确的化学式为() A. Y3X2B. X2Y3 C. X3Y2D. Y2X3 6. 原子序数小于18的七种连号元素,它们的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变化的趋势如右图所示,其中X元素应属于() A. 第ⅦA族 B. 第ⅥA族 C. 第ⅤA族 D 第ⅣA族 7. X、Y、Z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一短周期,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则这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是() A. X>Y>ZB. Y>Z>X C. X>Z>YD. Z>X>Y 8. 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键的是() A. CO2 B. H2O C. NH4Cl D. H2O2 9.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表,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A. 18种B. 32种 C. 50种D. 64种 10. 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 和 6mol B,发生如下的反应 :4A(g)+6B(g)=4C(g)+5D(g),若经 5s后, 余下 A 是 2.5mol, 则 B 的反应速率是() A. 0.45mol/(L·s)B. 0.225mol/(L·s) C. 0.15mol/(L·s)D. 0.9mol/(L·s) 答案点拨 1. C2. B3. D4. C 5. A 6. A7. C8. D9. C10. B 责任编校 李平安 1 单井注水开采阶段分析 选取LH-23井注水生产数据以及根据公式1-1得到注水指示曲线1-2: 式中:初始注水压力。 单井累计注水量与注水阶段拐点前压力数据如表1所示: 缝洞油藏物质平衡法井注气设计 篇4
通过数据计算注水拟合曲线方程为y=0.0102x+2.5294。
2 单井注气替油阶段分析
选取LH-23井注气生产数据, 绘制注气替油生产曲线:
如图所示Td=129+273=402K。生产压力与结束时压力差为∆P=71.45-63=7.53MPa, 储层原油体积为
3 单井注气量设计
选取LH-23井注气生产数据, 地层压力37.8MPa, 地下体积4500m3, 根据公式P2=a×ΔV+P1以及注气体积等数据预测不同压力所需补充地层体积如表所示, 进而设计注气量。
井深5600m, 井口以稳定气量注入, 假设注气强度为6000m3/h。因此设计单井注气量如表3所示。
4 结语
缝洞油藏储层地质条件复杂, 单井控制储量较难估算, 通过物质平衡法计算储层单位储量, 利用Beggs-Brill方法计算单井注气阶段注气量并优化注气量设计。设计进过计算较好的满足油田单井注气量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寿山.江汉油区多盐断块油田三次采油重要途径.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4, 17 (7) :20一25.
[2]杨承志, 岳清山等.混相驱提高石油采收率,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物质平衡 篇5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 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学术界对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开发破坏论,即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使非遗的原真性遭受毁损。另一种观点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可以与保护工作互动,实现一箭双雕[2]。其实,保护与开发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其关系定位应该是保护是基础,开发是目的,开发促进保护。
有关非遗旅游的开发主体,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政府作为核心,社区、旅游企业、第三部门等其他主体积极广泛参与[3]。由于社区承担了非遗保护的最大机会成本,必须重视社区参与,增加居民参与性,而社区和居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4]。而非遗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是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卖点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框架之中,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都已认识到满足游客对原真性的需求是发展非遗旅游的关键[5]。无论采用哪种途径来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都需创新思路、适度开发, 防止原有的传统价值空洞化,对象化。
除了非遗本体之外,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产生的主要矛盾即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也是近年来一个研究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非遗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研究中引入管理学、伦理学、生态学、人口统计学等领域的理论,探讨利益相关者产生的矛盾及原因,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其进行分类。由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在旅游开发中形成利益制衡与博弈,找到利益协调与平衡的机制是处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工作,例如圆桌会议、入户访问、建立模型和问卷调查等技术方 法[6]。但由于其间矛盾错综复杂,并没有较为全面系统地列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原因及其强弱, 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在保护非遗的基础上实 现 “帕累托最优”,需要各方利益相关主体达成共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因此,需要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从利益主体的整体角度来说,社区、政府、旅游企业三者关系一定要协调发展,让居民看到通过旅游带来的好处,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协调利益冲突,以合作谋福祉[7]。
