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建设

2024-06-23

物质建设(精选12篇)

物质建设 篇1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效。学校物质文化表现为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 是学校文化的“外壳”, 奠定了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 它又是学校文化“内核” (精神文化) 的载体, 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 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1]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特征

首先, 学校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标识性。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 是学校各种具体文化活动的载体, 会随着校园环境和建筑的存在而存在, 同时, 通过校园环境和建筑标识向人们展示其文化内涵, 使人不断去感受和体悟。其次, 学校物质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选择性, 它往往吸纳与学校价值观念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凝练和升华。最后, 学校物质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学校物质环境各方面的创设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营造和构建的, 因而学校物质文化能在既有条件下, 充分利用人心理活动中的无意识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学校物质文化的熏陶感染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表达办学理念、彰显人文情怀、展示审美情趣、反映价值观念的载体和场景。[2]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 也起到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一)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凸显重要教育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互动的结果。师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亦是学校文化的创设者和享有者。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是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过程, 因此, 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潜力, 为学生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和维护中。学校要让师生在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 力争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学校物质文化。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仙霞高中”) 有许多重要的文化主题活动, 其中, 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艺术节的会标设计, 都面向全校征集, 这也成为学校的传统。例如, 在校运会“会标”的设计评选中, 先由学校制定校运会方案, 初步确立主题, 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生干部例会, 宣传和布置校运会工作, 并说明征集该届校运会“会标”的相关要求。然后, 美术教师把“会标”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拓展内容 (或融合于学科教学之中) , 讲解相关设计、审美知识, 指导学生设计校运会“会标”。最后, 进行校运会“会标”的网上投票评选, 展示学生的设计理念。

(二) 学校文化标志物蕴含学校精神价值

许多学校都有其突出的文化标志物, 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化的显性载体, 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现代文明程度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学校的文化标志物往往也反映出该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景和智慧情感。例如, 校园雕塑就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 尤其反映了学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同时, 校园雕塑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它需要学生去解读、去体味, 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心理趋向, 思考和把握雕塑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3]仙霞高中校园内的鲁迅塑像和雷锋塑像, 就彰显着“学学问、学做人”的精神力量。

(三) 学校物质文化形成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物质文化代表着学校的规范程度。构建和谐、优美的学校物质文化既是学校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 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时刻体现并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社会的发展无止境, 学校物质环境的构建也要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也要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随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成果, 更要注重过程, 让师生在共同参与和主动体验中, 不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会使每个人对学校生活留下难忘的印象。

学校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 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足迹。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 一定会有典型的校园物质文化支撑与彰显。相应的, 学校某一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背后也隐含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例如, 学校职工书屋——“听雨轩”的建设, 就是学校精神追求的自然体现。如何给教职工建设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时代风格的读书养性空间, 已成为当今不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学校现代品位的重要象征。带着“让校园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幸福摇篮”的发展愿景, 以温馨雅致为基调, 学校筹划和建设了具有现代感的职工书屋, “听雨轩”是从教职工所提议的十几个名字中评选出来的, 它暗示着书屋是大家静下来倾听心雨的读书交流场所。

三、学校物质文化的设计思路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首要保证。从表层来看, 由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良好环境、场地和设施, 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从深层来看, 师生在物质与行为的联系中, 物质本身的价值会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学习与工作中, 从而激发师生在感知和体悟中奋发进取、探索求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 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此,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仙霞高中的物质文化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重点。

(一) 依托学校特色, 塑造特色文化

每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 因此, 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办学特色就是其个性的具体表现。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是互为支撑的关系:一方面, 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特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也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特色是对特色学校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

美术、书法教育是仙霞高中的办学特色之一, 在十几年的历程中, 学校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现已形成校本教学模式。学校把在课堂内开展的传统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野外写生结合在一起, 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将传统的依据课本教学与中西方美术史、美术作品鉴赏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 也有对在美术、书法方面有特长学生的拓展教育;将单纯的传统绘画技能教学与电脑绘画、专题创作结合在一起。美术、书法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积极打造在美术、书法特色教育下的特色文化建设, 以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为两大主题系列, 在校园各楼层的走廊上分布着近八十幅经典美术作品。每幅作品均辅以作者介绍、画的内容与价值的解说词, 让学生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每学期, 学校都会举办一期美术作品展, 结合指导教师的专业点评, 定期将学生美术作品汇编成《学生美术作品集》。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也促进了学生在美育上的更高追求。

(二) 抓住核心竞争力, 塑造亮点文化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 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性巨大。如果让师生共同参与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他们的潜能就容易被激发, 教育成效也将事半功倍。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仙霞高中是上海市长宁区最早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基地,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过程中, 坚持以科研课题为引领, 信息技术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以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为核心, 探索现代化学校建设背景下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即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该系统是由所有学生和教师参与互动的新型传播工具,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 体现教育的开放性、综合性、选择性、实践性。为了在校园文化特色上有所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所创新, 在建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模块上有所提升, 在校园文化要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所递进, 学校重点建设并完善了三大系统, 即视频推送系统、桌面办公系统和网站平台系统。它们相互融合、互为一体, 使得校园文化传播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全覆盖。

视频推送系统的运作体系传播着校园主流文化, 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性。它有专业的支撑平台和运行软件, 有独特的组织架构、播放模块、推送流程和三种推送方式 (走廊视窗方式、互联网WEB方式和有线电视方式) 。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内容建设体现了六个特征: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导;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每一个有序个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媒体、网络等) 都是信息采集与信息生成的源头;以架构文化传播系统, 实现广域传播为渠道;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途径;以倡导“知书达礼”的育人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 就是营造一种文化浓厚、个性鲜明、和谐统一的视听环境, 其目的是传递教育内容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 将那些本身非视听性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为师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神建构和行为养成, 彰显其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窗口的无穷活力。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平台的构建, 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促进了师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信息时代创新型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 紧扣学科使命, 塑造教学文化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 学校文化建设也要渗透到这一主阵地中。良好的教学文化能激活和创造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 营造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也反映出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4]创建这种教学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设置“学习场景”, 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学习、探究, 如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成效等。仙霞高中建成的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 既有地质长廊标石观展学习室, 包括地质化石区、地貌景观石区和矿物岩石区等三个片区, 又有课堂现代化学习场所, 为现代化教学、高效能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态的学习提供支持。标石观展学习室与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相辅相成, 形成校园独特的地理学习文化。为充分拓展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的“互动”和“合作”功能, 推进创新学习, 学校终始把地理学习室当作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和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契机。正在开展的基于地理专用学习环境下的“地理特色教学”“课程特色建设”“项目特色研究”和“科普特色教育”等课题研究已成为第二批“上海市创新实验室项目”。

专用学习室建设就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场景”, 现在越来越成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 仙霞高中逐步完成了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建设、现代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以及视觉艺术工作室建设, 有效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器东.百年复旦背景下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2015-05-10].http://www.2fz.fudan.edu.cn/a4/f6/c5603a42230/page.htm.

[2]翟艳, 王慧霞.基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学校物质文化创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5) :8-10.

