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源

2024-11-11

物质资源(精选10篇)

物质资源 篇1

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巨量的社会代谢规模,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通过在测度资源开发过程中输入及输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留存在系统的物质量, 能够分析出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1 基于物质代谢的矿产资源开发分析

1.1 物质流核算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社会代谢的规模在扩大。社会代谢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定量角度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得社会代谢规模与经济增长和环境状态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量化的分析结果, 而物质流核算与分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1.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含义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类原材料资源、水及空气等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输入、转化、输出以及循环运动过程的总称。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体现, 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代谢往往表现为低消耗和高产出, 通过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产出, 才能实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1.3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特征

(1) 强度大。在矿产资源密集区内, 由于资源的集中开发使得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极高, 大大加快了区域物质代谢的速度。矿产资源采选区域与工业区域往往有一定的空间间隔, 使得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时空跨度大由此物质代谢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范围也就更广。 (2) 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涉及众多资源种类, 通过不同的技术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还有着社会属性的复杂系统, 由于政策法律等信息流和人口流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的复杂性。 (3) 可控性。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深化,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各种物质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实现对矿产资源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干预的目的。 (4) 差异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使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结构是不相同的, 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的意义

物质流分析试图将物质流的平衡流动与经济的均衡结合在一起, 是以物质量统计的模式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运行过程。

2.1 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分析提供依据

从物质流的角度来看,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和物质排放, 这就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冲击, 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研究, 能为减压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2 为区域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要改变矿产资源开发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再生化率低的问题, 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而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基础资料支撑, 进行矿产资源物质流核算可以为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3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3.1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地质化历史的不同导致不同矿产资源富集的类型、富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都可能导致区域物质流的差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核算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以分别核算每一种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况, 然后按一定的方式加总, 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一定类别的矿产资源进行物质流分析。 (1) 物质投入的分类。物质投入的分类上国内直接使用的开挖量是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相关进口量。能源类矿产中煤炭的开采量和进口量, 金属矿产中的黑色金属矿石、有色金属矿石、贵金属矿石, 进口包括金属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及其它商品等。 (2) 物质排放的分类。污染物排放指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有关的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表土上的废弃物。出口包括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等, 国内未被使用开挖物的处置包括各类矿石原料等未被使用的开挖量、与出口品相关的未使用开挖量。 (3) 存量物质分类。存量总增加包括建筑及基础设施、机器及耐用材料等。存量减少指建筑及基础设施的拆毁, 存量净变化指建筑及基础设施库存净变化和其它净变化等。

3.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体系。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类就可以建立整体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账户。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应建立多个分账户来进行物质流的核算, 每一类账户分左、右两栏, 左栏为资源而右栏为使用, 在各个账户中含等号的栏表示左栏的总和与右栏的综合相等。

4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指标

每一个物质流账户都有一个或多个物质流基础指标, 这些基础指标与其它指标的结合还能构建出一些新的衍生指标。

4.1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基础指标

投入类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的直接物质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需求及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总需求。消耗类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消耗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消耗。排出类指标则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国内过程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总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直接排出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总排出量。

4.2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衍生指标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基础指标与其他指标相结合产生的新指标。与物质投入有关的衍生指标包括矿产资源生产力和矿产资源使用强度, 矿产资源生产力是单位物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产出, 矿产资源使用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 两者呈倒数关系;与物质消耗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资源物质消耗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矿产资源物质量,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消耗所创造的经济产出。

结束语

综上可见,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析可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景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力和使用效率, 还能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冲击进行有效把握, 所以要想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Claudia R.Binder, Christoph H ofer, et al.Transition towards improved regional wood flows by integrating material flux analysis and agent analysis:The case of Appenzell Ausserrhoden, Switzer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1-17.

[3]Helga Weisz, Christof Amann, et al.The physical economy of the European Union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and determinants of material consumption[EB/OL].www.Elsevier.com/locate/ecolecon, 2006, 3:12.

[4]陈效逑, 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1) :17-23.

[5]陈效逑, 赵婷婷.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7 (4) :538-547.

物质资源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利用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个人、团体以及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实践形式、知识体系、技能表现等等,以及具体的工具、工艺、文化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殊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对弘扬中华文化,探索文明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减少的原因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源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不断地减少,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其中很多都是依靠文物、工艺品或者档案的形式存在。在时间流逝过程中,自然灾害、战乱等都会对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造成破坏。手工工艺品以及文物在保存方面难度很大,工艺品或文物的破坏都会导致其承载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档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载体之一,简牍、金石、丝帛等都容易损坏,不能够长期保存,尽管新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新型档案载体,但是载体的不容易替换性以及新型载体有待考证等,都给其替代传统载体造成很大的制约。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口相传的特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依靠开班授徒以及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更多地当成是一种故事,采用漠视的态度对待,这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流失。另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继承与发扬,大部分现代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一辈子钻研文化,受不了某些苦,一些技术很少有人愿意学,而会这些技术的老人随着时间而慢慢老去,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逝严重。很多传统技艺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阵地为农村地区,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少农民开始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渐渐地将原有的风俗习惯等遗忘,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这些传统的风俗、技艺等都被新生的事物所替代。例如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艺,也称为疙瘩花、疙瘩花布,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这种布料在当地随处可见,但是到现在,现代化的服饰逐渐替代了这些传统工艺制作的布料,在当地会这些技艺的也屈指可数。尽管很多少数民族技艺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处于即将消散的边缘。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对策

基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原因的分析,我们应该感到一种紧迫感,还需要加强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保护,使之保存更长的时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原则

第一,原真性原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形式、内容等的真实性;第二,多样性原则。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云南地区就聚集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文化,同时也需要重视对文化变异演变出来的各种亚文化的保护;第三,发展性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注入时代的精神等,让非物质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第四,以人文本的原则。很多传统文化与技艺都是依靠民间艺人代代相传或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五,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民众才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才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第六,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地加以利用,是世界上主要文化遗产国的共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价值,发挥其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第一,对于已经收录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字、物品、影音资料等等,无论其载体何为,都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各种形式的档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精心的呵护,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各级博物馆中一般都设立了特藏室或档案馆,需要将珍贵的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或媒介收藏到特藏室或档案馆中,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期检查,采用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包括除湿、防潮、防碳化等技术。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某一个机构享有的,是大家的,是社会的,还需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护等。国家相关机构、单位等,为了提升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关注,可以采取征集作品、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另外,对于一些技艺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鼓励那些具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去学习各种传统工艺,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第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是其让更多的人关心与了解。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媒介,提高宣传的广度、深度等,同时宣传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多元化。博物馆是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场所,可以定期地开展免费集中展览等活动,或者利用听报告等方式,向青少年介绍与宣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博物馆、档案馆等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第四,应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做详细分类调查,盘清家底。由于民族众多,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品种因民族、地区的不同,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形成各自不同的传承和延续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遗产保护时,要根据遗产的不同种类进行清理,盘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的家底,然后造册登记并借助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用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实施分类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减少,并面临消亡的紧急关头,还需要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科学地对这些文化遗产加以开发与利用,更好的服务社会。具体来说:第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发当地旅游、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范围广,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交替,这些文化瑰宝流失十分严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宣传与展览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了我国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精神等,可以让国家的民众以及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能够给人们一种神秘感,在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借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第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现代生活与生产。在市场中各种艺术工艺品都表现出人民辛勤的劳动与智慧,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科学地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中的智慧、理念等运用到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中,更好的服务社会。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精神文化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时间、人为破坏、时代发展等因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消逝。因此,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宣传等手段,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同时,还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科学的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服务社会,在传承中发扬。