二、非遗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
在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传承人和社区居民是传承核心主体,政府是保护主体和主导力量,旅游企业是投资开发主体,专家是理论研究主体,消费者则是非遗旅游开发的需求主体。这些利益主体的良好平衡与协调对于非遗旅游开发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这几个关键利益主体的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了非遗的旅游开发。具体来看: 第一,参与非遗保护和开发的程度不同。政府的参与度最高,民间的参与度最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一种政府行为。由于力量上的强势,使得政府在具体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会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越俎代庖。第二,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力量不均衡。旅游企业主导着非遗的旅游开发,具有资金优势,但很少顾及保护问题。而传承人以及消费者在整个非遗旅游开发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既没有资金优势,也没有舆论优势,往往成为被忽视的一方。第三,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利益诉求与关注点不同。对于传承人来说,掌握并习用某种技艺,往往是为了谋生的需要;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参与民俗性的活动只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和习惯; 而对于那些稀有罕见的非遗,大部分的消费者认知度低,谈不上保护和开发。
三、利益平衡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本文以非遗旅游的利益主体图谱为基础进行分析,利用对各利益主体问卷调研的数据,建立利益主体平衡的概念模型、层次结构关系模型。在假设命题的基础上,对模型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可靠性和拟合程度的分析。运用结构方程和通径分析法, 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构建起非遗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图谱,根据通径决定系数的差异,将非遗旅游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进行划分。
定量分析的数据来自于针对消费者、传承人、 企业、政府和专家的问卷调研。问卷调查历时将近两年的时间 ( 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 ,对4类 ( 传承人、企业、政府和专家) 非遗利益主体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6% 。为了与以上4类利益主体的问卷数量相当, 从1 411份消费者问卷中随机抽取了60份问卷。受访者数量及其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进行检验。对有效问卷进行相应计算,调查问卷的克朗巴哈a系数均大于0. 8,这表明问卷可信; 问卷的效度检验则采用因子分析,调查问卷的相应部分的 效度分析 结果KMO = 0. 921,sig为0. 000。以上信度和效度检验表明,本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良好。
根据相关学者关于对非遗旅游的开发、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结果,以及对各利益主体的访谈,本文提出构建非遗旅游利益平衡模型的三个研究假设:
基本假设1: 非遗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因素分为6个方面: 文化价值诉求、经济价值诉求、社会价值诉求、环境价值诉求、非遗认知情况和非遗认同感。
基本假设2: 非遗旅游中,利益主体关系图谱为图1所示。
基本假设3: 非遗旅游中的5类利益主体的6个价值的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 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要求紧密程度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见图2。各利益主体关系层次模型见图3。
四、利益平衡模型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法和通径分析法构建并进行验证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间的关系,进而获得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或总效果。从模型观察变量来分析样本人数,4类利益主体 ( 企业、政府、传承人和专家) 的观察变量均为6个,则对于每一类利益主体较好的研究样本数至少应有60个, 故总样本数至少应有240个。而现有回收有效数据正好为240份且4类问卷比例基本为1: 1: 1: 1, 符合学者们关于样本数的理解与分析。