[3]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组雕创作随感[J].雕塑, 2006 (4) :44-45.

[4]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3) :13-17.

物质建设 篇2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涵义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着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学校文化“内核”(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内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一方面,人建设、创造了物质环境,并通过活动使物质环境打上人类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人又是物质文化的受用者,不管其自身是否意识到,人时时刻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管其自身是否意识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成员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同时,它又使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二、学校物质文化的构建原则

一个优良的学校物质文化的构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既需要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也需要一个优良的学校物质文化来配合。所以,在学校物质文化构建之时,应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发展性原则

物质文化作为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整体,在建设中切不可无系统性,不可现在需要什么就建什么,现在热什么就建什么,而应该在考察未来社会、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精心创设。使物质文化适当地走在发展的前面。

3、可“解读”原则

学校物质文化的构建必须符合“可解读”原则,因为学校物质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潜在信息,有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道德的。这些信息只有被人们“解读”了,它们的价值才体现出来,否则,其教育的意义无法体现。

4、实用性原则

学校物质文化为“育人”服务,要考虑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讲求实效,构建整洁明朗、舒适、充满生机的生活、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校园物质环境。

5、艺术性原则

要求在讲究章法布局的基础上,利用烘托、对比等手法使校园的各种功能区和景点“线”整齐、“面”宽敞、“点”幽雅。各物质文化的要素之间既在整体上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既各自相对独立,又过渡自然和谐,体现变化统一美的法则,给人以和谐、舒适之感和美的享受。

三、我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定位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格高尚、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知识全面、特长突出、终身发展)及顺应学校十二、五从技能型中职学校向综合型高职转型的发展趋势,我校物质文化环境建成后,应是一所集规范性、开放性、创新性、学术科研经营氛围浓郁的复合型大职校。从此定位看,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既要高标准又要可解读,既要艺术性又要灵活性,既要有企业特色又要有学校特色。

四、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

(一)公共服务功能建设

1、校容校貌绿化美化 按照省级园林单位和卜校长描述内涵建设中“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一流、文化浓郁、环境优雅、和谐安全”的标准,按照园林规划公司设计,加快进程,对校容校貌进行整体绿化、美化,争创省级园林校园。

2、校内及校外周边环境净化。

3、在校门口设置学校停车位。包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及方便出行的来宾停车位。

4、安置路灯。选择体现承德文化古韵的艺术造型路灯,彰显光明和承德特色文化。

5、有透墙看绿的铁艺栅栏。在学校入口小桥洞到港湾花园一带安置符合承德技师学院特色的铁艺栅栏,让艺术型栏杆本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可以透墙看绿,展示学校风采。

6、在生活区设立电子天气预报栏。

(二)宣传告知功能建设

1、制作校牌。在车管所对面贴条幅的位置用较好的材料精细制作承德技师学院校名牌及校训牌。使路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看到我们的学校名称和厚德强技 成才报国的校训。

2、做擎天柱广告牌。在看台边的露天操场设一到两个擎天柱广告牌。

3、在学校正门的合适位置设立校园整体布局图,制作校园建筑引导牌,方便校外领导视察、检查工作,及培训人员查找教室。在每栋楼的正门门厅处设置引导牌,方便教师及校外人员查找。

4、尽快完善集教育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学校VI形象系统。对学校一系列的代表性符号广泛征集意见(包括面向学生征集意见),精心打造,规范使用。

5、给学校建筑命名,包括教学楼连廊、报告厅等集聚场所。(比如风雨操场命名就很好,靠山的女生宿舍可以叫偏领山庄,教学楼连廊可以叫芳泽轩等等)

6、在校史展厅门对着的外墙,建介绍各系的橱窗。(建议各系主任在一周内拿出180字左右文字介绍,10张左右照片)

7、在校园内、外合适位置安装监控装置,尤其是四周围墙位置监控装置要够用,安排专人负责,降低打架斗殴以及损坏学校设施行为的发生几率。

(三)精神载体的功能建设

1、建校园雕塑。

2、做浮雕墙、大型壁画。在教工食堂对面的半山上用外墙漆做大型壁画或制作浮雕墙。展现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浮雕、中国的四大发明,引领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在出1、2号教学楼到报告厅的台阶对着的那面墙做校训墙。或者写类似“在学校,你是主人,出学校,你是承德技师学院形象”等激励性语句。

3、在宿舍楼前、图书馆附近等适宜位置建宣传窗、阅报栏。每个系部、大的科室至少一块宣传窗,统一用铁艺或者代表工业的造型。阅报栏要包括新书推荐栏。

4、设校训石。建议在图书馆至实验楼之间,或是行政楼前现在是土的位置选一块矮的卧着的石头书写校训,下面有校训释义,建议石头形状最好是眼睛形状,表示学校对学生成才报国的期望、期待。样例如下:

5、设置墙饰展板。教学楼道走廊和车间统一规划,设立突出专业特色的文化墙。

6、校史展厅建设(建设中)。

(在网上看了看,所有高大立面的石头写校训都不好看,卧着的矮石上效果就不同。)

(四)平台展示的功能建设

用看的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承载无形无尽的内涵教育功能。

1、电视台的建设。需要创意、策划、拍摄、写作、主持、剪辑、后期、合成、3D动画制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校园电视台是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舞台。校园电视台的硬件及资料大约需要:

(1)有覆盖全校各个班级的有线电视网。一般包括有录像机、调制器、混合器、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干线、电视接收机等设备。

(2)要有完备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摄像机(2-3台)、编辑机、字幕机、特技机、录音机、实时非线性编辑系统、多媒体电脑、演播厅、灯光、布景等。

(3)有电视台节目上网的支持,以供老师、学生在网上视频点播。

(5)比较完备的影音资料。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一般有字幕、动画、音乐、效果,这些虽然可以临时创作,但非常费时。如果平常注意收集、整理、归档,需用时调出加以引用,会事半功倍,为电视节目增辉。

2、荣誉墙建设。

3、光荣榜。对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还有平时活动,优胜者上光荣榜,包括教师。

4、有特长或关键能力展示平台。不局限在报告厅,让有特长的孩子有发挥的舞台。吹拉弹唱、书法、跳舞、英语角等。(比如书法协会的就让学生早上起来,拿着笔蘸水在地上写,既练书法又影响带动别人。)

5、有报告展示区。对外请的毕业生、名家名师做报告,学校提前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就在展示区做介绍。(做的更有高端大学的氛围),在校门口应该有条幅之类的展示,让校外人员看到并感受学校的学术氛围。

五、休闲娱乐功能建设

1、创设温馨、休闲的共享空间。比如绿树中有石桌石凳,可以休闲、看书。

2、体育设施完善。露天操场尽快平整完善,健身器材早日购买。

3、建校园绿色大型网吧(在建)。

4、设教育影院。在报告厅或大的阶梯教室,每周末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网上视频节目。如果闭路电视完善后,也可在班级播放,但要有专人管理,集思广益精选好片子。

5、设身心调解室。包括心理咨询、颈椎按摩等调解身心,促进健康的场所。

四、实施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管理。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要求具体、程序规范。

2、加大投入力度,经费及时到位。

3、集思广益,做到校内规划和校外专业设计相结合。

4、分期进行。把公共服务、宣传告知、精神载体三大功能建设争取在一年内完成。休闲娱乐功能建设在两年内建完。平台展示中的电视台建设可在五年内建完,其他项目要在两年内建完。

信息中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载体硬件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在于它的思想内涵。初看校园文化,看到的是学校的气质与形象;再看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与内涵。如何做到表里如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深度思考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呢?