参考文献:

物质资源 篇3

关键词:生物质资源;系统评价方法;气化发电;清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T6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2-0374-04[HS][HT9SS]

[HJ14mm]

收稿日期:2014-06-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16;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编号:S20120200-4;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研究(编号:MC-10)。

作者简介:李蓓蓓(1984—),女,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资源利用。E-mail:libeibei@nuisteducn。[HJ]

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是制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生物质资源以其可再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友好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1-2]。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量折合约7亿t标准煤,针对这一基本国情以及我国油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资源能够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改善能源结构不合理状况,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促进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质资源应用技术的系统评价是生物质科学开发利用的关键和基础。对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来说,评价内容除了要考虑储量、开采量、生产率以及成本、价格等进行一般资源利用技术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以外,更应注重生物质资源开发技术的市场分析和环境收益[4-6]。目前,对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缺少比较系统的评价指标,更未能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根据生物质资源的特性对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

山东省生物质的储量非常丰富,笔者在总结生物质资源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估算了山东省生物质资源的数量,并从能源、经济和环境(3E的角度出发,对生物质资源应用技术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以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为例,对以上构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

1定量計算山东省生物质资源

生物质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及林木剩余物、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垃圾和污泥等几个方面。本研究计算的实物蕴藏量是山东省生物质主要资源的全部理论实物产量的总和,理论可获得量是理论条件下可以获得并转化为有用能的生物质资源数量,数据来源于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11各种生物质资源实物蕴藏量估算

111农作物秸秆及林木剩余物资源

山东省是我国玉米、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之一,2010年,山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 1 08182万hm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9553万hm2,小麦播种面积35811万hm2,棉花播种面积7667万hm2。计算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公式如下:

[J]CR=∑[DD(]ni=1[DD]Qcirci。

式中:CR为秸秆资源实物蕴藏量;Qci为第i类农作物的产量;rci为第i类农作物的谷草比系数,各种农作物谷草比系数见表1。

[F(W10][HT6H][J]表1各种农作物的谷草比系数[7-9][HTSS][STB]

[HJ5][BG(!][BHDFG12,W8,W62,S8,W62W]作物种类谷草比作物种类谷草比

[BHDWG12][XXSX2-SX14]小麦11[XXSX2-SX14]甘蔗01

玉米20甜菜01

水稻10向日葵20

高粱20花生15

大豆17芝麻20

薯类10胡麻20

棉花30油菜30

麻类17[HJ][BG)F][F)]

山东省2010年用材林面积为361 万hm2,经济林面积为379 万hm2,防护林面积为1299 万hm2,木材采伐量292万m3,林木剩余物资源量的估算可以用不同林种的面积、可取薪柴系数以及单位面积产柴量等指标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分类计算薪炭林,林业生产和更新剩余物以及灌木林、竹林等其他林木生物质资源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J]FR=∑[DD(]ni=1[DD]Qfirfi。

式中:FR为林木剩余物资源实物量;Qfi为第i种林木资源量;rfi为第i种林木的折算系数(表2。根据公式计算山东省秸秆和林业生物质资源总量约为9 558万t。

[F(W7][HT6H][J]表2林木剩余物资源折算系数[10-11][HTSS][STB]

[HJ5][BG(!][BHDFG3,W9,W52,S9,W52W]林木种类折算系数(%林木种类折算系数(%

[BHDWG12][XXSX2-SX14]薪炭林100[XXSX2-SX14]抚育间伐量8 m3/hm2

采伐剩余物40四旁树100

木材加工剩余物344竹材加工剩余物344[HJ][BG)F][F)]

112畜禽粪便

畜禽粪便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山东省现有各类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户76万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2 908个,大牲畜年末存栏50239万头(牛存栏48367万头、猪年末存栏2 7475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54亿只、兔年末存栏3 4721万只。畜禽粪尿排泄量与动物种类、品种、性别、生长期等因素有关,根据各类畜禽每日粪便产生量和畜禽的饲养周期可以估算畜禽粪便排放量,公式如下:

[J]D=∑[DD(]ni=1[DD]Qdi·di·mi=∑[DD(]ni=1[DD]Qdi·Mi。

式中:D为畜禽粪便量;Qdi为第i类畜禽的数目;di为第i类畜禽每天粪便的产量;mi为第i类畜禽的饲养周期;Mi为第i类畜禽在整个饲养周期内粪便排放总量。

根据公式计算山东省2010年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9 351万t。

113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垃圾和污泥[JP2]

工业有机废水可以用于产生沼气。2010年,山东省废水排放总量约为436亿t,其中工业有机废水208亿t,主要来自酿酒、纺织、造纸、食品、抗生素、化工等生产企业,以COD计算约为295亿t。[JP2]

城市垃圾根据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资源,将城市垃圾直接燃烧可产生热能,或是经过热分解处理制成燃料使用等。污泥主要包括工业废水污泥和市政污泥。2010年,山东省城市垃圾和污泥总量约15亿t。

12折标能源总量

根据以上各类生物质能资源的实物量,乘以相应的折标系数,就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生物质折合成标准能源的总量。对于秸秆资源能源总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J]秸秆资源折标能源总量=∑[DD(]ni=1[DD]CRi·ηi。

式中:CRi为第i类秸秆资源实物量;ηi为折标系数。

林木剩余物资源能源潜力量,畜禽粪便资源能源潜力量,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垃圾和污泥资源能源潜力量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不同生物质资源折标系数ηi值见表3。

13理论可利用量

上述计算的生物质资源量只是理论蕴藏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计算理论可利用量,即理论上可以用来进行能源生产的生物质能资源量。例如,秸秆生物质能理论可利用量计算公式如下:

[J]秸秆资源能源可利用量=∑[DD(]ni=1[DD]CRi·ηiλi。

式中:λi为第i种作物秸秆的收集系数。

[F(W10][HT6H][J][WTH]表3不同种类生物质能源的折标系数(ηi[12-13][WTB][HTSS][STB]

[HJ5][BG(!][BHDFG12,W8,W62,S8,W62W]种类折标系数种类折标系数

[BHDWG12][XXSX2-SX14]麥秆0500[XXSX2-SX14]杂粮秆0500

稻秆0429牛粪0471

玉米秆0529猪粪0429

豆秆、棉秆0543马粪0529

薯类秆0486鸡粪0643

糖料秆0441羊驴骡粪0529

油料秆0529薪柴0571

麻类秆0500生活垃圾0143[HJ][BG)F][F)]

林木资源能源潜力量、畜禽粪便资源能源潜力量、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垃圾和污泥资源能源潜力量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相关文献报道,秸秆、畜粪、废水和污泥资源的收集系数可近似认为100%,其中秸秆约50%用于能源利用,畜粪333%用于能源利用,城市废水中约50%可用作生产沼气,污泥约20%用于厌氧消化和焚烧[11];林木剩余物的收集系数本研究取其为40%,其中约333%用作能源;考虑到目前垃圾收集率仅为40%左右,因此垃圾资源的收集系数为40%。