通径分析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分解为直接作用和各种形式的间接作用,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重要性和间接重要性。通过通径图、通径系数和通径决定系数等工具剖析多变量结构中的复杂关系,具有精确、直观等优点。通径系数为表示 “通径”相对重要程度与性质的数量。研究中, 采用通径系数来研究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要求程度,对非遗的利益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利益主体利益要求概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6]。
公式 ( 1) 和 ( 2) 中,P0i( i = 1,2,…,m) 、 p0e为原因与剩余项e到结果y的通径系数; d0i( i = 1,2,…,m) 和d0e为相应的通径决定系数; bi( i = 1, 2,…,m) 为回归系数; S为标准差。本次调查采用李科特计量指标,编制公式如下:
公式 ( 3) 中,∑ 为综合得分; Fn为选n的数量总数; M为某利益主体样本总数; n( n = 1,2,3, 4,5) 为分值。
(一)基本假设1的验证过程及其结果
由于研究设计的利益平衡6个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问卷设计中将每个指标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转化与描述,以方便受访者选择,并通过1到5的态度量表了解受访者对这些问题的判断, 从完全否定 ( 1) 到完全认可 ( 5)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因子,结果如表2。
从其特征根与方差贡献表可以看出 ( 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该表) ,6个因子已经解释了方差变异中的57. 942% ,包含了41个变量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反映出该因子中所有变量所表达的潜在结构,这6个因子与基本假设1中涉及的因素基本吻合,按次序为: 社会价值、认同感、经济价值、认知情况、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验证了基本假设1。
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该矩阵) 可将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例如第一个因子 “社会价值”的表达式可以用原始数据中41个选项得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即F1为: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提取出的6个因子的综合得分表,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二)基本假设2和3的验证过程及其结果
根据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利益主体在北京非遗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B、C、D各层次上的计量指标的得分,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到的分数值对概念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考虑认知情况和认同感的情况下,分别针对5类利益主体计算通径系数。根据通径分析,计算各个利益主体在非遗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中B、C、D各层次上的计量指标的得分,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得到的分数值对基本假设3的模型进行验证,见表3。
从表3通径决定系数及其综合得分情况来看, 认知情况、认同感、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6个利益要素,对促进非遗旅游的和谐开发都具有正向的影响,这些要求的综合作用下达到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因此,验证了基本假设3的概念模型 ( 图2) 。
计算各利益主体的综合得分和通径决定系数, 得到表4的数据。并将得到的通径决定系数分为3个数据区间: 1 - 2为密切关系; 0 - 1为中间关系; - 2 - 0为疏远关系。
注: 利益主体关系是右侧对左侧作用关系。
验证并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假设2,即非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强度模型如图4。
通过上述的模型分析和综合得分,验证了基本假设2和基本假设3,并通过定量数据结果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如下:
第一,认知情况和认同感: 不同利益主体对非遗的认知情况对北京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政府对其影响最大; 不同利益主体对非遗的认同感对北京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 专家对认同感的影响最大。
第二,利益诉求: 不同利益主体对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环境价值的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其中: 消费者对文化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专家对经济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政府对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利益诉求对非遗旅游市场开发和和谐发展影响最大。
第三,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 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对非遗旅游的和谐发展有直接影响。其中,企业对专家、消费者、 传承人、政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政府与消费者、专家与传承人的关系最为疏远。