一、美化、綠化、净化、规范化、教育化

美化要有醒目的校风、校训;校园内外、办公室内外、教室内外的墙壁布置体现教育、激励的警句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宣传,真正形成“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文化育人空间。

净化要达到“十无”。即:地面上无杂物、无污水;墙壁上无灰尘、无蛛网、无乱贴乱写乱画;门窗玻璃无尘土;窗台桌面上无乱置;垃圾无乱扔乱倒;车辆无乱停乱摆;各类卫生工具无乱放。

绿化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栽植花草树木,能花则花、宜树则树、适草则草,做到乔灌木结合,高低错落,花草相从,花木相间,溢美绿彰。

规范化要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六项标志,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旗、校歌齐全规范。我校的校徽即校园标志性设施的缩略图;校服春夏秋冬各一套,要求在校期间都要穿校服;校训为: “尚德、笃学、健美、自强”,努力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和谐共进”的良好风尚,办人民满意学校,不断升华学校精神;校刊为“百汇诗刊”;校歌——玛瑙之都的新希望

教育化要做到有宣传窗、板报、广播,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

二、标志性设施

学校标志性设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激励和导向功能。我校造型结构是:一本书托起一把钥匙,钥匙的正中含着一颗镀金圆球。它的寓意是:用知识的臂膀托起远大志向,开启智慧的心锁,放飞多彩的梦想;信心就是力量,把握前行的方向;努力奋斗,成就自我,铸就民族复兴的辉煌。

三、大型标语

大型标语能强化环境育人的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校园主体彰显育人功能。

1.烫金的“十家子学校”校牌,高高耸立在教学楼顶正中,正下方的楼墙体上镶嵌着红色的“文明、和谐、勤奋、进取”八字校风,一眼望去,给人以无穷的振奋和鼓舞。

2.校园围墙上镶嵌着红色的16字标语,即:“ 自信健康,博学善思,求实进取,奋发向上”。

3.透体墙两侧根据校园阶段性活动主题更换宣传标语。

四、特色教室

1.为班级布置良好的文化环境,设置班级标语,使班级具有和谐的气氛。

2.每个学习小组的展示板上都要有体现小组目标的口号;

3.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教育学生以班级为家,积极主动地布置并维护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4.建立班级图书角,积累图书、工具书及其他资料。

5.建立班风、班训、班级公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言行既有明确的要求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6.渲染课改氛围。在班级的显目墙面上贴上课改箴言。例如: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虽然我不是最好,但我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五、特色走廊

走廊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走廊的布置要做到主题鲜明、美观舒适、科学合理,更要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

1.教室门两侧应张挂班级学生亮星版和班级基本情况及班级口号,让学生始终处在“我是班级的一分子,我要为班级争光”的激励状态中。

2.正厅正面应张挂学校发展规划图,悬挂学校“三风一讯”及相关办学理念警示语。两侧应张挂校务公开栏、师生优秀成果展示图片等。

3.以上的楼层应合理张挂名言、警句、画像以及教学成果等。

4.楼梯两侧要张挂警示性标语,如:轻声慢步、右侧单排通行等等。

5.走廊卫生及行为规则要抓实。

参考文献:

[1]杨中锋.依托校园文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试论高职院校和谐物质文化建设 篇4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构成, 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 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外部形态。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 (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和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 和自然环境文化 (包括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则指校园物质文化各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状态。它要求校园物质文化与高校的特色文化相匹配, 与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相适应,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1、校园物质文化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校园物质文化是师生员工对象化活动的结果。师生员工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又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消费者与享用者。校园物质文化从产生之日起, 就打上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烙印, 在享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 师生员工又受到物质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

优美、绿色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藏书众多的图书馆、发表和出版创造成果的学校出版社、应用科技成果的校办企业等等, 无一不是帮助师生完成教学、科研的有利物质条件。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的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

3、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学校的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从规模、目标定位以及发展水平方面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 甚至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后续发展。尽管有些物质条件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 但是如果没有一种长远的目光, 只是着眼于当下做一点算一点, 没有长远发展规划, 势必会限制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甚至成为一种障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富有设计远见、重视建筑质量和审美效果的校园景观建设不仅对本校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也会对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建设起到某种示范和促进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定格学校规模, 校园建设对学校的规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校园人文景观文化建设

1、文化园林:以文化为背景, 建设文化艺术长廊, 修筑休闲小道、广种花草树木

2、雕塑群:中外文化名人雕塑

3、文化名人走廊:在教学楼的走廊上, 悬挂有关名人名言, 以浓郁的文化感染熏陶学生。

4、校史馆:校史馆应成为新生首先开始课程的地方, 分别由历史、现在与未来三个展区构成。

5、亭台楼阁:文化凉亭

6、电子屏幕:在校门口建一个大的电子屏幕, 平时的通知, 领导、嘉宾进校的欢迎词等可以通过它发布, 既节约又大气。

(二) 图书馆

通过建立健全图书馆规章管理制度, 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稳步增加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馆藏量, 加大文献资源库建设力度, 不断加强图书馆建设。

同时, 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推荐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 以期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 校园网络建设

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 以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 以高效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突出特色, 促进教学的原则, 通过“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网络硬件升级工程, 推广运用办公管理软件,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努力建设高速宽带信息教学网络和公用信息平台;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 实现校务电子化、办公无纸化。建立各部门宽带系统, 实现全院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面向教学、管理、科研、图书的关键性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探索信息系统运营模式, 规范管理, 推动信息教育发展, 为学院教学和管理发展服务, 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服务, 使学院信息化工作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四) 宿舍文化建设

1、健全宿舍管理制度

建立健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制度》, 《学生宿舍安全问题十不准》, 《学生宿舍熄灯管理办法》, 《学生宿舍文明公约》等.引导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通过规范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2、宿舍整体规划建设

宿舍广场 (或空地) 和宿舍走廊墙壁进行统一的装饰, 广场 (或空地) 装饰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 重在为学生提供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 室内走廊重在体现文化品味, 以名人名言、图像及格言警句为主。

3、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

一是通过举办“我爱我家”, “宿舍文化与大学生成才”征文比赛以及舍风评比大赛等宿舍学习评比活动, 促进宿舍文化氛围的形成;二是通过“温馨之家”宿舍美化设计, 舍标设计大赛, 宿舍手工艺品制作大赛等美化设计活动, 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通过宿舍歌咏大赛, 宿舍自创曲艺大赛, 宿舍”三人制”篮球对抗赛, 羽毛球、乒乓球挑战赛等宿舍间的竞赛活动,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四是利用公寓墙报, 黑板报等宣传舆论工具宣传表彰宿舍内的好人好事, 表扬先进, 激励后进, 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促进宿舍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山:《对高校办公室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角色定位的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 2009.04。