14山东省生物质资源的能源总量和理论可利用量

根据以上的计算方法和数据,计算理论可利用量见表4。

[F(W9][HT6H][J]表42010年山东省主要生物质能资源[HTSS][STB]

[HJ5][BG(!][BHDFG3,W9,W52。2,W6,W3W]类型实物总蕴藏量(108t折标能源总量(108tce理论可利用量(108 tce比例(%

[BHDG12,W9Q0,W52。2DW,W6DW,W3DWW]秸秆和林木剩余物0955 8048002405031

[BHDW]畜禽粪便0935 1045001503145

工业有机废水29500 000060003063

城市垃圾和污泥总量1500 0021000841761

合计11500477100[HJ][BG)F][F)]

2山东省生物质应用技术评价方法

21评价方法

211能源影响分析

本研究以生物质应用技术对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对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来描述其对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212经济影响

从经济性来看,无论采用何种生物质应用技术,经济收益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研究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技术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以及财务净现值等指标来评价生物质能技术的经济性[14]。

213环境影响

生物质应用技术可以减少CO2等气体的排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重点考察了生物质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生物质应用技术的环境效益。

22评价指标

221能源影响指标

在能源消费的影响上,工厂规模的生物质应用技术会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本研究以其对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对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来描述这种结构改变。

222经济性指标

222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财务净现值为零时的收益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指标。表达式为:

[HS2][J]∑[DD(]nt=0[DD](CI-COt(1+FIRR-t=0。

式中:CI为现金流入量;CO为现金流出量;(CI-COt表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为计算期。在经济评价中,把将求出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与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比较,当FIRR大于基准收益率时,在财务上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2222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价指标。表达式为:

[HS2][J]∑[DD(]Pit=0[DD](CI-COt=0。

在经济评价中,求出的投资回收期(Pt与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比较,当Pt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表明项目投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

2223财务净现值(FNPV

财务净现值是将项目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某个给定的折现率,折算到计算期期初(第零年的现值之和,它是考察项目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表达式为:

[HS2][J]FNPV=∑[DD(]nt=0[DD](CI-COt(1+ic-t。

式中:ic为部门行业的基准收益率。财务净现值≥0的项目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223环境收益指标

2231温室气体减排量

生物质利用技术的鲜明特色就是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特性的优劣是衡量生物质利用技术的重要因素,计算公式如下[15]:

[J]ER=ERcoal+BE生物质-PE-L生物质,(tCO2。

式中:ER为生物质利用技术的CO2减排量;ERcoal为替代发电量所产生的CO2排放量;BE生物质为生物质由于自然腐化或者人工焚烧的排放量;PE为技术本身的排放量;L生物质为技术本身泄露的排放量。

2232CDM项目减排效益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联合国为了保护全球气候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997年通过谈判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履约机制之一。CDM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1所列的发达国家在非附件1缔约方(发展国投资实施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项目并据此获得所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以便帮助其履行他们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约束性GHG 减排义务。当存在CDM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不得低于95美元/t,按照价格10美元/t、1美元兑换632元人民币计算,生物质利用技术的CDM项目减排效益如下:

[J]CDM减排收益=温室气体减排量×632(元。

3实例分析

选择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评价方法对该技术在山东省的应用进行系统评价。目前,我国生物质气化发电规模以中小型为主,MW级的循环流化床气化发电系统已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市得到推广应用。本研究选取2 MW和6 MW气化发电系统作为具体分析案例,2 MW采用简单气化-内燃机发电系统,6 MW采用高效的内燃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对其进行系统评价。

31能源影响评价

从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对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来说,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是清洁能源技术,社会消费生物质表明该技术提升了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相对于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的总量,目前,来源于生物质气化的发电量影响是存在的,但是非常小。

32经济性评价

首先对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进行成本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生物质气化发电成本核算见表5。

根据表5数据,并设定技术运行时间为15年,上网电价为075 元/(kW·h,企业所得税率为15%,基准收益率为6%(火力发电行业基准收益率,计算时假定每年的净现金流量不变,根据公式,计算经济性指标见表6。[FL]

[F(W+68mm][HT6H][J]表5生物质气化发电成本核算[16][HTSS][STB]

[HJ5][BG(!][BHDFG3,W24,W5。2,W26W]项目2 MW6 MW[B(][BHDWG12,W26W]计算依据

项目2 MW6 MW[BW]

[BHDG12,W8Q,W16Q,W5。2,W16Q3,W5。2W]1投资总额(万元1 0003 900 单位投资(元/kW5 0006 500

[BHDW]2生产能力生產量(万kW·h/年 1 2003 900发电时间(h/年6 0006 500

损耗率(%1010

销售量(万kW·h/年1 0803 510

3折旧年折旧费用(万元/年566722100折旧年限(年1515

年折旧率(%667667

4修理费年修理费用(万元/年170663

[BHDWG12,W24Q,W5。2,W16Q3,W5。2W]5运行费用合计(万元/年1459634320

[BHDWG12,W8Q,W16Q,W5。2,W16Q3,W5。2W]6燃料费用生物质用量(万t/年162429干原料耗量[kg/(kW·h]135110

生物质单价(元/t250250

[BHDWG12,W24Q,W5。2,W16Q3,W5。2W]7成本费用合计(万元/年624631 70300[HJ][BG)F][F)]

[FL(22]

从表6可以看出,6 MW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的经济性明显高于2 MW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适当扩大发电规模可以有效提高技术的经济性。在计算过程中发现生物质单价和企业所得税率以及上网电价对于经济性评价影响显著,从经济性角度分析,山东省上网电价相对较低,但生物质气化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鉴于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鼓励,正在酝酿对上网电价的补贴政策,可考虑提高上网电价以增加经济效益。

[F(W7][HT6H][J]表6生物质气化发电经济性评价[HTSS][STB]

[HJ5][BG(!][BHDFG3,W5,W8。3W]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年财务净现值(万元

2 MW—1566-40952

6 MW13757291 04261[HJ][BG)F][F)]

33环境收益评价

根据公式首先计算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2 MW为例,6 MW的计算与此相同。

第一步:计算ERcoal

ERcoal用以下公式计算:ERcoal=EG·EFCO2。式中:EG为生物质发电的净增发电量,根据表5的数值为10 800 MW·h,EFCO2为替代电的CO2排放因子,本项目活动采用中国指定国家管理机构DNA公布的采用ACM0002计算出来的官方排放因子0864 0 t CO2/(MW·h,计算ERcoal为93312 t CO2。

第二步:计算BE生物质

BE生物质用以下公式计算:BE生物质=GWPCH4·BF·EF燃烧,CH4。式中:GWPCH4为在承诺期中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值21 t CO2/t CH4,BF为生物质用量162万t,EF燃烧,CH4表示生物质在无控制燃烧下CH4排放因子,建议值为0002 7 t CH4/t,最后计算BE生物质为91854 t CO2。

第三步:计算PE和L生物质

由于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整个过程不需要化石燃料,技术每年消耗生物质为162万t,用1辆15 t卡车在 50 km 的范围内,平均来回运输里程为60 km,全年的里程为64 800 km。根据IPCC推荐的运输过程中CO2的排放系数为1 097 g/km,计算运输过程中每年CO2排放量(PE为 7109 t。生物质气化的过程中产生的CH4气体被用作发电,所以不存在CH4的排放,即L生物质为零。