五、利益平衡模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分析
本文分析了5类非遗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综合其利益关注可以发现,5类利益主体对非遗旅游的认同感最为关注 ( 综合得分为4. 575) 。而对于不同价值关注的主要是经济价值 ( 综合得分为3. 788) 和社会价值 ( 综合得分为2. 585) 。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中,市场行为和表现形式决定了最为关注经济价值,这一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对社会价值的关注, 可理解为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是促使非遗旅游在和谐社会中得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尽管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相似的利益关注点和关注强度,但具体来看,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 传承人利益诉求分析。传承人对于非遗的认同感非常强 ( 综合得分为4. 67) ,仅次于政府。 传承人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认可非遗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等,反映出传承人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价值是传承人最为关注的利益点。由于相当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陷于困境或是困境的边缘,本应该对非遗文化价值最为关注的传承人在生活压力下,更为关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是否能够帮助其摆脱经济状况的窘境。因此,承认非遗的文化价值,保证传承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是非遗旅游进行保护和利用中需要明确的问题和解决的头等要务。
2. 企业利益诉求分析。企业对非遗的认同感非常强烈 ( 综合得分为4. 629) 。这一数据结果与数据采集的企业对象有关。由于本研究对企业的调查是以与北京非遗有关的企业为对象,如全聚德、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盈利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利用和发扬非遗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非遗旅游开发和市场促销中,不断强化消费者对非遗的认同感,进而推动其产品的市场销售。
经济价值是企业追求的核心利益,这一结果符合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调研结果表明,尽管社会价值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价值,但企业受访者还是致力于提高非遗的社会价值,认可维护其原生态和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可见,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在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向市场呈现非遗的原生态状况将会得到其认可与支持。
3. 政府利益诉求分析。政府对非遗的认知情况是5大类利益主体中得分最高的 ( 综合得分为3. 274) 。这与调查对象选择的主要是北京市非遗管理政府部门有关。
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是政府关注的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比,政府对于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关注度最高。 访谈的结果发现,作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全局指导者和调控者,政府对于非遗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增强国民的民族荣辱感、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等非遗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还是非常认可的,政府对这些价值的重视对北京非遗旅游的文化挖掘、民族认同感宣传、 遗产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专家利益诉求分析。专家对非遗的认知仅低于政府 ( 综合得分为2. 972) 。与此相同的还有对环境价值的关注,也是仅次于政府。
对于 “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财富”、 “维护其原生态和真实性非常必要”、 “我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这三项上专家的得分最高。社会价值和认知情况是非遗专家关注的利益点,专家们对非遗具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受过专业的培训,更希望北京非遗旅游的社会价值能得到深度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传统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5. 消费者利益诉求分析。随机抽选的60个消费者问卷的模型的结果显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对非遗的认同感 ( 综合得分为4. 231) 。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非常必要、 应该尊重文化特性促进文化多样性,并愿意为非遗的保护出一份力 ( 在这三项上得分最高) 。
(二)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