[2]白忠明、叶文忠:《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探索》, 《教育管理》, 总第94期。

[3]李卫平:《和谐校园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

[4]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光明日报》, 2005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案(精选) 篇5

(一)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杨志军校长担任组长,李洪彬、赵红彪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后勤处、少先队大队部等负责人及各年级主任、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筹集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橱窗、黑板报、图书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

4、积极开展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

5、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等。

6、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校本培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

(三)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1、成立艺术、球类、体操队等兴趣小组。

2、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3、重视学校的传统教育。

4、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及法制教育。

四、具体目标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李洪彬负责)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做好学校形象宣传。

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训、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赵红彪负责)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北环一小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校园内学生课间游玩的地方创设“板报墙报”。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与追求的黑板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各班主任负责)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李海伟负责)

5、打造“求真、务实、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团队精神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好的团队精神能使学校全体员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能使全体学生爱学乐学、爱校护校。为此,我们要抓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个要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三心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

(2)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再次唱响“八荣八耻儿歌”,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倡导“古诗词朗诵”“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

(3)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重点突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文体活动(教师节联欢、新年汇演、教师篮球赛、校运会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这些活动由赵红彪、李洪彬和各班主任予以落实)

6、打造“尽责、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

(1)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汇报课、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开展以“家长开放日”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听课、评课,使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这些活动由王凤仁负责落实)

7、评选“星级书香之家”,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家庭生活、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为此,学校制订了评选“星级书香之家”的活动方案,通过此项活动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进而营造书香校园。德育处做好评选“星级书香之家”的活动,教导处拟定详尽的读书计划,既有量上的要求,又有质上的检查,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王凤仁、赵红彪负责)

9、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维护校园安全秩序,避免事故发生。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落实安全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10、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一项代表教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要定期与教职工谈心,谈心主题要鲜明,留有谈心记录。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由郭淑敏负责)

11、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使学校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12、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遵守教育教学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设立校长信箱,鼓励师生、家长有问题意见积极反映,校长将及时给予回复。

中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6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 物质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56-01

一、什么是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它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和外在表现,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环境部分,直接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表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均衡、不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的多,物质文化建设研究的少。近20年来,中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在地位、特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和不足。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构建起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如何建设校园美好物质文化

(1)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指校园建筑、教学设施、绿化美化、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物化形态的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外显文化,对师生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学校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学校教学设施、运运场地、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域要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学校建筑风格、装饰搭配、颜色选择要美观大方、和谐统一。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其次是要重视校园美化绿化。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最后是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忽视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顾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过分讲究形式;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刚性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2)忽视普通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实现师生和学校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3)盲目模仿,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校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滲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优秀校园文化,推进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研究专题》(安文铸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

2.《教育管理学》(吴克宏、冯大鸣、周嘉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物质建设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餐饮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日渐发展。无论设施、设备, 还是服务、管理水平都在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 差距还是非常明显。表现在, 一方面餐饮企业的综合实力虽有增强但个体差异仍然较大。百强企业营业额首、末名相比相差131亿元;内资企业单店营业额较低, 平均为152万元, 而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 其单店营业额平均在75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2005年度餐饮百强企业营业额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比重不足8%, 而美国前50名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占比高达20%以上。

餐饮业品牌建设无论是对于企业、区域经济, 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 提高企业竞争力, 突破餐饮业的发展瓶颈以及帮助企业寻求发展途径方面都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研究餐饮品牌, 建设餐饮品牌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有形展示之物质因素

餐饮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业, 但是其服务能力是吸引顾客选择的重要因素。影响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形展示, 即传达服务特色和优点的有形组成部分。有形展示中的物质因素包括周围环境、设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如表所示。

通过有形展示, 一方面可以从感官上刺激顾客, 引导顾客产生合理的期望, 控制影响服务质量的期望质量水平, 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 有形展示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服务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 也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三、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餐饮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 由于中国菜品的复杂性使得餐饮业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同时, 相关法制的不健全使菜品创新缺乏保证。但是, 笔者认为, 餐饮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查找主观原因。

1. 企业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中国有悠久的餐饮史, 但在品牌经营上, 尤其是餐饮业的品牌经营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餐饮品牌, 但绝大多数的品牌仅仅在本城小有名气, 都没有做到享誉全国, 更别说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大部分餐饮企业由于资金不足, 人才流失, 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预测能力, 管理制度陈旧等等问题, 没能很好的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有的改弦易辙, 有的惨淡经营, 而一些优秀的年轻餐饮企业, 有的止步于品牌经营的大门前, 仅仅满足于小区域的胜利;有的过分的追求品牌建设, 却忽略了品牌营销, 在连锁经营初现规模时, 管理质量下降, 产品的质量与口味也下降很多, 走上下坡路。

2. 缺乏文化内涵与企业形象支持

品牌应是某一企业文化或者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的象征, 创建优秀品牌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深化和升华。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餐饮的领袖麦当劳用心打造了一个“开心快乐就在麦当劳”的形象。这些成功企业的口号脍炙人口, 将消费者变为了其企业形象宣传的良好媒介。而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创建餐饮品牌时, 热衷于追求华丽的外表和浅显的做作, 这不能不影响到其品牌的健康成长。如今关于菜名的报道屡见报端, 其原因就在于部分饭店以菜名作为餐饮品牌的全部内涵, 并试图借助一些低俗的文字组合哗众取宠, 这种做法让消费者反感, 也破坏了企业应有的良好形象。更有甚者, 靠低俗的人体宴来炒作, 将中国的餐饮文化的色香味俱全引上了低级的道路。

3. 品牌资产管理滞后

知名品牌是餐饮企业的无形资产, 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于品牌的价值。我国一直忽略企业品牌的评估工作, 人们对品牌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经济价值。一些传统名牌在资产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创新和特色, 远远没有发挥出作为传统品牌应该具有的乘数效应和扩张效应, 在行业中的相应地位不断下降。这对知名品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也成为我国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

4. 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麦当劳”、“肯德基”可以占领全球市场, 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 而我国餐饮业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者却难得一见。很多具有上百年的老字号餐饮店, 至今仍无法突破地域界限。全国除了全聚德等极少数餐饮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跨地域、跨国界进行连锁经营之外, 很多老字号餐饮企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地方特色店而已。对于市场的惧怕和对品牌推广意识的缺乏使得中国的餐饮业很难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法将中国的餐饮品牌推向世界市场, 就无法进一步提高品牌的价值。

四、提升有形展示水平, 打造品牌形象

由于中式餐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要打造中国餐饮的名牌企业就要发挥中餐的特点, 扬长避短开展特色经营, 从差异化出发是打造中国餐饮品牌的关键。