最后计算2 MW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1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02万t,CDM项目减排效益为64464万元,6 MW的环境收益见表7。

[F(W8][HT6H][J]表7 生物质气化发电环境收益[HTSS][STB]

[HJ5][BG(!][BHDFG5,W4,W5。5W][HT6,7]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万tCDM项目减排收益(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含CDM收益投资回收期(年(含CDM收益财务净现值(万元(含CDM收益[HT6]

2 MW10206446492507790186450

6 MW32802072961752052602 959060[HJ][BG)F][F)]

从表7可以看出,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是环境友好型技术,但由于投资成本高,缺乏经济竞争力,难以普及开展,通过CDM机制带来的经济竞争力,有利该技术在山东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

4结论

山东省生物质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2010年,山东省生物质总蕴藏量和可利用量分别达115×108 tce和0477×108 tce,其中,秸秆和林业生物质所占比例50%以上,折合024×108 t标准煤以上。

在总结生物质资源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能源、经济和环境(3E的角度出发,对生物质资源应用技术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2 MW和6 MW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为例,从经济角度分析,在山东省可考虑适当增加发电规模和提高上网电价以增加技术的经济效益。从环境收益角度分析,2 MW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1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02万t,CDM项目减排效益为64464万元,6 MW温室气体减排量为328万t,CDM项目减排效益为207296万元。由于CDM机制带来的经济竞争力,使该类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其加速推广创造了条件。

[HS2][HT85H]参考文献:[HT8SS]

[1][(#]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renewables 2005 global status report[R] Washington D C:Worldwatch Institute,2005

[2]周中仁,吴文良 生物质能研究现状及展望[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12-15

[3]钟平,邵文奇,纪力,等 江苏省秸秆发电厂草木灰的利用现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360-361

[4]李京京,任东明,庄幸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73-380

[5]丁兆军 生物质制氢技术综合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6]李京京,白金明,Overend R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7]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 资源科学,2003,25(4:62-67

[8]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9]田宜水,赵立欣,孙丽英,等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增刊:583-586

[10][(#]中国林木生物质能源研究专题组 中国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和發展潜力调查[J] 中国林业产业,2006(1:12-21

[11]刘刚,沈镭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9-19

[12]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3]中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项目专家组 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4]樊京春,王永刚,高虎 生物质气化发电的经济效益分析[J] 能源工程,2004(1:20-23

[15]刘尚余 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物质资源 篇4

(1)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等级、数量。截至2014年, 传统戏剧桂剧、彩调, 曲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 民俗河灯节共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文学桂林山水传说, 民间音乐水上船歌、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与六甲歌、贺郎歌、永福阴笛乐、苗族山歌、瑶族山歌、永福瑶族民歌、北路壮族唢呐套曲、恭城瑶族八音, 民间舞蹈瑶族羊角舞、临桂草龙舞、桂林傩舞、瑶族香龙舞、盘王神武、龙胜侗族疱颈龙舞, 传统戏剧桂剧、彩调、临桂彩调, 曲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零零落、荔浦文场、全州渔鼓, 杂技与竞技板凳龙、桂林牌灯、临桂草龙舞、瑶族香龙舞, 传统手工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麻布制作工艺、油茶制作工艺、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全州民间剪纸技艺、灌阳瑶族油茶技艺、阴笛制作技艺、荔浦纸扎工艺、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龙胜北壮服饰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瑶医偏方 (治鬼刺风) 、龙胜瑶族药浴疗法, 民俗河灯节、侗族百家宴、桂林龙舟习俗、瑶族婚俗、侗族祭萨习俗、瑶族婆王节、恭城关帝庙会、灌阳二月八农具节、石口花炮节、灵川姑娘节、龙胜瑶族长发习俗共58项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征。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大分类中, 除了民间美术以外, 桂林就拥有民间文学等9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是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第一, 从数量分布来看。以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四种类型的数量居多, 分别占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量的29%、19%、15%、11%;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5类的数量相对较少, 各自所占总量比例在1.7%~8%之间。第二, 从等级水平分布来看。高等级的项目数量少的状况, 占国家级项目的比率仅有8.6%, 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第三, 从资源空间分布来看。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兴安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与资源县、永福县、全州各县均有分布, 桂林的西北、东南部则分布得较为密集, 以临桂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及桂林市为主要分布地。

2.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成效

(1) 形成知名的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反映了壮族山歌、刘三姐文化、民族风情, “梦幻漓江”情景演艺展示了漓江历史变迁、人文情韵, 两大旅游演艺文化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形象, 具有稳定的国际与国内客源市场, 品牌效应强大, 共同构成市区与县域相结合的格局。此外, “佤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天籁·侗歌苗舞”“歌仙刘三姐”“漓江花月夜”等表现本地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风情的小型旅游演艺文化项目的知名度在逐步提升, 逐渐被市场所感知与选择。

(2) 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旅游市场, 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特性与区位条件, 采取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

第一, 以“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桂剧、彩调为首的专门类旅游产品, 通过让游客观赏、体验的方式, 吸引顾客, 作为接待游客的重要产品项目。第二, 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如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麻布、油茶、黄昌典毛笔、全州醋工艺、桂林米粉等旅游商品就很好地传达了传统手工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既获取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也使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保护与传承。第三, 以举办旅游节庆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地方民俗文化, 如侗族百家宴、桂林龙舟习俗、河灯节、瑶族婚俗、侗族祭萨习俗、瑶族婆王节、恭城关帝庙会等民俗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 开发管理模式多元化。在调查中显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大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为主政府协助、政府主导、小型旅游企业与政府共同管理的模式。

最典型的表现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 如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中国天创国际研究制作交流公司和香港宏亚集团斥资打造的“梦幻漓江”情景演艺。桂林山水传说的民间文学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剧、彩调、广西文场、零零落等传统戏剧曲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麻布制作工艺、油茶制作工艺等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 主要是依靠政府, 由政府筹资投资, 进行规划开发, 管理运营。

3.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目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并不均衡, 即存在被高度开发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为首的少数几个成熟的民间民族文化表演旅游产品, 以及在全国都获得好评的桂剧与彩调, 而其他大量的非物质遗产资源由于投资、经营与管理力度都不足, 只能形成一些知名度不高、形象模糊、吸引力不强, 甚至形象、内容类同的竞争优势薄弱的旅游文化产品。

(2) 法律体制有待完善。完善的法律体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保障基础, 目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法律体制依然薄弱, 只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过关于加强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实体类型的旅游资源、物质类型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尚未形成专门的、合理的、完整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法律体制亟待完善。

(3) 人才流失, 缺乏资金投入。由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传承人, 然而由于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落后、工资报酬低、旅游淡旺季、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因素。迫使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才不得不为了生活而专业, 或者只是把发展非物质文化事业工作当做兼职工作。导致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的人才越来越少, 人才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旅游规划管理人才以及充足的资金投入, 导致目前还有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不能很好地转化成旅游产品, 或者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质量低, 无法吸引顾客。