按照通径分析的结果,可以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总结为3种类型,即密切关系型、 中间关系型和疏远关系型。现将密切关系型和疏远关系型这两种情况列表5如下 ( 其他利益主体作用后的关系类型均为中间关系型) 。
1. 密切关系型利益主体。密切关系型利益主体的作用方向起始方均为企业,企业与其他4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均为密切型。受经济效益的趋动, 企业在非遗旅游利用和开发中是最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在北京非遗的旅游开发中,企业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传承人出谋划策,对非遗的产品开发、科学规划和市场开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在进行非遗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会非常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有针对性地宣传与促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接触和互动最为常态化和不间断; 企业为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数据及信息资料。而由于政府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和法规来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2. 疏远关系型利益主体。专家与传承人之间, 尽管传承人为专家提供实践方面的经验,使其理论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生活及工作范围所限,接触较少,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
政府与消费者呈现出松散而疏远的关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在非遗旅游中利益诉求存在着很少的关联性,受利益关注和工作内容错位影响,相互依赖与互动非常少。
物质平衡 篇6
关键词:煤层气藏,游离气,水溶气,物质平衡,体积守恒
由于煤层基质孔径小, 数量多, 其内表面吸附大量天然气而造成岩石与气体的相互作用, 因此不能采用常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来计算气藏地质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建立了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其改进式, 其King[1]、袁自学[2]推导出考虑解析作用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认为气藏地质储量只包含游离气; 薛成刚等[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新方程, 但认为气藏地质储量包含游离气和吸附气两个部分; 胡素明等[4]把煤层划分为基质和裂缝双重介质, 提出了考虑煤层气藏自调节效应 ( 气体吸附, 基质膨胀, 裂缝收缩; 气体解吸, 基质收缩, 裂缝膨胀) 的物质平衡改进式, 认为地质储量包含游离气和吸附气两个部分; 王德龙等[5]则把煤层划分为单一介质, 提出考虑吸附层体积变化的物质平衡改进式, 认为地质储量也包含游离气和吸附气两个部分。以上方程中都没有考虑溶解态水溶气的影响, 由于煤层水体大小相对较大, 造成水溶气量不可忽略。为此, 笔者推导出考虑水溶气因素的新物质平衡方程, 从而为煤层气藏储量计算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方法。
1 物质平衡方程模型的建立
在地质条件下, 气体在煤层中的存在形式分别表现为吸附在煤孔隙表面的吸附气、煤孔隙及裂缝内的游离气以及溶解在煤层水中的溶解气[6]。在地层温度一定以及边底水和煤层气藏中原始地层水中溶解气水比相同条件下, 本文分别从煤层气以上三种存在形式建立物质平衡方程模型。
1. 1 吸附气
吸附气是指吸附在基质表面与基质块所含孔隙内的气体, 当压力下降时, 吸附气解析出来。用于描述吸附特性的数学模型很多, 通常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来描述煤层气的吸附特性[7], 表达式如下:
式 ( 1) 中: P为地层压力, MPa; VL为兰氏体积常数, m3/ m3; VE为地层压力P下的等温吸附量, m3/ m3;PL为兰氏压力常数, MPa。
假设地层吸附气吸附相密度 ( ρs) 、气相密度 ( ρg) 以及温度都为定值的条件下, 根据质量守恒定理 ( ρsV1= ρgV2) [5]进行如下计算。
地层压力pi下初始吸附气量:
地层压力降至p时剩余吸附气量:
当地层压力从Pi降至P时, 采出部分游离态吸附气地下体积:
式 ( 2) 中: Gf为游离气地质储量, 108m3; Bgi为地层压力Pi下气体体积系数, m3/ m3; Bg为地层压力P下气体体积系数, m3/ m3; Sgi为储层原始游离气饱和度, 小数; φ 为储层孔隙度, 小数; ρg为在标准状况下的天然气地面密度, g /cm3; ρs为吸附层密度, g /cm3; Pi为原始地层压力, MPa; Gasi为原始压力Pi下吸附相体积, 108m3; Gas为地层压力降至P时剩余吸附相体积, 108m3; ΔV1为剩余吸附气解吸地下体积, 108m3。
1. 2 溶解气
溶解气即煤层中的水溶气, 其溶解气量取决于煤层中水体大小、气体成分、压力、温度以及地层水矿化度等影响[8—10]。当水排出煤体并伴随压力下降, 溶解气就可以析出水而呈游离态。
溶解气水比 ( Rs) [11]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和矿化度条件下, 单位体积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气量。在没有实际资料的情况下, 利用Mc Cain[12]1991 年提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溶解气水比 ( Rs) :
式中, w为地层水的矿化度, % ( 如20 000 mg /L =2% ) ; T为温度, ℃ ; Rs为地层压力P下溶解气水比, m3/ m3; Sc为盐度, % ( 重量百分数) 。
煤层溶解气量计算表达式:
式 ( 4) 中, Vsg为水中溶解气量, 108m3; Vw为水相体积, 108m3。
地层压力Pi下原始地层水体积:
地层压力为P时剩余地层水地下体积:
当地层压力从Pi下降至P时, 由式 ( 4) 计算采出部分游离态溶解气地下体积:
式 ( 5) 中, Swi为初始含水饱和度, 小数;Rs i为地层压力Pi下溶解气水比, m3/ m3; Bwi为原始压力Pi下水相体积系数, m3/ m3; Bw为地层压力降至P时水相体积系数, m3/ m3; Wi为原始地层水体积, 108m3; W为地层压力降至P时剩余地层水地下体积, 108m3; We为煤层水侵量, 108m3; WP为煤层累产水量, 108m3; ΔV2为地层压力从Pi降至P时, 采出部分游离态溶解气地下体积, 108m3。
1. 3 游离气
游离气以自由气体状态存在于煤的割理和其他裂缝孔隙中, 可以自由流动。当地层压力降至P时剩余游离气量变为 ΔV3= Bg ( Gf-GP) , 同时由于吸附气的解析和水溶气的析出, 最终游离气Vg= ΔV1+ΔV2+ ΔV3, 即
式 ( 6) 中, Vg为地层压力降至P时地下游离气体积, 108m3; GP为累产气量, 108m3。
在原始地层压力Pi条件下, 原始地质储量包括原生孔隙的吸附气、次生孔隙中的游离气和水相中的溶解气, 即
式 ( 7) 中, G为气藏地质储量, 108m3。
当考虑岩石、束缚水的弹性膨胀时, 地层岩石与束缚水的膨胀体积:
式 ( 8) 中, ΔV4为地层束缚水与岩石的膨胀体积之和, 108m3; Cf为岩石压缩系数, MPa-1; Cw为水相压缩系数, MPa-1。
综上所述, 煤层气藏物质平衡示意图如图1 所示。根据地下气藏体积守恒原理可得: { 原始吸附气吸附体积} +{ 原始游离气体积} +{原始地层水体积} ={ 剩余吸附气吸附体积} +{ 吸附气解吸体积} +{ 剩余游离气体积} +{ 水溶气析出体积} +{ 岩石与束缚水膨胀体积} +{ 剩余地层水体积} , 即
令
则
式 ( 9) 中, Z为压力为P时气体压缩因子, 小数; Zi为压力为Pi时气体压缩因子, 小数; Z*为压力为P时拟压缩因子, 小数; Zi*为压力为Pi时拟压缩因子, 小数; Qeg为等效产气量, 108m3。
根据生产动态数据作P /Z*与Qeg的关系曲线, 根据曲线的截距与斜率求出气藏地质储量, 其计算表达式如下:
2 实例分析
取参考文献[5]中煤层气藏实例数据。某煤层气藏的基本参数为: A = 1. 30 × 106m2, h = 15. 24m, Swi= 0. 25, Pi= 10. 34 MP a, T = 58. 5 ℃ , ρs=0. 37 g / cm3, ρg= 0. 000 77 g / cm3, γg= 0. 568, PL=2. 5 MP a, VL= 44. 62 m3/ m3, φ = 0. 021, We= 0, Cf= 10. 88 × 10- 4MP a- 1, w = 2% , Cw= 4. 6 × 10- 4MPa-1。其生产动态数据如表1 所示。
在以上基本参数与表1 的煤层气井生产动态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物质平衡方程式 ( 9) 得到P /Z*与Qeg的关系曲线图 ( 如图2) , 按式 ( 10) 来计算煤层气藏地质储量。
从图2 可以得出: 气藏地质储量G = 273. 56 /74. 254 = 3. 684 1 ×108m3, 同时根据容积法计算出气藏储量为3. 693 3×108m3。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 本文计算的地质储量与容积法计算的最接近 ( 相对误差值最小) , 说明考虑水溶气物质平衡方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以及水溶气对天然气储量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3 结论
1) 建立了考虑吸附气、水溶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采用考虑水溶气的新物质平衡方程计算的气藏储量较准确。
2) 在计算溶解气水比过程中采用Mc Cain经验公式法来计算, 对于煤层气藏实际的水溶解气水比关系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King G R.Material balance techniques for coal seam and devonian shale gas reservoirs.SPE 20730, 1993:181—192
[2] 袁自学.吸附气藏物质平衡力程式的推导及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21 (6) :70—74
[3] 薛成刚, 曹文江, 钟英, 等.煤层气藏物质平衡力程式的推导及储量计算力法.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0;23 (4) :44—49
[4] 胡素明, 李相方.考虑煤自调节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力程.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0;33 (1) :38—41
[5] 王德龙, 郭平, 陈恒, 等.新吸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及储量计算.岩性油气藏, 2012;24 (2) :83—86
[6] 邹才能, 陶士振, 侯连华, 等.非常规油气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104—107
[7] Langmuir I.The adsorption of gases on plane surfaces of glass, mica and platinum.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16; (40) :13 —61
[8] 付晓泰, 王振平, 卢双舫.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及溶解度方程.中国科学 (B) 辑, 1996;26 (2) :124—130
[9] 付晓泰, 卢双舫, 王振平, 等.天然气组分的溶解特征及其意义.地球化学, 1997;16 (3) :60—66
[10] 郝石生, 张振英.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变化特征及地质意义.石油学报, 1993;14 (2) :12—21
[11] 生如岩.水溶解气对水驱气藏开采动态的影响.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 (1)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