1. 环境布置的特色化

如何设计餐厅环境取决于品牌的定位。首先需考虑的餐饮企业本身所走的经营路线, 客源的层次, 还需结合品牌内涵, 投资预算的大小等。接着构思如何创造舒适幽雅的进餐氛围, 把餐厅每一空间都统一考虑, 在方便客人进出, 方便服务操作的同时, 加以恰当的色调搭配、灯光照明和优美的线条装饰, 力求从中培育一种满足就餐客人心理期望, 培育出与酒家经营特色相匹配, 既美观又大方, 既幽雅又出位的饮食气氛, 籍此达到吸引顾客, 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 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使之成为企业的义务宣传员, 完成品牌的传播。

(1) 适当的地点。适当的地理位置容易吸引更多的顾客。这里, 适当的地点主要是指使餐厅接近于目标顾客集中的地区, 并非单纯是指餐厅应处于客流量较多的繁华商业区或交通便利的地方。这说明, 了解各种地段的特点, 了解顾客的消费需求是有效地推广服务产品的前提。通过适当地点的选择, 消除服务的不可分离性特征带来的供需矛盾, 方便顾客到达。

(2) 餐厅的环境卫生状况。环境卫生是餐厅经营的最基本条件, 它的良好状况不会使消费者感到格外的满意, 但是失去这些要素或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则会削弱顾客对餐厅服务的信心。顾客选择餐厅前首先要看的就是餐厅是否清洁卫生。从外部看, 它要求招牌整齐清洁、宣传文字字迹清楚、盆景修剪整齐;从内部看, 要求顾客坐席、餐厅摆设和陈列台、厨房、备餐间以及洗手间等整齐清洁。

但是, 良好的环境卫生还贵在保持。我们可以设定严格的卫生扫除标准, 可以进行详细的卫生责任划分, 但是我们忽略的是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持。或者说, 在短期利益和严格的清扫标准之间我们的餐饮业往往选择前者而忽略后者, 这也正是目前许多餐厅的卫生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

(3) 餐厅的气氛。餐厅的气氛是影响餐厅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而, 无论餐厅外部还是内部的设计与装饰都要烘托出某种气氛, 以便突出餐厅的宗旨和强有力地吸引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餐厅的设计、装饰、布局、照明、色调、音响等都会影响餐厅的气氛。比如音响, 餐厅中通常都要播放音乐, 音量适中的音乐能使顾客赏心悦耳, 增加食欲;反之, 音量过大则可能影响顾客的交谈, 使人感到厌烦。不同的餐厅亦要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 在快餐厅可能适合于播放节奏性较强的流行音乐, 而格调高雅的餐厅则更适合旋律优美、速度缓慢的古典音乐等。

2. 品牌设计特色化

品牌设计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品牌, 顾客可以明确自己的购买利益、生产者的价值、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的个性特征。针对餐饮业的品牌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品牌名称结合企业文化内涵, 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易于识别。

(2) 品牌标志具有视觉冲击力, 符合时代的发展, 与名称相得益彰。比如, 全国连锁的陶然居在品牌标志中突出绿色、健康以及巴蜀文化等理念。且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员工的服装、店内的装饰等各个凸现位置上, 完成与消费者的沟通。

3. 餐饮产品的特色化

餐饮企业品牌的形成, 是以产品、服务、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与营造, 但其基础是产品, 是以产品的品牌为支撑。为此,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核心产品的独特性是餐饮业特色经营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大部分中国名牌餐饮企业都选择经营有特色的核心产品来突出自己的品牌。例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内蒙的小肥羊, 都是用自己经营的产品本身特点来吸引顾客, 来维持顾客对其品牌的忠诚度。1930年的时候, 山德士上校用11种香料调味品配出的肯德基美味一直保持到了今天。这种味道的稳定性对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忠诚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餐饮品牌的传播大都是依靠顾客对产品的切身体验来产生品牌的认同, 然后由顾客以口碑的形式传播, 因此保持核心产品的质量, 做到名副其实对餐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人文气息的特色化

(1) 培养员工。营销管理人员利用有形展示突出服务产品的特征及优点时, 也可利用类似于外部营销的内部营销方法, 培训内部员工, 使员工掌握服务知识和技能, 指导员工的服务行为, 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培训员工不仅包括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遵守, 更重要的还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可, 培养员工的大顾客意识, 培养员工把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员工的仪容以表必然是与餐厅的整体氛围相协调的。此外, 对员工服务技能和言谈举止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提供细致、周到服务的同时, 员工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古香古色, 还是简约时尚, 皆应与餐厅的整体文化内涵相和谐, 从而赋予实体展示以灵动的亮点。

(2) 引导顾客。顾客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通过对餐厅氛围的营造, 正确引导顾客的言行举止, 赢得顾客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从而树立起顾客的品牌忠诚。

摘要:我国餐饮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有形展示中物质因素的分析, 从环境、品牌、产品和人文气息四个方面探讨餐饮业品牌建设的内容。

关键词:餐饮业,品牌建设,有形展示

参考文献

[1]苏豫国:豫菜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前瞻[J].海南社会科学, 2001 (116)

[2]季辉冯丽云等:服务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6~27

物质建设 篇8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有别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只有在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建设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非物质文化,才能真正形成独立学院所特有的校园风气和精神。

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1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现象严重

独立学院学生与一、二本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差别,但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强,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

1.2 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容易产生挫折感,情绪波动大。因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容易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压力大,会造成内心时常动荡不安,大多数学生存在对未来迷茫、人际关系不和谐、抑郁、浮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他们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也是无奈的选择,自卑、失落、难过,对独立学院的称呼特别敏感,这些都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

1.3 自主意识淡薄,团队意识不强

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弱,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常常是通而不精。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个性鲜明,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部分学生自由散漫。

2 独立学院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

在探讨独立学院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在非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普遍较短,非物质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校的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独立学院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流动性较高,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校园非物质文化;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也不够完整,导致文化功能不健全,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建设目标,按照科学的方法建设良好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从“三风”建设抓起,探索校园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校园道德文化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和自我教育功能。在独立学院道德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方法上,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感官愉悦中自觉接受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

(1)要坚持抓好“三风”建设。校风、学风、教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风气是校园道德文化的最好体现。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除了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要通过加强学习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积极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尝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建设。信息化时代生活瞬息万变,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要学会利用紧跟时代潮流的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接受,比如建立QQ、新浪等微博平台播报典型人物事迹,对道德文化进行宣扬;建设学雷锋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播放优秀教育影片等。(2)在实践中培植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实践是道德习惯形成的关键和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养成教育中的习惯养成等都是通过实践培养道德习惯的方式。(3)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引导。校园亚文化也可称之为“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酒桌文化等。对反面的亚文化的治理和引导,有利于健康、主流、先进文化的生成。

2.2 充分考虑以教学型、民营性为特点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环境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凝结为一种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由于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起初往往对学院缺乏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倾向,这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度文化要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励和诱导的角度规范学生行为,制度切忌刻板生硬,尽量减少使用惩罚。

(2)由于独立学院学校文化在初创阶段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应该加强隐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对一些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促进多种健康的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形成自己的制度文化,从而对显性制度文化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促进。