物质资源 篇5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

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意之都”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十二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将围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立足于时代的高起点,高度关注国际文化产业前沿和动态,努力推动上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从传统产业向与高新科技结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转型,培育和扶持重点企业和品牌,营造更适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上海所制定的这些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中,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可大有作为。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一种以“内容为王”的高附加值产业,它所依托的不仅仅是一般产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而且更要注重具有高附加值特点的精神文化内容。尤其是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竞争又十分激烈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寻求机遇,建立品牌,彰显优势,展示个性,对于文化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将会提供诸多方面有利的条件。

蔡丰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聘专家

物质资源 篇6

目前,我国的主要能源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主要能源化石燃料迅速地减少,给我国的能源消费和能源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我国幅员辽阔,农林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数量巨大,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农林生物质能有很高的开发潜力,是未来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生物质资源总量及农林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的统计与实际利用量有较大的差距,使农林生物质能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缺乏科学的指导。本文通过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潜力,从而为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1 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构成

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数量巨大,较常见的有秸秆、稻壳、薪材、锯末和甘蔗渣等。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为4.5亿t/年,折合标准煤1.8亿t;稻壳5 000万t,折合标准煤2 000万t;林业加工过程产生的木质废弃物约2 400万m3,折合标准煤150万t;各种天然薪材的合理提供量为1.4亿t,折合标准煤0.74亿t。2003年,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可获得量的当量值为28 400/万tce,占生物质资源总量的95%,如表1所示[1]。

1.1 农业生物质资源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产量约为6.5亿t,到2010年产量可达7.3亿t,可产生12EJ的能量。农业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生活用能,其中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占到84.3%;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有稻壳、玉米芯、花生壳和甘蔗渣等。1999年,我国各地区主要农业生物质可利用量的合计总量达5.6亿t。列前10位的地区是[2]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黑龙江、吉林、四川、湖北、安徽和内蒙古。其中,秸秆类生物质的主要流向为15%还田,24%饲用,2.3%用于工业,近60%用于薪柴或露地燃烧。因此,我国农业生物质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1.2 林业生物质资源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75亿hm2,其蓄积量为124.56亿m3。2002年,全国造林面积为777.10 hm2,比上一年增长56.8%。我国陆地林木生物质资源总量在180亿t以上,可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是薪炭林、林业废弃物和平茬灌木等。林业生物质能资源在我国农村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我国农村消耗的林业生物质能资源约1.66亿tce,占农村能源总消费量的21.2 %。在丘陵、山区和林区等区域,农民50%以上的生活用能依靠林业资源。1999年,我国林业生物质产量列前10位的地区是[2]:黑龙江、内蒙古、四川、云南、吉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和山西。另外,我国有宜林荒山荒地约4 692.71万hm2,可以开发种植高产能源植物。

2 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主要农业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的分布格局与农作物种植的分布相一致。我国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省市是我国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分布区[3]。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江苏等粮食主产区为秸秆产出的主要省区。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吉林等省,见图1所示[4]。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主要包括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其中,稻壳主要产于东北地区、湖南、四川、江苏和湖北等省;玉米芯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与四川等省;甘蔗渣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区,见图2所示[4]。

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的主要类型有森林中成熟或过熟林的采伐剩余物、死木清理以及近成熟林的抚育修枝和中龄林的抚育间伐等。各种林地中需进行经济林的修剪、竹林的剩余物和四旁、散生、疏林的抚育修枝以及灌木林中的隔年轮平茬。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东北及内蒙古林区、华北和中原地区、南方林区和华南热带地区是林业生物质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

3 我国农林生物质的资源调查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林生物质资源数量、利用状况与发展趋势等没有准确的数据和记录。生物质资源量的多少只能根据作物种植面积和林地面积进行估算,没有估算的标准统计数据。量化的数据不准,导致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为此,必须对农林生物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调查。

以秸秆直燃发电为例,由于农林生物质资源具有密度小、体积大和热值低的特点,因此作为能源燃料使用时的消耗量很大。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真正可以被秸秆直燃供热发电所利用的秸秆资源的可供量,比秸秆资源理论总量和地方统计数据少得多,而且秸秆直燃发电项目的秸秆资源总量、秸秆资源可供应量、收储运系统的运营模式、秸秆收储运成本费用、秸秆到厂价格及变化趋势等问题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保证秸秆直燃发电项目顺利、高效地实施。

农林生物质资源的调查方式和调查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总结。生物质资源调查需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采用人口普查模式,编织调查网络,进行由下而上的统计,由上而下进行抽查,对各地的统计数据进行抽样检查,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生物质资源调查标准制定应逐步完善,不同地区种植模式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为制定资源调查标准带来了较多的困难。农林生物质资源调查对促进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4 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应用潜力分析

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研究开发的产品主要是固化成型物、生物质液体产品(如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油与二甲醚等)和生物质气体产品(沼气或生物质气化产生的可燃气)。生物质气化和固化成型技术在产业化利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5]。

目前,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的方向为[6]:秸秆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研究;移动式秸秆干燥粮食工艺及成套设备的研究;秸秆和林木质直接燃烧供热系统技术的研究;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的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间接液化生产合成柴油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高效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的研究;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研究;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压缩技术等。

以生物质发电为例,秸秆直燃发电的关键在于燃料的制备和储存,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需要的原料较多,在原料的收集和运输上存在相当的困难,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秸秆直燃发电燃料采集之路。生物质气化发电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较快。中利院广州能源研究在江苏兴化建成了装机容量为6MW的生物质气化及余热利用联合发电系统,其日处理生物质120t,气化效率最高达78%,燃气机组发电效率为29.8%,系统的发电效率27.8%。垃圾焚烧是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之一,既可以回收热能,又不占用土地。国内建立了焚烧发电的示范工程,深圳、乐山和徐州等城市已建设了垃圾焚烧场,日处理垃圾150~300t,北京、沈阳、广州、晋江、上海和昆明等大型城市也相继兴建了较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其日处理能力均达1 000t以上。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开发农林生物质资源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已基本具备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条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设小型分布式生物质能源项目,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佚名.中日生物质论坛[EB/OL].[2005-11-10].ht-tp://chinacses.org/CN/lter.html.

[2]Liao Cuiping,Yanyongjie,Wuchuangzhi,et al.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biomass residues resource in Chi-na[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4,27:111-117.

[3]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等.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25(4):62-67.

[4]蒋剑春,应浩.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产业化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增刊):10-14.