2.3 科学设置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组织规范化、人文化运作

学校的组织文化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引导老师或学生走向共同目标。在独立学院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更加强烈,团队意识不强,更加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要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素养。学生组织干部的培养是学生组织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学生干部自身价值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主人翁意思、创造意识和效率意识,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完善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建设规范化团队。学生组织依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往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组织的工作重点和学生干部的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条例。既有利于加强学院团委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组织干部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

(3)发挥学生组织的合力作用丰富校园活动。在独立学院普遍扩招后,学校各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载体、多手段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社会需求。

2.4 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

大学行为文化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总和,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1)注重教师主导性行为的文化建设。教师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格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性行为包括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以及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

(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修炼。人的素质是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提高行为文化的有效途径。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应对他们进行行为礼仪教育,引导并逐步规范其基础行为方式。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行业品质要求视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加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3)以校园文化活动规范训练良好行为。经过认真策划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能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如坚持开展各类文化节教育活动,就是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养成校园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对重要传统节日、重大活动的仪式进行规范和固化,通过能够以视觉感受的、富有鲜明特色的仪式和浓烈氛围来增强师生的心灵体验,震撼、熏陶和引导师生的良好行为。

总之,大学非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积累渐进的过程。对于起步晚、文化底子薄的独立学院来说,要想形成一个开放的、传承的文化空间来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真正将这些潜意识中的东西挖掘出来,依据学生特点形成管理决策,最终转化为优秀校园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形成,实现学校软实力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吴冰,周艳.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5.4(6):361-362,383.

[2]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8(2):92-95.

[3]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河北学刊,2005.5.25(3):34-38.

[4]刘翠秀.独立学院的产生、发展及原因.继续教育研究,2005(4):153-156.

[5]杜鹏举.独立学院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09(4):8-9.

[6]唐月梅.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2:164.

物质建设 篇9

受国际原油价格攀升和供应的不稳定、发展中国家持续增加的能源需求以及常规能源的使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政府又重新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兴趣[2]。特别是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之后,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在全球加快推进[3]。其中生物质能源发电为主要应用形式,而北欧国家以丹麦为首,早已实现和普及了生物质发电的技术。作为一个资源大国,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丰富,理论生物质能资源约有50亿吨标准煤,是我国目前总能耗的4倍左右[4,5]。因此为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开始加大生物质发电的开发力度和产业化发展。国家能源局2012年《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 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 000万千瓦的目标。

1 生物质发电形式

生物质发电是指通过特殊方式将生物质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生物质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开发出了多种生物质发电形式,其中有燃烧发电、混合发电、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等等。其中最主流的三种发电形式是直燃发电、气化发电和混合燃烧发电。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指在特定的生物质蒸汽锅炉中通入足够的氧气使生物质原料氧化燃烧,产生蒸汽,进而驱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6]。国内的直燃发电技术成熟,多家国内科研机构和锅炉生产厂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化床锅炉,但是直接燃烧无法做到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所以直燃发电技术在早期应用广泛。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指生物质原料气化后,产生可燃气体,经过除焦净化后燃烧,推动内燃机或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进行发电[7]。我国已建设了20多座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但是现有技术还待完善,不适合大规模应用,国内正在近一步研究开发合适的规模化设备和技术。

生物质混燃发电是指在传统的燃煤发电锅炉中将生物质和煤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燃烧发电的过程。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生物质直接与煤混合燃烧,产生蒸汽,带动蒸汽轮机发电。另一种是将生物质在气化炉中气化产生的燃气与煤混合燃烧,产生蒸汽,带动蒸汽轮机发电[8]。混合发电的设备只需要在稍加改造的煤炭发电厂锅炉炉膛上增加输料和袋式除尘装置即可。直接在传统燃煤锅炉中混燃小于总热值20%的生物质,我国此项技术上已基本成熟。

2 生物质电站经济效益模型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行业再次形成新的投资热潮,生物质电站的经济性评价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依据相关资料文献的整理收集以及实地电站调研得出相关经济评价参数,本文将从生物质电站项目的建设期经济参数和运营期经济参数两个方面,构建生物质电站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2.1 建设期基本经济参数计算

生物质电站建设期是指在电站可行性报告论证中的建设项目总进度,是指在项目从资金正式投入到项目建成投产止所需要的时间。在建设期中主要包括土建施工、设备采购与安装、生产准备、设备调试、联合试运转、交付使用等阶段。由于建设期主要以投入为主,在此阶段电站还没有运营,还未产生相关效益,所以此阶段主要需要考虑土建费与设备购买安装费用两部分。

土建费用预算主要包括项目建筑征地费用、人工成本费用、建设材料费用三类。生物质发电站因发电方式不同,除基础设备外,各自所需具体设备,如表1所示。

2.2 运营期基本参数计算

运营期是项目的寿命期,即从正式投产到项目报废的全过程时长。通过资料整理收集,一座生物质发电厂的运营期通常为20年。在运营期间,生物质电厂整个属于运营状态,会有投入与产出。通过发电成本、电厂收益和投资回收期三个指标了解生物质电厂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

2.2.1 发电成本计算

发电厂供电成本主要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燃料费用。而燃料费用又因为使用的燃料不同而产生相应差异,本文主要以秸秆为主要燃料进行燃料成本计算。燃料成本F如公式(1)所示:

公式(1)中Mb为每年所需秸秆质量(吨);Tb为单位秸秆运费(元/吨);Pb为秸秆单价(元/吨)。

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行关于煤粉相关的额规定,运费Tm(年/吨)计算如(2):

公式(2)中s为运输距离,一吨标准煤折合约两吨秸秆数,则秸秆运费计算式如公式(3)和(4)所示:

单位发电成本是评价项目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单位有效产能的资本消耗。发电成本包括燃料费、人工管理费用、设备折旧费以及其他费用。单位发电成本如公式(5)所示:

公式(5)中,Ci表示第i年的单位成本;Fi表示第i年的燃料费;Gi表示第i年的人工管理费;Di表示第i年的设备折旧费;Xi为其他费用;Oi为第i年的有效产能。

2.2.2 电厂收益计算

燃料的需要要按电站总发电量计算,假定建设一座θMW生物质发电站,年发电总时长为H小时,发电效率为φ,则电站年发电总量pi(千瓦时)计算如公式(6)所示:

假设扣除自身用电量,该电站上网电量为总发电量的90%,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第三条和第七条的规定,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25元。发电项目自投产之日起,15年享受补贴电价;运行满15年后取消补贴电价。目前生物质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则前15年电价为1元每千瓦时。电站运营期按20年计算,电站发电收益U计算如公式(7)所示:

采用年限平均折算法,电站资产折旧费的计算公式如(8)所示:

公式(8)中,M为年资产折旧费;Q为固定资产原资;为残值率(常用值为5%);N电站资产折旧年限。

则电厂年利润计算公式如(9)所示:

公式(9)中Wi为电厂第i年利润;Ui为第i年发电收益;Si为第i年缴纳所得税。所得税计算如公式(10)、(11)所示:

税金附加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增值税税额为计算基础,税率分别为5%、3%。根据相关规定生物质发电享有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100%的政策。所得税按应纳税额计算,税率为25%。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生物质发电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又按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规定,生物质发电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