物质资源 篇7

1 高校体育物质资源的概念与内容

1.1 高校体育物资资源的含义

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 如阳光、空气、水等, 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 如各种建筑物等, 还包括各种无形的资源, 如信息、知识、技术等。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区体育资源是指能满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高校体育物资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 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财、物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物质资源仅指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经费等[1][2] 。

1.2 高校体育物质资源的主要内容

1.2.1 资金

群众体育的规模不断地向覆盖全社会的方向发展, 并出现多样化趋势;竞技体育的政治意义含义多于体育本身,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学校体育也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需要国家投入很多的资本。每个相对独立的体育部门都要消耗和分流国家的体育资源。

1.2.2 体育设施

开展体育活动或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 要取得好的实践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设备器材。

1.2.3 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是重要的体育资源, 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亲身参与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比赛, 从而刺激体育消费, 导致其他体育资源的增长。

2 社区体育物质资源的来源与使用的现状分析

据文献资料报道: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经费短缺是当前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 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 规划不落实的原因[3] 。居民对文体设施的满意程度很低, 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 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 社区体协的团体会员费和比赛的报名费也有限, 社区体育经费筹建与使用十分捉襟见肘。笔者对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小区的实地调查中了解到, 街道办事处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 要举办稍微大型的社区体育活动都得临时借用附近大中学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2.1 社区体育物质资源的经费来源

文献分析发现, 社区体育经费主要来源: (1) 政府投入, 社区体育的建设是社区全局建设的大事, 关系社区战略布局问题, 须由政府统筹与兴建。 (2) 社会投入, 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知名人士出面, 筹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 (3) 个人健身投资, 引导和拉动个人体育消费市场, 建立和强化花钱买健康的投资理念。社区体育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状态, 比较好的城市有:1) 北京市社区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财政补贴、自筹资金等三方面。2) 湖南省群众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体育彩票和吸收社会资金。3) 上海是全国体育先进城市, 上海殷行街道投资500万建造了全国第一家社区市民健身中心。4) 湖北省, 投入社区体育的资金比较大, 成绩显著。90%的社区财政能保证辖区居民体育经费人平均1元以上, 80%以上的街道办事处文体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和基本活动经费通过街道财政专项列支得到了保证。有些区文体局每年给文体站下拨款10000元至12000元的专项经费, 保证了基层体育工作的开展[3] 。

除较少发达省市外, 全国大多数社区的群众体育经费相对于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百分比为1%—2%, 显然太少, 总体投入仍不能满足居民的锻炼需求。

2.2 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 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 大小不一, 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 有的按季节举行。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 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目前, 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5大类, 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依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 日常性晨晚练活动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 老年人占较大比例[4] 。

2.3 社区体育物资条件

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以下场所进行:辖区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 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人们已经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公园、空地和江河湖畔, 各地的晨练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些场所进行。目前, 基层社区体协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3个渠道:一是街道拨款。二是辖区单位集资、赞助。是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4] 。晨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培训费、比赛报名费等方式解决。

3 普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3.1 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需要高校体育的协调参与方能和谐发展 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总体而言, 社区体育的实践滞后于高校体育实践的发展。尽管社区体育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但是社区体育缺乏强有力的物质资源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推进[5] 。社区体育发展实践表明有必要加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横向联系, 为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3.2 从社区体育面临的实践问题来看, 需要高校体育物质资源的交叉或融合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体育形态, 它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地理学的角度看, 高校本身就是搁置在社区中的, 高校体育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区体育。因此, 在我国先有高校体育后有社区体育“本末倒置”的特殊现象下, 支持甚至‘直接拿来’, 都是社区体育需要获得的宝贵资源。

3.3 从社区体育发展的态势和走向来看, 需要高校体育的大力支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 重视社区体育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 加强与高校体育的联系, 拓宽社区体育发展前景。这种资源共享对于构建反映现实的社区体育实际, 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6] 。

3.4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是构建和谐 (体育) 社会的重要实践 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是构建和谐 (体育) 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的途径,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将会同时融入小康社会的建设之中, 实现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会实现‘双赢’的大社会体育发展局面[7] 。

4 普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4.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主观因素

从某种角度上说, 高校体育就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部分, 它拥有体育人才、知识、场地器材、信息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这些优势, 更好地在社区里发挥作用, 服务社区体育, 是高校体育的责任, 也是高校体育本身发展的一个扩展途径。因此, 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增援体育物质资源, 虽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但是只要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应积极参与。可能会给学校秩序带来的影响, 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影响[8] 。

4.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客观因素

4.2.1 空间因素

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和制约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指出, 现阶段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 全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 其中教育系统有413583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17%[9] 。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地又较为集中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 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 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

4.2.2 体育内容的相对独立因素

目前, 社区体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以包括竞技运动、休闲娱乐和康复医疗等三类的活动内容为主。除了部分含竞技运动的项目外, 若同时在高校体育环境下开展可能会发生冲突外, 其他的一些项目基本上不会占用高校体育里的时间和空间要素。体育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 甚至是可以同时开展和进行活动的, 不会相互影响各自所使用的体育物质资源的。

4.2.3 时间因素

高校体育场地的使用一般集中在上午和下午, 主要用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业余训练。部分高等学校将室内综合体育馆向学生有偿开放, 室外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相对高些。但学校体育场地在清晨、傍晚、双休、节假日期间相对空闲, 而这些时间段恰好是社区居民群众较为集中的锻炼时间。尤其可利用寒、暑假集中举办健身活动的辅导班、培训班以及各种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既给社区全民健身提供了方便, 又可使学校空闲的场地、器材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可见,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在时间上是可以共享的。

5 普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的几点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校体育物质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规范和制度, 要把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工作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列入体育工作的规划之中[10]。

2.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扶持, 可以从发行各种类型的体育彩票收益中适当拨发专项费用, 加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从而缓解全民健身路径的安全和压力, 减轻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压力, 为各个社区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拓宽途径。

3.高校体育物质资源向社会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是一件实践性很强并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需要解放思想, 敢于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教育管理观念。应大力宣传体育资源共享的意义和必要性。

4.建立学校代表和街道社区代表共同参加的体育资源共享协调会, 实施共同规划和管理。制定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使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工作规范化, 保证共享网络的正常运行[11]。

参考文献

[1]刘小平, 淘玉流.对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12-13.

[2]任海, 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 (一)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3-4.

[3]王颖.我国社区体育现状述评[J].引进与咨询, 2005, (1) :44-46.

[4]盛泉林, 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关系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 (1) :108-111.

[5]樊炳有.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 :24-25.

[6]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4) :32-33.

[7]李迎春.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16-17.

[8]钨锡均.高校体育应成为社区体育发展之依托[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2) :55-57.

物质资源 篇8

2012年初,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明确了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1]这为我们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方针指导。

从我国非遗保护现实来看,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为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 主要包括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其实质就是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具有独特性、活态性、流变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综合特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 我国有关学者专家便开始了抢救性的保护运动, 拯救受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 党和政府集全民之力, 自上而下, 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全面普查,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抢救和恢复。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已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 评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219项, 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项, 认定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人, 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1个, 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1个……[3]这些数字, 显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巨大艰辛与喜人成就, 同时也为我们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和现实保障。

从中学生心智发展视角来看, 与小学生相比, 中学生的心智已较为成熟, 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另外, 中学生好奇心强, 易接受新鲜事物, 具有探求新奇的欲望。这一阶段正是获取知识、扩展思维、开阔眼界、定位人生、提升自我的重要时期。因此, 借助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把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心激发出来。正如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所指出的:“语言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练习使用, 更是一个接触其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的机会。”[4]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为营造完整、立体的文化氛围。