2.2.3 投资回收期

生物质电站因发电而享有不同补贴,扣除税率等因素,各年净收益会有差异,所以静态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累计净现金流量求得,也就是在现金流量表中累计净现金流量由负值转向正值之间的年份。其计算公式如(12)所示:

公式(12)中,Pt为投资回收期;pa为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x为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y为出现正值年份的净现金流量。

3 A县经济开发区生物质电站经济可行性评价

A县全县耕地面积3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万吨。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丰富。全年产生秸秆总量25.1万吨,折合标煤11.4万吨,农作物秸秆可利用量为7.5万吨,折标煤3.4万吨。该县每年农收期农民因秸秆无处堆放与使用而大面积焚烧秸秆,严重影响县内空气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充分发挥该县资源优势,响应国家绿色清洁能源政策号召,该县打算建立一座年限为20年的4 MW生物质气化发电站,以补充县内经济开发区电力供能不足缺陷。

3.1 成本计算

该县已建立经济开发区,发电站征地40亩,土建费1 800万,其中包括征地费675万元,基建费1 125万元。建立的4MW生物质电站的设备借鉴江苏省兴化市4 MW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该联合循环发电装置主要由进料机构、燃气发生装置、余热锅炉(蒸汽发生装置)、焦油裂解装置、燃气净化装置、空气预热装置、余热锅炉(蒸汽发生装置)、焦油裂解装置、燃气净化装置、空气预热装置、燃气发电机组、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装置、水处理装置、电气控制装置及废水、废渣处理装置等组成[10]。设备购买费用为3 240万元,主要设备及其参数如表2所示。

该电站单位发电成本为0.31元/kWh,燃料成本为0.15元/kWh。资产年折旧费用为278.9万元,人工费与其他费用约0.17元/kWh,需缴纳所得税金为0.09元/kWh。该生物质发电站投资回收期为8年。

该生物质电站总投资为5 785.7万元,其中土建投资占总投资的31%,设备投资占总投资56%,其它费用占总投资13%。

3.2 生物质电站经济性分析

经过经济参数计算可得出该县建立一座4 MW的生物质发电站经济上完全可行。在电力紧张的地区,如果电价达到138.5元/GJ,即0.5元/kWh,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都有较好的经济性,特别对于1MW以上的项目,经济性更好[10]。但同比燃煤发电成本的0.17~0.3元/度略偏高,主要由于秸秆成型燃料成本以及秸秆运输成本上偏高。加上我国生物质发电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技术仍未成熟,尚处在示范和研究阶段[11],设备以及技术还需要引进,所以设备投资额偏大占去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该县的生物质发电厂使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在资源充分利用前提下减少了资源浪费,在社会效益方面不仅减少了该县的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该县农民的收入。如果每吨秸秆按100元/吨,该县秸秆年可利用量7.5万吨计算,则每年生物质电厂为该县提供750万元的创收,每亩地将增收19元,最终这些利益会回流到农民,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生物质发电技术介绍,对生物质相关经济参数进行计算,可以看出A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生物质发电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虽然就发电成本来说,生物质发电成本高于燃煤发电成本,但因燃煤发电造成的环境损失比例约为40%,主要动力用煤的单位电量环境成本约为每千瓦时7.5分。生物质本身属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而气化过程一般温度较低,氮氧化物生成量很少,所以能有效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具有低污染性和可再生性,所以在环境效益上,生物质能源拥有自身独特优势。随着后期我国生物质发电政策持续完善与改进,生物质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发电成本会持续降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预见在生物质能源较为丰富的县域,生物质发电有助于县域经济开发区能源结构调整,拥有较好发展前景。

摘要:从生物质电站项目的建设期经济参数和运营期经济参数两个方面,构建生物质电站成本、收益、投资回收期计算模型。依据生物质发电相关经济参数,建立生物质电站经济效益计算模型。通过经济开发区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实例计算,对生物质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开发区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是可行的。

关键词:生物质发电,经济参数,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

参考文献

[1]吴金卓,马琳,林文树.生物质发电技术和经济性研究综述[J].森林工程,2012,28(5):102-106.

[2]雷达,席来旺,李文政.浅析国外秸秆的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装备,2007(7):67-68.

[3]周凤起,周大地.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周善元.21世纪的新能源—生物质能[J].江西能源,2001(4):34-37.

[5]赵碧霞,是艳杰,余英,等.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典型工程经济可行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08(4):54-59.

[6]胡润青.中国生物质能技术路线图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7]雒廷亮,许庆利,刘国际.生物质能的应用前景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19(4):194-197.

[8]吴创之,周肇秋,马隆龙.生物质发电技术分析比较[J].可再生能源,2008,26(3):34-37.

[9]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7.

[10]谢军,吴创之,阴秀丽,等.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应用前景[J].上海电力,2005,18(1):54-57.

物质建设 篇10

1、立法先行, 提升社会民众的法律保护意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工作一直都很重视。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于2003 年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我市应结合国家法规, 立足实际, 极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 实现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应该确立保护为主,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应注意提升传承人的法律传承意识, 强化社会大众的保护及传播意识, 规避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

2、政府主导, 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环境。政府的有效管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部、财政部于2004 年4 月下发的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通知中明令指出,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市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资金投入, 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采用政府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展开遗产的摸底普查工作, 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整理, 结合遗产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形成政府规划、民众保护、企业开发、永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3、活态原则, 强化对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赖于掌握这方面技艺的传人而得以传承发展, 因此, 保护传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显得极为重要。传承人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组织成员。2006 年11 月,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也应定期组织传承人的申报选拔评定活动, 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传承人的法定地位, 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被认定为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者在社会上应享有至高的荣誉与社会地位, 受到认可与尊敬。对于年事已高, 收入甚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要定期发放津贴, 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为他们提供医疗、居住、传艺等各方面的条件。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在传承、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与影响大小授予各种级别的称号, 并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

4、旅游利用, 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民间性等特点决定了对它的保护不能仅仅是摄影录音、资料整理、建立名录体系等静态方式, 而应采用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模式, 即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旅游动机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对于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憧憬与渴求, 人们希望到非常态的文化情境中实现对他者文化的认知、参与、感悟及体验。而且,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实践着的生活方式, 是人们获得文化认知, 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手段。旅游的这种文化属性使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提供了机会,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动力,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场所, 因此成为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现实选择模式, 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 单一保护向整体保护, 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的转变。

5、教育传承, 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教育是人类进行文化认知、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社会教育等在人力、智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优势, 创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 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具体而言, 高等院校可以一个学院为平台, 结合课程体系特点开设相关课程, 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提升其认知和评价的能力, 形成应有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基于价值认知的文化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

6、培养人才, 不断壮大非遗后续传承人队伍。针对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专业性不强的情况, 尽快建立一定的培训机制, 开办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 聘请市内一些专家学者讲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课程, 并对各个社区在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 应当大量引进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社会人才, 以招聘的方式广泛吸收优秀的民俗学与文化遗产学专业的研究生加入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 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7、强力宣传,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采取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专题、专栏、专访、专稿等形式, 大力开展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活动, 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利用的共识。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会市为载体, 先后以喷绘板报巡展、群众参与现场活动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二是通过信息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专题展演、进行座谈等形式, 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加强教育, 使为数众多的社区民众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各种平台, 凝聚社会力量, 推介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我市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 培养、优化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