关于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 应遵循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及中学语文的授课规律, 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而进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 教育应该培养青少年“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 这种宽容不是建立在被动地接受基础之上的, 而是建立在积极的、热情的了解、互相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5]因此,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也要立足这一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无论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 还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艺皆可成为教学资源, 具体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 主要作以下两种尝试:第一, 在经典文章讲述时, 除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外, 也可开展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讲述及评析。例如教师在讲授鲁迅的《风筝》一课时, 很多时候更侧重于引导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揣摩和社会背景、骨肉亲情的阐述;在此可引入对我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传统风筝的介绍与延伸。通过对风筝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及传承发展的阐释, 开展情景教学, 由物及人, 拉近中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 由对风筝制作技艺的好奇引发学生加深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此外, 还可拓展语文课外教学, 开展学习风筝技艺、体验风筝习俗的活动, 给学生外出考察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及对风筝的感悟。这样做既可避免传统课堂仅仅局限于灌输式教学的尴尬, 又可把握中学生逆反、打破常规的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的主动参与度。

第二, 在讲述经典文章时, 穿插进行当代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锻炼中学生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创新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木兰诗》一文时, 可穿插介绍我国木兰传说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丰富性;组织学生观看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 并以动画片为引子, 激发学生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想象的创新意识。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讲述动画片《花木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使中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陈旧、语文学习“无用论”的看法得到一定的纠正。另外, 就课文《木兰诗》和动画片《花木兰》的对比, 还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动画业的看法, 由此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经典、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情感, 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指明方向, 为学生成为未来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

可以说, 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多重意义。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 借助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特别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 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学手段, 既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受活态文化的魅力, 又可以带动单一的课程教学向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向转化, 使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引导、学生由好奇心引发主动观察、思考、实践的模式转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掌握与运用, 但学生的文化观念较弱, 许多学生感觉文化知识天天学习, 只能利用所学知识勾画语言文字“心游万物”, 勾画文字所描绘的内容, 有些文化遥不可及、无法触摸。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遗憾。利用活态的、解读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不失为弥补以上缺憾的有效方法。在利用学生身边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例子配合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述过程中, 学生既可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 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为经济全球化下接受多元化教育, 了解文化的复杂性, 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也能提高中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增强他们的文化责任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而言, 国民教育作为青少年成才的重要载体, 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的重要形式。近年来, 面对各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许多地方县市已将地方区域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学教材;文化部也积极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协商, 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活动。这些举措契合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保护”的定义界定为:“采取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6]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传承、弘扬和振兴才是保护的真正本意。在中学语文教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探索,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标准课程教学中, 改变了过去人们仅通过单一的文化旅游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误入文化贬值的思维逻辑理解, 它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探索。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7]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规范合理的机制, 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加强有效方式方法的探索, 为建构多元化、多层级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 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结合提供更加规范的学理性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DB/OL].教育部网,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129268.html.

[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53.

[3]马盛德.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DB/OL].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20108/104711151219.shtml.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10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106.

[6]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DB/OL].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

物质资源 篇9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

一、基本内涵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 发现当前对于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即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市场观。资源观把企业看成一组资源的集合体, 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异质性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持久竞争力源自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战略性资源。能力观认为, 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要素是基本的分析单位。资源本身是没有生产能力的, 是生产活动对资源进行协调与组合。企业知识理论认为, 企业的核心是知识, 知识是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资源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企业的异质性决定于企业知识的差异。市场观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 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

而当我们把资源控制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纳入企业竞争力内涵范畴时, 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可进一步理解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生物质电力企业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 能够稳定掌握市场份额, 持续获取利润, 能够在与商业对手的竞争力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二,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控制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性, 但是, 并不否认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第三, 生物质电力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表现在土地资源的约束、政府环境规制等方面。

二、影响机理

1、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 法律法规因素。生物质能发电作为生物质能源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交易机制、补偿机制、定价机制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而这一系列的发展, 不仅需要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产业自身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来自于国家、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扶持。因为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是产业运转的执行主体, 其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监督、调控相关市场, 保证产业稳健地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否, 直接关系着生物质发电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情况。

(2) 经济市场因素。首先, 生物质能电力企业竞争力最直接的影响来源于产业链。因为一个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 企业从生产到销售都与其产业链上的一系列不同的行业市场紧密相关。生物质能电力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农林业, 其下游销售方为电网和大用户。生物质能电力企业如何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 从而保证企业的成本收益率, 也就关乎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链的一体化进程可以减弱产业链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将部分成本内部化,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次, 生物质能电力企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新型电力企业, 必然要面对火电电力企业的竞争。相比传统发电企业, 生物质能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污染小、燃料丰富等都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比其他清洁能源发电企业 (如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 , 生物质能不再有污染小、燃料丰富等竞争优势, 在未来的发电行业中, 清洁能源发电企业会成为生物质能电力企业最有利的竞争对手。

(3) 社会环境因素。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于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 更体现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本企业的好感, 而这种好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还会增加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企业向政府上缴的税收情况 (社会贡献率) 、企业吸收就业情况、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企业保护公共环境的力度等。其次, 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也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

(4) 资源条件因素。生物质电力企业发电需要的主要是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 所需的原料丰富、易得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有利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远超于现有的资源。原材料供小于求意味着价格的升高, 将增加生物质电力企业的成本, 从而减弱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今年上半年, 武汉凯迪电力公司就因燃料价格太高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停产。可见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因素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5) 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全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也是制约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甚至影响着一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 就是在资源环境约束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物质电力企业的发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的。相比传统的电力企业, 生物质能电力拥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但是生物质能的发展不利于生态物种多样性等新的环境问题依然制约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 经营盈利能力。任何一个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没有利润的企业在市场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因此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益水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较低的生产成本, 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 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另外, 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偿债能力也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较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 可以提升投资者以及民众对企业的信心。生物质电力企业相比传统的电力企业, 其生产原材料丰富且便宜, 较低水平的生产成本可以提高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2) 内部资源能力。新世纪中, 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即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总体水平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水平, 因为人力资源反映着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知识技术水平, 是一个企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生物质电力企业作为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 更需要高知识技术水平的员工, 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转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从而提升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除此, 基础资源也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电力生产设备、电力的储存与传输设备等等, 都是保证电力企业成立以及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资源。生物质能所需的基础设备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因此生物质电力企业能否拥有先进、完善的基础设备直接影响着其电力产品的生产, 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技术创新能力。生物质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技术水平、创新能力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直接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 较高的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资源完全消耗, 减少耗损, 降低电力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以使企业掌握更多的技术创新, 吸收更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 提升企业在生物质电力行业中的地位, 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得资金—技术—资源良性循环,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特征分析

1、资源丰富是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优势

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例如火力发电离不开化石能源、水电离不开水能资源, 而生物质发电离不开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是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并将能量储存。生物质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之一, 也是唯一一种可以再生的碳源。目前, 可以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有五大类, 即:农林废弃物、能源作物、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直接燃烧生物质资源可以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热量和电力;热化学转换可以将生物质能转换成生物质燃气、生物原油等;生物化学转换可以将生物质能转换为乙醇、沼气等。综上所述, 由于生物质资源的来源非常广泛, 因此全球生物质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 且可再生;其次生物质资源可以转换为电力、燃气等多种能源, 应用广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所需的能源, 缓解化石能源减少所带来的能源危机问题。但是生物质资源存在来源供给不稳定、储存难等问题。由于中国生物质资源具有生产季节性、资源独占性、原料多样性等特点, 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布局首先要考虑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考虑多种综合利用路线, 统筹发展。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生物质来源于收购的秸秆等废弃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以及恶劣天气的增多, 生物质资源的收购成本、收购数量将不确定、不稳定, 且生物质资源分散不集中。另外, 大量生物质资源的存储需要干燥适宜的安全空间, 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2、低碳环保是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动力

生物质能作为新型可再生能源, 拥有污染小、可再生性强的特性。首先, 生物质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进行转换的, 而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 生物质资源大面积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反而会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外, 燃烧单位生物质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分别是化石能源的1/35、1/73和1/1.7。可见, 生物质能的污染非常小。其次, 我国地大物博, 近1.7亿亩耕地、30590.41万公顷林地和19545.22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可提供丰富的生物质资源, 且可再生性强, 人类可以持续使用。

3、技术创新是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过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改善生产手段,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增强盈利能力, 并最终提高生物质电力企业竞争力。生物质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技术水平、创新能力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直接影响着生物质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 较高的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资源完全消耗, 减少耗损, 降低电力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以使企业掌握更多的技术创新, 吸收更多的国内外先进技术, 提升企业在生物质能电力行业中的地位, 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可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得资金—技术—资源良性循环,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唐兰、赵黛青:中国生物质资源潜在可利用量评估[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0 (5) .

[2]赵新刚、刘平阔:生物质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12 (4) .

[3]刘刚、沈镭: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

[4]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等: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量的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 .

物质资源 篇10

但是, 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处偏僻, 交通、信息、公共设施、公民受教育程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等状况不容乐观。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文化素养、农村的文明程度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建立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是党和政府、基层干部需要审视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 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经济的途径

资源, 《辞源》中“资”指财物、本钱、供给、资助。[4]“源”指水流所从出。引申为事物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5]对资源进行研究的目的, 一是不断探寻和挖掘更多的资源, 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一) 开发和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能运用到经济建设中, 这就需要一个开发和运作的过程。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 有效发挥其用途, 以此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发利用具有显性美的静态资源: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群等, 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见证, 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修缮、维护、宣传、美化, 使之成为旅游资源, 能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 在转化和利用这些资源时, 特别要在宣传和美化上下工夫。

1. 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宣传。

制作成富有民族特色或风俗风情的短片、拍摄广告宣传片、作为综艺娱乐节目的拍摄背景或场地等。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5期节目, 拍摄场地选择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的美景, 蒙古牧民的民族服装, 蒙古包、“移动房车”, 特制的牛车、马车, 这些都带着鲜明的民族印记。亲自去牧场挤牛奶, 烹煮奶油茶, 烤全羊和各种烧烤小吃, 热烈欢快的篝火晚会, 一系列的活动环节, 无不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娱乐性、休闲性、直接性和体验性等特点。

2. 政府根据各地民情风俗举办各种节庆、活动, 一方面拉动内需, 繁荣市场。

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生产基地, 进行招商引资, 扩大产业链, 开发衍生产品, 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 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筑风格或名人轶事, 拍摄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扩大影响力。

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 使刘三姐的家乡和刘三姐勤劳、善良、不畏强暴、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形象家喻户晓。建立或维护相关的文化场所, 如建立博物馆。或根据地方特色或民情风俗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如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 江西萍乡的安源影视城。

4. 直接作为旅游景点, 配备相关的解说人员、解说词、宣传画册、录制成影碟等。

在旅游景点定期组织各种民间艺人进行集中表演。

(二) 发掘运作具有隐性美的动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有很多具有隐性美的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这些资源大多属于动态的资源, 要使这些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 需要一个发掘和运作的过程。

1. 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建立档案库。

一方面帮助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鼓励其收徒授艺,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2. 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 建立资料库。

将这些资源制作成光碟;戏剧、曲艺、民歌等用文字记载下来, 编写成书籍;用画图或制成模型的方式记录技艺的动作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申报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或传承。另一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持其多样性和民族性。

3. 选择可以用于产业化开发的资源。

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一方面用于旅游景点的表演, 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将有着民族特色和民族印记的服饰、配饰等加工为文化产品, 作为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出售, 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 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中之重。[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有多种途径。

(一) 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

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有很多潜在的美术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的内容。[6]在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资源进行转化和利用, 使其赋有“产品”的价值。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进入中小学美术的课程, 所以需要进行筛选。一选具有当地地方色彩的。如:泥塑、剪纸、雕刻。二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如:美术课程的原材料是学生能够容易买到或容易获取的。三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如:泥塑、配饰、雕刻的造型, 做成花鸟虫鱼的形状。四选具有人文意蕴的。如:剪纸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 以及“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寓意等。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 让农村学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 找准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私相授受得以传承, 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具有技艺性、保密性等行业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 非常讲究诚信、友善、勤劳等优良品质的传承。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教师一方面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先自己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能进入美术课程的资源, 并熟悉其来源、所含的文化和民族印记, 再通过讲授和实践传授给学生。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耳相传、私相授受。条件允许的学校, 可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使学生不仅了解其表象的东西, 更懂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民间艺人的活动实践和影响力。四是爱好者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和影响, 营造诚信、友善、求实、创新的氛围, 为农村的新风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 寻求幸福感, 建设农村新风尚

根据十八大精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利用,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2]“不能只是静态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单纯性的保护、保存, 必须关注保持这种文化的人们的幸福。以明确的意图更加积极地加以有效利用和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其本身具有价值, 而是在传承这种文化遗产的关系之中, 它的价值才得以生成。”[7]

全球最权威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8]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 由基因决定;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 而幸福的秘密就在于这40%。[9]两者的研究成果都认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 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1.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紧密, 如泥塑、剪纸、服饰、配饰的图案, 很多为太阳、星星、月亮或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各种动物, 这些都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所以, 在孩子的教育中, 应多关注孩子的兴趣, 关注其幸福感的满意程度, 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2. 提升成年人的幸福感, 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技能

经济是决定生活的基础。农村由于交通、信息、教育、就业等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 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各种生产基地或旅游资源, 发展地方经济, 提供农民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在微观方面加以指导和提供实际的服务。因势利导, 举办各种培训班或设立专项资金, 鼓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高生存技能和文化素养;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回乡办企业;培养一批年轻有为, 积极向上的基层干部;开展好扶贫、帮困工作;加强交通安全和法制宣传工作。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干部经常进行自查自纠, 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帮助农民树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意识, 培养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奉献感的新型农民。

3. 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促进农村有序和谐发展

目前, 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老年人。另一方面由于受现代文明和西方观念的影响, 农村很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或打工, 或对此不感兴趣, 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一是政府应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物质上, 应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保护其合法权益。精神上,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实现其受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协助物色传承人选、适当提供资金扶持, 帮助解决场地租赁、设备等问题。二是建立各种协会或组织, 使他们有共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三是举办各种活动, 使他们有展示和宣传的平台, 四是重点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实行“优惠入学”、“免费入学”或“赞助入学”政策, 提供多种表演、实践机会, 提供就业岗位, 解决后顾之忧。做到既使老年人安心授艺, 继承人安心学习, 又能减轻农村家庭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使整个农村走向有序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2]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农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0534.htm党的十七大报告.

[2]http://baike.baidu.com/view/30534.htm党的十八大报告.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年10月.

[4]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

[5]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1801.

[6]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5.

[7]菅丰.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陈志勤译.文化遗产, 2009, 1.

[8][美]泰勒, 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10.

上一篇:利益配置下一篇: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