物质建设 篇1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29-02

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今,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大面积开展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而且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社区文化的定义

建设社区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和谐,而且一般都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城市和乡村、省和市之间的人群流动,形成了大面积、大跨度的迁徙。但这个迁徙不是相对分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社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审美好恶、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整个社区当中形成了互不相识的现状,人和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只能隔楼相望。这样不但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公约,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形式、技能、工艺品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和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中主要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技能等。在联合国的规定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家族、师徒或者是学堂的形式,传承了三代以上,此外,谱系也必须清楚,这样才具备申遗的资格。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还对联合国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和条例十分的重视。早在2004年,我国人大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就批准了我国政府加入这个公约当中,同是,中国也是第一个向联合国递交公约批准书的国家,从此,中国成为了缔约国。在加入了这个公约之后,我国认真的履行了其中的义务和条约,而且也在国内推动了相关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体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1.没有将保护措施进行落实

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重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为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建立起关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所以在全国出现了很多的宣传活动,很多人都在忙着“申报非遗”的工作。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仅仅只把精力放在“申遗”方面,而没有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

2.公众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非常的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因此必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自觉保护的意识,甚至不了解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依靠口授和行为来进行继承的文化形式正处于灭绝和消失的状态,一部分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也失传了。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料被人们销毁,或者流传到了国外。还有一些人,过度的开发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必须依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很多古老的技艺可能会因为老艺术家生命的结束而失传。这就说明它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艰难性,另外一些还没有失传的文化遗产,则随时面临中断的现象。

4.保护的经费很少,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缺乏相应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就缺乏动力,也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更不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宣传和讲解。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社区和谐建设需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几千年以前,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财富,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我国素来尊崇“礼让谦卑”的人文品质,这些都凸显了我国的和谐文化。同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国人期望的“世合世泰”,都集中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而且这些思想精髓也体现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被今天的人们所挖掘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必须是人们所创造和发明的,所以也必须散发着乡野的醇香。用如今的观点和想法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其不但源于社区,而且也承在社区,并且大多数都和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很多人为了能够在春节回家团圆,不惜夜以继日、匆匆的赶回家,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辛苦一年,只为春节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条广告,在这条广告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快乐也是生产力”,这句台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说出了我国放民俗节假日的一项初衷,即继承民俗文化,共享和谐生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建设的双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提出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在文件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合理的保护了文化遗产,才能够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定以及统一。 昆明市五华区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牵头负责,区文产办、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五华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五华区文化馆、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了政府职责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区文化馆具体抓,文化站(室)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为保证五华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五华区文化馆按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分类不同,分类别、分层次、分方式进行相应的平台搭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表演性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和推广。先后组织了滇剧、花灯、民族歌舞类的500人次参加了元旦海鸥节、昆明春节老街庙会、沙朗白族三月三庙会、“五·一”昆明国际旅游节、6月“遗产日”的演出,充分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还编出版了辑《昆明扬琴汇编》抢救了濒临遗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共有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0项,区级项目59项。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1名、区级传承人11名。

由于甄选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来自于市里的各个社区,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具有保护社区的性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也加大了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另外,因为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当中的活跃,使得剪纸、土陶、花灯等走进了学校和企业、机关等等,对广大的社会人士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民风、民俗在所的社区被挖掘,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被充分的提高,社区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和谐之路, 既完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建设了社区文化,所以真正实现了双赢。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在大力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影响和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社区,必须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并且鼓励社区居民和民众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汉军,谢宏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态势:城市社区旅游——以武汉市非遗聚集地江欣苑社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3,(12):3-4.

[2] 张松.作为文化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保护实践的理论思考及问题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5):58-66.

物质建设 篇12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工作随即展开。仅以《中国期刊网》刊载的论文情况看,2002—2007年9月30日题名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超过了716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6篇,2003年19篇,2004年22篇,2005年56篇,2006年达到了276篇,2007年1月至9月更是达到了279篇。档案界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虽然开始关注的时间只有不到3年(2005年2篇,2006年8篇、2007年10篇),发表的论文也只有20篇,但涉及的省区超过了6个,八大古都所在省的档案专业差不多都刊登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也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的多个方面。

《兰台世界》2005年第1期所刊载胡立耘同志的《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民族文化声音档案保护》首次将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档案工作联系了起来。彭毅同志2006年在《档案与建设》第5期《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档案工作》一文中指出:“艺术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侯采坪、工晓燕同志2006年4月在《山西档案》上第一次提出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概念,并呼吁“档案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同年于宏敏同志则在《档案管理》第6期上撰文强调档案部门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档案工作。王云庆、赵亚敏在《北京档案》上撰文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方法和举措进行了全面阐述;在《浙江档案》上撰文阐述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朱江同志在《中国档案》2006年第9期以《档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为题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成功经验。胡远杰同志在《上海档案》2007年第9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普查与档案工作》为题,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普查与档案工作的相互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档案保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至今天。八大古都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经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的还曾经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的文化中大量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八大古都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创造过程同样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代表性。

八大古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今天,八大古都仍然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影响着当地的城市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仍然体现着古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档案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与保护,是传承我们所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是我们所在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与保护,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特有的义务与职责。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反思城市档案特色建设的思路

我们档案工作者一直在关注和致力于城市档案特色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个人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现状研究入手,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城市档案特色建设。从上文可见八大古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多少进入我们档案工作者的视野,也没有多少进入我们的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档案化保护,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我们完全可以以所在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形成、分布及归档保护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中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与控制,这种研究还能够为我们从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上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具体的研究可以从调查了解所在城市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状况、调查了解所在城市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布情况、掌握所在城市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管及归档现状、分析所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认真细致科学的研究,提出所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管的对策建议。

这样的研究从学术上讲,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较少,我们研究的最终成果,可为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能够让行政主管部门真正了解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形成与归档管理的现状,为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与制度创造条件。

这样的研究从经济价值上讲,从目前可以了解与知道的情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必然涉及一定的技术条件,在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方式与归档情况后制定的规范,其适用性将更强,由此就可能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花费,减少由于技术或操作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浪费,这样产生的经济价值是隐性的,但比直接的经济价值更重要。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首先应对本城市辖区内目前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项目进行普查,在掌握一手资料与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达到基本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成的范围、种类、特征、保管现状。依据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与信息,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中共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政策性建议。

在具体运作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各城市的不同区、县、乡、镇、村,分属不同的系统、单位或个人,调查工作量很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经费。但只要我们主动工作,加强与所在城市内各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有关单位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协调行动,共享研究成果,就一定可以做好这项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使我们的城市档案特色建设上一个台阶,更好地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标志,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应该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保护

参考文献

[1]胡远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普查与档案工作[J].上海档案, 2007 (9) .

[2]胡艳艳.公共档案馆的历史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山西档案, 2007 (4) .

上一篇:肝癌病人的中医护理下一篇:有趣的概率问题